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59266A - 一种多点游离氯转化为氯胺的给水处理消毒工艺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点游离氯转化为氯胺的给水处理消毒工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59266A
CN102659266A CN2012101646182A CN201210164618A CN102659266A CN 102659266 A CN102659266 A CN 102659266A CN 2012101646182 A CN2012101646182 A CN 2012101646182A CN 201210164618 A CN201210164618 A CN 201210164618A CN 102659266 A CN102659266 A CN 1026592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lorine
water
adds
ammonia nitrogen
bas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16461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59266B (zh
Inventor
曲久辉
田川
刘锐平
刘会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esearch Center for Eco Environmental Sciences of CAS
Original Assignee
Research Center for Eco Environmental Sciences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esearch Center for Eco Environmental Sciences of CAS filed Critical Research Center for Eco Environmental Sciences of CAS
Priority to CN 201210164618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659266B/zh
Publication of CN1026592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592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592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592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eatment Of Water By Oxidation Or Redu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给水处理消毒副产物的控制,特别涉及一种多点游离氯转化为氯胺的给水处理消毒工艺。本发明是在常规饮用水处理厂的原有常规给水处理工艺的沉淀-消毒工艺段构筑物的基础上,采用两点或三点投加氯进行消毒,并在最后一点投加氯后马上投加氨氮,从而使游离氯原位转化为氯胺以对处理水进行进一步的消毒。本发明不仅可以实现消毒副产物的有效控制,而且对于CODMn值也有较大程度的去除,对于防止过滤池生物膜的形成及管网硝化的发生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时,多点投加氯的方式可以根据处理水的水质特点灵活调整投氯量,从而减少了余氯量及氨氮投加量的剧烈波动,可以有效保障大中型城市安全、稳定供水的需求。

Description

一种多点游离氯转化为氯胺的给水处理消毒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给水处理消毒副产物的控制,特别涉及一种多点游离氯转化为氯胺的给水处理消毒工艺。
背景技术
消毒副产物(DBPs)在近三十年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我国即将于2012年7月1日强制执行的饮用水标准(GB5749-2006)中规定的DBPs种类达到26种。氯消毒过程中,游离氯会与水中消毒副产物的前驱物反应生成具有“三致”效应的卤代DBPs。当水体中有机物含量较高时,可能会造成消毒副产物超标。在针对消毒副产物控制的策略中,强化混凝作为美国环保署(EPA)推荐的控制消毒副产物的最优方案被广泛使用,但是受到水质条件等限制,其去除效果依然有限,当水体污染较重或有机物结构不适于混凝去除时,强化混凝不能保证消毒副产物的达标控制。此外,深度处理因为需要构筑物和设备的升级改造,从而需要大量的投资,因此在中国现阶段条件下难以大范围推广。这种情况下,调整消毒工艺成为现阶段供水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
