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14745B - 编码装置、解码装置及编码、解码方法 - Google Patents

编码装置、解码装置及编码、解码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14745B
CN102414745B CN201080019814.XA CN201080019814A CN102414745B CN 102414745 B CN102414745 B CN 102414745B CN 201080019814 A CN201080019814 A CN 201080019814A CN 102414745 B CN102414745 B CN 10241474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f
filter coefficient
filter
signal
adapting fil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1981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14745A (zh
Inventor
押切正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II Holdings 12 LLC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4147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147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147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1474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LSPEECH ANALYSIS TECHNIQUES OR SPEECH SYNTHESIS; SPEECH RECOGNITION; SPEECH OR VOICE PROCESSING TECHNIQUES; SPEECH OR AUDIO CODING OR DECODING
    • G10L19/00Speech or audio signals analysis-synthesis techniques for redundancy reduction, e.g. in vocoders; Coding or decoding of speech or audio signals, using source filter models or psychoacoustic analysis
    • G10L19/005Correction of errors induced by the transmission channel, if related to the coding algorithm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LSPEECH ANALYSIS TECHNIQUES OR SPEECH SYNTHESIS; SPEECH RECOGNITION; SPEECH OR VOICE PROCESSING TECHNIQUES; SPEECH OR AUDIO CODING OR DECODING
    • G10L19/00Speech or audio signals analysis-synthesis techniques for redundancy reduction, e.g. in vocoders; Coding or decoding of speech or audio signals, using source filter models or psychoacoustic analysis
    • G10L19/008Multichannel audio signal coding or decoding using interchannel correlation to reduce redundancy, e.g. joint-stereo, intensity-coding or matrixing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LSPEECH ANALYSIS TECHNIQUES OR SPEECH SYNTHESIS; SPEECH RECOGNITION; SPEECH OR VOICE PROCESSING TECHNIQUES; SPEECH OR AUDIO CODING OR DECODING
    • G10L19/00Speech or audio signals analysis-synthesis techniques for redundancy reduction, e.g. in vocoders; Coding or decoding of speech or audio signals, using source filter models or psychoacoustic analysis
    • G10L19/02Speech or audio signals analysis-synthesis techniques for redundancy reduction, e.g. in vocoders; Coding or decoding of speech or audio signals, using source filter models or psychoacoustic analysis using spectral analysis, e.g. transform vocoders or subband vocoders
    • G10L19/0204Speech or audio signals analysis-synthesis techniques for redundancy reduction, e.g. in vocoders; Coding or decoding of speech or audio signals, using source filter models or psychoacoustic analysis using spectral analysis, e.g. transform vocoders or subband vocoders using subband decomposition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LSPEECH ANALYSIS TECHNIQUES OR SPEECH SYNTHESIS; SPEECH RECOGNITION; SPEECH OR VOICE PROCESSING TECHNIQUES; SPEECH OR AUDIO CODING OR DECODING
    • G10L19/00Speech or audio signals analysis-synthesis techniques for redundancy reduction, e.g. in vocoders; Coding or decoding of speech or audio signals, using source filter models or psychoacoustic analysis
    • G10L19/02Speech or audio signals analysis-synthesis techniques for redundancy reduction, e.g. in vocoders; Coding or decoding of speech or audio signals, using source filter models or psychoacoustic analysis using spectral analysis, e.g. transform vocoders or subband vocoders
    • G10L19/0204Speech or audio signals analysis-synthesis techniques for redundancy reduction, e.g. in vocoders; Coding or decoding of speech or audio signals, using source filter models or psychoacoustic analysis using spectral analysis, e.g. transform vocoders or subband vocoders using subband decomposition
    • G10L19/0208Subband vocoders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LSPEECH ANALYSIS TECHNIQUES OR SPEECH SYNTHESIS; SPEECH RECOGNITION; SPEECH OR VOICE PROCESSING TECHNIQUES; SPEECH OR AUDIO CODING OR DECODING
    • G10L19/00Speech or audio signals analysis-synthesis techniques for redundancy reduction, e.g. in vocoders; Coding or decoding of speech or audio signals, using source filter models or psychoacoustic analysis
    • G10L19/04Speech or audio signals analysis-synthesis techniques for redundancy reduction, e.g. in vocoders; Coding or decoding of speech or audio signals, using source filter models or psychoacoustic analysis using predictive techniques
    • G10L19/16Vocoder architecture
    • G10L19/18Vocoders using multiple modes
    • G10L19/24Variable rate codecs, e.g. for generating different qualities using a scalable representation such as hierarchical encoding or layered encod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udiology, Speech & Language Pathology (AREA)
