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05323A - 一种中继节点用户面无损切换处理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中继节点用户面无损切换处理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05323A
CN102905323A CN2011102164854A CN201110216485A CN102905323A CN 102905323 A CN102905323 A CN 102905323A CN 2011102164854 A CN2011102164854 A CN 2011102164854A CN 201110216485 A CN201110216485 A CN 201110216485A CN 102905323 A CN102905323 A CN 1029053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ser
via node
data packet
target
tu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1648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琳
陈思
王昕�
奚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201110216485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905323A/zh
Priority to PCT/CN2012/072959 priority patent/WO2012155685A1/zh
Publication of CN1029053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0532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2Buffering or recovering information during reselection ; Modification of the traffic flow during hand-of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04Large scale networks; Deep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042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 H04W84/047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using dedicated repeater st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中继节点用户面无损切换处理方法及系统,应用于中继节点的切换过程中,所述方法包括:目标基站对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下行数据包以及上行数据包分别进行保序处理。所述系统包括:源基站、目标基站、中继节点及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的服务网关;源基站用于向目标基站转发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下行数据包及上行数据包;中继节点用于向目标基站转发其所服务用户的上行数据包;服务网关用于向目标基站发送对应用户的下行数据包;目标基站用于对接收到的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下行数据包以及上行数据包分别进行保序处理。采用本发明后,可以保证中继节点所服务的用户的数据包无损有序的转发。

Description

一种中继节点用户面无损切换处理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中继节点用户面无损切换处理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大带宽高速移动接入的需求,第三代伙伴组织计划(Thi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s,简称3GPP)推出了高级长期演进(Long-Term Evolution advance,简称LTE-Advanced)标准。LTE-Advanced对于长期演进(Long-Term Evolution,简称LTE)的演进保留了LTE的核心,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了一系列技术对频域、空域进行扩充,以达到提高频谱利用率、增加系统容量等的目的。
无线中继(Wireless Relay)技术是LTE-Advanced中的技术之一,旨在扩展小区的覆盖范围、减少通信中的死角地区、平衡负载、转移热点地区的业务和节省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简称UE)的发射功率。如图1所示,中继节点(Relay Node,简称RN)对接入其小区的UE提供与普通eNB(evolvedNode B,演进型基站)类似的功能和服务,还通过无线接口以类似于普通UE的方式接入一个服务于它的eNB,服务于RN的eNB称为Donor eNB,简称DeNB。DeNB与移动管理实体(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简称MME)连接。中继节点和基站以及中继节点所服务的用户的服务网关之间的S1用户面协议栈如图2所示,都是基于IP/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包协议)/GTP(GPRS Tunnelling Protocol,GPRS隧道协议)协议栈,用于进行中继节点所服务的用户和用户的服务网关之间的上下行数据收发;而中继节点和基站以及相邻基站之间的X2用户面协议如图3所示,也是基于IP/UDP/GTP协议栈进行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在切换时上下行数据的转发。
随着高速铁路大规模地建设和投入运行,在列车上进行通信的需求不断增大。当前高速铁路实用速度已达到了350公里/小时,受多普勒频移、小区频繁切换、高铁车厢穿透损耗大等的影响,现有网络基站的覆盖很难满足高铁的通信质量需求。因此业界提出在高铁上部署中继节点的方案,如图1所示,让高铁列车中的用户(如UE1和UE2)直接与相对静止的RN进行通信,而RN在高铁移动过程中可在不同的DeNB之间进行切换,从而避免了高铁车厢中大量用户同时进行切换的问题,保证了UE和RN之间的通信质量。此外通过增强移动RN与DeNB之间的骨干连接,能够较好的解决高铁上存在的上述问题。
但是移动RN的引入会对现有LTE-Advanced中RN相关标准产生较大影响。如普通用户在进行切换时,对于需要保证无损的承载,源基站和目标基站要在切换准备阶段为用户的对应承载建立X2用户面隧道,源基站在切换执行以及切换完成阶段将收到的与该用户相关的上下行数据包通过该X2用户面隧道转发到目标基站。对于下行数据包,用户的服务网关在将路径从源基站切换到目标基站之前,通过服务网络向源基站发送结束标识数据包,表示后续用户服务网关不会再向源基站发送数据包。源基站会将收到的结束标识数据包转发给目标基站。在此期间,目标基站会收到来自服务网关的下行数据包以及来自用户的上行数据包,目标基站将这两个来源的上下行数据包进行保序处理,然后将上行数据包转发给用户的服务网关,将下行数据包转发给用户。
在使用移动中继的场景下,上述流程会出现如下问题:1)中继节点发起切换时,源基站和目标基站之间会建立对应于中继节点承载的上下行X2用户面隧道,但由于没有为中继节点所服务的用户发起切换准备,中继节点和目标基站之间、以及源基站和目标基站之间没有为中继节点所服务的用户建立对应的X2用户面隧道;2)对于上下行数据包,源基站通过X2用户面隧道转发到目标基站,但由于目标基站与中继节点之间没有对应的X2用户面隧道而无法将下行数据包转发到中继节点,因此中继节点在切换过程中,无法对其所服务的用户对应的数据包进行保序处理;3)由于中继节点所服务的用户的服务网关路径切换完成的时间不完全相同,导致目标基站收到的从源基站转发的结束标识数据包对应的用户承载并不一定是当前目标基站从用户服务网关接收到的下行数据包对应的用户承载,从而导致从用户服务网关接收到的下行数据包对应的用户承载乱序。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中继节点切换时用户面无损处理方法及系统,以保证中继节点所服务的用户的数据包无损有序的转发。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中继节点用户面无损切换处理方法,应用于中继节点的切换过程中,包括:
目标基站对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下行数据包以及上行数据包分别进行保序处理。
进一步地,
所述目标基站对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下行数据包进行保序处理,具体包括:所述目标基站对源基站转发的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下行数据包以及从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的服务网关发送的下行数据包进行保序处理;
所述目标基站对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上行数据包进行保序处理,具体包括:所述目标基站对所述源基站转发的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上行数据包以及从所述中继节点转发的所服务用户的上行数据包进行保序处理。
进一步地,在进行保序处理之前,还包括:
所述源基站向所述目标基站发送切换请求消息,其中携带所述中继节点的承载的信息及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的每一个用户所对应的承载的信息;
所述目标基站在收到所述切换请求消息后,对于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的各用户,分别判断该用户对应的承载是否需要上下行转发;
所述目标基站为需要上下行转发的中继节点所服务的用户对应的承载分配X2用户面隧道标识符,并将分配的所述X2用户面隧道标识符通过切换请求确认消息返回给所述源基站。
进一步地,
所述目标基站在接收从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的服务网关发送的下行数据包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中继节点或所述目标基站为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的用户发起路径切换请求,请求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的用户对应的服务网关将用户面S1隧道从所述源基站切换到所述目标基站;
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的用户对应的服务网关收到所述路径切换请求后,通过用户面S1隧道向源基站发送结束标识数据包;
所述目标基站接收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的服务网关发送的下行数据包,具体包括:所述目标基站接收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的服务网关通过切换后的用户面S1隧道向所述目标基站发送的下行数据包。
进一步地,
所述源基站转发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下行数据包,具体包括:
所述源基站为尚未收到从所述中继节点发来的表示该数据包已收到的确认的下行数据包开始的后续数据包、以及从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服务网关发送的下行数据包,找到对应的用户承载信息,并将所述用户承载信息映射到对应用户承载的下行X2用户面隧道,然后将所述后续数据包及所述服务网关发送的下行数据包通过所述下行X2用户面隧道转发到所述目标基站。
进一步地,
在接收到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服务网关发送的结束标识数据包后,所述源基站通过所述下行X2用户面隧道将所述结束标识数据包转发到目标基站;或者,
在接收到收到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服务网关发送的结束标识数据包后,所述源基站在判断出已经接收到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的所有用户需要转发的承载对应的结束标识数据包后,再将所述结束标识数据包转发到所述目标基站。
进一步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源基站在收到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的所有用户需要转发的承载对应的结束标识数据包后,并将结束标识数据包转发到所述目标基站后,释放该中继节点以及该中继节点所服务的用户的上下文信息以及X2用户面隧道。
进一步地,
所述目标基站对所述源基站转发的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下行数据包以及从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的服务网关发送的下行数据包进行保序处理,具体包括:
所述目标基站收到从所述源基站转发的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下行数据包后,查找对应用户承载的目标基站和所述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
如果对应的用户面S1隧道存在,则所述目标基站将所述下行数据包通过所述对应的用户面S1隧道转发到所述中继节点;
如果对应的用户面S1隧道不存在,则所述目标基站暂时缓存所述下行数据包,直到对应的用户面S1隧道建立后,再将所述下行数据包通过所述新建立的用户面S1隧道转发到所述中继节点。
进一步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目标基站收到从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的服务网关发送的下行数据包后,查找所述下行数据包对应的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承载,判断是否需要X2转发以及是否已经收到从所述源基站转发的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承载的结束标识数据包;
