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25979A - 用于在共享介质上传送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用于在共享介质上传送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25979A
CN102725979A CN2010800631032A CN201080063103A CN102725979A CN 102725979 A CN102725979 A CN 102725979A CN 2010800631032 A CN2010800631032 A CN 2010800631032A CN 201080063103 A CN201080063103 A CN 201080063103A CN 102725979 A CN102725979 A CN 1027259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twork
resource
described method
service
aforemention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6310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25979B (zh
Inventor
H-J.莫佩尔
E-D.施密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oyang Network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filed Critical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Publication of CN1027259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259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259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2597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2854Wide area networks, e.g. public data networks
    • H04L12/2856Access arrangements, e.g. Internet access
    • H04L12/2869Operational details of access network equipments
    • H04L12/2878Access multiplexer, e.g. DSLAM
    • H04L12/2879Access multiplexer, e.g. DSLAM characterised by the network type on the uplink side, i.e. towards the service provider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2854Wide area networks, e.g. public data networks
    • H04L12/2856Access arrangements, e.g. Internet access
    • H04L12/2869Operational details of access network equipments
    • H04L12/2878Access multiplexer, e.g. DSLAM
    • H04L12/2887Access multiplexer, e.g. DSLAM characterised by the offered subscriber services
    • H04L12/2889Multiservice, e.g. MSA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7/00Television systems
    • H04N7/22Adaptations for optical transmiss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11/00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11/0001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using optical switching
    • H04Q11/0062Network aspects
    • H04Q11/0067Provisions for optical access or distribution networks, e.g. Gigabit Ethernet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GE-PON), ATM-based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A-PON), PON-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11/00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11/0001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using optical switching
    • H04Q11/0062Network aspects
