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42953A - 一种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42953A
CN102842953A CN2012102922137A CN201210292213A CN102842953A CN 102842953 A CN102842953 A CN 102842953A CN 2012102922137 A CN2012102922137 A CN 2012102922137A CN 201210292213 A CN201210292213 A CN 201210292213A CN 102842953 A CN102842953 A CN 1028429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tic switch
switch
switching tube
diode
stat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9221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42953B (zh
Inventor
毛承雄
何宇
王丹
陆继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210292213.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842953B/zh
Publication of CN1028429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429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429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429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riving Mechanisms And Operating Circuits Of Arc-Extinguishing High-Tension Switches (AREA)
  • Power Conversion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装置,包括第一机械开关、第一静态开关、第二机械开关、第二静态开关、第三机械开关、第三静态开关、第四机械开关、第四静态开关、第五机械开关、第五静态开关、第六机械开关、第六静态开关、第七机械开关、第七静态开关、第八机械开关、第八静态开关、第一母线和第二母线;由于第一母线和第二母线分别通过开关与电源的第一极和第二极连接,所以装置能够根据电源正负极的变换情况来使相应的开关闭合与关断,从而保证第一母线的极性总为正极,第二母线的极性总为负极,从而适用于工作在电源正负极可变换的情况;采用基于全控型器件的双向开关,装置可以双向导通。

Description

一种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自动转换开关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应用于电源正负极可变换的直流配电网中的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用户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苛刻。为了提高供电可靠性,大型工业企业内部往往设置有备用电源或者备用发电机。当一路电源发生故障时,利用自动转换开关能实现在常用电源和备用电源之间进行切换,以保证供电可靠性。
现在直流配电网发展迅速,对自动转换开关有了相应的需求。现有的自动转换开关一般是针对交流配电网的机械式自动转换开关和静态转换开关。且由于直流配电网中的电源可能存在正负极变换的情况,以前的双电源转换开关装置不适合应用于电源正负极会发生变换的直流配电网中。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装置,旨在解决现有的自动转换开关不适合应用于正负极可变换的直流配电网的情况。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装置,包括第一机械开关、第一静态开关、第二机械开关、第二静态开关、第三机械开关、第三静态开关、第四机械开关、第四静态开关、第五机械开关、第五静态开关、第六机械开关、第六静态开关、第七机械开关、第七静态开关、第八机械开关、第八静态开关、第一母线和第二母线;所述第一静态开关的一端连接至外部的第一直流电源的第一极,另一端连接至第一母线;所述第一机械开关与所述第一静态开关并联连接;所述第二静态开关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直流电源的第二极,另一端连接至第一母线;所述第二机械开关与所述第二静态开关并联连接;所述第三静态开关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直流电源的第一极,另一端连接至第二母线;所述第三机械开关与所述第三静态开关并联连接;所述第四静态开关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直流电源的第二极,另一端连接至第二母线;所述第四机械开关与所述第四静态开关并联连接;所述第五静态开关的一端连接至外部的第二直流电源的第一极,另一端连接至第一母线;所述第五机械开关与所述第五静态开关并联连接;所述第六静态开关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直流电源的第二极,另一端连接至第一母线;所述第六机械开关与所述第六静态开关并联连接;所述第七静态开关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直流电源的第一极,另一端连接至第二母线;所述第七机械开关与所述第七静态开关并联连接;所述第八静态开关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直流电源的第二极,另一端连接至第二母线;所述第八机械开关与所述第八静态开关并联连接;所述第一母线与负载正极连接;所述第二母线与负载负极连接。