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31864A - 汉语合声拼音输入法 - Google Patents

汉语合声拼音输入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31864A
CN102331864A CN201110244347A CN201110244347A CN102331864A CN 102331864 A CN102331864 A CN 102331864A CN 201110244347 A CN201110244347 A CN 201110244347A CN 201110244347 A CN201110244347 A CN 201110244347A CN 102331864 A CN102331864 A CN 1023318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try
alliteration
syllable
final
to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443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德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11024434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331864A/zh
Publication of CN1023318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3186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Machine Trans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汉语合声拼音输入法。依照26个拉丁字母国际的运用习惯,全拼、分词连写、无编码输入,输入与读音一致。其中韵头和每个声调合用一个字母,韵腹或者韵腹和元音韵尾组成的韵身用一个字母,声母或辅音韵尾用一个字母。一个音节的平均击键次数在3次左右。声母+声调韵头+韵身拼成单音节,单音节连写拼成复音节,单、复音节有同音词时,在其结尾加辅音字母(在此不发音)分化定型。字母在通用电脑键盘上的击键次数以中指食指为主、小指为辅、无名指居中、中排上排为主、下排为辅。

Description

汉语合声拼音输入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汉语拼音键盘输入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汉语合声拼音键盘输入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普通话的进一步普及和智能技术的飞跃发展及应用,音码输入已成为主流。象微软、搜狗、谷歌等拼音输入法,通过简拼、智能处理语句等,使输入更加简短、更加快速,快到已经超过了英文(同样内容的英文和中文)。但是,速度不是键盘输入的唯一目的。采用智能技术需要占用一些系统资源,简拼使拼写变得随意、不固定,而且简拼对音节部分音素的简省干扰了音码输入要遵循的“言-文”一致的原则,即所谓的读音与输入一致。另外这里同音词输入的问题依然很突出,z、q、x等键的负担依然较重。
音码输入不光需要快,其它方面同样重要。象英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德语、俄语等都不设计输入法,都是按照各自语言的实际拼写输入的。如英语中的the使用率很高,键盘输入时仍然是the,并没有为减少击键次数、提高输入速度而特意设计个什么t、h或e作为输入码再通过电脑转换成the的。显然,“全拼”输入、音素制拼写的输入或者说无编码输入是大家共同的方向。《汉语拼音方案》是全拼的输入方式,但声调不能用字母输入,双字母的使用较多(zh、ch、sh、ng),z、q、x的负担相对较重,同音词的问题就更突出了。
汉语一个音节的音素从一到四长短不一,如[i]、[ai]、[wai]、[kuai]。汉语音节分明,为使音节界限清晰、整齐,需用零声母、零韵头,所需字母就由一到四变成由三到四。声调也是汉语的必要特征,理应由字母表示,这就使所需字母由三到四变成由四到五。还有部分音素用双字母表示,如zh、ch、sh、ng。这样的“全拼”确实太长。为使拼写形式缩短,人们想到了取消双字母、音素合并或部分省去,包括声调合并到音素中尤其是合并到韵头中去。但是不合理的合并或省去是违背“全拼”原则的,不能表现语言的实际的,也是不符合拉丁字母国际的运用习惯的。
申请号为91106333.1的专利申请,让声调和韵头合用一个字母,使拼写形式简短,其中d、t、n、l、u、r表示[i]韵头,j、q、x、z、c、s表示[u]韵头,还合并了部分韵身,如:z表示[an]、o表示[en]、s表示[α
Figure BSA00000562101200011
]、w表示[],这显然是违背国际习惯的。申请号为02113914.8的专利申请,同样让声调和韵头合用一个字母,其中h、k表示[i]韵头,i、p表示[u]韵头,z、x、c、b表示[y]韵头,让v表示韵尾[n],让“;”表示韵尾
Figure BSA00000562101200021