在可供选择的消毒工艺中,二氧化氯需要现场制备,使用不方便,设备材料和运行成本高,而且二氧化氯还可能产生诸如亚氯酸盐、氯酸盐等对人体具有高毒性的副产物。紫外消毒反应器复杂,难以大规模应用,而且不能保证管道中有足够的消毒剂余量。臭氧消毒虽然具有对水中细菌、病毒、藻类、原生动物等均有良好的灭活效能。但当水体中具有较高浓度的溴离子时(>50μg/L),容易造成具有致癌作用的溴酸盐的超标,而且臭氧不能保证管道中足够的消毒剂余量。氯消毒具有经济有效、使用方便等优点,但其缺点主要有:使用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可能产生大量三卤甲烷、卤乙酸等卤代消毒副产物;氯消毒本身在灭活微生物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两虫(贾第虫、隐孢子虫)就难以灭活。氯胺消毒可以大大降低消毒副产物的生成量,且更为稳定,能保持管道中有较稳定的消毒剂余量;相比游离氯,氯胺具有更强的控制生物膜生长的能力。但其缺点主要有:氧化能力弱,灭活微生物能力不及自由氯。氯与氯胺联用的工艺结合了二者的优点,在杀灭微生物和控制副产物的生成上可以实现较好的平衡。张晓健等人在前期研究了短时游离氯转氯胺的顺序水处理消毒工艺(专利申请号:200410042790.6),证实其在有效控制微生物的基础上,相比单纯氯消毒可以大幅降低副产物的生成。但是由于进水水质的波动性,单点投加氯消毒后至加氨点余氯量波动较大,氨氮的投加量不易掌握,此外,如果出水水质中CODMn值比较高,其有机物含量往往也比较高,在管网中很容易成为硝化细菌的碳源而导致管网硝化的发生。实践中发现投加氯可以起到降低水体中CODMn值的作用。采取合适的投加策略可以实现CODMn值、微生物指标和DBPs的同时达标控制,保障水质的生物安全性和化学安全性。
因此,开发使用方便、稳定且可满足利用受到溴及有机物污染的水体作为水源水的常规给水处理厂大规模供水条件下CODMn值和副产物同时达标控制的组合消毒工艺,是目前研究与工程应用中亟需解决的难点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受到溴及有机物污染的水体的给水处理,在常规工艺(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强化混凝的基础上采用单独氯或氯胺消毒难以达到CODMn值和消毒副产物的同时达标控制的情况下,提供一种多点游离氯转化为氯胺的给水处理消毒工艺,以期能够在基本不改变水厂构筑物的情况下,实现消毒副产物、微生物指标、余氯量和CODMn值的同时达标控制。
本发明的多点游离氯转化为氯胺的给水处理消毒工艺为:在常规饮用水处理厂的原有常规水处理工艺(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的沉淀-消毒工艺段原有构筑物的基础上,采用两点或三点投加氯进行消毒,并在最后一点投加氯后马上投加氨氮,从而使游离氯原位转化为氯胺以对处理水进行进一步的消毒。根据水质可在设置的投加氨氮之前的管道或者构筑物上选择适当的加氯点,加氯量及加氨氮量。
在给水厂的沉淀池后端处的集水渠处设置第一投氯点并投加氯,利用沉淀池到过滤池的原有配水系统使处理水与氯进行混合,含有氯的处理水在过滤池中的水利停留时间依过滤池的水利停留时间而定(一般停留时间约为20~40分钟);其中,氯的投加量是根据处理水的水质特点而定(一般控制在氯在处理水中的含量为1~3mg/L);在过滤池的出水口处的管道上设置第二投氯点并投加氯,使投加的氯与处理水在过滤池与清水池之间相连接的管道中混合,含有氯的处理水在管道中的水利停留时间依过滤池到清水池之间的管道的水利停留时间而定(一般停留时间为5~10分钟),其中,氯的投加量是根据处理水的水质特点而定(一般控制在氯在水中的含量为0~2mg/L);在该管道进入清水池前的入水口处的管道上设置第三投氯点并投加氯,其中,氯的投加量是根据处理水的水质特点而定(一般控制在氯在处理水中的含量为1~2mg/L);在设置的第三投氯点与清水池入水口之间的管道上设置投加氨氮点并投加氨氮(第三投氯点与投加氨氮点要相临近,以使第三投氯点处投加的氯后的含有氯的处理水在管道中的水利停留时间为20秒~1分钟后既能与投加的氨氮相接触),其中,氨氮的投加量是按照氨氮:投加氨氮点处的游离氯含量的质量比为1:3~1:5进行投加;投加的氯、氨氮与处理水在管道中及清水池中混合接触,使游离氯原位转化为氯胺,处理水经过处理消毒后经清水池的出水管排出。
投加氨氮点处的游离氯的含量的计算公式为:
C=a×第一投氯点氯的投量+b×第二投氯点氯的投量+c×第三投氯点氯的投量-d    (1)
其中a,b,c分别是第一、第二及第三投氯点所投加氯在投加氨氮点余量的无量纲的系数,其数值与水质特点和水利停留时间有关,可以通过实验室模拟和实际运行数据计算得出;d是第一、第二及第三投氯点所投加氯的瞬间损失量的和,单位为mg/L,其数值与水质特点有关,可以通过实验室模拟和实际运行数据计算得出。
在经过多点游离氯及氯胺消毒后,保证了出厂水中的余氯量可控制在0.8~1.5mg/L,管网末梢的出水余氯量控制在大于0.15mg/L(3倍国标标准),出厂水CODMn值小于3mg/L(水源水CODMn<6mg/L),并保证了出厂水中微生物和消毒副产物的指标达标控制,全面符合国家最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对水质的要求。
