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64575A - 一种基于正交光楔分光特性及焦斑重构算法的激光远场焦斑测量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正交光楔分光特性及焦斑重构算法的激光远场焦斑测量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64575A
CN102564575A CN2012100264655A CN201210026465A CN102564575A CN 102564575 A CN102564575 A CN 102564575A CN 2012100264655 A CN2012100264655 A CN 2012100264655A CN 201210026465 A CN201210026465 A CN 201210026465A CN 102564575 A CN102564575 A CN 1025645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ot
sub
wedge
focal spot
cc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2646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564575B (zh
Inventor
贺元兴
李新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stitute of Optics and Electronics of CAS
Original Assignee
Institute of Optics and Electronics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stitute of Optics and Electronics of CAS filed Critical Institute of Optics and Electronics of CAS
Priority to CN201210026465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564575B/zh
Publication of CN1025645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645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5645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6457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gth Measuring Devices By Optical Means (AREA)
  • Photometry And Measurement Of Optical Pulse Characteristic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正交光楔分光特性及焦斑重构算法的激光远场焦斑测量方法,该方法的测量装置包括一对正交光楔、聚焦透镜、CCD成像器件和计算机系统,入射激光束经两块楔角朝向彼此正交的光楔器件的分束及聚焦透镜的会聚后,在位于透镜焦平面内的CCD光敏面上形成峰值强度依次衰减的子光斑阵列,采取有效的方法将所测得的各子光斑进行拼接融合,最终重构得到完整的激光远场焦斑强度分布。本发明可以大幅度拓展CCD的测量动态范围,将实际焦斑的大量高频旁瓣信息从CCD背景噪声中提取出来,使准确测量和评估光束质量成为可能。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正交光楔分光特性及焦斑重构算法的激光远场焦斑测量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激光远场焦斑的测量的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基于正交光楔分光特性及焦斑重构算法的激光远场焦斑测量方法,具有结构简单、实施方便等特点。
背景技术
激光远场焦斑空间能量分布的准确测量是正确评估光束质量的前提。目前,激光远场焦斑的测量方法很多,有扫描法、感光法、烧蚀法和阵列探测法等,其中,扫描法测量远场焦斑能量分布实时性较差,它对光源的稳定性有一定要求;感光法和烧蚀法存在不能准确定量的问题;阵列探测法(如基于CCD相机成像方法)克服了前几种方法的不足,具有实时性好、灵敏度高、操作和计算处理方便等诸多优点,已成为测量实际焦斑空间分布的主要手段。然而,由于常用的CCD相机测量动态范围十分有限,而实际远场焦斑的中心和旁瓣强度差别悬殊,这意味着实际远场焦斑的大量旁瓣信息将被测量仪器的噪声淹没而无法探测到,从而导致对光束质量评价参数的错误评估和计算。准确测量激光远场焦斑能量分布在本质是要寻找某种有效的方法来拓展CCD相机的测量动态范围,国内外学者就如何拓展测量仪器的动态范围开展了大量研究,提出了诸多比较实用的新方法和新技术。