这显然也是违背国际习惯的。申请号为201010558718.4的专利申请,也是让声调和韵头合用一个字母,其中q、x表示[i]韵头,g、k、h表示[u]韵头,w、u表示韵尾[n],y、a、o表示韵尾
Figure BSA00000562101200022
,也同样不符合拉丁字母国际的运用习惯。
【发明内容】
本发明能解决以下5个问题:①、汉语的声母、韵母、声调以及其他语音特点被完全表现,②、分词连写、为同音词分形别义,③、和电脑键盘、手指没有冲突,④、经济地运用字母,一个音节的平均击键次数在三次左右,⑤、尽最大限度地遵守拉丁字母国际的运用习惯。
就这五个问题中的任意两、三个而言,现在众多的“音码”输入法都可解决,而且有些还做得相当优秀,但这五个问题都能解决的,没有一种。如果这五个问题统筹兼顾都能解决,使用者再拥有标准的普通话,那么,中文在通用电脑键盘上的输入问题也就不存在了,本发明就是这个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国际通用的电脑键盘,以音节为单元,依照26个拉丁字母国际的运用习惯,韵头和每个声调合用一个字母、韵腹或者韵腹和元音韵尾组成的韵身用一个元音字母、声母或者辅音韵尾用一个辅音字母拼写。拼写与读音一致,而且分词连写,同音词用在此不发音的字母分化定型。z、q、x不作声母,也不作韵尾。
音节的拼写是声母加声调韵头加韵身拼成单音节(见8页表格),单音节连写拼成复音节,其中声母包括零声母,韵头包括零韵头,韵身也就是韵腹加韵尾或光是韵腹。在一个音节内或音节结尾添加字母,分别表示该音节声母变读、韵头变读、韵身变读、读轻声、被儿化或被分形别义。分词连写,单音节或复音节有同音词时,在其结尾加h、x、j、w或v分化定型。在一个音节结尾加q,表示该音节读轻声。在一个音节结尾加r,表示该音节被儿化。韵身an、ac和声母直接拼写为相应的去声。声母加声调韵头f、p、m、b加o、e,分别拼写为阴平、阳平、上声、去上的[o]、[ε]。
这样拼写的音节可以省去声调韵头字母而只用声母和韵身拼写,也可以只用声母或韵腹拼写,目的是缩短拼写(见9页表格)。
做韵尾的字母在做声母时,如果该音节的声调韵头是表示声母的字母,这个声调韵头字母就放在该声母的前面,这样的目的是避免音节混淆。n作韵尾也作声母,n作声母时和声调韵头拼写为:(见9页表格)。
以上就是本发明的单、复音节的拼写方法,按此方法将词字、复音词逐个拼写出来,然后建立数据库、编制输入法程序、安装程序、键盘输入。
下面就为什么这样拼写和这样拼写有什么好处逐条给以说明。
韵头和每个声调合用一个字母:声调在用字母表示的同时,并没有增加该音节的字母数量,而且这样合并也最妥当,因为“阴、阳、上、去”四个声调和“零、[i]、[u]、[y]”四个韵头(或者开、齐、合、撮四呼)从理论上讲总共才需十六个字母,而且依字母的国际运用习惯选取这些韵头字母也较为容易,如果和声母、韵腹或韵尾合并,这26个拉丁字母根本不够用,就算字母够用,也就不存在所谓字母的国际运用习惯了;另外,据专家研究,声调是在发出声母以后,伴随着韵头发出的。
[i]韵头:i、j、y本身就读[i]或[j](y一般作i的半元音,很少读作[y]),e可以引申为[i](e一般读作[e]或[ε]),这就有j、e、y、i四个[i]韵头字母,分别表示[i]韵头的阴、阳、上、去四个声调;其它还可以引申为[i]韵头的字母有a、z、r、g,但它们在这里都有比作[i]韵头更重要的任务;
[u]韵头:u、w本身就读[u]或[w],o引申为[u]象e引申为[i]一样很自然,u、w来源于v,而且[v]是在发[u]音的同时用[f]的口型发出的,即[v]中包含有[u]的音;v可做韵头[u],但不能做韵腹[u]或韵尾[u];这同样有w、o、v、u四个[u]韵头字母,分别表示[u]韵头的阴、阳、上、去四个声调;[i]、[u]韵头若用严氏音标就是[j]、[w],所以这其中的j、w、v作韵头同样是不违背国际习惯的;其它还可以变读为[u]韵头的字母还有r,同样r在这里也有比作[u]韵头更重要的任务;
[y]韵头就没那么幸运了,因为没有多余的元音、半元音字母可用,用其它的辅音字母表示[y]韵头,而且还得凑够四个,根本不可能,不过[y]韵头的使用频率不是很高,只是略高于[α
Figure BSA00000562101200031
]而低于[an],用[u]韵头变读有前人的研究成果可取。
零韵头:辅音字母大致分为三类,唇音:b p m f(v),舌尖音:d t n l r s z,舌面音:g k c q x h;舌尖音最灵活,最容易和其它辅音结合成复辅音,所以最好少用或不用舌尖音做零韵头;舌面音(g k c h)作零韵头比唇音作零韵头的理由更充分一些,因为元音基本上都是舌面音,元音和舌面音辅音发音部位接近;唇音与圆唇元音的发音部位也接近,但不适合用唇音表示[u]、[y]韵头(v例外,因为v是浊擦音,浊擦音很容易转化为相应的半元音的),因为[u]、[y]韵头要发音,辅音尤其是塞音作元音用是根本没有这样的习惯的,不像零韵头那样不发音。
韵腹或者韵腹和元音韵尾组成的韵身用一个字母:这里特指[ai]、[ei]、[αu]、[ou]分别用y、i、o、u表示,这样采用的是这四个字母国际的“引申音域”,同时还各省去了一个字母。这样在韵身中只有[an]、[α
Figure BSA00000562101200041
]是两个字母表示,因为中的
Figure BSA00000562101200043
是弱化的元音,可以省去,[an]、[α
Figure BSA00000562101200044
]中的元音不弱读不能省去;[A]、[o]、[γ]、[ε]、[i]、[u]、[y]本身就是一个音素、用一个字母表示就可以了。当然了,这些基本上也都是前人的研究成果。
