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64660B - 一种传输方式的选择方法和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传输方式的选择方法和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64660B
CN102664660B CN201210106448.2A CN201210106448A CN102664660B CN 102664660 B CN102664660 B CN 102664660B CN 201210106448 A CN201210106448 A CN 201210106448A CN 102664660 B CN102664660 B CN 10266466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rrelation matrix
matrix
prb
channel estimation
transmission mea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10644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64660A (zh
Inventor
刘龙
李琼
吴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ATT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AT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ATT filed Critical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ATT
Priority to CN201210106448.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664660B/zh
Publication of CN1026646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646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646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6466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传输方式的选择方法和设备,该方法包括:获得上行信道估计过程中的最优特征值以及次优特征值;当所述最优特征值与所述次优特征值的比值大于预设门限值时,确定采用传输模式8下的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U-MIMO传输方式;当所述最优特征值与所述次优特征值的比值不大于预设门限值时,确定采用传输模式8下的单用户-多输入多输出SU-MIMO传输方式。本发明实施例中,能够根据信道信息自适应的选择与信道环境最匹配的传输方式,从而更好的匹配信道环境,并获得更好的系统吞吐量。

Description

一种传输方式的选择方法和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传输方式的选择方法和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通信的迅速发展以及无线应用的开发,使得无线频谱资源日趋紧张,为进一步提高系统容量,满足用户数量增加和新业务开展的需要,则需要提高系统的频谱利用率;基于此,波束赋形技术由于其明确指向性波束可以增加覆盖距离,改善信号质量,并提高穿透建筑物的能力,而且能够增加小区边缘用户的吞吐量,从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系统中规定了传输模式8,其是一种波束赋形技术,且可以支持SU(单用户)-MIMO(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多输入多输出)传输方式和MU(多用户)-MIMO传输方式;如图1A所示的SU-MIMO传输方式的示意图,以及图1B所示的MU-MIMO传输方式的示意图;其中,该SU-MIMO传输方式和MU-MIMO传输方式都适用于信噪比较高的环境(在信噪比较低的环境中主要考虑单用户单流)。
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现有技术中,只是固定的采用SU-MIMO传输方式或者采用MU-MIMO传输方式,并未考虑用户移动过程中信道环境的变换,无法自适应的选择与信道环境最匹配的传输方式,且无法得到最好的系统容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传输方式的选择方法和设备,以自适应的选择与信道环境最匹配的传输方式,并得到更好的系统吞吐量。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传输方式的选择方法,包括:
获得上行信道估计过程中的最优特征值以及次优特征值;
