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04073A - 校验基站的各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的方法和设备 - Google Patents

校验基站的各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的方法和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04073A
CN102404073A CN2010102841906A CN201010284190A CN102404073A CN 102404073 A CN102404073 A CN 102404073A CN 2010102841906 A CN2010102841906 A CN 2010102841906A CN 201010284190 A CN201010284190 A CN 201010284190A CN 102404073 A CN102404073 A CN 1024040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thernet data
processing module
data processing
bag
data ba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8419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04073B (zh
Inventor
贺胜洪
钟爽莉
张建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201010284190.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404073B/zh
Publication of CN1024040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040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040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0407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校验基站的各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的方法和设备,在网络数据流量稳定时和网络数据流量突发性峰值的时段时,对其分别模拟为均匀分布模型和正态分布模型,某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在设计阶段就用模拟的工作环境来校验设计的该模块是否能和其他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实现无缝对接,从而大幅度的提升了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设计可靠性,同时也提高了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设计效率。

Description

校验基站的各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的方法和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是校验基站的各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性能是否无缝对接的方法和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网络以太网交换芯片处理能力加速提升,其传输速率有成指数提升的趋向,100M,1000M...;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数字信号处理)等芯片的网口处理速度也是日新月异;同时,随着移动通讯技术标准的演进,从以前的2G、至现在的3G、呼之欲出的4G、以及全IP(Internet Protocol,网际协议)化基站的趋势,对移动通信基站以太网数据处理要求也是成指数级提高。这就对移动通信基站内的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的设计提出了十分重要的问题:现有技术没有提供以下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如何从设计上确保基站内的各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性能上无缝对接,包括:以太网数据传输过程中在各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不存在瓶颈?以太网网络包在模块内部传输和处理过程中不发生包的丢失或误传?当外场移动通信基站以太网数据处理性能发生问题时,或不同厂商的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对接发生问题时,又如何准确定位是哪个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校验基站的各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的方法和设备,能够校验基站的各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的性能是否无缝对接。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校验基站的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模拟的均匀分布模型的以太网数据流对所述基站内需要进行以太网数据交互的各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相互进行第一流量冲击,在进行所述第一流量冲击的同时对被检验的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收发状态进行收发统计;
获取所述第一流量冲击时收发统计的数据误码率和丢包率;
根据所述第一数据误码率和丢包率确定所述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在网络数据流量稳定时时性能上是否实现无缝对接。
优选地,在根据所述第一数据误码率和丢包率确定所述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在网络数据流量稳定时是否实现无缝对接,之后,进一步包括:
用模拟的正态分布模型的以太网数据流对所述基站内需要进行以太网数据交互的各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相互进行第二流量冲击,在进行所述第二流量冲击的同时对被检验的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收发状态进行收发统计;
获取所述第二流量冲击时收发统计的第二数据误码率和丢包率;
根据所述第二数据误码率和丢包率确定所述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在网络数据流量突发性峰值时性能上是否实现无缝对接。
优选地,所述用模拟的均匀分布模型的以太网数据流对所述基站内需要进行以太网数据交互的各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相互进行第一流量冲击,在进行所述第一流量冲击的同时对被检验的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收发状态进行收发统计,具体包括:
分别设置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以太网数据包的发送包总的发送时间长度、发送包的总数和发送包的长度参数,根据所述发送包的总数和发送包的长度参数获得需要发送的以太网数据的总的字节数M;
根据设置的所述参数模拟为相应的均匀分布模型,所述均匀分布模型概率密度函数为:f(x)=1/(b-a),其中a和b分别为发送以太网数据包起始和截止时间点,在某一时间点发送的以太网数据的第一数据量为M×f(x);
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分别根据所述第一数据量相互对发模拟的所述均匀分布模型的以太网数据包;
发送截止时间到时,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停止所述以太网数据包的发送;
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各自统计以太网数据包的收发状态,所述收发状态包括: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未曾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发送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接收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接收方丢失的以太网数据包个数和接收方接收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
优选地,所述获取所述第一流量冲击时收发统计的数据误码率和丢包率,具体包括:
判断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是否等于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接收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是否等于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接收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并且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未曾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是否都为0、发送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是否都为0、接收方丢失的以太网数据包个数是否都为0和接收方接收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是否个数都为0,根据所述判断得到所述第一误码率和丢包率。
优选地,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数据误码率和丢包率确定所述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在网络数据流量稳定时性能上是否实现无缝对接,具体包括:
当所述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等于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接收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等于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接收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并且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未曾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都为0、发送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都为0、接收方丢失的以太网数据包个数都为0和接收方接收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都为0,则确认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的性能在网络数据流量稳定时为无缝对接,否则确认没有无缝对接、需重新进行设计。
优选地,所述用模拟的正态分布模型的以太网数据流对所述基站内需要进行以太网数据交互的各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相互进行第二流量冲击,在进行所述第二流量冲击的同时对被检验的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收发状态进行收发统计,具体包括:
分别设置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发送以太网数据包的突发包总的发送时间长度、突发包的总数和突发包的长度参数,并根据所述突发包的总数和突发包的长度参数获得需要发送的以太网数据的总的字节数S;
根据设置的所述参数模拟为相应的正态分布模型,所述正态分布模型的密度函数为:
Figure BSA00000273727300041
其中π为圆周率,μ是正态分布的均数,e是自然对数的底,σ是正态分布的标准差,所述模型使用标准正态分布模型、σ取值为1,μ取值为0,π、e都是常量,x为时间变量,x取值范围为突发包总的发送时间长度,f(x)是对应的以太网数据包发送密度,在某一时间点发送的以太网数据的第二数据量为S×f(x);
