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35203A - 微型汤剂 - Google Patents

微型汤剂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35203A
CN102335203A CN2010102386376A CN201010238637A CN102335203A CN 102335203 A CN102335203 A CN 102335203A CN 2010102386376 A CN2010102386376 A CN 2010102386376A CN 201010238637 A CN201010238637 A CN 201010238637A CN 102335203 A CN102335203 A CN 1023352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coction
miniature
medicine
decocted
do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3863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010238637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335203A/zh
Publication of CN1023352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3520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微型汤剂,即将单味中草药饮片加工粉碎成0.9mm及以下乃至纳米层次的粉末,单味或配伍组方,再煎煮服用。其最大特征是用中成药蜜丸所含每味药的药量作为基础药量或略低于蜜丸的药量组成微型汤剂,进行煎煮服用,取代传统汤剂,以消除其用药量越来越大、煎煮时间过长而严重浪费药材和热能的弊端。此剂型具有降低中草药价格、缩短煎药时间、减少原来中药饮片药渣对环境的污染。可见,本发明是一项亟待推广的利国利民的环保项目。

Description

微型汤剂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草药加工、制作和临床应用的新的剂型,即微型汤剂。
背景技术:传统汤剂的中草药临床应用存在药量越来越大、煎煮时间过长而严重浪费药材和热能的弊端。为了克服这些弊端,曾出现“中药煮散”的量可减少原来每剂的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这种方法虽然可以节约一定的药材和热能,但就节约药材而言,还没有达到极限。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传统汤剂和中药煮散的基础上,用中成药蜜丸所含每味药的药量作为基础药量或略低于蜜丸的药量组成微型汤剂,进行煎煮服用,取代传统汤剂,以消除其用药量越来越大、煎煮时间过长而严重浪费药材和热能的弊端。
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上述的微型汤剂,其组成包括:将中草药饮片分别粉碎成0.09mm及以下乃至纳米层次的粉末备用。其特征是,取单味中草药组方或将中草药配伍组方煎煮成药。
上述的微型汤剂,其特征是:每味药量按中成药蜜丸所含药量作为基础药量组方煎煮成药。
上述的微型汤剂,其特征是:每味药量按中草药蜜丸所含药量略低的标准组方煎煮成药。
上述的微型汤剂,其特征是:同传统汤剂一样,区别不同药品通过单包采取先煎、后下等不同方法进行煎煮。
上述的微型汤剂,其特征是:先煎或后下的药粉煮沸时间在1~3分钟,整剂药品煮沸时间在3~7分钟。
单味药末的用量可依据《中药制剂手册》(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年版,北京)的蜜丸含量标准或略低于其标准掌握。因为,蜜丸在制剂过程中,没有煎煮程序,仍能有效而应用古今,而同样的药量用于微型汤剂,增加了煎煮程序,每味药量还有减少的趋势。