本发明中设置的第一投氯点,其目的为:(1)改善过滤池的氧化还原条件,抑制过滤池内硝化细菌的生长和生物膜的形成;(2)杀灭处理水中微生物,防止或减少微生物在过滤池的穿透。(3)通过氯的氧化作用降低水体的CODMn值,从而减少管网硝化的风险。
本发明中设置的第二投氯点,其作用主要是对穿透过滤池的微生物进行杀灭。
本发明中设置的第三投氯点,其作用主要是补充处理水中游离氯的含量,与接着加入的氨氮反应原位转化为氯胺以维持管网中的余氯量,并可以避免水质变化导致的剩余游离氯含量的不稳定而带来的氨氮投加量的剧烈波动。
所述的氯选自液态氯气、次氯酸钠和漂白粉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的氨氮是液态氨气,或是市售的食品级的氯化铵固体。
本发明的多点游离氯转化为氯胺的给水处理消毒工艺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1)可以实现余氯量、微生物指标、消毒副产物、CODMn值同时达标控制;
(2)在过滤池前加氯可以防止过滤池的硝化作用,提高过滤池运行的稳定性;
(3)多点投加氯可以在实现较高消毒效果的前提下减少消毒副产物的生成;
(4)多点加氯可以有效缓和投加氨氮前游离氯余量的波动性,氨氮的投加量可以根据三个投氯点的氯的投加量计算后进行投加,避免了单点投加氯造成的氨氮投加量的剧烈波动;
(5)多点投加氯使得加氯量可以根据水质的特点灵活调整,保证出水余氯量的相对稳定性;
(6)多点投加氯产生的游离氯氧化降解了部分水体中的有机物,降低了管网水的碳源,减少了管网发生硝化的可能;
(7)不需对原有构筑物进行大规模的改造,仅需对部分管道及构筑物进行微小改动。成本低,使用操作简单。
附图说明
图1.一种用于本发明的多点游离氯转化为氯胺的给水处理消毒工艺的设备示意图。
附图标记
1.沉淀池进水渠    2.沉淀池          3.第一投氯点
4.沉淀池集水渠    5.沉淀池出水管    6.过滤池
7.第二投氯点      8.第三投氯点      9.投加氨氮点
10.清水池         11.清水池出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中所述的THMs的计算公式为:
THMs=[CHCl3]/0.06+[CHCl2Br]/0.06+[CHClBr2]/0.1+[CHBr3]/0.1    (2)
实施例1
请参见图1所示的一种用于多点游离氯转化为氯胺的给水处理消毒工艺的设备:
沉淀池进水渠1与沉淀池2相连接,且沉淀池后端处有沉淀池集水渠4,在沉淀池集水渠处设置第一投氯点3;沉淀池2通过沉淀池出水管5与过滤池6相连接。在所述的过滤池的出水口处的管道上设置第二投氯点7,并在该管道进入清水池10前的入水口处的管道上设置第三投氯点8;在设置的第三投氯点与所述的清水池入水口之间的管道上设置投加氨氮点9;所述的清水池与清水池的出水管11相连接。
本实施例以某自来水厂沉淀池出水作为研究对象,给水厂的进水流量为6200m3/h,沉淀池出水的CODMn值为3.95mg/L,氨氮为0.17mg/L,溴离子为160μg/L。原处理工艺采用在清水池氯消毒,氯的投加量为4.2mg/L,出厂水的CODMn值为2.62mg/L,THMs值为1.24,超过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THMs的标准(<1)。消毒方式调整为清水池氯胺消毒后,氯胺的投加量1.5mg/L,出厂水的CODMn值为3.45mg/L,三卤甲烷为0.12,超过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中CODMn值的标准(当水源水<6mg/L时,出厂水<3mg/L)。
应用上述设备进行多点游离氯转化为氯胺的给水处理消毒工艺:投加的氯为液态氯气,投加的氨氮为液态氨气。
在水厂的沉淀池后端处的集水渠处设置的第一投氯点处投加的液态氯气为使投加的氯在处理水中的含量为1mg/L,利用沉淀池到过滤池的原有配水系统使处理水与氯进行混合,含有氯的处理水在过滤池中的水利停留时间为20分钟;在过滤池的出水口处的管道上设置的第二投氯点处不投加氯,在该管道进入清水池前的入水口处的管道上设置的第三投氯点处投加的液态氯气为使投加的氯在处理水中的含量为1mg/L,含有氯的处理水在管道中的水利停留时间为30秒后与设置在第三投氯点与清水池入水口之间的管道上设置的投加氨氮点处投加的液态氨气相接触。通过实验室模拟和现场运行数据得出公式1中的a,c,d值分别为0.25,0.95,0.15,利用公式1计算可知投加氨氮点处的游离氯的余量为1.05mg/L;在设置的第三投氯点与清水池入水口之间的管道上设置的投加氨氮点处投加的液态氨气的投加量是按照氨氮:投加氨氮点处的游离氯余量的质量比为1:3计算使投加的液态氨气在处理水中的含量为0.35mg/L;投加的氯、氨氮与处理水在管道中及清水池中混合接触,使游离氯原位转化为氯胺,处理水经过处理消毒后经清水池的出水管排出。出厂水的CODMn值为2.80mg/L,THMs为0.24,微生物指标实现达标控制,余氯量为0.80mg/L,管网末梢为0.30mg/L,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对饮用水的要求。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以某自来水厂沉淀池的出水作为研究对象,给水厂的进水流量为6100m3/h,沉淀池出水的CODMn值为4.05mg/L,氨氮为0.21mg/L,溴离子为160μg/L。
