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33385B - 一种建立承载的方法、系统和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建立承载的方法、系统和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33385B
CN102333385B CN201010225798.1A CN201010225798A CN102333385B CN 102333385 B CN102333385 B CN 102333385B CN 201010225798 A CN201010225798 A CN 201010225798A CN 102333385 B CN102333385 B CN 10233338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ddress
udp port
channel
port number
b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2579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33385A (zh
Inventor
陈飞
黄凌云
党琦
高世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Fu Hai Sunshin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201010225798.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333385B/zh
Priority to PCT/CN2011/076427 priority patent/WO2012006927A1/zh
Priority to EP11806269.4A priority patent/EP2592794A1/en
Publication of CN1023333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333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333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3338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16Implementation or adaptation of Internet protocol [IP], of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TCP] or of user datagram protocol [UDP]
    • H04L69/164Adaptation or special uses of UDP protoc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26Network addressing or numbering for mobility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0Wireless network protocols or protocol adaptations to wireless operation
    • H04W80/04Network layer protocols, e.g. mobile IP [Internet Protoc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0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16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 H04W92/18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between terminal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建立承载的方法、系统和设备,用以实现CS用户面数据按终端打包,从而在A口和Abis口直接对接。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包括:BTS在收到来自BSC的第一UDP端口号和第一IP地址后,为需要建立的承载分配第二UDP端口号和第二IP地址,其中第一UDP端口号和第一IP地址是BSC在确定需要为终端激活信道后为所述终端用户对应的用户面承载分配的;BTS根据第一UDP端口号、第一IP地址、第二UDP端口号和第二IP地址建立用户面承载。由于需要为终端激活信道时,建立用户面承载,在基站实现CS用户面数据按用户打包,从而实现用户面数据在A口和Abis口直接对接。

Description

一种建立承载的方法、系统和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建立承载的方法、系统和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通讯行业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多种制式第三、四代移动通讯的迅速应用,使得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全球移动通信系统)与其他制式移动通讯共同组成双模、多模基站系统的需求增加。这种大背景下,平台化的移动通讯系统设备越来越多的被开发及商用。而移动通讯系统设备平台化的同时跟随互联网络的发展,新开发的移动通讯系统设备大多采用全IP(Internet Protocol,网络互连协议)架构。
