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69194A - 一种超材料天线 - Google Patents
一种超材料天线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769194A CN102769194A CN2011101119245A CN201110111924A CN102769194A CN 102769194 A CN102769194 A CN 102769194A CN 2011101119245 A CN2011101119245 A CN 2011101119245A CN 201110111924 A CN201110111924 A CN 201110111924A CN 102769194 A CN102769194 A CN 10276919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ultra
- ultra material
- antenna according
- zone
- reflec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erials With Secondary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超材料天线包括一具有上部开口的波导以及设置在波导开口处的平面反射器,该平面反射器包括平面反射板和附着在该平面反射板一表面上的超材料面板。用平面反射器代替了目前的弧形反射器,解决了异形天线弧形反射器生产工艺复杂的问题,又具有原弧形反射器天线使电磁波发生特定反射的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超材料天线。
背景技术
超材料是指一些具有天然材料所不具备的超常物理性质的人工复合结构或复合材料;通过在材料的关键物理尺度上的结构有序设计,可以突破某些表观自然规律的限制,从而获得超出自然界固有的普通性质的超常材料功能;超材料可以对电场或者磁场,或者两者同时进行相应。对电场的响应取决于超材料的介电常数,而对磁场的响应取决于超材料的磁导率。
超材料具有重要的三个特征:
第一、超材料通常是具有新奇人工结构的复合材料;
第二、超材料具有超常的物理性质(往往是自然界的材料中所不具备的);
第三、超材料性质往往不主要决定于构成材料的本征性质,而决定于其中的人工结构。
超材料由介质基材和设置上基材上的多个金属微结构组成,可以提供各种普通材料具有和不具有的材料特性。单个金属微结构大小一般小于1/10个波长,其对外加电场和/或磁场具有电响应和/或磁响应,从而具有表现出等效介电常数和/或等效磁导率,或者等效折射率和波阻抗。金属微结构的等效介电常数和等效磁导率(或等效折射率和波阻抗)由单元几何尺寸参数决定,可人为设计和控制。并且,金属微结构可以具有人为设计的各向异性的电磁参数。
为了制造抛物反射面通常利用模具铸造成型或者采用数控机床进行加工的方法。第一种方法的工艺流程包括:制作抛物面模具、铸造成型抛物面和进行抛物反射面的安装。工艺比较复杂,成本高,而且抛物面的形状要比较准确才能实现天线的定向传播,所以对加工精度的要求也比较高。第二种方法采用大型数控机床进行抛物面的加工,通过编辑程序,控制数控机床中刀具所走路径,从而切割出所需的抛物面形状。这种方法切割很精确,但是制造这种大型数控机床比较困难,而且成本比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反射面的设计和加工困难的缺陷,提供一种超材料反射面的超材料天线。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超材料天线包括一具有上部开口的波导以及设置在波导开口处的平面反射器,该平面反射器包括平面反射板和附着在该平面反射板一表面上的超材料面板。
进一步地,所述超材料面板包括多个相互平行的超材料片层,每一超材料片层包括片状基板以及附着在该片状基板上的多个人造微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片状基板由陶瓷材料、高分子材料、铁电材料、铁氧材料或铁磁材料中的任意一种制得。
进一步地,每个片状基板划分为多个完全相同且阵列排布的立方体的基材单元,每个基材单元上附着有一个人造微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多个超材料片层等间距地设置,或者紧密贴合在一起。
进一步地,所述超材料存在一区域,该区域内的超材料的介电常数ε与磁导率μ的乘积最小,所述区域外的超材料的介电常数ε与磁导率μ的乘积从两侧向该区域方向连续减小。
进一步地,所述超材料存在一区域,该区域内的超材料的介电常数ε与磁导率μ的乘积最大,所述区域外的超材料的介电常数ε与磁导率μ的乘积从两侧向该区域方向连续增大。
进一步地,所述超材料位于该区域的人造微结构尺寸最小,所述区域外的多个人造微结构的尺寸从两侧向该区域方向连续减小。
进一步地,所述超材料位于该区域的人造微结构尺寸最大,所述区域外的多个人造微结构的尺寸从两侧向该区域方向连续增大。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人造微结构为由至少一根金属丝组成的平面结构或立体结构。
实施本发明的超材料天线,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利用可以汇聚电磁波的超材料面板的汇聚特性,用平面反射器代替了目前的抛物面反射器,解决了异形天线抛物面反射器生产工艺复杂的问题,又具有原抛物面反射器天线可以定向接收或者发射电磁波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超材料天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平面反射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超材料面板其中一层超材料层的平面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超材料面板对电磁波折射成平面波示意图。
图5为图2所示超材料面板相对中心轴对称的折射率分布示意图。
图6为图2所示超材料面板对电磁波汇聚特性的示意图
