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68182A - 风力发电机的均流控制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风力发电机的均流控制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68182A
CN102868182A CN2012103982489A CN201210398248A CN102868182A CN 102868182 A CN102868182 A CN 102868182A CN 2012103982489 A CN2012103982489 A CN 2012103982489A CN 201210398248 A CN201210398248 A CN 201210398248A CN 102868182 A CN102868182 A CN 1028681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rrent
feedback
current transformer
transformer
aver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39824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68182B (zh
Inventor
刘振富
林继刚
刘志
刘京波
冯其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novel Wind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novel Wind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novel Wind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novel Wind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210398248.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868182B/zh
Publication of CN1028681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681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681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6818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6Power conversion electric or electronic aspects

Landscapes

  • Control Of Eletrric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风力发电机的均流控制方法及装置,该风力发电机的均流控制方法包括:获取第一变流器交流侧的第一反馈电流和第二变流器交流侧的第二反馈电流,其中,第一变流器和第二变流器设置在不同的支路上;获取第一反馈电流和第二反馈电流的平均电流;将平均电流与第一反馈电流的差和第一变流器的给定电流叠加,其中,第一变流器的给定电流由风力发电机的主控系统设定;以及将平均电流与第二反馈电流的差和第二变流器的给定电流叠加,其中,第二变流器的给定电流与第一变流器的给定电流相等。通过本发明,避免了并联的各变流器支路之间出现环流。

Description

风力发电机的均流控制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风力发电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风力发电机的均流控制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风力发电技术的发展,为了节约成本,对风力发电机单机容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变流器作为风力发电机的核心电气元件,其容量大小也决定着整机容量的大小,目前提高变流器容量的最快捷的方式是进行变流器并联。
然而在现有的变流器并联中,特别是多个变流器并联情况下,由于受系统硬件参数和控制方式的影响,并联变流器之间常常会出现环流,而环流的出现会对系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环流首先会产生多余的损耗,同时使系统发热量变大,另外环流使并联变流器之间呈现出不均流现象,不均流会使电流大的支路容易出现过流烧毁现象,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整个并联变流系统的总容量,因此,对环流进行控制,避免上述问题发生,对并联变流器系统非常重要。
针对现有技术中各变流器支路中电流不均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风力发电机的均流控制方法及装置,以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各变流器支路中电流不均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风力发电机的均流控制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风力发电机的均流控制方法包括:获取第一变流器交流侧的第一反馈电流和第二变流器交流侧的第二反馈电流,其中,第一变流器和第二变流器设置在不同的支路上;获取第一反馈电流和第二反馈电流的平均电流;将平均电流与第一反馈电流的差和第一变流器的给定电流叠加,其中,第一变流器的给定电流由风力发电机的主控系统设定;以及将平均电流与第二反馈电流的差和第二变流器的给定电流叠加,其中,第二变流器的给定电流与第一变流器的给定电流相等。