在GSM基站系统全IP接口的接入方案中,BSC(Base Station Controller,基站控制器、)可以分开处理控制面数据及用户面数据,使得BSC处理不同类型数据的软、硬件架构更为清晰,这种全IP架构平台化的BSC进一步可以为承载于RTP(Real-time Transport Protocol,实时传输协议)协议的用户面数据流在Abis口(BTS(Base Transceiver Station,基站收发信台)和BSC的接口)与A口之间提供直通转发,使得减少BSC对用户面的处理以期降低BSC的软、硬件成本。
为了使用户面数据在A口和Abis口直接对接,根据GSM业务特点,需要GSM基站系统改变传统的用户面数据按载频打包的处理模式,也就是说,要求CS(Circuit Switched Domain,电路交换域)用户面数据按终端打包机制,但是目前CS用户面数据还没有按终端打包机制,所以暂无法实现在A口和Abis口直接对接。
综上所述,目前CS用户面数据还没有按用户打包的机制,无法实现在A口和Abis口直接对接。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建立承载的方法、系统和设备,用以实现CS用户面数据按终端打包,从而在A口和Abis口直接对接。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建立承载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基站收发信台BTS在收到来自基站控制器BSC的第一用户数据包协议UDP端口号和第一网络互连协议IP地址后,为需要建立的承载分配第二UDP端口号和第二IP地址,其中第一UDP端口号和第一IP地址是BSC在确定需要为终端激活信道后为所述终端对应的用户面承载分配的;
所述BTS根据第一UDP端口号、第一IP地址、第二UDP端口号和第二IP地址建立用户面承载。
所述BTS中的CCM在确定成功建立用户面承载后,向所述BTS中的BUC发送用户面承载对应的链路标识Link ID;
所述BTS中的BUC收到无线信道释放消息后,根据接收到的第一UDP端口号、第一IP地址、第二UDP端口号和第二IP地址,确定对应的链路标识,并将链路标识发送给所述BTS中的CCM;
所述BTS中的CCM删除链路标识对应的承载;
其中,所述信道信息包括:信道类型和时隙号。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建立承载的系统,该系统包括:
基站控制器BSC,用于在确定需要为终端激活信道时,为所述终端对应的用户面承载分配第一用户数据包协议UDP端口号和第一网络互连协议IP地址,并发送第一UDP端口号和第一IP地址;
基站收发信台BTS,用于在收到来自BSC的第一UDP端口号和第一IP地址后,为需要建立的承载分配第二UDP端口号和第二IP地址,根据第一UDP端口号、第一IP地址、第二UDP端口号和第二IP地址建立用户面承载。
所述BTS中的CCM用于在确定成功建立用户面承载后,向所述BTS中的BUC发送用户面承载对应的链路标识Link ID;
所述BTS中的BUC用于收到无线信道释放消息后,根据接收到的第一UDP端口号、第一IP地址、第二UDP端口号和第二IP地址,确定对应的链路标识,并将链路标识发送给所述BTS中的CCM;
所述BTS中的CCM用于删除链路标识对应的承载;
其中,所述信道信息包括:信道类型和时隙号。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站收发信台BTS,该BTS包括:基带处理控制模块BUC、数字基带处理模块DBB和通信控制模块CCM;
BUC,用于在收到来自基站控制器BSC的第一用户数据包协议UDP端口号和第一网络互连协议IP地址后,为需要建立的承载分配第二UDP端口号和第二IP地址,将第一UDP端口号、第一IP地址、第二UDP端口号和第二IP地址,分别发送给DBB和CCM,其中第一UDP端口号和第一IP地址是BSC在确定需要为终端激活信道后为所述终端对应的用户面承载分配的;
DBB,用于根据信道信息以及第一UDP端口号、第一IP地址、第二UDP端口号和第二IP地址进行信道激活处理;
CCM,用于根据第一UDP端口号、第一IP地址、第二UDP端口号和第二IP地址建立用户面承载,在确定成功建立用户面承载后,向所述BUC发送用户面承载对应的链路标识Link ID;
所述BTS中的BUC用于收到无线信道释放消息后,根据接收到的第一UDP端口号、第一IP地址、第二UDP端口号和第二IP地址,确定对应的链路标识,并将链路标识发送给所述BTS中的CCM;
所述BTS中的CCM用于删除链路标识对应的承载;
其中,所述信道信息包括:信道类型和时隙号。
由于本发明实施例在需要为终端激活信道时,才建立用户面承载,在基站实现CS用户面数据按用户打包,实现GSM用户面数据在A口和Abis口直接对接;
进一步还减少BSC上用户面数据的处理工作,降低了BSC成本,提高系统的稳定性;而且GSM用户面数据在A口和Abis口直接对接的实现,使得GSM基站系统在与第三、四代移动通讯组成双模、多模通讯基站系统时能够共享基站控制器平台化的软、硬件,最低成本地满足移动运营商的双模、多模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建立承载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BSC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BTS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第一种建立承载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第二种建立承载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GSM基站动态建立和删除承载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BTS根据第一UDP端口号、第一IP地址、第二UDP端口号和第二IP地址建立用户面承载,其中第一UDP端口号和第一IP地址是BSC在确定需要为终端激活信道后为终端对应的信道分配的,第二UDP端口号和第二IP地址是BTS分配的。由于本发明实施例在需要为终端激活信道时,才建立用户面承载,在基站实现CS用户面数据按用户打包,实现GSM用户面数据在A口和Abis口直接对接。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建立承载的系统包括:BSC10和BTS20。
