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66013B - 光学摄影系统 - Google Patents

光学摄影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66013B
CN102566013B CN201010590139.8A CN201010590139A CN102566013B CN 102566013 B CN102566013 B CN 102566013B CN 201010590139 A CN201010590139 A CN 201010590139A CN 102566013 B CN102566013 B CN 10256601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photo
thing side
focal length
optic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9013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566013A (zh
Inventor
陈俊杉
黄歆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010590139.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566013B/zh
Publication of CN1025660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660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5660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6601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学摄影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其物侧表面为凸面及像侧表面为凹面;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一具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其像侧表面为凹面,物侧表面和像侧表面至少一面为非球面;该系统中具屈折力的透镜为四片;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的镜间距为T12,光学摄影系统的整体焦距为f,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为CT1,该系统还包括一光圈,光圈至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为SL,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至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为TTL,并满足0.1<T12/f<0.3;0.30<CT1/f<0.75;0.52<SL/TTL<0.82。本发明拥有较大的视角,有效缩小镜头体积,且能获得较高的解像力。

Description

光学摄影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应用于电子产品的小型化四片式的光学摄影系统。
背景技术
最近几年来,随着具有摄像功能的可携式电子产品的兴起,小型化摄像镜头的需求日渐提高,而一般摄像镜头的感光组件不外乎是感光耦合组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或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组件(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Sensor,CMOS Sensor)两种,并且由于半导体制程技术的进步,使得感光组件的画素面积缩小,小型化摄像镜头逐渐向高画素领域发展,因此,对成像质量的要求也日益增加。
传统搭载于可携式电子产品上的小型化摄像镜头多采用三片式透镜租结构,透镜系统从物侧至像侧依序为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以及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如美国专利第7,145,736号所示。
在制程技术的进步与电子产品轻薄化发展的趋势下,感光组件的画素尺寸不断缩小,系统对成像质量的要求更加提高,常见的三片式透镜组已无法满足更高阶摄像镜头模块的需求。
美国专利第7,365,920号揭露了一种四片式透镜组,其中第一透镜及第二透镜以二片玻璃球面镜互相黏合而成为Doublet(双合透镜),用以消除色差,但此方法有其缺点,一是过多的玻璃球面镜配置使得系统自由度不足,导致系统的光学总长度不易缩短;二是玻璃镜片黏合的制程不易,容易形成制造上的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由四片透镜构成的光学摄影系统,其拥有较大的视角,有效地缩小镜头体积,并且显著提高系统的解像力。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光学摄影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其物侧表面为凸面,像侧表面为凹面;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一具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其像侧表面为凹面,且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所述光学摄影系统中具屈折力的透镜为四片,系统还设置有一光圈;所述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的镜间距为T12,光学摄影系统的整体焦距为f,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为CT1,光圈至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为SL,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至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为TTL,其关系为:0.1<T12/f<0.3;0.30<CT1/f<0.75;0.52<SL/TTL<0.82。
当0.1<T12/f<0.3时,有利于修正光学摄影系统的高阶像差,并且使得该光学摄影系统的镜组配置较为平衡,有利于缩短该光学摄影系统的光学总长度,以维持镜头的小型化,其中较佳地满足关系0.07<T12/f<0.50时,该光学摄影系统可有效地缩短光学总长度且提供良好的成像质量;当0.30<CT1/f<0.75时,所述第一透镜的镜片厚度大小较为合适,可降低制造上的困难以获得较高的镜片制作良率;当0.52<SL/TTL<0.82时,可以增大广视场角,有助于对歪曲(Di stortion)及倍率色收差(Chromatic Aberration of Magnification)的修正,并且这样的配置可有效降低系统的敏感度。
