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37885A - 按键及应用其的可携式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按键及应用其的可携式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37885A
CN102737885A CN2011100842754A CN201110084275A CN102737885A CN 102737885 A CN102737885 A CN 102737885A CN 2011100842754 A CN2011100842754 A CN 2011100842754A CN 201110084275 A CN201110084275 A CN 201110084275A CN 102737885 A CN102737885 A CN 1027378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element
fluting
light
elasticity
drafting depart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8427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国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vent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Invent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ventec Corp filed Critical Inventec Corp
Priority to CN201110084275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737885A/zh
Publication of CN1027378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3788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按键及应用其的可携式电子装置。按键包括透光件、非透光件、弹性均光件及光源。透光件包括主体部及图案部。图案部自主体部突出。第一开槽与第二开槽是形成于非透光件的相对两侧,且第一开槽连通第二开槽。第一开槽对应图案部,以使图案部嵌入非透光件。弹性均光件包括基座部及接合部。接合部自基座部突出,且第二开槽对应接合部,以使接合部与非透光件结合。第三开槽是形成于基座部相对接合部的一侧。光源位于第三开槽中。

Description

按键及应用其的可携式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按键及应用其的可携式电子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可透光的按键及应用其的可携式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设备大量地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输入模块成为使用者与计算机沟通的媒介之一,例如是按键或触控板。一般来说,为了让使用者可在光线不足的地方也可以清楚地辨识出按键的位置,目前市面上已发展出可发光的按键。
现有的可发光按键常以喷涂或移印墨水的方式来在透明结构上形成遮蔽光线的遮光层,使得光源产生的光线可从未配置有遮光层的位置射出。以喷涂墨水的方式来形成遮光层而言,喷涂在透明结构上的墨水通常有不均匀的现象。另外,就移印墨水的方式来形成遮光层而言,在移印墨水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位置上的偏差,且移印时墨水亦可能有分布不均匀的情况。
如此一来,无论是以喷涂或转印墨水的方式来形成遮光层,光源产生的光线仍极有可能从遮光层射出,使得遮光层的遮光效果会受到影响。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可具有良好的遮光效果且提升制造良率的按键,乃为相关业者努力的课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有关于一种按键及应用其的可携式电子装置。藉由透光件、非透光件及弹性均光件的配合,光源产生的光线可仅从透光件处射出,以避免以往遮光层的配置不佳而导致的不良遮光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按键,包括一透光件、一非透光件、一弹性均光件及一光源。透光件包括一主体部及一图案部,而图案部自主体部突出。而一第一开槽与一第二开槽是形成于非透光件的相对两侧,且第一开槽连通第二开槽。又第一开槽对应图案部,以使图案部嵌入非透光件。弹性均光件包括一基座部及一接合部。而接合部自基座部突出,且第二开槽对应接合部,以使接合部与非透光件结合。又一第三开槽是形成于基座部相对接合部的一侧。光源位于第三开槽中。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出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包括一壳体、一基板、一切换单元及一按键。壳体具有一开口。基板配置于壳体内。切换单元配置于基板上,且切换单元的位置对应开口。按键配置于基板上,并覆盖切换单元。按键包括一透光件、一非透光件、一弹性均光件及一光源。透光件包括一主体部及一图案部,而图案部自主体部突出,透光件置入开口。而一第一开槽与一第二开槽是形成于非透光件的相对两侧,且第一开槽连通第二开槽。又第一开槽对应图案部,以使图案部嵌入非透光件。弹性均光件包括一基座部及一接合部。而接合部自基座部突出,且第二开槽对应接合部,以使接合部与非透光件结合。又一第三开槽是形成于基座部相对接合部的一侧。基座部是配置于基板上。光源配置于基板上,并位于第三开槽中。