进一步地,将平均电流与第一反馈电流的差和第一变流器的给定电流叠加包括:将平均电流与第一反馈电流的差、第一反馈电流和第一变流器的给定电流叠加,将平均电流与第二反馈电流的差和第二变流器的给定电流叠加包括:将平均电流与第二反馈电流的差、第二反馈电流和第二变流器的给定电流叠加。
进一步地,将平均电流与第一反馈电流的差和第一变流器的给定电流叠加包括:对平均电流与第一反馈电流的差进行PI调节;以及将经过PI调节的平均电流与第一反馈电流的差和第一变流器的给定电流叠加,将平均电流与第二反馈电流的差和第二变流器的给定电流叠加包括:对平均电流与第二反馈电流的差进行PI调节;以及将经过PI调节的平均电流与第二反馈电流的差和第二变流器的给定电流叠加。
进一步地,在获取第一变流器交流侧的第一反馈电流和第二变流器交流侧的第二反馈电流之前,上述方法还包括:判断第一变流器和第二变流器连接在发电机侧还是电网侧,当判定第一变流器和第二变流器连接在发电机侧时,获取第一变流器交流侧的第一反馈电流和第二变流器交流侧的第二反馈电流包括:获取第一变流器机侧的反馈电流和第二变流器机侧的反馈电流。
进一步地,在获取第一变流器交流侧的第一反馈电流和第二变流器交流侧的第二反馈电流之前,上述方法还包括:判断第一变流器和第二变流器连接在发电机侧还是电网侧,当判定第一变流器和第二变流器连接在电网侧时,获取第一变流器交流侧的第一反馈电流和第二变流器交流侧的第二反馈电流包括:获取第一变流器网侧的反馈电流和第二变流器网侧的反馈电流。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风力发电机的均流控制装置,该装置用于执行本发明提供的任意一种风力发电机的均流控制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风力发电机的均流控制装置。该风力发电机的均流控制装置包括:第一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第一变流器交流侧的反馈电流和第二变流器交流侧的反馈电流,其中,第一变流器和第二变流器设置在不同的支路上;第二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第一变流器交流侧的第一反馈电流和第二变流器交流侧的第二反馈电流的平均电流;第一叠加单元,用于将平均电流与第一反馈电流的差和第一变流器的给定电流叠加,其中,第一变流器的给定电流由风力发电机的主控系统设定;以及第二叠加单元,用于将平均电流与第二反馈电流的差和第二变流器的给定电流叠加,其中,第二变流器的给定电流与第一变流器的给定电流相等。
进一步地,第一叠加单元还用于将平均电流与第一反馈电流的差、第一反馈电流和第一变流器的给定电流叠加,第二叠加单元还用于将平均电流与第二反馈电流的差、第二反馈电流和第二变流器的给定电流叠加。
进一步地,第一叠加单元包括:第一调节子单元,用于对平均电流与第一反馈电流的差进行PI调节;以及第一叠加子单元,用于将经过PI调节的平均电流与第一反馈电流的差和第一变流器的给定电流叠加,第二叠加单元包括:第二调节子单元,用于对平均电流与第二反馈电流的差进行PI调节;以及第二叠加子单元,用于将经过PI调节的平均电流与第二反馈电流的差和第二变流器的给定电流叠加。
进一步地,上述装置还包括:第一判断单元,用于判断第一变流器和第二变流器连接在发电机侧还是电网侧,第一获取单元还用于当判定第一变流器和第二变流器连接在发电机侧时,获取第一变流器机侧的反馈电流和第二变流器机侧的反馈电流。
进一步地,上述装置还包括:第二判断单元,用于判断第一变流器和第二变流器连接在发电机侧还是电网侧,第一获取单元还用于当判定第一变流器和第二变流器连接在电网侧时,获取第一变流器网侧的反馈电流和第二变流器网侧的反馈电流。
通过本发明,由于在获取了各变流器交流侧的反馈电流后,进一步获取各反馈电流的平均值,从而可以获知各变流器支路的电流高于平均值还是低于平均值,进而对高于平均值的支路按照高出的部分抑制电流给定而且对低于平均值的支路按照低于平均值的部分促进电流给定,因此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各变流器支路中电流不均的问题,进而避免了并联的各变流器支路之间出现环流。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风力发电机的均流控制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风力发电机的均流控制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风力发电机的均流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风力发电机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风力发电机的均流控制方法的示意图;以及
图6是根据本发明第二优选实施例的风力发电机的均流控制方法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风力发电机的均流控制装置,以下对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风力发电机的均流控制装置进行介绍。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风力发电机的均流控制装置的结构框图。
如图1所示,该风力发电机的均流控制装置包括第一获取单元11、第二获取单元12、第一叠加单元13和第二叠加单元14。
第一获取单元11用于获取第一变流器交流侧的第一反馈电流和第二变流器交流侧的第二反馈电流,其中,第一变流器和第二变流器设置在不同的支路上。
第一获取单元11可以只包括一个执行机构,即根据并联支路的数量,分别获取各支路中的变流器交流侧的反馈电流,也可以包括多个执行机构,即每一个执行机构获取一个支路总的将第一变流器交流侧的反馈电流。两种结构的第一获取单元11都可以实现本实施例的效果。
第一反馈电流即为第一变流器所在并联支路的交流侧的电流,第二反馈电流即为第二变流器所在并联支路的交流侧的电流,对于获取到的反馈电流,第一获取单元11还会进行解耦的处理,即通过坐标变换将反馈电流分解成转矩电流和励磁电流或分解成有功电流和无功电流。
第二获取单元12用于获取第一反馈电流和第二反馈电流的平均电流。
