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80498A - 接收装置以及多重滤波器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接收装置以及多重滤波器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80498A
CN102780498A CN201210145244XA CN201210145244A CN102780498A CN 102780498 A CN102780498 A CN 102780498A CN 201210145244X A CN201210145244X A CN 201210145244XA CN 201210145244 A CN201210145244 A CN 201210145244A CN 102780498 A CN102780498 A CN 1027804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ter
frequency
receiving
filters
receiving intens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14524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西诚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apis Semiconduc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apis Semiconduc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apis Semiconduc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Lapis Semiconduc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7804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8049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6Receivers
    • H04B1/10Means associated with receiver for limi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or interference
    • H04B1/1027Means associated with receiver for limi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or interference assessing signal quality or detecting noise/interference for the received signal
    • H04B1/1036Means associated with receiver for limi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or interference assessing signal quality or detecting noise/interference for the received signal with automatic suppression of narrow band noise or interference, e.g. by using tuneable notch filter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11/00Networks using active elements
    • H03H11/02Multiple-port networks
    • H03H11/04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 H03H11/12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using amplifiers with feedback
    • H03H11/1291Current or voltage controlled filter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11/00Networks using active elements
    • H03H11/02Multiple-port networks
    • H03H11/04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 H03H2011/0494Complex filter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2210/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etails of tunable filters
    • H03H2210/01Tuned parameter of filter characteristics
    • H03H2210/012Centre frequency; Cut-off frequency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2210/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etails of tunable filters
    • H03H2210/01Tuned parameter of filter characteristics
    • H03H2210/015Quality factor or bandwidth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2210/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etails of tunable filters
