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12928A - 一种麦蒲螨的繁育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麦蒲螨的繁育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812928A CN102812928A CN2012102743508A CN201210274350A CN102812928A CN 102812928 A CN102812928 A CN 102812928A CN 2012102743508 A CN2012102743508 A CN 2012102743508A CN 201210274350 A CN201210274350 A CN 201210274350A CN 102812928 A CN102812928 A CN 10281292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ite
- wheat
- host
- dactylethrae
- larva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 Catching Or Destruction (AREA)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麦蒲螨的繁育方法,其包括将被麦蒲螨寄生的原始寄主置于指形管中;将替代寄主置于培养皿中,将指形管置于培养皿中,接种24-48h后将被寄生的替代寄主转移到指形管中培养,作为麦蒲螨原种;按上述方法,将麦蒲螨原种与替代寄主置于培养皿中,接种48h-72h后将被寄生的替代寄主转移到指形管中培养,繁育出麦蒲螨。本发明操作简便,所用设备简单易得,将指形管和培养皿配合使用的接种方法大大降低了替代寄主活动对麦蒲螨膨腹体的破坏,提高了麦蒲螨的寄生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防治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麦蒲螨(Pyemotes tritici)的繁育方法。
背景技术
荒漠灌木林是我国一类特殊的森林资源,分布广、面积大,几乎所有的荒漠、戈壁、平原河沟两岸和前山沟谷坡地都有分布。我国荒漠灌木种类丰富,主要有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a)、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油蒿(Artemisia ordosica)、籽蒿(A.sphaerocephala)、杨柴(Hedysarum mongolicum)、梭梭(Haloxylonammodendron)、花棒(Hedysarum scoparium)、枸杞(Lycium chinense)、沙柳(Salix psammophila)、柽柳(Tamarix chinensis)等10余种,凭借耐干旱、抗风沙、耐瘠薄、天然更新快、萌发能力强、根系发达等特殊的形态及适应性,已成为我国三北地区植被恢复的重要群落,发挥着其他类型植被无法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荒漠灌木林虫害发生较为普遍。食叶害虫是虫害中种类数量最多、危害程度最严重的一类,以蛾类、叶甲类为主;种实害虫在柠条上发生普遍,柠条种子受害率均在60%以上,严重地区达90%;钻蛀性害虫是潜在危害最大的一类害虫,木蠹蛾科昆虫是该类害虫中数量最多的种类。为了提高荒漠灌木林覆被度,采取了如封山育林、轮封轮牧、禁止挖沙和采药等促进复壮和更新措施。除了营林措施,灌木林虫灾的主要控制措施有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性信息素等。化学防治方法虽然能在短时间内明显降低虫口密度,但由于其也杀伤大量害虫的天敌,从而导致一些次期性害虫大爆发,同时农药的残留加剧了生态环境恶化。性信息素具有高效、无毒、不伤害天敌和有益生物、不污染环境、使用简单方便等优点,但由于专一性强,使用范围有限。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一些天敌昆虫、微生物、益鸟等来防治害虫,具有无污染、无残留、专一性强、不影响环境、对害虫天敌无影响等特点,已成为害虫防治最主要的应用手段,但对害虫种群的控制力目前还没有定量统计,在生产实践中大面积的推广应用还难以实现。
寄生性蒲螨(Pyemotes spp.)是一类重要天敌,属蛛形纲Arachnida真螨总目Acaritiformes蒲螨科Pyemotidae,个体微小,是多种昆虫的体外寄生性螨类,通过向寄主体内注入毒素使寄主麻痹甚至死亡,国内外多位学者对其致死机理进行了大量研究。从寄主范围来看,小蠹蒲螨群(Scolyti group)只寄生小蠹属昆虫;而球腹蒲螨群(Ventricosusgroup)寄主谱广,包括多种鞘翅目、鳞翅目种类。目前,国内已形成规模化繁殖的蒲螨主要是小蠹蒲螨(Pyemotes scolyti)和中华甲虫蒲螨(Pyemotes Zhonghuajia)。小蠹蒲螨为小蠹科昆虫的专性寄生蒲螨,寄主范围窄,不适用于防治其它钻蛀性害虫;中华甲虫蒲螨虽为我国特有种,但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应用还未见报道。
