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79475B - 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79475B
CN102479475B CN201010557433.9A CN201010557433A CN102479475B CN 102479475 B CN102479475 B CN 102479475B CN 201010557433 A CN201010557433 A CN 201010557433A CN 102479475 B CN102479475 B CN 10247947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xel
sweep trace
data line
coupled
display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5743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79475A (zh
Inventor
洪肇逸
刘文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oup Chong Light Electricity Inc Co
Innolux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oup Chong Light Electricity Inc Co
Innolux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oup Chong Light Electricity Inc Co, Innolux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oup Chong Light Electricity Inc Co
Priority to CN201010557433.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479475B/zh
Publication of CN1024794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794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794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7947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trol Of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 Ray Tubes (AREA)

Abstract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面板包括数据线、第一像素、第二像素、第三像素、第一开关元件、第二开关元件、第三开关元件、第四开关元件、第一扫描线及第二扫描线。第一开关元件耦接于数据线,而第二开关元件耦接于第一开关元件及第一像素之间。第三开关元件耦接于数据线及第二像素之间,而第四开关元件耦接于数据线及第三像素之间。第一扫描线用以控制第一开关元件及第四开关元件,而第二扫描线用以控制第二开关元件及第三开关元件。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减少扫描线或数据线使用数量的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
背景技术
请同时参照图1及图2,图1绘示是为第一种传统显示面板的部份示意图,图2绘示是为用以驱动第一种传统显示面板的讯号时序图。传统显示面板10包括扫描线S1~Sm、数据线D1~D3n及多个像素单元110,且每个像素单元110包括红色像素112、绿色像素114及蓝色像素116。每个像素单元110需通过一条扫描线及三条数据线来驱动。扫描线S1~Sm是在一帧时间Tf内依序被使能,以依序导通各列薄膜晶体管T,使得红色像素112、绿色像素114及蓝色像素116分别经由对应的数据线接收对应的颜色数据。
举例来说,数据线D1依序在像素充电期间t1~tm传送红色像素数据R1~Rm。位于图1中第1列的红色像素112在像素充电期间t1经由数据线D1接收颜色数据R1,而位于图1中第2列的红色像素112在充电期间t2经由数据线D1接收颜色数据R2。以此类推,位于图1中第3至m列的红色像素112分别在像素充电期间t3~tm经由数据线D1接收红色像素数据R3~Rm。相似地,绿色像素114依序在像素充电期间t1~tm接收对应的绿色像素数据,而蓝色像素116也依序在像素充电期间t1~tm接收对应的蓝色像素数据。
然而,由于绿色像素114及蓝色像素116也需要经由各自对应的数据线来接收像素数据,因此大量的数据线将占据较大的电路布局空间。此外,由于数据线数量庞大将对应地需使用较多的数据驱动集成电路芯片。如此一来,传统显示面板10将需要较高的生产成本。
请同时参照图3及图4,图3绘示是为第二种传统显示面板的部份示意图,图4绘示是为用以驱动第二种传统显示面板的讯号时序图。传统显示面板20包括扫描线S1~S3m、数据线D1~Dn及多个像素单元210,且每个像素单元210包括红色像素212、绿色像素214及蓝色像素216。每个像素单元210需通过三条扫描线及一条数据线来驱动。扫描线S1~S3m是在一帧时间Tf内依序被使能,以依序导通各列薄膜晶体管T,使得红色像素212、绿色像素214及蓝色像素216分别经由对应的数据线接收对应的像素数据。举例来说,数据线D1依序在像素充电期间t1~t3传送红色像素数据R1、绿色像素资料G2及蓝色像素资料B3。位于图3中第1列的红色像素212在像素充电期间t1经由数据线D1接收红色像素数据R1,而位于图3中第2列的绿色像素214在像素充电期间t2经由数据线D1接收绿色像素数据G2。位于图1中第3列的蓝色像素216在像素充电期间t3经由数据线D1接收对应的蓝色像素数据B3。以此类推,位于图1中第4至3m列的各像素分别在像素充电期间t4~tm经由数据线D1接收对应的像素数据。