当所述最优特征值与所述次优特征值的比值大于预设门限值时,确定采用传输模式8下的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U-MIMO传输方式;
当所述最优特征值与所述次优特征值的比值不大于预设门限值时,确定采用传输模式8下的单用户-多输入多输出SU-MIMO传输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传输方式的选择设备,包括:
获得模块,用于获得上行信道估计过程中的最优特征值以及次优特征值;
确定模块,用于当所述最优特征值与所述次优特征值的比值大于预设门限值时,确定采用传输模式8下的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U-MIMO传输方式;
当所述最优特征值与所述次优特征值的比值不大于预设门限值时,确定采用传输模式8下的单用户-多输入多输出SU-MIMO传输方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本发明实施例中,能够根据信道信息自适应的选择与信道环境最匹配的传输方式,从而更好的匹配信道环境,并获得更好的系统吞吐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A是现有技术中SU-MIMO传输方式的示意图;
图1B是现有技术中MU-MIMO传输方式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传输方式的选择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传输方式的选择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传输方式的选择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六提供的一种传输方式的选择设备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中的附图,对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LTE系统的传输模式8可以支持最高rank(秩)=2/用户或总共4层的下行MIMO传输,针对最大2天线接收的终端设备,并不适合总共超过2层的下行MIMO传输,因此需要考虑两用户中每用户单流传输和单用户双流传输,基于此,传输模式8支持SU-MIMO传输方式和MU-MIMO传输方式;在信噪比较高的环境下,现在技术中只是根据部署场景固定的选择采用SU-MIMO传输方式或者选择MU-MIMO传输方式,无法实时匹配信道的变换。
针对上述发现,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一种传输方式的选择方法,以在LTE系统的传输模式8下,合理的选择采用SU-MIMO传输方式还是MU-MIMO传输方式,如图2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1,获得上行信道估计过程中的最优特征值以及次优特征值。
获得上行信道估计过程中的最优特征值以及次优特征值具体包括:获得上行信道估计过程中的相关矩阵,并对该相关矩阵进行特征值分解,以得到至少两个特征值,以及从至少两个特征值中确定最优特征值以及次优特征值。
本发明实施例中,获得上行信道估计过程中的相关矩阵的方式包括:
方式一、在基站设备侧进行上行信道估计,利用两根天线的信道估计H1和H2,得到信道估计值H=[H1;H2];其中,H1的维度为1×Nr,H2的维度为1×Nr,H的维度为Nt×Nr,Nt为用户天线数值,Nr为基站天线数值;以及利用信道估计值H构造上行信道估计过程中的相关矩阵R=HH。
需要注意的是,在得到上述信道估计值H时,可以通过在PRB(Physical Resource Block,物理资源块)内抽取指定数量个子载波的信道估计值,构造维度为(指定数量×Nt)×Nr的信道估计值H;且在构造上述相关矩阵R时,可以利用公式R=HH得到维度为Nr×Nr的以PRB为单位的相关矩阵。
方式二、在基站设备侧进行上行信道估计,利用两根天线的信道估计H1和H2,得到矩阵R1=H1 H1以及矩阵R2=H2 H2;其中,H1的维度为1×Nr,H2的维度为1×Nr,Nr为基站天线数值;以及利用矩阵R1以及矩阵R2构造上行信道估计过程中的相关矩阵R=R1+R2
需要注意的是,在得到信道估计H1和H2时,通过在PRB内抽取指定数量个子载波的信道估计值,构造维度为指定数量×Nr的信道矩阵H1,以及构造维度为指定数量×Nr的信道矩阵H2;在得到矩阵R1和矩阵R2时,利用公式R1=H1 H1得到维度为Nr×Nr的以PRB为单位的矩阵R1,以及利用公式R2=H2 H2得到维度为Nr×Nr的以PRB为单位的矩阵R2;在构造相关矩阵R时,利用公式R=R1+R2得到维度为Nr×Nr的以PRB为单位的相关矩阵。
进一步的,针对上述方式一和方式二,对相关矩阵进行特征值分解,以得到至少两个特征值,进一步包括:获得N个PRB中的每个PRB所对应的相关矩阵,并对N个PRB中的每个PRB所对应的相关矩阵进行平均处理,以及对平均处理后的相关矩阵进行特征值分解,以得到至少两个特征值。
本发明实施例中,当最优特征值与次优特征值的比值大于预设门限值(可以根据实际经验值进行设置)时,执行步骤202;当最优特征值与次优特征值的比值不大于预设门限值时,执行步骤203。
步骤202,确定采用传输模式8下的MU-MIMO传输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中,确定采用传输模式8下的MU-MIMO传输方式包括:确定在N个PRB带宽上采用传输模式8下的MU-MIMO传输方式。
