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06206B - 自适应一致性数据融合方法 - Google Patents

自适应一致性数据融合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06206B
CN102306206B CN 201110200655 CN201110200655A CN102306206B CN 102306206 B CN102306206 B CN 102306206B CN 201110200655 CN201110200655 CN 201110200655 CN 201110200655 A CN201110200655 A CN 201110200655A CN 102306206 B CN102306206 B CN 10230620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nsor
self
sensors
support
vari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110200655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06206A (zh
Inventor
姜绍飞
韩哲东
吴兆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zhou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Fu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zhou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Fu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 201110200655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306206B/zh
Publication of CN1023062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062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062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062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esting Or Calibration Of Command Record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适应一致性数据融合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多个传感器对结构响应进行采集;然后通过每个传感器自身测量方差及每个传感器已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每个传感器实测方差的估计;接着根据测量模型定义任意两个传感器之间的自适应置信距离及计算出每个传感器被其他传感器所支持的综合支持度;最后利用每个传感器的综合支持度作为权系数,应用加权平均法实现最终的融合。该方法能够很好地处理多自由度、非自由振动、非线性、非稳态的响应信号,可用于土木工程、航空航天、自动控制、机械工程、桥梁工程、水利工程等领域的信号处理,具有提高数据的抗干扰能力的特点。

Description

自适应一致性数据融合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传感器实测方差进行实时估计的技术,特别涉及一种随着环境因素变化而实时变化的自适应一致性数据融合方法。
背景技术
结构损伤诊断和安全性评定对于保证桥梁、水坝、电厂、军事设施、高层建筑等重大土木工程结构的正常使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对这些工程结构进行监测和诊断通常需要大量观测数据。单个传感器的信息明显不能满足要求,而且由于噪声、外界环境因素及传感器自身性能等的影响,可能会产生较大的测量误差,甚至导致错误的结论,因此采用多种或多个传感器进行测量已成为必然要求。如何综合利用这些传感器的多源不确定性信息,来提高结构监测和诊断的正确性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是将来自多个或多种传感器的信息和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得到更为准确可靠的估计值,从而减少在信息处理中可能出现的失误。由于传感器所处的方位不同,传感器自身的差异以及实际环境中各种随机干扰因素的作用,使得单个传感器的测量数据不能完全反映事物的真实情况,因此,数据融合的关键是对各个传感器测量数据的真实性进行判别,找出不同传感器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决定对哪些传感器的数据进行融合。一致性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方法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种,但是随着研究与应用的增多,该算法存在的问题日渐显现,尽管一些学者进行了改进,它仍然存在两个问题:(1)算法中把传感器的自身测量方差当作实际的测量方差,没有考虑实际的测量方差是由传感器自身的可信度与环境干扰共同造成的;(2)算法中的传感器自身测量方差是在融合前指定且在测量过程中保持不变,所以该算法并不能对测量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适应性调整。