为了对本发明的上述及其它方面有更佳的了解,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A绘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组设图;
图1B为图1A中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爆炸图;
图2A、2B为第1图中的按键于不同视角的组设图;
图3A、3B分别为图2A、2B中的按键的爆炸图;
图4A、4B及4C分别为沿着第2B图中的剖面线4A-4A、4B-4B与4C-4C的按键的剖面图;
图5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按键的剖面图;
图6A~6D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按键的制造方法。
其中,附图标记:
100:可携式电子装置
110:壳体
110p:开口
120:基板
130:切换单元
140、240:按键
141、141’:透光件
141a、141a’:主体部
141b、141b’:图案部
142、142’、242:非透光件
142p1、142p1’242p1:第一开槽
142p2、242p2:第二开槽
143:弹性均光件
143a:基座部
143b:接合部
143c:凸点部
143p1:第三开槽
144、244:光源
144s:出光面
145:均光层
L1、L2:虚线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A及1B,图1A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100的组设图,且图1B为图1A中的可携式电子装置100的爆炸图。
可携式电子装置100包括壳体110、基板120、切换单元130及按键140。壳体110具有开口110p。基板120配置于壳体110内。切换单元130配置于基板120上,且切换单元130的位置对应开口110p。按键140配置于基板120上,并覆盖切换单元130。
请更参照图2A、2B、图3A、3B、以及图4A、4B及4C,图2A、2B为图1A中的按键140于不同视角的组设图,图3A、3B分别为图2A、2B中的按键140的爆炸图,及图4A、4B及4C分别为沿着图2B中的剖面线4A-4A、4B-4B与4C-4C的按键140的剖面图。
按键140包括透光件141、非透光件142、弹性均光件143及光源144。以下分别说明此些组件的结构及配置关系。
透光件141置入开口110p,且包括主体部141a及图案部141b,而图案部141b自主体部141a突出。
而第一开槽142p1与第二开槽142p2是形成于非透光件142的相对两侧,且第一开槽142p1连通第二开槽142p2。又第一开槽142p1对应图案部141b,以使图案部141b嵌入非透光件142。
弹性均光件143包括基座部143a及接合部143b。而接合部143b自基座部143a突出,且第二开槽142p2对应接合部143b,以使接合部143b与非透光件142结合。又第三开槽143p1是形成于基座部143a相对接合部143b的一侧。基座部143a是配置于基板120上。光源144配置于基板120上,并位于第三开槽143p1中。
于本实施例中,切换单元130可例如是金属弹片(metal dome)或开关。弹性均光件143更包括凸点部143c,而凸点部143c是自基座部143a突出,并位于第三开槽143p1中。当使用者按压按键140时,凸点部143c朝向切换单元130的方向移动且压抵切换单元130,使得切换单元130与基板120上的电路形成回路而传递信号。
此外,本实施例的透光件141的图案部141b抵接弹性均光件143的接合部143b。光源144的位置对应透光件141的图案部141b的位置,且光源144的出光面144s朝向弹性均光件143。光源144用以产生光线,光线投射至弹性均光件143,以经由透光件141射出。由于光线是先投射到弹性均光件143,因此光线可藉由弹性均光件143来达到扩散且均匀化的效果。
为了让光源144所产生的光线可更均匀地射出,按键140更包括均光层145。均光层145是配置于光源144的出光面144s与弹性均光件143之间。如此一来,光线可先藉由均光层145来初步地均匀化,接着再透过弹性均光件143来再此地均匀化,以避免光线集中在光源140的配置位置处。
此处的透光件141与非透光件142例如可藉由双料射出成型来制成,且透光件141与非透光件142的材料可例如是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均光层145可例如是白色油墨。
此外,虽然本实施例的图案部141b的形状是为长条形,然而此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应明了,图案部141b的形状可为圆圈、十字形或其它形状,端视需求来决定。
另外,请参照图5,其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按键240的剖面图。于一实施例中,非透光件242的周缘是由第二开槽242p2的一侧向第一开槽242p1的一侧渐宽。也就是说,非透光件242的周缘是由下至上渐宽,以避免光源244所产生的光线从不需要的位置射出。
请参照图6A~6D,其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按键100的制造方法。
如图6A所示,提供透光件141’及非透光件142’。透光件141’包括主体部141a’及图案部141b’,图案部141b’自主体部141a’突出。第一开槽142p1’形成于非透光件142’。第一开槽142p1’对应图案部141b’,以使图案部141b’嵌入非透光件142’。此处所提供的透光件141’及非透光件142’例如是以双料射出成型所制成。
