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61582A - 提高输出色彩显色性的单一封装发光二极管光源 - Google Patents

提高输出色彩显色性的单一封装发光二极管光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61582A
CN102261582A CN2010101936769A CN201010193676A CN102261582A CN 102261582 A CN102261582 A CN 102261582A CN 2010101936769 A CN2010101936769 A CN 2010101936769A CN 201010193676 A CN201010193676 A CN 201010193676A CN 102261582 A CN102261582 A CN 1022615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source
less important
coating layer
layer block
l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9367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薛清全
林立凡
廖文甲
陈世鹏
王宏洲
陈煌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lta Opto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Delta Opto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lta Opto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Delta Opto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to CN201010193676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261582A/zh
Publication of CN1022615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6158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d Device Packages (AREA)

Abstract

一种提高输出色彩显色性的单一封装发光二极管光源,包括:基板、至少一主要光源、至少一次要光源、至少一披覆层区块以及总输出光源。主要光源形成在基板的表面上,为披覆层区块所覆盖,以提供第一输出光源。次要光源形成在基板的表面上,为披覆层区块覆盖,以提供第二输出光源。总输出光源借由第一输出光源及第二输出光源混合产生。

Description

提高输出色彩显色性的单一封装发光二极管光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发光电子装置,且特别是关于一种提高输出色彩显色性的单一封装发光二极管光源。
背景技术
发光二极管芯片所形成的白光光源在发光效率以及省电特性的表现上,已经逐渐地取代传统钨丝灯源,而广为应用在室内与户外的照明。但是要做为照明的光源,在光源的亮度及色彩显色性(Color Rendering Index;CRI)上必须具有严格的要求,以达到适合人眼观看的水准,才是最佳的照明设备。
目前的白光发光二极管光源的色彩显色性尚不及传统的白光灯泡。色彩显色性为光源照射到物体时,物体所能显现出的颜色色块种类。色彩显色性愈高,即表示光源内包括愈多不同种类与波长的光强度,照射到物体上时物体所能显示的颜色色块种类愈多则色彩将愈鲜艳。因此,如果能够提升发光二极管光源的显色性,将可以大幅提升其适用于照明的程度。
因此,如何设计一个新的发光二极管光源,使其具有高色彩显色性,乃为此一业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输出色彩显色性的单一封装发光二极管光源,包括:基板、至少一主要光源、至少一次要光源、至少一披覆层区块以及总输出光源。一种提高输出色彩显色性的单一封装发光二极管光源,包括:一基板;至少一主要光源;至少一次要光源;以及至少一披覆层区块。该至少一主要光源形成在该基板的一表面上,该至少一次要光源形成在该基板的该表面上。该至少一披覆层区块披覆在该主要光源上,以提供一第一输出光源;该至少一披覆层区块披覆在该次要光源上,以提供一第二输出光源。总输出光源借由该第一输出光源及该第二输出光源混合产生。
其中该第一输出光源位于CIE 1931色彩空间色度图的X座标及Y座标的一特定区域中,该特定区域为以(0.29,0.50)、(0.44,0.42)、(0.37,0.38)及(0.22,0.40)四个座标点为边界。该第二输出光源波长范围在610~640nm。
该总输出光源达到2700~4000K色温时具有大于80的平均显色性指标以及大于40的R9特殊显色性指标。
在一实施例中,该至少一披覆层区块包括一第一披覆层区块及一第二披覆层区块,该第一披覆层区块及该第二披覆层区块依序覆盖该至少一主要光源,以提供该第一输出光源。该第一披覆层区块覆盖该至少一次要光源,以提供该第二输出光源,该第一披覆层区块包括至少一可透光材料。
