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65817A - 水、火、风动力发电系统 - Google Patents

水、火、风动力发电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65817A
CN102465817A CN2010105362706A CN201010536270A CN102465817A CN 102465817 A CN102465817 A CN 102465817A CN 2010105362706 A CN2010105362706 A CN 2010105362706A CN 201010536270 A CN201010536270 A CN 201010536270A CN 102465817 A CN102465817 A CN 10246581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double
action mechanism
fire
force gener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3627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恒源
彭顗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010536270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465817A/zh
Publication of CN1024658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6581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10/00Integ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buildings
    • Y02B10/20Solar therma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10/00Integ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buildings
    • Y02B10/30Wind pow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10/00Integ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buildings
    • Y02B10/70Hybrid systems, e.g. uninterruptible or back-up power supplies integrating renewable energ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40Solar thermal energy, e.g. solar towers
    • Y02E10/46Conversion of thermal power into mechanical power, e.g. Rankine, Stirling or solar thermal engin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Wind turbines with rotation axis in wind direction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水、火、风动力发电系统,包括一水动力系统、一火动力系统、一风动力系统以及一发电机组。其中,水动力系统系利用一设置在建筑物侧壁的储水容器向下流动的水流,以连动第一连动机构;火动力系统系利用太阳能聚热装置聚集太阳能,以使一集热容器内的介质间接加热一导管,使导管内的水形成水蒸汽,以推动第二连动机构。而风动力系统系利用一组扇叶,使迎风转动时,连动第三连动机构。而发电机组的心轴分别与第一连动机构、第二连动机构及第三连动机构连接,以在第一连动机构、第二连动机构或第三连动机构作动时,可同时或分别带动心轴转动,使产生电力输出。

Description

水、火、风动力发电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电系统,尤指一种可同时或分别利用水力、太阳能或风力以产生电力的水、火、风动力发电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地球的石油能源即将面临耗尽的危机,且在燃烧石油时会造成空气的污染,因此,世界各国都不断的开发风力、水力、地热或太阳能等天然资源以产生电力,以缓减石油能源消耗的速度,并避免继续破坏地球的环境。
然而,大自然的气候常存在着难以确定的因素,例如:在晴空万里时,常会是无风又无雨,在此种状态下,虽然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发电,但在风力不稳定的状态,常会影响风力的发电量,不利于风力发电;而在雨季时,虽然可以让水库充分蓄水,并使用大型的机组以进行水力发电,但在雨季的这一段时间内,因为没有充足的阳光,即无法充分利用太阳能发电。
