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10428B - 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方法、系统、装置及网络设备 - Google Patents

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方法、系统、装置及网络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10428B
CN102710428B CN201210182150.XA CN201210182150A CN102710428B CN 102710428 B CN102710428 B CN 102710428B CN 201210182150 A CN201210182150 A CN 201210182150A CN 102710428 B CN102710428 B CN 10271042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de
message
pseudo
type
circu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18215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10428A (zh
Inventor
曹玉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uijie Network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an Star Net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an Star Net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an Star Net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210182150.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710428B/zh
Publication of CN1027104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104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104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1042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方法、系统、装置及网络设备,该方法包括:第一PE通过AC接收到第一CE发送的广播报文或未知名单播报文后转发给其他第一CE,并通过伪线路转发给第二PE;第二PE通过伪线路接收到第一PE发送的广播报文或未知名单播报文时获得该伪线路在第二PE侧的伪线属性标识;根据该伪线属性标识判断该伪线路是否连接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第一CE,若连接,则将报文转发给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各第二CE,若未连接,则将报文转发给各第二CE。本发明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PE转发的广播报文或未知名单播报文中均携带有AC的类型标识,从而浪费了较多的带宽资源,且影响了PE的报文转发性能的问题。

Description

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方法、系统、装置及网络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方法、系统、装置及网络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定义了下述三种以太网服务:点对点的以太线路(E-line,Ethernetline)服务、多点对多点的以太局域网(E-LAN,EthernetLocalAreaNetwork)服务以及点对多点的以太树(E-TREE,EthernetTree)服务,其中,E-TREE服务也可以称为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
虚拟专用局域网业务(VPLS,VirtualPrivateLANService)是由因特网工程任务组(IETF,InternetEngineeringTaskForce)定义的一种二层虚拟专用网(L2vpn,Layer2VirtualPrivateNetwork)技术,它可以提供E-LAN服务。E-TREE技术是E-LAN技术与E-line技术的混合技术:在E-TREE实例内既可能存在多点对多点(E-LAN)连接,也可能存在点对点(E-line)连接。从这个角度看,E-LAN是一个特殊的E-TREE,其所有的节点都是根节点,没有通信的限制。
一个典型的E-TREE应用场景中包括若干个运营商边缘设备(PE,ProviderEdgeDevice)和若干个客户边缘设备(CE,CustomerEdgeDevice),PE通过接入链路(AC,AttachmentCircuit)为CE提供二层服务。其中,AC的类型包括根AC和叶子AC两种,CE的节点类型包括根节点和叶子节点两种,与根AC相连的CE的节点类型为根节点,与叶子AC相连的CE的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
如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一个典型的E-TREE应用场景的原理示意图,图1中PE1、PE2、PE3、PE4属于同一个虚拟转发实例(VFI,VirtualForwardingInstance),PE1通过根AC1为CE1提供二层服务,PE1通过叶子AC1为CE2提供二层服务,PE2通过叶子AC2为CE3提供二层服务,PE3通过叶子AC3为CE4提供二层服务,PE4通过根AC2为CE5提供二层服务。
此外,同一VFI内的各PE之间通过伪线路相连,PE通过伪线路与同一VFI内的其他PE进行通信。
在实现E-TREE服务时,各CE之间的通信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具体为: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CE可以与实例内的所有CE通信,但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CE只能与实例内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CE进行通信,而不能与实例内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CE通信,即实例内同为叶子节点的CE间不能相互通信。
现有技术中,PE通过AC接收到自身所连接的CE发送的广播报文或未知名单播报文时,根据该AC(即与发送该报文的CE相连的AC)的类型,将该报文转发给自身所连接的CE(当该AC的类型为根AC时,将该报文转发给自身所连接的各CE中除发送该报文的CE之外其他各CE;当该AC的类型为叶子AC时,将该报文转发给自身所连接的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各CE),然后PE在该报文中插入该AC的类型标识,该PE将插入了AC的类型标识的报文进行封装,并通过伪线路转发给对端的PE,对端的PE接收到该报文后进行解封装,然后根据报文中携带的AC的类型标识,将报文转发给自身所连接的所有CE或者将报文转发给自身所连接的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各CE,从而能够实现报文在VFI内的正确转发。
由上可见,现有技术中的PE在转发广播报文或未知名单播报文时,需要在待转发的报文中插入与发送该报文的CE相连的AC的类型标识,也就是说各PE间传输的每个报文中均携带有AC的类型标识,从而浪费了较多的带宽资源,此外,PE需要对携带有AC的类型标识的报文进行封装和解封装操作,也影响了PE的报文转发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方法、系统、装置及网络设备,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PE转发的广播报文或未知名单播报文中均携带有AC的类型标识,从而浪费了较多的带宽资源,且影响了PE的报文转发性能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方法,包括:第一运营商边缘设备PE通过接入链路AC接收到自身所连接的第一客户边缘设备CE发送的广播报文或未知名单播报文时,根据所述AC的类型,将接收到的报文转发给自身所连接的其他第一CE;并通过与对端的第二PE之间的伪线路中发送该报文的第一CE对应的伪线路,将接收到的报文转发给所述第二PE;第二PE通过伪线路接收到第一PE发送的广播报文或未知名单播报文时,获得预先设置的、转发该报文的伪线路在所述第二PE侧的伪线属性标识;并根据获得的伪线属性标识,判断该伪线路是否连接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第一CE,若判断结果为是,则第二PE将接收到的报文转发给自身所连接的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各第二CE,若判断结果为否,则第二PE将接收到的报文转发给自身所连接的各第二CE。
一种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包括:报文接收单元,用于通过接入链路AC接收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所连接的第一客户边缘设备CE发送的广播报文或未知名单播报文;第一报文转发单元,用于根据所述AC的类型,将报文接收单元接收到的报文转发给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所连接的其他第一CE;第二报文转发单元,用于通过与对端的其他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之间的伪线路中发送该报文的第一CE对应的伪线路,将报文接收单元接收到的报文转发给所述其他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
一种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包括:报文接收单元,用于通过伪线路接收对端的其他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发送的广播报文或未知名单播报文;属性标识获得单元,用于获得预先设置的、转发该报文的伪线路在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侧的伪线属性标识;节点类型判断单元,用于根据属性标识获得单元获得的伪线属性标识,判断该伪线路是否连接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所述其他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所连接的第一客户边缘设备CE;第一报文转发单元,用于在节点类型判断单元的判断结果为是时,将报文接收单元接收到的报文转发给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所连接的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各第二CE;第一报文转发单元,用于在节点类型判断单元的判断结果为否时,将报文接收单元接收到的报文转发给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所连接的各第二CE。
一种运营商边缘设备,包括上述两个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
一种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系统,包括:若干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客户边缘设备、若干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客户边缘设备和至少两个上述运营商边缘设备;所述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客户边缘设备通过叶子接入链路AC与所属的运营商边缘设备连接,所述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客户边缘设备通过根AC与所属的运营商边缘设备连接。
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中,第一PE通过AC接收到自身所连接的第一CE发送的广播报文或未知名单播报文时,根据所述AC的类型,将接收到的报文转发给自身所连接的其他第一CE,并通过与对端的第二PE之间的伪线路中发送该报文的第一CE对应的伪线路,将接收到的报文转发给所述第二PE,第二PE通过伪线路接收到第一PE发送的广播报文或未知名单播报文时,获得预先设置的、转发该报文的伪线路在所述第二PE侧的伪线属性标识,并根据获得的伪线属性标识,判断该伪线路是否连接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第一CE,若判断结果为是,则表明该报文可能由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第一CE发送,因此第二PE将接收到的报文转发给自身所连接的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各第二CE,而不将该报文转发给自身所连接的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各第二CE,若判断结果为否,则表明该报文必然由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第一CE发送,因此第二PE将接收到的报文转发给自身所连接的各第二CE。由上可见,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实现E-TREE服务时,PE之间转发的广播报文或未知名单播报文中不必携带AC的类型标识,只需要PE通过伪线路接收到报文后根据预先设置的伪线路在PE侧的伪线属性标识来确定向哪些CE转发报文即可,因此能够有效地节省带宽资源,且PE不必针对携带AC的类型标识的报文进行封装和解封装的操作,因此能够有效地提高PE侧的转发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E-TREE应用场景的原理示意图一;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E-TREE应用场景的原理示意图二;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伪线路建立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建立伪线路时,发送标签映射消息的处理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建立伪线路时,接收标签映射消息的处理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四中,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五中,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六中,PE设备中的模块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各个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的主要实现原理、具体实施方式及其对应能够达到的有益效果进行详细地阐述。
实施例一
如图2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的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方法流程示意图,其具体处理流程如下:
步骤21,第一PE通过AC接收到自身所连接的第一CE发送的广播报文或未知名单播报文时,根据所述AC的类型,将接收到的报文转发给自身所连接的其他第一CE。
本发明实施例一中,将第一PE所连接的各CE称为第一CE,将第二PE所连接的各CE称为第二CE。
若PE通过AC接收到自身所连接的CE发送的广播报文,则PE不仅要将该报文转发给自身连接的其他CE,还需要通过伪线路,将该报文转发给处于同一VFI内的其他PE。
若PE通过AC接收到自身连接的CE发送的单播报文,则PE首先需要根据该单播报文中携带的目的介质访问控制(MAC,MediumAccessControl)地址,查找转发该报文的出接口,即通过哪条伪线路或哪条AC来将该报文转发给目的CE,如果PE成功查找到出接口,则PE可以将该报文封装后,通过相应的伪线路或相应的AC进行转发,若PE未查找到出接口,则表明此时PE还未学习到该报文中携带的目的MAC地址对应的出接口,此时该报文可以称为未知名单播报文,PE不仅要将该报文转发给自身连接的其他CE,还需要通过伪线路,将该报文转发给处于同一VFI内的其他PE。
由上可见,当PE通过AC接收到自身所连接的CE发送的广播报文或未知名单播报文时,不仅要转发给自身所连接的其他CE,还需要转发给处于同一VFI内的其他PE。
当第一PE将通过AC接收到的广播报文或未知名单播报文转发给自身所连接的其他第一CE时,可以根据该AC(即与发送该广播报文或未知名单播报文的第一CE相连的AC)的类型进行转发,具体的:第一PE首先确定该AC的类型,AC的类型包含叶子AC和根AC,若确定出的AC的类型为叶子AC,则表明发送该广播报文或未知名单播报文的第一CE的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由于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CE只能与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CE进行通信,而不能与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CE通信,即VFI内同为叶子节点的CE间不能相互通信,因此第一PE将接收到的广播报文或未知名单播报文转发给自身所连接的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各第一CE;若确定出的AC的类型为根AC,则表明发送该广播报文或未知名单播报文的第一CE的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由于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CE可以与VFI内的所有CE通信,因此第一PE将接收到的广播报文或未知名单播报文转发给自身所连接的各第一CE中除发送所述报文的第一CE之外的其他各第一CE。
步骤22,第一PE通过与对端的第二PE之间的伪线路中发送该报文的第一CE对应的伪线路,将接收到的报文转发给所述第二PE。
第一PE和对端的第二PE处于同一VFI内,且第一PE和第二PE之间预先建立了伪线路,第一PE需要将通过AC接收到的广播报文或未知名单播报文转发给第二PE时,可以在第一PE与对端的第二PE之间的伪线路中,查找发送该广播报文或未知名单播报文的第一CE对应的伪线路,然后通过查找到的伪线路,将接收到的该广播报文或未知名单播报文转发给对端的第二PE。
本发明实施例一提出,VFI内的相邻PE之间可以按照现有的伪线路建立方式建立伪线路。
现有技术在PE之间建立伪线路主要包含下述两种方案:
方案一(也可以称为2伪线方案):以标签分发协议(LDP,LabelDistributionProtocol)为信令生成VPLS扩展。
具体地是基于请求注解(RFC,RequestforComment)4762实现E-TREE的解决方案,用2条伪线路扩展基于LDP的VPLS实现E-TREE服务,具体参见draft-ram-l2vpn-ldp-vpls-etree-2pw-02.txt的相关描述,该方案的实现信令是LDP信令,采用这种方案,不管是否需要,均需要在实例内相邻的PE之间同时建立2条伪线路,一条伪线路为根伪线路,专门传输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CE的报文;另一条伪线路为叶子伪线路,专门传输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CE的报文。
方案二(也可以称为3伪线方案):VPLS扩展多伪线实现E-TREE服务,该方案在实例内相邻的PE间根据实际需要建立0、1、2或3条伪线路,但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CE间不存在通信的伪线路。
具体地可通过LDP或者边界网关协议(BGP,BorderGatewayProtocol)在PE间建立伪线路,在两个均具有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CE和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CE的PE间需要建立3条伪线路:根-根伪线路、根-叶子伪线路及叶子-根伪线路,在其他场景下则可能需要建立0、1或2条伪线路。以图3的场景为例,在PE1与PE2之间需要建立2条伪线路,一条伪线路是连接CE1和CE3之间的伪线路(即根AC1-根AC2的伪线路),一条伪线路是连接CE2和CE3之间的伪线路(即叶子AC1-根AC2的伪线路)。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若相邻的两个PE均具有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CE和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CE,则在这两个PE之间只需要建立2条伪线路就可以了,分别为:(根+叶子)-根伪线路、根-(根+叶子)伪线路,而现有技术中的方案三在这种场景下则需要建立3条伪线路;针对其他情况,在实际应用中只需要建立1条伪线路或者无需建立伪线路,例如在图3的场景下,实际上只需要在PE1和PE2之间建立1条连接CE1、CE2和CE3之间的伪线路(即根AC1+叶子AC1)-根AC2的伪线路)即可,而现有技术中的方案一和方案二在图3的场景下均需要建立2条伪线路。综上可知,现有技术中的方案一和方案二在相邻的PE之间建立的伪线路数目过多,由于PE中的芯片的表项容量是有限制的,因此PE能够连接的伪线路的数目是有限制的。如果PE在一个VFI内的伪线路数目过多,则会导致PE实际所能建立的VFI的数目较少。
本案发明人发现,一个VFI内的相邻PE(PE1和PE2)之间存在以下几种应用场景:
应用场景1:PE1包含根节点CE以及叶子节点CE,PE2包含根节点CE以及叶子节点CE,此时只需要在PE1与PE2之间建立2条伪线路即可,分别为:用于PE1的根节点CE与PE2的根节点CE和叶子节点CE之间进行通信的伪线路,即根-(根+叶子),用于PE1的根节点CE和叶子节点CE与PE2的根节点CE之间进行通信的伪线路,即(根+叶子)-根;
应用场景2:PE1包含根节点CE以及叶子节点CE,PE2包含根节点CE,此时只需要在PE1与PE2之间建立1条伪线路即可,为用于PE1的根节点CE和叶子节点CE与PE2的根节点CE之间进行通信的伪线路,即(根+叶子)-根;
应用场景3:PE1包含根节点CE以及叶子节点CE,PE2包含叶子节点CE,此时只需要在PE1与PE2之间建立1条伪线路即可,为用于PE1的根节点CE与PE2的叶子节点CE之间进行通信的伪线路,即根-叶子;
应用场景4:PE1包含根节点CE,PE2包含根节点CE以及叶子节点CE,此时只需要在PE1与PE2之间建立1条伪线路即可,为用于PE1的根节点CE与PE2的根节点CE和叶子节点CE之间进行通信的伪线路,即根-(根+叶子);
应用场景5:PE1包含根节点CE,PE2包含根节点CE,此时只需要在PE1与PE2之间建立1条伪线路即可,为用于PE1的根节点CE与PE2的根节点CE之间进行通信的伪线路,即根-根;
应用场景6:PE1包含根节点CE,PE2包含叶子节点CE,此时只需要在PE1与PE2之间建立1条伪线路即可,为用于PE1的根节点CE与PE2的叶子节点CE之间进行通信的伪线路,即根-叶子;
应用场景7:PE1包含叶子节点CE,PE2包含根节点CE以及叶子节点CE,此时只需要在PE1与PE2之间建立1条伪线路即可,为用于PE1的叶子节点CE与PE2的根节点CE之间进行通信的伪线路,即叶子-根;
应用场景8:PE1包含叶子节点CE,PE2包含根节点CE,此时只需要在PE1与PE2之间建立1条伪线路即可,为用于PE1的叶子节点CE与PE2的根节点CE之间进行通信的伪线路,即叶子-根;
应用场景9:PE1包含叶子节点CE,PE2包含叶子节点CE,此时无需在PE1与PE2之间建立伪线路。
综上可知,在实际应用中,若相邻的两个PE均具有根节点CE和叶子节点CE,则在这两个PE之间只需要建立2条伪线路,针对其他情况,在实际应用中则只需要建立1条伪线路,或者无需建立伪线路。
对此,本发明实施例一提出一种新的建立伪线路的方法,具体的:
第一PE发送标签映射消息给对端的第二PE,标签映射消息中携带有第一PE所连接的各第一CE的节点类型信息,节点类型包括叶子节点和根节点,第二PE接收到第一PE发送的标签映射消息后,根据接收到的标签映射消息中携带的节点类型信息,确定第一PE所连接的各第一CE的节点类型,以及确定自身所连接的各第二CE的节点类型,若第二PE确定出自身所连接的各第二CE的节点类型均为根节点,则在自身与第一PE之间建立一条伪线路,该伪线路用于各第二CE与各第一CE之间进行通信,若第二PE确定出自身所连接的各第二CE中包含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第二CE,且各第一CE中包含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第一CE,则在自身与第一PE之间建立一条伪线路,该伪线路用于各第二CE与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各第一CE之间进行通信。
采用上述建立伪线路的方法实现E-TREE服务时,能够方便的实现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CE之间的通信隔离,只有当两个PE均具有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CE和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CE时,才在两个PE间建立2条伪线路,其他情况则只需建立1条或0条伪线路即可,从而能够有效地减少PE所连接的伪线路的数目,增加了PE实际所能建立的VFI的数目。
基于上述建立伪线路的方法,本发明实施例一提出,后续第一PE通过与对端的第二PE之间的伪线路中发送该广播报文或未知名单播报文的第一CE对应的伪线路,将接收到的报文转发给第二PE时,可以按照下述方式进行转发:
第一PE首先确定与发送该广播报文或未知名单播报文的第一CE相连的AC的类型。若确定出的AC的类型为叶子AC,即该广播报文或未知名单播报文是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第一CE发送的,则第一PE在与对端的第二PE之间的伪线路中,查找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各第一CE对应的伪线路,由于叶子节点CE只可能对应1条伪线路,因此第一PE只能查找到1条伪线路,此时第一PE可以直接根据查找到的该伪线路将接收到的报文转发给第二PE;若确定出的AC的类型为根AC,即该广播报文或未知名单播报文是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第一CE发送的,则第一PE在与对端的第二PE之间的伪线路中,查找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各第一CE对应的伪线路,由于根节点CE可能对应1条伪线路或2条伪线路,若查找到1条伪线路,则第一PE可以直接根据查找到的该伪线路将接收到的报文转发给第二PE,若查找到2条伪线路,则表明此时第一PE连接有叶子节点CE和根节点CE,且第二PE也连接有叶子节点CE和根节点CE,第一PE可以根据查找到的2条伪线路,分别将接收到的报文转发给第二PE,此外,为了防止第一PE通过2条伪线路重复发送报文以及第二PE通过2条伪线路重复接收报文造成的资源浪费的问题,此时第一PE还可以在查找到的2条伪线路中,确定出用于各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第一CE和各第二CE之间进行通信的伪线路(即用于第一PE的根节点CE与第二PE的根节点CE和叶子节点CE之间进行通信的伪线路),然后根据确定出的该伪线路将接收到的报文转发给第二PE。
步骤23,第二PE通过伪线路接收到第一PE发送的广播报文或未知名单播报文时,获得预先设置的、转发该报文的伪线路在所述第二PE侧的伪线属性标识。
本发明实施例一中,可以但不限于通过下述方式预先设置第一PE和第二PE之间的伪线路的伪线属性标识:
在设置第一PE和第二PE之间的伪线路在第二PE侧的伪线属性标识时,若第一PE和第二PE之间的伪线路连接了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第一CE,则将该伪线路在第二PE侧的伪线属性标识设置为第一标识,若第一PE和第二PE之间的伪线路未连接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第一CE,则将该伪线路在第二PE侧的伪线属性标识设置为第二标识;在设置第一PE和第二PE之间的伪线路在第一PE侧的伪线属性标识时,若第一PE和第二PE之间的伪线路连接了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第二CE,则将该伪线路在第一PE侧的伪线属性标识设置为第一标识,若第一PE和第二PE之间的伪线路未连接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第二CE,则将该伪线路在第一PE侧的伪线属性标识设置为第二标识。
例如,第一PE和第二PE之间的伪线路用于第二PE的根节点CE与第一PE的根节点CE和叶子节点CE之间进行通信,则将该伪线路在第一PE侧的伪线属性标识设置为第一标识,将该伪线路在第二PE侧的伪线属性标识设置为第二标识。
其中,上述第一标识可以但不限于设置为1,第二标识可以但不限于设置为0。
本发明实施例一提出的上述新的建立伪线路的方法中,第一PE和第二PE之间可以建立1条或2条伪线路,下面针对各种应用场景分别介绍如何设置伪线路的伪线属性标识。
应用场景1:PE1包含根节点CE以及叶子节点CE,PE2包含根节点CE以及叶子节点CE,在PE1与PE2之间建立2条伪线路,分别为:用于PE1的根节点CE与PE2的根节点CE和叶子节点CE之间进行通信的伪线路,即根-(根+叶子),用于PE1的根节点CE和叶子节点CE与PE2的根节点CE之间进行通信的伪线路,即(根+叶子)-根,其中,对于伪线路:根-(根+叶子),将该伪线路在PE1侧的伪线属性标识设置为1,将该伪线路在PE2侧的伪线属性标识设置为0,对于伪线路:(根+叶子)-根,将该伪线路在PE1侧的伪线属性标识设置为0,将该伪线路在PE2侧的伪线属性标识设置为1;
应用场景2:PE1包含根节点CE以及叶子节点CE,PE2包含根节点CE,在PE1与PE2之间建立1条伪线路,为用于PE1的根节点CE和叶子节点CE与PE2的根节点CE之间进行通信的伪线路,即(根+叶子)-根,将该伪线路在PE1侧的伪线属性标识设置为0,将该伪线路在PE2侧的伪线属性标识设置为1;
应用场景3:PE1包含根节点CE以及叶子节点CE,PE2包含叶子节点CE,此时只需要在PE1与PE2之间建立1条伪线路即可,为用于PE1的根节点CE与PE2的叶子节点CE之间进行通信的伪线路,即根-叶子,将该伪线路在PE1侧的伪线属性标识设置为1,将该伪线路在PE2侧的伪线属性标识设置为0;
应用场景4:PE1包含根节点CE,PE2包含根节点CE以及叶子节点CE,在PE1与PE2之间建立1条伪线路,为用于PE1的根节点CE与PE2的根节点CE和叶子节点CE之间进行通信的伪线路,即根-(根+叶子),将该伪线路在PE1侧的伪线属性标识设置为1,将该伪线路在PE2侧的伪线属性标识设置为0;
应用场景5:PE1包含根节点CE,PE2包含根节点CE,在PE1与PE2之间建立1条伪线路,为用于PE1的根节点CE与PE2的根节点CE之间进行通信的伪线路,即根-根,将该伪线路在PE1侧的伪线属性标识设置为0,将该伪线路在PE2侧的伪线属性标识设置为0;
应用场景6:PE1包含根节点CE,PE2包含叶子节点CE,在PE1与PE2之间建立1条伪线路,为用于PE1的根节点CE与PE2的叶子节点CE之间进行通信的伪线路,即根-叶子,将该伪线路在PE1侧的伪线属性标识设置为1,将该伪线路在PE2侧的伪线属性标识设置为0;
应用场景7:PE1包含叶子节点CE,PE2包含根节点CE以及叶子节点CE,在PE1与PE2之间建立1条伪线路,为用于PE1的叶子节点CE与PE2的根节点CE之间进行通信的伪线路,即叶子-根,将该伪线路在PE1侧的伪线属性标识设置为0,将该伪线路在PE2侧的伪线属性标识设置为1;
