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10700A - 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智能一体化系统计算技术基础 - Google Patents

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智能一体化系统计算技术基础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10700A
CN102710700A CN2011103423644A CN201110342364A CN102710700A CN 102710700 A CN102710700 A CN 102710700A CN 2011103423644 A CN2011103423644 A CN 2011103423644A CN 201110342364 A CN201110342364 A CN 201110342364A CN 102710700 A CN102710700 A CN 1027107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ue chain
enterprise value
configuration
outside
planning configu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34236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宗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110342364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710700A/zh
Publication of CN1027107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1070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智能一体化系统计算技术基础,是在建立全新的逻辑基础、数学基础和科学基础上,为了将“云”计算体系改造成为汇通万物的“天地”计算体系,以互联网用户为中心,进而以多层级的价值链(GVC)为中心,以认知系统与实践系统基于计算机辅助系统及互联网而进行的联结和协调作为高级智能集成系统(HIIS)演变进程的主线,通过建立网络配置动力学基本模型、范式和方程体系以及博弈组织协同学基本模型、范式和方程体系而建立的新技术。

Description

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智能一体化系统计算技术基础
技术领域
本项发明为申请人李宗诚于2011年10 月以后通过电子系统正式向国家专利局提交的600项发明专利集群(总名称为“价值链系统工程网络技术支持体系 [ DCN / VCSE,2011 ]”)中的第 318 项。
本项发明与发明专利集群(总名称为“价值链系统工程网络技术支持体系 [ DCN / VCSE,2011 ]”)中的第 301 项、第302项、第303项、第304项、第305项、第306项、第307项、第308项、第309项、第310项、第311项、第312项、第313项、第314项、第315项、第316项、第317项、第319项、第320项一起,共同构成发明专利群“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ICT 技术支持体系(ICT-PA / EVC,2011)”。
本申请人提出包括本项发明在内、由600项发明专利构成的“价值链系统工程网络技术支持体系 [ DCN / VCSE,2011 ]”,其总体性目标在于,以全球价值链体系(GVC)为核心,以自然智能与人工智能基于计算机及其网络而进行的联结和协调作为一般智能集成系统(GIIS)升级进程的主线,建立全新的逻辑基础、数学基础、科学基础以及全新的技术基础和工程基础,为相对封闭、相对静止的“资源池”——云计算网络注入灵魂、智能和生命,建造全球智能一体化协同网络计算机体系(CS / HSN ( GII )),将全球互联网打造成为真正具有生命及生态全息协同组织性质的技术支持体系。在此基础上,以全球价值链体系(GVC)为核心,以认知系统与实践系统基于计算机辅助系统及互联网而进行的联结和协调作为高级智能集成系统(HIIS)演变进程的主线,建立基于元系统(MS)科学全新理论的智能集成科学技术体系(IIS & IIT,2011),将赋予生命活力的新型全球互联网与分散在世界各地各领域各部门的物流网、能源网、金融网和知识网融为一体,大力推行全球价值链系统工程,建立真正具有生命及生态全息协同组织性质的全球智能一体化动态汇通网络体系(DCN / HII ( GVC )),从而建造智能集成网、生命互联网和生态运行网。通过实施全球价值链系统工程技术集群开发总体战略——称之为“开天辟地”计划,将忽悠不定的“云”计算体系改造成为汇通万物、贯通经纬的“天地”计算体系。
本项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全新的逻辑基础、数学基础、科学基础以及全新的技术基础和工程基础,为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智能一体化系统提供计算技术基础。
本项发明属于面向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规划组织和规划管理 ( PA / EVC ) 的网络技术支持领域,是面向企业价值链、进而面向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系统的智能集成一体化技术基础,是将人们、机构和组织从忽悠不定的“云”(计算体系)引向汇通万物的“天地”(全新的计算体系)的关键。
PA / EVC乃是一种企业价值链系统工程的解决方案,借助于全新的信息科技和网络科技,将企业价值链的服务战略及运营模式导入整个以信息系统为主干的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体系之中,它不只是科技上的改变,而是牵涉到企业价值链组织内部和外部关联的所有关于人员、资金、物流、制造及企业价值链组织之跨地域或跨国际之流程的全面整合与配置。   
PA / EVC是针对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物质资源配置(物流)、人力资源配置(人流)、资金资源配置(财流)、信息资源配置(信息流)集成一体化的企业价值链配置软件。通过面向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规则设计商、系统集成商、模块生成商的DIM分析和李宗诚提出面向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最终消费者、社会调节机构、国内外相关者的SHF分析,描述下一代纵向关联部门、横向关联部门和价值资源规划(VRP)软件。它将包含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用户 / 服务系统架构,使用图形用户接口,应用开放系统制作。除了已有的标准功能,它还包括其它特性,如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品质、过程运作配置、以及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调整报告等。特别是,PA / EVC采用的基础技术将同时给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用户软件和硬件两方面的独立性从而更加容易升级。PA / EVC的关键在于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所有用户能够裁剪其应用,因而具有天然的易用性。
背景技术
近几年来,ICT产业三大网络的融合及云计算网络技术一直在国际国内大力向前推进。网格试图实现互联网上资源的全面共享,包括信息资源、数据资源、计算资源和软件资源等。
但是,在目前,ICT产业三大网络的融合正陷入夭折的危险境地,云计算技术的创新性严重不足,云计算的应用遭遇种种限制,云计算体系的开发遭遇业内热、业外冷的尴尬局面。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随着金融创新及金融风险的日益增加,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企业价值链竞争的空间和范围进一步扩大,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也在不断向前推进。二十世纪90年代主要面向企业价值链内部资源全面配置的思想,随之逐步发展成为怎样有效利用和配置整体资源的配置思想。在此形势下,李宗诚首先提出了PA / EVC的概念报告。
在建立基于智能集成经济多属性测度空间的汇通集合、基于智能集成经济多规则度量矩阵的汇通算子、基于智能集成经济多因子变权综合的汇通关系和基于智能集成经济多重性代数系统的汇通函数的基础上,本发明人提出要开发并建立以信息网络为平台而将物流网络、知识网络和金融网络融为一体的全新网络体系——“全球动态汇通网络”;进而提出要开发并建立一种将云计算和网格计算囊括在内的全新计算体系——面向知识资源配置、实物资源配置和金融资源配置的“天地”计算模式;再进而提出要开发并建立一种以计算机操作系统及互联网操作系统为关键而将各种认知操作和实践操作融为一体的全新操作体系——“全息协同操作系统”(OS / HSO)。
本发明人提出的全球价值链动态汇通网络体系DCN / IIL ( VCSE ),是指以多层级多模式的价值链系统(VCS,从产品价值链PVC、企业价值链EVC,到产业价值链IVC、区域价值链RVC,以至国民价值链NVC、全球价值链GVC)为核心,以电信网 ( MCN )、计算机网 ( WWW ) 和广播电视网 ( BTN ) 三大网络融合为主要技术支持,将物流网 ( MN )、能流网 ( EN )、信息网 ( IN )、金融网 ( FN ) 和知识网 ( KN ) 五大网络融为一体,提供全领域、全系统、全过程综合集成业务服务的全球开放式网络体系。
本发明人提出要开发并建立的全球动态汇通网络及其天地计算和全息协同操作系统 ( 简称OS / HSO,Operating System of Holo-synergetic Oganization ),是一个完整的复杂体系。天地计算旨在通过信息网络支持下的物流、知识、金融全汇通网络,将多个成本相对较低的计算实体整合成一个具有强大计算能力的完备智能集成系统,并借助信息网络内外部SaaS / HSO、PaaS / HSO、IaaS / HSO、MSP / HSO等全新的商业模式,将这种强大的计算能力分布到信息网络内外部终端用户手中。
全球动态汇通网络计算概念可以看作是一种以信息网络为平台而将物流网络、知识网络和金融网络汇集贯通起来的应用模式。全球动态汇通网络计算不仅面向计算机和信息网络,而且面向物流网络、知识网络和金融网络。它试图超越信息计算和信息网络计算,将信息计算和信息网络计算与物流网络、知识网络和金融网络汇集贯通及运行紧密联系起来,实现智能集成一体化。
作为本项发明的基础,全新的逻辑基础包括全息汇通逻辑、两极汇通逻辑、两极全息汇通逻辑;全新的数学基础包括全息汇通数学、两极汇通数学、系统变迁分析数学;全新的科学基础包括资源配置动力学、全息组织协同学、系统功效价值论、博弈组织协同学、对冲均衡经济学、全息汇通物理学,以及由一系列全新理论的大综合而形成的贯通科学(交叉科学与横断科学)——元系统科学和智能集成科学;全新的技术基础是以价值链系统为核心、面向全息协同性的全新系统技术(集群);全新的工程基础是以价值链系统为核心、面向全息协同性的全新系统工程(集群)。
发明内容
(1)对于企业价值链,本申请人在建立全新的逻辑基础、数学基础、科学基础以及全新的技术基础和工程基础上,为了将忽悠不定的“云”计算体系改造成为汇通万物、贯通经纬的“天地”计算体系,坚持以全球价值链体系为核心,以EVC认知系统(RS及其计算机辅助系统)与EVC实践系统(PS及其计算机辅助系统)的联结和协调作为高级智能集成系统(HIIS)演变进程的主线,建立规划配置“天地”计算的基本原理、数学基础和总体设计框架。
( 1. 1 ) 本发明人提出要开发并建立的规划配置天地计算 ( Heaven-Earth Computing of PA,李宗诚,2011 ) ,以全球价值链为核心,以智能集成化为关键,建立在全新的逻辑基础、数学基础、科学基础以及全新的技术基础和工程基础上。
作为规划配置天地计算的重要方面,面向企业价值链的EVC规划配置天地计算是企业价值链内部分布式处理 ( Distributed Computing )、并行处理 ( Parallel Computing ) 以及网格计算 ( Grid Computing ) 和云计算 ( Cloud Computing ) 的发展,或者说是这些计算机科学概念的商业实现;进而是企业价值链外部各种业务活动领域计量分析、会计分析、核算技术的发展,或计量科学、统计理论和会计的网络一体化。  
规划配置天地计算的基本原理可概括如下:
以全球价值链为核心,通过将计算机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使企业价值链外部各种配置中心(与信息资源配置中心有关的实物资源配置中心、知识资源配置中心、价值资源配置中心)的运行进入全息协同组织过程。这使得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外部各种企业能够将资源切换到需要的应用上,根据需求访问信息网络内外部运行系统和存储系统。   
EVC规划配置天地计算的应用包含这样的一种思想,把力量联合起来,给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外部的每一个成员使用。
判断某种计算模式是不是规划配置天地计算的三条标准:
作为公众,需要鉴别哪些是真天地,哪些是假天地。为此,本发明人提出判断某种计算模式是不是规划配置天地计算的三条参考标准,供大家参考:
A1、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以价值链为核心,内外部用户所需的各种资源(不仅仅限于信息资源)来自信息网络支持下由物流、知识、金融三大网络融合而形成的动态汇通网络体系。
  这是EVC规划配置天地计算的根本理念所在,即通过信息网络支持下由物流、知识、金融三大网络融合而形成的动态汇通网络体系,提供用户所需的信息网络内外部计算力、存储空间、软件功能和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外部服务等。
A2、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以价值链为核心,内外部服务能力具有分钟级或秒级的伸缩能力。
  如果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外部资源节点服务能力不够,但是动态汇通网络体系的流量一旦剧增,这时需要平台在一分钟几分钟之内,自动地动态增加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外部服务节点的数量,从10000个节点扩展到15000个节点。作为最先进的智能集成一体化动态汇通网络的技术基础,规划配置天地计算必须拥有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外部足够的资源来应对动态汇通网络体系的尖峰流量,哪怕是突然出现了“奥巴马”这样的热点。过了一阵子,动态汇通网络体系流量下来了,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外部服务节点的数量在随着流量的减少而减少。问题是动态汇通网络体系流量是不可预期的,不可能等那么久。
A3、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以价值链为核心,具有较之传统模式数倍以上的性能价格比优势
规划配置天地计算之所以将会成为一种划时代的技术,就是因为它一方面将数量庞大的廉价计算机置于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外部资源海洋之中,用软件容错来降低企业价值链内部硬件成本,通过将规划配置天地计算的企业价值链内部设施部署在寒冷和电力资源丰富的地区来节省电力成本,通过规模化的共享使用来提高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将数量十分庞大的各种居民、厂商、机构和组织置于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外部资源海洋之中,用软件容错来降低企业价值链外部硬件成本,通过将规划配置天地计算的企业价值链外部设施部署在低成本、低消耗的地区来节省运行成本,通过规模化的共享使用来提高资源利用率。
( 1. 2 ) EVC规划配置天地计算的主要服务形式:
A1. SAAS / HSO [ EVC ](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外部软件即服务)
SAAS / HSO [ EVC ](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外部软件即服务)是SAAS的改进和拓展
这种类型的规划配置天地计算通过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外部浏览器把程序传给成千上万的用户。在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外部用户眼中看来,这样会省去在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外部服务器和软件授权上的开支;从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外部供应商角度来看,这样只需要维持一个程序就够了,这样能够减少成本。SAAS / HSO在人力资源管理程序和ERP中将会成为比较常用的形式。
A2. 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外部实用计算(Utility Computing / HSO [ EVC ])
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外部实用计算(Utility Computing / HSO [ EVC ])是实用计算(Utility Computing)的改进和拓展。
