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44499B - 基于布雷顿循环的余热利用系统及余热利用发动机 - Google Patents

基于布雷顿循环的余热利用系统及余热利用发动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44499B
CN102644499B CN201210124983.0A CN201210124983A CN102644499B CN 102644499 B CN102644499 B CN 102644499B CN 201210124983 A CN201210124983 A CN 201210124983A CN 102644499 B CN102644499 B CN 10264449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motor
air
bootstrap system
brayton cycle
turbochar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12498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44499A (zh
Inventor
诸葛伟林
宋宾阳
张扬军
张继忠
张俊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inghua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Tsinghua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singhua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Tsinghua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210124983.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644499B/zh
Publication of CN1026444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444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444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4449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Supercharge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用于发动机的余热利用系统,所述余热利用系统基于布雷顿循环,包括:涡轮增压器,利用来自所述发动机的排气通路的废气能量对进入涡轮增压器的空气进行增压;控制阀,用于将进气通路中的一部分所述空气分流至布雷顿循环通路;设置在所述布雷顿循环通路上的换热器,用于将所述空气与所述废气进行换热;以及动力涡轮,所述动力涡轮被经过所述换热器换热的所述空气驱动。与常规的余热利用系统相比,根据本发明的余热利用系统发动机系统结构简单,而且可根据发动机的运行工况动态调节两个循环的输出功率,提高发动机全工况范围的燃油经济性。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包括该余热利用系统的发动机。

Description

基于布雷顿循环的余热利用系统及余热利用发动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余热利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布雷顿循环的余热利用系统及具有该系统的发动机。
背景技术
余热利用是最有潜力的发动机节能减排技术之一。
目前发动机余热利用技术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涉及回收发动机的排气余压能量,例如直接在排气系统中加入动力涡轮并利用排气余压推动其做功的涡轮复合系统。但是,在回收排气余压能量的涡轮复合系统中,动力涡轮的引入会导致发动机气缸的排气背压升高,泵气损失增加,从而对发动机性能影响较大,且回收能量受限。
另外一类是回收排气余热能量,例如在排气系统中加入换热器以回收排气热量、从而对工质进行加热的动力循环系统,例如布雷顿循环系统、朗肯循环系统、斯特林循环系统等。回收排气余热能量的动力循环系统,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较小,回收能量大,但结构复杂,系统体积大,控制难度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本发明需要提供一种用于发动机的余热利用系统,所述余热利用系统可提高发动机全工况下的动力输出性能和燃油经济性。
此外,本发明需要提供一种具有上述余热利用系统的发动机。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用于发动机的余热利用系统,所述余热利用系统基于布雷顿循环,所述余热利用系统包括:涡轮增压器,所述涡轮增压器利用来自所述发动机的排气通路的废气的能量对进入所述涡轮增压器的空气进行增压,所述空气通过进气通路供给至所述发动机;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设置在所述进气通路上,且控制成可将所述进气通路中的一部分所述空气分流至布雷顿循环通路;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置在所述布雷顿循环通路上,用于使所述布雷顿循环通路中的所述空气与所述废气进行换热;以及动力涡轮,所述动力涡轮被经过所述换热器换热的所述空气驱动。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发动机的余热利用系统可将发动机排气的部分余热能量转换为机械功,提高发动机总功率输出,由于布雷顿循环通路对发动机气缸进气的分流作用,可以在发动机高速大负荷工况下增压涡轮不发生超速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发动机低速工况下的气缸进气量,从而提高发动机全工况下的动力性能和燃油经济性,提高车辆的操作性能,降低使用成本。
