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77203B - 一种电子设备及其充电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子设备及其充电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77203B
CN102377203B CN201010264437.8A CN201010264437A CN102377203B CN 102377203 B CN102377203 B CN 102377203B CN 201010264437 A CN201010264437 A CN 201010264437A CN 102377203 B CN102377203 B CN 10237720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ly module
chargeable supply
chargeable
charge
lev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6443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77203A (zh
Inventor
赵双成
程孝仁
林威志
姚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novo Beij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novo Beijing Ltd filed Critical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to CN201010264437.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377203B/zh
Publication of CN1023772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772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772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7720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及其充电控制方法,该电子设备包括: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和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第一参数获取模块,用于在充电过程中获取用于指示可充电供电模块的充电程度的第一参数;第一判断模块,用于根据第一参数判断预设能量转移条件是否成立,产生一第一判断结果;第一能量转移模块,与所述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和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连接,用于在所述第一判断结果指示预设能量转移条件成立时,对所述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和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中充电程度较高的可充电供电模块执行能量转移操作,以缩小所述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和所述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的充电程度差异。本发明降低了电池被过充的时间和由于过充所带来的安全隐患。

Description

一种电子设备及其充电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充电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电子设备及其充电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各种便携式电子设备都可以利用充电电池为设备供电,为了充分利用系统空间,最优化电池能量密度和容量,可以把不同大小或不同尺寸的电芯或者电池混合使用。
然而发明人在实现本发明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在为以串联方式连接的电池/电芯充电时,由于在充电开始时的剩余电量不同,或者电池/电芯本身的容量的不同,会导致充电程度不一致,如有的部分已经充了80%,而有的部分才充到60%,这样就会出现有的部分充满,而有的部分还没有充满的情况,如果此时停止充电,就会导致充电不满,使用效率低下,而如果继续充电,就会对已经充满的电池/电芯造成过充,损害电池,且存在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及其充电控制方法,降低电池被过充的时间和由于过充所带来的安全隐患。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和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
第一参数获取模块,用于在充电过程中获取用于指示所述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和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的充电程度的第一参数;
第一判断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参数判断预设能量转移条件是否成立,产生一第一判断结果;
第一能量转移模块,与所述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和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连接,用于在所述第一判断结果指示预设能量转移条件成立时,对所述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和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中充电程度较高的可充电供电模块执行能量转移操作,以缩小所述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和所述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的充电程度差异。
上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第一能量转移模块具体为:
第一能量转移单元,与所述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和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连接,用于在所述第一判断结果指示预设能量转移条件成立时,消耗所述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和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中充电程度较高的可充电供电模块中的能量,降低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和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之间的充电程度差异。
