CN102957526A - 多重区块无线存取方法及其传送模块与接收模块 - Google Patents

多重区块无线存取方法及其传送模块与接收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57526A
CN102957526A CN2012102852990A CN201210285299A CN102957526A CN 102957526 A CN102957526 A CN 102957526A CN 2012102852990 A CN2012102852990 A CN 2012102852990A CN 201210285299 A CN201210285299 A CN 201210285299A CN 102957526 A CN102957526 A CN 1029575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ource block
group
block group
correspondence
dat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8529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957526B (zh
Inventor
林咨铭
李建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Original Assignee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filed Critical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Publication of CN1029575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575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9575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5752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36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 H04L1/0038Blind format det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5Arrangements at the receiver end
    • H04L1/0047Decoding adapted to other signal detection oper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16Time-frequency-co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04L1/000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多重区块无线存取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多个资源区块区分为多个区块群。从区块群中分别选择一资源区块以形成多个资源区块组。所欲存取的数据在资源区块组中对应的其中之一传递。根据多个参数至少其中之一,来决定对应的其中之一资源区块组的一码分复用码序列。根据对应的其中之一资源区块组及对应的码分复用码序列,对所欲存取的数据进行编译码操作。存取编译码后的数据。另外,用于执行上述多重区块无线存取方法的传送模块以及接收模块也被提出。

Description

多重区块无线存取方法及其传送模块与接收模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无线通信的信号传输方法及其传送模块与接收模块,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多重区块无线存取方法及其传送模块与接收模块。
背景技术
目前无线存取系统(radio access system)主要可区分为两种类型,其一为基于集中式控制(Centralized control)技术的系统,例如是长期演进技术(Long Term Evolution,LTE)及IEEE 802.16技术。此种技术指定网络的某一台主机为指挥中心管理整个网络,其他主机必须先获得指挥者的许可才能传送数据。其二为基于分布式控制(Distributed control)技术的系统,例如是IEEE 802.11技术。此种技术在网络上的主机必须竞争存取权限才可以执行数据传送,其他主机必须等待下一个机会来竞争以传送数据。
图1绘示上述两种无线存取系统的数据传输概要示意图。在IEEE802.11的无线存取系统中,当传输媒介可用时,不同的移动设备(device)间会竞争可用的资源(resource)来传输数据。获得资源的移动设备会直接传递具有不同数据长度的单一区块。在LTE及IEEE 802.16的无线存取系统中,数据传输过程可区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移动设备在传递数据封包前会先传递前导信号(preambles)来竞争资源授予(resource grant)的权限。若竞争成功,基站即传送资源授予来指示给移动设备的资源,以在第二阶段传递数据封包。换句话说,移动设备将在确认资源可用后才传递数据封包。因此,LTE及IEEE 802.16的移动设备在第一阶段必须浪费时间来获取资源授予的权限。
在3GPP LTE TS 22.368的规范中针对小数据量或层析数据(sliceddata)的传输,已有多种解决方案来避免负担过重(overhead)以及信号延尺(latency)。目前所达成的共识在于对网络冲击最小的情况下系统应支持小量的数据传输。这些解决方案也用于避免起因于随机存取(randomaccess)的传输负担(signaling overhead)、移动设备等待排序要求(scheduling request,SR)所产生的额外延迟以及用在小数据量或层析数据的传输的静态资源的过保护。
此外,有关LTE系统中实体下行控制通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channel,PDCCH)的传输能力也存在部分情况尚待避免。实体下行控制通道包括下传分派下传控制信息(downlink assignment downlink controlinformation,DL assignment DCI)、上传分派下传控制信息(uplink grant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UL grant DCI)、系统信息下传控制信息(system information 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SI DCI)、以及传输功率控制(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TPC DCI)等。以10MHz的系统带宽为例,在一个基本传输时间区间(transmissiontime interval,TTI)大约有10个DCI被传送。因此在一个基本传输时间区间预留3或2个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multiplexing,OFDM)符号(symbol)来传送DCI的例子中,对专用的排序而言,在一个PDCCH中只有约25或10CCE可用,其中一个或多个CCE的资源用于组成一个DCI。然而,在一个子帧中可有50个资源区块(resource block,RB),并且若大部分的下行分配(downlink assignment)为小分配,即一个资源区块对一个实体下行共享通道(physical downlinkshared channel,PDSCH),则CCE的数目可能无法指示所有的资源区块。如此一来就会发生控制通道传输能力的情况,其意思是控制通道的数目不足以指示所有的数据传输。若此多重资源区块的传输指示可被分享,则此一情况即可迎刃而解。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多重区块无线存取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多个资源区块区分为多个区块群。从区块群中分别选择一资源区块以形成多个资源区块组。所欲存取的数据在资源区块组中对应的其中之一传递。根据多个参数至少其中之一,来决定对应的其中之一资源区块组的一码分复用码序列。根据对应的其中之一资源区块组及对应的码分复用码序列,对所欲存取的数据进行编译码操作。存取编译码后的数据。
