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89904B - 一种入侵检测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入侵检测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89904B
CN102289904B CN201110169319.3A CN201110169319A CN102289904B CN 102289904 B CN102289904 B CN 102289904B CN 201110169319 A CN201110169319 A CN 201110169319A CN 102289904 B CN102289904 B CN 10228990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de
reference mode
value
detection node
det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16931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89904A (zh
Inventor
张学渊
吴甄非
陈鑫
孙雨轩
杨旭
尤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ERCEPTION TECHNOLOGY WUX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ERCEPTION TECHNOLOGY WUX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ERCEPTION TECHNOLOGY WUXI Co Ltd filed Critical PERCEPTION TECHNOLOGY WUX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110169319.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289904B/zh
Publication of CN1022899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899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899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899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入侵检测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采集所有检测节点的地震动信号并进行数字化处理,计算各个检测节点的地震动信号的峭度值和能量值;确定一个检测节点为基准节点及防区,并选取基准节点周围各个检测节点中地震动信号的能量值最大的检测节点作为第一参考节点;在基准节点的能量值和峭度值均达到各自预设值时,将防区内第一参考节点与基准节点之间的区域确定为入侵区域。该方法,通过比较各个检测节点计算得到的地震动信号的能量值及峭度值,就可以将入侵区域确定出来,实现了对防护区域的入侵行为进行检测,并且可以对入侵行为的具体位置进行准确定位。

Description

一种入侵检测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防入侵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入侵检测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发展,公众对安保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在普通居民住宅区、别墅住宅区、企事业单位、工厂、仓库、变电站、水厂、电厂、学校,还有司法系统的看守所、监狱,以及机场、军事基地、政府机构、终点文物保护档位等场所均需要周界安全防范和周界防入侵报警设施,以避免由于非法入侵而带来的损失。
目前,对关键区域进行安全防护的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地下入侵、地面入侵和空中入侵,而地面入侵是最为常见和易发的一种入侵行为。对地面入侵行为的监控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图像(视频)、红外、电磁、激光、声音或实体张力围栏等。上述这些监控手段在使用时均存在缺点:
图像监控需要长期有人值守,无法做到对入侵行为自动报警;
利用红外、电磁、激光等方式的监控装置一般都布设在地表上方,并且都需要有源设备支持,容易被侦查或被破坏,并且利用电磁方式在监控时还容易受到外界电磁信号的干扰;
利用实体张力围栏的监控装置,其主要通过检测钢丝绳的张力作为入侵判别手段,检测手段太简单,不易分辨小动物和雨雪天气的对钢丝绳张力的影响,可能增加误报,并且张力围栏处于实体围栏上面,作用区域明显,容易被人为的绕过报警区域,降低了报警率。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入侵检测方法及系统,在防护区域的地下埋有以阵列的方式分布的地震动传感器,通过对地震动传感器阵列采集的地震动信号进行分析处理,以实现对防护区域的入侵行为进行检测并定位入侵区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入侵检测方法,用于设置有多个检测节点的地震动传感器阵列的入侵检测系统,所述方法包括:
采集所有检测节点的地震动信号并进行数字化处理,计算各个检测节点的地震动信号的峭度值和能量值;
确定一个检测节点为基准节点,并确定所述基准节点所在的区域为防区;
选取所述基准节点周围各个检测节点中地震动信号的能量值最大的检测节点作为第一参考节点;
在所述基准节点的能量值和峭度值均达到各自预设值时,将所述防区内所述第一参考节点与基准节点之间的区域确定为入侵区域。
优选地,所述地震动传感器阵列中设置有7个检测节点,7个所述检测节点分布在3条等间距的直线上,并且中间直线上设置有3个检测节点,两侧直线上均设置有2个检测节点;
每个检测节点上均设置两个相串联的地震动传感器探头,并且相串联的两个地震动传感器探头之间的连线与所述检测节点所在直线相平行;
同一直线上相邻两个检测节点之间的最小距离均等于两个相串联的地震动传感器探头之间的距离,并且中间直线和外侧两条直线上的检测节点交叉分布。
优选地,确定一个检测节点为基准节点及防区,具体为:
确定中间直线上位置居中的检测节点作为基准节点;
将所述基准节点位于正中、宽度等于相邻两条直线的间距且长度等于两个相连接地震动传感器探头之间的距离的两倍的区域作为防区;
所述防区包括呈3行4列分布的12个小分区,并且沿所述检测节点所在直线的延伸方向上为3行,每个小分区的长度等于两个相连接地震动传感器探头之间距离的1/2,宽度等于相邻两条直线的间距的1/3。
优选地,将所述防区内所述第一参考节点与基准节点之间的区域确定为入侵区域,包括:
判断第一参考节点与基准节点的位置关系;
当所述第一参考节点与所述基准节点在同一条直线上时,将所述12个小分区中中间行上所述第一参考节点所在一侧的端部的一个小分区为入侵区域;
当所述第一参考节点与所述基准节点在同一条直线上时,将所述12个小分区中所述第一参考节点所在一侧的角部的四个小分区为入侵区域。
优选地,将所述12个小分区中所述第一参考节点所在一侧的角部的四个小分区为入侵区域,包括:
选取与所述第一参考节点在一条直线上的检测节点作为第二参考节点,选取与所述第一参考节点以中间直线为轴呈对称分布的检测节点作为第三参考节点,
确定所述第一参考节点与所述第二参考节点的能量值的差异值,并作为第一差异值与预设门限值相比较;
当所述第一差异值大于预设阈值时,确定所述基准节点与第一参考节点的能量值的差异值,并作为第二差异值,在所述第二差异值大于预设门限值时,确定所述第一参考节点与第三参考节点的差异值,并作为第三差异值:若所述第三差异值大于预设门限值,确定所述12个小分区中所述第一参考节点所在方向的角部的一个小分区作为入侵区域;若所述第三差异值不大于预设门限值,确定所述12个小分区中中间行上所述第一参考节点所在一侧的端部的一个小分区确定为入侵区域;
当所述第一差异值不大于预设阈值时,确定所述基准节点的能力值与第一参考节点和第二参考节点能量值之和的差异值,并作第四差异值,在所述第四差异值大于预设门限值时,确定所述第一参考节点与第三参考节点的差异值,并作为第五差异值:若所述第五差异值大于预设门限值,确定所述12个小分区中外侧行上与所述第一参考节点所在方向的角部的一个小分区相邻的小分区作为入侵区域;若所述第五差异值不大于预设门限值,确定所述12个小分区中与中间行上所述第一参考节点所在一侧的端部的一个小分区相邻的小分区为入侵区域。
优选地,所述数字化处理之后,并且计算各个检测节点的震动信号的峭度值和能量值之前,该方法还包括:
对所述数字信号进行均值滤波,去除震动信号中的直流分量和趋势项;
对均值滤波后的数字信号进行高通滤波。
优选地,确定入侵区域后,该方法还包括:
生成携带有所述入侵区域位置信息的报警信号并输出。
一种入侵检测系统,包括:
分布在地震动传感器阵列中多个检测节点上的多个地震动传感器,用于采集各个检测节点位置的地震动信号;
数字化处理单元,用于对采集地震动传感器阵列中各个检测节点的地震动信号进行数字化处理;
与所述数字化处理单元相连接的特征值计算单元,用计算各个检测节点的地震动信号的峭度值和能量值;
与所述特征值计算单元相连接的入侵区域确定单元,用于比较计算得到的各个检测节点的地震动信号的峭度值和能量值,并根据比较比较结果确定入侵区域。
优选地,所述地震动传感器阵列有多个,且多个所述地震动传感器阵列连续分布在入侵检测带的地面下。
优选地,每个所述地震动传感器阵列包括7个检测节点,每个检测节点上均设置有两个相连接的地震动传感器探头;
7个所述检测节点分布在间距相等的3条直线上,其中,中间直线上设置有3个检测节点,两侧直线上设置分别设置有2个节点,并且中间直线和外侧两条直线上的检测节点交叉分布。
优选地,该系统还包括:
串联在所述数字化处理单元和特征值计算单元之间的滤波单元,用于对数字化处理后的地震动信号进行滤波。
由以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见,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该入侵检测方法,首先采集地震动传感器阵列中多个检测节点的地震动信号,然后对震动信号进行数字化,最后通过在对数字化后的地震动信号进行计算,并比较各个检测节点计算得到的地震动信号的能量值及峭度值,就可以将入侵区域确定出来,实现了对防护区域的入侵行为进行检测,并且可以对入侵行为的具体位置进行准确定位。