如果需要X2转发,所述目标基站已经从所述X2用户面隧道收到对应承载的结束标识数据包且已完成将从源基站转发的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X2用户面隧道接收到的下行数据包转发到中继节点,则所述目标基站查找对应用户承载的目标基站和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将该下行数据包通过目标基站和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转发到中继节点;
如果需要X2转发,但所述目标基站尚未从X2用户面隧道收到对应承载的结束标识数据包,则所述目标基站缓存从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的服务网关发送的下行数据包,直到目标基站接收到从所述X2用户面隧道收到对应承载的结束标识数据包且已完成将从所述源基站转发的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下行数据包转发到中继节点,则所述目标基站查找对应用户承载的所述目标基站和所述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将所述下行数据包通过所述目标基站和所述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转发到所述中继节点;
如果不需要X2转发,所述目标基站查找对应用户承载的目标基站和所述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将所述下行数据包通过所述目标基站和所述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转发到所述中继节点;
所述中继节点收到从所述目标基站转发的下行数据包后,将所述数据包转发到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的用户。
进一步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目标基站收到从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的服务网关发送的下行数据包后,查找下行数据包对应的中继节点承载,判断是否需要X2转发以及是否已经收到从所述源基站转发的所述中继节点对应承载的结束标识数据包;
如果需要进行X2转发、所述目标基站已经从所述X2用户面隧道收到对应中继节点承载的结束标识数据包且已完成将从所述源基站转发的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于该中继节点承载的X2用户面隧道接收到的下行数据包转发到所述中继节点,则所述目标基站查找对应用户承载的目标基站和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将所述下行数据包通过目标基站和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转发到所述中继节点;
如果需要进行X2转发,但所述目标基站尚未从X2用户面隧道收到对应中继节点承载的结束标识数据包,则所述目标基站缓存从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的服务网关发送的下行数据包,直到所述目标基站接收到从所述X2用户面隧道收到对应中继节点承载的结束标识数据包且已完成将从所述源基站转发的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下行数据包转发到所述中继节点,则所述目标基站查找对应用户承载的所述目标基站和所述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将所述下行数据包通过目所述标基站和所述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转发到所述中继节点;
如果不需要进行X2转发,所述目标基站查找对应用户承载的所述目标基站和所述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将所述下行数据包通过目标基站和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转发到所述中继节点;
所述中继节点收到从所述目标基站转发的下行数据包后,将所述数据包转发到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的用户。
进一步地,
所述源基站转发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上行数据包,具体包括:
所述源基站将保证顺序的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上行数据包转发到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服务网关;
对于出现乱序的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上行数据包,所述源基站找到对应的用户承载信息,并映射到对应的用户承载的上行X2用户面隧道,然后将所述上行数据包通过所述上行X2用户面隧道转发到所述目标基站。
进一步地,
所述中继节点转发所服务用户的上行数据包,具体包括:
所述中继节点接收到来自用户的上行数据包后,判断是否有对应用户承载的目标基站和所述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
如果对应的用户面S1隧道存在,则所述中继节点将所述上行数据包通过目标基站和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转发到所述目标基站;
如果对应的用户面S1隧道不存在,则缓存所述上行数据包,直到对应的用户面S1隧道建立后,再通过该建立的用户面S1隧道将所述上行数据包转发到所述目标基站。
进一步地,
所述目标基站对所述源基站转发的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上行数据包以及从所述中继节点转发的所服务用户的上行数据包进行保序处理,具体包括:
所述目标基站根据所述源基站转发的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上行数据包的序列号以及从所述中继节点转发的所服务用户的上行数据包的序列号进行排序,将保证顺序的上行数据包发送给用户对应的服务网关;对于缺失的数据包,要求所述中继节点进行重传。
相应地,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中继节点用户面无损切换处理的系统,应用于中继节点切换过程中,包括:源基站、目标基站、中继节点及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的服务网关;
所述源基站用于向所述目标基站转发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下行数据包及上行数据包;
所述中继节点用于向所述目标基站转发其所服务用户的上行数据包;
所述服务网关用于向所述目标基站发送对应用户的下行数据包;
所述目标基站用于对接收到的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下行数据包以及上行数据包分别进行保序处理。
进一步地,
所述源基站用于向所述目标基站发送切换请求消息,其中携带所述中继节点的承载的信息及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的每一个用户所对应的承载的信息;
所述目标基站用于在收到所述切换请求消息后,对于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的各用户,分别判断该用户对应的承载是否需要上下行转发;
所述目标基站还用于为需要上下行转发的中继节点所服务的用户对应的承载分配X2用户面隧道标识符,并将分配的所述X2用户面隧道标识符通过切换请求确认消息返回给所述源基站。
进一步地,
所述中继节点或所述目标基站还用于为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的用户发起路径切换请求,请求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的用户对应的服务网关将用户面S1隧道从所述源基站切换到所述目标基站;
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的用户对应的服务网关用于收到所述路径切换请求后,通过用户面S1隧道向源基站发送结束标识数据包;
所述目标基站用于接收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的服务网关发送的下行数据包,具体包括:所述目标基站用于接收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的服务网关通过切换后的用户面S1隧道向所述目标基站发送的下行数据包。
进一步地,
所述源基站用于转发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下行数据包,具体包括:
所述源基站用于为尚未收到从所述中继节点发来的表示该数据包已收到的确认的下行数据包开始的后续数据包、以及从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服务网关发送的下行数据包,找到对应的用户承载信息,并将所述用户承载信息映射到对应用户承载的下行X2用户面隧道,然后将所述后续数据包及所述服务网关发送的下行数据包通过所述下行X2用户面隧道转发到所述目标基站。
进一步地,
所述源基站还用于在接收到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服务网关发送的结束标识数据包后,通过所述下行X2用户面隧道将所述结束标识数据包转发到目标基站;或者,
还用于在接收到收到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服务网关发送的结束标识数据包后,在判断出已经接收到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的所有用户需要转发的承载对应的结束标识数据包后,再将所述结束标识数据包转发到所述目标基站。
进一步地,
所述源基站还用于在收到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的所有用户需要转发的承载对应的结束标识数据包后,并将结束标识数据包转发到所述目标基站后,释放该中继节点以及该中继节点所服务的用户的上下文信息以及X2用户面隧道。
进一步地,
所述目标基站用于对所述源基站转发的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下行数据包以及从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的服务网关发送的下行数据包进行保序处理,具体包括:
所述目标基站用于收到从所述源基站转发的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下行数据包后,查找对应用户承载的目标基站和所述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
如果对应的用户面S1隧道存在,则所述目标基站将所述下行数据包通过所述对应的用户面S1隧道转发到所述中继节点;
如果对应的用户面S1隧道不存在,则所述目标基站暂时缓存所述下行数据包,直到对应的用户面S1隧道建立后,再将所述下行数据包通过所述新建立的用户面S1隧道转发到所述中继节点。
进一步地,
所述目标基站还用于在收到从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的服务网关发送的下行数据包后,查找所述下行数据包对应的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承载,判断是否需要X2转发以及是否已经收到从所述源基站转发的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承载的结束标识数据包;
如果需要X2转发,所述目标基站已经从所述X2用户面隧道收到对应承载的结束标识数据包且已完成将从源基站转发的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X2用户面隧道接收到的下行数据包转发到中继节点,则所述目标基站查找对应用户承载的目标基站和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将该下行数据包通过目标基站和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转发到中继节点;
如果需要X2转发,但所述目标基站尚未从X2用户面隧道收到对应承载的结束标识数据包,则所述目标基站缓存从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的服务网关发送的下行数据包,直到目标基站接收到从所述X 2用户面隧道收到对应承载的结束标识数据包且已完成将从所述源基站转发的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下行数据包转发到中继节点,则所述目标基站查找对应用户承载的所述目标基站和所述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将所述下行数据包通过所述目标基站和所述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转发到所述中继节点;
如果不需要X2转发,所述目标基站查找对应用户承载的目标基站和所述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将所述下行数据包通过所述目标基站和所述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转发到所述中继节点;
所述中继节点还用于在收到从所述目标基站转发的下行数据包后,将所述数据包转发到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的用户。
进一步地,
所述目标基站还用于收到从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的服务网关发送的下行数据包后,查找下行数据包对应的中继节点承载,判断是否需要X2转发以及是否已经收到从所述源基站转发的所述中继节点对应承载的结束标识数据包;
如果需要进行X2转发、所述目标基站已经从所述X2用户面隧道收到对应中继节点承载的结束标识数据包且已完成将从所述源基站转发的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于该中继节点承载的X2用户面隧道接收到的下行数据包转发到所述中继节点,则所述目标基站查找对应用户承载的目标基站和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将所述下行数据包通过目标基站和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转发到所述中继节点;
如果需要进行X2转发,但所述目标基站尚未从X2用户面隧道收到对应中继节点承载的结束标识数据包,则所述目标基站缓存从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的服务网关发送的下行数据包,直到所述目标基站接收到从所述X2用户面隧道收到对应中继节点承载的结束标识数据包且已完成将从所述源基站转发的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下行数据包转发到所述中继节点,则所述目标基站查找对应用户承载的所述目标基站和所述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将所述下行数据包通过目所述标基站和所述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转发到所述中继节点;