本发明的光学摄影系统中,所述第一透镜具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为凸面而像侧表面为凹面,有利于扩大光学摄影系统的视场角。所述第二透镜具正屈折力,为系统提供所需的部分屈折力,有助于缩短光学摄影系统的总长度。所述第三透镜具正屈折力,可有效地分配第二透镜的正屈折力,以降低光学摄影系统的敏感度。在本发明光学摄影系统中,当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凸面时,有助于加强第三透镜的正屈折力,可进一步缩短光学摄影系统的总长度。所述第四透镜具负屈折力,其像侧表面为凹面,可使光学摄影系统的主点(Principal Point)远离成像面,有利于缩短光学摄影系统的光学总长度,以实现光学摄影系统的小型化。此外,所述第四透镜上可设置有反曲点,可以更有效地压制离轴视场的光线入射到感光组件上的角度,并且可进一步地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
本发明光学摄影系统中,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两者关系满足0.2<f3/f2<0.7时,可使第三透镜有效分配系统的屈折力,避免单一透镜的屈折力过大进而降低光学摄影系统的敏感度。
本发明光学摄影系统中,所述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之间具有空气间距,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为CT1,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为CT2,两者满足关系0.2<CT2/CT1<0.50时,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的厚度不至于过大或过小,有利于各透镜的组装配置。
本发明光学摄影系统中,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两者满足关系0.2<f4/f1<0.6时,第一透镜与第四透镜的屈折力配置较为平衡,有利于补正该光学摄影系统的高阶像差。另外,当两者满足关系0.2<f4/f1<0.45时,光学摄影系统高阶像差的补正效果更好。
本发明光学摄影系统中,所述第三透镜像侧表面上光线通过的最大范围之处和光轴的垂直距离为Y32,第三透镜像侧表面上距离光轴为Y32的位置和相切于第三透镜像侧表面光轴顶点的切面之间的距离为SAG32,两者满足关系0.4<SAG32/Y32<0.6时,可使第三透镜的形状不会过于弯曲,除有利于透镜的制作与成型外,更有助于减小各透镜组装配置所需的空间,使镜组的配置更为紧凑。
本发明光学摄影系统中,所述第三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3,第四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4,两者满足关系30<V3-V4<42时,有利于该光学摄影系统中色差的修正。
本发明光学摄影系统中,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1,第一透镜的像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2,两者满足关系2.0<R1/R2<3.0时,有助于该光学摄影系统球差(Spherical Aberration)的补正。
本发明光学摄影系统的成像面处设置有一电子感光组件,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至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为TTL,电子感光组件有效画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为ImgH,两者满足关系TTL/ImgH<3.8时,有利于维持该光学摄影系统的小型化,便于应用在轻薄可携式的电子产品上。
由于采用上述结构及配置,本发明可以有效缩小镜头的体积,拥有较大的视角,降低系统的敏感度,更能同时获得较高的解像力。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A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示意图;
图1B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像差曲线图;
图1C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SAG32与Y32的示意图;
图2A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示意图;
图2B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像差曲线图;
图3A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示意图;
图3B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像差曲线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光圈100、200、300;
第一透镜110、210、310;
物侧表面111、211、311;像侧表面112、212、312;
第二透镜120、220、320;
物侧表面121、221、321;像侧表面122、222、322;
第三透镜130、230、330;
物侧表面131、231、331;像侧表面132、232、332;
第四透镜140、240、340;
物侧表面141、241、341;像侧表面142、242、342;
光轴150、250、350;
红外线滤除滤光片(IR Filter)170、270、370;
成像面190、290、390;
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CT1;
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CT2;
光学摄影系统的整体焦距f;
第一透镜的焦距f1;
第二透镜的焦距f2;
第三透镜的焦距f3;
第四透镜的焦距f4;
电子感光组件有效画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
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曲率半径R1;
第一透镜的像侧表面曲率半径R2;
第三透镜像侧表面上光线通过的最大范围之处与光轴的垂直距离Y32;
第三透镜像侧表面上距离光轴为Y32的位置和相切于第三透镜像侧表面光轴顶点的切面之间的距离SAG32;
光圈至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SL;
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的镜间距T12;
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至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TTL;
第三透镜的色散系数V3;
第四透镜的色散系数V4。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摄影系统请参阅图1A,第一实施例的像差曲线请参阅图1B,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摄影系统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
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110,其材质为塑料,第一透镜110的物侧表面111为凸面,像侧表面112为凹面,另第一透镜110的物侧表面111与像侧表面112皆设为非球面;
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120,其材质为塑料,第二透镜120的物侧表面121为凸面,像侧表面122为凸面,另第二透镜120的物侧表面121与像侧表面122皆设为非球面;
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130,其材质为塑料,第三透镜130的物侧表面131为凸面,像侧表面132为凸面,另第三透镜130的物侧表面131与像侧表面132皆设为非球面;