按上述《中药制剂手册》的100种丸药中,含药量最多的为6.11克,最少的是1.25克,按照四舍五入的原则,每付微型汤剂的药量为1~6克。
本发明的理论依据是:中成药丸剂在制剂过程中只粉碎却没有进行煎煮,而在临床上却有可靠的疗效而应用古今,因此,保持丸剂的药量或略低于其药量,再增加煎煮程序,使之成为微型汤剂,就可以再度减少药量而保持原有疗效。
以下是根据《中药制剂手册》的部分蜜丸含量进行的统计:
Figure BSA00000208062500031
注:本手册采用旧市制1斤=16两计量,每钱换算公制为3.125克。
《中药制剂手册》在“蜜丸”部分提供的187种成药,除掉小儿药、外用药、含有贵重药品或剧烈药品,还要除掉每次须服2丸或以上、或日服3次的药品,还有蜜膏丸和小蜜丸等等这些可比性不强的药品,研究剩下的100种中成药的剂量,即可进行对比。这100种丸药的用法是每服1丸,每天1-2次或2次。其中日服1-2次的有30种,日服2次的有70种(见上表)。在这100种丸药中,含药量最少的是1.25克,最多的为6.11克,平均为4.08克。其中,日服1次也可以的30种药,最少的含量为1.31克,最多的是6.06克,平均为3.76克。此为一日的用量,比前者那70种丸药的用量更少。
为了与传统汤剂进行对比,在某医院随机抽样100张中药饮片处方,对每剂饮片的用量和金额进行了统计,用药量最小的一剂是115克,最大的是490克,平均为353.98克;每剂药金额最小的是13.37元,最大的是66.19元,平均为39.09元。根据丸剂的平均用量为4.08克,可以四舍五计入为4克,每日量为8克,与以上汤剂药量对比,最小量是115∶8,大约用14日;最大量490∶8,大约用61日;平均量335.98∶8,大约用42日。
这就是说,传统汤剂的一日用量,如采用“微型汤剂”,最少可以用14日,最多可用61日,平均用42日。因此,传统方法存在着巨大的浪费。“微型汤剂”在使用时将其煮沸3-7分钟,既节省燃料又简捷方便。
使每剂微型汤剂药量控制在8~12克,每日分两次服用。由于目前临床传统汤剂用量都很大,按照下面随机抽取的100张处方,每剂药量在115~490克之间,如果忽略药材粉碎时的损耗,便可达到每次服用药量仅为原来一付汤剂的十九分之一至一百二十二分之一的目标。目前,由于受效益最大化的影响,有的剂量还要超过490克许多。因此,一百二十二分之一还不是最小的节约用量。
微型汤剂中草药的用量可以中成药的蜜丸用量为基础。如血府逐瘀丸每丸含药量为(小数点后保留两位):当归0.41克、地黄0.41克、桃仁0.54克、红花0.41克、枳壳0.27克、赤芍0.27克、柴胡0.14克、甘草0.14克、桔梗0.20克、川芎0.20克、牛膝0.41克,合计3.40克。这样的药量与传统汤剂相比,是少之又少,其节约的空间是非常大的。
总之,微型汤剂疗效比丸剂更可靠:一是因为“丸者缓也,汤者荡也”;二是因为丸剂的制剂过程没有煎煮程序;三是因为丸剂所含药材的颗粒远远比微型汤剂的颗粒大,颗粒越小越有利有效成分煎出。
由于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尚未完全明了,特别是对复方有效成分的全面了解就更为困难。目前的临床用量仍为古代流传至今,且临床多有增量的趋势而少见减量的苗头。因此,“微型汤剂”的推广与应用的价值是非常大的。
本发明应用于中药丸剂(蜜膏丸除外)、片剂的加工制作中,增加煎煮的工艺流程,对于减少药量、提高药效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本发明的实际疗效可以通过以下病例得到进一步证实。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人民医院中医科刘莉主任中医师应用微型汤剂于以下病例,疗效还是令人满意的。
病例一:翟兴业,男,67岁,门诊病历号:028633。
首诊,2007年1月20日。
主诉:右侧肢体麻木5年,加重月余。
症状:右侧肢体麻木,活动不便,头晕舌謇,记忆力减退,腰酸腿软,食少纳呆,时耳鸣,大便干。
体略胖,面白,行动迟缓,右侧肢体活动不便。舌暗体胖,苔白厚,脉涩。
既往史:脑血栓5年,无肝炎、结核病史。
体格检查:体温:37℃;呼吸:18次/分;脉搏:80次/分;血压:130/90mmhg.