如果不需要进行X2转发,所述目标基站查找对应用户承载的所述目标基站和所述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将所述下行数据包通过目标基站和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转发到所述中继节点;
所述中继节点还用于收到从所述目标基站转发的下行数据包后,将所述数据包转发到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的用户。
进一步地,
所述源基站用于转发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上行数据包,具体包括:
所述源基站用于将保证顺序的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上行数据包转发到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服务网关;
所述源基站还用于对于出现乱序的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上行数据包,找到对应的用户承载信息,并映射到对应的用户承载的上行X2用户面隧道,然后将所述上行数据包通过所述上行X2用户面隧道转发到所述目标基站。
进一步地,
所述中继节点用于转发所服务用户的上行数据包,具体包括:
所述中继节点用于在接收到来自用户的上行数据包后,判断是否有对应用户承载的目标基站和所述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
如果对应的用户面S1隧道存在,则所述中继节点将所述上行数据包通过目标基站和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转发到所述目标基站;
如果对应的用户面S1隧道不存在,则缓存所述上行数据包,直到对应的用户面S1隧道建立后,再通过该建立的用户面S1隧道将所述上行数据包转发到所述目标基站。
进一步地,
所述目标基站用于对所述源基站转发的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上行数据包以及从所述中继节点转发的所服务用户的上行数据包进行保序处理,具体包括:
所述目标基站用于根据所述源基站转发的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上行数据包的序列号以及从所述中继节点转发的所服务用户的上行数据包的序列号进行排序,将保证顺序的上行数据包发送给用户对应的服务网关;对于缺失的数据包,要求所述中继节点进行重传。
采用本发明后,由目标基站负责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上下行数据包的保序处理,通过在源基站和目标基站之间为中继节点所服务的用户建立相应承载的用户面X2用户面隧道,目标基站可以对中继节点所服务的用户的上下行数据包根据其对应的承载逐个进行保序处理,从而保证中继节点所服务的用户的数据包无损有序的转发。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中继节点在不同的DeNB之间切换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用户面S1协议栈示意图;
图3是现有技术中用户面X2协议栈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中继结点切换时目标基站负责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上下行数据包的保序处理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中继节点切换时用户面下行数据转发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中继节点切换时用户面上行数据转发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本发明提出一种中继节点切换时用户面无损处理方法,如图4所示,包括:
在中继节点切换过程中,目标基站对源基站转发的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下行数据包以及从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的服务网关发送的下行数据包进行保序处理,对源基站转发的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上行数据包以及从中继节点转发的所服务用户的上行数据包进行保序处理。其中,目标基站指中继节点切换入的服务基站,源基站指中继节点切换之前的服务基站。
在目标基站对上下行数据包进行保序处理之前,上述方法还包括:
源基站向目标基站发送的切换请求消息中不仅包括中继节点的每个承载的信息,还要包括中继节点所服务的每一个用户所对应的承载的信息;
目标基站在收到上述切换请求消息后,对于中继节点所服务的各用户,分别判断该用户对应的承载是否需要进行上下行转发;判断方法可以是根据切换请求信息中携带的承载信息,判断该承载是否是确认模式,如果是,则判定为需要进行上下行转发,否则判定为不需要进行上下行转发。另外还要结合目标基站的空口资源进行判定,如果资源不够,那么还是有可能拒绝掉某些承载,那自然也不需要进行上下行转发了。
在判断完成后,目标基站为需要进行上下行转发的中继节点所服务的用户的承载分配X2用户面隧道标识符,并将该标识符通过切换请求确认消息返回给源基站。
目标基站接收从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的服务网关发送的下行数据包之前,上述方法还包括:
中继节点或目标基站为中继节点所服务的用户发起路径切换请求,请求中继节点所服务的用户对应的服务网关将用户面S1隧道从源基站切换到目标基站;
中继节点所服务的用户对应的服务网关收到路径切换请求后,通过用户面S1隧道向源基站发送结束标识数据包,从而结束向源基站发送下行数据包,之后通过用户面S1隧道向目标基站发送中继节点所服务的用户对应的下行数据包。
源基站转发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下行数据包,具体包括:
源基站对于从尚未收到中继节点发来的表示某数据包已收到的确认的下行数据包开始的后续数据包,以及从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服务网关发送的下行数据包,找到对应的用户承载信息,并映射到对应用户承载的下行X2用户面隧道,然后将该后续数据包通过下行该下行X2用户面隧道转发到目标基站;
在接收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服务网关发送的结束标识数据包后,源基站通过下行X2用户面隧道将该结束标识数据包转发到目标基站;或者,
在接收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服务网关发送的结束标识数据包后,源基站根据该数据包报头中的TEID(Tunnel Endpoint Identifier,隧道端点标识)信息找到该结束标识数据包对应的中继节点承载,然后判断是否已经收到该中继节点所服务的所有用户需要转发的承载对应于该中继节点承载的结束标识数据包,如果是,则源基站将该结束标识数据包转发到目标基站;
如果源基站收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需要进行下行转发的所有承载的结束标识数据包,则源基站可释放相应中继节点以及该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的上下文信息以及X2用户面隧道。
目标基站对源基站转发的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下行数据包以及从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的服务网关发送的下行数据包进行保序处理,具体包括:
目标基站收到从源基站转发的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下行数据包后,查找对应用户承载的目标基站和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
如果对应的用户面S1隧道存在,则目标基站将该下行数据包通过目标基站和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转发到中继节点;
如果对应的用户面S1隧道不存在,则目标基站暂时缓存该下行数据包,直到对应的用户面S1隧道建立后,再将将该下行数据包通过该新建立的用户面S1隧道转发到中继节点。
目标基站收到从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的服务网关发送的下行数据包后,查找下行数据包对应的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承载,判断是否需要X2转发以及是否已经收到从源基站转发的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承载的结束标识数据包;
如果需要X2转发,目标基站已经从用户面X2隧道收到对应承载的结束标识数据包且已完成将从源基站转发的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用户面X2隧道接收到的下行数据包转发到中继节点,则目标基站查找对应用户承载的目标基站和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将该下行数据包通过目标基站和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转发到中继节点;
如果需要X2转发,但目标基站尚未从用户面X2隧道收到对应承载的结束标识数据包,则目标基站缓存从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的服务网关发送的下行数据包,直到目标基站接收到从用户面X2隧道收到对应承载的结束标识数据包且已完成将从源基站转发的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下行数据包转发到中继节点,则目标基站查找对应用户承载的目标基站和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将该下行数据包通过目标基站和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转发到中继节点;
如果不需要X2转发,目标基站查找对应用户承载的目标基站和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将该下行数据包通过目标基站和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转发到中继节点;
目标基站收到从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的服务网关发送的下行数据包后,查找下行数据包对应的中继节点承载,判断是否需要X2转发以及是否已经收到从源基站转发的中继节点对应承载的结束标识数据包;
如果需要X2转发,目标基站已经从用户面X2隧道收到对应中继节点承载的结束标识数据包且已完成将从源基站转发的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与该中继节点承载的用户面X2隧道接收到的下行数据包转发到中继节点,则目标基站查找对应用户承载的目标基站和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将该下行数据包通过目标基站和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转发到中继节点;
如果需要X2转发,但目标基站尚未从用户面X2隧道收到对应中继节点承载的结束标识数据包,则目标基站缓存从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的服务网关发送的下行数据包,直到目标基站接收到从用户面X2隧道收到对应中继节点承载的结束标识数据包且已完成将从源基站转发的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下行数据包转发到中继节点,则目标基站查找对应用户承载的目标基站和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将该下行数据包通过目标基站和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转发到中继节点;
如果不需要X2转发,目标基站查找对应用户承载的目标基站和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将该下行数据包通过目标基站和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转发到中继节点;
中继节点收到从目标基站转发的下行数据包后,进一步将数据包转发到中继节点所服务的用户;
源基站转发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上行数据包,进一步包括:
源基站将保证顺序的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上行数据包转发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服务网关;
对于出现乱序的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上行数据包,源基站找到对应的用户承载信息,并映射到对应用户承载的上行用户面X2隧道,然后将数据包通过上行用户面X2隧道转发到目标基站;
中继节点转发的所服务用户的上行数据包,进一步包括:
中继节点接收到来自用户的上行数据包后,判断是否有对应用户承载的目标基站和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
如果对应的用户面S1隧道存在,则中继节点将该上行数据包通过目标基站和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转发到目标基站;
如果对应的用户面S1隧道不存在,则缓存该上行数据包,直到对应的用户面S1隧道建立;
目标基站对源基站转发的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上行数据包以及从中继节点转发的所服务用户的上行数据包进行保序处理,进一步包括:
目标基站根据源基站转发的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上行数据包的序列号以及从中继节点转发的所服务用户的上行数据包的序列号进行排序,将保证顺序的上行数据包发送用户对应的服务网关,对于缺失的数据包,可要求中继节点进行重传。
在本实施例中,一种中继节点用户面无损切换处理的系统,应用于中继节点切换过程中,包括:源基站、目标基站、中继节点及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的服务网关;