    • H04Q11/0071Provisions for the electrical-optical layer interfa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11/00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11/0001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using optical switching
    • H04Q11/0062Network aspects
    • H04Q2011/0064Arbitration, scheduling or medium access control aspec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11/00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11/0001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using optical switching
    • H04Q11/0062Network aspects
    • H04Q2011/0086Network resource allocation, dimensioning or optimis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用于在共享介质上传送数据的方法和设备,其中,针对端对端连接分配至少一个资源;以及其中,所述数据是经由所述端对端连接在所述共享介质上传送的。

Description

用于在共享介质上传送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在共享介质上传送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背景技术
这里提出的解决方案具体涉及城域或骨干网络、光接入和家庭网络中的光传输的领域。
目前,根据其接入提供商的网络能力、利用接入技术,宽带用户可接入互联网或运营商服务。接入技术可以包括xDSL、有线TV、PON、宽带移动接入(HSPA、LTE)、以太网等。
尽管数据传输的物理原理不同(例如,光传输相比于DSL调制解调器所利用的音),但是用户不知道关于接入技术的这些区别;替代地,在用户的家庭网络处部署的前端设备(接入路由器)是居中设备,其与所提供的接入技术交互工作。
图1示出了包括用户设备107至109和111至113的示例框图,用户设备107至109和111至113经由LAN或以太网连接102连接至接入路由器101,接入路由器101还经由WAN 103连接至DSLAM 104,且从而经由接入网105连接至BRAS 106。用户设备107至109经由无线LAN 110耦合至接入路由器101。用户设备107、108和111是具有无线或有线连接的计算机,用户设备109是移动电话或者具有移动电话的功能的设备,用户设备112是打印机,而用户设备113是与电视屏幕(还被称作TV设备)连接的机顶盒。
在DSL网络情形中,用户可以从运营商接收接入路由器101。接入路由器101可以包括用于处理所利用的特定技术的传输层(TRA)的调制解调器,例如,与DSLAM 104交互的DSL调制解调器、与BRAS 106交互工作的PPPoE端接、以及用于与AAA认证交互的DLS专用更高层参数组,如用户名和/或密码。
此外,接入路由器101可以包括在家庭环境中有帮助的典型商品(commodity)功能,例如,将私有IP地址指派给经由家庭网络连接至接入路由器的设备的DHCP服务器、将一个(或多个)公共IP地址转换为多个家庭地址(home address)并可以提供端口转发的网络地址转换功能(NAT)、以及防火墙(FW),这允许特别针对输入业务的选择性端口阻止。
家庭网络的层1和层2连接可以基于以太网和/或LAN;因此,用户可以经由RJ45插头来连接其设备,或经由WLAN来提供无线连接。图1所示的WLAN接入点110可以充当供给用户设备107至109的无线连接的桥接器。
该情形不需要用户知道所采用的实际接入技术;替代地,用户可将接入路由器101感知为供应以太网连接性及辅助服务(如DHCP)的盒。
另一方面,TV设备可能需要经由基于例如DHCP选项82的有线调制解调器分发中心(而不经由BRAS/AAA)的不同认证。
在光学情形中,可以给接入路由器供应光网络单元(ONU)而不是DSL调制解调器。
因此,不论所利用的实际接入技术如何,用户的家庭网络的公共原理都可以包括:
- 家庭网络是基于以太网的LAN;
- 接入路由器可以包括用于运行家庭LAN的多个商品功能(例如DHCP、NAT);
- 尤其是,要连接至家庭网络的设备可以是以下至少一项:计算机或笔记本、打印机、TV设备(机顶盒)、电话等。
当用户设备与互联网中的服务器或运营商的核心网中的视频中心进行通信时,大量的业务将离开接入网和接入提供商的域。根据运营商的角色以及根据所使用的服务的类型,业务可以在IP边缘(例如,BRAS)上被从接入网(其例如,基于DSL)传送至聚合网络,还经由核心网传送至服务网络(例如,国家互联网交换),且然后以相同方式传送至目标(例如,遥远的接入网的边缘处的服务器)(参见图2)。
对于经过多个网络的业务,可以采用不同传输技术,例如DSL、光纤、接入中的有线TV、城域中的CET、聚合或核心网中的基于DWDM的IP/MPLS(IP/MPLS over DWDM)。
由于传输网络不知道其所传送的服务以及由于不同的域可以使用不同传输技术,因此这些层在每个域或网络的边缘处端接(terminate)达到IP层(拆包业务)。然后,对于后续域或网络,业务由相邻域或网络的协议层封装,并通过该后续域或网络处理。域或网络之间的边缘或交叉点处的这种拆包和打包需要IP路由器,该IP路由器需要较高的处理性能,从而消耗相当大量的能量并相当昂贵。
因此,用户的家庭网络中的用户或设备经由分层协议与对等端服务网络进行通信,其中,典型地,低层是传输相关的(例如,家庭LAN的CSMA/CD)。一个或多个网络层(例如,作为层3的IP)和更高层与面向端对端连接的通量控制(例如,TCP)和服务层(例如,HTTP)相关。