图7是超材料异性天线的平面反射器的工作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超材料天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与现有的天线相比,将具有特别形状的弧形反射器变成了平面反射器101,解决了异性天线中弧形反射面的设计和加工上的困难,又具有原弧形反射器天线使电磁波发生特定反射的效果。本发明主要利用可以汇聚电磁波的超材料面板的汇聚特性。所述超材料天线包括一具有上部开口的波导102以及设置在波导开口处的平面反射器101。从波导口102出来的电磁波通过平面反射器反射后按图1所示的K方向传播。
图2是本发明中的平面反射器101示意图,该平面反射器101包括平面反射板201和附着在该平面反射板201一表面上的超材料面板202。在本实施方式中,平面反射板201采用良好反射特性的反射面,比如金属反射面等。超材料面板202包括基材以及附着在该基材上的多个人造微结构(如图3所示),基材为包括至少一个超材料片层,每个片层包括片状的非金属的基材,每个基材划分为多个完全相同且阵列排布的立方体的基材单元,每个基材单元上附着有一个人造微结构。
本实施例所用超材料的汇聚特性如图4所示,当电磁波从发射源6发出后,通过超材料面板202折射后变成了平面波,这个过程光路是可逆的,也就是说,当平面电磁波照射到超材料面板202经过其折射后,电磁波将汇聚于发射源6。
超材料面板202的折射率分布如图5所示,中心轴向处的折射率为n1,以中心轴AA′与超材料面板的交点为圆心,随着半径的逐渐增加折射率逐渐变小且折射率的变化量逐渐增大,其中n1>n2>n3>...>np,(nm-nm-1)>(nm-1-nm-2),m为大于3小于等于q的自然数。
如图6所示,由馈源S发出的电磁波经过超材料面板汇聚后沿S1方向平行传出时,偏折角θ与折射率的关系为:Sinθ=q·Δn(参见Metamaterials:Theory,Design,and Applications,Publisher:Springer,ISBN 1441905723,75页-76页)。材料的折射率与其介电常数及磁导率存在如下关系:其中k为比例系数,k取值为正负1,ε为材料的介电常数,u为材料的磁导率,通过对超材料空间中每一点的介电常数ε与磁导率μ的精确设计,可以实现由馈源发出的电磁波经超材料折射后平行射出的汇聚特性。
若干人造微结构可通过人工仿真技术实现,即可由人工对具有特定电磁特性的人造微结构进行设计,将片状基板划分为多个单元,每个单元中的基材与附着在该单元上的人造微结构的等效介电常数ε与等效磁导率μ的选择方法为:通过计算机仿真和实验测试,先预设馈源与超材料面板的距离,预选一个单元(包括该单元中的基材和附着在基材上具有一定几何形状的人造微结构)作为中心处的单元,将若干单元(包含不同几何参数的人造微结构)响应馈源发出的电磁波的电磁特性进行测量,存储测量得到的电磁响应曲线,确定各种不同单元结构的等效介电常数以及等效磁导率并存在于一个数据库中;然后根据公式Sinθ=q·Δn,对于不同的偏转角度,确定折射率的变化量,确定不同半径处的折射率,根据折射率与介电常数和磁导率的关系从数据库中选择符合条件的单元结构。
请参阅图7,超材料天线使用了平面反射面5,由馈源1发出的电磁波经超材料面板202折射后再由平面反射面201反射,最后又经过超材料面板202折射形成为平面波。电磁波在图6和图4中的光路传播是等效的,所以图6中的超材料面板202的厚度为图4中的超材料面板202的厚度的一半。
通过采用上述超材料异性天线,采用用平面反射器代替了目前的抛物面反射器,解决了异形天线抛物面反射器生产工艺复杂的问题,又具有原抛物面反射器天线可以定向接收或者发射电磁波的优点。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超材料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超材料天线包括一具有上部开口的波导以及设置在波导开口处的平面反射器,该平面反射器包括平面反射板和附着在该平面反射板一表面上的超材料面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材料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超材料面板包括多个相互平行的超材料片层,每一超材料片层包括片状基板以及附着在该片状基板上的多个人造微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超材料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片状基板由陶瓷材料、高分子材料、铁电材料、铁氧材料或铁磁材料中的任意一种制得。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超材料天线,其特征在于,每个片状基板划分为多个完全相同且阵列排布的立方体的基材单元,每个基材单元上附着有一个人造微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超材料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超材料片层等间距地设置,或者紧密贴合在一起。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超材料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超材料存在一区域,该区域内的超材料的介电常数ε与磁导率μ的乘积最小,所述区域外的超材料的介电常数ε与磁导率μ的乘积从两侧向该区域方向连续减小。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超材料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超材料存在一区域,该区域内的超材料的介电常数ε与磁导率μ的乘积最大,所述区域外的超材料的介电常数ε与磁导率μ的乘积从两侧向该区域方向连续增大。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超材料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超材料位于该区域的人造微结构尺寸最小,所述区域外的多个人造微结构的尺寸从两侧向该区域方向连续减小。