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17394B - 同频段非相邻载波聚合的执行判定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同频段非相邻载波聚合的执行判定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17394B
CN102917394B CN201110224381.8A CN201110224381A CN102917394B CN 102917394 B CN102917394 B CN 102917394B CN 201110224381 A CN201110224381 A CN 201110224381A CN 102917394 B CN102917394 B CN 10291739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measurement
bandwidth
carrier block
frequenc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2438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917394A (zh
Inventor
杨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201110224381.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917394B/zh
Publication of CN1029173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173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9173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1739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同频段非相邻载波聚合的执行判定方法及系统。在上述方法中,网络侧设备指示终端对当前接收带宽中的所有频点的RSSI进行测量,获取第一测量结果;所述网络侧设备指示所述终端对干扰载波块中的频点的RSSI进行测量,获取第二测量结果,其中,进行测量的带宽与主载波块或干扰载波块的带宽大小相同;所述网络侧设备接收来自于所述终端上报的事件,其中,该事件为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第一测量结果和所述第二测量结果确定上报的事件;所述网络侧设备根据所述上报的事件确定执行同频段非相邻载波聚合是否合适。根据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有效检测执行同频段非相邻载波聚合操作是否合适,从而可以使具备不相邻频点资源的运营商也能够享受多载波技术的益处。

Description

同频段非相邻载波聚合的执行判定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同频段非相邻载波聚合的执行判定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系统运营商用户数的增多,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运营商部署的频点资源不断地增加,于是移动网络从早期的单频段单频点操作,逐渐向当前的多频段多频点操作演进。不例外地,宽带码分多址接入(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简称为WCDMA)网络运营商亦是如此。如图1所示,在WCDMA网络中,通用陆地无线接入网(Universal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简称为UTRAN)包括无线网络控制器(Radio NetworkController,简称为RNC)和基站(NodeB)两种基本网元。在下行方向,RNC发送来的各种控制信息和用户数据信息,先后经过lub口的传输,基带处理单元(BBU)的处理,和射频单元(RU)的处理,最后在空口Uu发送给服务小区Serving cell内的终端UE;反之,在上行方向,服务小区内的UE把各种控制信息和用户数据信息也先后经过空口Uu,RU,BBU,lub发送给RNC。
在拥有多个频点资源的WCDMA网络内,RNC既可以独立使用各个频点资源,即单载波或者单服务小区操作,此时终端在同一时间只在一个下行频点和配对上行频点上的服务小区内接收或者发送数据;又可以把同频段内多个相邻的频点资源捆绑在一起,进行所谓多载波或者多服务小区聚合操作,例如:双载波高速下行分组接入(Dual Carrier-Highspeed downlinkpacket access,简称为DC-HSDPA)、双频段双载波高速下行分组接入(Dualband-Dualcarrier-high speed downlink packet access,简称为DB-DC-HSDPA)、四载波高速下行分组接入(Four carrier-high speed downlink packet access,简称为4C-HSDPA),此时终端在同一时间,能在多个同频段内相邻频点或者不同频段频点上的多个服务小区内同时接收或者发送数据,终端UE的上下行数据传输率得到和配置载波数目几乎等比的倍增提高。但是受局限的是:有些运营商在同一频段内,购买部署的频点资源是不相邻或者称为不连续的,例如,运营商A拥有F1和F4两个频点资源,但是中间的F2,F3却是属于运营商B的。这样即使终端具备上述多载波聚合操作能力,网络也不能进行多载波聚合操作。以下结合图2描述同频段4个不相邻载波聚合操作的典型配置。
图2是同频段4个不相邻载波聚合操作典型配置示意图。如图2所示,同频段4个不相邻载波聚合操作典型配置有3种(2,3个不相邻载波聚合操作典型配置是下面情况子集):
(1):频点C1,C2组成主载波块,频点C3,C4组成辅载波块,中间的干扰载波块可能来自一个或者多个其他运营商。这种模式为2+2模式。
(2):频点C1组成主载波块,频点C2,C3,C4组成辅载波块,中间的干扰载波块可能来自一个或者多个其他运营商。这种模式为1+3模式。
(3):频点C1,C2,C3组成主载波块,频点C4组成辅载波块,中间的干扰载波块可能来自一个或者多个其他运营商。这种模式为3+1模式。
上述网络也不能进行多载波聚合操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两个非相邻载波块(比如上面例子的F1,F4)中间的下行频点(比如上面例子的F2,F3),由于属于其他运营商,其上的接收信号被视为干扰噪声信号。由于终端接收机结构性能,比如滤波器性能的限制,不可能把这些干扰噪声彻底滤除,因此当终端接收链前端线性功率放大器把F1,F2,F3,F4上的信号接收下来之后,经过滤波的处理,后端待解调的信号信噪比(signal noise ratio,简称为SNR)仍然很小,可能造成大量错误接收。
由于UE本身的物理移动或者周围无线条件的动态变化,UE在当前服务小区内的无线链路(radio link,简称为RL)质量会不断发生变化。为了使处于专有连接态(Cell_DCHState)下的UE尽量处在一个无线链路质量较好的服务小区内,RNC会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测量控制(measurement control)消息让UE去做频内,和/或频外,和/或系统间等等不同类型的测量。当UE测量后,发现某目标小区或者目标小区所在频点的无线质量满足一定事件触发条件或者其它条件的时候,UE会通过测量报告(measurement report)消息通知RNC。然后RNC决定是否和如何把UE切换到那个目标小区内或者目标频点上。
频内测量和频外测量主要有下述几点不同:
(1)频内测量的目标小区和当前服务小区处于同一个频点,可以在测量控制消息指定的激活集(active set)内(注:激活集一定是频内的),或者频内监测集(intra-frequency monitoredset)内,或者频内检测集(intra-frequency detected set)内。上述激活集,频内监测集,频内检测集3个集合是独立互斥的关系,定性地区分了不同小区对于处在Cell_DCH状态UE的意义。相对比,频外测量的目标小区和当前服务小区处于不同的频点,要么在频外监测集(inter-frequency monitored set)内,要么在频外检测集(inter-frequency detected set)内。
(2)UE进行频内测量,不需要通过任何压缩模式(compressed mode)产生的压缩时隙(compressed gaps),即可对频内目标小区进行测量,UE不需要周期间歇性地中断当前数据下行传输。相对比,对于不具备频外非压缩模式测量能力的UE进行频外测量,需要通过上述压缩时隙,才能对频外目标小区进行测量,UE需要周期间歇性地中断当前数据的传输。压缩模式对网络或者终端都是有负面作用的。现实应用中,网络都是尽量去避免或者较少触发使用的。
(3)频内测量事件是基于小区的,即当UE测量的频内目标小区导频信号质量满足一定条件的时候,产生某种1系列事件,如1a,1b,1c......,触发事件的频内目标小区通过测量报告消息直接报告给RNC,进而RNC能准确采取相应后续的频内切换动作。而频外测量事件是基于频点的,即当UE测量的当前和/或频外目标频点导频信号质量满足一定条件的时候,产生某种2系列事件,如2a,2b,2c......,触发事件的目标频点通过测量报告消息直接报告给RNC,进而RNC能准确采取相应后续的频外切换动作。
上述无论频内或是频外测量,网络运营商A都能明确指示目标待侧小区的具体信息,如小区的主扰码PSC,导频信号的信道码。而同频段内非相邻载波聚合操作中涉及的载波块中间其他运营商B的小区的具体部署,网络A无法得知,从而不能明确指示终端去进行运营商B小区级别导频信号质量的测量,只能让终端去进行运营商B整个频点级别上所有接收信号强度的测量,即接收信号场强指示(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简称为RSSI)测量。根据终端测量能力无线方面的需求,终端最大要能支持32个频内目标小区的测量和32个频外目标小区的测量(这32个频外小区最大分布在2个频外频点上)。根据上面提到的例子,如果F1是UE运营商A当前服务小区所在频点,F2,F3是运营商B的频点,F4是运营商A的另外一个频点。那么运营商A网络可以配置UE去做F1,F2,F3,F4所有频点上的RSSI测量,但只能配置UE去做F1,F4频点上最大32个目标小区的导频信号质量测量。不难发现,尽管UE只能对F2,F3进行RSSI测量,但如果UE不具备频外非压缩模式测量能力,UE同样需要通过开启压缩模式来进行F2,F3上的频外测量,这和UE通过开启压缩模式来进行F4上的频外测量有一些时间上的竞争关系,从而要么对UE测量能力无线方面产生新需求,或者对UE的频外切换性能可能产生影响。比如规定UE测量能力无线方面新需求为:终端最大要能支持48个频外目标小区的测量(这48个频外小区最大分布在3个频外频点上),这样具备这种能力的终端能够很好协调对F2,F3,F4上的RSSI测量外加对F4上目标小区的导频信号质量测量,终端的频外切换性能能够维持。或者UE测量能力无线方面需求不变,运营商A网络只配置UE在F2,F4上的RSSI测量外加对F4上目标小区的导频信号质量测量,终端的频外切换性能也能够维持。此处,不讨论UE测量能力无线方面的需求,把UE能够做的最大频外测量频点数目用N表示,以便后续说明使用。
综上所述,为了使具备不相邻频点资源的运营商也能够享受多载波技术的益处,必须设计一种检测同频段内非相邻载波聚合干扰的方案。然而相关技术中,对于执行同频段非相邻载波聚合操作是否合适,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检测方案。
发明内容
针对相关技术中对于执行同频段非相邻载波聚合操作是否合适,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检测方案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同频段内非相邻载波聚合的执行判定方法及系统,以解决上述问题至少之一。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同频段非相邻载波聚合的执行判定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同频段非相邻载波聚合的执行判定方法包括:网络侧设备指示终端对当前接收带宽中的所有频点的RSSI进行测量,获取第一测量结果;所述网络侧设备指示所述终端对干扰载波块中的频点的RSSI进行测量,获取第二测量结果,其中,进行测量的带宽保持在主载波块或干扰载波块的带宽大小;所述网络侧设备接收来自于所述终端上报的事件,其中,该事件为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第一测量结果和所述第二测量结果确定上报的事件;网络侧设备根据所述上报的事件确定执行同频段非相邻载波聚合是否合适。
如果所述终端尚未执行同频段非相邻载波聚合操作,则所述当前接收带宽等于主载波块带宽;如果所述终端已经执行了同频段非相邻载波聚合操作,则所述当前接收带宽等于主载波块带宽+干扰载波块带宽+辅载波块带宽。
如果所述终端尚未执行同频段非相邻载波聚合操作,则所述网络侧设备指示终端对当前接收带宽中的所有频点的RSSI进行测量,获取第一测量结果包括:所述网络侧设备向所述终端发送第一测量控制消息,其中,所述第一测量控制消息携带有指示所述终端对主载波块中的所有频点的RSSI进行一次性同时测量的信息;所述终端对所述主载波块中的所有频点的RSSI进行一次性同时测量,将得到的同时测量结果除以所述主载波块中的所有频点的总数得到所述第一测量结果并保存在第一变量中。
上述网络侧设备指示所述终端对干扰载波块中的频点的RSSI进行测量,获取第二测量结果包括:所述网络侧设备对干扰载波块的带宽与主载波块的带宽进行比较;当所述干扰载波块的带宽大于等于所述主载波块的带宽时,所述网络侧设备向所述终端发送第二测量控制消息,其中,所述第二测量控制消息携带有指示所述终端对干扰载波块中的频点的RSSI进行一次性同时测量的带宽保持在所述主载波块的带宽大小的信息;当所述干扰载波块的带宽小于所述主载波块的带宽时,所述网络侧设备向所述终端发送所述第二测量控制消息,其中,所述第二测量控制消息携带有指示所述终端对干扰载波块中的频点的RSSI进行一次性同时测量的带宽保持在所述干扰载波块的带宽大小的信息;所述终端对所述干扰载波块中的频点的RSSI进行一次性同时测量,将得到的同时测量结果除以已测量频点的总数得到所述第二测量结果并保存在第二变量中。
上述终端根据所述第一测量结果和所述第二测量结果确定上报的事件包括:所述终端判断以下条件是否连续在预定时间段内成立:第一变量的值>第二变量的值+预定比较门限+预定神经缓冲值/2;如果连续成立,则所述终端确定向所述网络侧设备上报第一事件,其中,所述第一事件用于指示执行同频段非相邻载波聚合合适。
如果所述终端已执行同频段非相邻载波聚合操作,则所述网络侧设备指示终端对当前接收带宽中的所有频点的RSSI进行测量,获取第一测量结果包括:所述网络侧设备向所述终端发送第一测量控制消息,其中,所述测量控制消息携带有指示所述终端对所述当前接收带宽中的所有频点的RSSI进行一次性同时测量的信息;所述终端对所述当前接收带宽中的所有频点的RSSI进行一次性同时测量,将得到的同时测量结果除以所述当前接收带宽中的所有频点的总数得到所述第一测量结果并保存在第一变量中。
上述网络侧设备指示所述终端对干扰载波块中的频点的RSSI进行测量,获取第二测量结果包括:所述网络侧设备向所述终端发送第二测量控制消息,其中,所述第二测量控制消息携带有指示所述终端对干扰载波块中的频点的RSSI进行一次性同时测量的带宽保持在所述干扰载波块的带宽大小的信息;所述终端对所述干扰载波块中的频点的RSSI进行一次性同时测量,将得到的同时测量结果除以所述干扰载波块的频点的总数得到所述第二测量结果并保存在第二变量中。
上述终端根据所述第一测量结果和所述第二测量结果确定上报的事件包括:所述终端判断以下条件是否连续在预定时间段内成立:第一变量的值<第二变量的值+预定比较门限-预定神经缓冲值/2;如果连续成立,则所述终端确定向所述网络侧设备上报第二事件,其中,所述第二事件用于指示执行同频段非相邻载波聚合不合适。