基于以上情况,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对传感器实测方差进行实时估计的技术,并将之运用于数据融合算法中从而提出了一种随环境实时变化的自适应一致性数据融合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对传感器测量方差进行实时估计的技术,并将之运用于数据融合算法中从而提出了一种随环境实时变化的自适应一致性数据融合方法,该方法能够很好地处理多自由度、非自由振动、非线性、非稳态的响应信号,可用于土木工程、航空航天、自动控制、机械工程、桥梁工程、水利工程等领域的信号处理,具有提高数据的抗干扰能力的特点。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自适应一致性数据融合方法,其特征在于:首先利用多个传感器对结构响应进行采集;然后通过每个传感器自身测量方差及每个传感器已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每个传感器实测方差的估计;接着根据测量模型定义任意两个传感器之间的自适应置信距离及计算出每个传感器被其他传感器所支持的综合支持度;最后以每个传感器的综合支持度作为权系数,应用加权平均法实现最终的融合。
所述通过每个传感器自身测量方差及每个传感器已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每个传感器实测方差的估计包括以下步骤:
①计算n个传感器在第m次采样时的平均测量值                                                ,即:
Figure 133038DEST_PATH_IMAGE002
式中,x i m 表示第m次采样时第i个传感器的测量值;
②计算第i个传感器在第m次采样时的方差分配值V mi ,即:
Figure 201110200655X100002DEST_PATH_IMAGE003
式中,σ i 为第i个传感器自身的测量精度;
③计算第i个传感器在第m次采样时的实际测量方差
Figure 112495DEST_PATH_IMAGE004
,即:
Figure 201110200655X100002DEST_PATH_IMAGE005
式中,V ki 为第i个传感器在第k次采样时的方差分配值。
所述根据测量模型定义任意两个传感器之间的自适应置信距离及计算出每个传感器被其他传感器所支持的综合支持度包括以下步骤:
①定义自适应置信距离d ij m 及置信距离矩阵D m
设有n个传感器从不同位置各自独立地对某一目标参数进行测量,第i个传感器的测量值为x i s i 表示第i个传感器自身的测量精度,s i 2为第i个传感器自身的测量方差,
Figure 206746DEST_PATH_IMAGE006
为第m次采样时传感器i的实际测量方差,则第i个传感器的测量值x i 服从正态分布N(u, σ i 2),其测量模型可表示为: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7
d ij m d ji m 代表在第m次采样时传感器ij之间测量数据的相互支持性,称为自适应置信距离。d ij m 越小表示此次采样两个传感器的观测值越接近,反之则表示两个传感器的观测值偏差越大,其表达式为:
Figure 664273DEST_PATH_IMAGE008
式中,Z为服从标准正态分布N(0,1)的随机变量;
则自适应置信距离矩阵D m 为: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9
②求出所有传感器相互之间的支持度度量R m
令:      
Figure 291694DEST_PATH_IMAGE010
则所有传感器在第m次采样时的支持矩阵R m
Figure DEST_PATH_IMAGE011
③求出所有传感器对每个传感器的综合支持度α k m
由上可知,支持矩阵R m 是一个正对称矩阵,存在最大模特征值λ m 和相应的特征向量Y m ,令Y m =(y 1 m ,y 2 m ,…,y n m ) T ,有:
Figure 176473DEST_PATH_IMAGE012
展开为
Figure DEST_PATH_IMAGE013
, k=1,2,…,n
可见,λ m Y m 综合了r 1k m , r 2k m ,…, r nk m 。故λ m Y m 可以作为综合支持程度的度量。令
Figure 755091DEST_PATH_IMAGE014
, k=1,2,…,n
α k m 即为n个传感器在第m次采样时对第k个传感器的综合支持程度。
所述利用每个传感器的综合支持度作为权系数,应用加权平均法实现最终的融合表达式如下:
式中α k m 即为n个传感器在第m次采样时对第k个传感器的综合支持程度;x m 为第m次采样时n个传感器的最终数据融合值。
至此,根据以上步骤,即能实现多个传感器的自适应一致性数据融合。
本发明的优点与效果是:
1.      本发明技术考虑了环境对数据融合的影响,并提出了随环境实时变化的数据融合方法;
2.      本发明技术提出了一种估计各个传感器实测方差的方法;
3.      本发明技术能很好地利用多个传感器的数据;