本发明提供一种传送模块,其适于执行多重区块无线存取方法。所述传送模块包括一区块组决定单元以及一编码单元。区块组决定单元将多个资源区块区分为多个区块群。区块组决定单元从区块群中,分别决定一资源区块以形成多个资源区块组。所欲存取的数据在资源区块组中对应的其中之一传递。编码单元根据多个参数至少其中之一,来决定对应的其中之一资源区块组的一码分复用码序列。编码单元根据对应的其中之一资源区块组及对应的码分复用码序列,对所欲传送的数据进行编码操作。
本发明提供一种接收模块,其适于执行多重区块无线存取方法。所述接收模块包括一侦测单元以及一译码单元。侦测单元侦测所接收的数据的一资源区块组。所接收的数据在资源区块组中传递。译码单元根据多个参数至少其中之一,来决定对所接收的数据的资源区块组进行译码操作所使用的一码分复用码序列。译码单元根据资源区块组及码分复用码序列,对所接收的数据进行译码。
本发明提供一种多重区块无线存取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根据与所欲存取的数据相关的一参数,来将多个资源区块区分为多个区块群。从区块群中分别选择一资源区块以形成多个资源区块组。所欲存取的数据在资源区块组中对应的其中之一传递。根据对应的其中之一资源区块组,对所欲存取的数据进行编译码操作。存取编译码后的数据。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绘示两种无线存取系统的数据传输概要示意图。
图2绘示资源区块的信号结构概要示意图。
图3绘示以CDM为基础的信号结构概要示意图。
图4绘示竞争式无线存取机制的概要示意图。
图5绘示本发明一实施范例竞争式的多重区块无线存取机制的概要示意图。
图6绘示本发明一实施范例用户设备决定资源区块的方法,以传递单一或多重区块的概要示意图。
图7绘示本发明一实施范例的传送端对来自资源区块的单一或多重区块进行编译码的概要示意图。
图8绘示本发明一实施范例的四个传送端所传送的资源区块组的决定方式。
图9绘示本发明一实施范例的不同用户设备竞争时的解决方式。
图10A、图10B及图11绘示本发明一实施范例利用CDM码来避免不同小区之间互相影响的解决方式。
图12绘示本发明一实施范例利用区块群的数目来作为区块竞争的解决方法。
图13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范例利用区块群的数目来作为区块竞争的解决方法。
图14绘示本发明一实施范例的多重区块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5绘示图14的多重区块传输方法在物理层实施的概要示意图。
图16绘示本发明一实施范例的多重区块的接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7绘示本发明一实施范例的多重区块信息的侦测流程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传送模块;
110:区块组决定单元;
120:编码单元;
130:调制单元;
140:展频单元;
150:分配单元;
160:信号产生单元;
200:接收模块;
210:信号接收单元;
220:变换单元;
230:侦测单元;
240:解调单元;
250:译码单元;
Xa、Xb、Xc、Xd:信号向量;
P1、P2、P3、P4、P5:资源区块组;
UE#1、UE#2、UE#3、UE#4、UE#5:用户设备;
C1、C2、C3、C4、Ck:CDM码;
S100、S110、S120、S130、S140、S150、S200、S202、S204、S206、S210、S220、S222、S224、S230、S240、S250、S260、S270、S280:多重区块传输方法的步骤。
具体实施方式
机器型态通信(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MTC)是将生活中的所有装置通过网络连接起来,实现装置与装置之间的自动通信,形成物联网(Machine-to-Machine,M2M),进而提供给用户更便利的生活。然而,由于物联网可能连接大量的装置数量,而这些数量的通信装置可能因为同时的大量竞争无线存取而导致系统过载甚至于造成无效率的传送。所以目前的无线通信统如何为机器型态通信设计一个可以提升系统用户使用量以及针对M2M低频率的小数据提供高效率且低延迟的传送是一个很重要的议题。
本发明提出一种竞争式的多重区块无线存取机制,可以让多个用户使用一个资源指示信息,来进行多个同时的竞争式数据传送。借此,可节省资源指示信息的使用,以在相同的信息使用量之下,指示更多的用户进行传送,以增加系统的用户使用量,并且缩短等待资源指示所造成的延迟。同时,本发明也提出一套竞争解决方案来避免多位用户同时传送数据所造成的碰撞。
图2绘示资源区块的信号结构概要示意图。请参考图2,对用户设备来说,资源区块是用来传输上行信号(uplink signal)的基本单元。由于2个OFDM符号被预留作为解调参考信号(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DMRS),因此在一个资源区块中用户设备可装载总共144个调制符号。举例而言,当调制机制为正交相移键控(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QPSK)时,在一个资源区块中总共有288个编码位可被存取。当考虑小数据量或层析数据的传输时,编码位的最小尺寸可能会造成传输信号的过保护(over protection),此过保护的结果可能会造成无线资源的浪费。本发明利用于码分复用(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CDM)技术为基础的信号结构来避免这一情况,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如图2所示,当采用于CDM技术为基础的信号结构时,可被装载在一个资源区块的调制符号的最小尺寸是根据有多少用户设备可在资源区块上进行多路传输(multiplex)来决定。举例而言,与非以CDM技术(non-CDM)为基础的信号结构相较,与两个用户进行多路传输的资源区块将使其编码率(coding rate)增为两倍。
在LTE系统中,每一个资源区块包括两个时槽(slot),各时槽由7个OFDM符号所组成,各个OFDM符号包括12个载体(carriers)。由于各时槽指派(allocate)一个符号做导引符号(pilot),因此对各资源区块而言,总共的资源为12个OFDM符号。因此,各资源区块具有144个资源载体。当调制机制为正交相移键控(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QPSK)时,各资源载体可装载2位信息,或者当调制机制为16-QAM时(quadratureamplitude modulation,正交振幅调制),各资源载体可装载4位,也或者当调制机制为64-QAM时,各资源载体可装载6位。当应用QPSK时,在一个资源区块中总共有288位的信息可被指派。当发射器欲通过一个资源区块来传输28位的信息(information)时,在经由通道编码以及QPSK机制调制后,其编码率为1/10。若相同的资源区块大小以及调制机制应用到两个用户设备的CDM信号结构时,其编码位对各用户设备而言可为144位。如此一来,编码率变为1/5。对传递(convey)小量数据(small data)以及层析数据而言,使用1/10编码率已过于鲁棒(robust),将导致过保护的情形。在此例中,使用于CDM为基础的信号结构,即可提供足够鲁棒的编码方式来保护所传递的数据,并且一至多个用户可使用相同的无线(radio)资源。因此,多个用户可同时传递数据并且具有足够的可靠度。因此,基于CDM码的信号结构具有约为1/5的编码率,相比于非CDM码的信号结构,其可改善系统的传输能力。
图3绘示以CDM为基础的信号结构概要示意图。请参考图3,在图3中,信号向量Xa、Xb、Xc、Xd分别由不同的用户设备UE#1至UE#4(未绘示)来传递。在坐标轴的上半部为非CDM的信号示意图;在坐标轴的下半部为CDM的信号示意图。在此例中,信号向量Xa在传递过程中产生了错误X,因此噪声功率在对应X处出现了突出的脉冲,即窄频噪声(narrow-band noise)。与非CDM信号(例如频分复用(Frequency DivisionMultiplexing,FDM)技术)相比,CDM信号可避免窄频噪声脉冲,此是因为所传递的信号是展开(spread)在多个载体中,窄频噪声脉冲的影响可平均分摊。如图3所示,非CDM信号的信号Xa会承受较大的噪声功率。在经过通道译码器(channel decoder)之后,非CDM信号的侦测性能(detection performance)较为贫乏。
