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69749B - 节点标识的生成方法、系统及设备 - Google Patents

节点标识的生成方法、系统及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69749B
CN102369749B CN201080001864.5A CN201080001864A CN102369749B CN 102369749 B CN102369749 B CN 102369749B CN 201080001864 A CN201080001864 A CN 201080001864A CN 102369749 B CN102369749 B CN 10236974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de
newly added
weight parameter
load weight
address sp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0186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69749A (zh
Inventor
于游洋
胡伟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3697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697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697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6974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26Network addressing or numbering for mobility support
    • H04W8/265Network addressing or numbering for mobility support for initial activation of new us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 Computer And Data Communic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节点标识的生成方法、系统及设备。该方法包括:接收新加入节点的加入请求消息;确定新加入节点的新节点标识所在的可用地址空间范围;获取可用地址空间范围内的至少一个节点的状态信息,其中状态信息包括节点标识、或固有负载能力参数和节点标识;按照第一策略及状态信息生成至少一个新节点标识,或将状态信息发送给新加入节点,以便新加入节点根据状态信息和第一策略生成至少一个新节点标识,其中第一策略包括新节点标识为在第一节点的节点标识后特定距离的节点标识。该设备包括确定单元、状态获取单元和第一标识生成单元。该系统包括网络节点和新加入节点。本发明实现了新加入节点的新节点标识的生成。

Description

节点标识的生成方法、系统及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节点标识的生成方法、系统及设备。
背景技术
在网络系统中,每个实体如移动性管理网元(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MME)、服务网关(Serving Gateway,SGW)、数据网关(PDN Gate Way,PGW)等都有自己的网元标识,如节点标识(Identity,ID)等。
网络系统中不同类型的节点,其节点标识的完整形式各不相同,如MME的节点标识为<GUMMEI>=<MCC><MNC><MME Group ID><MME Code>,其中<MCC>是移动国家号,由三位数字组成;<MNC>是移动网号,由两位数字组成;<MME Group ID>是节点所在MME组的标识,<MME Code>是节点所在MME组中的唯一标识。而GPRS服务网元(Serving GPRS Support Node,SGSN)的节点标识为<MCC><MNC><LAC><RAC><NRI>,其中<LAC><RAC>限定区域位置信息,<NRI>是节点在限定的区域内的唯一标识。
现有的网络系统中,当新节点加入网络时,新节点的节点标识由人工手动配置生成,这种配置方式,效率低下,并且可能由于人为操作失误导致节点标识配置错误,从而影响整个网络的正常运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节点标识的生成方法、系统及设备,简化了节点标识的配置。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节点标识的生成方法,包括:
接收新加入节点的加入请求消息,确定所述新加入节点的新节点标识所在的可用地址空间范围,其中,在获得与新加入节点同类型的节点的地址空间范围时,由集中管理节点读取本地存储的与新加入节点同类型的节点的地址空间范围,或由入口节点向与新加入节点同类型的节点发送请求,以获取与新加入节点同类型的节点的地址空间范围;
获取所述可用地址空间范围内的至少一个节点的状态信息;
按照第一策略及所述状态信息生成至少一个新节点标识,并将所述新节点标识发送给所述新加入节点;所述第一策略包括:新节点标识为在第一节点的节点标识后特定距离的节点标识,其中,第一节点为所述可用地址空间范围内的至少一个节点中的节点;或,
将所述状态信息发送给所述新加入节点,以便所述新加入节点根据所述状态信息和第一策略生成至少一个新节点标识,第一策略包括:新节点标识为在第一节点的节点标识后特定距离的节点标识,其中,第一节点为所述可用地址空间范围内的至少一个节点中的节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另一种节点标识的生成方法,包括:
发送新加入节点的加入请求消息;
接收根据所述加入请求消息返回的状态信息,所述状态信息包括所述新加入节点的新节点标识所在的可用地址空间范围内,至少一个节点的状态信息,其中,在获得与新加入节点同类型的节点的地址空间范围时,由集中管理节点读取本地存储的与新加入节点同类型的节点的地址空间范围,或由入口节点向与新加入节点同类型的节点发送请求,以获取与新加入节点同类型的节点的地址空间范围;
按照第一策略及所述状态信息生成至少一个新节点标识;所述第一策略包括:新节点标识为在第一节点的节点标识后特定距离的节点标识,其中,第一节点为所述可用地址空间范围内的至少一个节点中的节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节点标识生成方法,包括:
接收新加入节点的加入请求消息,确定该新加入节点的新节点标识所在的可用地址空间范围,所述加入请求消息中包括新加入节点的节点关键字;
根据第二策略和至少两个哈希函数计算至少两个备选节点的备选节点标识,所述第二策略包括:备选节点标识为所述可用地址空间范围的起始点,与新加入节点的节点关键字对应哈希计算散列值的和;
选择所述至少两个备选节点的后继节点中,静态负载权重参数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最大的后继节点作为第三节点,或静态负载权重参数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较大的至少两个后继节点作为第三节点;
将所述第三节点对应的备选节点的节点标识作为新加入节点的新节点标识。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节点设备,包括:
确定单元,用于接收新加入节点的加入请求消息,确定所述新加入节点的新节点标识所在的可用地址空间范围,其中,在获得与新加入节点同类型的节点的地址空间范围时,由集中管理节点读取本地存储的与新加入节点同类型的节点的地址空间范围,或由入口节点向与新加入节点同类型的节点发送请求,以获取与新加入节点同类型的节点的地址空间范围;
状态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可用地址空间范围内的至少一个节点的状态信息;
第一标识生成单元,用于按照第一策略及所述状态信息生成至少一个新节点标识;所述第一策略包括:新节点标识为在第一节点后特定距离的节点标识,并将所述新节点标识发送给所述新加入节点,其中,第一节点为所述可用地址空间范围内的至少一个节点中的节点;或,用于将所述状态信息发送给所述新加入节点,以便所述新加入节点根据所述状态信息和第一策略生成至少一个新节点标识,其中,第一节点为所述可用地址空间范围内的至少一个节点中的节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节点设备,包括:
加入发送单元,用于发送新加入节点的加入请求消息;
状态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根据所述加入请求消息返回的状态信息,所述状态信息包括所述新加入节点的新节点标识所在的可用地址空间范围内,至少一个节点的状态信息,其中,在获得与新加入节点同类型的节点的地址空间范围时,由集中管理节点读取本地存储的与新加入节点同类型的节点的地址空间范围,或由入口节点向与新加入节点同类型的节点发送请求,以获取与新加入节点同类型的节点的地址空间范围;
第二标识生成单元,用于按照第一策略及所述状态信息生成至少一个新节点标识;所述第一策略包括:新节点标识为在第一节点的节点标识后特定距离的节点标识,其中,第一节点为所述可用地址空间范围内的至少一个节点中的节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又一种节点设备,包括:
接收确定单元,用于接收新加入节点的加入请求消息,确定该新加入节点的新节点标识所在的可用地址空间范围,所述加入请求消息中包括新加入节点的节点关键字;