    • H03H2210/02Variable filter component
    • H03H2210/025Capacitor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2210/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etails of tunable filters
    • H03H2210/02Variable filter component
    • H03H2210/028Resistor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2210/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etails of tunable filters
    • H03H2210/03Type of tuning
    • H03H2210/036Stepwis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ircuits Of Receivers In General (AREA)
  • Superheterodyne Receivers (AREA)
  • Networks Using Active Elements (AREA)
  • Input Circuits Of Receivers And Coupling Of Receivers And Audio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接收装置以及多重滤波器的控制方法,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与接收强度无关地进行高精度的解调的接收装置以及多重滤波器的控制方法。在利用将各自具有不同的频率特性的多个滤波器串联连接而形成的多重滤波器对接收发送信号而得到的频率信号实施频率选择处理时,在接收强度比规定的阈值接收强度高的情况下,使多个滤波器内的至少一个滤波器的中心频率偏移。

Description

接收装置以及多重滤波器的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接收装置,特别是对无线发送的信号进行接收并解调的接收装置、以及搭载于接收装置的多重滤波器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这样的接收装置,已知如下装置:对将接收到的RF(Radio Frequency,射频)信号变换到中频(IF:Intermediate Frequency,中频)频带而得到的IF信号以模拟带通滤波器(以下,称为模拟BPF)来实施频率选择处理,对该处理后的信号进行解调,由此还原信息数据。
作为上述的模拟BPF,为了提高接收时的抗干扰性而要求Q值高的模拟BPF。因此,作为实现所期望的衰减特性和通频带的滤波器,提出了将多个具有各自不同的频率特性的滤波器串联连接起来的滤波器(以下,称为多重滤波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1或者图3)。
然而,根据这样的结构的滤波器,存在起因于例如如图1的实线所示的频带的中间部为凹状、两侧为凸状的滤波器的群延迟特性而使解调误差率增大的情况。
因此,提出了通过紧邻在该模拟BPF之后设置具有与模拟BPF具有的群延迟特性是相反特性的数字滤波器,从而谋求该群延迟特性的抵消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的图1)。
此外近年来,作为模拟BPF,为了得到小型且良好的滤波器特性而使用搭载有放大器的有源型的滤波器。此时,为了谋求装置的低功耗化,通过抑制BPF内的放大器的驱动电流来将其输出饱和振幅电压设定为低的值(例如1.5伏)。当使放大器的输出饱和振幅电压降低时,在RF信号的电平比较大(例如1.2V)的情况下,放大器在接近于饱和区域的状态下工作。例如,在接收装置和发送装置间的距离近,实施所谓的近距离通信的情况下,RF信号电平变大。当像这样放大器在接近于饱和区域的状态下工作时,模拟BPF的群延迟特性从图1的以实线示出的状态转变为图1的以虚线示出的状态。此时,在接收强度高的情况下,与低的情况相比群延迟量相对于各频率的变动变大。
因此,在实施近距离通信时,当由于发送装置侧的频率偏差、或接收装置侧的本地振荡器的中心频率的初始偏差等导致接收信号的中心频率从期望的中心频率偏离时,会产生BPF无法使期望的频带的信号通过、难以实现正确的数据解调的问题。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17233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2-141821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申请发明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与接收强度无关地进行高精度的解调的接收装置以及多重滤波器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接收装置,具备:多重滤波器,包含各自具有不同的频率特性并相互串联连接的多个滤波器,对接收发送信号而得到的频率信号实施频率选择处理;以及解调部,对通过所述多重滤波器实施了频率选择处理的处理后信号进行解调来得到信息数据,所述接收装置的特征在于,还具备:接收强度判定部,判定在接收到所述发送信号时的接收强度是否比阈值接收强度高;以及控制部,在通过所述接收强度判定部判定为所述接收强度比所述阈值接收强度高的情况下,使所述多个滤波器内的至少一个滤波器的中心频率偏移。
本发明的多重滤波器的控制方法,所述多重滤波器包含各自具有不同的频率特性并相互串联连接的多个滤波器,对接收发送信号而得到的频率信号实施频率选择处理,所述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在接收到所述发送信号时的接收强度比阈值接收强度高的情况下,使所述多个滤波器内的至少一个滤波器的中心频率偏移。