对不同曝光量图像进行拼接是拓展CCD测量动态范围的一种常用方法,如日本专利Japanese 08-154201、59-217358,美国专利US5801773、US5420635、US5455621、US5638118和US5638118等均采用了这种方法来实现高动态范围图像的测量,通过控制测量仪器的曝光量以得到高曝光和低曝光图像,其中高曝光图像的亮区明显饱和而使暗区凸显出来,低曝光图像的亮区处于测量仪器动态范围之内但暗区受测量仪器的噪声污染,通过拼接不同曝光量的图像从而可以获得一幅完整的高对比度图像。该方法的不足在于要求CCD可以调节曝光时间,测量动态范围的拓展取决于曝光时间的设置范围,而且它仅适用于静态光斑的测量,对于实时变化的光斑分布情况并不适用,尤其是短脉冲光的探测,当短脉冲光的时间宽度小于探测仪器最小曝光时间时,用户是无法通过改变曝光时间来获取不同曝光量的光强分布的。
纹影法是另一种提高CCD动态范围、实现高动态范围光斑测量的方法。Wegner P J等在文章“Third-harmonic performance of the beamlet prototype laser”Proc.of SPIE,Vol.3047,1996,Stephane Bouillet等在文章“Measuring a laser focal spot on a large intensity range-Effect ofoptical component laser damages on the focal spot”Porc.of SPIE,Vol.7405,2009,均采取这种方法获得高动态范围焦斑的分布形态。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一个不透光的掩模板(MASK)遮挡待测焦斑中心主核区域内超出CCD测量动态范围的光斑分布信息而获取焦斑高频旁瓣分布信息,再通过去掉掩模板并引入已知衰减从而测得中心主核区域内的光斑分布,通过两帧光斑图像的拼接得到完整的焦斑分布。该方法要求待测光斑的随机漂移不大,这无疑增加了对光束控制系统的要求。
像素曝光空间可变(Spatially Varying Pixel Exposures)的测量方法是Shree K.Nayar和Tomoo Mitsunaga在文章“High Dynamic Range Imaging:Spatially Varying PixelExposures”IEEE,2000提出的,该方法的核心思想是CCD像素不同光敏元的灵敏度大小成周期性变化规律(也可以通过在测量光路中加入一个衰减倍率周期性变化的掩模板来达到这一目的),若某一像素已经饱和,那么一定存在与此相邻的某一像素不饱和,反之若某一像素没能测得光辐射,那么也一定存在与此相邻的某一像素有非零的测量值,通过提取所有有效的测量数据,从而重构出高对比度图像。该方法的不足在于,若基于像素灵敏度周期性变化的测量方法,无疑对探测器(如CCD)的结构设计有更高的要求,这增加了制造成本,若基于掩模板的测量方法,则掩模板不同透过率子区域与CCD像素阵列之间的精确匹配是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此外由于CCD部分像素点数据存在饱和或受噪声污染,这还增加了测量的采样误差。
多探测器测量拼接方法是为解决不同曝光量图像拼接方法的不足而提出的一种方法,如美国专利US5801773,日本专利Japaese 08-223491、10-069011、07-254965和08-340486等均对该方法进行了研究,实际场景图像经由分束器产生多个光学图像并由不同CCD进行测量,通过设置各CCD的曝光量或在各路中使用不同倍率的衰减装置,从而在不同探测器上获得不同强度级别的图像,将所有图像进行拼接融合实现高对比度图像的测量。该方法的最大优点在于能够对实时变化的焦斑进行测量,尤其是短脉冲光的测量,但该方法需多个CCD进行探测,而性能优良的CCD的造价一般都比较昂高,此外捕获和处理多个光学图像对实验硬件也提出了额外的要求,这些均影响了该方法的推广应用。
除了上述通过外部手段拓展CCD的测量动态范围的方法外,通过特殊的CCD结构及电路设计也可以达到高对比度图像测量的目的。如日本专利Japanese 08-331461、59-217358,美国专利US4623928、US5420635和US5789737,在每一个探测器像素上均集成有两个灵敏度不同的感光元,这样在一个像素上就可以得到两个测量数据,通过提取有效的测量数据并作为该像素点的输出,从而获得一幅高对比度图像。该方法对探测器的制造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增加了制造成本,此外,该方法是以牺牲光斑采样率来换取高对比度图像,这无疑也增加了测量误差。Brajovic和Kanada在文章“A short Image Sensor:An Example of MassivelyParallel Intensity-to-Time Processing for Low-Latency Computational Sensors”Proc.of IEEE,1996,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固体成像器件,基本思路是在成像器件的每一个像素上集成一个计算单元,由它计算出入射至该像素单元内的辐射通量填充满对应势阱的时间,通过输出所有像素对应的时间阵列图像从而获得高对比度辐射场分布。该方法的不足在于,复杂的硬件及电路设计增加了探测器的制造成本,而且对弱探测区域的曝光时间可能会非常大,增加了电路处理的负担。