此外,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发动机的余热利用系统结构紧凑,只需对现有发动机的增压系统进行简单的改进即可实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另外,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发动机的余热利用系统,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设置成使从所述涡轮增压器排出的所述废气与流经所述布雷顿循环通路的所述空气进行换热。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设置成使来自所述排气通路的废气与流经所述布雷顿循环通路的所述空气进行换热,且将经过换热之后的废气供给至所述涡轮增压器。
可选地,所述涡轮增压器包括:涡轮机,所述涡轮机被来自所述发动机的所述排气通路的废气推动做功;以及压气机,所述压气机由所述涡轮机驱动且对进入所述压气机的所述空气进行增压。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使从所述涡轮机排放的废气与所述空气进行换热。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单元为控制阀,且当所述发动机的转速超过第一阈值时,所述控制阀的开度随着所述发动机的转速的增加而增加;当发动机的转速达到第二阈值时,所述控制阀的开度达到最大(90°),并保持不变。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余热利用系统进一步包括:发电机,所述动力涡轮的输出轴与所述发电机相连。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动力涡轮的输出轴通过减速机构与所述发动机的曲轴相连。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发动机,包括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中描述的余热利用系统。
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中描述的发动机。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在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用于发动机的余热利用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用于发动机的余热利用系统的示意图;以及
图3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余热利用系统中控制阀的开度控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述说明本质上只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以任何方式来限制本公开、本公开的应用或者使用。为了简洁,将在附图中使用相同的参考数字以识别相似的元件。如此处所使用,术语至少A、B和C中的至少一个必须理解为指的是逻辑(A或者B或者C),使用非排他性逻辑或者。必须理解,在不改变本公开的原理的情况下,方法中的步骤可以不同的顺序来执行。
如此处所使用,术语模块、单元指的是应用特定集成电路(ASIC)、电路、处理器(共享、专用或者成组)和执行一个或者更多个软件或者固件程序的存储器、组合逻辑电路、和/或者提供所描述功能性的其他合适部件。
下面参考图1-图3首先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发动机200的余热利用系统100。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余热利用系统100基于布雷顿循环,可设置于发动机200排气通路210的下游用于收集发动机200的排气能量,其中关于布雷顿循环将在下面给出详细的描述。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发动机200的余热利用系统100,包括涡轮增压器1、控制单元2、换热器3和动力涡轮4。
涡轮增压器1利用来自发动机200的排气通路210的废气的能量对进入涡轮增压器1的空气进行增压,空气通过进气通路220供给至发动机200。其中涡轮增压器1已为现有技术并为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所熟知,在下面的描述中对涡轮增压器1的具体结构将给出详细的描述,此处不再详细说明。