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分别根据所述第二数据量相互对发模拟的所述正态分布模型的以太网数据包;
发送截止的时间到时,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停止所述以太网数据包的发送;
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各自统计以太网数据包收发状态,所述收发状态包括: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未曾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发送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接收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接收方丢失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和接收方接收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
优选地,所述获取所述第二流量冲击时收发统计的第二数据误码率和丢包率,具体包括:
判断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是否等于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接收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是否等于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接收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并且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未曾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是否都为0、发送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是否都为0、接收方丢失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是否都为0和接收方接收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是否都为0,根据所述判断得到所述第一误码率和丢包率。
优选地,所述根据所述第二数据误码率和丢包率确定所述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在网络数据流量突发性峰值时性能上是否实现无缝对接,具体包括:
当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等于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接收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等于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接收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并且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未曾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都为0、发送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都为0、接收方丢失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都为0和接收方接收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都为0,则确认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的性能在网络数据流量突发性峰值时为无缝对接,否则确认没有无缝对接、需重新进行设计。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校验基站的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的设备,其包括:
均匀统计单元,用于用模拟的均匀分布模型的以太网数据流对所述基站内需要进行以太网数据交互的各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相互进行第一流量冲击,在进行所述第一流量冲击的同时对被检验的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收发状态进行收发统计;
第一比较单元,用于获取所述第一流量冲击时收发统计的数据误码率和丢包率;
第一结果判断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数据误码率和丢包率确定所述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在网络数据流量稳定时时性能上是否实现无缝对接。
优选地,所述设备还包括:
正态统计单元,用于用模拟的正态分布模型的以太网数据流对所述基站内需要进行以太网数据交互的各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相互进行第二流量冲击,在所述第二流量冲击的同时对被检验的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收发状态进行收发统计;
第二比较单元,用于获取所述第二流量冲击时收发统计的第二数据误码率和丢包率;
第二结果判断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数据误码率和丢包率确定所述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在网络数据流量突发性峰值时性能上是否实现无缝对接。
优选地,所述均匀统计单元,还包括:
第一参数设置子单元,用于分别设置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以太网数据包的发送包总的发送时间长度、发送包的总数和发送包的长度参数,并根据所述发送包的总数和发送包的长度参数获得需要发送的以太网数据的总的字节数M;
第一模拟子单元,用于根据设置的所述参数模拟为相应的均匀分布模型,所述均匀分布模型概率密度函数为f(x)=1/(b-a),其中a和b分别为发送以太网数据包起始和截止时间点,在某一时间点发送的以太网数据的第一数据量为M×f(x);
第一数据包对发子单元,用于设置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分别根据所述第一数据量相互对发模拟的所述均匀分布模型的以太网数据包;
第一对发停止单元,用于在发送截止时间到时,停止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停止所述以太网数据包的发送;
第一统计子单元,用于使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各自统计以太网数据包的收发状态,所述收发状态包括: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未曾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发送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接收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接收方丢失的以太网数据包个数和接收方接收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
优选地,所述第一比较单元,还用于判断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是否等于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接收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是否等于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接收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并且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未曾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是否都为0、发送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是否都为0、接收方丢失的以太网数据包个数是否都为0和接收方接收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是否个数都为0,根据所述判断得到所述第一误码率和丢包率。
优选地,所述第一结果判断单元,还用于当所述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等于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接收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等于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接收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并且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未曾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都为0、发送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都为0、接收方丢失的以太网数据包个数都为0和接收方接收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都为0,则确认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的性能在网络数据流量稳定时为无缝对接,否则确认没有无缝对接、需重新进行设计。
优选地,所述正态统计单元,还包括:
第二参数设置子单元,用于分别设置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发送以太网数据包的突发包总的发送时间长度、突发包的总数和突发包的长度参数,并根据所述突发包的总数和突发包的长度参数获得需要发送的以太网数据的总的字节数S;
第二模拟子单元,用于根据设置的所述参数模拟为相应的正态分布模型,所述正态分布模型的密度函数为
Figure BSA00000273727300071
其中π为圆周率,μ是正态分布的均数,e是自然对数的底,σ是正态分布的标准差,所述模型使用标准正态分布模型、σ取值为1,μ取值为0,π、e都是常量,x为时间变量,x取值范围为突发包总的发送时间长度,f(x)是对应的以太网数据包发送密度,在某一时间点发送的以太网数据的第二数据量为S×f(x);
第二数据包对发子单元,用于设置所述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分别根据所述第二数据量相互对发模拟的所述正态分布模型的以太网数据包;
第二对发停止子单元,用于在发送截止的时间到时,停止所述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进行的所述以太网数据包的发送;
第二统计子单元,用于使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各自统计以太网数据包收发状态,所述收发状态包括: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未曾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发送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接收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接收方丢失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和接收方接收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
优选地,所述第二比较单元,还用于判断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是否等于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接收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是否等于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接收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并且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未曾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是否都为0、发送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是否都为0、接收方丢失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是否都为0和接收方接收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是否都为0,根据所述判断得到所述第二误码率和丢包率。