再者,对于一般家庭、工厂或其他建筑而言,由于空间的限制,目前虽然可以利用太阳能板进行发电,再将电力储存在电池内,但却无法充分利用大自然的风力或水力的资源,且由于必须以电池储存电力,且电池具有一定的寿命,因此,将增加电池的购置及更换的花费支出。
有鉴于此,为了改善上述的缺点,使水、火、风动力发电系统不仅能充分利用各种大自然的资源,以产生生活上所需要的电力,且可有效节省电池设备的成本,发明人积多年的经验及不断的研发改进,遂有本发明的产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种水、火、风动力发电系统,凭借将水动力系统、火动力系统及风动力系统分别与一发电机组连结的结构,能在不同气候形态时,都能有效利用大自然的资源,以产生电力。
本发明的次要目的在提供一种水、火、风动力发电系统,凭借将储水容器设置在建筑物侧壁的结构,俾能在不影响建筑物的结构前提下,有效发挥水力发电的效果。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提供一种水、火、风动力发电系统,凭借在建筑物的侧壁形成水墙的结构,俾能在热天时,有效调节室内的温度,以节省冷气的费用。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提供一种水、火、风动力发电系统,凭借将太阳能聚集以加热集热容器内的介质,再利用间接加热的方式产生高温蒸汽,进而产生电力的结构,俾能有效提升太阳能发电的效率。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提供一种水、火、风动力发电系统,凭借将太阳能所产生的热量储存在一储热容器内,使能在阴雨天时,将热能释放以持续间接加热,产生高温蒸汽的的结构,俾能减少电池的购置费用,并让整组设备能持久使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水、火、风动力发电系统,设置在一建筑物上,其特征在于,该发电系统包括:
一水动力系统,包括一储水容器,该储水容器设置在建筑物的侧壁,该储水容器设有一出水口,供形成向下的水流,以连动第一连动机构;
一火动力系统,包括一太阳能聚热装置,该太阳能聚热装置设置在建筑物的顶部,供聚集太阳能以使一集热容器内的介质产生高温,且该集热容器穿过一导管,该导管的一端连接一第二连动机构,以在导管内的水因间接加热而形成水蒸汽时,连动第二连动机构;
一风动力系统,包括一组扇叶,该组扇叶设置在建筑物的顶部,且该组扇叶连接一第三连动机构,以在该组扇叶迎风转动时,连动第三连动机构;以及
一发电机组,设有一心轴,该心轴分别与第一连动机构、第二连动机构及第三连动机构连接,以在第一连动机构、第二连动机构或第三连动机构作动,带动心轴转动以产生电力输出。
实施时,该建筑物的侧壁包括两道具有间隔的平行墙,而该储水容器设置于两道平行墙之间。
实施时,该储水容器的出水口连接一导流管,该导流管的一端连接第一连动机构。
实施时,该太阳能聚热装置包括至少一凸透镜,供聚集高温以集热容器内的介质。
实施时,该太阳能聚热装置更包括至少一反射镜,供反射光线给凸透镜,让凸透镜聚集高温以集热容器内的介质。
实施时,该火动力系统更包括一储热容器,该储热容器内设有介质,且该储热容器与集热容器连通。
实施时,该集热容器包括一出口及一入口,该储热容器包括一出口端及一入口端,该出口与该入口端连通,该入口与该出口端连通,以让介质循环流动。
实施时,该储热容器与集热容器之间设有一加压泵,供带动介质循环流动。
实施时,该集热容器上设有一温度感知器,供感测集热容器内的介质温度。
实施时,该储水容器的出水口与发电机组的心轴之间设有一第一开关,该组扇叶与发电机组的心轴之间设有一第二开关,且该第一开关与第二开关分别与一控制电路呈电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能在不同气候形态时,都能有效的利用水力、太阳能或风力的资源,以产生电力。
2、本发明能在热天时,凭借水墙的作用以调节室内的温度,因此,不但能节省能源,且可有效节省冷气的费用支出。
3、本发明能将太阳能所产生的热量储存,在阴雨天时,仍可利用储存的能量发电,因此,不但能延长发电的时间,且由于具有等同于电池储能的功能,可减少电池的购置费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
附图标记说明:水、火、风动力发电系统1;水动力系统2;储水容器21;出水口211;第一开关22;导流管23;第一连动机构24;火动力系统3;太阳能聚热装置31;凸透镜311;反射镜312;集热容器32;温度感知器321;出口322;入口323;储热容器33;出口端331;入口端332;加压泵34;第二连动机构35;介质36;导管37;风动力系统4;扇叶41;第二开关42;第三连动机构43;发电机组5;心轴51;控制电路8;建筑物9;侧壁91;墙92、93。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所示,其为本发明水、火、风动力发电系统1的较佳实施例,供设置在一建筑物9上,该发电系统1包括一水动力系统2、一火动力系统3、一风动力系统4以及一发电机组5。
该水动力系统2包括一储水容器21、一第一开关22、一导流管23以及一第一连动机构24。其中,建筑物9的侧壁91包括两道具有间隔的平行墙92、93,而该储水容器21设置于两道平行墙92、93之间,且该储水容器21的底部设有一出水口211,该出水口211连接导流管23,供形成水流以推动一涡轮转动,该涡轮作为第一连动机构24。实施时,该第一开关22是一控水阀,该第一开关22设置在导流管23上,以控制水流。而该建筑物9的其他侧壁91上也可分别设置一储水容器21,以增加储水及发电的能力。
