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63768B - 节能型恒温恒湿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节能型恒温恒湿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63768B
CN102563768B CN2011104425577A CN201110442557A CN102563768B CN 102563768 B CN102563768 B CN 102563768B CN 2011104425577 A CN2011104425577 A CN 2011104425577A CN 201110442557 A CN201110442557 A CN 201110442557A CN 102563768 B CN102563768 B CN 10256376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conduction terminal
constant
control valve
c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44255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563768A (zh
Inventor
梁国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JIEFENG SCIENCE & TECHNOLOGY INDUST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UYAO JIEFENG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UYAO JIEFENG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YUYAO JIEFENG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110442557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563768B/zh
Publication of CN1025637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637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5637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637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56Heat recovery units

Landscapes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节能环保的恒温空调装置。本发明可以很好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恒温恒湿空调机整体能耗高污染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一种节能型恒温空调装置,所述的节能型恒温空调装置包括水加热系统、热回收换热系统、恒温贮水系统和压缩机工作系统,所述压缩机工作系统与热回收换热系统连接,所述热回收换热系统还与所述的恒温贮水系统的第一输入口和第一输出口连接,恒温贮水系统的第二输入口和第二输出口均与所述的水加热系统连接,所述的水加热系统、热回收换热系统、恒温贮水系统和压缩机工作系统也均由主管理器进行自动控制。本发明能使得热量回收与利用同步,最大限度的利用原本废弃的冷凝热,环保,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

Description

节能型恒温恒湿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气调节系统,特别涉及一种节能环保的恒温恒湿的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经济发展,很多的生产场所、实验室和仓储等对环境有了较高的要求,特别是恒温恒湿的处理,也逐步运用扩大。目前广泛使用的恒温恒湿空调机,都是使用压缩机制冷除湿降温、翅片式电加热器加热、电极加湿器加湿,其中翅片式电加热器的能源消耗非常高,已超过压缩机的能源消耗,导致目前的恒温恒湿空调机整体能耗高;同时,制冷除湿降温过程中的冷凝热通过外风机排到大气中,对环境造成二次热污染。