这种规划配置天地计算是为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外部各种资源配置中心使得其能够把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外部存储、I/O设备和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外部计算能力集中起来成为一个信息网络内外部资源海洋来为整个动态汇通网络提供服务。
A3. 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外部服务
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外部服务是企业价值链服务的改进和拓展。
  同SAAS / HSO [ EVC ] 关系密切,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外部服务提供者们能够提供API让开发者能够开发更多基于动态汇通网络的应用,而不是仅仅提供企业价值链内部程序。
A4. 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外部平台即服务
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外部平台即服务是平台即服务的改进和拓展。
  这是另一种SAAS / HSO [ EVC ],这种形式的规划配置天地计算把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外部开发环境作为一种服务来提供。你可以使用中间商的设备来开发自己的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外部程序并通过动态汇通网络及其服务器传到用户手中。
A5. MSP / HSO [ EVC ](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外部管理服务提供商)
MSP / HSO [ EVC ](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外部管理服务提供商)是MSP(管理服务提供商)的改进和拓展。
  这种应用更多的是面向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外部管理服务提供商而不是终端用户,可用于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外部输入扫描、程序监控等等。
A6. 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外部商业服务平台
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外部商业服务平台是商业服务平台的改进和拓展。
  SAAS / HSO [ EVC ] 和MSP / HSO [ EVC ] 的混合应用,该类规划配置天地计算为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外部用户和提供商之间的互动提供了一个平台。比如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外部用户个人开支管理系统,能够根据用户的设置来管理其开支并协调其订购的各种服务。
A7. 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外部整合
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外部整合是互联网整合的改进和拓展。
  将动态汇通网络上提供类似服务的公司整合起来,以便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外部用户能够更方便的比较和选择自己的服务供应商。
( 1. 3 ) 智能集成技术构成的数学描述简例:企业价值链“人一机”界面组成的数学描述。
在企业价值链“人一机”界面中,测量终端一般包括:视觉终端(如显示屏、表盘等)、听觉终端(如喇叭、蜂鸣器等)和触觉终端(如机的外表各开关、转钮、转把、转轮等)。它们利用不同的方式,通过不同的渠道向人传递机器和目标的信息。由于各测量终端在界面中主要是给人提供感知和信息,且是时变系统,所以我们可以抛开它的其他特征,而用其识别特征向量矩阵表示最为合适。
有待于大力开发建立的PA / EVC,是一个面向企业价值链规划运营 ( Planning Operation of Enterprise Value Chain ) 的信息集成,而PA / IVC 是一个面向供需链规划运营(Planning Operation of Supply Chain)的信息集成。在PA / IVC系统的制造、供销、金融项目功能及各种支持系统和技术之外,PA / EVC 将企业价值链上纵向及横向关联的产品、项目和领域结合起来,具有如下一系列全新的技术:
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元系统分析技术——MS ( OP [ EVC ] ) 分析技术(李宗诚,2011)
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基本单元分析技术——BM / RD [ EVC ] 分析技术(李宗诚,2011)
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动力系统分析技术——DS / RD [ EVC ] 分析技术
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系统动力效应比较优势分析技术
——CA / SDE [ EVC ] 分析技术
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博弈组织协同学分析技术 ( I ) ——GOS [ EVC ] 分析技术
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生产函数分析技术——PF [ EVC ] 分析技术
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系统功效价值分析技术——FV [ EVC ] 分析技术
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对冲均衡经济学分析技术
——功效链与融资链对冲化 ( V–F [ EVC ] ) 分析技术
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全网络对冲均衡表分析技术——NA / V–F ( DC [ EVC ] ) 技术
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博弈组织协同学分析技术 ( II )
——GOS ( DC [ EVC ] ) 分析范式
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主体分析设计技术——IIM [ EVC ] 分析设计技术
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荷载分析设计技术——IIC [ EVC ] 分析设计技术
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方式分析设计技术——IIW [ EVC ] 分析设计技术
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系统分析设计技术——IIS [ EVC ] 分析设计技术
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环境分析设计技术——IIE [ EVC ] 分析设计技术
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系统工程分析设计技术——IISE [ EVC ] 分析设计技术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社会公正系统工程技术——SFS [ EVC ] 分析技术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智能集成一体化天地计算模式——GIICM [ EVC ] 、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智能集成一体化全新操作系统——GIIOS [ EVC ]
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智能集成一体化动态汇通网络——GIIN [ EVC ] 技术体系 操纵控制器在企业价值链“人一机”界面中主要是给机器传递人的控制信息。其形式和数量都很多,按人的操作部位可分为:手动和脚动两类;按其功能可分为:开关、转换器、调节器和紧急制动器四类;按其它性质也可划分。我们按其既有代表性又较好描述的功能划分方法来进行数学描述。对于操纵控制器,我们关心的是它与人的输出匹配问题,因而一般用传递函数的形式来对其进行描述。
对人的感知器官(眼、耳、身等),我们关心的是它在单位时间内感知信息的容量。对人的动作器官——神经、肌肉部分,我们关心其动作的准确性、高效性。下面取一较全面的线性模型为企业价值链感知一动作系统的数学描述:
Figure 805416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002
除了由物的要素及其系统构成外,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技术还可以由人及其组织构成。后者可称作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技术组织或智能集成技术人员。智能集成技术人员或组织的职能和作用主要包括:决策的咨询与顾问;信息的接收与传递;任务的执行与保障;成员的培训与辅导;水平的查证与验证;外界的公关与推介;行为的协调与规范。
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技术组织包括咨询技术组织、信息技术组织、保障技术组织、交流技术组织、代理技术组织、培训技术组织、验证技术组织、协调技术组织、评估技术组织,等等。
现给出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技术基于结构与行为的层次分解数学模型。设W表示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技术,对W按结构与功能进行层次分解后,W在结构上可表示成为一个层次集合
Figure 722557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004
( 2. 25 )
其中Wi ( i = 1, 2, …, n ) 是W的子技术。
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技术W按结构与功能进行层次分解的一个层次结构有向图B定义为一个二元组
B = ( VD ) ( 2. 26 )
其中
Figure 502294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006
为结点集合,D = W ×W为连接结点的有向边集合。
B的衔接矩阵A可计算W的可达性矩阵E。前结点集 ( ancestor set ) 和后续结点集 ( descend set )
B中结点集V上的二个函数,它们分别定义如下:
Figure 897503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008
( 2. 27 )
Figure 711875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010
( 2. 28 )
运用可达性矩阵EB中结点集V可分解成rn个层次级别V l V 2 ,…,Vn ,其中
Figure 472021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012
Figure 739054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014
Figure 937954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016
这里m ( ≤ n ) 是使
Figure 606833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018
的正整数。此称为层次结构 ( 1evel-structure )。
对这种层次结构可解释如下: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技术W中的每一子技术Wj 都可视为一个分析对象,并且该分析对象Wj 属于只属于某一个对象类Vk ,即Wj VK ,它是对象类Vk 处的分类层次结构(层次结构有向图B)部中的一个元素,而且各分析对象Wj 间通过层次分解关系(衔接矩阵关系AN分类层次结构关系(可达性矩阵关系E )有机联系起来。
具有单一结点的广义技术W构成层次分解模型的第一层次,而层次结构有向图B构成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技术层次分解模型的第二层次级。在此基础上,根据上述的层次分解模型,继续对每个子技术按结构与功能进行层次分解,得到相对应的n个层次结构有向图
Figure 600197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020
( 2. 29 )
n个层次结构有向图组成的集合 { Bj } 部构成层次分解模型的第三层次级。层次结构有向图B称为层次分解模型第三层次级上的一个独立结构 ( independent structure ),其元素称为结构元素。
本发明人建立的全息汇通数学权衡分析框架体系主要包括:元系统科学的全息汇通数学权衡分析方法框架;元系统科学的全汇通权衡分析方法框架;元系统科学的全息汇通范畴权衡分析方法框架。该框架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与全汇通权衡集合;多目标选择与全汇通权衡算子;复杂性评价与全汇通权衡关系;群决策系统与全汇通权衡映射;不完备信息与全汇通权衡规则;启发式约简与全汇通权衡系统;企业价值链智能化代数与全汇通权衡函数;全汇通思维与全汇通权衡模型;全汇通命题与全汇通权衡逻辑;全汇通理念与全汇通权衡范畴。
(2)对于企业价值链,本发明人在其独立自主建立全新的逻辑基础、数学基础、科学基础以及全新的技术基础和工程基础上,为了将忽悠不定的“云”计算体系改造成为汇通万物、贯通经纬的“天地”计算体系,坚持以全球价值链体系为核心,以EVC认知系统(RS及其计算机辅助系统)与EVC实践系统(PS及其计算机辅助系统)的联结和协调作为高级智能集成系统(HIIS)演变进程的主线,建立规划配置“天地”计算的逻辑基础和数学基础——全息汇通代数系统。
( 2. 1 ) 对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过程多阶段路径的寻优,基于R. Bellman的如下原理[275]
作为整个过程的最优策略具有这样的性质,即:无论过去的状态和决策如何,对前面的决策所形成的状态而言,余下的诸决策必须构成最优策略。
利用这个原理,我们可以把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过程多阶段路径寻优问题的求解过程看成是一个连续的递推过程,由后向前逐步推算。在求解时,各状态前面的状态和决策,对其后面的子问题来说,只不过相当于其初始条件而已,并不影响后面过程的最优策略。例如,对于一个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过程多阶段路径网络,在求解的各个阶段,可利用k阶段与k + 1阶段之间的关系如下:
Figure 354526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022
这种递推关系可称为实践过程多阶段路径寻优的方程。这个函数方程是根据Bellman的最优化原理而推导得来的。
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过程多阶段路径寻优的基本思想可归纳如下:
多阶段路径寻优的关键,在于Bellman最优化原理的应用,这个原理归结为用一个基本的递推关系式使过程连续的转移,求这类问题的解,要按倒过来的顺序进行,即从终点开始逐段向起点方向寻找最优途径。
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过程多阶段路径寻优可以看作是动态规划的拓展,它包括:
面向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组织的路径寻优 ( 动态规划A );
面向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对象的路径寻优 ( 动态规划B );
面向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技术的路径寻优 ( 动态规划C );
面向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环境的路径寻优 ( 动态规划D ):
如果一个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过程多阶段路径网络中的阶段编号与实际问题的阶段序号相反时,则按上述动态规划寻优途径的方法可得递推关系为:
Figure 278489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024
G代表终端状态。
如果给定第阶段状态变量x k 的值,则该段的决策变量u k 一经确定,第k + 1段状态变量x k + 1 的值也就完全确定。x k + 1 的值随x k u k 的值的变化而变化的这种对应关系,可用
x k + 1 = T k ( x k , u k )
表示之。我们可称之为状态转移方程。
若从x k 出发,有
Figure 231718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028
于是可得