优选地,所述第二结果判断单元,还用于当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等于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接收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等于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接收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并且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未曾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都为0、发送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都为0、接收方丢失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都为0和接收方接收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都为0,则确认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的性能在网络数据流量突发性峰值时为无缝对接,否则确认没有无缝对接、需重新进行设计。
实施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和设备,在网络数据流量稳定时和网络数据流量突发性峰值的时段时,对其分别模拟为均匀分布模型和正态分布模型,某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在设计阶段就用模拟的工作环境来校验设计的该模块是否能和其他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实现无缝对接,从而大幅度的提升了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设计可靠性,同时也提高了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设计效率。
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和设备还适用于外场基站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故障检测和诊断:当外场基站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发生故障时,或者不同厂商的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对接发生问题时,运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和设备能准确检测是哪个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有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法流程图;
图2为图1的步骤S110的更为具体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的另一流程图;
图4为图3的步骤S140的更为具体的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设备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设备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均匀统计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正态统计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正态分布模型的以太网数据包发送模型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均匀分布模型的以太网数据包发送模型图。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校验基站的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的方法,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步骤:
S110、用模拟的均匀分布模型的以太网数据流对所述基站内需要进行以太网数据交互的各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相互进行第一流量冲击,在进行所述流量冲击的同时对被检验的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收发状态进行收发统计;
更为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该步骤S110具体包括步骤:
S111、分别设置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发送以太网数据包的发送包的总数、发送包总的发送时间长度和发送包的长度参数,根据所述发送包的总数和发送包的长度参数获得需要发送的以太网数据的总的字节数M,其中:所述参数为:发送包的总数、发送包总的发送时间长度和发送包的长度等各自的值。所述发送包的长度是:该发送包为长包或短包还是长短混发的数据包。
S112、根据设置的所述参数模拟为相应的均匀分布模型,如图10所示,所述均匀分布模型概率密度函数为:f(x)=1/(b-a),其中a和b分别为发送以太网数据包起始和截止时间点,在某一时间点发送的以太网数据的第一数据量为M×f(x);
S113、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分别根据所述第一数据量相互对发模拟的所述均匀分布模型的以太网数据包;
S114、发送截止时间到时,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停止所述以太网数据包的发送;
S115、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各自统计以太网数据包的收发状态,所述收发状态包括: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未曾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发送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接收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接收方丢失的以太网数据包个数和接收方接收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
S120、获取所述第一流量冲击时收发统计的数据误码率和丢包率。依据上述步骤S110,在更为具体的实施例,该步骤S120具体包括:
判断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是否等于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接收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是否等于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接收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并且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未曾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是否都为0、发送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是否都为0、接收方丢失的以太网数据包个数是否都为0和接收方接收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是否个数都为0,根据所述判断得到所述第一误码率和丢包率。
S130、根据所述第一数据误码率和丢包率确定所述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在网络数据流量稳定时性能上是否实现无缝对接。依据上述步骤S120,在更为具体的实施例,该步骤130具体包括:
当所述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等于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接收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等于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接收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并且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未曾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都为0、发送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都为0、接收方丢失的以太网数据包个数都为0和接收方接收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都为0,则确认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的性能在网络数据流量稳定时为无缝对接,否则确认没有无缝对接、需重新进行设计。即重新设计和布局该上述模块,以使模块之间实现无缝对接。
如果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大于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接收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的接收能力需提高;反之,如果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大于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接收的以太网数据包总数,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的接收能力需提高。如果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或者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有未曾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或者发送有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相对应的该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发送能力需改进或提高。
在另一实施例中,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上,如图3所示,该方法更进一步的包括步骤:
S140、用模拟的正态分布模型的以太网数据流对所述基站内需要进行以太网数据交互的各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相互进行第二流量冲击,在进行所述第二流量冲击的同时对被检验的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收发状态进行收发统计;
其中,更为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该步骤S140具体包括步骤:
S141、分别设置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以太网数据包的突发包总的发送时间长度、突发包的总数和突发包的长度参数,根据所述突发包的总数和突发包的长度参数获得需要发送的以太网数据的总的字节数S;其中:所述参数为:突发包的总数、突发包总的发送时间长度和突发包的长度等各自的值。所述突发包的长度是:该突发包为长包或短包还是长短混发的数据包。
S142、根据设置的所述参数模拟为相应的正态分布模型,如图9所示,所述正态分布模型的密度函数为:
Figure BSA00000273727300111
其中π为圆周率,μ是正态分布的均数,e是自然对数的底,σ是正态分布的标准差,所述模型使用标准正态分布模型、σ取值为1,μ取值为0,π、e都是常量,x为时间变量,x取值范围为突发包总的发送时间长度,f(x)是对应的以太网数据包发送密度,在某一时间点发送的以太网数据的第二数据量为S×f(x);