在本发明中,在利用多重滤波器对接收发送信号而得到的频率信号实施频率选择处理时,在其接收强度成为高至达到搭载于多重滤波器的放大器的饱和区域的程度的状态的情况下,使构成多重滤波器的多个滤波器内的至少一个滤波器的中心频率偏移。此时,通过向远离多重滤波器的中心频率的方向偏移,从而多重滤波器的通频带宽度变宽,并且群延迟的变动量变少。因此,根据该多重滤波器,在起因于接收强度处于高的状态下使多重滤波器的群延迟量的变动变大的情况下,即使接收信号的中心频率处于从规定的中心频率偏离的状态下,也能提取应该作为解调对象的期望频带的信号,因此实现高精度的解调。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分别在远距离无线时和近距离无线时的模拟带通滤波器的群延迟特性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接收装置的整体结构的框图。
图3是表示BPF3的内部结构的一个例子的框图。
图4是表示可变特性滤波器F1~F5各自的内部结构的一个例子的电路图。
图5是表示分别在低接收强度模式和高接收强度模式下的BPF3的频率特性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6是表示分别在低接收强度模式和高接收强度模式下的BPF3的群延迟特性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7是表示可变电阻(32~35、42~45)、可变电容器(36、37、46、47)的结构例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中,在利用将各自具有不同的频率特性的多个滤波器串联连接而形成的多重滤波器对接收发送信号而得到的频率信号实施频率选择处理时,在接收强度比规定的阈值接收强度高的情况下,使多个滤波器内的至少一个滤波器的中心频率偏移。
[实施例]
图2是表示接收装置的整体结构的框图。
在图2中,通过天线接收从发送装置(未图示)无线发送的发送信号。将用该天线接收而得到的RF信号作为接收信号向放大器1供给。放大器1向混频器2供给对这样的接收信号进行放大而得到的放大接收信号R。混频器2通过在这样的放大接收信号R中混合从本地振荡电路7供给的本地振荡信号fQ,从而生成中频带的中频信号IF,并向带通滤波器(以下,称为BPF)3供给该信号。
BPF3通过对中频信号IF实施仅使以中心频率fc为中心的规定频带分量通过的频率选择处理,从而提取除去了不需要的频带分量的中频信号IFX,并向中频放大电路4供给该信号。再有,如后面叙述那样,BPF3是能基于滤波器控制数据GD来变更其滤波器特性的多重滤波器。
中频放大电路4向AD变换器5、以及作为接收强度测定电路的RSSI(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器)电路8供给将中频信号IFX放大后的放大中频信号IFA。RSSI电路8通过对放大中频信号IFA进行整流,从而测定在上述天线的接收强度,向AD变换器5供给表示该接收强度的接收强度信号RS。AD变换器5向解调电路9供给将上述的放大中频信号IFA变换为数字值而得到的中频信号IFD。此外,AD变换器5向接收电平判定电路11供给将上述的接收强度信号RS变换为数字值而得到的接收强度信号RSD。解调电路9通过对上述中频信号IFD实施解调处理,从而还原无线发送的信息数据,并向接收控制部13供给该数据。
接收电平判定电路11判定由接收强度数据RD示出的接收强度是否比阈值接收强度RG高,在高的情况下向选择器12供给逻辑电平1的强接收检测标志GF,在低的情况下向选择器12供给逻辑电平0的强接收检测标志GF。再有,由于接收信号的中心频率的偏移导致的产生数据错误的状态以BPF3的运算放大器(后面叙述)饱和的边界为界限产生,所以作为阈值接收强度RG,优选设定为比运算放大器饱和的电平低的电平(例如-90dBm)。
在高接收强度用控制数据寄存器23中,预先存储有最适于接收强度比阈值接收强度RG高的情况的高接收强度用滤波器控制数据G1,作为用于设定BPF3的滤波器特性的滤波器控制数据。高接收强度用控制数据寄存器23向选择器12供给这样的高接收强度用滤波器控制数据G1。
在低接收强度用控制数据寄存器24中,预先存储有最适于接收强度比阈值接收强度RG低的情况的低接收强度用滤波器控制数据G2,作为用于设定BPF3的滤波器特性的滤波器控制数据。低接收强度用控制数据寄存器24向选择器12供给这样的低接收强度用滤波器控制数据G2。
选择器12根据从接收电平判定电路11供给的强接收检测标志GF,从上述的高接收强度用滤波器控制数据G1和低接收强度用滤波器控制数据G2内选择一方,并将其作为滤波器控制数据GD向BPF3供给。即,选择器12在被供给逻辑电平1的强接收检测标志GF的情况下,即接收强度比阈值接收强度RG高的情况下,选择高接收强度用滤波器控制数据G1,并将其作为滤波器控制数据GD向BPF3供给。此外,选择器12在从接收电平判定电路11供给逻辑电平0的强接收检测标志GF的情况下,即接收强度比阈值接收强度RG低的情况下,选择低接收强度用滤波器控制数据G2,并将其作为滤波器控制数据GD向BPF3供给。
图3是表示BPF3的内部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
如图3所示那样,BPF3是将各自频率特性不同的可变特性滤波器F1~F5串联连接而形成的多重滤波器。再有,虽然可变特性滤波器F1~F5具有相同的内部结构,但通过滤波器控制数据GD设定为各自具有不同的频率特性的滤波器。
图4是表示可变特性滤波器F1~F5各自的内部结构的一个例子的电路图。
在图4中,有源滤波器AF1为包含运算放大器31、可变电阻32~35、可变电容器36以及37的结构。将从混频器2供给的中频信号IF中的同相(In-Phase)分量信号I经由可变电阻32和33分别向运算放大器31的正输入端子和负输入端子供给。可变电阻34的一端和另一端分别与运算放大器31的正输入端子和负输出端子连接。可变电容器36的一端和另一端分别与运算放大器31的正输入端子和负输出端子连接。可变电阻35的一端和另一端分别与运算放大器31的负输入端子和正输出端子连接。可变电容器37的一端和另一端分别与运算放大器31的负输入端子和正输出端子连接。此外,将可变电阻32~35各自的电阻值和可变电容器36以及37各自的容量值设定为由滤波器控制数据GD示出的各值。
