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95127A -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故障恢复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故障恢复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95127A
CN102395127A CN2011103599321A CN201110359932A CN102395127A CN 102395127 A CN102395127 A CN 102395127A CN 2011103599321 A CN2011103599321 A CN 2011103599321A CN 201110359932 A CN201110359932 A CN 201110359932A CN 102395127 A CN102395127 A CN 1023951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rn
node
density
connected set
r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35993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95127B (zh
Inventor
亓峰
邱雪松
高娟
詹志强
王颖
熊翱
王智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filed Critical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Priority to CN201110359932.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395127B/zh
Publication of CN1023951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951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951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9512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故障恢复方法。本发明通过转置节点将失去连通的孤立区域重新连接到最近的连通集,然后再将这些连通集连接起来,从而实现恢复网络连通性的目的。由于每个孤立区域的转置节点代表都只需要移动到离自己最近的连通集,大大减少了移动距离,节省了节点能量。本发明根据转置节点代表的密度对整个网络进行连通集的划分,同时在不同连通集的连接过程中依然采用密度趋近的办法进行扇形区域划分,简化了孤立区域之间的转置节点优化过程,降低了算法的复杂度。

Description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故障恢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故障恢复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故障恢复技术主要是基于单个节点(指传感器节点)的故障恢复技术和基于分块区域的故障恢复技术。基于单个节点的故障恢复技术考虑的是在同一时间只有单个传感器节点发生故障。基于分块区域的故障恢复技术是指在多个节点同时发生故障的情况下采取的策略,需要把被故障分块的网络孤立子区域连接起来。
基于单个节点的故障恢复技术主要有用邻居节点替换该故障节点,在故障节点本身采取措施等。
公开号为CN102111789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是利用冗余节点替代故障节点。该方法包括步骤:S1.基于模糊数学以及线性规划的方法,建立表征冗余节点对故障节点的隶属程度的隶属矩阵、冗余节点对故障节点的替换矩阵及其约束条件;S2.根据所述隶属矩阵及替换矩阵,构建冗余节点替换故障节点的目标函数;S3.基于遗传算法,选择最优冗余节点替换故障节点。在故障节点本身采取措施的技术如公开号为CN101848478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该方法包括步骤:服务端启动后,开启监听进程监听故障报警信息;节点启动后,向服务端发送启动消息;服务端根据所述节点发送的启动消息,维护节点信息表;节点判断自身是否发生故障,如果发生故障,节点判断故障级别,并根据故障级别进行相应处理。
单个节点的故障恢复技术并不适合多个节点同时发生故障的情况,即由于灾难性的破坏所造成的大片节点不能正常工作,整个网络被分成了多个孤立区域的情况。因为这些方法所依赖的邻居节点都有可能同时出现故障,在这种情况下,恢复网络的策略就有可能失效。