上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第一能量转移模块具体为:
第二能量转移单元,与所述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和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连接,用于在所述第一判断结果指示预设能量转移条件成立时,将所述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和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中充电程度较高的可充电供电模块中的能量转移到所述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和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中充电程度较低的可充电供电模块中,降低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和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之间的充电程度差异。
上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和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的最大可提供电压不同时,所述第一参数为:当前电压与最大可提供电压的比值;或当前电量与最大可提供电量的比值,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和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对应的第一参数的差值超过预设门限时,所述预设能量转移条件成立。
上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和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的最大可提供电压相同,所述第一参数为:当前电量与最大可提供电量的比值,或当前电压,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和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对应的第一参数的差值超过预设门限时,所述预设能量转移条件成立。
上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和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为同一充电电池中的电芯或不同的充电电池。
上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和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为同一充电电池中的电芯,所述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和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以串联方式连接,且容量不同。
上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第二能量转移单元具体包括:
第一开关电路;
储能电路;
第二开关电路;
所述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的正负极之间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电路和储能电路;
所述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的正负极之间顺序连接所述储能电路和第一开关电路;
与所述第一开关电路和第二开关电路连接的控制电路,用于通过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电路和第二开关电路的工作来控制能量转移。
上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储能电路中包括感性储能元器件或容性储能元器件。
上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可相互独立运行操作系统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设置于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设置于所述第二部分。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至少三个可充电供电模块;
第二参数获取模块,用于在充电过程中获取用于指示所述至少三个可充电供电模块的充电程度的第二参数;
第二判断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参数判断预设能量转移条件是否成立,产生一第二判断结果;
计算模块,用于在第二判断结果指示预设能量转移条件成立时,根据所述第二参数获取模块获取的第二参数,预先产生一包括至少一个能量转移操作的能量转移操作序列;
第二能量转移模块,用于依次执行所述能量转移操作序列中的能量转移操作,在所述至少两个可充电供电模块的部分或全部可充电供电模块之间进行能量转移,以缩小所述至少三个可充电供电模块的充电程度差异。
上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至少三个可充电供电模块的最大可提供电压不同,所述第一参数为:当前电压与最大可提供电压的比值;或当前电量与最大可提供电量的比值,所述至少三个可充电供电模块中,至少两个可充电供电模块对应的第二参数的差值超过预设门限时,所述预设能量转移条件成立。
上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至少三个可充电供电模块的最大可提供电压相同,所述第一参数为:当前电量与最大可提供电量的比值,或当前电压,所述至少三个可充电供电模块中,至少两个可充电供电模块对应的第二参数的差值超过预设门限时,所述预设能量转移条件成立。
上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至少三个可充电供电模块为同一充电电池中的电芯或不同的充电电池。
上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至少三个可充电供电模块为同一充电电池中的电芯,所述至少三个可充电供电模块串联方式连接,其中至少两个可充电供电模块的容量不同。
上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第二能量转移模块包括多个能量转移子模块,每个子模块对应于所述至少三个可充电供电模块中的两个相邻可充电供电模块,每个子模块具体包括:
第一开关电路;
储能电路;
第二开关电路;
相邻的可充电供电模块中的一个的正负极之间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电路和储能电路;
相邻的可充电供电模块中的另一个的正负极之间顺序连接所述储能电路和第一开关电路;
与所述第一开关电路和第二开关电路连接的控制电路,用于通过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电路和第二开关电路的工作来控制能量转移。