中国专利公告号CN101769595A,公告日2010年7月7日,公开了一种空调器的电辅助加热装置,设置在空调室内机机壳内的蜗壳式风扇的出风口上侧,所述的电辅助加热装置是由多片电热板和多片翅片纵横垂直相交构成格栅式结构,形成有方形的通孔,所述的电热板为横向间隔设置,所述的翅片为纵向间隔设置,从而构成格栅式结构,所述的电热板为纵向间隔设置,所述的翅片为横向间隔设置,从而构成格栅式结构,本发明的空调器的电辅助加热装置,将电辅助加热装置做成格栅式结构,电辅助加热装置形成有格栅孔,完全避免了空调室内机因电辅助加热装置而产生的冲击噪声。但是此技术方案中加热时使用的依然是多片电热板和多片翅片纵横垂直相交构成格栅式结构,依然存在翅片式电加热器的能源消耗非常高,已超过压缩机的能源消耗,导致目前的恒温恒湿空调机整体能耗高;同时,制冷除湿降温过程中的冷凝热通过外风机排到大气中,对环境造成二次热污染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恒温恒湿空调机整体能耗高、对环境造成二次热污染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节能环保的恒温恒湿空调装置。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节能型恒温恒湿空调装置,由电源供电,包括主管理器、加湿器、外风机和内风机,所述的加湿器、外风机和内风机均由主管理器进行自动控制,所述的节能型恒温恒湿空调装置包括水加热系统、热回收换热系统、恒温贮水系统和压缩机工作系统,所述压缩机工作系统与热回收换热系统连接,所述热回收换热系统还与所述的恒温贮水系统的第一输入口和第一输出口连接,恒温贮水系统的第二输入口和第二输出口均与所述的水加热系统连接,所述的水加热系统、热回收换热系统、恒温贮水系统和压缩机工作系统也均由主管理器进行自动控制。这样设置,本发明在制冷时,压缩机工作系统可以通过调整管路走向,将制冷剂通过热回收换热系统进行换热,热回收换热系统采用大比热的水或其他流体作为热载体与制冷剂进行换热,换热完成后,将热载体存入恒温贮水系统进行保存,当本发明除湿时,恒温贮水系统通过水加热系统进行辅助加热,这样制冷除湿再加热时,省去了常规的电加热器(或蒸汽加热器)等耗能部件、在常规制冷的同时充分利用冷凝热来提供热源或通过特殊的循环从空气中吸收低位热源使用,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充分利用冷凝热的时候也解决了一般空调系统向外输出热污染的弊端;达到了节能环保的要求,同时,采用恒温贮水系统作为蓄热设备,可以通过“谷电”对恒温贮水系统进行加热,保持恒温贮水系统温度,做好回收能量的保存工作,解决了回收与利用不同步问题,方便利用“谷电”,错锋用电;本发明采用主管理器进行先进的控制逻辑,最大限度的利用原本废弃的冷凝热,减少了对环境的热污染,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
作为优选,所述的压缩机工作系统包括高压储液器管路系统、第一三通接口、第一四通调节阀、第二四通调节阀、压缩机、气液分离器、蒸发盘管和冷凝盘管,所述高压储液器管路系统包括第一导通口、第二导通口和第三导通口,所述压缩机的输入端与所述气液分离器的第一导通端连接,所述气液分离器的第二导通端与第一三通接口的第一导通端连接,第一三通接口的第二导通端与第二四通调节阀的第四导通端连接,第一三通接口的第二导通端与第一四通调节阀的第一导通端连接,第一四通调节阀的第二导通端与第二四通调节阀的第一导通端连接,第一四通调节阀的第三导通端与蒸发盘管的第一导通端连接,第一四通调节阀的第四导通端与压缩机的输出端连接,第二四通调节阀的第二导通端与冷凝盘管的第一导通端连接,第二四通调节阀的第三导通端与热回收换热系统连接,所述蒸发盘管的第二导通端与高压储液器管路系统的第二导通口连接,所述冷凝盘管的第二导通端与高压储液器管路系统的第一导通口连接,所述高压储液器管路系统的第三导通口与热回收换热系统连接。这样设置,通过调整第一三通接口、第一四通调节阀和第二四通调节阀的状态来调整制冷剂的走向,形成多种不同的工作模式,可以对应不同调节目标值采用不同的工作模式;当需要选择单独制冷模式时,将第一三通接口的第一导通端与第三导通端导通,将第一四通调节阀的第一导通端与第三导通端导通、第一四通调节阀的第二导通端与第四导通端导通,将第二四通调节阀的第一导通端与第二导通端导通,这样,制冷剂的流程依次为:压缩机、冷凝盘管、高压储液器管路系统、蒸发盘管和气液分离器,然后回到压缩机形成回路,达到压缩机工作系统单独制冷的目的;当需要选择单独制热模式时,将第一三通接口的第一导通端与第三导通端导通,将第一四通调节阀的第一导通端与第二导通端导通、第一四通调节阀的第三导通端与第四导通端导通,将第二四通调节阀的第一导通端与第二导通端导通,这样,制冷剂的流程依次为:压缩机、蒸发盘管、高压储液器管路系统、冷凝盘管和气液分离器,然后回到压缩机形成回路,达到压缩机工作系统单独