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23377A - 一种治疗烧烫伤的外用药膏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治疗烧烫伤的外用药膏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23377A
CN102423377A CN2011104027851A CN201110402785A CN102423377A CN 102423377 A CN102423377 A CN 102423377A CN 2011104027851 A CN2011104027851 A CN 2011104027851A CN 201110402785 A CN201110402785 A CN 201110402785A CN 102423377 A CN102423377 A CN 1024233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rtex
radix
subsequent use
component
weight ratio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40278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凤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110402785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423377A/zh
Publication of CN1024233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2337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烧烫伤的外用药膏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的外用药膏是以槐白皮、桑白皮、柳白皮、榆白皮、柏白皮、大黄、酸枣树皮、侧柏叶、煅石膏、栀子、白蔹、地榆、千里光和四季青为原料制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述药膏采用多味消肿止痛、清热解毒、生肌敛疮的原料药进行组方,各原料药之间协同作用,从而使药膏具有止痛快、愈合速度快的特点;对于已愈合的烧烫伤疤痕具有止痒、滋润及使疤痕色泽变淡的功效。

Description

一种治疗烧烫伤的外用药膏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烧烫伤的外用药膏及其制备方法,属于中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烧伤烫伤是由于开水、沸油、火、电或酸碱物质等作用于人体皮肤而引起的一种复杂的外科疾病,一般以火烧伤和开水(油)烫伤为常见。轻度的烧伤或烫伤表皮发生红肿、灼痛或起水泡;严重的烧伤烫伤,由于损伤人的皮肤及皮下组织,火毒伤及体内阴液,内攻脏腑,伤阴损阳,常常导致人体内水和电解质平衡失调、休克,皮肤组织红肿、溃烂、感染等严重后果。若不及时治疗创面,会久不愈合,导致疤痕的产生,影响肢体功能,甚至会因感染危及生命安全。
现有治疗烧烫伤的药物很多,通常为散剂、膏剂、酊剂或油剂,以油为载体带药的油剂居多,但现有药物的止痛效果及愈合速度不够理想。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快速止痛、愈合速度快的治疗烧烫伤的外用药膏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所述的治疗烧烫伤的外用药膏,是由A组分和B组分按2~4∶1的重量比混合均匀所得,其中:
所述A组分通过以下方法制备:
1)取河沙投入锅内,用文火炒松后,投入槐白皮共同拌炒,直至槐白皮呈灰褐色,出锅,筛出河沙,将槐白皮冷却后研磨成粉末,备用;所述河沙与槐白皮的重量比为3~4∶1;
将桑白皮、柳白皮、榆白皮、柏白皮分别按上述方法进行炮制,备用;
2)取步骤1)制得的5种原料粉末,按等重量比混合均匀,加入相当于该5种原料粉末总重2~3倍的植物油中,搅拌,均质后,于-0.05~-0.1MPa、20~25℃条件下浸泡60天以上,过滤,滤液即为A组分;所述在浸泡期间每隔4~6天搅拌一次;
所述B组分通过以下方法制备:
a)取熟石灰投入锅内,用文火炒松后,投入大黄共同拌炒,直至熟石灰呈桃红色、大黄呈灰黑色,出锅,筛出熟石灰,将大黄冷却后研磨成粉末,备用;所述熟石灰与大黄的重量比为3~4∶1;
b)取酸枣树皮和侧柏叶于50~65℃条件下烘烤至含水量≤10%,取出降至环境温度后,分别研磨成粉末,备用;
c)取锻石膏于50~65℃条件下烘烤20~25h,研磨成粉末,备用;
d)取栀子、白蔹、地榆、千里光、四季青分别研磨成粉末,然后分别隔水蒸20~40min,晾干,备用;
e)分别取经过步骤a)、b)、c)和d)处理所得的大黄、酸枣树皮、侧柏叶、煅石膏、栀子、白蔹、地榆、千里光和四季青粉末,按等重量比混合均匀,所得混合物即为B组分。
上述治疗烧烫伤的外用药膏中,在制备A组分时,所用到的植物油为茶籽油、菜籽油、橄榄油、大豆油或花生油,优选为茶籽油。
上述组方中,柏白皮主治烧烫伤,还具有长毛发的功效;槐白皮、桑白皮、柳白皮、榆白皮和栀子均起到消肿和/或止痛的功效;侧柏叶、大黄、地榆和千里光均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具有消炎、镇痛、止血,酸枣树皮、白蔹、四季青和煅石膏均具有敛疮、生肌、止痛或止血之功效,其中白蔹和四季青同时还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上述诸药配伍,协同作用,共奏凉血、清热解毒、止痛以及生肌之功效。
上述治疗烧烫伤的外用药膏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I、制备A组分:
1)取河沙投入锅内,用文火炒松后,投入槐白皮共同拌炒,直至槐白皮呈灰褐色,出锅,筛出河沙,将槐白皮冷却后研磨成粉末,备用;所述河沙与槐白皮的重量比为3~4∶1;
将桑白皮、柳白皮、榆白皮、柏白皮分别按上述方法进行炮制,备用;
2)取步骤1)制得的5种原料粉末,按等重量比混合均匀,加入相当于该5种原料粉末总重2~3倍的植物油中,搅拌,均质后,于-0.05~-0.1MPa、20~25℃条件下浸泡60天以上,过滤,滤液即为A组分;所述在浸泡期间每隔4~6天搅拌一次;
II、制备B组分:
a)取熟石灰投入锅内,用文火炒松后,投入大黄共同拌炒,直至熟石灰呈桃红色、大黄呈灰黑色,出锅,筛出熟石灰,将大黄冷却后研磨成粉末,备用;所述熟石灰与大黄的重量比为3~4∶1;
b)取酸枣树皮和侧柏叶于50~65℃条件下烘烤至含水量≤10%,取出降至环境温度后,分别研磨成粉末,备用;
c)取锻石膏于50~65℃条件下烘烤20~25h,研磨成粉末,备用;
d)取栀子、白蔹、地榆、千里光、四季青分别研磨成粉末,然后分别隔水蒸20~40min,晾干,备用;
e)分别取经过步骤a)、b)、c)和d)处理所得的大黄、酸枣树皮、侧柏叶、煅石膏、栀子、白蔹、地榆、千里光和四季青粉末,按等重量比混合均匀,即得B组分;
III、取A组分和B组分按2~4∶1的重量比混合均匀,即得到治疗烧烫伤的外用药膏。
上述制备方法,
在步骤I的第2)步骤中,所述的植物油为茶籽油、菜籽油、橄榄油、大豆油或花生油,优选为茶籽油。
在步骤I的第2)步骤中,所述浸泡时间越长,所制得的药膏的药效越好,通常浸泡的时间为60~180天。