4.      本发明技术可提高数据的抗干扰能力。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本发明提供一种自适应一致性数据融合方法,其特征在于首先利用多个传感器对结构响应进行采集;然后通过每个传感器自身测量方差及每个传感器已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每个传感器实测方差的估计;接着根据测量模型定义任意两个传感器之间的自适应置信距离及计算出每个传感器被其他传感器所支持的综合支持度;最后利用每个传感器的综合支持度作为权系数,应用加权平均法实现最终的融合。
所述通过每个传感器自身测量方差及每个传感器已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每个传感器实测方差的估计包括以下步骤:
①计算n个传感器在第m次采样时的平均测量值
Figure 16308DEST_PATH_IMAGE001
,即:
Figure 685187DEST_PATH_IMAGE002
式中,x i m 表示第m次采样时第i个传感器的测量值。
②计算第i个传感器在第m次采样时的方差分配值V mi ,即
Figure 491600DEST_PATH_IMAGE003
式中,σ i 为第i个传感器自身的测量精度。
③计算第i个传感器在第m次采样时的实际测量方差,即:
Figure 45258DEST_PATH_IMAGE005
式中,V ki 为第i个传感器在第k次采样时的方差分配值。
所述根据测量模型定义任意两个传感器之间的自适应置信距离及计算出每个传感器被其他传感器所支持的综合支持度包括以下步骤:
①定义自适应置信距离d ij m 及置信距离矩阵D m
设有n个传感器从不同位置各自独立地对某一目标参数进行测量,第i个传感器的测量值为x i s i 表示第i个传感器自身的测量精度,s i 2为第i个传感器自身的测量方差,
Figure 568644DEST_PATH_IMAGE006
为第m次采样时传感器i的实际测量方差(同时考虑传感器自身测量方差及环境干扰作用),则第i个传感器的测量值x i 服从正态分布N(u, σ i 2),其测量模型可表示为:
Figure 301283DEST_PATH_IMAGE007
d ij m d ji m 代表在第m次采样时传感器ij之间测量数据的相互支持性,称为自适应置信距离。d ij m 越小表示此次采样两个传感器的观测值越接近,反之则表示两个传感器的观测值偏差越大,其表达式为:
Figure 542909DEST_PATH_IMAGE008
式中,Z为服从标准正态分布N(0,1)的随机变量。
则自适应置信距离矩阵D m 为:
Figure 880349DEST_PATH_IMAGE009
②求出所有传感器相互之间的支持度度量R m
令:      
Figure 523820DEST_PATH_IMAGE010
则所有传感器在第m次采样时的支持矩阵R m
Figure 672036DEST_PATH_IMAGE011
③求出所有传感器对每个传感器的综合支持度α k m
由上可知,支持矩阵R m 是一个正对称矩阵,存在最大模特征值λ m 和相应的特征向量Y m ,令Y m =(y 1 m ,y 2 m ,…,y n m ) T ,有:
Figure 400957DEST_PATH_IMAGE012
展开为
Figure 542089DEST_PATH_IMAGE013
, k=1,2,…,n
可见,λ m Y m 综合了r 1k m , r 2k m ,…, r nk m 。故λ m Y m 可以作为综合支持程度的度量。令
Figure 40066DEST_PATH_IMAGE014
, k=1,2,…,n
α k m 即为n个传感器在第m次采样时对第k个传感器的综合支持程度。
所述利用每个传感器的综合支持度作为权系数,应用加权平均法实现最终的融合表达式如下:
Figure 123298DEST_PATH_IMAGE015
式中α k m 即为n个传感器在第m次采样时对第k个传感器的综合支持程度;x m 为第m次采样时n个传感器的最终数据融合值。
至此,根据以上步骤,即能实现多个传感器的自适应一致性数据融合。
具体的,用m=10个传感器测某特性参数,获得数据观测值和每个传感器自身测量方差(简称:传感器方差)如表1所示;若考虑传感器在环境因素影响下发生扰动,扰动后的数据观测值和每个传感器方差如表2所示。
首先,根据观测值及每个传感器方差,利用本发明提出的实际测量方差估计的三个步骤进行传感器测量方差的估计,计算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
然后,采用本发明前面所述的计算每个传感器综合支持度的三个步骤,对此10个传感器进行综合支持度计算,其计算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
最后,利用每个传感器的综合支持度作为权系数,应用加权平均法实现最终的融合,最终的融合值如表1和表2所示;
为了说明本发明所提的自适应一致性数据融合方法在环境发生变化时其融合值具有较好的抗扰动性,引进相对扰动值
Figure 73936DEST_PATH_IMAGE016
的计算,其公式如下:
式中:
Figure 371242DEST_PATH_IMAGE016
是相对扰动值,表示某一融合算法对环境变化时的抗扰性能,
Figure 126840DEST_PATH_IMAGE016
值越小则表示该融合算法的抗扰性能越好;x 1表示在环境未变化前,采用某一融合算法计算出来的融合值;x 2表示在环境发生变化后,采用该融合算法计算出来的融合值。
下面将本发明提出的方法与其他方法进行了抗扰动性的比较,比较结果如下:
①利用本发明提出的自适应一致性数据融合方法, 计算得出环境未扰动时的最终融合值x 1=0.9588;当环境发生扰动时计算得出的最终融合值x 2=0.966。因此,可算得该算法的相对扰动值