为克服单个节点的故障恢复技术的缺陷,可以采取基于分块区域的恢复技术。基于分块区域的恢复技术解决的是网络由于严重灾难被分成许多孤立区域的情况下,如何恢复网络连通性的问题。该技术只需考虑将这些被孤立的网络子区域重新连接起来就可以达到实现恢复网络连通性的目的。在连接孤立区域的过程中,通常利用具有移动性的转置节点作为中间站,彼此交换各自所属孤立区域之间的信息。基于分块区域的故障恢复技术主要的算法有DORMS,包括3个步骤:转置节点的初始化布置、转置节点数目的优化,转置节点的重新布置。但是这种办法需要将所有分块区域的转置节点移动到中心,而边缘区域的转置节点需要移动较长距离才能到达目的地,因此需要耗费节点大量的能量。而且优化转置节点的过程复杂,会造成恢复过程时间过长。
可以看出,现有故障恢复技术具有如下缺陷:
(1)不能解决多个节点同时发生故障的问题。公开号为CN102111789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所公开的方法虽然能够解决单个节点故障问题,但是该技术没有分析大型网络损害的范围,只适合处理小型网络中的单个节点故障问题,不能解决多个节点同时发生故障的问题。除此之外,它要求故障节点的邻居节点能够移动才能重建连通性,这种假设在很多情况下都是不实际的。而且,该技术需要依赖邻居列表中的一跳或者两跳节点,而一个较为严重的故障可能涉及多跳节点。这样,为了维持大型网络的状态就需要跨越多跳节点。又如公开号为CN101848478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所公开的方法也只是从单个节点考虑,需要将信息上报到服务端,进而进行决策。如果多个节点同时发生故障,将会造成服务端信息拥塞。而且当多个节点发生故障时,无法保证故障节点到服务端的路径上的通信质量,将会造成服务端决策失误。
(2)转置节点移动距离过远,消耗能量过多,恢复时间过长。DORMS算法虽然解决了网络由于灾难性的破坏分成若干孤立子区域的情况下的故障问题,但是一般都是考虑将各个区域的转置节点代表移动到网络监测区域中心来交换信息。对于离监测区域中心较远的孤立区域而言,它的转置节点代表需要花较长的时间和较多的能量才能到达指定位置。这样的话,当网络规模较大时,就有较多的节点需要移动较长的距离,导致整个网络能量消耗过多和恢复时间过长,从而影响网络的生命周期和通信质量。因此,恢复方法中减少节点移动距离对于故障恢复过程有重大意义。
(3)现有的故障恢复技术算法比较复杂。公开号为CN102111789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所公开的方法和DORMS算法都需要进行最优化过程,恢复过程比较复杂。在实际网络节点规模比较大的情况下,故障恢复的时间比较长,已经失去故障恢复的意义。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适用于在被灾难性破坏造成分块的大型网络环境下恢复节点故障的方法,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使用尽可能少的能量恢复网络的连通性。
(二)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故障恢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01、根据转置节点的密度将网络监测区域划分成若干个连通集,其中,所述连通集为以网络监测区域的几何中心点为圆心的同心圆;
102、初始化每个孤立区域的转置节点代表,以将每个孤立区域派出的转置节点代表区别于其他孤立区域的转置节点,以及确定每个孤立区域派出的转置节点代表向哪个方向的连通集移动,其中,所述孤立区域为网络监测区域中相互之间失去连通的区域;
103、将每个孤立区域的转置节点代表同时移动到离各自最近的连通集,以使得从每个孤立区域都有一条路径到达连通集;
104、将同一个连通集内的转置节点进行连通;
105、根据转置节点代表的密度将每个连通集划分成若干个扇形区域;
106、判断连通集集合中是否只有一个元素,如果不是,则执行步骤107;如果是,不连接各个连通集。
107、在扇形区域集合的每个元素内,连接相邻的连通集。
优选地,步骤101中,划分连通集CS的原则为:以网络监测区域的LRN的平均节点密度DAV作为参照值,使得所划定的每两个连通集CS之间的局部区域的平均LRN密度D最大限度地接近DAV
具体划分过程为:将连通集CS的划分过程定义为一个四元组:<R,C,C′,Rule>,将所述同心圆的半径值R每次减小后得到的同心圆位置保存在集合C′中,在每次循环中,比较集合C′中两个相邻同心圆位置元素与最新确定的同心圆位置所形成的两个环形区域的LRN密度,从集合C′中选取最符合条件的元素加入集合C中,其中每次循环中半径值R都进行若干次减小直到找到合适的半径值来确定CS的位置;
为了从集合C′中选取符合条件的元素加入C,所设置的选取规则包括:
规则1:如果所要比较的两个环形区域的LRN密度趋势不是趋近于DAV,则阻止半径值R减小;
规则2:如果所要比较的两个环形区域的LRN密度没有最大限度接近DAV,则使半径值R继续减小;
规则3:如果所要比较的两个环形区域的LRN密度在DAV左右摆动,则选取两个LRN密度值中最接近DAV的值;
规则4:如果所要比较的两个环形区域的LRN密度都超过DAV,就选取两个LRN密度值中最接近DAV的值。
