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81962B - 一种节点设备间的连接装置及节点设备间的防吊死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节点设备间的连接装置及节点设备间的防吊死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81962B
CN102681962B CN201210114539.0A CN201210114539A CN102681962B CN 102681962 B CN102681962 B CN 102681962B CN 201210114539 A CN201210114539 A CN 201210114539A CN 102681962 B CN102681962 B CN 10268196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de device
unit
host node
coupling arrangement
resist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11453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81962A (zh
Inventor
魏庆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210114539.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681962B/zh
Publication of CN1026819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819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819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819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ower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节点设备间的连接装置及节点设备间的防吊死系统,涉及电路领域,可实现节点设备间的防吊死。该电路向主节点设备输出低电平时,其为数据接收状态;该电路向主节点设备输出高电平时,其为数据发送状态;该电路包括:交流耦合单元、第一反相单元、电源单元、第二反相单元;其中,交流耦合单元,一侧与从节点设备连接,另一侧与第一反相单元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反相单元的第二端与电源单元连接,第三端接地;交流耦合单元作为充电通道时,第一反相单元导通,作为放电通道时,第一反相单元截止;第二反相单元,一端与所述第一反相单元的第二端连接,另一端与主节点设备连接。本发明实施例用于解决节点设备间连接时的吊死现象。

Description

一种节点设备间的连接装置及节点设备间的防吊死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节点设备间的连接装置及节点设备间的防吊死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通讯业务的不断发展,各运营商移动基站,机房数量不断增加,但由于各设备间的提供产商不同,设备之间的通讯物理接口对接也就存在很多问题。现以针对接口对接问题提出了具体应对方法。
在站点、机房内,例如RS232物理接口的节点设备需要与RS485物理接口的节点设备进行通信,并被RS485物理接口的节点设备管理时,就需要解决RS485物理接口与RS232物理接口的通信对接问题。
其中,RS485是通过两个引脚和DE来控制数据的输入和输出。当为低电平时,RS485的数据输入RO有效;当DE为高电平时,RS485的数据输出DI有效。
如图1所示,在半双工使用中,通常可以将、DE直接相连,然后使用TX线来控制RS485的状态切换。平时TX输出高电平,经Q1倒相后,使RS485的和DE为低电平而处于数据接收状态。当RS232节点设备发送数据时,TX输出低电平,经Q1倒相后,使RS485的和DE为高电平而处于数据发送状态。
但当RS232总线侧(RS232_TX,RS232_RX)总线状态异常时,就会导致TX输出的电平常低,经Q1倒相后,会使RS485的和DE为高电平而处于数据发送状态,从而吊死RS485总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节点设备间的连接装置及节点设备间的防吊死系统,可实现节点设备间的防止吊死。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提供一种节点设备间的连接装置,所述连接装置一侧与主节点设备连接,另一侧与从节点设备连接;
所述从节点设备侧总线异常时,所述连接装置接收到常高或常低电平;
所述连接装置向所述主节点设备输出低电平时,所述主节点设备为数据接收状态;所述连接装置向所述主节点设备输出高电平时,所述主节点设备为数据发送状态;所述连接装置包括:
交流耦合单元、第一反相单元、电源单元、第二反相单元;
其中,所述交流耦合单元,一侧与所述从节点设备的管脚连接,另一侧与所述第一反相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交流耦合单元用于接收所述从节点设备输入的电平,根据接收到的电平,形成充放电通道;
所述第一反相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源单元连接,第三端接地;所述交流耦合单元作为充电通道时,所述第一反相单元导通,作为放电通道时,所述第一反相单元截止;