辅助检查:头颅CT: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
诊断:中风。症型:中经络,痰阻清窍,肝肾不足。
治则:化痰息风,补肝强肾。
方药:法半夏20g天麻20g勾藤20g地龙20g水蛭20g红花20g鸡血藤20g。一剂。
用法:以上研末,每服5克,煮沸5分钟,每日早晚各一次。
二诊,2007年2月3日。
服药后,患者自觉右侧肢体麻木明显减轻,活动较灵活,身体较前轻松,头晕改善,腰酸腿软减轻,精神状态较佳,饮食正常,二便正常,睡眠佳。舌淡体胖苔白,脉滑。
仍服上方。嘱加强功能锻炼,低脂低糖饮食,多吃蔬菜、粗粮。
三诊,2007年2月18日。
右侧肢体活动较前灵活,头晕明显改善,时有记忆力减退,饮食、二便正常。
舌暗淡苔白脉滑。继服上方。
四诊,2007年3月4日。
右侧肢体麻木明显改善,活动较自如,可自行走,头晕消失。饮食、二便正常。血压:120/90mmhg。舌淡苔白脉滑。
继服上方。加强功能锻炼。
五诊,2007年3月15日。
该患服药近两月,右侧肢体麻木基本消失,行走基本正常。无头晕、舌謇症状。舌淡苔白脉滑。基本痊愈。
仍服上方巩固。
病例二:姜起山,男,74岁,门诊病历号:030324。
首诊,2007年2月9日。
主诉:左上肢麻木3月。
症状:患脑血栓3月,左上肢麻木,上举略吃力,活动不便,头晕,食少,行动缓慢,睡眠、二便尚可。形体消瘦,面色苍白,语言流利。舌淡苔白厚,脉滑。
既往史:患脑血栓3月、脑萎缩3年。无肝炎、结核病史。
体格检查:体温:36.5℃;呼吸:18次/分;脉搏:80次/分;血压:100/60mmhg。
辅助检查:头颅CT: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脑萎缩。
诊断:中风(中经络)。症型:气虚血瘀。
治则:补气活血通窍。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法半夏20g川芎20g黄芪20g地龙20g水蛭20g当归20g怀牛膝20g赤勺20g生甘草20g。一剂。
用法:以上研末,每服5克,煮沸5分钟,每日早晚各一次。
二诊,左上肢麻木明显好转,食量增加,头晕减轻,左上肢可抬50度,左肩关节略高,舌淡苔白厚,脉细。血压:100/60mmhg。
继服上方,加丹参20g三七5g。
三诊,左上肢麻木消失,头晕减轻,语言流利,舌謇消失。血压:110/70mmhg。舌淡苔白,脉滑有力。仍服上方。
四诊,左上肢麻木全部消失,偶有抬肩困难,但较前大有改善,睡眠、二便均可。继服上方巩固。
病例三:刘桂芬,女,67岁,门诊病历号:030212。
首诊,2007年2月5日。
主诉:右侧肢体麻木月余。
症状:右侧肢体麻木,活动不便,时头晕,记忆力减退,食少纳呆,耳鸣,自汗,时心慌气短,大便秘结,小便正常。形体肥胖,搀扶诊室,反映略迟钝,右侧肢体肌力亢进,舌淡暗苔白厚,脉滑。
既往史:患脑血栓3月、脑萎缩3年。无肝炎、结核病史。
体格检查:体温:37℃;呼吸:18次/分;脉搏:80次/分;血压:150/100mmhg。
辅助检查:头颅CT: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
诊断:中风(中经络)。症型:气虚血瘀。
治则:补气活血,化痰通窍。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太子参20g川芎20g红花20g地龙20g水蛭20g当归20g赤芍20g鸡血藤20g。一剂。
用法:以上研末,每服5克,煮沸5分钟,每日早晚各一次。
二诊,2007年2月19日。
服药后,患者自觉右侧肢体麻木明显改善,舌謇较前缓解,头晕改善,行动迟缓,语言略迟钝。舌淡暗苔白厚,脉滑。
血压:140/100mmhg。仍服上方。
三诊,2007年3月19日。
右侧肢体麻木明显改善,活动较前灵便,顺謇消失,头晕减轻,右侧肢体肌力亢进消失,二便正常。继服上方巩固。
病例四:刘继尧,男,74岁。门诊病历号:030632。
首诊,2007年3月5日。
主诉:右侧肢体麻木月余。
症状:右侧肢体麻木,活动不灵敏,头晕,心悸心慌,胸闷气短,形体肥胖,搀扶诊室,反映略迟钝,右侧肢体肌力亢进,舌淡暗苔白厚,脉滑。
既往史:患冠心病2年。
体格检查:体温:36.7℃;呼吸:18次/分;脉搏:80次/分;血压:140/100mmhg。