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静态开关、所述第二静态开关、所述第三静态开关、所述第四静态开关、所述第五静态开关、所述第六静态开关、所述第七静态开关和所述第八静态开关具有相同的结构,每一个静态开关包括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以及第一电阻;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作为所述静态开关的一端,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根据外部的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的导通;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作为所述静态开关的另一端,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根据外部的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的导通;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接有防反接的二极管;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接有防反接的二极管;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静态开关、所述第二静态开关、所述第三静态开关、所述第四静态开关、所述第五静态开关、所述第六静态开关、所述第七静态开关和所述第八静态开关具有相同的结构,每一个静态开关包括第三开关管、第四开关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和第二电阻;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所述第四开关管的第二端连接至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和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阴极连接后作为所述静态开关的一端;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四开关管的第一端连接后作为所述静态开关的另一端;所述第三开关管的控制端根据外部的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的导通;所述第四开关管的控制端根据外部的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第四开关管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的导通;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接有防反接的二极管;所述第四开关管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接有防反接的二极管。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静态开关、所述第二静态开关、所述第三静态开关、所述第四静态开关、所述第五静态开关、所述第六静态开关、所述第七静态开关和所述第八静态开关具有相同的结构,每一个静态开关包括第五开关管、第六开关管、第四二极管和第五二极管;所述第五开关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阴极连接后作为所述静态开关的一端,所述第五开关管的第二端连接至所述第五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第五开关管的控制端根据外部的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第五开关管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的导通;所述第六开关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五二极管的阴极连接后作为所述静态开关的另一端,所述第六开关管的第二端连接至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第六开关管的控制端根据外部的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第六开关管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的导通;所述第五开关管的第二端还与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五二极管的阳极还与所述第六开关管的第二端连接。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静态开关、所述第二静态开关、所述第三静态开关、所述第四静态开关、所述第五静态开关、所述第六静态开关、所述第七静态开关和所述第八静态开关具有相同的结构,每一个静态开关包括:第七开关管、第八开关管、第六二极管和第七二极管;所述第七开关管的第一端与第六二极管的阳极连接后作为静态开关的一端,所述第七开关管的第二端连接至第七二极管的阴极,所述第七开关管的控制端根据外部的控制信号控制其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的导通;所述第八开关管的第一端与第七二极管的阳极连接后作为静态开关的另一端,所述第八开关管的第二端连接至所述第六二极管的阴极,所述第八开关管的控制端根据外部的控制信号控制其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的导通;所述第七开关管的第二端还与所述第六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七二极管的阴极还与所述第八开关管的第二端连接。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静态开关、所述第二静态开关、所述第三静态开关、所述第四静态开关、所述第五静态开关、所述第六静态开关、所述第七静态开关、所述第八静态开关具有相同的结构,每一个静态开关包括:第九开关管、第八二极管、第九二极管、第十二极管和第十一二极管;所述第八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九二极管的阴极连接后作为所述静态开关的一端,所述第十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十一二极管的阴极连接后作为所述静态开关的另一端;所述第九开关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九二极管的阳极和所述第十一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九开关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八二极管的阴极和所述第十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九开关管的控制端根据外部的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第九开关管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的导通。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第四开关管、第五开关管、第六开关管、第七开关管、第八开关管和第九开关管结构相同,每一个开关管为门极可关断晶闸管、电力晶体管、功率场效应晶体管或绝缘栅双极晶体管。