有源滤波器AF2为包含运算放大器41、可变电阻42~45、可变电容器46以及47的结构。将从混频器2供给的中频信号IF中的正交分量(Quadrature-Phase)信号Q经由可变电阻42和43分别向运算放大器41的正输入端子和负输入端子供给。可变电阻44的一端和另一端分别与运算放大器41的正输入端子和负输出端子连接。可变电容器46的一端和另一端分别与运算放大器41的正输入端子和负输出端子。可变电阻45的一端和另一端分别与运算放大器41的负输入端子和正输出端子连接。可变电容器47的一端和另一端分别与运算放大器41的负输入端子和正输出端子连接。此外,将可变电阻42~45各自的电阻值和可变电容器46以及47各自的容量值设定为由滤波器控制数据GD示出的各值。
进而,运算放大器31的正输出端子经由可变电阻53与运算放大器41的正输入端子连接,运算放大器31的负输出端子经由可变电阻54与运算放大器41的负输入端子连接。此外,运算放大器41的负输出端子经由可变电阻51与运算放大器31的正输入端子连接,运算放大器41的正输出端子经由可变电阻52与运算放大器31的负输入端子连接。再有,运算放大器31和41的各自的输出电流例如是10微安。
根据这样的结构,有源滤波器AF1输出以基于滤波器控制数据GD的滤波器特性对从混频器2供给的中频信号IF中的同相分量信号I实施频率选择处理而得到的中频信号IFX(同相分量I)。此外,有源滤波器AF2将以基于滤波器控制数据GD的滤波器特性对上述中频信号IF中的正交分量信号Q实施频率选择处理后的信号作为中频信号IFX(正交分量Q)进行输出。
以下,针对BPF3的滤波器特性的变更工作进行说明。
首先,在接收装置的接收强度比阈值接收强度RG低的情况下,接收强度判定电路11向选择器12供给表示接收强度低的逻辑电平0的强接收检测标志GF。由此,选择器12将存储在低接收强度用控制数据寄存器24中的低接收强度用滤波器控制数据G2作为滤波器控制数据GD向BPF3供给。
低接收强度用滤波器控制数据G2是对图3所示的各个可变特性滤波器F1~F5的每一个单独指定可变电阻32~35、42~45以及51~54各自的电阻值和可变电容器36、37、46以及47各自的容量值的数据。再有,以下,将对可变电阻32~35、42~45以及51~54各自的电阻值和可变电容器36、37、46以及47各自的容量值进行组合后的结果称为滤波器特性参数。低接收强度用滤波器控制数据G2中的与可变特性滤波器F1对应的滤波器特性参数,具备将该可变特性滤波器F1设定为具有以上述中心频率fc为中心的如图5(a)所示的频率特性Q1的BPF的值。此外,低接收强度用滤波器控制数据G2中的与可变特性滤波器F2对应的滤波器特性参数,具备将该可变特性滤波器F2设定为具有以低于中心频率fc的频率f-1为中心的如图5(a)所示的频率特性Q2的BPF的值。此外,低接收强度用滤波器控制数据G2中的与可变特性滤波器F3对应的滤波器特性参数,具备将该可变特性滤波器F3设定为具有以高于上述中心频率fc的频率f1为中心的如图5(a)所示的频率特性Q3的BPF的值。此外,低接收强度用滤波器控制数据G2中的与可变特性滤波器F4对应的滤波器特性参数,具备将该可变特性滤波器F4设定为具有以低于上述的频率f-1的频率f-2为中心的如图5(a)所示的频率特性Q4的BPF的值。此外,低接收强度用滤波器控制数据G2中的与可变特性滤波器F5对应的滤波器特性参数,具备将该可变特性滤波器F5设定为具有以高于上述的频率f1的频率f2为中心的如图5(a)所示的频率特性Q5的BPF的值。
因此,根据低接收强度用滤波器控制数据G2,BPF3是具有如由图5(a)的实线所示的、将频率特性Q1~Q5进行合成而形成的频率特性的BPF。即,BPF3通过多个滤波器(F1~F5)各自的滤波器特性的合成,而成为如图5(a)的实线所示的陡峭的截止特性的BPF。再有,将利用上述的低接收强度用滤波器控制数据G2设定了BPF3的滤波器特性的状态称为低接收强度模式。该低接收强度模式时的BPF3例如具有如图6(a)所示的群延迟特性。
另一方面,在接收装置的接收强度比阈值接收强度RG高的情况下,接收强度判定电路11向选择器12供给表示接收强度高的逻辑电平1的强接收检测标志GF。由此,选择器12将存储在高接收强度用控制数据寄存器23的高接收强度用滤波器控制数据G1作为滤波器控制数据GD向BPF3供给。再有,高接收强度用滤波器控制数据G1也和上述的低接收强度用滤波器控制数据G2同样地,是用于个别地指定可变特性滤波器F1~F5各自的滤波器特性参数的数据。
此时,在高接收强度用滤波器控制数据G1中,关于与各个可变特性滤波器F1~F3以及F5对应的滤波器特性参数,与由低接收强度用滤波器控制数据G2示出的参数相同。但是,与可变特性滤波器F4对应的滤波器特性参数,是应该将该可变特性滤波器F4设定为具有以比上述的频率f-2更低的频率f-3为中心的如图5(b)所示的频率特性Q6的BPF的值。即,将在可变特性滤波器F1~F5内Q值高的可变特性滤波器F4的通频带的中心频率设定为与如图5(a)所示的频率特性Q4的频率f-2相比,向更低频侧偏移的如图5(b)所示的频率f-3
因此,根据如上所述的高接收强度用滤波器控制数据G1,BPF3如由图5(b)的实线所示,被设定为具有将频率特性Q1~Q3、Q5以及Q6进行合成而形成的频率特性的BPF。再有,将利用高接收强度用滤波器控制数据G1设定了BPF3的滤波器特性的状态称为高接收强度模式。由于在该高接收强度模式时的BPF3中,与处于上述的低接收强度模式的状态的情况相比,进一步使可变特性滤波器F4的中心频率远离中心频率fc,所以其相位旋转量、即群延迟变动量变小。再有,在高接收强度模式时的BPF3具有例如如图6(b)所示的群延迟特性。
因此,如图5(b)的实线所示的在BPF3处于高接收强度模式的状态的情况下的通频带与如图5(a)的实线所示的在处于低接收强度模式的状态的情况下的通频带相比变宽。进而,就BPF3的以通频带的中心频率fc为中心的群延迟量的变动为微量、即平坦的频带宽度而言,与如图6(a)所示的在BPF3处于低接收强度模式的状态的情况下的频带宽度W1相比,如图6(b)所示的在处于高接收强度模式的状态的情况下的频带宽度W2宽。
总之,在接收强度(RS)比阈值接收强度(RG)高的情况下,使构建作为多重滤波器的BPF(3)的多个滤波器(F1~F5)内的至少一个滤波器的中心频率偏移。此时,通过向远离多重滤波器自身的中心频率(fc)的方向偏移,从而拓宽BPF的通频带宽度,并且群延迟变动量变少。因此,即使在由于接收强度高导致BPF中的群延迟量的变动变大并且发送装置侧的频率偏差或接收装置侧的本地振荡器的中心频率的初始偏差或温度偏差等导致接收信号的中心频率从规定的中心频率偏离的状态下,也能提取成为解调对象的期望频带的信号(IFX)。
根据以上,通过将图2所示的接收装置应用于有可能进行近距离的无线通信的收发器(transceiver)、或各种紧急无线预报系统,从而与仅通过解调时的数据纠错来修正通信故障的装置相比,能大幅度地提高在近距离中的通信精度。