所述源基站用于向所述目标基站转发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下行数据包及上行数据包;
所述中继节点用于向所述目标基站转发其所服务用户的上行数据包;
所述服务网关用于向所述目标基站发送对应用户的下行数据包;
所述目标基站用于对接收到的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下行数据包以及上行数据包分别进行保序处理。
较优地,
所述源基站用于向所述目标基站发送切换请求消息,其中携带所述中继节点的承载的信息及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的每一个用户所对应的承载的信息;
所述目标基站用于在收到所述切换请求消息后,对于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的各用户,分别判断该用户对应的承载是否需要上下行转发;
所述目标基站还用于为需要上下行转发的中继节点所服务的用户对应的承载分配X2用户面隧道标识符,并将分配的所述X2用户面隧道标识符通过切换请求确认消息返回给所述源基站。
较优地,
所述中继节点或所述目标基站还用于为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的用户发起路径切换请求,请求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的用户对应的服务网关将用户面S1隧道从所述源基站切换到所述目标基站;
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的用户对应的服务网关用于收到所述路径切换请求后,通过用户面S1隧道向源基站发送结束标识数据包;
所述目标基站用于接收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的服务网关发送的下行数据包,具体包括:所述目标基站用于接收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的服务网关通过切换后的用户面S1隧道向所述目标基站发送的下行数据包。
较优地,
所述源基站用于转发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下行数据包,具体包括:
所述源基站用于为尚未收到从所述中继节点发来的表示该数据包已收到的确认的下行数据包开始的后续数据包、以及从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服务网关发送的下行数据包,找到对应的用户承载信息,并将所述用户承载信息映射到对应用户承载的下行X2用户面隧道,然后将所述后续数据包及所述服务网关发送的下行数据包通过所述下行X2用户面隧道转发到所述目标基站。
较优地,
所述源基站还用于在接收到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服务网关发送的结束标识数据包后,通过所述下行X2用户面隧道将所述结束标识数据包转发到目标基站;或者,
还用于在接收到收到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服务网关发送的结束标识数据包后,在判断出已经接收到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的所有用户需要转发的承载对应的结束标识数据包后,再将所述结束标识数据包转发到所述目标基站。
较优地,
所述源基站还用于在收到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的所有用户需要转发的承载对应的结束标识数据包后,并将结束标识数据包转发到所述目标基站后,释放该中继节点以及该中继节点所服务的用户的上下文信息以及X2用户面隧道。
较优地,
所述目标基站用于对所述源基站转发的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下行数据包以及从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的服务网关发送的下行数据包进行保序处理,具体包括:
所述目标基站用于收到从所述源基站转发的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下行数据包后,查找对应用户承载的目标基站和所述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
如果对应的用户面S1隧道存在,则所述目标基站将所述下行数据包通过所述对应的用户面S1隧道转发到所述中继节点;
如果对应的用户面S1隧道不存在,则所述目标基站暂时缓存所述下行数据包,直到对应的用户面S1隧道建立后,再将所述下行数据包通过所述新建立的用户面S1隧道转发到所述中继节点。
较优地,
所述目标基站还用于在收到从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的服务网关发送的下行数据包后,查找所述下行数据包对应的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承载,判断是否需要X2转发以及是否已经收到从所述源基站转发的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承载的结束标识数据包;
如果需要X2转发,所述目标基站已经从所述X2用户面隧道收到对应承载的结束标识数据包且已完成将从源基站转发的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X2用户面隧道接收到的下行数据包转发到中继节点,则所述目标基站查找对应用户承载的目标基站和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将该下行数据包通过目标基站和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转发到中继节点;
如果需要X2转发,但所述目标基站尚未从X2用户面隧道收到对应承载的结束标识数据包,则所述目标基站缓存从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的服务网关发送的下行数据包,直到目标基站接收到从所述X 2用户面隧道收到对应承载的结束标识数据包且已完成将从所述源基站转发的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下行数据包转发到中继节点,则所述目标基站查找对应用户承载的所述目标基站和所述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将所述下行数据包通过所述目标基站和所述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转发到所述中继节点;
如果不需要X2转发,所述目标基站查找对应用户承载的目标基站和所述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将所述下行数据包通过所述目标基站和所述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转发到所述中继节点;
所述中继节点还用于在收到从所述目标基站转发的下行数据包后,将所述数据包转发到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的用户。
较优地,
所述目标基站还用于收到从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的服务网关发送的下行数据包后,查找下行数据包对应的中继节点承载,判断是否需要X2转发以及是否已经收到从所述源基站转发的所述中继节点对应承载的结束标识数据包;
如果需要进行X2转发、所述目标基站已经从所述X2用户面隧道收到对应中继节点承载的结束标识数据包且已完成将从所述源基站转发的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于该中继节点承载的X2用户面隧道接收到的下行数据包转发到所述中继节点,则所述目标基站查找对应用户承载的目标基站和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将所述下行数据包通过目标基站和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转发到所述中继节点;
如果需要进行X2转发,但所述目标基站尚未从X2用户面隧道收到对应中继节点承载的结束标识数据包,则所述目标基站缓存从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的服务网关发送的下行数据包,直到所述目标基站接收到从所述X2用户面隧道收到对应中继节点承载的结束标识数据包且已完成将从所述源基站转发的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下行数据包转发到所述中继节点,则所述目标基站查找对应用户承载的所述目标基站和所述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将所述下行数据包通过目所述标基站和所述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转发到所述中继节点;
如果不需要进行X2转发,所述目标基站查找对应用户承载的所述目标基站和所述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将所述下行数据包通过目标基站和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转发到所述中继节点;
所述中继节点还用于收到从所述目标基站转发的下行数据包后,将所述数据包转发到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的用户。
较优地,
所述源基站用于转发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上行数据包,具体包括:
所述源基站用于将保证顺序的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上行数据包转发到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服务网关;
所述源基站还用于对于出现乱序的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上行数据包,找到对应的用户承载信息,并映射到对应的用户承载的上行X2用户面隧道,然后将所述上行数据包通过所述上行X2用户面隧道转发到所述目标基站。
较优地,
所述中继节点用于转发所服务用户的上行数据包,具体包括:
所述中继节点用于在接收到来自用户的上行数据包后,判断是否有对应用户承载的目标基站和所述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
如果对应的用户面S1隧道存在,则所述中继节点将所述上行数据包通过目标基站和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转发到所述目标基站;
如果对应的用户面S1隧道不存在,则缓存所述上行数据包,直到对应的用户面S1隧道建立后,再通过该建立的用户面S1隧道将所述上行数据包转发到所述目标基站。
较优地,
所述目标基站用于对所述源基站转发的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上行数据包以及从所述中继节点转发的所服务用户的上行数据包进行保序处理,具体包括:
所述目标基站用于根据所述源基站转发的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上行数据包的序列号以及从所述中继节点转发的所服务用户的上行数据包的序列号进行排序,将保证顺序的上行数据包发送给用户对应的服务网关;对于缺失的数据包,要求所述中继节点进行重传。
下面用本发明的几个示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
实施例一给出了中继节点和目标基站之间用户面S1隧道在目标DeNB收到源DeNB转发的数据包时就已经建立的实施方案。如图5所示,实例一在下行数据包处理中源基站以RN的ERAB(E-UTRAN radio access bearer,演进通用陆地无线接入网络无线接入承载)为单位发送结束标识数据包(endmarker),而实例二在下行数据包处理中源基站以UE的ERAB为单位转发end makrer数据包。如图6所示,实例三给出了上行数据包的处理过程。
实例一
在RN的切换准备阶段,源DeNB在向目标DeNB发送的RN切换请求消息中不仅包括RN的每个ERAB的信息,还要包括UE的每一个ERAB的信息,以及RN的ERAB和UE的ERAB的映射关系。目标DeNB收到该消息后,根据切换请求中包含的RN的ERAB信息进行接纳控制。对于同意接纳的RN的ERAB,如果该ERAB支持上下行转发,则为对应UE的ERAB分配必要的下行以及上行X2用户面隧道标识TEID,然后将X2用户面隧道地址以及TEID信息通过切换请求确认消息返回给源DeNB,源DeNB进一步将切换命令返回给RN。
源DeNB收到包含为UE的ERAB分配的下行X2用户面隧道信息后,对于下行数据,源DeNB将尚未收到确认的下行数据包以及之后的数据包,找到对应的用户承载信息,并映射到对应UE ERAB的下行X2用户面隧道,然后将数据包通过下行X2用户面隧道转发到目标基站;对于源DeNB从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S-GW(Serving gateway,服务网关)发送的下行数据包,源DeNB同样的找到对应的用户承载信息,并映射到对应UE ERAB的下行X2用户面隧道,然后将数据包通过该下行X2用户面隧道转发到目标基站。目标DeNB收到从源DeNB经过UE的X2用户面隧道转发的数据包后,暂时缓存这些数据包。
RN完成到目标DeNB的随机接入以及连接重配后,可由RN或是目标DeNB为RN所服务的UE发送path switch request(路径切换请求)消息给UE的移动管理实体,请求RN所服务的用户对应的S-GW将用户面S1隧道从源DeNB切换到目标DeNB,并且告知UE的移动管理实体进行承载修改更新。与此同时,如果目标DeNB和RN之间的S1用户面隧道已经建立,目标DeNB可开始将收到的从源DeNB经过UE的X2用户面隧道转发到本地的下行数据包按序转发给RN。
用户的移动管理实体与用户的S-GW通过modify bearer request(修改承载请求)/modify bearer response(修改承载响应)流程协商承载信息的修改。用户的S-GW完成承载修改后,向源DeNB通过用户面S1隧道发送endmarker数据包,从而结束向源DeNB发送下行数据包,之后转而向目标DeNB通过用户面S1隧道发送下行数据包。
源DeNB监控RN所服务的所有UE的ERAB以及对应的RN ERAB,只有当收到该RN ERAB对应的所有UE ERAB从S-GW发来的end marker之后,源DeNB才转发一次end marker数据包。如果源DeNB收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需要进行下行转发的所有UE ERAB的end marker数据包,源DeNB可释放相应RN以及RN所服务用户的上下文信息以及X2用户面隧道。
目标DeNB收到从RN所服务用户的S-GW发送的下行数据包后,查找下行数据包对应的RN ERAB,判断是否需要进行X2转发以及是否已经收到从源DeNB转发的RN所服务用户对应于RN ERAB的UE ERAB承载的结束标识数据包。