于非透光件142’相对第一开槽142p1’的一侧移除部份的非透光件142’及部份的图案部141b’,也就是是沿着虚线L1移除部份的非透光件142’及部份的图案部141b’,以形成第二开槽142p2(如图6B所示)。另外,本实施例的按键100的制造方法可更包括移除透光件141’的主体部141a’的周缘的步骤,也就是沿着虚线L2来移除主体部141a’的步骤。如此一来,如图6B所示,剩余的主体部141a’即为主体部141a,且剩余的图案部141b’即为图案部141b,以形成透光件141。再者,剩余的非透光件142’即为非透光件142。另外,减少深度的第一开槽142p1’即为第一开槽142p1,且第二开槽142p2连通于第一开槽142p1。此处形成第二开槽142p2的步骤,以及移除透光件141’的周缘的步骤可例如皆利用铣削加工来执行。
如图6C所示,嵌入弹性均光件143的接合部143b于第二开槽142p2内。第三开槽143p1形成于弹性均光件143。
如图6D所示,置放光源144于第三开槽143p1中。另外,为了让光源144所产生的光线可更加地均匀而不会过度地集中,本实施例的按键100的制造方法可更包括形成均光层145于光源144的出光面144s与弹性均光件143之间的步骤。
于本实施例中,第二开槽142p2是透过移除部份的非透光件142’及部份的图案部141b’来形成。就仅移除部份的非透光件142’而不移除任何的图案部141b’的情况来说,仅移除部份的非透光件142’可能导致些许的非透光件142’残留在图案部141b’上。如此一来,光源144产生的光线可能被残留在图案部141b’上的非透光件142’阻挡,而造成光源144的光利用率及亮度相对地下降。因此,相较之下,本实施例以移除部份的非透光件142’及部份的图案部141b’来形成第二开槽142p2可避免光源144的光利用率及亮度因非透光件142’的残留而下降的情况。
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按键及应用其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藉由透光件、非透光件及弹性均光件的相互配合,使得光源产生的光线可先透过弹性均光件来达到均匀化的效果。此外,非透光件可遮蔽光线,以让光线仅从透光件处射出。如此一来,产品的合格率可提高,使得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升。
综上所述,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按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透光件,包括一主体部及一图案部,而该图案部自该主体部突出;
一非透光件,而一第一开槽与一第二开槽是形成于该非透光件的相对两侧,且该第一开槽连通该第二开槽,又该第一开槽对应该图案部,以使该图案部嵌入该非透光件;
一弹性均光件,包括一基座部及一接合部,而该接合部自该基座部突出,且该第二开槽对应该接合部,以使该接合部与该非透光件结合,又一第三开槽是形成于该基座部相对该接合部的一侧;以及
一光源,位于该第三开槽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透光件的该图案部抵接该弹性均光件的该接合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弹性均光件更包括一凸点部,而该凸点部是自该基座部突出,并位于该第三开槽中。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非透光件的周缘是由该第二开槽的一侧向该第一开槽的一侧渐宽。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该光源的位置对应该透光件的该图案部的位置,该光源的出光面朝向该弹性均光件,该光源用以产生一光线,该光线投射至该弹性均光件,以经由该透光件射出,该按键更包括一均光层,该均光层是配置于该光源的出光面与该弹性均光件之间。
6.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壳体,具有一开口;
一基板,配置于该壳体内;
一切换单元,配置于该基板上,且该切换单元的位置对应该开口;以及
一按键,配置于该基板上,并覆盖该切换单元,该按键包括:
一透光件,包括一主体部及一图案部,而该图案部自该主体部突出,该透光件置入该开口;
一非透光件,而一第一开槽与一第二开槽是形成于该非透光件的相对两侧,且该第一开槽连通该第二开槽,又该第一开槽对应该图案部,以使该图案部嵌入该非透光件;
一弹性均光件,包括一基座部及一接合部,而该接合部自该基座部突出,且该第二开槽对应该接合部,以使该接合部与该非透光件结合,又一第三开槽是形成于该基座部相对该接合部的一侧,该基座部是配置于该基板上;以及
一光源,配置于该基板上,并位于该第三开槽中。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透光件的该图案部抵接该弹性均光件的该接合部。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弹性均光件还包括一凸点部,而该凸点部是自该基座部突出,并位于该第三开槽中,且当该弹性均光件形变时,该凸点部按压该切换单元。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非透光件的周缘是由该第二开槽的一侧向该第一开槽的一侧渐宽。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光源的位置对应该透光件的该图案部的位置,该光源的出光面朝向该弹性均光件,该光源用以产生一光线,该光线投射至该弹性均光件,以经由该透光件射出,该按键还包括一均光层,该均光层是配置于该光源的出光面与该弹性均光件之间。