Figure 473344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030
Figure 329621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034
这是逆序解法的基本方法。
对于顺序解法,如果段序数k和状态变量x k 的定义不变,而决策变量u k 的定义为u k =
x k , 则一般状态转移方程不是由x k u k 去确定x k + 1 ,而是由x k + 1 u k 去确定x k ,即状态转移方程为
x k = T * k ( x k + 1 , u k )
对于给定的x k ,所有可供选择的u k 1 集合规定为由k段到k – 1段的允许决策集合,用
Figure 664788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036
表示,于是可得顺序解法的基本方程为
Figure 393709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038
其中x k 1 = T * k 1 ( x k , u k 1)。
( 2. 2 ) 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网络可看作是由一种由一定数量(或可变数量)的结点和一定数量(或可变数量)的链条所构成的集合。
我们可以将各种网络分为如下四个层级:
资源网络 ( RN ):资源结点 ( r n ) ——资源链条 ( r c ) ——资源集合 ( rs )
配置网络 ( DN ):配置结点 ( dn ) ——配置链条 ( dc ) ——配置集合 ( ds )
组织网络 ( ON ):组织结点 ( on ) ——组织链条 ( oc ) ——组织集合 ( os )
集团网络 ( GN ):集团结点 ( gn ) ——集团链条 ( gc ) ——集团集合 ( gs )
资源网络可记作:RN = RN ( r n, r c, rs );配置网络可记作:DN = RN ( dn, dc, ds );组织网络可记作:ON = RN ( on, oc, os );集团网络可记作:GN = RN ( gn, gc, gs )。
从资源配置的地位和作用来看,在资源汇通网络CN中,资源配置网络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主导流MF、支持流SF、辅助流AF 。
大体上来看,资源汇通网络CN 可分为如下九种子类型:
CN [ MF ( IN ); SF ( RN ), AF ( MN ) ], CN [ MF ( IN ); SF ( MN ), AF ( RN ) ],
CN [ MF ( IN ); SF ( RN ), SF ( MN ) ];
CN [ MF ( RN ); SF ( IN ), AF ( MN ) ], CN [ MF ( RN ); SF ( MN ), AF ( IN ) ],
CN [ MF ( RN ); SF ( IN ), SF ( MN ) ];
CN [ MF ( MN ); SF ( IN ), AF ( RN ) ], CN [ MF ( MN ); SF ( RN ), AF ( IN ) ],
CN [ MF ( MN ); SF ( IN ), SF ( RN ) ]。
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系统综合集成数学两极汇通分析框架体系主要包括:复杂智能多属性测度空间分析方法框架;复杂智能全蕴涵两极汇通集合分析方法框架;复杂智能全完备两极汇通范畴分析方法框架。该框架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多属性测度空间与两极汇通集合;多规则度量矩阵与两极汇通算子;多因子变权综合与两极汇通关系;多重性代数系统与两极汇通函数;全蕴涵两极汇通集合与两极汇通映射;全拓展两极汇通集合与两极汇通变换;基于信息融合的启发式约简;两极汇通命题与两极汇通逻辑公式;全完备理念与两极汇通范畴系统;基于神经网络的综合性分析。
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系统博弈组织协同学新综合分析框架体系主要包括:企业价值链智能大系统博弈规则协同学两极汇通分析方法框架;企业价值链智能大系统博弈模式协同学两极汇通分析方法框架;企业价值链智能大系统博弈组织协同学两极汇通分析方法框架。该框架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博弈规则协同学多模式两极汇通组合方程;博弈规则协同学类随机两极汇通微分方程;博弈规则协同学类典型两极汇通分析基础;博弈规则协同学非典型两极汇通分析基础;博弈模式协同学类统计两极汇通分析基础;博弈模式协同学可拓展两极汇通分析基础;博弈组织协同学可拓展两极汇通分析模型;博弈组织协同学类迁移过程两极汇通模型;博弈组织协同学类生灭过程两极汇通模型;博弈组织协同学类替代过程两极汇通模型。
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系统综合集成数学新权衡分析框架体系主要包括:复杂智能多属性空间权衡分析方法框架;复杂智能全蕴涵集合权衡分析方法框架;复杂智能全完备范畴权衡分析方法框架。该框架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智能化集成与智能权衡集合;多目标选择与智能权衡算子;复杂性评价与智能权衡关系;群决策系统与智能权衡映射;不完备信息与智能权衡规则;启发式约简与智能权衡系统;智能化代数与智能权衡函数;新智慧思维与智能权衡模型;新智慧命题与智能权衡逻辑;新智慧理念与智能权衡范畴。
本发明人建立的元系统科学全息汇通分析和全汇通权衡分析基本流程如图3)所示;企业价值链智能大系统博弈组织协同学分析基本流程如图4 所示;企业价值链智能大系统外部交流动力学集成分析基本流程如图5 所示;企业价值链智能大系统变迁过程动力学集成分析基本流程如图6 所示;企业价值链智能大系统外部协同因子动力学集成分析基本流程如图7 所示;企业价值链智能大系统内部协同因子动力学集成分析基本流程如图8 所示。
作为全汇通系统过程,基于全息汇通分析的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总是以EVC规划配置系统问题为主要对象。而EVC规划配置系统具有一些与普通线性系统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结构的非线性、系统的动态性与开放性以及信息的不确定性和不完备性。鉴于复杂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问题的特点,仅仅依靠定量模型
难以描述和求解复杂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问题。从基于全息汇通分析的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角度出发,我们可以看到,复杂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问题的求解过程需要多元化模型支持。依据复杂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问题的认知层次,本节将提出复杂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问题的多元化模型体系中包含概念模型、结构模型和数学模型,并对这三类模型进行论述。
如果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者对状态空间Θ的信息完全了解,可称为确定型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问题;对状态空间Θ的信息部分了解,可称为风险型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问题;对状态空间Θ的信息没有了解,可称为不确定型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问题。在信息获得之前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问题的性质不变,风险型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仍然是风险型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知识增加了一个获得完全信息的行动。
假定两极汇通分析体系包括m个属性(指标)P 1 , P 2 , ··· , P m ,有l个测评者。由l个测评者共同给出最重要属性与最不重要属性的比率RR的确定按AHP法中1 ~ 9的标度和标准。对每个测评者的度量,按每个属性的排序进行赋值,序号越小赋值越大。
l个测评者对m个属性所赋的值分成r块,分别记为P [ 1 ], P [ 2 ], ··· , P [ r ],其中,矩阵P [ k ] 的行表示以P k 为最不重要属性的测评者数目,记作l k ;列表示将属性P k 作为基准,对各属性P 1 , P 2 , ··· , P m 所赋的值。具体形式为:
Figure 472524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040
( 3. 7. 60 )
这里
Figure 929099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044
,且
Figure 879737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046
i = 1, 2, ···, l k ; j = 1, 2, ···, m
对于分块矩阵P [ k ],因各属性赋值均以P k 为基准,从而可对P [ k ] 各列分别求均值
Figure 762243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048
j = 1, 2, ···, m。 ( 3. 7. 61 )
由 ( 3. 7. 61 ) 式可得行向量
Figure 114727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050
,其中表示以P k 为最不重要属性的l k 个测评者对m个属性所赋的值。将行向量正规化,可得每个属性P j
Figure 57275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052
中所占的比重
Figure 495210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054
( 3. 7. 62 )
对所有分块矩阵作上述处理,可分别得到
Figure 915827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056
对于每个分块矩阵P [ k ](i = 1, 2, ···, r),因行数l k 不同,其在测评者数l中所占比重也不同,因而需考虑l k l中所占比重,称l k / l
Figure 326079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058
的权系数。
综合上述分析,可得属性P j 的两极汇通:
Figure 439529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060
j = 1, 2, ···, m。 ( 3. 7. 63 )
由 ( 3. 7. 60 ) ~ ( 3. 7. 63 ) 即可汇总l个测评者对m个属性所赋的值,得到最后的两极汇通。
由两极汇通a j 中求出最小值a min 和最大值a max ,令其所对应的下标分别为lL,即
a l = a mina L = a max 。将P [K ] 各列分别除以a l 所对应的列,得
Figure 364760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062
( 3. 7. 64 )
求法相同,可得P l P L P′ [ k ] 中所占的比重
Figure 650564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066
Figure 934915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068
Figure 534393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070
( 3. 7. 65 a )
Figure 562392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072
( 3. 7. 65 a )
a i 求法相同,可得到A min A max
Figure 743974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074
,
Figure 933647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076
( 3. 7. 66 )
A的两极汇通为A = A max / A min
通过以上对a i A的求解,相应地构造度量矩阵:
Figure 833470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078
( 3. 7. 67 )
( 2. 3 ) 本发明人初步建立全息汇通代数系统如下:
定义7. 4. 5 对于全息汇通集合X HH ,一个从Y HH 的映射,可称为全息汇通集合X HH 上的一个n元运算。如果
Figure 638932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082
,则称该n元汇通运算是封闭的。
定义7. 4. 6 一个非空全息汇通集合X HH 连同若干个定义在该集合上的汇通运算f HH , 1 , f HH , 2 , ···, f HH ,k 所组成的系统可称为一个全息汇通代数系统,记作
< X HH , f HH , 1 , f HH , 2 , ···, f HH ,k >。
正整数全息汇通集合I HH , + 以及在该集合上的加法运算“ + ”组成一个全息汇通代数系统 < I HH , + , + >。一个有限全息汇通集合S HH ,由S HH 的幂集P ( S HH ) 以及在该幂集上的集合运算“∪”、“∩”、“~ ”组成一个全息汇通代数系统
< P ( S HH ), ∪, ∩, ~ >。
显然,在全息汇通代数系统 < I HH , + > ( 这里I HH 是整数集合) 中,关于加法运算,可建立以下三个运算规则,即对于任意的x, y, zI HH ,有
a ) x + yI HH (封闭性)
对于x + yI IN ,引入全息汇通度函数μ HH ,则有
对于x + yI EX ,引入全息汇通度函数μ HH ,则有
Figure 386625DEST_PATH_RE-534451DEST_PATH_IMAGE084
b ) x + y = y + x (交换律)
对于x + yI IN ,引入全息汇通度函数μ HH ,则有
Figure 756427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086
对于x + yI EX ,引入全息汇通度函数μ HH ,则有
c ) ( x + y ) + z = x + ( y + z ) (结合律)
对于x + yI IN ,引入全息汇通度函数μ HH ,则有
Figure 444077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088
对于x + yI EX ,引入全息汇通度函数μ HH ,则有
Figure 234004DEST_PATH_RE-982061DEST_PATH_IMAGE088
不难建立与具有相同运算规则的一些全息汇通代数系统。
本发明人初步建立全息汇通代数运算规则如下:
定义7.4.7 设 * 是定义在全息汇通集合X HH 上的二元运算。如果对于任意的x, yX HH 都有x * yX HH ,则称该二元汇通运算 * 在X HH 上是封闭的。
定义7.4.8 设 * 是定义在全息汇通集合X HH 上的二元运算。如果对于任意的x, yX HH 都有x * y = y * x,则称该二元汇通运算 * 在X HH 上是可交换的。
定义7. 4. 9 设 * 是定义在全息汇通集合X HH 上的二元运算。如果对于任意的x, y, zX HH 都有
( x * y ) * z = x * ( y * z ),
则称该二元汇通运算 * 在X HH 上是可结合的。
定义7.4.10 设 *,Δ是定义在全息汇通集合X HH 上的二元运算。如果对于任意的x, y , z
X HH 都有
x * ( y Δ z ) = ( x * y ) Δ ( x * z )
( y Δ z ) * x = ( y * x ) Δ ( z * x )
则称汇通运算 * 对于汇通运算Δ是可交换的。
定义7.4.11 设 *,Δ是定义在全息汇通集合X HH 上的两个可交换二元运算。如果对于任意的x, yX HH 都有
x * ( x Δ y ) = x , x Δ ( x * y ) = x
则称汇通运算 * 和汇通运算Δ满足吸收律。
定义7.4.12 设 * 是定义在全息汇通集合X HH 上的一个二元运算。如果对于任意的x X HH 都有x * x = x,则称汇通运算 * 是等幂的。
定义7.4.13 设 * 是定义在全息汇通集合X HH 上的一个二元运算。如果对于任意的x X HH 总有一个元素e l X HH 满足e l * x = x,则称e l X HH 中关于汇通运算 * 的左幺元;如果对于任意的x X HH 总有一个元素e r X HH 满足x * e r = x,则称e r X HH 中关于汇通运算 * 的右幺元;如果对于任意的x X HH 总有一个元素e X HH 既满足e * x = x、又满足x * e = x ,则称eX HH 中关于汇通运算 * 的幺元。
显然,对于任一x X HH ,有e * x = x * e = x
不难得到如下定理:
定理7.4.1 设 * 是定义在全息汇通集合X HH 上的一个二元运算,且在X HH 中有关于汇通运算 * 的左幺元e l 和右幺元e r ,则 e l = e r = e ,且X HH 中的幺元是唯一的。
证明略。