上述预定比较门限、所述预定神经缓冲值以及所述预定时间段,为所述网络侧设备通过所述第一测量控制消息配置给所述终端的。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同频段非相邻载波聚合的执行判定系统。
根据本发明的同频段非相邻载波聚合的执行判定系统包括:网络侧设备和终端;所述网络侧设备包括:第一指示模块,用于指示终端对当前接收带宽中的所有频点的RSSI进行测量,获取第一测量结果;第二指示模块,用于指示所述终端对干扰载波块中的频点的RSSI进行测量,获取第二测量结果,其中,进行测量的带宽保持在主载波块或干扰载波块的带宽大小;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来自于所述终端上报的事件,其中,该事件为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第一测量结果和所述第二测量结果确定上报的事件;第一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上报的事件确定执行同频段非相邻载波聚合是否合适;所述终端包括: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测量结果和所述第二测量结果确定上报的事件;上报模块,用于向所述网络侧设备上报所述第二确定模块确定的事件。
上述第一指示模块包括:第一发送单元,用于在所述终端未执行同频段非相邻载波聚合操作时,向所述终端发送第一测量控制消息,其中,所述第一测量控制消息携带有指示所述终端对主载波块中的所有频点的RSSI进行一次性同时测量的信息;所述终端还包括: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来自于所述第一发送单元的所述第一测量控制消息;第一测量模块,用于对所述主载波块中的所有频点的RSSI进行一次性同时测量;第一除法模块,用于将得到的同时测量结果除以所述主载波块中的所有频点的总数得到所述第一测量结果;第一存储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测量结果保存在第一变量中。
上述第二指示模块包括:比较单元,用于对干扰载波块的带宽与主载波块的带宽进行比较;第二发送单元,用于在所述干扰载波块的带宽大于等于所述主载波块的带宽时,向所述终端发送第二测量控制消息,其中,所述第二测量控制消息携带有指示所述终端对干扰载波块中的频点的RSSI进行一次性同时测量的带宽保持在所述主载波块的带宽大小的信息;第三发送单元,用于在所述干扰载波块的带宽小于所述主载波块的带宽时,向所述终端发送所述第二测量控制消息,其中,所述第二测量控制消息携带有指示所述终端对干扰载波块中的频点的RSSI进行一次性同时测量的带宽保持在所述干扰载波块的带宽大小的信息;所述终端还包括:第三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二测量控制消息;第二测量模块,用于对所述干扰载波块中的频点的RSSI进行一次性同时测量;第二除法模块,用于将得到的同时测量结果除以已测量频点的总数得到所述第二测量结果;第二存储模块,用于存储所述第二测量结果。
上述第二确定模块包括:第一判断单元,用于判断以下条件是否连续在预定时间段内成立:第一变量的值>第二变量的值+预定比较门限+预定神经缓冲值/2;第一确定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一判断单元输出为是时,确定向所述网络侧设备上报第一事件,其中,所述第一事件用于指示执行同频段非相邻载波聚合合适。
上述第一指示模块包括:第四发送单元,用于在所述终端已执行同频段非相邻载波聚合操作时,向所述终端发送第一测量控制消息,其中,所述第一测量控制消息携带有指示所述终端对所述当前接收带宽中的所有频点的RSSI进行一次性同时测量的信息;所述终端还包括:第四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来自于所述第四发送单元的所述第一测量控制消息;第三测量模块,用于对所述主载波块中的所有频点的RSSI进行一次性同时测量;第三除法模块,用于将得到的同时测量结果除以所述主载波块中的所有频点的总数得到所述第一测量结果;第三存储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测量结果保存在第一变量中。
上述第二指示模块包括:第五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终端发送第二测量控制消息,其中,所述第二测量控制消息携带有指示所述终端对干扰载波块中的频点的RSSI进行一次性同时测量的带宽保持在所述干扰载波块的带宽大小的信息;所述终端还包括:第四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二测量控制消息;第四测量模块,用于对所述干扰载波块中的频点的RSSI进行一次性同时测量;第四除法模块,用于将得到的同时测量结果除以所述干扰载波块的频点的总数得到所述第二测量结果;第四存储模块,用于保存所述第二测量结果。
上述第二确定模块包括:第二判断单元,用于判断以下条件是否连续在预定时间段内成立:第一变量的值<第二变量的值+预定比较门限-预定神经缓冲值/2;第二确定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一判断单元输出为是时,确定向所述网络侧设备上报第二事件,其中,所述第一事件用于指示执行同频段非相邻载波聚合不合适。
通过本发明,网络侧设备指示终端对当前服务小区所在频点的RSSI进行测量以获取第一测量结果;所述网络侧设备从干扰载波块中选择一个或多个频点,并指示所述终端并对所述选择的频点的RSSI进行测量,以获取第二测量结果;所述网络侧设备接收来自于所述终端上报的事件,其中,该事件为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第一测量结果和所述第二测量结果确定上报的事件;所述网络侧设备根据所述上报的事件确定执行同频段非相邻载波聚合是否合适,解决了相关技术中对于执行同频段非相邻载波聚合操作是否合适,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检测方案的问题,进而可以有效检测执行同频段非相邻载波聚合操作是否合适,从而可以使具备不相邻频点资源的运营商也能够享受多载波技术的益处。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相关技术的UTRAN基本架构示意图;
图2是同频段4个不相邻载波聚合操作典型配置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同频段非相邻载波聚合的执行判定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一的同频段非相邻载波聚合的执行判定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二的同频段非相邻载波聚合的执行判定方法的流程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例一的检测同频段内非相邻载波聚合干扰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例二的检测同频段内非相邻载波聚合干扰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检测同频段内非相邻载波聚合干扰的系统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检测同频段内非相邻载波聚合干扰的方法的流程图。如图3所示,该检测同频段内非相邻载波聚合干扰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处理:
步骤S302:网络侧设备指示终端对当前接收带宽中的所有频点的RSSI进行测量,获取第一测量结果;
步骤S304:网络侧设备指示终端对干扰载波块中的频点的RSSI进行测量,获取第二测量结果,其中,进行测量的带宽与在主载波块或干扰载波块的带宽大小相同;
步骤S306:网络侧设备接收来自于终端上报的事件,其中,该事件为终端根据第一测量结果和第二测量结果确定上报的事件;
步骤S308:网络侧设备根据上报的事件确定执行同频段非相邻载波聚合是否合适。