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超材料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超材料位于该区域的人造微结构尺寸最大,所述区域外的多个人造微结构的尺寸从两侧向该区域方向连续增大。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超材料天线,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人造微结构为由至少一根金属丝组成的平面结构或立体结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101119245A CN102769194A (zh) | 2011-04-30 | 2011-04-30 | 一种超材料天线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101119245A CN102769194A (zh) | 2011-04-30 | 2011-04-30 | 一种超材料天线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769194A true CN102769194A (zh) | 2012-11-07 |
Family
ID=470964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1119245A Pending CN102769194A (zh) | 2011-04-30 | 2011-04-30 | 一种超材料天线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769194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510379A (zh) * | 2020-12-08 | 2021-03-16 | 四川大学 | 一种高效吸收微波能的水负载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90201572A1 (en) * | 2008-02-07 | 2009-08-13 |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 Metamaterial gradient index lens |
CN101699659A (zh) * | 2009-11-04 | 2010-04-28 | 东南大学 | 一种透镜天线 |
CN101867094A (zh) * | 2010-05-02 | 2010-10-20 | 兰州大学 | 一种聚焦平板天线 |
-
2011
- 2011-04-30 CN CN2011101119245A patent/CN102769194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90201572A1 (en) * | 2008-02-07 | 2009-08-13 |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 Metamaterial gradient index lens |
CN101699659A (zh) * | 2009-11-04 | 2010-04-28 | 东南大学 | 一种透镜天线 |
CN101867094A (zh) * | 2010-05-02 | 2010-10-20 | 兰州大学 | 一种聚焦平板天线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510379A (zh) * | 2020-12-08 | 2021-03-16 | 四川大学 | 一种高效吸收微波能的水负载 |
CN112510379B (zh) * | 2020-12-08 | 2021-08-10 | 四川大学 | 一种高效吸收微波能的水负载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036067B (zh) | 一种雷达天线 | |
US20130016030A1 (en) | Metamaterial for Converging Electromagnetic Waves | |
CN102480025B (zh) | 一种前馈式雷达天线 | |
CN102683893B (zh) | 一种天线 | |
CN202231153U (zh) | 一种偏馈式微波天线 | |
CN102480023B (zh) | 一种偏馈式微波天线 | |
CN103094705B (zh) | 基于超材料的透镜天线 | |
CN102769194A (zh) | 一种超材料天线 | |
CN102800987A (zh) | 一种超材料反射镜 | |
CN102480032B (zh) | 一种偏馈式雷达天线 | |
CN102751581A (zh) | 基站天线 | |
CN202231157U (zh) | 一种偏馈式微波天线 | |
CN102683896B (zh) | 一种雷达天线 | |
CN102790278B (zh) | 定向天线 | |
CN102480065A (zh) | 一种前馈式微波天线 | |
CN102904045B (zh) | 一种前馈式雷达天线 | |
CN102480029B (zh) | 一种偏馈式雷达天线 | |
CN102480026B (zh) | 一种前馈式雷达天线 | |
CN103296486B (zh) | 一种偏馈微波天线系统 | |
CN102683867A (zh) | 一种汇聚电磁波的超材料 | |
CN102904046B (zh) | 一种偏馈式微波天线 | |
CN102904038B (zh) | 一种前馈式雷达天线 | |
CN102904036B (zh) | 一种偏馈式微波天线 | |
CN102480033A (zh) | 一种偏馈式微波天线 | |
CN102904040B (zh) | 一种偏馈式雷达天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2 |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