在本发明中,由于第一母线和第二母线分别可以通过开关与电源的第一极和第二极连接,所以装置能够根据电源正负极的变换情况来使相应的开关闭合与关断,从而保证第一母线的极性总为正极,第二母线的极性总为负极,从而适用于工作在电源正负极可变换的情况;静态开关和机械开关采用并联结构,交替工作:稳态时由机械开关工作导通,机械触头的导通电阻小,因此大电流流过触点发热量很小,不需要额外的散热装置;发生转换时,静态开关动作,其开关时间远小于机械开关固有合闸时间,可快速导通负载电流。且采用基于全控型器件的双向开关,装置可以双向导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装置的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2为静态开关的第一实施例的具体电路图;
图3为静态开关的第二实施例的具体电路图;
图4为静态开关的第三实施例的具体电路图;
图5为静态开关的第四实施例的具体电路图;
图6为静态开关的第五实施例的具体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实施例满足直流配电网用户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功率能够双向流动,较易实现,简单可靠,采用全控器件与机械开关并联结构的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装置,适用于功率双向流动的直流配电网,从而满足功率双向流动的直流配电网用户的需求。
图1示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基于电压源型的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装置的模块结构,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发明实施例相关的部分,详述如下:
连接在外部的直流电源(10、20)与负载30之间的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装置包括:第一机械开关11、第一静态开关21、第二机械开关12、第二静态开关22、第三机械开关13、第三静态开关23、第四机械开关14、第四静态开关24、第五机械开关15、第五静态开关25、第六机械开关16、第六静态开关26、第七机械开关17、第七静态开关27、第八机械开关18、第八静态开关28、第一母线和第二母线;其中,第一静态开关21的一端连接至第一直流电源10的第一极,另一端连接至第一母线;第一机械开关11与第一静态开关21并联连接;第二静态开关22的一端连接至第一直流电源10的第二极,另一端连接至第一母线;第二机械开关12与第二静态开关22并联连接;第三静态开关23的一端连接至第一直流电源10的第一极,另一端连接至第二母线;第三机械开关13与第三静态开关23并联连接;第四静态开关24的一端连接至第一直流电源10的第二极,另一端连接至第二母线;第四机械开关14与第四静态开关24并联连接;第五静态开关25的一端连接至第二直流电源20的第一极,另一端连接至第一母线;所述第五机械开关15与所述第五静态开关25并联连接;第六静态开关26的一端连接至第二直流电源20的第二极,另一端连接至第一母线;第六机械开关16与第六静态开关26并联连接;第七机械开关17的一端连接至第二直流电源20的第一极,另一端连接至第二母线;第七机械开关17与第七静态开关27并联连接;第八机械开关18的一端连接至第二直流电源20的第二极,另一端连接至第二母线;第八机械开关18与第八静态开关28并联连接;第一直流电源的第一极和第二极的极性可根据第一直流电源极性的具体情况变换为正极或者负极;第二直流电源的第一极和第二极的极性可根据第二直流电源极性的具体情况变换为正极或者负极;第一母线与外部的负载30正极连接,第二母线与外部的负载30负极连接。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静态开关均为双向开关;机械开关均为直流机械开关,其能够断开直流电弧。假设负载30当前由第一直流电源10供电,且此时第一直流电源10的第一极为正极,第二极为负极,则此时第一直流电源10通过第一机械开关11和第四机械开关14对负载30进行供电,若检测出电源异常则启动转换;首先发出第一直流电源10的第一机械开关11分闸命令和第四机械开关14的分闸命令;待第一直流电源10的第一机械开关11和第四机械开关14分闸后,根据此时第二直流电源20的正负极性的不同,之后有两种切换情况:如检测到第二直流电源20的第一极为正极,第二极为负极,则发第二直流电源20的第五静态开关25和第八静态开关28的驱动信号,使其导通,同时发第二直流电源20第五机械开关15和第八机械开关18的合闸命令;待第二直流电源20的第五机械开关15和第八机械开关18合闸后发出第二直流电源20的第五静态开关25和第八静态开关28关断的驱动信号;负载30与第二直流电源20相连,转换完成;待第一直流电源10的第一机械开关11和第四机械开关14分闸后,如检测到第二直流电源20的第一极为负极,第二极为正极,则发第二直流电源20的第六静态开关26和第七静态开关27的驱动信号,使其导通,同时发第二直流电源20的第六机械开关16和第七机械开关17的合闸命令;待第二直流电源20的第六机械开关16和第七机械开关17合闸后发出第二直流电源20的第六静态开关26和第七静态开关27关断的驱动信号;负载30与第二直流电源20相连,转换完成。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静态开关21、第二静态开关22、第三静态开关23和第四静态开关24、第五静态开关25、第六静态开关26、第七静态开关27和第八静态开关28的具体实现电路有很多种;静态开关的具体实现电路中包括有多个开关管,其中该开关管可以为门极可关断晶闸管(GTO)、电力晶体管(GTR)、功率场效应晶体管(Power MOSFET)或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为了便于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以绝缘栅双极型功率管IGBT为例详述如下。
图2示出了静态开关的第一实施例的具体电路,静态开关包括:IGBT功率管Q1、IGBT功率管Q2以及第一电阻R1;IGBT功率管Q1的集电极作为静态开关的一端,IGBT功率管Q1的门极接收外部的控制信号;IGBT功率管Q2的发射极与IGBT功率管Q1的发射极连接,IGBT功率管Q2的集电极作为静态开关的另一端,IGBT功率管Q2的门极接收外部的控制信号;IGBT功率管Q1和IGBT功率管Q2的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均接有防反接的二极管;第一电阻R1的一端连接在IGBT功率管Q1的集电极,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至IGBT功率管Q2的集电极。
图3示出了静态开关的第二实施例的具体电路;静态开关包括:IGBT功率管Q3、IGBT功率管Q4、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和第二电阻R2;IGBT功率管Q3的集电极连接至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IGBT功率管Q3的门极接收外部的控制信号;IGBT功率管Q4的发射极连接至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IGBT功率管Q4的门极接收外部的控制信号;第二电阻R2的一端与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和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连接后作为静态开关的一端;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IGBT功率管Q3的发射极和IGBT功率管Q4的集电极后作为静态开关的另一端;IGBT功率管Q3和IGBT功率管Q4的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接有防反接的二极管。