麦蒲螨(Pyemotes tritici)是球腹蒲螨群中的重要种类,具有自然寄生率高、繁殖快、寄主广泛、对害虫的控制力强等特点,通常采用昆虫寄主繁殖麦蒲螨,最大限度保持其原始性。麦蒲螨是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首次发现自然寄生油蒿和籽蒿钻蛀性害虫的天敌,并且连续3年均有发现,而国内外均无任何相关报道。国外学者曾用人工饲料繁殖麦蒲螨,繁殖后代的数量没有显著提高,但由于成本较高,且在配制、饲养的过程中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严格,所以不适合规模化繁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麦蒲螨的人工繁育方法用于害虫生物防治。
本发明麦蒲螨(Pyemotes tritici)的人工繁育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麦蒲螨原种的准备:将被麦蒲螨寄生的原始寄主置于指形管中;将替代寄主置于培养皿中,将指形管置于培养皿中,接种24-48h后将被寄生的替代寄主转移至指形管中培养,作为麦蒲螨原种;
(2)麦蒲螨的大量扩繁:按照步骤(1)的方法,将麦蒲螨原种与替代寄主置于培养皿中,接种48h-72h后将被寄生的替代寄主转移至指形管中培养,繁育出麦蒲螨。
其中,所述原始寄主为沙蒿尖翅吉丁幼虫或蛹;步骤(1)中所述替代寄主为沙蒿尖翅吉丁或沙蒿大粒象的幼虫或蛹;步骤(2)中所述替代寄主为大蜡螟或红缘天牛幼虫。
其中,所述沙蒿尖翅吉丁和沙蒿大粒象幼虫或蛹为每年4-8月从受害沙蒿根部剖出,放置于玻璃指形管中备用。所述大蜡螟幼虫为用蜂巢等人工饲料在饲养盒中饲养得到,当幼虫体长约20mm时,用细棉线将口器扎住备用;红缘天牛幼虫或蛹为每年2-5月从野外采集后单独置于玻璃指形管中备用。
其中,步骤(1)中所述麦蒲螨/步骤(2)中所述麦蒲螨原种与替代寄主的接种比例为1:4-1:8,优选地,替代寄主所占面积小于或等于玻璃培养皿面积的30%。
其中,步骤(1)或步骤(2)中所述接种为将装有原始寄主/麦蒲螨原种的指形管放置于培养皿底部中央;将替代寄主置于指形管两侧。接种条件为温度25-30℃、相对湿度30-60%。优选地,在培养皿缘口涂抹一层凡士林,防治成螨逃逸,避免对人造成伤害。
其中,所述大蜡螟幼虫体长约20mm时,用细线扎住其口器。
其中,步骤(1)或步骤(2)中所述转移为在麦蒲螨寄生替代寄主产生膨腹体的初期,将替代寄主转移至指形管中扩繁,扩繁条件为温度25-30℃、相对湿度30-60%。
繁育出的麦蒲螨在温度5-15℃、相对湿度30-60%的条件中保存。若为成螨阶段,在相同条件下最长可保存12天,但成螨的存活率约为20%,不适用于扩繁或者野外防治。
对繁育出的麦蒲螨进行远途运输时,最好选择成螨阶段或者是膨腹体形成初期,将装有被寄生的替代寄主的玻璃指形管水平码放在铺有棉花的纸盒中,周围用泡沫塑料等材料缓冲。
本发明麦蒲螨的繁育方法,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方法操作简便,所用设备简单易得,适于在基层森防单位推广,同时将玻璃指形管和培养皿配合使用的接种方法避免了替代寄主和麦蒲螨原生寄主的直接接触,大大降低了在寄生过程中,替代寄主活动对麦蒲螨膨腹体的破坏,提高了麦蒲螨的寄生率。
(2)本发明利用自然寄主繁殖麦蒲螨原种,最大程度的保持麦蒲螨的原始性。
(3)本发明筛选到大蜡螟幼虫、红缘天牛幼虫或蛹作为大量饲养的替代寄主,两种替代寄主都容易获得。在方便扩繁的同时又减少了红缘天牛的种群数量。
(4)本发明改进了大蜡螟作为替代寄主的应用方式,用细线将幼虫口器扎紧,避免了幼虫吐丝结茧自我保护,提高了麦蒲螨的寄生率。
附图说明
图1为不同温度条件下麦蒲螨成螨的存活率;
图2为麦蒲螨对沙蒿尖翅吉丁和沙蒿大粒象幼虫的寄生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 麦蒲螨原种繁殖替代寄主的筛选
为了最大程度的保持麦蒲螨的原始种性,在繁殖时,先利用油蒿和籽蒿主要钻蛀性害虫——沙蒿尖翅吉丁、沙蒿大粒象和沙蒿木蠹蛾的幼虫或蛹作为替代寄主获得大量原种。结果如表1所示,3种沙蒿钻蛀性害虫中,沙蒿木蠹蛾的幼虫不适合作为繁育麦蒲螨的替代寄主,而沙蒿尖翅吉丁和沙蒿大粒象的幼虫和蛹均较为适合。由于沙蒿木蠹蛾幼虫为多足型,运动活跃,麦蒲螨的刺吸会引起虫体剧烈的扭动,极易将成螨压死,个别成螨虽能寄生在幼虫体表,使幼虫不动,但无法产生膨腹体,所以沙蒿木蠹蛾不能成为扩繁的理想寄主;沙蒿尖翅吉丁和沙蒿大粒象的幼虫为无足型,活动缓慢,成螨极易寄生,产生的膨腹体数量多,并能在短时间内产生下一代成螨,可以作为理想的扩繁寄主。
表1 麦蒲螨寄生3种沙蒿害虫的寄生效果
注:表中同列数字中相同字母表示为5%水平的不显著,下同。
实施例2 用细线扎紧大蜡螟幼虫的口器后对麦蒲螨寄生率的影响