定义7.4.14 设 * 是定义在全息汇通集合X HH 上的一个二元运算。如果对于任意的x X HH 总有一个元素θ l X HH 满足θ l * x = θ l ,则称θ l X HH 中关于汇通运算 * 的左零元;如果对于任意的x X HH 总有一个元素θ r X HH 满足x *θ r = θ r ,则称θ r X HH 中关于汇通运算 * 的右零元;如果对于任意的x X HH 总有一个元素θX HH 既满足θ* x = x、又满足x *θ= x,则称θX HH 中关于汇通运算 * 的零元。
显然,对于任一x X HH ,有θ* x = x *θ= θ
不难得到如下定理:
定理7.4.2 设 * 是定义在全息汇通集合X HH 上的一个二元运算,且在X HH 中有关于汇通运算 * 的左零元θ l 和右零元θ r ,则θ l = θ r = θ,且X HH 中的零元是唯一的。
证明略。
不难得到如下定理:
定理7.4.3 设 < X HH , * > 是一个全息汇通代数系统,且在全息汇通集合X HH 中元素的个数大于1 。如果该代数系统中存在幺元e和零元θ,则θe
证明略。
定义7.4.15 设 < X HH , * > 是一个全息汇通代数系统,其中 * 是定义在全息汇通集合X HH 上的一个二元运算,且eX HH 中关于运算 * 的幺元。如果对于X HH 的一个元素a X HH 总有一个元素b X HH 满足b * a = e,则称bX HH 中关于汇通运算 * 的左逆元;如果对于任意的a X HH 总有一个元素b X HH 满足a * b = e,则称bX HH 中关于汇通运算 * 的右逆元;如果对于任意的a X HH 总有一个元素bX HH 既满足a * b = e、又满足b * a = e,则称bX HH 中关于汇通运算 * 的逆元 。
显然,如果ba的逆元,a也是b的逆元,则称ab互为逆元。一个元素x的逆元记为x - 1
不难得到如下定理:
定理7.7.4 设 < X HH , * > 是一个全息汇通代数系统,其中 * 是定义在全息汇通集合X HH 上的一个二元运算,X HH 中存在关于运算 * 的幺元,且每一个元素总有左逆元。如果 * 是可结合的汇通运算,那么,这个全息汇通代数系统中任何一个元素的左逆元必定也是该元素的右逆元,且每个元素的逆元是唯一的。
证明略。
下面建立汇通半群概念。
定义7.4.16 设 < S HH , * > 是一个全息汇通代数系统,其中S HH 是非空全息汇通集合, * 是定义在全息汇通集合S HH 上的一个二元运算,如果汇通运算 * 是封闭的,则称全息汇通代数系统 < S HH , * > 是广义汇通群。
定义7.4.17 设 < S HH , * > 是一个全息汇通代数系统,其中S HH 是非空全息汇通集合, * 是定义在全息汇通集合S HH 上的一个二元运算,如果
a ) 汇通运算 * 是封闭的;
b ) 汇通运算 * 是可结合的,即对任意的x, y, zX HH ,满足
( x * y ) * z = x * ( y * z ),
则称全息汇通代数系统 < S HH , * > 是汇通半群。
不难得到如下定理:
定理7.4.5 设 < S HH , * > 是一个汇通半群,
Figure 407496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090
且 * 在全息汇通集合B HH 上是封闭的,那么,< B HH , * > 也是一个汇通半群。可将 < B HH , * > 看作是汇通半群 < S HH , * > 的子半群。
证明略。
不难得到如下定理:
定理7.4.6 设 < S HH , * > 是一个汇通半群,如果全息汇通集合S HH 是一个有限集,则必有aS HH ,使得a * a = a
证明略。
进一步地,建立汇通群和汇通子群概念。
定义7.4.18 设 < G HH , * > 是一个全息汇通代数系统,其中G HH 是非空全息汇通集合, * 是定义在全息汇通集合G HH 上的一个二元运算,如果
a ) 汇通运算 * 是封闭的;
b ) 汇通运算 * 是可结合的,即对任意的x, y, zX HH ,满足
( x * y ) * z = x * ( y * z ),
c ) 存在幺元e
d ) 对于每一个元素x G HH ,存在着它的逆元x - 1
则称全息汇通代数系统 < G HH , * > 是一个汇通群。
定义7.4.19 设 < G HH , * > 是一个全息汇通代数系统。如果G HH 是有限全息汇通集合,则可称
< G HH , * > 为有限汇通群,G HH 中元素的个数可称为该有限汇通群的阶数,记为 | G HH | ;如果G HH 是无限汇通集,则称全息汇通代数系统 < G HH , * > 为无限汇通群。
不难得到如下定理:
定理7.4.7 设 < G HH , * > 是一个汇通群。对于a, bG,必定存在唯一的xG HH ,使得a * x = b
证明略。
不难得到如下定理:
定理7.4.8 设 < G HH , * > 是一个汇通群。对于a, b, cG HH ,如果有a * b = a * cb * a = c * a,则必定存在b = c(消去律)。
证明略。
不难得到如下定理:
定理7.4.9 汇通群 < G HH , * > 的运算表中的每一行或每一列都是G HH 的元素的一个置换。
证明略。
定义7.4.20 设 < G HH , * > 是一个汇通群,S HH G HH 的非空子集。如果 < S HH , * > 也构成汇通群,则称全息汇通代数系统 < S HH , * > 是 < G HH , * > 的一个汇通子群。
不难得到如下定理:
定理7.4.10 设 < G HH , * > 是一个汇通群,< S HH , * > 是的一个子群,那么,全息汇通代数系统
< G HH , * > 中的幺元e必定也是 < S HH , * > 中的幺元。
证明略。
在初步建立三类新的代数系统—— 绝对代数系统、相对代数系统和两极汇通代数系统的基础上,本发明人考虑建立绝对环、相对环和两极汇通环概念。
对于给定的两个绝对代数系统 < D A , ★ > 和 < D A , ☆ >,不难将它们组合成一个具有两个二元运算的绝对代数系统 < D A , ★, ☆ >。重要之点在于两个二元运算 ★ 和 ☆ 之间有联系的绝对代数系统 < D A , ★, ☆ >。一般地,我们可将第一个二元运算 ★ 称为“加法”,将第二个运算 ☆ 称为“乘法”。例如,具有加法和乘法这两个二元运算的绝对实数系统 < R A , +, × > 和绝对整数系统 < I A , +, × > 都是绝对代数系统。对于任意的a, b, cR A (或I A ),都有
a × ( b + c ) = ( a × b ) + ( a × c )
( b + c ) × a = ( b × a ) + ( c × a ),
这种联系就是乘法运算对于加法运算是可分配的。
( 2. 4 ) 对于ICT产业链而言,完全或局部、直接或间接进入互联网的企业价值链就是互联网用户终端的功效链,企业价值链上的产品研发部门、系统集成部门、产品制造部门、产品经销部门、运输部门以及售后服务部门和产品用户都是互联网的用户,如图9所示。
如图10所示:在本发明所提出的设计中,
企业价值链上的纵向一体化LI ( EVC ),指企业价值链上各个环节(或阶段)之间的集中化及其合作CC ( EVC );企业价值链上的横向一体化TI ( EVC ),指企业价值链上各个部门(或项目)之间的集中化及其合作CC ( EVC );企业价值链上的纵向非一体化LNI ( EVC ),指企业价值链上各个环节(或阶段)之间的分散化及其竞争DK ( EVC );企业价值链上的横向非一体化TNI ( EVC ),指企业价值链上各个部门(或项目)之间的分散化及其竞争DK ( EVC );
设HHI 为表征集中化程度的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G i j 为企业的第i 条价值链第j 个环节(或阶段)上的部门(或项目组);i = 1, 2, ···, n j = 1, 2, ···, m ,则有集合:
G i ={ G i 1 , G i 2 , ···, G i m }, G j ={ G 1 j , G 2 j , ···, G n j }
其中
G i 1 = 第i 条价值链上的实在品研发部门(或项目组),
G i 2 = 第i 条价值链上的系统集成部门(或项目组),
………………………………
G i j = 第i 条价值链上的实在品制造部门(或项目组),
………………………………
G i m = 第i 条价值链上的衍生品用户;
G 1 j = 第1条价值链第j 个环节(或阶段)上的部门(或项目组),
G 2 j = 第2条价值链第j 个环节(或阶段)上的部门(或项目组),
………………………………
G i j = 第i 条价值链第j 个环节(或阶段)上的部门(或项目组),
………………………………
G n j = 第n 条价值链第j 个环节(或阶段)上的部门(或项目组);
I ) 基于集中组织合作机制的企业价值链上纵向一体化LI ( EVC ) 可用如下形式表示:
LI ( i [ EVC ] ) = LI( G i , EVC [ CC ]; HHI ≥ 1800 ) ( 1. 13. 14 )
其中G i ={ G i 1 , G i 2 , ···, G i m },
Figure 418178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092
在此,将本来适用于整个行业集中化分析的
Figure 386134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094
测度模型加以适当改进,变为适用于企业价值链纵向一体化分析的指数度量方法。现在,HHI是某企业价值链的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其中j 表示企业价值链的总的单元个数,
Figure 193870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098
表示某企业
Figure 996741DEST_PATH_RE-3369DEST_PATH_IMAGE096
价值链第j 环节上本企业所属部门的总产量,
Figure 135598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100
表示第j 环节企业
Figure 719026DEST_PATH_RE-693107DEST_PATH_IMAGE096
价值链本企业所属部门的产量占该价值链总产量的份额,即一体化占有率。
II ) 基于集中组织合作机制的企业价值链上横向一体化TI ( EVC ) 可用如下形式表示:
TI ( j [ EVC ] ) = LI( G j , EVC [ CC ]; HHI ≥ 1800 ) ( 1. 13. 14 )
其中G j ={ G 1 j , G 2 j , ···, G n j },
Figure 968742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102
在此,将本来适用于整个行业集中化分析的
Figure 954015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104
测度模型加以适当改进,变为适用于企业价值链横向一体化分析的指数度量方法。现在,HHI是某企业
Figure 263774DEST_PATH_RE-390936DEST_PATH_IMAGE096
价值链第j 个环节的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其中i 表示企业价值链的总的单元个数,
Figure 521449DEST_PATH_RE-533335DEST_PATH_IMAGE098
表示某企业
Figure 574856DEST_PATH_RE-732235DEST_PATH_IMAGE096
价值链第j 环节上本企业所属部门的总产量,
Figure 414636DEST_PATH_RE-276480DEST_PATH_IMAGE100
表示第j 环节企业价值链本企业所属部门的产量占该价值链总产量的份额,即一体化占有率。
III ) 基于分散组织竞争机制的企业价值链上纵向非一体化LNI ( EVC ) 可用如下形式表示:
LNI ( i [ EVC ] ) = LNI( G i , EVC [ CC ]; HHI < 1400 ) ( 1. 13. 14 )
其中G i ={ G i 1 , G i 2 , ···, G i m },
Figure 187737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106
在此,将本来适用于整个行业集中化分析的
Figure 44834DEST_PATH_RE-401005DEST_PATH_IMAGE094
测度模型加以适当改进,变为适用于企业价值链纵向一体化分析的指数度量方法。现在,HHI是某企业
Figure 739121DEST_PATH_RE-639481DEST_PATH_IMAGE096
价值链的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其中j 表示企业价值链的总的单元个数,
Figure 328365DEST_PATH_RE-913599DEST_PATH_IMAGE098
表示某企业
Figure 373681DEST_PATH_RE-94176DEST_PATH_IMAGE096
价值链第j 环节上本企业所属部门的总产量,表示第j 环节企业
Figure 317684DEST_PATH_RE-486291DEST_PATH_IMAGE096
价值链本企业所属部门的产量占该价值链总产量的份额,即一体化占有率。
IV ) 基于分散组织竞争机制的企业价值链上横向非一体化TNI ( EVC ) 可用如下形式表示:
TNI ( j [ EVC ] ) = LNI( G j , EVC [ CC ]; HHI < 1400 ) ( 1. 13. 14 )
其中G j ={ G 1 j , G 2 j , ···, G n j },
Figure 405725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108
在此,将本来适用于整个行业集中化分析的
Figure 672759DEST_PATH_RE-5128DEST_PATH_IMAGE104
测度模型加以适当改进,变为适用于企业价值链横向一体化分析的指数度量方法。现在,HHI是某企业
Figure 58609DEST_PATH_RE-215661DEST_PATH_IMAGE096
价值链第j 个环节的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其中i 表示企业价值链的总的单元个数,
Figure 461909DEST_PATH_RE-944582DEST_PATH_IMAGE098
表示某企业
Figure 720852DEST_PATH_RE-898763DEST_PATH_IMAGE096
价值链第j 环节上本企业所属部门的总产量,表示第j 环节企业
Figure 212193DEST_PATH_RE-43754DEST_PATH_IMAGE096
价值链本企业所属部门的产量占该价值链总产量的份额,即一体化占有率。
(3)对于企业价值链,本发明人在其独立自主建立全新的逻辑基础、数学基础、科学基础以及全新的技术基础和工程基础上,为了将忽悠不定的“云”计算体系改造成为汇通万物、贯通经纬的“天地”计算体系,坚持以全球价值链体系为核心,引入适当的、用于分别反映一般EVC规划配置系统基本动力、基本荷载、基本功效、基本消耗、内部合作和竞争及外部合作和竞争的各种基本协同变量,建立规划配置“天地”计算的技术原理和系统方案。
( 3. 1 ) 需要考虑的是引入适当的、用于描述一般EVC规划配置系统宏观状态的序参量,引入适当的、用于反映外界环境作用的控制参量,并且引入适当的、用于分别反映一般EVC规划配置系统基本动力、基本荷载、基本功效、基本消耗、内部合作和竞争及外部合作和竞争的各种基本协同变量。
对于任一EVC规划配置系统,序参量可作为描述系统宏观状态的基本变量。协同性在相变中的意义在于,子系统关联引起的协同作用使得整个系统从无序变为有序——出现了序参量,序参量之间的合作和竞争最终导致了只有少数序参量支配系统——这是在更高程度上的系统。协同学研究在各个领域中由大量子系统所构成的系统,当系统的控制参量(外界环境提供的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达到临界值时系统中产生相变的规律和结果。
在将任一EVC规划配置系统归结为资源配置系统的情况下,假设该系统共有N个配置结点,在一定赋权配置强度下确定的资源配置量为M d 。在时刻t ,资源配置密度Π d 可如下定义:
, ρ = 1, 2, ···, K ( 1. 42 )
其中,Q ρ 为第ρ种配置资源的数量,K为配置资源的种类数目,σ d , ρ 为第ρ种配置资源的赋权配置强度。
在这里,我们可将资源配置密度Π d 选作为用于描述该EVC规划配置系统宏观状态的序参量,并称之为协同状态变量。
进一步地,对于EVC规划配置系统,可将作为状态变量的序参量Π d 分为目标序参量和实际序参量,分别记作 Π d Π d 。为了将该系统协同状态变量与该系统的其它基本协同变量的记号统一起来,下面用x 1x 2 分别代表 Π d Π d ,即:x 1 = Π d 为系统的协同状态目标变量(合理协同状态变量或非合理协同状态变量);x 2 = Π d 为系统的协同状态实际变量。
本发明人考虑适当引入协同控制参量、协同控制因子和控制趋向参数,初步探讨建立协同控制因子动力学方程。
假设外界在时刻t向该系统提供的资源流M E 包含能量流M EE 、物质流M EM 和信息流M EI ,即:
Figure 103106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112
Figure 79152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114
( 1. 43 )
其中,Q EE , υ 为外界提供的第υ E 种能量流的数量,V E 为能量流的种类数目,σ EE , υ 为外界提供的第υ E 种能量流的赋权配置强度;Q EM , υ 为外界提供的第υ M 种物质流的数量,V M 为物质流的种类数目,σ EM , υ 为外界提供的第υ M 种物质流的赋权配置强度;Q EI , υ 为外界提供的第υ I 种信息流的数量,V I 为信息流的种类数目,σ EI , υ 为外界提供的第υ I 种信息流的赋权配置强度。
在这里,我们可将外界在时刻t向该系统提供的资源流M E 选作为用于描述外界对该EVC规划配置系统产生作用的控制参量,并称之为协同控制参量。
进一步地,对于EVC规划配置系统,可将作为控制参量M E 分为目标控制参量和实际控制参量,分别记作 M E M E 。为了将该系统协同控制参量与该系统的其它基本协同变量的记号统一起来,下面用x 3 x 4 分别代表 M E M E ,即:
x 3 = M E 为系统的协同控制目标变量(合理协同控制参量或非合理协同控制参量);
x 4 = M E 为系统的协同控制实际变量。