然而,此一设计虽然将数据线数量减少为原来的三分之一,但是却相对将扫描线数量提高为原来的三倍。此外,由于扫描线数量增加为原来的三倍将对应地需使用较多的扫描驱动集成电路芯片。如此一来,传统显示面板20仍将需要较高的生产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是通过适当的像素结构设计以减少扫描线及数据线的使用数量。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出一种显示面板。显示面板至少包括数据线、第一像素、第二像素、第三像素、第一开关元件、第二开关元件、第三开关元件、第四开关元件、第一扫描线及第二扫描线。第一开关元件耦接于数据线,而第二开关元件耦接于第一开关元件及第一像素之间。第三开关元件耦接于数据线及第二像素之间,而第四开关元件耦接于数据线及第三像素之间。第一扫描线用以控制第一开关元件及该第四开关元件,而第二扫描线用以控制第二开关元件及第三开关元件。其中该第一像素、该第二像素及该第三像素至少其中之一与其余像素分别位于该数据线的不同侧。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出一种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显示面板至少包括数据线、第一像素、第二像素、第三像素、第一开关元件、第二开关元件、第三开关元件、第四开关元件、第一扫描线及第二扫描线。第一开关元件耦接于数据线,而第二开关元件耦接于第一开关元件及第一像素之间。第三开关元件耦接于数据线及第二像素之间,而第四开关元件耦接于数据线及第三像素之间。第一扫描线用以控制第一开关元件及第四开关元件,而第二扫描线用以控制第二开关元件及第三开关元件。驱动方法包括:在第一像素充电期间,使能第一扫描线及第二扫描线,以导通第一开关元件及第二开关元件,以将第一像素数据传送至第一像素;在第二像素充电期间,使能第一扫描线以导通第三开关元件,以将第二像素数据传送至第二像素;以及在第三像素充电期间,使能第三扫描线以导通第四开关元件,以将第三像素数据传送至第三像素;其中,第二像素充电期间、第三像素充电期间是晚于该第一像素充电期间。其中该第一像素、该第二像素及该第三像素至少其中之一与其余像素分别位于该数据线的不同侧。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内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绘示是为第一种传统显示面板的部份示意图。
图2绘示是为用以驱动第一种传统显示面板的讯号时序图。
图3绘示是为第二种传统显示面板的部份示意图。
图4绘示是为用以驱动第二种传统显示面板的讯号时序图。
图5绘示是为依照第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部分示意图。
图6绘示是为一种用以驱动显示面板的讯号时序图。
图7绘示是为依照第二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部分示意图。
图8绘示是为依照第三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部分示意图。
图9绘示是为依照第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部分示意图。
图10绘示是为依照第五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部分示意图。
图11绘示是为另一种用以驱动显示面板的讯号时序图。
图12绘示是为依照第六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部分示意图。
图13绘示是为依照第七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部分示意图。
图14绘示是为依照第八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部分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传统显示面板 10、20
显示面板 30、40、50、60、70、80、90、100
第一像素 33~39
第二像素 32~38
第三像素 31~37
像素单元 110、210
红色像素 112、212
绿色像素 114、214
蓝色像素 116、216
红色像素数据 R1~Rm
绿色像素数据 G1~G3
蓝色像素数据 B1~B3m
扫描线 S1~S3m
数据线 D1~D3n
第一开关元件 T1~T9
第二开关元件 T2~T10
第三开关元件 T3~T11
第四开关元件 T4~T12
薄膜晶体管 T
像素充电时间 t1~t1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减少扫描线或数据线的使用数量,下述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面板至少包括数据线、第一像素、第二像素、第三像素、第一开关元件、第二开关元件、第三开关元件、第四开关元件、第一扫描线及第二扫描线。第一开关元件耦接于数据线,而第二开关元件耦接于第一开关元件及第一像素之间。第三开关元件耦接于数据线及第二像素之间,而第四开关元件耦接于数据线及第三像素之间。第一扫描线用以控制第一开关元件及第四开关元件,而第二扫描线用以控制第二开关元件及第三开关元件。
前述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第一像素充电期间,使能第一扫描线及第二扫描线,以导通第一开关元件及第二开关元件,以将第一像素数据传送至第一像素;在第二像素充电期间,使能第一扫描线以导通第三开关元件,以将第二像素数据传送至第二像素;以及在第三像素充电期间,使能第三扫描线以导通第四开关元件,以将第三像素数据传送至第三像素;其中,第二像素充电期间、第三像素充电期间是晚于第一像素充电期间,第三像素充电期间是晚于第一像素充电期间。现在列举多个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第一实施例:
请同时参照图5及图6,图5绘示是为依照第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部分示意图,图6绘示是为一种用以驱动显示面板的讯号时序图。显示面板30包括多条扫描线、多条数据线、多个像素及多个开关元件。为方便说明起见,下述是以扫描线S1~S7、数据线D1、第一开关元件T1~T9、第二开关元件T2~T10、第三开关元件T3~T11、第四开关元件T4~T12、第一像素33~39、第二像素32~38及第三像素31~37为例做说明。第一开关元件T1~T9、第二开关元件T2~T10、第三开关元件T3~T11及第四开关元件T4~T12例如为薄膜晶体管,第一像素33~39、第二像素32~38及第三像素31~37是选自于蓝色像素、绿色像素与红色像素群组中之一。第三像素31~37例如为红色像素,第二像素32~38例如为绿色像素,而第一像素33~39例如为蓝色像素。需说明的是,上述第一像素33~39、第二像素32~38及第三像素31~37的颜色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上述第一像素33~39、第二像素32~38及第三像素31~37的颜色也可改用其它的颜色排列方式。
第三像素31~37是位于资料线D1的一侧,而第一像素33~39及第二像素32~38是位于资料线D1的另一侧。第一像素33、第二像素32及第三像素31是位于扫描线S3及S4的一侧,而第一像素36、第二像素35及第三像素34是位于扫描线S3及S4的另一侧。第一像素36、第二像素35及第三像素34是位于扫描线S5及S6的一侧,而第一像素39、第二像素38及第三像素37是位于扫描线S5及S6的另一侧。
第一开关元件T1的源极耦接于数据线D1,且第一开关元件T1的栅极耦接于扫描线S1。第二开关元件T2的源极耦接于第一开关元件T1的漏极,第二开关元件T2的栅极耦接于扫描线S2,且第二开关元件T2的漏极耦接于第一像素33。第三开关元件T3的源极耦接于数据线D1,第三开关元件T3的栅极耦接于扫描线S2,且第三开关元件T3的漏极耦接于第二像素32。
第四开关元件T4的源极耦接于数据线D1,第四开关元件T4的栅极耦接于扫描线S3,且第四开关元件T4的漏极耦接于第三像素31。第一开关元件T5的源极耦接于数据线D1,且第一开关元件T5的栅极耦接于扫描线S3。第二开关元件T6的源极耦接于第一开关元件T5的汲极,第二开关元件T6的栅极耦接于扫描线S4,且第二开关元件T6的漏极耦接于第一像素36。第三开关元件T7的源极耦接于数据线D1,第三开关元件T7的栅极耦接于扫描线S4,且第三开关元件T7的漏极耦接于第二像素35。
第四开关元件T8的源极耦接于数据线D1,第四开关元件T8的栅极耦接于扫描线S5,且第四开关元件T8的漏极耦接于第三像素34。第一开关元件T9的源极耦接于数据线D1,且第一开关元件T9的栅极耦接于扫描线S5。第二开关元件T10的源极耦接于第一开关元件T9的漏极,第二开关元件T10的栅极耦接于扫描线S6,且第二开关元件T10的漏极耦接于第一像素39。第三开关元件T11的源极耦接于数据线D1,第三开关元件T11的栅极耦接于扫描线S6,且第三开关元件T7的漏极耦接于第二像素38。第四开关元件T12的源极耦接于数据线D1,第四开关元件T12的栅极耦接于扫描线S7,且第四开关元件T12的漏极耦接于第三像素37。
扫描线S1电性连接第一开关元件T1的栅极以控制第一开关元件T1的开启或关闭,而扫描线S2则电性连接第二开关元件T2的栅极及第三开关元件T3的栅极以控制第二开关元件T2及第三开关元件T3的开启或关闭。扫描线S3电性连接第四开关元件T4的栅极及第一开关元件T5的栅极以控制第四开关元件T4及第一开关元件T5的开启或关闭,而扫描线S4则电性连接第二开关元件T6的栅极及第三开关元件T7的栅极以控制第二开关元件T6及第三开关元件T7的开启或关闭。扫描线S5电性连接第四开关元件T8的栅极及第一开关元件T9的栅极以控制第四开关元件T8及第一开关元件T9的开启或关闭,而扫描线S6则电性连接第二开关元件T10的栅极及第三开关元件T11的栅极以控制第二开关元件T10及第三开关元件T11的开启或关闭。扫描线S7则电性连接第四开关元件T12的栅极以控制第四开关元件T12的开启或关闭。扫描线S1~S7的使能顺序将进一步说明如下。
进一步来说,显示面板30的驱动方法之一例如下。首先,显示面板30在像素充电期间t1,使能扫描线S1及扫描线S2以导通第一开关元件T1及第二开关元件T2,使数据线D1电性连接至第一像素33,以将蓝色像素数据B1传送至第一像素33。接着,显示面板30在像素充电期间t2,使能扫描线S2以导通第三开关元件T3,使数据线D1电性连接至第二像素32,以将绿色像素数据G1传送至第二像素32。接着,显示面板30在像素充电期间t3,使能扫描线S1以导通第一开关元件T1。
然后,显示面板30在像素充电期间t4,使能扫描线S3及扫描线S4以导通第一开关元件T5及第二开关元件T6,使数据线D1电性连接至第一像素36,以将蓝色像素数据B2传送至第一像素36。接着,显示面板30在像素充电期间t5,使能扫描线S4以导通第三开关元件T7,使数据线D1电性连接至第二像素35,以将绿色像素数据G2传送至第二像素35。之后,显示面板30在像素充电期间t6,使能扫描线S3以导通第四开关元件T4,使数据线D1电性连接至第三像素31,以将红色像素数据R1传送至第三像素31。像素充电期间t5是晚于像素充电期间t4,像素充电期间t6是晚于像素充电期间t4。
然后,显示面板30在像素充电期间t7,使能扫描线S5及扫描线S6以导通第一开关元件T9及第二开关元件T10,使数据线D1电性连接至第一像素39,以将蓝色像素数据B3传送至第一像素39。接着,显示面板30在像素充电期间t8,使能扫描线S6以导通第三开关元件T11,使数据线D1电性连接至第二像素38,以将绿色像素数据G3传送至第二像素38。之后,显示面板30在像素充电期间t9,使能扫描线S5以导通第四开关元件T8,使数据线D1电性连接至第三像素34,以将红色像素数据R2传送至第三像素34。像素充电期间t8是晚于像素充电期间t7,像素充电期间t9是晚于像素充电期间t7。