辅助检查:头颅CT:腔隙性脑梗塞。
诊断:中风(中经络)。症型:气虚血瘀。
治则:补气活血,化痰通窍。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太子参20g川芎20g红花20g地龙20g水蛭20g当归20g赤芍20g鸡血藤20g一剂。
用法:以上研末,每服5克,煮沸5分钟,每日早晚各一次。
二诊,2007年3月20日。
右侧肢体麻木改善,舌謇较前缓解,头晕改善,行动迟缓,语言略迟钝。舌淡暗苔白厚,脉滑。
血压:140/100mmhg。仍服上方。
三诊,右侧肢体麻木明显改善,舌謇消失,头晕好转,睡眠饮食良好,二便正常。舌淡苔白脉滑。
血压:130/90mmhg。仍服上方巩固。
病例五:李淑云,女,66岁。门诊病历号:031867。
首诊,2007年1月10日。
主诉:右上肢麻木三个月。
症状:右上肢麻木,活动受限,乏力倦怠易疲劳,形体消瘦,面色苍白,头晕,反映灵敏,语言流利,舌淡苔白厚,脉细。
既往史:脑血栓。
体格检查:体温:36℃;呼吸:18次/分;脉搏:80次/分;血压:110/70mmhg。
辅助检查:头颅CT:腔隙性脑梗塞。
诊断:中风(中经络)。症型:气虚血瘀。
治则:补气活血,化痰通窍。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太子参20g川芎20g红花20g地龙20g水蛭20g当归20g赤芍20g鸡血藤20g一剂。
用法:以上研末,每服5克,煮沸5分钟,每日早晚各一次。
二诊,2007年1月27日。
服药后,患者自觉右上肢麻木明显好转,可上抬50度。右肩关节微痛。舌淡暗苔白厚,脉细。血压:120/80mmhg。仍服上方,加丹参20g、三七5g。一剂。
三诊,2007年2月16日。
右上肢麻木消失,舌謇消失,头晕明显减轻,语言流利。舌淡苔白脉滑有力。仍服上方。
四诊,2007年3月5日。
右上肢麻木全部消失,时有抬肩困难。睡眠二便均可。
继服上方巩固。
病例六:刘永贵,女,74岁。门诊病历号:028100。
首诊,2007年3月日。
主诉:心前区憋闷月余。
症状:每当生气、劳累则心前区憋闷、不舒、气短。面暗无光泽。舌暗苔厚脉弦。
既往史:冠心病10年。
体格检查:体温:36.5℃;呼吸:18次/分;脉搏:88次/分;血压:140/90mmhg。心率:90次/分,节律整。
辅助检查:心电:ST段改变。
诊断:心痹。症型:胸阳不振。
治则:温通心阳、活血止痛。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红花20g三七5g冰片5g桂枝20g栝楼20g薤白20g丹参20g法半夏20g生干草20g。一剂。
用法:以上研末,每服5克,煮沸5分钟,每日早晚各一次。
二诊,2007年3月10日。
心前区憋闷有所减轻,时疼痛,夜间有时发作,发作则气短。睡眠欠佳。饮食二便正常。面有光泽。舌淡苔白脉滑。
仍服上方。嘱注意休息,避免过劳及情绪激动。
三诊,2007年3月25日。
服药后,心前区憋闷明显好转,憋闷不舒症状消失。夜间发作次数减少。仍服上方。
四诊,2007年4月2日。
用药一个月症状明显改善,胸闷气短消失,心前区憋闷消失,夜间无发作。饮食二便正常。仍服上方,加琥珀5g,巩固疗效。
病例七:刘振霞,女,58岁。门诊病历号:026190。
首诊:2007年3月1日。
主诉:心悸心慌月余。
症状:心悸心慌,头晕气短乏力,倦怠,胸闷舌謇。面暗体胖。舌暗苔白脉沉弦。
既往史:冠心病5年。
体格检查:体温:37.3℃;呼吸:18次/分;脉搏:86次/分;血压:140/90mmhg。
辅助检查:心电:ST段改变。
诊断:心痹。症型:心血瘀阻。
治则:活血通窍。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红花20g三七5g桂枝20g栝楼20g薤白20g丹参20g法半夏20g。一剂。
用法:以上研末,每服5克,煮沸5分钟,每日早晚各一次。
二诊,2007年3月14日。
心迹心慌胸闷减轻,身体较前有力。舌暗苔白腻,脉沉弦。
嘱少吃肥肉,忌酒,适当运动。
仍服上方。
三诊,2007年3月28日。
服药后,心悸心慌明显好转,胸闷消失。饮食二便正常。面色转红,体略胖。舌淡苔白脉弦。
继续服上方,加太子参20g,巩固疗效。
病例八:马春英,女,55岁。门诊病历号:030575。