图4绘示竞争式无线存取机制的概要示意图。请参考图4,关于竞争式传输机制(contention-based transmission),一般是以一个子帧(subframe)来传递用户数据,并且若两个或以上的用户使用相同的资源时,可能会产生碰撞(collision)。在图4左边所例示的局部(localized)竞争的传输情形中,用户设备UE#1及UE#2在第一个资源部分上彼此碰撞,并且用户设备UE#4及UE#5在最后一个资源部分上彼此碰撞,其中一个资源部分代表多个资源区块。在图4右边所例示的分散(distributed)竞争的传输情形中,若数据被切割(slice)为多重区块(multiple blocks),则部分数据区块会产生碰撞,部分则否。在分散竞争传输情形中,若1/2信号(或者数据)被碰撞而产生错误,则此一错误可通过例如是错误更正码(errorcorrection code)的错误校验机制(error correction mechanism)来修复(recover)。在分散竞争传输情形中,若以多重区块的方式来传输数据,则传送端(transmitter)(例如用户设备)与接收端(receiver)(例如基站)之间必须存在协调机制(coordination)。若不存在,则接收端无法获得传输数据的配置(allocation)以及区块间的关系,因此无法将多重数据区块还原(recovery)为原始数据。
图5绘示本发明一实施范例竞争式的多重区块无线存取机制的概要示意图。请参考图5,本实施范例提供一种竞争式的多重区块无线存取(multi-blocks contention-based radio access)的传输方法。在此例中,所传输的数据被切割为数个区块,欲切割的区块数目取决于封包长度(packetlength),并且区块群间存在传输竞争关系(transmission contentions)。举例而言,用户设备UE#2所传输的数据被切割为2个区块,包括用户2-1及用户2-2,其呈现多重区块组的形式。类似地,用户设备UE#4所传输的数据被切割为4个区块,包括用户4-1至用户4-4,其也呈现多重区块组的形式。用户设备UE#2与用户设备UE#4所传输的数据区块具有不同的封包长度。另外,在此例中,用户设备UE#2的用户2-2与用户设备UE#4的用户4-1在同一资源区块彼此竞争;用户设备UE#4的用户4-4与用户设备UE#5的整体数据在另同一资源区块彼此竞争。
在本实施范例中,若信号结构是采用CDM技术来实现,则对于小数据量或层析数据的传输及不同长度的数据来说,其传输方式将更具有弹性。并且,在直接的无线存取机制中,不需利用两步骤(或多步骤)的无线存取方式,可降低信号延迟(latency)及传输负担的情形。此外,在本实施范例中,传送端与接收端之间也不须额外提供协调机制来指示传输数据的配置(allocation)以及区块间的关系。由于本实施范例的数据被分割为多重区块,并且数据区块被分派(allocated)在不同载体,因此本实施范例的传输方法具有通道多变性(channel diversity)。此外,如前所述,多重CDM区块的传输方法也可增强传输可靠度(reliability)。
在本发明一实施范例中,不同的用户设备所对应的资源区块被区分的区块群的数目不同或相同。并且,不同的用户设备的资源区块组中的一个资源区块发生碰撞,如图6所示。用户设备UE#1、UE#2及UE#3在资源区块初始位置(entry)发生了碰撞,说明如下。
图6绘示本发明一实施范例用户设备决定资源区块的方法,以传递单一或多重区块的概要示意图。在本发明的实施范例中,不同的用户设备可选择不同或相同的区块群。请参考图6,在本实施范例中,对应于用户设备UE#1、UE#2及UE#3的资源区块分别被区分为1个、2个及3个区块群,其中B即代表所区分的区块群的数目。在此例中,用户设备UE#1选择其资源区块中的第三个资源区块作为资源区块初始位置。用户设备UE#2及UE#3选择各自的第一个区块群中的第三个资源区块作为资源区块初始位置。由于用户设备UE#2具有两个区块群,因此在第二个区块群中,所欲传输的数据是以另一个资源区块来传递。类似地,用户设备UE#3具有三个区块群,因此在第二个及第三个区块群中,所欲传输的数据是被分配到不同的资源区块来进行传递。
本实施范例的用户设备可利用其标识符(cell ID)的最高有效位(MostSignificant Bit,MSB)作为函数f1的输入,以获取资源区块初始位置。此函数f1可以是哈希函数(hash function),或是其他可将条目选项(entryselection)随机化(randomize)的函数。此外,标识符的最低有效位(LeastSignificant Bit,LSB)也可以用来作为另一函数f2的输入,以决定所使用的CDM码序列(CDM code sequence)。如图6所示,用户设备UE#1、UE#2及UE#3所选择使用的CDM码序列分别以Code 1={+1,+1,+1,+1}、Code 2={+1,-1,+1,-1}及Code 3={+1,+1,-1,-1}来表示。上述CDM码序列仅用于例示说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类似于函数f1,函数f2也可以是哈希函数(hash function),或是其他可将初始位置选项(entry selection)随机化(randomize)的函数。本实施范例用来决定资源区块初始位置以及CDM码序列的方式仅用于例示说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因此,在本实施范例中,即使用户设备选择相同的区块进行传输,也会因为选择不同的CDM码,而不发生碰撞。
在本实施范例中,用来竞争的总和资源可由资源区块数目(RBnumber)n、CDM码数(CDM code number)M以及底下参数的组合来决定。上述参数的组合包括区块群数目、多重区块的CDM码图样(CDM codepattern)、用户设备的标识符(或者基站标识符(eNB Identifier))以及重试计数值(retry count)。资源区块可分派(allocated)在不同频率、时间或其他资源。资源区块的资源可预先分派,以控制信息传递(controlsignaling)来指示(例如PDCCH),或者以控制信息传递(control signaling)来推知(derived)(例如无线网络临时标识符(Radio Network TemporaryIdentifier,RNTI))。
图6也绘示本发明一实施范例的用来决定以CDM为基础的多重资源区块的规则。请再参考图6,在本实施范例中,不同的用户设备对于各传输情况(transmission instance)可能需要不同数目的资源区块群,所需的区块群的数目可根据各用户设备须传送的信息长度来决定。本实施范例可利用OFDM技术来决定,并且所决定的区块群是通过分散的方式(distributed manner)来达到频率的多样性(frequency diversity)。因此,当用户设备决定以竞争为基础的信号(contention based signal)时,在本实施范例中,CDM码以及供资源分派的资源区块应当先被决定。决定CDM码以及供资源分派的资源区块的方法可利用用户设备的标识符(UEidentity,UE ID)来决定。在图6中,用户设备的标识符的MSBs作为函数f1的输入来决定资源区块初始位置。并且,标识符的LSBs作为函数f2的输入来决定资源区块CDM码。因此,在本实施范例中,用户设备根据其标识符的MSBs,决定资源区块组中的一资源区块初始位置。在此处,资源区块初始位置选自一至多个区块群中的第一个区块群,如图6所示。此外,各资源区块组的码分复用码序列的决定方式是用户设备根据其标识符的LSBs来决定。
图7绘示本发明一实施范例的传送端对来自资源区块的单一或多重区块进行编译码的概要示意图。对作为接收器的收发器而言,因为在本实施例中在传送端与接收端之间没有协调机制存在,因此接收端译码数据的方式为盲目地(blindly)以一个、两个、三个或多个区块群来进行译码。举例而言,在图7中,最左边的资源区块为单一区块群,以B=1来表示,其他依序以B=2、3、4来表示的资源区块当可以此类推。在本实施范例中,各资源区块在资源区块初始位置RB#0发生了碰撞,B=2、4的资源区块在资源区块RB#0及RB#16发生了碰撞。就B=1的资源区块而言,接收端会试着以标示为0的第一个资源区块RB#0搭配CDM码C1来对数据译码,或者搭配其他CDM码(other alternatives)来进行译码。若此区块可正确地被解码,则接收端会继续对另一资源区块进行译码。若第一个资源区块RB#0无法正确地被译码,则接收端会组合相关的资源区块一起译码。举例而言。接收端可组合标示为16的资源区块RB#16与资源区块RB#0,并且配合CDM码C1或其他CDM码来对数据进行译码,如B=2的资源区块所示。此处以资源区块RB#0与RB#16的组合来例示说明,本发明并不限于此。若仍无法成功译码,接收端会尝试其他区块数与相关资源区块组来进行译码,直到译码成功为止。由于区块仍有可能与其他区块产生碰撞,并且接收端也可能无法正确地译码,因此传送端会通过重传(retransmit)其他资源的区块、其他资源区块群的组合或不同的CDM码来重新尝试解码。由于资源区块群的组合与上述译码规则会影响接收端的译码方式,因此译码的次序及其复杂度取决于实施方式。在此例中,由于在传送端与接收端之间没有协调机制存在,因此接收端盲目地(blindly)以一个、两个、三个或多个区块群来进行译码。在其他实施例中,接收端也可以特定的译码规则来对所接收的数据进行译码,此规则由传送端与接收端之间协调制定。此外,上述译码概念虽然是以接收端为例,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从作为发射器的收发器的观点来看,传送端也可运用上述概念对待传输数据来进行编码。