辅音韵尾用一个辅音字母:这里是指
Figure BSA00000562101200045
用c表示,这也是采用的c的国际“引申音域”。鼻音
Figure BSA00000562101200046
有塞音的性质,也有“元音”(元音是从口腔发出的,鼻音类似元音不过是从鼻腔发出的)的性质。在国际上一般用ng表示,所以n或g的国际“引申音域”都可表示
Figure BSA00000562101200048
,而n或g都有固定音值且都不适合再表示
Figure BSA00000562101200049
,因为汉语中的[n]和的使用本来都高,n表示
Figure BSA000005621012000411
会使n的负担过重,g表示
Figure BSA000005621012000412
易产生音节结尾的
Figure BSA000005621012000413
Figure BSA000005621012000414
混淆;k、q或m也可表示
Figure BSA000005621012000415
但k、m也有固定音值[k]、[m],也易产生音节结尾[k]、[m]和
Figure BSA000005621012000416
的混淆,q在国际上很少使用且在计算机键盘字母区的边缘,用的过多会带来很大的不便,如加重左小指的负担;g来自c,是c的浊化,c当然也可以表示
Figure BSA000005621012000417
不过不如用g表示
Figure BSA000005621012000418
c在国际上属重复的多余的字母,通常有多种读音:如[k]、[s]、[ts]等,c在计算机键盘上的位置也好于q,所以用c引申为在n、g、k、q、c、m等几个字母中是较为妥当的,唯一的不足是c在国际上比较容易和其他字母联合表音,如ch,也易构成辅音丛,如cl、cr等。
声母用一个辅音字母:这里是指三组塞擦音[ts]、[ts’]、[s]和
Figure BSA000005621012000420
Figure BSA000005621012000421
Figure BSA000005621012000422
都用一个字母表示。[ts]、
Figure BSA000005621012000423
用d表示,[ts’]、
Figure BSA000005621012000424
用t表示,这也是采用的d、t国际的“引申音域”。[ts]、[ts’]可以用z、c或dz、ts或d、t表示;
Figure BSA000005621012000425
可以用j、ch、sh或g、c、s表示,当然也可以而且必须和ts、ts’、s共用一套字母;这里去除双字母,只有z c、j c、g c、d t等几组了,[ts]和
Figure BSA000005621012000426
是汉语中使用率特别高的声母,用z表示的弊端显而易见;为了让c表示
Figure BSA000005621012000427
所以d、t应是首选了。另外,d、t+声调韵头(x)、()、z、s和d、t+声调韵头g、()、c、h其实就是拼作[ts]、[ts’]和
Figure BSA000005621012000428
因为这几个字母国际的一般读音是x、[ks],(),z、[z],s、[s],  g、
Figure BSA000005621012000429
Figure BSA000005621012000430
c、
Figure BSA000005621012000431
h、
Figure BSA000005621012000432
[∫],而(sh)[∫]变读
Figure BSA000005621012000433
早已是“国内传统”了。
Figure BSA000005621012000434
用[ts]、[ts’]、[s]变读,从经济的运用字母、音位等方面来讲是最为可行的,但d、t已经拼写[ts]、[ts’],不能再拼写了,那样要用双字母,不经济。g、c在齐齿呼前读作较为接近国际习惯,但为使c拼写成
Figure BSA00000562101200053
只得用k,即用g、k、s拼写
另外,零声母除分音以外、零韵头除作声调以外还起填充作用,补齐没有声母、没有韵头的空缺,使音节界线清晰,拼写整齐、规律。
分词连写是缩短拼写的一种重要途径,是全拼、音素制拼写的必然途径,同时也是语言的实际表现形式,究竟它怎样便于计算机中文处理等这里且不谈。
同音词用结尾不发音辅音分化定型,即音节的分化、分形、定型只是音节结尾不起拼音作用的附加成分发生变化,音节的拼音部分不受影响、不发生变化。另外,汉语的词字只有两千个左右,同音词字也不是太多。同音词字过多会影响交流,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自行分化同音词的自净能力,汉语也不例外,例如:书面语占绝对优势的年代的“期中”“期终”、“全不”“全部”随着有声媒体的发展逐渐为“期中”“期末”、“全不”“全都”所取代。所以,用h、x、j、w或v为同音词分形别义是完全够用的。其中v只用在辅音韵尾后,目的是平衡h、x等字母的使用,而且在国际上[n]、后一般也不跟[v],汉语中辅音韵尾的同音词字也相对较多。h、x在国际上有不发音的习惯。j、w是半元音,是专门为i、u而设计的用于音节开头的字母,j、w用在音节结尾不发音是不会和它们读作[j]、[w]发生冲突的,英语的w用在音节结尾,那是英语的特殊,英语的半元音都可做元音用。