首诊,2007年2月3日。
主诉:心前区憋闷疼痛月余。
症状:该患心前区憋闷,心悸心慌,全身乏力,倦怠,善太息,头晕自汗。形体消瘦,行动缓慢,心音弱乏力。节律齐。舌淡体胖脉细。
既往史:冠心病5年。
体格检查:体温:36℃;呼吸:18次/分;脉搏:88次/分;血压:140/90mmhg。
辅助检查:心电:ST段改变。
诊断:心痹。症型:心气虚,心血瘀阻。
治则:活血通窍。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黄芪20白芍20红花20g三七5g桂枝20g栝楼20g薤白20g丹参20g法半夏20g。一剂。
用法:以上研末,每服5克,煮沸5分钟,每日早晚各一次。
二诊,2007年2月17日。
服药后心悸心慌明显减轻,胸闷改善,气短减轻,善太息消失。睡眠佳,二便正常。舌淡苔白,脉较前有力。嘱少吃油腻食物,避免恼怒,适量运动。
仍服上方。
三诊,2007年3月2日。
心悸心慌消失,胸闷气短自汗消失,饮食二便正常。舌淡苔白脉滑。
继续服上方,巩固疗效。
病例九:卢圣文,男,74岁。门诊病历号:030905。
首诊,2007年3日。
主诉:心前区憋闷疼痛月余。
症状:该患心前区憋闷疼痛,心悸心慌,气短乏力,倦怠善太息,头晕自汗。睡眠欠佳,饮食尚可,二便正常。形体消瘦,行动缓慢,心音弱,无力。节律齐。舌淡体胖脉细。
既往史:冠心病5年。
体格检查:体温:37℃;呼吸:18次/分;脉搏:88次/分;血压:140/90mmhg。
辅助检查:心电:ST段改变。
诊断:心痹。症型:心气虚,心血瘀阻。
治则:补心气,通心络。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黄芪20白芍20红花20g三七5g水蛭20g栝楼20g薤白20g生甘草20g太子参20g。一剂。
用法:以上研末,每服5克,煮沸5分钟,每日早晚各一次。
二诊。2007年3月17日。
服药后心悸心慌明显减轻,胸闷气短改善,善太息消失。汗出减少,睡眠佳,二便正常,无口干口渴症。舌淡苔白,脉较前有力。
继续服上方。
三诊,2007年4月2日。
心悸心慌消失,胸闷气短自汗消失。饮食二便正常。舌淡苔白脉滑。
继续服用上方,巩固疗效。
病例十:王春梅,女,30岁。门诊病历号:027378。
首诊,2007年3月15日。
主诉:便秘严重月余。
症状:该患长期便秘,近期加重,大便干燥如羊粪状。口臭,面部痤疮。
既往史:便秘5年。
体格检查:体温:36.8℃;呼吸:18次/分;脉搏:80次/分;血压:120/80mmhg。
诊断:便秘。症型:肠中燥热。
治则:泻下通便养阴。
方药:大承气汤加减。大黄10g枳实20g玄参20g藩泻叶20g5g甘草20g一剂。
用法:以上研末,每服5克,煮沸5分钟,每日早晚各一次。
二诊,2007年3月22日。
大便软,色黄。口中异味消失,面部痤疮减少,有色素沉者。舌淡苔白脉滑。
效不更方,继续服用。
三诊,2007年3月31日。
大便每日一次,质软色黄。口中无异味。面部痤疮消失。食欲转佳,体重增加。
继续服用上方,巩固疗效。
病例十一:吴月山,男,44岁。门诊病历号:028417。
主诉:左侧肢体关节疼痛5年,加重月余。
症状:该患左侧肢体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夜间痛甚。四肢发凉,怕冷,自汗。饮食二便正常,睡眠尚可。舌淡苔白厚,脉沉。
既往史:患风湿症5年,无肝炎、结核病史。
体格检查:体温:36.9℃;呼吸:18次/分;脉搏:80次/分;血压:120/80mmhg。
诊断:痹症。症型:寒客经脉。
治则:温经散寒,活血止痛。
方药:肉桂10g细辛5g伸筋草20g天龙20g黄芪20g牛膝20g川断20g大活20g鸡血藤20g元胡20g寄生20g甘草10g.一剂。
用法:以上研末,每服5克,煮沸5分钟,每日早晚各一次。
二诊,2007年2月25日。
服药后关节疼痛明显减轻,特别是夜间疼痛减轻,无碍睡眠。手足转温舌淡苔白脉沉。仍服上方。嘱避风寒、忌劳累,注意保暖。
三诊,2007年3月30日。
服药后关节疼痛基本消失,活动后无加重。汗出减少。饮食二便正常,睡眠尚可。舌淡苔白脉沉。
仍服上药,巩固疗效。
病例十二:孙雷,男,38岁。门诊病历号:020704。
首诊,2007年3月1日。
主诉:腰痛月余。
症状:该患腰痛,屈伸不力,活动受限,得热则舒。便秘溲黄,形体肥胖,面红,腹部膨隆。舌淡苔白脉弦。