BSC10,用于在确定需要为终端激活信道时,为终端对应的信道分配第一UDP端口号和第一IP地址,并发送第一UDP端口号和第一IP地址。
BTS20,用于在收到来自BSC10的第一UDP端口号和第一IP地址后,为需要建立的承载分配第二UDP端口号和第二IP地址,根据第一UDP端口号、第一IP地址、第二UDP端口号和第二IP地址建立用户面承载。
具体的,BSC10在确定需要为终端激活信道后,为终端对应的用户面承载随机分配第一UDP端口号和第一IP地址,然后可以通过信道激活请求(CHANACTIV)消息发送给BTS20。
为了系统故障排查方便,增强系统可测试性。可选地,第一UDP端口号采取固定分配原则。优选地,第二端口号采取固定分配原则。
其中,BTS20在收到来自BSC10的第一UDP端口号和第一IP地址后,进行信道激活处理,并为需要建立的承载分配第二UDP端口号和第二IP地址,根据第一UDP端口号、第一IP地址、第二UDP端口号和第二IP地址建立用户面承载,然后发送信道激活应答(CHAN ACTIV ACK)消息给BSC10。
具体的,本发明实施例的BTS中还可以进一步包括:BUC(Baseband UnitController,基带处理控制模块)200、DBB(Dieital Baseband,数字基带处理模块)210和CCM(Communication Control Module,通信控制模块)220。
BUC200在收到来自BSC的第一UDP端口号和第一IP地址后,为需要建立的承载分配第二UDP端口号和第二IP地址,将第一UDP端口号、第一IP地址、第二UDP端口号和第二IP地址,分别发送给DBB210和CCM220。
DBB210根据信道信息以及第一UDP端口号、第一IP地址、第二UDP端口号和第二IP地址后进行信道激活处理,然后给BUC200发送信道激活响应消息指示信道激活处理结果。
CCM220根据第一UDP端口号、第一IP地址、第二UDP端口号和第二IP地址建立用户面承载,然后给BUC发送承载建立请求应答消息指示承载建立请求处理结果。如果承载建立成功则应答消息中携带Link ID(链路标识),否则应答消息中无Link ID。需要说明的是,在PS业务时,所述承载建立请求所要求建立的承载可能已经存在,则应答消息中携带该所述已存在承载的链路标识。
也就是说,CCM220在确定成功建立用户面承载后,向BTS中的BUC发送用户面承载对应的Link ID。
BUC200给BSC发送信道激活应答消息。
需要说明的是,在CS业务中,为了缩短信道激活流程的总时间,在BUC200收到来自DBB210的信道激活响应消息后就立刻给BSC10发送信道激活应答消息,不需要等来自CCM220的承载建立请求应答消息。如果DBB210的信道激活失败,则BUC200给BSC10发送信道激活失败消息;如果在极端情况下DBB210的信道激活成功,而BUC200收到来自CCM220的承载建立请求应答消息指示承载建立失败,则BUC200再向BSC10发起连接失败信令进行失败处理。
由于PS业务建立后没有这种连接失败信令,所以PS业务中BUC200必须在获得来自DBB210的信道激活响应消息和来自CCM220的承载建立请求应答消息后,才给BSC10发送信道激活成功,否则BUC200给BSC10发送信道激活失败(CHAN ACTIV NACK)消息。
在承载建立完成后,使用该承载的终端可以正常进行业务,完成业务,则需要申请删除该承载。具体的,BSC10在需要删除承载时,发送包含将要释放信道的信道信息的无线信道释放(RF CHAN REL)消息给BTS20。
相应的,BUC200根据收到的无线信道释放消息,确定信道信息(信道信息包括信道类型和时隙号),并将信道信息发送给DBB210(通过信道释放(CHPCHAN REL)消息发送);
DBB210根据收到的信道信息进行无线信道释放处理,并将释放的信道对应的用户面承载的第一UDP端口号、第一IP地址、第二UDP端口号和第二IP地址发送给BUC(可以通过信道释放应答(CHP CHAN RELACK)消息发送);
BUC200根据收到的来自DBB210的第一UDP端口号、第一IP地址、第二UDP端口号和第二IP地址,确定对应的链路标识,并将链路标识发送给CCM220(可以通过承载释放指示(LINK REL IND)消息发送);
CCM220在收到链路标识后,删除链路标识对应的承载。
可选的,BUC200在承载删除后,还可以通知BSC10删除成功,比如通过无线信道释放应答(RF CHAN REL ACK)消息通知。
其中,在PS业务时,BUC200在确定分组交换域PS域的承载上没有PS用户时,删除PS域的承载。
如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BSC包括:分配模块100和发送模块110。
分配模块100,用于在确定需要为终端激活信道时,为终端对应的用户面承载分配第一UDP端口号和第一IP地址。
发送模块110,用于向BTS发送分配模块100分配的第一UDP端口号和第一IP地址,指示基站收发信台BTS根据第一UDP端口号和第一IP地址为终端建立用户面承载。
具体分配模块100分配第一UDP端口号和第一IP地址以及发送模块110发送第一UDP端口号和第一IP地址的方式可以参见图1中BTS分配和发送的相关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的,发送模块110在需要删除承载时,发送无线信道释放消息。
如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BTS包括:BUC200、DBB210和CCM220。
BUC200,用于在收到来自BSC的第一UDP端口号和第一IP地址后,为需要建立的承载分配第二UDP端口号和第二IP地址,将第一UDP端口号、第一IP地址、第二UDP端口号和第二IP地址,分别发送给DBB210和CCM220,其中第一UDP端口号和第一IP地址是BSC在确定需要为终端激活信道后为终端对应的用户面承载分配的。
DBB210,用于根据第一UDP端口号、第一IP地址、第二UDP端口号和第二IP地址后进行信道激活处理。
CCM220,用于根据第一UDP端口号、第一IP地址、第二UDP端口号和第二IP地址建立用户面承载。
