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77706B - 地下室防水防潮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地下室防水防潮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77706B
CN102677706B CN201210197774.9A CN201210197774A CN102677706B CN 102677706 B CN102677706 B CN 102677706B CN 201210197774 A CN201210197774 A CN 201210197774A CN 102677706 B CN102677706 B CN 10267770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ment
bottom board
seepage flow
wall
basement botto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19777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77706A (zh
Inventor
梅国雄
徐美娟
刘洋
周小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GSHENG CONSTRUCTION INVESTMENT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210197774.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677706B/zh
Publication of CN1026777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777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777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777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地下室防水防潮系统及其施工方法,即在地下室地板以下以及地下室外墙和基坑侧壁之间回填一定粒径的中粗粒砂土,来控制地下室周边地下水渗流路径,使地下水汇聚起来集中抽出,是一种通过“排”的方式达到地下室防水防潮的效果,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室底板以下以及地下室外墙面以外铺设一定粒径的中粗粒砂土,形成砂土渗流通道;在所述砂土渗流通道的地下室地板以下部分中埋置蓄水釜,所述蓄水釜为广口开孔,可做为承重构件;在地下室底板规定位置开孔放置抽水泵,将经过砂土渗流通道汇聚到蓄水釜中的地下水安全合理的抽出,更好的实现对地下室的防水防潮。