控制单元2设置在进气通路220上,且控制成可将进气通路220中的一部分空气分流至布雷顿循环通路5,如图1和图2所示,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控制单元2可将进气通路220中的一部分空气”中的“一部分”应作广义理解,即可理解为大于等于零的一个变量,也就是说控制单元2可根据发动机200的实际工况来合理控制分配给进气通路220和布雷顿循环通路5中的压缩空气量,例如当发动机200处于低速大负荷工况即排气量较少时,由涡轮增压器1压缩的空气较少,此时控制单元2可将涡轮增压器1压缩后的空气全部分配给进气通路220,即分配给布雷顿循环通路5的压缩空气量为零,但由于涡轮增压器进气量的增加使得此时缸内有更多的进气量,从而改善缸内燃烧状态,提高发动机200的动力输出,改善发动机200在低速工况下的动力性能。当发动机200处于低速大负荷或中高速工况即排气量较多时,由涡轮增压器1压缩的空气较多,此时控制单元2可将一部分经涡轮增压器1压缩后的空气分配给中冷器7,同时将剩余的另一部分压缩空气分配给布雷顿循环通路5,由此可大大提高发动机200在高速工况下的动力性能和燃油经济性。
换热器3设置在布雷顿循环通路5上,用于使布雷顿循环通路5中的空气与废气进行换热,其中换热器3可设在涡轮增压器1之前也可设置涡轮增压器1之后,也就是说由发动机200排出的废气可依次经过涡轮增压器1和换热器3或依次经过换热器3和涡轮增压器1,关于换热器3的设置位置将在下面给出具体详细的说明,此处不再赘述。动力涡轮4被经过换热器3换热的空气驱动。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余热利用系统100,发动机200排出的废气推动涡轮增压器1工作并对进入其的空气进行压缩,压缩后的空气一部分由进气通路220进入发动机200的气缸燃烧做功,此过程可理解为发动机循环系统;另外一部分进入换热器3的压缩空气与发动机200排出的高温废气进行热交换,然后进入动力涡轮4膨胀做功,此过程可理解为布雷顿循环。
布雷顿循环包括压缩、吸热、膨胀和放热四个过程,其中涡轮增压器1对空气的增压作用相当于压缩过程,吸热过程则相当于布雷顿循环通路5中的压缩空气在换热器3内与发动机200排出的废气进行热交换,然后经过换热器3换热后的高温压缩空气进入动力涡轮4膨胀做功,最后动力涡轮出口气体进入大气相当于放热过程,完成整个布雷顿循环。其中布雷顿循环中的压缩过程由涡轮增压器1完成,而涡轮增压器1也为发动机循环系统所用,也就是说,涡轮增压器1为布雷顿循环与发动机循环系统所共用。
布雷顿循环中的动力涡轮4用于输出布雷顿循环回收的废气能量,动力涡轮4的功率输出可以机械能的形式实现例如动力涡轮4的输出端与发动机200的曲轴230相连,当然动力涡轮4的功率输出也可以电能的形式实现例如动力涡轮4的输出端与发电机6相连,关于动力涡轮4的功率输出将在下面给出具体说明,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余热利用系统100,发动机200排出的废气驱动涡轮增压器1工作以对进入涡轮增压器1内的新鲜空气进行增压,控制单元2根据发动机200的实际工况来调节分配给进气通路220和布雷顿循环通路5的压缩空气量,即调节进入发动机循环系统和布雷顿循环的压缩空气量。
具体而言,当发动机200在低速大负荷的工况下,发动机200的进气量较小,因此排气量也较小,涡轮增压器1可利用的废气能量也较小,因此控制单元2不分配给布雷顿循环通路5压缩空气,即经涡轮增压器1压缩后的空气全部经过进气通路220进入发动机200气缸,从而保证发动机200气缸的空燃比在合适范围内,提高发动机200的燃油经济性和动力性能。
当发动机200在低速小负荷或中高速工况下,发动机200的进气量相对较大,因此排气量也较大,涡轮增压器1可利用的废气能量也较大,因此控制单元2将经涡轮增压器1压缩后的一部分空气分配给布雷顿循环,即这部分空气经过换热器3与发动机200排出的废气进行换热后进入动力涡轮4中膨胀做功,动力涡轮4最终可以机械能或电能等形式实现布雷顿循环的能量输出,而剩余的另一部经涡轮增压器1压缩后的空气仍通过进气通路220进入发动机200的气缸内完成内燃机循环,由此不仅提高了发动机200的总功率输出,改善发动机200的燃油经济性,同时还保证了发动机200气缸的空燃比处在合适的范围内,从而使发动机200可稳定高效工作。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发动机200的余热利用系统100,通过将发动机循环系统和布雷顿循环系统集成在一起并根据发动机200的运行状态动态调节两个系统的输出功率,即在发动机200的全工况下,也就是说无论发动机200低速运转还是全速运转,余热利用系统100均能对发动机200的排气能量进行合理、充分地利用,从而提高发动机200全工况下的动力性能和燃油经济性,提高车辆的操作性能,降低使用成本。
此外,采用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发动机200的余热利用系统100,还可提高发动机的低速性能。对于采用不可调增压系统的普通增压发动机,为防止发动机高速工况下增压器超速,在发动机低速工况下的增压器的工作转速较低,发动机进气量受限,导致发动机低速工况的性能较低。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由于布雷顿余热利用循环通路的加入,在发动机高速工况下可通过增加布雷顿循环的分流量控制增压器转速,从而实现提高发动机低速工况下增压器转速而保证发动机高速工况下增压器不超速。这样在发动机低速工况下(布雷顿循环流量为0),发动机气缸可获得更多的进气量,提高了发动机的低速动力性能和燃油经济性。
此外,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发动机200的余热利用系统100构造合理,结构紧凑,只需对现有发动机的增压系统进行简单的改进即可实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换热器3可设置成使从涡轮增压器1排出的所述废气与流经布雷顿循环通路5的空气进行换热。也就是说,发动机200排出的废气首先经过涡轮增压器1,然后从涡轮增增压单元1排出的废气进入换热器3与布雷顿循环通路5中的空气进行换热。由于汽车发动机的工况可变性较大,即工况相对不稳定,发动机经常在低转速和高转速之间变化,因此本实施例更适用于汽车发动机系统,由此可减小涡轮增压器1的涡轮迟滞现象,从而保证发动机的工作状态对汽车工况变化有较快的响应。