Figure 564774DEST_PATH_IMAGE016
=0.75%。
②利用焦莉等[1]提出的改进一致性数据融合算法,计算得出环境未扰动时的最终融合值x 1=0.9751;当环境发生扰动时计算得出的最终融合值x 2=0.9842。因此,可算得该算法的相对扰动值
Figure 47708DEST_PATH_IMAGE016
=0.93%。
③利用王华、邓军等[2]提出的改进一致性数据融合算法;计算得出环境未扰动时的最终融合值x 1=0.9774;当环境发生扰动时计算得出的最终融合值x 2=0.9849。因此,可算得该算法的相对扰动值
Figure 520278DEST_PATH_IMAGE016
=0.77%。
通过以上的比较可以发现,本发明提出的自适应一致性数据融合方法具有更好的抗干扰能力,能够有效地减小传感器发生扰动时数据融合结果的变化,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度。
表1 未扰动时的一组测量数据、传感器方差及相关计算结果值
表2 扰动后的一组测量数据、传感器方差及相关计算结果值
Figure DEST_PATH_IMAGE019
其中,表1为本发明所采用的未发生环境扰动时的一组测量数据、传感器方差,其中表中的实际测量方差、综合支持度及最终融合值都是采用本发明所提出的方法的计算结果;
表2为本发明所采用的发生环境扰动后的一组测量数据、传感器方差,其中表中的实际测量方差、综合支持度及最终融合值都是采用本发明所提出的方法的计算结果。
参考文献
[1]       焦莉,李宏男.基于数据融合和小波分析的结构损伤诊断[J].振动与冲击,2006,25(5):85-88。
[2]       王华,邓军,王连华,葛岭梅.改进的一致性数据融合算法及其应用[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9,38(4):590-594。
[3]       陈福增.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数学方法[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1995,25(2):11-16。
[4]       涂国平.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稳健处理方法[J].数据采集与处理, 1998, 13(1): 86—87。 

Claims (1)

1.一种自适应一致性数据融合方法,其特征在于:首先利用多个传感器对结构响应进行采集;然后通过每个传感器自身测量方差及每个传感器已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每个传感器实测方差的估计;接着根据测量模型定义任意两个传感器之间的自适应置信距离及计算出每个传感器被其他传感器所支持的综合支持度;最后以每个传感器的综合支持度作为权系数,应用加权平均法实现最终的融合;
所述通过每个传感器自身测量方差及每个传感器已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每个传感器实测方差的估计包括以下步骤:
①计算n个传感器在第m次采样时的平均测量值
Figure FDA00002996241300011
即:
x - m = 1 n Σ i = 1 n x i m
式中,xi m表示第m次采样时第i个传感器的测量值;
②计算第i个传感器在第m次采样时的方差分配值Vmi,即:
V mi = ( σ i + x i m - x - m ) 2
式中,σi为第i个传感器自身的测量精度;
③计算第i个传感器在第m次采样时的实际测量方差
Figure FDA00002996241300015
即:
V - mi = 1 m Σ k = 1 m V ki
式中,Vki为第i个传感器在第k次采样时的方差分配值;
所述根据测量模型定义任意两个传感器之间的自适应置信距离及计算出每个传感器被其他传感器所支持的综合支持度包括以下步骤:
①定义自适应置信距离dij m及置信距离矩阵Dm
设有n个传感器从不同位置各自独立地对某一目标参数进行测量,第i个传感器的测量值为xi,σi表示第i个传感器自身的测量精度,σi 2为第i个传感器自身的测量方差,
Figure FDA00002996241300019
为第m次采样时传感器i的实际测量方差,则第i个传感器的测量值xi服从正态分布N(u,σi 2),其测量模型可表示为:
p ( x i ) = 1 2 π σ i e - ( x - x i ) 2 2 σ i 2 , i=1,2,...,n
设dij m和dji m代表在第m次采样时传感器i和j之间测量数据的相互支持性,称为自适应置信距离;dij m越小表示此次采样两个传感器的观测值越接近,反之则表示两个传感器的观测值偏差越大,其表达式为:
d ij m = d ji m = V - mi V - mi + V - mj × p ( | Z | ≤ | x i - x j | σ j ) + V - mj V - mi + V - mj × p ( | Z | ≤ | x i - x j | σ i )
式中,Z为服从标准正态分布N(0,1)的随机变量;
则自适应置信距离矩阵Dm为:
D m = ( d ij m ) n × n = d 11 m d 12 m . . . d 1 n m d 21 m d 22 m . . . d 2 n m . . . . . . . . . . . . d n 1 m d n 2 m . . . d nn m
②求出所有传感器相互之间的支持度度量Rm
令:rij m=1-dij m,i,j=1,2,...,n
则所有传感器在第m次采样时的支持矩阵Rm