备选计算单元,用于根据第二策略和至少两个哈希函数计算至少两个备选节点的备选节点标识,所述第二策略包括:备选节点标识为所述可用地址空间范围的起始点,与新加入节点的节点关键字对应哈希计算散列值的和;
选择单元,用于选择所述至少两个备选节点的后继节点中,静态负载权重参数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最大的后继节点作为第三节点,或静态负载权重参数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较大的至少两个后继节点作为第三节点;
标识确定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三节点对应的备选节点的节点标识作为新加入节点的新节点标识。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节点标识的生成系统,包括:网络节点和新加入节点;
所述网络节点,用于接收新加入节点的加入请求消息,确定所述新加入节点的新节点标识所在的可用地址空间范围;获取所述可用地址空间范围内的至少一个节点的状态信息;将所述状态信息发送给所述新加入节点,其中,在获得与新加入节点同类型的节点的地址空间范围时,由集中管理节点读取本地存储的与新加入节点同类型的节点的地址空间范围,或由入口节点向与新加入节点同类型的节点发送请求,以获取与新加入节点同类型的节点的地址空间范围;
所述新加入节点,用于发送新加入节点的加入请求消息;接收到根据所述加入请求消息返回的状态信息,按照第一策略及所述状态信息生成至少一个新节点标识;所述第一策略包括:新节点标识为在第一节点的节点标识后特定距离的节点标识,其中,第一节点为所述可用地址空间范围内的至少一个节点中的节点。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节点标识生成方法包括:接收到新加入节点的加入请求消息,确定该新加入节点的新节点标识所在的可用地址空间范围;并获取可用地址空间范围内的至少一个节点的状态信息;最后按照第一策略及状态信息生成至少一个新节点标识,或将状态信息发送给新加入节点,以便新加入节点根据状态信息和第一策略生成至少一个新节点标识,其中第一策略包括:新节点标识为在第一节点的节点标识后特定距离的节点标识。这样当接收到加入请求消息后,通过新加入节点和网络系统中已有节点的配合,将新加入节点配置在网络系统中已有的第一节点后特定距离,使得新节点标识的配置不需要人为参与,简化了配置流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方法实施例一提供的节点标识生成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方法实施例中获取可用地址空间范围内节点的状态信息的方法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方法实施例中获取可用地址空间范围内节点的状态信息的另一方法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方法实施例中获取可用地址空间范围内节点的状态信息的另一方法流程图;
图5是本发明方法实施例二提供的节点标识生成方法的流程图;
图6是本发明方法实施例三提供的节点标识生成方法的流程图;
图7是本发明方法实施例四提供的节点标识生成方法的流程图;
图8是本发明方法实施例五提供的节点标识生成方法的流程图;
图9是本发明方法实施例六提供的节点标识生成方法的流程图;
图10是本发明设备实施例一提供的节点设备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设备实施例一提供的另一节点设备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设备实施例一提供的另一节点设备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设备实施例一提供的另一节点设备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设备实施例二提供的节点设备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设备实施例三提供的节点设备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方法实施例一
一种节点标识的生成方法,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是的当一个新节点加入网络系统中,由集中管理网络系统中节点信息的集中管理节点,或网络系统中接收到加入请求消息的入口节点等执行的方法,流程图如图1所示,包括:
步骤101、接收新加入节点的加入请求消息,确定该新加入节点的新节点标识所在的可用地址空间范围;
一个新节点加入网络系统时,会发送加入请求消息给集中管理节点或该网络系统中的任一节点即入口节点,在加入请求消息中可以包括如下信息中的至少一个:新加入节点的网络协议(IP)地址、固有负载能力、媒体访问空间子层(Media Access Control,MAC)地址及鉴权认证信息等;
当集中管理节点或入口节点接收到加入请求消息后,先确定新加入节点的新节点标识可能存在的地址空间范围,即可用地址空间范围,具体地,可以确定与该新加入节点同类型的节点所处的地址空间范围为可用地址空间范围,这里同类型是指节点的功能属性相同,如同为MME节点,同为SGW节点,同为PGW节点,同为SGSN节点等等;或,确定该网络系统的整个地址空间或整个地址空间中的部分地址空间为可用地址空间范围。
在获得与新加入节点同类型的节点的地址空间范围时,对于集中管理节点,是管理网络系统中节点信息的节点,可以直接读取本地存储的;而对于入口节点,需要入口节点向于新加入节点同类型的节点发送请求获取。
步骤102、获取可用地址空间范围内的至少一个节点的状态信息;在执行完步骤102后,可以执行步骤103a,也可以执行步骤103b;
其中状态信息可以包括如下信息中的至少一个:节点标识、节点地址信息、固有负载能力参数、静态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等信息;
如果本方法的执行主体是集中管理节点,由于该集中管理节点是管理网络系统中的节点,在本地会储存有管理网络系统中所有节点的状态信息如节点类型、节点标识、节点IP地址等参数,在获取至少一个节点的状态信息时,可以直接在本地存储空间进行读取;如果本方法的执行主体是入口节点,在获取节点的状态信息时,需要通过入口节点发送节点状态信息查询消息给被查询的节点,并请求获取该被查询节点的状态信息的方式来获取。
步骤103a、按照第一策略和状态信息生成至少一个新节点标识,并将新节点标识发送给新加入节点;
这里第一策略包括:新节点标识为在第一节点的节点标识后特定距离X的节点标识,该特定距离可以是在本地预置的一个距离,也可以为第一节点的后继节点(以下记为第二节点)与第一节点的节点标识之差的一半;还可以为第二节点与第一节点的节点标识之差,与新加入节点的固有负载能力参数与第二节点和新加入节点固有负载能力参数之和的比值的乘积;特定距离也可以是距离第一节点的节点标识的任一距离,其具体的内容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
也就是说,按照第一策略和状态信息生成主要是在第一节点的节点标识基础上加X,即得到新节点标识。可以理解,这里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及后面文件中提到的第一、第二并不表述与任何步骤有关的顺序,而只是为了说明这两个节点不同而已。且这里的第一节点是步骤102获取的至少一个节点其中的节点。
例如:第一节点为Q,第二节点为P,则新节点标识=节点Q的节点标识+(节点P的节点标识-节点Q的节点标识)/2;或新节点标识=节点Q的节点标识+(节点P的节点标识-节点Q的节点标识)×新加入节点固有负载能力/(节点P固有负载能力+新加入节点固有负载能力)。其中新加入节点固有负载能力可以从接收到的加入请求消息中获取。
通过步骤103a生成新节点标识后,可以将该新节点标识发送给新加入的节点进行配置完整形式的节点标识。
步骤103b、将上述步骤102中获取的状态信息发送给新加入节点,以便新加入节点根据状态信息和第一策略生成至少一个新节点标识。
上述状态信息即为生成新节点标识的配置信息,包括至少两个节点的节点标识,或固有负载能力参数和节点标识等,而新加入节点在生成新节点标识时,按照第一策略进行生成,即和上述步骤103a中的方法一致。
本发明实施例适用于公众陆地移动通信网(Public Land Mobile-communication Network,PLMN)内节点标识的生成,节点标识的完整形式可采用如下结构<MCC><MNC><节点标识>,在通过本方法实施例形成节点标识后,即可通过该结构来配置完整的节点标识,其中生成的节点标识是0~N中的某一整数。
可以理解,一般情况下,0~N定义为地址空间,大小由网络规模决定,在地址空间0~N中的每个地址以顺时针增大的方向形成地址空间环,网络中节点按其节点标识值分布在地址空间环上,同一个PLMN中的节点可以共用同一个地址空间,也可以根据区域或节点类型差异划分出不同的地址空间。
可见,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节点标识生成方法包括:当接收到新加入节点的加入请求消息,确定该新加入节点的新节点标识所在的可用地址空间范围;并获取可用地址空间范围内的至少一个节点的状态信息;最后按照第一策略及状态信息生成至少一个新节点标识,或将状态信息发送给新加入节点,以便新加入节点根据状态信息和第一策略生成至少一个新节点标识,其中第一策略包括:新节点标识为在第一节点的节点标识后特定距离的节点标识。这样当接收到加入请求消息后,通过新加入节点和网络系统中已有节点的配合,将新加入节点配置在网络系统中已有的第一节点后特定距离,使得新节点标识的配置不需要人为参与,简化了配置流程。
