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05813A - 黄土区陡坡微地形造林方法 - Google Patents

黄土区陡坡微地形造林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05813A
CN102405813A CN2011102339524A CN201110233952A CN102405813A CN 102405813 A CN102405813 A CN 102405813A CN 2011102339524 A CN2011102339524 A CN 2011102339524A CN 201110233952 A CN201110233952 A CN 201110233952A CN 102405813 A CN102405813 A CN 10240581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ess
domatic
landform
mima type
type microrelief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3395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05813B (zh
Inventor
朱清科
赵磊磊
张岩
秦伟
吴宗凯
聂立水
刘中奇
薛智德
赵荟
张宏芝
邝高明
王晶
谢静
常存
李扬
关立新
郑学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110233952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405813B/zh
Publication of CN1024058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058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058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0581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1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agriculture
    • Y02A40/22Improving land use; Improving water use or availability; Controlling eros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6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industries
    • Y02P60/40Afforestation or reforestation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黄土区陡坡微地形造林方法,首先划分黄土坡面的立地类型,调查研究不同立地类型的植被恢复与重建困难程度,确定对应的主要植被类型;然后在相同立地条件的坡面内,调查局部微地形的数量和特征,并根据所述微地形的不同生境条件确定所述微地形内相应的乔木和/或灌木树种;最后根据立地类型和微地形共同决定的乔木(或灌木)树种比例和位置及植物群落结构配置进行林木栽植。形成仿拟自然生态环境的乔、灌、草配置模式,适合在气候干旱、植被生长困难的黄土高原陡坡营造人工林地,人工造林较简单、存活率高、保存率高。

Description

黄土区陡坡微地形造林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气候干旱、植被生长困难的黄土高原陡坡营造人工林的方法,尤其涉及一种黄土区陡坡微地形造林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黄土高原地形破碎,沟壑密度大,多年平均降水量350-650mm,其中7-9月降雨量占年降水量的50%以上,且多暴雨,造成了严重水土流失。该区由于多年来土地不合理利用,林草覆被率低,植被恢复重建的主限制性因素是水分条件。为改善该地区生态环境,近30多年来,先后启动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草)工程等林业生态工程,工程建设采取先易后难的建设顺序,目前该区困难立地占宜林地面积比例不断增加,主要集中在干旱阳向陡坡,土壤水分条件差,且林草地不具备灌溉条件,使干旱陡坡人工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低,植物恢复与重建速度缓慢,成为我国林业生态建设急需攻克技术瓶颈问题之一。