一具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140,其材质为塑料,第四透镜140的物侧表面141为凸面,像侧表面142为凹面,另第四透镜140的物侧表面141与像侧表面142皆设为非球面,且第四透镜140的物侧表面141与像侧表面142皆设置有反曲点;
一光圈100,其设于第二透镜120与第三透镜130之间;
一红外线滤除滤光片(IR-filter)170,其设于第四透镜140像侧表面142与一成像面190之间,红外线滤除滤光片170的材质为玻璃且不影响该光学摄影系统的焦距。上述非球面曲线的方程式表示如下:
X ( Y ) = ( Y 2 / R ) / ( 1 + sqrt ( 1 - ( 1 + k ) * ( Y / R ) 2 ) ) + Σ i ( Ai ) / ( Y i )
其中:
X:非球面上距离光轴为Y的点,其与相切于非球面光轴上顶点的切面的相对高度;
Y:非球面曲线上的点与光轴的距离;
k:锥面系数;
Ai:第i阶非球面系数。
第一实施例中,整体光学摄影系统的焦距为f,其关系为:f=3.02。
第一实施例中,整体光学摄影系统的光圈值(f-number)为Fno,其关系为:Fno=2.05。
第一实施例中,整体光学摄影系统的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其关系为:HFOV=37.4。
第一实施例中,第三透镜130的色散系数为V3,第四透镜140的色散系数为V4,其关系为:V3-V4=32.5。
第一实施例中,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之间的镜间距为T12,光学摄影系统的整体焦距为f,其关系为:T12/f=0.19。
第一实施例中,第一透镜110的中心厚度为CT1,光学摄影系统的整体焦距为f,其关系为:CT1/f=0.56。
第一实施例中,第一透镜110的中心厚度为CT1,第二透镜120的中心厚度为CT2,其关系为:CT2/CT1=0.29。
第一实施例中,第一透镜110的物侧表面111曲率半径为R1,第一透镜110的像侧表面112曲率半径为R2,其关系为:R1/R2=2.55。
第一实施例中,第二透镜120的焦距为f2,第三透镜130的焦距为f3,其关系为:f3/f2=0.43。
第一实施例中,第一透镜110的焦距为f1,第四透镜140的焦距为f4,其关系为:f4/f1=0.38。
第一实施例中,第三透镜130的像侧表面132上光线通过的最大范围之处与光轴150的垂直距离为Y32,第三透镜130的像侧表面132上距离光轴150为Y32的位置与相切于第三透镜130的像侧表面132的光轴150顶点的切面的距离为SAG32,其关系为:SAG32/Y32=0.52,如图1C所示。
第一实施例中,光圈100至成像面190在光轴150上的距离为SL,第一透镜110的物侧表面111至成像面190在光轴150上的距离为TTL,其关系为:SL/TTL=0.64。
第一实施例中,第一透镜110的物侧表面111至成像面190在光轴150上的距离为TTL,光学摄影系统在成像面190处还设有一电子感光组件(图上未画),电子感光组件有效画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为ImgH,其关系为:TTL/ImgH=3.21。
第一实施例详细的结构数据如同表1所示,其非球面数据如同表2所示,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及焦距的单位为mm。
表1第一实施例的结构数据
Figure BDA0000038368140000091
Figure BDA0000038368140000101
注:表1的参考波长为d-line 587.6nm
表2第一实施例的非球面数据
Figure BDA0000038368140000102
Figure BDA0000038368140000111
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摄影系统请参阅图2A,第二实施例的像差曲线请参阅图2B,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摄影系统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
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210,其材质为塑料,第一透镜210的物侧表面211为凸面,像侧表面212为凹面,另第一透镜210的物侧表面211与像侧表面212皆设为非球面;
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220,其材质为塑料,第二透镜220的物侧表面221为凹面,像侧表面222为凸面,另第二透镜220的物侧表面221与像侧表面222皆设为非球面;
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230,其材质为塑料,第三透镜230的物侧表面231为凸面,像侧表面232为凸面,另第三透镜230的物侧表面231与像侧表面232皆设为非球面;
一具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240,其材质为塑料,第四透镜240的物侧表面241为凹面,像侧表面242为凹面,另第四透镜240的物侧表面241与像侧表面242皆设为非球面,且第四透镜240的物侧表面241与像侧表面242皆设置有反曲点;
一光圈200,其设于第一透镜210与第二透镜220之间;
一红外线滤除滤光片(IR-filter)270,其设于第四透镜240像侧表面242与一成像面290之间,红外线滤除滤光片270的材质为玻璃且不影响该光学摄影系统的焦距。
第二实施例的非球面曲线方程式的表示如同第一实施例的形式。
第二实施例中,整体光学摄影系统的焦距为f,其关系为:f=3.11。
第二实施例中,整体光学摄影系统的光圈值(f-number)为Fno,其关系为:Fno=2.40。
第二实施例中,整体光学摄影系统的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其关系为:HFOV=36.5。
第二实施例中,第三透镜230的色散系数为V3,第四透镜240的色散系数为V4,其关系为:V3-V4=32.5。
第二实施例中,第一透镜210与第二透镜220之间的镜间距为T12,光学摄影系统的整体焦距为f,其关系为:T12/f=0.15。
第二实施例中,第一透镜210的中心厚度为CT1,光学摄影系统的整体焦距为f,其关系为:CT1/f=0.58。
第二实施例中,第一透镜210的中心厚度为CT1,第二透镜220的中心厚度为CT2,其关系为:CT2/CT1=0.34。
第二实施例中,第一透镜210的物侧表面211曲率半径为R1,第一透镜210的像侧表面212曲率半径为R2,其关系为:R1/R2=2.69。
第二实施例中,第二透镜220的焦距为f2,第三透镜230的焦距为f3,其关系为:f3/f2=0.57。
第二实施例中,第一透镜210的焦距为f1,第四透镜240的焦距为f4,其关系为:f4/f1=0.33。
第二实施例中,第三透镜230的像侧表面232上光线通过的最大范围之处与光轴250的垂直距离为Y32,第三透镜230的像侧表面232上距离光轴250为Y32的位置与相切于第三透镜230的像侧表面232的光轴250顶点的切面的距离为SAG32,其关系式为:SAG32/Y32=0.49。需要说明的是,该SAG32与Y32的示意图类似于第一实施例(即图1C),故在此不再绘制。
第二实施例中,光圈200至成像面290在光轴250上的距离为SL,第一透镜210的物侧表面211至成像面290在光轴250上的距离为TTL,其关系为:SL/TTL=0.71。
第二实施例中,第一透镜210的物侧表面211至成像面290在光轴250上的距离为TTL,光学摄影系统在成像面290处还设有一电子感光组件(图上未画),电子感光组件有效画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为ImgH,其关系式为:TTL/ImgH=3.29。
第二实施例详细的结构数据如同表3所示,其非球面数据如同表4所示,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及焦距的单位为mm。