应用场景8:PE1包含叶子节点CE,PE2包含根节点CE,在PE1与PE2之间建立1条伪线路,为用于PE1的叶子节点CE与PE2的根节点CE之间进行通信的伪线路,即叶子-根,将该伪线路在PE1侧的伪线属性标识设置为0,将该伪线路在PE2侧的伪线属性标识设置为1。
步骤24,第二PE根据获得的伪线属性标识,判断该伪线路是否连接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第一CE,若判断结果为是,则第二PE将接收到的报文转发给自身所连接的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各第二CE,若判断结果为否,则第二PE将接收到的报文转发给自身所连接的各第二CE。
若PE通过伪线路接收到其他PE发送的广播报文,则PE需要将该报文转发给自身连接的各CE。
若PE通过伪线路接收到其他PE发送的单播报文,则PE首先需要根据该单播报文中携带的目的MAC地址,查找转发该报文的出接口,即通过哪条AC来将该报文转发给目的CE,如果PE成功查找到出接口,则PE可以将该报文封装后,通过相应的AC进行转发,若PE未查找到出接口,则表明此时PE还未学习到该报文中携带的目的MAC地址对应的出接口,此时该报文可以称为未知名单播报文,PE需要将该报文转发给自身连接的各CE。
当第二PE将通过伪线路接收到的广播报文或未知名单播报文转发给自身所连接的各第二CE时,若根据获得的伪线属性标识判断出该伪线路连接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第一CE,则表明该报文可能由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第一CE发送,因此第二PE将接收到的报文转发给自身所连接的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各第二CE,而不将该报文转发给自身所连接的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各第二CE,若根据获得的伪线属性标识判断出该伪线路未连接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第一CE,则表明该报文必然由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第一CE发送,因此第二PE将接收到的报文转发给自身所连接的各第二CE。
本发明实施例一中,若第一PE和第二PE之间的伪线路连接了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第一CE,则将该伪线路在第二PE侧的伪线属性标识设置为第一标识,若第一PE和第二PE之间的伪线路未连接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第一CE,则将该伪线路在第二PE侧的伪线属性标识设置为第二标识,后续第二PE根据获得的伪线属性标识,判断该伪线路是否连接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第一CE时,若获得的伪线属性标识为预先设置的第一标识,则第二PE确认该伪线路连接了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第一CE,若获得的伪线属性标识为预先设置的第二标识,则第二PE确认该伪线路未连接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第一CE。
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提到的第一PE和第二PE均可以为运营商网络内的任一PE,也就是说,运营商网络内的任一PE不仅具备上述第一PE的功能,可以将自身所连接的CE发送的广播报文或未知名单播报文发送给自身所连接的其他CE,并通过伪线路将该报文转发给对端的其他PE,还具备上述第二PE的功能,可以根据转发该报文的伪线路在该PE侧的伪线属性标识来将该报文转发给自身所连接的各CE。
由上述处理过程可知,本发明实施例一技术方案中,第一PE通过AC接收到自身所连接的第一CE发送的广播报文或未知名单播报文时,根据所述AC的类型,将接收到的报文转发给自身所连接的其他第一CE,并通过与对端的第二PE之间的伪线路中发送该报文的第一CE对应的伪线路,将接收到的报文转发给所述第二PE,第二PE通过伪线路接收到第一PE发送的广播报文或未知名单播报文时,获得预先设置的、转发该报文的伪线路在所述第二PE侧的伪线属性标识,并根据获得的伪线属性标识,判断该伪线路是否连接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第一CE,若判断结果为是,则表明该报文可能由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第一CE发送,因此第二PE将接收到的报文转发给自身所连接的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各第二CE,而不将该报文转发给自身所连接的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各第二CE,若判断结果为否,则表明该报文必然由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第一CE发送,因此第二PE将接收到的报文转发给自身所连接的各第二CE。由上可见,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实现E-TREE服务时,PE之间转发的广播报文或未知名单播报文中不必携带AC的类型标识,只需要PE通过伪线路接收到报文后根据预先设置的伪线路在PE侧的伪线属性标识来确定向哪些CE转发报文即可,因此能够有效地节省带宽资源,且PE不必针对携带AC的类型标识的报文进行封装和解封装的操作,因此能够有效地提高PE侧的转发性能。
实施例二
下面详细介绍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上述新的建立伪线路的方法。
如图4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伪线路建立方法流程示意图,其具体处理流程如下:
步骤41,第一PE发送标签映射消息给对端的第二PE,标签映射消息中携带有第一PE所连接的各第一CE的节点类型信息,节点类型包括叶子节点和根节点。
本发明实施例二中,第一PE可以但不限于在标签映射消息的接口参数类型长度值(TLV,Type-Length-Value)中携带第一PE所连接的各第一CE的节点类型信息。
其中,接口参数TLV格式定义如下:
本发明实施例二在TLV的保留字段中使用了2个比特(R和L)用来承载所连接的CE的节点类型信息,R用来表示是否存在根节点CE,当R为0时,表明不存在根节点CE,当R为1时,表明存在根节点CE,L用来表示是否存在叶子节点CE,当L为0时,表明不存在叶子节点CE,当R为1时,表明存在叶子节点CE。
本发明实施例二提出,在第一PE发送标签映射消息给对端的第二PE之前,第一PE为所连接的第一CE配置节点属性,配置的节点属性包括节点类型,还包括E-TREE标识和最大传输单元(MTU,MaximumTransmissionUnit)等信息。
第一PE为所连接的第一CE配置节点属性后,检查配置节点属性的第一CE的节点类型是根节点还是叶子节点,然后根据检查结果向第二PE发送标签映射消息,具体的:
第一PE若检查出配置节点属性的第一CE的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则判断当前是否仅连接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第一CE,若判断结果为是,则第一PE发送携带有叶子节点对应的节点类型信息的标签映射消息给对端的第二PE,此时该标签映射消息的接口参数TLV中的R为0,L为1,若判断结果为否,则第一PE发送携带有叶子节点和根节点对应的节点类型信息的标签映射消息给对端的第二PE,此时该标签映射消息的接口参数TLV中的R为1,L为1;
第一PE若检查出配置节点属性的第一CE的节点类型为根节点,则判断当前是否仅连接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第一CE,若判断结果为是,则第一PE发送携带有根节点对应的节点类型信息的标签映射消息给对端的第二PE,此时该标签映射消息的接口参数TLV中的R为1,L为0,若判断结果为否,则第一PE除了发送携带有根节点对应的节点类型信息的标签映射消息给对端的第二PE之外,还需要更新之前只连接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第一CE时发送的标签映射消息,即发送携带有叶子节点和根节点对应的节点类型信息的标签映射消息给对端的第二PE,此时,第一PE发送的一个标签映射消息的接口参数TLV中的R为1,L为0,发送的另一个标签映射消息的接口参数TLV中的R为1,L为1。
本发明实施例二中,若第一PE先配置了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第一CE,则第二PE会建立一条用于第二CE与该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第一CE之间进行通信的伪线路,后续当第一PE又配置了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第一CE时,第二PE不需要在自身与第一PE之间再建立伪线路;若第一PE先配置了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第一CE,则第二PE此时不会在自身与第一PE之间建立伪线路,后续当第一PE又配置了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第一CE时,第二PE则需要建立一条用于第二CE与该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第一CE之间进行通信的伪线路。由上可见,第一PE先配置根节点再配置叶子节点时第二PE建立伪线路的过程和第一PE先配置叶子节点再配置根节点时第二PE建立伪线路的过程不同,因此,为了使第二PE能够区分出第一PE是先配置根节点再配置叶子节点,还是先配置叶子节点再配置根节点,本发明实施例二提出,第一PE根据所配置的节点的节点类型不同,发送不同的标签映射消息,具体的:若先配置了根节点,此时再配置叶子节点,则只需要发送携带有叶子节点对应的节点类型信息的标签映射消息,若先配置了叶子节点,此时再配置根节点,则需要发送携带有根节点对应的节点类型信息的标签映射消息和携带有叶子节点和根节点对应的节点类型信息的标签映射消息,第二PE就能够根据接收到的标签映射消息的不同,区分出第一PE是先配置根节点再配置叶子节点,还是先配置叶子节点再配置根节点。
第一PE发送给第二PE的标签映射消息中包含RFC4447中定义的转发转发等价类(FEC,ForwardingEquivalenceClass)类型(128或129)、控制字、为第二PE分发的标签及接口参数TLV等。
此外,为了避免第一PE重复发送标签映射消息,本发明实施例二还提出,第一PE在判断当前是否仅连接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第一CE之前,还可以先判断除配置节点属性的第一CE之外,自身是否还连接其他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第一CE,若判断结果为否,则第一PE执行判断当前是否仅连接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第一CE的步骤,若判断结果为是,则第一PE不做处理;同理,第一PE在判断当前是否仅连接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第一CE之前,还可以先判断除配置节点属性的第一CE之外,自身是否还连接其他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第一CE,若判断结果为否,则第一PE执行判断当前是否仅连接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第一CE的步骤,若判断结果为是,则第一PE不做处理。
步骤42,第二PE接收到第一PE发送的标签映射消息后,根据接收到的标签映射消息中携带的节点类型信息,确定第一PE所连接的各第一CE的节点类型。
本发明实施例二中,第二PE确定第一PE所连接的各第一CE的节点类型时,需要考虑当前接收到的第一PE发送的标签映射消息以及之前接收到的第一PE发送的标签映射消息。
第二PE接收到第一PE发送的标签映射消息后,在根据接收到的标签映射消息中携带的节点类型信息,确定第一PE所连接的各第一CE的节点类型之前,还可以先判断自身是否与第一PE处于一个VFI中,若判断结果为是,则第二PE执行根据接收到的标签映射消息中携带的节点类型信息,确定第一PE所连接的各第一CE的节点类型的步骤,若判断结果为否,则第二PE保存接收到的标签映射消息。
其中,第二PE可以查看接收到的标签映射消息的接口参数TLV中携带的VSIE-TreeIdentifier,并查看发送的标签映射消息的接口参数TLV中携带的VSIE-TreeIdentifier,判断两个VSIE-TreeIdentifier是否相同,若相同,则确认自身与第一PE处于一个VFI中,否则确认自身并未与第一PE处于一个VFI中。
本发明实施例二中,第二PE接收到第一PE发送的标签映射消息后,可以但不限于采用下述方法确定第一PE所连接的各第一CE的节点类型,具体的:
若第二PE仅接收到第一PE发送的、携带有叶子节点对应的节点类型信息的标签映射消息,即仅接收到接口参数TLV中的R为0且L为1的标签映射消息,则第二PE确定第一PE所连接的各第一CE的节点类型均为叶子节点,即第一PE只连接了叶子节点CE,并未连接根节点CE;
若第二PE仅接收到第一PE发送的、携带有根节点对应的节点类型信息的标签映射消息,即仅接收到接口参数TLV中的R为1且L为0的标签映射消息,则第二PE确定第一PE所连接的各第一CE的节点类型均为根节点,即第一PE只连接了根节点CE,并未连接叶子节点CE;
若第二PE接收到第一PE发送的、携带有根节点对应的节点类型信息的标签映射消息以及携带有叶子节点和根节点对应的节点类型信息的标签映射消息,即不仅接收到接口参数TLV中的R为1且L为0的标签映射消息,还接收到接口参数TLV中的R为1且L为1的标签映射消息,则确定第一PE所连接的各第一CE中包含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第一CE,也包含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第一CE,即第一PE不仅连接了根节点CE,还连接了叶子节点CE。
若第一PE首先配置了叶子节点CE,则此时第一PE会向第二PE发送接口参数TLV中的R为0且L为1的标签映射消息,若后续又配置了根节点CE,则此时第一PE不仅会向第二PE发送接口参数TLV中的R为1且L为0的标签映射消息,还会对接口参数TLV中的R为0且L为1的标签映射消息进行更新,向第二PE发送接口参数TLV中的R为1且L为1的标签映射消息,该标签映射消息会覆盖接口参数TLV中的R为0且L为1的标签映射消息,那么第二PE接收到的第一PE发送的标签映射消息就包含两个:接口参数TLV中的R为1且L为0的标签映射消息以及接口参数TLV中的R为1且L为1的标签映射消息;若第一PE首先配置了根节点CE,则此时第一PE会向第二PE发送接口参数TLV中的R为1且L为0的标签映射消息,若后续又配置了叶子节点CE,则此时第一PE会向第二PE发送接口参数TLV中的R为1且L为1的标签映射消息,那么第二PE接收到的第一PE发送的标签映射消息就包含两个:接口参数TLV中的R为1且L为0的标签映射消息以及接口参数TLV中的R为1且L为1的标签映射消息。
由上可见,若第二PE不仅接收到接口参数TLV中的R为1且L为0的标签映射消息,还接收到接口参数TLV中的R为1且L为1的标签映射消息时,则可以确认第一PE所连接的各第一CE中既包含根节点CE,也包含叶子节点CE。
步骤43,第二PE确定自身所连接的各第二CE的节点类型。
其中,第二PE可以遍历自身向第一PE发送的标签映射消息,并根据自身向第一PE发送的标签映射消息中携带的节点类型信息,确定自身所连接的各第二CE的节点类型,具体的:
若第二PE仅向第一PE发送携带有叶子节点对应的节点类型信息的标签映射消息,即仅发送接口参数TLV中的R为0且L为1的标签映射消息,则第二PE确定自身所连接的各第二CE的节点类型均为叶子节点,即第二PE只连接了叶子节点CE,并未连接根节点CE;
若第二PE仅向第一PE发送携带有根节点对应的节点类型信息的标签映射消息,即仅发送接口参数TLV中的R为1且L为0的标签映射消息,则第二PE确定自身所连接的各第二CE的节点类型均为根节点,即第二PE只连接了根节点CE,并未连接叶子节点CE;
