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39728B - 数据处理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数据处理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39728B
CN102239728B CN200980147157.4A CN200980147157A CN102239728B CN 102239728 B CN102239728 B CN 102239728B CN 200980147157 A CN200980147157 A CN 200980147157A CN 102239728 B CN102239728 B CN 10223972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dcp
sequence number
renumberd
packet
pdcp pack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4715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39728A (zh
Inventor
常俊仁
李亚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shu intellectual property operation center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2397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397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397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3972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2Buffering or recovering information during reselection ; Modification of the traffic flow during hand-of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0Wireless network protocols or protocol adaptations to wireless operation
    • H04W80/02Data link layer protocols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和装置。该方法包括当需要切换到PDCP序列号编号方式不同的目标系统时,确定待重新编号的PDCP数据包;对所述待重新编号的PDCP数据包进行重新编号,使重新编号后的PDCP序列号在目标系统支持的范围内。本发明实施例可以使UE在PDCP序列号编号方式不同的不同系统间切换时,基本实现无损切换。

Description

数据处理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特别涉及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长期演进系统的进一步增强(Long Term Evolution Advanced,LTE-A)系统的上下行峰值速率分别为500Mbps和1Gbps,长期演进(Long TermEvolution,LTE)系统的上下行峰值速率分别为50Mbps和100Mbps。由于数据传输速率的提高,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产生更大数目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业务数据单元(ServiceData Unit,SDU)。目前的LTE系统中,PDCP序列号的长度为12bit,即序列号的范围为0-4095。在LTE-A系统中,为了支持更大数目的PDCPSDU,可以采用如下两种方式:其一是采用PDCP序列号扩展的方式,即扩展PDCP序列号的长度,例如,可以将PDCP序列号的长度增加到14bit;其二是采用PDCP SDU聚合的方式,即在PDCP层增加数据包聚合功能,将多个PDCP SDU聚合成为一个PDCP数据包,这相当于多个PDCP SDU共同关联使用一个PDCP序列号。