如果需要进行X2转发、目标DeNB已经从X2用户面隧道收到对应RNERAB的end marker数据包、且已完成将从源DeNB转发的RN所服务用户对应于该RN ERAB的用户面X2隧道接收到的下行数据包转发到RN,则目标DeNB查找对应UE ERAB的目标DeNB和RN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将该下行数据包通过目标DeNB和RN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转发到RN。
如果需要进行X2转发,但目标DeNB尚未从用户面X2隧道收到对应RN ERAB的end marker数据包,则目标DeNB缓存从RN所服务用户的S-GW发送的下行数据包,直到目标DeNB接收到从用户面X2隧道收到对应RNERAB的end marker数据包且已完成将从源DeNB转发的RN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下行数据包转发到RN,则目标DeNB查找对应UE ERAB的目标DeNB和RN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将该下行数据包通过目标DeNB和RN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转发到RN;
如果不需要进行X2转发,目标DeNB查找对应UE ERAB的目标DeNB和RN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将该下行数据包通过目标DeNB和RN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转发到RN。RN收到从目标DeNB转发的下行数据包后,进一步将数据包转发到RN所服务的UE。
实例二
在RN的切换准备阶段,源DeNB在向目标DeNB发送的RN切换请求消息中不仅包括RN的每个ERAB的信息,还要包括UE的每一个ERAB的信息,以及RN的ERAB和UE的ERAB的映射关系。目标DeNB收到该消息后,根据切换请求中包含的RN的ERAB信息进行接纳控制。对于同意接纳的RN的ERAB,如果该ERAB支持上下行转发,则为对应UE的ERAB分配必要的下行以及上行X2用户面隧道标识TEID,然后将X2用户面隧道地址以及TEID信息通过切换请求确认消息返回给源DeNB,源DeNB进一步将切换命令返回给RN。
源DeNB收到包含为UE的ERAB分配的下行X2用户面隧道信息后,对于下行数据,源DeNB将尚未收到确认的下行数据包以及之后的数据包,找到对应的用户承载信息,并映射到对应UE ERAB的下行X2用户面隧道,然后将数据包通过下行X2用户面隧道转发到目标基站;对于源DeNB从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S-GW发送的下行数据包,源DeNB同样的找到对应的用户承载信息,并映射到对应UE ERAB的下行X2用户面隧道,然后将数据包通过下行X2用户面隧道转发到目标基站。目标DeNB收到从源DeNB经过UE的X2用户面隧道转发的数据包后,目标DeNB暂时缓存这些数据包。
RN完成到目标DeNB的随机接入以及连接重配后,可由RN或是目标DeNB为RN所服务的UE发送path switch request消息给UE的移动管理实体,请求RN所服务的用户对应的S-GW将用户面S1隧道从源DeNB切换到目标DeNB,并且告知UE的移动管理实体进行承载修改更新。与此同时,如果目标DeNB和RN之间的S1用户面隧道已经建立,目标DeNB可开始将收到的从源DeNB经过UE的X2用户面隧道转发的下行数据包按序转发给RN。
用户的移动管理实体与用户的S-GW通过modify bearer request/modifybearer response流程协商承载信息的修改。用户的S-GW完成承载修改后,向源DeNB通过用户面S1隧道发送end marker数据包,从而结束向源DeNB发送下行数据包,之后转而向目标DeNB通过用户面S1隧道发送下行数据包。
源DeNB监控RN所服务的所有UE的ERAB,对于从RN所服务用户对应的S-GW发来的end marker数据包,源DeNB通过下行用户面X2隧道转发到目标DeNB。如果源DeNB收到RN所服务用户需要进行下行转发的所有数据承载的end marker数据包,源DeNB可释放相应RN以及RN所服务用户的上下文信息以及X2用户面隧道。
目标DeNB收到从RN所服务用户的S-GW发送的下行数据包后,查找下行数据包对应的UE ERAB,判断是否需要进行X2转发以及是否已经收到从源DeNB转发的RN所服务用户对应的UE ERAB承载的endmarker数据包。
如果需要进行X2转发、目标DeNB已经从X2用户面隧道收到对应的UE ERAB的end marker数据包、且已完成将从源DeNB转发的RN所服务用户对应的UE ERAB的X2用户面隧道接收到的下行数据包转发到RN,则目标DeNB查找对应UE ERAB的目标DeNB和RN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将该下行数据包通过目标DeNB和RN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转发到RN。
如果需要进行X2转发,但目标DeNB尚未从X2用户面隧道收到对应UE ERAB的end marker数据包,则目标DeNB缓存从RN所服务用户的S-GW发送的下行数据包,直到目标DeNB接收到从X2用户面隧道收到对应UEERAB的end marker数据包且已完成将从源DeNB转发的RN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下行数据包转发到RN,则目标DeNB查找对应UE ERAB的目标DeNB和RN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将该下行数据包通过目标DeNB和RN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转发到RN;
如果不需要进行X2转发,目标DeNB查找对应UE ERAB的目标DeNB和RN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将该下行数据包通过目标DeNB和RN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转发到RN。RN收到从目标DeNB转发的下行数据包后,进一步将数据包转发到RN所服务的UE。
实例三
在RN的切换准备阶段,源DeNB在向目标DeNB发送的RN切换请求消息中不仅包括RN的每个ERAB的信息,还要包括UE的每一个ERAB的信息,以及RN的ERAB和UE的ERAB的映射关系。目标DeNB收到该消息后,根据切换请求中包含的RN的ERAB信息进行接纳控制。对于同意接纳的RN的ERAB,如果该ERAB支持上下行转发,则为对应UE的ERAB分配必要的下行以及上行X2用户面隧道标识TEID,然后将X2用户面隧道地址以及TEID信息通过切换请求确认消息返回给源DeNB,源DeNB进一步将切换命令返回给RN。
RN完成到目标DeNB的随机接入后,在连接重配完成消息中携带为目标DeNB分配的下行数据用户面转发S1隧道地址以及TEID信息。RN完成连接重配后,可由RN或是目标DeNB为RN所服务的UE发送path switchrequest消息给UE的移动管理实体,请求RN所服务的用户对应的S-GW将用户面S1隧道从源DeNB切换到目标DeNB,并且告知UE的移动管理实体进行承载修改更新。与此同时,如果目标DeNB和RN之间的S1用户面隧道已经建立,RN可将所服务用户发来的上行数据包通过上行数据用户面转发S1隧道转发到目标DeNB,目标DeNB暂时缓存该数据包。
移动管理实体与用户的S-GW通过modify bearer request/modify bearerresponse流程协商承载信息的修改。
移动管理实体与用户的S-GW完成承载修改后,如果目标DeNB和RN之间的S1隧道已经建立好,此后,目标DeNB可对源DeNB转发的RN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上行数据包的序列号以及从RN转发的所服务用户的上行数据包的序列号进行排序,将保证顺序的上行数据包发送给用户对应的S-GW,对于缺失的数据包,可要求RN进行重传。
方法实施例二
下述几个实例给出了中继节点和目标基站之间用户面S1隧道在DeNB收到源DeNB转发的数据包时尚未建立的实施方案。实例一在下行数据包处理中源基站以RN的ERAB为单位发送end marker,而实例二在下行数据包处理中源基站以UE的ERAB为单位转发endmakrer数据包。实例三给出了上行数据包的处理过程。
实例一
在RN的切换准备阶段,源DeNB在向目标DeNB发送的RN切换请求消息中不仅包括RN的每个ERAB的信息,还要包括UE的每一个ERAB的信息,以及RN的ERAB和UE的ERAB的映射关系。目标DeNB收到该消息后,根据切换请求中包含的RN的ERAB信息进行接纳控制。对于同意接纳的RN的ERAB,如果该ERAB支持上下行转发,则为对应UE的ERAB分配必要的下行以及上行X2用户面隧道标识TEID,然后将X2用户面隧道地址以及TEID信息通过切换请求确认消息返回给源DeNB。
源DeNB收到包含为UE的ERAB分配的下行X2用户面隧道信息后,对于下行数据,源DeNB将尚未收到确认的下行数据包以及之后的数据包,找到对应的用户承载信息,并映射到对应UE ERAB的下行X2用户面隧道,然后将数据包通过下行X2用户面隧道转发到目标基站;对于源DeNB从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S-GW发送的下行数据包,源DeNB同样的找到对应的用户承载信息,并映射到对应UE ERAB的下行X2用户面隧道,然后将数据包通过下行X2用户面隧道转发到目标基站。目标DeNB收到从源DeNB经过UE的X2用户面隧道转发的数据包后,目标DeNB暂时缓存这些数据包。
RN完成到目标DeNB的随机接入以及连接重配后,为其所服务的UE发送path switch request消息给UE的移动管理实体,请求RN所服务的用户对应的S-GW将用户面S1隧道从源DeNB切换到目标DeNB,并且告知UE的移动管理实体进行承载修改更新。在此过程中RN与目标DeNB之间建立S1隧道。
用户的移动管理实体与用户的S-GW通过modify bearer request/modifybearer response流程协商承载信息的修改。用户的S-GW完成承载修改后,向源DeNB通过用户面S1隧道发送end marker数据包,从而结束向源DeNB发送下行数据包,之后转而向目标DeNB通过用户面S1隧道发送下行数据包。
源DeNB监控RN所服务的所有UE的ERAB以及对应的RN ERAB,只有当收到从S-GW发来的RN ERAB对应的所有UE ERAB的end marker之后,源DeNB才转发一次end marker数据包。如果源DeNB收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需要进行下行转发的所有UE ERAB的end marker数据包,源DeNB可释放相应RN以及RN所服务用户的上下文信息以及X2用户面隧道;
目标DeNB收到从RN所服务用户的S-GW发送的下行数据包后,查找下行数据包对应的RN ERAB,判断是否需要进行X2转发以及是否已经收到从源DeNB转发的RN所服务用户对应于RN ERAB的UE ERAB承载的结束标识数据包。
如果需要进行X2转发、目标DeNB已经从X2用户面隧道收到对应的RN ERAB的end marker数据包且已完成将从源DeNB转发的RN所服务用户对应于该RN ERAB的X2用户面隧道接收到的下行数据包转发到RN,则目标DeNB查找对应UE ERAB的目标DeNB和RN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将该下行数据包通过目标DeNB和RN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转发到RN。
如果需要进行X2转发,但目标DeNB尚未从X2用户面隧道收到对应RN ERAB的end marker数据包,则目标DeNB缓存从RN所服务用户的S-GW发送的下行数据包,直到目标DeNB接收到从X2用户面隧道收到对应RNERAB的end marker数据包且已完成将从源DeNB转发的RN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下行数据包转发到RN,则目标DeNB查找对应UE ERAB的目标DeNB和RN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将该下行数据包通过目标DeNB和RN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转发到RN;
如果不需要进行X2转发,目标DeNB查找对应UE ERAB的目标DeNB和RN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将该下行数据包通过目标DeNB和RN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转发到RN。RN收到从目标DeNB转发的下行数据包后,进一步将数据包转发到RN所服务的UE。
实例二
在RN的切换准备阶段,源DeNB在向目标DeNB发送的RN切换请求消息中不仅包括RN的每个ERAB的信息,还要包括UE的每一个ERAB的信息。目标DeNB收到该消息后,根据切换请求中包含的RN的ERAB信息进行接纳控制。对于同意接纳的RN的ERAB,如果该ERAB支持上下行转发,则为对应UE的ERAB分配必要的下行以及上行用户X2用户面隧道标识TEID,并将X2用户面隧道IP地址以及TEID信息通过切换请求确认消息返回给源DeNB。
源DeNB收到包含为UE的ERAB分配的下行X2用户面隧道信息后,对于下行数据,源DeNB将尚未收到确认的下行数据包以及之后的数据包,找到对应的用户承载信息,并映射到对应UE ERAB的下行X2用户面隧道,然后将数据包通过下行X2用户面隧道转发到目标基站;对于源DeNB接收到的从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S-GW发送的下行数据包,源DeNB同样的找到对应的用户承载信息,并映射到对应UE ERAB的下行X2用户面隧道,然后将数据包通过下行X2用户面隧道转发到目标基站。目标DeNB收到从源DeNB经过UE的用户面X2隧道转发的数据包后,目标DeNB暂时缓存这些数据包。
RN完成到目标DeNB的随机接入以及连接重配后,为其所服务的UE发送path switch request消息给UE的移动管理实体,请求RN所服务的用户对应的S-GW将用户面S1隧道从源DeNB切换到目标DeNB,并且告知UE的移动管理实体进行承载修改更新。在此过程中RN与目标DeNB之间建立S1隧道。
用户的移动管理实体与用户的S-GW通过modify bearer request/modifybearer response流程协商承载信息的修改。用户的S-GW完成承载修改后,向源DeNB通过用户面S1隧道发送end marker数据包,从而结束向源DeNB发送下行数据包,之后转而向目标DeNB通过用户面S1隧道发送下行数据包。
源DeNB监控RN所服务的所有UE的ERAB,对于从RN所服务用户对应的S-GW发送的end marker数据包,源DeNB通过下行用户面X2隧道转发到目标DeNB。如果源DeNB收到RN所服务用户需要进行下行转发的所有数据承载的end marker数据包,源DeNB可释放相应RN以及RN所服务用户的上下文信息以及X2用户面隧道。
目标DeNB收到从RN所服务用户的S-GW发送的下行数据包后,查找下行数据包对应的UE ERAB,判断是否需要进行X2转发以及是否已经收到从源DeNB转发的RN所服务用户对应UE ERAB承载的endmarker数据包。
