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87319A - 一种用于河流污染治理的生态丁型潜坝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河流污染治理的生态丁型潜坝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587319A CN102587319A CN2012100614184A CN201210061418A CN102587319A CN 102587319 A CN102587319 A CN 102587319A CN 2012100614184 A CN2012100614184 A CN 2012100614184A CN 201210061418 A CN201210061418 A CN 201210061418A CN 102587319 A CN102587319 A CN 10258731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cological
- type ground
- floating bed
- ground sills
- riv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河流污染治理的生态丁型潜坝,由丁型潜坝系统和框架浮床系统组成;其中丁型潜坝系统由丁型潜坝框架(1)和丁型潜坝基质(2)组成;框架浮床系统由浮床框架(3)、植物附着基(4)和浮床植物(5)组成。该生态丁型潜坝能够实现对污染河流的立体生态治理,同时所用材料没有任何生态风险,且设计简单,成本低廉,运行维护成本低。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境保护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河流污染治理的生态丁型潜坝。
背景技术
当前,河流污染治理的通行做法是生物-生态法,即通过人工强化自然净化的手段,实现污染河流的水质净化,此法侧重遵循河流的自然演替过程,因此无二次污染风险,一次性投资及运行管理最为经济。生物-生态法较为常见的技术体系包括: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生态浮床(或浮岛)技术等,但各种类型的人工湿地在建设时需要额外占有土地,同时运行管理复杂,并存在处理效率不能维持的缺点,因此限制了在河流污染治理过程中的应用;生态浮床技术虽然不额外占用土地,但由于漂浮于水面上,只能通过河流表层的净化作用,实现对河流污染的治理,因此不能发挥全方位、立体的治污作用,故其处理效率也受到限制,同时,生态浮床对河流底部生境没有直接的改善效果,不能为恢复健康河流发挥持续的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河流污染治理的生态丁型潜坝,其由丁型潜坝系统和框架浮床系统组成,其中丁型潜坝系统由丁型潜坝框架和丁型潜坝基质组成,框架浮床系统由浮床框架、植物附着基和浮床植物组成。
其中所述的丁型潜坝系统的长宽比和框架浮床系统的长宽比均为2.5-4.5:1;同时两个系统均呈“丁”型,且大小是匹配的。
其中丁型潜坝框架由石笼网构建而成;丁型潜坝基质为天然沸石;
其中浮床框架由PVC管连接而成;植物附着基为渔网;浮床植物为漂浮或沉水植物(如铜钱草)。
本发明的用于河流污染治理的生态丁型潜坝,可以有效治理河流集中点源排放水域的水体污染,也可用于面源汇入导致的河流水体污染,实现生态治污与生境修复的有机结合。
本发明的用于河流污染治理的生态丁型潜坝在用于河流污染治理时,丁型潜坝系统设置于河流底部,整体位于水面以下,平面布局是从河流一侧岸边开始延伸(垂直于岸带坝体),至规定距离后,进行平行于岸带的坝体设置;框架浮床系统设置于垂直丁型潜坝的水面,形状也为丁型,浮床框架采用PVC管材连接而成,植物附着基平铺固定在框架上,附着基采用普通双层渔网,浮床植物采用漂浮植物或沉水植物,且根据当地物种进行设计选择(如铜钱草或大聚藻)。其中丁型潜坝系统及框架浮床系统在使用时,两者在空间布局上是相互分离的,其间为污染的河水,两个系统相互作用,共同实现拦截净化河流外源污染物、持续净化水体自身污染物的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用于河流污染治理的生态丁型潜坝的作用机理是:在不影响河流泄洪等功能需求的情况下,通过河底丁型潜坝系统的设置,改变河流底部地形,从而在河水通过丁型潜坝坝体与框架浮床系统间的空隙进行流动时,影响了水流方向中污染物的扩散和迁移路径,增加了污染物在生态丁型潜坝前的水力停留时间,在迁移路径多变及停留时间延长的条件下,利用丁型潜坝系统中丁型潜坝基质的吸附作用、离子交换作用等对污染物进行去除,同时,河底生境条件的改变,促进了实施区域水体内好氧微生物的增殖及微生物种群结构的优化,提升了微生物的降解作用,能够持续去除污染物;垂直于浮床框架的设置,为实施区域的氧气输送提供了条件,浮床植物根系又促进了坝体范围内微生物的繁衍,植物生长过程中同时还吸收部分氮、磷等污染物,因此,本发明是通过丁型潜坝系统改变污染区域河流基底条件,利用丁型潜坝系统的物理化学作用、微生物降解作用、植物吸收作用及相互间协同作用增加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路径,实现对污染物的去除及改善水体生境条件的目的,同时,污染物的植物吸收及微生物降解,对丁型潜坝基质的再生创造了条件,延长了丁型潜坝基质的使用寿命,保障了生态丁型潜坝的持续、稳定运行。总体来说,本发明是参考水力工程中丁字坝的拦砂、沉砂原理和设计思路,借鉴人工湿地、生态浮床等技术的部分机理,提供了一种立体的河流污染治理措施,能在效改善实施区域水体水质的同时,通过改变河流基底形态,改善水体生境,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并最终成为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发明提供的生态丁型潜坝能够实现对污染河流的立体生态治理,同时所用材料没有任何生态风险,且设计简单,成本低廉,运行维护成本低。