其中,CCM220在确定成功建立用户面承载后,向BTS中的BUC发送用户面承载对应的Link ID。
其中,BUC200在收到来自BSC的无线信道释放消息后,将无线信道释放消息中的信道信息发送给DBB210,以及根据收到的第一UDP端口号、第一IP地址、第二UDP端口号和第二IP地址,确定对应的链路标识,并将链路标识发送给BTS中的CCM220。
DBB210根据信道信息进行无线信道释放处理,并将释放的信道对应的第一UDP端口号、第一IP地址、第二UDP端口号和第二IP地址发送给BUC;
CCM220删除链路标识对应的承载。
其中,BUC200在确定分组交换域PS域的承载上没有其他PS用户时,删除PS域的承载。
如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第一种建立承载的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步骤401、BTS在收到来自BSC的第一UDP端口号和第一IP地址后,为需要建立的承载分配第二UDP端口号和第二IP地址,其中第一UDP端口号和第一IP地址是BSC在确定需要为终端激活信道后为终端对应的用户面承载分配的。
步骤402、BTS根据第一UDP端口号、第一IP地址、第二UDP端口号和第二IP地址建立用户面承载。
其中,步骤401之前还可以进一步包括:
步骤400、BSC在确定需要为终端激活信道时,为终端对应的用户面承载分配第一UDP端口号和第一IP地址,向BTS发送第一UDP端口号和第一IP地址。
具体的,步骤400中BSC在确定需要为终端进行信道激活时,并为终端对应的用户面承载随机分配第一UDP端口号和第一IP地址,然后可以通过信道激活请求消息发送给BTS。
为了系统故障排查方便,增强系统可测试性。可选地,第一UDP端口号采取固定分配原则。优选地,第二UDP端口号采取固定分配原则。下面以BTS支持5块基带处理板,每块基带处理板可支持12载波为说明CS域和PS域的UDP端口号(即第二UDP端口号)的分配情况:
PS业务数据按载频打包,RTP及RTCP(Real-time Transport ControlProtocol,实时传输控制协议)的UDP端口号按载波分配。PS业务的端口号的范围为21384~21503,即0x5388~0x53FF。端口号计算规则:
PS RTP端口号:
21384+(基带处理板的板号<0~4>×12+载波号<0~11>)×2
PS RTCP端口号:
21384+(基带处理板的板号<0~4>×12+载波号<0~11>)×2+1
CS业务下,RTP及RTCP的UDP端口号按用户分配,CS业务端口号范围为21504~29695,即0x5400~0x73FF。
其中端口号的bit15固定为“0”,bit14固定为“1”,其他位计算规则如下所示:
其中,
Bit0 RTP/RTCP 0表示RTP;1表示RTCP
Bit1 User0/1 0表示用户0;1表示用户1
Bit2 SubChn 表示子信道号
Bit3~5 TSNo 时隙号0~7
Bit6~9 TRXNo 基带处理板上的载波号,0~11
Bit10~12 BoardNo 基带处理板的板号,0~4
Bit13 Resv 保留位
需要说明的是,上面只是举例说明,BTS支持5块基带处理板时,也可以采用其他固定分配原则。BTS支持其他数量的基带处理板的分配方式与上述方式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针对本发明方法的另一实施例中,本发明实施例的BTS包括:BUC、DBB和CCM。
BUC完成基带控制功能,包括GSM载频相关配置管理,告警管理,GSM业务信令处理,承载的建立、删除等功能。
DBB完成数字基带处理功能,包括GSM业务控制面信令处理和用户面数据的调制解调等处理。
CCM负责BTS的通信链路控制,包括承载的建立、删除、保活等承载关系管理维护工作。进一步地CCM负责用户面承载数据根据承载关系在BSC10与DBB之间的转发。转发过程包括:CCM根据承载信息建立承载形成承载关系表,承载关系表包括BSC及BTS的IP地址及UDP端口号信息以及该条承载所关联的DBB的相关信息;CCM的数据处理芯片根据承载关系表对BSC与DBB之间的上下行数据进行承载匹配,数据包的包头替换;BSC与DBB之间的上下行数据在完成数据包头替换后在匹配正确的通道上进行发送,完成数据转发功能。
具体的,步骤401中,BUC在收到来自BSC的第一UDP端口号和第一IP地址后,为需要建立的承载分配第二UDP端口号和第二IP地址。
步骤402中,BUC将第一UDP端口号、第一IP地址、第二UDP端口号和第二IP地址,分别发送给DBB和CCM;
BTS中的DBB根据信道激活请求中信道信息以及第一UDP端口号、第一IP地址、第二UDP端口号和第二IP地址后进行信道激活处理,然后给BTS中的BUC发送信道激活响应消息指示信道激活处理结果;
BTS中的CCM根据第一UDP端口号、第一IP地址、第二UDP端口号和第二IP地址建立用户面承载,然后给BUC发送承载建立请求应答消息指示承载建立请求处理结果。如果承载建立成功则应答消息中携带Link ID,否则应答消息中无Link ID。
也就是说,CCM在确定成功建立用户面承载后,向BTS中的BUC发送用户面承载对应的Link ID。
进一步的,步骤402中,BUC还可以给BSC发送信道激活应答消息。
需要说明的是,在CS业务中,为了缩短信道激活流程的总时间,在BUC收到来自DBB的信道激活响应消息后就立刻给BSC发送信道激活应答消息,不需要等来自CCM的承载建立请求应答消息。如果DBB的信道激活失败,则BUC给BSC发送信道激活失败消息;如果在极端情况下DBB的信道激活成功,而BUC收到来自CCM的承载建立请求应答消息指示承载建立失败,则BUC再向BSC发起连接失败信令进行失败处理。
由于PS业务建立后没有这种连接失败信令,所以PS业务中BUC必须在获得来自DBB的信道激活响应消息和来自CCM的承载建立请求应答消息后,才给BSC发送信道激活成功,否则BUC给BSC发送信道激活失败消息。
在承载建立完成后,使用该承载的终端可以正常进行业务,完成业务,则需要申请删除该承载。具体的,步骤402之后还可以进一步包括:
步骤403、BSC在需要删除承载时,可以通过无线信道释放消息将信道标识发送给BTS。
步骤404、BTS在收到来自BSC的信道标识后,删除已建立的用户面承载。