在上述方法的各个步骤中,所提到的研磨成粉末是指研磨至60目以上,通常是研磨至100~300目。
本发明所述药膏的使用方法为:以生理盐水清洗创面后,将药膏直接涂抹于烧烫伤创面上,厚度以不超过2mm合适,每天涂药2~3次;重度烧烫伤时最好是在烧烫伤第一天每隔10~20min涂药一次,之后每天涂药2~3次。当创面存在大面积水泡时,应先吸出水泡内的液体再用药,如创面已溃烂,应拭去脓液、脓痂后再涂药。轻度烧烫伤一般用药3~10天即可痊愈,重度烧烫伤一般用药15~25天即可痊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述药膏采用多味消肿止痛、清热解毒、生肌敛疮的原料药进行组方,各原料药之间协同作用,从而使药膏具有止痛快、愈合速度快的特点;特别是采用负压浸泡以及将原料药细研以增加其表面积,更有利于药的有效成份析出,增强了药膏的效力,对于烧烫伤具有良好的治愈效果,对已愈合的烧烫伤疤痕还具有止痒、滋润及使疤痕色泽变淡的功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以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1
I、制备A组分:
1)取河沙投入锅内,用文火炒松后,投入槐白皮共同拌炒,直至槐白皮呈灰褐色,出锅,筛出河沙,将槐白皮冷却后研磨至100目,备用;所述河沙与槐白皮的重量比为3∶1;
取河沙投入锅内,用文火炒松后,投入桑白皮共同拌炒,直至桑白皮呈灰褐色,出锅,筛出河沙,将桑白皮冷却后研磨至100目,备用;所述河沙与桑白皮的重量比为3∶1;
取河沙投入锅内,用文火炒松后,投入柳白皮共同拌炒,直至柳白皮呈灰褐色,出锅,筛出河沙,将柳白皮冷却后研磨至100目,备用;所述河沙与柳白皮的重量比为3∶1;
取河沙投入锅内,用文火炒松后,投入榆白皮共同拌炒,直至榆白皮呈灰褐色,出锅,筛出河沙,将榆白皮冷却后研磨至100目,备用;所述河沙与榆白皮的重量比为3∶1;
取河沙投入锅内,用文火炒松后,投入柏白皮共同拌炒,直至柏白皮呈灰褐色,出锅,筛出河沙,将柏白皮冷却后研磨至100目,备用;所述河沙与柏白皮的重量比为3∶1;
2)取步骤1)制得的5种原料粉末,按等重量比混合均匀,加入相当于该5种原料粉末总重2倍的茶籽油中,搅拌,均质后,于-0.1MPa、20℃条件下浸泡100天,过滤,滤液即为A组分;所述在浸泡期间每隔5天搅拌一次;
II、制备B组分:
a)取熟石灰投入锅内,用文火炒松后,投入大黄共同拌炒,直至熟石灰呈桃红色、大黄呈灰黑色,出锅,筛出熟石灰,将大黄冷却后研磨至100目,备用;所述熟石灰与大黄的重量比为2∶1;
b)取酸枣树皮和侧柏叶于55℃条件下烘烤至含水量≤5%,取出降至环境温度后,分别研磨至100目,备用;
c)取锻石膏于55℃条件下烘烤20h,研磨至100目,备用;
d)取栀子、白蔹、地榆、千里光、四季青分别研磨至100目,然后分别隔水蒸30min(水沸后开始计时),晾干,备用;
e)分别取经过步骤a)、b)、c)和d)处理所得的大黄、酸枣树皮、侧柏叶、煅石膏、栀子、白蔹、地榆、千里光和四季青粉末,按等重量比混合均匀,即得B组分;
III、取A组分和B组分按3∶1的重量比混合均匀,即得本发明所述的治疗烧烫伤的外用药膏。
实施例2
I、制备A组分:
1)取河沙投入锅内,用文火炒松后,投入槐白皮共同拌炒,直至槐白皮呈灰褐色,出锅,筛出河沙,将槐白皮冷却后研磨至80目,备用;所述河沙与槐白皮的重量比为4∶1;
将桑白皮、柳白皮、榆白皮、柏白皮分别按上述方法进行炮制,备用;
2)取步骤1)制得的5种原料粉末,按等重量比混合均匀,加入相当于该5种原料粉末总重3倍的茶籽油中,搅拌,均质后,于-0.08MPa、20℃条件下浸泡60天,过滤,滤液即为A组分;所述在浸泡期间每隔4天搅拌一次;
II、制备B组分:
a)取熟石灰投入锅内,用文火炒松后,投入大黄共同拌炒,直至熟石灰呈桃红色、大黄呈灰黑色,出锅,筛出熟石灰,将大黄冷却后研磨至80目,备用;所述熟石灰与大黄的重量比为4∶1;