第二获取单元12与第一获取单元11连接,通过对第一获取单元11获取到的多个并联支路的反馈电流进行加权平均,具体地,分别对多个并联支路的转矩电流进行加权平均,同时分别对多个并联支路的励磁电流进行加权平均;或者分别对多个并联支路的有功电流进行加权平均,同时分别对多个并联支路的无功电流进行加权平均,以获取的即为多个并联支路的平均电流。
第一叠加单元13用于将平均电流与第一反馈电流的差和第一变流器的给定电流叠加,其中,第一变流器的给定电流由风力发电机的主控系统设定。主控系统会根据预设的算法进行计算以输出符合实际情况的给定电流。
第一叠加单元13与第一变流器位于同一并联支路中,该单元将第一反馈电流与第二获取单元12获取的平均电流相减,将相减的差作为给定电流的负反馈,即,当第一反馈电流小于平均电流,相减结果为负,以该结果作为给定电流的负反馈,到达了增大第一反馈电流的效果。
第二叠加单元14用于将平均电流与第二反馈电流的差和第二变流器的给定电流叠加,其中,第二变流器的给定电流与第一变流器的给定电流相等。
第二叠加单元14与第二变流器位于同一并联支路中,其工作原理与第一叠加单元13相同,以只有两个并联支路的情况为例,如果第一反馈电流小于平均电流,则第二反馈电流必然大于平均电流,如前所述,在这样的情况下,第一反馈电流会因促进而增大,反之,第二反馈电流会因被抑制而减小。当第一反馈电流增大到大于平均电流时,就会立刻受到抑制。通过这一过程,实现了各并联支路的动态平衡。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在获取了各变流器交流侧的反馈电流后,进一步获取各反馈电流的平均值,从而可以获知各变流器支路的电流高于平均值还是低于平均值,进而对高于平均值的支路按照高出的部分抑制电流给定而且对低于平均值的支路按照低于平均值的部分促进电流给定,从而保证了各并联支路电流的动态平衡,进而避免了并联的各变流器支路之间出现环流。
为了实现更加准确的控制,优选地,第一叠加单元13还用于将平均电流与第一反馈电流的差、第一反馈电流和第一变流器的给定电流叠加,第二叠加单元14还用于将平均电流与第二反馈电流的差、第二反馈电流和第二变流器的给定电流叠加。将各并联支路的反馈电流对其给定电流进行负反馈,那么当并联支路中反馈电流较大时,负反馈的作用会更加明显,从而抑制了最终给定的电流,使该支路的反馈电流减小。
为了更进一步实现准确的控制,可以对平均电流与反馈电流的差进行PI调节,PI调节后的电流反馈信号更加准确和稳定,从而实现了更加准确的控制,基于上述考虑,优选地,第一叠加单元13包括第一调节子单元和第一叠加子单元,第二叠加单元14包括第二调节子单元和第二叠加子单元。
第一调节子单元用于对平均电流与第一反馈电流的差进行PI调节。第一叠加子单元用于将经过PI调节的平均电流与第一反馈电流的差和第一变流器的给定电流叠加。
第二调节子单元用于对平均电流与第二反馈电流的差进行PI调节。第二叠加子单元用于将经过PI调节的平均电流与第二反馈电流的差和第二变流器的给定电流叠加。
图2是根据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风力发电机的均流控制装置的结构框图。该实施例可以作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优选实施方式。
如图2所示,该风力发电机的均流控制装置除了包括第一获取单元11、第二获取单元12、第一叠加单元13和第二叠加单元14之外,还包括第一判断单元15。
第一判断单元15用于判断第一变流器和第二变流器连接在发电机侧还是电网侧。第一获取单元11还用于当判定第一变流器和第二变流器连接在发电机侧时,获取第一变流器机侧的反馈电流和第二变流器机侧的反馈电流。
相应地,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上述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二判断单元。
第二判断单元用于判断第一变流器和第二变流器连接在发电机侧还是电网侧。第一获取单元还用于当判定第一变流器和第二变流器连接在电网侧时,获取第一变流器网侧的反馈电流和第二变流器网侧的反馈电流。
由于并联的变流器既可以被应用在机侧,也可以应用在网侧,通过该实施例中,可以在判定变流器所处的环境后,灵活地获取相应的反馈电流。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上述装置还可以包括接收单元,该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用户设置的相应指令,用户对应用在机侧的变流器和应用在网侧的变流器会设置不同的控制指令,以达到更加准确的控制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风力发电机的均流控制方法,该方法可以基于上述的风力发电机的均流控制装置来执行。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风力发电机的均流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如图3所示,该风力发电机的均流控制方法包括如下的步骤S302至步骤S308。
步骤S302,获取第一变流器交流侧的第一反馈电流和第二变流器交流侧的第二反馈电流,其中,第一变流器和第二变流器设置在不同的支路上。
获取各变流器交流侧的反馈电流的步骤可以由一个执行主体来完成也可以由多个执行主体来完成。即可以由一个执行主体同时获取各变流器交流侧的反馈电流,也可以由不同执行主体同时获取各自对应的变流器的交流侧的反馈电流。在获取反馈电流后,需对获取的电流进行解耦,以获取转矩电流和励磁电流或者有功电流和无功电流,获取的转矩电流和励磁电流或者有功电流和无功电流将在后续步骤中被加权平均。
由于并联的变流器既可以被应用在机侧,也可以应用在网侧,为了在各环境中获取相应的反馈电流。本步骤可以判断第一变流器和第二变流器连接在发电机侧还是电网侧,当判定第一变流器和第二变流器连接在发电机侧时,获取第一变流器机侧的反馈电流和第二变流器机侧的反馈电流。当判定第一变流器和第二变流器连接在电网侧时,获取第一变流器网侧的反馈电流和第二变流器网侧的反馈电流。