S143、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分别根据所述第二数据量相互对发模拟的所述正态分布模型的以太网数据包;
S144、发送截止时间到时,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停止所述以太网数据包的发送;
S145、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各自统计以太网数据包的收发状态,所述收发状态包括: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未曾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发送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接收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接收方丢失的以太网数据包个数和接收方接收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
S150、获取所述第二流量冲击时收发统计的到第二数据误码率和丢包率。
依据上述步骤S140,在更为具体的实施例,该步骤S150具体包括:
判断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是否等于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接收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是否等于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接收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并且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未曾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是否都为0、发送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是否都为0、接收方丢失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是否都为0和接收方接收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是否都为0,根据所述判断得到所述第一误码率和丢包率。
S160、根据所述第二数据误码率和丢包率确定所述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在网络数据流量突发性峰值时性能上是否实现无缝对接。依据上述步骤S150,在更为具体的实施例,该步骤S160具体包括:
当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等于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接收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等于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接收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并且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未曾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都为0、发送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都为0、接收方丢失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都为0和接收方接收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都为0,则确认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的性能在网络数据流量突发性峰值时为无缝对接,否则确认没有无缝对接、需重新进行设计。即重新设计和布局该上述模块,以使模块之间实现无缝对接。
如果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大于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接收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的接收能力需提高;反之,如果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大于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接收的以太网数据包总数,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的接收能力需提高。如果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或者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有未曾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或者发送有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相对应的该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发送能力需改进或提高。
上面的实施例以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为例进行无缝对接的判断,同理,也可以进行其他数据处理模块之间的无缝对接的判断,如果某模块无缝对接判断有问题,进行该模块相应的改进。
在更为优选的实施例中,当上述第一数据误码率和丢包率和第二数据误码率和丢包率都符合预置要求(根据系统的性能设置预置的参数)时,所述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性能上才是无缝对接的。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在网络数据流量稳定时(如:周一到周五之间)和网络数据流量突发性峰值的时段时(如:周末、节假日或者其他数据量传输突然增大的时段),对其分别模拟为均匀分布模型和正态分布模型,某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在设计阶段就用模拟的工作环境来校验设计的该模块是否能和其他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实现无缝对接,从而大幅度的提升了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设计可靠性,同时也提高了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设计效率。
现在以移动通信基站基带处理板内CPU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和DSP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设计校验为例,来说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的应用。
本应用实施例中,需要校验的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有2个,基带处理板CPU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基带处理板DSP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按照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基带处理板内CPU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和DSP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先用模拟的均匀分布模型的以太网数据包相互进行流量冲击,在进行该流量冲击的同时对CPU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和DSP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收发状态进行统计;基带处理板内CPU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和DSP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再用模拟的正态分布模型的以太网数据包相互进行流量冲击,在进行该流量冲击的同时对CPU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和DSP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收发状态进行统计。(A)把模拟正态分布流量冲击时收发统计数据误码率、丢包率和设计要求(预置的值)相比较,(B)把该流量冲击时收发统计数据误码率、丢包率和设计要求(预置的值)相比较,只有当(A)和(B)收发统计数据误码率、丢包率都在设计要求范围内,被检验的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设计才是合理的;否则需对该模块进行重新设计和布局。也可以先模拟正态分布模型的以太网数据包进行流量冲击,再模拟均匀分布模型的以太网数据包进行流量冲击。
具体的,按照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详细的操作步骤为:
A、选定性能校验模块为CPU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和DSP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
B、对需要校验的CPU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和DSP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用模拟的正态分布模型的以太网数据流进行流量冲击。该步骤B具体包括:
B1、对于CPU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和DSP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分别设置突发包的个数、设置突发包总的发送时间长度和设置突发包的长度是长包或短包或长短混发的参数,根据设置的参数模拟为相应的正态分布模型。获得的正态分布模型数据流量密度不能超过CPU和DSP硬件极限要求,否则需减少突发包的总数或者加长突发包总的发送时间长度。
B2、CPU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和DSP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相互对发模拟的正态分布模型的以太网数据流。
B3、发送截止时间到时,CPU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和DSP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停止以太网数据流发送。
B4、CPU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和DSP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各自统计以太网数据包的收发状态,该收发状态包括: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未曾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发送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个数、接收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接收方丢失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和接收方接收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