如果需要进行X2转发、目标DeNB已经从X2用户面隧道收到对应UEERAB的end marker数据包、且已完成将从源DeNB转发的RN所服务用户对应UE ERAB的X2用户面隧道接收到的下行数据包转发到RN,则目标DeNB查找对应UE ERAB的目标DeNB和RN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将该下行数据包通过目标DeNB和RN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转发到RN。
如果需要进行X2转发,但目标DeNB尚未从X2用户面隧道收到对应UE ERAB的end marker数据包,则目标DeNB缓存从RN所服务用户的S-GW发送的下行数据包,直到目标DeNB接收到从X2用户面隧道收到对应UEERAB的end marker数据包且已完成将从源DeNB转发的RN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下行数据包转发到RN,则目标DeNB查找对应UE ERAB的目标DeNB和RN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将该下行数据包通过目标DeNB和RN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转发到RN;
如果不需要进行X2转发,目标DeNB查找对应UE ERAB的目标DeNB和RN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将该下行数据包通过目标DeNB和RN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转发到RN。RN收到从目标DeNB转发的下行数据包后,进一步将数据包转发到RN所服务的UE。
实例三
在RN的切换准备阶段,源DeNB在向目标DeNB发送的RN切换请求消息中不仅包括RN的每个ERAB的信息,还要包括UE的每一个ERAB的信息,以及RN的ERAB和UE的ERAB的映射关系。目标DeNB收到该消息后,根据切换请求中包含的RN的ERAB信息,进行接纳控制。对于同意接纳的RN的ERAB,如果该ERAB支持上下行转发,则为对应UE的ERAB分配必要的下行以及上行X2用户面隧道标识TEID,并将X2用户面隧道的IP地址以及TEID信息通过切换请求确认消息返回给源DeNB。
源DeNB收到包含为UE的ERAB分配的上行X2用户面隧道信息后,对于上行数据,源DeNB将保证顺序的RN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上行数据包转发到RN所服务用户对应的S-GW,对于出现乱序的RN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上行数据包,源基站找到对应的用户承载信息,并映射到对应用户承载的上行X2用户面隧道,然后将数据包通过上行用户面X2隧道转发到目标DeNB,目标DeNB暂时缓存这些数据包。
RN完成到目标DeNB的随机接入以及连接重配后,为其所服务的UE发送path switch request消息给UE的移动管理实体,请求RN所服务的用户对应的S-GW将用户面S1隧道从源DeNB切换到目标DeNB,并且告知UE的移动管理实体进行承载修改更新。在此过程中RN与目标DeNB之间建立S1隧道。
移动管理实体与用户的S-GW通过modify bearer request/modify bearerresponse流程协商承载信息的修改。
在RN完成路径切换流程之前,如果RN接收到来自用户的上行数据包后,RN缓存上行数据包。当RN获得与目标DeNB之间的上行数据转发用户面S1隧道的IP地址以及TEID标识符信息后,RN将上行数据包通过RN和目标DeNB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转发到目标DeNB。
目标DeNB对源DeNB转发的RN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上行数据包的序列号以及从RN转发的所服务用户的上行数据包的序列号进行排序,将保证顺序的上行数据包发送用户对应的S-GW,对于缺失的数据包,可要求RN进行重传。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硬件完成,所述程序可以存储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如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可选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也可以使用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来实现。相应地,上述实施例中的各模块/单元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本发明不限制于任何特定形式的硬件和软件的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根据本发明的发明内容,还可有其他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5)

1.一种中继节点用户面无损切换处理方法,应用于中继节点的切换过程中,包括:
目标基站对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下行数据包以及上行数据包分别进行保序处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目标基站对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下行数据包进行保序处理,具体包括:所述目标基站对源基站转发的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下行数据包以及从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的服务网关发送的下行数据包进行保序处理;
所述目标基站对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上行数据包进行保序处理,具体包括:所述目标基站对所述源基站转发的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上行数据包以及从所述中继节点转发的所服务用户的上行数据包进行保序处理。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进行保序处理之前,还包括:
所述源基站向所述目标基站发送切换请求消息,其中携带所述中继节点的承载的信息及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的每一个用户所对应的承载的信息;
所述目标基站在收到所述切换请求消息后,对于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的各用户,分别判断该用户对应的承载是否需要上下行转发;
所述目标基站为需要上下行转发的中继节点所服务的用户对应的承载分配X2用户面隧道标识符,并将分配的所述X2用户面隧道标识符通过切换请求确认消息返回给所述源基站。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目标基站在接收从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的服务网关发送的下行数据包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中继节点或所述目标基站为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的用户发起路径切换请求,请求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的用户对应的服务网关将用户面S1隧道从所述源基站切换到所述目标基站;
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的用户对应的服务网关收到所述路径切换请求后,通过用户面S1隧道向源基站发送结束标识数据包;
所述目标基站接收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的服务网关发送的下行数据包,具体包括:所述目标基站接收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的服务网关通过切换后的用户面S1隧道向所述目标基站发送的下行数据包。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源基站转发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下行数据包,具体包括:
所述源基站为尚未收到从所述中继节点发来的表示该数据包已收到的确认的下行数据包开始的后续数据包、以及从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服务网关发送的下行数据包,找到对应的用户承载信息,并将所述用户承载信息映射到对应用户承载的下行X2用户面隧道,然后将所述后续数据包及所述服务网关发送的下行数据包通过所述下行X2用户面隧道转发到所述目标基站。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接收到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服务网关发送的结束标识数据包后,所述源基站通过所述下行X2用户面隧道将所述结束标识数据包转发到目标基站;或者,
在接收到收到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服务网关发送的结束标识数据包后,所述源基站在判断出已经接收到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的所有用户需要转发的承载对应的结束标识数据包后,再将所述结束标识数据包转发到所述目标基站。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源基站在收到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的所有用户需要转发的承载对应的结束标识数据包后,并将结束标识数据包转发到所述目标基站后,释放该中继节点以及该中继节点所服务的用户的上下文信息以及X2用户面隧道。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目标基站对所述源基站转发的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下行数据包以及从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的服务网关发送的下行数据包进行保序处理,具体包括:
所述目标基站收到从所述源基站转发的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下行数据包后,查找对应用户承载的目标基站和所述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
如果对应的用户面S1隧道存在,则所述目标基站将所述下行数据包通过所述对应的用户面S1隧道转发到所述中继节点;
如果对应的用户面S1隧道不存在,则所述目标基站暂时缓存所述下行数据包,直到对应的用户面S1隧道建立后,再将所述下行数据包通过所述新建立的用户面S1隧道转发到所述中继节点。
9.如权利要求4或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目标基站收到从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的服务网关发送的下行数据包后,查找所述下行数据包对应的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承载,判断是否需要X2转发以及是否已经收到从所述源基站转发的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承载的结束标识数据包;
如果需要X2转发,所述目标基站已经从所述X2用户面隧道收到对应承载的结束标识数据包且已完成将从源基站转发的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X2用户面隧道接收到的下行数据包转发到中继节点,则所述目标基站查找对应用户承载的目标基站和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将该下行数据包通过目标基站和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转发到中继节点;
如果需要X2转发,但所述目标基站尚未从X2用户面隧道收到对应承载的结束标识数据包,则所述目标基站缓存从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的服务网关发送的下行数据包,直到目标基站接收到从所述X2用户面隧道收到对应承载的结束标识数据包且已完成将从所述源基站转发的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下行数据包转发到中继节点,则所述目标基站查找对应用户承载的所述目标基站和所述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将所述下行数据包通过所述目标基站和所述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转发到所述中继节点;
如果不需要X2转发,所述目标基站查找对应用户承载的目标基站和所述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将所述下行数据包通过所述目标基站和所述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转发到所述中继节点;
所述中继节点收到从所述目标基站转发的下行数据包后,将所述数据包转发到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的用户。
10.如权利要求4或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目标基站收到从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的服务网关发送的下行数据包后,查找下行数据包对应的中继节点承载,判断是否需要X2转发以及是否已经收到从所述源基站转发的所述中继节点对应承载的结束标识数据包;
如果需要进行X2转发、所述目标基站已经从所述X2用户面隧道收到对应中继节点承载的结束标识数据包且已完成将从所述源基站转发的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于该中继节点承载的X2用户面隧道接收到的下行数据包转发到所述中继节点,则所述目标基站查找对应用户承载的目标基站和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将所述下行数据包通过目标基站和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转发到所述中继节点;