上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储能电路中包括感性储能元器件或容性储能元器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的充电控制方法,用于对以串联方式连接的多个可充电供电模块进行充电控制,包括:
在充电过程中获取用于指示所述多个可充电供电模块的充电程度的参数;
根据所述第一参数判断预设能量转移条件是否成立,产生一第一判断结果;
在所述第一判断结果指示预设能量转移条件成立时,对所述多个可充电供电模块中充电程度较高的可充电供电模块执行能量转移操作,以缩小所述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和所述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的充电程度差异。
本发明实施例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中,在存在串联方式连接的多个可充电供电模块进行充电时,如果发现存在可充电供电模块相对于其他可充电供电模块,其充电程度较高时,则对该充电程度较高的可充电供电模块的能量进行转移,缩小了所述可充电供电模块之间的充电程度差异,使得所有可充电供电模块充满电的时间间隔较小,降低了其中一个或多个可充电供电模块被过充的时间,降低了过充所带来的安全隐患,同时还降低了电芯不均衡造成的电池可使用容量损失。
同时,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将从可充电供电模块中转移出来的电量为另外的可充电供电模块进行充电,提高了充电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能量转移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3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能量转移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4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能量转移单元应用于3个可充电供电模块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子设备中,在存在串联方式连接的多个可充电供电模块进行充电时,如果发现存在可充电供电模块相对于其他可充电供电模块,其充电程度较高时,则对该充电程度较高的可充电供电模块的能量进行转移,以缩小所述可充电供电模块之间的充电程度差异,使得所有可充电供电模块充满电的时间间隔较小,以尽可能降低被过充的时间。
<第一实施例>
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该电子设备包括:
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和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
第一参数获取模块,用于在充电过程中获取用于指示所述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和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的充电程度的第一参数;
第一判断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参数判断预设能量转移条件是否成立,产生一第一判断结果;
第一能量转移模块,与所述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和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连接,用于在所述第一判断结果指示预设能量转移条件成立时,对所述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和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中充电程度较高的可充电供电模块执行能量转移操作,以缩小所述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和所述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的充电程度差异。
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该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和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可以是同一电池中的不同电芯,也可以是不同的充电电池。
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该可充电供电模块之间可以是各种方式连接,但在后续说明中是以串联方式连接(串联方式连接的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和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进行说明,但并联方式同样适用。
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该能量转移可以适用于各种串联充电导致其中一个或多个可充电供电模块发生过充的情况下,如:
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和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的最大可提供电压(也就是额定(最大)可提供电压)相同,但容量不同,如同样的可提供4.2V的可充电供电模块,一个为2200mAh,另一个为3000mAh,由于其充满所需要的时间不同,因此在串联充电时,充电相同时间,二者的充电程度必然不同,所以想要都充满,则其中容量较小的一个会发生过充现象;
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和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的最大可提供电压相同,容量相同,但在充电开始时,二者的剩余电量不同,如同样的可提供4.2V的可充电供电模块,都为3000mAh,但由于二者的剩余电量不同,如一个剩余30%的电量,而另一个剩余70%的电量,则在串联充电时,充电相同时间,二者的充电程度必然不同,所以想要都充满,则其中初始剩余电量较多的一个会发生过充现象;
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和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的最大可提供电压不同,容量相同,如2200mAh的两个可充电供电模块,最大可提供电压分别为4.1V和4.2V,则在串联充电时,充电相同时间,二者的充电程度必然不同,所以想要都充满,则其中一个会发生过充现象;
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和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的最大可提供电压不同,容量也不相同,同样,上述的两个可充电供电模块在串联充电时同样会有一个会发生过充现象。