字母的使用频率以中指食指、中排上排为主:这其实主要是指控制声调韵头在小指无名指、下排的使用和包括减少z、q、x的使用数量,因为右手的这些键位只有p、o、l三个字母,而且汉语中的[αu]、[o]、[l]的使用很有限;z、q、x在国际上使用较少,还在计算机键盘字母区的边缘位置,所以不让z、q、x表示相应的声母、韵尾,让它们只承担舌尖前、后音的声调韵头等少量的工作,是符合这几个字母国际的运用习惯的,也等于是减少了小拇指、无名指、下排的击键次数,。
尽最大限度地遵守拉丁字母的国际运用习惯很重要,因为许多国家基本上都是这么做的,这也是拉丁字母能够发挥文化交流作用的原因。我们有一些独特的语音,我们自然会有一些独特的字母用法。但这些独特用法不能使用太多,更不能随便或者有意制造我们的独特用法,因为那样做是无益而有损的,会制约我们和国际的文化交流。我们应当尽量减少我们的独特用法,尽可能的靠近国际习惯。如果我们不这么做,那我们使用拉丁字母还有什么意义呢?还不如根据我们语音特点另创一套字母,就好比把现有电脑键盘的字母布局打乱,依据我们的需要重新布置字母。那没什么意义,那只能会孤立我们。我们使用拉丁字母,不仅仅是用它的形体,更主要的是使用它国际的一般读音,也就是所谓的它的国际运用习惯。例如,o自己不会发[o]音,只是几千年来许多民族都把它读[o]音或者与[o]接近和由[o]变来的音,已经在各国人民中间造成了代表[o]音的条件反射。我们现在用拼音进行键盘输入,让o读[o]最相宜,读与[o]接近的[u]、或[ou]、[αu]也可以,读[A]、
Figure BSA00000562101200062
就不妥当了,读[e]、[i]就更不妥当了,读声母[b]、[p]、[d]、[t]、
Figure BSA00000562101200063
[k]、[f]、[s]、[x]根本不可能。这就是所谓的适当遵守拉丁字母的国际运用习惯,也就是充分利用拉丁字母的广泛适应性为我们服务。当然,拉丁字母也有它的局限性,比如有些字母读音重复:k、q、c都读[k],s、c都读[s],y、j都读[j],z[z]、r
Figure BSA00000562101200064
读音接近。有些各民族几乎都有的音素却没有专门的单个字母表示,如。我们没有必要来改变拉丁字母所谓的局限性,就好像我们没必要改变通用电脑键盘的字母布局一样,这是习惯的力量。我们应该善用这种力量,善用拉丁字母,包括它所谓的局限性,让它很好的为我们服务。
采用这样的拼写方式进行键盘输入——由于韵头和每个声调合用一个字母、韵腹或者韵腹和元音韵尾组成的韵身用一个元音字母、声母或者辅音韵尾用一个辅音字母,所以一个音节的击键次数一般为三次(拼写[an]、[
Figure BSA00000562101200066
]和部分撮口呼、部分舌尖后音合口呼的音节除外),而且这样拼写的音节还可以省去一些高频字的声调韵头字母而只用声母和韵身拼写或者只用声母或韵腹拼写。这样,既缩短了拼写,汉语的声母、韵母、声调以及其他语音特点还得以完全表现。又由于分词连写、为同音词分化定型,所以在进行键盘输入时没有了同音词的问题,拼写也得以更进一步缩短。由于用
Figure BSA00000562101200067
还变读[ts]、
Figure BSA00000562101200068
用t还变读[ts’]、用g、k、s还变读
Figure BSA000005621012000610
所以声母只用了15个字母,韵身只用了8个字母(其中n既作声母又作韵尾),这样很经济地运用了字母。还由于只使用26个拉丁字母,还尽最大限度地遵守了拉丁字母国际的运用习惯,所以z、q、x、w、p等键的使用得以限制,和电脑键盘、手指也没有冲突(食指中指最有力量、无名指不灵活、小指最没力,中排最方便击键、其次是上排、下排最不方便击键,如果不方便用的键位使用过多就是和手指有冲突,同样如果使用的符号是键盘上所没有的,也就是和电脑键盘有冲突)。由于不使用智能技术,只需建立个数据库、再编制个输入法程序就可以了,所以也没有占用过多的没必要占用的系统资源。
当然,这样的拼写还可用其它方式,每个字母如何选用同样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另附:
对汉语拼音的研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现在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并非完美无缺,而以此为基础而设计的种种拼音输入法,都难以摆脱其缺陷的束缚。这也是到目前为止,仍有人在继续研究拼音输入法的原因。在设计拼音输入法这个问题上,我们不应该另起炉灶、标新立异,甚至故意和别人做的不同,把前人的研究成果一概抹煞。例如,你用r拼作我特意用z拼作目的是使[s]和[z],
Figure BSA00000562101200073
Figure BSA00000562101200074
等清、浊擦音对应,而把r拼作一百年来的这一优良传统给以否定——看下列对应关系:
Figure BSA00000562101200076
[]、[z],
Figure BSA00000562101200077
(r)、
Figure BSA00000562101200078
[i]、[j]、
Figure BSA00000562101200079
[u]、[w]、[β],所以从音位、国际习惯等各方面来讲r拼作
Figure BSA000005621012000710
是可行的,没必要改为z拼作
Figure BSA000005621012000711
不能通过这一点来显示个人的创新或者与众不同(当然,如果将r读作[ts]和
Figure BSA000005621012000712
或者其他读音,那么z拼作
Figure BSA000005621012000713