若第二PE向第一PE发送携带有根节点对应的节点类型信息的标签映射消息以及携带有叶子节点和根节点对应的节点类型信息的标签映射消息,即不仅发送接口参数TLV中的R为1且L为0的标签映射消息,还发送接口参数TLV中的R为1且L为1的标签映射消息,则确定自身所连接的各第二CE中包含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第二CE,也包含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第二CE,即第二PE不仅连接了根节点CE,还连接了叶子节点CE。
步骤44,若第二PE确定出自身所连接的各第二CE的节点类型均为根节点,则在自身与第一PE之间建立一条伪线路,该伪线路用于各第二CE与各第一CE之间进行通信。
若第二PE所连接的各第二CE的节点类型均为根节点(即第二PE只连接了根节点CE),且第一PE所连接的各第一CE的节点类型包含根节点和叶子节点(即第一PE不仅连接了根节点CE,还连接了叶子节点CE),则第二PE在自身与第一PE之间建立一条伪线路,用于各第二CE与各第一CE之间进行通信,即建立用于第二PE的根节点CE与第一PE的根节点CE和叶子节点CE之间进行通信的伪线路;
若第二PE所连接的各第二CE的节点类型均为根节点(即第二PE只连接了根节点CE),且第一PE所连接的各第一CE的节点类型均为叶子节点(即第一PE只连接了叶子节点CE),则第二PE在自身与第一PE之间建立一条伪线路,用于各第二CE与各第一CE之间进行通信,即建立用于第二PE的根节点CE与第一PE的叶子节点CE之间进行通信的伪线路;
若第二PE所连接的各第二CE的节点类型均为根节点(即第二PE只连接了根节点CE),且第一PE所连接的各第一CE的节点类型均为根节点(即第一PE只连接了根节点CE),则第二PE在自身与第一PE之间建立一条伪线路,用于各第二CE与各第一CE之间进行通信,即建立用于第二PE的根节点CE与第一PE的根节点CE之间进行通信的伪线路。此外,如果第一PE后续修订配置增加了叶子节点CE,则用于第二PE的根节点CE与第一PE的根节点CE之间进行通信的伪线路将被删除,然后重新建立用于第二PE的根节点CE与第一PE的根节点CE和叶子节点CE之间进行通信的伪线路。
步骤45,若第二PE确定出自身所连接的各第二CE中包含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第二CE,且各第一CE中包含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第一CE,则在自身与第一PE之间建立一条伪线路,该伪线路用于各第二CE与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各第一CE之间进行通信。
若第二PE所连接的各第二CE的节点类型包含根节点和叶子节点(即第二PE不仅连接了根节点CE,还连接了叶子节点CE),且第一PE所连接的各第一CE的节点类型包含根节点和叶子节点(即第一PE不仅连接了根节点CE,还连接了叶子节点CE),则第二PE在自身与第一PE之间建立一条伪线路,用于各第二CE与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各第一CE之间进行通信,即建立用于第二PE的根节点CE和叶子节点CE与第一PE的根节点CE之间进行通信;
若第二PE所连接的各第二CE的节点类型包含根节点和叶子节点(即第二PE不仅连接了根节点CE,还连接了叶子节点CE),且第一PE所连接的各第一CE的节点类型均为根节点(即第一PE只连接了根节点CE),则第二PE在自身与第一PE之间建立一条伪线路,用于各第二CE与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各第一CE之间进行通信,即建立用于第二PE的根节点CE和叶子节点CE与第一PE的根节点CE之间进行通信的伪线路;
若第二PE所连接的各第二CE的节点类型包含根节点和叶子节点(即第二PE不仅连接了根节点CE,还连接了叶子节点CE),且第一PE所连接的各第一CE的节点类型均为叶子节点(即第一PE只连接了叶子节点CE),则第二PE不在自身与第一PE之间建立伪线路;
若第二PE所连接的各第二CE的节点类型均为叶子节点(即第二PE只连接了叶子节点CE),且第一PE所连接的各第一CE的节点类型包含根节点和叶子节点(即第一PE不仅连接了根节点CE,还连接了叶子节点CE),则第二PE在自身与第一PE之间建立一条伪线路,用于各第二CE与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各第一CE之间进行通信,即建立用于第二PE的叶子节点CE与第一PE的根节点CE之间进行通信的伪线路;
若第二PE所连接的各第二CE的节点类型均为叶子节点(即第二PE只连接了叶子节点CE),且第一PE所连接的各第一CE的节点类型均为根节点(即第一PE只连接了根节点CE),则第二PE在自身与第一PE之间建立一条伪线路,用于各第二CE与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各第一CE之间进行通信,即建立用于第二PE的叶子节点CE与第一PE的根节点CE之间进行通信的伪线路;
若第二PE所连接的各第二CE的节点类型均为叶子节点(即第二PE只连接了叶子节点CE),且第一PE所连接的各第一CE的节点类型均为叶子节点(即第一PE只连接了叶子节点CE),则第二PE不在自身与第一PE之间建立伪线路。
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提到的第一PE和第二PE均可以为运营商网络内的任一PE,也就是说,运营商网络内的任一PE不仅具备上述第一PE的功能,可以向相邻的PE发送标签映射消息,还具备上述第二PE的功能,可以根据相邻的PE发送的标签映射消息建立伪线路。因此,若第一PE也按照上述方法在自身与第二PE之间建立伪线路,则会实现在上述9个应用场景中,只有当两个PE均具有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CE和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CE时,才在两个PE间建立2条伪线路,其他情况则只需建立1条或0条伪线路的目的。
本发明实施例二中,若第一PE(或第二PE)已经针对第一CE和第二CE建立了伪线路,则第二PE(或第一PE)后续不会再针对相同的第一CE和第二CE重复建立伪线路,例如:
第一PE所连接的各第一CE的节点类型均为根节点,且第二PE所连接的各第二CE的节点类型均为根节点,第一PE会向第二PE发送标签映射消息,第二PE根据第一PE发送的标签映射消息建立一条伪线路,用于第二PE的根节点CE与第一PE的根节点CE之间进行通信,此外,第二PE也会向第一PE发送标签映射消息,那么第一PE根据第二PE发送的标签映射消息,获知应建立一条伪线路,用于第一PE的根节点CE与第二PE的根节点CE之间进行通信,但是由于第二PE已经建立了该条伪线路,因此第一PE不会重复建立伪线路;
第一PE所连接的各第一CE的节点类型均为叶子节点,且第二PE所连接的各第二CE的节点类型均为根节点,第一PE会向第二PE发送标签映射消息,第二PE根据第一PE发送的标签映射消息建立一条伪线路,用于第二PE的根节点CE与第一PE的叶子节点CE之间进行通信,此外,第二PE也会向第一PE发送标签映射消息,那么第一PE根据第二PE发送的标签映射消息,获知应建立一条伪线路,用于第一PE的叶子节点CE与第二PE的根节点CE之间进行通信,但是由于第二PE已经建立了该条伪线路,因此第一PE不会重复建立伪线路;
第一PE所连接的各第一CE的节点类型均为根节点,且第二PE所连接的各第二CE的节点类型为根节点和叶子节点,第一PE会向第二PE发送标签映射消息,第二PE根据第一PE发送的标签映射消息建立一条伪线路,用于第二PE的根节点CE和叶子节点CE与第一PE的根节点CE之间进行通信,此外,第二PE也会向第一PE发送标签映射消息,那么第一PE根据第二PE发送的标签映射消息,获知应建立一条伪线路,用于第一PE的根节点CE与第二PE的根节点CE和叶子节点CE之间进行通信,但是由于第二PE已经建立了该条伪线路,因此第一PE不会重复建立伪线路;
第一PE所连接的各第一CE的节点类型均为叶子节点,且第二PE所连接的各第二CE的节点类型为根节点和叶子节点,第一PE会向第二PE发送标签映射消息,第二PE此时不会根据第一PE发送的标签映射消息建立伪线路,此外,第二PE也会向第一PE发送标签映射消息,那么第一PE根据第二PE发送的标签映射消息,获知应建立一条伪线路,用于第一PE的叶子节点CE与第二PE的根节点CE之间进行通信,由于第二PE未建立该条伪线路,因此第一PE建立该条用于第一PE的叶子节点CE与第二PE的根节点CE之间进行通信的伪线路;
第一PE所连接的各第一CE的节点类型为根节点和叶子节点,且第二PE所连接的各第二CE的节点类型为根节点和叶子节点,第一PE会向第二PE发送标签映射消息,第二PE根据第一PE发送的标签映射消息建立一条伪线路,用于第二PE的根节点CE和叶子节点CE与第一PE的根节点CE之间进行通信,此外,第二PE也会向第一PE发送标签映射消息,那么第一PE根据第二PE发送的标签映射消息,获知应建立一条伪线路,用于第一PE的根节点CE和叶子节点CE与第二PE的根节点CE之间进行通信,由于第二PE未建立该条伪线路,因此第一PE建立该条用于第一PE的根节点CE和叶子节点CE与第二PE的根节点CE之间进行通信的伪线路。
此外,若第二PE在之前接收到第一PE发送的标签映射消息时,判断出与第一PE未处于一个VFI中,则第二PE不会根据接收到的标签映射消息建立伪线路,而是保存接收到的标签映射消息,后续当与第一PE处于一个VFI后,可以向第一PE发送标签映射消息,具体的发送过程与第一PE发送标签映射消息的原理一致,这里不再赘述。第二PE向对端的第一PE发送标签映射消息之后,可以根据之前保存的、第一PE发送的标签映射消息建立伪线路,具体的:根据保存的、第一PE发送的标签映射消息中携带的节点类型信息,确定第一PE所连接的各第一CE的节点类型,以及确定自身所连接的各第二CE的节点类型,若第二PE确定出自身所连接的各第二CE的节点类型均为根节点(即第二PE只连接了根节点CE),则第二PE在自身与第一PE之间建立一条伪线路,用于各第二CE与各第一CE之间进行通信,若第二PE确定出自身所连接的各第二CE中包含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第二CE(即第二PE连接了根节点CE,还可能连接了叶子节点CE),且第一CE中包含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第一CE,则在自身与第一PE之间建立一条伪线路,用于各第二CE与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各第一CE之间进行通信。
本发明实施例二中,当第一PE所连接的各叶子AC全部断开时,第一PE需要向第二PE发送标签回收消息,第二PE接收到标签回收消息后,拆除对应的伪线路,若第一PE还连接有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第一CE,则第一PE还需要发送携带有根节点对应的节点类型信息的标签映射消息给第二PE,即发送接口参数TLV中的R为1且L为0的标签映射消息;
当第一PE所连接的各根AC全部断开时,第一PE需要向第二PE发送标签回收消息,第二PE接收到标签回收消息后,拆除对应的伪线路,若第一PE还连接有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第一CE,则第一PE还需要发送携带有叶子节点对应的节点类型信息的标签映射消息给第二PE,即发送接口参数TLV中的R为0且L为1的标签映射消息。
其中,PE对于标签回收消息的处理遵循现有技术的方法,这里不再赘述。
第二PE建立和第一PE之间的伪线路之后,将第一PE分配给第二PE的标签设置为出标签,将自身为第一PE分配的标签设置为入标签,并将相关表项下发给转发面,建立的伪线路可以为绑定到该伪线路上的AC提供VPN服务,从而实现了各CE之间的通信。
由上述处理过程可知,本发明实施例二技术方案中,第一PE发送标签映射消息给对端的第二PE,标签映射消息中携带有第一PE所连接的各第一CE的节点类型信息,节点类型包括叶子节点和根节点,第二PE接收到第一PE发送的标签映射消息后,根据接收到的标签映射消息中携带的节点类型信息,确定第一PE所连接的各第一CE的节点类型,以及确定自身所连接的各第二CE的节点类型,若第二PE确定出自身所连接的各第二CE的节点类型均为根节点,则在自身与第一PE之间建立一条伪线路,该伪线路用于各第二CE与各第一CE之间进行通信,若第二PE确定出自身所连接的各第二CE中包含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第二CE,且各第一CE中包含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第一CE,则在自身与第一PE之间建立一条伪线路,该伪线路用于各第二CE与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各第一CE之间进行通信。由上可见,采用本发明实施例二技术方案实现E-TREE服务时,能够方便的实现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CE之间的通信隔离,只有当两个PE均具有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CE和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CE时,才在两个PE间建立2条伪线路,其他情况则只需建立1条或0条伪线路即可,从而能够有效地减少PE所连接的伪线路的数目,增加了PE实际所能建立的VFI的数目。
实施例三
本发明实施例二提出的伪线路建立方法主要包括发送标签映射消息的处理流程和接收标签映射消息的处理流程,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如图5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出的,建立伪线路时,发送标签映射消息的处理流程示意图,其具体处理流程如下:
步骤51,PE1为自身连接的CE配置节点属性,包括节点类型、E-TREE标识和MTU等信息;
步骤52,PE1检查配置节点属性的CE的节点类型是根节点还是叶子节点,若为叶子节点,则转至步骤53,若为根节点,则转至步骤57;
步骤53,PE1确定除配置节点属性的CE之外,自身未连接其他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CE;
步骤54,PE1判断当前是否仅连接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CE,若判断结果为是,则转至步骤55,若判断结果为否,则转至步骤56;
步骤55,PE1发送接口参数TLV中的R为0且L为1的标签映射消息给对端的PE2;
步骤56,PE1发送接口参数TLV中的R为1且L为1的标签映射消息给对端的PE2;
步骤57,PE1确定除配置节点属性的CE之外,自身未连接其他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CE;
步骤58,PE1判断当前是否仅连接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CE,若判断结果为是,则转至步骤59,若判断结果为否,则转至步骤510;
步骤59,PE1发送接口参数TLV中的R为1且L为0的标签映射消息给对端的PE2;
步骤510,PE1发送接口参数TLV中的R为1且L为0的标签映射消息以及接口参数TLV中的R为1且L为1的标签映射消息给对端的PE2。
如图6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出的,建立伪线路时,接收标签映射消息的处理流程示意图,其具体处理流程如下:
步骤61,PE2从相邻的PE1接收到标签映射消息;
步骤62,PE2判断自身是否与PE1处于一个VFI中,若判断结果为是,则转至步骤64,若判断结果为否,则转至步骤63;
步骤63,PE2保存接收到的标签映射消息,若PE2与PE1未处于一个VFI中,则PE2无需与PE1建立伪线路,此时PE2可以保存该标签映射消息,后续在PE2与PE1处于同一个VFI中后,若PE2向PE1发送了标签映射消息,则PE2可以根据保存的、PE1发送的标签映射消息来建立伪线路;
步骤64,PE2根据接收到的标签映射消息的接口参数TLV中的R的值和L的值,确定PE1所连接的各CE的节点类型;
具体的:若PE1仅接收到PE1发送的、接口参数TLV中的R为0且L为1的标签映射消息,则PE2确定PE1只连接了叶子节点CE,并未连接根节点CE;
若PE2仅接收到PE1发送的、接口参数TLV中的R为1且L为0的标签映射消息,则PE2确定PE1只连接了根节点CE,并未连接叶子节点CE;
若PE2接收到PE1发送的、接口参数TLV中的R为1且L为0的标签映射消息以及接口参数TLV中的R为1且L为1的标签映射消息,则PE2确定PE1不仅连接了根节点CE,还连接了叶子节点CE。
步骤65,PE2遍历自身向PE1发送的标签映射消息,并根据自身向PE1发送的标签映射消息的接口参数TLV中的R的值和L的值,确定自身所连接的各CE的节点类型;