B5、以上统计中,只有CPU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等于DSP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接收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DSP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总数等于CPU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接收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并且CPU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和DSP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未曾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个数都为0、发送错误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都为0、接收方丢失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都为0和接收方接收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都为0,CPU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和DSP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的性能设计才是符合要求的,否则需重新进行设计。
B6、如果CPU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总数大于DSP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接收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DSP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的接收能力需提高;反之,如果DSP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总数大于CPU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接收的以太网数据包总数,CPU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的接收能力需提高。如果CPU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或者DSP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有未曾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或者发送有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相对应的模块发送能力需改进或提高。否则相应的模块能力在网络数据流量突发性峰值的时段会有隐患。
B7、如果还有其他的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需要校验,则重复步骤B1至步骤B6。
C、对需要校验的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用模拟的均匀分布模型的以太网数据流进行流量冲击。具体包括:
C1、对于CPU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和DSP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分别设置发送包的个数、设置发送包总的发送时间长度和设置发送包的长度是长包或短包或长短混发的参数,根据设置的参数模拟为相应的均匀分布模型。相应的均匀分布模型以太网包流量密度不能超过CPU和DSP硬件指标要求,否则需减少发送包的总数或者加长发送包总的发送时间长度。
C2、CPU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和DSP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相互对发模拟的均匀分布模型的以太网数据包。
C3、当发送截止时间到时,CPU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和DSP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都停止以太网数据包发送。
C4、CPU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和DSP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各自统计以太网数据包收发状态,该收发状态包含: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未曾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发送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接收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接收方丢失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接收方接收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
C5、以上统计中,只有CPU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等于DSP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接收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DSP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等于CPU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接收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并且CPU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和DSP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未曾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都为0、发送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个数都为0;接收方丢失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都为0;接收方接收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个数都为0,CPU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和DSP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的性能设计才是符合要求的,否则需重新进行设计。
C6、如果CPU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大于DSP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接收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DSP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的接收能力需提高;反之,如果DSP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总数大于CPU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接收的以太网数据包总数,CPU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的接收能力需提高。如果CPU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或者DSP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有未曾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或者发送有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相对应的模块发送能力需改进或提高。否则相应的模块能力在网络数据流量稳定时会有隐患。
C7、如果还有其他的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需要校验,则重复步骤C1至步骤C6。
综合步骤B和步骤C,如果步骤B和步骤C中,CPU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收发能力和DSP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收发能力都符合以上要求,那么CPU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和DSP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符合设计要求。否则,根据B6和C6要对相应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设计进行改进。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校验基站的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性能的设备,该设备可以为计算机、服务器以及用于数据校验处理的设备。如图5所示,该设备包括:
均匀统计单元510,用于用模拟的均匀分布模型的以太网数据流对所述基站内需要进行以太网数据交互的各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相互进行第一流量冲击,在进行所述第一流量冲击的同时对被检验的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收发状态进行收发统计;
第一比较单元520,用于获取所述第一流量冲击时收发统计的数据误码率和丢包率;更具体的,该第一比较单元520还用于判断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是否等于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接收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是否等于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接收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并且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未曾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是否都为0、发送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是否都为0、接收方丢失的以太网数据包个数是否都为0和接收方接收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是否个数都为0,根据所述判断得到所述第一误码率和丢包率。
第一结果判断单元530,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数据误码率和丢包率确定所述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在网络数据流量稳定时时性能上是否实现无缝对接。更为具体的,所述第一结果判断单元530,还用于当所述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等于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接收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等于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接收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并且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未曾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都为0、发送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都为0、接收方丢失的以太网数据包个数都为0和接收方接收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都为0,则确认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的性能在网络数据流量稳定时为无缝对接,否则确认没有无缝对接、需重新进行设计。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更为具体的是:所述均匀统计单元510,还包括:
第一参数设置子单元511,用于分别设置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以太网数据包的发送包总的发送时间长度、发送包的总数和发送包的长度参数,并根据所述发送包的总数和发送包的长度参数获得需要发送的以太网数据的总的字节数M;