国内方面,谢旭东等人在文章“强激光远场焦斑重构算法研究”强激光与粒子束,Vol.15,No.3,2003,提出了基于尖劈分光原理提高CCD测量焦斑动态范围的新方法,该方法利用一对尖劈将聚焦后光束分为若干路子光束并在同一个CCD光敏面上形成一系列子光斑阵列,通过焦斑重构算法将这些子光斑数据拼接融合在一起,从而获得完整的焦斑分布。该方法原理简单,操作方便,实验要求采用长焦距聚焦系统,但从原理上讲,利用该方法所获得的各子光斑之间或多或少存在不同程度的离焦像差,这会对测量结果引入一定的误差。程娟等人在文章“纹影法测量激光远场焦斑实验研究”强激光与粒子束,Vol.18,No.4,2006,进行了焦斑测量的实验研究。黄林海在专利“基于光栅和CCD成像探测器的宽动态范围成像系统”中提出采用光栅分光原理拓展CCD测量动态范围,该方法无需复杂的探测器结构设计,实验只需一块CCD成像器件,克服了尖劈分束方法存在的小离焦问题,同时放宽了对光束控制系统稳定性的要求,日益成熟的光栅加工技术使得该方法的推广应用成为可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激光远场焦斑传统测量方法以及现有的诸多焦斑测量新方法所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新的激光远场焦斑测量方法,该方法是基于正交光楔对入射激光的分光原理,利用聚焦系统将各路子光束会聚至CCD光敏面上并一次形成一系列子光斑,通过有效的光斑拼接重构技术完成高对比度远场焦斑的测量,拓展CCD测量动态范围,提高了测量的信噪比。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基于正交光楔分光特性及焦斑重构算法的激光远场焦斑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的测量装置包括:一对正交光楔器件、聚焦透镜、CCD成像器件和计算机系统;其中,一对正交光楔器件即两光楔的楔角彼此正交,并且该两光楔于聚焦透镜前表面位置密接放置,CCD成像器件的光敏面与聚焦透镜的焦平面重合;待测量激光束经正交光楔组分束后被聚焦透镜会聚,在CCD成像器件光敏面上不同探测区域内形成不同能量衰减的子光斑,计算机系统采集CCD成像器件输出的数据,采取有效的焦斑拼接和重构方法实现高动态范围焦斑的测量。
其中,所述两光楔的楔角分别为θ1、θ2,所述两光楔中其中一个光楔的A面和B面的反射率分别为R1A、R1B,所述两光楔中另一个光楔的A面和B的反射率分别为R2A、R2B,此时CCD光敏面上形成四个子光斑;焦斑拼接和重构方法具体步骤为:
步骤(1)光楔衰减比及子光斑相对位置标定:在对实际激光的远场焦斑进行测量之前,通过调整合适的衰减使得在CCD光敏面上形成四个不饱和子光斑,且其信噪比足够高以消除随机起伏噪声的影响,提取各子光斑的峰值强度灰度值(即ADU值)及其位置,将其作为各子光斑拼接融合的依据;设四个子光斑的峰值强度比例关系为Ip,1∶Ip,2∶Ip,3∶Ip,4=t1∶t2∶t3∶t4,其中:t1≥t2≥t3≥t4,各子光斑峰值点像素坐标分别为(x1,y1),(x2,y2),(x3,y3)和(x4,y4);
步骤(2)在激光远场焦斑测量中,通过调整衰减片的衰减倍率,使得在CCD光敏面上不同探测区域内形成能量依次衰减的子光斑,分别记为Spot_1~Spot_4,其中,Spot_3~Spot_1中心峰值强度依次增加且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饱和,而衰减最多的子光斑Spot_4处于测量仪器的线性响应范围之内,将CCD所测得的子光斑Spot_1~Spot_4的光强分布分别记为I1~I4
步骤(3)将Spo_ 4的光强度分布乘以比例系数t3/t4,得到一新的光斑,记为Spot_3new,其强度分布可表示为I′3=I4×t3/t4
步骤(4)设测量仪器的线性范围为[0 T],保留Spot_3光强分布中小于T的测量数据并令大于T的中心主核区域数据为T,同时保留Spot_3new强度分布中大于阈值T的中心主核区域数据并令小于T的受噪声污染的高频旁瓣数据为零,将经过上述处理后的两个远场光斑分别记为Spot_3_lobe和Spot_3_center,它们的光强分布可分别表示为:
I 3 , lobe ( x , y ) = T for I 3 ( x , y ) > T I 3 ( x , y ) other - - - ( 1 )
I 3 , center ( x , y ) = I 3 ′ ( x , y ) for I 3 ′ ( x , y ) > T 0 other - - - ( 2 )
步骤(5)根据第一步标定得到的子光斑中心位置坐标,将Spot_3_lobe和Spot_3_center进行拼接,从而得到较为完整的焦斑,将其仍记为Spot_3,其强度分布变为:
I3(x,y)=I3,lobe(x,y)+I3,center(x±(x3-x4),y±(y3-y4))-T                       (3)
上式中等号右边“±”号的选取根据子光斑Spot_3_lobe和Spot_3_center相对位置来确定;
步骤(6)重复步骤(2)~(5),并利用各子光斑之间相对衰减比例,依次对子光斑Spot_2和Spot_1高频旁瓣数据进行拼接融合,从而最终得到既包含待测焦斑中心主核区域分布信息,又包含其高频旁瓣组分的完整的焦斑分布形态。
其中,若所述的不饱和光斑形态分布本身具有中心对称性时,还可以通过轮廓中心提取算法计算出各子光斑的中心位置。
其中,在实际测量中,如果待测光束自身含有倾斜像差,不饱和子光斑的位置将发生移动,但子光斑彼此间的相对位置是固定的,那么通过不饱和子光斑中心位置坐标的相对改变可推算得到其余饱和子光斑中心位置坐标。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是基于正交光楔的分光原理,将入射激光分为若干路子光束并聚焦于远场CCD光敏面上一次形成一系列峰值光强递减的子光斑,通过有效的光斑拼接融合方法得到高对比度焦斑分布,大幅度拓展了CCD的测量动态范围,因此,该方法操作简单易行,适合于实时变化的激光焦斑测量,允许实际激光束存在小幅度随机漂移,放宽了对光束控制系统的要求,且避免了“尖劈方法”的小离焦问题。