图4示出了静态开关的第三实施例的具体电路图;静态开关包括:IGBT功率管Q5、IGBT功率管Q6、第四二极管D4和第五二极管D5;IGBT功率管Q5的集电极与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连接后作为静态开关的一端,IGBT功率管Q5的发射极连接至第五二极管D5的阳极,IGBT功率管Q5的门极连接外部的控制信号;IGBT功率管Q6的集电极与第五二极管D5的阴极连接后作为静态开关的另一端,IGBT功率管Q6的发射极连接至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IGBT功率管Q6的门极连接外部的控制信号;IGBT功率管Q5的发射极还与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连接,第五二极管D5的阳极还与IGBT功率管Q6的发射极连接。
图5示出了静态开关的第四实施例的具体电路;静态开关包括:IGBT功率管Q7、IGBT功率管Q8、第六二极管D6和第七二极管D7;IGBT功率管Q7的发射极与第六二极管D6的阳极连接后作为静态开关的一端,IGBT功率管Q7的集电极连接至第七二极管D7的阴极,IGBT功率管Q7的门极连接外部的控制信号;IGBT功率管Q8的发射极与第七二极管D7的阳极连接后作为静态开关的另一端,IGBT功率管Q8的集电极连接至第六二极管D6的阴极,IGBT功率管Q8的门极连接外部的控制信号;IGBT功率管Q7的集电极还与第六二极管D6的阴极连接,第七二极管D7的阴极还与IGBT功率管Q8的集电极连接。
图6示出了静态开关的第五实施例的具体电路;静态开关包括:IGBT功率管Q9、第八二极管D8、第九二极管D9、第十二极管D10和第十一二极管D11;第八二极管D8的阳极与第九二极管D9的阴极连接后作为静态开关的一端,第十二极管D10的阳极与第十一二极管D11的阴极连接后作为静态开关的另一端;IGBT功率管Q9的发射极与第九二极管D9的阳极和第十一二极管D11的阳极连接,IGBT功率管Q9的集电极与第八二极管D8的阴极和第十二极管D10的阴极连接,IGBT功率管Q9的门极连接外部的控制信号。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均为非线性电阻,静态开关为全控型器件,具体可以采用门极可关断晶闸管(GTO)、电力晶体管(GTR)、功率场效应晶体管(Power MOSFET)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等,该全控型器件与二极管并联,二极管起保护作用;机械开关均采用直流开关。
采用基于全控型器件的双向开关与机械开关并联的结构,可以在电源切换过程中,利用全控型器件的动作快速的特点,可以有效的缩短切换时间。并且由于采用了直流机械开关和全控型静态开关,装置能够应用于直流配电网。由于装置的全控型静态开关是双向导通的,所以装置能够应用于功率双向流动的直流配电网。并且由于第一母线和第二母线分别可以通过开关与电源的第一极和第二极连接,所以装置能够根据电源正负极的变换情况来控制相应的开关闭合与关断,从而保证第一母线的极性总为正极,第二母线的极性总为负极,从而装置能够应用于正负极可变换的直流配电网。
本发明提供的开关装置能够根据电源正负极的变换情况来控制相应的开关闭合与关断,从而保证第一母线的极性总为正极,第二母线的极性总为负极;其中静态开关和机械开关采用并联结构,交替工作:稳态时由机械开关工作导通,机械触头的导通电阻小,因此大电流流过触点发热量很小,不需要额外的散热装置;发生转换时,静态开关动作,其开关时间远小于机械开关固有合闸时间,可快速导通负载电流。且由于双电源装置采用了基于全控型静态开关的双向开关,双电源装置能够双向导通。双电源自动转换装置能够用于电源正负极可变换的功率双向流动的直流配电网,能够使用于电源正负极可变换的单向流动的直流配电网,能够用于电源正负极固定的功率双向流动的直流配电网,能够用于电源正负极固定的功率单向流动的直流配电网,还能够使用于交流配电网。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机械开关、第一静态开关、第二机械开关、第二静态开关、第三机械开关、第三静态开关、第四机械开关、第四静态开关、第五机械开关、第五静态开关、第六机械开关、第六静态开关、第七机械开关、第七静态开关、第八机械开关、第八静态开关、第一母线和第二母线;
所述第一静态开关的一端连接至外部的第一直流电源的第一极,另一端连接至第一母线;所述第一机械开关与所述第一静态开关并联连接;
所述第二静态开关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直流电源的第二极,另一端连接至第一母线;所述第二机械开关与所述第二静态开关并联连接;
所述第三静态开关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直流电源的第一极,另一端连接至第二母线;所述第三机械开关与所述第三静态开关并联连接;
所述第四静态开关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直流电源的第二极,另一端连接至第二母线;所述第四机械开关与所述第四静态开关并联连接;
所述第五静态开关的一端连接至外部的第二直流电源的第一极,另一端连接至第一母线;所述第五机械开关与所述第五静态开关并联连接;
所述第六静态开关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直流电源的第二极,另一端连接至第一母线;所述第六机械开关与所述第六静态开关并联连接;
所述第七静态开关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直流电源的第一极,另一端连接至第二母线;所述第七机械开关与所述第七静态开关并联连接;
所述第八静态开关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直流电源的第二极,另一端连接至第二母线;所述第八机械开关与所述第八静态开关并联连接;
所述第一母线与负载正极连接;所述第二母线与负载负极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静态开关、所述第二静态开关、所述第三静态开关、所述第四静态开关、所述第五静态开关、所述第六静态开关、所述第七静态开关和所述第八静态开关具有相同的结构,每一个静态开关包括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以及第一电阻;
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作为所述静态开关的一端,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根据外部的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的导通;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作为所述静态开关的另一端,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根据外部的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的导通;