发明人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如下问题:当源基站为LTE-A系统的基站,目标基站为LTE系统的基站时,由于目标基站仅能支持12bit的PDCP序列号,以及目标基站不具备PDCP SDU的聚合功能,因此在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由源基站向目标基站的切换过程中,目标基站不能识别源基站转发的序列号经过加长的数据包或者经过聚合的数据包。源基站和目标基站配置不匹配会导致在切换过程中出现丢包的现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是提供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和装置,减少现有技术中数据配置不匹配造成的丢包。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包括:
当需要切换到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序列号编号方式不同的目标系统时,确定待重新编号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数据包;
对所述待重新编号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数据包进行重新编号,使重新编号后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序列号在所述目标系统支持的范围内。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处理装置,包括:
确定模块,用于当需要切换到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序列号编号方式不同的目标系统时,确定待重新编号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数据包;
编号模块,用于对所述待重新编号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数据包进行重新编号,使重新编号后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序列号在所述目标系统支持的范围内。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对PDCP数据包进行重新编号,使重新编号后的PDCP序列号在目标系统支持的范围内,可以保证切换后目标系统和UE的数据格式相同,实现无损切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方法流程示意图,包括:
步骤11:当需要切换到PDCP序列号编号方式不同的目标系统时,基站或者终端确定待重新编号的PDCP数据包。
当源系统采用PDCP序列号扩展方式时,待重新编号的PDCP数据包可以为PDCP SDU或者PDCP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PDU);当源系统采用PDCP SDU聚合方式时,待重新编号的PDCP数据包为聚合两个以上的PDCP SDU的经过聚合的PDCP数据包。
步骤12:基站或者终端对所述待重新编号的PDCP数据包进行重新编号,使重新编号后的PDCP序列号在目标系统支持的范围内。
在一种具体应用中,为了使UE从LTE-A系统切换到LTE系统后,数据格式保持与LTE系统中的一致,需要对在LTE-A系统中已编号的PDCP数据包重新进行编号,使编号后的PDCP序列号在LTE系统支持的范围内。
具体可以为:
当采用PDCP序列号扩展方式时,对所述待重新编号的PDCP数据包进行重新编号,此时,所述PDCP数据包可以为PDCP SDU或者PDCPPDU;
当采用PDCP SDU聚合方式时,对所述待重新编号的PDCP数据包中的PDCP SDU进行重新编号。
本实施例通过重新编号,使重新编号后的PDCP序列号在目标系统支持的范围内,可以保证切换后目标系统和UE格式相同,实现无损切换。
由于在数据处理时,空口传输的两端(一端为UE,一端为演进基站(Evolution NodeB,eNB))要保持同步,本发明实施例采用超帧号(HyperFrame Number,HFN)以保持空口传输的两端的同步性。