此外,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在将BPF3从低接收强度模式切换为高接收强度模式的情况下,仅对于可变特性滤波器F1~F5内的F4使其中心频率偏移,但使中心频率偏移的可变特性滤波器为多个也可。此时,通过使可变特性滤波器F1~F5内的多个可变特性滤波器的中心频率分别个别地偏移,从而能进一步拓宽BPF整体的通频带宽度,或能使频率特性变得平坦。此外,也可以在上述的中心频率的偏移的同时,变更各可变特性滤波器F1~F5的Q值(频带特性)。像这样,通过在可变特性滤波器F1~F5内的多个可变特性滤波器的中心频率之外还使频带分别个别地变化,从而能实现精度更高的滤波器特性。
再有,在将BPF3从高接收强度模式切换成低接收强度模式时,在利用RSSI电路8的接收强度的再现性差的情况下,使接收强度判定电路11具有滞后(hysteresis)特性来判定接收强度是否从比阈值接收强度RG高的状态转变为比其低的状态也可。
此外,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利用可变电阻32~35、42~45以及51~54和可变电容器36、37、46以及47来实现可变特性滤波器F1~F5各自的滤波器特性的变更,但并不限定为这样的结构。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如图7(a)所示那样,以开关元件S1~Sn以及电阻R1~Rn构成各个可变电阻32~35、42~45、51~54,通过利用滤波器控制数据GD来对设定为导通状态的开关元件S的组合进行指定,从而对合成电阻值进行变更。此外,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如图7(b)所示那样,以开关元件SS1~SSn以及电容器C1~Cn构成各个可变电容器36、37、46以及47,通过利用滤波器控制数据GD对设定为导通状态的开关元件SS的组合进行指定,从而对合成容量值进行变更。
此外,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BPF3进行如上所述的高接收强度模式以及低接收强度模式的切换,但在带通滤波器之外,也可以针对直接变换方式的低通滤波器也能应用相同的结构。即,在上述的多重滤波器是低通滤波器的情况下,在接收强度(RS)比阈值接收强度(RG)高时,使构建该低通滤波器的多个滤波器内的至少一个滤波器的中心频率以从低通滤波器的截止(cut off)频率向高频带方向远离的方式偏移。由此,在接收强度高的情况下,拓宽低通滤波器的通频带宽度,并且使群延迟变动量变少。
附图标记的说明:
3 BPF;
8 RSSI;
11 接收强度判定电路;
12 选择器;
23 高接收强度用控制数据寄存器;
24 低接收强度用控制数据寄存器;
F1~F5 可变特性滤波器。

Claims (14)

1.一种接收装置,具备:多重滤波器,包含各自具有不同的频率特性并相互串联连接的多个滤波器,对接收发送信号而得到的频率信号实施频率选择处理;以及解调部,对通过所述多重滤波器实施了频率选择处理的处理后信号进行解调来得到信息数据,所述接收装置的特征在于,还具备:
接收强度判定部,判定在接收到所述发送信号时的接收强度是否比阈值接收强度高;以及
控制部,在通过所述接收强度判定部判定为所述接收强度比所述阈值接收强度高的情况下,使所述多个滤波器内的至少一个滤波器的中心频率偏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重滤波器是带通滤波器,
所述控制部使所述一个滤波器的中心频率向远离所述多重滤波器的中心频率的方向偏移。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滤波器是Q值比所述多个滤波器内的其它滤波器高的滤波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滤波器分别是有源滤波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重滤波器是低通滤波器,
所述控制部使所述一个滤波器的中心频率向从所述多重滤波器的截止频率向高频带侧远离的方向偏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滤波器是Q值比所述多个滤波器内的其它滤波器高的滤波器。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滤波器分别是有源滤波器。
8.一种多重滤波器的控制方法,所述多重滤波器包含各自具有不同的频率特性并相互串联连接的多个滤波器,对接收发送信号而得到的频率信号实施频率选择处理,所述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
在接收到所述发送信号时的接收强度比阈值接收强度高的情况下,使所述多个滤波器内的至少一个滤波器的中心频率偏移。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重滤波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重滤波器是带通滤波器,
在所述接收强度比阈值接收强度高的情况下,使所述一个滤波器的中心频率向远离所述多重滤波器的中心频率的方向偏移。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多重滤波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滤波器是Q值比所述多个滤波器内的其它滤波器高的滤波器。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重滤波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滤波器分别是有源滤波器。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重滤波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重滤波器是低通滤波器,