制热的目的;当需要选择制冷辅助热水模式时,将第一三通接口的第一导通端与第三导通端导通,将第一四通调节阀的第一导通端与第三导通端导通、第一四通调节阀的第二导通端与第四导通端导通,将第二四通调节阀的第一导通端与第三导通端导通,这样,制冷剂的流程依次为:压缩机、热回收换热系统、高压储液器管路系统、蒸发盘管和气液分离器,然后回到压缩机形成回路,达到压缩机工作系统制冷辅助热水的目的;当需要选择制热水模式时,将第一三通接口的第一导通端与第二导通端导通,将第一四通调节阀的第二导通端与第四导通端导通,将第二四通调节阀的第一导通端与第三导通端导通、第二四通调节阀的第二导通端与第四导通端导通,这样,制冷剂的流程依次为:压缩机、热回收换热系统、冷凝盘管、高压储液器管路系统和气液分离器,然后回到压缩机形成回路,达到压缩机工作系统制热水模式的目的。
作为优选,所述的高压储液器管路系统包括高压储液器、干燥过滤器、第一输出管路、第二输出管路、第一输入管路、第二输入管路和第三输入管路,所述高压储液器的输出端与干燥过滤器的输入端连接,干燥过滤器的输出端通过第一输出管路与所述的冷凝盘管连接,干燥过滤器的输出端通过第二输出管路与所述的蒸发盘管连接,所述高压储液器的输入端通过第一输入管路与所述的冷凝盘管连接,所述高压储液器的输入端通过第二输入管路与所述的蒸发盘管连接,所述高压储液器的输入端通过第三输入管路与所述的热回收换热系统连接,所述的第一输出管路、第二输出管路、第一输入管路、第二输入管路和第三输入管路均为可关断的单向管路。这样设置,可通过不同管路的导通关断,达到不同模式下高压储液器对应不同管路的目的,当需要选择单独制冷模式时,高压储液器的输入端与冷凝盘管连接,高压储液器的输出端与蒸发盘管连接;当需要选择单独制热模式时,高压储液器的输出端与冷凝盘管连接,高压储液器的输入端与蒸发盘管连接;当需要选择制冷辅助热水模式时,高压储液器的输出端与蒸发盘管连接,高压储液器的输入端与热回收换热系统连接;当需要选择制热水模式时,高压储液器的输出端与冷凝盘管连接,高压储液器的输入端与热回收换热系统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的热回收换热系统包括热回收换热器、第一水压表、第一水泵、第一水过滤器和第一流量开关,所述的恒温贮水系统的第一输出口依次通过第一水过滤器、第一水泵和第一水压表与热回收换热器吸热侧的输入口连接,热回收换热器吸热侧的输出口通过第一流量开关与恒温贮水系统的第一输入口连接,所述热回收换热器的冷凝侧与所述的压缩机工作系统连接。 这样设置,保证了流体在热回收换热器内充分的热交换。
作为优选,所述的热回收换热系统还包括温度式制水阀,所述温度式制水阀的进水口与热回收换热器吸热侧的输入口连接,所述温度式制水阀的出水口通过管道与热回收换热器吸热侧的输出口连接,所述温度式制水阀的监测端设置在热回收换热器的出水口上。这样设置,通过温度式制水阀保证了再热回收换热系统的压力温度,如果热回收换热器内水温升高,压力增大则,温度式制水阀打开,分担部分流量,减少进入热回收换热器内的水流,达到保证系统稳定运行的作用。 
作为优选,所述的水加热系统包括再加热盘管、第二水过滤器、第二水泵、第二水压表、第二流量开关,所述恒温贮水系统的第二输出口依次通过第二水过滤器、第二水泵、第二水压表与再加热盘管的输入口连接,再加热盘管的输出口通过第二流量开关与所述恒温贮水系统的第二输入口连接。这样设置,当需要辅助加热时,恒温贮水系统将热水输出至再加热盘管,由再加热盘管起到加温加热的作用。
作为优选,所述的水加热系统还包括电动模拟量调节阀,所述电动模拟量调节阀的监测端设置在再加热盘管的输入口处,所述电动模拟量调节阀的阀体设置在再加热盘管的输出口与第二流量开关连接的管道上。在再加热盘管侧配置电动模拟量调节阀,可以起到精确控制再加热量的作用,能够起到节约能源的作用。
作为优选,所述压缩机的输出端与第一四通调节阀连接的管道上设置有单压力控制器。单压力控制器的设置,保证了压缩机管道输出压力的控制。
作为优选,所述的主管理器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能够适应各种工业环境,能够提供先进的逻辑控制功能,最大限度的利用原本废弃的冷凝热,减少了对环境的热污染,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
本发明的实质性效果是:本发明能使得热量回收与利用同步,可充分利用“谷电”,错锋用电;最大限度的利用原本废弃的冷凝热,用于除湿时的辅助再加热减少了对环境的热污染,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电路方框图;