当然,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换热器3也可设置成使来自排气通路210的废气与流经布雷顿循环通路5的空气进行换热,且将经过换热之后的废气供给至涡轮增压器1。由于本实施例中发动机200的废气首先经过换热器3,然后经过换热器3换热后的废气再经过涡轮增压器1,如此可以增加换热器3中的换热量,但同时相当于增加了发动机200与涡轮增压器1之间的管道体积,从而使涡轮增压器1的瞬态响应较慢,因此本实施例更适用于对涡轮增压器1瞬态响应能力要求不高的发动机系统,例如发电用发动机系统。
涡轮增压器1没有特殊要求,只要能满足利用发动机200的废气能量对空气进行有效增压即可。例如在图1和图2的示例中,涡轮增压器1包括涡轮机11和压气机12,涡轮机11被来自发动机200的排气通路210的废气驱动,压气机12由涡轮机11驱动且对进入压气机12的空气进行增压,具体地,涡轮机11与压气机12共轴设置,即涡轮机11旋转带动压气机12旋转。其中关于涡轮增压器1的其它结构例如冷却润滑系统以及废气旁通系统和工作原理等已为现有技术,并且为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所熟知,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其中,如图1所示,当换热器3设置在涡轮增压器1之后时,换热器3可使从涡轮机11排放的废气与空气进行换热;如图2所示,当换热器3设置在涡轮增压器1之前时,换热器3可使从发动机200排气通路210中排放的废气与空气进行换热。
对于一些发动机200排气量较大的实际情况,例如发电用发电机,涡轮增压器1也可为二级涡轮增压系统,具体而言,所述二级涡轮增压系统包括共轴连接的高压级涡轮机和高压级压气机以及共轴连接的低压级涡轮机和低压级压气机,其中为方便描述以二级涡轮增压系统设置在换热器3之前为例进行说明。首先,排气通路210中的废气首先进入并推动高压级涡轮机旋转,然后废气从高压级涡轮机排出并进入低压级涡轮机推动低压级涡轮机旋转,低压级涡轮机带动低压级压气机旋转以对进入低压级压气机涡壳内的空气进行压缩,压缩后的空气经冷却后进入高压级压气机被进一步压缩,经高压级压气机二次压缩的空气一部分可通过进气通路进入气缸燃烧做功,剩余的一部分可通过换热器并与从低压级涡轮机排出的废气进行换热,换热后的空气进入动力涡轮4以输出机械能或电能,图未示出。
也就是说,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可根据发动机的实际工况,即可根据发动机的实际排气量来灵活设置与其相匹配的涡轮增压器1的类型,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发动机的排气能量,提高发动机全工况下的动力输出和燃油经济性,例如上面描述的只具有一个涡轮机11和压气机12的增压结构,或上面描述的二级涡轮增压系统。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示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控制单元2为控制阀,且当发动机200的转速超过第一阈值时,控制阀2开启,在一定范围内其开度随着发动机200的转速的增加而增加,当发动机转速达到第二阈值时,控制阀2开启角度达到最大(90°),此后保持不变。也就是说,发动机200具有预先设定的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当发动机200的转速低于第一阈值时可以理解为上述描述中的低速大负荷工况,此时由于发动机200的排气量较小,因此控制阀2关闭,即由压气机12压缩的空气全部由进气通路220进入发动机200气缸内;当发动机的转速超过第一阈值时,可以理解为上述描述中的低速小负荷或中高速工况,此时由于发动机200的气缸进气量有富余且排气能量较大,因此控制阀2打开。具体而言,当发动机的转速在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之间时,控制阀2的开度随着发动机200的转速升高,将更多地压缩空气分配至布雷顿循环通路5中;当发动机的转速超过第二阈值时,控制阀2的开启角度达到最大并保持不变。
需要说明的是,图3中所示的控制阀开度与发动机的转速之间的关系只是为了示意和说明的目的,而不是为了限定的目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通过仿真或者实际测量来获得。
通过设置控制阀2,从而可根据发动机200的实际工况来更加合理地分配给发动机200气缸和布雷顿循环通路5不同的压缩空气量,进而在保证发动机200处在合适的空燃比范围内,进一步提高布雷顿循环的功率输出,使发动机200在全工况下的动力性能和燃油经济性得到显著的改善,降低使用成本。
布雷顿循环中的动力涡轮4用于完成布雷顿循环的功率输出,可选地,动力涡轮4可与发动机200的曲轴230相连,由于动力涡轮4的转速高于曲轴230的转速,因此在动力涡轮4和曲轴230之间应设置减速机构,优选地,所述减速机构为液力变矩器。当然,减速机构还可以是液力耦合器或者是减速齿轮,例如一级减速齿轮、二级减速齿轮或多级减速齿轮。也就是说,减速机构没有特殊要求,只要能满足动力涡轮4的转速与曲轴230的转速相匹配即可,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例如需要减速的效果、传动的稳定性以及空间要求来合理选择上述减速机构。
通过将动力涡轮4与发动机200的曲轴230相连,从而将布雷顿循环回收的废气能量转换为曲轴230的机械能以提高发动机200的动力输出。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余热利用系统100进一步包括发电机6,动力涡轮4的输出轴与发电机6相连以驱动发电机6工作,从而将布雷顿循环回收的废气能量转换为发电机6的电能以供车辆上的电子设备使用。