如果需要进行X2转发,但所述目标基站尚未从X2用户面隧道收到对应中继节点承载的结束标识数据包,则所述目标基站缓存从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的服务网关发送的下行数据包,直到所述目标基站接收到从所述X2用户面隧道收到对应中继节点承载的结束标识数据包且已完成将从所述源基站转发的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下行数据包转发到所述中继节点,则所述目标基站查找对应用户承载的所述目标基站和所述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将所述下行数据包通过目所述标基站和所述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转发到所述中继节点;
如果不需要进行X2转发,所述目标基站查找对应用户承载的所述目标基站和所述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将所述下行数据包通过目标基站和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转发到所述中继节点;
所述中继节点收到从所述目标基站转发的下行数据包后,将所述数据包转发到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的用户。
11.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源基站转发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上行数据包,具体包括:
所述源基站将保证顺序的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上行数据包转发到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服务网关;
对于出现乱序的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上行数据包,所述源基站找到对应的用户承载信息,并映射到对应的用户承载的上行X2用户面隧道,然后将所述上行数据包通过所述上行X2用户面隧道转发到所述目标基站。
12.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继节点转发所服务用户的上行数据包,具体包括:
所述中继节点接收到来自用户的上行数据包后,判断是否有对应用户承载的目标基站和所述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
如果对应的用户面S1隧道存在,则所述中继节点将所述上行数据包通过目标基站和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转发到所述目标基站;
如果对应的用户面S1隧道不存在,则缓存所述上行数据包,直到对应的用户面S1隧道建立后,再通过该建立的用户面S1隧道将所述上行数据包转发到所述目标基站。
13.如权利要求2、11或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目标基站对所述源基站转发的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上行数据包以及从所述中继节点转发的所服务用户的上行数据包进行保序处理,具体包括:
所述目标基站根据所述源基站转发的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上行数据包的序列号以及从所述中继节点转发的所服务用户的上行数据包的序列号进行排序,将保证顺序的上行数据包发送给用户对应的服务网关;对于缺失的数据包,要求所述中继节点进行重传。
14.一种中继节点用户面无损切换处理的系统,应用于中继节点切换过程中,包括:源基站、目标基站、中继节点及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的服务网关;
所述源基站用于向所述目标基站转发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下行数据包及上行数据包;
所述中继节点用于向所述目标基站转发其所服务用户的上行数据包;
所述服务网关用于向所述目标基站发送对应用户的下行数据包;
所述目标基站用于对接收到的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下行数据包以及上行数据包分别进行保序处理。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源基站用于向所述目标基站发送切换请求消息,其中携带所述中继节点的承载的信息及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的每一个用户所对应的承载的信息;
所述目标基站用于在收到所述切换请求消息后,对于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的各用户,分别判断该用户对应的承载是否需要上下行转发;
所述目标基站还用于为需要上下行转发的中继节点所服务的用户对应的承载分配X2用户面隧道标识符,并将分配的所述X2用户面隧道标识符通过切换请求确认消息返回给所述源基站。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继节点或所述目标基站还用于为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的用户发起路径切换请求,请求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的用户对应的服务网关将用户面S1隧道从所述源基站切换到所述目标基站;
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的用户对应的服务网关用于收到所述路径切换请求后,通过用户面S1隧道向源基站发送结束标识数据包;
所述目标基站用于接收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的服务网关发送的下行数据包,具体包括:所述目标基站用于接收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的服务网关通过切换后的用户面S1隧道向所述目标基站发送的下行数据包。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源基站用于转发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下行数据包,具体包括:
所述源基站用于为尚未收到从所述中继节点发来的表示该数据包已收到的确认的下行数据包开始的后续数据包、以及从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服务网关发送的下行数据包,找到对应的用户承载信息,并将所述用户承载信息映射到对应用户承载的下行X2用户面隧道,然后将所述后续数据包及所述服务网关发送的下行数据包通过所述下行X2用户面隧道转发到所述目标基站。
18.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源基站还用于在接收到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服务网关发送的结束标识数据包后,通过所述下行X2用户面隧道将所述结束标识数据包转发到目标基站;或者,
还用于在接收到收到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服务网关发送的结束标识数据包后,在判断出已经接收到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的所有用户需要转发的承载对应的结束标识数据包后,再将所述结束标识数据包转发到所述目标基站。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源基站还用于在收到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的所有用户需要转发的承载对应的结束标识数据包后,并将结束标识数据包转发到所述目标基站后,释放该中继节点以及该中继节点所服务的用户的上下文信息以及X2用户面隧道。
20.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目标基站用于对所述源基站转发的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下行数据包以及从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的服务网关发送的下行数据包进行保序处理,具体包括:
所述目标基站用于收到从所述源基站转发的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下行数据包后,查找对应用户承载的目标基站和所述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
如果对应的用户面S1隧道存在,则所述目标基站将所述下行数据包通过所述对应的用户面S1隧道转发到所述中继节点;
如果对应的用户面S1隧道不存在,则所述目标基站暂时缓存所述下行数据包,直到对应的用户面S1隧道建立后,再将所述下行数据包通过所述新建立的用户面S1隧道转发到所述中继节点。
21.如权利要求16或20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目标基站还用于在收到从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的服务网关发送的下行数据包后,查找所述下行数据包对应的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承载,判断是否需要X2转发以及是否已经收到从所述源基站转发的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承载的结束标识数据包;
如果需要X2转发,所述目标基站已经从所述X2用户面隧道收到对应承载的结束标识数据包且已完成将从源基站转发的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X2用户面隧道接收到的下行数据包转发到中继节点,则所述目标基站查找对应用户承载的目标基站和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将该下行数据包通过目标基站和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转发到中继节点;
如果需要X2转发,但所述目标基站尚未从X2用户面隧道收到对应承载的结束标识数据包,则所述目标基站缓存从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的服务网关发送的下行数据包,直到目标基站接收到从所述X2用户面隧道收到对应承载的结束标识数据包且已完成将从所述源基站转发的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下行数据包转发到中继节点,则所述目标基站查找对应用户承载的所述目标基站和所述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将所述下行数据包通过所述目标基站和所述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转发到所述中继节点;
如果不需要X2转发,所述目标基站查找对应用户承载的目标基站和所述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将所述下行数据包通过所述目标基站和所述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转发到所述中继节点;
所述中继节点还用于在收到从所述目标基站转发的下行数据包后,将所述数据包转发到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的用户。
22.如权利要求16或20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目标基站还用于收到从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的服务网关发送的下行数据包后,查找下行数据包对应的中继节点承载,判断是否需要X2转发以及是否已经收到从所述源基站转发的所述中继节点对应承载的结束标识数据包;
如果需要进行X2转发、所述目标基站已经从所述X2用户面隧道收到对应中继节点承载的结束标识数据包且已完成将从所述源基站转发的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于该中继节点承载的X2用户面隧道接收到的下行数据包转发到所述中继节点,则所述目标基站查找对应用户承载的目标基站和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将所述下行数据包通过目标基站和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转发到所述中继节点;
如果需要进行X2转发,但所述目标基站尚未从X2用户面隧道收到对应中继节点承载的结束标识数据包,则所述目标基站缓存从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的服务网关发送的下行数据包,直到所述目标基站接收到从所述X2用户面隧道收到对应中继节点承载的结束标识数据包且已完成将从所述源基站转发的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下行数据包转发到所述中继节点,则所述目标基站查找对应用户承载的所述目标基站和所述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将所述下行数据包通过目所述标基站和所述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转发到所述中继节点;
如果不需要进行X2转发,所述目标基站查找对应用户承载的所述目标基站和所述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将所述下行数据包通过目标基站和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转发到所述中继节点;
所述中继节点还用于收到从所述目标基站转发的下行数据包后,将所述数据包转发到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的用户。
23.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源基站用于转发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上行数据包,具体包括:
所述源基站用于将保证顺序的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上行数据包转发到所述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服务网关;
所述源基站还用于对于出现乱序的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上行数据包,找到对应的用户承载信息,并映射到对应的用户承载的上行X2用户面隧道,然后将所述上行数据包通过所述上行X2用户面隧道转发到所述目标基站。
24.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继节点用于转发所服务用户的上行数据包,具体包括:
所述中继节点用于在接收到来自用户的上行数据包后,判断是否有对应用户承载的目标基站和所述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