应用实施例1的设备进行多点游离氯转化为氯胺的给水处理消毒工艺:投加的氯为液态氯气,投加的氨氮为液态氨气。
在水厂的沉淀池后端处的集水渠处设置的第一投氯点处投加的液态氯气为使投加的氯在处理水中的含量为1.5mg/L,利用沉淀池到过滤池的原有配水系统使处理水与氯进行混合,含有氯的处理水在过滤池中的水利停留时间为30分钟;在过滤池的出水口处的管道上设置的第二投氯点处不投加氯,在该管道进入清水池前的入水口处的管道上设置的第三投氯点处投加的液态氯气为使投加的氯在处理水中的含量为1.5mg/L,含有氯的处理水在管道中的水利停留时间为30秒后与设置在第三投氯点与清水池入水口之间的管道上设置的投加氨氮点处投加的液态氨气相接触。通过实验室模拟和现场运行数据得出公式1中的a,c,d值分别为0.2,0.95,0.125,利用公式1计算可知投加氨氮点处的游离氯的余量为1.6mg/L;在设置的第三投氯点与清水池入水口之间的管道上设置的投加氨氮点处投加的液态氨气的投加量是按照氨氮:投加氨氮点处的游离氯余量的质量比为1:4计算使投加的液态氨气在处理水中的含量为0.4mg/L;投加的氯、氨氮与处理水在管道中及清水池中混合接触,使游离氯原位转化为氯胺,处理水经过处理消毒后经清水池的出水管排出。出厂水的CODMn值为2.74mg/L,THMs值为0.35,微生物指标实现达标控制,余氯量为0.85mg/L,管网末梢余氯量0.30mg/L,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要求。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以某自来水厂沉淀池的出水作为研究对象,给水厂的进水流量为6400m3/h,沉淀池出水的CODMn值为4.20mg/L,氨氮为0.19mg/L,溴离子为160μg/L。
应用实施例1的设备进行多点游离氯转化为氯胺的给水处理消毒工艺:投加的氯为液态氯气,投加的氨氮为液态氨气。
在水厂的沉淀池后端处的集水渠处设置的第一投氯点处投加的液态氯气为使投加的氯在处理水中的含量为2mg/L,利用沉淀池到过滤池的原有配水系统使处理水与氯进行混合,含有氯的处理水在过滤池中的水利停留时间为40分钟;在过滤池的出水口处的管道上设置的第二投氯点处不投加氯,在该管道进入清水池前的入水口处的管道上设置的第三投氯点处投加的液态氯气为使投加的氯在处理水中的含量为1.5mg/L,含有氯的处理水在管道中的水利停留时间为1分钟后与设置在第三投氯点与清水池入水口之间的管道上设置的投加氨氮点处投加的液态氨气相接触。通过实验室模拟和现场运行数据得出公式1中的a,c,d值分别为0.15,0.95,0.125,利用公式1计算可知投加氨氮点处的游离氯的余量为1.6mg/L;在设置的第三投氯点与清水池入水口之间的管道上设置的投加氨氮点处投加的液态氨气的投加量是按照氨氮:投加氨氮点处的游离氯余量的质量比为1:4计算使投加的液态氨气在处理水中的含量为0.4mg/L;投加的氯、氨氮与处理水在管道中及清水池中混合接触,使游离氯原位转化为氯胺,处理水经过处理消毒后经清水池的出水管排出。出厂水的CODMn值为2.67mg/L,THMs值为0.47,微生物指标实现达标控制,余氯量0.83mg/L,管网末梢余氯量0.35mg/L,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对饮用水的要求。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以某自来水厂沉淀池的出水作为研究对象,给水厂的进水流量为6000m3/h,沉淀池出水的CODMn值为4.40mg/L,氨氮为0.24mg/L,溴离子为160μg/L。
应用实施例1的设备进行多点游离氯转化为氯胺的给水处理消毒工艺:投加的氯为液态氯气,投加的氨氮为食品级的氯化铵固体溶于水后形成的质量含量为2.5%的氯化铵水溶液。
在水厂的沉淀池后端处的集水渠处设置的第一投氯点处投加的液态氯气为使投加的氯在处理水中的含量为1.5mg/L,利用沉淀池到过滤池的原有配水系统使处理水与氯进行混合,含有氯的处理水在过滤池中的水利停留时间为20分钟;在过滤池的出水口处的管道上设置的第二投氯点处投加的液态氯气为使投加的氯在处理水中的含量为1mg/L,使投加的氯与处理水在过滤池与清水池之间相连接的管道中混合,含有氯的处理水在管道中的水利停留时间为8分钟,在该管道进入清水池前的入水口处的管道上设置的第三投氯点处投加的液态氯气为使投加的氯在处理水中的含量为1.5mg/L,含有氯的处理水在管道中的水利停留时间为30秒后与设置在第三投氯点与清水池入水口之间的管道上设置的投加氨氮点处投加的氯化铵水溶液相接触。通过实验室模拟和现场运行数据得出公式1中的a,b,c,d值分别为0.25,0.8,0.95,0.3,利用公式1计算可知投加氨氮点处的游离氯的余量为2.3mg/L;在设置的第三投氯点与清水池入水口之间的管道上设置的投加氨氮点处投加的氯化铵水溶液的投加量是按照氨氮:投加氨氮点处的游离氯余量的质量比为1:5计算使投加的氯化铵水溶液中的氯化铵在处理水中的含量为0.46mg/L;投加的氯、氨氮与处理水在管道中及清水池中混合接触,使游离氯原位转化为氯胺,处理水经过处理消毒后经清水池的出水管排出。