所述第二反相单元,一端与所述第一反相单元的第二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主节点设备的管脚连接,用于将所述第一反相单元输出的电平转换成相反的电平。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节点设备间的连接装置,一侧与主节点设备连接,另一侧与从节点设备连接;
所述从节点设备侧总线异常时,所述连接装置接收到常高或常低电平;
所述连接装置向所述主节点设备输出低电平时,所述主节点设备为数据发送状态;所述连接装置向所述主节点设备输出高电平时,所述主节点设备为数据接收状态;所述连接装置包括:
交流耦合单元、第一反相单元、电源单元;
其中,所述交流耦合单元,一侧与所述从节点设备的管脚连接,另一侧与所述第一反相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交流耦合单元用于接收所述从节点设备输入的电平,根据接收到的电平,形成充放电通道;
所述第一反相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源单元连接,第三端接地;所述交流耦合单元作为充电通道时,所述第一反相单元导通,作为放电通道时,所述第一反相单元截止;
所述电源单元与所述第一反相单元连接的同时,还与所述主节点设备的管脚连接。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节点设备间的防吊死系统,包括:
主节点设备、从节点设备以及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节点设备间的连接装置;
所述从节点设备侧总线异常时,所述连接装置接收到常高或常低电平;
所述连接装置向所述主节点设备输出低电平时,所述主节点设备为数据接收状态;所述连接装置向所述主节点设备输出高电平时,所述主节点设备为数据发送状态;或
所述连接装置向所述主节点设备输出低电平时,所述主节点设备为数据发送状态;所述连接装置向所述主节点设备输出高电平时,所述主节点设备为数据接收状态。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节点设备间的连接装置及节点设备间的防吊死系统,在连接装置中设置了交流耦合单元、第一反相单元和电源单元等,一旦一端节点设备的总线路异常输出常高或常低电平,则可以利用交流耦合单元的隔直作用以及电源单元的高电平,有效防止另一端节点设备吊死。且由于该装置使用简单且较少的分立器件组成,其组成形式简单,因此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RS232转RS485的连接电路原理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节点设备间的连接装置的原理示意图一;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节点设备间的连接装置的原理示意图二;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节点设备间的连接装置的原理示意图三;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节点设备间的连接装置的原理示意图四;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节点设备间的连接装置的原理图;
图7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节点设备间的连接装置的原理示意图一;
图8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节点设备间的连接装置的连接示意二;
图9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节点设备间的连接装置的原理示意图三;
图10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节点设备间的连接装置的原理示意图四;
图11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节点设备间的连接装置的原理示意图五;
图12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节点设备间的防吊死系统的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节点设备间的连接装置,该节点设备间的连接装置,一侧与主节点设备25连接,另一侧与从节点设备21连接;且从节点设备21侧总线异常时,连接装置接收到常高或常低电平;当该连接装置向主节点设备25输出低电平时,主节点设备25为数据接收状态;当该连接装置向主节点设备25输出高电平时,主节点设备25为数据发送状态。如图2所示,该连接装置包括:交流耦合单元22、第一反相单元23、电源单元26、第二反相单元24。
具体的,交流耦合单元22,一侧与从节点设备21的管脚连接,另一侧与第一反相单元23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交流耦合单元22用于接收所述从节点设备21输入的电平,根据接收到的电平,形成充放电通道;第一反相单元23的第二端与电源单元26连接,第三端接地27;交流耦合单元22作为充电通道时,第一反相单元23导通,作为放电通道时,第一反相单元23截止;第二反相单元24,一端与所述第一反相单元23的第二端连接,另一端与主节点设备25的管脚连接,用于将所述第一反相单元23输出的电平转换成相反的电平。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该连接装置中的交流耦合单元22包括:电容C1、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和二极管D1;该连接装置中的第一反相单元23为三极管Q1、第二反相单元24为第一非门U1、所述电源单元26为直流电源VCC。