步骤203,确定采用传输模式8下的SU-MIMO传输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中,确定采用传输模式8下的SU-MIMO传输方式包括:确定在N个PRB带宽上采用传输模式8下的SU-MIMO传输方式。
实施例二
针对上述的方式一,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一种传输方式的选择方法,以在LTE系统的传输模式8下,合理的选择采用SU-MIMO传输方式还是MU-MIMO传输方式,如图3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01,在基站设备侧进行上行信道估计,且考虑到天线的轮流发送,利用两根天线的信道估计H1和H2,得到信道估计值H=[H1;H2];其中,H1的维度为1×Nr,H2的维度为1×Nr,H的维度为Nt×Nr,且Nt为用户天线数值(优选的天线数值为2),Nr为基站天线数值。
步骤302,利用信道估计值H构造相关矩阵R=HH。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求取每个子载波的相关矩阵的复杂度较高,在具体实现中可考虑对信道估计矩阵H进行抽取,计算每个PRB的相关矩阵;例如,可在一个PRB内抽取指定数量个(如3个)子载波的信道估计值,构造维度为(3×Nt)×Nr的信道估计矩阵H;且在构造上述相关矩阵R时,可以利用公式R=HH得到维度为Nr×Nr的以PRB为单位的相关矩阵。
步骤303,对相关矩阵R进行特征值分解,得到Nt个(至少两个)特征值;需要注意的是,考虑到终端侧天线轮流发送以及相关矩阵以子载波为颗粒度的情况下,可认为特征值的数目为Nt个特征值。
本发明实施例中,为了降低复杂度,可以考虑对N(N=1,2…)个以PRB为单位的相关矩阵进行平均处理,且对平均处理后的相关矩阵进行特征值分解,以得到Nt个(至少两个)特征值。
步骤304,确定最优特征值(即最优流的特征值)以及次优特征值(即次优流的特征值),并计算最优特征值与次优特征值的比值。
步骤305,当最优特征值与次优特征值的比值不大于预设门限TH时,确定采用传输模式8下的SU-MIMO传输方式,即认为在N个PRB带宽上适合采用SU-MIMO传输方式,即单用户双流;
当最优特征值与次优特征值的比值大于预设门限TH时,确定采用传输模式8下的MU-MIMO传输方式,即认为在N个PRB带宽上适合采用MU-MIMO传输方式,即两用户配对,每用户传输单流。
需要注意的是,考虑到极限情况,当N为全带宽对应的PRB个数时,则代表以全带宽为单位来采用传输模式8下的SU-MIMO传输方式或者采用传输模式8下的MU-MIMO传输方式。
实施例三
针对上述方式二,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一种传输方式的选择方法,以在LTE系统的传输模式8下,合理的选择采用SU-MIMO传输方式还是MU-MIMO传输方式,如图4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401,在基站设备侧进行上行信道估计,且考虑到天线的轮流发送,利用两根天线的信道估计H1和H2,得到分别对应的矩阵R1=H1 H1以及矩阵R2=H2 H2;H1的维度为1×Nr,H2的维度为1×Nr,Nr为基站天线数值。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求取每个子载波的相关矩阵的复杂度较高,在具体实现中可考虑对信道估计矩阵进行抽取,计算每个PRB的相关矩阵;例如,可在一个PRB内抽取指定数量个(如3个)子载波的信道估计值,构造维度为3×Nr的信道矩阵H1,以及构造维度为3×Nr的信道矩阵H2;之后利用公式R1=H1 H1得到维度为Nr×Nr的以PRB为单位的矩阵R1,以及利用公式R2=H2 H2得到维度为Nr×Nr的以PRB为单位的矩阵R2
步骤402,利用矩阵R1以及矩阵R2构造相关矩阵R=R1+R2
需要注意的是,在构造相关矩阵R时,可以利用公式R=R1+R2得到维度为Nr×Nr的以PRB为单位的相关矩阵。
步骤403,对相关矩阵R进行特征值分解,得到Nt个(至少两个)特征值;需要注意的是,考虑到终端侧天线轮流发送以及相关矩阵以子载波为颗粒度的情况下,可认为特征值的数目为Nt个特征值。
本发明实施例中,为了降低复杂度,可以考虑对N(N=1,2…)个以PRB为单位的相关矩阵进行平均处理,且对平均处理后的相关矩阵进行特征值分解,以得到Nt个(至少两个)特征值。
步骤404,确定最优特征值(即最优流的特征值)以及次优特征值(即次优流的特征值),并计算最优特征值与次优特征值的比值。
步骤405,当最优特征值与次优特征值的比值不大于预设门限TH时,确定采用传输模式8下的SU-MIMO传输方式,即认为在N个PRB带宽上适合采用SU-MIMO传输方式,即单用户双流;
当最优特征值与次优特征值的比值大于预设门限TH时,确定采用传输模式8下的MU-MIMO传输方式,即认为在N个PRB带宽上适合采用MU-MIMO传输方式,即两用户配对,每用户传输单流。