Description

地下室防水防潮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防水防潮系统及其施工方法,尤其涉及一种通过不同材料的渗透性质的不同来改变地下水的渗流路径的地下室防水防潮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施工技术的提高,地下室空间都被有效的利用起来。但是施工人员一般认为只要结构没问题就行,地下室的防潮与防水施工却被忽视,导致交工使用的地下室受潮的墙体墙皮脱落,受水侵蚀的部位地下水从地面及墙体没有组织地渗进室内,这既影响了美观又给生产、 生活带来许多不利。
目前地下室防水施工技术:在地下室外墙与周边排桩之间采用回填土的方法增加地下室外墙的刚度,但这里的回填土没有做出严格的要求,同时在地下室外墙外表面会涂有一定的防水防水防潮材料。即基本上采用“堵”的方式来阻止地下水的侵蚀,但地下水侵蚀是源源不断的,随着时间的增加,防水防潮材料的效果会相应的降低,将会直接影响防水防潮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防水效果的地下室防水防潮系统及其施工方法,本发明能对地下室附近的地下水进行有序疏导、集中并排出。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地下室防水防潮系统,包括:地下室底板、地下室外墙和抽水泵,在地下室底板的下方和地下室外墙的外侧设有渗流砂土通道,在渗流砂土通道的下方和外侧分别为实际土层、基坑侧壁围护结构,在地下室底板与渗流砂土通道之间设有无纺土工布层,在地下室外墙与渗流砂土通道之间设有防水防潮材料涂层,在地下室底板的下方设有蓄水釜,在蓄水釜侧壁设有引水孔,且所述蓄水釜位于渗流砂土通道内,在地下室底板上设有与蓄水釜相连通的地下室底板抽水孔,地下室底板抽水孔中放入水位报警器,同时所述抽水泵的进水口设在地下室底板抽水孔内。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地下室防水防潮系统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 在基坑底部实际土层上铺设中粗粒砂土并压实,形成地下室底板下方的渗流砂土通道,然后在地下室底板下方的渗流砂土通道上方铺设无纺土工布层;
步骤2 蓄水釜采用现浇混凝土方式按构造配筋浇筑,做好后埋置在渗流砂土通道中,然后,浇筑地下室底板,并在地下室底板蓄水釜位置留置地下室底板抽水孔;
步骤3 在地下室底板上施工地下室外墙,再在地下室外墙上涂刷防水防潮材料,形成防水防潮材料涂层,最后,在地下室外墙与基坑侧壁之间填入中粗粒砂土,形成渗流砂土通道;
步骤4 放置抽水泵,同时将抽水泵的进水管以及水位报警器放入蓄水釜中,通过抽水泵将前三步汇聚而来的地下水包括基坑周边地下室地板以下部分和地板以上部分进行合理抽出。
所述步骤1以及步骤3中渗流砂土通道的渗透率远大于基坑底部实际土层以及基坑周边土层的渗透率,考虑到达西定律,在基坑周边与底部存在水头差的作用,就会形成基坑周边地下水通过渗流砂土通道向基坑底部渗流的现象,那么这一步就实现了应用达西定律通过不同材料的渗透率的不同来人为地主动控制地下水流动的目标。
而后将所汇聚在地下室底部的地下水进行合理有效的储存在步骤2所述蓄水釜当中,最后通过所铺设的抽水泵按规定的水位报警值进行抽水,从而形成所述防水防潮系统。
所述防水防潮系统充分考虑到当前所使用防水防潮材料的防水防潮效果会因为时间而退化的现象。
因此本发明通过“排”的方式来主动的对地下水进行控制,即充分利用不同材料的渗透性质来改变地下水的渗流路径,从而为地下室提供一种施工方便,防水效果良好的地下室防水防潮系统,避免防水防潮材料因时间问题而失效的缺陷。
本发明特点在于施工简单,取材方便,成本低廉,通过“排”的方式从根本上解决了地下室的防水防潮问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防水防潮系统剖面图;
图2是本发明防水防潮系统中蓄水釜大样图;
图3是本发明防水防潮系统平面布置图以及抽水系统布置图;
在图中:1.渗流砂土通道;2.无纺土工布层;3.蓄水釜;4.防水防潮材料涂层;5.抽水泵;6.地下室底板;7.实际土层;8.地下室外墙;9.地下室底板抽水孔;10.水位报警器,11.基坑侧壁围护结构,12.引水孔。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地下室防水防潮系统,包括:地下室底板6、地下室外墙8和抽水泵5,在地下室底板6的下方和地下室外墙8的外侧设有渗流砂土通道1,在渗流砂土通道1的下方和外侧分别为实际土层7和基坑侧壁围护结构11,在地下室底板6与渗流砂土通道1之间设有无纺土工布层2,在地下室外墙8与渗流砂土通道1之间设有防水防潮材料涂层4,在地下室底板6的下方设有蓄水釜3,在蓄水釜3侧壁设有引水孔12,且所述蓄水釜3位于渗流砂土通道1内,在地下室底板6上设有与蓄水釜3相连通的地下室底板抽水孔9,地下室底板抽水孔9中放置水位报警器10,同时所述抽水泵5的进水口设在地下室底板抽水孔9内。
实施例2
一种地下室防水防潮系统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 在基坑底部实际土层7上铺设中粗粒砂土并压实,形成地下室底板下方的渗流砂土通道1,然后在地下室底板下方的渗流砂土通道1上方铺设无纺土工布层2;
步骤2 蓄水釜3采用现浇混凝土方式按构造配筋浇筑,做好后埋置在渗流砂土通道1中,然后,浇筑地下室底板6,并在地下室底板6蓄水釜位置留置地下室底板抽水孔9;
步骤3 在地下室底板6上施工地下室外墙,再在地下室外墙上涂刷防水防潮材料,形成防水防潮材料涂层4,最后,在地下室外墙与基坑侧壁之间填入粒径为3~5mm的中粗粒砂土,形成渗流砂土通道1;
步骤4 放置抽水泵5,同时将抽水泵5的进水管以及水位报警器10放入蓄水釜3中,通过抽水泵5将前三步汇聚而来的地下水包括基坑周边地下室地板以下部分和地板以上部分进行合理抽出。
所述一种地下室防水防潮系统以及施工方法其施工流程包括如下部分:
(1)渗流砂土通道1地下室底板部分:
在基坑底部实际土层7上铺设中粗粒砂土,实施例2步骤1所述,其特征在于:所铺设中粗粒砂土的粒径为3~5mm,厚为200~300mm,保证铺满整个基坑底部同时要求严格压实,形成图1中所表示的渗流砂土通道1的地下室底板部分,并且尽量保持其底部标高高于承台底部标高。
然后在其上整体性地铺设无纺土工布层2,其特征在于:厚度为20~30mm,同样要求严格压实,如图1中2所示,砂土通道1地下室底板部分与无纺土工布层2的整体厚度做到与承台的高度相一致。
由于渗流砂土通道1的渗透率远大于基坑底部实际土层7的渗透率,同时在基坑周边水头差的作用下,形成了基坑周边地下水经过渗流砂土通道1向基坑底部渗流的现象,那么这一步就实现了通过不同材料的渗透率的不同来人为地主动控制地下水流动的目标。
(2)蓄水釜3的制作与铺设:
     蓄水釜3采用现浇混凝土方式按构造配筋浇筑,实施例2步骤2所述,其特征在于:所用混凝土等级与地下室底板相一致,另外本蓄水釜可作为承重构件。蓄水釜3侧壁开孔,孔口直径为20mm,孔间距为20mm,为广口,从立面图上看为3行5列的位置形式,如图2所示。侧壁厚做到20~60mm,周身直径为300mm,高200mm(按实际情况而定)。同时周身捆绑3~5mm厚的无纺土工布,防止在渗流抽水的过程中孔口堵塞。
在整个基坑底部按照图3所示的位置形式依次铺设放置蓄水釜3,所述特征在于:铺设的过程中要保证蓄水釜3顶面与严格压实后的无纺土工布层2表面平齐或略微高于无纺土工布顶面,不能超过5mm,不能影响地下室底板的浇筑。
采用布置分散的蓄水釜将地下室周边渗流而来的地下水短暂的贮存。
(3)地下室底板6的浇筑:
其特征在于:浇筑地下室底板6过程中注意蓄水釜3的位置;浇筑的过程中不要破坏蓄水釜与周围结构的稳定状态(如位置的挫动等形式),在浇筑的过程中可以将蓄水釜3与地下室底板6浇筑成一整体,从而增加地下室底板的刚度;另外地下室底板在蓄水釜位置中心开设孔洞,但不要太大而影响整个地下室底板的刚度,直径控制在100mm,方便抽水管以及地下水位报警器10的放置,详细情况见剖面图3。
(4)渗流砂土通道1地下室外墙部分:
按照正常的地下室外墙施工方法施工,在外墙面与排桩之间回填入中粗粒砂土,如实施例2步骤3所述,其特征在于:其粒径为3~5mm,要求严格压实,保证地下室外墙的刚度,同时在地下室外墙8表面涂上目前常用的防水防潮材料4。
由于基坑侧壁设有围护结构,其渗透率会低于渗流砂土通道1的渗透率,那么地下室底板以上的地下水将沿着渗流砂土通道1向下渗流,最后汇聚到步骤2中所述蓄水釜3中,有效主动控制了基坑周边地下室底板以上的地下水的流向。
(5)抽水泵5以及水位报警器10的放置,实施例2步骤4所述,其特征在于:
一般的按四个抽水孔布置一台抽水泵5(详见图3),保证抽水的经济效益,本发明所涉及的泵没有特殊的要求,可以市购。
泵安装完成后在每个地下室底板孔口9中放置抽水管以及水位报警器10,水位报警器10一般一个泵体附近放置一个(详见图3),同时也要根据实际工程中水文情况进行调整,从而确定其最佳位置,保证水位报警器10的放置点最能合理反映蓄水釜真实情况。
抽水管直径根据实际情况拟定,在放置过程中用无纺土工布将水位报警器10与抽水管捆绑好,插入地下室底板开孔中,注意地下室底板开孔处要严格密封,保证广口开孔蓄水釜3良好的工作环境,同时注意抽水管与水位报警器10放置深度的问题,尽量放置到底,截面做法详见图3。另外水位报警器10没有特殊要求,可以市购。
通过水位报警器10对抽水过程进行控制,蓄水釜中水位达到80%时候报警,进行抽水,一般抽水时间为10min~20min左右,抽水时间可以人为合理控制。最后将抽出的水通过整体建筑的给排水设备排除。