可以理解,如图2所示,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执行上述步骤102时,可以通过如下的步骤来实现:
A1:比较可用地址空间范围中所有节点的静态负载权重参数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在执行完步骤A1后,可以执行步骤B1,也可以执行步骤C1;
这里节点的静态负载权重参数为节点负责的地址空间段与其固有负载能力比值;节点的动态负载权重参数为节点当前负载情况与其固有负载能力的比值,对于当前没有负荷的新节点,其动态负载权重参数为零。其中每个节点负责的地址空间段为该节点的节点标识与其前驱节点的节点标识之差,而在网络的地址空间中,相邻节点互为前驱后继节点,具体来讲,两个相邻节点中,节点标识小的节点为节点标识大的节点的前驱节点,节点标识大的节点为节点标识小的节点的后继节点。如果是非相邻节点,节点标识大的节点为节点标识小的节点的后续节点。
如果一个设备对应多个节点标识,则每个节点标识对应节点的固有负载能力是该设备负载能力的一部分,其所占比例按照每个节点标识对应节点负责的地址空间大小分配,或由运营商直接分配。
B1:读取静态负载权重参数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最大的节点及其前驱节点的状态信息;
这时,第二节点为静态负载权重参数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最大的节点,第一节点为其前驱节点。
可以理解,节点的静态负载权重参数大说明该节点负责的地址空间段相对较大,而固有负载能力相对较小;而节点的动态负载权重参数大说明该节点的当前负载率较大。将新加入节点的节点标识配置在这些节点附近,可以为这些当前负载率较大或固有负载能力较小而负责地址相对较大的节点分担部分业务能力,使得配置后的网络各个节点负荷更加均匀。
C1:读取静态负载权重参数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较大的至少两个节点及相应的前驱节点的状态信息。
这时,第二节点为静态负载权重参数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较大的至少两个节点,第一节点为相应的前驱节点。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为新加入节点生成若干个节点标识,这样可以为网络中的若干节点分担业务处理,至于生成几个,可以在设备中提供可供用户设置的端口,用户可以根据设备及当前网络的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如图3所示,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执行上述步骤102时,可以通过如下的步骤来实现:
A2:通过至少两个哈希函数与第二策略计算至少两个备选节点的备选节点标识,其中第二策略包括:备选节点标识为可用地址空间范围的起始点,与新加入节点关键字对应哈希计算散列值的和;
假设Start为可用地址空间范围的起始点,而End为可用地址空间范围的终止点,则备选节点标识为Start+Hash(key),其中节点关键字(Key)可以为新加入节点的状态信息,如新加入节点的IP地址或MAC地址或负载参数等,可以从接收的加入请求消息中获取。
哈希(Hash)函数有多种,这里选择的哈希函数是可以将值散列到与可用地址空间范围具有相同长度的[0,End-Start]区间的Hash函数,且这样的Hash函数可以选取多个。通过多种哈希函数计算Hash(key)即可得到新加入节点关键字对应的多个哈希计算散列值,进而通过第二策略可以得到至少一个备选节点标识。
B2:比较至少两个备选节点的后继节点的静态负载权重参数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在执行完步骤B2后,可以执行步骤C2,也可以执行步骤D2;
C2:获取静态负载权重参数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最大的节点及其前驱节点的状态信息;
这时,第二节点为至少两个备选节点的后继节点中,静态负载权重参数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最大的节点,第一节点为其前驱节点;
D2:获取静态负载权重参数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较大的至少两个节点及相应的前驱节点的状态信息,这时,第二节点为静态负载权重参数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较大的至少两个节点,第一节点为相应的前驱节点。
如图4所示,在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执行上述步骤102时,可以通过如下的步骤来实现:
A3:通过一个哈希函数与第二策略计算切入节点的切入节点标识,第二策略包括:切入节点标识为可用地址空间范围的起始点,与新加入节点关键字对应哈希计算散列值的和;
这里计算的切入节点并不是一个实际中现有的一个节点,而是通过第二策略计算得到的结果,将该切入节点标识作为在可用地址空间范围内选择一个节点的起点。
本实施例是将通过第二策略计算的节点标识对应的节点作为切入点,假设Start为可用地址空间范围的起始点,而End为可用地址空间范围的终止点,则切入节点标识为Start+Hash(key),其中节点关键字Key是新加入节点的状态信息,如可以为新加入节点的IP地址或MAC地址或负载参数等,可以从接收的加入请求消息中获取。而这里选择的哈希函数是可以将值散列到与可用地址空间范围具有相同长度的[0,End-Start]区间的哈希函数。
通过一个函数的计算Hash(key)即可得到新加入节点关键字对应的一个散列值,进而通过第二策略可以得到一个切入节点标识。
B3:比较可用地址空间范围内,切入节点的后继节点和其后续节点的静态负载权重参数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在执行完步骤B3后,可以执行步骤C3,也可以执行步骤D3;
C3:获取静态负载权重参数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最大的节点及其前驱节点的状态信息;
这时,第二节点为切入节点的后继节点和所有后续节点中,静态负载权重参数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最大的节点,第一节点为其前驱节点;
D3:获取静态负载权重参数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较大的至少两个节点及相应的前驱节点的状态信息;
这时,第二节点为静态负载权重参数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较大的至少两个节点,第一节点为相应的前驱节点。
方法实施例二
一种节点标识的生成方法,本方法实施例是一个节点新加入网络系统时,该新加入节点执行的节点标识生成方法,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包括:
步骤201、新加入节点发送新加入节点的加入请求消息;
一个新节点加入网络系统时,会发送加入请求消息给集中管理节点或该网络系统中的任一节点即入口节点,在加入请求消息中可以包括新加入节点的IP地址、固有负载能力、MAC地址及鉴权认证信息等信息;
当集中管理节点或入口节点接收到加入请求消息后,先确定新加入节点的新节点标识可能存在的地址空间范围,即可用地址空间范围,并获得可用地址空间范围内至少一个节点的状态信息,如获得至少一个节点的节点标识,或至少两个节点的固有负载能力参数和节点标识等状态信息。具体的确定、获取方法如方法实施例一所示,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202、该新加入节点接收根据加入请求消息返回的状态信息;
该状态信息包括新加入节点的新节点标识所在的可用地址空间范围内,至少一个节点的状态信息如节点标识,固有负载能力参数等参数;
可用地址空间范围具体为:与新加入节点同类型的节点所处的地址空间范围为可用地址空间范围;或,网络系统的整个地址空间或整个地址空间中的部分地址空间。
步骤203、该新加入节点按照第一策略及状态信息生成至少一个新节点标识;
其中第一策略包括:新节点标识为在第一节点的节点标识后特定距离的节点标识,这里特定距离可以是本地预置的一个距离,也可以为第二节点与第一节点的节点标识之差的一半;也可以为第二节点与第一节点的节点标识之差,与新加入节点的固有负载能力参数与第二节点和新加入节点固有负载能力参数之和的比值的乘积,还可以为其他的任意距离。
新加入节点在生成新节点标识后,配置新节点标识的完整形式,如在PLMN的节点标识的完整形式为<MCC><MNC><节点标识>,并将生成的新节点标识上报给集中管理节点。
方法实施例三
一种节点标识的生成方法,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是的当一个新节点加入网络系统中,由集中管理网络系统中节点的集中管理节点,或网络系统中接收到加入请求消息的入口节点执行的方法,流程图如图6所示,包括:
步骤301、接收新加入节点的加入请求消息,该加入请求消息中包括新加入节点的节点关键字;
一个新节点加入网络系统时,会发送加入请求消息给集中管理节点或该网络系统中的任一节点即入口节点,在加入请求消息中可以包括新加入节点的IP地址、固有负载能力、MAC地址及鉴权认证信息等;
而这里新加入节点的节点关键字是新加入节点的状态信息,如可以为新加入节点的IP地址,或固有负载能力,或MAC地址及鉴权认证信息等信息。
步骤302、确定该新加入节点的新节点标识所在的可用地址空间范围;