具体的,电容C1一端与从节点设备21的管脚连接,另一端与第一电阻R1连接;第一电阻R1一端与电容C1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直流电源VCC连接,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第二电阻R2连接;第二电阻R2一端与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另一端与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在电容C1与第一电阻R1之间;其中,C1-R1-Q1提供充电通道(回路),而R2,D1提供放电回路;当TX输出高电平时,交流耦合单元处于充电状态,即C1充电,充电路径为C1-R1-Q1的BE级,Q1饱和导通。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当从节点设备21输出低电平时,主节点设备25为数据发送状态;当从节点设备21输出高电平时,主节点设备25为数据接收状态;此时,该连接装置还包括:连接在从节点设备21的管脚与交流耦合单元22之间的第三反相单元28;其中,所述第三反相单元28用于将所述从节点设备21输入的电平,转换成相反的电平。
其中,如图5所示,所述第三反相单元为第二非门U2、电容C1一端与第二非门28连接,另一端与第一电阻R1连接;第一电阻R1一端与电容C1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直流电源VCC连接,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第二电阻R2连接;第二电阻R2一端与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另一端与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在电容C1与第一电阻R1之间。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该连接装置以从节点设备为RS232收发器、主节点设备为RS485收发器为例,进行说明,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从节点设备可以为具有RS232物理接口的其它设备,主节点设备可以为具有RS485物理接口的其它设备。
实际应用中,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直流电源VCC连接时需要在两者间连接第三电阻R3,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三极管Q1示例性的为NPN型三极管,也可以为其它,本发明对次不做限制。
具体的,RS232收发器的TX输出管脚与第二非门U2串接,电容C1与第二非门U2连接,且位于第二非门U2后,第一电阻R1连接于NPN三极管Q1的基极,第二电阻R2与二极管D1串联,二极管D1阴极连接于第一电阻R1与电容C1之间,第二电阻R2端连接于NPN三极管Q1的射极,NPN三极管Q1的射极端连接有GND接地线,NPN三极管Q1的集电极处连接第三电阻R3、第三电阻R3端连接有VCC电压,NPN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第三电阻R3间连接第一非门U1,第一非门U1连接到RS485收发器的RE及DE端,其中,RE及DE端连接在一起,第二非门U2、C1、R1、Q1、GND间形成充电路径Q1、R1、C1、U2、GND或U2、GND、R2、D1间形成放电回路。
进一步地,所述三极管电路存在两种开关状态,导通或截止状态,导通时三极管电路输出为“0”,截止时三极管电路输出为“1”。
具体的,当TX输出高电平时,经第二非门U2倒相后输出低电平,因此电容C1处于放电回路中,因此,三极管处于反偏状态,既NPN型三极管Q1处于截至状态。Q1的集电极输出高电平“1”,经第一非门U1反相后输出低电平“0”,使RS485收发器的RE和DE为低电平而处于数据接收状态。相反,当RS232侧设备发送端TX输出低电平,经第二非门U2倒相后输出高电平,此时电容C1处于充电状态,NPN型三极管Q1饱和导通。Q1的集电极输出低电平“0”,经第二非门U1反相后输出高电平“1”,使RS485收发器的RE和DE为高电平而处于数据发送状态。
进一步地,当RS232侧总线状态异常(常高或是常低)时,由于电容的隔直作用,NPN型三极管Q1截至,Q1的集电极输出高电平“1”经过第一反相单元U1倒相后输出低电平“0”,使RS485收发器的RE和DE为低电平而处于数据接收状态。从而对RS485侧总线无影响,不会出现吊死现象。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是以RS232和RS485为例进行的说明,本实施提供的节点间的连接装置,如图6所示,其使用范围不限于此,此装置也用于解决其它电路间的吊死现象。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节点设备间的连接装置,在连接装置中设置了交流耦合单元、第一反相单元和直流电源等,一旦一端节点设备的总线路异常输出常高或常低电平,则可以利用交流耦合单元的隔直作用,有效防止另一端节点设备吊死。且由于该装置使用简单且较少的分立器件组成,其组成形式简单,因此成本较低。
实施例二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节点设备间的连接装置,该节点设备间的连接装置一侧与主节点设备74连接,另一侧与从节点设备71连接;且从节点设备71侧总线异常时,该连接装置接收到常高或常低电平;当连接装置向主节点设备74输出低电平时,主节点设备74为数据发送状态;当该连接装置向主节点设备74输出高电平时,主节点设备74为数据接收状态。如图7所示,该连接装置包括:交流耦合单元72、第一反相单元73、电源单元75。