  •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ompression, Expansion, Code Conversion, And Decoder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公开了在使用自适应滤波器对多声道信号进行高效率编码的情况下,快速消除由分组丢失等传输差错造成的编码侧终端与解码侧终端的自适应滤波器的失步,抑制音质劣化的编码装置、解码装置及编码、解码方法。在作为编码侧终端的本终端中,缓冲器(114)存储更新后的滤波器系数,开关(113)在表示作为解码侧终端的相对终端中有无分组丢失的分组丢失检测信息显示存在分组丢失的情况下,从缓冲器(114)向自适应滤波器(115)输出与从相对终端将分组丢失检测信息通知给本终端为止所需的通知时间对应的帧数NX加1的(NX+1)帧之前的先前的滤波器系数,自适应滤波器(115)使用(NX+1)帧之前的先前的滤波器系数,进行滤波处理。

Description

编码装置、解码装置及编码、解码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自适应滤波器实现多声道信号的高效率编码的编码装置、解码装置及编码、解码方法。
背景技术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为了电波资源等的有效利用,要求将声音信号压缩为低比特率后进行传输。另一方面,还期望通话声音的质量提高和临场感较强的通话服务的实现,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不仅对单声道信号,而且对多声道音响信号,特别是立体声音响信号,希望高质量地进行编码。
为了使用低比特率对立体声音响信号(两声道音响信号)或者多声道音响信号进行编码,利用声道间的相关性的方法比较有效。作为利用声道间的相关性的方法,已知利用自适应滤波器根据某个声道的信号反向自适应预测其他声道的信号的方法(参照非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1)。
该方法使用自适应滤波器估计信号从声源到达左麦克风与右麦克风时的声源-左麦克风间以及声源-右麦克风间的音响特性。作为自适应滤波器,使用FIR(Finite Impulse Response,有限冲激响应)滤波器。
以下,以估计立体声音响信号的音响特性的情况为例,说明使用自适应滤波器的推定方法。
在图1中,HL(z)表示从声源到左麦克风的音响特性,HR(z)表示从声源到右麦克风的音响特性。假设,在使用自适应滤波器根据左信号估计右信号的情况下,使自适应滤波器的传递函数G(z)对于HL(z)以及HR(z)满足式(1)的关系。
G ( z ) = H R ( z ) H L ( z ) . . . ( 1 )
并且,使用具有满足式(1)的传递函数G(z)的自适应滤波器,根据左信号预测右信号,对其估计误差进行量化。这样,通过使用自适应滤波器除去左信号与右信号的相关性,能够实现高效的编码。
自适应滤波器的传递函数G(z)如式(2)所示。
G ( z ) = Σ n = 0 N - 1 g k ( n ) · z - n . . . ( 2 )
在式(2)中,gk(n)表示时刻k的自适应滤波器的第n个(滤波器系数次数n的)滤波器系数,z表示z变换变量,N表示自适应滤波器的滤波次数(滤波器系数次数n的最大值)。
自适应滤波器以样本处理单位依次更新滤波器系数,并且估计音响特性。在自适应滤波器的滤波器系数的更新使用学习识别法(NLMS(normalizedleast-mean-square,归一化最小均方)算法的情况下,自适应滤波器的滤波器系数gk(n)按照式(3)进行更新。
如上所述,gk(n)是时刻k的自适应滤波器的第n个(滤波器系数次数n的)滤波器系数,N是自适应滤波器的滤波次数(滤波器系数次数n的最大值)。另外,e(k)是时刻k的误差信号,xk(n)是乘以自适应滤波器的第n个(滤波器系数次数n的)滤波器系数的时刻k的输入信号。另外,α是控制自适应滤波器的更新速度的参数,β是防止式(3)的分母为零的参数,取正值。
此时,自适应滤波器的滤波次数N需要根据声源与麦克风间的音响特性决定。例如,为了确保足够的性能,需要表示100ms左右的时间长度的音响特性。在此情况下,自适应滤波器的滤波器系数必须具备相当于时间长度100ms的滤波次数N,因此,在输入信号的采样频率为32kHz的情况下,为了得到100ms的时间长度的音响特性所需的自适应滤波器的滤波次数N为3200。
这样,自适应滤波器的滤波器系数的更新使用误差信号e(k)与输入自适应滤波器的输入信号xk(n)进行。此处,输入信号xk(n)具体而言是对一个声道信号进行了编码或解码的信号。另外,误差信号是将使用自适应滤波器预测的信号从另一个声道信号中减去,并对减法运算后的信号进行了编码/解码的信号。因此,能够在编码单元以及解码单元中分别不使用附加信息而生成上述误差信号以及输入信号这两者。即,能够在不增加比特率的情况下,完全相同地更新编码单元以及解码单元的自适应滤波器。这是使用自适应滤波器的编码方式的优点之一。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平11-509388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S.Minami,O.Okuda,“Stereophonic ADPCM Voice CodingMethod”,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coustics,Speech,and SignalProcessing1990(ICASSP1990,1990年IEEE声学、语音和信号处理国际会议),1990年4月,pp.1113-1116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另一方面,在产生了分组丢失或者误码等传输差错的情况下,存在如下问题。即,在产生了传输差错时,滤波器系数的更新所使用的输入信号以及误差信号在编码单元与解码单元中不同。其结果是,使用不同信号更新滤波器系数,因此在编码单元与解码单元中滤波器系数不同。以下,将在编码单元与解码单元中滤波器系数不同的情况称为“自适应滤波器失步”。另外,将在编码单元与解码单元中自适应滤波器的滤波器系数一致的情况称为“自适应滤波器取同步”。
存在着一旦发生传输差错,在编码单元与解码单元中自适应滤波器失步,则无法立即取得同步,到取得同步为止需要一段时间,在此期间解码信号的音质发生劣化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在使用自适应滤波器对多声道信号进行高效率编码的情况下,能够快速消除由分组丢失等传输差错造成的编码侧终端与解码侧终端的自适应滤波器的失步,抑制音质劣化的编码装置、解码装置及编码、解码方法。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编码装置所采用的结构包括:第一编码单元,对第一声道信号进行编码,生成第一编码信息;第一解码单元,对所述第一编码信息进行解码,生成第一解码信号;自适应滤波器,对所述第一解码信号实施滤波处理,生成第二声道信号的预测信号;误差信号生成单元,通过求所述第二声道信号与所述预测信号的误差,生成误差信号;第二编码单元,对所述误差信号进行编码,生成第二编码信息;第二解码单元,对所述第二编码信息进行解码,生成解码误差信号;以及存储单元,存储所述滤波处理中使用的滤波器系数,以及第一切换单元,基于从通信对方发送来的表示有无传输差错的第一检测信息,切换从所述存储单元到所述自适应滤波器的连接状态,所述自适应滤波器使用所述第一解码信号以及所述解码误差信号更新所述滤波器系数,并且在所述第一切换单元将所述存储单元与所述自适应滤波器进行了连接的情况下,从所述存储单元输入先前的滤波器系数,使用所述先前的滤波器系数作为所述自适应滤波器的滤波器系数,进行所述滤波处理,所述自适应滤波器从所述存储单元输入基于从所述通信对方将所述第一检测信息通知给本装置为止所需的通知时间而预先设定的帧数的先前的滤波器系数,并且所述自适应滤波器待机到所述通信对方的所述第一检测信息到达为止,然后使用所述先前的滤波器系数置换所述自适应滤波器的滤波器系数。
本发明的编码装置所采用的结构包括:第一编码单元,对第一声道信号进行编码,生成第一编码信息;第一解码单元,对所述第一编码信息进行解码,生成第一解码信号;自适应滤波器,对所述第一解码信号实施滤波处理,生成第二声道信号的预测信号;误差信号生成单元,通过求所述第二声道信号与所述预测信号的误差,生成误差信号;第二编码单元,对所述误差信号进行编码,生成第二编码信息;第二解码单元,对所述第二编码信息进行解码,生成解码误差信号;以及存储单元,存储所述滤波处理中使用的滤波器系数;第一切换单元,基于从通信对方发送来的表示有无传输差错的第一检测信息,切换从所述存储单元到所述自适应滤波器的连接状态,所述自适应滤波器使用所述第一解码信号以及所述解码误差信号更新所述滤波器系数,并且在所述第一切换单元将所述存储单元和所述自适应滤波器进行了连接的情况下,从所述存储单元输入先前的滤波器系数,使用所述先前的滤波器系数作为所述自适应滤波器的滤波器系数,进行所述滤波处理;变化检测单元,检测所述第一声道信号与所述第二声道信号的立体声感有无变化,生成第二检测信息;以及第二切换单元,基于所述第二检测信息,切换从所述自适应滤波器到所述存储单元的连接状态,所述第二切换单元在所述第二检测信息显示存在所述立体声感的变化的情况下,将所述自适应滤波器和所述存储单元连接,所述存储单元在所述第二切换单元将所述自适应滤波器和所述存储单元连接的情况下,存储所述自适应滤波器中更新后的滤波器系数。
本发明的解码装置所采用的结构包括:第一解码单元,对有关第一声道信号的第一编码信息进行解码,生成第一解码信号;第二解码单元,对有关第二声道信号的第二编码信息进行解码,生成解码误差信号;自适应滤波器,对所述第一解码信号实施滤波处理,生成预测信号,使用所述第一解码信号以及所述解码误差信号更新所述滤波处理中使用的滤波器系数;存储单元,存储所述滤波器系数;检测单元,检测有无传输差错,将检测结果生成为第一检测信息;测量单元,对从作为所述检测结果检测出存在传输差错开始的经过时间进行计数;以及第一切换单元,在所述经过时间与规定的时间一致的情况下,将所述存储单元和所述自适应滤波器连接,所述自适应滤波器在所述第一切换单元将所述存储单元和所述自适应滤波器进行了连接的情况下,从所述存储单元输入先前的滤波器系数,使用所述先前的滤波器系数作为所述自适应滤波器的滤波器系数进行所述滤波处理,所述第一切换单元在所述经过时间与基于从本装置将所述第一检测信息通知给通信对方为止所需的通知时间而预先设定的时间一致的情况下,将所述存储单元和所述自适应滤波器连接,所述自适应滤波器从所述存储单元输入基于所述通知时间而预先设定的帧数的先前的滤波器系数,待机到所述通信对方的所述第一监测信息到达为止,然后使用上述先前的滤波器系数置换所述自适应滤波器的滤波器系数。