当终端UE接收到网络在测量控制消息中的信元IE“Inter-frequency reportingquantity”取值“UTRA carrier RSSI=true”且外加目标待侧频点信息的时候,UE便对目标待侧频点进行RSSI测量。目前3GPP协议规定的UE测量报告消息中的信元IE“Inter-frequencymeasured results list”,可以把UTRA carrier RSSI的测量结果上报给网络。为了使网络能充分地估算不相邻载波块间干扰的情况,终端有必要对干扰频点进行逐一的RSSI测量,并且记录测量结果。而每一次频外频点的测量必然要求终端实施压缩模式,带来一些额外的压缩帧。可以简单推测:4个干扰频点的RSSI测量所消耗的压缩模式时间大约是1个干扰频点的RSSI测量所消耗的压缩模式时间的4倍。对于具备多载波宽带接收能力的终端,其在多载波操作所配置频点上,接收的带宽信号本来就是覆盖多个频点的,即是整数倍5M带宽的,因此当终端被实施压缩模式的时候,其接收带宽理论上不必须减小到单频点的5M带宽,特别是当终端被命令去做频外频点级别RSSI测量的时候,终端不需要对每个频外频点上目标小区内的信号进行接收解调,接收带宽可以维持在10M,15M,20M等等。采用图3所示的方法,利用终端多载波宽带接收能力可以有效检测执行同频段非相邻载波聚合操作是否合适,从而可以使具备不相邻频点资源的运营商也能够享受多载波技术的益处。
优选地,如果终端尚未执行同频段非相邻载波聚合操作,则当前接收带宽等于主载波块带宽;如果终端已经执行了同频段非相邻载波聚合操作,则当前接收带宽等于主载波块带宽+干扰载波块带宽+辅载波块带宽。
即上述方法存在两种应用场景,第一种,如果终端尚未执行同频段非相邻载波聚合操作,即仅仅配置了主载波块,没有配置辅载波块,从而终端接收带宽等于主载波块带宽,干扰载波块信号不起干扰作用。第二种,如果终端已经进行了同频段非相邻载波聚合操作,即配置了主载波块和辅载波块,从而终端接收带宽等于主载波块带宽+干扰载波块带宽+辅载波块带宽。
针对第一种场景,上述步骤S302可以进一步包括以下处理:
(1)网络侧设备向终端发送第一测量控制消息,其中,第一测量控制消息携带有指示终端对主载波块中的所有频点的RSSI进行一次性同时测量的信息;
(2)终端对主载波块中的所有频点的RSSI进行一次性同时测量,将得到的同时测量结果除以主载波块中的所有频点的总数得到第一测量结果并保存在第一变量中。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一次性同时测量的同时测量结果是主载波块带宽范围内频点的接收信号场强总和,将该结果除以已测量频点的总数,可以得到平均值(即第一测量结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第一测量结果也可以通过其他算法获取,不限于上述的除法操作。
优选地,上述步骤S304可以进一步包括以下处理:
(1)网络侧设备对干扰载波块的带宽与主载波块的带宽进行比较;
(2)当干扰载波块的带宽大于等于主载波块的带宽时,网络侧设备向终端发送第二测量控制消息,其中,第二测量控制消息携带有指示终端对干扰载波块中的频点的RSSI进行一次性同时测量的带宽保持在主载波块的带宽大小的信息;
(3)当干扰载波块的带宽小于主载波块的带宽时,网络侧设备向终端发送第二测量控制消息,其中,第二测量控制消息携带有指示终端对干扰载波块中的频点的RSSI进行一次性同时测量的带宽保持在干扰载波块的带宽大小的信息;
(4)终端对干扰载波块中的频点的RSSI进行一次性同时测量,将得到的同时测量结果除以已测量频点的总数得到第二测量结果并保存在第二变量中。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同时测量结果是主载波块带宽范围或干扰载波块带宽范围内频点的接收信号场强总和,将该结果除以已测量频点的总数,可以得到平均值(即第二测量结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第二测量结果也可以通过其他算法获取,不限于上述的除法操作。
优选地,上述步骤S306中,终端根据第一测量结果和第二测量结果确定上报的事件,可以进一步包括以下处理:
(1)终端判断以下条件是否连续在预定时间段内成立:第一变量的值>第二变量的值+预定比较门限+预定神经缓冲值/2;
(2)如果连续成立,则终端确定向网络侧设备上报第一事件,其中,第一事件用于指示执行同频段非相邻载波聚合合适。
针对第二种场景,优选地,上述步骤S302可以进一步包括以下处理:
(1)网络侧设备向终端发送第一测量控制消息,其中,测量控制消息携带有指示终端对当前接收带宽中的所有频点的RSSI进行一次性同时测量的信息;
(2)终端对当前接收带宽中的所有频点的RSSI进行一次性同时测量,将得到的同时测量结果除以当前接收带宽中的所有频点的总数得到第一测量结果并保存在第一变量中。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同时测量结果是当前接收带宽范围内频点的接收信号场强总和,将该结果除以已测量频点的总数,可以得到平均值(即第一测量结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第一测量结果也可以通过其他算法获取,不限于上述的除法操作。
优选地,上述步骤S304可以进一步包括以下处理:
(1)网络侧设备向终端发送第二测量控制消息,其中,第二测量控制消息携带有指示终端对干扰载波块中的频点的RSSI进行一次性同时测量的带宽保持在干扰载波块的带宽大小的信息;
(2)终端对干扰载波块中的频点的RSSI进行一次性同时测量,将得到的同时测量结果除以干扰载波块的频点的总数得到第二测量结果并保存在第二变量中。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同时测量结果是干扰载波块的带宽范围内频点的接收信号场强总和,将该结果除以已测量频点的总数,可以得到平均值(即第二测量结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第一测量结果也可以通过其他算法获取,不限于上述的除法操作。
优选地,上述步骤S306可以进一步包括以下处理:
(1)终端判断以下条件是否连续在预定时间段内成立:第一变量的值<第二变量的值+预定比较门限-预定神经缓冲值/2;
(2)如果连续成立,则终端确定向网络侧设备上报第二事件,其中,第二事件用于指示执行同频段非相邻载波聚合不合适。
需要注意的是,终端通过上述条件来确定向网络侧设备上报的事件,仅仅是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来确定上报的事件。上述条件的等同变换方式或同等变形方式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以下结合图4进一步描述上述优选实施方式。
图4是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一的同频段非相邻载波聚合的执行判定方法的流程图。其中,终端尚未进行同频段非相邻载波聚合操作,即仅仅配置了主载波块,没有配置辅载波块,从而终端接收带宽等于主载波块带宽,干扰载波块信号不起干扰作用。如图4所示,该同频段非相邻载波聚合的执行判定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处理:
步骤S402:网络侧设备根据当前终端主载波块带宽配置的情况,通过测量控制消息,命令终端对当前主载波块中所有频点的RSSI进行一次性同时测量,测量结果除以主载波块频点个数后,保存到变量RSSIprimary中。同时网络通过测量控制消息配置给终端另外一些必要的参数,如比较门限comparison threshold 1,神经缓冲值Hysterisis value和触发缓冲时间Time to Trigger,终端分别用变量Thresh_Gap 1,Hys,T_trigger来保存上述3个参数。注:以下所有RSSI测量值都是经过对数化操作,以dB或者dBm为单位的。
步骤S404:如果干扰载波块带宽大于等于主载波块带宽,则终端对干扰载波块进行RSSI一次性同时测量的带宽保持在主载波块的带宽大小,RSSI测量结果除以主载波块频点个数后,保存在变量RSSIgap中;如果干扰载波块带宽小于主载波块带宽,则终端对干扰载波块进行RSSI一次性同时测量的带宽缩小到干扰载波块的带宽大小,RSSI测量结果除以干扰载波块频点个数后,保存在变量RSSIgap中。