其中,交流耦合单元72,一侧与从节点设备71的管脚连接,另一侧与第一反相单元73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反相单元73的第二端与电源单元75连接,第三端接地76;交流耦合单元72作为充电通道时,第一反相单元73导通,作为放电通道时,第一反相单元73截止;电源单元75与第一反相单元73连接的同时,还与主节点设备74的管脚连接。
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该连接装置中的交流耦合单元72包括:电容C1、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和二极管D1;该电路中的第一反相单元为三极管Q1、电源单元为直流电源VCC。
具体的,如图8所示,电容C1一端与从节点设备71的管脚连接,另一端与第一电阻R1连接;第一电阻R1一端与电容C1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直流电源VCC连接,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第二电阻R2连接;第二电阻R2一端与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另一端与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在电容C1与第一电阻R1之间。
进一步地,如图9所示,当该连接装置的从节点设备71输出低电平时,主节点设备74为数据发送状态;从节点设备71输出高电平时,主节点设备74为数据接收状态时;该连接装置还包括:连接在从节点设备71的管脚与交流耦合单元72之间的第二反相单元77;其中,所述第二反相单元77用于将所述从节点设备71输入的电平,转换成相反的电平。
具体的,如图10所示,所述第二反相单元为第一非门U2、电容C1一端与第一非门77连接,另一端与第一电阻R1连接;第一电阻R1一端与电容C1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直流电源VCC连接,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第二电阻R2连接;第二电阻R2一端与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另一端与二极管D1的输入端连接;二极管D1的输出端连接在电容C1与第一电阻R1之间。
进一步地,该连接装置的连接关系如下:
实际应用中,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直流电源VCC连接时需要增加第三电阻R3,且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三极管Q1示例性的为NPN型三极管。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以从节点设备为RS232收发器、主节点设备为RS485收发器为例,进行说明,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从节点设备可以为具有RS232物理接口的其它设备,主节点设备可以为具有RS485物理接口的其它设备。
具体的,从节点设备71的TX输出管脚与第一非门U2串接,电容C1与第一非门U2连接,且位于第一非门U2后,第一电阻R1连接于NPN三极管Q1的基极,第二电阻R2与二极管D1串联,二极管D1一端连接于第一电阻R1与电容C1之间,第二电阻R2端连接于NPN三极管Q1的射极,NPN三极管Q1的射极端连接有GND接地线,NPN三极管Q1的集电极处连接第三电阻R3、第三电阻R3端连接有VCC电压,第三电阻R3与NPN三极管Q1的集电极间连接主节点设备;其中,第一非门U2、C1、R1、Q1、GND间形成充电路径Q1、R1、C1、U2、GND或U2、GND、R2、D1间形成放电回路。
进一步地,该三极管电路存在两种开关状态,导通或截止状态,导通时三极管电路输出为“0”,截止时三极管电路输出为“1”。
具体的,当从节点设备71输出高电平时,经第一非门U2倒相后输出低电平,因此电容C1处于放电回路中,因此,三极管处于反偏状态,既NPN型三极管Q1处于截至状态。Q1的集电极输出高电平“1”,使主节点设备处于数据接收状态。相反,当从节点设备输出低电平,经第一非门U2倒相后输出高电平,此时电容C1处于充电状态,NPN型三极管的BE极正偏,因此NPN型三极管Q1饱和导通。Q1的集电极输出低电平“0”,使主节点设备74处于数据发送状态。
进一步地,当从节点设备71总线侧状态异常(常高或是常低)时,由于电容的隔直作用,NPN型三极管Q1截至,Q1的集电极输出高电平“1”,此时,主节点设备74为高电平“1”而处于数据接收状态。从而对主节点设备74侧总线无影响,不会出现吊死现象。
此外,如图11所示,该连接装置可以应用于PWM控制的节点设备间的连接装置,从节点设备71发送PWM波形(脉冲宽度调制(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且从节点设备71侧发送PWM数据常高或是常低电平时,由于电容的隔直作用,保证主节点设备74得到高电平。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提供的节点设备间的连接装置,其使用范围不限于此,此电路也用于解决其它电路间的吊死现象。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节点设备间的连接装置,在连接装置中设置了交流耦合单元、第一反相单元和直流电源等,一旦一端节点设备的总线路异常输出常高或常低电平,则可以利用交流耦合单元的隔直作用以及直流电源的高电平,有效防止另一端节点设备吊死。且由于该装置使用简单且较少的分立器件组成,其组成形式简单,因此成本较低。