当集中管理节点或入口节点接收到加入请求消息后,先确定新加入节点的新节点标识可能存在的地址空间范围,即可用地址空间范围,具体地,可以确定与该新加入节点同类型的节点所处的地址空间范围为可用地址空间范围,这里同类型是指节点的功能属性相同,如同为MME节点,同为SGW节点,同为PGW节点,同为SGSN节点等等;或,确定该网络系统的整个地址空间或整个地址空间中的部分地址空间为可用地址空间范围。
步骤303、根据第二策略和至少两个哈希函数计算至少两个备选节点的备选节点标识,第二策略包括:备选节点标识为可用地址空间范围的起始点,与新加入节点关键字对应哈希计算散列值的和;
假设Start为可用地址空间范围的起始点,而End为可用地址空间范围的终止点,则备选节点标识为Start+Hash(key),其中节点关键字Key可以为新加入节点的IP地址或MAC地址或负载参数等,可以从接收的加入请求消息中获取。而这里选择的哈希函数是可以将值散列到与可用地址空间范围具有相同长度的[0,End-Start]区间的哈希函数。
步骤304、选择至少两个备选节点的后继节点中,静态负载权重参数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最大的后继节点作为第三节点,或静态负载权重参数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较大的至少两个后继节点作为第三节点;
步骤305、将第三节点对应的备选节点的节点标识作为新加入节点的新节点标识,在确定了新节点标识后,可以将该新节点标识发送给新加入节点进行配置。
本实施例中的节点标识生成方法包括:在接收到加入请求消息后,确定可用地址空间范围;根据第二策略和至少两个哈希函数计算至少两个备选节点的备选节点标识,其中第二策略包括:备选节点标识为可用地址空间范围的起始点,与新加入节点的节点关键字对应哈希计算散列值的和;将至少两个备选节点的后继节点中,静态负载权重参数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最大或较大的后继节点对应的备选节点标识作为新节点标识。这样当接收到加入请求消息后,通过新加入节点和网络系统中已有节点的配合,将新加入节点配置在网络系统中已有的第三节点之前,使得新节点标识的配置不需要人为参与,简化了配置流程。
方法实施例四
一种节点标识生成方法,流程图如图7所示,包括:
步骤401、新加入节点获取集中管理节点地址,可以通过运营商静态配置或通过向其它网元查询后得到;新加入节点发送加入请求消息给集中管理节点,在加入请求消息中包括新加入节点的IP地址、MAC地址、固有负载能力及鉴权认证信息等。
步骤402、集中管理节点将新加入节点的信息发送给认证服务器完成新加入节点的安全认证,如果认证通过,则执行步骤403,如果认证没有通过,则不进行配置新节点标识。
步骤403、集中管理节点确定新加入节点的新节点标识可能所在的地址空间范围,即可用地址空间范围,可以确定与新加入节点同类型的网元所处的地址空间范围,或网络系统的整个地址空间,或整个地址空间中的部分地址空间。
步骤404、集中管理节点获得新加入节点的配置信息后,可以生成新节点标识,也可以将配置信息携带在步骤405的加入请求响应消息中发送给新加入节点,以便新加入节点自己生成新节点标识。
新加入节点的配置信息即生成新节点标识所需的参数,具体为可用地址空间范围内的至少两个节点的状态信息,其中状态信息包括:节点标识,或固有负载能力参数和节点标识,获取的状态信息还可以包括节点当前的负荷参数等。
其中至少两个节点可以为可用地址空间范围中静态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最大的节点及其前驱节点,假设该节点为节点P,其前驱节点为节点Q;也可以为可用地址空间范围中静态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较大的至少两个节点及对应的前驱节点,假设参数较大的某节点为节点P,其前驱节点为节点Q。则集中管理节点可以从本地获取的配置信息包括:节点P和Q的节点标识;或节点P和Q的节点标识,及节点P的固有负载能力。
在获得配置信息后,可以按照第一策略生成新节点标识,即新节点标识=节点Q的节点标识+(节点P的节点标识-节点Q的节点标识)/2;或新节点标识=节点Q的节点标识+(节点P的节点标识-节点Q的节点标识)×新节点固有负载能力/(节点P固有负载能力+新节点固有负载能力)。
步骤405、集中管理节点发送加入请求响应消息给新加入节点,如果步骤404中生成了新节点标识,则携带该新节点标识;如果步骤404中只获得了配置信息,则可以携带配置信息。
可以理解,新加入节点接收到加入请求响应消息,其中包括配置信息,则按照上述步骤404的方法生成新节点标识,并可以将生成的新节点标识上报给集中管理节点。
可见,在本实施例中,集中管理节点不仅负责新加入节点标识的生成或配置信息的获得;还负责存储网络系统中所有节点的状态信息,如节点类型,节点标识、节点IP地址、节点固有负载能力参数及静态/动态负载权重参数等。
方法实施例五
一种节点标识生成方法,流程图如图8所示,包括:
步骤501、新加入节点获取入口节点地址,可以通过运营商静态配置或通过向其它网元查询后得到,且网络系统中任意一个节点都可以为入口节点;新加入节点发送加入请求消息给入口节点,在加入请求消息中包括新加入节点的IP地址、MAC地址、固有负载能力及鉴权认证信息等。
步骤502、入口节点将新加入节点的信息发送给认证服务器完成新加入节点的安全认证,如果认证通过,则执行步骤503,如果认证没有通过,则不进行配置新节点标识。
步骤503、入口节点确定新加入节点的新节点标识可能所在的地址空间范围,即可用地址空间范围,可以确定与新加入节点同类型的网元所处的地址空间范围,或网络系统的整个地址空间,或整个地址空间中的部分地址空间。
步骤504、入口节点通过多个哈希函数计算多个备选节点的备选节点标识,首先从加入请求消息中获得新加入节点的Key,通过第二策略计算多个备选节点标识,则备选新节点标识=Start+Hash(key),其中Start值可用地址空间范围的起始点,End是可用地址空间范围的终止点。而这里选择的Hash函数是可以将值散列到与备选地址空间具有相同长度的[0,End-Start]区间的Hash函数。
步骤505、入口节点发送节点状态信息查询消息给多个备选节点的后继节点,以获得这多个后继节点的状态信息。
步骤506、后继节点进行邻居节点状态的查询,向入口节点返回状态查询响应消息,该响应消息中可以包括:该后继节点及对应的前驱节点的节点标识、静态负载权重参数、固有负载能力及当前负载情况等信息。
步骤507、入口节点根据接收到的多个状态查询响应消息,获得新加入节点的配置信息后,可以生成新节点标识,也可以将状态信息携带在步骤508的加入请求响应消息中发送给新加入节点,以便新加入节点自己生成新节点标识;或入口节点根据接收到的多个状态查询响应消息,执行步骤509。
新加入节点的配置信息即生成新节点标识所需的参数,具体为可用地址空间范围内的至少两个节点的状态信息,其中状态信息包括:节点标识,或固有负载能力参数和节点标识,获取的状态信息还可以包括节点当前的负荷参数等。
入口节点可以根据多个状态查询响应消息得到这些后继节点的静态负载权重参数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并进行比较,获得的至少两个节点可以为这些备选节点的后继节点中,静态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最大的节点及其前驱节点,假设该节点为节点P,其前驱节点为节点Q;也可以为这些备选节点的后继节点中,静态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较大的至少两个节点及对应的前驱节点,假设参数较大的某节点为节点P,其前驱节点为节点Q。则入口节点获取的配置信息包括:节点P和Q的节点标识;或节点P和Q的节点标识,及节点P的固有负载能力。
在获得配置信息后如果生成新节点标识,则按照第一策略生成,即新节点标识=节点Q的节点标识+(节点P的节点标识-节点Q的节点标识)/2;或新节点标识=节点Q的节点标识+(节点P的节点标识-节点Q的节点标识)×新节点固有负载能力/(节点P固有负载能力+新节点固有负载能力)。
步骤508、入口节点发送加入请求响应消息给新加入节点,如果步骤507中生成了新节点标识,则携带该新节点标识;如果步骤507中只获得了配置信息,则携带配置信息。
可以理解,新加入节点接收到加入请求响应消息,其中包括配置信息,则按照上述步骤507的方法生成新节点标识,进一步的,新加入节点也可以将生成的节点标识上报给集中管理节点。
步骤509、入口节点根据返回的多个状态查询响应消息中的状态信息,选择静态负载权重参数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最大的后继节点作为第三节点,或静态负载权重参数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较大的至少两个后继节点作为第三节点;并将第三节点对应的备选节点的节点标识作为新加入节点的新节点标识,在确定了新节点标识后,可以将该新节点标识发送给新加入节点进行配置。
方法实施例六
一种节点标识生成方法,流程图如图9所示,包括:
步骤601、新加入节点获取入口节点地址,可以通过运营商静态配置或通过向其它网元查询后得到,且网络系统中任意一个节点都可以为入口节点;新加入节点发送加入请求消息给入口节点,在加入请求消息中包括新加入节点的关键字(Key),如IP地址、MAC地址、固有负载能力及鉴权认证信息等。
步骤602、入口节点将新加入节点的信息发送给认证服务器完成新加入节点的安全认证,如果认证通过,则执行步骤603,如果认证没有通过,则不进行配置新节点标识。
步骤603、入口节点确定新加入节点的新节点标识可能所在的地址空间范围,即可用地址空间范围,可以确定与新加入节点同类型的网元所处的地址空间范围,或网络系统的整个地址空间,或整个地址空间中的部分地址空间。