本发明的编码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第一编码步骤,对第一声道信号进行编码,生成第一编码信息;第一解码步骤,对所述第一编码信息进行解码,生成第一解码信号;滤波步骤,在自适应滤波器中,对所述第一解码信号实施滤波处理,生成第二声道信号的预测信号;误差信号生成步骤,通过求所述第二声道信号与所述预测信号的误差,生成误差信号;第二编码步骤,对所述误差信号进行编码,生成第二编码信息;第二解码步骤,对所述第二编码信息进行解码,生成解码误差信号;更新步骤,使用所述第一解码信号以及所述解码误差信号更新所述自适应滤波器的滤波器系数;以及存储步骤,将更新后的所述滤波器系数存储到存储器中;第一切换步骤,基于从通信对方发送来的表示有无传输差错的第一检测信息,切换从所述存储器到所述自适应滤波器的连接状态,在所述滤波步骤中,在所述第一切换步骤中将所述存储器和所述自适应滤波器进行了连接的情况下,将先前的滤波器系数从所述存储器输入到所述自适应滤波器,使用所述先前的滤波器系数作为所述自适应滤波器的滤波器系数,进行所述滤波处理,在所述滤波步骤中,从所述存储器输入基于从所述通信对方将所述第一检测信息通知给本装置为止所需的通知时间而预先设定的帧数的先前的滤波器系数,并且待机到所述通信对方的所述第一检测信息到达为止,然后使用所述先前的滤波器系数置换所述自适应滤波器的滤波器系数。
本发明的解码装置所采用的结构包括如下步骤:第一解码单元,对有关第一声道信号的第一编码信息进行解码,生成第一解码信号;第二解码单元,对有关第二声道信号的第二编码信息进行解码,生成解码误差信号;自适应滤波器,对所述第一解码信号实施滤波处理,生成预测信号,使用所述第一解码信号以及所述解码误差信号更新所述滤波处理中使用的滤波器系数;以及存储单元,存储所述滤波器系数;检测单元,检测有无传输差错,将检测结果生成为第一检测信息;测量单元,对从作为所述检测结果检测出存在传输差错开始的经过时间进行计数;以及第一切换单元,在所述经过时间与规定的时间一致的情况下,将所述存储单元和所述自适应滤波器连接,所述自适应滤波器在所述第一切换单元将所述存储单元和所述自适应滤波器进行了连接的情况下,从所述存储单元输入先前的滤波器系数,使用所述先前的滤波器系数作为所述自适应滤波器的滤波器系数,进行所述滤波处理;变化检测单元,检测所述第一声道信号与所述第二声道信号的立体声感有无变化,生成第二检测信息;以及第二切换单元,基于所述第二检测信息,切换从所述自适应滤波器到所述存储单元的连接状态,所述第二切换单元在所述第二检测信息显示存在所述立体声感的变化的情况下,将所述自适应滤波器和所述存储单元连接,所述存储单元在所述第二切换单元将所述自适应滤波器和所述存储单元进行了连接的情况下,存储所述自适应滤波器中更新后的滤波器系数。
本发明的解码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第一解码步骤,对有关第一声道信号的第一编码信息进行解码,生成第一解码信号;第二解码步骤,对有关第二声道信号的第二编码信息进行解码,生成解码误差信号;滤波步骤,在自适应滤波器中,对所述第一解码信号实施滤波处理,生成预测信号,使用所述第一解码信号以及所述解码误差信号更新所述滤波处理中使用的滤波器系数;存储步骤,将更新后的所述滤波器系数存储到存储器中;检测步骤,检测有无传输差错,将检测结果生成为第一检测信息;测量步骤,对从作为所述检测结果检测出存在传输差错开始的经过时间进行计数;以及第一切换步骤,在所述经过时间与规定的时间一致的情况下,将所述存储器和所述自适应滤波器连接,在所述滤波步骤中,在所述第一切换步骤中将所述存储器和所述自应滤波器进行了连接的情况下,将先前的滤波器系数从所述存储器输入到所述自适应滤波器,使用所述先前的滤波器系数作为所述自适应滤波器的滤波器系数,进行所述滤波处理,在所述第一切换步骤中,在所述经过时间与基于从本装置将所述第一检测信息通知给通信对方为止所需的通知时间而预先设定的时间一致的情况下,将所述存储器和所述自适应滤波器连接,在所述滤波步骤中,从所述存储器输入基于所述通知时间而预先设定的帧数的先前的滤波器系数,待机到所述通信对方的所述第一检测信息到达为止,然后使用上述先前的滤波器系数置换所述自适应滤波器的滤波器系数。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使用自适应滤波器对多声道信号进行高效率编码的情况下,能够快速消除由分组丢失等传输差错造成的编码侧终端与解码侧终端的自适应滤波器的失步,抑制音质劣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估计立体声音响信号的音响特性的方法的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终端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编码侧终端(本终端)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解码侧终端(相对终端)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5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自适应滤波器的滤波器系数的置换方法的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终端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编码侧终端(本终端)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解码侧终端(相对终端)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9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2的自适应滤波器的滤波器系数的置换方法的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编码侧终端(本终端)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解码侧终端(相对终端)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方框图。
符号说明
100终端
110、210、210A编码单元
111第一编码单元
112、151第一解码单元
113、155、213、252开关
114、154缓冲器
115、156自适应滤波器
116减法运算单元
117第二编码单元
118、152第二解码单元
120复用单元
130分组丢失检测单元
140分离单元
150、250、250A解码单元
153计数器
157、211加法单元
212、212A、251、251A立体声感变化检测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本发明在使用自适应滤波器对多声道信号进行高效率编码的情况下,即使发生传输差错也能快速取得编码侧与解码侧的自适应滤波器的同步。此外,以下,以对立体声音响信号进行编码/解码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另外,预测所使用的声道为左信号(L信号),被预测的声道为右信号(R信号),以此进行说明。另外,以下,作为传输差错,以产生分组丢失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以下,对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搭载了编码单元以及解码单元的通信终端装置(以下简称为“终端”)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概略图。
如图2所示,终端#1与终端#2进行双向通信。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终端#1与终端#2均输入两声道信号进行编码,并对两声道信号进行解码。
此外,在该图中,信号线(a1)~(a4)表示从终端#2向终端#1通知后述的分组丢失检测信息的信号线,信号线(b1)~(b4)表示从终端#1向终端#2通知分组丢失检测信息的信号线。信号线(a1)~(a4)是将终端#1作为编码侧终端(以下称为“本终端”),终端#2作为解码侧终端(以下称为“相对终端”)时的信号线,信号线(b1)~(b4)是将终端#2作为编码侧终端(本终端),终端#1作为解码侧终端(相对终端)时的信号线。信号线(a1)~(a4)以及信号线(b1)~(b4)均表示从相对终端向本终端通知分组丢失检测信息的信号线,因此以下对信号线(a1)~(a4)进行说明,省略对信号线(b1)~(b4)的说明。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终端#1作为本终端,终端#2作为相对终端进行说明。
此外,图2是通过带内方式(inband)从相对终端向本终端通知分组丢失检测信息的情况下的结构例。在带内方式中,相对终端将分组丢失检测信息包含在复用数据中通知给本终端。
(信号线(a1):本终端的编码侧)
包括左声道信号与右声道信号的立体声音响信号以20ms左右的帧为单位输入到本终端的编码单元110中。在编码单元110中,对输入的左声道信号(以下称为“输入L信号”)以及输入的右声道信号(以下称为“输入R信号”)实施编码处理,生成编码数据。此外,在后面描述编码单元110的内部结构的细节。
在复用单元120中,从得到的编码数据生成分组,生成分组经由传输路径向相对终端传输。
(信号线(a2):相对终端的解码侧)
从本终端的编码单元110输出的分组输入到相对终端的分组丢失检测单元130以及分离单元140中。
在分组丢失检测单元130中,判定是否从本终端接收了分组。在接收了来自本终端的分组情况下,在分组丢失检测信息中设定0。另一方面,在未接收来自本终端的分组的情况下,认为发生了分组丢失,在分组丢失检测信息中设定1。分组丢失检测信息输出到解码单元150以及复用单元120。
在相对终端的分离单元140中,从相对终端发送来的分组被分离为编码数据与分组丢失检测信息(来自终端#1的)。编码数据输出到解码单元150,分组丢失检测信息(来自终端#1的)输出到编码单元110。
在相对终端的解码单元150中,使用编码数据以及从分组丢失检测单元130输出的分组丢失检测信息,生成输出L信号以及输出R信号。解码单元150的细节在后面描述。
(信号线(a3):相对终端的编码侧)
在相对终端的复用单元120中,从分组丢失检测单元130输出的分组丢失检测信息被嵌入到分组中,该分组经由传输路径向本终端传输。在该分组中,还包含从相对终端向本终端传输的编码数据。
(信号线(a4):本终端的解码侧)
在本终端的分离单元140中,从相对终端发送来的分组被分离为编码数据与分组丢失检测信息(来自终端#2的)。编码数据输出到解码单元150,分组丢失检测信息(来自终端#2的)输出到编码单元110。
这样,从相对终端向本终端通知分组丢失检测信息,分组丢失检测信息输出到本终端的编码单元110。另外,在相对终端中,分组丢失检测信息输出到相对终端的解码单元150。本终端的编码单元110以及相对(对方)终端的解码单元150的自适应滤波器在相对终端的分组丢失检测信息显示1的情况下,将自适应滤波器的滤波器系数置换为从缓冲器提供的滤波器系数。不过,相对终端的解码单元150待机到相对终端的分组丢失检测信息到达本终端的编码单元110为止,然后置换自适应滤波器的滤波器系数。即,本终端的编码单元110与相对终端的解码单元150在相同的时机使用先前的滤波器系数置换自适应滤波器的滤波器系数。该待机的时间是从相对终端将相对终端的分组丢失检测信息通知给本终端为止所需的时间(通知时间),是系统固有的时间,因而预先设定作为待机时间需要等待多少帧。