步骤S406:终端利用下面公式进行评估:RSSIprimary>RSSIgap+Thresh_Gap1+Hys/2,如果此不等式连续在T_trigger这段时间内成立,终端可以认为来自干扰载波块的信号可以忍受,从而触发并且上报另一个事件Y(即上述第一事件)。
步骤S408:当网络侧设备接收到终端上报的事件Y后,认为同频段非相邻载波聚合操作可以尝试,故进一步根据其他决策因素,决定是否进行非相邻载波聚合的相关配置。
图5是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二的同频段非相邻载波聚合的执行判定方法的流程图。其中,终端已经进行了同频段非相邻载波聚合操作,即配置了主载波块和辅载波块,从而终端接收带宽等于主载波块带宽+干扰载波块带宽+辅载波块带宽。如图5所示,该同频段非相邻载波聚合的执行判定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处理:
步骤S502:网络侧设备通过测量控制消息,命令终端对当前接收带宽中所有频点的RSSI进行一次性同时测量,测量结果除以接收带宽中频点个数后,保存到变量RSSIprimary中。同时网络通过测量控制消息配置给终端另外一些必要的参数,例如,比较门限(comparisonthreshold 2),神经缓冲值(Hysterisis value)和触发缓冲时间(Timeto Trigger),终端分别用变量Thresh_Gap 2,Hys,T_trigger来保存上述3个参数。注意:Thresh_Gap 2和Thresh_Gap 1是两个不同变量,保存的门限值可能不一样。
步骤S504:网络侧设备通过测量控制消息,命令终端对干扰载波块中所有频点的RSSII进行一次性同时测量的带宽缩小到干扰载波块的带宽大小,RSSI测量结果除以干扰载波块频点个数后,保存在变量RSSIgap中。
步骤S506:终端利用下面公式进行评估:RSSIprimary<RSSIgap+Thresh_Gap2-Hys/2?如果此不等式连续在T_trigger这段时间内成立,终端可以认为来自干扰载波块的信号干扰太大,从而触发并且上报一个事件X(即上述第二事件)。
步骤S508:当网络接收到终端上报的X事件后,认为同频段非相邻载波聚合操作不合适,故不进行非相邻载波聚合的相关配置,把辅载波块去配置掉。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例一的同频段非相邻载波聚合的执行判定方法的流程图。以下结合图2进行描述。如图2中(a)所示,具备同频段4个非相邻载波聚合能力的UE,已经被网络A配置了C1,C2,组成主载波块,但是网络A所属的不相邻的辅载波块尚未配置。干扰载波块有两个频点,带宽为10M,来自网络B。如图6所示,该同频段非相邻载波聚合的执行判定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处理:
步骤S602:网络侧设备获知当前终端配置的主载波块含有2个频点,接收带宽为10M,通过在测量控制消息中增加新的信元命令指示,命令终端对当前主载波块中所有频点的RSSI进行一次性同时测量,测量结果除以主载波块频点个数2后,保存到变量RSSIprimary中。同时网络通过测量控制消息配置给终端另外一些必要的参数,如比较门限comparisonthreshold 1,神经缓冲值Hysterisis value和触发缓冲时间Time toTrigger,终端分别用变量Thresh_Gap 1,Hys,T_trigger来保存上述3个参数。
步骤S604:因为干扰载波块带宽等于主载波块带宽,网络侧设备通过在测量控制消息中增加新的信元命令指示,让终端对干扰载波块进行RSSI一次性同时测量的带宽保持在主载波块的带宽大小,即10M,RSSI测量结果除以主载波块频点个数2后,保存在变量RSSIgap中。
步骤S606:终端利用下面公式进行评估:RSSIprimary>RSSIgap+Thresh_Gap1+Hys/2,如果此不等式连续在T_trigger这段时间内成立,终端可以认为来自干扰载波块的信号可以忍受,从而触发并且上报另一个事件Y。
步骤S608:网络侧设备接收到终端上报的事件Y后,认为同频段4载波非相邻载波聚合操作可以尝试,进一步根据其他决策因素发现一切条件都允许,决定进行非相邻载波聚合的相关配置,从而网络把终端配置成图2中(a)的2+2模式。
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例二的同频段非相邻载波聚合的执行判定方法的流程图。以下结合图2进行描述。如图2中(c)所示,具备同频段4个非相邻载波聚合能力的UE,已经被网络A配置了C1,C2,C3组成主载波块,且网络A也配置了C4,组成辅载波块。干扰载波块有2个频点,带宽为10M,来自网络B。如图7所示,该同频段非相邻载波聚合的执行判定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处理:
步骤S702:网络侧设备获知当前终端配置的主载波块含有3个频点,辅载波块含有1个频点,接收带宽为15+10+5=30M,通过在测量控制消息中增加新的信元命令指示,命令终端对当前接收带宽中所有频点的RSSI进行一次性同时测量,测量结果除以接收带宽内频点总个数6后,保存到变量RSSIprimary中。同时网络通过测量控制消息配置给终端另外一些必要的参数,如比较门限comparison threshold 2,神经缓冲值Hysterisis value和触发缓冲时间Time to Trigger,终端分别用变量Thresh_Gap 2,Hys,T_trigger来保存上述3个参数。
步骤S704:网络侧设备通过在测量控制消息中增加新的信元命令指示,命令终端对干扰载波块中所有频点的RSSII进行一次性同时测量的带宽缩小到干扰载波块的带宽大小,即10M,RSSI测量结果除以干扰载波块频点个数2后,保存在变量RSSIgap中。
步骤S706:终端利用下面公式进行评估:RSSIprimary<RSSIgap+Thresh_Gap2-Hys/2,如果此不等式连续在t_trigger这段时间内成立,终端认为来自干扰载波块的信号干扰太大,从而触发并且上报一个事件X。
步骤S708:网络侧设备接收到终端上报的事件X后,认为同频段4载波非相邻载波聚合操作不可以继续,决定终止UE进行非相邻载波聚合的相关配置,从而网络侧设备把终端的辅载波块C4去配置掉。之后终端只进行3个载波的主载波块聚合操作。
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同频段内非相邻载波聚合的执行判定系统的结构框图。如图8所示,该同频段内非相邻载波聚合的执行判定系统包括:网络侧设备10和终端20。
其中,网络侧设备10包括:第一指示模块100,用于指示终端对当前接收带宽中的所有频点的RSSI进行测量,获取第一测量结果;第二指示模块102,用于指示终端对干扰载波块中的频点的RSSI进行测量,获取第二测量结果,其中,进行测量的带宽与主载波块或干扰载波块的带宽大小相同;第一接收模块104,用于接收来自于终端上报的事件,其中,该事件为终端根据第一测量结果和第二测量结果确定上报的事件;第一确定模块106,用于根据上报的事件确定执行同频段非相邻载波聚合是否合适;
其中,终端20包括:第二确定模块200,用于根据第一测量结果和第二测量结果确定上报的事件;上报模块202,用于向网络侧设备上报第二确定模块确定的事件。
在图8所示的系统中,网络侧设备10和终端20相互结合,利用终端多载波宽带接收能力,可以有效检测执行同频段非相邻载波聚合操作是否合适,从而可以使具备不相邻频点资源的运营商也能够享受多载波技术的益处。
优选地,第一指示模块100包括:第一发送单元1000(图8中未示出),用于在终端未执行同频段非相邻载波聚合操作时,向终端发送第一测量控制消息,其中,第一测量控制消息携带有指示终端对主载波块中的所有频点的RSSI进行一次性同时测量的信息;则终端20还包括:第二接收模块204(图8中未示出),用于接收来自于第一发送单元的第一测量控制消息;第一测量模块206(图8中未示出),用于对主载波块中的所有频点的RSSI进行一次性同时测量;第一除法模块208(图8中未示出),用于将得到的同时测量结果除以主载波块中的所有频点的总数得到第一测量结果;第一存储模块210(图8中未示出),用于将第一测量结果保存在第一变量中。