图2是本发明中压缩机工作系统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中热回收换热系统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中恒温贮水系统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中水加热系统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中高压储液器管路系统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中:1、压缩机工作系统,2、水加热系统,3、恒温贮水系统,4、热回收换热系统,11、电源,21、PLC,31、加湿器,41、内风机,51、外风机,101、压缩机,102、气液分离器,103、第一四通调节阀,104、第二四通调节阀,105、冷凝盘管,106、蒸发盘管,201、第二水过滤器,202、第二水泵,203、第二水压表,204、第二流量开关,205、再加热盘管,206、电动模拟量调节阀,301、保温水箱,302、放气阀,303、第一补水阀,304、第二补水阀,401、第一水过滤波器,402、第一水泵,403、第一水压表,404、第一流量开关,405、热回收换热器,406、温度式制水阀,501、第一单向阀,502、第二单向阀,503、第三单向阀,504、第四单向阀,505、第五单向阀,506、干燥过滤器,507、高压储液器,508、膨胀阀,509、第一电磁阀,510、第二电磁阀,511、第一三通接口,512、第二三通接口,513、第三三通接口,514、第四三通接口,515、第五三通接口,516、第六三通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具体说明。
实施例:
一种节能型恒温恒湿空调装置(参见附图1),一种节能型恒温恒湿空调装置,由电源11供电,包括水加热系统2、热回收换热系统4、恒温贮水系统3和压缩机工作系统1、主管理器、加湿器31、外风机41和内风机51,压缩机工作系统1与热回收换热系统4连接,热回收换热系统4还与恒温贮水系统3的第一输入口和第一输出口连接,恒温贮水系统3的第二输入口和第二输出口均与的水加热系统2连接,水加热系统2、热回收换热系统4、恒温贮水系统3和压缩机工作系统1以及加湿器31、外风机41和内风机51的控制信号线均与主管理器电连接,由主管理器进行自动控制,本实施例中的主管理器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即PLC21。
压缩机工作系统1(参见附图2)包括高压储液器管路系统5、第一三通接口511、第一四通调节阀103、第二四通调节阀104、压缩机101、气液分离器102、蒸发盘管106和冷凝盘管105,高压储液器管路系统5包括第一导通口、第二导通口和第三导通口,压缩机101的输入端与气液分离器102的第一导通端连接,气液分离器102的第二导通端与第一三通接口511的第一导通端连接,第一三通接口511的第二导通端与第二四通调节阀104的第四导通端连接,第一三通接口511的第二导通端与第一四通调节阀104的第一导通端连接,第一四通调节阀104的第二导通端与第二四通调节阀105的第一导通端连接,第一四通调节阀104的第三导通端与蒸发盘管106的第一导通端连接,第一四通调节阀103的第四导通端与压缩机101的输出端连接,第二四通调节阀104的第二导通端与冷凝盘管105的第一导通端连接,第二四通调节阀104的第三导通端与热回收换热系统4连接,所述蒸发盘管106的输出端与高压储液器管路系统5的第二导通口连接,所述冷凝盘管105的第二导通端与高压储液器管路系统5的第一导通口连接,所述高压储液器管路系统5的第三导通口与热回收换热系统4连接。压缩机101的输出端与第一四通调节阀514连接的管道上设置有两个单压力控制器,单压力控制器为P20单压力控制器。
高压储液器管路系统5(参见附图6)包括第一单向阀501、第二单向阀502、第三单向阀503、第四单向阀504、第五单向阀505、干燥过滤器506、高压储液器507、膨胀阀508、第一电磁阀509、第二电磁阀510、第二三通接口512、第三三通接口513、第四三通接口514、第五三通接口515、和第六三通接口516。其中,膨胀阀508、第三三通接口513、第一电磁阀509、第一单向阀501和第二三通接口构成了第一输出管路;膨胀阀508、第三三通接口513、第二电磁阀510、第二单向阀502和第六三通接口516构成了第二输出管路;第二三通接口512、第四单向阀504、第四三通接口514和第五三通接口构成第一输入管路;第六三通接口516、第三单向阀503和第五三通接口515构成了第二输入管路;第五单向阀505、第四三通接口514和第五三通接口515构成了第三输入管路。高压储液器507的输出端与干燥过滤器506的输入端连接,干燥过滤器506的输出端通过第一输出管路与所述的冷凝盘管105连接,干燥过滤器506的输出端通过第二输出管路与所述的蒸发盘管106连接,高压储液器507的输入端通过第一输入管路与所述的冷凝盘管105连接,高压储液器507的输入端通过第二输入管路与所述的蒸发盘管106连接,高压储液器507的输入端通过第三输入管路与热回收换热系统4连接。