现有技术中,黄土区造林主要包括径流林业、集水补灌、地面覆盖、种子包衣、抗旱树种选育等方法。但是,这些方法都是按传统的沿等高线设计一定等距离株距和行距进行树种配置。然而,在黄土高原坡面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坡面地形起伏不平,存在浅沟、切沟、塌陷、缓台、陡坎等微地形,由于微地形对降水及径流的二次分配作用,使坡面土壤水分存在异质性,坡面不同微地形中土壤水分等微生境条件差异较大,导致这些以传统等距方式栽植的林木最终不能全部存活或生长差,从而造成整个坡面的造林存活率和保存率往往很低。同时,这些方法一般都需要较大规模的整地,投入大、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人工造林较简单、存活率高、保存率高的黄土区陡坡微地形造林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的黄土区陡坡微地形造林方法,包括步骤:
首先,划分黄土坡面的造林立地条件类型,并根据造林立地条件类型及其植被恢复与重建困难程度确定对应的主要植被类型;
然后,在相同立地条件的坡面内,调查局部微地形的数量和特征,并根据所述微地形的不同生境条件确定所述微地形内相应的木本植物;
最后,根据立地类型和微地形共同决定的乔木或灌木树种的比例和位置以及植物群落结构配置类型进行林木栽植;
所述黄土坡面的微地形是指黄土坡面上的以下一种或多种局部地形:浅沟、切沟、塌陷、缓台、陡坎;
所述浅沟和切沟指所述黄土坡面上的黄土侵蚀沟发育过程的两种初级状态,是由于降雨形成的地面径流在汇集过程中的集中股流冲刷下切而形成的;
所述塌陷指所述黄土坡面上的陷穴或集中股流溯源侵蚀形成的凹陷状地形;
所述缓台指所述黄土坡面上局部坡度明显小于整个坡面平均坡度的平缓地段;
所述陡坎指所述黄土坡面上局部坡度明显大于整个坡面平均坡度的陡峭地段。
由上述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提供的黄土区陡坡微地形造林方法,由于首先划分黄土坡面的造林立地条件类型,并根据造林立地条件类型及其植被恢复与重建的困难程度确定对应的主要植被类型;然后在相同造林立地条件类型的坡面内,调查局部微地形的数量和特征,并根据所述微地形的不同生境条件确定所述微地形内相应的木本植物种;最后根据立地类型和微地形共同决定的乔木或灌木树种的比例和位置以及植物群落结构进行林木栽植。形成仿拟自然生态环境的乔、灌、草配置模式,适合在气候干旱、植被生长困难的黄土高原陡坡营造人工林地,人工造林较简单、存活率高、保存率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发明的黄土区陡坡微地形造林方法,其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包括步骤:
首先,划分黄土坡面的造林立地条件类型,并根据造林立地条件类型和不同造林立地条件类型的植被恢复与重建难易程度,确定对应的主要植被类型;
然后,在相同造林立地条件类型的坡面内,调查局部微地形的数量和特征,并根据所述微地形的不同生境条件确定所述微地形内相应的木本植物;
最后,根据立地类型和微地形共同决定的乔木或灌木树种的比例和位置及植物群落结构配置进行林木栽植。所述黄土坡面的微地形是指黄土坡面上的以下一种或多种局部地形:浅沟、切沟、塌陷、缓台、陡坎;
所述浅沟和切沟指所述黄土坡面上的黄土侵蚀沟发育过程的两种初级状态,是由于降雨形成的地面径流在汇集过程中的集中股流冲刷下切而形成的;
所述塌陷指所述黄土坡面上的陷穴或集中股流溯源侵蚀形成的凹陷状地形;
所述缓台指所述黄土坡面上局部坡度明显小于整个坡面平均坡度的平缓地段;
所述陡坎指所述黄土坡面上局部坡度明显大于整个坡面平均坡度的陡峭地段。
所述微地形的横径大于1米。
所述木本植物包括乔木和/或灌木。
所述黄土坡面包括阴坡、阳坡。
黄土坡面微地形是指黄土坡面由于土壤侵蚀等作用所形成的浅沟、切沟、塌陷、缓台、陡坎等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局部地形。微地形改变了整个坡面的承雨面和水分运移路径,使坡面内的土壤水分等生境条件产生空间异质性。
本发明的思路和依据主要是通过调查所得的以下2个自然现象:(1)根据实测和换算,黄土区坡面内,在相同植被条件下,塌陷、切沟底、缓台、浅沟底等微地形内的年均土壤含水量和植被生长季节土壤含水量分别比其所在坡面(原状坡或整坡面平均)的年均土壤含水量和植被生长季节土壤含水量高5~30%和15~40%,而陡坎微地形则相反,年均土壤含水量和植被生长季含水量均低于所在坡面平均值,不同微地形中的土壤含水量表现为塌陷>切沟底>缓台>浅沟底>原状坡>陡坎;(2)由于坡面内的水分空间异质性,使植被类型和数量在坡面内出现空间差异,形成一系列局部植被生长良好的微生境。通常表现为,坡面上多以草本为主,虽有一些乔灌木本,但大多生长不健壮;而微地形内则有多株或多丛的乔木或灌木健康生长(参见表1)。