Claims (3)

1.一种地下室防水防潮系统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在基坑底部实际土层(7)上铺设中粗粒砂土并压实,形成地下室底板下方的渗流砂土通道(1),然后在地下室底板下方的渗流砂土通道(1)上方铺设无纺土工布层(2);
步骤2蓄水釜(3)采用现浇混凝土方式按构造配筋浇筑,做好后埋置在渗流砂土通道(1)中,然后,浇筑地下室底板(6),并在地下室底板(6)蓄水釜位置留置地下室底板抽水孔(9);
步骤3在地下室底板(6)上施工地下室外墙,再在地下室外墙上涂刷防水防潮材料,形成防水防潮材料涂层(4),最后,在地下室外墙与基坑侧壁之间填入中粗粒砂土,形成渗流砂土通道(1);
步骤4放置抽水泵(5),同时将抽水泵(5)的进水管以及水位报警器(10)放入蓄水釜(3)中,通过抽水泵(5)将前三步汇聚而来的地下水包括基坑周边地下室底板以下部分和底板以上部分进行合理抽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室防水防潮系统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渗流砂土通道(1)所用的材料为粒径为3~5mm中粗粒砂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室防水防潮系统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蓄水釜(3)为广口,周身开设引水孔(12),所用混凝土等级与地下室底板一致,兼做承重结构,另周身捆绑3~5mm的无纺土工布,用于防止孔口阻塞。
CN201210197774.9A 2012-06-15 2012-06-15 地下室防水防潮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Active CN10267770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197774.9A CN102677706B (zh) 2012-06-15 2012-06-15 地下室防水防潮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197774.9A CN102677706B (zh) 2012-06-15 2012-06-15 地下室防水防潮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77706A CN102677706A (zh) 2012-09-19
CN102677706B true CN102677706B (zh) 2014-07-09