该第二披覆层区块包括至少一可透光材料以及至少一混合材料,该混合材料为一散射材料、一荧光材料、一转换波长材料、一非晶体材质或其组合。
依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其中基板的结构为平面、凹槽、凸面或斜面,基板的材质为铜、铝或陶瓷。基板用以导热及提供主要及次要光源的电路连接功能。
依据本发明内容的另一个实施例,其中主要光源包括至少一第一发光二极管芯片,也可还包括至少一披覆层区块。次要光源包括至少一第二发光二极管芯片,可还包括至少一披覆层区块。主要光源的发光效率大于次要光源的发光效率。发光效率分别由主要及次要光源的输出光强度除以输入功率所决定。主要及次要光源间的输出光强度比例大于1。
依据本发明内容的又一个实施例,其中主要及次要光源的发光二极管芯片提供紫外光、紫光、蓝光、绿光、黄光、橘光、或红光。主要及次要光源根据直流电源或交流电源驱动。主要及次要光源的电路控制可为一起或各别独立控制。主要及次要光源芯片间具有大于0.1毫米的间距。主要及次要光源间的位置分布可为:由主要光源围绕次要光源、由次要光源围绕主要光源、主要与次要光源交错分布、主要与次要光源对称分布或主要与次要光源随意分布。
依据本发明内容的再一个实施例,其中披覆层区块可为单层结构或多层结构,披覆层区块包括可透光材料及混合材料,混合材料为散射材料、荧光材料、转换波长材料、非晶体材质或其组合。混合材料的分布型态为均匀分布、不均匀分布、浓度渐层分布、集中分布在上或集中分布在下。披覆层区块由点涂、喷洒、网印、灌膜、压膜或转置翻印成形方式形成。披覆层区块为平面、凹面、凸面、规则面、不规则面、镜面、梯形、圆形或多边形。披覆层区块具有交错排列、完全覆盖、局部覆盖、连续排列、不连续排列或交错排列的排列形式。
本发明还又提供一种提高输出色彩显色性的单一封装的发光二极管光源,包括:一第一输出光源;以及一第二输出光源;其中一总输出光源,借由该第一输出光源及该第二输出光源混合产生;以及其中该第一输出光源位于CIE 1931色彩空间色度图的X座标及Y座标的一特定区域中,该特定区域为以(0.29,0.50)、(0.44,0.42)、(0.37,0.38)及(0.22,0.40)四个座标点为边界。
其中该第二输出光源或波长范围在610~640nm。该总输出光源达到2700~4000K色温时具有大于80的平均显色性指标以及大于40的R9特殊显色性指标。
该总输出光源的产生方式为混合经至少一披覆层区块所覆盖的至少一主要光源及至少一次要光源、由该主要光源混合经该披覆层区块所覆盖的该主要光源或/及该次要光源、由该次要光源混合经该披覆层区块所覆盖的该主要光源或/及该次要光源、由该主要光源或/及该次要光源覆盖该披覆层区块混合经该披覆层区块所覆盖的该主要光源或/及该次要光源。
应用本发明内容的优点在于借由在单一封装体内,发光二极管芯片与披覆层区块的结合,以混合成具有大于80的平均显色性指标以及大于40的R9特殊显色性指标的总输出光,而轻易地达到上述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为让本发明内容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附图的说明如下:
图1A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光源的俯视图;
图1B为图1A的发光二极管光源的侧剖面图;
图2为CIE 1931色彩空间色度图;
图3A至图3C为不同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光源中的主要及次要光源芯片的配置方式的俯视图;
图4A至图4C中所示不同的实施例中,主要及次要光源芯片与披覆层区块的俯视图及侧剖面图;
图5A为本发明内容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的发光二极管光源的俯视图;以及
图5B为图5A的发光二极管光源的侧剖面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发光二极管光源            10:基板
11:第一输出光源             12:主要光源
13:第二输出光源             14:次要光源
16、18:披覆层区块           40a、40b、40c:披覆层区块
42a、42b、42c:披覆层区块    44a、44b、44c、44d:披覆层区
46:扩散元件                 块
5:发光二极管光源            50:基板
52:发光二极管芯片           54、56:披覆层区块
具体实施方式
请同时参照图1A及图1B。图1A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光源1的俯视图,图1B为图1A中的发光二极管光源1沿虚线A-A的侧剖面图。发光二极管光源1优选为一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发光二极管光源1包括基板10、主要光源12、次要光源14及披覆层区块。