出厂水的CODMn值为2.73mg/L,THMs值为0.50,微生物指标实现达标控制,余氯量为0.96mg/L,管网末梢余氯量0.40mg/L,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对饮用水的要求。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以某自来水厂沉淀池的出水作为研究对象,给水厂的进水流量为6200m3/h,沉淀池出水的CODMn值为4.66mg/L,氨氮为0.22mg/L,溴离子为160μg/L。
应用实施例1的设备进行多点游离氯转化为氯胺的给水处理消毒工艺:投加的氯为质量含量为10%的次氯酸钠水溶液,投加的氨氮为食品级的氯化铵固体溶于水后形成的质量含量为2.5%的氯化铵水溶液。
在水厂的沉淀池后端处的集水渠处设置的第一投氯点处投加的次氯酸钠水溶液为使投加的次氯酸钠水溶液中的氯在处理水中的含量为2mg/L,利用沉淀池到过滤池的原有配水系统使处理水与氯进行混合,含有氯的处理水在过滤池中的水利停留时间为20分钟;在过滤池的出水口处的管道上设置的第二投氯点处投加的次氯酸钠水溶液为使投加的次氯酸钠水溶液中的氯在处理水中的含量为1mg/L,使投加的氯与处理水在过滤池与清水池之间相连接的管道中混合,含有氯的处理水在管道中的水利停留时间为4.5分钟,在该管道进入清水池前的入水口处的管道上设置的第三投氯点处投加的次氯酸钠水溶液为使投加的次氯酸钠水溶液中的氯在处理水中的含量为1.5mg/L,含有氯的处理水在管道中的水利停留时间为40秒后与设置在第三投氯点与清水池入水口之间的管道上设置的投加氨氮点处投加的氯化铵水溶液相接触。通过实验室模拟和现场运行数据得出公式1中的a,b,c,d值分别为0.25,0.85,0.95,0.3,利用公式1计算可知投加氨氮点处的游离氯的余量为2.475mg/L;在设置的第三投氯点与清水池入水口之间的管道上设置的投加氨氮点处投加的氯化铵水溶液的投加量是按照氨氮:投加氨氮点处的游离氯余量的质量比为1:4.95计算使投加的氯化铵水溶液中的氯化铵在处理水中的含量为0.5mg/L;投加的氯、氨氮与处理水在管道中及清水池中混合接触,使游离氯原位转化为氯胺,处理水经过处理消毒后经清水池的出水管排出。出厂水的CODMn值为2.75mg/L,THMs值为0.62,微生物指标实现达标控制,余氯量为0.94mg/L,管网末梢余氯量为0.35mg/L,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对饮用水的要求。
实施例6
本实施例以某自来水厂沉淀池的出水作为研究对象,给水厂的进水流量为6200m3/h,沉淀池出水的CODMn值为4.86mg/L,氨氮为0.21mg/L,溴离子为160μg/L。
应用实施例1的设备进行多点游离氯转化为氯胺的给水处理消毒工艺:投加的氯为液态氯气,投加的氨氮为食品级的氯化铵固体溶于水后形成的质量含量为2.5%的氯化铵水溶液。
在水厂的沉淀池后端处的集水渠处设置的第一投氯点处投加的液态氯气为使投加的氯在处理水中的含量为3mg/L,利用沉淀池到过滤池的原有配水系统使处理水与氯进行混合,含有氯的处理水在过滤池中的水利停留时间为40分钟;在过滤池的出水口处的管道上设置的第二投氯点处投加的液态氯气为使投加的氯在处理水中的含量为1.5mg/L,使投加的氯与处理水在过滤池与清水池之间相连接的管道中混合,含有氯的处理水在管道中的水利停留时间为5分钟,在该管道进入清水池前的入水口处的管道上设置的第三投氯点处投加的液态氯气为使投加的氯在处理水中的含量为1.5mg/L,含有氯的处理水在管道中的水利停留时间为50秒后与设置在第三投氯点与清水池入水口之间的管道上设置的投加氨氮点处投加的氯化铵水溶液相接触。通过实验室模拟和现场运行数据得出公式1中的a,b,c,d值分别为0.2,0.85,0.95,0.3,利用公式1计算可知投加氨氮点处的游离氯的余量为3mg/L;在设置的第三投氯点与清水池入水口之间的管道上设置的投加氨氮点处投加的氯化铵水溶液的投加量是按照氨氮:投加氨氮点处的游离氯余量的质量比为1:5计算使投加的氯化铵水溶液中的氯化铵在处理水中的含量为0.6mg/L;投加的氯、氨氮与处理水在管道中及清水池中混合接触,使游离氯原位转化为氯胺,处理水经过处理消毒后经清水池的出水管排出。出厂水的CODMn值为2.82mg/L,THMs值为0.74,微生物指标实现达标控制,余氯量为1.2mg/L,管网末梢余氯量为0.40mg/L,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对饮用水的要求。
实施例7
本实施例以某自来水厂沉淀池的出水作为研究对象,给水厂的进水流量为6200m3/h,沉淀池出水的CODMn值为4.95mg/L,氨氮为0.20mg/L,溴离子为160μg/L。
应用实施例1的设备进行多点游离氯转化为氯胺的给水处理消毒工艺:投加的氯为质量含量为10%的漂白粉水溶液,投加的氨氮为食品级的氯化铵固体溶于水后形成的质量含量为2.5%的氯化铵水溶液。