具体的,步骤404中,BUC根据收到的信道标识,确定信道信息(信道信息包括信道类型和时隙号),并将信道信息发送给DBB;
DBB根据收到的信道信息进行无线信道释放处理,并将释放的信道对应的第一UDP端口号、第一IP地址、第二UDP端口号和第二IP地址发送给BUC;
BUC根据收到的来自DBB210的第一UDP端口号、第一IP地址、第二UDP端口号和第二IP地址,确定对应的链路标识,并将链路标识发送给CCM;
CCM在收到链路标识后,删除链路标识对应的承载。
可选的,BUC在承载删除后,还可以通知BSC删除成功,比如通过无线信道释放应答消息通知。
其中,DBB将第一UDP端口号、第一IP地址、第二UDP端口号和第二IP地址发送给BTS中的BUC之后,BUC还可以判断PS域的承载上有没有PS业务,如果确定分组交换域PS域的承载上没有其他PS用户时,则删除PS域的承载;否则保留。
如图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第二种建立承载的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步骤501、BSC在确定需要为终端激活信道时,为终端对应的信道分配第一UDP端口号和第一IP地址。
步骤502、BSC向BTS发送第一UDP端口号和第一IP地址,指示BTS根据第一UDP端口号和第一IP地址为终端建立用户面承载。
其中,步骤501和步骤502的具体内容可以参见图4中关于步骤400的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6所示,本发明实施例GSM基站动态建立和删除承载的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步骤601、BSC在确定需要为终端激活信道时,为终端对应的信道分配第一UDP端口号和第一IP地址,向BTS发送包含第一UDP端口号和第一IP地址的CHAN ACTIV(信道激活请求)消息。
步骤602、BTS在收到来自BSC的第一UDP端口号和第一IP地址后,为需要建立的承载分配第二UDP端口号和第二IP地址,向DBB发送包含第一UDP端口号、第一IP地址、第二UDP端口号和第二IP地址的CHP CHANACTIV(信道激活)消息,以及向CCM发送包含第一UDP端口号、第一IP地址、第二UDP端口号和第二IP地址的LINK EST REQ(承载建立请求)消息。
步骤603、DBB在收到CHP CHAN ACTIV消息后进行信道激活处理,处理完成后,给BUC发送CHP CHAN ACTIV RESP(信道激活响应)消息指示信道激活处理结果。
步骤604、CCM在收到LINK EST REQ消息后,根据第一UDP端口号、第一IP地址、第二UDP端口号和第二IP地址建立用户面承载,给BUC发送LINK EST REQ ACK(承载建立请求应答)消息指示承载建立请求处理结果。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603和步骤604没有必然的时序关系,具体需要根据DBB和CCM收到消息以及进行处理速度决定。比如DBB和CCM同时收到消息,则可以同时执行步骤603和步骤604。
步骤605、BUC给BSC发送CHAN ACTIV ACK(信道激活应答)消息。
在CS业务中,考虑到CCM上承载建立绝大多情况都会成功,只有极少极端的情况下才会承载建立失败,为了缩短信道激活流程的总时间,可以在BUC收到CHP CHAN ACTIV RESP消息后就立刻发送CHAN ACTIV ACK消息,如果DBB信道激活失败,则BUC给BSC发送信道激活失败(CHAN ACTIVNACK)消息,这样整个信道激活流程中节省了BUC与CCM交互的时间。如果极端情况下BUC在给BSC发送CHAN ACTIV ACK消息后收到的LINK ESTREQ ACK消息中指示承载建立失败,则BUC再向BSC发起连接失败(ABISCONNECT FAIL IND)信令进行失败处理。
如果承载建立完成,还需要在终端结束业务不再使用承载时,删除该承载。
步骤606、BSC给BUC发送RF CHAN REL(无线信道释放)消息。
步骤607、BUC根据RF CHAN REL消息中包含的信道标识,确定信道信息,向DBB发送包含信道信息的CHP CHAN REL(信道释放)消息。
步骤608、DBB根据信道信息确定并释放对应的无线信道,在完成无线信道释放处理后,给BUC发送CHP CHAN REL ACK(信道释放应答)消息,其中CHP CHAN REL ACK消息中携带所释放信道对应的第一UDP端口号、第一IP地址、第二UDP端口号和第二IP地址。
步骤609、BUC根据第一UDP端口号、第一IP地址、第二UDP端口号和第二IP地址,确定对应的Link ID,向CCM发送包含Link ID的LINK RELIND的(承载释放指示)消息。
步骤610、CCM删除LINK REL IND消息中携带的Link ID所对应的承载。
步骤611、BUC给BSC发送RF CHAN REL ACK(无线信道释放应答)消息。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发明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从上述实施例中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BTS在收到来自BSC的第一UDP端口号和第一IP地址后,为需要建立的承载分配第二UDP端口号和第二IP地址,其中第一UDP端口号和第一IP地址是BSC在确定需要为终端激活信道后为终端对应的信道分配的;BTS根据第一UDP端口号、第一IP地址、第二UDP端口号和第二IP地址建立用户面承载。
由于本发明实施例在需要为终端激活信道时,才建立用户面承载,在基站用户面实现CS用户面数据按用户打包,实现GSM用户面数据在A口和Abis口直接对接;
进一步还减少BSC上用户面数据的处理工作,降低了BSC成本,提高系统的稳定性;而且GSM用户面数据在A口和Abis口直接对接的实现,使得GSM基站系统在与第三、四代移动通讯组成双模、多模通讯基站系统时能够共享基站控制器平台化的软、硬件,最低成本地满足移动运营商的双模、多模需求。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1)