既往史:患风湿症5年,无肝炎、结核病史。
体格检查:体温:36.7℃;呼吸:18次/分;脉搏:80次/分;血压:120/80mmhg。体重:96kg。
辅助检查:腰部核磁:腰间盘脱出。
诊断:腰痛。症型:血瘀。
治则:活血通络。
方药:狗脊20g土虫5g续断20g红花20g三七5g鸡血藤20g元胡20g寄生20g炙龟板20g。一剂。
用法:以上研末,每服5克,煮沸5分钟,每日早晚各一次。
二诊,2007年3月10日。
腰痛有所缓解,可下地行走。但屈伸尚不自如。喜食肥肉。舌红苔白脉弦。治宜活血化瘀止痛。
上方加乳香20g没药20g。嘱不可负重,少吃油腻食物。
三诊,2007年3月22日。
腰痛消失,行动自如,可屈伸。舌淡苔白脉弦滑。
仍服上方。
四诊,2007年3月31日。
腰痛消失,活动自如,行走如常人,体重减轻。
继续服上方,巩固疗效。
本发明的意义:一是最大限度节约中草药资源,特别是野生资源,实现中草药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二是节省中草药生产总量的加工、贮藏、运输过程中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三是大幅度降低中草药价格,减少广大患者特别是农村患者的经济负担;四是消除以往饮片中的泥土、鼠粪、灰尘等杂质,实现中草药生产、保管和应用的规范化、科学化、清洁化;五是节约中草药煎煮时间,方便患者;六是节约煎煮中草药的燃料;七是减少原来中药饮片药渣对环境的污染。可见,本发明是一项亟待推广的利国利民的环保项目。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微型汤剂,其组成包括:将中草药饮片分别加工粉碎成0.09mm及以下乃至纳米层次的粉末备用。取单味中草药饮片,将所述的粉末按中药熬制汤剂的方式煎煮成药。
实施例2:
上述的微型汤剂中,将中草药粉末按处方配伍煎煮成药。
实施例3:
上述的微型汤剂中,与传统汤剂一样单包后可选择先煎、后下等不同用药原则煎煮成药。
实施例4:
上述的微型汤剂中,经煎煮烘干后,根据需要制成完、散、膏、丹等剂型。

Claims (5)

1.一种微型汤剂,其组成包括:将中草药饮片分别粉碎成0.09mm及以下乃至纳米层次的粉末备用。其特征是,取单味中草药组方或将中草药配伍组方煎煮成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汤剂,其特征是:每味药量按中成药蜜丸所含药量作为基础药量组方煎煮成药。
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微型汤剂,其特征是:每味药量按中草药蜜丸所含药量略低的标准组方煎煮成药。
4.根据权利要求1、2、3所述的微型汤剂,其特征是:同传统汤剂一样,区别不同药品通过单包采取先煎、后下等不同方法进行煎煮。
5.根据权利要求1、2、3、4所述的微型汤剂,其特征是:先煎或后下的药粉煮沸时间在1~3分钟,整剂药品煮沸时间在3~7分钟。
CN2010102386376A 2010-07-21 2010-07-21 微型汤剂 Pending CN10233520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2386376A CN102335203A (zh) 2010-07-21 2010-07-21 微型汤剂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2386376A CN102335203A (zh) 2010-07-21 2010-07-21 微型汤剂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35203A true CN102335203A (zh) 2012-02-01

Family