大蜡螟幼虫通过吐丝结茧将虫体包裹在茧中,使得麦蒲螨无法固定在幼虫虫体上,无法寄生其大蜡螟幼虫。用细线将大蜡螟幼虫口器扎紧,再进行麦蒲螨寄生实验。结果如表2所示,经过口器扎线处理和未经过处理的大蜡螟幼虫都可以被麦蒲螨寄生,并产生膨腹体,完成发育,但在寄生时间和寄生率方面均有显著的差异。未经过处理的幼虫通过吐丝结茧将虫体包裹起来,使麦蒲螨无法接触到虫体,不能顺利寄生;而经过处理的幼虫则活动缓慢,反应不剧烈,没有吐丝结茧的现象,麦蒲螨可以很快在虫体上固定,并产生膨腹体。采用该方法处理可以阻止幼虫吐丝结茧,麦蒲螨寄生率显著提高,致死时间和膨腹体的发育时间均不同程度缩短。
表2麦蒲螨寄生不同处理的大蜡螟幼虫
寄生率(%) | 致死时间(天) | 膨腹体的发育时间(天) | |
未处理的幼虫 | 72.8±4.22b | 1.8±0.55b | 5.2±0.89a |
处理过的幼虫 | 96.6±3.96a | 1.4±0.44a | 4.6±0.74a |
实施例3 麦蒲螨大量繁殖最佳替代寄主的筛选
选用在西北荒漠地区常见的4种钻蛀性害虫(柠条绿虎天牛、红缘天牛、青杨枝天牛、榆木蠹蛾幼虫)和用细线扎紧口器的大蜡螟幼虫作为大量繁殖麦蒲螨的备选寄主。结果如表3所示,麦蒲螨可以寄生这5种备选寄主,并产生膨腹体。其中,寄生率最高的是红缘天牛幼虫,最低的是榆木蠹蛾幼虫。就寄生时间而言,麦蒲螨在大蜡螟和红缘天牛幼虫上的寄生时间最短,1-2天就可在幼虫体表固定,2-3天即产生膨腹体,6-7天即可产生新一代成螨,可以作为大量繁殖的替代寄主。
表3 麦蒲螨寄生5种钻蛀性害虫的过程
实施例4 不同温度条件下麦蒲螨成螨的存活率
将新产生的麦蒲螨放在玻璃指形管内,用棉花塞住管口,置于不同温度的培养箱内(温度设定参照宁夏盐池县气象观测点在9月到翌年3月间,地表下10cm的土壤温度的数据,选择5、10、15℃三种温度)。结果如图1所示,在三种温度条件下,成螨的存活率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其中,前3天的存活率从100%下降到平均80%;第4-12天,不同温度件下成螨的存活率依次为:15℃>10℃>5℃,第10天起存活率下降较为明显,第12天的平均存活率分别为14.58%、17.42%和28.87%,而第16天则下降到5%左右。
实施例5 麦蒲螨的繁育方法
将从野外采集到的被麦蒲螨寄生的沙蒿尖翅吉丁或沙蒿大粒象的幼虫置于内径为10mm、长50mm,两端开口,管口塞有棉塞的玻璃指形管中;
将玻璃指形管水平放置于直径90mm的玻璃培养皿底部中央,去掉棉塞;将替代寄主沙蒿尖翅吉丁的幼虫置于指形管两侧;麦蒲螨与替代寄主的比例为1:4,在温度25℃、相对湿度30%的条件下培养。接种24h后,将被寄生的沙蒿尖翅吉丁幼虫分别转移到玻璃指形管中,继续培养4天,作为麦蒲螨原种。
按照上述方法,将麦蒲螨原种置于内径为10mm、长50mm,两端开口,管口塞有棉塞的玻璃指形管中;将玻璃指形管水平放置于直径90mm的玻璃培养皿底部中央,将替代寄主大蜡螟幼虫(用细线将其口器扎紧)置于指形管两侧,麦蒲螨原种和大蜡螟幼虫的比例为1:4,在温度25℃、相对湿度30%的条件下培养。
接种48h后,将被寄生的大蜡螟幼虫分别转移到玻璃指形管中,塞住管口,在温度25℃、相对湿度30%的条件下继续培养6天,培育出的麦蒲螨用于害虫防治,检测麦蒲螨对大蜡螟幼虫的平均寄生率为92.55%。
实施例6 麦蒲螨的繁育方法
将从野外采集到的被麦蒲螨寄生的沙蒿尖翅吉丁或沙蒿大粒象的幼虫置于内径为10mm、长50mm,两端开口,管口塞有棉塞的玻璃指形管中;
将玻璃指形管水平放置于直径90mm的玻璃培养皿底部中央,去掉棉塞;将替代寄主沙蒿大粒象的幼虫置于指形管两侧;麦蒲螨与替代寄主的比例为1:8,在温度30℃、相对湿度60%的条件下,接种48h后,将被寄生的沙蒿大粒象幼虫分别转移到玻璃指形管中,继续培养6天,作为麦蒲螨原种。
按照上述方法,将麦蒲螨原种置于内径为10mm、长50mm,两端开口,管口塞有棉塞的玻璃指形管中;将玻璃指形管水平放置于直径90mm的玻璃培养皿底部中央,将替代寄主红缘天牛幼虫置于指形管两侧,麦蒲螨原种和大蜡螟幼虫的比例为1:8,在温度30℃、相对湿度60%的条件下培养。
接种72h后,将被寄生的红缘天牛幼虫分别转移到玻璃指形管中,塞住管口,在温度30℃、相对湿度60%的条件下继续培养8天,培育出的麦蒲螨用于害虫防治,检测麦蒲螨对红缘天牛幼虫的平均寄生率为94.39%。
实施例7 麦蒲螨应用于防治沙蒿钻蛀性害虫
1、室内模拟麦蒲螨防治沙蒿尖翅吉丁和沙蒿大粒象幼虫
将受沙蒿尖翅吉丁和沙蒿大粒象幼虫危害的油蒿根段120段插在盛有沙土的整理箱中,取下装有麦蒲螨寄主(实施例5)的玻璃指形管的塞口棉花,将玻璃指形管的管口朝向油蒿根段,用双面胶将其固定在油蒿根段上(每个指形管平均20个发育良好的膨腹体)。
结果如图2所示,接种3天后,麦蒲螨对沙蒿尖翅吉丁和沙蒿大粒象幼虫的寄生率分别约为29.6%和28%;接种6天后,麦蒲螨对两种害虫的寄生率分别为66.7%和60%;接种9天后,麦蒲螨对两种害虫的寄生率分别为69.2%和65.2%,接种12天后,麦蒲螨对两种害虫的寄生率分别为76%和72%。
2、野外人工释放麦蒲螨防治沙蒿尖翅吉丁幼虫