每当传输层是不同的时,就需要端接下层(即,通常达到IP层且包括IP层),并“重新堆叠(restack)”更高层,即,将更高层封装至后续传输技术的协议中。在核心或聚合域中的光传输的情况下,这导致:
a)光/电交互工作(即,终止光传输,重新包装有效载荷并将其再次放到光传输上),这需要每个交叉点处有昂贵且消耗功率的设施;
b)针对每(IP)分组的处理,其中,关于源和目的地地址分析每个IP分组,这也需要消耗功率的IP路由器。
因此,目前的网络可能经历关于尤其是预测的业务增长的限制,这是由于在IP路由器的性能不将应付增大的业务时,当前IP路由能力可能变为瓶颈。
发明内容
要解决的问题是克服以上指出的劣势,且尤其是在包括利用各种技术或由不同卖主运营的多个域或网络的整个网络中提供高效数据传输。
根据独立权利要求的特征来解决该问题。其他实施例源自从属权利要求。
为了克服该问题,提供了一种用于在共享介质上传送数据的方法,
- 其中,针对端对端连接分配至少一个资源;
- 其中,所述数据是经由所述端对端连接在所述共享介质上传送的。
注意,所述端对端连接可以是半静态或半永久的端对端连接。尤其是,所述端对端连接可以包括以太网连接。
还要注意,所述共享介质可以包括可访问介质的其他节点(尤其是,所有其他节点)的多个节点。
有利地,可以提供端对端(E2E)业务传送,而不进一步涉及(更高)层。这显著地降低了处理复杂度以及沿端点(这里为:源和目的地)之间的连接的需求。
还有优点,可以基于至少一个资源的粒度(granularity)来扩缩业务;尤其是,可以针对每用户和/或位置和/或每服务而调整业务(例如,所需带宽)。
作为另一优点,所提供的解决方案不需要沿端对端连接的路径部署高成本的IP路由器。
因此,以E2E方式提供了物理传输。可以至少避免沿E2E连接的网络或域的交叉点处的不必要的光/电转换或不必要的分组处理(分组检查)。
在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个资源是针对源和目的地之间的端对端连接而分配的。
因此,可以以E2E方式在共享介质上传播资源的利用。
在另一实施例中,针对所述端对端连接的源分配资源的一部分。
因此,可以将特定量的资源(资源集合)指派给特定源。这可以由可以用于经由光纤传送数据的光谱的波长集合实现。资源集合可以包括接续的资源。
在另一实施例中,将所分配的资源的部分中的特定资源指派给所述端对端连接的目的地。
因此,源和目的地之间的连接是通过针对该端对端连接分配至少一个资源、以端对端方式定义的。
在下一实施例中,所述资源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 至少一个波长或至少一个频率;
- 至少一个波长或频带;
- 至少一个时隙。
尤其是,所述资源可以是光学资源,例如,光网络的波长范围(或频带)。
需要注意,可以将资源进行组合,例如,在以时分双工方式共享波长范围的情况下,特定波长上的时隙。
此外,作为实施例,所述共享介质包括至少一个网络,尤其是,至少一个传输网络。
需要注意,所述共享介质可以包括至少两个传输网络,其中,这些至少两个传输网络可以利用至少一个传输技术。尤其是,所述至少两个传输网络可以利用不同的传输技术。
还要注意,网络可以包括(至少部分)彼此连接的组件(网络元件)。尤其是,组件可以在这种网络上彼此通信。各种网络拓扑可以适用,并且可以使用不同的协议。不同的(物理的或运营商驱动的)网络可以彼此连接。
根据另一实施例,所述传输网络是光网络。
根据实施例,所述至少一个网络包括无线网络和/或有线网络。因此,所述至少一个资源可以包括无线网络的资源或有线网络的资源。
根据另一实施例,所述至少一个资源是针对每传输网络而分配的。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个资源是针对每服务类别而分配的。
根据下一实施例,所述服务类别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 互联网接入;
- 语音服务;
- 电视服务。
根据又一实施例,所述至少一个资源包括针对所述端对端连接而分配的物理层的资源。
根据另一实施例,所述至少一个资源包括针对所述端对端连接而分配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或媒体接入控制层的资源。
所述层可以是根据OSI参考模型来构造的。因此,物理层可以与OSI参考模型的层1相对应,而数据链路层可以与OSI参考模型的层2相对应。
上述问题还由包括或关联于处理单元的设备解决,所述处理单元被布置为使得可以在所述处理单元上执行上述步骤。
根据实施例,所述设备是网络组件,尤其是或关联于端对端连接的设备。
尤其是,所述设备可以是接入路由器,例如,光网络的ONU、或者MLAR、或者OLT。
还要注意,所述处理单元可以包括被布置为执行这里描述的方法的步骤的至少一个、尤其是多个装置。这些装置可以是逻辑或物理分离的;尤其是,可以在至少一个物理单元中组合多个逻辑分离的装置。
所述处理单元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项:处理器、微控制器、硬接线电路、ASIC、FPGA、逻辑器件。
该问题还由包括上述设备中的至少一个的通信系统解决。
附图说明
在以下图中示出并示意了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3示出了包括50个系统资源和这些资源的分配方案的示意图;
图4可视化了包括多个网络的示意网络图,在预定义的位置和用户位置处部署了这些源,其中,从所述源对每个用户供给服务;
图5示出了基于光传输介质的示例实现,其中,资源包括光波长。
具体实施方式
提出的解决方案尤其是实现了端对端平层跨域业务传送系统(flat layered cross domain traffic delivery system)而不必在网络的边缘处提供层集中,即,其有效地允许避免网络或域的边缘处的IP路由。
用户可采用类似服务的集合。例如,每个用户可能需要视频、语音和互联网服务。大多数服务可以是从E2E网络的不同位置供应的,例如:
- 视频服务可以由视频头端供给,其中,可以针对每接入网提供一个这种视频头端;
- 互联网接入可以包括典型地经由HTTP代理和互联网交换而路由的HTTP业务;
- 可以将VoIP业务路由至包括例如SIP服务器和媒体网关的VoIP网络。