优选地,第二指示模块102可以进一步包括:比较单元1020(图8中未示出),用于对干扰载波块与主载波块的带宽进行比较;第二发送单元1022(图8中未示出),用于在干扰载波块的带宽大于等于主载波块的带宽时,向终端发送第二测量控制消息,其中,第二测量控制消息携带有指示终端对干扰载波块中的频点的RSSI进行一次性同时测量的带宽保持在主载波块的带宽大小的信息;第三发送单元1024(图8中未示出),用于在干扰载波块的带宽小于主载波块的带宽时,向终端发送第二测量控制消息,其中,第二测量控制消息携带有指示终端对干扰载波块中的频点的RSSI进行一次性同时测量的带宽保持在干扰载波块的带宽大小的信息;则终端20还包括:第三接收模块212(图8中未示出),用于接收第二测量控制消息;第二测量模块214(图8中未示出),用于对干扰载波块中的频点的RSSI进行一次性同时测量;第二除法模块216(图8中未示出),用于将得到的同时测量结果除以已测量频点的总数得到第二测量结果;第二存储模块218(图8中未示出),用于存储第二测量结果。
优选地,第二确定模块200包括:第一判断单元2000(图8中未示出),用于判断以下条件是否连续在预定时间段内成立:第一变量的值>第二变量的值+预定比较门限+预定神经缓冲值/2;第一确定单元2002(图8中未示出),用于在第一判断单元输出为是时,确定向网络侧设备上报第一事件,其中,第一事件用于指示执行同频段非相邻载波聚合合适。
优选地,第一指示模块100还可以包括:第四发送单元1004(图8中未示出),用于在终端已执行同频段非相邻载波聚合操作时,向终端发送第一测量控制消息,其中,第一测量控制消息携带有指示终端对当前接收带宽中的所有频点的RSSI进行一次性同时测量的信息;则终端20还包括:第四接收模块220(图8中未示出),用于接收来自于第四发送单元的第一测量控制消息;第三测量模块222(图8中未示出),用于对主载波块中的所有频点的RSSI进行一次性同时测量;第三除法模块224(图8中未示出),用于将得到的同时测量结果除以主载波块中的所有频点的总数得到第一测量结果;第三存储模块226(图8中未示出),用于将第一测量结果保存在第一变量中。
优选地,第二指示模块102包括:第五发送单元1026(图8中未示出),用于向终端发送第二测量控制消息,其中,第二测量控制消息携带有指示终端对干扰载波块中的频点的RSSI进行一次性同时测量的带宽保持在干扰载波块的带宽大小的信息;终端20还包括:第四接收模块228(图8中未示出),用于接收第二测量控制消息;第四测量模块230(图8中未示出),用于对干扰载波块中的频点的RSSI进行一次性同时测量;第四除法模块232(图8中未示出),用于将得到的同时测量结果除以干扰载波块的频点的总数得到第二测量结果;第四存储模块234(图8中未示出),用于保存第二测量结果。
优选地,第二确定模块200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二判断单元2004(图8中未示出),用于判断以下条件是否连续在预定时间段内成立:第一变量的值<第二变量的值+预定比较门限-预定神经缓冲值/2;第二确定单元2006(图8中未示出),用于在第一判断单元输出为是时,确定向网络侧设备上报第二事件,其中,第一事件用于指示执行同频段非相邻载波聚合不合适。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系统中网络侧设备和终端的各模块、各单元相互结合的优选实施实施方式具体可以参见图3至图7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借助本发明提供的上述实施例,可以有效检测执行同频段非相邻载波聚合操作是否合适,从而可以使具备不相邻频点资源的运营商也能够享受多载波技术的益处。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上述的本发明的各模块或各步骤可以用通用的计算装置来实现,它们可以集中在单个的计算装置上,或者分布在多个计算装置所组成的网络上,可选地,它们可以用计算装置可执行的程序代码来实现,从而可以将它们存储在存储装置中由计算装置来执行,或者将它们分别制作成各个集成电路模块,或者将它们中的多个模块或步骤制作成单个集成电路模块来实现。这样,本发明不限制于任何特定的硬件和软件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同频段非相邻载波聚合的执行判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网络侧设备指示终端对当前接收带宽中的所有频点的接收信号场强指示RSSI进行测量,获取第一测量结果;
所述网络侧设备指示所述终端对干扰载波块中的频点的RSSI进行测量,获取第二测量结果,其中,进行测量的带宽与主载波块或干扰载波块的带宽大小相同;
所述网络侧设备接收来自于所述终端上报的事件,其中,该事件为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第一测量结果和所述第二测量结果确定上报的事件;
所述网络侧设备根据所述上报的事件确定执行同频段非相邻载波聚合是否合适;
如果所述终端尚未执行同频段非相邻载波聚合操作,则所述网络侧设备指示终端对当前接收带宽中的所有频点的RSSI进行测量,获取第一测量结果包括:所述网络侧设备向所述终端发送第一测量控制消息,其中,所述第一测量控制消息携带有指示所述终端对主载波块中的所有频点的RSSI进行一次性同时测量的信息;所述终端对所述主载波块中的所有频点的RSSI进行一次性同时测量,将得到的同时测量结果除以所述主载波块中的所有频点的总数得到所述第一测量结果并保存在第一变量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如果所述终端尚未执行同频段非相邻载波聚合操作,则所述当前接收带宽等于主载波块带宽;
如果所述终端已经执行了同频段非相邻载波聚合操作,则所述当前接收带宽等于主载波块带宽+干扰载波块带宽+辅载波块带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侧设备指示所述终端对干扰载波块中的频点的RSSI进行测量,获取第二测量结果包括:
所述网络侧设备对干扰载波块的带宽与主载波块的带宽进行比较;
当所述干扰载波块的带宽大于等于所述主载波块的带宽时,所述网络侧设备向所述终端发送第二测量控制消息,其中,所述第二测量控制消息携带有指示所述终端对干扰载波块中的频点的RSSI进行一次性同时测量的带宽保持在所述主载波块的带宽大小的信息;
当所述干扰载波块的带宽小于所述主载波块的带宽时,所述网络侧设备向所述终端发送所述第二测量控制消息,其中,所述第二测量控制消息携带有指示所述终端对干扰载波块中的频点的RSSI进行一次性同时测量的带宽保持在所述干扰载波块的带宽大小的信息;
所述终端对所述干扰载波块中的频点的RSSI进行一次性同时测量,将得到的同时测量结果除以已测量频点的总数得到所述第二测量结果并保存在第二变量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第一测量结果和所述第二测量结果确定上报的事件包括:
所述终端判断以下条件是否连续在预定时间段内成立:第一变量的值>第二变量的值+预定比较门限+预定神经缓冲值/2;
如果连续成立,则所述终端确定向所述网络侧设备上报第一事件,其中,所述第一事件用于指示执行同频段非相邻载波聚合合适。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如果所述终端已执行同频段非相邻载波聚合操作,则所述网络侧设备指示终端对当前接收带宽中的所有频点的RSSI进行测量,获取第一测量结果包括:
所述网络侧设备向所述终端发送第一测量控制消息,其中,所述测量控制消息携带有指示所述终端对所述当前接收带宽中的所有频点的RSSI进行一次性同时测量的信息;
所述终端对所述当前接收带宽中的所有频点的RSSI进行一次性同时测量,将得到的同时测量结果除以所述当前接收带宽中的所有频点的总数得到所述第一测量结果并保存在第一变量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侧设备指示所述终端对干扰载波块中的频点的RSSI进行测量,获取第二测量结果包括:
所述网络侧设备向所述终端发送第二测量控制消息,其中,所述第二测量控制消息携带有指示所述终端对干扰载波块中的频点的RSSI进行一次性同时测量的带宽保持在所述干扰载波块的带宽大小的信息;
所述终端对所述干扰载波块中的频点的RSSI进行一次性同时测量,将得到的同时测量结果除以所述干扰载波块的频点的总数得到所述第二测量结果并保存在第二变量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第一测量结果和所述第二测量结果确定上报的事件包括:
所述终端判断以下条件是否连续在预定时间段内成立:第一变量的值<第二变量的值+预定比较门限-预定神经缓冲值/2;
如果连续成立,则所述终端确定向所述网络侧设备上报第二事件,其中,所述第二事件用于指示执行同频段非相邻载波聚合不合适。
8.根据权利要求4或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比较门限、所述预定神经缓冲值以及所述预定时间段,为所述网络侧设备通过所述第一测量控制消息配置给所述终端的。
9.一种同频段非相邻载波聚合的执行判定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网络侧设备和终端;
所述网络侧设备包括:
第一指示模块,用于指示终端对当前接收带宽中的所有频点的接收信号场强指示RSSI进行测量,获取第一测量结果;
第二指示模块,用于指示所述终端对干扰载波块中的频点的RSSI进行测量,获取第二测量结果,其中,进行测量的带宽与主载波块或干扰载波块的带宽大小相同;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来自于所述终端上报的事件,其中,该事件为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第一测量结果和所述第二测量结果确定上报的事件;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上报的事件确定执行同频段非相邻载波聚合是否合适;
所述终端包括: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测量结果和所述第二测量结果确定上报的事件;
上报模块,用于向所述网络侧设备上报所述第二确定模块确定的事件;
其中,所述第一指示模块包括:第一发送单元,用于在所述终端未执行同频段非相邻载波聚合操作时,向所述终端发送第一测量控制消息,其中,所述第一测量控制消息携带有指示所述终端对主载波块中的所有频点的RSSI进行一次性同时测量的信息;
所述终端还包括: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来自于所述第一发送单元的所述第一测量控制消息;第一测量模块,用于对所述主载波块中的所有频点的RSSI进行一次性同时测量;第一除法模块,用于将得到的同时测量结果除以所述主载波块中的所有频点的总数得到所述第一测量结果;第一存储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测量结果保存在第一变量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指示模块包括:
比较单元,用于对干扰载波块的带宽与主载波块的带宽进行比较;
第二发送单元,用于在所述干扰载波块的带宽大于等于所述主载波块的带宽时,向所述终端发送第二测量控制消息,其中,所述第二测量控制消息携带有指示所述终端对干扰载波块中的频点的RSSI进行一次性同时测量的带宽保持在所述主载波块的带宽大小的信息;
第三发送单元,用于在所述干扰载波块的带宽小于所述主载波块的带宽时,向所述终端发送所述第二测量控制消息,其中,所述第二测量控制消息携带有指示所述终端对干扰载波块中的频点的RSSI进行一次性同时测量的带宽保持在所述干扰载波块的带宽大小的信息;
所述终端还包括:
第三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二测量控制消息;
第二测量模块,用于对所述干扰载波块中的频点的RSSI进行一次性同时测量;
第二除法模块,用于将得到的同时测量结果除以已测量频点的总数得到所述第二测量结果;
第二存储模块,用于存储所述第二测量结果。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确定模块包括:
第一判断单元,用于判断以下条件是否连续在预定时间段内成立:第一变量的值>第二变量的值+预定比较门限+预定神经缓冲值/2;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一判断单元输出为是时,确定向所述网络侧设备上报第一事件,其中,所述第一事件用于指示执行同频段非相邻载波聚合合适。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指示模块包括:第四发送单元,用于在所述终端已执行同频段非相邻载波聚合操作时,向所述终端发送第一测量控制消息,其中,所述第一测量控制消息携带有指示所述终端对所述当前接收带宽中的所有频点的RSSI进行一次性同时测量的信息;
所述终端还包括:
第四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来自于所述第四发送单元的所述第一测量控制消息;
第三测量模块,用于对所述主载波块中的所有频点的RSSI进行一次性同时测量;
第三除法模块,用于将得到的同时测量结果除以所述主载波块中的所有频点的总数得到所述第一测量结果;
第三存储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测量结果保存在第一变量中。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指示模块包括:第五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终端发送第二测量控制消息,其中,所述第二测量控制消息携带有指示所述终端对干扰载波块中的频点的RSSI进行一次性同时测量的带宽保持在所述干扰载波块的带宽大小的信息;
所述终端还包括:
第四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二测量控制消息;
第四测量模块,用于对所述干扰载波块中的频点的RSSI进行一次性同时测量;
第四除法模块,用于将得到的同时测量结果除以所述干扰载波块的频点的总数得到所述第二测量结果;
第四存储模块,用于保存所述第二测量结果。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确定模块包括:
第二判断单元,用于判断以下条件是否连续在预定时间段内成立:第一变量的值<第二变量的值+预定比较门限-预定神经缓冲值/2;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二判断单元输出为是时,确定向所述网络侧设备上报第二事件,其中,所述第二事件用于指示执行同频段非相邻载波聚合不合适。
CN201110224381.8A 2011-08-05 2011-08-05 同频段非相邻载波聚合的执行判定方法及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91739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224381.8A CN102917394B (zh) 2011-08-05 2011-08-05 同频段非相邻载波聚合的执行判定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224381.8A CN102917394B (zh) 2011-08-05 2011-08-05 同频段非相邻载波聚合的执行判定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17394A CN102917394A (zh) 2013-02-06
CN102917394B true CN102917394B (zh) 2017-10-27

Family

ID=476155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24381.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917394B (zh) 2011-08-05 2011-08-05 同频段非相邻载波聚合的执行判定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91739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92786A (zh) * 2015-11-24 2017-05-31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邻频测量方法、基站及终端