1.一种建立承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基站收发信台BTS在收到来自基站控制器BSC的第一用户数据包协议UDP端口号和第一网络互连协议IP地址后,为需要建立的承载分配第二UDP端口号和第二IP地址,其中第一UDP端口号和第一IP地址是BSC在确定需要为终端激活信道后为所述终端对应的用户面承载分配的;
所述BTS根据第一UDP端口号、第一IP地址、第二UDP端口号和第二IP地址建立用户面承载;
所述BTS中的CCM在确定成功建立用户面承载后,向所述BTS中的BUC发送用户面承载对应的链路标识Link ID;
所述BTS中的BUC收到无线信道释放消息后,根据接收到的第一UDP端口号、第一IP地址、第二UDP端口号和第二IP地址,确定对应的链路标识,并将链路标识发送给所述BTS中的CCM;
所述BTS中的CCM删除链路标识对应的承载;
其中,所述信道信息包括:信道类型和时隙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BTS建立用户面承载包括:
所述BTS中的基带处理控制模块BUC将第一UDP端口号、第一IP地址、第二UDP端口号和第二IP地址,分别发送给所述BTS中的数字基带处理模块DBB和所述BTS中的通信控制模块CCM;
所述BTS中的DBB根据收到的第一UDP端口号、第一IP地址、第二UDP端口号和第二IP地址进行信道激活处理;
所述BTS中的CCM根据第一UDP端口号、第一IP地址、第二UDP端口号和第二IP地址建立用户面承载。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BTS中的DBB根据进行信道激活处理之后还包括:
所述BTS中的DBB向所述BTS中的BUC发送信道激活响应消息;
所述BTS中的BUC在收到所述信道激活响应消息后,向所述BSC发送信道激活应答消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所述BTS中的BUC收到无线信道释放消息后,根据接收到的第一UDP端口号、第一IP地址、第二UDP端口号和第二IP地址,确定对应的链路标识,并将链路标识发送给所述BTS中的CCM,具体包括:
所述BTS中的BUC根据收到的无线信道释放消息,确定需要释放的信道对应的信道信息,并将信道信息发送给所述BTS中的DBB;
所述BTS中的DBB根据所述信道信息进行无线信道释放处理,并将释放的信道对应的第一UDP端口号、第一IP地址、第二UDP端口号和第二IP地址发送给所述BTS中的BUC;
所述BTS中的BUC根据第一UDP端口号、第一IP地址、第二UDP端口号和第二IP地址,确定对应的链路标识,并将链路标识发送给所述BTS中的CCM;
所述BTS中的CCM删除链路标识对应的承载;
其中,所述信道信息包括:信道类型和时隙号。
5.一种建立承载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
基站控制器BSC,用于在确定需要为终端激活信道时,为所述终端对应的用户面承载分配第一用户数据包协议UDP端口号和第一网络互连协议IP地址,并发送第一UDP端口号和第一IP地址;
基站收发信台BTS,用于在收到来自BSC的第一UDP端口号和第一IP地址后,为需要建立的承载分配第二UDP端口号和第二IP地址,根据第一UDP端口号、第一IP地址、第二UDP端口号和第二IP地址建立用户面承载;
所述BTS中的CCM用于在确定成功建立用户面承载后,向所述BTS中的BUC发送用户面承载对应的链路标识Link ID;
所述BTS中的BUC用于收到无线信道释放消息后,根据接收到的第一UDP端口号、第一IP地址、第二UDP端口号和第二IP地址,确定对应的链路标识,并将链路标识发送给所述BTS中的CCM;
所述BTS中的CCM用于删除链路标识对应的承载;
其中,所述信道信息包括:信道类型和时隙号。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BTS包括:基带处理控制模块BUC、数字基带处理模块DBB和通信控制模块CCM;
BUC,用于在收到来自BSC的第一UDP端口号和第一IP地址后,为需要建立的承载分配第二UDP端口号和第二IP地址,将第一UDP端口号、第一IP地址、第二UDP端口号和第二IP地址,分别发送给DBB和CCM;
DBB,用于根据第一UDP端口号、第一IP地址、第二UDP端口号和第二IP地址后进行信道激活处理;
CCM,用于根据第一UDP端口号、第一IP地址、第二UDP端口号和第二IP地址建立用户面承载。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DBB还用于:
在进行信道激活处理之后,向所述BUC发送信道激活响应消息;
所述BUC还用于:
在收到所述信道激活响应消息后,向所述BSC发送信道激活应答消息。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BSC还用于:
在需要删除承载时,发送无线信道释放消息;
所述BUC还用于:
根据收到的无线信道释放消息,确定需要释放的信道对应的信道信息,并将信道信息发送给DBB,以及根据收到的第一UDP端口号、第一IP地址、第二UDP端口号和第二IP地址,确定对应的链路标识,并将链路标识发送给CCM;
所述DBB还用于:
根据所述信道信息进行无线信道释放处理,并将释放的信道对应的第一UDP端口号、第一IP地址、第二UDP端口号和第二IP地址发送给BUC;
所述CCM还用于:
删除链路标识对应的承载;
其中,所述信道信息包括:信道类型和时隙号。
9.一种基站收发信台BTS,其特征在于,该BTS包括:基带处理控制模块BUC、数字基带处理模块DBB和通信控制模块CCM;
BUC,用于在收到来自基站控制器BSC的第一用户数据包协议UDP端口号和第一网络互连协议IP地址后,为需要建立的承载分配第二UDP端口号和第二IP地址,将第一UDP端口号、第一IP地址、第二UDP端口号和第二IP地址,分别发送给DBB和CCM,其中第一UDP端口号和第一IP地址是BSC在确定需要为终端激活信道后为所述终端对应的用户面承载分配的;
DBB,用于根据信道信息以及第一UDP端口号、第一IP地址、第二UDP端口号和第二IP地址进行信道激活处理;