图8绘示本发明一实施范例的四个传送端所传送的资源区块组的决定方式。请参考图8,在本实施范例中,传送端根据区块群的数目B、资源区块初始位置以及CDM码来传送区块。上述三个参数的组合可决定资源区块组P1至P4。本实施范例引入(introduce)一个新的函数f3来代表资源区块组Pi,也就是Pi=f3(Bi,Ei,Ci)={RBi1,RBi2,...},其中i用于指示本实施例中不同传输端的参数,Bi为区块群的数目,Ei为资源区块初始位置,Ci为编号i的CDM码序列,RBi1、RBi2代表所选取的资源区块。举例而言,在图8中各资源区块被区分为的4个子区块,即B=4,并且根据参数Bi、Ei及Ci的不同组合,可决定资源区块组Pi,例示如下:P1=f3(4,0,1)={0,8,16,24}、P2=f3(4,2,2)={3,10,18,26}、P3=f3(4,2,1)={2,10,18,26}以及P4=f3(4,0,2)={0,9,18,27},其资源区块群的选取即如图8所绘示。在此例中,虽然资源区块组P2与P3在区块{10,18,26}发生了碰撞,但是两者所使用的CDM码不同,分别为C2与C1,因此接收端仍可顺利地对资源区块组P2与P3的数据进行译码。上述所例示的资源区块组P1至P4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本实施范例的决定方式也可根据默认的表格来决定,或者根据其他可产生资源区块分配的数值目录表(a list of number forRB allocation)的函数来决定,本发明并不加以限制。
因此,在本实施范例中,虽然所选取的部分资源区块的组合{10,18,26}发生碰撞,但是通过不同的CDM码的选取方式,可避免碰撞所造成的影响。例如在图8中,选取CDM码C1与C2仍可使接收端正确地译码数据,避免碰撞所产生的影响。资源区块组的配置方式(configuration)可在系统信息中广播(broadcasted in system information),专用传送(transmitteddedicatedly),或是在设备中预先配置(pre-configured in devices)。
图9绘示本发明一实施范例的不同用户设备竞争时的解决方式。请参考图9,在本实施范例中,以用户设备[ID=a,B=4]以及用户设备[ID=b,B=3]为例,两者在相同的资源区块初始位置碰撞,例如资源区块RB#0。然而,当传输至第二个资源区块时,由于以用户设备[ID=a,B=4]将资源区块区分为4个区块群,用户设备[ID=b,B=3]将资源区块区分为3个区块群,因此用户设备[ID=a,B=4]选择资源区块RB#8,而用户设备[ID=b,B=3]选择资源区块RB#11,两者在第二个资源区块不会产生碰撞。用户设备[ID=a,B=4]以及用户设备[ID=b,B=3]在第三个资源区块以及第四个资源区块的资源区块选取方式如图9所示。因此,即使用户设备[ID=a,B=4]以及用户设备[ID=b,B=3]在第一个资源区块是选取相同的资源区块,但是在接下来的资源区块两者是选取不同的资源区块,即避免了碰撞的产生。因此,利用错误更正码的错误校验机制(error correction mechanisms)即可回复原始的数据。上述概念与操作也表现在用户设备[ID=c,B=4]以及用户设备[ID=a,B=3]之间,以及表现在用户设备[ID=c,B=2]以及用户设备[ID=c,B=2]之间,其细节如图9所示,在此不再赘述。
图9也绘示本发明一实施范例的用户设备如何根据信息长度与用户设备标识符(UE identity)来决定资源区块组。请在参考图9,在本实施范例中,用户设备UE#c(即ID为c的用户设备)以及用户设备UE#d(即ID为d的用户设备)根据信号决定传送竞争,并且需要4个资源区块。如图5所提及,第一个资源区块是由用户设备的标识符的MSBs来决定,并且在此例中用户设备UE#c以及用户设备UE#d都需要4个资源区块,即具有相同的参数B=4,因此用户设备UE#c以及用户设备UE#d在第一个资源区块是在资源区块RB#4竞争。然而,在本实施范例中,CDM码是由用户设备标识符的LSBs来决定。因此,根据函数f3,上述用户设备所对应的资源区块组即可有所区隔。在本实施范例中,用户设备UE#c的资源区块组为{4,12,20,28};用户设备UE#d的资源区块组为{4,19,11,26}。因此,本实施范例的资源区块初始位置及CDM码可为随机化各个用户的资源区块组,以进一步随机化碰撞对彼此所造成的影响。
图10A、图10B及图11绘示本发明一实施范例利用CDM码来避免不同小区之间(Inter-Cell)互相影响的解决方式。图10B是将图10A的各小区在Ei=0及Ei=3时的资源区块组以表格来表示。图11是将图10A的小区标识符(Cell ID)与CDM码两者间的关系以表格来表示。请参考图10A至图11,在本实施范例中,由于用户设备属于不同小区(cell),因此会产生小区之间彼此影响的问题。在本实施范例中,小区标识符(Cell ID)可作为函数f3的输入,并且用来决定资源区块组Pi。由于B=4,因此图10中的各全局资源区块(global RBs)被分割为4个区块群,各区块群包括8个资源区块。若资源区块RB#0被选为资源区块初始位置(即Ei=0),则在1至4小区(Cell 1至Cell 4)的各区块群中所选择的资源区块索引分别为{0,0,0,0}、{N/A}、{0,4,0,4}以及{0,1,4,1},其中{N/A}代表小区2在Ei=0时并没有在其自身的各区块群中选择资源区块。从各小区的全局资源区块的角度来看,全局资源区块组的索引分别为{0,8,16,24}、{N/A}、{0,12,16,28}以及{0,9,20,25}。另外,在Ei=3的范例中,在1至4小区(Cell 1至Cell 4)的各区块群中所选择的资源区块分别为{3,3,3,3}、{3,3,3,3}、{3,7,3,7}以及{3,6,0,4}。从各小区的全局资源区块的角度来看,全局资源区块组分别为{3,11,19,27}、{3,11,19,27}、{3,15,19,31}以及{3,14,16,28}。因此,在本实施范例中,决定资源区块组的方式包括模化(mode)、平移(shift)、哈希或上述三者的组合,如图10所示,只是本发明并不加以限制。另外,在图10中最右边的全局资源区块则是利用一预设的特定图样来决定资源区块组。
在本实施范例中,在图11中左上角Ei=0的表格中,Ci代表编号i的CDM码序列,CIj代表小区标识符(Cell ID)。在Ei=0的表格中,一个用户采用CDM码C1来选择小区1中的资源区块RB#0,无用户在小区2中的资源区块RB#0传送数据。并且,另一个用户采用CDM码C3来选择小区3中的资源区块RB#0,另一个用户采用CDM码C4来选择小区1中的资源区块RB#0。由于用户在不同小区选择不同CDM码,因此在资源区块中传递的数据不会彼此影响。图11中的其他三个表格,包括Ei=3、Ei=13以及Ei=27当可由上述原则以此类推。因此,本实施范例可利用CDM码来避免不同小区之间(Inter-Cell)的互相影响。
图12绘示本发明一实施范例利用区块群的数目来作为区块竞争的解决方法。请参考图12,根据图10的实施范例,参数Bi、Ei、Ci及CIj可用来决定资源区块组。并且,在图10的实施范例中,资源区块都是区分为4个区块群,即Bi=4。本实施范例揭露一个新的函数f4来决定CDM码,其中Ck+1=f4(Ck,Bi),Ck+1、Ck为不同的CDM码,Bi为区块群的数目。根据本实施范例的概念,在资源区块群中传递数据时,可存在CDM码列表(CDM code list),并且CDM码序列可利用输入为Ck、Bi的函数f4来决定。进一步而言,若区块数Bi=1,则接收端利用初始CDM码C1来解码区块。若区块数Bi>1,则接收端函数f4来决定CDM码序列。
具体而言,在图12中,左边的资源区块的区块群数目为4,资源区块组P1={2,10,18,26},根据函数f4所选择的CDM码序列为C1=0、C2=1、C3=2以及C4=3。右边的资源区块的区块群数目为2,资源区块组P2={2,18},根据函数f4所选择的CDM码序列为C1=0以及C2=1。此两资源区块群具有相同的资源区块初始位置,即资源区块RB#0,并且衍生出(derive)相同的资源区块群来传递数据,例如资源区块RB#0及RB#18。因此,碰撞可能会发生在资源区块RB#0及RB#18。然而,针对资源区块RB#18而言,本实施范例利用函数f4来产生不同的CDM码序列,因此,用户在两边的资源区块群是利用不同的CDM码在资源区块RB#18传递数据,从而避免数据在资源区块RB#18发生碰撞。针对资源区块RB#0而言,由于用户在两边的资源区块群都是利用相同的CDM码C1=0在资源区块RB#0传递数据,因此数据在资源区块RB#0发生了碰撞。然而,即使如此,接收端仍可试着组合资源区块RB#0及RB#18的信息或通过其他帮助来对原始数据译码。另外,错误校验机制(error correction mechanisms)也可帮助本实施范例所例示的部分碰撞的情形进行错误更正码的译码。上述CDM码索引序列的衍生方式可在系统信息中广播(broadcasted in systeminformation),专用传送(transmitted dedicatedly),或是在设备中预先配置(pre-configured in devices)。
