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47102B - 一种七电平逆变拓扑单元及七电平逆变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七电平逆变拓扑单元及七电平逆变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647102B CN102647102B CN201210108900.9A CN201210108900A CN102647102B CN 102647102 B CN102647102 B CN 102647102B CN 201210108900 A CN201210108900 A CN 201210108900A CN 102647102 B CN102647102 B CN 10264710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opology unit
- direct
- switch transistor
- input end
- flow inpu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七电平逆变拓扑单元及七电平逆变器,其中,所述七电平逆变拓扑单元包括八个反向并联二极管的开关管和六个与开关管串联的二极管,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需要采用均压措施和较大的RC吸收电路防止部分二极管两端过压而导致逆变器体积庞大、成本增加、损耗较多以及效率较低的问题,本发明提供的七电平逆变拓扑单元在实现单相和多相应用时在保证为电流提供通路的同时,保证整个逆变器的半导体器件较少,体积较小,成本较低,同时损耗较小,效率较高。同时,本发明提供的七电平逆变器的直流电由七个电平提供不同电压,由此提高了电流转换精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力电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七电平逆变拓扑单元及七电平逆变器。
背景技术
中压大容量场合,多电平逆变器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的五电平逆变器主要是二极管箝位型。下面对二极管箝位型五电平逆变器予以介绍。
参见图1,该图为现有技术中提供的二极管箝位型的五电平逆变器拓扑图。
图1所示的是半桥五电平逆变器的拓扑结构。二极管用于为各个开关管进行电压箝位。例如,第一二极管DB1用于将开关管T1下端的电位箝位于第一电容C1的下端;第二二极管DB2用于将开关管T5下端的电位箝位于第一电容C1的下端。其他二极管DB3、DB4、DB5和DB6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由于箝位二极管需要阻断多倍电平电压,通常需要多个相同标称值的二极管串联,这些二极管串联起来共同承受图1中的二极管DB2承受的电压。由于二极管的分散性以及杂散参数的影响,标称值相同的二极管所能承受的压力也有所差别,这样串联起来可能引起有的二极管两端过电压。因此,需要均压措施和很大的RC吸收电路,但是这样将导致系统体积庞大,成本增加,且损耗较多,效率较低。同时,由于现有五电平逆变器的直流电由五个电平提供不同电压,由此使得电流转换精度较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七电平逆变拓扑单元及七电平逆变器,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逆变器系统体积庞大,成本增加,且损耗较多,效率较低、电流转换精度较低,同时,由于现有五电平逆变器的直流电由五个电平提供不同电压,由此使得电流转换精度较低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七电平逆变拓扑单元,包括开关管T1、开关管T2、开关管TA1、开关管TA2、开关管TA3、开关管TB1、开关管TB2、开关管TB3、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A1、二极管DA2、二极管DB1和二极管DB2;
每个开关管反向并联一个二极管;该拓扑单元的第一直流输入端M1通过依次串联的二极管DA1、开关管TA1、开关管T1、开关管T2、开关管TB1和二极管DB1与该拓扑单元的第二直流输入端M2相连;
该拓扑单元的第三直流输入端M3通过依次串联的开关管TA2、二极管DA2、二极管DB2和开关管TB2与该拓扑单元的第四直流输入端M4相连;该拓扑单元的第五直流输入端M5通过依次串联的开关管TA3和开关管TB3与该拓扑单元的第六直流输入端M6相连;
开关管T1和开关管T2的连接线、二极管DA2和二极管DB2的连接线与开关管TA3和开关管TB3的连接线相连;开关管T2和开关管TB 1的连接线通过依次串联的二极管D2和二极管D1与开关管TA1和开关管T1的连接线相连;二极管D2和二极管D1的连接线与该拓扑单元的第七直流输入端M7相连;
开关管T1和开关管T2的连接线与该拓扑单元的第一交流输出端相连,二极管D2和二极管D1的连接线与该拓扑单元的第二交流输出端相连。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七电平逆变拓扑单元,包括开关管T1、开关管T2、开关管TA1、开关管TA2、开关管TA3、开关管TB1、开关管TB2、开关管TB3、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A1、二极管DA2、二极管DB1和二极管DB2;
每个开关管反向并联一个二极管;该拓扑单元的第一直流输入端M1通过依次串联的开关管TA1、开关管T1、二极管DA1、二极管DB1、开关管T2和开关管TB1与该拓扑单元的第二直流输入端M2相连;
该拓扑单元的第三直流输入端M3通过依次串联的开关管TA2、二极管DA2、二极管DB2和开关管TB2与该拓扑单元的第四直流输入端M4相连;
该拓扑单元的第五直流输入端M5通过依次串联的开关管TA3和开关管TB3与该拓扑单元的第六直流输入端M6相连;二极管DA1和二极管DB1的连接线、二极管DA2和二极管DB2的连接线与开关管TA3和开关管TB3的连接线相连;开关管T2和开关管TB1的连接线通过依次串联的二极管D2和二极管D1与开关管TA1和开关管T1的连接线相连;
二极管D2和二极管D1的连接线与该拓扑单元的第七直流输入端M7相连;二极管DA1和二极管DB1的连接线与该拓扑单元的第一交流输出端相连,二极管D2和二极管D1的连接线与该拓扑单元的第二交流输出端相连。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七电平逆变器,包括一个如上述的拓扑单元,其中:
第一直流正电平PV1+与第一直流输入端M1相连,第二直流正电平PV2+与第三直流输入端M3相连,第三直流正电平PV3+与第五直流输入端M5相连,直流零电平PV0与第七直流输入端M7相连,第一直流负电平PV1-与第二直流输入端M2相连,第二直流负电平PV2-与第四直流输入端M4相连,第三直流负电平PV3-与第六直流输入端M6相连;
第一直流正电平PV1+和第一直流输入端M1的连接线通过依次串联的电容CA1和电容CB1与第一直流负电平PV1-和第二直流输入端M2的连接线相连;第二直流正电平PV2+和第三直流输入端M3的连接线通过依次串联的电容CA2和电容CB2与第二直流负电平PV2-和第四直流输入端M4的连接线相连;第三直流正电平PV3+和第五直流输入端M5的连接线通过依次串联的电容CA3和电容CB3与第三直流负电平PV3-和第六直流输入端M6的连接线相连;
电容CA1和电容CB1的连接线、电容CA2和电容CB2的连接线与电容CA3和电容CB3的连接线相连,并与第七直流输入端M7相连;
拓扑单元的第一交流输出端与该逆变器的第一交流输出端相连,拓扑单元的第二交流输出端与该逆变器的第二交流输出端相连。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七电平逆变器,包括两个上述拓扑单元:第一拓扑单元和第二拓扑单元,其中:
第一直流正电平PV1+与第一拓扑单元和第二拓扑单元的各第一直流输入端M1相连;第一直流负电平PV1-与第一拓扑单元和第二拓扑单元的各第二直流输入端M2相连;
第一直流正电平PV1+和第一拓扑单元或第二拓扑单元的第一直流输入端M1的连接线通过依次串联的电容CA1和电容CB1与第一拓扑单元或第二拓扑单元的第二直流输入端M2和第一直流负电平PV1-的连接线相连;
第二直流正电平PV2+与第一拓扑单元和第二拓扑单元的各第三直流输入端M3相连;第二直流负电平PV2-与第一拓扑单元和第二拓扑单元的各第四直流输入端M4相连;
第二直流正电平PV2+和第一拓扑单元或第二拓扑单元的第三直流输入端M3的连接线通过依次串联的电容CA2和电容CB2与第一拓扑单元或第二拓扑单元的第四直流输入端M4和第二直流负电平PV2-的连接线相连;
第三直流正电平PV3+与第一拓扑单元和第二拓扑单元的各第五直流输入端M5相连;第三直流负电平PV3-与第一拓扑单元和第二拓扑单元的各第六直流输入端M6相连;
第三直流正电平PV3+和第一拓扑单元或第二拓扑单元的第五直流输入端M5的连接线通过依次串联的电容CA3和电容CB3与第一拓扑单元或第二拓扑单元的第六直流输入端M6和第三直流负电平PV3-的连接线相连;
直流零电平PV0与第一拓扑单元和第二拓扑单元的各第七直流输入端M7相连;
电容CA1和电容CB1的连接线、电容CA2和电容CB2的连接线与电容CA3和电容CB3的连接线相连,并与第一拓扑单元或第二拓扑单元的第七直流输入端M7相连;