该入侵检测系统,由于采用地震动传感器阵列,其获得的防区是一个对外封闭的区间,所以不同于其他简单划线分区的地面目标检测系统,只有当有地面目标进入该封闭区间后,才会触发报警,能够最大程度的杜绝虚警和误警。并且,由于地震动传感器阵列埋在入侵检测区域的地面以下,隐蔽性较高,不易被察觉破坏,具有隐秘侦测的功能。
另外,由于该入侵检测系统中,信号采集设备位于地下,与张力围栏相比,能够最大程度保持侦测区域的原貌,对环境的影响小,能满足美观的要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入侵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地震动传感器阵列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入侵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防区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入侵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滤波的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入侵检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相连接多个地震动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地震动传感器阵列的入侵检测方法,地震动传感器阵列中设置有多个检测节点。
一个实施例: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入侵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S100:采集所有检测节点的地震动信号并进行数字化处理。
地震动传感器埋在地下,在地震动传感器阵列中设置有多个检测检点,每个检测节点上设置有一个地震动传感器。这样通过地震动传感器就可以采集到检测节点位置的地震动信号。
地震动传感器采集的地震动信号一般为模拟信号,为了提取地震动信号的特征值,在采集到地震动信号后,还需要对采集到的模拟信号进行数字化处理,即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
步骤S101:计算各个检测节点的地震动信号的峭度值和能量值。
在步骤S100中对地震信号进行数字化后,分别计算各个检测节点的地震动信号的峭度值和能量值
步骤S102:确定基准节点及防区,并选取第一参考节点。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将地震动传感器阵列中位置居中的检测节点确定为基准节点,并且将基准节点所在的区域作为防区,在防区内只有基准节点一个检测节点。另外,将该基准节点以外的各个检测节点作为参考节点,并从选取地震动能量值最大的参考节点作为第一参考节点。
步骤S103:分别计算所述基准节点的能量值和峭度值与其各自预设值的大小。
为了减小计算量,在本申请的该步骤中,可以首先计算基准节点的能量值与其预设值的大小,当能量值大于其预设值时,再计算基准节点的峭度值与其预设值的大小。
当基准节点的能量值和峭度值均达到各自预设值时,进行步骤S104。
步骤S104:确定入侵区域。
将所述防区内所述第一参考节点与基准节点之间的区域确定为入侵区域。
另一个实施例:
在上一个实施例中,虽然可以检测到入侵区域,但是其确定的入侵区域范围较大,为了对入侵范围进行更加准确的定位,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采用一种特殊的地震动传感器阵列。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地震动传感器阵列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地震动传感器阵列中有7个检测节点,其中:7个检测节点分布在3个直线上,3条直线中相邻两条直线之间的距离相等,间距为3L,并且在中间直线上设置有3个检测节点,在外侧直线上分别设置有2个检测节点;在每个检测节点上设置有两个相串联的地震动传感器探头8,并且相串联的两个地震动传感器探头之间的连线与检测节点所在直线相平行,且相串联的两个地震动传感器探头之间的距离为5L。在同一条直线上,相邻两个检测节点的传感器探头之间最小距离等于两个相串联的地震动传感器探头之间的距离,为5L。另外,外侧两条直线上的检测节点的位置分别与中间直线上相邻两个检测节点之间的空隙相对应,即中间直线和外侧两条直线上的检测节点交叉分布。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入侵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如图3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S200:采集所有检测节点的地震动信号并进行数字化处理。
步骤S201:计算各个检测节点的地震动信号的峭度值和能量值。
步骤S202:确定基准节点及防区,并选取第一参考节点。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选取检测检点5作为基准节点。