步骤604、入口节点通过一个哈希函数计算切入节点的切入节点标识,首先从加入请求消息中获得新加入节点的Key,通过第二策略计算切入节点标识,则切入节点标识=Start+Hash(key),其中Start值可用地址空间范围的起始点,End是可用地址空间范围的终止点。而这里选择的Hash函数是可以将值散列到与备选地址空间具有相同长度的[0,End-Start]区间的Hash函数。
步骤605、入口节点发送节点状态信息查询消息给切入节点的后继节点P1,以获得后继节点P1的状态信息,在节点状态信息查询消息中包括搜索深度参数M,表示由节点P1向后搜索第M个后续节点的节点标识不超出可用地址空间范围;当M>0时,后继节点P1继续节点状态查询消息给节点P1的后继节点P2,其中包括搜索深度参数为M-1,这样依次类推,直到M的值为0时就不再发送。
步骤606、这些后继节点假设从P1到PN,接收到节点状态信息查询消息后,进行邻居节点状态的查询,向入口节点返回状态查询响应消息,该响应消息中可以包括:该后继节点及对应的前驱节点的节点标识、静态负载权重参数、固有负载能力及当前负载情况等。
步骤607、入口节点根据接收到的多个状态查询响应消息,获得新加入节点的配置信息后,可以生成新节点标识,也可以将配置信息携带在步骤608的加入请求响应消息中发送给新加入节点,以便新加入节点自己生成新节点标识。
新加入节点的配置信息即生成新节点标识所需的参数,具体为可用地址空间范围内的至少两个节点的状态信息,其中状态信息包括:节点标识,或固有负载能力参数和节点标识,获取的状态信息还可以包括节点当前的负荷参数等。
入口节点可以从多个状态查询响应消息中得到这些后继节点的静态负载权重参数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并进行比较,获得的至少两个节点可以为可用地址空间范围内,在切入节点之后的节点中,静态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最大的节点及其前驱节点,假设该节点为节点P,其前驱节点为节点Q;也可以为可用地址空间范围内,在切入节点之后的节点中,静态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较大的至少两个节点及对应的前驱节点,假设参数较大的某节点为节点P,其前驱节点为节点Q。则入口节点获取的配置信息包括:节点P和Q的节点标识;或节点P和Q的节点标识,及节点P的固有负载能力。
在获得配置信息后如果生成新节点标识,则按照第一策略生成,即新节点标识=节点Q的节点标识+(节点P的节点标识-节点Q的节点标识)/2;或新节点标识=节点Q的节点标识+(节点P的节点标识-节点Q的节点标识)×新节点固有负载能力/(节点P固有负载能力+新节点固有负载能力)。
步骤608、入口节点发送加入请求响应消息给新加入节点,如果步骤607中生成了新节点标识,则携带该新节点标识;如果步骤607中只获得了配置信息,则携带配置信息。
可以理解,新加入节点接收到加入请求响应消息,其中包括配置信息,则按照上述步骤607的方法生成新节点标识,进一步的,可以将该生成的新节点标识上报给集中管理节点。
设备实施例一
一种节点设备,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包括:
确定单元10,用于接收新加入节点的加入请求消息,确定新加入节点的新节点标识所在的可用地址空间范围;
确定单元10在确定可用地址空间范围时,具体地确定与新加入节点同类型的节点所处的地址空间范围,或网络系统的整个地址空间,或整个地址空间中的部分地址空间为可用地址空间范围。
状态获取单元11,用于获取确定单元10确定的可用地址空间范围内的至少一个节点的状态信息,其中状态信息可以包括:节点标识,固有负载能力参数,节点当前的负荷参数等;
可以理解,如果该节点设备是集中管理节点,则状态获取单元11可以直接在本地存储空间进行读取;如果该节点设备是入口节点,在获取节点的状态信息时,状态获取单元11需要通过入口节点发送节点状态信息查询消息给被查询的节点的方式来获取。
第一标识生成单元12,用于按照第一策略及状态获取单元11获取的状态信息生成至少一个新节点标识,并将新节点标识发送给新加入节点;第一策略包括:新节点标识为在第一节点后特定距离的节点标识;
或,用于将状态获取单元11获取的状态信息发送给新加入节点,以便新加入节点根据状态信息和第一策略生成至少一个新节点标识。
其中该特定距离可以为第二节点与第一节点的节点标识之差的一半;也可以为第二节点与第一节点的节点标识之差,与新加入节点的固有负载能力参数与第二节点和新加入节点固有负载能力参数之和的比值的乘积;还可以为其他任意距离。其中第二节点为第一节点的后继节点。
可见,本发明实施例的节点设备中:确定单元10接收到新加入节点的加入请求消息,确定该新加入节点的新节点标识所在的可用地址空间范围;由状态获取单元11获取可用地址空间范围内的至少一个节点的状态信息;最后第一标识生成单元12按照第一策略及状态信息生成至少一个新节点标识,或将状态信息发送给新加入节点,以便新加入节点根据状态信息和第一策略生成至少一个新节点标识,其中第一策略包括:新节点标识为在第一节点的节点标识后特定距离的节点标识。这样通过新加入节点和网络系统中已有节点的配合,当接收到加入请求消息后,将新加入节点配置在网络系统中已有的第一节点后特定距离,使得新节点标识的配置不需要人为参与,简化了配置流程。
参考图11所示,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上述状态获取单元11可以包括:
第一参数比较单元110,用于当确定单元10确定可用地址空间范围后,比较可用地址空间范围中所有节点的静态负载权重参数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
读取单元111,用于读取第一参数比较单元110比较的静态负载权重参数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最大的节点及其前驱节点的状态信息,这时第一节点为静态负载权重参数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最大的节点对应的前驱节点;
或,用于读取第一参数比较单元110比较的静态负载权重参数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较大的至少两个节点及相应的前驱节点的状态信息;第一节点为静态负载权重参数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较大的至少两个节点相应的前驱节点。
在读取单元111读取状态信息后,第一标识生成单元12则按照第一策略及状态信息进行新节点标识的生成。
参考图12所示,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上述状态获取单元11还可以包括:
备选计算单元112,用于当确定单元10确定可用地址空间范围后,通过至少两个哈希函数与第二策略计算至少两个备选节点的备选节点标识,第二策略包括:备选节点标识为可用地址空间范围的起始点,与新加入节点关键字对应哈希计算散列值的和;
第二参数比较单元113,用于比较备选计算单元112计算的至少两个备选节点的后继节点的静态负载权重参数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
第一获取单元114,用于获取第二参数比较单元113比较的静态负载权重参数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最大的节点及其前驱节点的状态信息,这时第一节点为至少两个备选节点的后继节点中,静态负载权重参数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最大的节点对应的其前驱节点;
或,用于获取第二参数比较单元113比较的静态负载权重参数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较大的至少两个节点及相应的前驱节点的状态信息;这时第一节点为静态负载权重参数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较大的至少两个节点相应的前驱节点。
在第一获取单元114获取状态信息后,第一标识生成单元12则按照第一策略及状态信息进行新节点标识的生成。
参考图13所示,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上述状态获取单元11还可以包括:
切入计算单元115,用于当确定单元10确定可用地址空间范围后,通过一个哈希函数与第二策略计算切入节点的切入节点标识,第二策略包括:切入节点标识为可用地址空间范围的起始点,与新加入节点关键字对应哈希计算散列值的和;
第三参数比较单元116,用于比较可用地址空间范围内,切入计算单元115计算的切入节点的后继节点和其后继节点的静态负载权重参数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
第二获取单元117,用于获取第三参数比较单元116比较的静态负载权重参数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最大的节点及其前驱节点的状态信息,这时第一节点为切入节点的至少一个连续的后续节点中,静态负载权重参数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最大的节点对应的前驱节点;
或,用于获取第三参数比较单元116比较的获取静态负载权重参数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较大的至少两个节点及相应的前驱节点的状态信息;这时,第一节点为静态负载权重参数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较大的至少两个节点相应的前驱节点。
在第二获取单元117获取状态信息后,第一标识生成单元12则按照第一策略及状态信息进行新节点标识的生成。
设备实施例二
一种节点设备,结构示意图如图14所示,包括:
加入发送单元20,用于发送新加入节点的加入请求消息;