R m = ( r ij m ) n × n = r 11 m r 12 m . . . r 1 n m r 21 m r 22 m . . . r 2 n m . . . . . . . . . . . . r n 1 m r n 2 m . . . r nn m
③求出所有传感器对每个传感器的综合支持度αk m
由上可知,支持矩阵Rm是一个正对称矩阵,存在最大模特征值λm和相应的特征向量Ym,令Ym=(y1 m,y2 m,…,yn m)T,有:
RmYmmYm
展开为λmyk m=y1 mr1k m+y2 mr2k m+...+yn mrnk m,k=1,2,…,n
可见,λmYm综合了r1k m,r2k m,…,rnk m;故λmYm可以作为综合支持程度的度量;
α k m = λ m y k m / Σ i = 1 n λ m y i m = y k m / Σ i = 1 n y i m , k = 1,2 , . . . , n
则αk m即为n个传感器在第m次采样时对第k个传感器的综合支持程度;
所述利用每个传感器的综合支持度作为权系数,应用加权平均法实现最终的融合表达式如下:
x m = Σ k = 1 n α k m x k m
式中αk m即为n个传感器在第m次采样时对第k个传感器的综合支持程度;xm为第m次采样时n个传感器的最终数据融合值。
CN 201110200655 2011-07-18 2011-07-18 自适应一致性数据融合方法 Active CN10230620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110200655 CN102306206B (zh) 2011-07-18 2011-07-18 自适应一致性数据融合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110200655 CN102306206B (zh) 2011-07-18 2011-07-18 自适应一致性数据融合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06206A CN102306206A (zh) 2012-01-04
CN102306206B true CN102306206B (zh) 2013-10-30

Family

ID=453800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110200655 Active CN102306206B (zh) 2011-07-18 2011-07-18 自适应一致性数据融合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30620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3013834B1 (fr) * 2013-11-28 2015-12-25 Airbus Operations Sas Methode de fusion de donnees de capteurs utilisant un critere de coherence
CN104615664A (zh) * 2015-01-08 2015-05-13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基于水流态势的一致性数据库系统
CN106093329B (zh) * 2016-06-24 2019-04-23 南京工业大学 一种纠错能力可控的水质监测数据可靠性提升方法
CN108240803A (zh) * 2016-12-27 2018-07-03 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 一种基于数据融合技术的双通道闸门开度测量仪
CN108287007B (zh) * 2017-01-09 2020-07-07 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 一种基于数据融合技术的智能型水位监测仪
CN107918386B (zh) * 2017-10-25 2021-01-01 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的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方法、装置及车辆
CN110987875B (zh) * 2019-12-24 2022-08-12 上海蓝长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支持度和信任度进行空间融合的水质浊度检测方法
CN112923966A (zh) * 2021-01-29 2021-06-08 东方红卫星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卡尔曼滤波的双读数头光电编码器角度估计方法
CN113761705A (zh) * 2021-07-19 2021-12-07 合肥工业大学 基于多维属性相关分析的多传感器融合方法及系统
CN113609440A (zh) * 2021-07-26 2021-11-05 华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传感器数据融合方法、装置及设备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40934A (en) * 1971-09-07 1982-07-20 Schlumberger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ethod of generating subsurface characteristic models