具体连接方式如下:高压储液器507的输入端与第五三通接口515的第三导通端连接,第五三通接口515的第一导通端与第四三通接口514的第一导通端连接,第四三通接口514的第三导通端与第五单向阀505的输出端连接,第五单向阀505的输入端与热回收换热系统4连接,第五单向阀505的输入端即高压储液器管路系统5的第三导通口;第五三通接口515的第二导通端与第三单向阀503的输出端连接,第三单向阀503的输入端与第六三通接口516的第三导通端连接,第六三通接口516的第一导通端与蒸发盘管106的第二导通端连接,第六三通接口516的第一导通端即高压储液器管路系统5的第二导通口;第四三通接口514的第二导通端与第四单向阀504的输出端连接,第四单向阀504的输入端与第二三通接口512的第二导通端连接,第二三通接口512的第三导通端与冷凝盘管105的第二导通端连接,第二三通接口512的第三导通端即高压储液器管路系统5的第一导通口;高压储液器507的输出端与干燥过滤器506的输入端连接,干燥过滤器506的输出端与膨胀阀508的第一导通端连接,膨胀阀508的第二导通端与第三三通接口513的第一导通端连接,第三三通接口513的第二导通端与第一电磁阀509的第一导通端连接,第一电磁阀509的第二导通端与第一单向阀501的输入端连接,第一单向阀501的输出端与第二三通接口512的第一导通端连接;第三三通接口513的第三导通端与第二电磁阀510的第一导通端连接,第二电磁阀510的第二导通端与第二单向阀502的输入端连接,第二单向阀502的输出端与第六三通接口516的第二导通端连接。
热回收换热系统4(参见附图3)包括温度式制水阀406、热回收换热器405、第一水压表403、第一水泵402、第一水过滤器401和第一流量开关404,恒温贮水系统3的第一输出口依次通过第一水过滤器401、第一水泵402和第一水压表403与热回收换热器405吸热侧的输入口连接,热回收换热器405吸热侧的输出口通过第一流量开关404与恒温贮水系统3的第一输入口连接,热回收换热器405的冷凝侧与压缩机工作系统1连接,具体为热回收换热器405冷凝侧输入口与第二四通调节阀104的第三导通端连接,热回收换热器405冷凝侧输出口与第五单向阀505的输入端连接,热回收换热器405吸热侧输入口与热回收换热器405吸热侧输出口通过管道连接,管道上设置有温度式制水阀406,温度式制水阀406的温度监测端设置在热回收换热器405吸热侧输出口上。
恒温贮水系统3(参见附图4)包括保温水箱301、放气阀302、第一补水阀303和第二补水阀304、保温水箱301的第一输入口、第二输入口、第一输出口和第二输出口即恒温贮水系统3的第一输入口、第二输入口、第一输出口和第二输出口,放气阀302、第一补水阀303和第二补水阀304均设置在保温水箱301上,保温水箱301的第一输入口与第一流量开关404连接,保温水箱301的第一输出口与第一水过滤器连接,保温水箱301的第二输入口和保温水箱301的第二输出口均与水加热系统2连接。
水加热系统2(参见附图5)包括电动模拟量调节阀206、再加热盘管205、第二水过滤器201、第二水泵202、第二水压表203、第二流量开关204,恒温贮水系统3的第二输出口依次通过第二水过滤器201、第二水泵202、第二水压表203与再加热盘管205的输入口连接,再加热盘管205的输出口通过第二流量开关204与恒温贮水系统3的第二输入口连接。电动模拟量调节阀206的监测端设置在再加热盘管205的输入口处,电动模拟量调节阀206的阀体设置在再加热盘管205的输出口与第二流量开关204连接的管道上。
本实施例在工作时,PLC根据现场环境自动发出信号至压缩机工作系统1、水加热系统2、恒温贮水系统3和热回收换热系统4,通过调整管路中阀门的状态,达到恒温恒湿控制的目的,其中,两个单压力控制器接收PLC的控制命令对压缩机101的输出压力进行控制,调整压缩机的工作压力,本实施例有如下四种工作方式:
当需要选择单独制冷模式时,PLC发出控制信号,将第一三通接口511的第一导通端与第三导通端导通,将第一四通调节阀514的第一导通端与第三导通端导通、第一四通调节阀103的第二导通端与第四导通端导通,将第二四通调节阀104的第一导通端与第二导通端导通,这样,制冷剂的流程依次为:压缩机101、冷凝盘管105、高压储液器管路系统5、蒸发盘管106和气液分离器102,然后回到压缩机101形成回路,达到压缩机工作系统1单独制冷的目的;当需要选择单独制热模式时,PLC发出控制信号,将第一三通接口511的第一导通端与第三导通端导通,将第一四通调节阀103的第一导通端与第二导通端导通、第一四通调节阀103的第三导通端与第四导通端导通,将第二四通调节阀104的第一导通端与第二导通端导通,这样,制冷剂的流程依次为:压缩机101、蒸发盘管106、高压储液器管路系统5、冷凝盘管105和气液分离器102,然后回到压缩机101形成回路,达到压缩机工作系统5单独制热的目的;当需要选择制冷辅助热水模式时,PLC发出控制信号,将第一三通接口511的第一导通端与第