ID=455113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386376A Pending CN102335203A (zh) 2010-07-21 2010-07-21 微型汤剂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335203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79610A (zh) * 2012-04-01 2012-07-18 许从玉 一种治疗脑出血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4524421A (zh) * 2014-10-10 2015-04-22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一种治疗心肌梗塞术后再狭窄的中药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71961A (zh) * 2003-06-30 2004-02-04 李建立 利用超微粉碎技术制备中药汤剂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71961A (zh) * 2003-06-30 2004-02-04 李建立 利用超微粉碎技术制备中药汤剂的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79610A (zh) * 2012-04-01 2012-07-18 许从玉 一种治疗脑出血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579610B (zh) * 2012-04-01 2013-09-11 李伟丽 一种治疗脑出血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4524421A (zh) * 2014-10-10 2015-04-22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一种治疗心肌梗塞术后再狭窄的中药
CN104524421B (zh) * 2014-10-10 2017-12-08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一种治疗心肌梗塞术后再狭窄的中药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53997B (zh) 一种滋阴壮阳、益气养血的中药
CN101537168B (zh) 一种治疗颈椎病及骨关节疾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3071128B (zh) 一种治疗痛经的外用贴膏
CN103536758B (zh) 一种治疗阴虚盗汗的中药组合物
CN101164588A (zh) 治疗阴虚火旺型心悸的中药
CN104001035A (zh) 一种治疗二型糖尿病花粉葛根中药制剂
CN102526592B (zh) 用于防治心脑血管病和免疫力低下等多种疾病的中药组合物
CN102283956B (zh) 一种治疗慢性肝炎的内服药物
CN101590104A (zh) 一种治疗阻塞性脉管炎的中药
CN102698058B (zh) 一种调节人体亚健康状态的保健浸膏
CN102335203A (zh) 微型汤剂
CN101530490B (zh) 一种治疗膀胱癌的中药
CN102389547A (zh) 一种治疗糖尿病足的中药
CN102380063A (zh) 一种治疗糖尿病足的中药
CN108079073A (zh) 一种泡脚治疗寒脚缓解足部疲劳的中药粉剂
CN102018765A (zh) 一种治疗糖尿病肢端坏死的中药
CN102389544A (zh) 一种治疗糖尿病足的中药
CN102389545A (zh) 一种治疗糖尿病痛风的中药
CN101530479B (zh) 一种治疗糖尿病并发肌肉萎缩的中药
CN104758888A (zh) 一种治疗消渴病的中药组合物
CN101879259B (zh) 一种治疗肺心病的中药
CN104689109A (zh) 治疗高血压的中药汤剂
CN103071077A (zh) 一种用于治疗类风湿病的中药组合物
CN101843870B (zh) 一种治疗糖尿病肢端坏死的中药
CN1994414B (zh) 一种治疗阴虚型闭经的内服中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