需要注意的是,考虑到极限情况,当N为全带宽对应的PRB个数时,则代表以全带宽为单位来采用传输模式8下的SU-MIMO传输方式或者采用传输模式8下的MU-MIMO传输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应用场景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说明;该应用场景下,以LTE系统基站8天线,终端2天线,系统带宽20MHz配置为例,考虑SRS(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监测参考信号)全带宽发送,开启天线轮流发送。
实施例四
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一种传输方式的选择方法,在LTE系统的传输模式8下选择采用SU-MIMO传输方式或MU-MIMO传输方式,该方法包括:
步骤1、在基站设备侧利用SRS进行上行信道估计得到每个子载波的信道估计矩阵,考虑到天线的轮流发送,利用两根天线的信道估计H1,i和H2,i(i=1,2,...,576,代表发送SRS子载波),得到信道估计值Hi=[H1,i;H2,i];其中,H1,i的维度为1×8,H2,i的维度为1×8,Hi的维度为2×8,从而得到每个子载波的信道估计矩阵Hi
步骤2、在一个PRB内抽取3个发送SRS子载波的信道估计值,构造维度为6×8的信道矩阵Hj(j=1,2,...,96,代表PRB数),且进一步构造相关矩阵Rj=Hj Hj,得到维度为8×8的以PRB为单位的相关矩阵。
步骤3、对96个相关矩阵进行平均,对平均后的相关矩阵进行特征值分解,得到2个特征值。
步骤4、计算最优流特征值和次优流特征值的比值,并将该比值与门限TH进行比较;当该比值小于门限TH时,则认为适合采用SU-MIMO传输方式,即单用户双流;当该比值大于门限TH时,则认为适合采用MU-MIMO传输方式,即两用户配对,每用户传输单流。
实施例五
本发明实施例五提供一种传输方式的选择方法,在LTE系统的传输模式8下选择采用SU-MIMO传输方式或MU-MIMO传输方式,该方法包括:
步骤1、在基站设备侧利用SRS进行上行信道估计,得到每个子载波对应的信道估计矩阵,考虑到天线的轮流发送,利用两根天线的信道估计H1,i和H2,i(i=1,2,...,576,代表发送SRS子载波),得到分别对应的相关矩阵R1,i=H1,i H1,i以及R2,i=H2,i H2,i;H1,i的维度为1×8,H2,i的维度为1×8。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求取每个子载波的相关矩阵复杂度较高,在具体实现中可考虑对信道估计矩阵进行抽取,计算每个PRB的相关矩阵;如可在一个PRB内抽取3个子载波的信道估计值,构造维度为3×8的信道矩阵H1,j和H2,j(j=1,2,...,96,代表PRB数),进而可以得到维度为8×8的以PRB为单位的相关矩阵R1,j和R2,j
步骤2、利用矩阵R1,j和R2,j,构造总体相关矩阵Rj=R1,j+ R2,j
步骤3、对96个相关矩阵进行平均,对平均后的相关矩阵进行特征值分解,得到2个特征值。
步骤4、计算最优流特征值和次优流特征值的比值,并将该比值与门限TH进行比较;当该比值小于门限TH时,则认为适合采用SU-MIMO传输方式,即单用户双流;当该比值大于门限TH时,则认为适合采用MU-MIMO传输方式,即两用户配对,每用户传输单流。
实施例六
基于与上述方法同样的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传输方式的选择设备,如图5所示,该设备包括:
获得模块11,用于获得上行信道估计过程中的最优特征值以及次优特征值;确定模块12,用于当所述最优特征值与所述次优特征值的比值大于预设门限值时,确定采用传输模式8下的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U-MIMO传输方式;当所述最优特征值与所述次优特征值的比值不大于预设门限值时,确定采用传输模式8下的单用户-多输入多输出SU-MIMO传输方式。
所述获得模块11,具体用于获得上行信道估计过程中的相关矩阵,并对所述相关矩阵进行特征值分解,以得到至少两个特征值,以及从所述至少两个特征值中确定所述最优特征值以及所述次优特征值。
所述获得模块11,进一步用于在基站设备侧进行上行信道估计,利用两根天线的信道估计H1和H2,得到信道估计值H=[H1;H2];其中,H1的维度为1×Nr,H2的维度为1×Nr,H的维度为Nt×Nr,Nt为用户天线数值,Nr为基站天线数值;利用所述信道估计值H构造上行信道估计过程中的相关矩阵R=HH。
所述获得模块11,进一步用于在得到信道估计值H时,通过在物理资源块PRB内抽取指定数量个子载波的信道估计值,构造维度为(指定数量×Nt)×Nr的信道估计值H;在构造相关矩阵R时,利用公式R=HH得到维度为Nr×Nr的以PRB为单位的相关矩阵。
所述获得模块11,进一步用于在基站设备侧进行上行信道估计,利用两根天线的信道估计H1和H2,得到矩阵R1=H1 H1以及矩阵R2=H2 H2;其中,H1的维度为1×Nr,H2的维度为1×Nr,Nr为基站天线数值;利用矩阵R1以及矩阵R2构造上行信道估计过程中的相关矩阵R=R1+R2
所述获得模块11,进一步用于在得到信道估计H1和H2时,通过在PRB内抽取指定数量个子载波的信道估计值,构造维度为指定数量×Nr的信道矩阵H1,以及构造维度为指定数量×Nr的信道矩阵H2;在得到矩阵R1和矩阵R2时,利用公式R1=H1 H1得到维度为Nr×Nr的以PRB为单位的矩阵R1,以及利用公式R2=H2 H2得到维度为Nr×Nr的以PRB为单位的矩阵R2;在构造相关矩阵R时,利用公式R=R1+R2得到维度为Nr×Nr的以PRB为单位的相关矩阵。