下面参考图1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余热利用系统100的具体工作过程,其中为描述方便、清楚,以发动机200预先设定第一阈值、第二阈值为界限,以发动机200转速低于第一阈值、介于两个阈值之间和高于第二阈值两种发动机的具体工况详细说明。
第一种工况,当发动机200的转速低于第一阈值时:
此时排气通路210的废气进入涡轮机11并推动涡轮机11旋转,涡轮机11带动同轴设置的压气机12旋转以对进入压气机12内的空气进行增压,经过压气机12增压后的空气经过中冷器7冷却后全部由进气通路220供给至发动机200气缸,此时控制阀2关闭,布雷顿循环通路5中没有压缩空气进入换热器3进行换热,布雷顿循环输出功率为零。
也就是说,由于发动机200的转速低于第一阈值,因此发动机200的排气量较小,废气推动涡轮机11旋转的转速较低,从而使压气机12压缩的空气较少,为满足发动机200的进气要求,并使发动机200气缸的空燃比处在合适的范围,控制阀2此时关闭,压气机12压缩的空气经中冷器7冷却后全部供给气缸使用,进而保证发动机200在此工况下的动力输出和燃油经济性。
对于后两种工况,当发动机200的转速介于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之间以及高于第一阈值时:
此时排气通路210的废气进入涡轮机11并推动涡轮机11旋转,涡轮机11带动同轴设置的压气机12旋转以对进入压气机12内的空气进行增压,控制阀2此时处于打开状态以分配给进气通路220和布雷顿循环通路5不同的压缩空气量,具体而言,控制阀2可根据发动机200当前的实际转速来调节阀门的开启角度,开启角度越大,从而提供给布雷顿循环通路5更多的压缩空气,这部分压缩空气进入换热器3后与涡轮机11排出并进入换热器3的废气进行换热,换热后的这部分空气进入动力涡轮4内膨胀做功,动力涡轮4与发电机6相连,最终将布雷顿循环回收的废气能量转换为发电机6的电能以供其它用电设备使用。
由此,在保证发动机200气缸的空燃比处在合适范围内的前提下,随发动机200转速的上升控制阀2可分配给布雷顿循环更多的压缩空气以提高布雷顿循环的动力输出,进而提高发动机200整体的功率输出和燃油经济性。
综上所述,在发动机200的全工况下,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余热利用系统100均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发动机总能系统的效率,从而提高发动机200全工况下的动力输出和燃油经济性,从而降低使用成本。
下面参考图1和图2对本发明的两个具体实施方案简单说明。
如图1所示,换热器3置于涡轮机11之后,发动机200排出的废气先流经涡轮机11,然后进入换热器3,并与控制阀2分流给布雷顿循环的压缩空气进行热交换。此方案下,发动机200气缸与涡轮机11之间的管道体积较小,发动机200工况改变时,涡轮机11对发动机200工况变化的响应较快,涡轮迟滞小,该方案适用于车用发动机。
如图2所示,换热器3置于涡轮11之前,发动机200排出的废气先经过换热器3,并与控制阀2分配给布雷顿循环的压缩空气进行热交换,经过换热器3换热后的废气再流经涡轮机11。此方案下,发动机200排气先进行热交换再进入动力涡轮4内膨胀做功,由此可有效提高布雷顿循环中动力涡轮4入口处的压缩空气的温度,从而提高布雷顿循环的热效率,但由于发动机200气缸与涡轮机11之间的管道体积较大,涡轮机11的瞬态响应较慢,涡轮迟滞大,因此该方案适用于对发动机200瞬态响应能力要求不高的发电用发动机。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发动机200的余热利用系统100,通过将布雷顿循环与发动机增压系统集成,不仅简化系统结构,且控制方便灵活,易于在车用发动机上实施。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发动机200,包括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余热利用系统100,关于发动机200的结构及工作原理例如活塞、凸轮轴、润滑系统和点火系统等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例如发动机200采用六气缸,其布置形式可采用直列、V型或水平对置,凸轮轴可采用单顶置凸轮轴当然也可采用双顶置凸轮轴,气缸可具有四个气门,即两个进气门和两个排气门,也就是说,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可对发动机200的结构和具体布置形式完全按照现有技术进行相应设置。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用于发动机的余热利用系统,所述余热利用系统基于布雷顿循环,包括:
涡轮增压器(1),所述涡轮增压器(1)利用来自所述发动机的排气通路的废气的能量对进入所述涡轮增压器(1)的空气进行增压,所述空气通过进气通路供给至所述发动机;
控制单元(2),所述控制单元(2)设置在所述进气通路上,且控制成可将所述进气通路中的一部分所述空气分流至布雷顿循环通路;
换热器(3),所述换热器(3)设置在所述布雷顿循环通路上,用于将所述布雷顿循环通路中的所述空气与所述废气进行换热;以及
动力涡轮(4),所述动力涡轮(4)被经过所述换热器(3)换热的所述空气驱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3)设置成使从所述涡轮增压器(1)排出的所述废气与流经所述布雷顿循环通路的所述空气进行换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3)设置成使来自所述排气通路的废气与流经所述布雷顿循环通路的所述空气进行换热,且将经过换热之后的废气供给至所述涡轮增压器(1)。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涡轮增压器(1)包括:
涡轮机(11),所述涡轮机(11)被来自所述发动机的所述排气通路的废气驱动;以及