主要及次要光源12及14分别包括至少一第一发光二极管芯片及至少一第二发光二极管。基板10用以导热及提供主要及次要光源12及14电路连接的功能。基板10的结构可为平面、凹槽、凸面或斜面,材质可为铜、铝或陶瓷。主要及次要光源12及14可根据直流电源或交流电源(未示出)发光。在不同的实施例中,主要及次要光源12及14可由同一供应电源驱动,或是由两个以上的供应电源驱动。
在本实施例中,主要光源12形成在基板10上,主要光源12经披覆层区块16及18覆盖,以提供第一输出光源11;次要光源14形成在基板10上,次要光源14经披覆层区块16覆盖,以提供第二输出光源13。主要光源12的发光效率大于次要光源14的发光效率。其中主要光源12及次要光源14的发光效率分别由主要及次要光源12及14的输出光强度除以输入功率决定。主要及次要光源12及14的输出光强度比例大于1。
如图1A及1B所示,该至少一披覆层区块可包括多个披覆层区块。披覆层区块16覆盖主要光源12与次要光源14。披覆层区块18覆盖在该披覆层区块16及主要光源12上。
在本实施例中,披覆层区块18为可透光材料且内含混合材料,混合材料包括可转换波长材料,覆盖主要光源12及局部的披覆层区块16,不覆盖次要光源。披覆层区块16与18包括可透光材料,该可透光材料折射系数大于1,由于发光二极管芯片的折射率约为2而空气的折射率为1,因此发光二极管芯片所发出的光直接折射到空气中会因折射率差异导致降低发光二极管的出光比例,因此披覆层区块16覆盖在主要及次要光源12、14上可增加光源折射到空气的光强度。主要光源12为披覆层区块16及披覆层区块18所覆盖,以提供的第一输出光源11。主要光源12借由披覆层区块18中的可转换波长材料而进行波长转换及强度的调整,且此第一输出光源11所发的光将对应在如图2所示的CIE 1931色彩空间色度图的X座标及Y座标的一个特定区域中,此特定区域为以(0.29,0.50)、(0.44,0.42)、(0.37,0.38)及(0.22,0.40)四个座标点为边界。
第一输出光源11所发的光可搭配经披覆层区块18覆盖的主要光源12或未经披覆层区块18覆盖的次要光源14所产生的第二输出光源13(其波长范围在610~640nm)做互相混合。由于所覆盖的披覆层区块16为可透光材料,且折射系数大于1,因此披覆层区块16覆盖在主要及次要光源12、14上可增加光源折射到空气的光强度。第一输出光源11将混合第二输出光源13成为一个总输出光源(未示出)。而该总输出光源于色温(CCT)介于2700K至4000K的范围时,具有高流明值(lm)且平均显色性指标(CRI)大于80以及特殊显色性指标(R9)大于40的值。因此,具有上述的平均显色性指标及特殊显色性指标的总输出光,将可呈现极高的显色性,使人眼能够观察到鲜艳的颜色。
请参照表格1,为本发明内容中主要光源12的发光二极管光源1产生波长约为449nm至459nm间的光源1波长,搭配披覆层区块16与18得到第一输出光源11(第一输出光座标)标示在图2CIE 1931色彩空间色度图的X及Y座标中四点围绕的特定区域。第二输出光源13(光源2波长)为经披覆层区块18覆盖的主要光源或未经披覆层区块18覆盖的次要光源发出,第二输出光源的波长范围在615~640nm。第二输出光源13(光源2波长)以不同的输入功率(光源2功率)混合第一输出光源11得到一总输出光源(总输出光座标)的状态下,其总输出光源的色温介于2700K至4000K的范围时,具有高流明值且平均显色性指标大于80及特殊显色性指标(R9)大于40的值。
表格1
光源1波长 光源2波长 光源2功率   第一输出光坐标   总输出光坐标 CCT CRI R9 Im
 449  0  0   (0.38,0.42)   4250   59.7   -69.5   98
 449  620  71   (0.43,0.40)   3008   83.0   72.3   113
 459  0  0   (0.38,0.43)   4410   64.3   -64.1   101
 459  615  73   (0.44,0.40)   2997   88.7   42.6   121
  459   0   0   (0.38,0.43)   4410   64.3   -64.1   101
  459   620   82   (0.44,0.40)   3007   91.1   89.7   119
  449   0   0   (0.37,0.43)   4653   59.0   -87.4   100
  449   615   82   (0.44,0.40)   3001   86.2   45.3   122
  449   0   0   (0.37,0.43)   4653   59.0   -87.4   100
  449   620   93   (0.44,0.40)   3010   85.9   96.5   119
  459   0   0   (0.36,0.44)   4764   63.8   -81.8   103
  459   615   91   (0.44,0.41)   3001   93.0   56.1   128
  459   0   0   (0.36,0.44)   4764   63.8   -81.8   103
  459   620   103   (0.44,0.41)   3003   91.1   88.0   125
  459   0   0   (0.40,0.42)   3889   65.6   -40.7   88
  459   620   48   (0.44,0.40)   2994   83.9   58.0   99