具体的:若PE2仅向PE1发送了接口参数TLV中的R为0且L为1的标签映射消息,则PE2确定自身只连接了叶子节点CE,并未连接根节点CE;
若PE2仅向PE1发送了接口参数TLV中的R为1且L为0的标签映射消息,则PE2确定自身只连接了根节点CE,并未连接叶子节点CE;
若PE2向PE1发送了接口参数TLV中的R为1且L为0的标签映射消息以及接口参数TLV中的R为1且L为1的标签映射消息,则PE2确定自身不仅连接了根节点CE,还连接了叶子节点CE。
步骤66,PE2根据自身所连接的各CE的节点类型以及PE1所连接的各CE的节点类型,建立相应的伪线路;
具体的:若PE2只连接了根节点CE,且PE1不仅连接了根节点CE,还连接了叶子节点CE,则建立用于PE2的根节点CE与PE1的根节点CE和叶子节点CE之间进行通信的伪线路;
若PE2只连接了根节点CE,且PE1只连接了叶子节点CE,则建立用于PE2的根节点CE与PE1的叶子节点CE之间进行通信的伪线路;
若PE2只连接了根节点CE,且PE1只连接了根节点CE,则建立用于PE2的根节点CE与PE1的根节点CE之间的进行通信伪线路。
若PE2不仅连接了根节点CE,还连接了叶子节点CE,且PE1不仅连接了根节点CE,还连接了叶子节点CE,则建立用于PE2的根节点CE和叶子节点CE与PE1的根节点CE之间进行通信的伪线路;
若PE2不仅连接了根节点CE,还连接了叶子节点CE,且PE1只连接了根节点CE,则建立用于PE2的根节点CE和叶子节点CE与PE1的根节点CE之间进行通信的伪线路;
若PE2不仅连接了根节点CE,还连接了叶子节点CE,且PE1只连接了叶子节点CE,则不建立伪线路;
若PE2只连接了叶子节点CE,且PE1不仅连接了根节点CE,还连接了叶子节点CE,则建立用于PE2的叶子节点CE与PE1的根节点CE之间进行通信的伪线路;
若PE2只连接了叶子节点CE,且PE1只连接了根节点CE,则建立用于PE2的叶子节点CE与PE1的根节点CE之间进行通信的伪线路;
若PE2只连接了叶子节点CE,且PE2只连接了叶子节点CE,则不建立伪线路。
步骤67,PE2将PE1分配给PE2的标签设置为出标签,将自身为PE1分配的标签设置为入标签,并将相关表项下发给转发面,建立的伪线路可以为绑定到该伪线路上的AC提供VPN服务,从而实现了各CE之间的通信。
实施例四
基于本发明实施例一提出的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方法,本发明实施例四提出一种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与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的第一PE对应,其结构如图7所示,包括:
报文接收单元71,用于通过AC接收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所连接的第一CE发送的广播报文或未知名单播报文;
第一报文转发单元72,用于根据所述AC的类型,将报文接收单元71接收到的报文转发给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所连接的其他第一CE;
第二报文转发单元73,用于通过与对端的其他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之间的伪线路中发送该报文的第一CE对应的伪线路,将报文接收单元71接收到的报文转发给所述其他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
较佳地,所述第一报文转发单元72具体包括:
第一接入链路类型确定子单元,用于确定所述AC的类型;
第一报文转发子单元,用于在第一接入链路类型确定子单元确定出的AC的类型为叶子AC时,将报文接收单元71接收到的报文转发给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所连接的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各第一CE;
第二报文转发子单元,用于在第一接入链路类型确定子单元确定出的AC的类型为根AC时,将报文接收单元71接收到的报文转发给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所连接的各第一CE中除发送所述报文的第一CE之外的其他各第一CE。
较佳地,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还包括:
节点类型获得单元,用于在报文接收单元71通过AC接收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所连接的第一CE发送的广播报文或未知名单播报文之前,获得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所连接的各第一CE的节点类型信息,节点类型包括叶子节点和根节点;
标签映射消息发送单元,用于发送标签映射消息给对端的其他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标签映射消息中携带有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所连接的各第一CE的节点类型信息。
更佳地,所述第一报文转发单元72具体包括:
第二接入链路类型确定子单元,用于确定所述AC的类型;
第一伪线路查找子单元,用于在第二接入链路类型确定子单元确定出的AC的类型为叶子AC时,在与对端的其他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之间的伪线路中,查找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各第一CE对应的伪线路;
第三报文转发子单元,用于根据第一伪线路查找子单元查找到的该伪线路,将报文接收单元71接收到的报文转发给所述其他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
第二伪线路查找子单元,用于在第二接入链路类型确定子单元确定出的AC的类型为根AC时,在与对端的其他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之间的伪线路中,查找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各第一CE对应的伪线路;
第四报文转发子单元,用于在第二伪线路查找子单元查找到一条伪线路时,直接根据第二伪线路查找子单元查找到的该伪线路,将报文接收单元71接收到的报文转发给所述其他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
伪线路确定子单元,用于在第二伪线路查找子单元查找到两条伪线路时,在查找到的两条伪线路中,确定出用于各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第一CE和所述其他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连接的各第二CE之间进行通信的伪线路;
第五报文转发子单元,用于根据伪线路确定子单元确定出的该伪线路,将报文接收单元71接收到的报文转发给所述其他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
较佳地,所述标签映射消息发送单元在标签映射消息的接口TLV中携带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所连接的各第一CE的节点类型信息。
较佳地,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还包括:
节点属性配置单元,用于在标签映射消息发送单元发送标签映射消息给其他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之前,为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所连接的第一CE配置节点属性,配置的节点属性包括节点类型,还包括E-TREE标识和MTU。
更佳地,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还包括:
节点类型检查单元,用于在节点属性配置单元为第一CE配置节点属性之后,以及在标签映射消息发送单元发送标签映射消息之前,检查配置节点属性的第一CE的节点类型是根节点还是叶子节点;
标签映射消息发送单元具体包括:
第一节点类型判断子单元,用于在节点类型检查单元检查出配置节点属性的第一CE的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时,判断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当前是否仅连接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第一CE;
第一标签映射发送子单元,用于在第一节点类型判断子单元的判断结果为是时,发送标签映射消息给对端的其他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标签映射消息中携带有叶子节点对应的节点类型信息,以及在第一节点类型判断子单元的判断结果为否时,发送标签映射消息给对端的其他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标签映射消息中携带有叶子节点和根节点对应的节点类型信息;
第二节点类型判断子单元,用于在节点类型检查单元检查出配置节点属性的第一CE的节点类型为根节点时,判断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当前是否仅连接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第一CE;
第二标签映射发送子单元,用于在第二节点类型判断子单元的判断结果为是时,发送标签映射消息给对端的其他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标签映射消息中携带有根节点对应的节点类型信息,在第二节点类型判断子单元的判断结果为否时,发送携带有根节点对应的节点类型信息的标签映射消息、以及携带有叶子节点和根节点对应的节点类型信息的标签映射消息给对端的其他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
更佳地,标签映射消息发送单元还包括:
第一连接判断子单元,用于在第一节点类型判断子单元判断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当前是否仅连接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第一CE之前,判断除配置节点属性的第一CE之外,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是否还连接其他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第一CE;
第一节点类型判断子单元,具体用于在第一连接判断子单元的判断结果为否时,判断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当前是否仅连接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第一CE;
标签映射消息发送单元还包括:
第二连接判断子单元,用于在第二节点类型判断子单元判断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当前是否仅连接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第一CE之前,判断除配置节点属性的第一CE之外,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是否还连接其他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第一CE;
第二节点类型判断子单元,具体用于在第二连接判断子单元的判断结果为否时,判断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当前是否仅连接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第一CE。
较佳地,所述标签映射消息发送单元,还用于当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所连接的各叶子AC全部断开时,若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还连接有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第一CE,则发送携带有根节点对应的节点类型信息的标签映射消息给所述其他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以及
当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所连接的各根AC全部断开时,若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还连接有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第一CE,则发送携带有叶子节点对应的节点类型信息的标签映射消息给所述其他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
实施例五
基于本发明实施例一提出的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方法,本发明实施例五提出一种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与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的第二PE对应,其结构如图8所示,包括:
报文接收单元81,用于通过伪线路接收对端的其他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发送的广播报文或未知名单播报文;
属性标识获得单元82,用于获得预先设置的、转发该报文的伪线路在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侧的伪线属性标识;
节点类型判断单元83,用于根据属性标识获得单元82获得的伪线属性标识,判断该伪线路是否连接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所述其他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所连接的第一CE;
第一报文转发单元84,用于在节点类型判断单元83的判断结果为是时,将报文接收单元81接收到的报文转发给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所连接的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各第二CE;
第二报文转发单元85,用于在节点类型判断单元83的判断结果为否时,将报文接收单元81接收到的报文转发给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所连接的各第二CE。
较佳地,所述节点类型判断单元,具体用于在属性标识获得单元82获得的伪线属性标识为预先设置的第一标识时,确认该伪线路连接了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所述其他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所连接的第一CE,以及在属性标识获得单元82获得的伪线属性标识为预先设置的第二标识时,确认该伪线路未连接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所述其他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所连接的第一CE。
较佳地,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还包括:
标签映射消息接收单元,用于在报文接收单元81通过伪线路接收对端的其他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发送的广播报文或未知名单播报文之前,接收其他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发送的标签映射消息,标签映射消息中携带有所述其他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所连接的各第一CE的节点类型信息,节点类型包括叶子节点和根节点;