该火动力系统3包括一太阳能聚热装置31、一集热容器32、一储热容器33、一加压泵34以及一第二连动机构35。其中,该太阳能聚热装置31设置在建筑物9的顶部,该太阳能聚热装置31包括至少一凸透镜311,所述的这些凸透镜311的一侧设有至少一反射镜312。该集热容器32上设有一温度感知器321、一出口322及一入口323,该储热容器33上设有一出口端331及一入口端332,该出口端331与集热容器32的入口323连通,该入口端332与集热容器32的出口322连通,且该集热容器32的出口322与储热容器33的入口端332之间设有加压泵34。另,该集热容器32及储热容器33内分别储存有高沸点的介质36,该介质36是固态的硅酸盐,所述的介质36也可为硫酸盐、磷酸盐、氯化盐之类的固态化合物,或液态的高沸点复合油。且该集热容器32穿过一导管37,该导管37内具有液态水,导管37的输入端连接一加压泵,而导管37的输出端连接一涡轮,该涡轮作为第二连动机构35。
该风动力系统4包括一组扇叶41、一第二开关42以及一第三连动机构43。该组扇叶41设置在建筑物9的顶部,该组扇叶41连接第二开关42,该第二开关42连接第三连动机构43。其中,该第三连动机构42是一齿轮组,而该第二开关42是一离合器,供中断或传递扇叶41的动力传输。实施时,该第二开关42也可与第三连动机构43合设为一离合器组件,或该第二开关42是电磁阀的类的结构,同样可以控制扇叶41的动力传输。
而该发电机组5设有一向该发电机组5的前、后端分别凸出的心轴51,该心轴51分别与第一连动机构24、第二连动机构35及第三连动机构43连接。实施时,该心轴51也可仅由发电机组5的前端向前凸出,同样可以分别连接第一连动机构24、第二连动机构35及第三连动机构43。
请参阅图2所示,是本发明的使用状态图,其中,在有太阳直射的情况下,凭借太阳能聚热装置31的反射镜312反射光线及凸透镜311的光线聚焦,即可集中热量给集热容器32内的介质36,让介质36快速加热,并以高温的介质36间接加热导管37内的水,使形成水蒸汽以推动第二连动机构35,从而使发电机组5的心轴51转动,以进行发电。而当扇叶41迎风转动时,则可连动第三连动机构43,并以第三连动机构43带动发电机组51的心轴51转动。另,由于储水容器21内的水具有足够的势能,当水流由高处向下流动以推动第一连动机构24,并以第一连动机构24带动发电机组5的心轴51转动时,同样可以进行发电。
在上述太阳能聚热装置31的加热过程中,集热容器32内的介质36会随着加热的时间而使温度逐渐上升,并使得介质36成为液态状,而由于热量的传导及加压泵34的作用,即可让集热容器32与储热容器33内的介质36循环流动,同时让集热容器32内的介质36提供导管37内的水汽化的能量。此时,若集热容器32与储热容器33内的介质36温度仍不断的上升时,经由温度感知器321的温度感测,即可一控制手段以中断太阳能聚热装置31继续加热,实施时,该控制手段可以是转动凸透镜311,或是以遮光的物件阻挡在太阳光与凸透镜311之间。
而在没有太阳直射的情况下,集热容器32内的介质36温度将会逐渐下降,但由于储热容器33内的介质36仍储蓄有足够的热量,因此,当集热容器32与储热容器33内的介质36凭借加压泵34的作用而循环流动时,即可继续对导管37内的水加热,以延长发电的时间。
另,该第一开关22与第二开关42分别与一控制电路8呈电连接。如此,当有太阳直射而使得火动力系统3能提供足够的电力时,经由控制电路8的控制,即可中断第一开关22与第二开关42,使水动力系统2及风动力系统4停止作用,并利用泵将水输送至储水容器21内。而在没有太阳直射,使得火动力系统3无法提供足够的电力时,经由控制电路8的控制,则可让水动力系统2及风动力系统3其中之一作用,或同时作用,以补充不足的电力。
因此,本发明具有以下的优点:
1、本发明能在不同气候形态时,都能有效的利用水力、太阳能或风力的资源,以产生电力。
2、本发明能在热天时,凭借水墙的作用以调节室内的温度,因此,不但能节省能源,且可有效节省冷气的费用支出。
3、本发明能将太阳能所产生的热量储存,在阴雨天时,仍可利用储存的能量发电,因此,不但能延长发电的时间,且由于具有等同于电池储能的功能,可减少电池的购置费用。
综上所述,依上文所揭示的内容,本发明确可达到发明的预期目的,提供一种不仅能充分利用各种大自然的资源,以产生生活上所需要的电力,且可有效节省电池设备成本的水、火、风动力发电系统。
以上说明对本发明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水、火、风动力发电系统,设置在一建筑物上,其特征在于,该发电系统包括:
一水动力系统,包括一储水容器,该储水容器设置在建筑物的侧壁,该储水容器设有一出水口,供形成向下的水流,以连动第一连动机构;
一火动力系统,包括一太阳能聚热装置,该太阳能聚热装置设置在建筑物的顶部,供聚集太阳能以使一集热容器内的介质产生高温,且该集热容器穿过一导管,该导管的一端连接一第二连动机构,以在导管内的水因间接加热而形成水蒸汽时,连动第二连动机构;
一风动力系统,包括一组扇叶,该组扇叶设置在建筑物的顶部,且该组扇叶连接一第三连动机构,以在该组扇叶迎风转动时,连动第三连动机构;以及