选择检测节点5位于正中、宽度等于相邻两条直线的间距且长度等于两个相连接地震动传感器探头之间的距离的两倍的区域作为防区。如图2所示,图中阴影部分9为防区,防区9的宽度为3L,长度为10L。另外,如图4所示,防区9可以被划分成12个小分区,12个小分区分别为N1、N2、N3、N4、N5、N6、N7、N8、N9、N10、N11和N12,其中:12个小分区呈3行4列分布,并且沿所述检测节点所在直线的延伸方向上为3行。
另外,选取基准检测节点5周围的6个检测节点作为参考节点,6个检测节点分别为检测节点1、检测节点2、检测节点3、检测节点4、检测节点6和检测节点7。
步骤S203:分别计算所述基准节点的能量值和峭度值与其各自预设值的大小。
当基准节点的能量值和峭度值均达到各自预设值时,进行步骤S204。
步骤S204:判断第一参考节点与基准节点的位置关系。
当第一参考节点与基准节点5在同一条直线上,即第一参考节点为检测节点2或检测节点7,进行步骤S205;当第一参考节点与基准节点5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即第一参考节点为检测节点1、2、3、4或6,进行步骤S206。
步骤S205:将中间行上第一参考节点所在一侧的端部的一个小分区为入侵区域。
以检测节点2为例,若检测节点2为第一参考节点,则将N2作为入侵区域。
步骤S206:将所述12个小分区中所述第一参考节点所在一侧的角部的四个小分区作为入侵区域。
以检测节点3为例,若检测节点3为第一参考节点,则将N2、N3、N5和N6作为入侵区域。
又一个实施例:
上一个实施例中,当第一参考节点与基准节点在同一条直线上时,可以将入侵区域精确到N2或N11小分区内,但当第一参考节点与基准节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时,只能确定的入侵区域为四个小分区,而无法更加精确了。
为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以检测节点3为例,将检测节点3为第一参考节点。如图5所示,上述实施例中的步骤S206可以包括:
步骤S300:选取第二参考节点和第三参考节点。
选取与第一参考节点在一条直线上的检测节点作为第二参考节点,选取与第一参考节点以中间直线为轴呈对称分布的检测节点作为第三参考节点。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参考节点为检测节点6,第三参考节点为检测节点1。
步骤S301:确定所述第一参考节点与所述第二参考节点的能量值的差异值并与预设门限值相比较。
计算检测节点3与检测节点6的能量值的比值,并将该比值作为第一差异值与预设门限值进行比较。
当第一差异值大于预设门限值时,进行步骤S302;当检测节点3与检测节点6的能量值的比值不大于预设门限值时进行步骤S306;
步骤S302:确定所述第一参考节点与基准节点的能量值的差异值并与预设门限值相比较。
计算第一参考节点与基准节点的能量值的比值,并将该比值作为第二差异值与预设门限值进行比较,若第二差异值大于预设门限值,则进行步骤S303。
步骤S303:确定所述第一参考节点与第三参考节点的差异值并与预设门限值进行比较。
计算检测节点3与检测节点1的能量值的比值,并将该比值作为第三差异值与预设门限值进行比较。
当第三差异值大于预设门限值时,进行步骤S304;当第三差异值不大于预设门限值时进行步骤S305。
步骤S304:确定12个小分区中第一参考节点所在方向的角部的一个小分区为入侵区域。
即确定N3小分区为入侵区域。
步骤S305:确定所述12个小分区中中间行上所述第一参考节点所在一侧的端部的一个小分区为入侵区域。
即确定N2小分区为入侵区域。
步骤S306:确定所述基准节点的能量值与第一参考节点和第二参考节点能量值之和的差异值并与预设门限值进行比较。
计算基准节点5与检测节点3和第二参考节1的能量值之和的比值,将该比值作为第四差异值与预设门限时进行比较,并且第四差异值大于预门限时,进行步骤S307。
步骤S307:确定所述第一参考节点与第三参考节点的差异值并与预设门限值进行比较。
计算检测节点3与检测节点1的能量值的比值,并将该比值作为第五差异值与预设门限值进行比较。
当第五差异值大于预设门限值时,进行步骤S308;当第五差异值不大于预设门限值时进行步骤S309。
步骤S308:确定所述12个小分区中外侧行上与所述第一参考节点所在方向的角部的一个小分区相邻的小分区为入侵区域。
即确定N6小分区为入侵区域。
步骤S309:确定所述12个小分区中与中间行上所述第一参考节点所在一侧的端部的小分区相邻的小分区为入侵区域。
即确定N5小分区为入侵区域。
上述三个入侵检测方法,在每个方法中,当对地震动信号进行数字化之后,为了降低干扰,还可以对数字化的地震动信号进行滤波处理。
如图6所示,对数字化的地震动信号进行滤波处理包括:
步骤S400:对所述数字信号进行均值滤波。
均值滤波的作用是去除地震动信号中的直流分量和趋势项;
步骤S401:对均值滤波后的数字信号进行高通滤波。
进行高通滤波的截止频率为25Hz。
由以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见,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该入侵检测方法,首先采集地震动传感器阵列中多个检测节点的地震动信号,然后对震动信号进行数字化,最后通过在对数字化后的地震动信号进行计算,并比较各个检测节点计算得到的地震动信号的能量值及峭度值,就可以将入侵区域确定出来,实现了对防护区域的入侵行为进行检测,并且可以对入侵行为的具体位置进行准确定位。