根据外观判断可能受害油蒿,标记60株,取下装有麦蒲螨寄主(实施例6)的玻璃指形管的棉塞,将玻璃指形管的管口朝向油蒿根颈部,用双面胶将其固定在油蒿根段上(每个指形管平均20个发育良好的膨腹体)。为了证实温度对麦蒲螨寄生效果的影响,将麦蒲螨分时间释放,分别在上午10点和下午5点。在释放麦蒲螨后7天后将标记的油蒿进行全株解剖。与室内模拟实验相比,寄生率略低。上午释放麦蒲螨,7天后的寄生率不足10%,下午释放麦蒲螨,寄生率达到了32%以上,表明释放时的温度对麦蒲螨的寄生率有影响。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方案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麦蒲螨的繁育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麦蒲螨原种的准备:将被麦蒲螨寄生的原始寄主置于指形管中;将替代寄主置于培养皿中,将指形管置于培养皿中,接种24-48h后将被寄生的替代寄主转移至指形管中培养,作为麦蒲螨原种;
(2)麦蒲螨的大量扩繁:按照步骤(1)的方法,将麦蒲螨原种与替代寄主置于培养皿中,接种48h-72h后将被寄生的替代寄主转移至指形管中培养,繁育出麦蒲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繁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原始寄主为沙蒿尖翅吉丁幼虫或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繁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替代寄主为沙蒿尖翅吉丁/沙蒿大粒象的幼虫或蛹;步骤(2)中所述替代寄主为大蜡螟/红缘天牛的幼虫。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繁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麦蒲螨/步骤(2)中所述麦蒲螨原种与替代寄主的接种比例为1:4-1:8;优选地,替代寄主所占面积小于或等于玻璃培养皿面积的3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繁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步骤(2)中所述接种为将装有原始寄主/麦蒲螨原种的指形管置于培养皿底部,将替代寄主置于指形管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繁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种的接种条件为温度为25-30℃、相对湿度为30-60%。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繁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大蜡螟幼虫体长20mm时,扎住其口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繁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步骤(2)中所述转移为在麦蒲螨寄生替代寄主产生膨腹体的初期,将替代寄主转移至指形管中扩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繁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扩繁的条件为温度25-30℃、相对湿度30-6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繁育方法,其特征在于,繁育出的麦蒲螨在温度5-15℃、相对湿度30-60%的条件中保存。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2743508A CN102812928B (zh) | 2012-08-02 | 2012-08-02 | 一种麦蒲螨的繁育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2743508A CN102812928B (zh) | 2012-08-02 | 2012-08-02 | 一种麦蒲螨的繁育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812928A true CN102812928A (zh) | 2012-12-12 |
CN102812928B CN102812928B (zh) | 2013-11-27 |
Family
ID=472976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274350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12928B (zh) | 2012-08-02 | 2012-08-02 | 一种麦蒲螨的繁育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812928B (zh)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283685A (zh) * | 2013-06-05 | 2013-09-11 | 新疆林科院森林生态研究所 | 肿腿蜂携带黄曲霉防治杨十斑吉丁虫幼虫的方法 |