简而言之,上述第一像素33、第二像素32、第一像素36、第二像素35、第三像素31、第一像素39、第二像素38及第三像素34分别依序在像素充电期间t1、t2、t4~t9接收蓝色像素数据B1、绿色像素资料G1、蓝色像素资料B2、绿色像素资料G2、红色像素资料R1、蓝色像素资料B3、绿色像素资料G3、红色像素资料R2。虽然第二像素32在像素充电期间t1也接收到了蓝色像素数据B1,但是由于第二像素32在之后的像素充电期间t2即会接收到正确的绿色像素数据G1,因此不会导致显示画面的异常。再者,第二像素32在像素充电期间t1接收蓝色像素数据B1,还能进一步达到预先充电的效果。相似地,第二像素35及第二像素38的情形相同。
同理,第三像素31及第三像素34虽然也会先接收到蓝色像素数据B2及蓝色像素数据B3,但是由于第三像素31及第三像素34随即在之后的像素充电期间t6及像素充电期间t9分别接收到正确的红色像素数据R1及红色像素数据R2,因此同样不会影响到第三像素31及第三像素34的正常操作。
此外,在上述说明中是先在像素充电期间t2使能扫描线S2,再在像素充电期间t3使能扫描线S1。然而,实施方式并不局限于此,在第一实施例中也可先在像素充电期间t2使能扫描线S1,再在像素充电期间t3使能扫描线S2。相似地,也可在像素充电期间t5使能扫描线S3,再在像素充电期间t6使能扫描线S4,并先在像素充电期间t8使能扫描线S5,再在像素充电期间t9使能扫描线S6。
需要说明的是,扫描线S3及S4经由第一开关元件T5、第二开关元件T6、第三开关元件T7和第四开关元件T4驱动第三像素31、第二像素35及第一像素36,而扫描线S5及S6经由第一开关元件T9、第二开关元件T10、第三开关元件T11和第四开关元件T8第三像素34、第二像素38及第一像素39。由此可知,显示面板30的像素结构设计不仅能减少扫描线的使用数量更能减少扫描驱动集成电路芯片的使用个数。此外,显示面板30的红色像素、绿色像素及蓝色像素可共享一条数据线。由此可知,显示面板30的像素结构设计相较于前述传统显示面板10不仅能减少数据线的使用数量更能减少数据驱动集成电路芯片的使用个数。
第二实施例:
请同时参照图6及图7,图7绘示是为依照第二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部分示意图。显示面板40包括多条扫描线、多条数据线、多个像素及多个开关元件。为方便说明起见,下述是以扫描线S1~S7、数据线D1、第一开关元件T1~T9、第二开关元件T2~T10、第三开关元件T3~T11、第四开关元件T4~T12、第一像素33~39、第二像素32~38及第三像素31~37为例做说明。第二实施例的显示面板40也可由图6绘示的讯号时序图来驱动。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主要在于第二实施例中像素及开关元件的排列方式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现在进一步说明如下。在显示面板40中,第三像素31、第一像素33、第三像素34、第一像素36、第三像素37及第一像素39是位于资料线D1的一侧,而第二像素32、第二像素35及第二像素38是位于资料线D1的另一侧。换言之,在显示面板40中,第一开关元件T1、第二开关元件T2、第一像素33、第一开关元件T5、第二开关元件T6、第一像素36、第一开关元件T9、第二开关元件T10及第一像素39由第一实施例的图五中所示的数据线D1一侧(右侧)改设置于资料线D1的另一侧(左侧)。
第三实施例:
请同时参照图6及图8,图8绘示是为依照第三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部分示意图。显示面板50包括多条扫描线、多条数据线、多个像素及多个开关元件。为方便说明起见,下述是以扫描线S1~S8、数据线D1、第一开关元件T1~T9、第二开关元件T2~T10、第三开关元件T3~T11、第四开关元件T4~T12、第一像素33~39、第二像素32~38及第三像素31~37为例说明。第三实施例的显示面板50也可由图6绘示的讯号时序图来驱动。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像素、扫描线及开关元件的连接关系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现在进一步说明如下。第一开关元件T1的栅极改耦接于扫描线S4,且第二开关元件T2的栅极改耦接于扫描线S3。第三开关元件T3的栅极改耦接于扫描线S3,且第三开关元件T3的漏极改耦接于第二像素32。第四开关元件T4的栅极改耦接于扫描线S2,且第四开关元件T4的漏极改耦接于第三像素31。第一开关元件T5的栅极改耦接于扫描线S6,且第二开关元件T6的栅极改耦接于扫描线S5。第三开关元件T7的栅极改耦接于扫描线S5,且第三开关元件T7的漏极改耦接于第二像素35。第四开关元件T8的栅极改耦接于扫描线S4,且第四开关元件T8的漏极改耦接于第一像素33。第一开关元件T9的栅极改耦接于扫描线S8,且第二开关元件T10的栅极改耦接于扫描线S7。第三开关元件T11的栅极改耦接于扫描线S7,且第三开关元件T11的漏极改耦接于第二像素38。第四开关元件T12的栅极改耦接于扫描线S6,且第四开关元件T12的漏极改耦接于第三像素37。
扫描线S2电性连接第四开关元件T4的栅极以控制第四开关元件T4的开启或关闭,而扫描线S3则电性连接第二开关元件T2的栅极及第三开关元件T3的栅极以控制第二开关元件T2及第三开关元件T3的开启或关闭。扫描线S4电性连接第一开关元件T1的栅极及第四开关元件T8的栅极以控制第一开关元件T1及第四开关元件T8的开启或关闭,而扫描线S5则电性连接第二开关元件T6的栅极及第三开关元件T7的栅极以控制第二开关元件T6及第三开关元件T7的开启或关闭。扫描线S6电性连接第一开关元件T5的栅极及第四开关元件T12的栅极以控制第一开关元件T5及第四开关元件T12的开启或关闭,而扫描线S7则电性连接第二开关元件T10的栅极及第三开关元件T11的栅极以控制第二开关元件T10及第三开关元件T11的开启或关闭。扫描线S8则电性连接第一开关元件T9的栅极以控制第一开关元件T9的开启或关闭。
第四实施例:
请同时参照图6及图9,图9绘示是为依照第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部分示意图。显示面板60包括多条扫描线、多条数据线、多个像素及多个开关元件。为方便说明起见,下述是以扫描线S1~S8、数据线D1、第一开关元件T1~T9、第二开关元件T2~T10、第三开关元件T3~T11、第四开关元件T4~T12、第一像素33~39、第二像素32~38及第三像素31~37为例做说明。第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60也可由图6绘示的讯号时序图来驱动。第四实施例与第三实施例不同之处主要在于第四实施例中像素及开关元件的排列方式与第三实施例不同。现在进一步说明如下。在显示面板60中,第二像素32、第一像素33、第二像素35、第一像素36、第二像素38及第一像素39是位于资料线D1的一侧,而第三像素31、第三像素34及第三像素37是位于资料线D1的另一侧。换言之,于显示面板60中,第一开关元件T1、第二开关元件T2、第一像素33、第一开关元件T5、第二开关元件T6、第一像素36、第一开关元件T9、第二开关元件T10及第一像素39由数据线D1右侧改设置于数据线D1的左侧。
第五实施例:
请同时参照图10及图11,图10绘示是为依照第五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部分示意图,图11绘示是为另一种用以驱动显示面板的讯号时序图。显示面板70包括多条扫描线、多条数据线、多个像素及多个开关元件。为方便说明起见,下述是以扫描线S1~S7、数据线D1、第一开关元件T1~T9、第二开关元件T2~T10、第三开关元件T3~T11、第四开关元件T4~T12、第一像素33~39、第二像素32~38及第三像素31~37为例说明。第五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像素及开关元件的排列方式与第一实施例不同。
现在进一步说明如下。在显示面板70中,第三像素31、第一像素33、第三像素34、第一像素36、第三像素37及第一像素39是位于资料线D1的一侧,而第二像素32、第二像素35及第二像素38是位于资料线D1的另一侧。换言之,在显示面板70中,第三开关元件T3、第二像素32、第三开关元件T7、第二像素35、第三开关元件T11及第二像素38由数据线D1右侧改设置于数据线D1的左侧。相似地,第四开关元件T4、第三像素31、第四开关元件T8、第三像素34、第四开关元件T12及第三像素37由数据线D1左侧改设置于数据线D1的右侧。
此外,数据线D1传送红色像素数据、绿色像素数据及蓝色像素数据的顺序也与第一实施例不同。显示面板70在像素充电期间t1,使能扫描线S1及扫描线S2以导通第一开关元件T1及第二开关元件T2,使数据线D1电性连接至第一像素33,以将蓝色像素数据B1传送至第一像素33。接着,显示面板70在像素充电期间t2,使能扫描线S2以导通第三开关元件T3a,使数据线D1电性连接至第二像素32,以将红色像素数据R1传送至第二像素32。
然后,显示面板70在像素充电期间t4,使能扫描线S3及扫描线S4以导通第一开关元件T5及第二开关元件T6,使数据线D1电性连接至第一像素36,以将蓝色像素数据B2传送至第一像素36。接着,显示面板70在像素充电期间t5,使能扫描线S4以导通第三开关元件T7,使数据线D1电性连接至第二像素35,以将红色像素数据R2传送至第二像素35。之后,显示面板70在像素充电期间t6,使能扫描线S3以导通第四开关元件T4,使数据线D1电性连接至第三像素31,以将绿色像素数据G1传送至第三像素31。像素充电期间t5是晚于像素充电期间t4,像素充电期间t6是晚于像素充电期间t4。
然后,显示面板70在像素充电期间t7,使能扫描线S5及扫描线S6以导通第一开关元件T9及第二开关元件T10,使数据线D1电性连接至第一像素39,以将蓝色像素数据B3传送至第一像素39。接着,显示面板70在像素充电期间t8,使能扫描线S6以导通第三开关元件T11,使数据线D1电性连接至第二像素38,以将红色像素数据R3传送至第二像素38。之后,显示面板70在像素充电期间t9,使能扫描线S5以导通第四开关元件T8,使数据线D1电性连接至第三像素33,以将绿色像素数据G2传送至第三像素33。像素充电期间t8是晚于像素充电期间t7,像素充电期间t9是晚于像素充电期间t7。
简而言之,上述第一像素33、第二像素32、第一像素36、第二像素35、第三像素31、第一像素39、第二像素38及第三像素33分别依序在像素充电期间t1、t2、t4~t9接收蓝色像素数据B1、红素像素数据R1、蓝色像素数据B2、红色像素数据R2、绿色像素数据G1、蓝色像素数据B3、红素像素数据R2及绿色像素数据G2。
第六实施例:
请同时参照图11及图12,图12绘示是为依照第六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部分示意图。显示面板80包括多条扫描线、多条数据线及多个像素。为方便说明起见,下述是以扫描线S1~S7、数据线D1、第一开关元件T1~T9、第二开关元件T2~T10、第三开关元件T3~T11、第四开关元件T4~T12、第一像素33~39、第二像素32~38及第三像素31~37为例说明。第六实施例的显示面板80也可由图11绘示的讯号时序图来驱动。第六实施例与第五实施例不同之处主要在于第六实施例中像素及开关元件的排列方式与第五实施例不同。现在进一步说明如下。在显示面板80中,第二像素32、第一像素33、第二像素35、第一像素36、第二像素38及第一像素39系位于数据线D1的一侧,而第三像素31、第三像素34及第三像素37系位于数据线D1的另一侧。换言之,在显示面板80中,第一开关元件T1、第二开关元件T2、第一像素33、第一开关元件T5、第二开关元件T6、第一像素36、第一开关元件T9、第二开关元件T10及第一像素39由数据线D1右侧改设置于数据线D1的左侧。
第七实施例:
请同时参照图11及图13,图13绘示是为依照第七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部分示意图。显示面板90包括多条扫描线、多条数据线、多个像素及多个开关元件。为方便说明起见,下述是以扫描线S1~S8、数据线D1、第一开关元件T1~T9、第二开关元件T2~T10、第三开关元件T3~T11、第四开关元件T4~T12、第一像素33~39、第二像素32~38及第三像素31~37为例说明。第七实施例的显示面板90也可由图11绘示的讯号时序图来驱动。第七实施例与第五实施例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像素、扫描线及开关元件的连接关系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现在进一步说明如下。第四开关元件T4耦接于数据线D1及第三像素31之间,且第三开关元件T3耦接于数据线D1及第二像素32之间。第四开关元件T8耦接于数据线D1及第三像素34之间,且第三开关元件T7耦接于数据线D1及第二像素35之间。第四开关元件T12耦接于数据线D1及第三像素37之间,且第三开关元件T11耦接于数据线D1及第二像素38之间。第一开关元件T1的栅极改耦接于扫描线S4,且第二开关元件T2的栅极改耦接于扫描线S3。第三开关元件T3的栅极改耦接于扫描线S3,且第三开关元件T3的漏极改耦接于第二像素32。第四开关元件T4的栅极改耦接于扫描线S2,且第四开关元件T4的漏极改耦接于第三像素31。第一开关元件T5的栅极改耦接于扫描线S6,且第二开关元件T6的栅极改耦接于扫描线S5。第三开关元件T7的栅极改耦接于扫描线S5,且第三开关元件T7的漏极改耦接于第二像素35。第四开关元件T8的栅极改耦接于扫描线S4,且第四开关元件T8的漏极改耦接于第三像素34。第一开关元件T9的栅极改耦接于扫描线S8,且第二开关元件T10的栅极改耦接于扫描线S7。第三开关元件T11的栅极改耦接于扫描线S7,且第三开关元件T11的漏极改耦接于第二像素38。第四开关元件T12的栅极改耦接于扫描线S6,且第四开关元件T12的汲极改耦接于第三像素37。
扫描线S2电性连接第四开关元件T4的栅极以控制第四开关元件T4的开启或关闭,而扫描线S3则电性连接第二开关元件T2的栅极及第三开关元件T3的栅极以控制第二开关元件T2及第三开关元件T3的开启或关闭。扫描线S4电性连接第一开关元件T1的栅极及第四开关元件T8的栅极以控制第一开关元件T1及第四开关元件T8的开启或关闭,而扫描线S5则电性连接第二开关元件T6的栅极及第三开关元件T7的栅极以控制第二开关元件T6及第三开关元件T7的开启或关闭。扫描线S6电性连接第一开关元件T5的栅极及第四开关元件T12的栅极以控制第一开关元件T5及第四开关元件T12的开启或关闭,而扫描线S7则电性连接第二开关元件T10的栅极及第三开关元件T11的栅极以控制第二开关元件T10及第三开关元件T11的开启或关闭。扫描线S8则电性连接第一开关元件T9的栅极以控制第一开关元件T9的开启或关闭。
第八实施例:
请同时参照图11及图14,图14绘示是为依照第八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部分示意图。显示面板100包括多条扫描线、多条数据线、多个像素及多个开关元件。为方便说明起见,下述是以扫描线S1~S8、数据线D1、第一开关元件T1~T9、第二开关元件T2~T10、第三开关元件T3~T11、第四开关元件T4~T12、第一像素33~39、第二像素32~38及第三像素31~37为例说明。第八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0也可由图11绘示的讯号时序图来驱动。第八实施例与第七实施例不同之处主要在于第八实施例中像素及开关元件的排列方式与第七实施例不同。现在进一步说明如下。在显示面板100中,第三像素31、第一像素33、第三像素34、第一像素36、第三像素37及第一像素39是位于数据线D1的一侧,而第二像素32、第二像素35及第二像素38是位于数据线D1的另一侧。换言之,在显示面板100中,第一开关元件T1、第二开关元件T2、第一像素33、第一开关元件T5、第二开关元件T6、第一像素36、第一开关元件T9、第二开关元件T10及第一像素39由数据线D1右侧改设置于数据线D1的左侧。
本发明虽然以上述多个实施例做说明,然只要一个像素单元使用四个开关元件,此四个开关元件由二条扫描线所控制,以使同一条数据线所传送之像素数据分别传送至单一像素单元的三个像素,即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内。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所揭露的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具有多项优点,以下仅列举部分优点说明如下:
一、减少扫描线及数据线的使用数量。
二、减少扫描驱动集成电路芯片及数据驱动集成电路芯片的使用数量。
三、降低生产成本。
综上所述,虽然本发明已以一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之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之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9)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显示面板包括:一数据线、一第一像素、一第二像素、一第三像素、一第一开关元件、一第二开关元件、一第三开关元件、一第四开关元件、一第一扫描线及一第二扫描线,其中,该第一开关元件耦接于该数据线,该第二开关元件耦接于该第一开关元件及该第一像素之间,该第三开关元件耦接于该数据线及该第二像素之间,该第四开关元件耦接于该数据线及该第三像素之间,该第一扫描线用以控制该第一开关元件及该第四开关元件,该第二扫描线用以控制该第二开关元件及该第三开关元件;其中该第一像素、该第二像素、及该第三像素至少其中之一与其余像素分别位于该数据线的不同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像素、该第二像素与该第三像素是选自于蓝色像素、绿色像素与红色像素群组中之一。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像素及该第二像素位于该数据线的一侧,该第三像素位于该数据线的另一侧,该第一像素及该第二像素位于该第一扫描线及该第二扫描线的一侧,该第三像素位于该第一扫描线及该第二扫描线的另一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像素及该第三像素位于该数据线的一侧,该第二像素位于该数据线的另一侧,该第一像素及该第二像素位于该第一扫描线及该第二扫描线的一侧,该第三像素位于该第一扫描线及该第二扫描线的另一侧。