所述控制部使所述一个滤波器的中心频率向从所述多重滤波器的截止频率向高频带侧远离的方向偏移。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多重滤波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滤波器是Q值比所述多个滤波器内的其它滤波器高的滤波器。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多重滤波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滤波器分别是有源滤波器。
CN201210145244XA 2011-05-11 2012-05-11 接收装置以及多重滤波器的控制方法 Pending CN10278049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06373A JP2012239016A (ja) 2011-05-11 2011-05-11 受信装置及び多重フィルタの制御方法
JP2011-106373 2011-05-1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80498A true CN102780498A (zh) 2012-11-14

Family

ID=471252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45244XA Pending CN102780498A (zh) 2011-05-11 2012-05-11 接收装置以及多重滤波器的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288045A1 (zh)
JP (1) JP2012239016A (zh)
CN (1) CN102780498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59503A (zh) * 2016-10-18 2018-04-24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基于三角积分的软件定义接收机的动态频率校正
CN110631720A (zh) * 2019-08-23 2019-12-31 浙江杭宇电力设备有限公司 无源无线温度在线监测系统
CN111034041A (zh) * 2017-05-24 2020-04-17 安乐泰克有限公司 用于控制谐振器的装置和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450626B2 (en) * 2014-11-14 2016-09-20 Qualcomm Incorporated Sawless architecture for receivers
JP6466200B2 (ja) 2015-02-23 2019-02-06 ラピスセミコンダクタ株式会社 受信装置及び受信装置の調整方法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04187A (zh) * 1997-05-13 1999-01-0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无线电接收系统
JP2004363743A (ja) * 2003-06-03 2004-12-24 Fujitsu Ltd 無線通信装置
US20060109939A1 (en) * 2004-11-19 2006-05-25 Steven Ciccarelli Noise reduction filter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868133A (zh) * 2003-08-28 2006-11-22 Gct半导体公司 用于在收发器中对信号进行滤波的系统及方法
CN1943123A (zh) * 2004-04-27 2007-04-0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无线装置
CN101018080A (zh) * 2007-02-13 2007-08-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中射频子系统、可变带宽收发信机以及柔性滤波单元
CN101102396A (zh) * 2007-07-27 2008-01-09 北京创毅视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同频干扰滤波方法及同频干扰滤波器
CN101136679A (zh) * 2006-09-01 2008-03-05 普天信息技术研究院 一种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时延补偿方法
CN101150328A (zh) * 2006-09-20 2008-03-26 晶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收发系统与组合式滤波器
CN101944918A (zh) * 2009-07-07 2011-01-12 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通信接收机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04187A (zh) * 1997-05-13 1999-01-0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无线电接收系统
JP2004363743A (ja) * 2003-06-03 2004-12-24 Fujitsu Ltd 無線通信装置
CN1868133A (zh) * 2003-08-28 2006-11-22 Gct半导体公司 用于在收发器中对信号进行滤波的系统及方法
CN1943123A (zh) * 2004-04-27 2007-04-0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无线装置
US20060109939A1 (en) * 2004-11-19 2006-05-25 Steven Ciccarelli Noise reduction filter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1136679A (zh) * 2006-09-01 2008-03-05 普天信息技术研究院 一种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时延补偿方法