优选地,步骤102中,位于第i个孤立区域Segi中的LRN定义为RNid,i代表LRN属于哪个孤立区域,d代表LRN属于这个孤立区域的第几个节点,假定LRN事先已获知离自己最近的连通集的信息,则各个LRN沿着自己到所述圆心的直线方向,同时移动到目的位置。
优选地,上述步骤103具体为:在每个孤立区域的转置节点代表LRNi0移动之前,发一个信息给离它最近的邻居转置节点,接到该信息的邻居转置节点标记为RNi1,同时在RNi1向连通集CS移动之前也发一个信息给离它最近的邻居转置节点,不断地重复这个过程,当LRNi0到达离自己最近的连通集时就发一个信息给半径路径Pi上的所有RN,通知停止移动,经过这个过程,每个孤立区域都有一条路径Pi到达连通集,其中Pi路径上除了LRN之外的节点为RN。
优选地,步骤104具体为:在每个划定的连通集上,以十二点方向的半径线为基准,在每隔r的距离布置非移动节点SN,如果应该布置SN的位置上已有LRN,就跳过该位置,继续布置,当布置完SN后,LRN发送一个加入消息,LRN的邻居SN收到后,将该LRN加入自己的邻居列表,并发回一个信息给LRN,通过这种方式,SN和LRN彼此交换信息,以保证同一个连通集内的转置节点连通。
优选地,步骤105中具体划分过程为:将扇形区域划分过程定义为一个四元组:<RC,Se,Se′,Rule′>,将转动半径RC每次转动后得到的位置保存在集合Se′中,每次转动循环中选取集合Se′中相邻位置元素与最新确定的扇形区域位置形成的两个区域密度进行比较,根据扇形区域内的节点代表密度是否最大限度地趋近预设标准值来判断是否将集合Se′中的元素选入扇形区域集合Se;
在从集合Se′中选取符合条件的元素加入Se过程中,所要遵循的规则包括:
规则1:如果所要比较的两个扇形区域的LRN密度趋势不是趋近于DAV,则阻止转动半径Rc转动;
规则2:如果所要比较的两个扇形区域的LRN密度没有最大限度接近DAV,则转动半径Rc继续转动;
规则3:如果所要比较的两个扇形区域的LRN密度在DAV左右摆动,则选取两个扇形区域的LRN密度中最接近DAV的值;
规则4:如果所要比较的两个扇形区域的LRN密度都超过DAV,则选取两个扇形区域的LRN密度中最接近DAV的值。
优选地,步骤107具体为:从外向内连接连通集,即在标号为i的同心圆CSi中选取最晚连通的路径Pi上d值最大的节点,通知它的最近邻居节点同时向同心圆CSi+1移动,其中d是RNid的下标中的d。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解决了被分块的网络故障情况。
2)在恢复过程中,每个孤立区域只需将自己的转置节点移动到最近的连通集上,从而大大地缩短了节点移动的距离,节省了转置节点能量,延长了网络的生命周期。
3)采取密度趋近方法将网络监测区域划分成若干个连通集,将节点的分布情况考虑在内,再一次减少了节点移动的距离,缩短了恢复过程的时间,进一步优化了恢复过程。
4)根据转置节点的密度将每个连通集划分成若干个扇形区域,使得相邻连通集之间的通信路径有多种选择,保证了相邻连通集之间都能进行通信,避免了由于通信路径单一而重新造成网络故障的情况;
5)在同一个连通集上引入了非移动节点,既保证了同一连通集上的连通性,又节省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流程图;
图2是图1中步骤101的连通集划分流程图;
图3是图1中步骤105的扇形区域划分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于本发明所提出的一种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故障恢复方法,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详细说明。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内容中简写为“节点”之处都是指转置节点。
下面参照图1~图3分别介绍每一个步骤:
101)划分连通集(Connected Set,CS)。为了将每个孤立区域的转置节点移动到离自己最近的CS,需要根据节点的分布密度来确定这些CS的位置。本发明中将CS定义为一个以网络监测区域的几何中心点为圆心的同心圆,所以确定CS的位置就是确定同心圆的半径值R,其中R的初始值是最大同心圆(即最远孤立区域所在圆,这个同心圆不需要划定)的半径值。为了合理划分CS,以整个网络监测区域的转置节点代表(Leading Relay Node,LRN)的平均节点密度DAV(Density of Average)作为参照值,使得所划定的每两个CS之间的局部区域的平均LRN密度D要最大限度地接近DAV。LRN的密度D的计算公式为:D=N÷S,其中S表示网络监测区域的面积,N表示S内的LRN个数。其中,孤立区域定义为网络监测区域中相互之间失去连通的区域。
CS的划分过程可以定义为一个四元组:<R,C,C′,Rule>。将上述同心圆的半径值R每次减小后的值得到的同心圆位置保存在集合C′中。在每次循环中,比较C′中两个相邻同心圆位置元素与最新确定的同心圆位置所形成的两个环形区域的LRN密度,从C′中选取最符合条件的元素加入连通集集合C中,其中每次循环中R都进行若干次减小直到找到合适的半径值来确定CS的位置。
Rule:为了从C′中选取符合条件的元素加入C,需要指定选取的规则:
规则1:如果所要比较的两个环形区域的LRN密度趋势不是趋近于DAV,则应该阻止半径减小。步骤204中运用了规则1:如果R减小后得到的密度值没有比前一次大,继续减小会造成两个连通集之间距离过大,所以R先暂停减小并且选定Dj″为这次比较过程中的最优值。
规则2:如果所要比较的两个环形区域的LRN密度没有最大限度地接近DAV,则R需要继续减小。步骤205的情况1(即“否”)运用了规则2:Dj″,Dj+1′都小于DAV,暂时判断不出这一次减小是不是最好的结果,因此需要继续减小R。
规则3:如果所要比较的两个环形区域的LRN密度在DAV左右摆动,选取两个LRN密度值中最接近DAV的值。
规则4:如果所要比较的两个环形区域的LRN密度都超过DAV,就选取两个LRN密度值中最接近DAV的值。
步骤205的情况2(即“否”)运用了规则3和规则4,即当Dj″≤DAV≤Dj+1″或者DAV<Dj″<Dj+1″时,都能找到趋近DAV的值。
步骤207中Δr的值是rj′-rj+1′,需根据实际情况人为设定这个每次减小的值。
划分过程步骤如图2所示。
102)初始化每个孤立区域的转置节点代表。每个孤立区域派出的转置节点代表LRN为了能够区别于其他区域的LRN,以及确定向哪个方向的连通集移动,需要进行初始化工作。在第i个孤立区域Segi中的LRN把自己定义为RNid,i代表属于哪个区域,d代表这个区域的第几个节点,d的初始值是0。假定LRN事先已获知了离自已最近的连通集的信息,各个LRN沿着自己到圆心o的直线方向,各个LRN同时开始移动到目的位置。
103)转置节点代表级联移动到最近连通集。当每个孤立区域的转置节点代表LRNi0移动前,发一个信息给它最近的邻居转置节点,包括排列信息,例如d的值。接到该信息的邻居将自己标记为RNi1,同时在RNi1向CS移动前也发一个信息给自己的最近邻居节点,不断地重复这个过程。当LRNi0到达离自己最近的连通集时就发一个信息给半径路径Pi上的所有RN(只有代表孤立区域的那个节点才是LRN,之后Pi路径上的节点都是RN),通知停止移动过程。经过这个过程,每个孤立区域都有一条路径Pi到连通集。LRNi0是指每个孤立区域的转置节点代表,它也是转置节点,LRNi0专门用来标记每个孤立区域。
104)同一个连通集上的转置节点进行连通。到达连通集上的转置节点互相之间不能通信,通过借助非移动节点(Stationary Node,SN)来获得对方的位置信息从而进行正常通信。在每个划定的连通集上,以中间的半径线(十二点方向的半径线)为基准,在每隔r的距离布置SN,圆上哪些位置应该布置SN是可以推算出来的。如果应该布置SN的位置上已有LRN,就跳过该位置,继续布置。假定SN事先已知道这个连通集上的其他节点的位置,这个可以通过事先设定节点的程序来控制。当SN布置完后,LRN发送一个加入消息,邻居的SN收到后,将该LRN加入自己的邻居列表,并发回一个信息给LRN。通过这种方式,SN和LRN彼此交换信息,保证了同一个连通集上的连通。
105)划分扇形区域。为了在相邻连通集之间建立一定数目的通信路径,将整个网络区域划分若干个扇形区域。每个扇形区域内,相邻连通集之间都有一条通信路径。为了合理划分扇形区域,也是采用密度趋近的方法。扇形区域划分过程也可以定义为一个四元组:<RC,Se,Se′,Rule′>
转动半径RC每次转动后得到的位置保存在集合Se′中。每次循环中选取Se′中相邻位置元素与最新确定的扇形区域位置形成的两个区域密度进行比较,根据区域内的节点代表密度是否最大限度趋近标准值来判断是否被选入扇形区域集合Se。
Rule′:在从Se′中选取符合条件的元素加入扇形区域集合Se过程中,所要遵循的规则。
规则1:如果所要比较的两个扇形区域的LRN密度趋势不是趋近于DAV,则应该阻止转动半径Rc转动。
规则2:如果所要比较的两个扇形区域的LRN密度没有最大限度接近DAV,则Rc需要继续转动。
规则3:如果所要比较的两个扇形区域的LRN密度在DAV左右摆动,选取两个扇形区域的LRN密度中最接近DAV的值。
规则4:如果所要比较的两个扇形区域的LRN密度都超过DAV时,选取两个扇形区域的LRN密度中最接近DAV的值。
根据定义的规则划分的过程按照图3的步骤301~307进行.
106-107)判断连通集集合是否只有一个元素。如果是,说明没有划分符合要求的连通集,则不需要进行连接各个连通集的工作。如果不是,在Se的每个元素内即每个扇形区域内,连接相邻的连通集。连接过程从外向内进行,即在标号为i的同心圆CSi中选取最晚连通的路径Pi(Pi表示LRN到连通集的路径)上d值最大的节点,通知它的最近邻居向CSi+1同时移动,其中d是指RNid的下标,选取d最大的节点的原因是离CSi+1最近,能节省节点移动距离。该过程结束,每个连通集都能和任意连通集进行通信,而被分块的孤立区域通过移动到连通集上的转置节点彼此能进行正常通信,整个网络的故障问题得到解决。其中,最晚连通的路径Pi是指在同心圆CSi中,最晚到达CSi的LRN所在的路径Pi