第一模拟子单元512,用于根据设置的所述参数模拟为相应的均匀分布模型,所述均匀分布模型概率密度函数为f(x)=1/(b-a),其中a和b分别为发送以太网数据包起始和截止时间点,在某一时间点发送的以太网数据的第一数据量为M×f(x);
第一数据包对发子单元513,用于设置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分别根据所述第一数据量相互对发模拟的所述均匀分布模型的以太网数据包;
第一对发停止单元514,用于在发送截止时间到时,停止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停止所述以太网数据包的发送;
第一统计子单元515,用于使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各自统计以太网数据包的收发状态,所述收发状态包括: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未曾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发送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接收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接收方丢失的以太网数据包个数和接收方接收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
在另外的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该设备还进一步包括:
正态统计单元540,用于用模拟的正态分布模型的以太网数据流对所述基站内需要进行以太网数据交互的各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相互进行第二流量冲击,在所述第二流量冲击的同时对被检验的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收发状态进行收发统计;
第二比较单元550,用于获取所述第二流量冲击时收发统计的第二数据误码率和丢包率;更为具体的,所述第二比较单元,550还用于判断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是否等于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接收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是否等于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接收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并且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未曾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是否都为0、发送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是否都为0、接收方丢失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是否都为0和接收方接收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是否都为0,根据所述判断得到所述第二误码率和丢包率。
第二结果判断单元560,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数据误码率和丢包率确定所述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在网络数据流量突发性峰值时性能上是否实现无缝对接。更为具体的,所述第二结果判断单元560,还用于当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等于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接收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等于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接收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并且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未曾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都为0、发送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都为0、接收方丢失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都为0和接收方接收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都为0,则确认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的性能在网络数据流量突发性峰值时为无缝对接,否则确认没有无缝对接、需重新进行设计。
在该另外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更为具体的是:正态统计单元540还包括:
第二参数设置子单元541,用于分别设置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发送以太网数据包的突发包总的发送时间长度、突发包的总数和突发包的长度参数,并根据所述突发包的总数和突发包的长度参数获得需要发送的以太网数据的总的字节数S;
第二模拟子单元542,用于根据设置的所述参数模拟为相应的正态分布模型,所述正态分布模型的密度函数为
Figure BSA00000273727300191
其中π为圆周率,μ是正态分布的均数,e是自然对数的底,所述模型使用标准正态分布模型,σ是正态分布的标准差,所述模型使用标准正态分布模型、σ取值为1,μ取值为0,π、e都是常量,x为时间变量,x取值范围为突发包总的发送时间长度,f(x)是对应的以太网数据包发送密度,在某一时间点发送的以太网数据的第二数据量为S×f(x);
第二数据包对发子单元543,用于设置所述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分别根据所述第二数据量相互对发模拟的所述正态分布模型的以太网数据包;
第二对发停止子单元544,用于在发送截止的时间到时,停止所述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进行的所述以太网数据包的发送;
第二统计子单元545,用于使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各自统计以太网数据包收发状态,所述收发状态包括: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未曾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发送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接收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接收方丢失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和接收方接收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设备在网络数据流量稳定时和网络数据流量突发性峰值的时段时,对其分别模拟为均匀分布模型和正态分布模型,某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在设计阶段就用模拟的工作环境来校验设计的该模块是否能和其他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实现无缝对接,从而大幅度的提升了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设计可靠性,同时也提高了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设计效率。
以上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校验基站的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性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模拟的均匀分布模型的以太网数据流对所述基站内需要进行以太网数据交互的各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相互进行第一流量冲击,在进行所述第一流量冲击的同时对被检验的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收发状态进行收发统计;
获取所述第一流量冲击时收发统计的第一数据误码率和丢包率;
根据所述第一数据误码率和丢包率确定所述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在网络数据流量稳定时性能上是否实现无缝对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数据误码率和丢包率确定所述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在网络数据流量稳定时是否实现无缝对接,之后,进一步包括:
用模拟的正态分布模型的以太网数据流对所述基站内需要进行以太网数据交互的各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相互进行第二流量冲击,在进行所述第二流量冲击的同时对被检验的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收发状态进行收发统计;
获取所述第二流量冲击时收发统计的第二数据误码率和丢包率;
根据所述第二数据误码率和丢包率确定所述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在网络数据流量突发性峰值时性能上是否实现无缝对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模拟的均匀分布模型的以太网数据流对所述基站内需要进行以太网数据交互的各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相互进行第一流量冲击,在进行所述第一流量冲击的同时对被检验的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收发状态进行收发统计,具体包括:
分别设置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以太网数据包的发送包总的发送时间长度、发送包的总数和发送包的长度参数,根据所述发送包的总数和发送包的长度参数获得需要发送的以太网数据的总的字节数M;
根据设置的所述参数模拟为相应的均匀分布模型,所述均匀分布模型概率密度函数为:f(x)=1/(b-a),其中a和b分别为发送以太网数据包起始和截止时间点,在某一时间点发送的以太网数据的第一数据量为M×f(x);
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分别根据所述第一数据量相互对发模拟的所述均匀分布模型的以太网数据包;
发送截止时间到时,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停止所述以太网数据包的发送;
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各自统计以太网数据包的收发状态,所述收发状态包括: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未曾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发送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接收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接收方丢失的以太网数据包个数和接收方接收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第一流量冲击时收发统计的数据误码率和丢包率,具体包括:
判断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是否等于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接收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是否等于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接收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并且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未曾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是否都为0、发送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是否都为0、接收方丢失的以太网数据包个数是否都为0和接收方接收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是否个数都为0,根据所述判断得到所述第一误码率和丢包率。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数据误码率和丢包率确定所述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在网络数据流量稳定时性能上是否实现无缝对接,具体包括:
当所述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等于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接收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等于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接收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并且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未曾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都为0、发送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都为0、接收方丢失的以太网数据包个数都为0和接收方接收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都为0,则确认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的性能在网络数据流量稳定时为无缝对接,否则确认没有无缝对接、需重新进行设计。
6.如权利要求2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模拟的正态分布模型的以太网数据流对所述基站内需要进行以太网数据交互的各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相互进行第二流量冲击,在进行所述第二流量冲击的同时对被检验的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收发状态进行收发统计,具体包括:
分别设置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发送以太网数据包的突发包总的发送时间长度、突发包的总数和突发包的长度参数,并根据所述突发包的总数和突发包的长度参数获得需要发送的以太网数据的总的字节数S;
根据设置的所述参数模拟为相应的正态分布模型,所述正态分布模型的密度函数为:
Figure FSA00000273727200031
其中π为圆周率,μ是正态分布的均数,e是自然对数的底,σ是正态分布的标准差,所述模型使用标准正态分布模型、σ取值为1,μ取值为0,π、e都是常量,x为时间变量,x取值范围为突发包总的发送时间长度,f(x)是对应的以太网数据包发送密度,在某一时间点发送的以太网数据的第二数据量为S×f(x);
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分别根据所述第二数据量相互对发模拟的所述正态分布模型的以太网数据包;
发送截止的时间到时,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停止所述以太网数据包的发送;
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各自统计以太网数据包收发状态,所述收发状态包括: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未曾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发送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接收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接收方丢失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和接收方接收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
7.如权利要求6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第二流量冲击时收发统计的第二数据误码率和丢包率,具体包括:
判断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是否等于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接收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是否等于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接收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并且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未曾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是否都为0、发送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是否都为0、接收方丢失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是否都为0和接收方接收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是否都为0,根据所述判断得到所述第二误码率和丢包率。
8.如权利要求7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二数据误码率和丢包率确定所述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在网络数据流量突发性峰值时性能上是否实现无缝对接,具体包括:
当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等于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接收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等于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接收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并且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未曾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都为0、发送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都为0、接收方丢失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都为0和接收方接收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都为0,则确认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的性能在网络数据流量突发性峰值时为无缝对接,否则确认没有无缝对接、需重新进行设计。
9.一种校验基站的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均匀统计单元,用于用模拟的均匀分布模型的以太网数据流对所述基站内需要进行以太网数据交互的各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相互进行第一流量冲击,在进行所述第一流量冲击的同时对被检验的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收发状态进行收发统计;
第一比较单元,用于获取所述第一流量冲击时收发统计的数据误码率和丢包率;
第一结果判断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数据误码率和丢包率确定所述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在网络数据流量稳定时时性能上是否实现无缝对接。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正态统计单元,用于用模拟的正态分布模型的以太网数据流对所述基站内需要进行以太网数据交互的各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相互进行第二流量冲击,在所述第二流量冲击的同时对被检验的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收发状态进行收发统计;
第二比较单元,用于获取所述第二流量冲击时收发统计的第二数据误码率和丢包率;
第二结果判断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数据误码率和丢包率确定所述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在网络数据流量突发性峰值时性能上是否实现无缝对接。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均匀统计单元,还包括:
第一参数设置子单元,用于分别设置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以太网数据包的发送包总的发送时间长度、发送包的总数和发送包的长度参数,并根据所述发送包的总数和发送包的长度参数获得需要发送的以太网数据的总的字节数M;
第一模拟子单元,用于根据设置的所述参数模拟为相应的均匀分布模型,所述均匀分布模型概率密度函数为f(x)=1/(b-a),其中a和b分别为发送以太网数据包起始和截止时间点,在某一时间点发送的以太网数据的第一数据量为M×f(x);
第一数据包对发子单元,用于设置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分别根据所述第一数据量相互对发模拟的所述均匀分布模型的以太网数据包;
第一对发停止单元,用于在发送截止时间到时,停止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停止所述以太网数据包的发送;
第一统计子单元,用于使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各自统计以太网数据包的收发状态,所述收发状态包括: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未曾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发送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接收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接收方丢失的以太网数据包个数和接收方接收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比较单元,还用于判断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是否等于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接收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是否等于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接收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并且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未曾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是否都为0、发送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是否都为0、接收方丢失的以太网数据包个数是否都为0和接收方接收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是否个数都为0,根据所述判断得到所述第一误码率和丢包率。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结果判断单元,还用于当所述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等于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接收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等于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接收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并且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未曾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都为0、发送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都为0、接收方丢失的以太网数据包个数都为0和接收方接收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都为0,则确认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的性能在网络数据流量稳定时为无缝对接,否则确认没有无缝对接、需重新进行设计。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态统计单元,还包括:
第二参数设置子单元,用于分别设置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发送以太网数据包的突发包总的发送时间长度、突发包的总数和突发包的长度参数,并根据所述突发包的总数和突发包的长度参数获得需要发送的以太网数据的总的字节数S;
第二模拟子单元,用于根据设置的所述参数模拟为相应的正态分布模型,所述正态分布模型的密度函数为
Figure FSA00000273727200061
其中π为圆周率,μ是正态分布的均数,e是自然对数的底,σ是正态分布的标准差,所述模型使用标准正态分布模型、σ取值为1,μ取值为0,π、e都是常量,x为时间变量,x取值范围为突发包总的发送时间长度,f(x)是对应的以太网数据包发送密度,在某一时间点发送的以太网数据的第二数据量为S×f(x);
第二数据包对发子单元,用于设置所述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分别根据所述第二数据量相互对发模拟的所述正态分布模型的以太网数据包;
第二对发停止子单元,用于在发送截止的时间到时,停止所述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进行的所述以太网数据包的发送;
第二统计子单元,用于使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各自统计以太网数据包收发状态,所述收发状态包括: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未曾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发送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接收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接收方丢失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和接收方接收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比较单元,还用于判断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是否等于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接收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是否等于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接收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并且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未曾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是否都为0、发送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是否都为0、接收方丢失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是否都为0和接收方接收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是否都为0,根据所述判断得到所述第二误码率和丢包率。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结果判断单元,还用于当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等于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接收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等于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接收的以太网数据包的总数、并且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未曾发送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都为0、发送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都为0、接收方丢失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都为0和接收方接收错误的以太网数据包的个数都为0,则确认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A和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B的性能在网络数据流量突发性峰值时为无缝对接,否则确认没有无缝对接、需重新进行设计。
CN201010284190.6A 2010-09-16 2010-09-16 校验基站的各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的方法和设备 Active CN10240407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284190.6A CN102404073B (zh) 2010-09-16 2010-09-16 校验基站的各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的方法和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284190.6A CN102404073B (zh) 2010-09-16 2010-09-16 校验基站的各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的方法和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04073A true CN102404073A (zh) 2012-04-04
CN102404073B CN102404073B (zh) 2014-08-13

Family

ID=458859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84190.6A Active CN102404073B (zh) 2010-09-16 2010-09-16 校验基站的各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的方法和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404073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37725A (zh) * 2017-12-08 2018-05-15 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读写plc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140125A1 (en) * 2004-12-23 2006-06-29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Hybrid test bed
CN101035346A (zh) * 2006-03-06 2007-09-1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分组数据业务大话务仿真测试的方法及装置
CN101056216A (zh) * 2006-04-10 2007-10-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测试系统和测试方法
CN101111045A (zh) * 2007-09-05 2008-01-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WiMAX基站的负载测试方法及系统
CN101426216A (zh) * 2008-12-09 2009-05-06 信息产业部电信传输研究所 无线接入系统分布式基站的测试方法及装置
CN101521607A (zh) * 2009-04-13 2009-09-02 重庆重邮东电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以太网网络性能的测试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140125A1 (en) * 2004-12-23 2006-06-29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Hybrid test bed
CN101035346A (zh) * 2006-03-06 2007-09-1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分组数据业务大话务仿真测试的方法及装置
CN101056216A (zh) * 2006-04-10 2007-10-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测试系统和测试方法
CN101111045A (zh) * 2007-09-05 2008-01-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WiMAX基站的负载测试方法及系统
CN101426216A (zh) * 2008-12-09 2009-05-06 信息产业部电信传输研究所 无线接入系统分布式基站的测试方法及装置
CN101521607A (zh) * 2009-04-13 2009-09-02 重庆重邮东电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以太网网络性能的测试方法及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37725A (zh) * 2017-12-08 2018-05-15 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读写plc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CN108037725B (zh) * 2017-12-08 2019-09-03 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读写plc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04073B (zh) 2014-08-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41648A (zh) 分布式远程测试系统、方法、以及服务器
CN104159306B (zh) 一种控制空口资源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2104502A (zh) 一种基于Linux系统的以太网网络设备性能测试平台
CN104657555A (zh) 一种基于uvm验证方法学的toe的验证方法及平台
CN105827476A (zh) 高速PING实现方法和Ping测试方法
CN102761558A (zh) 基于Xilinx FPGA和Treck协议栈的以太通信系统及其通信方法
CN102833336A (zh) 分散分布式信息采集与并发处理系统中数据分包处理方法
CN101217422B (zh) 一种测试网口性能的方法
CN102377733A (zh) 应用层协议的自动化测试系统及其自动化测试方法
CN105357709A (zh) 无线路由器吞吐量测试方法、系统、及路由器
CN107426042A (zh) 一种报文传输方法和发送设备
CN111654409A (zh) 一种智能车载终端测试装置及其测试方法
CN101188846B (zh) 一种实现基站远程检测的系统和方法
US20070047448A1 (en) Network equipment testing method and system
CN100394732C (zh) Wap网关性能的测试方法
CN105357229A (zh) 一种视频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716882A (zh) 一种基于rfn时间戳进行时延测试的方法
CN111935767B (zh) 一种网络仿真系统
CN102404073B (zh) 校验基站的各以太网数据处理模块的方法和设备
CN102315981B (zh) 一种演进分组核心网设备的测试设备及方法
CN101383731A (zh) 网络卡测试系统
CN101072135A (zh) 无线局域网测试的方法及系统
CN108156045B (zh) 一种软件定义分组传送网络sptn测试系统及方法
CN102624769A (zh) 管线式网络装置及相关数据传送方法
KR101242435B1 (ko) 무선 네트워크 에뮬레이션 시스템 및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