以上列举了各种情况,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的串联充电时的过充现象还可能发生在其他的情况下,在此不一一列举。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的目的是为了降低可充电供电模块发生过充现象的时间,因此需要获取一指示可充电供电模块的充电程度的第一参数来控制能量转移,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该表明可充电供电模块的充电程度的第一参数可以是当前开路电压或者当前电量,当然还可以是电量百分比等。
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和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的最大可提供电压相同的情况下,当前开路电压越大,则表明充电程度越高,而在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和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的最大可提供电压不同的情况下,则当前开路电压与对应的最大可提供电压的比值越大,则表明充电程度越高,举例说明如下。
如对于两个都可提供4.2V电压的可充电供电模块而言,当前电压为3V的可充电供电模块的充电程度低于当前电压为4V的可充电供电模块的充电程度,而如果对于分别提供4.2V和8.4V电压的可充电供电模块而言,当前电压为4V的最大可提供电压为4.2V的可充电供电模块的充电程度高于当前电压为7V,但最大可提供电压为8.4V的可充电供电模块的充电程度。
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和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的最大可提供电量(也就是额定(最大)可提供电量)相同的情况下,当前电量越大,则表明充电程度越高,而在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和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的最大可提供电量不同的情况下,则当前电量与对应的最大可提供电量的比值越大,则表明充电程度越高。
当然,如果使用电量百分比是最直接的方式,如电量百分比为80%的可充电供电模块的充电程度肯定高于电量百分比为60%的可充电供电模块的充电程度。
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需要根据所述第一参数判断预设能量转移条件是否成立,产生一第一判断结果,并利用该第一判断结果对充电程度较高的可充电供电模块执行能量转移操作,以缩小所述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和所述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的充电程度差异。
对于任何一种参数而言,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都可以通过比较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和所述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对应的第一参数的差值与一门限的大小关系来决定是否执行能量转移操作,在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和所述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对应的的第一参数的差值大于所述门限时,则判断能量转移条件成立,对各种情况下各种第一参数举例说明如下。
如对于两个都可提供4.2V电压的可充电供电模块而言,在第一参数为当前电压时,如果发现当前电压的差值超过一门限(如0.2V),则表明有一个可充电供电模块在另一个可充电供电模块充满电时,其电压可能只有4V左右,而从4V充到4.2V的过程中,另一个可充电供电模块会处于过充状态,此时,将充电程度较高的可充电供电模块的电量转移出去,则可以降低其充电程度,也就是说,两个可充电供电模块之间的充电程度差异会缩小,则充电供电模块处于过充状态的时间必然也会缩小,降低电池被过充的时间,而对应的由于过充所带来的安全隐患也会降低。
如对于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和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的最大可提供电压相同,容量相同,但在充电开始时,二者的剩余电量不同,如同样的可提供4.2V的可充电供电模块,都为3000mAh,但由于二者的剩余电量不同,在利用当前电压作为第一参数时,会发现初始剩余电压较高的可充电供电模块的当前电压(充电程度)大于初始剩余电压较低的可充电供电模块的当前电压(充电程度),此时将充电程度较高的可充电供电模块的电量转移出去,则可以降低其充电程度,也就是说,两个可充电供电模块之间的充电程度差异会缩小,则充电供电模块处于过充状态的时间必然也会缩小,降低电池被过充的时间,而对应的由于过充所带来的安全隐患也会降低。
如对于两个都可提供4.2V电压的可充电供电模块而言,在第一参数为电量百分比时,如果发现电量百分比的差值超过一门限(如0.05),则表明有一个可充电供电模块在另一个可充电供电模块充满电时,其电量百分比低于1,将电量百分比提到高100%的过程中,另一个可充电供电模块会处于过充状态,此时,将充电程度较高(电量百分比高)的可充电供电模块的电量转移出去,则可以降低其充电程度,也就是说,两个可充电供电模块之间的充电程度差异会缩小,则充电供电模块处于过充状态的时间必然也会缩小,降低电池被过充的时间,而对应的由于过充所带来的安全隐患也会降低。
对于其他各种如容量不同、最大可提供电压不同等情况,其处理方式都是比较第一参数的差值与门限的大小来决定是否进行能量转移,与上述方式除了具体的参数不同之外,其他处理都相同,在此不再一一举例说明。
在预设能量转移条件成立时,需要对充电程度较高的可充电供电模块执行能量转移操作,来缩小可充电供电模块之间的充电程度差异,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该第一能量转移模块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实现,分别说明如下。
<实现方式一>
在实现方式一中,所述第一能量转移模块具体为:
第一能量转移单元,与所述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和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连接,用于在所述第一判断结果指示预设能量转移条件成立时,消耗所述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和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中充电程度较高的可充电供电模块中的能量,降低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和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之间的充电程度差异。
也就是说,实现方式是一种通过消耗可充电供电模块的电量的方式来降低充电程度的方式。
如图2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能量转移单元的一种情况的示意图,其中第一能量转移单元包括:
第一开关;
第二开关;