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接有防反接的二极管;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接有防反接的二极管;
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静态开关、所述第二静态开关、所述第三静态开关、所述第四静态开关、所述第五静态开关、所述第六静态开关、所述第七静态开关和所述第八静态开关具有相同的结构,每一个静态开关包括第三开关管、第四开关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和第二电阻;
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所述第四开关管的第二端连接至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和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阴极连接后作为所述静态开关的一端;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四开关管的第一端连接后作为所述静态开关的另一端;所述第三开关管的控制端根据外部的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的导通;所述第四开关管的控制端根据外部的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第四开关管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的导通;
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接有防反接的二极管;所述第四开关管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接有防反接的二极管。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静态开关、所述第二静态开关、所述第三静态开关、所述第四静态开关、所述第五静态开关、所述第六静态开关、所述第七静态开关和所述第八静态开关具有相同的结构,每一个静态开关包括第五开关管、第六开关管、第四二极管和第五二极管;
所述第五开关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阴极连接后作为所述静态开关的一端,所述第五开关管的第二端连接至所述第五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第五开关管的控制端根据外部的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第五开关管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的导通;所述第六开关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五二极管的阴极连接后作为所述静态开关的另一端,所述第六开关管的第二端连接至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第六开关管的控制端根据外部的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第六开关管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的导通;所述第五开关管的第二端还与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五二极管的阳极还与所述第六开关管的第二端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静态开关、所述第二静态开关、所述第三静态开关、所述第四静态开关、所述第五静态开关、所述第六静态开关、所述第七静态开关和所述第八静态开关具有相同的结构,每一个静态开关包括:第七开关管、第八开关管、第六二极管和第七二极管;
所述第七开关管的第一端与第六二极管的阳极连接后作为静态开关的一端,所述第七开关管的第二端连接至第七二极管的阴极,所述第七开关管的控制端根据外部的控制信号控制其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的导通;所述第八开关管的第一端与第七二极管的阳极连接后作为静态开关的另一端,所述第八开关管的第二端连接至所述第六二极管的阴极,所述第八开关管的控制端根据外部的控制信号控制其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的导通;所述第七开关管的第二端还与所述第六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七二极管的阴极还与所述第八开关管的第二端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静态开关、所述第二静态开关、所述第三静态开关、所述第四静态开关、所述第五静态开关、所述第六静态开关、所述第七静态开关、所述第八静态开关具有相同的结构,每一个静态开关包括:第九开关管、第八二极管、第九二极管、第十二极管和第十一二极管;
所述第八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九二极管的阴极连接后作为所述静态开关的一端,所述第十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十一二极管的阴极连接后作为所述静态开关的另一端;所述第九开关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九二极管的阳极和所述第十一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九开关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八二极管的阴极和所述第十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九开关管的控制端根据外部的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第九开关管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的导通。
7.如权利要求2-6任一项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第四开关管、第五开关管、第六开关管、第七开关管、第八开关管和第九开关管结构相同,每一个开关管为门极可关断晶闸管、电力晶体管、功率场效应晶体管或绝缘栅双极晶体管。