5.一种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显示面板包括一数据线、一第一像素、一第二像素、一第三像素、一第一扫描线、一第二扫描线、一第一开关元件、一第二开关元件、一第三开关元件及一第四开关元件,该第一开关元件耦接于该数据线,该第二开关元件耦接于该第一开关元件及该第一像素之间,该第三开关元件耦接于该数据线及该第二像素之间,该第四开关元件耦接于该数据线及该第三像素之间,该第一扫描线用以控制该第一开关元件及该第四开关元件,该第二扫描线用以控制该第二开关元件及该第三开关元件,该驱动方法包括:
在一第一像素充电期间,使能该第一扫描线及该第二扫描线,以导通该第一开关元件及该第二开关元件,以将一第一像素数据传送至该第一像素;
在一第二像素充电期间,使能该第二扫描线以导通该第三开关元件,以将一第二像素数据传送至该第二像素;以及
在一第三像素充电期间,使能该第一扫描线以导通该第四开关元件,以将一第三像素数据传送至该第三像素;
其中,该第二像素充电期间、该第三像素充电期间是晚于该第一像素充电期间;其中该第一像素、该第二像素及该第三像素至少其中之一与其余像素分别位于该数据线的不同侧。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像素充电期间是早于该第三像素充电期间。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像素、该第二像素与该第三像素是选自于蓝色像素、绿色像素与红色像素群组中之一。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像素及该第二像素位于该数据线的一侧,该第三像素位于该数据线的另一侧,该第一像素及该第二像素位于该第一扫描线及该第二扫描线的一侧,该第三像素位于该第一扫描线及该第二扫描线的另一侧。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像素及该第三像素位于该数据线的一侧,该第二像素位于该数据线的另一侧,该第一像素及该第二像素位于该第一扫描线及该第二扫描线的一侧,该第三像素位于该第一扫描线及该第二扫描线的另一侧。
CN201010557433.9A 2010-11-24 2010-11-24 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7947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557433.9A CN102479475B (zh) 2010-11-24 2010-11-24 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557433.9A CN102479475B (zh) 2010-11-24 2010-11-24 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79475A CN102479475A (zh) 2012-05-30
CN102479475B true CN102479475B (zh) 2015-03-11

Family

ID=460920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57433.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79475B (zh) 2010-11-24 2010-11-24 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47947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49496B (zh) * 2016-08-31 2020-02-18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像素单元、像素驱动电路及驱动方法
CN109300396B (zh) * 2018-10-23 2021-06-01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屏组件以及电子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737110A (en) * 2006-03-31 2007-10-01 Au Optronics Corp Pixel drive method and flat panel display
CN101261376A (zh) * 2007-03-09 2008-09-10 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与其驱动方法
CN101685594A (zh) * 2008-09-25 2010-03-31 奇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主动式矩阵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044251A1 (en) * 2004-08-26 2006-03-02 Hirofumi Kato Flat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driving the same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737110A (en) * 2006-03-31 2007-10-01 Au Optronics Corp Pixel drive method and flat panel display
CN101261376A (zh) * 2007-03-09 2008-09-10 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与其驱动方法