第一拓扑单元和第二拓扑单元中的各第一交流输出端分别与该逆变器的第一交流输出端和第二交流输出端相连。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七电平逆变器,包括三个上述拓扑单元: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和第三拓扑单元;
第一直流正电平PV1+与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和第三拓扑单元的各第一直流输入端M1相连;
第一直流负电平PV1-与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和第三拓扑单元的各第二直流输入端M2相连;
第一直流正电平PV1+和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或第三拓扑单元的第一直流输入端M1的连接线通过依次串联的电容CA1和电容CB1与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或第三拓扑单元的第二直流输入端M2和第一直流负电平PV1-的连接线相连;
第二直流正电平PV2+与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和第三拓扑单元的各第三直流输入端M3相连;
第二直流负电平PV2-与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和第三拓扑单元的各第四直流输入端M4相连;
第二直流正电平PV2+和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或第三拓扑单元的第三直流输入端M3的连接线通过依次串联的电容CA2和电容CB2与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或第三拓扑单元的第四直流输入端M4和第二直流负电平PV2-的连接线相连;
第三直流正电平PV3+与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和第三拓扑单元的各第五直流输入端M5相连;
第三直流负电平PV3-与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和第三拓扑单元的各第六直流输入端M6相连;
第三直流正电平PV3+和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或第三拓扑单元的第五直流输入端M5的连接线通过依次串联的电容CA3和电容CB3与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或第三拓扑单元的第六直流输入端M6和第三直流负电平PV3-的连接线相连;
直流零电平PV0与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和第三拓扑单元的各第七直流输入端M7相连;
电容CA1和电容CB1的连接线、电容CA2和电容CB2的连接线与电容CA3和电容CB3的连接线相连,并与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或第三拓扑单元的第七直流输入端M7相连;
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和第三拓扑单元中的各第一交流输出端分别与该逆变器的三个交流输出端相连。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七电平逆变器,包括四个上述拓扑单元: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第三拓扑单元和第四拓扑单元;
第一直流正电平PV1+与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第三拓扑单元和第四拓扑单元的各第一直流输入端M1相连;
第一直流负电平PV1-与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第三拓扑单元和第四拓扑单元的各第二直流输入端M2相连;
第一直流正电平PV1+和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第三拓扑单元或第四拓扑单元的第一直流输入端M1的连接线通过依次串联的电容CA1和电容CB1与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第三拓扑单元或第四拓扑单元的第二直流输入端M2和第一直流负电平PV1-的连接线相连;
第二直流正电平PV2+与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第三拓扑单元和第四拓扑单元的各第三直流输入端M3相连;
第二直流负电平PV2-与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第三拓扑单元和第四拓扑单元的各第四直流输入端M4相连;
第二直流正电平PV2+和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第三拓扑单元或第四拓扑单元的第三直流输入端M3的连接线通过依次串联的电容CA2和电容CB2与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第三拓扑单元或第四拓扑单元的第四直流输入端M4和第二直流负电平PV2-的连接线相连;
第三直流正电平PV3+与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第三拓扑单元和第四拓扑单元的各第五直流输入端M5相连;
第三直流负电平PV3-与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第三拓扑单元和第四拓扑单元的各第六直流输入端M6相连;
第三直流正电平PV3+和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第三拓扑单元或第四拓扑单元的第五直流输入端M5的连接线通过依次串联的电容CA3和电容CB3与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第三拓扑单元或第四拓扑单元的第六直流输入端M6和第三直流负电平PV3-的连接线相连;
直流零电平PV0与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第三拓扑单元和第四拓扑单元的各第七直流输入端M7相连;
电容CA1和电容CB1的连接线、电容CA2和电容CB2的连接线与电容CA3和电容CB3的连接线相连,并与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第三拓扑单元或第四拓扑单元的第七直流输入端M7相连;
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第三拓扑单元和第四拓扑单元中的各第一交流输出端分别与该逆变器的第一交流输出端、第二交流输出端、第三交流输出端和第四交流输出端相连。
由上述可知,本申请提供的七电平逆变拓扑单元包括八个反向并联二极管的开关管和六个与开关管串联的二极管,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需要采用均压措施和较大的RC吸收电路防止部分二极管两端过压而导致逆变器体积庞大、成本增加、损耗较多以及效率较低的问题,本申请提供的七电平逆变拓扑单元在实现单相和多相应用时在保证为电流提供通路的同时,保证整个逆变器的半导体器件较少,体积较小,成本较低,同时损耗较小,效率较高。同时,本申请提供的七电平逆变器的直流电由七个电平提供不同电压,由此提高了电流转换精度。
当然,实施本申请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二极管箝位型五电平逆变器拓扑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七电平逆变拓扑单元实施例一的拓扑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七电平逆变器实施例二的拓扑图;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七电平逆变器实施例二的另一拓扑图;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七电平逆变器实施例二的另一拓扑图;
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七电平逆变器实施例二的另一拓扑图;
图7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七电平逆变器实施例二处于第一工作模态的拓扑图;
图8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七电平逆变器实施例二处于第二工作模态的拓扑图;
图9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七电平逆变器实施例二处于第三工作模态的拓扑图;
图10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七电平逆变器实施例二处于第四工作模态的拓扑图;
图1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七电平逆变器实施例二处于第五工作模态的拓扑图;
图12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七电平逆变器实施例二处于第六工作模态的拓扑图;