这样,本终端的编码单元110以及相对终端的解码单元150在相对终端中发生了分组丢失的情况下,使用先前的帧的滤波器系数置换自适应滤波器的滤波器系数。此时,相对终端的解码单元150待机到相对终端的分组丢失检测信息到达本终端的编码单元110为止,然后置换自适应滤波器的滤波器系数。据此,在发生了分组丢失的情况下,也能够在编码侧与解码侧同时使用先前的帧的滤波器系数置换自适应滤波器的滤波器系数,因而在发生了自适应滤波器的失步的情况下,也能避免自适应滤波器的失步长时间持续,快速恢复滤波器系数的可靠性。
以上,对本实施方式的自适应滤波器的滤波器系数的置换方法的概要进行了说明。以下,对本终端以及相对终端的内部结构以及动作的细节进行说明。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编码侧终端(本终端)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方框图。此外,为了避免说明变得复杂,在图3中,示出与编码有关的结构单元,省略与解码有关的结构单元的图示以及说明。
第一编码单元111对输入的左声道信号(输入L信号)进行编码处理,通过编码处理生成第一编码数据,并将第一编码数据输出到复用单元120。另外,第一编码单元111将第一编码数据输出到第一解码单元112。
第一解码单元112对第一编码数据进行解码处理,生成解码L信号。第一解码单元112将生成的解码L信号输出到自适应滤波器115。
开关113参照从相对终端发送来的分组丢失检测信息,在分组丢失检测信息为1的情况下,即在相对终端中检测出了分组丢失的情况下,设定为接通。另一方面,在分组丢失检测信息为0的情况下,即在相对终端中未检测出分组丢失的情况下,开关113设定为断开。
缓冲器114至少存储先前(NX+1)帧的滤波器系数。此处,NX表示与从相对终端将分组丢失检测信息发送到向本终端为止的时间(通知时间)对应的帧数。
缓冲器114在开关113设定为接通后,将存储的自适应滤波器115的滤波器系数中(NX+1)帧之前的滤波器系数输出到自适应滤波器115。
自适应滤波器115具有式(2)所示的传递函数,对解码L信号以样本处理单位进行滤波处理,生成预测R信号。预测R信号使用式(4)生成。
R ′ ( i ) = Σ n = 0 N - 1 g k ( n ) · L dec ( i - n ) . . . ( 4 )
此处,Ldec(i)是时刻i的解码L信号,gk(n)是时刻k的自适应滤波器115的第n个(滤波器系数次数n的)滤波器系数,R’(i)是时刻i的预测R信号。
从式(4)可知,预测R信号利用解码L信号与自适应滤波器115的滤波器系数的卷积运算得到。自适应滤波器115将生成的预测R信号输出到减法运算单元116。
自适应滤波器115在开关113接通的情况下,将自适应滤波器115的滤波器系数置换为从缓冲器114发送来的滤波器系数,并进行滤波。另一方面,自适应滤波器115在开关113断开的情况下,使用当前的自适应滤波器的滤波器系数进行滤波。
减法运算单元116从输入的右声道信号(输入R信号)中减去预测R信号,生成误差R信号。减法运算单元116将生成的误差R信号输出到第二编码单元117。
第二编码单元117对误差R信号进行编码处理,生成第二编码数据。第二编码单元117将第二编码数据输出到复用单元120。另外,第二编码单元117将第二编码数据输出到第二解码单元118。
第二解码单元118对第二编码数据进行解码处理,生成解码误差R信号。第二解码单元118将生成的解码误差R信号输出到自适应滤波器115。
自适应滤波器115使用解码误差R信号以及解码L信号,按照式(5)更新自适应滤波器115的滤波器系数,以备下一个输入信号的处理。
g k + 1 ( n ) = g k ( n ) + α Σ i = 0 N - 1 L dec ( i ) 2 + β · R e _ dec ( k ) · L dec ( n ) . . . ( 5 )
在式(5)中,Ldec(n)表示与自适应滤波器115的第n个(滤波器系数次数n的)滤波器系数gk(n)相乘的解码L信号,Re_dec(k)表示时刻k的解码误差R信号。
自适应滤波器115将更新后的滤波器系数输出到缓冲器114。
缓冲器114丢弃缓冲器114中存储的滤波器系数中最早的滤波器系数,存储由自适应滤波器115新更新的当前帧的滤波器系数。例如,在缓冲器114存储先前(NX+1)帧的滤波器系数的情况下,缓冲器114丢弃(NX+1)帧之前的滤波器系数,存储更新后的当前帧的滤波器系数。
复用单元120对第一编码数据以及第二编码数据进行复用,从得到的复用数据生成分组,并将生成的分组输出到未图示的传输路径。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解码侧终端(相对终端)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方框图。此外,为了避免说明变得复杂,在图4中,示出与解码有关的结构单元,省略与编码有关的结构单元的图示以及说明。从图3的本终端传输的分组输入到图4的相对终端。
分组丢失检测单元130作为传输差错而检测有无分组丢失。例如,分组丢失检测单元130通过判定是否接收了来自本终端的分组来检测有无分组丢失。在接收了分组的情况下,分组丢失检测单元130在分组丢失检测信息中设定0。另一方面,在未接收分组的情况下,分组丢失检测单元130认为发生了分组丢失,在分组丢失检测信息中设定1。分组丢失检测单元130将分组丢失检测信息输出到计数器153以及复用单元120。
分离单元140将分组中包含的复用数据分离为第一编码数据与第二编码数据,将第一编码数据输出到第一解码单元151,将第二编码数据输出到第二解码单元152。
第一解码单元151对第一编码数据进行解码处理,生成解码L信号。第一解码单元151将解码L信号输出到自适应滤波器156。
第二解码单元152对第二编码数据进行解码处理,生成解码误差R信号。第二解码单元152将解码误差R信号输出到加法单元157以及自适应滤波器156。
计数器153接收分组丢失检测信息,在分组丢失检测信息显示1的情况下,即表示有分组丢失的情况下,开始计数。计数器153对计数开始后的处理帧数进行计数。例如,计数器153在一帧的处理结束后使计数值增1。并且,计数器153在计数值到达NX时,将开关155设定为接通。此处,NX是与分组丢失检测信息从相对终端到达本终端为止的时间(通知时间)对应的帧数。即,计数器153在从分组丢失检测信息显示1开始NX帧之后将开关155设定为接通。
缓冲器154至少存储自适应滤波器156的先前(NX+1)帧的滤波器系数。
缓冲器154在开关155设定为接通后,将存储的自适应滤波器156的滤波器系数中(NX+1)帧之前的滤波器系数输出到自适应滤波器156。
开关155根据来自计数器153的指示设定为接通或断开。具体而言,开关155从检测出分组丢失起经过NX帧后设定为接通。其结果是,缓冲器154中存储的自适应滤波器156的(NX+1)帧之前的滤波器系数输出到自适应滤波器156。另一方面,在分组丢失检测信息为0的情况下,即在相对终端中未检测出分组丢失的情况下,开关155设定为断开。
自适应滤波器156与编码单元110的自适应滤波器115同样,对解码L信号进行滤波处理,生成预测R信号,并将生成的预测R信号输出到加法单元157。自适应滤波器156中的预测R信号的生成方法与编码单元110的自适应滤波器115中的生成方法相同,因此此处省略说明。
此外,自适应滤波器156在开关155接通的情况下,将自适应滤波器156的滤波器系数置换为从缓冲器154发送来的滤波器系数,并进行滤波。另一方面,自适应滤波器156在开关155断开的情况下,使用当前的自适应滤波器的滤波器系数进行滤波。
加法单元157进行预测R信号与解码误差R信号的加法运算,生成解码R信号,并输出生成的解码R信号。
自适应滤波器156与编码单元110的自适应滤波器115同样,基于解码L信号以及解码误差R信号,更新自适应滤波器156的滤波器系数,并将更新后的滤波器系数输出到缓冲器154。滤波器系数的更新方法与编码单元110的自适应滤波器115中的更新方法相同,因此此处省略说明。
并且,缓冲器154丢弃缓冲器154中存储的滤波器系数中最早的滤波器系数,存储由自适应滤波器156新更新的当前帧的滤波器系数。例如,在缓冲器154存储自适应滤波器156的先前(NX+1)帧的滤波器系数的情况下,缓冲器154丢弃(NX+1)帧之前的滤波器系数,存储更新后的当前帧的滤波器系数。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自适应滤波器115以及自适应滤波器156的滤波器系数的置换方法,使用图5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本终端以及相对终端至少保持与将在相对终端中发生了分组丢失这一情况从相对终端通知给本终端所需的时间(通知时间)对应的帧数NX加1个滤波器系数。从相对终端通知给本终端所需的时间是系统固有的时间,因而能够预先知道保持滤波器系数的帧数(NX+1)。
以下,以通知分组丢失的发生的上述通知时间为4帧(NX=4)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在此情况下,本终端以及相对终端至少保持5(=4+1)帧的滤波器系数。此时,如图5(A)所示,考虑在从本终端向相对终端传输复用数据的朝向(图2的A方向)上,在第n帧发生了分组丢失的情况。
相对终端的分组丢失检测单元130检测出来自本终端的分组的丢失后,在分组丢失检测信息中设定1。分组丢失检测信息从相对终端通知给本终端。
从相对终端向本终端通知表示在相对终端中存在分组丢失的分组丢失检测信息后,本终端的开关113设定为接通,缓冲器114中存储的(NX+1)帧之前的滤波器系数输出到自适应滤波器115。据此,自适应滤波器115的滤波器系数置换为(NX+1)帧之前的滤波器系数。
在相对终端中,在存在分组丢失的情况下,通过计数器153对以后的帧处理数进行计数,在计数值达到NX时,开关155设定为接通。据此,从缓冲器154向自适应滤波器156输出(NX+1)帧之前的滤波器系数,自适应滤波器156的滤波器系数置换为(NX+1)帧之前的滤波器系数。
通过采用这种方式,在本终端以及相对终端中,自适应滤波器115以及自适应滤波器156的滤波器系数同时置换为(NX+1)帧之前的滤波器系数。此后,自适应滤波器115以及自适应滤波器156均使用置换后的滤波器系数进行滤波处理。这样,通过将滤波器系数强制地置换为先前的滤波器系数,能够不使用受到分组丢失影响的滤波器系数进行滤波处理,因而能够避免分组丢失的影响长期存在。其结果是,在发生了传输差错的情况下,也能够快速恢复滤波器系数的可靠性。
图5(B)表示在第n帧发生了分组丢失的情况下的各帧的滤波器系数的可靠性。所谓滤波器系数的可靠性,是指本终端的编码单元110的自适应滤波器115与相对终端的解码单元150的自适应滤波器156的滤波器系数的一致程度。在图5(B)中,实线表示不进行滤波器系数的置换的情况下的可靠性的变化情形。另外,粗线表示如本实施方式所述那样进行滤波器系数的置换的情况下的可靠性的变化情形。更具体而言,粗线表示在第n帧发生分组丢失的情况下,将自适应滤波器115以及自适应滤波器156的第(n+4)帧使用的滤波器系数置换为先前第5帧的滤波器系数(第(n-1)帧的滤波器系数)的情况下的滤波器系数的可靠性。