压气机(12),所述压气机(12)由所述涡轮机(11)驱动且对进入所述压气机(12)的所述空气进行增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3)使从所述涡轮机(11)排放的废气与所述空气进行换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2)为控制阀,且当所述发动机的转速超过第一阈值时,所述控制阀的开度随着所述发动机的转速的增加而增加;以及当发动机转速达到第二阈值时,所述控制阀的开度达到最大,并保持不变。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通路上进一步设置有:
中冷器(7),用于冷却被所述涡轮增压器(1)增压的空气并将经过冷却的所述空气提供至所述发动机。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发电机(6),所述动力涡轮(4)的输出轴与所述发电机(6)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涡轮(4)的输出轴通过减速机构与所述发动机的曲轴相连。
10.一种发动机,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余热利用系统。
CN201210124983.0A 2012-04-25 2012-04-25 基于布雷顿循环的余热利用系统及余热利用发动机 Active CN10264449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124983.0A CN102644499B (zh) 2012-04-25 2012-04-25 基于布雷顿循环的余热利用系统及余热利用发动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124983.0A CN102644499B (zh) 2012-04-25 2012-04-25 基于布雷顿循环的余热利用系统及余热利用发动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44499A CN102644499A (zh) 2012-08-22
CN102644499B true CN102644499B (zh) 2016-09-21

Family

ID=466575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24983.0A Active CN102644499B (zh) 2012-04-25 2012-04-25 基于布雷顿循环的余热利用系统及余热利用发动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644499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60150A (zh) * 2017-09-28 2018-03-30 南通市嘉诚机械有限公司 汽油机利用排气余热压缩制冷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159299A1 (zh) * 2012-04-25 2013-10-31 清华大学 基于布雷顿循环的余热利用系统及具有其的发动机
CN104153953B (zh) * 2013-05-16 2016-10-12 张建城 多模式槽式太阳能布雷顿热发电装置
CN104454137B (zh) * 2014-10-29 2017-02-15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发动机装置
US10041451B2 (en) * 2016-05-23 2018-08-07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paths in an engine
CN106640244A (zh) * 2016-11-01 2017-05-10 重庆邮电大学 集电子涡轮、废气涡轮和朗肯循环的发动机废气能量综合利用方法及系统
CN107255045A (zh) * 2017-07-26 2017-10-17 李宏江 发动机余热发电装置
US10830123B2 (en) 2017-12-27 2020-11-10 Transportation Ip Holdings, Llc Systems and method for a waste heat-driven turbocharger system
CN108757163B (zh) * 2018-05-11 2020-11-24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涡轮复合内燃机余热利用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8843433A (zh) * 2018-05-29 2018-11-20 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 一种特种车辆发动机排气发电系统及发电方法
US10858992B2 (en) 2019-02-14 2020-12-08 Transportation Ip Holdings, Llc Turbocharger systems and method for capturing a process gas
IT201900021987A1 (it) * 2019-11-22 2021-05-22 Nuovo Pignone Tecnologie Srl Impianto basato su cicli combinati di Joule-Brayton e Rankine che opera con macchine alternative accoppiate in maniera diretta.