又是另一回事了)。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汉语拼音的优良传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汉语拼音及其输入方法作更进一步改进、完善,使之满足我们的实际需要。发明人当然希望本发明能转化为成果、为大众服务,但仅凭发明人一个人的力量就能设计出十全十美的拼音输入法恐怕不可能,发明人还希望这是抛砖引玉,让更好的拼音输入法出现,将拼音输入方法来个统一,以彻底结束这各路“拼音”争雄的局面。
声母加声调韵头加韵身的拼合
Figure BSA00000562101200081
部分单音节的特殊拼写(ˉˊˇˋ˙分别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轻声)
韵身 a e y i o u n c
  阿   也   以   一   我   有
  b   把ˇ   白   被   保   不   本   泵
  p   怕   牌   配   跑   谱   喷   朋
  m   们   马   么˙   卖   每   冒   目   门   梦
  f   发   费   副   分ˉ   风
  n   那   呢˙   耐   你   脑   怒   能
  l   了[lγ]˙   拉   乐   来   里   老   路   冷
  d   的[tγ]˙   大   得   带   地   到   度   等
  t   他   特   太   提   套   图   腾
  s   是   沙   射   时   事   说   树   神   生
  r   这   在   制   作   主   人   中ˉ
j   压   夜   已   (一)   要   (有)   因   应
  g   个   家   各   该   记   国   就   今   经
  k   卡   可   开   起   考   口   坑
  h   和[xγ]ˊ   哈   合   还   黑   好ˇ   后   很   横
  w   挖   外   为ˊ   (我)   物   文
  声母
ar:二,er:而,iu:又,
n作声母时和声调韵头拼写为: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n加零韵头   gn   kn   nc   hn
  n加[i]韵头 jn ne ny ni
  n加[y]韵头   jnu   neu   nyu   niu
  n加[u]韵头   wn   no   nv   nu

Claims (9)

1.一种汉语合声拼音输入法,采用国际通用的电脑键盘,用26个拉丁字母、以音节为单元拼写,一个音节的声母、韵头、韵腹、韵尾和声调以及形符都得以表现,其特征是:依照拉丁字母国际的运用习惯、韵头和每个声调合用一个字母、韵腹或者韵腹和元音韵尾组成的韵身用一个元音字母、声母或者辅音韵尾用一个辅音字母拼写,拼写与读音一致,分词连写,同音词用在此不发音的字母分化定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汉语合声拼音输入法,其特征是:z、q、x不作声母,也不作韵尾。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汉语合声拼音输入法,其特征是:声母加声调韵头加韵身拼成单音节,单音节连写拼成复音节,其中声母包括零声母,韵头包括零韵头,韵身也就是韵腹加韵尾或光是韵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汉语合声拼音输入法,其特征是:一个音节可以省去声调韵头字母而只用声母和韵身拼写,也可以只用声母或韵腹拼写。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汉语合声拼音输入法,其特征是:做韵尾的字母在做声母时,如果该音节的声调韵头是表示声母的字母,这个声调韵头字母就放在该声母的前面。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汉语合声拼音输入法,其特征是:在一个音节内或音节结尾添加字母,分别表示该音节声母变读、韵头变读、韵身变读、读轻声、被儿化、被分形别义。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汉语合声拼音输入法,其特征是:单音节或复音节有同音词时,在其结尾加h、x、j、w或v分化定型。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汉语合声拼音输入法,其特征是:在一个音节结尾加q,表示该音节读轻声;在一个音节结尾加r,表示该音节被儿化。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汉语合声拼音输入法,其特征是:声母、声调韵头、韵身的拼合,见下页表格。
声母加声调韵头加韵身的拼合
Figure FSA00000562101100021