CN101685594A (zh) * 2008-09-25 2010-03-31 奇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主动式矩阵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79475A (zh) 2012-05-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99036B (zh) 一种显示器及显示面板
US9280945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driving the same
CN106325609B (zh) 触控显示装置
CN100481193C (zh) 液晶显示器及其驱动方法
US10534477B2 (en) Gate driver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in-cell touch sensor using the same
US8564629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CN104252835A (zh)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及其驱动方法
CN105788529A (zh)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
US9805637B2 (en) Display devices for compensating for kickback-voltage effect
KR20210099973A (ko) 공통 led 구동 회로를 포함하는 발광 소자 기반 디스플레이 패널 및 발광 소자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10048799B2 (en) Display panel, driving method, and display device
US8848007B2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and method for driving the same
CN105427798A (zh) 一种像素电路、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4992681A (zh) 显示面板和用于显示面板的像素电路
US7995044B2 (en) Display device
CN102856321A (zh) 一种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03680376A (zh) 定时控制器、其驱动方法和使用其的平板显示装置
US10297216B2 (en) Gate driving circuit and array substrate using the same
CN102479475B (zh) 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
US10446073B2 (en) Driving method for display panel
US8390603B2 (en) Method for driving a flat panel display
US10317755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display method
US20140160382A1 (en) Method for driving 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KR101773196B1 (ko) 액정표시장치의 직류-직류 변환기
CN101363979B (zh) 平面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518109 Guangdong, Shenzhen, town, Foxcon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E District, building 4, building 1, building

Applicant after: Qun Hong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Applicant after: Group Chong light Electricity incorporated company

Address before: 518109 Longhua, Shenzhen, town, Foxcon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E District, building 1, floor 4,

Applicant before: Qunkang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Applicant before: Chimei Optoelectronics Co., Ltd.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PPLICANT; FROM: QUNK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TO: INNOCOM TECHNOLOGY CO., LTD. (SHENZHEN) CO., 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311

Termination date: 20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