图2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方法流程示意图,包括:
步骤21:基站或者终端确定待重新编号的PDCP数据包。
当源系统采用PDCP序列号扩展方式时,待重新编号的PDCP数据包可以为PDCP SDU或者PDCP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PDU);当源系统采用PDCP SDU聚合方式时,待重新编号的PDCP数据包为聚合两个以上的PDCP SDU的经过聚合的PDCP数据包(下文中待重新编号的PDCP数据包的含义与此相同,不再赘述)。
步骤22:基站或者终端对所述待重新编号的PDCP数据包进行重新编号,使重新编号后的PDCP序列号在目标系统支持的范围内;
步骤23:基站或者终端获取与所述重新编号后的PDCP序列号对应的HFN值。之后,基站或终端可以根据所述重新编号后的PDCP序列号和所述HFN值,对数据进行按序上交,所述按序上交也就是按序传输。
本实施例通过获取HFN,可以保持空口传输两端的同步性,使后续的数据递交更加准确。
由于数据传输时需要空口传输的两端配合,因此进行重新编号的执行主体包括UE和eNB,对于eNB,由于存在切换,具体的编号过程可以由源eNB或者目标eNB执行,即本实施例的执行主体可以为UE、源eNB或者目标eNB。
当执行主体为UE时,
图3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方法流程示意图,包括:
步骤31:UE将本端非连续正确接收的PDCP数据包作为待重新编号的PDCP数据包。其中,非连续正确接收的含义是已被正确接收但是与其前一个被正确接收的PDCP数据包的序列号不连续的PDCP数据包,例如,如果UE正确接收的PDCP数据包的序列号为1、2、3,则这三个PDCP数据包为连续正确接收的,如果UE正确接收的PDCP数据包的序列号为1、2、4,则序列号为4的PDCP数据包为UE非连续正确接收的PDCP数据包。
步骤32:UE对所述待重新编号的PDCP数据包进行重新编号,使重新编号后的PDCP序列号在目标系统支持的范围内。
步骤33:UE接收目标eNB发送的携带有PDCP序列号的PDCP数据包,进行数据处理。例如,丢弃与本端重新编号后的PDCP序列号相同的该目标eNB发送的PDCP数据包,或者,丢弃小于UE期望接收的PDCP序列号的数据包。
步骤34:UE向该目标eNB发送接收状态报告。
该PDCP数据包的接收状态信息用于表示该PDCP数据包是否已经被正确接收,该接收状态报告中包含重新编号后的PDCP序列号满足如下条件的PDCP数据包的接收状态信息:
SN′i+H×(HFN′i-HFN′1)-SN′1<N且1≤i≤m
其中,SN′i为重新编号后的PDCP序列号;HFN′i为对应SN′i的HFN值;当采用PDCP序列号扩展方式时,SN′1为第一个待重新编号的PDCP数据包重新编号后的PDCP序列号,当采用PDCP SDU聚合方式时,SN′1为第一个待重新编号的PDCP数据包中第一个PDCP SDU重新编号后的PDCP序列号;HFN′1为对应SN′1的HFN值;N∈[N0,H],N0为目标eNB采用的重排序窗的长度,H为目标eNB采用的PDCP序列号的长度。在空口数据传输时,为了正确处理数据,可以采用重排序窗的方式,通常重排序窗的大小为系统能够支持的PDCP序列号(Sequence Number,SN)长度的一半,例如,在LTE系统中,重排序窗大小N0=2048。
上述以下行数据传输为例,在上行数据传输时,UE将已发送但未收到源基站正确接收确认的PDCP数据包作为所述待重新编号的PDCP数据包,之后,对待重新编号的PDCP数据包进行重编号。其中,UE可以根据接收状态报告获知基站是否正确接收PDCP数据包,即还可以包括:UE接收目标eNB发送的PDCP数据包的接收状态报告,所述接收状态报告中包含重新编号的PDCP序列号满足如下条件的PDCP数据包的接收状态信息:
SN′i+H×(HFN′i-HFN′1)-SN′1<N且1≤i≤m;
参数的含义同上。
本实施例中UE通过重新进行编号,可以支持切换后系统的数据格式,实现无损切换。
当执行主体为源eNB时,
图4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方法流程示意图,包括:
步骤41:源eNB确定待重新编号的PDCP数据包。例如,下行时,源eNB将已发送但未收到UE正确接收确认的PDCP数据包作为待重新编号的PDCP数据包和/或未发送但已关联PDCP序列号的PDCP数据包作为待重新编号的PDCP数据包;或者,上行时,源eNB将本端非连续正确接收的PDCP数据包作为所述待重新编号的PDCP数据包。