CN101150328A (zh) * 2006-09-20 2008-03-26 晶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收发系统与组合式滤波器
CN101018080A (zh) * 2007-02-13 2007-08-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中射频子系统、可变带宽收发信机以及柔性滤波单元
CN101102396A (zh) * 2007-07-27 2008-01-09 北京创毅视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同频干扰滤波方法及同频干扰滤波器
CN101944918A (zh) * 2009-07-07 2011-01-12 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通信接收机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59503A (zh) * 2016-10-18 2018-04-24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基于三角积分的软件定义接收机的动态频率校正
CN111034041A (zh) * 2017-05-24 2020-04-17 安乐泰克有限公司 用于控制谐振器的装置和方法
CN111034041B (zh) * 2017-05-24 2023-10-31 安乐泰克有限公司 用于控制谐振器的装置和方法
CN110631720A (zh) * 2019-08-23 2019-12-31 浙江杭宇电力设备有限公司 无源无线温度在线监测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239016A (ja) 2012-12-06
US20120288045A1 (en) 2012-11-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80498A (zh) 接收装置以及多重滤波器的控制方法
CN100505580C (zh) 低中频预前置码天线分集接收机
US6826418B2 (en) Radio circuit and control method of radio circuit
EP1618674B1 (en) An amps receiver system using a zero-if architecture
US20150092867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Having First and Second Demodulation Circuit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N107276621A (zh) 兼顾多种应用场景的接收机自动增益控制系统及方法
EP1045472B1 (de) Funktelefonanlage mit Gruppenantenne für Fahrzeuge
JPS6223235A (ja) ダイバ−シチ受信無線機
DE19533247A1 (de) Antennenstruktur und mit dieser versehene Funk-Kommunikationseinrichtung
JP2009516475A (ja) 設定可能なホモダイン/ヘテロダイン無線受信機及びそれを使用するrfid読取器
CN109039373B (zh) 一种射频载波自干扰消除装置
US5697075A (en) Diversity apparatus for a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antenna
EP3685302B1 (en) Rfid systems
US7953370B2 (en) Carrier sensing method and RFID transceiver device using the same
SE508290C2 (sv) Mottagaranordning för två frekvensband
CN109659666A (zh) 智能天线
US6862442B2 (en) Receiver
CN106093990A (zh) 移动终端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系统和移动终端
US20020068530A1 (en) Device and process for coupling multi-band transmitters and receivers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employing same
CN213547536U (zh) 一种无线电通信中多普勒频偏跟踪和测量电路
CN103888169A (zh) 一种超短波接收信道的增益控制方法
JP3621252B2 (ja) 受信回路
CN101369838A (zh) 分集接收切换中调整自动增益控制电压的装置
KR20170139882A (ko) 페이즈 시프트를 이용한 빔 형성 장치 및 방법
EP0414760A1 (de) Empfangsverfahren und empfangs-antennensystem für mobilen empfan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Yokohama City,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after: Lapis Semiconductor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before: Lapis Semiconductor Co., Ltd.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