在水厂的沉淀池后端处的集水渠处设置的第一投氯点处投加的漂白粉水溶液为使投加的漂白粉水溶液中的氯在处理水中的含量为3mg/L,利用沉淀池到过滤池的原有配水系统使处理水与漂白粉进行混合,含有氯的处理水在过滤池中的水利停留时间为40分钟;在过滤池的出水口处的管道上设置的第二投氯点处投加的漂白粉水溶液为使投加的漂白粉水溶液中的氯在处理水中的含量为1.5mg/L,使投加的氯与处理水在过滤池与清水池之间相连接的管道中混合,含有氯的处理水在管道中的水利停留时间为10分钟,在该管道进入清水池前的入水口处的管道上设置的第三投氯点处投加的漂白粉水溶液为使投加的漂白粉水溶液中的氯在处理水中的含量为2mg/L,含有氯的处理水在管道中的水利停留时间为30秒后与设置在第三投氯点与清水池入水口之间的管道上设置的投加氨氮点处投加的氯化铵水溶液相接触。通过实验室模拟和现场运行数据得出公式1中的a,b,c,d值分别为0.15,0.80,0.95,0.35,利用公式1计算可知投加氨氮点处的游离氯的余量为3.2mg/L;在设置的第三投氯点与清水池入水口之间的管道上设置的投加氨氮点处投加的氯化铵水溶液的投加量是按照氨氮:投加氨氮点处的游离氯余量的质量比为1:4计算使投加的氯化铵水溶液中的氯化铵在处理水中的含量为0.8mg/L;投加的氯、氨氮与处理水在管道中及清水池中混合接触,使游离氯原位转化为氯胺,处理水经过处理消毒后经清水池的出水管排出。出厂水的CODMn值为2.85mg/L,THMs值为0.80,微生物指标实现达标控制,余氯量为1.4mg/L,管网末梢余氯量为0.45mg/L,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对饮用水的要求。

Claims (9)

1.一种多点游离氯转化为氯胺的给水处理消毒工艺,其特征是:在给水厂的沉淀池后端处的集水渠处设置第一投氯点并投加氯,利用沉淀池到过滤池的原有配水系统使处理水与氯进行混合,含有氯的处理水在过滤池中的水利停留时间依过滤池的水利停留时间而定;其中,氯的投加量是根据处理水的水质特点而定;在过滤池的出水口处的管道上设置第二投氯点并投加氯,使投加的氯与处理水在过滤池与清水池之间相连接的管道中混合,含有氯的处理水在管道中的水利停留时间依过滤池到清水池之间的管道的水利停留时间而定,其中,氯的投加量是根据处理水的水质特点而定;在该管道进入清水池前的入水口处的管道上设置第三投氯点并投加氯,其中,氯的投加量是根据处理水的水质特点而定;在设置的第三投氯点与清水池入水口之间的管道上设置投加氨氮点并投氨氮,其中,氨氮的投加量是按照氨氮:投加氨氮点处的游离氯含量的质量比为1:3~1:5进行投加;投加的氯、氨氮与处理水在管道中及清水池中混合接触,使游离氯原位转化为氯胺,处理水经过处理消毒后经清水池的出水管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给水处理消毒工艺,其特征是:所述的在水厂的沉淀池后端处的集水渠处设置第一投氯点并投加氯,含有氯的处理水在过滤池中的水利停留时间为20~40分钟。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给水处理消毒工艺,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一投氯点的氯的投加量是氯在处理水中的含量为1~3mg/L。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给水处理消毒工艺,其特征是:所述的在过滤池的出水口处的管道上设置第二投氯点并投加氯,含有氯的处理水在管道中的水利停留时间为5~10分钟。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给水处理消毒工艺,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二投氯点氯的投加量是氯在水中的含量为0~2mg/L。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给水处理消毒工艺,其特征是:所述的在管道进入清水池前的入水口处的管道上设置第三投氯点并投氨氮,含有氯的处理水在管道中的水利停留时间为20秒~1分钟后与投加的氨氮相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给水处理消毒工艺,其特征是:所述的在管道进入清水池前的入水口处的管道上设置第三投氯点并投氨氮,氯的投加量是氯在处理水中的含量为1~2mg/L。
8.根据权利要求1、2、4或6所述的给水处理消毒工艺,其特征是:所述的氯选自液态氯气、次氯酸钠和漂白粉中的一种或几种。
9.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给水处理消毒工艺,其特征是:所述的氨氮是液态氨气,或是食品级的氯化铵固体。
CN 201210164618 2012-05-24 2012-05-24 一种多点游离氯转化为氯胺的给水处理消毒工艺 Active CN10265926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10164618 CN102659266B (zh) 2012-05-24 2012-05-24 一种多点游离氯转化为氯胺的给水处理消毒工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10164618 CN102659266B (zh) 2012-05-24 2012-05-24 一种多点游离氯转化为氯胺的给水处理消毒工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59266A true CN102659266A (zh) 2012-09-12