图13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七电平逆变器实施例二处于第七工作模态的拓扑图;
图14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七电平逆变器实施例二处于第八工作模态的拓扑图;
图15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七电平逆变器实施例二处于第九工作模态的拓扑图;
图16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七电平逆变器实施例二处于第十工作模态的拓扑图;
图17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七电平逆变拓扑单元实施例三的拓扑图;
图18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七电平逆变器实施例四的拓扑图;
图19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七电平逆变拓扑单元实施例一的等效图;
图20为本申请通过的一种七电平逆变器实施例五的拓扑图;
图21为本申请通过的一种七电平逆变器实施例五的另一拓扑图;
图22为本申请通过的一种七电平逆变器实施例六的拓扑图;
图23为本申请通过的一种七电平逆变器实施例六的另一拓扑图;
图24为本申请通过的一种七电平逆变器实施例六的另一拓扑图;
图25为本申请通过的一种七电平逆变器实施例七的拓扑图;
图26为本申请通过的一种七电平逆变器实施例七的另一拓扑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参考图2,其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七电平逆变拓扑单元实施例一的拓扑图,所述七电平逆变拓扑单元包括开关管T1、开关管T2、开关管TA1、开关管TA2、开关管TA3、开关管TB1、开关管TB2、开关管TB3、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A1、二极管DA2、二极管DB1和二极管DB2;
每个开关管反向并联一个二极管;该拓扑单元的第一直流输入端M1通过依次串联的二极管DA1、开关管TA1、开关管T1、开关管T2、开关管TB1和二极管DB1与该拓扑单元的第二直流输入端M2相连;
该拓扑单元的第三直流输入端M3通过依次串联的开关管TA2、二极管DA2、二极管DB2和开关管TB2与该拓扑单元的第四直流输入端M4相连;该拓扑单元的第五直流输入端M5通过依次串联的开关管TA3和开关管TB3与该拓扑单元的第六直流输入端M6相连;
开关管T1和开关管T2的连接线、二极管DA2和二极管DB2的连接线与开关管TA3和开关管TB3的连接线相连;
开关管T2和开关管TB1的连接线通过依次串联的二极管D2和二极管D1与开关管TA1和开关管T1的连接线相连;二极管D2和二极管D1的连接线与该拓扑单元的第七直流输入端M7相连;开关管T1和开关管T2的连接线与该拓扑单元的第一交流输出端相连,二极管D2和二极管D1的连接线与该拓扑单元的第二交流输出端相连。
其中,以上拓扑单元的上述开关管可以为IGBT管、MOSFET管、IGCT管、或IEGT管。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开关管也可以选择其他类型的开关管。以上与开关管反向并联的二极管可以为独立的二极管,也可以是与开关管封装集成在一起的二极管。
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一中,开关管TA1和二极管DA1的连接顺序、开关管TA2和二极管DA2的连接顺序、开关管TB2和二极管DB2的连接顺序、开关管TB1和二极管DB1的连接顺序均可以调换,上述基于串联原理的元器件之间的连接顺序的改变均未脱离本发明的发明思想,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参考图3,其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七电平逆变器实施例二的拓扑图,基于本申请实施例一,本申请实施例二包括一个如实施例一所述的拓扑单元,其中:
第一直流正电平PV1+与第一直流输入端M1相连,第二直流正电平PV2+与第三直流输入端M3相连,第三直流正电平PV3+与第五直流输入端M5相连,直流零电平PV0与第七直流输入端M7相连,第一直流负电平PV1-与第二直流输入端M2相连,第二直流负电平PV2-与第四直流输入端M4相连,第三直流负电平PV3-与第六直流输入端M6相连;
第一直流正电平PV1+和第一直流输入端M1的连接线通过依次串联的电容CA1和电容CB1与第一直流负电平PV1-和第二直流输入端M2的连接线相连;第二直流正电平PV2+和第三直流输入端M3的连接线通过依次串联的电容CA2和电容CB2与第二直流负电平PV2-和第四直流输入端M4的连接线相连;
第三直流正电平PV3+和第五直流输入端M5的连接线通过依次串联的电容CA3和电容CB3与第三直流负电平PV3-和第六直流输入端M6的连接线相连;
电容CA1和电容CB1的连接线、电容CA2和电容CB2的连接线与电容CA3和电容CB3的连接线相连,并与第七直流输入端M7相连;
拓扑单元的第一交流输出端与该逆变器的第一交流输出端相连,拓扑单元的第二交流输出端与该逆变器的第二交流输出端相连。
其中,如图4所示,上述七个电平可以通过两个直流电源PVM和PVN加上四个DC/DC升压电路获得,具体的,两个直流电源PVM和PVN正负对接,生成第一直流正电平PV1+、第一直流负电平PV1-和直流零电平PV0,两个直流电源PVM和PVN各连接一个DC/DC升压电路S1和S2,生成第二直流正电平PV2+和第二直流负电平PV2-,两个DC/DC升压电路S1和S2各连接一个DC/DC升压电路S3和S4,生成第三直流正电平PV3+和第三直流负电平PV3-。
参考图5,其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二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具有上述如图4所示的实施例,本申请提供的七电平逆变器还包括电感L501和电容C501,其中;
所述拓扑单元的第一交流输出端通过依次串联的电感L501和电容C501与该拓扑单元中二极管D2和二极管D1的连接线相连;
电感L501和电容C501的连接线与该逆变器的第一交流输出端相连。
上述如图4所示的七电平还可以通过如图6所述的方式获得,直流电源PVS产生第一直流正电平PV1+和第一直流负电平PV1-,通过电容CA1和电容CB1的分压作用产生直流零电平PV0,直流电源PVS两端各连接一个DC/DC升压电路H1和H2,生成第二直流正电平PV2+和第二直流负电平PV2-,两个DC/DC升压电路H1和H2各连接一个DC/DC升压电路H3和H4,生成第三直流正电平PV3+和第三直流负电平PV3-。
由上述可知,本申请通过增加电感和电容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二的实际应用,减少本申请实施例二的输出电流的谐波,提高本申请实施例二在进行电流转换时的准确性。
其中,图5所示的七电平逆变器与电感和电容形成的滤波模块的连接结构与如图6所示的七电平逆变器与电感和电容形成的滤波模块的连接结构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由上述可知,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需要采用均压措施和较大的RC吸收电路防止部分二极管两端过压而导致逆变器体积庞大、成本增加、损耗较多以及效率较低的问题,本申请提供的七电平逆变器实施例二,即本申请实施例一在实现单相时在保证为电流提供通路的同时,保证整个逆变器的半导体器件较少,体积较小,成本较低,同时损耗较小,效率较高。同时,本申请实施例二的直流电由七个电平提供不同电压,由此提高了电流转换精度。
其中,本申请提供的七电平逆变器实施例二在实现直流电和交流电的转换时,包括十个工作模态,下面结合附图来对图5中所示的七电平逆变器的十个工作模态进行详细分析。
其中,二极管DA3与开关管TA3反向并联,二极管DB3与开关管TB3反向并联。本申请实施例二的工作模态形成可以通过时序控制实现。
参考图7,其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七电平逆变器实施例二的第一工作模态的拓扑图,第一工作模态:开关管T1导通,其余开关管均截止;其中,不导通的路径在图中以细实线示出,导通的路径以粗实线示出。
电流路径为:D1-T1-L501-VG-D1。
参考图8,其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七电平逆变器实施例二第二工作模态的拓扑图。第二工作模态:开关管TA1和开关管T1导通,其余开关管截止;其中,不导通的路径在图中以细实线示出,导通的路径以粗实线示出。
电流路径为:PV1+-DA1-TA1-T1-L501-VG-PV0。
参考图9,其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七电平逆变器实施例二的第三工作模态的拓扑图。第三工作模态:开关管TA2导通,其余开关管截止;其中,不导通的路径在图中以细实线示出,导通的路径以粗实线示出。
电流路径为:PV2+-TA2-DA2-L501-VG-PV0。