所述获得模块11,进一步用于获得N个PRB中的每个PRB所对应的相关矩阵,并对所述N个PRB中的每个PRB所对应的相关矩阵进行平均处理,以及对平均处理后的相关矩阵进行特征值分解,以得到至少两个特征值。
所述确定模块12,具体用于当所述最优特征值与所述次优特征值的比值大于预设门限值时,确定在所述N个PRB带宽上采用传输模式8下的MU-MIMO传输方式;当所述最优特征值与所述次优特征值的比值不大于预设门限值时,确定在所述N个PRB带宽上采用传输模式8下的SU-MIMO传输方式。
其中,本发明装置的各个模块可以集成于一体,也可以分离部署。上述模块可以合并为一个模块,也可以进一步拆分成多个子模块。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发明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附图只是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示意图,附图中的模块或流程并不一定是实施本发明所必须的。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施例中的装置中的模块可以按照实施例描述进行分布于实施例的装置中,也可以进行相应变化位于不同于本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装置中。上述实施例的模块可以合并为一个模块,也可以进一步拆分成多个子模块。
上述本发明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发明的几个具体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传输方式的选择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得上行信道估计过程中的相关矩阵,并对所述相关矩阵进行特征值分解,以得到至少两个特征值,以及从所述至少两个特征值中确定最优特征值以及次优特征值;
当所述最优特征值与所述次优特征值的比值大于预设门限值时,确定采用传输模式8下的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U-MIMO传输方式;
当所述最优特征值与所述次优特征值的比值不大于预设门限值时,确定采用传输模式8下的单用户-多输入多输出SU-MIMO传输方式;
其中,所述获得上行信道估计过程中的相关矩阵,包括:
在基站设备侧进行上行信道估计,利用两根天线的信道估计H1和H2,得到信道估计值H=[H1;H2];其中,H1的维度为1×Nr,H2的维度为1×Nr,H的维度为Nt×Nr,Nt为用户天线数值,Nr为基站天线数值;
利用所述信道估计值H构造上行信道估计过程中的相关矩阵R=HH H;
所述获得上行信道估计过程中的相关矩阵,进一步包括:
在得到信道估计值H时,通过在物理资源块PRB内抽取指定数量个子载波的信道估计值,构造维度为(指定数量×Nt)×Nr的信道估计值H;
在构造相关矩阵R时,利用公式R=HH H得到维度为Nr×Nr的以PRB为单位的相关矩阵;
对所述相关矩阵进行特征值分解,以得到至少两个特征值,进一步包括:
获得N个PRB中的每个PRB所对应的相关矩阵,并对所述N个PRB中的每个PRB所对应的相关矩阵进行平均处理,以及对平均处理后的相关矩阵进行特征值分解,以得到至少两个特征值。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确定采用传输模式8下的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U-MIMO传输方式,包括:确定在所述N个PRB带宽上采用传输模式8下的MU-MIMO传输方式;
确定采用传输模式8下的单用户-多输入多输出SU-MIMO传输方式,包括:确定在所述N个PRB带宽上采用传输模式8下的SU-MIMO传输方式。
3.一种传输方式的选择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得上行信道估计过程中的相关矩阵,并对所述相关矩阵进行特征值分解,以得到至少两个特征值,以及从所述至少两个特征值中确定最优特征值以及次优特征值;
当所述最优特征值与所述次优特征值的比值大于预设门限值时,确定采用传输模式8下的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U-MIMO传输方式;
当所述最优特征值与所述次优特征值的比值不大于预设门限值时,确定采用传输模式8下的单用户-多输入多输出SU-MIMO传输方式;
其中,所述获得上行信道估计过程中的相关矩阵,包括:
在基站设备侧进行上行信道估计,利用两根天线的信道估计H1和H2,得到矩阵R1=H1 H H1以及矩阵R2=H2 H H2;其中,H1的维度为1×Nr,H2的维度为1×Nr,Nr为基站天线数值;
利用矩阵R1以及矩阵R2构造上行信道估计过程中的相关矩阵R=R1+R2
所述获得上行信道估计过程中的相关矩阵,进一步包括:
在得到信道估计H1和H2时,通过在PRB内抽取指定数量个子载波的信道估计值,构造维度为指定数量×Nr的信道矩阵H1,以及构造维度为指定数量×Nr的信道矩阵H2
在得到矩阵R1和矩阵R2时,利用公式R1=H1 H H1得到维度为Nr×Nr的以PRB为单位的矩阵R1,以及利用公式R2=H2 H H2得到维度为Nr×Nr的以PRB为单位的矩阵R2