CN105188359A (zh) * | 2013-02-07 | 2015-12-23 | 百澳思比利时公众有限公司 | 螨饲养方法 |
CN107258701A (zh) * | 2017-07-31 | 2017-10-20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 一种摩泽蒲螨的人工繁育方法及在防治苹小吉丁虫中的应用 |
CN112931416A (zh) * | 2021-02-24 | 2021-06-11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 繁育蒲螨的方法以及蒲螨用于防治钻蛀性害虫的方法 |
CN114794026A (zh) * | 2022-05-10 | 2022-07-29 |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 | 一种利用大蜡螟老熟幼虫扩繁蒲螨防治油茶害虫李条麦蛾的方法 |
CN111887207B (zh) * | 2020-07-09 | 2022-08-02 | 武汉市园林科学研究院 | 利用麦蛾柔茧蜂的麻痹功能在人工培育天敌昆虫中的应用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646683A (en) * | 1985-10-11 | 1987-03-03 | Biofac,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parasitic mites |
CN1465239A (zh) * | 2002-07-31 | 2004-01-07 | 北京市植物园 | 双条杉天牛的规模化繁育和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
JP2009073742A (ja) * | 2007-09-19 | 2009-04-09 | Mitsui Chemicals Inc | 病害虫防除方法 |
CN101569297A (zh) * | 2009-06-08 | 2009-11-04 |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昌黎果树研究所 | 中华甲虫蒲螨的繁育方法和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
-
2012
- 2012-08-02 CN CN2012102743508A patent/CN102812928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646683A (en) * | 1985-10-11 | 1987-03-03 | Biofac,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parasitic mites |
CN1465239A (zh) * | 2002-07-31 | 2004-01-07 | 北京市植物园 | 双条杉天牛的规模化繁育和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
JP2009073742A (ja) * | 2007-09-19 | 2009-04-09 | Mitsui Chemicals Inc | 病害虫防除方法 |
CN101569297A (zh) * | 2009-06-08 | 2009-11-04 |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昌黎果树研究所 | 中华甲虫蒲螨的繁育方法和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钟宝珠 等: "麦蒲螨寄生麦蛾柔茧蜂初报", 《昆虫天敌》, vol. 29, no. 3, 5 September 2007 (2007-09-05), pages 142 - 143 * |
马立芹 等: "寄生性天敌蒲螨研究进展", 《昆虫知识》, vol. 46, no. 3, 15 May 2009 (2009-05-15), pages 366 - 371 *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188359A (zh) * | 2013-02-07 | 2015-12-23 | 百澳思比利时公众有限公司 | 螨饲养方法 |
CN103283685A (zh) * | 2013-06-05 | 2013-09-11 | 新疆林科院森林生态研究所 | 肿腿蜂携带黄曲霉防治杨十斑吉丁虫幼虫的方法 |
CN103283685B (zh) * | 2013-06-05 | 2015-05-27 | 新疆林科院森林生态研究所 | 肿腿蜂携带黄曲霉防治杨十斑吉丁虫幼虫的方法 |
CN107258701A (zh) * | 2017-07-31 | 2017-10-20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 一种摩泽蒲螨的人工繁育方法及在防治苹小吉丁虫中的应用 |
CN111887207B (zh) * | 2020-07-09 | 2022-08-02 | 武汉市园林科学研究院 | 利用麦蛾柔茧蜂的麻痹功能在人工培育天敌昆虫中的应用 |