CCM,用于根据第一UDP端口号、第一IP地址、第二UDP端口号和第二IP地址建立用户面承载,在确定成功建立用户面承载后,向所述BUC发送用户面承载对应的链路标识Link ID;
所述BTS中的BUC用于收到无线信道释放消息后,根据接收到的第一UDP端口号、第一IP地址、第二UDP端口号和第二IP地址,确定对应的链路标识,并将链路标识发送给所述BTS中的CCM;
所述BTS中的CCM用于删除链路标识对应的承载;
其中,所述信道信息包括:信道类型和时隙号。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BTS,其特征在于,所述DBB还用于:
在进行信道激活处理之后,向所述BUC发送信道激活响应消息;
所述BUC还用于:
在收到所述信道激活响应消息后,向所述BSC发送信道激活应答消息。
11.如权利要求9~10任一所述的BTS,其特征在于,所述BUC还用于:
在收到来自BSC的无线信道释放消息后,确定需要释放的信道对应的信道信息,并将信道信息发送给DBB,以及根据收到的第一UDP端口号、第一IP地址、第二UDP端口号和第二IP地址,确定对应的链路标识,并将链路标识发送给所述BTS中的CCM;
所述DBB还用于:
根据所述信道信息进行无线信道释放处理,并将释放的信道对应的第一UDP端口号、第一IP地址、第二UDP端口号和第二IP地址发送给BUC;
其中,所述信道信息包括:信道类型和时隙号。
CN201010225798.1A 2010-07-12 2010-07-12 一种建立承载的方法、系统和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3338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225798.1A CN102333385B (zh) 2010-07-12 2010-07-12 一种建立承载的方法、系统和设备
PCT/CN2011/076427 WO2012006927A1 (zh) 2010-07-12 2011-06-27 一种建立承载的方法、系统和设备
EP11806269.4A EP2592794A1 (en) 2010-07-12 2011-06-27 Method, system and equipment for establishing bearer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225798.1A CN102333385B (zh) 2010-07-12 2010-07-12 一种建立承载的方法、系统和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33385A CN102333385A (zh) 2012-01-25
CN102333385B true CN102333385B (zh) 2014-12-10

Family

ID=454689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25798.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33385B (zh) 2010-07-12 2010-07-12 一种建立承载的方法、系统和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2592794A1 (zh)
CN (1) CN102333385B (zh)
WO (1) WO2012006927A1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37396A (zh) * 2007-01-30 2008-08-0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通信系统中ip承载建立的实现方法
CN101527967A (zh) * 2008-03-06 2009-09-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扁平umts中实现cs域业务的方法、系统和设备
CN101594692A (zh) * 2009-06-30 2009-12-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ip abis中的快速呼叫建立的方法及系统
CN101674664A (zh) * 2008-09-12 2010-03-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方法和网络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150523A3 (en) * 2000-04-25 2002-06-12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Supporting IP on Abis interface
KR100501837B1 (ko) * 2002-12-24 2005-07-20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차세대 네트워크에서의 이동통신 서비스 제어 시스템 및방법, 그 프로그램이 저장된 기록매체
CN1545288B (zh) * 2003-11-22 2011-06-2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站内外部链路标识的映射和处理方法
CN101577947A (zh) * 2008-05-09 2009-11-1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呼叫建立方法及切换方法
CN101645824B (zh) * 2008-08-08 2012-04-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用户终端和网络设备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37396A (zh) * 2007-01-30 2008-08-0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通信系统中ip承载建立的实现方法