  459   0   0   (0.40,0.42)   3836   65.1   -43.2   89
  459   640   120   (0.44,0.41)   2998   81.6   -71.0   98
  452   0   0   (0.30,0.46)   6372   49.1   -181.8   100
  452   615   152   (0.44,0.41)   2997   83.9   90.8   141
  452   0   0   (0.30,0.46)   6372   49.1   -181.8   100
  452   612   145   (0.44,0.41)   2997   87.6   592   143
在表格1中可以观察到,第一输出光源11(第一输出光座标)标示在图2CIE 1931色彩空间色度图中的X及Y座标四点围绕的特定区域,将与不同功率输入的第二输出光源13的不同光强度(光源2功率)做互相混合,得到的总输出光源值将会落在黑体辐射线20上约为(0.43,0.40)、(0.44,0.40)及(0.44,0.41)的位置。并且总输出光源的色温介于2700K至4000K的范围时,具有大于80的平均显色性指标以及大于40的R9特殊显色性指标。因此单一封装体内,具有不同发光效率的发光二极管光源芯片,将可调整波长的披覆层区块覆盖到对应的发光二极管芯片后,达到适合人眼且具有较佳显色性的光输出。
举例来说,发光二极管芯片(主要光源)发具第一波长的光(例如蓝光),经由包括具可转换波长材料(例如荧光粉)的披覆层区块,将部分第一波长的光转换为第二波长的光(例如黄光),未转换的第一波长光结合第二波长光以成为第一输出光源11。第一输出光源11再混合第二输出光源13(波长范围在615~640nm)则达到色温介于2700K至4000K的范围时,具有大于80的平均显色性指标以及大于40的R9特殊显色性指标。
在一实施例中,主要及次要光源12及14间具有大于0.1毫米的间距,以避免不同的光源芯片将对彼此的输出光造成遮蔽的效应。
主要及次要光源12及14可提供紫外光、紫光、蓝光、绿光、黄光、橘光或红光等各种波长的输出光,并在经由披覆层区块的调整后,达成上述的显色性。并且实质上,主要及次要光源12及14的数目以及分布的方式,在不同实施例中,可具有不同的配置。举例来说,请参照图3A,为发光二极管光源1具有三个主要光源12及一个次要光源14的配置方式。在此实施例中,三个主要光源12环绕次要光源14。而在图3B中,为发光二极管光源1具有六个主要光源12及三个次要光源14的配置方式。在此实施例中,由分为两组,各三个主要光源12摆设在三个次要光源14的两侧。而图3C中,为发光二极管光源1具有五个主要光源12及四个次要光源14的配置方式。在此实施例中,四个次要光源14集中在一角隅,并由五个主要光源12围住两侧边。在其他实施例中,主要及次要光源12及14间的位置分布可为:由主要光源12围绕次要光源14、由次要光源14围绕主要光源12、主要与次要光源12及14交错分布、主要与次要光源12及14对称分布或主要与次要光源12及14随意分布。实质上,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内容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适当的配置方式,以达到最佳的总输出光效果。
披覆层区块16或18实质上可为单层结构或多层结构,并可具有平面、凹面、凸面、规则面、不规则面、镜面、梯形、圆形或多边形等形状,且可具有交错排列、完全覆盖、局部覆盖、连续排列、不连续排列或交错排列的排列形式。其形成方式可由点涂、喷洒、网印、灌膜、转置翻印或压膜成形方式形成。如以混合材料形成,可包括可透光材料、散射材料、荧光材料、转换波长材料、非晶体材质或其组合的混合材料,并且可以具有均匀分布、不均匀分布、浓度渐层分布、集中分布在上或集中分布在下的分布形式。
图4A至图4C中所示不同的实施例中,主要及次要光源与披覆层区块的俯视图及侧剖面图,以呈现不同的配置方式。由于图4A至图4C的主要目的在说明披覆层区块可能的实施方式,因此不再对主要或次要光源进行标号。
如图4A所示,该发光二极管光源1具有披覆层区块40a、40b以及40c三种披覆层区块,并分别为单层,以弧形设置在主要及次要光源上。如图4B所示,该发光二极管光源1具有披覆层区块42a、42b及42c三种披覆层区块,其中披覆层区块42b具有互相嵌合,一凹一凸的形状,披覆层区块42c则为单层的弧形形状。如图4C所式的发光二极管光源具有披覆层区块44a、44b、44c以及44d四种披覆层区块,44b、44c以及44d分别混合不同的混合材料可对应放置在不同的芯片位置,并将相同或不同发光波长的发光二极管光源转换成不同的波长光输出并在单一封装体内做混合。因为不同的混合材料会吸收不同波长的发光二极管光源但在波长转换时唯有吸收相对应波长才可进行转换,而吸收非对应波长的混合材料将浪费发光二极管光源输出功率,即如果在相同发光波长的发光二极管光源上披覆一层内含不同混合材料的披覆层区块,会使不同的混合材料吸收发光二极管光源但不一定会进行波长的转换且会因为吸收而降低光输出功率,使内含混合材料的披覆层区块受限于发光二极管光源的发光波长。