状态接收单元21,用于接收根据加入发送单元20发送的加入请求消息返回的状态信息,其中状态信息包括新加入节点的新节点标识所在的可用地址空间范围内,至少一个节点的状态信息如节点标识,固有负载能力参数节点当前的负荷参数等;
可用地址空间范围具体为:与新加入节点同类型的节点所处的地址空间范围为可用地址空间范围;或,网络系统的整个地址空间或整个地址空间中的部分地址空间。
第二标识生成单元22,用于按照第一策略及状态接收单元21接收的状态信息生成至少一个新节点标识;第一策略包括:新节点标识为在第一节点的节点标识后特定距离的节点标识。
这里特定距离可以为第二节点与第一节点的节点标识之差的一半;也可以第二节点与第一节点的节点标识之差,与新加入节点的固有负载能力参数与第二节点和新加入节点固有负载能力参数之和的比值的乘积,还可以为其他任意距离。
可以理解,本实施例的节点设备中,加入发送单元20发送了加入请求消息后,当状态接收单元21接收到返回的状态信息,则第二标识生成单元22进行新节点标识的生成,这样在新节点加入网络系统时,通过加入发送单元20、状态接收单元21和第二标识生成单元22几个单元的配合,可以配置新节点标识,不需要人工参与,简化了配置流程。
设备实施例三
一种节点设备,结构示意图如图15所示,包括:
接收确定单元30,用于接收新加入节点的加入请求消息,确定该新加入节点的新节点标识所在的可用地址空间范围,其中加入请求消息中包括新加入节点的节点关键字;
可用地址空间范围具体为:与新加入节点同类型的节点所处的地址空间范围为可用地址空间范围;或,网络系统的整个地址空间或整个地址空间中的部分地址空间。
这里新加入节点的节点关键字可以为新加入节点的IP地址、固有负载能力、MAC地址及鉴权认证信息等信息。
备选计算单元31,用于根据第二策略和至少两个哈希函数计算至少两个备选节点的备选节点标识,第二策略包括:备选节点标识为接收确定单元30确定的可用地址空间范围的起始点,与新加入节点的节点关键字对应哈希计算散列值的和;
选择单元32,用于选择备选计算单元31计算的至少两个备选节点的后继节点中,静态负载权重参数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最大的后继节点作为第三节点,或静态负载权重参数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较大的至少两个后继节点作为第三节点;
标识确定单元33,用于将选择单元32选择的第三节点对应的备选节点的节点标识作为新加入节点的新节点标识。
本实施例的节点设备中:接收确定单元30在接收到加入请求消息后,确定可用地址空间范围;备选计算单元31根据第二策略和至少两个哈希函数计算至少两个备选节点的备选节点标识,其中第二策略包括:备选节点标识为可用地址空间范围的起始点,与新加入节点的节点关键字对应哈希计算散列值的和;选择单元32将至少两个备选节点的后继节点中,静态负载权重参数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最大或较大的后继节点选择为第三节点,标识确定单元33则确定第三节点对应的备选节点标识作为新节点标识。这样当接收到加入请求消息后,通过新加入节点和网络系统中已有节点的配合,将新加入节点配置在网络系统中已有的第三节点之前,使得新节点标识的配置不需要人为参与,简化了配置流程。
系统实施例
一种节点标识的生成系统,包括:网络节点和新加入节点,其中:
网络节点,用于接收新加入节点的加入请求消息,确定新加入节点的新节点标识所在的可用地址空间范围;获取可用地址空间范围内的至少一个节点的状态信息;将状态信息发送给新加入节点;
这里状态信息包括:节点标识,固有负载能力参数、节点当前的负荷参数等;
新加入节点,用于发送新加入节点的加入请求消息;接收到根据加入请求消息返回的状态信息,按照第一策略及状态信息生成至少一个新节点标识;第一策略包括:新节点标识为在第一节点的节点标识后特定距离的节点标识。
这里特定距离可以为第二节点与第一节点的节点标识之差的一半;也可以为第二节点与第一节点的节点标识之差,与新加入节点的固有负载能力参数与第二节点和新加入节点固有负载能力参数之和的比值的乘积;还可以为其他任意距离。
本实施实例的系统中网络节点与新加入节点在生成节点标识时,可以按照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方法进行执行,在此不再赘述。
可见,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节点标识生成方法、系统及设备,在接收到新加入节点的加入请求消息,确定该新加入节点的新节点标识所在的可用地址空间范围;并获取可用地址空间范围内的至少一个节点的状态信息;最后按照第一策略及状态信息生成至少一个新节点标识,或将状态信息发送给新加入节点,以便新加入节点根据状态信息和第一策略生成至少一个新节点标识,其中第一策略包括:新节点标识为在第一节点的节点标识后特定距离的节点标识。这样当接收到加入请求消息后,通过新加入节点和网络系统中已有节点的配合,将新加入节点配置在网络系统中已有的第一节点后特定距离,使得新节点标识的配置不需要人为参与,简化了配置流程。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实施例的各种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该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介质可以包括:ROM、RAM、磁盘或光盘等。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节点标识的生成方法、系统及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18)

1.一种节点标识的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新加入节点的加入请求消息,确定所述新加入节点的新节点标识所在的可用地址空间范围,其中,在获得与新加入节点同类型的节点的地址空间范围时,由集中管理节点读取本地存储的与新加入节点同类型的节点的地址空间范围,或由入口节点向与新加入节点同类型的节点发送请求,以获取与新加入节点同类型的节点的地址空间范围;
获取所述可用地址空间范围内的至少一个节点的状态信息;
按照第一策略及所述状态信息生成至少一个新节点标识,并将所述新节点标识发送给所述新加入节点;所述第一策略包括:新节点标识为在第一节点的节点标识后特定距离的节点标识,其中,第一节点为所述可用地址空间范围内的至少一个节点中的节点;或,
将所述状态信息发送给所述新加入节点,以便所述新加入节点根据所述状态信息和第一策略生成至少一个新节点标识,第一策略包括:新节点标识为在第一节点的节点标识后特定距离的节点标识,其中,第一节点为所述可用地址空间范围内的至少一个节点中的节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特定距离为预置的距离;或,
所述特定距离为所述第一节点的后继节点与第一节点的节点标识之差的一半;或,
所述特定距离为所述第一节点的后继节点与第一节点的节点标识之差,与所述新加入节点的固有负载能力参数与第一节点的后继节点和新加入节点固有负载能力参数之和的比值的乘积。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新加入节点的新节点标识所在的可用地址空间范围具体包括:
确定与所述新加入节点同类型的节点所处的地址空间范围为可用地址空间范围;或,
确定网络系统的整个地址空间或整个地址空间中的部分地址空间为可用地址空间范围。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可用地址空间范围内的至少一个节点的状态信息具体包括:
比较所述可用地址空间范围中所有节点的静态负载权重参数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
读取静态负载权重参数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最大的节点及其前驱节点的状态信息,所述第一节点为所述静态负载权重参数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最大的节点对应的前驱节点;或,
读取静态负载权重参数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较大的至少一个节点及相应的前驱节点的状态信息;所述第一节点为静态负载权重参数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较大的至少两个节点相应的前驱节点。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可用地址空间范围内的至少一个节点的状态信息具体包括:
通过至少两个哈希函数与第二策略计算至少两个备选节点的备选节点标识,所述第二策略包括:备选节点标识为所述可用地址空间范围的起始点,与新加入节点关键字对应哈希计算散列值的和;
比较所述至少两个备选节点的后继节点的静态负载权重参数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
获取静态负载权重参数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最大的节点及其前驱节点的状态信息,所述第一节点为所述至少两个备选节点的后继节点中,静态负载权重参数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最大的节点对应的前驱节点;
或,
获取静态负载权重参数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较大的至少两个节点及相应的前驱节点的状态信息;所述第一节点为静态负载权重参数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较大的至少两个节点相应的前驱节点。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可用地址空间范围内的至少两个节点的状态信息具体包括:
通过一个哈希函数与第二策略计算切入节点的切入节点标识,所述第二策略包括:切入节点标识为所述可用地址空间范围的起始点,与新加入节点关键字对应哈希计算散列值的和;
比较所述可用地址空间范围内,切入节点的后继节点和后续节点的静态负载权重参数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
获取静态负载权重参数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最大的节点及其前驱节点的状态信息,所述第一节点为所述切入节点的后继节点和所有后续中,静态负载权重参数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最大的节点对应的前驱节点;
或,
获取静态负载权重参数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较大的至少两个节点及相应的前驱节点的状态信息;或所述第一节点为静态负载权重参数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较大的至少两个节点相应的前驱节点。
7.一种节点标识的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送新加入节点的加入请求消息;
接收根据所述加入请求消息返回的状态信息,所述状态信息包括所述新加入节点的新节点标识所在的可用地址空间范围内,至少一个节点的状态信息,其中,在获得与新加入节点同类型的节点的地址空间范围时,由集中管理节点读取本地存储的与新加入节点同类型的节点的地址空间范围,或由入口节点向与新加入节点同类型的节点发送请求,以获取与新加入节点同类型的节点的地址空间范围;
按照第一策略及所述状态信息生成至少一个新节点标识;所述第一策略包括:新节点标识为在第一节点的节点标识后特定距离的节点标识,其中,第一节点为所述可用地址空间范围内的至少一个节点中的节点。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特定距离为预置的距离;或,
所述特定距离为第一节点的后继节点与第一节点的节点标识之差的一半;或,
所述特定距离为第一节点的后继节点与第一节点的节点标识之差,与所述新加入节点的固有负载能力参数与第一节点的后继节点和新加入节点固有负载能力参数之和的比值的乘积。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用地址空间范围具体为:与所述新加入节点同类型的节点所处的地址空间范围为可用地址空间范围;或,网络系统的整个地址空间或整个地址空间中的部分地址空间。
10.一种节点标识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新加入节点的加入请求消息,确定该新加入节点的新节点标识所在的可用地址空间范围,所述加入请求消息中包括新加入节点的节点关键字;
根据第二策略和至少两个哈希函数计算至少两个备选节点的备选节点标识,所述第二策略包括:备选节点标识为所述可用地址空间范围的起始点,与新加入节点的节点关键字对应哈希计算散列值的和;
选择所述至少两个备选节点的后继节点中,静态负载权重参数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最大的后继节点作为第三节点,或静态负载权重参数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较大的至少两个后继节点作为第三节点;
将所述第三节点对应的备选节点的节点标识作为新加入节点的新节点标识。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该新加入节点的新节点标识所在的可用地址空间范围具体包括:确定与所述新加入节点同类型的节点所处的地址空间范围为可用地址空间范围;或,
确定网络系统的整个地址空间或整个地址空间中的部分地址空间为可用地址空间范围。
12.一种节点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单元,用于接收新加入节点的加入请求消息,确定所述新加入节点的新节点标识所在的可用地址空间范围,其中,在获得与新加入节点同类型的节点的地址空间范围时,由集中管理节点读取本地存储的与新加入节点同类型的节点的地址空间范围,或由入口节点向与新加入节点同类型的节点发送请求,以获取与新加入节点同类型的节点的地址空间范围;
状态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可用地址空间范围内的至少一个节点的状态信息;
第一标识生成单元,用于按照第一策略及所述状态信息生成至少一个新节点标识;所述第一策略包括:新节点标识为在第一节点后特定距离的节点标识,并将所述新节点标识发送给所述新加入节点,其中,第一节点为所述可用地址空间范围内的至少一个节点中的节点;或,用于将所述状态信息发送给所述新加入节点,以便所述新加入节点根据所述状态信息和第一策略生成至少一个新节点标识,其中,第一节点为所述可用地址空间范围内的至少一个节点中的节点。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状态获取单元包括:
第一参数比较单元,用于比较所述可用地址空间范围中所有节点的静态负载权重参数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
读取单元,用于读取静态负载权重参数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最大的节点及其前驱节点的状态信息,所述第一节点为所述静态负载权重参数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最大的节点对应的其前驱节点;
或,用于读取静态负载权重参数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较大的至少两个节点及相应的前驱节点的状态信息,所述第一节点为静态负载权重参数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较大的至少两个节点相应的前驱节点。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状态获取单元包括:
备选计算单元,用于通过至少两个哈希函数与第二策略计算至少两个备选节点的备选节点标识,所述第二策略包括:备选节点标识为所述可用地址空间范围的起始点,与新加入节点关键字对应哈希计算散列值的和;
第二参数比较单元,用于比较所述至少两个备选节点的后继节点的静态负载权重参数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
第一获取单元,用于获取静态负载权重参数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最大的节点及其前驱节点的状态信息,所述第一节点为所述至少两个备选节点的后继节点中,静态负载权重参数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最大的节点对应的前驱节点;
或,用于获取静态负载权重参数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较大的至少两个节点及相应的前驱节点的状态信息;所述第一节点为静态负载权重参数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较大的至少两个节点相应的前驱节点。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状态获取单元包括:
切入计算单元,用于通过一个哈希函数与第二策略计算切入节点的切入节点标识,所述第二策略包括:切入节点标识为所述可用地址空间范围的起始点,与新加入节点关键字对应哈希计算散列值的和;
第三参数比较单元,用于比较所述可用地址空间范围内,切入节点的后继节点和所有后续节点的静态负载权重参数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
第二获取单元,用于获取静态负载权重参数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最大的节点及其前驱节点的状态信息,所述第一节点为所述切入节点的后继节点和所有后继节点中,静态负载权重参数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最大的节点对应的前驱节点;
或,用于获取静态负载权重参数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较大的至少两个节点及相应的前驱节点的状态信息;所述第一节点为静态负载权重参数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较大的至少两个节点相应的前驱节点。
16.一种节点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加入发送单元,用于发送新加入节点的加入请求消息;
状态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根据所述加入请求消息返回的状态信息,所述状态信息包括所述新加入节点的新节点标识所在的可用地址空间范围内,至少一个节点的状态信息,其中,在获得与新加入节点同类型的节点的地址空间范围时,由集中管理节点读取本地存储的与新加入节点同类型的节点的地址空间范围,或由入口节点向与新加入节点同类型的节点发送请求,以获取与新加入节点同类型的节点的地址空间范围;