附图说明
附图1. 生态丁型潜坝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1、丁型潜坝框架;
2、丁型潜坝基质;
3、浮床框架;
4、浮床植物附着基;
5、浮床植物。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附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是由丁型潜坝框架1,丁型潜坝基质2,浮床框架3,浮床植物附着基4,浮床植物5组成。
丁型潜坝框架1及丁型潜坝基质2共同组成丁型潜坝系统,整体结构由两部分坝体组成,分别是垂直于岸带坝体和平行于岸带坝体,二者呈丁字型垂直布局,垂直于岸带坝体及平行于岸带坝体长度均为7.0m,宽度均为2.5m,坝体长宽比为2.8;使用时平行于岸带坝体距另一侧河岸距离为3.0m,占总河宽的30%,保证大水量的泄洪要求;丁型潜坝的平均高度为0.6m,占河流常水位深度的2/5,丁型潜坝的设置与河底地形相适应;丁型潜坝框架1采用石笼构造丁字型,石笼网采用包塑石笼网(无锡市匡成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江苏无锡),网孔规格为60×80mm,金属丝直径为2.5mm;丁型潜坝基质2分层堆砌在丁型潜坝框架1内部,基质采用网袋装沸石(浙江神石矿业有限公司,浙江缙云),沸石粒径6~8cm,每袋重10kg;丁型潜坝框架的平面直角处打镀锌管桩固定。
浮床框架3、浮床植物附着基4及浮床植物5组成框架浮床系统,采用4组框架浮床系统,每2组首尾相连分别设置于垂直于岸边坝体及平行于坝体上方的水面,浮床框架3由PVC管连接而成,为长方形结构,长度为3.5m,宽度为2.0m,PVC管采用普通的给水管,外径88.5mm,用匹配弯头进行连接,连接处用PVC胶密封,保证框架浮床系统在河流风浪的冲击下能够漂浮和稳定;植物附着基4采用市售普通渔网,双层平铺固定在浮床框架3内;浮床植物5采用铜钱草,均匀铺设,总铺设量为600株;每2组框架浮床首尾用钢丝捆绑相连,四角通过软绳固定在丁型潜坝系统的固定桩上。
Claims (2)
1.一种用于河流污染治理的生态丁型潜坝,其特征在于其由丁型潜坝系统和框架浮床系统组成,其中丁型潜坝系统由丁型潜坝框架(1)和丁型潜坝基质(2)组成,框架浮床系统由浮床框架(3)、植物附着基(4)和浮床植物(5)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丁型潜坝,其特征在于丁型潜坝系统的长宽比和框架浮床系统的长宽比均为2.5~4.5:1在此处键入权利要求项1。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0614184A CN102587319A (zh) | 2012-03-10 | 2012-03-10 | 一种用于河流污染治理的生态丁型潜坝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0614184A CN102587319A (zh) | 2012-03-10 | 2012-03-10 | 一种用于河流污染治理的生态丁型潜坝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587319A true CN102587319A (zh) | 2012-07-18 |
Family
ID=464765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0614184A Pending CN102587319A (zh) | 2012-03-10 | 2012-03-10 | 一种用于河流污染治理的生态丁型潜坝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587319A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314041A (zh) * | 2014-09-28 | 2015-01-28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 一种消浪且促进泥沙沉积的湖滨带生态改良技术 |
CN109252487A (zh) * | 2017-07-13 | 2019-01-22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一种用于生态恢复和防护的工字坝及其生态工法 |
CN109384356A (zh) * | 2018-11-06 | 2019-02-26 | 中建水务环保有限公司 | 一种水质净化与水体景观系统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205092A (ja) * | 2001-01-15 | 2002-07-23 | Ryoichi Tsumoto | 水質浄化用植裁 |
CN2763259Y (zh) * | 2005-01-13 | 2006-03-08 | 河海大学 | 浮床植物及生物膜生物-生态技术净化受污染河水装置 |
CN1854395A (zh) * | 2005-04-19 | 2006-11-01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一种用于岸边防护并有利于多种生物繁育的潜水丁坝系统 |
CN1872731A (zh) * | 2006-06-12 | 2006-12-06 | 江苏大学 | 三维多向流湿地处理排入江河面源污染和净化河水的方法 |
CN201012910Y (zh) * | 2007-01-29 | 2008-01-30 |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 可调式水质净化生态浮床 |