(2)本发明无需CCD成像探测器有特殊的结构设计,方法实施中只需一块CCD成像探测器即可,对其也无曝光时间控制等要求,应用范围较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原理示意图;
图2为光楔器件结构示意图;
图3为CCD光敏面上各子光斑相对位置的确定方法示意图;
图4为采用正交光楔方法所测得的理想Airy斑各子光斑强度分布示意图;
图5为采用正交光楔方法所测得的某离焦光斑各子光斑强度分布示意图;
图6为采用传统测量方法所得到的理想Airy斑分布示意图;
图7为采用正交光楔方法所得到的理想Airy斑分布示意图;
图8为采用传统测量方法所得到的某离焦光斑分布示意图;
图9为采用正交光楔方法所得到的某离焦光斑分布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基于正交光楔分光特性及焦斑重构算法的激光远场焦斑测量方法,该方法的测量装置包括:一对正交光楔器件、聚焦透镜3、CCD成像器件4和计算机系统5,其中,一对正交光楔器件如图中光楔1、光楔2,光楔1和光楔2的楔角彼此正交,两光楔于聚焦透镜前密接放置。入射激光经正交光楔组的分束以及聚焦透镜的会聚后,在CCD光敏面上形成峰值强度依次衰减的子光斑阵列,采取焦斑拼接重构方法将所测得的各子光斑强度分布数据进行处理,最终重构得到完整的激光远场焦斑强度分布。
具体实施例:聚焦透镜口径f=400mm,激光波长λ=650nm,光束口径Ф=1.2mm,实验所用的两块光楔楔角彼此正交放置,其中光楔1的楔角朝向为竖直方向,光楔2的楔角朝向为水平方向,光楔玻璃的折射率为1.514,CCD光敏面的像素数为582×782,单个像素的尺寸为8μm×8μm,数字信号输出为8bit。
所述的在CCD探测器光敏面上形成的各相邻子光斑中心间隔理论值确定方法:如图2所示,光楔前表面A和后表面B之间的夹角为θ,当入射光束1垂直辐照在光楔前表面,经光楔前后内、外表面的透射和反射后,出射光束由一系列沿不同方向偏折的子光束组成(图中用数字2、3等表示),若不考虑光楔自身折射率(记为n)分布不均匀的影响,由斯涅耳定理可得出第k路出射子光束的传播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
θk=[n(2k-3)-1]·θ    k=2,3,4...                                    (4)
若两块光楔的楔角非常小,分别记为θ1和θ2,不妨假设第一块光楔的楔角沿竖直方向,第二块光楔的楔角沿水平方向,当入射光束垂直射入光楔1,那么由光楔1出射的各子光束的偏转角也很小,可近似认为各子光束也垂直射入光楔2,则经过正交光楔后,沿水平和竖直方向出射的各个子光束的偏转角均可以由(4)式计算得到。通过调整合适的衰减使得在CCD光敏面上形成四个不饱和子光斑,若聚焦透镜的焦距为f,则远场平面内沿水平和竖直方向排布的相邻子光斑中心间隔分别为ΔLh=2nθ2f,ΔLv=2nθ1f,提取子光斑中心位置得到子光斑沿水平和竖直方向间距分别为344.08pixel和344.01pixel,由此可推得光楔1和2的楔角均约为7′49″。
所述的CCD光敏面上各子光斑峰值理论比例关系的确定方法如下:入射激光经正交光楔前后表面透反射后出射,各个子光束的能量由光楔透反比决定,以CCD光敏面上成四个子光斑(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各两个)情况为例,若入射激光总能量记为E0,则各子光束的能量由下面公式确定:
E1=E0·(1-R1A)·(1-R2A)·(1-R1B)·(1-R2B)
E2=E0·(1-R1A)·(1-R2A)·(1-R1B)·(1-R2B)·R1A·R2A
(5)
E3=E0·(1-R1A)·(1-R2A)·(1-R1B)·(1-R2B)·R1B·R2B
E4=E0·(1-R1A)·(1-R2A)·(1-R1B)·(1-R2B)·R1A·R2A·R1B·R2B
若相邻子光斑的中心间隔远大于子光斑能量分布范围,即θ1和θ2满足关系θi>>λ/(nD),相邻子光斑彼此间能量交叠可以忽略,则各子光斑的峰值理论比例关系亦为各子光束的能量比例关系,结合公式(5)可得各子光斑峰值比例关系为:
Ip,1∶Ip,2∶Ip,3∶Ip,4=1∶(R1B·R2B)∶(R1A·R2A)∶(R1A·R2A·R1B·R2B)     (6)
通过对实验所测不饱和子光斑数据的处理可得正交光楔的衰减比例为:
Ip,1∶Ip,2∶Ip,3∶Ip,4=t1∶t2∶t3∶t4≈1∶0.3268∶0.3317∶0.1122
因此可求得两光楔对入射激光的透过率分别为32.7%和33.2%。
所述的确定各子光斑中心相对位置坐标的方法,可以通过测量不饱和子光斑峰值光强位置来确定,若不饱和光斑形态分布本身具有中心对称性,也可以通过轮廓中心提取算法来确定各个子光斑的中心位置坐标。在实际测量中,若待测激光束自身含有倾斜像差,各子光斑的位置将发生移动但它们彼此间的相对位置是固定的,那么通过所测得的不饱和子光斑中心位置坐标的相对改变可以推算出其余饱和子光斑中心位置坐标,推算方法如图3所示。设子光斑4为实验测得的未饱和光斑,其峰值强度位置为(x4,y4)已知,而子光斑1~3存在不同程度的饱和,它们的峰值光强位置是是未知的,不妨分别记为(x1,y1)、(x2,y2)和(x3,y3),事先通过加入适当衰减得到各个未饱和子光斑1~4的峰值点坐标位置为(x′1,y′1),(x′2,y′2),(x′3,y′3)和(x′4,y′4),则待测子光斑1~4的峰值点坐标位置便可由公式(7)计算得到:
xk=x′k+(x4-x′4)
               k=1,2,3                   (7)
yk=y′k+(y4-y′4)
图4和图5分别为采用正交光楔方法所测得的理想Airy斑分布和某离焦光斑分布,其中离焦光斑分布是通过移动CCD相机至某一离焦面而得到的;
图6和图7为分别采用传统测量方法和正交光楔方法所得到的理想Airy斑分布(与图4对应);图8和图9为分别采用传统测量方法和正交光楔方法所得到的某含有离焦像差的激光焦斑分布(与图5对应),图6~图9中光斑灰度数据均按对数坐标显示以凸显光斑高频旁瓣分布信息,由于子光斑2和3的峰值强度差异不大,重构中仅利用了子光斑1、2和4的强度分布信息,子光斑相对位置坐标的提取是通过轮廓中心提取算法得到的。
由图6~图9可以看出,采用正交光楔方法可大幅度拓展CCD测量动态范围(约1个数量级),使得实际焦斑大量高频旁瓣空间分布特征从随机噪声中凸显出来。
本发明未详细阐述的部分属于本领域公知技术。

Claims (4)

1.一种基于正交光楔分光特性及焦斑重构算法的激光远场焦斑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的测量装置包括:一对正交光楔器件(1和2)、聚焦透镜(3)、CCD成像器件(4)和计算机系统(5);其中,一对正交光楔器件即两光楔的楔角彼此正交,并且该两光楔于聚焦透镜(3)前表面位置密接放置,CCD成像器件(4)的光敏面与聚焦透镜的焦平面重合;待测量激光束经正交光楔组(1和2)分束后被聚焦透镜(3)会聚,在CCD成像器件(4)光敏面上不同探测区域内形成不同能量衰减的子光斑,计算机系统(5)采集CCD成像器件(4)输出的数据,采取有效的焦斑拼接和重构方法实现高动态范围焦斑的测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正交光楔分光特性及焦斑重构算法的激光远场焦斑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两光楔(1和2)的楔角分别为θ1、θ2,所述两光楔中其中一个光楔(1)的A面和B面的反射率分别为R1A、R1B,所述两光楔中另一个光楔(2)的A面和B的反射率分别为R2A、R2B,此时CCD光敏面上形成四个子光斑;焦斑拼接和重构方法具体步骤为:
步骤(1)光楔衰减比及子光斑相对位置标定:在对实际激光的远场焦斑进行测量之前,通过调整合适的衰减使得在CCD光敏面上形成四个不饱和子光斑,且其信噪比足够高以消除随机起伏噪声的影响,提取各子光斑的峰值强度灰度值(即ADU值)及其位置,将其作为各子光斑拼接融合的依据;设四个子光斑的峰值强度比例关系为Ip,1∶Ip,2∶Ip,3∶Ip,4=t1∶t2∶t3∶t4,其中:t1≥t2≥t3≥t4,各子光斑峰值点像素坐标分别为(x1,y1),(x2,y2),(x3,y3)和(x4,y4);
步骤(2)在激光远场焦斑测量中,通过调整衰减片的衰减倍率,使得在CCD光敏面上不同探测区域内形成能量依次衰减的子光斑,分别记为Spot_1~Spot_4,其中,Spot_3~Spot_1中心峰值强度依次增加且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饱和,而衰减最多的子光斑Spot_4处于测量仪器的线性响应范围之内,将CCD所测得的子光斑Spot_1~Spot_4的光强分布分别记为I1~I4
步骤(3)将Spot_4的光强度分布乘以比例系数t3/t4,得到一新的光斑,记为Spot_3new,其强度分布可表示为I′3=I4×t3/t4
步骤(4)设测量仪器的线性范围为[0 T],保留Spot_3光强分布中小于T的测量数据并令大于T的中心主核区域数据为T,同时保留Spot_3new强度分布中大于阈值T的中心主核区域数据并令小于T的受噪声污染的高频旁瓣数据为零,将经过上述处理后的两个远场光斑分别记为Spot_3_lobe和Spot_3_center,它们的光强分布可分别表示为:
I 3 , lobe ( x , y ) = T for I 3 ( x , y ) > T I 3 ( x , y ) other
I 3 , center ( x , y ) = I 3 ′ ( x , y ) for I 3 ′ ( x , y ) > T 0 other ;
步骤(5)根据第一步标定得到的子光斑中心位置坐标,将Spot_3_lobe和Spot_3_center进行拼接,从而得到较为完整的焦斑,将其仍记为Spot_3,其强度分布变为:
I3(x,y)=I3,lobe(x,y)+I3,center(x±(x3-x4),y±(y3-y4))-T
上式中等号右边“±”号的选取根据子光斑Spot_3_lobe和Spot_3_center相对位置来确定;
步骤(6)重复步骤(2)~(5),并利用各子光斑之间相对衰减比例,依次对子光斑Spot_2和Spot_1高频旁瓣数据进行拼接融合,从而最终得到既包含待测焦斑中心主核区域分布信息,又包含其高频旁瓣组分的完整的焦斑分布形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正交光楔分光特性及焦斑重构算法的激光远场焦斑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的不饱和光斑形态分布本身具有中心对称性时,还可以通过轮廓中心提取算法计算出各子光斑的中心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种基于正交光楔分光特性及焦斑重构算法的激光远场焦斑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实际测量中,如果待测光束自身含有倾斜像差,不饱和子光斑的位置将发生移动,但子光斑彼此间的相对位置是固定的,那么通过不饱和子光斑中心位置坐标的相对改变可推算得到其余饱和子光斑中心位置坐标。