由以上实施例可以看出,本发明通过转置节点将失去连通的孤立区域重新连接到最近的连通集,然后再将这些连通集连接起来,从而实现恢复网络连通性的目的。由于每个孤立区域的转置节点代表都只需要移动到离自己最近的连通集,大大减少了移动距离,节省了节点能量。本发明根据转置节点的密度对整个网络进行连通集的划分,同时在不同连通集的连接过程中依然采用密度趋近的办法进行扇形区域划分,简化了孤立区域之间的转置节点优化过程,降低了算法的复杂度。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制,有关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和变型,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也属于本发明的范畴,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应由权利要求限定。

Claims (7)

1.一种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故障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01、根据转置节点的密度将网络监测区域划分成若干个连通集,其中,所述连通集为以网络监测区域的几何中心点为圆心的同心圆;
102、初始化每个孤立区域的转置节点代表,以将每个孤立区域派出的转置节点代表区别于其他孤立区域的转置节点代表,以及确定每个孤立区域派出的转置节点代表向哪个方向的连通集移动,其中,所述孤立区域为网络监测区域中相互之间失去连通的区域;
103、将每个孤立区域的转置节点代表同时移动到离各自最近的连通集,以使得从每个孤立区域都有一条路径到达连通集;
104、将同一个连通集内的转置节点进行连通;
105、根据转置节点代表的密度将每个连通集划分成若干个扇形区域;
106、判断连通集集合中是否只有一个元素,如果不是,则执行步骤107;如果是,不连接各个连通集;
107、在扇形区域集合的每个元素内,连接相邻的连通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01中,划分连通集CS的原则为:以网络监测区域的转置节点代表LRN的平均节点密度DAV作为参照值,使得所划定的每两个连通集CS之间的局部区域的平均LRN密度D最大限度地接近DAV
具体划分过程为:将连通集CS的划分过程定义为一个四元组:<R,C,C′,Rule>,将所述同心圆的半径值R每次减小后得到的同心圆位置保存在集合C′中,在每次循环中,比较集合C′中两个相邻同心圆位置元素与最新确定的同心圆位置所形成的两个环形区域的LRN密度,从集合C′中选取最符合条件的元素加入连通集集合C中,其中每次循环中半径值R都进行若干次减小直到找到合适的半径值来确定CS的位置;
Rule:为了从集合C′中选取符合条件的元素加入C,所设置的选取规则,其包括:
规则1:如果所要比较的两个环形区域的LRN密度趋势不是趋近于DAV,则阻止半径值R减小;
规则2:如果所要比较的两个环形区域的LRN密度没有最大限度接近DAV,则使半径值R继续减小;
规则3:如果所要比较的两个环形区域的LRN密度在DAV左右摆动,则选取两个LRN密度值中最接近DAV的值;
规则4:如果所要比较的两个环形区域的LRN密度都超过DAV,就选取两个LRN密度值中最接近DAV的值。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02中,位于第i个孤立区域Segi中的LRN定义为RNid,i代表LRN属于哪个孤立区域,d代表LRN属于这个孤立区域的第几个节点,假定LRN事先已获知离自己最近的连通集的信息,则各个LRN沿着自己到所述圆心的直线方向,同时移动到目的位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03具体为:在每个孤立区域的转置节点代表LRNi0移动之前,发一个信息给离它最近的邻居转置节点,接到该信息的邻居转置节点标记为RNi1,同时在RNi1向连通集CS移动之前也发一个信息给离它最近的邻居转置节点,不断地重复这个过程,当LRNi0到达离自己最近的连通集时就发一个信息给半径路径Pi上的所有RN,通知停止移动,经过这个过程,每个孤立区域都有一条路径Pi到达连通集,其中Pi路径上除了LRN之外的节点为RN。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04具体为:在每个划定的连通集上,以十二点方向的半径线为基准,在每隔r的距离布置非移动节点SN,如果应该布置SN的位置上已有LRN,就跳过该位置,继续布置,当布置完SN后,LRN发送一个加入消息,LRN的邻居SN收到后,将该LRN加入自己的邻居列表,并发回一个信息给LRN,通过这种方式,SN和LRN彼此交换信息,以保证同一个连通集内的转置节点连通。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05中具体划分过程为:将扇形区域划分过程定义为一个四元组:<RC,Se,Se′,Rule′>,将转动半径RC每次转动后得到的位置保存在集合Se′中,每次转动循环中选取集合Se′中相邻位置元素与最新确定的扇形区域位置形成的两个区域密度进行比较,根据扇形区域内的节点代表密度是否最大限度地趋近预设标准值来判断是否将集合Se′中的元素选入扇形区域集合Se;
Rule′:在从集合Se′中选取符合条件的元素加入Se过程中,所要遵循的规则,其包括:
规则1:如果所要比较的两个扇形区域的LRN密度趋势不是趋近于DAV,则阻止转动半径Rc转动;
规则2:如果所要比较的两个扇形区域的LRN密度没有最大限度接近DAV,则转动半径Rc继续转动;