在构造相关矩阵R时,利用公式R=R1+R2得到维度为Nr×Nr的以PRB为单位的相关矩阵;
对所述相关矩阵进行特征值分解,以得到至少两个特征值,进一步包括:
获得N个PRB中的每个PRB所对应的相关矩阵,并对所述N个PRB中的每个PRB所对应的相关矩阵进行平均处理,以及对平均处理后的相关矩阵进行特征值分解,以得到至少两个特征值。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确定采用传输模式8下的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U-MIMO传输方式,包括:确定在所述N个PRB带宽上采用传输模式8下的MU-MIMO传输方式;
确定采用传输模式8下的单用户-多输入多输出SU-MIMO传输方式,包括:确定在所述N个PRB带宽上采用传输模式8下的SU-MIMO传输方式。
5.一种传输方式的选择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得模块,用于获得上行信道估计过程中的相关矩阵,并对所述相关矩阵进行特征值分解,以得到至少两个特征值,以及从所述至少两个特征值中确定最优特征值以及次优特征值;
确定模块,用于当所述最优特征值与所述次优特征值的比值大于预设门限值时,确定采用传输模式8下的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U-MIMO传输方式;
当所述最优特征值与所述次优特征值的比值不大于预设门限值时,确定采用传输模式8下的单用户-多输入多输出SU-MIMO传输方式;
其中,所述获得模块,进一步用于在基站设备侧进行上行信道估计,利用两根天线的信道估计H1和H2,得到信道估计值H=[H1;H2];其中,H1的维度为1×Nr,H2的维度为1×Nr,H的维度为Nt×Nr,Nt为用户天线数值,Nr为基站天线数值;利用所述信道估计值H构造上行信道估计过程中的相关矩阵R=HH H;以及,进一步用于在得到信道估计值H时,通过在物理资源块PRB内抽取指定数量个子载波的信道估计值,构造维度为(指定数量×Nt)×Nr的信道估计值H;在构造相关矩阵R时,利用公式R=HH H得到维度为Nr×Nr的以PRB为单位的相关矩阵;以及,进一步用于获得N个PRB中的每个PRB所对应的相关矩阵,并对所述N个PRB中的每个PRB所对应的相关矩阵进行平均处理,以及对平均处理后的相关矩阵进行特征值分解,以得到至少两个特征值。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确定模块,具体用于当所述最优特征值与所述次优特征值的比值大于预设门限值时,确定在所述N个PRB带宽上采用传输模式8下的MU-MIMO传输方式;
当所述最优特征值与所述次优特征值的比值不大于预设门限值时,确定在所述N个PRB带宽上采用传输模式8下的SU-MIMO传输方式。
7.一种传输方式的选择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得模块,用于获得上行信道估计过程中的相关矩阵,并对所述相关矩阵进行特征值分解,以得到至少两个特征值,以及从所述至少两个特征值中确定最优特征值以及次优特征值;
确定模块,用于当所述最优特征值与所述次优特征值的比值大于预设门限值时,确定采用传输模式8下的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U-MIMO传输方式;
当所述最优特征值与所述次优特征值的比值不大于预设门限值时,确定采用传输模式8下的单用户-多输入多输出SU-MIMO传输方式;
其中,
所述获得模块,进一步用于在基站设备侧进行上行信道估计,利用两根天线的信道估计H1和H2,得到矩阵R1=H1 H H1以及矩阵R2=H2 H H2;其中,H1的维度为1×Nr,H2的维度为1×Nr,Nr为基站天线数值;利用矩阵R1以及矩阵R2构造上行信道估计过程中的相关矩阵R=R1+R2;以及,进一步用于在得到信道估计H1和H2时,通过在PRB内抽取指定数量个子载波的信道估计值,构造维度为指定数量×Nr的信道矩阵H1,以及构造维度为指定数量×Nr的信道矩阵H2;在得到矩阵R1和矩阵R2时,利用公式R1=H1 H H1得到维度为Nr×Nr的以PRB为单位的矩阵R1,以及利用公式R2=H2 H H2得到维度为Nr×Nr的以PRB为单位的矩阵R2;在构造相关矩阵R时,利用公式R=R1+R2得到维度为Nr×Nr的以PRB为单位的相关矩阵;以及,进一步用于获得N个PRB中的每个PRB所对应的相关矩阵,并对所述N个PRB中的每个PRB所对应的相关矩阵进行平均处理,以及对平均处理后的相关矩阵进行特征值分解,以得到至少两个特征值。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确定模块,具体用于当所述最优特征值与所述次优特征值的比值大于预设门限值时,确定在所述N个PRB带宽上采用传输模式8下的MU-MIMO传输方式;
当所述最优特征值与所述次优特征值的比值不大于预设门限值时,确定在所述N个PRB带宽上采用传输模式8下的SU-MIMO传输方式。
CN201210106448.2A 2012-04-12 2012-04-12 一种传输方式的选择方法和设备 Active CN10266466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106448.2A CN102664660B (zh) 2012-04-12 2012-04-12 一种传输方式的选择方法和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106448.2A CN102664660B (zh) 2012-04-12 2012-04-12 一种传输方式的选择方法和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64660A CN102664660A (zh) 2012-09-12