表3第二实施例的结构数据
Figure BDA0000038368140000141
注:表3的参考波长为d-line 587.6nm
表4第二实施例的非球面数据
Figure BDA0000038368140000142
Figure BDA0000038368140000151
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摄影系统请参阅图3A,第三实施例的像差曲线请参阅图3B,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摄影系统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
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310,其材质为塑料,第一透镜310的物侧表面311为凸面,像侧表面312为凹面,另第一透镜310的物侧表面311与像侧表面312皆设为非球面;
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320,其材质为塑料,第二透镜320的物侧表面321为凹面,像侧表面322为凸面,另第二透镜320的物侧表面321与像侧表面322皆设为非球面;
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330,其材质为塑料,第三透镜320的物侧表面331为凸面,像侧表面332为凸面,另第三透镜330的物侧表面331与像侧表面332皆设为非球面;
一具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340,其材质为塑料,第四透镜340的物侧表面341为凸面,像侧表面342为凹面,另第四透镜340的物侧表面341与像侧表面342皆设为非球面,且第四透镜340的物侧表面341与像侧表面342皆设置有反曲点;
一光圈300,其设于第二透镜320与第三透镜330之间;
一红外线滤除滤光片(IR-filter)370,其设于第四透镜340像侧表面342与一成像面390之间,红外线滤除滤光片370的材质为玻璃且不影响该光学摄影系统的焦距。
第三实施例的非球面曲线方程式的表示如同第一实施例的形式。
第三实施例中,整体光学摄影系统的焦距为f,其关系为:f=3.09。
第三实施例中,整体光学摄影系统的光圈值(f-number)为Fno,其关系为:Fno=2.10。
第三实施例中,整体光学摄影系统的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其关系为:HFOV=36.5。
第三实施例中,第三透镜330的色散系数为V3,第四透镜340的色散系数为V4,其关系为:V3-V4=32.5。
第三实施例中,第一透镜310与第二透镜320之间的镜间距为T12,光学摄影系统的整体焦距为f,其关系为:T12/f=0.16。
第三实施例中,第一透镜-310的中心厚度为CT1,光学摄影系统的整体焦距为f,其关系为:CT1/f=0.65。
第三实施例中,第一透镜310的中心厚度为CT1,第二透镜320的中心厚度为CT2,其关系为:CT2/CT1=0.24。
第三实施例中,第一透镜310的物侧表面311曲率半径为R1,第一透镜310的像侧表面312曲率半径为R2,其关系为:R1/R2=2.63。
第三实施例中,第二透镜320的焦距为f2,第三透镜330的焦距为f3,其关系为:f3/f2=0.36。
第三实施例中,第一透镜310的焦距为f1,第四透镜340的焦距为f4,其关系为:f4/f1=0.30。
第三实施例中,第三透镜330的像侧表面332上光线通过的最大范围之处与光轴350的垂直距离为Y32,第三透镜330的像侧表面332上距离光轴350为Y32的位置与相切于第三透镜330的像侧表面332的光轴350顶点的切面的距离为SAG32,其关系式为:SAG32/Y32=0.48。需说明的是,该SAG32与Y32的示意图类似于第一实施例(即图1C),故在此不再绘制。
第三实施例中,光圈300至成像面390在光轴350上的距离为SL,第一透镜310的物侧表面311至成像面390在光轴350上的距离为TTL,其关系为:SL/TTL=0.63。
第三实施例中,第一透镜310的物侧表面311至成像面390在光轴350上的距离为TTL,光学摄影系统在成像面390处还设有一电子感光组件(图上未画),电子感光组件有效画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为ImgH,其关系式为:TTL/ImgH=3.39。
第三实施例详细的结构数据如同表5所示,其非球面数据如同表6所示,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及焦距的单位为mm。
表5第三实施例的结构数据
Figure BDA0000038368140000171
Figure BDA0000038368140000181
注:表5的参考波长为d-line 587.6nm
表6第三实施例的非球面数据
Figure BDA0000038368140000182
Figure BDA0000038368140000191
值得说明的是,表1至表6所示为本发明光学摄影系统实施例的不同数值变化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的数值变化皆属实验所得,即使使用不同数值,相同结构的产品仍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畴。表7为各个实施例对应本发明相关关系式的数值资料。
表7各个实施例对应本发明相关关系式的数值资料
  第一实施例   第二实施例   第三实施例
  f   3.02   3.11   3.09
  Fno   2.05   2.40   2.10
  HFOV   37.4   36.5   36.5
  V3-V4   32.5   32.5   32.5
  T12/f   0.19   0.15   0.16
  CT1/f   0.56   0.58   0.65
  CT2/CT1   0.29   0.34   0.24
  R1/R2   2.55   2.69   2.63
  f3/f2   0.43   0.57   0.36
  f4/f1   0.38   0.33   0.30
  SAG32/Y32   0.52   0.49   0.48
  SL/TTL   0.64   0.71   0.63
  TTL/ImgH   3.21   3.29   3.39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光学摄影系统,由于采用上述透镜结构、排列方式及配置,可以有效缩小镜头的体积,拥有较大的视角,降低系统的敏感度,更能同时获得较高的解像力。

Claims (19)

1.一种光学摄影系统,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
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其物侧表面为凸面,像侧表面为凹面;
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
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
一具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其像侧表面为凹面,且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
所述光学摄影系统中具屈折力的透镜为四片,系统还设置有一光圈;
所述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的镜间距为T12,光学摄影系统的整体焦距为f,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为CT1,光圈至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为SL,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至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为TTL,其关系为:
0.1<T12/f<0.3;
0.30<CT1/f<0.75;
0.52<SL/TTL<0.8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摄影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表面为凸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摄影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透镜上设置有反曲点。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摄影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的材质皆为塑料。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摄影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两者关系为0.2<f3/f2<0.7。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学摄影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具有空气间距,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为CT1,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为CT2,两者关系为0.2<CT2/CT1<0.50。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学摄影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两者关系为0.2<f4/f1<0.45。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学摄影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3,第四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4,两者关系为30<V3-V4<42。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学摄影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1,第一透镜的像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2,两者关系为2.0<R1/R2<3.0。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摄影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面处设置有一电子感光组件,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至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为TTL,所述电子感光组件有效画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为ImgH,两者关系为TTL/ImgH<3.8。
11.一种光学摄影系统,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
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其物侧表面为凸面,像侧表面为凹面;
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
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
一具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其像侧表面为凹面,且所述第四透镜上设置有反曲点;
所述光学摄影系统中具屈折力的透镜为四片,系统还设置有一光圈;
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为CT1,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为CT2,光圈至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为SL,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至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为TTL,其关系为:
0.2<f4/f1<0.6;
0.2<CT2/CT1<0.5;
0.52<SL/TTL<0.82。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学摄影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的材质为塑料,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学摄影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间的镜间距为T12,光学摄影系统的整体焦距为f,两者关系为0.1<T12/f<0.3。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学摄影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3,第四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4,两者关系为30<V3-V4<42。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学摄影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凸面。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光学摄影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1,第一透镜的像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2,两者关系为2.0<R1/R2<3.0。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光学摄影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两者关系为0.2<f3/f2<0.7。
18.一种光学摄影系统,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
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其物侧表面为凸面、像侧表面为凹面;
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
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凸面,并且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所述第三透镜为塑料材质;
一具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其像侧表面为凹面,并且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所述第四透镜设置有反曲点,材质为塑料;