图13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范例利用区块群的数目来作为区块竞争的解决方法。请参考图12及图13,根据图12的实施范例,两边的资源区块群中所选取的资源区块部分发生了碰撞,但是也有可能两边的资源区块群中所选取的资源区块全部发生碰撞。在图13中,一至多个用户选用了相同的参数来产生资源区块组,并且发生了碰撞,也就是Pi=f3(Bi,Ei,Ci,CIj)=f3(Bi,Ei,Ci,CIj)=Pj。在此例中,左边的资源区块组P1={1,9,17,25},并且右边的资源区块组P2={1,9,17,25}。
本实施范例揭露一个新的函数f5来决定CDM码序列,其中Ck+1=f5(Ck,Bi,Rm),Ck+1、Ck为不同的CDM码索引,Bi为区块群的数目,Rm为重传信息,例如重试计数值(retry count)或用户设备的重传次数。在本实施范例中,是以重试计数值作为重传信息的例示说明。若区块群的数目Bi=1,则接收端利用一初始CDM码C1来解码区块。若区块群的数目Bi>1,则接收端函数f5来决定CDM码索引序列。详细而言,如图13所示,当两边的资源区块群中所选取的区块全部发生碰撞时,用户可试着利用函数f5的参数Rm来重新产生CDM码序列来避免碰撞。在本实施例中,对应的资源区块的CDM码序列取决于所对应的用户设备的重传信息。在图13中,左边区块的用户,其函数f5的参数Rm例如选择重试计数值R0,本实施范例设定根据重试计数值R0所重试的CDM码序列为{0,1,2,3}。为避免碰撞,右边区块的用户,其函数f5的参数Rm例如选择重试计数值R1,本实施范例设定根据重试计数值R1所重试的CDM码序列为{1,2,3,0}。因此,利用重试的操作方式可避免用户之间的碰撞。
然而,若有多个用户在传输时选择相同的资源区块组,则即使重试,碰撞仍有可能发生。因此,本实施范例除了设定重试计数值R0、R1的CDM码索引序列以外,更提供了重试计数值R2的CDM码序列{2,3,0,1}以及R3的CDM码序列{3,0,1,2},以降低重试之后再发生碰撞的机率。在本实施范例中,不同的重试计数值Rm所对应的CDM码序列仅用于例示说明,本发明并不加以限制。
总的来说,图14绘示本发明一实施范例的多重区块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请参考图14,首先,在步骤S100中,所需的资源区块数目Bi可根据信息长度来决定。接着,在步骤S110中,资源区块的条目Ei可根据用户设备的标识符的MSBs来决定。之后,在步骤S120中,初始CDM码C1可根据用户设备的标识符的LSBs来决定。也就是说,此时的CDM码序列包含一个元素,即初始CDM码C1。步骤S100至S120的概念可参照图6及图8所揭露的实施范例。因此,在本发明中,至少根据信息长度以及用户设备的标识符即可决定资源区块组。
接着,在步骤S130中,更根据小区标识符(Cell ID),来决定资源区块组Pi。在此步骤中,根据小区标识符(Cell ID)来决定资源区块组,以降低不同小区之间(Inter-Cell)的影响。此一概念可参照图10所揭露的实施范例。接着,在步骤S140中,利用重试计数值Rm来决定CDM码索引序列。此一概念可参照图12及图13所揭露的实施范例。之后,在步骤S150中,即可获得传输资源来传送数据,包括对所欲传输的数据进行编译码的操作。
图15绘示图14的多重区块传输方法在物理层实施的概要示意图。请参考图14及图15,本实施范例的传输方法例如适用于一传送模块100。在本实施范例中,传送模块100包括区块组决定单元110、编码单元120、调制单元130、展频单元140、以及分配单元150。如图14所示,当基站授予(grant)竞争式的信号传输资源时,传送端会根据信息长度来决定所需的资源区块的尺寸,接着再根据用户设备的标识符、小区标识符以及重试计数值来决定资源区块组以及CDM码序列。上述操作例如是由区块组决定单元110来执行。接着,编码单元120对区块组决定单元110提供的输出进行通道编码。在通道编码完成后,编码单元120对编码后的信号进行速率匹配的操作。编码后的位尺寸是由速率匹配(rate matching)来加以限制。在本实施例中,编码单元120例如是采用错误更正码(errorcorrection code)技术来进行传送信息(information)的编码。之后,调制单元130利用固定的调制次序来调制编码单元120提供的输出信号,以供公平信号竞争(fair signal contention)。此处的调制方式例如是QPSK。实质上,调制后的信号是在展频单元140中利用默认的正交覆盖码序列(orthogonal cover code sequence)来进行展频(spread)。之后,分配单元150再根据资源区块组进行分配(allocated)。接着,信号产生单元160根据分配单元150所输出的信号再根据以OFDM为基础的信号产生规则(OFDM based signal generation rule)来传递。
图16绘示本发明一实施范例的多重区块的接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请参考图16,本发明实施例以基站作为例示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当基站接收资源区块时(步骤S202),会根据一特定的算法对资源区块以及其区块群进行分类(步骤S204),并且至少利用本发明所提供的概念来推导出资源区块的CDM码。当资源区块的CDM码序列也推导出来之后,基站会试着以所获得的CDM码对资源区块进行译码。上述操作流程是步骤S200。在步骤S210中,若判断步骤S202所接收的区块其中之一可被解码,则在步骤S220中,基站可决定资源区块组(步骤S222),并且选择CDM码序列来解码资源区块(步骤S224)。在步骤S210中,若经判断后,步骤S200中的区块无法译码,则在步骤S230中,基站会检查是否已使用所有的CDM码。若是,则方法流程回到步骤S210的子步骤S202,重新接收资源区块;若否,则方法流程回到步骤S210的子步骤S206,以其他未试过的CDM码来解码资源区块。
接着,在步骤S240中,若判断步骤S220中的区块已译码完成,则在步骤S250中,基站即可获得已解码后的区块。在步骤S240中,若经判断后,步骤S220中的区块尚未完成译码,则在步骤S260中,基站会检查是否已试过所有的资源区块组。若否,则方法流程回到步骤S220的子步骤S222,基站会再次决定资源区块组;若是,则在步骤S270中,基站会检查是否已试过所有的区块数。若否,则在步骤S280中,基站会尝试以其他区块数,并且回到步骤S222来决定资源区块组;若是,则方法流程回到步骤S210的子步骤S202,重新接收资源区块。
图17绘示本发明一实施范例的多重区块信息的侦测流程示意图。请参考图17,本实施范例的侦测方法例如适用于一接收模块200。在本实施范例中,接收模块200包括信号接收单元210、变换单元220、侦测单元230、解调单元240、译码单元250。信号接收单元210接收基频信号。接着,所接收的基频信号经过变换单元220进行快速傅立叶变换(Fast FourierTransform,FFT)后,侦测单元230会根据所有可能的资源区块群以及CDM码序列任意地(blindly)侦测频域(frequency domain)中的上行信息(uplinkinformation)。接着,解调单元240再利用解调函数来获得软性值(softvalue)。因此,一旦译码单元250可正确地通过解速率匹配以及通到译码器来译码信号,则接收端即可识别传送端所传送的详细信息。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细微的更改与修饰,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38)

1.一种多重区块无线存取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将多个资源区块区分为多个区块群;
从该些区块群中,分别选择一资源区块以形成多个资源区块组,其中所欲存取的数据在该些资源区块组中对应的其中之一传递;
根据多个参数至少其中之一,来决定该对应的其中之一资源区块组的一码分复用码序列;
根据该对应的其中之一资源区块组及该对应的码分复用码序列,对所欲存取的该数据进行编译码操作;以及