CN102664660B true CN102664660B (zh) 2014-12-10

Family

ID=467740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06448.2A Active CN102664660B (zh) 2012-04-12 2012-04-12 一种传输方式的选择方法和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66466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60529B (zh) * 2015-01-27 2018-01-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增强型下行控制信道的接收信号处理方法及装置
EP3832915B1 (en) * 2015-11-04 2023-09-06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Transmission apparatus and transmission method of control signal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20170222710A1 (en) * 2016-01-28 2017-08-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Trigger frame for changing modes of operation
CN110324884B (zh) * 2018-03-30 2021-04-0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传输模式确定方法及设备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45975A (zh) * 2007-07-13 2009-01-1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分多址资源调度的方法、装置及无线通信系统
CN101981825A (zh) * 2008-04-07 2011-02-23 Lg电子株式会社 Mimo系统中用于模式适应的方法
CN102991834A (zh) * 2012-11-26 2013-03-27 即墨市金龙塑料复合彩印有限公司 定位烫阀包装袋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212338A1 (en) * 2000-01-11 2007-09-13 Greenville Hospital System Hybrid cells
KR100938088B1 (ko) * 2006-11-01 2010-01-2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패킷 데이터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피드백 정보 송수신방법 및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45975A (zh) * 2007-07-13 2009-01-1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分多址资源调度的方法、装置及无线通信系统
CN101981825A (zh) * 2008-04-07 2011-02-23 Lg电子株式会社 Mimo系统中用于模式适应的方法
CN102991834A (zh) * 2012-11-26 2013-03-27 即墨市金龙塑料复合彩印有限公司 定位烫阀包装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64660A (zh) 2012-09-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115103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beam measurement and management in wireless systems
US10469143B2 (en) Precoding matrix set determin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parameter indication information sen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US9130615B2 (en) Channel estimation for a very large-scale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system