步骤42:源eNB将所述待重新编号的PDCP数据包进行重新编号,使重新编号后的PDCP序列号在目标系统支持的范围内。
步骤43:源eNB将至少部分的PDCP数据包以及这些PDCP数据包重新编号后的PDCP序列号发送给目标eNB。
具体地,源eNB将全部的所述待重新编号的PDCP数据包和对应的重新编号后的PDCP序列号及对应的HFN值一起发送给目标eNB;或者,源eNB将部分或者全部的所述待重新编号的PDCP数据包和对应的重新编号后的PDCP序列号及待分配的下一个PDCP序列号和对应的HFN值发送给目标eNB。
其中,源eNB将部分或者全部的所述待重新编号的PDCP数据包和对应的重新编号后的PDCP序列号发送给目标eNB包括:
当SN′m+H×(HFN′m-HFN′1)-SN′1<N时,源eNB将全部的所述待重新编号的PDCP数据包和对应的重新编号后的PDCP序列号发送给目标eNB;
当SN′m+H×(HFN′m-HFN′1)-SN′1≥N时,源eNB将第一部分的PDCP数据包和对应的重新编号后的PDCP序列号发送给目标eNB;源eNB将第二部分的PDCP数据包中已收到UE正确接收确认的PDCP数据包用假包填充后,将包括所述假包的所述第二部分的PDCP数据包按序发送给目标eNB;
所述第一部分的PDCP数据包满足如下条件:
SN′i+H×(HFN′i-HFN′1)-SN′1<N且1≤i≤m;
所述第二部分的PDCP数据包满足如下条件:
SN′j+H×(HFN′j-HFN′1)-SN′1≥N且1≤j≤m;
其中,SN′i为重新编号后的PDCP序列号,属于第一部分;SN′j为重新编号后的PDCP序列号,属于第二部分;HFN′i为对应SN′i的HFN值;HFN′j为对应SN′j的HFN值;当采用PDCP序列号扩展方式时,SN′1为第一个待重新编号的PDCP数据包重新编号后的PDCP序列号,当采用PDCP SDU聚合方式时,SN′1为第一个待重新编号的PDCP数据包中第一个PDCP SDU重新编号后的PDCP序列号;HFN′1为对应SN′1的HFN值;当采用PDCP序列号扩展方式时,SN′m为最后一个待重新编号的PDCP数据包重新编号后的PDCP序列号,当采用PDCP SDU聚合方式时,SN′m为最后一个待重新编号的PDCP数据包中最后一个PDCP SDU重新编号后的PDCP序列号;HFN′m为对应SN′m的HFN值;N∈[N0,H],N0为目标eNB采用的重排序窗的长度,H为目标eNB采用的PDCP序列号的长度,m为待重新编号的PDCP数据包对应的PDCP SDU的总个数。
本实施例中源eNB通过重新进行编号,可以支持切换后系统的数据格式,实现无损切换。
当执行主体为目标eNB时,
图5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方法流程示意图,包括:
步骤51:目标eNB接收源eNB发送的PDCP数据包和对应的重新编号后的PDCP序列号及对应的HFN值,该PDCP数据包为PDCP SDU或者PDCP PDU。
步骤52:目标eNB将从源eNB接收的PDCP数据包和对应的重新编号后的PDCP序列号转发给UE。
本实施例中目标eNB通过重新进行编号,可以支持切换后系统的数据格式,实现无损切换。
在上述各单侧的处理流程的基础上,并考虑系统中各设备之间的配合问题,以下行数据为例,本发明实施例对于整个系统可以包括如下几种场景:
图6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方法流程示意图,包括:
步骤601:LTE-A系统的源eNB向UE发送切换命令,该切换命令中携带基准序列号B。
其中,切换命令为一种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信令,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的RRC信令携带该基准序列号,例如用RRC连接重配置消息等。此外,基准序列号B也可以用其他单独的信令发送给UE,所采用的信令格式可以是物理层信令、MAC控制PDU信令、RRC消息、或者PDCP控制PDU信令。
基准序列号可以为源eNB第一个未收到UE发送的正确接收确认的PDCP序列号,或者为最后一个收到UE发送的正确接收确认的PDCP序列号,或者也可以是eNB指定的第一个未收到UE发送的正确接收确认的PDCP序列号或者最后一个收到UE发送的正确接收确认的PDCP序列号之前的任意一个PDCP序列号。在下行数据传输时,eNB将PDCP数据包发送给UE,这些数据包中对应携带PDCP序列号(SN),之后UE会向eNB反馈这些数据包的接收状况,例如,反馈状态报告,该状态报告中携带SN与ACK(正确接收确认)或者NACK(未正确接收确认)与PDCP数据包之间的对应关系,其中,ACK表示UE正确接收到了该SN对应的PDCP数据包,NACK表示UE未正确接收该SN对应的PDCP数据包。