存取编译码后的该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重区块无线存取方法,其中,在将该些资源区块区分为该些区块群的步骤中,在该些资源区块中所区分的区块群的数目根据与所欲存取的该数据相关的一参数来决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重区块无线存取方法,其中,在分别选择该资源区块以形成该些资源区块组的步骤中,在不同的收发设备的该些资源区块组中至少一资源区块可能发生碰撞。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重区块无线存取方法,其中,决定该对应的其中之一资源区块组的该码分复用码序列的步骤包括:
根据与一对应的收发设备的信息相关的一参数,来决定该对应的其中之一资源区块组的该码分复用码序列。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重区块无线存取方法,其中,决定该对应的其中之一资源区块组的该码分复用码序列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区分的区块群的数目,来决定该对应的其中之一资源区块组的该码分复用码序列。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重区块无线存取方法,其中,决定该对应的其中之一资源区块组的该码分复用码序列的步骤包括:
根据一对应的收发设备的重传信息,来决定该对应的其中之一资源区块组的该码分复用码序列。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重区块无线存取方法,其中,分别选择该资源区块以形成该些资源区块组的步骤包括:
根据与一对应的收发设备的信息相关的一参数,来决定该些资源区块组中的一资源区块初始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重区块无线存取方法,其中,分别选择该资源区块以形成该些资源区块组的步骤包括:
根据各收发设备所属的小区的一信息,来决定该些资源区块组中的各该资源区块,其中该些资源区块组中的各该资源区块选自该些区块群中的不同区块群。
9.一种传送模块,其适于执行多重区块无线存取方法,所述传送模块包括:
一区块组决定单元,将多个资源区块区分为多个区块群,以及从该些区块群中,分别决定一资源区块以形成多个资源区块组,其中所欲存取的数据在该些资源区块组中对应的其中之一传递;以及
一编码单元,根据多个参数至少其中之一,来决定该对应的其中之一资源区块组的一码分复用码序列,以及根据该对应的其中之一资源区块组及该对应的码分复用码序列,对所欲传送的该数据进行编码操作。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传送模块,其中,根据该区块组决定单元的一区分方式,在该些资源区块中所区分的区块群的数目根据与所欲存取的该数据相关的一参数来决定。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传送模块,其中,根据该区块组决定单元的一决定方式,在不同的收发设备的该些资源区块组中至少一资源区块可能发生碰撞。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传送模块,其中,根据该区块组决定单元的一决定方式,该区块组决定单元从该些区块群中,分别选择一资源区块以形成对应于不同的收发设备的多个资源区块组。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传送模块,其中,根据该区块组决定单元的一决定方式,该区块组决定单元从该些区块群中,分别指派一资源区块以形成对应于不同的收发设备的多个资源区块组。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传送模块,其中,该编码单元具体地或无依靠指示地决定进行编码操作所使用的该对应的其中之一资源区块组。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传送模块,其中,该编码单元根据与一对应的收发设备的信息相关的一参数,来决定该对应的其中之一资源区块组的该码分复用码序列。
16.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传送模块,其中,该编码单元根据所区分的区块群的数目,来决定该对应的其中之一资源区块组的该码分复用码序列。
17.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传送模块,其中,该编码单元根据一对应的收发设备的重传信息,来决定该对应的其中之一资源区块组的该码分复用码序列。
18.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传送模块,其中,该区块组决定单元根据与一对应的收发设备的信息相关的一参数,来决定该些资源区块组中的一资源区块初始位置。
19.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传送模块,该区块组决定单元根据各收发设备所属的小区的一信息,来决定该些资源区块组中的各该资源区块,其中该些资源区块组中的各该资源区块选自该些区块群中的不同区块群。
2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传送模块,还包括:
一调制单元,对已编码完成的该数据进行调制操作。
21.一种接收模块,其适于执行多重区块无线存取方法,所述接收模块包括:
一侦测单元,侦测所接收的数据的一资源区块组,其中所接收的该数据在该资源区块组中传递;以及
一译码单元,根据多个参数至少其中之一,来决定对所接收的该数据的该资源区块组进行译码操作所使用的一码分复用码序列,以及根据该资源区块组及该码分复用码序列,对所接收的该数据进行译码。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接收模块,其中,所接收的该数据以多个资源区块来传递,该些资源区块被区分为多个区块群,并且该些资源区块分别从该些区块群中来选择以形成该资源区块组。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接收模块,其中,该侦测单元根据与所接收的该数据相关的一参数,来侦测在该些资源区块中所区分的区块群的数目。
24.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接收模块,其中,根据该侦测单元的一侦测结果,分别对应不同的收发设备的该资源区块组中来自可能发生碰撞的资源区块。
25.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接收模块,其中,该译码单元根据与一对应的收发设备的信息相关的一参数,来决定该资源区块组的该码分复用码序列。
26.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接收模块,其中,该译码单元根据所区分的区块群的数目,来决定该资源区块组的该码分复用码序列。
27.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接收模块,其中,该译码单元根据一对应的收发设备的重传信息,来决定该资源区块组的该码分复用码序列。
28.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接收模块,其中,该侦测单元根据与一对应的收发设备的信息相关的一参数,来侦测该资源区块组中的一资源区块初始位置。
29.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接收模块,该侦测单元根据各收发设备所属的小区的一信息,来侦测该资源区块组中的各该资源区块,其中该资源区块组中的各该资源区块选自该些区块群中的不同区块群。
30.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接收模块,还包括:
一调制单元,调制已译码完成的该数据。
31.一种多重区块无线存取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与所欲存取的数据相关的一参数,来将多个资源区块区分为多个区块群;
从该些区块群中,分别选择一资源区块以形成多个资源区块组,其中所欲存取的数据在该些资源区块组中对应的其中之一传递;
根据该对应的其中之一资源区块组,对所欲存取的该数据进行编译码操作;以及
存取编译码后的该数据。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多重区块无线存取方法,其中,在分别选择该资源区块以形成该些资源区块组的步骤中,在不同的收发设备的该些资源区块组中至少一资源区块可能发生碰撞。
33.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多重区块无线存取方法,还包括:
根据多个参数至少其中之一,来决定该对应的其中之一资源区块组的一码分复用码序列,