CN201110244347A 2011-08-18 2011-08-18 汉语合声拼音输入法 Pending CN10233186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244347A CN102331864A (zh) 2011-08-18 2011-08-18 汉语合声拼音输入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244347A CN102331864A (zh) 2011-08-18 2011-08-18 汉语合声拼音输入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31864A true CN102331864A (zh) 2012-01-25

Family

ID=454836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44347A Pending CN102331864A (zh) 2011-08-18 2011-08-18 汉语合声拼音输入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331864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101850A1 (zh) * 2015-12-16 2017-06-22 梁晨 音串集键盘输入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101850A1 (zh) * 2015-12-16 2017-06-22 梁晨 音串集键盘输入方法
CN107615218A (zh) * 2015-12-16 2018-01-19 梁晨 音串集键盘输入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Bliss A dictionary of foreign words and phrases
Dakubu The languages of Ghana
Cheng A synchronic phonology of Mandarin Chinese
Sun Chinese: 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Johnson et al. L-vocalisation as a natural phenomenon: Explorations in sociophonology
Sohn The korean language
Sampson Nasal vowel evolution in Romance
Clark Turkmen reference grammar
Wordick The Yindjibarndi language
Vovin A reference grammar of Classical Japanese prose
Griffiths Gutob
Bhaskararao et al. Telugu
Reindl Language Contact, German and Slovenian
Kar Syllable structure of Bangla: An optimality-theoretic approach
Sato Grammar of Kove: An Austronesian language of the West New Britain province, Papua New Guinea
Kar The syllable structure of Bangla in Optimality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he analysis of verbal inflectional paradigms in Distributed Morphology
Johnson et al. L vocalisation as a natural phenomenon
CN102331864A (zh) 汉语合声拼音输入法
Kirby Madurese
Hendriks et al. Non-native or native vocabulary in Mexican Sign Language
Campbell A Grammar of the Teloogoo Language: Commonly Termed the Gentoo, Peculiar to the Hindoos Inhabiting the Northeastern Provinces of the Indian Peninsula
Scott A Corean manual or phrase book: with introductory grammar
Stewart Histo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Rubin Recent developments in Jibbali
Fadoro Nativisation of Arabic names: The Yoruba language as a case stud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DD01 Delivery of document by public notice

Addressee: Wang Defeng

Document name: Notification that Application Deemed to be Withdraw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