本发明人将考虑适当引入系统动力变量、系统动力因子和动力趋向参数,初步探讨建立系统动力因子动力学方程。作出假设:
x 5 = M d , F 为满足配置作用力F d 要求的资源量,可称之为配置作用变量;
x 6 = M d , C 为资源荷载。
在这里,我们可将满足配置作用力F d 要求的资源量M d , F 和资源荷载M d , C 选作为用于描述系统基本动力因素的变量,并称它们为系统动力变量。
本发明人将考虑适当引入系统效应变量、系统效应因子和效应趋向参数,初步探讨建立系统效应因子动力学方程。为此,作出假设:
x 7 = M d , S 为满足系统功效S F 要求的资源量,x 8 = M d , L 为系统消耗。
在这里,我们可将满足系统功效S F 要求的资源量M d , S 和系统消耗M d , L 选作为用于描述系统基本效应因素的变量,并称它们为系统效应变量。
本发明人将考虑适当引入环境动力变量、环境动力因子和环境动力趋向参数,初步探讨建立环境动力因子动力学方程。为此,作出假设:
x 9 = M d , EF 为满足环境承载力E F 要求的资源量,
x 10 = M d , EC 为系统对于环境所形成的荷载。
在这里,我们可将满足环境承载力E F 要求的资源量M d , EF 和系统对于环境所形成的荷载M d , EC 选作为用于描述环境动力因素的变量,并称它们为环境动力变量。
本发明人将考虑适当引入环境效应变量、环境效应因子和环境效应趋向参数,初步探讨建立环境效应因子动力学方程。为此,作出假设:
x 11 = M d , ES 为满足系统环境功效S EF 要求的资源量,x 12 = M d , EL 为系统环境消耗。
在这里,我们可将满足系统环境功效S EF 要求的资源量M d , ES 和系统环境消耗M d , EL 选作为用于描述系统环境效应因素的变量,并称它们为环境效应变量。
本发明人将考虑适当引入外部动力变量、外部动力因子和外部动力趋向参数,初步探讨建立外部动力因子动力学方程。为此,作出假设:
x 13 = W SE , Γ 为外部合作资源量,x 14 = W SE , L 为外部竞争资源量。
在这里,我们可将外部合作资源量W SE , Γ 和外部竞争资源量W SE , L 选作为用于描述系统外部动力因素的变量,并称它们为外部动力变量。
本发明人将考虑适当引入外部协同变量、外部协同因子和外部协同趋向参数,初步探讨建立外部协同因子动力学方程。为此,作出假设:
x 15 = M SE , Λ 为外部集中交流量,x 16 = M SE , V 为外部分散交流量。
在这里,我们可将外部集中交流量M SE , Λ 和外部分散交流量M SE , V 选作为用于描述系统外部协同因素的变量,并称它们为外部协同变量。
本发明人将考虑适当引入内部动力变量、内部动力因子和内部动力趋向参数,初步探讨建立内部动力因子动力学方程。为此,作出假设:
x 17 = W S , Γ 为内部合作资源配置量,x 18 = W S , L 为内部竞争资源配置量。
在这里,我们可将内部合作资源配置量W S , Γ 和内部竞争资源配置量W S , L 选作为用于描述系统内部动力因素的变量,并称它们为内部动力变量。
本发明人将考虑适当引入内部协同变量、内部协同因子和内部协同趋向参数,初步探讨建立内部协同因子动力学方程。作出假设:
x 19 = M S , Λ 为内部集中交流量,x 20 = M S , V 为内部分散交流量。
在这里,我们可将内部集中交流量M S , Λ 和内部分散交流量M S , V 选作为用于描述系统内部协同因素的变量,并称它们为内部协同变量。
对EVC规划配置系统协同变量x 2n−1( t ) ( n = 1, 2, ···, 10 ) 的分布,给出含有转移概率的“漂移因子”如下:
Figure 619855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116
( 1. 44 )
并给出含有转移概率的“涨落因子”如下:
Figure 263326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118
( 1. 45 )
其中,k 2n−1 为EVC规划配置系统协同变量x 2n−1( t ) 的趋向参数。
对EVC规划配置系统协同变量x 2n ( t ) ( n = 1, 2, ···, 10 ) 的分布,给出含有转移概率的“漂移因子”如下:
Figure 598492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120
( 1. 46 )
并给出含有转移概率的“涨落因子”如下:
Figure 327414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122
( 1. 47 )
其中,k 2n 为EVC规划配置系统协同变量x 2n ( t ) 的趋向参数。
在EVC规划配置系统协同变量x 2n−1( t ) 和EVC规划配置系统协同变量x 2n ( t ) 之间可引入如下可称为“完备协同因子”的因子:
Figure 593179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124
( 1. 48 a )
Figure 91156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126
( 1. 48 b )
假定在离开初始值的短时间间隔Δ t时的x 2n−1 ( t ) 的平均差及均方差和x 2n−1 ( t ) 的平均差及均方差,是分别通过由初始条件x 2n−1 ( 0) = x 2n−1, 0 和初始条件x 2n ( 0) = x 2n, 0 反复积分后取平均值 < > 计算的。利用这种计算得到以下结果:
Figure 597224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128
( 1. 49 a )
Figure 813442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130
( 1. 49 b )
Figure 695947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132
( 1. 50 a )
Figure 48431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134
( 1. 50 b )
现在,给出如下一种可称之为“完备协同因子动力学方程”的朗之万方程:
( 1. 51 a )
Figure 366597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138
( 1. 51 b )
这里假定ξ 2n−1( t ) 和ξ 2n ( t ) 均为高斯δ关联的随机力,即假定它们的关联函数为
Figure 787214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140
Figure 259784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142
( 1. 52 a )
Figure 107654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144
Figure 32885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146
( 1. 52 b )
由式 ( 1. 48 a ) 和 ( 1. 48 b ),可将式 ( 1. 51 a ) 和 ( 1. 51b ) 分别写为
Figure 444143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148
( 1. 53 a )
Figure 771219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150
( 1. 53 b )
本发明人试图就一般情形初步探讨建立完备协同因子动力学的基本方程体系及其模型,以形成完备协同因子动力学分析基础。本发明人建立的新方程体系首先是非线性随机微分方程组和确定性约束条件关系的结合与统一,其次是实际系统状态函数和合理系统状态函数(或非合理系统状态函数)在完备协同因子动力学基本方程组基础上的结合与统一。本发明人建立的完备协同因子动力学基本方程体系及其合理化趋向模型和非合理化趋向模型,是新动力学的第一类方程体系,它可看作是Langevin方程的拓展。或者说,本发明人建立的完备协同因子动力学基本方程体系及其合理化趋向模型和非合理化趋向模型,共同构成复杂大系统完备协同因子动力学的基本模式。
在基于资源配置动力学、系统功效价值论和全息组织协同学的博弈组织协同学分析范式中,博弈组织动力学体系应当由社会组织构形
Figure 55570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152
、系统局势向量(其中 [SS] 表示内外部协同组织关系)和趋向参数
Figure 230517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156
(其中趋向参数表示为T 维趋向空间的诸元素)的相互作用构成。当通过Langevin 方程来讨论它们的耦合时,必须将变量看作
Figure 412099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158
( 1. 38 )
现在,动力学变量的整个空间不仅包含系统局势向量
Figure 805035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160
和趋向参数
Figure 704857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162
,而且包含社会组织构形变量
Figure 270968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164
作为这一探索的第一步,需要建立现代博弈群组构形
Figure 307057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166
的平均值方程。对于某个互联网体系,假定现代博弈群组构形总变量的普遍形式是
Figure 933210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168
( 1. 39 )
这里的
Figure 320329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170
是实系数。再进一步地,我将上述完备协同因子制约条件及约束关系体系区分为总系统完备协同因子制约条件及约束关系体系和分系统完备协同因子制约条件及约束关系体系。
全息组织协同学体系分析框架如图11所示。图中,
Figure 611502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172
/ 形成系统动力关系;
Figure 564732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176
/
Figure 173568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178
形成系统效应关系;
Figure 347060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180
/
Figure 357742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182
形成生态动力关系;
Figure 263381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184
/
Figure 359513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186
形成生态效应关系;
Figure 805537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188
形成协同组织结构类型。
在一定的系统动力效应制约关系和系统组织协同约束条件下,各种配置组织利用各种配置方式和各种资源要素来“驱动”系统局势向量以形成运动。因此,在一定的系统动力效应制约关系和系统组织协同约束条件下,
Figure 936305DEST_PATH_RE-353645DEST_PATH_IMAGE160
的时间微商应当由这些竞争作用偏微商的迭加构成:
, i = 1, 2, ∙∙∙, s ( 1. 40 )
s. t. , j = 1, 2, 3
其中,每一项表示一种作用。一般而言,它依赖于系统局势向量
Figure 95256DEST_PATH_RE-111516DEST_PATH_IMAGE160
、社会组织构形和某种控制参量的非线性作用。
同样,趋向参数
Figure 390288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194
的时间微商(它决定着转移概率的公式)表示着趋向于变更系统局势向量的动力效应基础和协同组织关系,并且也由具有竞争作用的偏微商的迭加构成:
Figure 461013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196
, l = 1, 2, ∙∙∙, T ( 1. 41 )
偏微商表示各个趋向引起的系统局势向量的变化,这种变更的趋势将引起社会组织构形的变更,变更了的社会组织构形反过来又驱使系统局势
Figure 354199DEST_PATH_RE-470582DEST_PATH_IMAGE160
进入下一个新的状态,等等。至此,在 ( 1. 40 ) 和 ( 1. 41 ) 中忽略了随机力项。当加上随机力项时,( 1. 40 ) 和 ( 1. 41 ) 就变成了Langevin 方程,并且得到了类似于对
Figure 772542DEST_PATH_RE-891199DEST_PATH_IMAGE164
的统计描述。
按照基本组织类型,本发明人将复杂大系统分为五种基本类型,即:集中组织合作类型、集中组织竞争类型、基本协同组织类型、分散组织合作类型和分散组织竞争类型。
与此相应,本发明人将上述完备协同因子制约条件及约束关系体系区分为五种基本类型,即:
集中组织合作类型完备协同因子制约条件及约束关系体系;
集中组织竞争类型完备协同因子制约条件及约束关系体系;
基本协同组织类型完备协同因子制约条件及约束关系体系;
分散组织合作类型完备协同因子制约条件及约束关系体系;
分散组织竞争类型完备协同因子制约条件及约束关系体系。
与此相应,本发明人将上述完备协同因子制约条件及约束关系体系区分为五种基本类型、十六个主要类型和八十一个特殊类型。这十六个主要类型如下:
外部集中合作 / 内部集中合作类型完备协同因子制约条件及约束关系体系;
外部集中合作 / 内部集中竞争类型完备协同因子制约条件及约束关系体系;
外部集中合作 / 内部分散合作类型完备协同因子制约条件及约束关系体系;
外部集中合作 / 内部分散竞争类型完备协同因子制约条件及约束关系体系;
外部集中竞争 / 内部集中合作类型完备协同因子制约条件及约束关系体系;
外部集中竞争 / 内部集中竞争类型完备协同因子制约条件及约束关系体系;
外部集中竞争 / 内部分散合作类型完备协同因子制约条件及约束关系体系;
外部集中竞争 / 内部分散竞争类型完备协同因子制约条件及约束关系体系;
外部分散合作 / 内部集中合作类型完备协同因子制约条件及约束关系体系;
外部分散合作 / 内部集中竞争类型完备协同因子制约条件及约束关系体系;
外部分散合作 / 内部分散合作类型完备协同因子制约条件及约束关系体系;
外部分散合作 / 内部分散竞争类型完备协同因子制约条件及约束关系体系;
外部分散竞争 / 内部集中合作类型完备协同因子制约条件及约束关系体系;
外部分散竞争 / 内部集中竞争类型完备协同因子制约条件及约束关系体系;
外部分散竞争 / 内部分散合作类型完备协同因子制约条件及约束关系体系;
外部分散竞争 / 内部分散竞争类型完备协同因子制约条件及约束关系体系。
一个复杂大系统在某一方面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只有一个特定类型的总系统,而一个特定类型的总系统可以包含五种基本类型的分系统,或包含十六种主要类型的分系统,或包含81种特殊类型的分系统,如图12所示。
( 3. 2 ) 按照合理化的要求,本发明人将规划配置天地计算的特点(标准及要求)归结为如下四个方面:
C 1. 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外部数据安全可靠
规划配置天地计算提供了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外部最可靠、最安全的数据存储中心,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外部用户不用再担心数据丢失、病毒入侵等麻烦。当你的文档保存在类似Docs / HSO 的网络服务上,当你把自己的照片上传到类似Picasa Web / HSO 的网络相册里,你就再也不用担心数据的丢失或损坏。因为在“天地”的另一端,有全世界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外部最专业的团队来帮你管理信息,有全世界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外部最先进的数据中心来帮你保存数据。同时,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外部严格的权限管理策略可以帮助你放心地与你指定的人共享数据。
C 2. 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外部客户端需求低
规划配置天地计算对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外部用户端的设备要求最低,使用起来也最方便。你可以在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外部浏览器中直接编辑存储在“天地”的另一端的文档,你可以随时与朋友分享信息及各种资源,再也不用担心你的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外部软件是否是最新版本,再也不用为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外部软件或文档染上病毒而发愁。因为在“天地”的另一端,有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外部专业的技术人员帮你维护硬件,帮你安装和升级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外部软件,帮你防范病毒和各类网络攻击,帮你做你以前在个人设备(包括电脑)上所做的一切。