在E2E网络中,可以出于传输目的而使用相同或相似资源类型(例如,光波长和/或时隙)。
这里提供的方案尤其提出了以E2E方式传播对资源的不同使用。因此,可相应修改下行链路中的一对多关系和上行链路中的多对一关系。
现今的网络经由现有的光纤来提供巨大量的带宽,但是这些网络缺少合适的带宽可扩缩性。因此,所提供的解决方案实现了与资源的可扩缩性(例如,可以针对每服务和/或使用而扩缩资源)有关、尤其是与网络边界上的E2E连接有关的较高程度的粒度。
例如,三个源S1、S2和S3可以供应不同的服务(例如,语音、视频、互联网接入)。源S1、S2和S3部署在不同位置h1至h3处。此外,三个用户位于位置l1至l3(“用户位置”)处,其中,每个用户需要由源S1至S3供应的服务。
因此,用户可以被视为源S1至S3的目的地:D11表示用户位置l1处的源S1的目的地,D21表示用户位置l1处的源S2的目的地等等。相应地,D33表示用户位置l3处的源S3的目的地。
此外,整个端对端系统可以(作为示例)包括编号为0至49的50个资源的集合。图3示出了包括50个系统资源和这些资源的分配方案的示意图。图4可视化了包括多个网络N1至N5的示意网络图,源S1至S3部署在位置h1至h3和用户位置l1至l3处,其中,从源S1至S3(在用户位置h1至h3处的目的地Dij处示出,其中,i指示用户的位置,而j指示源(或服务))对每个用户供给服务。
可以将资源指派给源S1至S3,使得将资源集合指派给每个源,即,将资源0至9指派给源S1,将资源10至19指派给源S2,并将资源20至29指派给源S3。其余资源30至49是未使用的(在该示例中)并被指派以供未来使用(例如,服务S4至S99,未示出)。
每个资源集合可以被构造为使得在每个集合内,将一个(或多个)资源指派给用户位置l1至l3处的不同的对应目的地:因此,可以将资源0(来自被指派给源S1的资源集合)指派给目的地D11,可以将资源22(来自被指派给源S3的资源集合)指派给目的地D33。在每个资源集合内,10个资源可用,且如图3所示分配了三个资源。因此,可以针对每个资源集合分配附加的目的地或用户。
可以将该资源指派方案应用于如图4所示的端对端情形。在该示例中,网络N1连接至所有用户位置l1至l3。经由网络N2来传送来自与网络N3相连接的用户位置h1处的源S1的业务;这还适用于来自与网络N4相连接的用户位置h2处的源S2的业务。位置h3处的源S3连接至网络N5,网络N5直接连接至网络N1。
所有网络可以被连接以使得在每个连接上,系统资源的全集是可用的,即,在每个网络N1至N5内的每个资源复用器处可用;所有资源是可见且可访问的。以下将更详细地描述资源复用器。
在网络N1处,如下利用资源复用器(图4中的res. MUX)来复用来自/去往所有目的地D11至D33的所有业务:
1)将与被指派给源S1的资源相关的所有业务(即,去往/来自目的地D11、D21和D31的业务)复用到向着网络N2的连接上,并将与被指派给源S2的资源相关的所有业务(即,去往/来自目的地D12、D22和D32的业务)复用到向着网络N2的连接上。因此,以下资源用于网络N1和N2之间的连接:资源0、1、2、10、11、12(也参见图3)。所有其他资源在网络N1和N2之间的该连接上未使用,并可以用于不同目的。在网络N2中,资源复用器可以复用经由与网络N3的连接而指派给源S1的资源和经由与网络N4的连接而针对资源S2指派的资源。因此,沿着网络N2和N3之间的连接,仅分配了资源0、1、2,而沿着网络N2和N4之间的连接,仅分配了资源10、11、12。
2)网络N1的资源复用器可将被指派给源S3的资源复用到与网络N5的连接上。因此,沿网络N1和N5之间的连接分配资源20、21、22。
因此,可以使用在与正在复用的资源相同的层上工作的简单复用器。有利地,可以提供端对端业务传送,而不进一步涉及(更高)层。这显著降低了处理复杂度以及沿E2E连接的端点(这里为:源和目的地)之间的连接的需求。
此外,作为优势,可以基于单个资源的粒度来扩缩业务;尤其是,可以针对每用户和/或位置和/或每服务调整业务(例如,所需带宽)。
有利地,可以针对以下地区、城市或区域建立所提供的系统:在该地区、城市或区域中,可以如这里所述利用具有例如几十兆兆比特每秒数据速率的光纤。
图5示出了基于光传输介质的示例实现,其中,资源包括光波长。
作为示例,大多数用户需要三个服务,即,互联网接入(www)、基于IP的语音(VoIP)和IPTV(例如,视频点播(TV))。假定这些服务中的每一个在分发该服务的网络中具有公共源点:视频服务由视频中心提供,语音服务由VoIP网络处理,而互联网接入是向/从互联网交换传送的。
系统资源包括光波长,尤其是波长频带(其这里也被称作波长)。
波长频带可以具有不同大小,从而允许扩缩相关带宽,例如从几Mbps至几十Gbps。光纤可以提供整个可使用的光谱的波长,出于示意的目的,该光谱被称作包括红、绿和蓝色波长的光谱。
根据该示例情形,用户配备有多波长(multi-lambda)接入路由器(MLAR),其可以用作现有基于DSL的接入路由器的替换。代替DSL,光接入用于传输目的。其余的现今的接入路由器功能可以保持不变,即,DHCP、NAT和防火墙服务可以由光接入相应地提供。
MLAR可以包括允许不同波长用于不同服务的功能。可以将不同波长(或波长频带)指派给不同资源。这可以是通过使用不同的物理端口来实现的(例如,视频可以使用以太网端口1,VoIP可以使用以太网端口2,而互联网可以使用以太网端口3)。可替换地,以太网帧的特定首部(header)信息可以用于检测在哪个端口上使用哪个服务,或者MLAR可以提供分组检查以确定在哪个端口上使用哪个服务。此外,用户可以手动地将端口指派给服务。
为了分发光信号,可以部署PON分束器511,其可以被视为光集线器(optical hub):因此,PON分束器511分发沿下行链路方向(即,向着用户)接收的整个光谱,反之亦然。
此外,可以利用先进的CWDM分束器504,其充当滤波器并将下行链路方向上的光谱分割为不同部分,例如,红、绿、蓝部分。在上行链路方向上,在这种CWDM分束器504处将三个不同部分复用为组合的光谱。
此外,可以部署光复用器507,其允许波长(或波长频带)(例如,绿频带的一部分、红频带的子带等等)的几乎所有类型的复用。
此外,网络中的服务中心可以包括光线路终端(OLT),其可以充当在用户驻地处部署的ONU的对等物。OLT可以包括经由所指派的波长在下行链路方向上进行光通信所必需的光和/或电设备。此外,OLT经由光纤在上行链路方向上与服务器或网络进行通信。