CN1199463A (zh) * 1995-09-12 1998-11-18 恩泰克科技公司 便携独立式数据采集系统和方法
CN101226621A (zh) * 2008-01-25 2008-07-23 昆明布斯特通讯有限公司 客户情报系统及其应用方法和其相应的市场调查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328137B2 (en) * 2006-01-31 2008-02-05 Verigy (Singapore) Pte. Ltd.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derivation of missing data objects from test data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40934A (en) * 1971-09-07 1982-07-20 Schlumberger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ethod of generating subsurface characteristic models
CN1199463A (zh) * 1995-09-12 1998-11-18 恩泰克科技公司 便携独立式数据采集系统和方法
CN101226621A (zh) * 2008-01-25 2008-07-23 昆明布斯特通讯有限公司 客户情报系统及其应用方法和其相应的市场调查机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数据层和决策层的信息融合算法研究及应用;梁彩云;《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信息科技辑》;20070815(第2007年第2期);第20-31页 *
梁彩云.数据层和决策层的信息融合算法研究及应用.《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信息科技辑》.2007,(第2007年第2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06206A (zh) 2012-0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06206B (zh) 自适应一致性数据融合方法
CN103776654A (zh)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故障诊断方法
CN102322861B (zh) 一种航迹融合方法
CN101975575B (zh) 基于粒子滤波的被动传感器多目标跟踪方法
CN104778358B (zh) 多传感器存在监测区域部分重叠的扩展目标跟踪方法
CN102023010B (zh) 基于mems的小波域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系统及融合方法
CN104330083A (zh) 基于平方根无迹卡尔曼滤波的多机器人协同定位算法
CN103714045A (zh) 面向异步多速率不均匀采样观测数据的信息融合估计方法
CN103776453A (zh) 一种多模型水下航行器组合导航滤波方法
CN102795323B (zh) 一种基于ukf的水下机器人状态和参数联合估计方法
CN103776480A (zh) 基于多次移动平均的微小故障检测方法和装置
CN105785358B (zh) 一种方向余弦坐标系下带多普勒量测的雷达目标跟踪方法
CN108008099A (zh) 一种污染源定位方法
CN109827629A (zh) 一种城市河道水位的分布式可靠性估计方法
CN104931040A (zh) 基于机器学习的北斗ⅱ代导航系统电力铁塔变形监测设备安装和调试方法
CN104750926A (zh) 基于节点曲率和小波分析的变截面梁损伤识别方法
Pyayt et al. An approach for real-time levee health monitoring using signal processing methods
CN103646013A (zh) 一种基于协方差矩阵范数逼近的多重故障重构方法
CN105021199A (zh) 基于ls 的多模型自适应状态估计方法及系统
CN109406076A (zh) 一种利用位移传感器列阵输出的移动主成分进行梁桥结构损伤定位的方法
CN102661751A (zh) 基于等价关系和小波变换数值微分的卫星陀螺组故障检测、分离和估计方法
CN115166211B (zh) 输电线路全地形土壤侵蚀模数的自动计算方法及系统
Xiong et al. Fusion of the dimensionless parameters and filtering methods in rotating machinery fault diagnosis
Xi-ping et al. Anti-collision method of tower crane via ultrasonic multi-sensor fusion
Li et al. Outlier identify based on BP neural network in dam safety monitorin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