又一个实施例: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入侵检测装置。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入侵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该入侵检测装置包括:多个地震动传感器11、数字化处理单元12、特征值计算单元13和入侵区域确定单元14。
多个地震动传感器11分别位于地震动传感器阵列中多个检测节点上,用于采集各个检测节点位置的地震动信号。如图8所示,图中每个一个虚线框内均为一个地震动传感器阵列,即81、82、83为三个相连接的地震动传感器阵列,并且其中811为地震动传感器阵列81的防区,821为地震动传感器阵列82的防区,831为地震动传感器阵列83的防区。三个地震动传感器阵列可以相连接地分布在入侵检测带的地面下,这样相邻的地震动传感器阵列可以共用部分地震动传感器,减少了系统铺设成本。
由于每个地震动传感器阵列均为一个独立的单元,可以对该地震动传感器阵列中的入侵行为进行检测,所以连续分布在入侵检测带地面下的多个地震动传感器就可以对入侵检测带整体的入侵行为进行检测。另外,多个地震动传感器所检测的区域规则的、封闭的和独立的,所以在安装时,当遇到拐角时,可直接依照拐角的角度旋转需布设的传感器阵列,就可以实现无缝衔接,降低了设计和施工难度。
数字化处理单元12与一个地震动传感器阵列中的所有检测节点上地震动传感器相连接,用于对地震动传感器11采集得到的地震动信号进行数字化处理。
特征值计算单元13与数字化处理单元相连接,用于用计算各个检测节点的地震动信号的峭度值和能量值。
在实际使用时,数字化处理单元12和特征值计算单元13可以为多节点电路板,并且每一个地震动传感器阵列对应一个数字化处理单元12和特征值计算单元13,即每一个地震动传感器阵列对应一个多节点电路板。
入侵区域确定单元14与特征值计算单元13相连接,用于比较计算得到的各个检测节点的地震动信号的峭度值和能量值,并根据比较比较结果确定入侵区域。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入侵区域确定单元14可以为LHC(Local HostController,本地主机控制器)震动主机。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该入侵检测系统,由于采用地震动传感器阵列,其获得的防区是一个对外封闭的区间,所以不同于其他简单划线分区的地面目标检测系统,只有当有地面目标进入该封闭区间后,才会触发报警,能够最大程度的杜绝虚警和误警。并且,由于地震动传感器阵列埋在入侵检测区域的地面以下,隐蔽性较高,不易被察觉破坏,具有隐秘侦测的功能。
另外,由于该入侵检测系统中,信号采集设备位于地下,与张力围栏相比,能够最大程度保持侦测区域的原貌,对环境的影响小,能满足美观的要求。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7)

1.一种入侵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设置有多个检测节点的地震动传感器阵列的入侵检测系统,所述方法包括:
采集所有检测节点的地震动信号并进行数字化处理,计算各个检测节点的地震动信号的峭度值和能量值;
确定一个检测节点为基准节点,并确定所述基准节点所在的区域为防区;
选取所述基准节点周围各个检测节点中地震动信号的能量值最大的检测节点作为第一参考节点;
在所述基准节点的能量值和峭度值均达到各自预设值时,将所述防区内所述第一参考节点与基准节点之间的区域确定为入侵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地震动传感器阵列中设置有7个检测节点,7个所述检测节点分布在3条等间距的直线上,并且中间直线上设置有3个检测节点,两侧直线上均设置有2个检测节点;
每个检测节点上均设置两个相串联的地震动传感器探头,并且相串联的两个地震动传感器探头之间的连线与所述检测节点所在直线相平行;
同一直线上相邻两个检测节点之间的最小距离均等于两个相串联的地震动传感器探头之间的距离,并且中间直线和外侧两条直线上的检测节点交叉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一个检测节点为基准节点及防区,具体为:
确定中间直线上位置居中的检测节点作为基准节点;
将所述基准节点位于正中、宽度等于相邻两条直线的间距且长度等于两个相连接地震动传感器探头之间的距离的两倍的区域作为防区;
所述防区包括呈3行4列分布的12个小分区,并且沿所述检测节点所在直线的延伸方向上为3行,每个小分区的长度等于两个相连接地震动传感器探头之间距离的1/2,宽度等于相邻两条直线的间距的1/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防区内所述第一参考节点与基准节点之间的区域确定为入侵区域,包括:
判断第一参考节点与基准节点的位置关系;
当所述第一参考节点与所述基准节点在同一条直线上时,将所述12个小分区中中间行上所述第一参考节点所在一侧的端部的一个小分区为入侵区域;
当所述第一参考节点与所述基准节点在同一条直线上时,将所述12个小分区中所述第一参考节点所在一侧的角部的四个小分区为入侵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12个小分区中所述第一参考节点所在一侧的角部的四个小分区为入侵区域,包括:
选取与所述第一参考节点在一条直线上的检测节点作为第二参考节点,选取与所述第一参考节点以中间直线为轴呈对称分布的检测节点作为第三参考节点,