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还可以接收用户设置的控制指令,用户对应用在机侧的变流器和应用在网侧的变流器会设置相应的控制指令,以达到更加准确的控制效果。
步骤S304,获取第一反馈电流和第二反馈电流的平均电流。
电流的平均是分开进行的,具体地,在发电机侧分别对多个并联支路的转矩电流进行加权平均,同时分别对多个并联支路的励磁电流进行加权平均;在电网侧分别对多个并联支路的无功电流进行加权平均,同时分别对多个并联支路的有功电流进行加权平均。
步骤S306,将平均电流与第一反馈电流的差和第一变流器的给定电流叠加,其中,第一变流器的给定电流由风力发电机的主控系统设定。
在本步骤中,将第一反馈电流与步骤S306中获取的平均电流相减,将相减的差作为给定电流的负反馈,即,当第一反馈电流小于平均电流,相减结果为负,以该结果作为给定电流的负反馈,到达了增大第一反馈电流的效果。
步骤S308,将平均电流与第二反馈电流的差和第二变流器的给定电流叠加,其中,第二变流器的给定电流与第一变流器的给定电流相等。
步骤S306和步骤S308之前没有特定的先后关系,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均流控制方法可能达到更好的效果,优选地,步骤S306和步骤S308同时进行。
该步骤的操作与步骤S306基本相同,以只有两个并联支路的情况为例,如果第一反馈电流小于平均电流,则第二反馈电流必然大于平均电流,在这样的情况下,第一反馈电流会因促进而增大,反之,第二反馈电流会因被抑制而减小。当第一反馈电流增大到大于平均电流时,就会立刻受到抑制。通过这一过程,实现了各并联支路的动态平衡。
为了实现更加准确的控制,本步骤还可以将各并联支路的反馈电流对其给定电流进行负反馈,具体地,将平均电流与第一反馈电流的差、第一反馈电流和第一变流器的给定电流叠加,同时将平均电流与第二反馈电流的差、第二反馈电流和第二变流器的给定电流叠加。流与第二反馈电流的差、第二反馈电流和第二变流器的给定电流叠加。例如,当并联支路中反馈电流较大时,负反馈的作用会更加明显,从而抑制了最终给定的电流,使该支路的反馈电流减小。
为了更进一步实现准确的控制,可以对平均电流与反馈电流的差进行PI调节,即对平均电流与第一反馈电流的差进行PI调节,并将经过PI调节的平均电流与第一反馈电流的差和第一变流器的给定电流叠加。同时,对平均电流与第二反馈电流的差进行PI调节,并将经过PI调节的平均电流与第二反馈电流的差和第二变流器的给定电流叠加。PI调节后的电流反馈信号更加准确和稳定,从而实现了更加准确的控制。同时,而PI调节也能使反馈电流很好跟踪给定平均电流。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风力发电机的均流控制方法既可以被应用在机侧,也可以被应用在网侧,下面通过两个优选实施例来描述风力发电机的均流控制方法。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风力发电机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风力发电机41的类型既可以为单绕组发电机也可以为多绕组发电机,同时,41既可以为同步发电机也可以为异步发电机,而且41既可以为高速发电机也可以为低速发电机。当发电机为低速发电机时,机组可以为有齿轮箱的中速机组也可以为无齿轮箱的直驱机组。本实施例以两个变流器42和43进行示例性说明,实际情况中可以为多个并联。42和43将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输出,直流侧同时与公共直流母线连接。输出地直流电分别流入变流器44和45,44和45将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之后,输入电网46,其中,47为机侧的变流器并联支路,48为网侧的变流器并联支路。图5对应的方法是示出了机侧的均流方法,图6对应的方法是示出了网侧的均流方法,通过机侧的变流器并联支路和网侧的变流器并联支路,风力发电机可以将风能转换成电网上的电能。
图5是根据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风力发电机的均流控制方法的示意图。由于变流器42所在的并联支路和变流器43所在的并联支路的步骤相同,在此仅以42所在的并联支路进行示意性说明。
如图5,该风力发电机的均流控制装置包括步骤S501至步骤S505。
步骤S501,给定转速信号并将检测到的发电机转速信号与给定信号比较,通过PI调节器输出转矩电流给定信号,同时也输出发电机励磁电流给定信号。
步骤S502,检测42机侧的反馈电流,并对反馈电流进行解耦,具体地,经过坐标变换后将分解后的值作为转矩和励磁电流的反馈信号。
步骤S503,获取42和43的平均电流。
步骤S504,再次调用步骤S502中的反馈电流。
步骤S505,将步骤S504调用的反馈电流与步骤S503获取的平均电流值作差,差值经过PI调节后反馈到电流给定信号中,从而对电流进行调节。
图6是根据本发明第二优选实施例的风力发电机的均流控制方法的示意图。该步骤与图5所示方法的步骤大致相同。由于变流器44所在的并联支路和变流器45所在的并联支路的步骤相同,在此仅以44所在的并联支路进行示意性说明。
如图6,该风力发电机的均流控制装置包括步骤S601至步骤S604。
步骤S601,进行直流母线电压给定,直流母线实时电压反馈并与给定做差通过PI调节输出有功电流给定,同时也可以对无功电流进行给定。
步骤S602,检测44网侧的反馈电流,并对反馈电流进行解耦,具体地,经过坐标变换后将分解后的值作为有功和无功电流的反馈信号。
步骤S603,获取44和45的平均电流。
步骤S604,再次调用步骤S602中的反馈电流。