从图5(B)可知,滤波器系数的可靠性在发生分组丢失的第n帧大幅降低,并随着后续帧的收发而逐渐提高。但是,如实线所示,到滤波器系数的可靠性完全恢复为原来的可靠性为止,必须经过相当多数量的帧。
与此相对,在分组丢失在第n帧发生时将自适应滤波器115以及自适应滤波器156的滤波器系数在第(n+4)帧时置换为先前第5帧的滤波器系数(第(n-1)帧的滤波器系数)的情况下,自适应滤波器115以及自适应滤波器156从第(n+5)帧开始同步,能够抑制第(n+5)帧以后的音质劣化。
这样,在发生分组丢失的情况下,通过将自适应滤波器115以及自适应滤波器156的滤波器系数置换为先前的(NX+1)帧之前的滤波器系数,能够快速提高滤波器系数的可靠性。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本终端中,缓冲器114存储更新后的滤波器系数,分离单元140取得表示相对终端中有无分组丢失的分组丢失检测信息,开关113在分组丢失检测信息显示存在分组丢失的情况下,将缓冲器114中存储的滤波器系数中(NX+1)帧之前的先前的滤波器系数输出到自适应滤波器115,自适应滤波器115将自适应滤波器115的滤波器系数置换为(NX+1)帧之前的先前的滤波器系数,并使用置换后的滤波器系数进行滤波处理。
另外,在相对终端中,分组丢失检测单元130检测有无分组丢失,将检测结果生成分组丢失检测信息,计数器153对从检测出分组丢失起的经过时间进行计数,开关155在经过时间与对应于NX帧的通知时间一致的情况下,将缓冲器154中存储的滤波器系数中(NX+1)帧之前的先前的滤波器系数输出到自适应滤波器156,自适应滤波器156将自适应滤波器156的滤波器系数置换为(NX+1)帧之前的先前的滤波器系数,并使用置换后的滤波器系数进行滤波处理。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编码侧终端的本终端以及作为解码侧终端的相对终端存储自适应滤波器115、156的滤波器系数,在发生了分组丢失等传输差错的情况下,基于本终端与相对终端之间的通知时间,将自适应滤波器115、156的滤波器系数在相同时机置换为先前的滤波器系数。据此,在发生分组丢失等传输差错,本终端与相对终端的自适应滤波器的同步丢失的情况下,也能快速消除失步,因而能够抑制音质劣化。
此外,图6中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包括与编码以及解码有关的结构单元的终端100的结构。此外,在图6中,对与图3以及图4相同的结构部分附加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1中,缓冲器114以及缓冲器154至少存储先前(NX+1)帧的滤波器系数。此处,NX表示与从相对终端将分组丢失检测信息发送到本终端为止的时间(通知时间)对应的帧数。
在本实施方式中,仅在多声道音响信号的立体声感(立体声声象)随时间发生变化时,在缓冲器中存储滤波器系数。所谓立体声感,明确地说,是指声源从左边听到还是从右边听到这一声源的方向性,或者左右音压的平衡性。据此,与实施方式1同样,能够快速消除由传输差错造成的编码侧终端以及解码侧终端的自适应滤波器的失步,避免滤波器系数的偏差长时间持续,抑制音质劣化,并且能够实现将滤波器系数存储在缓冲器中所需的处理量以及缓冲器的存储器容量的削减。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编码侧终端(本终端)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方框图。此外,为了避免说明变得复杂,在图7中,示出与编码有关的结构单元,省略与解码有关的结构单元的图示以及说明。另外,在图7的编码单元210中,对与图3的编码单元110相同的结构部分附加与图3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加法单元211对预测R信号与解码误差R信号进行加法运算,生成解码R信号。
立体声感变化检测单元212使用解码L信号以及解码R信号,判定立体声感是否发生变化。立体声感变化检测单元212在立体声感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将开关213设定为接通,将自适应滤波器115的滤波器系数存储到缓冲器114中。另一方面,在立体声感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立体声感变化检测单元212将开关213设定为断开。
作为立体声感变化检测的方法,例如求解码L信号与解码R信号的能量比的变化量,根据该变化量与规定阈值的比较结果,检测立体声感有无变化。例如,立体声感变化检测单元212在能量比的变化量超过规定阈值的情况下,判定为立体声感发生变化。在此情况下,能够以较少的运算量检测立体声感的时间性变化。
或者,立体声感变化检测单元212计算解码L信号与解码R信号之间的互相关函数,根据互相关函数为最大时的相位差的变化量与规定阈值的比较结果,检测立体声感有无变化。例如,立体声感变化检测单元212在相位差的变化量超过规定阈值的情况下,判定为立体声感发生变化。在此情况下,立体声感变化检测单元212能够以较少的运算量检测立体声感的时间性变化。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解码侧终端(相对终端)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方框图。此外,为了避免说明变得复杂,在图8中,示出与解码有关的结构单元,省略与编码有关的结构单元的图示以及说明。另外,在图8的解码单元250中,对与图4的解码单元150相同的结构部分附加与图4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立体声感变化检测单元251与立体声感变化检测单元212同样,使用解码L信号以及解码R信号,判定立体声感是否发生变化。立体声感变化检测单元251在立体声感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将开关252设定为接通,将自适应滤波器156的滤波器系数存储到缓冲器154中。另一方面,在立体声感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将开关252设定为断开。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立体声感随时间变化时,在缓冲器114以及缓冲器154中存储滤波器系数。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自适应滤波器115以及自适应滤波器156的滤波器系数的置换方法进行说明。以下,如图9所示,以在第(n-2)帧以及第(n+6)帧中检测出立体声感的变化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将检测出立体声感的变化的第(n-2)帧以及第(n+6)帧的滤波器系数存储到缓冲器中。据此,在缓冲器中保持立体声感发生变化的第n-2帧的滤波器系数直到再次检测出立体声感的变化的第n+6帧为止。
此时,在分组丢失在第n帧发生的情况下,对于从分组丢失发生起NX(=4)帧的第n帧至第(n+3)帧,进行通常的处理,在第(n+4)帧时,使用缓冲器114、154中存储的滤波器系数置换本终端的自适应滤波器115以及相对终端的自适应滤波器156的滤波器系数。
据此,第(n+5)帧以后,编码侧的本终端与解码侧的相对终端的自适应滤波器115、156取得同步,能够抑制音质劣化。
另外,缓冲器114、154始终保持立体声感发生变化时的滤波器系数,因此不会产生将缓冲器114、154中存储的滤波器系数用于自适应滤波器而产生的音质劣化。
进而,在实施方式1中,作为缓冲器114、154的存储器容量需要多个帧的量,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缓冲器114、154的存储器区域,能够保持1帧的自适应滤波器115、156的滤波器系数便可,与实施方式1相比,使用较小的存储器容量即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缓冲器114、154的滤波器系数的存储处理可以仅在立体声感发生变化时进行。立体声感在声源固定的情况下没有较大变化,在声源移动或者增加新声源时发生较大变化。因此,仅在声源移动或者增加新声源时,进行对缓冲器114、154的滤波器系数的存储处理。例如,在设想视频会议这样的应用的情况下,声源的移动或新声源的产生等仅以数秒至十数秒一次的比例发生,立体声感一旦变化后,在比较长的时间内维持该立体声感。因此,利用这种立体声感的特性,仅在立体声感发生变化时将滤波器系数存储到缓冲器114、154中,据此下一次将滤波器系数存储到缓冲器114、154中是数秒至十数秒之后,因而与实施方式1相比,能够削减将滤波器系数存储到缓冲器114、154中所需的处理量。
此外,缓冲器114、154在每次立体声感发生变化时均存储滤波器系数,因而始终保持立体声感变化时的滤波器系数。因此,自适应滤波器115、156即使使用缓冲器114、154中存储的滤波器系数,也可维持立体声感,因而音质不会劣化。
(实施方式3)
在实施方式2中,说明了使用解码L信号与解码R信号的能量比的变化量,或者解码L信号与解码R信号的互相关函数为最大时的相位差的变化量,检测立体声感有无变化,仅在立体声感发生变化时,将自适应滤波器的滤波器系数存储到缓冲器中的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对于立体声感,使用自适应滤波器的滤波器系数的时间性变化量来检测立体声感有无变化的情况。具体而言,求自适应滤波器的滤波器系数中振幅较大的滤波器系数的位置,在该位置随时间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认为立体声感发生变化,将滤波器系数存储到缓冲器中。在本实施方式中,不生成解码R信号也能够检测立体声感的变化,因此与实施方式2相比能够进一步抑制运算量的增加,并获得本发明的效果。
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编码侧终端(本终端)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方框图。此外,为了避免说明变得复杂,在图10中,示出与编码有关的结构单元,省略与解码有关的结构单元的图示以及说明。另外,在图10的编码单元210A中,对与图7的编码单元210相同的结构部分附加与图7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立体声感变化检测单元212A使用自适应滤波器115的滤波器系数检测立体声感有无变化,在立体声感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将开关213设定为接通,将自适应滤波器115的滤波器系数存储到缓冲器114中。另一方面,在立体声感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立体声感变化检测单元212A将开关213设定为断开。