一发电机组,设有一心轴,该心轴分别与第一连动机构、第二连动机构及第三连动机构连接,以在第一连动机构、第二连动机构或第三连动机构作动,带动心轴转动以产生电力输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火、风动力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建筑物的侧壁包括两道具有间隔的平行墙,而该储水容器设置于两道平行墙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水、火、风动力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储水容器的出水口连接一导流管,该导流管的一端连接第一连动机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火、风动力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太阳能聚热装置包括至少一凸透镜,供聚集高温以集热容器内的介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火、风动力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太阳能聚热装置更包括至少一反射镜,供反射光线给凸透镜,让凸透镜聚集高温以集热容器内的介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火、风动力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火动力系统更包括一储热容器,该储热容器内设有介质,且该储热容器与集热容器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火、风动力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该集热容器包括一出口及一入口,该储热容器包括一出口端及一入口端,该出口与该入口端连通,该入口与该出口端连通,以让介质循环流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水、火、风动力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储热容器与集热容器之间设有一加压泵,供带动介质循环流动。
9.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水、火、风动力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该集热容器上设有一温度感知器,供感测集热容器内的介质温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水、火、风动力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储水容器的出水口与发电机组的心轴之间设有一第一开关,该组扇叶与发电机组的心轴之间设有一第二开关,且该第一开关与第二开关分别与一控制电路呈电连接。
CN2010105362706A 2010-11-09 2010-11-09 水、火、风动力发电系统 Pending CN10246581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5362706A CN102465817A (zh) 2010-11-09 2010-11-09 水、火、风动力发电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5362706A CN102465817A (zh) 2010-11-09 2010-11-09 水、火、风动力发电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65817A true CN102465817A (zh) 2012-05-23

Family

ID=460698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362706A Pending CN102465817A (zh) 2010-11-09 2010-11-09 水、火、风动力发电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465817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21349A (zh) * 2014-06-23 2016-01-06 刘映华 一种光热电站风力辅助发电系统
CN106089586A (zh) * 2016-06-12 2016-11-09 安徽我要遛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太阳能、风能综合发电装置
CN106871463A (zh) * 2017-04-18 2017-06-20 长沙紫宸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用于二氧化碳循环发电的太阳能二氧化碳蓄能器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42501A (en) * 1980-08-22 1982-03-10 Ensei Ko Method of storing renewable energy in the form of hydrogen compound
CN101105342A (zh) * 2007-08-03 2008-01-16 北京理工大学 汇集式聚光高温聚能储热型双回路驱动太阳能热动力装置
CN201106536Y (zh) * 2007-10-17 2008-08-27 源智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水循环发电装置
DE102007014854B3 (de) * 2007-03-28 2008-09-25 Max Speckhart Anlage mit Energieturm als Flusskraftwerk