步骤S605,将步骤S604调用的反馈电流与步骤S603获取的平均电流值作差,差值经过PI调节后反馈到电流给定信号中,从而对电流进行调节。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通过本发明实施例,可以使各变流器支路达到均流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的流程图示出的步骤可以在诸如一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计算机系统中执行,并且,虽然在流程图中示出了逻辑顺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上述的本发明的各模块或各步骤可以用通用的计算装置来实现,它们可以集中在单个的计算装置上,或者分布在多个计算装置所组成的网络上,可选地,它们可以用计算装置可执行的程序代码来实现,从而,可以将它们存储在存储装置中由计算装置来执行,或者将它们分别制作成各个集成电路模块,或者将它们中的多个模块或步骤制作成单个集成电路模块来实现。这样,本发明不限制于任何特定的硬件和软件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风力发电机的均流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第一变流器交流侧的第一反馈电流和第二变流器交流侧的第二反馈电流,其中,所述第一变流器和所述第二变流器设置在不同的支路上;
获取所述第一反馈电流和所述第二反馈电流的平均电流;
将所述平均电流与所述第一反馈电流的差和第一变流器的给定电流叠加,其中,所述第一变流器的给定电流由风力发电机的主控系统设定;以及
将所述平均电流与所述第二反馈电流的差和第二变流器的给定电流叠加,其中,所述第二变流器的给定电流与所述第一变流器的给定电流相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力发电机的均流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平均电流与所述第一反馈电流的差和第一变流器的给定电流叠加包括:
将所述平均电流与所述第一反馈电流的差、所述第一反馈电流和所述第一变流器的给定电流叠加,
将所述平均电流与所述第二反馈电流的差和第二变流器的给定电流叠加包括:
将所述平均电流与所述第二反馈电流的差、所述第二反馈电流和所述第二变流器的给定电流叠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力发电机的均流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平均电流与所述第一反馈电流的差和第一变流器的给定电流叠加包括:
对所述平均电流与所述第一反馈电流的差进行PI调节;以及
将经过PI调节的所述平均电流与所述第一反馈电流的差和所述第一变流器的给定电流叠加,
将所述平均电流与所述第二反馈电流的差和第二变流器的给定电流叠加包括:
对所述平均电流与所述第二反馈电流的差进行PI调节;以及
将经过PI调节的所述平均电流与所述第二反馈电流的差和所述第二变流器的给定电流叠加。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风力发电机的均流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获取第一变流器交流侧的第一反馈电流和第二变流器交流侧的第二反馈电流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判断所述第一变流器和第二变流器连接在发电机侧还是电网侧,
当判定所述第一变流器和第二变流器连接在发电机侧时,获取第一变流器交流侧的第一反馈电流和第二变流器交流侧的第二反馈电流包括:
获取第一变流器机侧的反馈电流和第二变流器机侧的反馈电流。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风力发电机的均流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获取第一变流器交流侧的第一反馈电流和第二变流器交流侧的第二反馈电流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判断所述第一变流器和第二变流器连接在发电机侧还是电网侧,
当判定所述第一变流器和第二变流器连接在电网侧时,获取第一变流器交流侧的第一反馈电流和第二变流器交流侧的第二反馈电流包括:
获取第一变流器网侧的反馈电流和第二变流器网侧的反馈电流。
6.一种风力发电机的均流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第一变流器交流侧的反馈电流和第二变流器交流侧的反馈电流,其中,所述第一变流器和所述第二变流器设置在不同的支路上;
第二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第一变流器交流侧的第一反馈电流和所述第二变流器交流侧的第二反馈电流的平均电流;
第一叠加单元,用于将所述平均电流与所述第一反馈电流的差和第一变流器的给定电流叠加,其中,所述第一变流器的给定电流由风力发电机的主控系统设定;以及
第二叠加单元,用于将所述平均电流与所述第二反馈电流的差和第二变流器的给定电流叠加,其中,所述第二变流器的给定电流与所述第一变流器的给定电流相等。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风力发电机的均流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叠加单元还用于将所述平均电流与所述第一反馈电流的差、所述第一反馈电流和所述第一变流器的给定电流叠加,
所述第二叠加单元还用于将所述平均电流与所述第二反馈电流的差、所述第二反馈电流和所述第二变流器的给定电流叠加。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力发电机的均流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叠加单元包括:
第一调节子单元,用于对所述平均电流与所述第一反馈电流的差进行PI调节;
以及
第一叠加子单元,用于将经过PI调节的所述平均电流与所述第一反馈电流的差和所述第一变流器的给定电流叠加,
所述第二叠加单元包括:
第二调节子单元,用于对所述平均电流与所述第二反馈电流的差进行PI调节;
以及
第二叠加子单元,用于将经过PI调节的所述平均电流与所述第二反馈电流的差和所述第二变流器的给定电流叠加。
9.根据权利要求6-8中任一项所述的风力发电机的均流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一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第一变流器和第二变流器连接在发电机侧还是电网侧,