三导通端导通,将第一四通调节阀104的第一导通端与第三导通端导通、第一四通调节阀103的第二导通端与第四导通端导通,将第二四通调节阀104的第一导通端与第三导通端导通,这样,制冷剂的流程依次为:压缩机101、热回收换热系统4、高压储液器管路系统5、蒸发盘管106和气液分离器102,然后回到压缩机101形成回路,达到压缩机工作系统1制冷辅助热水的目的;当需要选择制热水模式时,将第一三通接口501的第一导通端与第二导通端导通,将第一四通调节阀103的第二导通端与第四导通端导通,将第二四通调节阀104的第一导通端与第三导通端导通、第二四通调节阀104的第二导通端与第四导通端导通,这样,制冷剂的流程依次为:压缩机101、热回收换热系统4、冷凝盘管105、高压储液器管路系统5和气液分离器102,然后回到压缩机101形成回路,达到压缩机工作系统制热水模式的目的。
通过不同管路的导通关断,高压储液器管路系统5达到不同模式下高压储液器对应不同管路的目的,当需要选择单独制冷模式时,高压储液器507的输入端通过第一输入管路与冷凝盘管连接导通,高压储液器507的输出端通过第二输出管路与蒸发盘管106连接导通;当需要选择单独制热模式时,高压储液器507的输出端通过第一输出管路与冷凝盘管105连接,高压储液器507的输入端通过第三输入管路与蒸发盘管106连接导通;当需要选择制冷辅助热水模式时,高压储液器507的输出端通过第二输出管路与蒸发盘管106连接导通,高压储液器507的输入端通过第三输入管路与热回收换热系统4连接;当需要选择制热水模式时,高压储液器507的输出端通过第一输出管路与冷凝盘管105连接导通,高压储液器507的输入端通过第二输出管路与热回收换热系统4连接导通。
本实施例处于单独制冷模式和单独制热模式时,工作方式与常规空调相同,具体流程本说明书中不再赘述。
当本实施例处于制冷除湿辅助热水再加热模式,制冷剂的流程如上文所述依次为:压缩机101、热回收换热系统4、高压储液器管路系统5、蒸发盘管106和气液分离器102,然后回到压缩机101形成回路,制冷剂在热回收换热系统4中的热回收换热器405的冷凝侧与热回收换热器405中吸热侧的流体进行充分的热交换,制冷剂实现冷凝,然后进入蒸发盘管106进行蒸发工作,热回收换热系统4将热流体传输至恒温贮水系统3,进行保存;如果,温度式制水阀406测得热回收换热器405中输出的热流体温度不符合要求,则温度式制水阀406打开,降低热回收换热器405换热的流量。恒温贮水系统3输出高温水至再加热盘管205辅助进行加热,电动模拟量调节阀206通过调节自身的开度,达到对热流体流量的控制,实现精确控制。
当本实施例处于制热水模式时,制冷剂的流程如上文所述依次为:压缩机101、热回收换热系统4、冷凝盘管105、高压储液器管路系统5和气液分离器102,然后回到压缩机101形成回路,达到压缩机工作系统制热水模式的目的。此过程与制冷辅助热水模式相似,但是,此过程中,制冷剂不通过蒸发盘管106,而是通过冷凝盘管105冷凝,然后回到压缩机101,去除了制热过程,主要是利用了制冷剂的热交换过程,恒温加热的工作由恒温贮水系统3和水加热系统完成,即恒温贮水系统3输出高温水至再加热盘管205辅助进行加热。
在本实施例中,内风机41、外风机51和加湿器31均根据PLC的控制信号进行工作。本实施例可以通过“谷电”对恒温贮水系统3进行加热,进行蓄热后使用。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发明的一种较佳的方案,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在不超出权利要求所记载的技术方案的前提下还有其它的变体及改型。

Claims (4)

1.一种节能型恒温恒湿空调装置,由电源供电,包括主管理器、加湿器、外风机和内风机,所述的加湿器、外风机和内风机均由主管理器进行自动控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节能型恒温恒湿空调装置包括水加热系统、热回收换热系统、恒温贮水系统和压缩机工作系统,所述压缩机工作系统与热回收换热系统连接,所述热回收换热系统还与所述的恒温贮水系统的第一输入口和第一输出口连接,恒温贮水系统的第二输入口和第二输出口均与所述的水加热系统连接,所述的水加热系统、热回收换热系统、恒温贮水系统和压缩机工作系统也均由主管理器进行自动控制,所述的压缩机工作系统包括高压储液器管路系统、第一三通接口、第一四通调节阀、第二四通调节阀、压缩机、气液分离器、蒸发盘管和冷凝盘管,所述高压储液器管路系统包括第一导通口、第二导通口和第三导通口,所述压缩机的输入端与所述气液分离器的第一导通端连接,所述气液分离器的第二导通端与第一三通接口的第一导通端连接,第一三通接口的第二导通端与第二四通调节阀的第四导通端连接,第一三通接口的第二导通端与第一四通调节阀的第一导通端连接,第一四通调节阀的第二导通端与第二四通调节阀的第一导通端连接,第一四通调节阀的第三导通端与蒸发盘管的第一导通端连接,第一四通调