如果对应的用户面S1隧道存在,则所述中继节点将所述上行数据包通过目标基站和中继节点之间的用户面S1隧道转发到所述目标基站;
如果对应的用户面S1隧道不存在,则缓存所述上行数据包,直到对应的用户面S1隧道建立后,再通过该建立的用户面S1隧道将所述上行数据包转发到所述目标基站。
25.如权利要求14、23或24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目标基站用于对所述源基站转发的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上行数据包以及从所述中继节点转发的所服务用户的上行数据包进行保序处理,具体包括:
所述目标基站用于根据所述源基站转发的中继节点所服务用户对应的上行数据包的序列号以及从所述中继节点转发的所服务用户的上行数据包的序列号进行排序,将保证顺序的上行数据包发送给用户对应的服务网关;对于缺失的数据包,要求所述中继节点进行重传。
CN2011102164854A 2011-07-29 2011-07-29 一种中继节点用户面无损切换处理方法及系统 Pending CN10290532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2164854A CN102905323A (zh) 2011-07-29 2011-07-29 一种中继节点用户面无损切换处理方法及系统
PCT/CN2012/072959 WO2012155685A1 (zh) 2011-07-29 2012-03-23 一种中继节点用户面无损切换处理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2164854A CN102905323A (zh) 2011-07-29 2011-07-29 一种中继节点用户面无损切换处理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05323A true CN102905323A (zh) 2013-01-30

Family

ID=471762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164854A Pending CN102905323A (zh) 2011-07-29 2011-07-29 一种中继节点用户面无损切换处理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2905323A (zh)
WO (1) WO2012155685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80129A (zh) * 2013-03-29 2014-10-01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WO2018068188A1 (zh) * 2016-10-10 2018-04-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发送下行数据的方法、网络设备和用户面设备
WO2018081994A1 (zh) * 2016-11-04 2018-05-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发送结束标记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CN110149166A (zh) * 2018-02-13 2019-08-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传输控制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10557848A (zh) * 2018-06-01 2019-12-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00617A (zh) * 2018-01-26 2018-06-22 上海康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双频中继的方法及系统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41852A (zh) * 2009-03-20 2010-09-2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跨基站切换时的上行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1932051A (zh) * 2009-06-25 2010-12-2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演进网络中切换超时的处理方法、演进基站和网络系统
CN101998547A (zh) * 2009-08-18 2011-03-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前转方法、基站和中继站
CN101998554A (zh) * 2009-08-18 2011-03-3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移动中继的切换方法和移动无线中继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449819B1 (en) * 2009-07-02 2020-06-24 LG Electronics Inc. A method to facilitate user equipment (ue) handoff within a packet data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2598779A (zh) * 2009-12-10 2012-07-18 富士通株式会社 中继切换控制
WO2011142628A2 (en) * 2010-05-14 2011-11-17 Lg Electronics Inc. Th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handover procedur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41852A (zh) * 2009-03-20 2010-09-2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跨基站切换时的上行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1932051A (zh) * 2009-06-25 2010-12-2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演进网络中切换超时的处理方法、演进基站和网络系统
CN101998547A (zh) * 2009-08-18 2011-03-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前转方法、基站和中继站
CN101998554A (zh) * 2009-08-18 2011-03-3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移动中继的切换方法和移动无线中继系统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80129B (zh) * 2013-03-29 2017-06-23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CN104080129A (zh) * 2013-03-29 2014-10-01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WO2018068188A1 (zh) * 2016-10-10 2018-04-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发送下行数据的方法、网络设备和用户面设备
US10986557B2 (en) 2016-11-04 2021-04-20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for sending end marker, device, and system
WO2018081994A1 (zh) * 2016-11-04 2018-05-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发送结束标记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US11818645B2 (en) 2016-11-04 2023-11-14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for sending end marker, device and system
CN110149166B9 (zh) * 2018-02-13 2021-11-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传输控制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10149166B (zh) * 2018-02-13 2021-10-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传输控制方法、装置和系统
US11330493B2 (en) 2018-02-13 2022-05-10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Transmission control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US11729686B2 (en) 2018-02-13 2023-08-15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Transmission control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CN110149166A (zh) * 2018-02-13 2019-08-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传输控制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10557848B (zh) * 2018-06-01 2021-02-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0557848A (zh) * 2018-06-01 2019-12-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2155685A1 (zh) 2012-11-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941733B (zh) 双连接中实现重配置的方法、主服务基站及辅服务基站
US8730918B2 (en) Handover method based on mobile relay and mobile wireless relay system
WO2016161759A1 (zh) 数据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EP2934044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ferring bearing in layered network.
CN101938798A (zh) 一种无线中继系统中终端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及系统
EP2925052A1 (en) Method for relocating gateway, mobile management entity and host base station
Lee et al. Seamless handover for high-speed trains using femtocell-based multiple egress network interfaces
US20140160940A1 (en) Network system, offload apparatus and traffic control method for network system
EP1983795B1 (en) Method of performing vertical handover between different wireless networks
US20110085471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mmunicat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EP2609774A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managing a handover between base stations
CN102905323A (zh) 一种中继节点用户面无损切换处理方法及系统
KR20120000859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 및 그 시스템에서 핸드오버 수행 방법
US10939485B2 (en) Mechanism for realizing LWA/LWIP aggregator function
WO2015018493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setup or modification of data flows, primary node, secondary node, ue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CN106162774B (zh) 跨MeNB切换方法、装置及基站
WO2016155481A1 (zh) 用户数据的传输处理方法、装置、系统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05792292B (zh) 一种基站切换方法、系统及相关装置
CN111200851A (zh) 一种数据通信方法以及装置
CN103974228B (zh) 一种实现x2代理的方法及系统
CN102932855A (zh) 一种中继节点的切换方法及系统
CN106034363B (zh) 一种数据转发方法及移动锚点
CN102387542A (zh) 一种演进无线接入系统小区全球标识的配置方法和系统
KR101690642B1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릴레이 노드에 연결된 단말의 핸드오버 과정에서 순차적 데이터 전달을 지원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CN102821375B (zh) 一种用于中继节点切换的信令处理方法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