CN114390580A (zh) 波束上报方法、波束信息确定方法及相关设备
US9820290B2 (en) Virtual antenna mapp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eedback of virtual antenna mapping information in MIMO system
CN107872261B (zh) 一种报告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US10985829B2 (en) Beam management systems and methods
US20130265899A1 (en) Determination of channel quality information in advanced antenna systems
EP3469725B1 (en) Beam mangement systems and methods
US20220094574A1 (en) Methods For Indicating And Determination Large-Scale Channel Parameter, Base Station And Terminal Device
KR20140148270A (ko) 대규모 다중 안테나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에너지 효율적인 신호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CN102948085A (zh) 针对无线电通信系统中下行链路协同多点传输的预编码技术
KR102053565B1 (ko) 기지국, 무선 통신 장치, 무선 통신 시스템, 무선 통신 방법 및 기록 매체
EP2524533A2 (en) A ue initiated frequency partitioning based comp scheme for downlink cellular communications
EP3139509B1 (en) Multi-antenna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base station, user equipment and system
WO2014101242A1 (zh) 报告信道状态信息csi的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EP2840833A1 (en)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radio base stations and mobile terminals
KR20150134520A (ko) Mu­mimo 간섭 채널 네트워크 환경에서의 간섭정렬 송수신 신호처리 장치 및 방법
CN102664660B (zh) 一种传输方式的选择方法和设备
Ito et al. Impact of antenna distribution on spectral and energy efficiency of cell-free massive MIMO with transmit power control algorithms
CN108023630B (zh)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
US20170317795A1 (en) Precoding information obtaining method, and device
CN114501353B (zh) 通信信息的发送、接收方法及通信设备
CN109787666B (zh) 一种频域调度方法、装置及设备
Finn et al. Multi-user MIMO across small cell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100191 No. 40,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Xueyuan Road

Patentee after: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Address before: 100191 No. 40,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Xueyuan Road

Patentee before: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603

Address after: 100085 1st floor, building 1, yard 5, Shangdi East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191 No. 40,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Xueyuan Road

Patentee before: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