CN2012100264655A 2012-02-07 2012-02-07 一种基于正交光楔分光特性及焦斑重构算法的激光远场焦斑测量方法 Active CN10256457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0264655A CN102564575B (zh) 2012-02-07 2012-02-07 一种基于正交光楔分光特性及焦斑重构算法的激光远场焦斑测量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0264655A CN102564575B (zh) 2012-02-07 2012-02-07 一种基于正交光楔分光特性及焦斑重构算法的激光远场焦斑测量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64575A true CN102564575A (zh) 2012-07-11
CN102564575B CN102564575B (zh) 2013-11-13

Family

ID=464106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264655A Active CN102564575B (zh) 2012-02-07 2012-02-07 一种基于正交光楔分光特性及焦斑重构算法的激光远场焦斑测量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564575B (zh)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34416A (zh) * 2014-05-21 2014-09-10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高动态范围激光远场焦斑测量装置及方法
CN104933741A (zh) * 2014-08-15 2015-09-23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针对菲涅尔透镜产生的片光图的灰度处理方法
CN105472265A (zh) * 2015-12-04 2016-04-06 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获取高动态范围图像的装置和方法
CN105699056A (zh) * 2016-02-22 2016-06-22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有色玻璃滤光片强度与相位透过分布检测装置和方法
CN106225734A (zh) * 2016-06-30 2016-12-14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一种大动态范围高精度光轴测量装置
CN106525255A (zh) * 2016-10-27 2017-03-22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一种基于图像补偿的相位差波前传感器
CN106991249A (zh) * 2017-04-25 2017-07-28 中国民航大学 一种光纤高阶矢量模横向光强分布评价方法
CN107873077A (zh) * 2015-05-26 2018-04-03 飞利浦照明控股有限公司 确定便携设备相对于照明器的位置
CN108957765A (zh) * 2018-08-27 2018-12-07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改变激光聚焦光斑空间方向的方法及装置
CN111208603A (zh) * 2020-01-21 2020-05-29 武汉理工大学 一种在线刻写具有高旁瓣抑制比光栅的装置和方法
CN112859359A (zh) * 2021-02-05 2021-05-28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 一种焦斑控制方法
CN113340570A (zh) * 2021-05-17 2021-09-03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高功率脉冲激光动态光场及动态焦斑的测量装置和测量方法
CN115615672A (zh) * 2022-10-08 2023-01-17 上海镭望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光斑生成装置、光学元件激光损伤阈值测试装置及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08617A (zh) * 2002-12-16 2004-06-30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双光楔实时检焦调焦系统
US20090273840A1 (en) * 2008-05-02 2009-11-05 Mclaughlin Sheldon Wavelength dispersing device