第一节点类型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标签映射消息接收单元接收到的标签映射消息中携带的节点类型信息,确定其他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所连接的各第一CE的节点类型;
第二节点类型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所连接的各第二CE的节点类型;
伪线路建立单元,用于在第二节点类型确定单元确定出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所连接的各第二CE的节点类型均为根节点时,在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与所述其他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之间建立一条伪线路,该伪线路用于各第二CE与各第一CE之间进行通信,以及在第二节点类型确定单元确定出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所连接的各第二CE中包含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第二CE,且各第一CE中包含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第一CE时,在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与所述其他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之间建立一条伪线路,该伪线路用于各第二CE与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各第一CE之间进行通信。
较佳地,第一节点类型确定单元,具体用于在标签映射消息接收单元仅接收到携带有叶子节点对应的节点类型信息的标签映射消息时,确定所述其他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所连接的各第一CE的节点类型均为叶子节点,以及
在标签映射消息接收单元仅接收到携带有根节点对应的节点类型信息的标签映射消息时,确定所述其他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所连接的各第一CE的节点类型均为根节点,以及
在标签映射消息接收单元接收到携带有根节点对应的节点类型信息的标签映射消息以及携带有叶子节点和根节点对应的节点类型信息的标签映射消息时,确定所述其他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所连接的各第一CE中包含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第一CE,也包含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第一CE。
较佳地,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还包括:
虚拟转发实例判断单元,用于在第一节点类型确定单元确定其他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所连接的各第一CE的节点类型之前,判断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是否与所述其他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处于一个虚拟转发实例中;
标签映射消息保存单元,用于在虚拟转发实例判断单元的判断结果为否时,保存标签映射消息接收单元接收到的标签映射消息;
第一节点类型确定单元,具体用于在虚拟转发实例判断单元的判断结果为是时,根据标签映射消息接收单元接收到的标签映射消息中携带的节点类型信息,确定其他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所连接的各第一CE的节点类型。
较佳地,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还包括:
标签映射消息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其他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发送标签映射消息;
第三节点类型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标签映射消息保存单元保存的、所述其他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发送的标签映射消息中携带的节点类型信息,确定所述其他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所连接的各第一CE的节点类型;
第四节点类型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所连接的各第二CE的节点类型;
伪线路建立单元,还用于在第四节点类型确定单元确定出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所连接的各第二CE的节点类型均为根节点时,在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与所述其他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之间建立一条伪线路,该伪线路用于各第二CE与各第一CE之间进行通信,以及在第四节点类型确定单元确定出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所连接的各第二CE中包含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第二CE时,在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与所述其他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之间建立一条伪线路,该伪线路用于各第二CE与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各第一CE之间进行通信。
较佳地,第二节点类型确定单元,具体用于遍历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向所述其他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发送的标签映射消息,并根据发送的标签映射消息中携带的节点类型信息,确定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所连接的各第二CE的节点类型。
实施例六
本发明实施例六提出一种PE,不仅包含本发明实施例四提出的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还包含本发明实施例五提出的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
本发明实施例四提出的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以及本发明实施例五提出的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可以但不限于由PE中的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Multi-ProtocolLabelSwitching)转发模块实现,其中,PE中还包含VFI管理模块和桥转发模块,如图9所示,VFI管理模块主要管理转发面的VFI实例、VFI实例内的伪线路、从AC侧学习到的MAC地址以及从伪线侧学习到的MAC地址,桥转发模块主要用于针对单播报文,根据学习到的MAC地址进行转发。
基于上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方法,还可以构建一种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系统,该系统的结构可以参见图1所示。该系统包括:若干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CE、若干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CE和至少两个PE。
其中,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CE通过叶子AC与所属的PE连接,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CE通过根AC与所属的PE连接。
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28)

1.一种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运营商边缘设备PE通过接入链路AC接收到自身所连接的第一客户边缘设备CE发送的广播报文或未知名单播报文时,根据所述AC的类型,将接收到的报文转发给自身所连接的其他第一CE;并
通过与对端的第二PE之间的伪线路中发送该报文的第一CE对应的伪线路,将接收到的报文转发给所述第二PE;
第二PE通过伪线路接收到第一PE发送的广播报文或未知名单播报文时,获得预先设置的、转发该报文的伪线路在所述第二PE侧的伪线属性标识;并
根据获得的伪线属性标识,判断该伪线路是否连接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第一CE,若判断结果为是,则第二PE将接收到的报文转发给自身所连接的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各第二CE,若判断结果为否,则第二PE将接收到的报文转发给自身所连接的各第二CE;
其中,第一PE和第二PE通过下述方式建立伪线路:
第一PE发送标签映射消息给对端的第二PE,标签映射消息中携带有第一PE所连接的各第一CE的节点类型信息,节点类型包括叶子节点和根节点;
第二PE接收到第一PE发送的标签映射消息后,根据接收到的标签映射消息中携带的节点类型信息,确定第一PE所连接的各第一CE的节点类型,以及确定自身所连接的各第二CE的节点类型;
若第二PE确定出自身所连接的各第二CE的节点类型均为根节点,则在自身与第一PE之间建立一条伪线路,该伪线路用于各第二CE与各第一CE之间进行通信;
若第二PE确定出自身所连接的各第二CE中包含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第二CE,且各第一CE中包含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第一CE,则在自身与第一PE之间建立一条伪线路,该伪线路用于各第二CE与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各第一CE之间进行通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PE根据所述AC的类型,将接收到的报文转发给自身所连接的其他第一CE,具体包括:
第一PE确定所述AC的类型;
若确定出的AC的类型为叶子AC,则第一PE将接收到的报文转发给自身所连接的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各第一CE;
若确定出的AC的类型为根AC,则第一PE将接收到的报文转发给自身所连接的各第一CE中除发送所述报文的第一CE之外的其他各第一CE。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下述方式预先设置第一PE和第二PE之间的伪线路的伪线属性标识:
若第一PE和第二PE之间的伪线路连接了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第一CE,则将该伪线路在第二PE侧的伪线属性标识设置为第一标识,若第一PE和第二PE之间的伪线路未连接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第一CE,则将该伪线路在第二PE侧的伪线属性标识设置为第二标识;
若第一PE和第二PE之间的伪线路连接了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第二CE,则将该伪线路在第一PE侧的伪线属性标识设置为第一标识,若第一PE和第二PE之间的伪线路未连接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第二CE,则将该伪线路在第一PE侧的伪线属性标识设置为第二标识;
第二PE根据获得的伪线属性标识,判断该伪线路是否连接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第一CE,具体包括:
若获得的伪线属性标识为预先设置的第一标识,则第二PE确认该伪线路连接了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第一CE;
若获得的伪线属性标识为预先设置的第二标识,则第二PE确认该伪线路未连接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第一CE。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PE通过与对端的第二PE之间的伪线路中发送该报文的第一CE对应的伪线路,将接收到的报文转发给所述第二PE,具体包括:
第一PE确定所述AC的类型;
若确定出的AC的类型为叶子AC,则第一PE在与对端的第二PE之间的伪线路中,查找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各第一CE对应的伪线路,并根据查找到的该伪线路将接收到的报文转发给所述第二PE;
若确定出的AC的类型为根AC,则第一PE在与对端的第二PE之间的伪线路中,查找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各第一CE对应的伪线路,若查找到一条伪线路,则第一PE直接根据查找到的该伪线路将接收到的报文转发给所述第二PE,若查找到两条伪线路,则第一PE在查找到的两条伪线路中,确定出用于各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第一CE和各第二CE之间进行通信的伪线路,并根据确定出的该伪线路将接收到的报文转发给所述第二PE。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PE在标签映射消息的接口参数类型长度值TLV中携带第一PE所连接的各第一CE的节点类型信息。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PE发送标签映射消息给对端的第二PE之前,还包括:
第一PE为所连接的第一CE配置节点属性,配置的节点属性包括节点类型,还包括以太树E-TREE标识和最大传输单元MTU。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PE为所连接的第一CE配置节点属性之后,以及发送标签映射消息给对端的第二PE之前,还包括:
检查配置节点属性的第一CE的节点类型是根节点还是叶子节点;
第一PE发送标签映射消息给对端的第二PE,具体包括:
若检查出配置节点属性的第一CE的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则第一PE判断当前是否仅连接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第一CE,若判断结果为是,则发送标签映射消息给对端的第二PE,标签映射消息中携带有叶子节点对应的节点类型信息,若判断结果为否,则发送标签映射消息给对端的第二PE,标签映射消息中携带有叶子节点和根节点对应的节点类型信息;
若检查出配置节点属性的第一CE的节点类型为根节点,则第一PE判断当前是否仅连接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第一CE,若判断结果为是,则发送标签映射消息给对端的第二PE,标签映射消息中携带有根节点对应的节点类型信息,若判断结果为否,则发送携带有根节点对应的节点类型信息的标签映射消息、以及携带有叶子节点和根节点对应的节点类型信息的标签映射消息给对端的第二PE。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PE判断当前是否仅连接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第一CE之前,还包括:
第一PE判断除配置节点属性的第一CE之外,自身是否还连接其他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第一CE,若判断结果为否,则第一PE执行判断当前是否仅连接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第一CE的步骤;
第一PE判断当前是否仅连接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第一CE之前,还包括:
第一PE判断除配置节点属性的第一CE之外,自身是否还连接其他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第一CE,若判断结果为否,则第一PE执行判断当前是否仅连接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第一CE的步骤。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二PE根据接收到的标签映射消息中携带的节点类型信息,确定第一PE所连接的各第一CE的节点类型,具体包括:
若第二PE仅接收到第一PE发送的、携带有叶子节点对应的节点类型信息的标签映射消息,则确定第一PE所连接的各第一CE的节点类型均为叶子节点;
若第二PE仅接收到第一PE发送的、携带有根节点对应的节点类型信息的标签映射消息,则确定第一PE所连接的各第一CE的节点类型均为根节点;
若第二PE接收到第一PE发送的、携带有根节点对应的节点类型信息的标签映射消息以及携带有叶子节点和根节点对应的节点类型信息的标签映射消息,则确定第一PE所连接的各第一CE中包含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第一CE,也包含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第一CE。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二PE接收到第一PE发送的标签映射消息后,以及根据接收到的标签映射消息中携带的节点类型信息,确定第一PE所连接的各第一CE的节点类型之前,还包括:
第二PE判断自身是否与第一PE处于一个虚拟转发实例中;
若判断结果为是,则执行根据接收到的标签映射消息中携带的节点类型信息,确定第一PE所连接的各第一CE的节点类型的步骤;
若判断结果为否,则保存接收到的标签映射消息。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PE在向第一PE发送标签映射消息之后,根据保存的、第一PE发送的标签映射消息中携带的节点类型信息,确定第一PE所连接的各第一CE的节点类型,以及确定自身所连接的各第二CE的节点类型;
若第二PE确定出自身所连接的各第二CE的节点类型均为根节点,则在自身与第一PE之间建立一条伪线路,该伪线路用于各第二CE与各第一CE之间进行通信;
若第二PE确定出自身所连接的各第二CE中包含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第二CE,且各第一CE中包含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第一CE,则在自身与第一PE之间建立一条伪线路,该伪线路用于各第二CE与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各第一CE之间进行通信。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当第一PE所连接的各叶子AC全部断开时,若第一PE还连接有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第一CE,则第一PE发送携带有根节点对应的节点类型信息的标签映射消息给第二PE;
当第一PE所连接的各根AC全部断开时,若第一PE还连接有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第一CE,则第一PE发送携带有叶子节点对应的节点类型信息的标签映射消息给第二PE。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二PE确定自身所连接的各第二CE的节点类型,具体包括:
第二PE遍历自身向第一PE发送的标签映射消息,并根据自身向第一PE发送的标签映射消息中携带的节点类型信息,确定自身所连接的各第二CE的节点类型。
14.一种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报文接收单元,用于通过接入链路AC接收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所连接的第一客户边缘设备CE发送的广播报文或未知名单播报文;
第一报文转发单元,用于根据所述AC的类型,将报文接收单元接收到的报文转发给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所连接的其他第一CE;
第二报文转发单元,用于通过与对端的其他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之间的伪线路中发送该报文的第一CE对应的伪线路,将报文接收单元接收到的报文转发给所述其他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
节点类型获得单元,用于在报文接收单元通过AC接收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所连接的第一CE发送的广播报文或未知名单播报文之前,获得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所连接的各第一CE的节点类型信息,节点类型包括叶子节点和根节点;
标签映射消息发送单元,用于发送标签映射消息给对端的其他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标签映射消息中携带有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所连接的各第一CE的节点类型信息;
其中,所述第一报文转发单元具体包括:
第二接入链路类型确定子单元,用于确定所述AC的类型;
第一伪线路查找子单元,用于在第二接入链路类型确定子单元确定出的AC的类型为叶子AC时,在与对端的其他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之间的伪线路中,查找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各第一CE对应的伪线路;
第三报文转发子单元,用于根据第一伪线路查找子单元查找到的该伪线路,将报文接收单元接收到的报文转发给所述其他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
第二伪线路查找子单元,用于在第二接入链路类型确定子单元确定出的AC的类型为根AC时,在与对端的其他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之间的伪线路中,查找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各第一CE对应的伪线路;
第四报文转发子单元,用于在第二伪线路查找子单元查找到一条伪线路时,直接根据第二伪线路查找子单元查找到的该伪线路,将报文接收单元接收到的报文转发给所述其他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
伪线路确定子单元,用于在第二伪线路查找子单元查找到两条伪线路时,在查找到的两条伪线路中,确定出用于各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第一CE和所述其他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连接的各第二CE之间进行通信的伪线路;
第五报文转发子单元,用于根据伪线路确定子单元确定出的该伪线路,将报文接收单元接收到的报文转发给所述其他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报文转发单元还包括:
第一接入链路类型确定子单元,用于确定所述AC的类型;
第一报文转发子单元,用于在第一接入链路类型确定子单元确定出的AC的类型为叶子AC时,将报文接收单元接收到的报文转发给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所连接的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各第一CE;
第二报文转发子单元,用于在第一接入链路类型确定子单元确定出的AC的类型为根AC时,将报文接收单元接收到的报文转发给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所连接的各第一CE中除发送所述报文的第一CE之外的其他各第一CE。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标签映射消息发送单元在标签映射消息的接口参数类型长度值TLV中携带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所连接的各第一CE的节点类型信息。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节点属性配置单元,用于在标签映射消息发送单元发送标签映射消息给其他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之前,为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所连接的第一CE配置节点属性,配置的节点属性包括节点类型,还包括以太树E-TREE标识和最大传输单元MTU。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节点类型检查单元,用于在节点属性配置单元为第一CE配置节点属性之后,以及在标签映射消息发送单元发送标签映射消息之前,检查配置节点属性的第一CE的节点类型是根节点还是叶子节点;
标签映射消息发送单元具体包括:
第一节点类型判断子单元,用于在节点类型检查单元检查出配置节点属性的第一CE的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时,判断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当前是否仅连接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第一CE;
第一标签映射发送子单元,用于在第一节点类型判断子单元的判断结果为是时,发送标签映射消息给对端的其他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标签映射消息中携带有叶子节点对应的节点类型信息,以及在第一节点类型判断子单元的判断结果为否时,发送标签映射消息给对端的其他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标签映射消息中携带有叶子节点和根节点对应的节点类型信息;
第二节点类型判断子单元,用于在节点类型检查单元检查出配置节点属性的第一CE的节点类型为根节点时,判断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当前是否仅连接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第一CE;
第二标签映射发送子单元,用于在第二节点类型判断子单元的判断结果为是时,发送标签映射消息给对端的其他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标签映射消息中携带有根节点对应的节点类型信息,在第二节点类型判断子单元的判断结果为否时,发送携带有根节点对应的节点类型信息的标签映射消息、以及携带有叶子节点和根节点对应的节点类型信息的标签映射消息给对端的其他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标签映射消息发送单元还包括:
第一连接判断子单元,用于在第一节点类型判断子单元判断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当前是否仅连接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第一CE之前,判断除配置节点属性的第一CE之外,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是否还连接其他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第一CE;
第一节点类型判断子单元,还具体用于在第一连接判断子单元的判断结果为否时,判断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当前是否仅连接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第一CE;
标签映射消息发送单元还包括:
第二连接判断子单元,用于在第二节点类型判断子单元判断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当前是否仅连接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第一CE之前,判断除配置节点属性的第一CE之外,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是否还连接其他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第一CE;
第二节点类型判断子单元,还具体用于在第二连接判断子单元的判断结果为否时,判断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当前是否仅连接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第一CE。
20.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标签映射消息发送单元,还用于当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所连接的各叶子AC全部断开时,若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还连接有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第一CE,则发送携带有根节点对应的节点类型信息的标签映射消息给所述其他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以及
当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所连接的各根AC全部断开时,若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还连接有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第一CE,则发送携带有叶子节点对应的节点类型信息的标签映射消息给所述其他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
21.一种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报文接收单元,用于通过伪线路接收对端的其他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发送的广播报文或未知名单播报文;
属性标识获得单元,用于获得预先设置的、转发该报文的伪线路在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侧的伪线属性标识;
节点类型判断单元,用于根据属性标识获得单元获得的伪线属性标识,判断该伪线路是否连接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所述其他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所连接的第一客户边缘设备CE;
第一报文转发单元,用于在节点类型判断单元的判断结果为是时,将报文接收单元接收到的报文转发给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所连接的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各第二CE;
第二报文转发单元,用于在节点类型判断单元的判断结果为否时,将报文接收单元接收到的报文转发给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所连接的各第二CE;