节阀的第四导通端与压缩机的输出端连接,第二四通调节阀的第二导通端与冷凝盘管的第一导通端连接,第二四通调节阀的第三导通端与热回收换热系统连接,所述蒸发盘管的第二导通端与高压储液器管路系统的第二导通口连接,所述冷凝盘管的第二导通端与高压储液器管路系统的第一导通口连接,所述高压储液器管路系统的第三导通口与热回收换热系统连接,所述的高压储液器管路系统包括高压储液器、干燥过滤器、第一输出管路、第二输出管路、第一输入管路、第二输入管路和第三输入管路,所述高压储液器的输出端与干燥过滤器的输入端连接,干燥过滤器的输出端通过第一输出管路与所述的冷凝盘管连接,干燥过滤器的输出端通过第二输出管路与所述的蒸发盘管连接,所述高压储液器的输入端通过第一输入管路与所述的冷凝盘管连接,所述高压储液器的输入端通过第二输入管路与所述的蒸发盘管连接,所述高压储液器的输入端通过第三输入管路与所述的热回收换热系统连接,所述的第一输出管路、第二输出管路、第一输入管路、第二输入管路和第三输入管路均为可关断的单向管路,所述的热回收换热系统包括热回收换热器、第一水压表、第一水泵、第一水过滤器和第一流量开关,所述的恒温贮水系统的第一输出口依次通过第一水过滤器、第一水泵和第一水压表与热回收换热器吸热侧的输入口连接,热回收换热器吸热侧的输出口通过第一流量开关与恒温贮水系统的第一输入口连接,所述热回收换热器的冷凝侧与所述的压缩机工作系统连接,所述的热回收换热系统还包括温度式制水阀,所述温度式制水阀的进水口与热回收换热器吸热侧的输入口连接,所述温度式制水阀的出水口通过管道与热回收换热器吸热侧的输出口连接,所述温度式制水阀的监测端设置在热回收换热器的出水口上,所述的水加热系统包括再加热盘管、第二水过滤器、第二水泵、第二水压表、第二流量开关,所述恒温贮水系统的第二输出口依次通过第二水过滤器、第二水泵、第二水压表与再加热盘管的输入口连接,再加热盘管的输出口通过第二流量开关与所述恒温贮水系统的第二输入口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能型恒温恒湿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加热系统还包括电动模拟量调节阀,所述电动模拟量调节阀的监测端设置在再加热盘管的输入口处,所述电动模拟量调节阀的阀体设置在再加热盘管的输出口与第二流量开关连接的管道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能型恒温恒湿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的输出端与第一四通调节阀连接的管道上设置有单压力控制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节能型恒温恒湿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管理器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CN2011104425577A 2011-12-27 2011-12-27 节能型恒温恒湿空调装置 Active CN10256376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4425577A CN102563768B (zh) 2011-12-27 2011-12-27 节能型恒温恒湿空调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4425577A CN102563768B (zh) 2011-12-27 2011-12-27 节能型恒温恒湿空调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63768A CN102563768A (zh) 2012-07-11
CN102563768B true CN102563768B (zh) 2013-12-18

Family

ID=464098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4425577A Active CN102563768B (zh) 2011-12-27 2011-12-27 节能型恒温恒湿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56376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10096B (zh) * 2019-07-25 2022-04-01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0八研究所 一种用于实验室的空调通风系统