步骤602:源eNB根据该基准序列号对源eNB侧待重新编号的PDCP数据包进行重新编号及分配对应的HFN值。
其中,待重新编号的PDCP数据包可以为待重新编号的PDCP SDU(不采用聚合的方式时)或者待重新编号的PDCP PDU(采用聚合的方式时)。
待重新编号的PDCP数据包包括:第一种,已发送给UE但未收到UE正确接收确认的PDCP数据包,或者,第二种,未发送给UE但是已关联了LTE-A系统的PDCP序列号的PDCP数据包。
对于第二种待重新编号的数据包,源eNB可以取消已关联的PDCP序列号,之后,按序发送给目标eNB。或者源eNB也可以对已关联的PDCP序列号进行重新编号。
对于待重新编号的数据包可以采用如下方式进行重新编号:
方式一:当LTE-A系统采用扩展PDCP序列号的长度的方式时,即源系统的PDCP序列号的长度与目标系统的PDCP序列号的长度不同时,
待重新编号的PDCP数据包中的PDCP SDU进行重新编号的计算
公式为:SN′l=(SNl+H0×(HFNl-HFN1)-B)mod(H),1≤l≤p;
重新编号后的PDCP序列号对应的HFN值的计算公式可以为:
Figure BDA0000063742540000091
1≤l≤p;
其中,SN′l为该方式下第l个待重新编号的PDCP数据包重新编号后的PDCP序列号;HFN′l为对应SN′l的HFN值;SNl为第l个待重新编号的PDCP数据包在源系统中的原始序列号;HFNl为对应SNl的原始HFN值;HFN1为对应第一个待重新编号的PDCP数据包在源系统中的原始HFN值;H0为源系统采用的PDCP序列号的长度;H为目标eNB采用的PDCP序列号的长度;p为待重新编号的PDCP数据包的总个数;B为基准序列号;(**)mod(*)表示取模运算;
Figure BDA0000063742540000101
表示向上取整运算(参数含义下同)。
可替换的,如果LTE-A系统和LTE系统的SN+HFN占用的总的比特数不变,由于LTE-A系统的SN比LTE系统的SN占用的比特数值大(例如,LTE-A可以使用14bit SN),因此,LTE-A系统的HFN将占用比LTE系统少的比特数。因此,当从LTE系统向LTE-A系统的切换过程时,切换前UE在LTE系统正在使用的HFN值很可能超出LTE-A系统支持的范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用如下计算公式:
当HFNl≤HFNmax时,
Figure BDA0000063742540000102
当HFNl>HFNmax时,
Figure BDA0000063742540000103
其中,HFNmax为LTE-A系统能够支持的最大HFN值,
Figure BDA0000063742540000104
为对HFNl重置后的值,可以为0,也可以为小于等于HFNmax的任一值,
Figure BDA0000063742540000105
表示向下取整运算其余参数定义可参照上述的描述。
方式二:当从LTE-A系统切换到LTE系统且LTE-A系统采用相同的聚合个数时,即当源系统的PDCP数据包采用聚合的方式而目标系统不采用聚合的方式,且源系统的经过聚合的PDCP数据包中所聚合的PDCPSDU的个数相同时,
待重新编号的PDCP数据包中的PDCP SDU进行重新编号的计算公式为:SN′l,K=((SNl+H0×(HFNl-HFN1)-B)×L+K-1)mod(H),
1≤l≤p,1≤K≤L;
重新编号后的PDCP序列号对应的HFN值的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0063742540000111
1≤l≤p,1≤K≤L;
其中,SN′l,K为该方式下第l个待重新编号的经过聚合的PDCP数据包中的第K个PDCP SDU重新编号后的PDCP序列号;HFN′l,K为对应SN′l,K的HFN值;K表示源系统采用聚合形式时待重新编号的经过聚合的PDCP数据包中的第K个PDCP SDU;L为源系统采用聚合形式时各个经过聚合的PDCP数据包聚合的PDCP SDU的个数;其余参数定义可参照上述的描述。
步骤603:源eNB获取最后一个重新编号后的PDCP数据包与第一个重新编号的PDCP数据包之间的间隔S及预设的阈值N。
其中,S的表达式为:SN′m+H×(HFN′m-HFN′1)-SN′1
预设的N∈[N0,H];
S表达式中涉及的参数的含义可以参见步骤43中的描述。