其中,在对所欲存取的该数据进行编译码操作的步骤中,还根据该码分复用码序列来对所欲存取的该数据进行编译码操作。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多重区块无线存取方法,其中,决定该对应的其中之一资源区块组的该码分复用码序列的步骤包括:
根据与一对应的收发设备的信息相关的一参数,来决定该对应的其中之一资源区块组的该码分复用码序列。
35.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多重区块无线存取方法,其中,决定该对应的其中之一资源区块组的该码分复用码序列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区分的区块群的数目,来决定该对应的其中之一资源区块组的该码分复用码序列。
36.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多重区块无线存取方法,其中,决定该对应的其中之一资源区块组的该码分复用码序列的步骤包括:
根据一对应的收发设备的重传信息,来决定该对应的其中之一资源区块组的该码分复用码序列。
37.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多重区块无线存取方法,其中,分别选择该资源区块以形成该些资源区块组的步骤包括:
根据与一对应的收发设备的信息相关的一参数,来决定该些资源区块组中的一资源初始位置。
38.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多重区块无线存取方法,其中,分别选择该资源区块以形成该些资源区块组的步骤包括:
根据各收发设备所属的小区的一信息,来决定该些资源区块组中的各该资源区块,其中该些资源区块组中的各该资源区块选自该些区块群中的不同区块群。
CN201210285299.0A 2011-08-10 2012-08-10 多重区块无线存取方法及其传送模块与接收模块 Active CN10295752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161521770P 2011-08-10 2011-08-10
US61/521,770 2011-08-10
US13/562,332 US9014111B2 (en) 2011-08-10 2012-07-31 Multi-block radio access method and transmitter module and receiver module using the same
US13/562,332 2012-07-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57526A true CN102957526A (zh) 2013-03-06
CN102957526B CN102957526B (zh) 2015-07-01

Family

ID=476775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85299.0A Active CN102957526B (zh) 2011-08-10 2012-08-10 多重区块无线存取方法及其传送模块与接收模块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014111B2 (zh)
CN (1) CN102957526B (zh)
TW (1) TWI486034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00243A (zh) * 2017-06-29 2020-02-14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集束coreset的速率匹配行为
CN114285530A (zh) * 2022-01-13 2022-04-05 光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码区块群的数据重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555315B1 (en) 2015-10-02 2020-02-04 Sprint Spectrum L.P.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in heterogeneous networks
US11212141B2 (en) * 2016-01-07 2021-12-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a data transmission scheme for Narrow-Band Internet of Things (NB-IoT)
CN107733609B (zh) * 2016-08-12 2023-10-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参考信号发送方法和参考信号发送装置
US10887871B2 (en) 2016-08-17 2021-01-05 Lenovo Innovations Limited (Hong Kong) Resource assignment indication for further eMTC
US10736028B2 (en) * 2017-03-20 2020-08-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Network service configuration and selection using network slices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56617B1 (en) * 1998-09-25 2003-04-29 Nec Corporation Spread spectrum diversity transmitter/receiver
US20040196780A1 (en) * 2003-03-20 2004-10-07 Chin Francois Po Shin Multi-carrier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1865643A1 (en) * 2005-04-01 2007-12-12 NTT DoCoMo INC. Transmitting apparatus, transmitting method, receiving apparatus and receiving method
CN101247171A (zh) * 2007-02-16 2008-08-20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使用约定资源发送控制信道的设备和方法
CN101675696A (zh) * 2007-05-02 2010-03-17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控制信道上灵活的资源信令
CN101743711A (zh) * 2007-06-25 2010-06-16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信道交织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34219B1 (en) 1994-09-26 2001-12-25 Adc Telecommunications Inc. Channel selection for a hybrid fiber coax network
US5712860A (en) 1995-09-22 1998-01-27 Cirrus Logic, Inc. Methods and system for using multi-block bursts in half duplex subscriber unit transmissions
US5724515A (en) 1996-03-06 1998-03-03 E. F. Johnson Company Packet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FI20041311A0 (fi) 2004-10-08 2004-10-08 Nokia Corp Lohkomodulaatio
US20060256854A1 (en) 2005-05-16 2006-11-16 Hong Jiang Parallel execution of media encoding using multi-threaded single instruction multiple data processing