而上述方式中为了使内含混合材料的披覆层区块不再受限于发光二极管光源的发光波长,可使用内含不同的混合材料披覆层区块选择覆盖在对应转换波长的发光二极管光源上分别使发光二极管光源转换为较佳的光输出,将不同的光输出做混合达到最佳的总输出光效果,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内容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适当的配置方式,对于各实施例中的披覆层区块上,可如图4A或图4C所示,再将扩散元件(diffusingelement)46封装到披覆层区块,以使总输出光达到更佳的输出效果。
请参照图5A及图5B。图5A及图5B分别为本发明内容另一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光源5的俯视图及侧视图。发光二极管光源5包括:基板50、两个发光二极管芯片52以及两个披覆层区块54及56。发光二极管芯片52形成在基板50上,以提供相同的输出光(未示出)。披覆层区块54及56分别内含不同的混合材料并覆盖在两个发光二极管芯片52上,分别用以形成不同的波长转换光输出。因此,虽然本实施例中的发光二极管芯片52产生相同的输出光,但其输出光在穿过不同的披覆层区块54及56后,可转换成不同波长的光输出再混合成为总输出光,并具有大于80的平均显色性指标以及大于40的R9特殊显色性指标,达到与先前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需注意的是,总输出光源的产生方式可为混合经披覆层区块所覆盖的主要光源及次要光源、由主要光源混合经披覆层区块所覆盖的主要光源或/及次要光源、由次要光源混合经披覆层区块所覆盖的主要光源或/及次要光源、由主要光源或/及次要光源覆盖披覆层区块混合经披覆层区块所覆盖的主要光或/及次要光源等不同的形式。而这些产生方式,均可以由上述的主要光源搭配披覆层区块形成的第一输出光源及次要光源搭配披覆层区块形成的第二输出光源,经由互相搭配混合而成。
应用本发明内容的优点在于借由在单一封装体内,光源与披覆层区块的结合,产生经过调整而具有不同波长及强度的输出光,以混合成具有大于80的平均显色性指标以及大于40的R9特殊显色性指标的总输出光,以成为适合人眼观看的光源。
虽然本发明内容已以实施方式公开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内容,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内容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内容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为准。

Claims (21)

1.一种提高输出色彩显色性的单一封装发光二极管光源,包括:
一基板;
至少一主要光源,形成在该基板的一表面上;
至少一次要光源,形成在该基板的该表面上;
至少一披覆层区块,披覆在该主要光源上,以提供一第一输出光源,该至少一披覆层区块披覆在该次要光源上,以提供一第二输出光源;以及
一总输出光源,借由该第一输出光源及该第二输出光源混合产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光源,其中该第一输出光源位于CIE1931色彩空间色度图的X座标及Y座标的一特定区域中,该特定区域为以(0.29,0.50)、(0.44,0.42)、(0.37,0.38)及(0.22,0.40)四个座标点为边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光源,其中该第二输出光源波长范围在610~640nm。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光源,其中该总输出光源达到2700~4000K色温时具有大于80的平均显色性指标以及大于40的R9特殊显色性指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光源,其中该至少一披覆层区块包括一第一披覆层区块及一第二披覆层区块,该第一披覆层区块及该第二披覆层区块依序覆盖该至少一主要光源,以提供该第一输出光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光源,其中该第一披覆层区块覆盖该至少一次要光源,以提供该第二输出光源,该第一披覆层区块包括至少一可透光材料。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光源,其中该第二披覆层区块包括至少一可透光材料以及至少一混合材料,该混合材料为一散射材料、一荧光材料、一转换波长材料、一非晶体材质或其组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光源,其中该基板的结构为一平面、一凹槽、一凸面或一斜面,该基板的材质为铜、铝或陶瓷,该基板用以导热及提供该主要及该次要光源的电路连接功能。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光源,其中该主要光源的发光效率大于该次要光源的发光效率,该主要及该次要光源的发光效率分别由该主要及该次要光源的一输出光强度除以一输入功率所决定,该主要及该次要光源间的一输出光强度比例大于1。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光源,其中该主要光源包括至少一第一发光二极管芯片,该次要光源包括至少一第二发光二极管芯片。