如图1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节点设备间的防吊死系统,包括:主节点设备123、从节点设备121、节点设备间的连接装置122;所述节点设备间的连接装置122,一侧与所述主节点设备123连接,另一侧与所述从节点设备121连接;所述从节点设备121侧总线异常时,所述连接装置122接收到常高或常低电平;所述连接装置122向所述主节点设备123输出低电平时,所述主节点设备123为数据接收状态;所述连接装置122向所述主节点设备123输出高电平时,所述主节点设备123为数据发送状态;或所述连接装置122向所述主节点设备123输出低电平时,所述主节点设备123为数据发送状态;所述连接装置122向所述主节点设备123输出高电平时,所述主节点设备123为数据接收状态;所述节点设备间的连接装置122用于将接收到的所述从节点设备121输入的电平转换成所述主节点设备123接收数据时的电平。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节点设备间的连接装置122可以包括交流耦合单元22、第一反相单元23、电源单元26、第二反相单元24;其中,所述交流耦合单元22,一侧与所述从节点设备21的管脚连接,另一侧与所述第一反相单元23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反相单元23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源单元26连接,第三端接地27;所述交流耦合单元22作为充电通道时,所述第一反相单元23导通,作为放电通道时,所述第一反相单元23截止;所述第二反相单元24,一端与所述第一反相单元23的第二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主节点设备25的管脚连接,用于将所述第一反相单元输出的电平转换成相反的电平。
优选的,如图4所示,所述节点设备间的连接装置122还包括:连接在所述从节点设备21的管脚与所述交流耦合单元22之间的第三反相单元28;其中,所述第三反相单元28用于将所述从节点设备21输入的电平,转换成相反的电平。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所述节点设备间的连接装置122可以包括:交流耦合单元72、第一反相单元73、电源单元75;其中,所述交流耦合单元72,一侧与所述从节点设备71的管脚连接,另一侧与所述第一反相单元73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反相单元73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源单元75连接,第三端接地76;所述交流耦合单元72作为充电通道时,所述第一反相单元73导通,作为放电通道时,所述第一反相单元截止;所述电源单元75与所述第一反相单元73连接的同时,还与所述主节点设备74的管脚连接。
优选的,如图9所示,所述节点设备间的连接装置122还包括:连接在所述从节点设备71的管脚与所述交流耦合单元72之间的第二反相单元77;其中,所述第二反相单元77用于将所述从节点设备71输入的电平,转换成相反的电平。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以从节点设备为RS232收发器、主节点设备为RS485收发器为例,进行说明,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从节点设备可以为具有RS232物理接口的其它设备,主节点设备可以为具有RS485物理接口的其它设备。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节点设备间的防吊死系统,在连接装置中设置了交流耦合单元、第一反相单元和直流电源等,一旦一端节点设备的总线路异常输出常高或常低电平,则可以利用交流耦合单元的隔直作用以及直流电源的高电平,有效防止另一端节点设备吊死。且由于该装置使用简单且较少的分立器件组成,其组成形式简单,因此成本较低。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6)

1.一种节点设备间的连接装置,一侧与主节点设备连接,另一侧与从节点设备连接;
所述从节点设备侧总线异常时,所述连接装置接收到常高或常低电平;
所述连接装置向所述主节点设备输出低电平时,所述主节点设备为数据接收状态;所述连接装置向所述主节点设备输出高电平时,所述主节点设备为数据发送状态;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装置包括:
交流耦合单元、第一反相单元、电源单元、第二反相单元;
其中,所述交流耦合单元包括:电容、第一电阻、第二电阻和二极管;所述第一反相单元为三极管;
所述电容一端与所述从节点设备的管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电阻连接;所述第一电阻一端与所述电容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电源单元连接,所述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并与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一端与所述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二极管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二极管的输出端连接在所述电容与所述第一电阻之间;
所述交流耦合单元,一侧与所述从节点设备的管脚连接,另一侧与所述第一反相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交流耦合单元用于接收所述从节点设备输入的电平,根据接收到的电平,形成充放电通道;