第一获取单元还用于当判定所述第一变流器和第二变流器连接在发电机侧时,获取第一变流器机侧的反馈电流和第二变流器机侧的反馈电流。
10.根据权利要求6-9中任一项所述的风力发电机的均流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第一变流器和第二变流器连接在发电机侧还是电网侧,
第一获取单元还用于当判定所述第一变流器和第二变流器连接在电网侧时,获取第一变流器网侧的反馈电流和第二变流器网侧的反馈电流。
CN201210398248.9A 2012-10-18 2012-10-18 风力发电机的均流控制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0286818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398248.9A CN102868182B (zh) 2012-10-18 2012-10-18 风力发电机的均流控制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398248.9A CN102868182B (zh) 2012-10-18 2012-10-18 风力发电机的均流控制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68182A true CN102868182A (zh) 2013-01-09
CN102868182B CN102868182B (zh) 2015-01-07

Family

ID=474468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398248.9A Active CN102868182B (zh) 2012-10-18 2012-10-18 风力发电机的均流控制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868182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48502A (zh) * 2015-08-12 2015-11-11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一种并联发电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05320104A (zh) * 2014-08-04 2016-02-10 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 用于并联电力变换系统的并联电力变换控制装置
CN108111074A (zh) * 2018-01-15 2018-06-01 陕西航空电气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具有并联均流功能的高压直流发电机调压控制装置
WO2022012006A1 (zh) * 2020-07-15 2022-01-20 上海交通大学 一种模块化智能组合风电变流器及其控制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51907A (ja) * 2003-07-28 2005-02-24 Fuji Electric Systems Co Ltd 電力変換装置
CN101051764A (zh) * 2007-01-30 2007-10-10 广东志成冠军集团有限公司 正弦波逆变器的并联控制装置和方法
CN102005903A (zh) * 2009-08-28 2011-04-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电源模块的数字均流方法、电源模块及通信设备
CN102122896A (zh) * 2011-04-15 2011-07-13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 具有可变电流比的正弦波逆变器并联系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51907A (ja) * 2003-07-28 2005-02-24 Fuji Electric Systems Co Ltd 電力変換装置
CN101051764A (zh) * 2007-01-30 2007-10-10 广东志成冠军集团有限公司 正弦波逆变器的并联控制装置和方法
CN102005903A (zh) * 2009-08-28 2011-04-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电源模块的数字均流方法、电源模块及通信设备
CN102122896A (zh) * 2011-04-15 2011-07-13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 具有可变电流比的正弦波逆变器并联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李敏: "电源并联系统数字化均流的研究", 《通信电源技术》 *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20104A (zh) * 2014-08-04 2016-02-10 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 用于并联电力变换系统的并联电力变换控制装置
CN105320104B (zh) * 2014-08-04 2017-11-24 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 用于并联电力变换系统的并联电力变换控制装置
CN105048502A (zh) * 2015-08-12 2015-11-11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一种并联发电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08111074A (zh) * 2018-01-15 2018-06-01 陕西航空电气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具有并联均流功能的高压直流发电机调压控制装置