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光源,其中该主要及该次要光源为提供一紫外光、一紫光、一蓝光、一绿光、一黄光、一橘光、或一红光。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光源,其中该主要及该次要光源为由一直流电源或一交流电源驱动,该主要及该次要光源的电路控制可为一起或各别独立控制。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光源,其中该主要及该次要光源间具有大于0.1毫米的间距。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光源,其中该主要及该次要光源间的位置分布为:由该主要光源围绕该次要光源、由该次要光源围绕该主要光源、该主要与该次要光源交错分布、该主要与该次要光源对称分布或该主要与该次要光源随意分布。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光源,其中该披覆层区块为一单层结构或一多层结构。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光源,其中该披覆层区块包括至少一可透光材料,该披覆层区块包括至少一混合材料,该混合材料为一散射材料、一荧光材料、一转换波长材料、一非晶体材质或其组合,该混合材料的分布型态为均匀分布、不均匀分布、浓度渐层分布、集中分布于上或集中分布于下。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光源,其中该披覆层区块为一平面、一凹面、一凸面、一规则面、一不规则面、一镜面、一梯形、一圆形或一多边形,该披覆层区块具有一交错排列、一完全覆盖、一局部覆盖、一连续排列、一不连续排列或一交错排列的排列形式。
18.一种提高输出色彩显色性的单一封装的发光二极管光源,包括:
一第一输出光源;以及
一第二输出光源;
其中一总输出光源,借由该第一输出光源及该第二输出光源混合产生;以及
其中该第一输出光源位于CIE 1931色彩空间色度图的X座标及Y座标的一特定区域中,该特定区域为以(0.29,0.50)、(0.44,0.42)、(0.37,0.38)及(0.22,0.40)四个座标点为边界。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光源,其中该第二输出光源或波长范围在610~640nm。
20.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光源,其中该总输出光源达到2700~4000K色温时具有大于80的平均显色性指标以及大于40的R9特殊显色性指标。
2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光源,其中该总输出光源的产生方式为混合经至少一披覆层区块所覆盖的至少一主要光源及至少一次要光源、由该主要光源混合经该披覆层区块所覆盖的该主要光源或/及该次要光源、由该次要光源混合经该披覆层区块所覆盖的该主要光源或/及该次要光源、由该主要光源或/及该次要光源覆盖该披覆层区块混合经该披覆层区块所覆盖的该主要光源或/及该次要光源。
CN2010101936769A 2010-05-24 2010-05-24 提高输出色彩显色性的单一封装发光二极管光源 Pending CN10226158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1936769A CN102261582A (zh) 2010-05-24 2010-05-24 提高输出色彩显色性的单一封装发光二极管光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1936769A CN102261582A (zh) 2010-05-24 2010-05-24 提高输出色彩显色性的单一封装发光二极管光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61582A true CN102261582A (zh) 2011-11-30

Family

ID=450083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936769A Pending CN102261582A (zh) 2010-05-24 2010-05-24 提高输出色彩显色性的单一封装发光二极管光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261582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90488A (zh) * 2012-07-25 2014-06-2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发光模块
CN104421711A (zh) * 2013-08-30 2015-03-18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照明装置