需要注意,OLT可以与代表服务提供商或代表多个服务提供商操作OLT的网络提供商一起定位。在图5所示的示例中,每个服务提供商操作单独的OLT 508、509、510。
为了使系统高效地工作,可以将用户侧的光学资源与服务侧的光学资源对准,即,优选地,针对每服务和/或用户而使用的波长可以是唯一的。这可以由例如OAM装置提供,尤其是由供给用户接入以及针对服务提供商的接入的运营商进行。尤其是,用户可以与服务提供商协作地(例如,经由WEB接入)配置其MLAR。
运营商可以使用被称作NGOA1 506的下一代光接入来供给全光网络。另一(或相同)运营商可以供给被称作NGOA2 505的相同类型的另一网络。
这些网络NGOA1 506和NGOA2 505中的每一个可以使用CWDM分束器(504用于NGOA1 506),以便适当反映例如网络的地理结构或拓扑。
因此,网络NGOA1 506的一部分501在红波长上操作,网络NGOA 506的一部分502在蓝波长上操作,而NGOA 506的一部分503在绿波长上操作。在每个部分501、502和503内,资源区域业务可以由PON分束器(如部分503的PON分束器511所示)分发。
网络NGOA1 506和NGOA2 505可以共享包括具有其红、绿和蓝波长的完整(白)光谱的相同资源池。
可以给每个网络NGOA1 506和NGOA2 505供给光谱的唯一部分,例如,可以给网络NGOA1 506指派红、绿和蓝波长的下一半,并可以给网络NGOA2指派红、绿和蓝波长的对应的上一半。波长的分发可以由光复用器507提供,视频中心经由OLT 508连接至光复用器507,VoIP网络经由OLT 509连接至光复用器507,而互联网交换经由OLT 510连接至光复用器507。
每个网络NGOA1 506和NGOA2 505还可以通过例如利用服务类别来构造其资源:因此,网络NGOA1 506可以将红、绿和蓝波长的下三分之一用于互联网接入,将各个波长的第二个三分之一用于VoIP,并将各个波长的上三分之一用于IPTV。
在被指派给服务的每个资源集合内,可以按顺序将资源指派给用户:NGOA1 506可以对部分503“绿波长”内的第一用户供给互联网服务的资源池的最下三分之一的最低绿波长、VoIP的资源池的中间三分之一的最低绿波长和视频服务的资源池的上三分之一的最低绿波长。相应地,可以给第二用户指派各下一顺序资源(多个)等等。
相同的原理可以用于红和蓝资源区域;此外,该概念可以用于网络NGOA2 505。
在服务中心处,可以进行类似的指派:沿下行链路方向发送的所有业务可以将红、绿和蓝光谱的各下半部分用于NGOA1 506用户,并将各光谱的各上半部分用于NGOA2 505用户。相应地,NGOA1 506的“绿资源区域”(被指派有绿波长)的用户1的互联网业务使用被指派给网络NGOA 506的资源池的下三分之一的最低资源等等。
因此,以高效的方式使用所有资源,而无需在网络内(沿通信路径)进行任何路由和/或分组检查。业务传送可由普通分束器和复用器实现。
需要注意,被指派给网络的光谱部分可以不同,如上所示。例如,各个服务提供商可以具有不同的服务类别,且可能变得必要的是转换波长:可能必须将绿光谱的上部分转换为蓝光谱的中间部分,以满足例如提供商之间的业务关系的需求。可以部署波长转换器,以便提供这种转换,而无需离开任何光域。
(其他)优势
现今的端对端宽带数据网络架构不允许资源的充分利用:尽管由于DWDM网络使得足够的传输容量可用,但是无法基于每用户和/或服务以高效的方式灵活地指派足够的传输容量。
在现有网络中,在网络之间的(几乎)每个转变点处提供IP路由,从而导致显著的瓶颈,这是由于业务比IP路由器的技术增加得更快。
然而,所提供的方案提出了端对端方案,从而实现了没有这些瓶颈的网络并以高效方式使用可用资源。因此,网络可以随业务增长的需要灵活地扩缩。
此外,所提出的方案的优势在于:沿E2E连接避免了分组处理,尤其是在IP层上。这实现了合算的解决方案,这是由于不需要光至电至光交互工作,并且可部署低功率组件而不是消耗功率的IP路由器。此外,可以利用简单且经济的光分束器和复用器,而不是高成本的IP路由器场。
由于所提供的方案利用了E2E连接,因此可以将接入资源与长程传输资源高效地结合。因此,与任何IP路由网络相比,网络的增大的大小可以提高其效率,上述IP路由网络随着其大小的增长变得逐渐低效。
此外,该解决方案与由用户以及服务提供商阐述的需求相匹配:可以基于家庭网络方案,将该解决方案结合到典型用户(家庭)设备中。此外,该解决方案预选了业务,且从而不需要提供高成本业务分离的运营商。
此外,该解决方案具有优势:以类似方式支持其他端对端建立(例如,移动基站业务回程)。
还有优势:可以相对于特定服务的需求以最佳的方式传输业务(服务选择性),而无需在(长程)传输中有服务感知。仅端点知道该服务,这是与现今的(IP)路由网络相比的显著优势。
缩写列表
AAA  认证、授权和计费
ATM  异步传送模式
BRAS  宽带远程接入服务器
CET  运营商以太网传输
CSMA/CD  具有冲突检测的运营商感测多址接入
CWDM  粗WDM
DHCP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DSL  数字订户线路
DSLAM  DSL接入复用器
DWDM  密集WDM
E2E  端对端
ETH  以太网
FW  防火墙
HSPA  高速分组接入
HTTP  超文本传送协议
IP  互联网协议
LAN  局域网
LTE  长期演进
MLAR  多波长接入路由器
MPLS  多路径标签交换
NAT  网络地址转换
OAM  运营和维护
OLT  光线路终端
ONU  光网络单元
PON  无源光网络
SIP  会话发起协议
TCP  传输控制协议
TRA  传输
TV  电视
VoIP  基于IP的语音
WAN  广域网
WDM  波分复用
WLAN  无线LAN
xDSL  DSL的衍生物,例如ADSL、VDSL等

Claims (15)

1. 一种用于在共享介质上传送数据的方法,
- 其中,针对端对端连接分配至少一个资源;
- 其中,所述数据是经由所述端对端连接在所述共享介质上传送的。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至少一个资源是针对源和目的地之间的端对端连接而分配的。