CN111818575B (zh) * 2020-07-30 2023-05-16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用户接入方法和接入网设备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120125A1 (en) * 2008-03-25 2009-10-01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Anchor carrier selection in multi-carrier wireless network
CN101674586A (zh) * 2009-10-13 2010-03-1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载波聚合中的测量处理方法及系统
WO2010129146A2 (en) * 2009-04-27 2010-11-11 Motorola, Inc. Uplink scheduling support in multi-carrie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CN101932045A (zh) * 2009-06-24 2010-12-2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载波聚合中测量结果的上报方法及用户设备
CN102123425A (zh) * 2010-01-11 2011-07-1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测量处理方法及系统、基站和用户设备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120125A1 (en) * 2008-03-25 2009-10-01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Anchor carrier selection in multi-carrier wireless network
WO2010129146A2 (en) * 2009-04-27 2010-11-11 Motorola, Inc. Uplink scheduling support in multi-carrie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CN101932045A (zh) * 2009-06-24 2010-12-2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载波聚合中测量结果的上报方法及用户设备
CN101674586A (zh) * 2009-10-13 2010-03-1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载波聚合中的测量处理方法及系统
CN102123425A (zh) * 2010-01-11 2011-07-1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测量处理方法及系统、基站和用户设备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Non-contiguous 4C-HSDPA with single receiver;Renesas Mobile Europe Ltd.;《3GPP TSG-RAN WG4 Meeting #59AH R4-113690》;20110624;第2节、图1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17394A (zh) 2013-02-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57591B (zh) 移动通信网络中的方法和设备
JP5121838B2 (ja) 無線基地局装置及び送信制御方法
US9313792B2 (en) Wireless multi-site capacity coordination
US10034300B2 (en) Load based probe response scheduling
WO2007028139A2 (en) Improved method for channel agility in wireless access points
KR20070106555A (ko) 액세스 포인트 채널 선택을 최적화하기 위한 무선 통신방법 및 장치
US20220014943A1 (en) Measurement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device
CN104081706A (zh) 不连续载波聚合
CN111713131B (zh) 一种移动性测量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2917395B (zh) 同频段非相邻载波聚合的执行判定方法及系统
US11729710B2 (en) Greedy user equipment data transport network selection
US7327697B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dynamically assigning channels across multiple radios in a wireless LAN
EP2254380A1 (en) A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02917394B (zh) 同频段非相邻载波聚合的执行判定方法及系统
WO2000030388A1 (en) Channel allocation method and cellular radio system
JP5425233B2 (ja) セルカバレッジを維持する方法及び装置
IL229478A (en) Intervening detection and reducing wireless network interventions
EP2544500A1 (en) Concept for inter-cell 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 in a cellular communication network
Chowdhery et al. Characterizing spectrum goodness for dynamic spectrum access
Sboui et al. Capacity of cognitive radio under imperfect secondary and cross link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Farraj et al. A Game-Theoretic Approach for Uncoordinated Access to Cognitive Resources
JP5940131B2 (ja) 基地局及びバンド分散制御方法
CN113891406B (zh) 多频网络中的小区切换方法及装置
Kim et 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cognitive radios in dynamic spectrum access environment
CN110612743A (zh) 用于移动性管理的方法和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1027

Termination date: 20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