US8064424B2 (en) 2005-07-22 2011-11-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SDMA for WCDMA
AU2007206548B2 (en) * 2006-01-18 2011-03-10 Ntt Docomo, Inc. Base station, communication terminal,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reception method
US7729433B2 (en) * 2006-03-07 2010-06-01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ybrid CDM OFDMA wireless transmission
US7876774B2 (en) 2006-09-27 2011-01-25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Contention based random access method with autonomous carrier selection
WO2010008180A2 (ko) 2008-07-14 2010-01-2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상향링크 다중 접속 전송 모드를 지원하는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전송 제어 방법
US8811300B2 (en) 2008-12-31 2014-08-19 Mediatek Inc. Physical structure and sequence design of midamble in OFDMA systems
US8780826B2 (en) 2010-01-12 2014-07-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ntinuous CDM/FDM structure for LTE uplink data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56617B1 (en) * 1998-09-25 2003-04-29 Nec Corporation Spread spectrum diversity transmitter/receiver
US20040196780A1 (en) * 2003-03-20 2004-10-07 Chin Francois Po Shin Multi-carrier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1865643A1 (en) * 2005-04-01 2007-12-12 NTT DoCoMo INC. Transmitting apparatus, transmitting method, receiving apparatus and receiving method
CN101247171A (zh) * 2007-02-16 2008-08-20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使用约定资源发送控制信道的设备和方法
CN101675696A (zh) * 2007-05-02 2010-03-17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控制信道上灵活的资源信令
CN101743711A (zh) * 2007-06-25 2010-06-16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信道交织结构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00243A (zh) * 2017-06-29 2020-02-14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集束coreset的速率匹配行为
US11451323B2 (en) 2017-06-29 2022-09-20 Qualcomm Incorporated Rate matching behavior for bundled coresets
CN114285530A (zh) * 2022-01-13 2022-04-05 光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码区块群的数据重传方法
CN114285530B (zh) * 2022-01-13 2024-03-12 光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码区块群的数据重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486034B (zh) 2015-05-21
TW201308954A (zh) 2013-02-16
US9014111B2 (en) 2015-04-21
CN102957526B (zh) 2015-07-01
US20130039293A1 (en) 2013-02-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23201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encoding and decoding channel in communication or broadcasting system
CN102957526B (zh) 多重区块无线存取方法及其传送模块与接收模块
CN110741705B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由终端执行的下行链路控制信道接收方法以及使用该方法的终端
CN103797745B (zh) 机器型通信网络中的多播arq的方法、系统和装置
US8200252B2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control channel with pre-allocated resources
EP2196061B1 (en) Signaling limitation of multiple payload sizes for resource assignments
CN104704766B (zh) 用于无线通信的控制信道
CN104769868B (zh) 终端装置、集成电路、无线通信方法以及基站装置
CN103096493B (zh) 接收和发送控制信道的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CN115801182A (zh) 发送或接收数据信道和控制信道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8076520B (zh) 一种被用于ue和基站中的方法和设备
CN104756433A (zh) 用于lte的基于组的pdcch能力
CN107734676A (zh)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CN107852744A (zh) 用于降低lte上行链路传输的时延的方法和设备
CN107926037A (zh) 用于降低 lte 上行链路传输的时延的方法和设备
CN108029133A (zh) 用于降低lte上行链路传输的时延的方法和设备
CN107343297A (zh) 一种无线通信中的方法和装置
WO2014169694A1 (zh) 授权信令发送、获取方法及装置
CN110463312B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和接收数据的装置和方法
CN105325042A (zh) 一种下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接收方法和设备
CN113692768A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免许可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CN102355325A (zh) 一种pucch资源映射的方法及装置
CN111405665A (zh) 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的资源分配方法和装置
CN107371270B (zh) 一种传输方法、设备和系统
CN107872298A (zh) 免授权传输的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