电阻;
所述电阻的一端连接到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的一极,所述电阻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一开关连接到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的另一极;
所述电阻的一端连接到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的一极,所述电阻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开关连接到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的另一极;
与所述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连接的第一开关控制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一判断结果指示预设能量转移条件成立时,通过控制所述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来消耗所述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和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中充电程度较高的可充电供电模块中的能量。
当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充电程度较高时,控制第一开关导通,第二开关断开,则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会在电阻上消耗能量,从而降低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和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之间的充电程度差异。
当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充电程度较高时,控制第二开关导通,第一开关断开,则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会在电阻上消耗能量,从而降低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和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之间的充电程度差异。
当然上述是以两个可充电供电模块进行的说明,在可充电供电模块更多时,也可以通过上述的方式来实现。
当然,上述是以电阻这种耗能元件进行的说明,但消耗能量当然还可以通过其他电子元件,如场效应管来实现,在此不再说明。
<实现方式二>
在实现方式一中,通过消耗能量的方式降低了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和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之间的充电程度差异,但可以发现,这种方式存在充电效率低下的问题,因为一些能量被无谓的消耗了。
为了提高充电效率,在实现方式二中,所述第一能量转移模块具体为:
第二能量转移单元,与所述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和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连接,用于在所述第一判断结果指示预设能量转移条件成立时,将所述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和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中充电程度较高的可充电供电模块中的能量转移到所述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和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中充电程度较低的可充电供电模块中,降低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和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之间的充电程度差异。
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该第二能量转移单元将所述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和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中充电程度较高的可充电供电模块中的能量转移到所述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和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中充电程度较低的可充电供电模块中,不但降低了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和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之间的充电程度差异,还提高了充电效率。
如图3所示,该第二能量转移单元具体包括:
第三开关;
第四开关;
储能电路;
所述储能电路的一端连接到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的一极,所述储能电路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三开关连接到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的另一极;
所述储能电路的一端连接到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的一极,所述储能电路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四开关连接到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的另一极;
与所述第三开关和第四开关连接的第二开关控制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一判断结果指示预设能量转移条件成立时,控制所述第三开关和第四开关,将所述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和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中充电程度较高的可充电供电模块中的能量转移到所述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和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中充电程度较低的可充电供电模块。
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上述的开关可以是三极管、场效应管等各种开关元件,而上述的储能电路可以包括感性储能元器件或容性储能元器件,以及各种由电感和/或电容组成的电路,当然还可以是其他各种类型的能够存储能量的电路,这在电路技术领域属于常识,在此不再详细描述。