CN108111074B (zh) * 2018-01-15 2020-07-03 陕西航空电气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具有并联均流功能的高压直流发电机调压控制装置
WO2022012006A1 (zh) * 2020-07-15 2022-01-20 上海交通大学 一种模块化智能组合风电变流器及其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68182B (zh) 2015-0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Zhang et al. An improved synchronverter model and its dynamic behaviour comparison with synchronous generator
Vu et al. An alternative distributed control architecture for improvement in the transient response of DC microgrids
CN108809176B (zh) 一种基于Buck-Boost矩阵变换器的异步电机调速系统控制方法
CN106907295B (zh) 风力发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Einfalt et al. Controlling active low voltage distribution grids with minimum efforts on costs and engineering
Song et al. Cost-based adaptive droop control strategy for VSC-MTDC system
Rahimi Coordinated control of rotor and grid sides converters in DFIG based wind turbines for providing optimal reactive power support and voltage regulation
JP5596086B2 (ja) 電力を供給するための設備および方法
Sun Autonomous local control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multiterminal DC systems
CN105119316A (zh) 用于海上风电场并网的vsc-mtdc直流电压控制方法
CN102868182B (zh) 风力发电机的均流控制方法及装置
Iannuzzi et al. Ultrafast charging station for electrical vehicles: Dynamic modelling, design and control strategy
Renjit et al.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the CERTS microgrid with natural gas powered distributed energy resources
CN105960746A (zh) 形成和操作多终端电力系统的方法
Wang et al. Small-signal impedance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variable-frequency AC three-stage generator for more electric aircraft
Elizondo et al. Effect of inverter-based DG penetration and control in hybrid microgrid dynamics and stability
Zahedi Shipboard DC Hybrid Power Systems: Modeling, efficiency analysis and stability control
CN105656021B (zh) 直流配电网的鲁棒下垂控制装置和方法
Tarrasó et al. Synchronous power controller for distributed generation units
Ahmadi et al. Supervisory control of bipolar DC microgrids equipped with three-port multidirectional DC–DC converter for efficiency and system damping optimization
Scuiller Simulation of an energy storage system to compensate pulsed loads on shipboard electric power system
Meng et al. Adaptive control of 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power smoothing applications
Gandhar et al. Application of SSSC for compensation assessment of interconnected power system
ThuraiRaaj et al. Applying three port converter with dual battery storage system for hybrid power generation
Wang et al. Modeling and control of DC grids within more-electric aircraf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