步骤604:源eNB判断S是否小于N,若是,执行步骤605,否则,执行步骤606。
步骤605:源eNB将全部的待重新编号的PDCP数据包及对应的重新编号后的PDCP序列号发送给LTE系统中的目标eNB,并将待分配的下一个SN和相应的HFN值发送给目标eNB。之后,执行步骤608。
即此时发送给目标eNB的为:m个重新编号后的PDCP数据包以及他们对应的序列号SN′,及待分配的SN″和HFN″,可以简记为:m×(DATA+SN′)+SN″+HFN″,DATA代表PDCP数据包。其中,SN′表示重新编号后的PDCP数据包对应的PDCP序列号(下同),SN″表示下一个待分配的PDCP序列号的值,HFN″表示下一个待分配的PDCP序列号对应的待分配的HFN的值。
步骤606:源eNB将第一部分的PDCP数据包和对应的重新编号后的PDCP序列号发送给目标eNB,将第二部分的PDCP数据包中已收到UE正确接收确认的PDCP数据包用假包填充后,将包括所述假包的所述第二部分的PDCP数据包按序发送给目标eNB,并将待分配的下一个SN和对应的HFN值发送给目标eNB。
其中,第一部分的PDCP数据包满足如下条件:
SN′i+H×(HFN′i-HFN′1)-SN′1<N且1≤i≤m;
第二部分的PDCP数据包满足如下条件:
SN′j+H×(HFN′j-HFN′1)-SN′1≥N且1≤j≤m;
其中,上述参数的含义可参见步骤43。
即此时发送给目标eNB的为:m1个第一部分的PDCP数据包以及他们对应的序列号SN′,m2个第二部分的PDCP数据包以及源eNB构造的假包,及待分配的SN″和HFN″,可以简记为:m1×(DATA1+SN′)+m2×(DATA2)+SN″+HFN″,DATA1代表第一部分PDCP数据包,DATA2代表第二部分PDCP数据包及源eNB构造的假包,其中,SN′表示重新编号后的第一部分PDCP数据包对应的PDCP序列号(下同),SN″表示下一个待分配的PDCP序列号的值,HFN″表示下一个待分配的PDCP序列号对应的待分配的HFN的值。
其中,假包可以是源eNB重新构造的PDCP SDU,该PDCP SDU可以是仅有数据包包头而没有具体负荷的数据包。也可以是其他的未被UE正确接收确认的PDCP SDU或者未向UE发送的数据包,也可以是已被UE正确接收确认的PDCP SDU。
为了减少假包的数量,可以在源eNB做出切换UE到LTE系统的决定时,则源eNB即停止清除已经正确接收的PDCP数据包,或者停止清除序列号大于N的PDCP数据包,也就说,即使源eNB获知某些PDCP数据包已经被UE正确接收,源eNB也不清除这部分PDCP数据包。相应地,这部分数据待UE切换成功以后,或者待接收到目标eNB发送的资源释放命令时才予以清除,或者是这部分数据在转发给目标eNB之后再进行清除。同样地,对于上行,当源eNB做出切换决定时,源eNB可以向UE发送一条命令,通知UE暂时缓存上行已经接收的源eNB反馈的正确接收确认的PDCP数据包,即,即使UE接收到正确的已接收确认信息,UE也不清除这部分PDCP数据包;可选地,UE可以设置一个定时器,在接收到上述命令时启动定时器,当定时器到期时清除这些已经确认被正确接收的PDCP数据包,或者UE在切换到目标eNB之后,UE根据接收的PDCP状态报告清除已经被正确接收的PDCP数据包。对于没有在PDCP状态报告中指示的已经被正确接收的数据包,UE重新向目标eNB发送。
步骤607:目标eNB对没有SN的PDCP数据包进行编号并得到对应的HFN值,进一步地对从核心网新来的数据进行编号并得到对应的HFN值。
具体可以为:从所述待分配的下一个PDCP序列号和该序列号对应的HFN值开始,按序对所述没有PDCP序列号的PDCP数据包以及从核心网新来的数据包进行顺序编号,并维护与SN对应的HFN值。
步骤608:目标eNB将携带有PDCP序列号(SN)的PDCP数据包发送给UE。
步骤609:UE根据该基准序列号对UE侧待重新编号的PDCP数据包进行重新编号。其中,UE侧待重新编号的PDCP数据包为UE非连续正确接收的源eNB发送的PDCP数据包。具体的运算方式可以采用源eNB侧的运算公式进行处理,不再赘述。
可以理解的是,步骤609和步骤602-608间的先后顺序可以进行调整。
步骤610:UE接收目标eNB发送的携带有SN的PDCP数据包,进行数据处理。例如,丢弃与本端重新编号后的PDCP序列号相同的该目标eNB发送的PDCP数据包,或者,丢弃小于UE期望接收的PDCP序列号的PDCP数据包。
步骤611:UE向所述目标eNB发送接收状态报告。
接收状态报告可以具体参见步骤34中的描述。
本实施例只传输一个SN和HFN,可以节省源eNB和目标eNB之间的信令资源。
图7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方法流程示意图,包括:
步骤701-702:与步骤601-602相同,不再赘述。
步骤703:源eNB将重新编号后的SN及HFN及重新编号后的PDCP数据包一起发送给目标eNB。即此时发送给目标eNB的为:m×(DATA+SN′+HFN′),其中,HFN′为SN′对应的HFN值。
步骤704-707:与步骤608-611相同,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将每个数据包的HFN值都传输给目标eNB,从而可以避免目标eNB侧数据包序列号模糊不清的问题。
图8为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方法流程示意图,包括:
步骤801:与步骤601相同,不再赘述。
步骤802:源eNB将未收到UE正确接收确认的PDCP数据包之间的已收到UE正确接收确认的PDCP数据包用假包填充后,将包括所述假包的所述未收到UE正确接收确认的PDCP数据包之间的PDCP数据包按序发送给目标eNB,并将待分配的下一个SN和对应的HFN值发送给目标eNB。即此时发送给目标eNB的为:m×(DATA)+SN″+HFN″。
其中,SN″为下一个待分配的PDCP序列号,HFN″为该PDCP序列号对应的HFN值。
源eNB在切换命令中,或者切换前将所述第一个未接收到UE正确接收确认的PDCP数据包的序列号发送给UE,同时源eNB也将下一个待分配的PDCP序列号,或者下一个待分配的PDCP序列号以及该序列号对应的HFN值发送给UE,UE基于上述接收到的序列号和/或HFN值,对当前缓存中乱序正确接收的PDCP数据包进行重新编号。
步骤803-807:与步骤607-611对应相同,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由目标eNB进行编号,源eNB之间转发不带SN的数据包,可以减轻源eNB的负担。
上述第六-八实施例采用基准序列号的方式,在重新编号时也可以不采用基准序列号,而直接用原始的SN进行重新编号。
在重新编号时采用如下计算公式替代上述包含B的计算公式:
当源系统采用的PDCP序列号的长度与目标系统采用的PDCP序列号的长度不同时,
对所述待重新编号的PDCP数据包进行重新编号的计算公式为:
SN′i=(SNl+H0×(HFNl-HFN1))mod(H),1≤l≤p;
获取与所述重新编号后的PDCP序列号对应的HFN值的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0063742540000151
1≤l≤p;
或者,
Figure BDA0000063742540000152
1≤l≤p;
当源系统的PDCP数据包采用聚合的方式而目标系统不采用聚合的方式且源系统的经过聚合的PDCP数据包中所聚合的PDCP SDU的个数相同时,
对所述待重新编号的PDCP数据包进行重新编号的计算公式为:
SN′l,K=((SNl+H0×(HFNl-HFN1))×L+K-1)mod(H),
1≤l≤p,1≤K≤L;
获取与所述重新编号后的PDCP序列号对应的HFN值的计算公式为:
1≤l≤p,1≤K≤L。
或者,
Figure BDA0000063742540000161
1≤l≤p,1≤K≤L。
由于本实施例不采用基准序列号,因此在切换命令中无需携带B,除上述区别之外,本实施例的步骤和流程与上述第六-八实施例对应相同,不再赘述。
当聚合情况下每个PDCP数据包的聚合个数不同时,可以是源eNB通知UE每个PDCP数据包的聚合个数。
图9为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方法流程示意图,包括:
步骤901:源eNB向UE发送切换命令,其中携带已向UE发送的每个PDCP数据包的聚合个数,聚合个数采用L1,...Ln表示,n为已向UE发送的PDCP数据包的个数,包括被UE正确接收的PDCP数据包和未被UE正确接收的PDCP数据包。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采用其他的RRC消息,MAC控制PDU信令或者PDCP控制PDU信令来携带上述的聚合个数。
步骤902:源eNB根据不同的聚合个数对源eNB侧待重新编号的PDCP数据包进行重新编号,还可以进一步包括获取对应的HFN值。
情形一、当不采用基准序列号时,
(1)重新编号的计算公式为:
当HFNl=HFN1时, SN l , K ′ = ( Σ x = 0 SN l - 1 L x 1 + K - 1 ) mod ( H ) , 1≤l≤p, 1 ≤ K ≤ L SN l ;