在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据实地调查,油松在浅沟底、切沟底、塌陷、缓台上的保存率比原状坡分别高7%、15%、17%、15%,侧柏在浅沟底、切沟底、塌陷、缓台上的保存率比原状坡分别高5%、5%、25%、9%,山杏在浅沟底、切沟底、塌陷、缓台上的保存率比原状坡分别高3%、26%、39%、24%;陡坎上主要是油松和侧柏,其他树种少有成活,且其保存率比原状坡分别低27%、40%。
表1不同微地形内植被
Figure BDA0000083319850000031
Figure BDA0000083319850000041
本发明基于坡面内米级尺度下,地形、土壤水分和植被覆盖的空间异质性,为解决黄土区陡坡人工造林困难、传统造林存活率、保存率低的问题,针对黄土区陡坡坡面内微地形起伏不平而形成的不同生境条件,仿拟自然生态环境的乔、灌、草配置比例和近自然植物群落结构配置模式,是一种适合在气候干旱、植被生长困难的黄土高原陡坡营造人工林地的方法。
具体实施应用的过程:
首先划分造林立地条件类型,根据不同造林立地条件类型植被恢复和重建的难易程度,确定对应的主要植被类型;然后,在相同造林立地条件类型的坡面内,调查局部微地形的数量和特征,并根据由起伏不平的微地形所形成的不同生境条件确定相应的乔木树种和(或)灌木树种;最后,根据立地类型和微地形共同决定的乔(或灌)木树种的比例和位置及植物群落结构配置进行林木栽植。具体过程如下:
1、调查造林目标坡面的地形条件,根据坡向、坡度、坡位等地形指标划分造林立地类型,根据该坡面植被恢复与重建的难易程度确定恢复重建的主要植被类型;
2、在同一造林立地条件类型的坡面内调查微地形的类型、数量及其对应的生境条件;
3、根据造林立地条件类型及其内部微地形的特征,确定栽植树种及栽植位置;
4、在坡面内,根据造林立地条件类型和微地形特征,进行适当整地,完成苗木栽植。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克服了传统沿等高线等距离(株行距)均匀配置树种工程投入成本高,且往往形成局部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低、林木生长不健壮的问题。根据微地形理论,因地制宜的营造人工林,大大提高了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为黄土区陡坡的近自然造林提供一种新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具体实施例一,阳向陡坡微地形直播造林:
在陕西省吴起县合家沟流域(N36°54′,E108°13′),选取坡面微地形类型齐全的阳向坡面,以该地区常用造林树种油松、柠条为待试树种,每种微地形各播种油松、柠条各10穴,每穴3株,株行距为30cm×30cm。以原状坡为对照,按照相同规格播种。播种后,每穴用青草覆盖。一个月后,观测出苗率。与原状坡相比,在浅沟底、切沟底、塌陷、缓台,油松出苗率分别提高7%、20%、19%、10%,柠条出苗率分别提高10%、13%、17%、13%;而陡坎上油松和柠条的出苗率分别比原状坡低3%、7%。
具体实施例二,陡坡微地形植苗造林:
在陕西省吴起县政府沟流域(N36°55′、E108°10′),选取坡面微地形类型齐全的阴坡、阳坡。各坡面植被配置和栽植方法如下:
(1)梁峁顶采用乔灌行间混交林草复合模式,造林树种为杜梨(Pyrus betulaefoliaBunge),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m),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subspsinensis Rousi),杜梨、油松行间混交配置,行距为3米、株距2米。沙棘灌木带内行距为2米、株距1米。乔木与灌木带间的间距为4米,保留天然草地。整地方法采用穴状整地,杜梨和油松种植穴规格为:0.6米(长)×0.6米(宽)×0.6米(深);沙棘种植穴规格为:0.4米(长)×0.4米(宽)×0.4米(深)。
(2)阳向缓坡采用针阔带状混交林草复合模式,造林树种为侧柏(Platycladusorientalis L.),山桃(Amygdalus davidiana C.)。双行侧柏与双行山桃形成行带状混交,侧柏林带内林木的行距为2米、株间距2米。山桃林带内行距为2.0米、株间距2.0米。侧柏带与山桃间的林带间距(即保留的天然草地带宽)4.0米。整地方式采用鱼鳞坑整地,鱼鳞坑规格为:0.8米(长)×0.6米(宽)×0.6米(深)。