CN113280416B (zh) * 2021-05-11 2022-06-10 深圳宏一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恒温恒湿实验室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83841A (zh) * 2004-04-15 2005-10-19 徐彩荣 空调、纯水机、热水器、除湿机、加湿器一体机
CN102162692A (zh) * 2011-04-15 2011-08-24 江苏天舒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组合型家用空调热泵热水机系统
CN202501579U (zh) * 2011-12-27 2012-10-24 余姚捷丰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节能型恒温恒湿空调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83841A (zh) * 2004-04-15 2005-10-19 徐彩荣 空调、纯水机、热水器、除湿机、加湿器一体机
CN102162692A (zh) * 2011-04-15 2011-08-24 江苏天舒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组合型家用空调热泵热水机系统
CN202501579U (zh) * 2011-12-27 2012-10-24 余姚捷丰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节能型恒温恒湿空调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63768A (zh) 2012-07-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939805U (zh) 空调热水器一体机
CN103411278A (zh) 适用于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的新风机组
CN203869369U (zh) 一种冷暖二联供机组
CN204128064U (zh) 一种节能型精密空调
CN102620477B (zh) 双冷源全新风热泵除湿机组
CN105444262A (zh) 具有加湿功能的空调器及空调加湿方法
CN204006452U (zh) 一种冷凝热回收型变频式恒温恒湿空调
CN203628908U (zh) 空气源热泵辐射空调系统
CN204141780U (zh) 冷热联供的水环热泵空调系统
CN203687449U (zh) 一种集制冷制热及热水供应于一体的热泵系统
CN104061630A (zh) 单元式新风处理机
CN203928132U (zh) 一种可分区独立控温的地暖系统
CN203642387U (zh) 一种用于洁净室的新风机组系统
CN102563768B (zh) 节能型恒温恒湿空调装置
CN202501579U (zh) 节能型恒温恒湿空调装置
CN102829519B (zh) 带载冷换热器的双冷源全新风热泵除湿机组
CN210165484U (zh) 通过调节冷媒流向的调温型泳池除湿机装置
CN101493266A (zh) 一种多功能热泵空调热水器一体装置
CN204063468U (zh) 带水循环的多级热回收新风处理装置
CN204063373U (zh) 多级热回收新风处理装置
CN102353179B (zh) 空调热水系统
CN105135657A (zh) 一种能够降低夏季空调新风热负荷的节能装置
CN101220986B (zh) 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的冷量回收方法
CN201463151U (zh) 一种半导体换新风空调器
CN201203299Y (zh) 一种多功能空调热泵热水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427

Address after: 315400 Zhejiang city of Ningbo province Yuyao City Road 228, Zhou Lang ha Street No. 230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JIEFENG SCIENCE & TECHNOLOGY INDUSTRIAL CO., LTD.

Address before: Yuli 315400 Yuyao Road, Zhejiang province Ningbo City, No. 57

Patentee before: Yuyao Jiefeng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