CN201210292213.7A 2012-08-16 2012-08-16 一种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装置 Active CN10284295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292213.7A CN102842953B (zh) 2012-08-16 2012-08-16 一种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292213.7A CN102842953B (zh) 2012-08-16 2012-08-16 一种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42953A true CN102842953A (zh) 2012-12-26
CN102842953B CN102842953B (zh) 2015-04-15

Family

ID=473700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92213.7A Active CN102842953B (zh) 2012-08-16 2012-08-16 一种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842953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16640A (zh) * 2015-02-06 2015-06-17 孙毅彪 全控件智能型大功率无电弧直流母线接触装置
CN111181148A (zh) * 2020-01-15 2020-05-19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低压直流配电快切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904463Y (zh) * 2005-06-28 2007-05-23 张镇强 交流功率调节开关
CN201726132U (zh) * 2010-07-16 2011-01-26 许继集团有限公司 直流双电源供电系统
CN102005957A (zh) * 2010-11-04 2011-04-06 燕山大学 单电源级联多电平变流器
CN202004530U (zh) * 2011-05-09 2011-10-05 南京亚派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机电一体化双路电源自动转换开关
CN202260610U (zh) * 2011-08-31 2012-05-30 云南电网公司曲靖供电局 一种直流系统双电源自动切换装置
CN102496979A (zh) * 2011-11-28 2012-06-13 上海交通大学 一种极性自动切换的锂离子电池组均衡电路
CN102624080A (zh) * 2012-03-21 2012-08-01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904463Y (zh) * 2005-06-28 2007-05-23 张镇强 交流功率调节开关
CN201726132U (zh) * 2010-07-16 2011-01-26 许继集团有限公司 直流双电源供电系统
CN102005957A (zh) * 2010-11-04 2011-04-06 燕山大学 单电源级联多电平变流器
CN202004530U (zh) * 2011-05-09 2011-10-05 南京亚派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机电一体化双路电源自动转换开关
CN202260610U (zh) * 2011-08-31 2012-05-30 云南电网公司曲靖供电局 一种直流系统双电源自动切换装置
CN102496979A (zh) * 2011-11-28 2012-06-13 上海交通大学 一种极性自动切换的锂离子电池组均衡电路
CN102624080A (zh) * 2012-03-21 2012-08-01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16640A (zh) * 2015-02-06 2015-06-17 孙毅彪 全控件智能型大功率无电弧直流母线接触装置
CN104716640B (zh) * 2015-02-06 2018-03-06 孙毅彪 全控件智能型大功率无电弧直流母线接触装置
CN111181148A (zh) * 2020-01-15 2020-05-19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低压直流配电快切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42953B (zh) 2015-04-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131166B1 (en) Passive high-voltage direct-current circuit breaker and implementation method therefor
CN103368231B (zh) 一种不间断电源电路
US10454265B2 (en) Bridge-type circuit, and direct current breaking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CN103280763A (zh) 一种直流断路器及其实现方法
CN103731059B (zh) 一种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的双嵌位子模块结构电路
CN105356411A (zh) 一种桥式电路、高压直流断路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1685973A (zh) 一种不间断电源
CN102842950A (zh) 一种交直流供电切换装置
CN201898347U (zh) 一种电力电子设备母线电容放电装置
CN202872363U (zh) 一种光伏汇流箱光伏电池串防反接电路
CN102832693B (zh) 一种单向直流配电网的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装置
CN102427312A (zh) 一种单相逆变器
CN102842954B (zh) 一种功率双向流动的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装置
CN202094816U (zh) 太阳能逆变电路及装置
CN102842953A (zh) 一种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装置
CN104868716A (zh) 一种升压变换器
CN105262355A (zh) 一种多端口逆变器
CN107465343A (zh) 一种低导通损耗的双向dc/dc变换器
CN202111524U (zh) 一种交直流供电切换装置
CN103427659A (zh) 电能转换系统、dc-dc变换器及其电压尖峰抑制电路
CN104600690A (zh) 一种led灯具及其输入极性自动转换电路
CN212163154U (zh) 抑制高压直流换相失败的串联双向二极管桥换流器
CN104967154A (zh) 一种电动汽车充电系统
CN208028654U (zh) 基于绿色智能园区照明管理系统
CN206673852U (zh) 新型高效单相电与三相电的转换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