规则3:如果所要比较的两个扇形区域的LRN密度在DAV左右摆动,则选取两个扇形区域的LRN密度中最接近DAV的值;
规则4:如果所要比较的两个扇形区域的LRN密度都超过DAV,则选取两个扇形区域的LRN密度中最接近DAV的值。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07具体为:从外向内连接连通集,即在标号为i的同心圆CSi中选取最晚连通的路径Pi上d值最大的节点,通知它的最近邻居节点同时向同心圆CSi+1移动,其中d是RNid的下标中的d。
CN201110359932.1A 2011-11-14 2011-11-14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故障恢复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9512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359932.1A CN102395127B (zh) 2011-11-14 2011-11-14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故障恢复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359932.1A CN102395127B (zh) 2011-11-14 2011-11-14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故障恢复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95127A true CN102395127A (zh) 2012-03-28
CN102395127B CN102395127B (zh) 2015-03-11

Family

ID=458623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359932.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95127B (zh) 2011-11-14 2011-11-14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故障恢复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395127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155097A1 (zh) * 2015-04-03 2016-10-06 深圳市贝沃德克生物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于节点连接芯片的节点网络及其初始化方法
CN106686758A (zh) * 2016-12-28 2017-05-17 上海海事大学 一种无线传感网络连通性恢复方法
CN109068325A (zh) * 2018-10-29 2018-12-21 南京邮电大学 一种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密钥管理和身份认证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93518A (zh) * 2009-02-16 2009-07-29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定位方法及装置
CN102111789A (zh) * 2010-12-24 2011-06-29 北京邮电大学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故障修复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93518A (zh) * 2009-02-16 2009-07-29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定位方法及装置
CN102111789A (zh) * 2010-12-24 2011-06-29 北京邮电大学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故障修复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155097A1 (zh) * 2015-04-03 2016-10-06 深圳市贝沃德克生物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于节点连接芯片的节点网络及其初始化方法
CN106686758A (zh) * 2016-12-28 2017-05-17 上海海事大学 一种无线传感网络连通性恢复方法
CN106686758B (zh) * 2016-12-28 2020-05-05 上海海事大学 一种无线传感网络连通性恢复方法