(3)阴向缓坡采用乔灌带状混交林草复合模式,造林树种为油松(Pinustabulaeformis Cam),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subsp sinensis Rousi)。双行油松与双行沙棘形成行间乔灌混交,油松林带内的林木行距为4米、株间距2.5米。沙棘灌木带内行间距为2.0米、株间距1.0米,乔灌木林带的带间距为(即保留的天然草地带宽)4.0米。整地方式采用鱼鳞坑整地,种植油松鱼鳞坑的规格为:0.8米(长)×0.6米(宽)×0.6米(深);种植沙棘鱼鳞坑的规格为:0.6米(长)×0.4米(宽)×0.4米(深)。
(4)阳向陡坡微地形采用乔灌草结构配置模式,造林树种为柠条(Caraganakorshinkii Kom.),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 Mill.Swingle)。双行柠条,保护林带间天然草地,在坡面浅沟、小切沟等由于现代侵蚀而形成的微地形较低洼的地方呈团块状栽植臭椿,形成微生境乔灌草结构配置模式。块团状造林的臭椿株行为3.0米,株间距2.0米;柠条灌木带内行间距为1.0米、丛间距1.0米,灌木林带的带间距为(即保留的天然草地带宽)11.0米。整地方式采用集流型鱼鳞坑整地,种植柠条的鱼鳞坑整地规格为:0.6米(长)×0.4米(宽)×0.4米(深),栽植臭椿的鱼鳞坑整地规格为:0.8米(长)×0.6米(宽)×0.6米(深)。
(5)阴向陡坡微地形采用乔灌草结构配置模式,造林树种为河北杨(Populushopeiensis Hu et Chow),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subsp sinensis Rousi)。双行沙棘沿等高线配置,保护天然草地,在坡面浅沟、小切沟等由于现代侵蚀而形成的微地形较低洼的地方呈团块状栽植河北杨,形成微生境乔灌草结构配置模式。块团状造林的河北杨的行距为3.0米,株距2.0米;沙棘灌木带内行间距为1.0米、丛间距1.0米,灌木林带的带间距为(即保留的天然草地带宽)11.0米。整地方式采用鱼鳞坑整地,种植沙棘的鱼鳞坑整地规格为:0.6米(长)×0.4米(宽)×0.4米(深),栽植河北杨的鱼鳞坑整地规格为:0.8米(长)×0.6米(宽)×0.6米(深)。
(6)阳向极陡坡采用微地形灌草结构配置模式,造林树种为柠条(Caraganakorshinkii Kom.),火炬树(Rhus typhina Torner.)。保护现有天然植被,在侵蚀沟坡面的浅沟、小切沟、陷穴、滑塌沉陷区或堆积区等由于现代侵蚀而形成的微地形较低洼的地方呈团块状栽植火炬树、点播柠条,火炬树与柠条混交比例为1∶3。形成在微地形低洼处团块状灌木丛生、其它地区以原有草本植被为主的微生境沟坡灌草结构配置模式。行间距均为1.0米、株间距1.0米。整地方式采用鱼鳞坑整地,规格为:0.6米(长)×0.4米(宽)×0.4米(深)。
(7)阴向极陡坡微地形采用灌草结构配置模式,造林树种为沙棘(Hippophaerhamnoides L.subsp sinensis Rousi.),沙地柏(Sabina vulgaris Ant.)。保护现有天然植被,在侵蚀沟坡面的浅沟、小切沟、陷穴、滑塌沉陷区或堆积区等由于现代侵蚀而形成的微地形较低洼的地方呈团块状栽植沙棘和沙地柏,沙地柏与沙棘混交比例为1∶3。形成在微地形低洼处团块状灌木丛生、其它地区以原有草本植被为主的微生境沟坡灌草结构配置模式。行间距均为1.0米、株间距1.0米。整地方式采用鱼鳞坑整地,规格为:0.6米(长)×0.4米(宽)×0.4米(深)。
栽植一年后,采用微地形造林方法初现良好的景观效果,并且林木生长健壮,成活率均在90%以上。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披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4)

1.一种黄土区陡坡微地形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首先,划分黄土坡面的造林立地条件类型,并根据造林立地条件类型及其植被恢复与重建困难程度确定对应的主要植被类型;
然后,在相同立地条件的坡面内,调查局部微地形的数量和特征,并根据所述微地形的不同生境条件确定所述微地形内相应的木本植物;
最后,根据立地类型和微地形共同决定的乔木或灌木树种的比例和位置以及植物群落结构配置类型进行林木栽植;
所述黄土坡面的微地形是指黄土坡面上的以下一种或多种局部地形:浅沟、切沟、塌陷、缓台、陡坎;
所述浅沟和切沟指所述黄土坡面上的黄土侵蚀沟发育过程的两种初级状态,是由于降雨形成的地面径流在汇集过程中的集中股流冲刷下切而形成的;
所述塌陷指所述黄土坡面上的陷穴或集中股流溯源侵蚀形成的凹陷状地形;
所述缓台指所述黄土坡面上局部坡度明显小于整个坡面平均坡度的平缓地段;