CN101527967A (zh) * 2008-03-06 2009-09-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扁平umts中实现cs域业务的方法、系统和设备
CN101674664A (zh) * 2008-09-12 2010-03-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方法和网络系统
CN101594692A (zh) * 2009-06-30 2009-12-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ip abis中的快速呼叫建立的方法及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GSM网Abis接口IP化实现研究;徐光;《移动通信》;20091123;第17-20页 *
徐光.GSM网Abis接口IP化实现研究.《移动通信》.2009,第17-20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33385A (zh) 2012-01-25
EP2592794A1 (en) 2013-05-15
WO2012006927A1 (zh) 2012-0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160124B2 (en) Wireless connection control method, distributed unit, centralized unit, and base station system
CN107248906B (zh) 辅助主小区的调整方法以及基站
US9839060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aging dual connection establishment
CN111278035B (zh) 测量间隔配置方法、装置、设备、终端、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07231623A (zh) 一种数据调度方法、基站及系统
CN104936164A (zh) 指示d2d相关信息和确定d2d发送资源的方法及装置
CN107623918A (zh) 动态链路监测解决laa/lte无线电资源分配中的失衡
CN105264977A (zh) 一种功率配置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
CN103999526B (zh) 上行资源分配方法及装置
KR20210055774A (ko) 통신 방법 및 장치
TWI755521B (zh) 處理雙連結中的通訊的裝置及方法
CN104735785A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系统和相关设备
CN109246833B (zh) 承载配置确定、信息发送方法及装置、主基站和辅基站
US11375474B2 (en) Method of sending downlink information, access and mobility management function entity and network function entity
CN106535259A (zh) 一种小区负载均衡的方法及装置
CN111148158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05557019A (zh) 一种资源分配、业务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3190170B (zh) 一种用户设备的处理方法、移动性管理实体的处理方法、用户设备、移动性管理实体及通信系统
EP4171117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relay device, and terminal device
KR20160060128A (ko) 장치 간(d2d) 통신 방법 및 장치
US20190190967A1 (en) Data download via group collaboration
CN106332129A (zh) 无线网络功能的配置方法、无线网络节点及核心网设备
CN102333385B (zh) 一种建立承载的方法、系统和设备
CN109076642B (zh) 一种ran服务器、无线通信系统和终端附着方法
CN110418421B (zh) 一种随机接入竞争解决的方法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321

Address after: 518000, two 703A, COFCO business park, two Xian Xian Road, Xin'an, Shenzhen, Guangdong, Baoan District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Fu Hai Sunshine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8057 Nanshan District Guangdong high tech Industrial Park, South Roa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TE building, Ministry of Justice

Patentee before: ZTE Corporation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210

Termination date: 2019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