所述第一反相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源单元连接,第三端接地;所述交流耦合单元作为充电通道时,所述第一反相单元导通,作为放电通道时,所述第一反相单元截止;
所述第二反相单元,一端与所述第一反相单元的第二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主节点设备的管脚连接,用于将所述第一反相单元输出的电平转换成相反的电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从节点设备输出低电平时,所述主节点设备为数据发送状态;当所述从节点设备输出高电平时,所述主节点设备为数据接收状态;所述连接装置还包括:
连接在所述从节点设备的管脚与所述交流耦合单元之间的第三反相单元;其中,
所述第三反相单元用于将所述从节点设备输入的电平,转换成相反的电平。
3.一种节点设备间的连接装置,一侧与主节点设备连接,另一侧与从节点设备连接;
所述从节点设备侧总线异常时,所述连接装置接收到常高或常低电平;
所述连接装置向所述主节点设备输出低电平时,所述主节点设备为数据发送状态;所述连接装置向所述主节点设备输出高电平时,所述主节点设备为数据接收状态;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装置包括:
交流耦合单元、第一反相单元、电源单元;
其中,所述交流耦合单元包括:电容、第一电阻、第二电阻和二极管;所述第一反相单元为三极管;
所述电容一端与所述从节点设备的管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电阻连接;所述第一电阻一端与所述电容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电源单元连接,所述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并与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一端与所述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二极管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二极管的输出端连接在所述电容与所述第一电阻之间;
所述交流耦合单元,一侧与所述从节点设备的管脚连接,另一侧与所述第一反相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交流耦合单元用于接收所述从节点设备输入的电平,根据接收到的电平,形成充放电通道;
所述第一反相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源单元连接,第三端接地;所述交流耦合单元作为充电通道时,所述第一反相单元导通,作为放电通道时,所述第一反相单元截止;
所述电源单元与所述第一反相单元连接的同时,还与所述主节点设备的管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从节点设备输出低电平时,所述主节点设备为数据发送状态;所述从节点设备输出高电平时,所述主节点设备为数据接收状态;所述连接装置还包括:
连接在所述从节点设备的管脚与所述交流耦合单元之间的第二反相单元;其中,
所述第二反相单元用于将所述从节点设备输入的电平,转换成相反的电平。
5.一种节点设备间的防吊死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节点设备、从节点设备以及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节点设备间的连接装置;
所述从节点设备侧总线异常时,所述连接装置接收到常高或常低电平;
所述连接装置向所述主节点设备输出低电平时,所述主节点设备为数据接收状态;所述连接装置向所述主节点设备输出高电平时,所述主节点设备为数据发送状态;或
所述连接装置向所述主节点设备输出低电平时,所述主节点设备为数据发送状态;所述连接装置向所述主节点设备输出高电平时,所述主节点设备为数据接收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节点设备为RS485收发器,所述从节点设备为RS232收发器。
CN201210114539.0A 2012-04-18 2012-04-18 一种节点设备间的连接装置及节点设备间的防吊死系统 Active CN10268196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114539.0A CN102681962B (zh) 2012-04-18 2012-04-18 一种节点设备间的连接装置及节点设备间的防吊死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114539.0A CN102681962B (zh) 2012-04-18 2012-04-18 一种节点设备间的连接装置及节点设备间的防吊死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81962A CN102681962A (zh) 2012-09-19
CN102681962B true CN102681962B (zh) 2015-06-17

Family

ID=468139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14539.0A Active CN102681962B (zh) 2012-04-18 2012-04-18 一种节点设备间的连接装置及节点设备间的防吊死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68196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02759A (zh) * 2015-10-29 2016-02-03 青岛海尔智能家电科技有限公司 485通信芯片收发数据自动切换电路装置及方法