C 3. 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外部轻松共享数据
规划配置天地计算可以轻松实现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外部不同设备间的数据与应用共享,不仅帮助人们建立信息联系,而且帮助人们建立实物联系、知识联系和金融联系。考虑到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外部不同设备的数据同步方法种类繁多,操作复杂,要在这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外部许多不同的设备之间保存和维护最新的一份联系人信息,你必须为此付出难以计数的时间和精力。这时,你需要用规划配置天地计算来让一切都变得更简单。在规划配置天地计算的动态汇通网络应用模式中,数据只有一份,保存在“天地”的另一端,你的所有电子设备只需要连接动态汇通网络,就可以同时访问和使用同一份数据。   
C 4. 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外部可能无限多
规划配置天地计算将会为人们使用网络提供几乎无限多的可能,为存储和管理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外部数据提供了几乎无限多的空间,也为人们完成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外部的各类应用提供了几乎无限强大的计算能力。离开了规划配置天地计算,单单使用个人电脑或手机上的客户端应用,我们是无法享受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外部的这些便捷的。个人电脑或其他电子设备不可能提供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外部无限量的存储空间和计算能力,但在“天地”的另一端,由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外部数万台甚至更多服务器组成的庞大的集群却可以轻易地做到这一点。个人和单个设备的能力是有限的,但规划配置天地计算的潜力却几乎是无限的。当你把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外部最常用的数据和最重要的功能都放在“天地”上时,我们相信,你对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外部硬件设备、应用软件乃至动态汇通网络的认识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你的生活也会因此而改变。   
动态汇通的精神实质是全面的自由、平等和分享。作为一种最能体现动态汇通网精神的计算模型,规划配置天地计算必将在不远的将来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将从多个方面改变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无论是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外部的普通用户,还是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外部的企业员工,无论是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外部的管理者,还是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外部的软件开发人员,他们都能亲身体验到这种全面而深刻的改变。
( 3. 3 ) 社会公共机构(包括政府)应对规划配置天地计算
规划配置天地计算不仅对于每个国家的ICT业意义重大,而且对于每个国家的各行各业意义重大,政策制定者需要对此足够重视,以免错过时机。
在过去,政府已经从ICT公司的服务中获得了诸多好处,推动了电子政务改革并且建立了和本国ICT服务以及渠道提供商之间的伙伴关系。不过,规划配置天地计算要求较过去更为全面的支持,更多的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外部软件、平台或者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外部基础构架需要外包。  
规划配置天地计算必须成为各个国家ICT产业政策中的一部分   
规划配置天地计算是一场规模游戏——信息网络内外部规模越大越好,并且最先采取行动的公司将会变得最大。其规模必须支持信息网络内外部无所不在的接入、连接的无缝灵活性、有竞争力的价格、持续为天地服务的质量、功能以及安全进行投资。   
规划配置天地计算的发展之路或许意味着信息网络内外部相关厂商必须进行预先投资,而且其基础构架必须能够支持足够大的容量。而预先投资能力则会影响到在天地服务中的信息网络内外部市场位置。   
究竟如何看待规划配置天地计算,对于政府而言,有些两难。如果是将它完全交由市场,很可能出现的一种情况便是本土信息网络内外部市场会被吸入“全球天地”,本土公司沦落为全球主流公司的海外工厂;而如果采取政策干预,从实践角度看也无法真正关闭天地。  
从本土天地到国家天地,从国家天地到全球天地。
信息网络内外部政策高管必须充分考虑规划配置天地计算对于国家ICT业及各行各业带来的风险和机遇。一方面,它或许会带来信息网络内外部工作以及数据的“海外建厂”。另一方面,由于规划配置天地计算体系是全球性的,而法律系统却在国家之间存在的差异,这就意味着信息网络内外部数据安全以及隐私问题会存在争议或者隐患。   
“国家天地”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两个问题。首先,“国家天地”将为本土ICT业及各行各业提供信息网络内外部市场机会;另外,政府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管理规划配置天地计算,结合本国的法规政策,保证其达到自身的安全要求。对于中小国家来说,建立并发展全球天地,是同诸如亚马逊、谷歌、IBM、微软这些IT巨头进行防御和竞争的必要途径。   
政府与通信企业的关系
政府如果想在规划配置天地计算中获得主导权,需要在两方面下功夫,一是信息网络内外部政策;二是信息网络内外部支出。核心之处在于,能够保证本土企业在规划配置天地计算中的地位。   
由于规划配置天地计算的投资巨大,这就意味着,每个国家中没有多少厂商具备同全球ICT巨头竞争的实力,由此本国信息网络内外部最大的运营商或许会是“国家天地”建设的最佳候选对象——至少他们具备资源优势,而且一般会只关注本国信息网络内外部市场。   
当然,政府也可以同全球天地服务提供商合作,以刺激本国天地的发展。
4、附图说明
图1是面向PA / EVC的元系统科学全息汇通数学变量体系示意图。
图2是面向PA / EVC的元系统科学全息汇通数学基本方程体系图。
作为本发明人建立的互联网体系交叉集成科学分析技术体系框架的基本组成部分,全息汇通数学分析技术框架本身是一个具有多层级结构的复杂体系。该分析技术框架体系包括:
元系统科学的全息汇通数学汇总分析框架体系;
元系统全息组织协同学数理汇总分析框架体系;
元系统科学的全息汇通数学权衡分析框架体系。
图3 是元系统科学全息汇通分析和全汇通权衡分析基本流程图。
作为全汇通系统过程,基于全息汇通分析的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总是以EVC规划配置系统问题为主要对象。而EVC规划配置系统具有一些与普通线性系统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结构的非线性、系统的动态性与开放性以及信息的不确定性和不完备性。鉴于复杂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问题的特点,仅仅依靠定量模型
图4是企业价值链智能大系统博弈组织协同学分析基本流程图。
图5是企业价值链智能大系统外部交流动力学集成分析基本流程图。
图6是企业价值链智能大系统变迁过程动力学集成分析基本流程图。
图7是企业价值链智能大系统外部协同因子动力学集成分析基本流程图。
图8是企业价值链智能大系统内部协同因子动力学集成分析基本流程图。
作为新智慧系统过程,基于两极汇通分析的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总是以EVC规划配置系统问题为主要对象。而EVC规划配置系统具有一些与普通线性系统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结构的非线性、系统的动态性与开放性以及信息的不确定性和不完备性。鉴于复杂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问题的特点,仅仅依靠定量模型
如果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者对状态空间Θ的信息完全了解,可称为确定型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问题;对状态空间Θ的信息部分了解,可称为风险型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问题;对状态空间Θ的信息没有了解,可称为不确定型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问题。在信息获得之前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问题的性质不变,风险型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仍然是风险型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知识增加了一个获得完全信息的行动。
对于某个特定组织而言,所要完成的任务与其组织结构是保持形式上的一致,所要建设的互联网群体智能集成系统也应当与它们保持形式上的一致。也就是说,上面定义的智能集成网络图G B 在形式上与组织及其要完成的某种任务在结构上是一致的。
概念模型是依靠人的知识和经验对复杂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问题的简单抽象,是一种定性分析模型,它对问题的分析程度最广;数学模型是一种定量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模型,它的综合化程度最高,能够深刻地反映问题的本质,但广度不够;结构模型是在概念模型的基础上对复杂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问题的一种形式化划分,它是定性分析与定量集成之间相互联系的桥梁。对于复杂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问题的理解,既要有一定深度又要有一定广度。这就需要综合运用上述三类模型。
图9 是基于互联网产业链 VC / ICT的实际产品领域价值链EVC 示意图。
对于ICT产业链而言,完全或局部、直接或间接进入互联网的企业价值链就是互联网用户终端的功效链,企业价值链上的产品研发部门、系统集成部门、产品制造部门、产品经销部门、运输部门以及售后服务部门和产品用户都是互联网的用户,如图9所示。
图10是实体经济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联系示意图。
如图10所示:在本发明所提出的设计中,企业价值链上的纵向一体化LI ( EVC ),指企业价值链上各个环节(或阶段)之间的集中化及其合作CC ( EVC );企业价值链上的横向一体化TI ( EVC ),指企业价值链上各个部门(或项目)之间的集中化及其合作CC ( EVC );企业价值链上的纵向非一体化LNI ( EVC ),指企业价值链上各个环节(或阶段)之间的分散化及其竞争DK ( EVC );企业价值链上的横向非一体化TNI ( EVC ),指企业价值链上各个部门(或项目)之间的分散化及其竞争DK ( EVC );
图11 是全息组织协同学体系分析框架图。图中,
/
Figure 922081DEST_PATH_RE-352584DEST_PATH_IMAGE174
形成系统动力关系;
Figure 616368DEST_PATH_RE-277815DEST_PATH_IMAGE176
/
Figure 267929DEST_PATH_RE-377489DEST_PATH_IMAGE178
形成系统效应关系;
Figure 313245DEST_PATH_RE-438986DEST_PATH_IMAGE180
/ 形成生态动力关系;
Figure 444198DEST_PATH_RE-886596DEST_PATH_IMAGE184
/
Figure 532240DEST_PATH_RE-665327DEST_PATH_IMAGE186
形成生态效应关系;
形成协同组织结构类型。
在一定的系统动力效应制约关系和系统组织协同约束条件下,各种配置组织利用各种配置方式和各种资源要素来“驱动”系统局势向量以形成运动。
图12是基于全球智能一体化网络计算机系统CS / HSN ( GII ) 的企业价值链全息协同组织模式图。
一个复杂大系统在某一方面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只有一个特定类型的总系统,而一个特定类型的总系统可以包含五种基本类型的分系统,或包含十六种主要类型的分系统,或包含81种特殊类型的分系统,如图12所示。
5、具体实施方式
有待于开发建立的PA / EVC系统,无疑是一种先进的经济科学技术体系、一种先进的管理科学技术体系以及一种先进的系统工程理论和实践,它涉及面广,投人大,实施周期长,难度大,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采取科学的方法来保证项目实施的成功。
C 1 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项目实施规划
根据企业价值链组织实际,确定整个项目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个阶段,主要实施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系统控制、销售配置、应收配置、物流安排、应付配置、库存配置、存货核算、产品数据配置(含企业价值链结构配置、工艺配置)、费用预算配置(含费用配置)、金融项目核算、PDM数据整理及需求分析、硬件网络环境搭建、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周期为12个月左右。主要完成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物流和资金流的集成,规范、透明基础配置。
第二个阶段,是集成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生产主规划、物料需求规划、能力平衡、车间项目配置、质量配置、设备计量配置、人力资源配置、解决分析、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周期为16个月左右。主要实现以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市场为需求、以纵向及横向带动的主规划为核心、以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投入产出为主要内容的全息协同性组织模式,有效地控制在制品,最大限度地压缩存货,提高交货期,快速地满足市场需要。
C 2 规划配置的总体目标
a.以实施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项目为契机,促进企业价值链由传统的封闭、低效率、粗放式配置模式向透明、协同、规范、精益的配置模式的转变,支撑企业价值链战略目标的实现。
b.加强企业价值链基础配置。建立规范的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数据标准及编码体系,促进企业价值链基础整顿;加强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产品设计、工艺文件标准化配置;细化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原材料消耗、工时、资金占用、设备台时定额配置;规范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企业价值链生产期标准;加强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客户资源信息配置;细化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成本费用及价格配置;加强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运载流程及角色规范配置。
c.改进配置、决策方法。实现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信息资源规划、各子系统的数据集成和数据库全局共享;建立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企业价值链基础信息结构,包括集成的信息网络和全面统一的数据交互格式;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齐套库存配置及分析;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过程消耗成本核算;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赊销风险控制及客户资源配置;纵向及横向带动的主系统运行规划、物料需求规划、订单配置的集成应用;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分产品的实时成本核算;快速报价;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利润预算及盈亏平衡分析;在线多维数据分析,支持决策应用。