具体而言,立体声感变化检测单元212A使用式(6)计算滤波器系数的系数能量。
Eg(n)=|gk(n)|2…(6)
在式(6)中,Eg(n)是滤波器系数gk(n)的系数能量。
立体声感变化检测单元212A求系数能量Eg(n)为最大的滤波器系数次数n,并计算该滤波器系数gk(n)的帧间的变化量。并且,立体声感变化检测单元212A在该变化量超过规定阈值时判定为立体声感发生变化。据此,开关213设定为接通,自适应滤波器115的滤波器系数存储到缓冲器114中。
此外,立体声感变化检测单元212A也可以不直接使用系数能量Eg(n),而是求滤波器系数次数n的跨前后多个滤波器系数次数的系数能量的平均值,并求该平均系数能量为最大时的滤波器系数次数n。作为一例,式(7)表示在立体声感变化检测单元212A跨前后两个滤波器系数次数取系数能量Eg(n)的平均值时的平均系数能量Eavg(n)的计算式。
E avg ( n ) = Σ i = - 2 2 | g k ( n + i ) | 2 . . . ( 7 )
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解码侧终端(相对终端)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方框图。此外,为了避免说明变得复杂,在图11中,示出与解码有关的结构单元,省略与编码有关的结构单元的图示以及说明。另外,在图11的解码单元250A中,对与图8的解码单元250相同的结构部分附加与图8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立体声感变化检测单元251A使用自适应滤波器156的滤波器系数,判定立体声感是否发生变化。立体声感变化检测单元251A在立体声感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将开关252设定为接通,将自适应滤波器156的滤波器系数存储到缓冲器154中。另一方面,在立体声感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立体声感变化检测单元251A将开关252设定为断开。此外,立体声感的检测方法与编码单元210A的立体声感变化检测单元212A中的检测方法相同,因此此处省略说明。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立体声感变化检测单元212A以及立体声感变化检测单元251A根据滤波器系数的系数能量为最大的滤波器系数次数的变化量与规定阈值的比较结果,检测立体声感有无变化,在立体声感随时间变化时,将滤波器系数存储到缓冲器114以及缓冲器154中。
据此,与实施方式1同样,能够快速消除由传输差错造成的编码侧终端以及解码侧终端的自适应滤波器的失步,避免滤波器系数的偏差长时间持续,抑制音质劣化,并且能够实现将滤波器系数存储在缓冲器中所需的处理量以及缓冲器的存储器容量的削减。
以上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
此外,在以上说明中,说明了作为传输差错检测分组丢失的情况,但也可以检测误码。
另外,在以上说明中,对使用带内方式从相对终端向本终端通知分组丢失检测信息的方法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利用带外方式(outband)通知分组丢失检测信息的方法。在带内方式中,将分组丢失检测信息包含在分组中进行传输,与此相对,在带外方式中,将分组丢失检测信息包含在通信系统的控制信息中进行传输。
另外,在图2中,也可以将使用信号线(a3)从终端#2向终端#1通知的分组丢失检测信息看作是使用信号线(b3)从终端#1向终端#2通知的分组丢失检测信息,将终端#1的解码单元150以及终端#2的编码单元110的自适应滤波器156、115的滤波器系数置换为先前的滤波器系数。终端#1与终端#2进行双向通信,认为终端#1与终端#2之间的传播环境在短时间内大致恒定。因此,在终端#2中检测出来自终端#1的分组丢失的情况下,在终端#1中也检测出来自终端#2的分组丢失的可能性较高。因此,也可以在终端#2中检测出来自终端#1的分组丢失的情况下,视为在终端#1中也会检测分组丢失,在将终端#2的解码侧的自适应滤波器与终端#1的编码侧的自适应滤波器的滤波器系数置换为先前的滤波器系数的时机,将终端#2的编码侧的自适应滤波器与终端#1的解码侧的自适应滤波器的滤波器系数同时置换为先前的滤波器系数。据此,无须从终端#1向终端#2,以及从终端#2向终端#1通知分组丢失检测信息,因而能够避免信令量的增加。
此外,在以上说明中,以立体声音响信号(两声道信号)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对多声道音响信号也同样能够适用本发明。另外,当然也能够将输入R信号作为预测所使用的声道,将输入L信号作为被预测的声道。
另外,在以上说明中,说明了作为自适应滤波器的滤波器系数的更新方法使用学习识别法的情况,但也可以适用其他更新方法,例如LMS(Least MeanSquare,最小均方)法、投影法、RLS(Recursive Least Squares,递推最小二乘)法等。
另外,在以上说明中,以分组通信系统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将本发明适用于电路交换(circuit switching)通信系统等。
另外,在以上说明中,说明了通信终端装置具有上述各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的例子,但基站装置也可以具有上述各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
另外,以上的说明是本发明的适宜的实施方式的例证,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具有编码装置、解码装置的系统,则本发明可适用于任何情况。
另外,本发明的编码装置及解码装置例如可作为语音编码装置及语音解码装置等装载在移动通信系统的通信终端装置及基站装置中,由此可提供具有与上述相同的作用效果的通信终端装置、基站装置及移动通信系统。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以通过硬件来构成本发明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通过软件来实现。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所使用的各个功能块,典型地被实现为由集成电路构成的LSI(大规模集成电路)。这些既可以被单独地集成为一个芯片,也可以包含其中一部分或者是全部而被集成为一个芯片。这里称为LSI,但根据集成度的不同,也可以称为IC、系统LSI、超大LSI(Super LSI)、特大LSI(Ultra LSI)。
另外,实现集成电路化的方式不限于LSI,也可以使用专用电路或通用处理器来实现。也可以利用LSI制造后能够编程的FPGA(Field Programmable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可重构LSI内部的电路单元的连接或设定的可重构置处理器(Reconfigurable Processor)。
再有,如果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进步或者其他技术的派生,出现了能够代替LSI的集成电路化的技术,当然也可以利用该技术来实现功能块的集成化。还存在着适用生物技术等的可能性。
在2009年5月22日提交的特愿第2009-124592号的日本专利申请所包含的说明书、附图和说明书摘要的公开内容,全部引用于本申请。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编码装置及解码装置等适合用于移动电话、IP电话、视频会议等。

Claims (21)

1.编码装置,包括:
第一编码单元,对第一声道信号进行编码,生成第一编码信息;
第一解码单元,对所述第一编码信息进行解码,生成第一解码信号;
自适应滤波器,对所述第一解码信号实施滤波处理,生成第二声道信号的预测信号;
误差信号生成单元,通过求所述第二声道信号与所述预测信号的误差,生成误差信号;
第二编码单元,对所述误差信号进行编码,生成第二编码信息;
第二解码单元,对所述第二编码信息进行解码,生成解码误差信号;
存储单元,存储所述滤波处理中使用的滤波器系数,以及
第一切换单元,基于从通信对方发送来的表示有无传输差错的第一检测信息,切换从所述存储单元到所述自适应滤波器的连接状态,
所述自适应滤波器使用所述第一解码信号以及所述解码误差信号更新所述滤波器系数,并且在所述第一切换单元将所述存储单元和所述自适应滤波器进行了连接的情况下,从所述存储单元输入先前的滤波器系数,使用所述先前的滤波器系数作为所述自适应滤波器的滤波器系数,进行所述滤波处理,
所述自适应滤波器从所述存储单元输入基于从所述通信对方将所述第一检测信息通知给本装置为止所需的通知时间而预先设定的帧数的先前的滤波器系数,并且所述自适应滤波器待机到所述通信对方的所述第一检测信息到达为止,然后使用所述先前的滤波器系数置换所述自适应滤波器的滤波器系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编码装置,
所述第一切换单元在所述第一检测信息显示存在传输差错的情况下将所述存储单元和所述自适应滤波器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编码装置,
所述自适应滤波器与所述通信对方同时使用上述先前的滤波器系数置换所述自适应滤波器的滤波器系数。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编码装置,
所述存储单元每次在所述自适应滤波器中更新所述滤波器系数时,存储更新后的滤波器系数。
5.编码装置,包括:
第一编码单元,对第一声道信号进行编码,生成第一编码信息;
第一解码单元,对所述第一编码信息进行解码,生成第一解码信号;
自适应滤波器,对所述第一解码信号实施滤波处理,生成第二声道信号的预测信号;
误差信号生成单元,通过求所述第二声道信号与所述预测信号的误差,生成误差信号;
第二编码单元,对所述误差信号进行编码,生成第二编码信息;
第二解码单元,对所述第二编码信息进行解码,生成解码误差信号;
存储单元,存储所述滤波处理中使用的滤波器系数,
第一切换单元,基于从通信对方发送来的表示有无传输差错的第一检测信息,切换从所述存储单元到所述自适应滤波器的连接状态,
所述自适应滤波器使用所述第一解码信号以及所述解码误差信号更新所述滤波器系数,并且在所述第一切换单元将所述存储单元和所述自适应滤波器进行了连接的情况下,从所述存储单元输入先前的滤波器系数,使用所述先前的滤波器系数作为所述自适应滤波器的滤波器系数,进行所述滤波处理,