CN112855298B (zh) * 2021-02-01 2021-11-23 北京前沿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CN114017135B (zh) * 2021-11-16 2024-08-13 曾昭达 热源降温及其余热再生动力系统
CN114060981A (zh) * 2021-11-16 2022-02-18 曾昭达 绿色环动空调能量收集循环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881523B2 (en) * 2008-08-26 2014-11-11 Sanden Corporation Waste heat utilization device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EP2337934B1 (en) * 2008-09-26 2012-12-26 Renault Trucks Power assembly, especially for an automotive vehicle
WO2010035055A1 (en) * 2008-09-26 2010-04-01 Renault Trucks Energy recovering system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U2009350143A1 (en) * 2009-07-24 2012-02-02 Vandyne Superturbo, Inc. Improving fuel efficiency for a piston engine using a super-turbocharger
US20110307127A1 (en) * 2010-06-15 2011-12-15 Kendall Roger Swens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trolling engine performance
CN102398495A (zh) * 2010-09-08 2012-04-04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适用于大型车辆的车载空气制冷循环系统和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60150A (zh) * 2017-09-28 2018-03-30 南通市嘉诚机械有限公司 汽油机利用排气余热压缩制冷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44499A (zh) 2012-08-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44499B (zh) 基于布雷顿循环的余热利用系统及余热利用发动机
CN104220715B (zh) 利用来自内燃机的废热驱动co2捕集系统的co2压缩机的方法
CN102840026B (zh) 一种利用空气循环回收内燃机废气余热能的系统
CN104632357B (zh) 内燃机的两级增压系统
CN105134360B (zh) 一种多循环发动机冷却系统
CN107023381A (zh) 具有排气涡轮增压布置的机械增压内燃发动机及操作所述类型内燃发动机的方法
CN104454137B (zh) 发动机装置
CN107917020A (zh) 一种发动机余热回收能量利用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4500218B (zh) 同时改善内燃机低工况性能、高工况燃油效率、NOx排放及瞬态特性的系统
CN102628396A (zh) 再生辅助涡轮增压系统
CN105351070B (zh) 一种采用电控辅助水泵的发动机冷却系统
CN105201625B (zh)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
CN107407195A (zh) 发动机吸气和排气流管理
CN108457744A (zh) 一种装备机电耦合增压器的发动机余热回收系统
CN105065110A (zh) 一种有机朗肯循环和电力双驱动的内燃机增压系统
CN113202643B (zh) 一种具有能量回收装置的系统及控制方法
CN207944997U (zh) 一种发动机油气分离装置及发动机
CN207420711U (zh) 非对称双流道涡轮增压发动机的能量回收系统
CN108087103A (zh) 一种内燃机系统
CN103557068A (zh) 超高增压的涡轮增压米勒循环发动机
CN105257386B (zh) 一种采用延迟循环流路的发动机冷却系统
CN105351071B (zh)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
CN105156195B (zh) 一种采用电控辅助水泵的发动机冷却系统
CN105156196B (zh)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
CN105201627B (zh)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