CN101408064A (zh) * 2007-10-09 2009-04-15 龙源有限公司 基于屋顶的能量转换系统
CN101561134A (zh) * 2008-04-19 2009-10-21 邓志昌 塔式聚焦蜂巢太阳能热发电蒸气发生炉
CN101761366A (zh) * 2009-12-29 2010-06-30 浙江大学 聚光式太阳能抽凝式热电联产系统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42501A (en) * 1980-08-22 1982-03-10 Ensei Ko Method of storing renewable energy in the form of hydrogen compound
DE102007014854B3 (de) * 2007-03-28 2008-09-25 Max Speckhart Anlage mit Energieturm als Flusskraftwerk
CN101105342A (zh) * 2007-08-03 2008-01-16 北京理工大学 汇集式聚光高温聚能储热型双回路驱动太阳能热动力装置
CN101408064A (zh) * 2007-10-09 2009-04-15 龙源有限公司 基于屋顶的能量转换系统
CN201106536Y (zh) * 2007-10-17 2008-08-27 源智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水循环发电装置
CN101561134A (zh) * 2008-04-19 2009-10-21 邓志昌 塔式聚焦蜂巢太阳能热发电蒸气发生炉
CN101761366A (zh) * 2009-12-29 2010-06-30 浙江大学 聚光式太阳能抽凝式热电联产系统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21349A (zh) * 2014-06-23 2016-01-06 刘映华 一种光热电站风力辅助发电系统
CN106089586A (zh) * 2016-06-12 2016-11-09 安徽我要遛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太阳能、风能综合发电装置
CN106871463A (zh) * 2017-04-18 2017-06-20 长沙紫宸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用于二氧化碳循环发电的太阳能二氧化碳蓄能器
CN106871463B (zh) * 2017-04-18 2022-08-19 长沙紫宸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用于二氧化碳循环发电的太阳能二氧化碳蓄能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ang et al. Hybrid solar-assisted combined cooling, heating, and power systems: A review
US7171812B2 (en) Electric generation facility and method employing solar technology
CN106322485A (zh) 一种热电储能分布式供热系统
CN101526271A (zh) 具有蓄能装置的风光互补集热系统
CN206669847U (zh) 热电厂区域多能互补能源微网系统
KR20130039865A (ko) 저속 풍력을 이용한 하이브리드 발전 시스템
KR20120065515A (ko) 풍력과 태양열을 병용한 온수난방장치
CN102518571A (zh) 一种大型光热、光伏发电站整体化利用系统
CN106677990A (zh) 光热发电系统
CN102418679A (zh) 太阳能与外源蒸汽互补发电设备
US10947957B1 (en)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for utilizing kinetic energy to generate electricity
CN102465817A (zh) 水、火、风动力发电系统
CN106121942A (zh) 一种采用液态铅铋传热和储热的超临界太阳能电站
CN206073213U (zh) 一种热电储能分布式供热系统
CN100532915C (zh) 一种原油集输的风光电一体化加热装置及其加热方法
CN202451379U (zh) 一种光热、光伏发电站整体化利用装置
CN102213198A (zh) 一种沙漠温差发电供电装置
CN201096060Y (zh) 太阳能热发电机组
CN103388854B (zh) 一种综合利用能源的热水供应系统
CN101806497B (zh) 基于太阳能的联合循环能量多级利用装置
CN201650631U (zh) 含有太阳能热利用的多级能源利用装置
CN205641138U (zh) 利用风电光伏空气可再生能源的供热系统
CN110792566A (zh) 一种光热熔盐蓄热斯特林发电系统及方法
CN204804950U (zh) 生活小区分布式电冷热联供发电站
CN210328732U (zh) 一种多能互补的温室大棚供暖发电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