确定所述第一参考节点与所述第二参考节点的能量值的差异值,并作为第一差异值与预设门限值相比较;
当所述第一差异值大于预设阈值时,确定所述基准节点与第一参考节点的能量值的差异值,并作为第二差异值,在所述第二差异值大于预设门限值时,确定所述第一参考节点与第三参考节点的差异值,并作为第三差异值:若所述第三差异值大于预设门限值,确定所述12个小分区中所述第一参考节点所在方向的角部的一个小分区作为入侵区域;若所述第三差异值不大于预设门限值,确定所述12个小分区中中间行上所述第一参考节点所在一侧的端部的一个小分区确定为入侵区域;
当所述第一差异值不大于预设阈值时,确定所述基准节点的能力值与第一参考节点和第二参考节点能量值之和的差异值,并作第四差异值,在所述第四差异值大于预设门限值时,确定所述第一参考节点与第三参考节点的差异值,并作为第五差异值:若所述第五差异值大于预设门限值,确定所述12个小分区中外侧行上与所述第一参考节点所在方向的角部的一个小分区相邻的小分区作为入侵区域;若所述第五差异值不大于预设门限值,确定所述12个小分区中与中间行上所述第一参考节点所在一侧的端部的一个小分区相邻的小分区为入侵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字化处理之后,并且计算各个检测节点的震动信号的峭度值和能量值之前,还包括:
对所述数字信号进行均值滤波,去除震动信号中的直流分量和趋势项;
对均值滤波后的数字信号进行高通滤波。
7.根据权利要求1、4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入侵区域后,还包括:
生成携带有所述入侵区域位置信息的报警信号并输出。
CN201110169319.3A 2011-06-22 2011-06-22 一种入侵检测方法及系统 Active CN10228990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169319.3A CN102289904B (zh) 2011-06-22 2011-06-22 一种入侵检测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169319.3A CN102289904B (zh) 2011-06-22 2011-06-22 一种入侵检测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89904A CN102289904A (zh) 2011-12-21
CN102289904B true CN102289904B (zh) 2014-03-19

Family

ID=453362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69319.3A Active CN102289904B (zh) 2011-06-22 2011-06-22 一种入侵检测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28990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44791B (zh) * 2012-07-10 2016-01-20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基于地震波的地下入侵监测系统
CN102868463A (zh) * 2012-09-14 2013-01-09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第五十七研究所 一种网格化无线电监测的多传感器协同定位调度方法
CN107886661B (zh) * 2017-11-10 2019-04-23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一研究所 一种基于振动能量累积的入侵事件判定方法
CN110912899B (zh) * 2019-11-27 2022-05-31 深圳第一线通信有限公司 网络安全入侵检测方法、装置、服务器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3325465B (zh) * 2021-05-28 2022-06-21 吉林大学 一种地面入侵目标的快速定位方法及系统
CN116030423B (zh) * 2023-03-29 2023-06-16 浪潮通用软件有限公司 一种区域边界侵入检测方法、设备及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688246B1 (ko) * 2009-02-09 2016-12-20 레이던 비비엔 테크놀로지스 코포레이션 지하 침투 탐지 시스템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基于准分布式FBG传感器的光纤入侵报警系统;饶云江 等;《传感技术学报》;20070531;第20卷(第5期);第998-1002页 *
饶云江 等.基于准分布式FBG传感器的光纤入侵报警系统.《传感技术学报》.2007,第20卷(第5期),第998-1002页.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89904A (zh) 2011-1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89904B (zh) 一种入侵检测方法及系统