所述陡坎指所述黄土坡面上局部坡度明显大于整个坡面平均坡度的陡峭地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黄土区陡坡微地形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地形的横径大于1米。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黄土区陡坡微地形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木本植物包括乔木和/或灌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黄土区陡坡微地形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黄土坡面包括阴坡、阳坡。
CN2011102339524A 2011-08-15 2011-08-15 黄土区陡坡微地形造林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0581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2339524A CN102405813B (zh) 2011-08-15 2011-08-15 黄土区陡坡微地形造林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2339524A CN102405813B (zh) 2011-08-15 2011-08-15 黄土区陡坡微地形造林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05813A true CN102405813A (zh) 2012-04-11
CN102405813B CN102405813B (zh) 2013-07-31

Family

ID=459083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33952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05813B (zh) 2011-08-15 2011-08-15 黄土区陡坡微地形造林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405813B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04552A (zh) * 2012-12-18 2013-04-03 北京林业大学 西北干旱区防雪林配置方法
CN105409376A (zh) * 2015-11-09 2016-03-23 北京林业大学 一种黄土沟壑区的造林整地方法
CN105493828A (zh) * 2015-12-09 2016-04-20 安庆师范学院 一种荒山植被快速恢复的方法
CN105766547A (zh) * 2016-05-04 2016-07-20 梁友盛 一种阔叶树种穴盘育苗造林方法
CN109287225A (zh) * 2018-08-31 2019-02-01 沈阳大学 一种沟坡植树并辅助水保工程治理土壤侵蚀沟方法
CN111652530A (zh) * 2020-07-11 2020-09-11 太原理工大学 一种黄土高原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实施方法
CN111919630A (zh) * 2020-07-16 2020-11-13 西安理工大学 一种减轻黄土区沟壁土壤侵蚀的植被建设方法
CN113875540A (zh) * 2021-11-09 2022-01-04 兰州大学 一种困难立地条件下柠条锦鸡儿造林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王国梁等: "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植被恢复对土壤稳定入渗的影响", 《自然资源学报》 *
秦伟等: "陕北黄土区生态修复过程中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变化", 《应用生态学报》 *
谭枭等: "陕北黄土区封育流域植物多样性及对地形的响应研究",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
韩蕊莲等: "黄土丘陵典型地区植被建设中有关问题的研究", 《水土保持研究》 *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04552A (zh) * 2012-12-18 2013-04-03 北京林业大学 西北干旱区防雪林配置方法
CN103004552B (zh) * 2012-12-18 2014-03-05 北京林业大学 西北干旱区防雪林配置方法