Family

ID=468102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97774.9A Active CN102677706B (zh) 2012-06-15 2012-06-15 地下室防水防潮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67770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06299A (zh) * 2013-06-19 2013-09-18 泰兴市第一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超限高层建筑地下室外墙防排水综合施工方法
CN106594926A (zh) * 2016-11-08 2017-04-26 广西大学 基于排水抗浮基础的地源热泵系统
CN109853623A (zh) * 2019-03-05 2019-06-07 陕西添力实业有限公司 拼接式防水管廊及其地基结构
CN113700044B (zh) * 2021-08-17 2022-09-09 青岛前盛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建筑用采用支座底板一体式防渗水地下室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45456A (en) * 1989-03-06 1998-12-08 Read; Robert R. Basement waterproofing
CN201125391Y (zh) * 2007-09-11 2008-10-01 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一种地下室防水疏水结构
CN201254732Y (zh) * 2008-09-10 2009-06-10 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防、疏结合的地下室防水系统
CN201695408U (zh) * 2010-02-02 2011-01-05 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一种防水和排水相结合的地下室底板
US8186127B1 (en) * 2010-11-01 2012-05-29 Pratt James M Basement water drainage method for use with a foundation having no footing
CN202706063U (zh) * 2012-06-15 2013-01-30 南京工业大学 地下室防水防潮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77706A (zh) 2012-09-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10528B (zh) 用于地下结构抗浮的盲沟排水结构
US20160273181A1 (en) Flood Prevention System and Method
CN102677706B (zh) 地下室防水防潮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CN104532865A (zh) 应用于地下室的地下盲沟与永久性集水井综合降水系统
CN101949153A (zh) 地基排水控制法
CN202706063U (zh) 地下室防水防潮系统
CN203129176U (zh) 防潮墙结构
CN104805873A (zh) 多防线可监测地下室水压力释放抗浮系统
CN105525633A (zh) 一种地下室抗浮的抽灌自循环控制系统
CN103243694A (zh) 加筋土复合结构排水沟
CN104947653B (zh) 针对饱和淤泥层中振动沉管灌注桩施工的减压方法
CN216339715U (zh) 地下工程抗浮处理结构
CN205314117U (zh) 一种用离心泵进行抽水的地基结构
CN109610488A (zh) 一种排水泄压装置及基坑的施工方式
CN209636875U (zh) 地下室地下水再利用抗浮系统
CN107012884A (zh) 一种仓扶式支挡结构
CN211547830U (zh) 一种防止地面泛潮的结构
CN105780820A (zh) 一种地下建筑物底板抗浮结构
CN207048004U (zh) 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系统的粗格栅沉井
CN205712208U (zh) 一种地下建筑物底板抗浮结构
CN203834527U (zh) 一种建筑物基坑防水系统
CN217204306U (zh) 一种将地下水再利用的地下室抗浮结构
CN214740157U (zh) 一种沉箱式卫生间渗漏水修缮系统
CN203238605U (zh) 土工布合成土结构排水沟
CN219430818U (zh) 格宾挡墙墙块及格宾挡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HONGSHENG CONSTRUCTION INVEST GROUP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ffective date: 20140723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210009 NANJING, JIANGSU PROVINCE TO: 330038 NANCHANG, JIANGXI PROVINCE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0723

Address after: Zhonghang Plaza No. 330038 Jiangxi 1 Nanchang province Honggutan North Avenue 15 floor of Ganjiang River

Patentee after: HongSheng Construction Investment Group Co., Ltd.

Address before: 210009 Zhongshan North Road, Jiangsu, No. 200,

Patentee before: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