US7202797B2 (en) System and a method for detecting, locating and discerning an approach towards a linear installation
CN103544791B (zh) 基于地震波的地下入侵监测系统
CN110126885B (zh) 一种铁路周界入侵目标监测方法及系统
CN102227118A (zh) 输电杆塔的防护方法和系统
CN103606236A (zh) 一种基于分布式光纤入侵报警单元的实时安全监测系统
US20210400240A1 (en)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and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CN103886718B (zh) 一种边坡倾斜监测报警装置
CA2627163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securing an infrastructure
WO2020116032A1 (ja) 道路監視システム、道路監視装置、道路監視方法、及び非一時的なコンピュータ可読媒体
CN113531399A (zh) 管道监测方法、管道监测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4599419A (zh) 基于光纤传感器的管道安防系统定位调试方法
CN102708639B (zh) 一种入侵检测方法及系统
RU2425200C1 (ru) Охран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на основе спирального заграждения
RU2601164C2 (ru) Кластерная система мониторинга периметров и территорий объектов
CN102722948B (zh) 入侵检测系统和检测方法
RU73992U1 (ru) Маскируемая система мониторинга состояния подземных магистральных трубопроводов
CN102157042A (zh) 一种基于震动传感器阵列的监控系统及方法
CN106768296B (zh) 一种应用于地下挖掘系统的区分地面震动信号干扰的方法
CN103440718A (zh) 基于加速度传感器和倾角传感器复合应用的智能入侵探测系统
KR102428514B1 (ko) 금속탐지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방범방재시스템
CN216893781U (zh) 一种具有防挖地钻越和翻越的防护网系统
CN111653054B (zh) 核设施实物保护系统
RU55182U1 (ru) Сейсмическая охранная система
Elvitigala et al. Towards a sensor system to tame the human elephant conflic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214135 Jiangsu Province, Wuxi City District Zhenze Wuxi Road No. 18 (National) Gemini A Software Park Building 9 layer

Applicant after: WSN TECH LTD.

Address before: 214135 Jiangsu city of Wuxi province (Wuxi District) Zhenze Road No. 18 National Software Park Building 3 layer A Aries

Applicant before: WUXI GUOKE WEINA SENSING NETWORK TECHNOLOGY Co.,Ltd.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PPLICANT; FROM: WUXI UXSENS MICRONANO SENSOR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TO: PERCEPTIVE TECHNOLOGY WUXI CO., 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PP01 Preservation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929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319

PP01 Preservation of patent right
PD01 Discharge of preservation of patent
PD01 Discharge of preservation of patent

Date of cancellation: 20230509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