CN102659266B CN102659266B (zh) 2013-10-02

Family

ID=467688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10164618 Active CN102659266B (zh) 2012-05-24 2012-05-24 一种多点游离氯转化为氯胺的给水处理消毒工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659266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77238A (zh) * 2015-06-23 2017-01-04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稳定循环冷却水中余氯的方法
CN106365367A (zh) * 2016-10-19 2017-02-01 天津泰达津联自来水有限公司 生活饮用水的多级联合消毒方法
CN107531518A (zh) * 2015-04-17 2018-01-02 三菱重工环境·化学工程株式会社 次氯酸供给装置和锅炉排水的处理方法
CN110502869A (zh) * 2019-07-15 2019-11-26 哈尔滨工业大学 保障长距离输水管网水质生物稳定性的补氯方法
CN111480656A (zh) * 2020-04-30 2020-08-04 同济大学 一种适用于自来水厂高效制备高浓度消毒剂一氯胺的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RU2663039C2 (ru) * 2017-01-10 2018-08-01 Общество с ограниченной ответственностью "Полимеры" Способ оптимизации хлораммонизации питьевой воды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83591A (zh) * 2004-05-28 2005-02-23 清华大学 短时游离氯后转氯胺的顺序水处理消毒方法
US7332076B2 (en) * 2004-12-15 2008-02-19 Kouame Yao B Water disinfection system using simultaneous multiple disinfectants
CN101704609A (zh) * 2009-10-31 2010-05-12 华南理工大学 预臭氧与曝气生物活性炭给水处理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83591A (zh) * 2004-05-28 2005-02-23 清华大学 短时游离氯后转氯胺的顺序水处理消毒方法
US7332076B2 (en) * 2004-12-15 2008-02-19 Kouame Yao B Water disinfection system using simultaneous multiple disinfectants
CN101704609A (zh) * 2009-10-31 2010-05-12 华南理工大学 预臭氧与曝气生物活性炭给水处理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给水深度处理研究会2005年会论文集》 20051231 张晓健 等 一种新型安全氯化消毒工艺--顺序氯化消毒工艺的开发 第539页第1节-第541页第2.3节,第545页第4节 1-9 , *
张晓健 等: "一种新型安全氯化消毒工艺——顺序氯化消毒工艺的开发",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给水深度处理研究会2005年会论文集》 *
王杭州: "传统加氯工艺和控制系统的改进", 《给水排水》 *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31518A (zh) * 2015-04-17 2018-01-02 三菱重工环境·化学工程株式会社 次氯酸供给装置和锅炉排水的处理方法
CN106277238A (zh) * 2015-06-23 2017-01-04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稳定循环冷却水中余氯的方法
CN106277238B (zh) * 2015-06-23 2019-06-14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稳定循环冷却水中余氯的方法