  d.以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为规范,系统提升企业价值链配置,支撑企业价值链进行系统进化,形成透明、开放、协同、规范、精益的企业价值链文化。
C 3 规划配置的实施内容
a.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物流安排。依托全新的信息系统支持,及时传递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生产系统的需求,并通过与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物流系统的信息集成,迅速对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生产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保证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生产物料的齐套性。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系统根据系统运行规划,提出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生产的需求规划;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生产系统可以根据物料规划查询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齐套情况,提出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物流安排规划;依托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系统的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信息集成,建立完善的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供应商配置体系;将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供应商的交货期、物品质量等信息作为供应商评价的依据;把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供应商评价结果同物流安排份额分配、付款政策结合起来;建立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物流安排周期、经济批量、安全库存等基础配置的信息库,为及时保障材料供应提供依据。
b.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销售、库存和生产系统。系统运行规划是指导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生产活动的纲领性文件。为了保障系统运行规划的实施,同时会产生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物料物流安排规划、外协件规划、车间项目规划、设备使用规划、工装模具规划等一系列配套的规划。系统运行规划与这些规划是纲和目的关系,纲举才能目张。
c.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成本配置。对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生产成本进行规划、核算、控制和配置,建立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部门成本预算方法,并与事中成本分析相对比,使预算逐步部门学、准确,为企业价值链组织决策提供有用的资料。
d.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应付配置。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应付款子系统主要配置企业价值链在运行过程中与供应商发生的各种往来款项,有效地帮助企业价值链配置者掌握资金的流向,通过监控付款情况来控制企业价值链资金的流出,形成流动资金的良好循环。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应付款子系统基于物流安排活动的发生填写发票、税金和物流安排费用,也可以直接调用物流安排子系统生成的订单。发票金额与入库物料的分摊,可以确定入库物料付款情况。发票过账后生成应付款台账,付款单与应付款台账进行结算,确定已付款金额和未付款金额,同时可处理预付款。为了实时掌握企业价值链组织未来的资金流出情况,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系统还提供丰富的查询统计功能,并与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物流安排子系统、账务子系统集成使用。
e.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应收配置。企业价值链组织通过对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系统的应用,实现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金融项目部门与销售部门间数据的共享,在网络上完成数据信息的交流;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金融项目部的收入核算表款将以销售部门的销售发票为依据进行登记;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收入核算表款按往来户进行归集。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部和外部关联的收款、销售发票有据可依,明确流程来源。回款结算时可以指定到每一笔应收款,使收入核算表龄、预收账龄反映及时、准确,不但可以进行收入核算表龄、预收账龄分析,还可以进行回款账龄分析。
6、600项发明专利共同实施计划简介
经过三十年的自由探索,独立发明人李宗诚教授于2011年9月通过电子申请系统正式向国家专利局提交600项发明专利申请,并提交600份总计约3600万字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附图等材料。
经过三十年的自由探索,独立发明人李宗诚教授在通过国际国内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已发表八十多篇论文(不含合作完成的成果)的基础上,最近已独立写作完成八部与本次申报的600项技术发明有密切关系的学术巨著(共计3000万字),打算在2011年9月之后陆续处理正式出版事宜。
本次申报的600项技术发明专利,是发明人李宗诚经过三十年独立自由探索而建立的一个自成体系的全新技术集群,其总名称为“全球价值链网络技术支持体系”[ DCN / HII ( GVC );李宗诚,2011 ]。
基于一系列独立自由完成的重大开创性学术研究成果和600项最新技术发明,发明人李宗诚提出一项可称之为“开天辟地”计划的战略——全球价值链系统工程技术集群开发总体战略。
全球价值链网络技术支持体系的总体战略目标可归结为如下内容:
1、在技术开发的基础方面(ICT产业链的前端),以多层级多模式的全球价值链体系(GVC)为核心,以自然智能与人工智能基于计算机及其网络而进行的联结和协调作为一般智能集成系统(IIS)升级进程的主线,建立全新的逻辑基础、数学基础、科学基础以及全新的技术基础和工程基础,为相对封闭、相对静止的“资源池”——云计算网络注入灵魂、智能和生命,建造全球智能一体化网络计算机系统(CS / HSN ( GII )),将全球互联网打造成为真正具有生命及生态全息协同组织的技术支持体系。
2、在全新技术的应用方面(ICT产业链的末端),以多层级多模式的全球价值链体系(GVC)为核心,以认知系统与实践系统基于计算机辅助系统及互联网而进行的联结和协调作为高级智能集成系统(HIIS)演变进程的主线,建立基于元系统(MS)科学全新理论的智能集成科学技术体系(IIS & IIT;李宗诚,2011),将赋予生命活力的新型全球互联网与分散在世界各地各领域各部门的物流网、能源网、金融网和知识网融为一体(DCN),大力推行全球价值链系统工程,建立真正具有生命及生态全息协同组织的全球智能一体化动态汇通网络体系(DCN / HII ( GVC )),从而建造智能集成网、生命互联网和生态运行网。
通过实施全球价值链系统工程技术集群开发总体战略——本发明人称之为“开天辟地”计划,将忽悠不定的“云”计算体系改造成为汇通万物、贯通经纬的“天地”计算体系。
基于云计算变革的天地计算革命,以多层级多模式的全球价值链系统为核心,以现代电子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持基础,将物流网络、能源网络、信息网络、金融网络和知识网络紧密结合起来,建立高效、集约、具有生命(或生态)自组织性质的智能集成一体化动态汇通网络大系统,极大地简化团队管理(及企业管理)、部门管理(及产业管理)、区域管理以及国家管理和全球管理,有效降低团队(及企业)基础设施成本、部门(及产业)基础设施成本、区域基础设施成本以及国家基础设施成本和全球基础设施成本,全面提高团队(及企业)信息化水平、部门(及产业)信息化水平、区域信息化水平以及国家信息化水平和全球信息化水平,将一切社会性的组织及其活动变成全球多层级多模式系统功效链网络体系中的配置结点及其活动,尤其将一切社会性的经济组织及其活动变成全球多层级多模式价值链网络体系中的配置结点及其活动,最终将导致知识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成为社会的、组织的、个人的基本属性。

Claims (7)

1.独立权利要求——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智能一体化系统计算技术基础,是本申请人在建立全新的逻辑基础、数学基础、科学基础以及全新的技术基础和工程基础上,为了将忽悠不定的“云”计算体系改造成为汇通万物、贯通经纬的“天地”计算体系,以互联网用户为中心,进而以全球价值链体系(GVC)为中心,以自然智能与人工智能基于计算机及其网络而进行的联结和协调作为一般智能集成系统(IIS)升级进程的主线,通过建立网络配置动力学基本模型和范式而提出来的一项新技术,本项权利的特征在于:
A、对于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智能一体化系统计算技术,全新的逻辑基础包括全息汇通逻辑、两极汇通逻辑、两极全息汇通逻辑;全新的数学基础包括全息汇通数学、两极汇通数学、系统变迁分析数学;全新的科学基础包括资源配置动力学、全息组织协同学、系统功效价值论、博弈组织协同学、对冲均衡经济学、全息汇通物理学,以及由一系列全新理论的大综合而形成的贯通科学(交叉科学与横断科学)——元系统科学和智能集成科学;全新的技术基础是以价值链系统为核心、面向全息协同性的全新系统技术(集群);全新的工程基础是以价值链系统为核心、面向全息协同性的全新系统工程(集群);
B、对于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智能一体化系统计算技术,“天地”计算本身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具有十分复杂的全息协同组织结构,在这里,一方面,各种计算机及其基础设施、附属设备和网络设备(包括服务器、浏览器)以全息协同组织模式(包括ICC、ICK、ICH、IDC、IDK、IDH、IMC、IMK、IMH、ECC、ECK、ECH、EDC、EDK、EDH、EMC、EMK、EMH)连接起来而形成计算机互联网络组织;另一方面,各种用户及其功效链以全息协同组织模式(包括ICC、ICK、ICH、IDC、IDK、IDH、IMC、IMK、IMH、ECC、ECK、ECH、EDC、EDK、EDH、EMC、EMK、EMH)连接起来而形成自然智能社会化组织,这种自然智能社会化组织与计算机互联网络组织共同形成本发明人所指称的“天地”计算体系CS / HSN ( GII );
C、对于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智能一体化系统计算技术,建立规划配置“天地”计算的基本原理、数学基础和总体设计框架,进而建立规划配置“天地”计算的逻辑基础和数学基础——全息汇通代数系统;
D、对于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智能一体化系统计算技术,引入适当的、用于分别反映一般复杂适应系统基本动力、基本荷载、基本功效、基本消耗、内部合作和竞争及外部合作和竞争的各种基本协同变量,建立规划配置“天地”计算的技术原理和系统方案。
2.从属权利要求——对于企业价值链,根据独立权利要求1 所述的本发明建立建立规划配置“天地”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总体设计框架,本项权利的特征在于:
规划配置天地计算的基本原理可概括如下:
以全球价值链为核心,通过将计算机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使企业价值链外部各种配置中心(与信息资源配置中心有关的实物资源配置中心、知识资源配置中心、价值资源配置中心)的运行进入全息协同组织过程;这使得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外部各种企业能够将资源切换到需要的应用上,根据需求访问信息网络内外部运行系统和存储系统;   
EVC规划配置天地计算的应用包含这样的一种思想,把力量联合起来,给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外部的每一个成员使用;
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外部商业服务平台是商业服务平台的改进和拓展;
  SAAS / HSO [ EVC ] 和MSP / HSO [ EVC ] 的混合应用,该类规划配置天地计算为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外部用户和提供商之间的互动提供了一个平台;比如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外部用户个人开支管理系统,能够根据用户的设置来管理其开支并协调其订购的各种服务;
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外部整合是互联网整合的改进和拓展;
  将动态汇通网络上提供类似服务的公司整合起来,以便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内外部用户能够更方便的比较和选择自己的服务供应商。
3.从属权利要求——对于企业价值链,根据独立权利要求1 所述的本发明建立规划配置“天地”计算的数学基础,本项权利的特征在于:
W表示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技术,对W按结构与功能进行层次分解后,W在结构上可表示成为一个层次集合
Figure 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002
( 2. 25 )
其中Wi ( i = 1, 2, …, n ) 是W的子技术;
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技术W按结构与功能进行层次分解的一个层次结构有向图B定义为一个二元组
B = ( VD ) ( 2. 26 )
其中
Figure 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004
为结点集合,D = W ×W为连接结点的有向边集合;
B的衔接矩阵A可计算W的可达性矩阵E;前结点集 ( ancestor set ) 和后续结点集 ( descend set )
B中结点集V上的二个函数,它们分别定义如下:
Figure 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006
( 2. 27 )
Figure 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008
( 2. 28 )
运用可达性矩阵EB中结点集V可分解成rn个层次级别V l V 2 ,…,Vn ,其中
Figure 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010
Figure 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012
Figure 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014
这里m ( ≤ n ) 是使
Figure 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016
的正整数;此称为层次结构 ( 1evel-structure )。
4.从属权利要求——对于企业价值链的规划配置,根据独立权利要求1 所述的本发明建立规划配置“天地”计算的路径寻优策略和多属性测度基础,本项权利的特征在于:
对于一个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过程多阶段路径网络,在求解的各个阶段,可利用k阶段与k + 1阶段之间的关系如下:
Figure 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018
这种递推关系可称为实践过程多阶段路径寻优的方程;这个函数方程是根据Bellman的最优化原理而推导得来的;
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过程多阶段路径寻优的基本思想可归纳如下:
多阶段路径寻优的关键,在于Bellman最优化原理的应用,这个原理归结为用一个基本的递推关系式使过程连续的转移,求这类问题的解,要按倒过来的顺序进行,即从终点开始逐段向起点方向寻找最优途径;
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过程多阶段路径寻优可以看作是动态规划的拓展,它包括:
面向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组织的路径寻优 ( 动态规划A );
面向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对象的路径寻优 ( 动态规划B );
面向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技术的路径寻优 ( 动态规划C );
面向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环境的路径寻优 ( 动态规划D ):
如果一个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过程多阶段路径网络中的阶段编号与实际问题的阶段序号相反时,则按上述动态规划寻优途径的方法可得递推关系为:
Figure 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020
G代表终端状态;
由两极汇通a j 中求出最小值a min 和最大值a max ,令其所对应的下标分别为lL,即
a l = a mina L = a max ;将P [K ] 各列分别除以a l 所对应的列,得
Figure 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022
( 3. 7. 64 )
Figure 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024
求法相同,可得P l P L P′ [ k ] 中所占的比重
Figure 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026
Figure 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028
( 3. 7. 65 a )
Figure 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032
( 3. 7. 65 a )
a i 求法相同,可得到A min A max
Figure 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034
,
Figure 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036
( 3. 7. 66 )
A的两极汇通为A = A max / A min
5.从属权利要求——对于企业价值链的规划配置,根据独立权利要求1 所述的本发明建立规划配置“天地”计算的全息汇通代数系统,本项权利的特征在于:
定义7. 4. 5 对于全息汇通集合X HH ,一个从
Figure 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038
Y HH 的映射,可称为全息汇通集合X HH 上的一个n元运算;如果
Figure 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040
,则称该n元汇通运算是封闭的;
定义7. 4. 6 一个非空全息汇通集合X HH 连同若干个定义在该集合上的汇通运算f HH , 1 , f HH , 2 , ···, f HH ,k 所组成的系统可称为一个全息汇通代数系统,记作
< X HH , f HH , 1 , f HH , 2 , ···, f HH ,k >;
定义7.4.15 设 < X HH , * > 是一个全息汇通代数系统,其中 * 是定义在全息汇通集合X HH 上的一个二元运算,且eX HH 中关于运算 * 的幺元;如果对于X HH 的一个元素a X HH 总有一个元素b X HH 满足b * a = e,则称bX HH 中关于汇通运算 * 的左逆元;如果对于任意的a X HH 总有一个元素b X HH 满足a * b = e,则称bX HH 中关于汇通运算 * 的右逆元;如果对于任意的a X HH 总有一个元素bX HH 既满足a * b = e、又满足b * a = e,则称bX HH 中关于汇通运算 * 的逆元 ;
定义7.10.10 一个绝对范畴是一个绝对代数系统:
C A = ( ob C A , Hom C A , dom , cod , comp )
它包含绝对类ob C A ,绝对类Hom C A 和三个绝对函数:
dom : Hom C A → ob C A , cod : Hom C A → ob C A ,
comp: Hom C A × Hom C A → Hom C A
其中,
ob C A 可称为绝对范畴C A 的对象类,其元素称为C A 的对象;
Hom C A 可称为C A 的态射类,其元素称为C A 的态射;
dom可称为C A 的区域函数;
cod可称为C A 的上区域函数;
comp可称为态射的合成;
它们满足下列条件:
( a 1 ) 对任意的A A , B A ∈ob C A , Hom C A ( A A , B A ) 是Hom C A 的一个子类,也记作C A ( A A , B A );若fC A ( A A , B A ),则dom ( f ) = A A , cod ( f ) = B A
( a 2 ) 对任意的A A ∈ob C A , 存在一个i (A A ) ∈C A ( A A , B A ),使得:
( b 1 ) 如果dom ( f ) = A A ,则comp ( f , i ( A A )) = f
( b 2 ) 如果cod ( f ) = B A ,则comp (i ( B A ), f ) = f
( a 3 ) 对任意的 ( f , g ) ∈Hom C A × Hom C A , 下列等式成立:
( b 1 ) dom (comp ( f , g )) = dom ( g );
( b 2 ) cod ( comp ( f , g )) = cod ( f );
( a 4 ) 对任意的 ( f , g, h ) ∈Hom C A × Hom C A × Hom C A , 下列等式成立:
comp ( f , comp ( g , h )) = comp (comp ( f , g ) , h );
fC A ( A A , B A ) 可记为f : A A B A ;comp ( f , g ) 可记为 f o g
定义7.10.15 一个相对范畴是一个相对代数系统:
C R = ( ob C R , Hom C R , dom , cod , comp )
它包含相对类ob C R ,相对类Hom C R 和三个相对函数:
dom : Hom C R → ob C R , cod : Hom C R → ob C R ,
comp: Hom C R × Hom C R → Hom C R
其中,ob C R 可称为相对范畴C R 的对象类,其元素称为C R 的对象;Hom C R 可称为C R 的态射类,其元素称为C R 的态射;dom可称为C R 的区域函数;cod可称为C R 的上区域函数;comp可称为态射的合成;它们满足下列条件:
( c1 ) 对任意的A R , B R ∈ob C R , Hom C R ( A R , B R ) 是Hom C R 的一个子类,也记作
C R ( A R , B R );若fC R ( A R , B R ),则dom ( f ) = A R , cod ( f ) = B R
( c 2 ) 对任意的A R ∈ob C R , 存在一个i ( A R ) ∈C R ( A R , B R ),使得:
( d 1 ) 如果dom ( f ) = A R ,则comp ( f , i ( A R )) = f
( d 2 ) 如果cod ( f ) = B R ,则comp ( i ( B R ), f ) = f
( c 3 ) 对任意的 ( f , g ) ∈Hom C R × Hom C R , 下列等式成立:
( d 1 ) dom ( comp ( f , g )) = dom ( g );
( d 2 ) cod (comp ( f , g )) = cod ( f );
( c 4 ) 对任意的 ( f , g, h ) ∈Hom C R × Hom C R × Hom C R , 下列等式成立:
comp ( f , comp ( g , h )) = comp ( comp ( f , g ) , h );
fC R ( A R , B R ) 可记为f : A R B R ;comp ( f , g ) 可记为 f o g
6.从属权利要求——对于企业价值链,根据独立权利要求1 所述的本发明建立规划配置“天地”计算的动力学模型体系,本项权利的特征在于:
在将任一EVC规划配置系统归结为资源配置系统的情况下,假设该系统共有N个配置结点,在一定赋权配置强度下确定的资源配置量为M d ;在时刻t ,资源配置密度Π d 可如下定义:
Figure 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042
, ρ = 1, 2, ···, K ( 1. 42 )
其中,Q ρ 为第ρ种配置资源的数量,K为配置资源的种类数目,σ d , ρ 为第ρ种配置资源的赋权配置强度;
在这里,我们可将资源配置密度Π d 选作为用于描述该EVC规划配置系统宏观状态的序参量,并称之为协同状态变量;
假设外界在时刻t向该系统提供的资源流M E 包含能量流M EE 、物质流M EM 和信息流M EI ,即:
Figure 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046
( 1. 43 )
其中,Q EE , υ 为外界提供的第υ E 种能量流的数量,V E 为能量流的种类数目,σ EE , υ 为外界提供的第υ E 种能量流的赋权配置强度;Q EM , υ 为外界提供的第υ M 种物质流的数量,V M 为物质流的种类数目,σ EM , υ 为外界提供的第υ M 种物质流的赋权配置强度;Q EI , υ 为外界提供的第υ I 种信息流的数量,V I 为信息流的种类数目,σ EI , υ 为外界提供的第υ I 种信息流的赋权配置强度;
在EVC规划配置系统协同变量x 2n−1( t ) 和EVC规划配置系统协同变量x 2n ( t ) 之间可引入如下可称为“完备协同因子”的因子:
( 1. 48 a )
Figure 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050
( 1. 48 b )
假定在离开初始值的短时间间隔Δ t时的x 2n−1 ( t ) 的平均差及均方差和x 2n−1 ( t ) 的平均差及均方差,是分别通过由初始条件x 2n−1 ( 0) = x 2n−1, 0 和初始条件x 2n ( 0) = x 2n, 0 反复积分后取平均值 < > 计算的;利用这种计算得到以下结果:
( 1. 49 a )
Figure 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054
( 1. 49 b )
( 1. 50 a )
Figure 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058
( 1. 50 b )
现在,给出如下一种可称之为“完备协同因子动力学方程”的朗之万方程:
( 1. 51 a )
( 1. 51 b )
这里假定ξ 2n−1( t ) 和ξ 2n ( t ) 均为高斯δ关联的随机力;
在一定的系统动力效应制约关系和系统组织协同约束条件下,各种配置组织利用各种配置方式和各种资源要素来“驱动”系统局势向量以形成运动;因此,在一定的系统动力效应制约关系和系统组织协同约束条件下,
Figure 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064
的时间微商应当由这些竞争作用偏微商的迭加构成:
Figure 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066
, i = 1, 2, ∙∙∙, s ( 1. 40 )
s. t.
Figure 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068
, j = 1, 2, 3
其中,每一项表示一种作用;一般而言,它依赖于系统局势向量、社会组织构形和某种控制参量的非线性作用;
同样,趋向参数
Figure 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072
的时间微商(它决定着转移概率的公式)表示着趋向于变更系统局势向量的动力效应基础和协同组织关系,并且也由具有竞争作用的偏微商的迭加构成:
Figure DEST_PATH_RE-DEST_PATH_IMAGE074
, l = 1, 2, ∙∙∙, T
7.从属权利要求——对于企业价值链,根据独立权利要求1 所述的本发明建立规划配置“天地”计算的技术实施方案,本项权利的特征在于:
对于企业价值链,本发明人将完备协同因子制约条件及约束关系体系区分为五种基本类型、十六个主要类型和八十一个特殊类型;这十六个主要类型如下:
外部集中合作 / 内部集中合作类型完备协同因子制约条件及约束关系体系;
外部集中合作 / 内部集中竞争类型完备协同因子制约条件及约束关系体系;
外部集中合作 / 内部分散合作类型完备协同因子制约条件及约束关系体系;
外部集中合作 / 内部分散竞争类型完备协同因子制约条件及约束关系体系;
外部集中竞争 / 内部集中合作类型完备协同因子制约条件及约束关系体系;
外部集中竞争 / 内部集中竞争类型完备协同因子制约条件及约束关系体系;
外部集中竞争 / 内部分散合作类型完备协同因子制约条件及约束关系体系;
外部集中竞争 / 内部分散竞争类型完备协同因子制约条件及约束关系体系;
外部分散合作 / 内部集中合作类型完备协同因子制约条件及约束关系体系;
外部分散合作 / 内部集中竞争类型完备协同因子制约条件及约束关系体系;
外部分散合作 / 内部分散合作类型完备协同因子制约条件及约束关系体系;
外部分散合作 / 内部分散竞争类型完备协同因子制约条件及约束关系体系;
外部分散竞争 / 内部集中合作类型完备协同因子制约条件及约束关系体系;
外部分散竞争 / 内部集中竞争类型完备协同因子制约条件及约束关系体系;
外部分散竞争 / 内部分散合作类型完备协同因子制约条件及约束关系体系;
外部分散竞争 / 内部分散竞争类型完备协同因子制约条件及约束关系体系。
CN2011103423644A 2011-11-03 2011-11-03 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智能一体化系统计算技术基础 Pending CN10271070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3423644A CN102710700A (zh) 2011-11-03 2011-11-03 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智能一体化系统计算技术基础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3423644A CN102710700A (zh) 2011-11-03 2011-11-03 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智能一体化系统计算技术基础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10700A true CN102710700A (zh) 2012-10-03

Family

ID=469032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3423644A Pending CN102710700A (zh) 2011-11-03 2011-11-03 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智能一体化系统计算技术基础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71070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24796A (zh) 互联网用户终端市场配置智能一体化系统计算技术基础
CN102624798A (zh) 区域价值链规划配置智能一体化系统计算技术基础
CN103179142A (zh) 产业价值链网络配置智能一体化系统计算技术基础
CN102655526A (zh) 互联网用户终端协调配置智能一体化系统计算技术基础
CN102638509A (zh) 互联网用户终端规划配置智能一体化系统计算技术基础
CN102710700A (zh) 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智能一体化系统计算技术基础
CN102624784A (zh) 国民价值链规划配置智能一体化系统计算技术基础
CN102710695A (zh) 产业价值链市场配置智能一体化系统计算技术基础
CN102651770A (zh) 企业价值链市场配置智能一体化系统计算技术基础
CN102624811A (zh) 企业价值链网络配置工程的ict 技术支持设计
CN102710696A (zh) 区域价值链网络配置智能一体化系统计算技术基础
CN102638525A (zh) 全球价值链规划配置智能一体化系统计算技术基础
CN102710692A (zh) 全球价值链市场配置智能一体化系统计算技术基础
CN102752342A (zh) 区域价值链市场配置智能一体化系统计算技术基础
CN103051659A (zh) 国民价值链市场配置智能一体化系统计算技术基础
CN103051653A (zh) 企业价值链网络配置智能一体化系统计算技术基础
CN102624900A (zh) 区域价值链网络配置转换生成的ict 技术支持设计
CN102624792A (zh) 国民价值链规划配置环境的ict 技术支持设计
CN102724248A (zh) 全球价值链网络配置智能一体化系统计算技术基础
CN102710721A (zh) 国民价值链网络配置智能一体化系统计算技术基础
CN103095789A (zh) 产业价值链规划配置环境的ict 技术支持设计
CN102780744A (zh) 产业价值链网络配置转换生成的ict 技术支持设计
CN102655530A (zh) 产业价值链规划配置价值计量的ict 技术支持设计
CN102624853A (zh) 企业价值链规划配置转换生成的ict 技术支持设计
CN102724267A (zh) 产业价值链规划配置转换生成的ict 技术支持设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