变化检测单元,检测所述第一声道信号与所述第二声道信号的立体声感有无变化,生成第二检测信息;以及
第二切换单元,基于所述第二检测信息,切换从所述自适应滤波器到所述存储单元的连接状态,所述第二切换单元在所述第二检测信息显示存在所述立体声感的变化的情况下,将所述自适应滤波器和所述存储单元连接,
所述存储单元在所述第二切换单元将所述自适应滤波器和所述存储单元连接的情况下,存储所述自适应滤波器中更新后的滤波器系数。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编码装置,还包括:
加法单元,将所述解码误差信号与所述预测信号相加,生成第二解码信号,
所述变化检测单元使用所述第一解码信号与所述第二解码信号检测所述立体声感有无变化。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编码装置,
所述变化检测单元根据所述第一解码信号和所述第二解码信号的能量比的变化量与第一规定阈值的比较结果,或者第一解码信号和第二解码信号之间的互相关函数为最大的相位差的变化量与第二规定阈值的比较结果中的至少一方,检测所述立体声感有无变化。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编码装置,
所述变化检测单元使用所述自适应滤波器的滤波器系数检测所述立体声感有无变化。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编码装置,
所述变化检测单元根据所述滤波器系数的系数能量为最大的所述滤波器系数的变化量与规定阈值的比较结果,检测所述立体声感有无变化。
10.通信终端装置,具有权利要求1所述的编码装置。
11.基站装置,具有权利要求1所述的编码装置。
12.解码装置,包括:
第一解码单元,对有关第一声道信号的第一编码信息进行解码,生成第一解码信号;
第二解码单元,对有关第二声道信号的第二编码信息进行解码,生成解码误差信号;
自适应滤波器,对所述第一解码信号实施滤波处理,生成预测信号,使用所述第一解码信号以及所述解码误差信号更新所述滤波处理中使用的滤波器系数;
存储单元,存储所述滤波器系数;
检测单元,检测有无传输差错,将检测结果生成为第一检测信息;
测量单元,对从作为所述检测结果检测出存在传输差错开始的经过时间进行计数;以及
第一切换单元,在所述经过时间与规定的时间一致的情况下,将所述存储单元和所述自适应滤波器连接,
所述自适应滤波器在所述第一切换单元将所述存储单元和所述自适应滤波器进行了连接的情况下,从所述存储单元输入先前的滤波器系数,使用所述先前的滤波器系数作为所述自适应滤波器的滤波器系数,进行所述滤波处理,
所述第一切换单元在所述经过时间与基于从本装置将所述第一检测信息通知给通信对方为止所需的通知时间而预先设定的时间一致的情况下,将所述存储单元和所述自适应滤波器连接,
所述自适应滤波器从所述存储单元输入基于所述通知时间而预先设定的帧数的先前的滤波器系数,待机到所述通信对方的所述第一检测信息到达为止,然后使用上述先前的滤波器系数置换所述自适应滤波器的滤波器系数。
13.解码装置,包括:
第一解码单元,对有关第一声道信号的第一编码信息进行解码,生成第一解码信号;
第二解码单元,对有关第二声道信号的第二编码信息进行解码,生成解码误差信号;
自适应滤波器,对所述第一解码信号实施滤波处理,生成预测信号,使用所述第一解码信号以及所述解码误差信号更新所述滤波处理中使用的滤波器系数;
存储单元,存储所述滤波器系数;
检测单元,检测有无传输差错,将检测结果生成为第一检测信息;
测量单元,对从作为所述检测结果检测出存在传输差错开始的经过时间进行计数;
第一切换单元,在所述经过时间与规定的时间一致的情况下,将所述存储单元和所述自适应滤波器连接,
所述自适应滤波器在所述第一切换单元将所述存储单元和所述自适应滤波器进行了连接的情况下,从所述存储单元输入先前的滤波器系数,使用所述先前的滤波器系数作为所述自适应滤波器的滤波器系数,进行所述滤波处理,
变化检测单元,检测所述第一声道信号与所述第二声道信号的立体声感有无变化,生成第二检测信息;以及
第二切换单元,基于所述第二检测信息,切换从所述自适应滤波器到所述存储单元的连接状态,所述第二切换单元在所述第二检测信息显示存在所述立体声感的变化的情况下,将所述自适应滤波器和所述存储单元连接,
所述存储单元在所述第二切换单元将所述自适应滤波器和所述存储单元进行了连接的情况下,存储所述自适应滤波器中更新后的滤波器系数。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解码装置,还包括:
加法单元,将所述解码误差信号与所述预测信号相加,生成第二解码信号,
所述变化检测单元使用所述第一解码信号和所述第二解码信号检测所述立体声感有无变化。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解码装置,
所述变化检测单元根据所述第一解码信号与所述第二解码信号的能量比的变化量与第一规定阈值的比较结果,或者第一解码信号与第二解码信号之间的互相关函数为最大的相位差的变化量与第二规定阈值的比较结果中的至少一方,检测所述立体声感有无变化。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解码装置,
所述变化检测单元使用所述自适应滤波器的滤波器系数检测所述立体声感有无变化。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解码装置,
所述变化检测单元根据所述滤波器系数的系数能量为最大的所述滤波器系数的变化量与规定阈值的比较结果,检测所述立体声感有无变化。
18.通信终端装置,具有权利要求12所述的解码装置。
19.基站装置,具有权利要求12所述的解码装置。
20.编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编码步骤,对第一声道信号进行编码,生成第一编码信息;
第一解码步骤,对所述第一编码信息进行解码,生成第一解码信号;
滤波步骤,在自适应滤波器中,对所述第一解码信号实施滤波处理,生成第二声道信号的预测信号;
误差信号生成步骤,通过求所述第二声道信号与所述预测信号的误差,生成误差信号;
第二编码步骤,对所述误差信号进行编码,生成第二编码信息;
第二解码步骤,对所述第二编码信息进行解码,生成解码误差信号;
更新步骤,使用所述第一解码信号以及所述解码误差信号更新所述自适应滤波器的滤波器系数;
存储步骤,将更新后的所述滤波器系数存储到存储器中;以及
第一切换步骤,基于从通信对方发送来的表示有无传输差错的第一检测信息,切换从所述存储器到所述自适应滤波器的连接状态,
在所述滤波步骤中,在所述第一切换步骤中将所述存储器和所述自适应滤波器进行了连接的情况下,将先前的滤波器系数从所述存储器输入到所述自适应滤波器,使用所述先前的滤波器系数作为所述自适应滤波器的滤波器系数,进行所述滤波处理,
在所述滤波步骤中,从所述存储器输入基于从所述通信对方将所述第一检测信息通知给本装置为止所需的通知时间而预先设定的帧数的先前的滤波器系数,并且待机到所述通信对方的所述第一检测信息到达为止,然后使用所述先前的滤波器系数置换所述自适应滤波器的滤波器系数。
21.解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解码步骤,对有关第一声道信号的第一编码信息进行解码,生成第一解码信号;
第二解码步骤,对有关第二声道信号的第二编码信息进行解码,生成解码误差信号;
滤波步骤,在自适应滤波器中,对所述第一解码信号实施滤波处理,生成预测信号,使用所述第一解码信号以及所述解码误差信号更新所述滤波处理中使用的滤波器系数;以及
存储步骤,将更新后的所述滤波器系数存储到存储器中;
检测步骤,检测有无传输差错,将检测结果生成为第一检测信息;
测量步骤,对从作为所述检测结果检测出存在传输差错开始的经过时间进行计数;以及
第一切换步骤,在所述经过时间与规定的时间一致的情况下,将所述存储器和所述自适应滤波器连接,
在所述滤波步骤中,在所述第一切换步骤中将所述存储器和所述自适应滤波器进行了连接的情况下,将先前的滤波器系数从所述存储器输入到所述自适应滤波器,使用所述先前的滤波器系数作为所述自适应滤波器的滤波器系数,进行所述滤波处理,
在所述第一切换步骤中,在所述经过时间与基于从本装置将所述第一检测信息通知给通信对方为止所需的通知时间而预先设定的时间一致的情况下,将所述存储器和所述自适应滤波器连接,
在所述滤波步骤中,从所述存储器输入基于所述通知时间而预先设定的帧数的先前的滤波器系数,待机到所述通信对方的所述第一检测信息到达为止,然后使用上述先前的滤波器系数置换所述自适应滤波器的滤波器系数。
CN201080019814.XA 2009-05-22 2010-05-21 编码装置、解码装置及编码、解码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1474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24592 2009-05-22
JP2009124592 2009-05-22
PCT/JP2010/003442 WO2010134355A1 (ja) 2009-05-22 2010-05-21 符号化装置、復号装置、およびこれらの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14745A CN102414745A (zh) 2012-04-11
CN102414745B true CN102414745B (zh) 2014-07-30

Family

ID=431260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19814.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14745B (zh) 2009-05-22 2010-05-21 编码装置、解码装置及编码、解码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898053B2 (zh)
EP (1) EP2434484A4 (zh)
JP (1) JP5574346B2 (zh)
CN (1) CN102414745B (zh)
WO (1) WO201013435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767822B2 (en) * 2011-02-07 2017-09-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Devices for encoding and decoding a watermarked signal
US9717015B2 (en) * 2014-07-03 2017-07-25 Qualcomm Incorporated Rate control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N108470569B (zh) * 2018-02-27 2020-10-20 广东顶力视听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音频跟随装置及其实现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890A (zh) * 1987-09-25 1989-05-10 多尔拜实验特许公司 自适应滤波单比特数字式编码器和译码器以及对比特流载荷敏感的自适应控制电路