第二标识生成单元,用于按照第一策略及所述状态信息生成至少一个新节点标识;所述第一策略包括:新节点标识为在第一节点的节点标识后特定距离的节点标识,其中,第一节点为所述可用地址空间范围内的至少一个节点中的节点。
17.一种节点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确定单元,用于接收新加入节点的加入请求消息,确定该新加入节点的新节点标识所在的可用地址空间范围,所述加入请求消息中包括新加入节点的节点关键字;
备选计算单元,用于根据第二策略和至少两个哈希函数计算至少两个备选节点的备选节点标识,所述第二策略包括:备选节点标识为所述可用地址空间范围的起始点,与新加入节点的节点关键字对应哈希计算散列值的和;
选择单元,用于选择所述至少两个备选节点的后继节点中,静态负载权重参数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最大的后继节点作为第三节点,或静态负载权重参数和/或动态负载权重参数较大的至少两个后继节点作为第三节点;
标识确定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三节点对应的备选节点的节点标识作为新加入节点的新节点标识。
18.一种节点标识的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网络节点和新加入节点;
所述网络节点,用于接收新加入节点的加入请求消息,确定所述新加入节点的新节点标识所在的可用地址空间范围;获取所述可用地址空间范围内的至少一个节点的状态信息;将所述状态信息发送给所述新加入节点,其中,在获得与新加入节点同类型的节点的地址空间范围时,由集中管理节点读取本地存储的与新加入节点同类型的节点的地址空间范围,或由入口节点向与新加入节点同类型的节点发送请求,以获取与新加入节点同类型的节点的地址空间范围;
所述新加入节点,用于发送新加入节点的加入请求消息;接收到根据所述加入请求消息返回的状态信息,按照第一策略及所述状态信息生成至少一个新节点标识;所述第一策略包括:新节点标识为在第一节点的节点标识后特定距离的节点标识,其中,第一节点为所述可用地址空间范围内的至少一个节点中的节点。
CN201080001864.5A 2010-07-27 2010-07-27 节点标识的生成方法、系统及设备 Active CN10236974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0/075485 WO2011109986A1 (zh) 2010-07-27 2010-07-27 节点标识的生成方法、系统及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69749A CN102369749A (zh) 2012-03-07
CN102369749B true CN102369749B (zh) 2014-10-08

Family

ID=445628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01864.5A Active CN102369749B (zh) 2010-07-27 2010-07-27 节点标识的生成方法、系统及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2369749B (zh)
WO (1) WO2011109986A1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59966A (zh) * 2007-11-14 2008-04-09 北京邮电大学 在移动环境下的对等网络拓扑匹配方法
CN101442557A (zh) * 2008-12-24 2009-05-27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对等会话发起协议网络的区域感知优化方法
WO2010069198A1 (zh) * 2008-12-19 2010-06-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分布式网络构造方法和系统以及任务处理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98116A (en) * 1996-04-12 2000-08-01 Fisher-Rosemont Systems, Inc. Process control system including 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utomatically sensing the connection of devices to a network
KR100275707B1 (ko) * 1998-11-26 2000-12-15 윤종용 홈네트웍 시스템 및 그 노드 아이디 할당방법
CH696258A5 (de) * 2002-08-15 2007-02-28 Barix Ag Verfahren zur automatischen Netzwerkintegration.
CN101400053B (zh) * 2007-09-30 2010-06-09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基站开站自动分配eid的方法和系统
CN101500023B (zh) * 2008-02-03 2011-11-16 北京艾德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网络设备ip地址自动配置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59966A (zh) * 2007-11-14 2008-04-09 北京邮电大学 在移动环境下的对等网络拓扑匹配方法
WO2010069198A1 (zh) * 2008-12-19 2010-06-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分布式网络构造方法和系统以及任务处理方法
CN101442557A (zh) * 2008-12-24 2009-05-27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对等会话发起协议网络的区域感知优化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69749A (zh) 2012-03-07
WO2011109986A1 (zh) 2011-09-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230802A1 (en) 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intaining route information
CN102208945B (zh) 获取网络地址方法及以太网光纤通道协议目标器及通信系统
CN101621414A (zh) 一种网络资源及拓扑的发现方法及装置
KR20050091611A (ko) 고속으로 핸드오버를 수행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CN110830290B (zh) 网络拓扑生成方法及服务器
CN107547283B (zh) 分布式聚合组的管理方法及装置
CN109417492A (zh) 一种网络功能nf管理方法及nf管理设备
EP2067319A1 (en) Loop-detection in moving networks
CN110595481A (zh) 定位测距系统、定位标签、定位同步方法、定位确定方法
CN101414975A (zh) 基于对等网络的服务节点选择方法及装置、索引实体
CN106604253B (zh) 一种无线组网方法及系统
Rafeh et al. Detecting sybil nodes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using two-hop messages
CN102917336A (zh) 无线链路失效报告的订阅方法及设备
CN102014391A (zh) 无线网络安全接入方法、系统及无线控制器
CN102223616B (zh) 一种计费方法及装置
Zhou et al. Maintaining approximate minimum steiner tree and k-center for mobile agents in a sensor network
CN102369749B (zh) 节点标识的生成方法、系统及设备
CN103517260A (zh) 通信参数与通信协议的配置方法、网络节点设备及系统
CN102348190B (zh) 一种上报事件的方法及设备
CN103889021A (zh) 低功耗有损网络中成员更新方法及dodag根节点
US20120163289A1 (en) Node apparatus, node management apparatus and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d on continuous network connectivity-lacking network
SE9904346L (sv) System och förfarande relaterande till privata telekommunikationssystem
CN106341861B (zh) 一种识别无线接入点的方法、服务器及系统
CN114222284A (zh) 终端设备识别方法、装置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09040290B (zh) 一种基于节点特征推举主节点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