b)取酸枣树皮和侧柏叶于65℃条件下烘烤至含水量≤8%,取出降至环境温度后,分别研磨至80目,备用;
c)取锻石膏于60℃条件下烘烤25h,研磨至80目,备用;
d)取栀子、白蔹、地榆、千里光、四季青分别研磨至80目,然后分别隔水蒸40min(水沸后开始计时),晾干,备用;
e)分别取经过步骤a)、b)、c)和d)处理所得的大黄、酸枣树皮、侧柏叶、煅石膏、栀子、白蔹、地榆、千里光和四季青粉末,按等重量比混合均匀,即得B组分;
III、取A组分和B组分按2∶1的重量比混合均匀,即得本发明所述的治疗烧烫伤的外用药膏。
实施例3
I、制备A组分:
1)取河沙投入锅内,用文火炒松后,投入槐白皮共同拌炒,直至槐白皮呈灰褐色,出锅,筛出河沙,将槐白皮冷却后研磨至300目,备用;所述河沙与槐白皮的重量比为4∶1;
将桑白皮、柳白皮、榆白皮、柏白皮分别按上述方法进行炮制,备用;
2)取步骤1)制得的5种原料粉末,按等重量比混合均匀,加入相当于该5种原料粉末总重2.5倍的茶籽油中,搅拌,均质后,于-0.05MPa、25℃条件下浸泡120天,过滤,滤液即为A组分;所述在浸泡期间每隔6天搅拌一次;
II、制备B组分:
a)取熟石灰投入锅内,用文火炒松后,投入大黄共同拌炒,直至熟石灰呈桃红色、大黄呈灰黑色,出锅,筛出熟石灰,将大黄冷却后研磨至100目,备用;所述熟石灰与大黄的重量比为3∶1;
b)取酸枣树皮和侧柏叶于50℃条件下烘烤至含水量≤10%,取出降至环境温度后,分别研磨至80目,备用;
c)取锻石膏于65℃条件下烘烤22h,研磨至80目,备用;
d)取栀子、白蔹、地榆、千里光、四季青分别研磨至200目,然后分别隔水蒸20min(水沸后开始计时),晾干,备用;
e)分别取经过步骤a)、b)、c)和d)处理所得的大黄、酸枣树皮、侧柏叶、煅石膏、栀子、白蔹、地榆、千里光和四季青粉末,按等重量比混合均匀,即得B组分;
III、取A组分和B组分按4∶1的重量比混合均匀,即得本发明所述的治疗烧烫伤的外用药膏。
实施例4
同实施例1,不同的是,在步骤I的第2)步骤中,浸泡的时间为180天;在步骤III中,A组分和B组分的重量比为2.5∶1。
实施例5
同实施例3,不同的是,在步骤I的第2)步骤中,浸泡的时间为200天。
实验例1
王某,男,50岁,桂林市人,2002年3月14日拌倒沸水锅,烫伤双足,双足背、左踝关节正侧、左胫前红肿,多个水泡形成,基底潮红,剧痛。伤后即将双足浸入冷水中,30分钟后开始涂本发明实施例1制得的药膏,每天涂药3次,8天后,痂膜脱落。愈合面滋润柔和,右踝关节无功能障碍。
实验例2
何某,女,26岁,桂林市人,2002年4月8日被蒸气喷出伤及右手,右手前臂背侧、手背、手指红肿、布满水泡,剧痛。吸出水泡内液体后开始涂本发明实施例1制得的药膏,指缝用棉签醮药浸润,指端用醮有药膏的纱布间隔,稍作固定,预防指指间创面粘连,每天涂药3次,7天痂膜脱落。愈合面滋润,轻微色素沉着,手指无挛缩,无功能障碍。
实验例3
刘莉莉,女,40岁,桂林市人,2002年10月21日被沸油烫伤双腿,双大腿前侧布满水泡,部分水泡基底苍白,有小红斑点,周围皮肤红肿,剧痛,烫伤面积约为本人体表面积15%。伤后白行用自来水冲淋,吸出水泡内液体(保留水泡表层在原位)后,开始涂用本发明实施例1制得的药膏,烫伤第1天,每间隔20分钟涂药一次,从第1次涂药开始1个小时后疼痛消除,用药至第3天痂膜形成,之后每天涂药膏3次,第4天开始脱痂,由浅入深,第12天后痂膜全部脱落,愈合面轻度色素沉着,无条索状疤痕。
实验例4
唐某,男,48岁,桂林市兴安县人,2004年月2日被汽油燃烧伤及右侧颜面部、右眼角外侧,右耳廓红肿,充血,辣痛,少许皮肤破裂,右额颞头发焦枯。伤后4分钟开始涂用本发明实施例2制得的药膏,烫伤第1天,每间隔10分钟涂药一次,涂药3次后完全止痛,2小时后红斑消退,形成一层粗皮;第2天开始每天涂药3次,第3天粗皮离体,第6天痂膜全部脱落,愈后无色素沉着,毛发开始再生。
实验例5