CN2011100842754A 2011-03-31 2011-03-31 按键及应用其的可携式电子装置 Pending CN10273788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0842754A CN102737885A (zh) 2011-03-31 2011-03-31 按键及应用其的可携式电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0842754A CN102737885A (zh) 2011-03-31 2011-03-31 按键及应用其的可携式电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37885A true CN102737885A (zh) 2012-10-17

Family

ID=469931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842754A Pending CN102737885A (zh) 2011-03-31 2011-03-31 按键及应用其的可携式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737885A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117493Y (zh) * 2007-07-25 2008-09-17 旭荣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具有双层导光微结构的按键模块
CN201562601U (zh) * 2009-10-31 2010-08-25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夜光按键
US20100264005A1 (en) * 2009-04-21 2010-10-21 Chi Mei Communication Systems, Inc. Keypad assembly and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same
CN101996801A (zh) * 2009-08-25 2011-03-30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发光按键、发光按键开关总成及可拆装按键帽的按键结构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117493Y (zh) * 2007-07-25 2008-09-17 旭荣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具有双层导光微结构的按键模块
US20100264005A1 (en) * 2009-04-21 2010-10-21 Chi Mei Communication Systems, Inc. Keypad assembly and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same
CN101996801A (zh) * 2009-08-25 2011-03-30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发光按键、发光按键开关总成及可拆装按键帽的按键结构
CN201562601U (zh) * 2009-10-31 2010-08-25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夜光按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635819B2 (en) Keypad assembly having reflection pattern
CN100559340C (zh) 触摸传感器
CN103928258A (zh) 键盘组件和便携式终端
US20090173607A1 (en) Thin keymat module with a reflection structure
CN106813161B (zh) 一种发光组件及移动终端
CN101410671A (zh) 侧面发光单元和光照面板
CN1222968C (zh) 带板簧的片以及采用该带板簧的片的开关装置
CN201196921Y (zh) 一种按键组
CN201563113U (zh) 触控装置
TW202113892A (zh) 鍵盤背光模組及其製造方法
CN101364493B (zh) 开关用可动接点单元以及使用了该组件的开关装置
KR100477080B1 (ko) 안정성과 클릭감이 향상된 el 방식 메탈 돔 키패드
KR100514759B1 (ko) 초박형 발광 키패드
CN210137495U (zh) 拼接式发光二极管电路板
CN102737885A (zh) 按键及应用其的可携式电子装置
CN101888030B (zh) Usb装置和无线调制解调器
CN107765924B (zh) 触控薄膜及其制作方法以及触摸屏
CN107340933B (zh) 触控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TWI413996B (zh) 按鍵及應用其之可攜式電子裝置
CN211700096U (zh) 用于键盘的背光控制模块
US20090065335A1 (en) Multi-functional keypad module for a mobile phone
CN102208297B (zh) 按键面板
CN205004228U (zh) 薄形背光模块的结构
CN216957396U (zh) 一种背光模组
JP2010049812A (ja) キースイッチ構造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