3.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针对所述端对端连接的源分配资源的一部分。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将所分配的资源的部分中的特定资源指派给所述端对端连接的目的地。
5.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资源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 至少一个波长或至少一个频率;
- 至少一个波长或频带;
- 至少一个时隙。
6.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共享介质包括至少一个网络,尤其是,至少一个传输网络。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传输网络是光网络。
8. 根据权利要求6或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网络包括无线网络和/或有线网络。
9.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至少一个资源是针对每传输网络而分配的。
10.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至少一个资源是针对每服务类别而分配的。
11.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服务类别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 互联网接入;
- 语音服务;
- 电视服务。
12.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至少一个资源包括针对所述端对端连接而分配的物理层的资源。
13. 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至少一个资源包括针对所述端对端连接而分配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或媒体接入控制层的资源。
14. 一种包括处理单元的设备,所述处理单元被布置为使得在所述处理单元上可执行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5.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设备是网络组件,尤其是或关联于端对端连接的设备,尤其是以下至少一项:
- 光网络单元;
- 光线路终端;
- MLAR。
CN201080063103.2A 2009-12-03 2010-12-02 用于在共享介质上传送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Active CN10272597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09177937 2009-12-03
EP09177937A EP2330763A1 (en) 2009-12-03 2009-12-03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nveying data across a shared medium
PCT/EP2010/068767 WO2011067351A1 (en) 2009-12-03 2010-12-02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nveying data across a shared medium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25979A true CN102725979A (zh) 2012-10-10
CN102725979B CN102725979B (zh) 2016-05-25

Family

ID=421735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63103.2A Active CN102725979B (zh) 2009-12-03 2010-12-02 用于在共享介质上传送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243873A1 (zh)
EP (2) EP2330763A1 (zh)
CN (1) CN102725979B (zh)
WO (1) WO201106735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79339B2 (ja) * 2013-03-18 2017-02-15 富士通株式会社 中継装置及び光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CN110312174A (zh) * 2019-07-23 2019-10-08 上海地面通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专线网络接入系统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152697A1 (en) * 2004-01-12 2005-07-14 Ki-Cheol Lee Ethernet PON using 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 to converge broadcasting/video with data
CN101052000A (zh) * 2007-05-16 2007-10-10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 光突发交换网络中区分业务的实现方法