王雪英,女,53岁,桂林市人,2005年5月18日煎油时沸油溅出,烫伤右前臂2处,烫伤处红肿、充血、辣痛。烫伤后立即涂用本发明实施例2制得的药膏,当时止痛,未起水泡,用药2次,痊愈。
实验例6
蓝某,男,48岁,桂林市全州县人,2005年10月20日被汽油燃烧伤及颜面部,右额颞部头发焦灼,右额角起花生粒大小的水泡数个。右面部、右眼睑红肿,不能睁眼,右耳廓皮肤皲裂渗血,灼痛。伤后15分钟开始涂用本发明实施例3制得的药膏,烫伤第1天,每间隔10分钟涂药一次,涂药3次后灼热疼痛感消失,水泡萎缩,用药4小时后,右眼能睁开;第2天每天涂药3次,第4天耳廓皲裂的皮肤形成一层粗厚皮卷曲脱离体表;用药5天后额角痂皮脱落,愈后毛发再生。
实验例7
潘某,女,69岁,广西柳州人,脑溢血后遗症,右侧躯体感知障碍,2006年1月5日因家人放置热水袋时间过长,烫伤右侧腹壁,右腹壁手掌大水泡一个,壁厚,基底苍白,周围有小红斑点,水肿明显。烫伤第2天开始涂用本发明实施例3制得的药膏(第1次涂药后吸出水泡内液体),当天每隔15分钟涂药一次,用药3天后红斑消退,之后每天涂药三次,用药6天后痂皮硬化,用药第12天痂皮全部脱落。
实验例8
刘某,女,30岁,广西钦州人,2006年6月12日用沸油炸油饼时油溅出烫伤左颊部,红肿辣痛,立即涂用本发明实施例3制得的药膏,当时止痛,未起水泡。
实验例9
杨某,男,41岁,桂林灵川县人,2008年2月24日,不慎跌进生石灰溶解的池子里烫伤,后浸入冷水桶中,清理伤处粘有的石灰、污垢后发现右小腿中段以下全部受伤,皮肤青灰瘀暗、皱褶。胫前、足底红斑,足趾多个小血泡,伤后5小时后开始涂用本发明实施例4制得的药膏,当天每隔30分钟涂药一次,用药当天止痛,之后每天涂3次药,足趾趾间用蘸有药膏的纱布间隔,每天换纱布3次,预防趾间创面粘连。用药16天后痂皮完全脱落,足底皮肤无缺损,踝关节无功能障碍,趾间无粘连。
实验例10
张某,女,11岁,桂林市人,2010年7月26日被蒸气烫伤左颈部,经医院治疗创面已愈合,但创面遗留有深色疤痕,局部干燥、搔痒,牵拉不适。2010年9月20日开始涂用本发明实施例4制得的药膏,用药2次后搔痒消失,用药2天后疤痕色泽转淡,皮质滋润,牵拉不适感减轻。

Claims (6)

1.一种治疗烧烫伤的外用药膏,其特征在于:它由A组分和B组分按2~4∶1的重量比混合均匀所得,其中:
所述A组分通过以下方法制备:
1)取河沙投入锅内,用文火炒松后,投入槐白皮共同拌炒,直至槐白皮呈灰褐色,出锅,筛出河沙,将槐白皮冷却后研磨成粉末,备用;所述河沙与槐白皮的重量比为3~4∶1;
将桑白皮、柳白皮、榆白皮、柏白皮分别按上述方法进行炮制,备用;
2)取步骤1)制得的5种原料粉末,按等重量比混合均匀,加入相当于该5种原料粉末总重2~3倍的植物油中,搅拌,均质后,于-0.05~-0.1MPa、20~25℃条件下浸泡60天以上,过滤,滤液即为A组分;所述在浸泡期间每隔4~6天搅拌一次;
所述B组分通过以下方法制备:
a)取熟石灰投入锅内,用文火炒松后,投入大黄共同拌炒,直至熟石灰呈桃红色、大黄呈灰黑色,出锅,筛出熟石灰,将大黄冷却后研磨成粉末,备用;所述熟石灰与大黄的重量比为3~4∶1;
b)取酸枣树皮和侧柏叶于50~65℃条件下烘烤至含水量≤10%,取出降至环境温度后,分别研磨成粉末,备用;
c)取锻石膏于50~65℃条件下烘烤20~25h,研磨成粉末,备用;
d)取栀子、白蔹、地榆、千里光、四季青分别研磨成粉末,然后分别隔水蒸20~40min,晾干,备用;
e)分别取经过步骤a)、b)、c)和d)处理所得的大黄、酸枣树皮、侧柏叶、煅石膏、栀子、白蔹、地榆、千里光和四季青粉末,按等重量比混合均匀,所得混合物即为B组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烧烫伤的外用药膏,其特征在于:在制备A组分的方法中,所述的植物油为茶籽油、菜籽油、橄榄油、大豆油或花生油。