WO2011019713A1 (en) * 2009-08-11 2011-02-17 Wedge Technologies Ultra dark field microscope
CN102023056A (zh) * 2009-09-16 2011-04-20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一种基于视场拼接的可编程偏振超光谱成像仪
CN102032950A (zh) * 2010-10-15 2011-04-27 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一种通过白日观测恒星测量整层大气相干长度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08617A (zh) * 2002-12-16 2004-06-30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双光楔实时检焦调焦系统
US20090273840A1 (en) * 2008-05-02 2009-11-05 Mclaughlin Sheldon Wavelength dispersing device
WO2011019713A1 (en) * 2009-08-11 2011-02-17 Wedge Technologies Ultra dark field microscope
CN102023056A (zh) * 2009-09-16 2011-04-20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一种基于视场拼接的可编程偏振超光谱成像仪
CN102032950A (zh) * 2010-10-15 2011-04-27 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一种通过白日观测恒星测量整层大气相干长度的方法

Cited By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34416B (zh) * 2014-05-21 2016-08-17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高动态范围激光远场焦斑测量装置及方法
CN104034416A (zh) * 2014-05-21 2014-09-10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高动态范围激光远场焦斑测量装置及方法
CN104933741B (zh) * 2014-08-15 2017-09-19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针对菲涅尔透镜产生的片光图的灰度处理方法
CN104933741A (zh) * 2014-08-15 2015-09-23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针对菲涅尔透镜产生的片光图的灰度处理方法
CN107873077A (zh) * 2015-05-26 2018-04-03 飞利浦照明控股有限公司 确定便携设备相对于照明器的位置
CN105472265A (zh) * 2015-12-04 2016-04-06 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获取高动态范围图像的装置和方法
CN105472265B (zh) * 2015-12-04 2018-12-14 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获取高动态范围图像的装置和方法
CN105699056A (zh) * 2016-02-22 2016-06-22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有色玻璃滤光片强度与相位透过分布检测装置和方法
CN105699056B (zh) * 2016-02-22 2019-10-18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有色玻璃滤光片强度与相位透过分布检测装置和方法
CN106225734A (zh) * 2016-06-30 2016-12-14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一种大动态范围高精度光轴测量装置
CN106225734B (zh) * 2016-06-30 2019-07-05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一种大动态范围高精度光轴测量装置
CN106525255A (zh) * 2016-10-27 2017-03-22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一种基于图像补偿的相位差波前传感器
CN106991249A (zh) * 2017-04-25 2017-07-28 中国民航大学 一种光纤高阶矢量模横向光强分布评价方法
CN106991249B (zh) * 2017-04-25 2020-06-02 中国民航大学 一种光纤高阶矢量模横向光强分布评价方法