其中,所述第三工作模态还可以为:开关管TA1和开关管T1中至少一个开关管导通,且开关管TA2导通,其余开关管均截止。例如:开关管TA2和开关管T1导通,其余开关管均截止;或开关管TA2和开关管TA1导通,其余开关管均截止;或开关管TA2、开关管TA1和开关管T1导通,其余开关管均截止,即在第二工作模态结束后,对在第二工作模态时导通的开关管可以选择不予以关闭,或部分开关管选择予以关闭,此时第三工作模态与只有开关管TA2导通的电流路径一致,由此可以减少开关管在导通与闭合之间操作时的损耗。
参考图10,其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七电平逆变器实施例二的第四工作模态的拓扑图。第四工作模态:开关管TA3导通,其余开关管截止;其中,不导通的路径在图中以细实线示出,导通的路径以粗实线示出。
电流路径为:PV3+-TA3-L501-VG-PV0。
其中,所述第四工作模态还可以为:开关管TA2、开关管TA1和开关管T1中至少一个开关管导通,且开关管TA3导通,其余开关管均截止。例如:开关管TA3和开关管TA2导通,其余开关管均截止;或开关管TA3、开关管TA2和开关管TA1导通,其余开关管均截止;或开关管TA3、开关管T1和开关管TA2导通,其余开关管均截止;或开关管TA3、开关管T1、开关管TA1和开关管TA2导通,其余开关管均截止;或开关管TA3、开关管TA1和开关管T1导通,其余开关管均截止等,即在第三工作模态结束后,对在第三工作模态时导通的开关管可以选择不予以关闭,或部分开关管选择予以关闭,此时,第四工作模态与只有开关管TA3导通的电流路径一致,由此可以减少开关管在导通与碧海之间操作时的损耗。
参考图11,其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七电平逆变器实施例二的第五工作模态的拓扑图,第五工作模态:开关管T2导通,其余开关管均截止;其中,不导通的路径在图中以细实线示出,导通的路径以粗实线示出。
电流路径为:T2-D2-VG-L501-T2。
参考图12,其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七电平逆变器实施例二第六工作模态的拓扑图。第六工作模态:开关管TB1和开关管T2导通,其余开关管截止;其中,不导通的路径在图中以细实线示出,导通的路径以粗实线示出。
电流路径为:PV0-VG-L501-T2-TB1-DB1-PV1-。
参考图13,其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七电平逆变器实施例二的第七工作模态的拓扑图。第七工作模态:开关管TB2导通,其余开关管截止;其中,不导通的路径在图中以细实线示出,导通的路径以粗实线示出。
电流路径为:PV0-VG-L501-DB2-TB2-PV2-。
其中,所述第七工作模态还可以为:开关管TB1和开关管T2中至少一个开关管导通,且开关管TB2导通,其余开关管均截止。例如:开关管TB2和开关管T2导通,其余开关管均截止;或开关管TB2、开关管T2和开关管TB1导通,其余开关管均截止;或开关管TB2和开关管TB1导通,其余开关管均截止,即在第六工作模态结束后,对在第六工作模态时导通的开关管可以选择不予以关闭,或部分开关管选择予以关闭,此时第七工作模态与只有开关管TB2导通的电流路径一致,由此可以减少开关管在导通与闭合之间操作时的损耗。
参考图14,其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七电平逆变器实施例二的第八工作模态的拓扑图。第八工作模态:开关管TB3导通,其余开关管截止;其中,不导通的路径在图中以细实线示出,导通的路径以粗实线示出。
电流路径为:PV0-VG-L501-TB3-PV3-。
其中,所述第八工作模态还可以为:开关管TB2、开关管TB 1和开关管T2中至少一个开关管导通,且开关管TB3导通,其余开关管均截止。例如:开关管TB3和开关管TB2导通,其余开关管均截止;或开关管TB3、开关管TB1和开关管TB2导通,其余开关管均截止;开关管TB3、开关管TB2和开关管T2导通,其余开关管均截止;或开关管TB3、开关管T2、开关管TB1和开关管TB2均截止,其余开关管均截止等,即在第七工作模态结束后,对在第七工作模态时导通的开关管可以选择不予以关闭,或部分开关管选择予以关闭,此时,第八工作模态与只有开关管TA3导通的电流路径一致,由此可以减少开关管在导通与碧海之间操作时的损耗。
参考图15,其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七电平逆变器实施例二第九工作模态的拓扑图。第九工作模态:开关管T1导通,其余开关管均截止;其中,不导通的路径在图中以细实线示出,导通的路径以粗实线示出。
电流路径为:CA3-VG-L501-DA3-CA3。
其中,第九工作模态还可以为:开关管TA1、开关管TA2和开关管TA3中至少一个开关管导通,且开关管T1导通,其余开关管均截止,例如:开关管T1导通、开关管TA1和开关管T1导通、开关管TA2和开关管TA1及开关管T1导通或开关管TA3和开关管TA2及开关管TA1以及开关管T1导通,其余开关管均截止等。即在第九工作模态开始之前导通的开关管可以选择不予以关闭,此时,第九工作模态与只有开关管T1导通的电流路径一致,由此可以减少开关管在导通与闭合之间操作时的损耗。
参考图16,其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七电平逆变器实施例二的第十工作模态的拓扑图。第十工作模态:开关管T2导通,其余开关管均截止;其中,不导通的路径在图中以细实线示出,导通的路径以粗实线示出。
电流路径为:CB3-DB3-L501-VG-CB3。
其中,所述第十工作模态还可以为:开关管TB1、开关管TB2和开关管TB3中至少一个开关管导通,且开关管T2导通,其余开关管均截止。例如:开关管T2导通、开关管TB1和开关管T2导通、开关管TB2和开关管TB1及开关管T2导通或开关管TB3和开关管TB2及开关管TB1以及开关管T2导通,其余开关管均截止等。即即在第十工作模态开始之前导通的开关管可以选择不予以关闭,此时,第十工作模态与只有开关管T1导通的电流路径一致,由此可以减少开关管在导通与闭合之间操作时的损耗。
有上述可知,本申请提供的七电平逆变器实施例二采用七电平技术拟合正弦波的思路,相对于现有技术来说共模电压小,纹波损耗较低,转换效率较高。
其中,本申请提供的七电平逆变拓扑单元实施例一在实现直流电与交流电的转换时的十个工作模态,与本申请实施例二中图7至图16所示的工作模态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参考图17,其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七电平逆变拓扑单元实施例三的拓扑图,所述七电平逆变拓扑单元包括:开关管T1、开关管T2、开关管TA1、开关管TA2、开关管TA3、开关管TB1、开关管TB2、开关管TB3、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A1、二极管DA2、二极管DB1和二极管DB2;
每个开关管反向并联一个二极管;该拓扑单元的第一直流输入端M1通过依次串联的开关管TA1、开关管T1、二极管DA1、二极管DB1、开关管T2和开关管TB1与该拓扑单元的第二直流输入端M2相连;
该拓扑单元的第三直流输入端M3通过依次串联的开关管TA2、二极管DA2、二极管DB2和开关管TB2与该拓扑单元的第四直流输入端M4相连;该拓扑单元的第五直流输入端M5通过依次串联的开关管TA3和开关管TB3与该拓扑单元的第六直流输入端M6相连;
二极管DA1和二极管DB1的连接线、二极管DA2和二极管DB2的连接线与开关管TA3和开关管TB3的连接线相连;
开关管T2和开关管TB1的连接线通过依次串联的二极管D2和二极管D1与开关管TA1和开关管T1的连接线相连;
二极管D2和二极管D1的连接线与该拓扑单元的第七直流输入端M7相连;二极管DA1和二极管DB1的连接线与该拓扑单元的第一交流输出端相连,二极管D2和二极管D1的连接线与该拓扑单元的第二交流输出端相连。
其中,以上拓扑单元的上述开关管可以为IGBT管、MOSFET管、IGCT管、或IEGT管。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开关管也可以选择其他类型的开关管。以上与开关管反向并联的二极管可以为独立的二极管,也可以是与开关管封装集成在一起的二极管。
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一中,开关管T1和二极管DA1的连接顺序、开关管TA2和二极管DA2的连接顺序、开关管TB2和二极管DB2的连接顺序、开关管T2和二极管DB1的连接顺序均可以调换,上述基于串联原理的元器件之间的连接顺序的改变均未脱离本发明的发明思想,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由上述可知,相对应现有技术中需要采用均压措施和较大的RC吸收电路防止部分二极管两端过压而导致逆变器体积庞大、成本增加、损耗较多以及效率较低的问题,基于本申请提供的七电平逆变拓扑单元实施例三的五电平逆变器在实现单相和多相应用时在保证为电流提供通路的同时,保证整个逆变器的半导体器件较少,体积较小,成本较低,同时损耗较小,效率较高。同时,本申请实施例二的直流电由七个电平提供不同电压,由此提高了电流转换精度。
参考图18,其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七电平逆变器实施例四的拓扑图,基于本申请实施例三,本申请实施例四包括一个如实施例三所述的拓扑单元,与本申请实施例二的连接拓扑类似,请参阅附图3,在此不再阐述。