CN112931416A (zh) * | 2021-02-24 | 2021-06-11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 繁育蒲螨的方法以及蒲螨用于防治钻蛀性害虫的方法 |
CN114794026A (zh) * | 2022-05-10 | 2022-07-29 |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 | 一种利用大蜡螟老熟幼虫扩繁蒲螨防治油茶害虫李条麦蛾的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812928B (zh) | 2013-11-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381220B (zh) | 一种无公害防治韭菜迟眼蕈蚊的方法 | |
Wang et al. | A study on the damage and economic threshold of the soybean aphid at the seedling stage | |
Swaine | The maize and sorghum stalkborer, Busseola fusca (Fuller), in peasant agriculture in Tanganyika Territory | |
CN102812928B (zh) | 一种麦蒲螨的繁育方法 | |
Di Marco et al. | Applications of Trichoderma to prevent Phaeomoniella chlamydospora infections in organic nurseries | |
CN1321562C (zh) | 果园生态生防控制方法 | |
CN104585137B (zh) | 田间利用茴香蚜虫繁殖瓢虫防治烟草害虫的方法 | |
CN103766289B (zh) | 一种提高丽蚜小蜂繁殖效率的方法 | |
CN102334468A (zh) | 漂浮苗高效繁殖烟蚜茧蜂方法 | |
WO2015003548A1 (zh) | 一种在室内培殖虫草的方法 | |
CN102524193A (zh) | 斑潜蝇优势寄生蜂的规模化饲养方法 | |
CN103749400B (zh) | 一种提高烟粉虱繁殖效率的方法 | |
Njau et al. | Macropropagation technique for production of healthy banana seedlings. | |
CN106105641A (zh) | 一种广玉兰的栽培方法 | |
Li et al. | Effects of light, scarification, and gibberellic acid on seed germination of eight Pedicularis species from Yunnan, China | |
Nair et al. | Coconut eriophyid mite Aceria guerreronis Keifer–An overview | |
Verinumbe | Agroforestry development in northeastern Nigeria | |
Kaur | Analeptic Mushrooms | |
Neser | Studies on Some Potentially Useful Insect Enemies of Needle-Bushes (Hakea Spp.-Proteacae) | |
Saner et al. | Interaction among two biological control agents and the developmental stage of their target weed, Dalmatian toadflax, Linaria dalmatica (L.) Mill.(Scrophulariaceae) | |
Naeem-Ullah | Management of mites through different tactics; a review | |
Buchanan | A Bacterial Disease of Beans Transmitted by Hellothrips Femoralis Reut. | |
Johnson | Epiphytology of winter wheat mosaic | |
CN106962297B (zh) | 一种茶翅蝽沟卵蜂的人工繁育方法 | |
Haider et al. | Impact of Pre-Sowing Treatment on Seed Germination and Seedling Growth Attributes of Calamus longisetus Griff. At Nursery and Field Condition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127 Termination date: 20150802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