CN108536629B (zh) * 2018-03-01 2021-02-02 航天柏克(广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单总线多与或逻辑收发电路的通讯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22449A (en) * 1987-05-01 1990-05-01 Digital Electric Corporation Backplane bus system including a plurality of nodes
CN2297823Y (zh) * 1997-04-30 1998-11-18 陈佐潮 电话、传真机线路防窃用保护器
CN201557127U (zh) * 2009-11-19 2010-08-18 北京东方信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rs485半双工收发自动切换电路
CN201708808U (zh) * 2010-06-17 2011-01-12 深圳市科陆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Rs232/rs485信号端口半双工通信无源转换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47757B (zh) * 2011-05-24 2013-01-23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 一种低电平可调的高压脉冲转换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22449A (en) * 1987-05-01 1990-05-01 Digital Electric Corporation Backplane bus system including a plurality of nodes
CN2297823Y (zh) * 1997-04-30 1998-11-18 陈佐潮 电话、传真机线路防窃用保护器
CN201557127U (zh) * 2009-11-19 2010-08-18 北京东方信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rs485半双工收发自动切换电路
CN201708808U (zh) * 2010-06-17 2011-01-12 深圳市科陆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Rs232/rs485信号端口半双工通信无源转换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81962A (zh) 2012-09-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04704A (zh) 一种充电电路和终端
CN102110980B (zh) 一种防雷保护电路
CN105337483A (zh) 一种防止电流反灌的装置
CN104505890B (zh) 一种移动终端
CN204334632U (zh) 一种主从通信电路和空调器
CN103973242A (zh) 一种电力线载波功率放大电路
CN105515616A (zh) 一种直流电源线载波通信系统及通信方法
CN103296664A (zh) 过压保护电路及使用该过压保护电路的电子装置
CN106169739A (zh) 一种柔性直流电网线路保护配置方法及装置
CN107395243A (zh) 一种单线通讯电路
CN102681962B (zh) 一种节点设备间的连接装置及节点设备间的防吊死系统
CN202495738U (zh) 一种欠压保护电路
CN112583682A (zh) 总线通信电路及装置
CN105656176A (zh) 一种高可靠电源切换电路和电子设备
CN205384464U (zh) 一种rs-485串口的隔离及自动收发控制电路
CN215419641U (zh) 通信系统
CN203734340U (zh) 一种兼容型移动电源
CN103337841A (zh) 基于双向buck变换器的双向限流器及双向限流方法
CN104683118A (zh) 基于mbus的供电通讯装置及方法
CN213906694U (zh) 总线通信电路及装置
CN212518970U (zh) 一种无极性直流载波通讯电路
CN105532075A (zh) 具有改善的发送分支的接口
CN209929946U (zh) 一种以太网交换机供电保护电路
CN212622884U (zh) 一种电网检测和保护电路
CN203859545U (zh) 带负载状态检测的多路独立限流输出的单芯片智能电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111

Address after: 518043 No. 01, 39th floor, building a, antuoshan headquarters building, No. 33, antuoshan Sixth Road, Xiang'an community, Xiangmihu street, Futi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uawei Digital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8129 Huawei headquarters office building, Bantian, Longgang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atentee before: Huawei Technology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