其中,本申请实施例四在实现七个直流电平接入的拓扑图与本申请实施例二实现七个电平接入的拓扑图类似,请参阅附图4和附图6,在此不再阐述;本申请实施例四在实现与电感和电容形成的滤波模块的连接时,与本申请实施例二实现与所述滤波模块的连接拓扑类似,请参考图5,在此不再阐述;本申请实施例四在实现直流电与交流电转换的工作模态与本申请实施例二实现直流电与交流电转换的工作模态类似,请参阅附图7至附图16,在此不再阐述。
参考图19,其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七电平逆变拓扑单元实施例一等效图。在所述等效图中,将所述七电平逆变拓扑单元实施例一的第一交流输出端定义为拓扑单元的AC引出端。其中,本申请提供的七电平逆变拓扑单元实施例三的等效图与附图19中所示类似,在此不再阐述。
参考图20,其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七电平逆变器实施例五的拓扑图,基于上述本申请实施例一或本申请实施例三,本申请实施例五包括两个如图19所示的拓扑单元:第一拓扑单元和第二拓扑单元;
第一直流正电平PV1+与第一拓扑单元和第二拓扑单元的各第一直流输入端M1相连;第一直流负电平PV1-与第一拓扑单元和第二拓扑单元的各第二直流输入端M2相连;
第一直流正电平PV1+和第一拓扑单元或第二拓扑单元的第一直流输入端M1的连接线通过依次串联的电容CA1和电容CB1与第一拓扑单元或第二拓扑单元的第二直流输入端M2和第一直流负电平PV1-的连接线相连;
第二直流正电平PV2+与第一拓扑单元和第二拓扑单元的各第三直流输入端M3相连;第二直流负电平PV2-与第一拓扑单元和第二拓扑单元的各第四直流输入端M4相连;
第二直流正电平PV2+和第一拓扑单元或第二拓扑单元的第三直流输入端M3的连接线通过依次串联的电容CA2和电容CB2与第一拓扑单元或第二拓扑单元的第四直流输入端M4和第二直流负电平PV2-的连接线相连;
第三直流正电平PV3+与第一拓扑单元和第二拓扑单元的各第五直流输入端M5相连;第三直流负电平PV3-与第一拓扑单元和第二拓扑单元的各第六直流输入端M6相连;
第三直流正电平PV3+和第一拓扑单元或第二拓扑单元的第五直流输入端M5的连接线通过依次串联的电容CA3和电容CB3与第一拓扑单元或第二拓扑单元的第六直流输入端M6和第三直流负电平PV3-的连接线相连;
直流零电平PV0与第一拓扑单元和第二拓扑单元的各第七直流输入端M7相连;电容CA1和电容CB1的连接线、电容CA2和电容CB2的连接线与电容CA3和电容CB3的连接线相连,并与第一拓扑单元或第二拓扑单元的第七直流输入端M7相连;
第一拓扑单元和第二拓扑单元中的各第一交流输出端分别与该逆变器的第一交流输出端和第二交流输出端相连。
其中,参考图21,其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五的另一拓扑图,基于上述如图20所述的实施例,所述七电平逆变器还包括第一电感L2101、第二电感L2102和电容C2101,其中:
第一拓扑单元的AC引出端通过依次串联的第一电感L2101、电容C2101和第二电感L2102与第二拓扑单元的AC引出端相连;第一电感L2101和电容C2101的连接线与该逆变器的第一交流输出端相连,电容C2101和第二电感L2102的连接线与该逆变器的第二交流输出端相连。
有上述可知,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需要采用均压措施和较大的RC吸收电路防止部分二极管两端过压而导致逆变器体积庞大、成本增加、损耗较多以及效率较低的问题,本申请提供的七电平逆变拓扑单元在实现两相应用时在保证为电流提供通路的同时,保证整个逆变器的半导体器件较少,体积较小,成本较低,同时损耗较小,效率较高。同时,本申请实施例五的直流电由七个电平提供不同电压,由此提高了电流转换精度。
参考图22,其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七电平逆变器实施例六的拓扑图,基于上述本申请实施例一或本申请实施例三,本申请实施例六包括三个如图19的拓扑单元: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和第三拓扑单元;
第一直流正电平PV1+与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和第三拓扑单元的各第一直流输入端M1相连;第一直流负电平PV1-与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和第三拓扑单元的各第二直流输入端M2相连;
第一直流正电平PV1+和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或第三拓扑单元的第一直流输入端M1的连接线通过依次串联的电容CA1和电容CB1与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或第三拓扑单元的第二直流输入端M2和第一直流负电平PV1-的连接线相连;
第二直流正电平PV2+与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和第三拓扑单元的各第三直流输入端M3相连;第二直流负电平PV2-与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和第三拓扑单元的各第四直流输入端M4相连;
第二直流正电平PV2+和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或第三拓扑单元的第三直流输入端M3的连接线通过依次串联的电容CA2和电容CB2与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或第三拓扑单元的第四直流输入端M4和第二直流负电平PV2-的连接线相连;
第三直流正电平PV3+与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和第三拓扑单元的各第五直流输入端M5相连;第三直流负电平PV3-与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和第三拓扑单元的各第六直流输入端M6相连;
第三直流正电平PV3+和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或第三拓扑单元的第五直流输入端M5的连接线通过依次串联的电容CA3和电容CB3与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或第三拓扑单元的第六直流输入端M6和第三直流负电平PV3-的连接线相连;直流零电平PV0与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和第三拓扑单元的各第七直流输入端M7相连;
电容CA1和电容CB1的连接线、电容CA2和电容CB2的连接线与电容CA3和电容CB3的连接线相连,并与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或第三拓扑单元的第七直流输入端M7相连;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和第三拓扑单元中的各第一交流输出端分别与该逆变器的三个交流输出端相连。
其中,参考图23,其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六的另一拓扑图,基于上述如图22所述的实施例,所述七电平逆变器还包括第一电感L2301、第二电感L2302、第三电感L2303、第一电容C2301、第二电容C2302和第三电容C2303,其中:
第一拓扑单元的AC引出端通过依次串联的第一电感L2301、第一电容C2301、第二电容C2302和第二电感L2302与第二拓扑单元的AC引出端相连;第三拓扑单元的AC引出端通过依次串联的第三电感L2303和第三电容C2303与第一电容C2301和第一电容C2302的连接线相连;
第一电感L2301和第一电容C2301的连接线与该逆变器的第一交流输出端相连,第二电容C2302和第二电感L2302的连接线与该逆变器的第二交流输出端相连,第三电感L2303和第三电容C2303的连接线与该逆变器的第三交流输出端相连。
有上述可知,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需要采用均压措施和较大的RC吸收电路防止部分二极管两端过压而导致逆变器体积庞大、成本增加、损耗较多以及效率较低的问题,本申请提供的七电平逆变拓扑单元在实现三相应用时在保证为电流提供通路的同时,保证整个逆变器的半导体器件较少,体积较小,成本较低,同时损耗较小,效率较高。同时,本申请实施例六的直流电由七个电平提供不同电压,由此提高了电流转换精度。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七电平逆变器实施例六为三相三线制(三桥臂)七电平逆变器。
参考图24,其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六的另一种拓扑图,基于上述如图23所述的实施例,其中:
第一电容C2301、第二电容C2302和第三电容C2303的连接线与直流零电平PV0相连。需要说明的是,如图24所示的七电平逆变器为三相四线制(三桥臂)七电平逆变器。
参考图25,其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七电平逆变器实施例七的拓扑图,基于上述本申请实施例一或本申请实施例三,本申请实施例七包括四个如图19的拓扑单元: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第三拓扑单元和第四拓扑单元;
第一直流正电平PV1+与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第三拓扑单元和第四拓扑单元的各第一直流输入端M1相连;