CN101073211A (zh) * 2004-02-06 2007-11-14 Ut斯达康公司 容纳多个服务或协议的运营商级wdm pon的系统和装置
US20080013950A1 (en) * 2006-07-17 2008-01-17 Francois Boudreault Wavelength reconfigurable optical network
CN101242674A (zh) * 2008-03-05 2008-08-13 浪潮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epon和双模stb的综合业务接入系统
US20090148160A1 (en) * 2007-12-05 2009-06-11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Optical diplexer module using mixed-signal multiplex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283749B1 (en) * 1999-02-17 2007-10-16 At&T Corp. Fiber and wire communication system
US7269350B2 (en) * 2001-07-05 2007-09-11 Wave7 Optic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mmunicating optical signals between a data service provider and subscribers
KR100506201B1 (ko) * 2003-06-30 2005-08-0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방송 통신 융합을 위한 이더넷 수동형 광 가입자 망
US7289501B2 (en) * 2003-11-06 2007-10-30 Teknovu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bandwidth-efficient multicast in ethernet passive optical networks
US20080193130A1 (en) * 2004-09-17 2008-08-14 National Ict Australia Limited Pon System With a Remote Upstream Repeater
KR100584455B1 (ko) * 2005-04-01 2006-05-2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파장분할 다중화를 이용한 부반송파 방식 수동형 광가입자망
KR100826882B1 (ko) * 2005-12-05 2008-05-06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버스트 모드 광 수신기에서 디지털 자동이득제어 방법 및장치
WO2008003136A1 (en) * 2006-07-03 2008-01-10 National Ict Australia Limited Multi-functional pon repeater
US7974533B2 (en) * 2006-12-14 2011-07-05 Verizon Patent And Licensing Inc. Long reach optical network
KR20100028570A (ko) * 2007-06-22 2010-03-12 클래리톤 네트웍스, 엘티디. 케이블 텔레비전, 직접 방송 위성, 수동형 광가입자망 기반으로 와이맥스를 제공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US7903550B2 (en) * 2007-07-27 2011-03-08 Silicon Image, Inc. Bandwidth reservation for data flows in interconnection networks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152697A1 (en) * 2004-01-12 2005-07-14 Ki-Cheol Lee Ethernet PON using 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 to converge broadcasting/video with data
CN101073211A (zh) * 2004-02-06 2007-11-14 Ut斯达康公司 容纳多个服务或协议的运营商级wdm pon的系统和装置
US20080013950A1 (en) * 2006-07-17 2008-01-17 Francois Boudreault Wavelength reconfigurable optical network
CN101052000A (zh) * 2007-05-16 2007-10-10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 光突发交换网络中区分业务的实现方法
US20090148160A1 (en) * 2007-12-05 2009-06-11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Optical diplexer module using mixed-signal multiplexer
CN101242674A (zh) * 2008-03-05 2008-08-13 浪潮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epon和双模stb的综合业务接入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507927B1 (en) 2019-08-07