3.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烧烫伤的外用药膏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I、制备A组分:
1)取河沙投入锅内,用文火炒松后,投入槐白皮共同拌炒,直至槐白皮呈灰褐色,出锅,筛出河沙,将槐白皮冷却后研磨成粉末,备用;所述河沙与槐白皮的重量比为3~4∶1;
将桑白皮、柳白皮、榆白皮、柏白皮分别按上述方法进行炮制,备用;
2)取步骤1)制得的5种原料粉末,按等重量比混合均匀,加入相当于该5种原料粉末总重2~3倍的植物油中,搅拌,均质后,于-0.05~-0.1MPa、20~25℃条件下浸泡60天以上,过滤,滤液即为A组分;所述在浸泡期间每隔4~6天搅拌一次;
II、制备B组分:
a)取熟石灰投入锅内,用文火炒松后,投入大黄共同拌炒,直至熟石灰呈桃红色、大黄呈灰黑色,出锅,筛出熟石灰,将大黄冷却后研磨成粉末,备用;所述熟石灰与大黄的重量比为3~4∶1;
b)取酸枣树皮和侧柏叶于50~65℃条件下烘烤至含水量≤10%,取出降至环境温度后,分别研磨成粉末,备用;
c)取锻石膏于50~65℃条件下烘烤20~25h,研磨成粉末,备用;
d)取栀子、白蔹、地榆、千里光、四季青分别研磨成粉末,然后分别隔水蒸20~40min,晾干,备用;
e)分别取经过步骤a)、b)、c)和d)处理所得的大黄、酸枣树皮、侧柏叶、煅石膏、栀子、白蔹、地榆、千里光和四季青粉末,按等重量比混合均匀,即得B组分;
III、取A组分和B组分按2~4∶1的重量比混合均匀,即得到治疗烧烫伤的外用药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治疗烧烫伤的外用药膏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I的第2)步骤中,所述的植物油为茶籽油、菜籽油、橄榄油、大豆油或花生油。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治疗烧烫伤的外用药膏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I的第2)步骤中,所述浸泡时间为60~180天。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治疗烧烫伤的外用药膏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研磨成粉末是指研磨至60目以上。
CN2011104027851A 2011-12-07 2011-12-07 一种治疗烧烫伤的外用药膏及其制备方法 Pending CN10242337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4027851A CN102423377A (zh) 2011-12-07 2011-12-07 一种治疗烧烫伤的外用药膏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4027851A CN102423377A (zh) 2011-12-07 2011-12-07 一种治疗烧烫伤的外用药膏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23377A true CN102423377A (zh) 2012-04-25

Family

ID=459574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4027851A Pending CN102423377A (zh) 2011-12-07 2011-12-07 一种治疗烧烫伤的外用药膏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423377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25925A (zh) * 2015-09-23 2015-12-09 李小涛 医治水火烫伤的中药制剂及制备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95848A (zh) * 1999-11-16 2001-05-23 唐永奎 烧烫伤散