第一直流负电平PV1-与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第三拓扑单元和第四拓扑单元的各第二直流输入端M2相连;
第一直流正电平PV1+和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第三拓扑单元或第四拓扑单元的第一直流输入端M1的连接线通过依次串联的电容CA1和电容CB1与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第三拓扑单元或第四拓扑单元的第二直流输入端M2和第一直流负电平PV1-的连接线相连;
第二直流正电平PV2+与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第三拓扑单元和第四拓扑单元的各第三直流输入端M3相连;
第二直流负电平PV2-与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第三拓扑单元和第四拓扑单元的各第四直流输入端M4相连;
第二直流正电平PV2+和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第三拓扑单元或第四拓扑单元的第三直流输入端M3的连接线通过依次串联的电容CA2和电容CB2与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第三拓扑单元或第四拓扑单元的第四直流输入端M4和第二直流负电平PV2-的连接线相连;
第三直流正电平PV3+与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第三拓扑单元和第四拓扑单元的各第五直流输入端M5相连;
第三直流负电平PV3-与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第三拓扑单元和第四拓扑单元的各第六直流输入端M6相连;
第三直流正电平PV3+和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第三拓扑单元或第四拓扑单元的第五直流输入端M5的连接线通过依次串联的电容CA3和电容CB3与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第三拓扑单元或第四拓扑单元的第六直流输入端M6和第三直流负电平PV3-的连接线相连;
直流零电平PV0与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第三拓扑单元和第四拓扑单元的各第七直流输入端M7相连;
电容CA1和电容CB1的连接线、电容CA2和电容CB2的连接线与电容CA3和电容CB3的连接线相连,并与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第三拓扑单元或第四拓扑单元的第七直流输入端M7相连;
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第三拓扑单元和第四拓扑单元中的各第一交流输出端分别与该逆变器的第一交流输出端、第二交流输出端、第三交流输出端和第四交流输出端相连。
其中,参考图26,其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七的另一拓扑图,基于上述如图25所述的实施例,所述七电平逆变器还包括第一电感L2601、第二电感L2602、第三电感L2603、第一电容C2601、第二电容C2602和第三电容C2603,其中:
第二拓扑单元的AC引出端通过依次串联的第一电感L2601、第一电容C2601、第二电容C2602和第二电感L2602与第三拓扑单元的AC引出端相连;第四拓扑单元的AC引出端通过依次串联的第三电感L2603和第三电容C2603与第一电容C2601和第二电容C2602的连接线相连;
第一电容C2601、第二电容C2602和第三电容C2603的连接线与第一拓扑单元的AC引出端相连;电感第一L2601和第一电容C2601的连接线与该逆变器的第一交流输出端相连,第二电容C2602和第二电感L2602的连接线与该逆变器的第二交流输出端相连,第三电感L2603和第三电容C2603的连接线与该逆变器的第三交流输出端相连。
有上述可知,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需要采用均压措施和较大的RC吸收电路防止部分二极管两端过压而导致逆变器体积庞大、成本增加、损耗较多以及效率较低的问题,本申请提供的七电平逆变拓扑单元在实现四相应用时在保证为电流提供通路的同时,保证整个逆变器的半导体器件较少,体积较小,成本较低,同时损耗较小,效率较高。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七电平逆变器实施例七为三相四线制(四桥臂)七电平逆变器。同时,本申请实施例七的直流电由七个电平提供不同电压,由此提高了电流转换精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对本申请所提供的一种七电平逆变拓扑单元及七电平逆变器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七电平逆变拓扑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开关管T1、开关管T2、开关管TA1、开关管TA2、开关管TA3、开关管TB1、开关管TB2、开关管TB3、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A1、二极管DA2、二极管DB1和二极管DB2;
每个开关管反向并联一个二极管;
该拓扑单元的第一直流输入端M1通过依次串联的所述二极管DA1、开关管TA1、开关管T1、开关管T2、开关管TB1和所述二极管DB1与该拓扑单元的第二直流输入端M2相连;
该拓扑单元的第三直流输入端M3通过依次串联的所述开关管TA2、二极管DA2、二极管DB2和所述开关管TB2与该拓扑单元的第四直流输入端M4相连;
该拓扑单元的第五直流输入端M5通过依次串联的所述开关管TA3和所述开关管TB3与该拓扑单元的第六直流输入端M6相连;
所述开关管T1和所述开关管T2的连接线、所述二极管DA2和所述二极管DB2的连接线与所述开关管TA3和所述开关管TB3的连接线相连;
所述开关管T2和所述开关管TB1的连接线通过依次串联的所述二极管D2和所述二极管D1与所述开关管TA1和所述开关管T1的连接线相连;
所述二极管D2和所述二极管D1的连接线与该拓扑单元的第七直流输入端M7相连;
所述开关管T1和所述开关管T2的连接线与该拓扑单元的第一交流输出端相连,所述二极管D2和所述二极管D1的连接线与该拓扑单元的第二交流输出端相连。
2.一种七电平逆变拓扑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开关管T1、开关管T2、开关管TA1、开关管TA2、开关管TA3、开关管TB1、开关管TB2、开关管TB3、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A1、二极管DA2、二极管DB1和二极管DB2;
每个开关管反向并联一个二极管;
该拓扑单元的第一直流输入端M1通过依次串联的开关管TA1、开关管T1、二极管DA1、二极管DB1、开关管T2和开关管TB1与该拓扑单元的第二直流输入端M2相连;
该拓扑单元的第三直流输入端M3通过依次串联的开关管TA2、二极管DA2、二极管DB2和开关管TB2与该拓扑单元的第四直流输入端M4相连;
该拓扑单元的第五直流输入端M5通过依次串联的开关管TA3和开关管TB3与该拓扑单元的第六直流输入端M6相连;
二极管DA1和二极管DB1的连接线、二极管DA2和二极管DB2的连接线与开关管TA3和开关管TB3的连接线相连;
开关管T2和开关管TB1的连接线通过依次串联的二极管D2和二极管D1与开关管TA1和开关管T1的连接线相连;
二极管D2和二极管D1的连接线与该拓扑单元的第七直流输入端M7相连;
二极管DA1和二极管DB1的连接线与该拓扑单元的第一交流输出端相连,二极管D2和二极管D1的连接线与该拓扑单元的第二交流输出端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七电平逆变拓扑单元,其特征在于,该七电平逆变拓扑单元对应的十个工作模态分别为:
第一工作模态:开关管T1导通,其余开关管均截止;
第二工作模态:开关管TA1和开关管T1导通,其余开关管均截止;
第三工作模态:开关管TA2导通,其余开关管均截止;或开关管TA1和开关管T1中至少一个开关管导通,且开关管TA2导通,其余开关管均截止;
第四工作模态:开关管TA3导通,其余开关管均截止;或开关管TA2、开关管TA1和开关管T1中至少一个开关管导通,且开关管TA3导通,其余开关管均截止;
第五工作模态:开关管T2导通,其余开关管均截止;
第六工作模态:开关管TB1和开关管T2导通,其余开关管均截止;
第七工作模态:开关管TB2导通,其余开关管均截止;或开关管TB1和开关管T2中至少一个开关管导通,且开关管TB2导通,其余开关管均截止;
第八工作模态:开关管TB3导通,其余开关管均截止;或开关管TB2、开关管TB1和开关管T2中至少一个开关管导通,且开关管TB3导通,其余开关管均截止;
第九工作模态:开关管T1导通,其余开关管均截止;或开关管TA1、开关管TA2和开关管TA3中至少一个开关管导通,且开关管T1导通,其余开关管均截止;
第十工作模态:开关管T2导通,其余开关管均截止;或开关管TB1、开关管TB2和开关管TB3中至少一个开关管导通,且开关管T2导通,其余开关管均截止。
4.一种七电平逆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如权1、权2或权3所述的拓扑单元,其中:
第一直流正电平PV1+与第一直流输入端M1相连,第二直流正电平PV2+与第三直流输入端M3相连,第三直流正电平PV3+与第五直流输入端M5相连,直流零电平PV0与第七直流输入端M7相连,第一直流负电平PV1-与第二直流输入端M2相连,第二直流负电平PV2-与第四直流输入端M4相连,第三直流负电平PV3-与第六直流输入端M6相连;
第一直流正电平PV1+和第一直流输入端M1的连接线通过依次串联的电容CA1和电容CB1与第一直流负电平PV1-和第二直流输入端M2的连接线相连;
第二直流正电平PV2+和第三直流输入端M3的连接线通过依次串联的电容CA2和电容CB2与第二直流负电平PV2-和第四直流输入端M4的连接线相连;
第三直流正电平PV3+和第五直流输入端M5的连接线通过依次串联的电容CA3和电容CB3与第三直流负电平PV3-和第六直流输入端M6的连接线相连;
电容CA1和电容CB1的连接线、电容CA2和电容CB2的连接线与电容CA3和电容CB3的连接线相连,并与第七直流输入端M7相连;
拓扑单元的第一交流输出端与该逆变器的第一交流输出端相连,拓扑单元的第二交流输出端与该逆变器的第二交流输出端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七电平逆变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容和电感;
所述拓扑单元的第一交流输出端通过依次串联的电感和电容与该拓扑单元中二极管D2和二极管D1的连接线相连;
电感和电容的连接线与该逆变器的第一交流输出端相连。
6.一种七电平逆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如权1、权2或权3所述的拓扑单元:第一拓扑单元和第二拓扑单元,其中:
第一直流正电平PV1+与第一拓扑单元和第二拓扑单元的各第一直流输入端M1相连;
第一直流负电平PV1-与第一拓扑单元和第二拓扑单元的各第二直流输入端M2相连;
第一直流正电平PV1+和第一拓扑单元或第二拓扑单元的第一直流输入端M1的连接线通过依次串联的电容CA1和电容CB1与第一拓扑单元或第二拓扑单元的第二直流输入端M2和第一直流负电平PV1-的连接线相连;
第二直流正电平PV2+与第一拓扑单元和第二拓扑单元的各第三直流输入端M3相连;
第二直流负电平PV2-与第一拓扑单元和第二拓扑单元的各第四直流输入端M4相连;
第二直流正电平PV2+和第一拓扑单元或第二拓扑单元的第三直流输入端M3的连接线通过依次串联的电容CA2和电容CB2与第一拓扑单元或第二拓扑单元的第四直流输入端M4和第二直流负电平PV2-的连接线相连;
第三直流正电平PV3+与第一拓扑单元和第二拓扑单元的各第五直流输入端M5相连;
第三直流负电平PV3-与第一拓扑单元和第二拓扑单元的各第六直流输入端M6相连;
第三直流正电平PV3+和第一拓扑单元或第二拓扑单元的第五直流输入端M5的连接线通过依次串联的电容CA3和电容CB3与第一拓扑单元或第二拓扑单元的第六直流输入端M6和第三直流负电平PV3-的连接线相连;
直流零电平PV0与第一拓扑单元和第二拓扑单元的各第七直流输入端M7相连;
电容CA1和电容CB1的连接线、电容CA2和电容CB2的连接线与电容CA3和电容CB3的连接线相连,并与第一拓扑单元或第二拓扑单元的第七直流输入端M7相连;
第一拓扑单元和第二拓扑单元中的各第一交流输出端分别与该逆变器的第一交流输出端和第二交流输出端相连。
7.一种七电平逆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三个如权1、权2或权3所述的拓扑单元: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和第三拓扑单元;
第一直流正电平PV1+与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和第三拓扑单元的各第一直流输入端M1相连;
第一直流负电平PV1-与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和第三拓扑单元的各第二直流输入端M2相连;
第一直流正电平PV1+和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或第三拓扑单元的第一直流输入端M1的连接线通过依次串联的电容CA1和电容CB1与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或第三拓扑单元的第二直流输入端M2和第一直流负电平PV1-的连接线相连;
第二直流正电平PV2+与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和第三拓扑单元的各第三直流输入端M3相连;
第二直流负电平PV2-与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和第三拓扑单元的各第四直流输入端M4相连;
第二直流正电平PV2+和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或第三拓扑单元的第三直流输入端M3的连接线通过依次串联的电容CA2和电容CB2与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或第三拓扑单元的第四直流输入端M4和第二直流负电平PV2-的连接线相连;
第三直流正电平PV3+与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和第三拓扑单元的各第五直流输入端M5相连;
第三直流负电平PV3-与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和第三拓扑单元的各第六直流输入端M6相连;
第三直流正电平PV3+和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或第三拓扑单元的第五直流输入端M5的连接线通过依次串联的电容CA3和电容CB3与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或第三拓扑单元的第六直流输入端M6和第三直流负电平PV3-的连接线相连;
直流零电平PV0与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和第三拓扑单元的各第七直流输入端M7相连;
电容CA1和电容CB1的连接线、电容CA2和电容CB2的连接线与电容CA3和电容CB3的连接线相连,并与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或第三拓扑单元的第七直流输入端M7相连;
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和第三拓扑单元中的各第一交流输出端分别与该逆变器的三个交流输出端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七电平逆变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电感、第二电感、第三电感、第一电容、第二电容和第三电容;
第一拓扑单元的第一交流输出端通过依次串联的第一电感、第一电容、第二电容和第二电感与第二拓扑单元的第一交流输出端相连;
第三拓扑单元的第一交流输出端通过依次串联的第三电感和第三电容与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的连接线相连;
第一电感和第一电容的连接线与该逆变器的第一交流输出端相连,第二电感和第二电容的连接线与该逆变器的第二交流输出端相连,第三电感和第三电容的连接线与该逆变器的第三交流输出端相连。
9.一种七电平逆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四个如权1、权2或权3所述的拓扑单元: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第三拓扑单元和第四拓扑单元;
第一直流正电平PV1+与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第三拓扑单元和第四拓扑单元的各第一直流输入端M1相连;
第一直流负电平PV1-与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第三拓扑单元和第四拓扑单元的各第二直流输入端M2相连;
第一直流正电平PV1+和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第三拓扑单元或第四拓扑单元的第一直流输入端M1的连接线通过依次串联的电容CA1和电容CB1与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第三拓扑单元或第四拓扑单元的第二直流输入端M2和第一直流负电平PV1-的连接线相连;
第二直流正电平PV2+与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第三拓扑单元和第四拓扑单元的各第三直流输入端M3相连;
第二直流负电平PV2-与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第三拓扑单元和第四拓扑单元的各第四直流输入端M4相连;
第二直流正电平PV2+和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第三拓扑单元或第四拓扑单元的第三直流输入端M3的连接线通过依次串联的电容CA2和电容CB2与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第三拓扑单元或第四拓扑单元的第四直流输入端M4和第二直流负电平PV2-的连接线相连;