CN105164464A (zh) * 2013-12-17 2015-12-16 皇家飞利浦有限公司 固态发光器封装、光发射设备、柔性led条体以及灯具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26230A (zh) * 2000-05-31 2001-12-1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发光二极管灯
CN1949507A (zh) * 2005-10-12 2007-04-18 林志泽 可调整色温的发光二极管装置
CN101081980A (zh) * 2006-06-02 2007-12-05 夏普株式会社 波长变换构件和发光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26230A (zh) * 2000-05-31 2001-12-1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发光二极管灯
CN1949507A (zh) * 2005-10-12 2007-04-18 林志泽 可调整色温的发光二极管装置
CN101081980A (zh) * 2006-06-02 2007-12-05 夏普株式会社 波长变换构件和发光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90488A (zh) * 2012-07-25 2014-06-2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发光模块
CN103890488B (zh) * 2012-07-25 2018-02-16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发光模块
CN104421711A (zh) * 2013-08-30 2015-03-18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照明装置
CN104421711B (zh) * 2013-08-30 2019-07-12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照明装置
CN105164464A (zh) * 2013-12-17 2015-12-16 皇家飞利浦有限公司 固态发光器封装、光发射设备、柔性led条体以及灯具
CN105164464B (zh) * 2013-12-17 2017-03-01 皇家飞利浦有限公司 固态发光器封装、光发射设备、柔性led条体以及灯具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241384B2 (en) Solid state lighting devices with adjustable color point
TWI412685B (zh) 提高輸出色彩演色性之單一封裝發光二極體光源
US20110037388A1 (en) White light emission diode and white light emission diode lamp
CN204088306U (zh) 一种白光led模组
WO2013101280A2 (en) Solid state lighting device including green shifted red component
CN103718650A (zh) 具有可调节的色温的led装置
US11315908B2 (en) LED package structure having improved brightness
CN104075162A (zh) 一种可调色温的高显色性白光led照明系统
CN101915369A (zh) Led白光光源模块
US20120081033A1 (en) White light emitting diode
CN104633595B (zh) 一种以高显色指数模拟日光的led灯具
CN1949507A (zh) 可调整色温的发光二极管装置
KR20120041100A (ko) 발광 다이오드 패킹 구조
CN102261582A (zh) 提高输出色彩显色性的单一封装发光二极管光源
CN202598261U (zh) 一种高亮度高显色指数的暖白光led灯及led模组
EP2830093B1 (en) LED-module with high color rendering index
EP2407706A1 (en) Warm white light LED lamp with high luminance and high color rendering index and led module
CN203690296U (zh) 一种大功率rgbw交叉混色cob集成封装结构
KR20130027740A (ko) 조명장치 및 조명제어방법
KR101652818B1 (ko) 광원 장치
CN205104515U (zh) Led封装结构
CN201100557Y (zh) 一种用黄、蓝二种颜色led合成暖白光的led路灯
CN207558790U (zh) 一种全光谱白光微led芯片
US9777907B2 (en) Lighting apparatus and fabricating method thereof
CN207674291U (zh) 节能大功率led工矿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