CN106365367A (zh) * 2016-10-19 2017-02-01 天津泰达津联自来水有限公司 生活饮用水的多级联合消毒方法
CN110502869A (zh) * 2019-07-15 2019-11-26 哈尔滨工业大学 保障长距离输水管网水质生物稳定性的补氯方法
CN110502869B (zh) * 2019-07-15 2022-07-12 哈尔滨工业大学 保障长距离输水管网水质生物稳定性的补氯方法
CN111480656A (zh) * 2020-04-30 2020-08-04 同济大学 一种适用于自来水厂高效制备高浓度消毒剂一氯胺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59266B (zh) 2013-10-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izzo et al. Best available technologies and treatment trains to address current challenges in urban wastewater reuse for irrigation of crops in EU countries
CN102659266B (zh) 一种多点游离氯转化为氯胺的给水处理消毒工艺
Gehr et al. Disinfection efficiency of peracetic acid, UV and ozone after enhanced primary treatment of municipal wastewater
Augsburger et al. The use of UV/H2O2 to facilitate removal of emerging contaminants in anaerobic membrane bioreactor effluents
CN101372369A (zh) 一种水的紫外光催化消毒与氯消毒联用的消毒方法
Water Quality Division Disinfection Committee Survey of water utility disinfection practices
CN106630321B (zh) 一种饮用水消毒副产物处理工艺
Liberti et al. Disinfection with peracetic acid for domestic sewage re‐use in agriculture
CN110590009A (zh) 一种适用于复杂地表水处理的智慧协同消毒方法
Zhang et al. Disinfection kinetics of peracetic acid inactivation of pathogenic bacteria in water
Zanetti et al. Disinfection efficiency of peracetic acid (PAA): inactivation of coliphages and bacterial indicators in a municipal wastewater plant
AU711930B2 (en) Method of disinfecting water with iodine species
CN102060370B (zh) 一种医疗废水快速消毒处理的方法
CN109133324A (zh) 一种饮用水处理设备及方法
CN104961274A (zh) 一种用于消毒絮凝的净水处理方法及新型复合型净水剂
Wang et al. The haloacetic acid leap in effluent of a biologically active carbon filter experiencing a disinfectant switch
CN105236691A (zh) 一种控制臭氧化溴酸盐生成的生产工艺
JP2008012462A (ja) 濾過装置の洗浄殺菌方法及びその洗浄殺菌システム
Dymaczewski et al. Redefining the purpose, goals and methods of disinfection in contemporary water supply systems
CN109380297A (zh) 一种生活污水消毒剂
CN210340457U (zh) 一种饮用水处理设备
Li et al. Form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disinfection by-products from bacterial materials in drinking water distribution systems
Ross et al. Studies on disinfection and chemical oxidation with ozone and chlorine in water reclamation
Munakata et al. Disinfection Processes
Bataller et al. Secondary effluent treatment with ozon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