标签映射消息接收单元,用于在报文接收单元通过伪线路接收对端的其他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发送的广播报文或未知名单播报文之前,接收其他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发送的标签映射消息,标签映射消息中携带有所述其他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所连接的各第一CE的节点类型信息,节点类型包括叶子节点和根节点;
第一节点类型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标签映射消息接收单元接收到的标签映射消息中携带的节点类型信息,确定其他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所连接的各第一CE的节点类型;
第二节点类型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所连接的各第二CE的节点类型;
伪线路建立单元,用于在第二节点类型确定单元确定出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所连接的各第二CE的节点类型均为根节点时,在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与所述其他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之间建立一条伪线路,该伪线路用于各第二CE与各第一CE之间进行通信,以及在第二节点类型确定单元确定出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所连接的各第二CE中包含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第二CE,且各第一CE中包含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第一CE时,在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与所述其他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之间建立一条伪线路,该伪线路用于各第二CE与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各第一CE之间进行通信。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节点类型判断单元,具体用于在属性标识获得单元获得的伪线属性标识为预先设置的第一标识时,确认该伪线路连接了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所述其他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所连接的第一CE,以及在属性标识获得单元获得的伪线属性标识为预先设置的第二标识时,确认该伪线路未连接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所述其他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所连接的第一CE。
23.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节点类型确定单元,具体用于在标签映射消息接收单元仅接收到携带有叶子节点对应的节点类型信息的标签映射消息时,确定所述其他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所连接的各第一CE的节点类型均为叶子节点,以及
在标签映射消息接收单元仅接收到携带有根节点对应的节点类型信息的标签映射消息时,确定所述其他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所连接的各第一CE的节点类型均为根节点,以及
在标签映射消息接收单元接收到携带有根节点对应的节点类型信息的标签映射消息以及携带有叶子节点和根节点对应的节点类型信息的标签映射消息时,确定所述其他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所连接的各第一CE中包含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第一CE,也包含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第一CE。
24.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虚拟转发实例判断单元,用于在第一节点类型确定单元确定其他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所连接的各第一CE的节点类型之前,判断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是否与所述其他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处于一个虚拟转发实例中;
标签映射消息保存单元,用于在虚拟转发实例判断单元的判断结果为否时,保存标签映射消息接收单元接收到的标签映射消息;
第一节点类型确定单元,还具体用于在虚拟转发实例判断单元的判断结果为是时,根据标签映射消息接收单元接收到的标签映射消息中携带的节点类型信息,确定其他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所连接的各第一CE的节点类型。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标签映射消息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其他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发送标签映射消息;
第三节点类型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标签映射消息保存单元保存的、所述其他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发送的标签映射消息中携带的节点类型信息,确定所述其他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所连接的各第一CE的节点类型;
第四节点类型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所连接的各第二CE的节点类型;
伪线路建立单元,还用于在第四节点类型确定单元确定出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所连接的各第二CE的节点类型均为根节点时,在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与所述其他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之间建立一条伪线路,该伪线路用于各第二CE与各第一CE之间进行通信,以及在第四节点类型确定单元确定出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所连接的各第二CE中包含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第二CE时,在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与所述其他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之间建立一条伪线路,该伪线路用于各第二CE与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各第一CE之间进行通信。
26.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节点类型确定单元,具体用于遍历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向所述其他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发送的标签映射消息,并根据发送的标签映射消息中携带的节点类型信息,确定所述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所连接的各第二CE的节点类型。
27.一种运营商边缘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4~20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以及权利要求21~26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装置。
28.一种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客户边缘设备、若干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客户边缘设备和至少两个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运营商边缘设备;
所述节点类型为叶子节点的客户边缘设备通过叶子接入链路AC与所属的运营商边缘设备连接,所述节点类型为根节点的客户边缘设备通过根AC与所属的运营商边缘设备连接。
CN201210182150.XA 2012-06-04 2012-06-04 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方法、系统、装置及网络设备 Active CN10271042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182150.XA CN102710428B (zh) 2012-06-04 2012-06-04 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方法、系统、装置及网络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182150.XA CN102710428B (zh) 2012-06-04 2012-06-04 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方法、系统、装置及网络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10428A CN102710428A (zh) 2012-10-03
CN102710428B true CN102710428B (zh) 2016-05-25

Family

ID=469030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82150.XA Active CN102710428B (zh) 2012-06-04 2012-06-04 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方法、系统、装置及网络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71042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11732B (zh) * 2016-09-07 2020-11-20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报文转发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38057A (zh) * 2011-05-10 2011-11-09 福建星网锐捷网络有限公司 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方法、系统、装置及网络设备
CN102739519A (zh) * 2012-05-30 2012-10-17 福建星网锐捷网络有限公司 根基多点服务实现方法、装置和系统、运营商边缘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7101140A2 (en) * 2006-02-24 2007-09-07 Nortel Networks Ltd. Multi-protocol support over ethernet packet-switched networks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38057A (zh) * 2011-05-10 2011-11-09 福建星网锐捷网络有限公司 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方法、系统、装置及网络设备
CN102739519A (zh) * 2012-05-30 2012-10-17 福建星网锐捷网络有限公司 根基多点服务实现方法、装置和系统、运营商边缘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10428A (zh) 2012-10-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37685B (zh) 通过链路状态协议控制的以太网的ip转发
CN102594711B (zh) 一种在边缘设备上的报文转发方法和边缘设备
CN102333028B (zh) 一种分层式二层虚拟专用网发送报文的方法及通信设备
CN101155130B (zh) 学习mac地址的方法及传送vpls客户数据的系统及设备
CN101047636B (zh) 端到端伪线仿真虚拟租用线接入虚拟专用网的方法及系统
CN101110745A (zh) 衔接二层网络和三层网络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1599901A (zh) 远程接入mpls vpn的方法、系统和网关
CN104869042A (zh) 报文转发方法和装置
CN105099846A (zh) 传输数据报文的方法和供应商边缘设备
CN103685022A (zh) 报文转发方法及服务提供商网络边缘设备
CN101808042A (zh) 一种多协议标签交换二层虚拟专用网的接入方法和装置
CN102368727A (zh) 跨ip网络的trill网络通信方法、系统和设备
CN103401774A (zh) 一种基于堆叠系统的报文转发方法和设备
CN100484080C (zh) 一种虚拟私有网的路由引入方法、系统和运营商边缘设备
CN105591868A (zh) 一种虚拟专用网络vpn的接入方法和装置
CN102739501A (zh) 二三层虚拟私有网络中的报文转发方法和系统
CN101667954A (zh) 多层虚拟专用局域网业务的网络及其数据处理方法
CN102055647A (zh) 一种三层vpn的接入方法和系统
CN102238057A (zh) 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方法、系统、装置及网络设备
CN100364292C (zh) 混合站点混合骨干网的虚拟专用网系统及其实现方法
CN100502400C (zh) 双归属/多归属逻辑组网方法和提供商设备
CN102724126A (zh) 一种E-tree业务报文转发方法、装置和设备
CN104009919A (zh) 报文转发方法及装置
CN102098189B (zh) 一种对ce进行监控的方法和路由设备
CN102710428B (zh) 以太网根基多点服务实现方法、系统、装置及网络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Cangshan District of Fuzhou City, Fujian province 350002 Jinshan Road No. 618 Garden State Industrial Park 19 floor

Patentee after: RUIJIE NETWORKS Co.,Ltd.

Address before: Cangshan District of Fuzhou City, Fujian province 350002 Jinshan Road No. 618 Garden State Industrial Park 19 floor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Star-Net Ruijie Networks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