CN101775788A (zh) * | 2010-02-10 | 2010-07-14 | 王军 | 一种块石-钢筋混凝土排桩复合型丁坝护岸结构 |
CN102173512A (zh) * | 2011-03-28 | 2011-09-07 | 河海大学 | 一种净化微污染水体的生态浮岛装置 |
-
2012
- 2012-03-10 CN CN2012100614184A patent/CN102587319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205092A (ja) * | 2001-01-15 | 2002-07-23 | Ryoichi Tsumoto | 水質浄化用植裁 |
CN2763259Y (zh) * | 2005-01-13 | 2006-03-08 | 河海大学 | 浮床植物及生物膜生物-生态技术净化受污染河水装置 |
CN1854395A (zh) * | 2005-04-19 | 2006-11-01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一种用于岸边防护并有利于多种生物繁育的潜水丁坝系统 |
CN1872731A (zh) * | 2006-06-12 | 2006-12-06 | 江苏大学 | 三维多向流湿地处理排入江河面源污染和净化河水的方法 |
CN201012910Y (zh) * | 2007-01-29 | 2008-01-30 |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 可调式水质净化生态浮床 |
CN101775788A (zh) * | 2010-02-10 | 2010-07-14 | 王军 | 一种块石-钢筋混凝土排桩复合型丁坝护岸结构 |
CN102173512A (zh) * | 2011-03-28 | 2011-09-07 | 河海大学 | 一种净化微污染水体的生态浮岛装置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314041A (zh) * | 2014-09-28 | 2015-01-28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 一种消浪且促进泥沙沉积的湖滨带生态改良技术 |
CN109252487A (zh) * | 2017-07-13 | 2019-01-22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一种用于生态恢复和防护的工字坝及其生态工法 |
CN109384356A (zh) * | 2018-11-06 | 2019-02-26 | 中建水务环保有限公司 | 一种水质净化与水体景观系统 |
CN109384356B (zh) * | 2018-11-06 | 2024-04-16 | 中建生态环境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水质净化与水体景观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0572303C (zh) | 生态净污型复式河床湿地系统成型方法 | |
CN100572679C (zh) | 大中河道复式平台面源截留净化系统 | |
CN101824811A (zh) | 一种多级水力增氧生态湿地型护坡装置 | |
CN102001753A (zh) | 去除微污染河水氮磷的生态回廊及其建造方法 | |
CN102139961B (zh) | 重污染支流口多层植物带水质原位净化方法 | |
CN102086643A (zh) | 一种用于阻截河道岸带污染物入河与修复植被群落的生态工程技术 | |
CN101885540B (zh) | 河水净化与边坡绿地养护相结合的生态河岸带 | |
CN112723544B (zh) | 一种基于水利调配的流域水生态修复系统 | |
CN106477724A (zh) | 一种应用于河道水体修复的生态预处理系统 | |
CN104773914A (zh) | 农村无序排放污水的收集处理装置 | |
CN103011497B (zh) | 可反冲洗组合式农田面源污染截流净化系统 | |
CN104005364A (zh) | 一种无动力河岸景观湿地水质净化系统 | |
US20230159362A1 (en) | Floating-island type artificial wetland treatment system based on lake center platform | |
CN102587319A (zh) | 一种用于河流污染治理的生态丁型潜坝 | |
CN104261627B (zh) | 一种富营养化水体的污染控制方法 | |
CN206156980U (zh) | 原位临时净化集成系统 | |
CN204569552U (zh) | 一种无动力下行流河岸人工湿地水质净化系统 | |
CN205011476U (zh) | 一种应用于河道水体修复的生态预处理系统 | |
CN105540859B (zh) | 一种异位原位耦合砾石床水生态修复系统 | |
CN104787896B (zh) | 一种无动力下行流河岸人工湿地水质净化系统 | |
CN203939006U (zh) | 一种无动力河岸景观湿地水质净化系统 | |
CN207091250U (zh) | 一种浅滩式河道水质净化系统 | |
CN203613031U (zh) | 适应于消落区的水陆两栖浮岛 | |
CN217921639U (zh) | 一种cabr生物床 | |
CN201665586U (zh) | 一种多级水力增氧生态湿地型护坡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7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