该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和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可以是同一充电电池中的不同电芯或不同的充电电池。
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和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为不同的充电电池时,可以位于同一设备的内部,也可以设置于不同的设备的内部,说明如下。
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包括可独立运行操作系统,且带有显示屏的平板电脑部分和底座部分,二者之间可通过对应的连接器进行连接。
该平板电脑部分具有一可充电供电模块,在带有显示屏的平板电脑部分独立运行时,该可充电供电模块为其提供电力支持,而该底座部分也设置有一可充电供电模块。
在该平板电脑部分与底座部分通过对应设置的连接器连接时,该底座部分的可充电供电模块与平板电脑部分的可充电供电模块串联连接,当二者串联连接而对其充电时,即可利用上述的方法进行充电控制。
当然,该底座部分也可以设置独立的硬件,如采用Intel的硬件平台和处理器,并运行操作系统,可以外接显示器独立运行。
当该底座部分也设置有独立的硬件时,当该平板电脑部分与底座部分通过对应设置的连接器连接后,可以利用该底座部分的硬件来支持系统运行,而平板电脑部分仅仅提供显示功能和触摸功能。
当然,应当理解的是,上述的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和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以串联方式连接,并不代表二者一定是相邻的可充电供电模块,二者可以是相邻的可充电供电模块,也可以是一个串联连接的可充电供电模块序列中没有相邻关系的可充电供电模块。
如图4所示,以3个可充电供电模块为例,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可以在任意两个相邻的可充电供电模块上都设置该开关和储能电路。
本发明实施例的充电控制方法,用于对以串联方式连接的多个可充电供电模块进行充电控制,包括:
所述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和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为同一充电电池中的电芯时,所述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和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以串联方式连接,且容量不同。
在充电过程中获取用于指示所述多个可充电供电模块的充电程度的参数;
根据所述第一参数判断预设能量转移条件是否成立,产生一第一判断结果;
在所述第一判断结果指示预设能量转移条件成立时,对所述多个可充电供电模块中充电程度较高的可充电供电模块执行能量转移操作,以缩小所述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和所述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的充电程度差异。
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该第一参数为当前电压,也可以为当前电量或电量百分比(当前电量/额定最大电量)
如图4所示的电路结构,下面以第一参数为当前电压为例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控制过程进行详细描述,其对所述多个可充电供电模块中充电程度较高的可充电供电模块执行能量转移操作时,每次能量转移操作均将具有最大电压差的相邻可充电供电模块中电压较高的可充电供电模块的电量转移到储能元件,直至电压较高的可充电供电模块的电压小于或等于所述相邻可充电供电模块的电压均值,然后将储能元件中电量转移到所述相邻可充电供电模块中电压较低的可充电供电模块中,直至所述相邻可充电供电模块的当前电压的差值小于一预设门限,其具体过程包括:
步骤A1,采集所有可充电供电模块的当前电压,得到一当前电压序列(V1、V2、V3、……);
步骤A2,判断当前电压序列中的最大值Vmax与最小值Vmin的差值是否大于第一预定电压门限Vlimit1,如果是进入步骤A3,否则返回A1;
步骤A3,计算相邻可充电供电模块的电压差绝对值,得到一电压差序列V12、V23、V34、……);
步骤A4,将电压差序列中最大电压差对应的相邻可充电供电模块中电压较高的可充电供电模块的电量转移到储能元件,直至电压较高的可充电供电模块的电压小于或等于电量转移前所述电压差序列中最大电压差对应的相邻可充电供电模块的电压均值;
步骤A5,将储能元件中电量转移到电压差序列中最大电压差对应的相邻可充电供电模块中电压较低的可充电供电模块中,直至电压差序列中最大电压差对应的相邻可充电供电模块的当前电压的差值的绝对值小于第二预定电压门限Vlimit2后,返回步骤A1。
上述步骤循环往复,最终能够保证任意两个可充电供电模块的电压差值小于一预设门限。
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的第二种算法中,该第一参数为当前电压,也可以为当前电量或电量百分比(当前电量/额定最大电量)。
如图4所示的电路结构,下面以第一参数为当前电压为例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控制过程进行详细描述,其对所述多个可充电供电模块中充电程度较高的可充电供电模块执行能量转移操作时,每次能量转移操作均将具有最大电压的可充电供电模块的电量转移到储能元件,然后将储能元件中电量转移到所述可充电供电模块中电压最低的可充电供电模块中,直至所述具有最大电压的可充电供电模块小于或等于所有可充电供电模块的电压均值,其具体过程包括: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种控制算法如下所述,包括:
步骤B1,采集所有可充电供电模块的当前电压,得到一当前电压序列(V1、V2、V3、……);
步骤B2,判断当前电压序列中的最大值Vmax与最小值Vmin的差值是否大于第一预定电压门限Vlimit1,如果是进入步骤B3,否则返回B1;
步骤B3,计算可充电供电模块的电压均值;
步骤B4,在第一时间段内控制开关,将当前电压序列中的最大值Vmax对应的可充电供电模块的电量转移到储能元器件;
步骤B5,在第二时间段内控制开关,将储能元器件中的电量转移到当前电压序列中的最小值Vmin对应的可充电供电模块;
步骤B6,电量转移后,最大电压是否小于或等于电压均值,如果是进入步骤B4,否则返回步骤B1。
<第二实施例>
在上述的第一实施例中,是以循环的方式进行电量转移,在本发明的第二具体实施例中,能够降低循环次数,说明如下。
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包括:
至少三个可充电供电模块;
第二参数获取模块,用于在充电过程中获取用于指示所述至少三个可充电供电模块的充电程度的第二参数;
第二判断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参数判断预设能量转移条件是否成立,产生一第二判断结果;
计算模块,用于在第二判断结果指示预设能量转移条件成立时,根据所述第二参数获取模块获取的第二参数,预先产生一包括至少一个能量转移操作的能量转移操作序列;
第二能量转移模块,用于依次执行所述能量转移操作序列中的能量转移操作,在所述至少两个可充电供电模块的部分或全部可充电供电模块之间进行能量转移,以缩小所述至少三个可充电供电模块的充电程度差异。