WO2005059898A1 (en) * 2003-12-19 2005-06-30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Channel signal concealment in multi-channel audio system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07281B2 (ja) * 1993-02-12 2001-09-10 株式会社東芝 ステレオ音声符号化・復号化方式、ステレオ音声復号化装置及び単独発言/複数同時発言判別装置
US5555310A (en) * 1993-02-12 1996-09-10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Stereo voice transmission apparatus, stereo signal coding/decoding apparatus, echo canceler, and voice input/output apparatus to which this echo canceler is applied
JP3400064B2 (ja) 1994-02-28 2003-04-28 株式会社東芝 音声符号復号化装置、音声符号化装置及び音声復号化装置
DE19526366A1 (de) * 1995-07-20 1997-01-23 Bosch Gmbh Robert Verfahren zur Redundanzreduktion bei der Codierung von mehrkanaligen Signalen und Vorrichtung zur Dekodierung von redundanzreduzierten, mehrkanaligen Signalen
JP3157116B2 (ja) * 1996-03-29 2001-04-1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音声符号化伝送システム
US6477200B1 (en) * 1998-11-09 2002-11-05 Broadcom Corporation Multi-pair gigabit ethernet transceiver
JP2002268697A (ja) * 2001-03-13 2002-09-20 Nec Corp パケット誤り耐性付き音声復号装置、音声符号化復号装置、及びその方法
US6990137B2 (en) * 2001-05-17 2006-01-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ceived signal predic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s
US7170924B2 (en) * 2001-05-17 2007-01-30 Qualcomm,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adjusting combiner weights using an adaptive algorithm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7835910B1 (en) * 2003-05-29 2010-11-16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i, L.P. Exploiting unlabeled utterances for spoken language understanding
US7835916B2 (en) * 2003-12-19 2010-11-16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Channel signal concealment in multi-channel audio systems
US8634413B2 (en) * 2004-12-30 2014-01-21 Microsoft Corporation Use of frame caching to improve packet loss recovery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890A (zh) * 1987-09-25 1989-05-10 多尔拜实验特许公司 自适应滤波单比特数字式编码器和译码器以及对比特流载荷敏感的自适应控制电路
WO2005059898A1 (en) * 2003-12-19 2005-06-30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Channel signal concealment in multi-channel audio systems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Shigenobu MINAMI, et al..Stereophonic Adpcm Voice Coding Method.《Proceedings of Acoustics, Speech, and Signal Processing, ICASSP-90》.1990,第1115页、图3.
Stereophonic Adpcm Voice Coding Method;Shigenobu MINAMI, et al.;《Proceedings of Acoustics, Speech, and Signal Processing, ICASSP-90》;19900430;第1115页、图3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434484A4 (en) 2016-12-14
JP5574346B2 (ja) 2014-08-20
US20120053950A1 (en) 2012-03-01
US8898053B2 (en) 2014-11-25
WO2010134355A1 (ja) 2010-11-25
CN102414745A (zh) 2012-04-11
JPWO2010134355A1 (ja) 2012-11-08
EP2434484A1 (en) 2012-03-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844199B1 (ko) 음성 주파수 신호 처리 방법 및 장치
RU2546717C2 (ru) Многоканальное акустическое эхоподавление
US9232323B2 (en) Hearing aid with audio codec and method
CN101878637B (zh) 用于对语音信号进行回声消除的方法和配置
CN102414745B (zh) 编码装置、解码装置及编码、解码方法
CN103141076A (zh) 回波控制优化
CN104126297A (zh) 通信系统中的音频信号处理
CN102610231A (zh) 一种带宽扩展方法及装置
EP3376499B1 (en) Speech/audio signal processing method and coding apparatus
CN103325385B (zh) 语音通信方法和设备、操作抖动缓冲器的方法和设备
CN102918825B (zh) 集合住宅用对讲系统的住户机
US9111527B2 (en) Encoding device, decoding device, and methods therefor
JP2004004274A (ja) 音声信号処理切換装置
EP2597640B1 (en) Speech signal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apparatuses and speech signal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methods
KR19990042178A (ko) 디지털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반향 제거 방법 및 장치
KR101115559B1 (ko) 통화 품질 향상 방법 및 장치
JP2006121589A (ja) エコー消去方法、この方法を実施する装置、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その記録媒体
CN113966531A (zh) 声音信号接收解码方法、声音信号解码方法、声音信号接收侧装置、解码装置、程序以及记录介质
JP2007151047A (ja) 音声スイッチ方法、音声スイッチ装置、音声スイッチプログラム及びその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
JP4159967B2 (ja) 多チャネル音響エコー消去方法及び装置
KR101481070B1 (ko) 신호 전송의 양과 질에서 정보 이론적 극한이 반영된 mmse 필터링 장치 및 방법
EP1713194A1 (en) Method for updating an encoder state register
JPH0766757A (ja) エコーキャンセル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MATSUSHITA ELECTRIC (AMERICA) INTELLECTUAL PROPERT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40716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0716

Address after: California, USA

Patentee after: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Patentee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524

Address after: Delaware

Patentee after: III Holdings 12 LLC

Address before: California, USA

Patentee befor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730

Termination date: 2019052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