所述光学摄影系统中具屈折力的透镜为四片,系统还设置有一光圈;
所述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间的镜间距为T12,光学摄影系统的整体焦距为f,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光圈至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为SL,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至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为TTL,其关系为:
0.07<T12/f<0.50;
0.2<f3/f2<0.7;
0.52<SL/TTL<0.82。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光学摄影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第三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3,第四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4,其关系为:
0.2<f4/f1<0.6;
30<V3-V4<42。
CN201010590139.8A 2010-12-15 2010-12-15 光学摄影系统 Active CN10256601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590139.8A CN102566013B (zh) 2010-12-15 2010-12-15 光学摄影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590139.8A CN102566013B (zh) 2010-12-15 2010-12-15 光学摄影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66013A CN102566013A (zh) 2012-07-11
CN102566013B true CN102566013B (zh) 2014-06-11

Family

ID=464118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90139.8A Active CN102566013B (zh) 2010-12-15 2010-12-15 光学摄影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566013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76605B (zh) * 2014-06-26 2017-04-01 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廣角鏡頭
US9857558B1 (en) 2016-07-05 2018-01-02 Genius Electronic Optical (Xiamen) Co., Ltd. Optical imaging lens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20956B (zh) * 2017-10-19 2018-04-11 聲遠精密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廣角成像鏡片組
CN108693632B (zh) * 2018-08-06 2023-10-24 中山市众盈光学有限公司 一种微型广角成像镜头光学系统
CN109358407B (zh) * 2018-11-16 2023-06-06 福建福光股份有限公司 3.8mm超经济型低敏感度高阶非球面光学系统及其成像方法
KR20200058000A (ko) * 2018-11-19 2020-05-27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CN117518419A (zh) * 2019-05-24 2024-02-06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N113031216B (zh) * 2021-03-23 2022-11-04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41224B (zh) * 2007-02-09 2010-11-10 亚洲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微小型镜头
CN101762864B (zh) * 2008-12-25 2012-10-03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取像光学系统
CN101776788B (zh) * 2009-01-14 2012-02-15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用透镜组
CN101833160B (zh) * 2009-03-09 2012-02-15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透镜组
CN201917707U (zh) * 2010-12-15 2011-08-03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摄影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76605B (zh) * 2014-06-26 2017-04-01 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廣角鏡頭
US9857558B1 (en) 2016-07-05 2018-01-02 Genius Electronic Optical (Xiamen) Co., Ltd. Optical imaging len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66013A (zh) 2012-07-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78703B (zh) 取像用光学透镜组
CN102566016B (zh) 光学摄影镜头组
CN102023370B (zh) 成像透镜系统
CN102654635B (zh) 取像用光学镜头组
CN101995641B (zh) 摄像透镜系统
CN103135203B (zh) 成像光学镜片系统
CN101876743B (zh) 摄影透镜组
CN102566013B (zh) 光学摄影系统
CN202748527U (zh) 拾像光学系统镜组
CN102213816B (zh) 光学摄影镜头
CN103091816A (zh) 影像透镜组
CN103364924A (zh) 光学摄像镜片系统
CN102269861B (zh) 摄像光学镜片组
CN102401982B (zh) 光学取像镜头
CN102621671A (zh) 透镜系统
CN102466867A (zh) 光学摄像透镜组
CN101776788A (zh) 摄像用透镜组
CN102213819B (zh) 影像撷取透镜系统
CN102375213A (zh) 摄影光学镜片组
CN102466853A (zh) 光学取像镜组
CN201852989U (zh) 光学透镜组
CN102455484B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201917707U (zh) 光学摄影系统
CN102466866B (zh) 光学摄像镜组
CN102081220B (zh) 取像光学镜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