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的第二参数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参数完全相同,在此不再重复描述。
而所述至少三个可充电供电模块也可以是同一充电电池中的电芯或不同的充电电池。
所述至少三个可充电供电模块为同一充电电池中的电芯时,所述至少三个可充电供电模块串联方式连接,其中至少两个可充电供电模块的容量可以不同。
在本发明的第二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能量转移模块包括多个能量转移子模块,每个子模块对应于所述至少三个可充电供电模块中的两个相邻可充电供电模块,每个子模块具体包括:
第一开关电路;
储能电路;
第二开关电路;
所述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的正负极之间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电路和储能电路;
所述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的正负极之间顺序连接所述储能电路和第一开关电路;
与所述第一开关电路和第二开关电路连接的控制电路,用于通过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电路和第二开关电路的工作来控制能量转移。
下面对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具体处理过程进行举例说明。
以图4所示的结构为例,假定从上往下3个可充电供电模块的当前电量分别为5单位电量、4单位电量、1单位电量(应当理解的是,在此仅仅是举例说明,并不代表实际情况),在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种算法中,假定需要使得最大电压与最小电压的差小于0.2单位电量,则其转移方式如下:
从第二个可充电供电模块向第三个可充电供电模块转移1.5单位电量,之后变为5单位电量、2.5单位电量、2.5单位电量;
从第一个可充电供电模块向第二个可充电供电模块转移1.25单位电量,之后变为3.75单位电量、3.75单位电量、2.5单位电量;
从第二个可充电供电模块向第三个可充电供电模块转移0.625单位电量,之后变为3.75单位电量、3.125单位电量、3.125单位电量;
从第一个可充电供电模块向第二个可充电供电模块转移0.3125单位电量,之后变为3.4375单位电量、3.4375单位电量、3.125单位电量;
从第二个可充电供电模块向第三个可充电供电模块转移0.15625单位电量,之后变为3.4375单位电量、3.28125单位电量、3.28125单位电量。
而在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二种算法中,假定需要使得最大电压与最小电压的差小于0.2单位电量,则其转移方式如下:
从第一个可充电供电模块向第三个可充电供电模块转移1.7单位电量,之后变为3.3单位电量、4单位电量、2.7单位电量;
从第二个可充电供电模块向第三个可充电供电模块转移0.7单位电量,之后变为3.3单位电量、3.3单位电量、3.4单位电量。
可以发现,上述两种方式都需要多次转移过程,而利用第二实施例的方法的转移方法如下:
从第一个可充电供电模块向第二个可充电供电模块转移1.7单位电量,之后变为3.3单位电量、5.7单位电量、1单位电量;
从第二个可充电供电模块向第三个可充电供电模块转移2.3单位电量,之后变为3.3单位电量、3.4单位电量、3.3单位电量。
当然,也可以是如下方式:
从第二个可充电供电模块向第三个可充电供电模块转移2.3单位电量,之后变为5单位电量、1.7单位电量、3.3单位电量;
从第一个可充电供电模块向第二个可充电供电模块转移1.7单位电量,之后变为3.3单位电量、3.4单位电量、3.3单位电量。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4)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和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
第一参数获取模块,用于在充电过程中获取用于指示所述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和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的充电程度的第一参数,所述第一参数为当前电压与最大可提供电压的比值,或当前电量与最大可提供电量的比值;
第一判断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参数判断预设能量转移条件是否成立,产生一第一判断结果;
第一能量转移模块,与所述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和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连接,用于在所述第一判断结果指示预设能量转移条件成立时,对所述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和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中充电程度较高的可充电供电模块执行能量转移操作,以缩小所述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和所述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的充电程度差异;
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可相互独立运行操作系统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设置于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设置于所述第二部分;
所述第一部分为带有显示屏的平板电脑部分,所述第二部分为底座部分,所述平板电脑部分与底座部分通过对应设置的连接器连接后,利用底座部分的硬件来支持系统运行,所述平板电脑部分仅提供显示功能和触摸功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能量转移模块具体为:
第一能量转移单元,与所述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和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连接,用于在所述第一判断结果指示预设能量转移条件成立时,消耗所述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和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中充电程度较高的可充电供电模块中的能量,降低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和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之间的充电程度差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能量转移模块具体为:
第二能量转移单元,与所述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和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连接,用于在所述第一判断结果指示预设能量转移条件成立时,将所述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和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中充电程度较高的可充电供电模块中的能量转移到所述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和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中充电程度较低的可充电供电模块中,降低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和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之间的充电程度差异。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能量转移条件是:第一可充电供电模块和第二可充电供电模块对应的第一参数的差值超过预设门限。
CN201010264437.8A 2010-08-26 2010-08-26 一种电子设备及其充电控制方法 Active CN10237720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264437.8A CN102377203B (zh) 2010-08-26 2010-08-26 一种电子设备及其充电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264437.8A CN102377203B (zh) 2010-08-26 2010-08-26 一种电子设备及其充电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77203A CN102377203A (zh) 2012-03-14
CN102377203B true CN102377203B (zh) 2015-11-25

Family

ID=457953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64437.8A Active CN102377203B (zh) 2010-08-26 2010-08-26 一种电子设备及其充电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37720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48017B (zh) * 2015-08-03 2017-08-11 成都宇能通能源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解决多个电池组之间相互充放电问题的方法
WO2018068243A1 (zh) * 2016-10-12 2018-04-19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
CN109249839A (zh) * 2018-10-30 2019-01-22 广东粤迪厚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汽车储能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257042A1 (en) * 2003-06-19 2004-12-23 Liusheng Liu Battery cell monitoring and balancing circuit
CN1920738A (zh) * 2005-08-24 2007-02-28 富士通株式会社 电子设备
CN201311608Y (zh) * 2008-06-08 2009-09-16 许文武 多工作模式双屏笔记本电脑
KR20090130406A (ko) * 2004-11-11 2009-12-23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충전상태를 이용한 전지 평활화 시스템 및 방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770036B2 (en) * 2006-02-27 2010-08-03 Apple Inc. Power management in a portable media delivery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257042A1 (en) * 2003-06-19 2004-12-23 Liusheng Liu Battery cell monitoring and balancing circuit
KR20090130406A (ko) * 2004-11-11 2009-12-23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충전상태를 이용한 전지 평활화 시스템 및 방법
CN1920738A (zh) * 2005-08-24 2007-02-28 富士通株式会社 电子设备
CN201311608Y (zh) * 2008-06-08 2009-09-16 许文武 多工作模式双屏笔记本电脑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联想推出业界首款双模笔记本电脑;移动办公&#8226;居家办公;《办公自动化》;20100315(第5期);第32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77203A (zh) 2012-03-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48531A (zh) 一种蓄电池供电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2340169A (zh) 双电池供电电路
CN102082307A (zh) 锂电模块并联使用方法及系统
CN202749913U (zh) 一种无线充电器接收装置及无线终端
CN201726197U (zh) 双电池供电电路
CN102222949A (zh) 电池管理装置及方法
CN102664435B (zh) 一种充电管理电路
CN103227486B (zh) 一种电池检测能源回收装置及控制方法
CN112165156A (zh) 充放电装置、电池系统、充放电控制方法及存储介质
CN102870311B (zh) 电池供电系统及其上电的控制方法
CN202564995U (zh) 一种多路电池组充放电控制装置
CN102377203B (zh) 一种电子设备及其充电控制方法
CN108964184A (zh) 一种电池包、笔记本电脑充电系统及方法
CN202495788U (zh) 太阳能与市电无缝切换混合供电装置
CN202798110U (zh) 移动终端
CN104009525B (zh) 智能通讯型电池充放电优化控制系统
CN216956297U (zh) 储能系统测试平台
JP2013172551A (ja) 組電池充電システムおよび組電池充電方法
CN101958572A (zh) 电源电路和其电源管理方法
CN114825557A (zh) 一种带中线的电池系统充电均衡控制系统及其方法
CN103036299B (zh) 复合供电方法和装置
CN103199580A (zh) 智能充电系统
CN203983422U (zh) 具有自我保护功能和可扩展性的大电流锂离子电池组
CN103199596A (zh) 电池充放电系统和方法
CN108233512A (zh) 一种燃料电池复合电源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