CN108957765A (zh) * 2018-08-27 2018-12-07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改变激光聚焦光斑空间方向的方法及装置
CN108957765B (zh) * 2018-08-27 2020-05-19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改变激光聚焦光斑空间方向的方法及装置
CN111208603A (zh) * 2020-01-21 2020-05-29 武汉理工大学 一种在线刻写具有高旁瓣抑制比光栅的装置和方法
CN112859359A (zh) * 2021-02-05 2021-05-28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 一种焦斑控制方法
CN112859359B (zh) * 2021-02-05 2022-02-08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 一种焦斑控制方法
CN113340570A (zh) * 2021-05-17 2021-09-03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高功率脉冲激光动态光场及动态焦斑的测量装置和测量方法
CN113340570B (zh) * 2021-05-17 2023-03-14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高功率脉冲激光动态光场及动态焦斑的测量装置和测量方法
CN115615672A (zh) * 2022-10-08 2023-01-17 上海镭望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光斑生成装置、光学元件激光损伤阈值测试装置及方法
CN115615672B (zh) * 2022-10-08 2024-02-06 上海镭望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光斑生成装置、光学元件激光损伤阈值测试装置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64575B (zh) 2013-11-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64575B (zh) 一种基于正交光楔分光特性及焦斑重构算法的激光远场焦斑测量方法
CN104034416B (zh) 高动态范围激光远场焦斑测量装置及方法
CN102564611B (zh) 大功率激光波前测量仪及波前测量方法
US9852518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calculating laser beam spot size
CN102175594B (zh) 三波长脉冲激光共同作用下损伤阈值测量装置和装调方法
CN105784334B (zh) 基于光电探测器和ccd相机的光纤激光光束质量测量方法
CN102692394B (zh) 一种基于热透镜效应的二维成像方法及装置
CN102680213B (zh) 大口径光学元件光学特性的快速检测方法及装置
CN104089710B (zh) 时空分辨的远场脉冲信噪比测量方法和装置
US9823119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analyzing a light beam guided by a beam guiding optical unit
US7619191B1 (en) Increase spatial sampling for wave front mid-spatial frequency error recovery
CN102331303A (zh) 一种基于光栅的相位差波前传感器
CN103994719A (zh) 基于盖革apd阵列的高精度三维成像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02889980B (zh) 一种基于光栅剪切干涉检测系统的微透镜定焦检测方法
CN104537656A (zh) 光纤扩束准直镜筒出射偏心高斯光束的检测方法
CN101408478A (zh) 共焦组合超长焦距测量方法与装置
CN106052585A (zh) 一种面形检测装置与检测方法
Düren et al. The endcap disc DIRC of PANDA
Buzhinskij et al. Copper vapor laser application for surface monitoring of divertor and first wall in ITER
CN101285712B (zh) 基于分立光强测量器件的线性相位反演波前传感器
CN104483105A (zh) 一种像素间串扰检测系统及方法
US7525076B1 (en) Differential shack-hartmann curvature sensor
Zhao et al. Centroid shift analysis of microlens array detector in interference imaging system
CN104570620A (zh) 一种宽光束扫描曝光方法
CN102628713B (zh) 基于数字微镜器件的曲率波前传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