CN105409376A (zh) * 2015-11-09 2016-03-23 北京林业大学 一种黄土沟壑区的造林整地方法
CN105493828A (zh) * 2015-12-09 2016-04-20 安庆师范学院 一种荒山植被快速恢复的方法
CN105493828B (zh) * 2015-12-09 2018-03-30 安庆师范大学 一种荒山植被快速恢复的方法
CN105766547A (zh) * 2016-05-04 2016-07-20 梁友盛 一种阔叶树种穴盘育苗造林方法
CN109287225A (zh) * 2018-08-31 2019-02-01 沈阳大学 一种沟坡植树并辅助水保工程治理土壤侵蚀沟方法
CN109287225B (zh) * 2018-08-31 2020-10-30 沈阳大学 一种沟坡植树并辅助水保工程治理土壤侵蚀沟方法
CN111652530A (zh) * 2020-07-11 2020-09-11 太原理工大学 一种黄土高原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实施方法
CN111919630A (zh) * 2020-07-16 2020-11-13 西安理工大学 一种减轻黄土区沟壁土壤侵蚀的植被建设方法
CN111919630B (zh) * 2020-07-16 2022-04-15 西安理工大学 一种减轻黄土区沟壁土壤侵蚀的植被建设方法
CN113875540A (zh) * 2021-11-09 2022-01-04 兰州大学 一种困难立地条件下柠条锦鸡儿造林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05813B (zh) 2013-07-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05813B (zh) 黄土区陡坡微地形造林方法
CN108476849B (zh) 一种近海荒地防风植物群落的快速构建方法
CN103583310A (zh) 一种喀斯特地区困难立地抗旱造林方法
CN106305326A (zh) 松树和阔叶树异龄混交的方法
CN103733851B (zh) 一种利用羊粪防沙固沙的方法
CN103563629B (zh) 一种退化草牧场防护林营造综合配套的方法
CN113812295B (zh) 红壤丘陵区规模化果园生态功能提升的植被多维配置方法
CN111919630B (zh) 一种减轻黄土区沟壁土壤侵蚀的植被建设方法
CN106688357A (zh) 铁矿废弃地植被恢复方法
CN109287355A (zh) 南方水土流失劣地生态功能提升的植被垂直结构优化方法
CN103404405A (zh) 一种山区坡地生态公益林恢复重建技术方法
Rune Slits in container wall improve root structure and stem straightness of outplanted Scots pine seedlings
CN107155791A (zh) 一种盐碱地全覆盖立体密植的绿化栽培方法
Pistocchi et al. Water requirements of poplar and willow vegetation filters grown in lysimeter under Mediterranean conditions: results of the second rotation
CN102415244A (zh) 一种固沙植物群落的种植设计方法
Li et al. Distribu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Jatropha curcas L. in Yunnan Province, Southwest China
CN103039150B (zh) 一种高效低廉快速的废弃尾矿植被修复方法
CN101536658A (zh) 油菜素内酯在抗旱造林中的应用
CN109526606B (zh) 一种诱导裸露地自然植被快速恢复的方法
CN111448954A (zh) 一种干旱风沙区天然草场修复方法
CN114375750B (zh) 一种滨海防风固沙耐盐景观群落的快速营建方法
CN110122143A (zh) 一种核桃林地保水方法
CN101884264A (zh) 一种反坡开带雨养造林的方法
CN102823356B (zh) 一种种植菌草治沙的新方法
CN108040730A (zh) 一种川西北高寒沙地沙棘栽植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731

Termination date: 2021081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