EP2507927A1 (en) 2012-10-10
CN102725979B (zh) 2016-05-25
US20120243873A1 (en) 2012-09-27
WO2011067351A1 (en) 2011-06-09
EP2330763A1 (en) 2011-06-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979595B2 (en) Subscriber management and network service integration for software-defined networks having centralized control
US9596169B2 (en) Dynamic control channel establishment for software-defined networks having centralized control
TWI555355B (zh) 一種同軸電纜媒體轉換器及流量交換的方法
US10084694B2 (en) Conveying traffic in a communications network system
US7599620B2 (en) Communications network for a metropolitan area
CN106411664B (zh) 一种城域网系统
US8339985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announcing traffic engineering parameters of composite transport groups
WO2012100716A1 (zh) 在无源光网络中实现家庭网关功能的方法及装置
EP1668954A2 (en) Using an extended border gateway protocol for routing across optical-burst-switched networks
WO2011095040A1 (zh) 无缝多协议标签交换网络中标签分配方法、装置和系统
Tsagklas et al. A survey on radio-and-fiber FiWi network architectures
Khorsandi et al. Survivable BBU hotel placement in a C-RAN with an optical WDM transport
US20210250246A1 (en) Multi-domain software defined network controller
US20140140698A1 (en) Fiber coax unit (fcu) architecture for ethernet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epon) protocol over coax (epoc)
CN102725979B (zh) 用于在共享介质上传送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US20160006511A1 (en) Metro-core network layer system and method
Dai et al. Network virtualization based seamless networking scheme for fiber-wireless (FiWi) networks
US11456988B1 (en) MAP-T border relay controller
WO2012014444A1 (ja) 光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ける光通信処理装置およびその波長変換方法
EP2795816B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haring of optical network terminals in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Fernandez-Palacios et al. Metro architectures enabling subwavelengths: Rationale and technical challenges
KR102343908B1 (ko) 가상화 가입자 댁내 장치 네트워크 서비스를 위한 서비스 펑션 체이닝 제어 방법
Baldo et al. A testbed for fixed mobile convergence experimentation: ADRENALINE-LENA integration
US11930037B2 (en) Valid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flow specification (Flowspec) rules
KR101619511B1 (ko) 링크 계층 탐색 프로토콜을 이용하여 고유의 네트워크 대역을 설정하는 패킷 전송망, 및 이를 이용한 제어 평면 망 구축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XIAOYANG NETWORK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Effective date: 20140115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0115

Address after: Luxemburg Luxemburg

Applicant after: Xiaoyang Network Co., Ltd.

Address before: Espoo, Finland

Applicant before: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