第三直流正电平PV3+与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第三拓扑单元和第四拓扑单元的各第五直流输入端M5相连;
第三直流负电平PV3-与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第三拓扑单元和第四拓扑单元的各第六直流输入端M6相连;
第三直流正电平PV3+和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第三拓扑单元或第四拓扑单元的第五直流输入端M5的连接线通过依次串联的电容CA3和电容CB3与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第三拓扑单元或第四拓扑单元的第六直流输入端M6和第三直流负电平PV3-的连接线相连;
直流零电平PV0与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第三拓扑单元和第四拓扑单元的各第七直流输入端M7相连;
电容CA1和电容CB1的连接线、电容CA2和电容CB2的连接线与电容CA3和电容CB3的连接线相连,并与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第三拓扑单元或第四拓扑单元的第七直流输入端M7相连;
第一拓扑单元、第二拓扑单元、第三拓扑单元和第四拓扑单元中的各第一交流输出端分别与该逆变器的第一交流输出端、第二交流输出端、第三交流输出端和第四交流输出端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七电平逆变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电感、第二电感、第三电感、第一电容、第二电容和第三电容;
第二拓扑单元的第一交流输出端通过依次串联的第一电感、第一电容、第二电容和第二电感与第三拓扑单元的第一交流输出端相连;
第四拓扑单元的第一交流输出端通过依次串联的第三电感和第三电容与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的连接线相连;
第一拓扑单元的第一交流输出端与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的连接线相连;
第一电感和第一电容的连接线与该逆变器的第一交流输出端相连,第二电感和第二电容的连接线与该逆变器的第二交流输出端相连,第三电感和第三电容的连接线与该逆变器的第三交流输出端相连。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108900.9A CN102647102B (zh) | 2012-04-13 | 2012-04-13 | 一种七电平逆变拓扑单元及七电平逆变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108900.9A CN102647102B (zh) | 2012-04-13 | 2012-04-13 | 一种七电平逆变拓扑单元及七电平逆变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647102A CN102647102A (zh) | 2012-08-22 |
CN102647102B true CN102647102B (zh) | 2014-09-17 |
Family
ID=466597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108900.9A Active CN102647102B (zh) | 2012-04-13 | 2012-04-13 | 一种七电平逆变拓扑单元及七电平逆变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64710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564529B (zh) * | 2020-12-09 | 2023-05-23 | 广东工业大学 | 一种升压型七电平逆变器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860248A (zh) * | 2009-04-06 | 2010-10-13 | 富士电机系统株式会社 | 五级逆变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599959B2 (ja) * | 2004-09-17 | 2010-12-15 | 富士電機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 マルチレベルコンバータ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
FR2952482B1 (fr) * | 2009-11-06 | 2011-11-18 | Mge Ups Systems | Dispositif convertisseur comprenant au moins cinq niveaux de tension continue et alimentation sans interruption pourvue dudit dispositif. |
-
2012
- 2012-04-13 CN CN201210108900.9A patent/CN10264710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860248A (zh) * | 2009-04-06 | 2010-10-13 | 富士电机系统株式会社 | 五级逆变器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JP特开2006-87257A 2006.03.30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647102A (zh) | 2012-08-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624271B (zh) | 一种五电平逆变拓扑单元及五电平逆变器 | |
CN102427304B (zh) | 一种单相半桥五电平逆变器及其应用电路 | |
CN102594187B (zh) | 四电平拓扑单元及其应用电路 | |
CN103973128A (zh) | 无变压器式电能变换系统以及相关方法 | |
CN102769404B (zh) | 一种四电平逆变拓扑单元及四电平逆变器 | |
CN102427308B (zh) | 一种单相半桥五电平逆变器及其应用电路 | |
CN102594182A (zh) | 多电平逆变拓扑单元及多电平逆变器 | |
CN102769401B (zh) | 一种五电平逆变拓扑单元及五电平逆变器 | |
CN102638191A (zh) | 一种七电平逆变拓扑单元及七电平逆变器 | |
CN102882410A (zh) | 一种单相七电平逆变器 | |
CN105322776A (zh) | 一种多态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和电力变换设备 | |
CN102624269B (zh) | 一种五电平逆变拓扑单元及五电平逆变器 | |
CN102882409A (zh) | 基于耦合电感单相九电平功率变换器 | |
CN103683876A (zh) | 一种七电平逆变器 | |
CN102761286B (zh) | 一种四电平逆变拓扑单元及四电平逆变器 | |
CN102427305B (zh) | 一种单相半桥五电平逆变器及其应用电路 | |
CN102437769B (zh) | 一种单相半桥五电平逆变器及其应用电路 | |
CN102594181A (zh) | 多电平逆变拓扑单元及多电平逆变器 | |
CN102664514A (zh) | 开关管单元及五电平逆变器及具有该逆变器的发电系统 | |
CN102710162B (zh) | 一种七电平电路、并网逆变器及其调制方法和装置 | |
CN102647102B (zh) | 一种七电平逆变拓扑单元及七电平逆变器 | |
CN102624270B (zh) | 一种五电平逆变拓扑单元及五电平逆变器 | |
CN102882412A (zh) | 一种单相七电平逆变器 | |
CN102946207A (zh) | 一种五电平逆变单元及五电平逆变器 | |
CN202949375U (zh) | 一种五电平逆变单元及五电平逆变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4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706 Address after: 810007 No. 33 Minhe Road, Xini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Qinghai Patentee after: Sunshine power (Qinghai) Co., Ltd. Address before: High tech Zone of Hefei city of Anhui Province in 230088 Lake Road No. 2 Patentee before: Sun Grow Power Co., 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