CN109068325A (zh) * 2018-10-29 2018-12-21 南京邮电大学 一种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密钥管理和身份认证方法
CN109068325B (zh) * 2018-10-29 2021-04-16 南京邮电大学 一种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密钥管理和身份认证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95127B (zh) 2015-03-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25403B (zh) 移动自组网中虚拟骨干网的生成和维护方法
Abbasi et al. Recovering from a node failure in wireless sensor-actor networks with minimal topology changes
CN101652963B (zh) 重配通信网络的方法
CN101449524B (zh) 无线网状网络
CN103227995B (zh) 自组织网络协调方法、装置与系统
CN101808382B (zh) 一种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通信方法
CN104093166A (zh) 一种无线传感网中节点最小移动的连接恢复方法
Asim et al. A fault management architecture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Haider et al.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reactive connectivity restoration algorithms for wireless sensor and actor networks
Szczytowski et al. DKM: Distributed k-connectivity maintenance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CN106533956A (zh) 通信节点间多中继链路的调度控制方法和系统
CN101605372A (zh) 一种集中式Mesh无线传感器网络冗余路径调度及管理方法
CN102395127A (zh)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故障恢复方法
Khalifa et al. A distributed self-healing coverage hole detection and repair scheme for mobile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CN105897577A (zh) 一种可充电无线传感器网络免疫路由修复方法
CN107333316B (zh) 一种无线传感器网络容错拓扑构建方法
WO2016030280A1 (e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performing mass operations in a wireless network
Zhou et al. Device clustering for fault monitoring in Internet of Things systems
Abbasi et al. A least–movement topology repair algorithm for partitioned wireless sensor–actor networks
CN101340377A (zh) 一种用于二层网络数据传输的方法、装置及其系统
CN101478836B (zh) 一种无线自组织网络适应性路由构造方法
Akbari et al. Cluster-based and cellular approach to fault detection and recovery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Bapu et al. Fault tolerance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a survey
Khan FAULT MANAGEMENT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Shi et al.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Sensor Reloca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311

Termination date: 2020111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