CN1397330A (zh) * 2002-08-19 2003-02-19 赵德才 一种烧烫伤膏
CN101757246A (zh) * 2009-10-23 2010-06-30 成钢 负离子远红外纳米银、锌、硒元素中药外治烧烫伤的药剂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95848A (zh) * 1999-11-16 2001-05-23 唐永奎 烧烫伤散
CN1397330A (zh) * 2002-08-19 2003-02-19 赵德才 一种烧烫伤膏
CN101757246A (zh) * 2009-10-23 2010-06-30 成钢 负离子远红外纳米银、锌、硒元素中药外治烧烫伤的药剂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25925A (zh) * 2015-09-23 2015-12-09 李小涛 医治水火烫伤的中药制剂及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02677B (zh) 一种烧烫伤液、烧烫伤膏及其制备方法
CN1199668C (zh) 一种治疗烧烫伤的排毒生肌中药膏及其制法
CN100457155C (zh) 治疗烧烫伤的药物
CN106606721B (zh) 一种治疗瘙痒性皮肤病的紫蛇洗剂
CN104758341A (zh) 一种创伤、烫伤、褥疮药膏及其制备使用方法
CN102488791A (zh) 一种用于湿疹、皮炎的中药颗粒剂
CN100434109C (zh) 一种治疗烧烫伤的药膏及其制造方法
CN103446443A (zh) 一种烧伤膏及其制备方法
CN102423377A (zh) 一种治疗烧烫伤的外用药膏及其制备方法
CN104208165B (zh) 治疗手足皲裂的中药软膏
CN103948889B (zh) 具有扶阳作用的中药组合物和中药药酒及其制备方法
CN107252450A (zh) 一种具有解毒生肌作用的外用膏药
CN101181431B (zh) 烧烫伤提毒生肌黄连膏及其制备方法
CN105596742B (zh) 一种治疗烧烫伤的外用中药软膏及其制备方法
CN105055685A (zh) 一种治疗冻疮的药膏及其制备方法
CN108283670A (zh) 一种治疗烧烫伤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3432300B (zh) 一种治疗毒蛇咬伤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CN101632775A (zh) 一种外用中药膏剂
CN109481514A (zh) 一种治疗烧烫伤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1804136A (zh) 烫灼烧伤疮疡外贴膏及配制方法
CN104398766A (zh) 一种治疗烫伤的外用药膏
CN106236900A (zh) 一种用于治疗烧伤的复方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1991466A (zh) 一种烫烧伤药膏及制备方法
CN105944074A (zh) 一种风湿关节贴及其制备方法
CN105641150A (zh) 一种烫伤药水的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