当HFNl-HFN1=1时, SN l , K ′ = ( Σ x = 0 H 0 - 1 L x 1 + Σ x = 0 SN l - 1 L x l + K - 1 ) mod ( H ) , 1≤l≤p, 1 ≤ K ≤ L SN l ;
其中,
Figure BDA0000063742540000166
为HFN值为HFN1且在源系统中的原始PDCP序列号为x的PDCP数据包的聚合个数,为HFN值为HFNl且在源系统中的原始PDCP序列号为x的PDCP数据包的聚合个数,其余参数定义可参见上述。
(2)获取对应的HFN值的计算公式为:
当HFNl=HFN1时,
Figure BDA0000063742540000171
1≤l≤p, 1 ≤ K ≤ L SN l ;
或者,
Figure BDA0000063742540000173
1≤l≤p, 1 ≤ K ≤ L SN l ;
当HFNl-HFN1=1时,
Figure BDA0000063742540000175
1≤l≤p, 1 ≤ K ≤ L SN l ;
或者,1≤l≤p, 1 ≤ K ≤ L SN l ;
情形二、当采用基准序列号时,
(1)重新编号的计算公式为:
当HFNl=HFN1时, SN l , K ′ = ( Σ x = 0 SN l - 1 L x 1 + K - 1 ) mod ( H ) , 1≤l≤p, 1 ≤ K ≤ L SN l ;
当HFNl-HFN1=1时, SN l , K ′ = ( Σ x = 0 H 0 - 1 L x 1 + Σ x = 0 SN l - 1 L x l + K - 1 ) mod ( H ) , 1≤l≤p, 1 ≤ K ≤ L SN l ;
(2)获取对应的HFN值的计算公式为:
当HFNl=HFN1时,
Figure BDA00000637425400001713
1≤l≤p, 1 ≤ K ≤ L SN l ;
或者,1≤l≤p, 1 ≤ K ≤ L SN l ;
当HFNl-HFN1=1时,
Figure BDA0000063742540000183
1≤l≤p, 1 ≤ K ≤ L SN l ;
或者,1≤l≤p, 1 ≤ K ≤ L SN l .
此外,在采用基准序列号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下面的重新编号方式:
(1)重新编号的计算公式为:
当HFNl=HFN1时, SN l , K ′ = ( Σ x = 0 SN l - 1 L x 1 + ( K - 1 ) - B ) mod ( H ) , 1≤l≤p, 1 ≤ K ≤ L SN l ;
当HFNl-HFN1=1时, SN l , K ′ = ( Σ x = B H 0 - 1 L x 1 + Σ x = 0 SN l - 1 L x l + ( K - 1 ) - B ) mod ( H ) , 1≤l≤p, 1 ≤ K ≤ L SN l ;
(2)获取对应的HFN值的计算公式为:
当HFNl=HFN1时,
Figure BDA00000637425400001811
1≤l≤p, 1 ≤ K ≤ L SN l ;
当HFNl-HFN1=1时,
Figure BDA00000637425400001813
1≤l≤p, 1 ≤ K ≤ L SN l .
步骤903-908:与步骤603-608对应相同,不再赘述。
步骤909:UE源eNB根据不同的聚合个数对源eNB侧待重新编号的PDCP数据包进行重新编号,还可以进一步包括获取对应的HFN值。
计算公式可参见步骤902,不再赘述。
步骤910-911:与步骤610-611对应相同,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通过通知不同PDCP数据包的聚合个数,可以提高适用范围。
可以理解的是,当不同PDCP数据包的聚合个数不同的情况也可以适用于第七-八实施例的场景中,此时,可以参照第九实施例的原理进行处理。
上述描述了下行数据时的具体流程,上行可参照执行,不再赘述。
图10为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包括确定模块101、编号模块102,确定模块101用于当需要切换到PDCP序列号编号方式不同的目标系统时,确定待重新编号的PDCP数据包;编号模块102与确定模块101连接,用于对所述待重新编号的PDCP数据包进行重新编号,使重新编号后的PDCP序列号在所述目标系统支持的范围内。
具体地,该装置可以为UE;
此时,确定模块101具体用于当数据传输为下行时,将本端非连续正确接收的PDCP数据包作为所述待重新编号的PDCP数据包;或者,确定模块101具体用于当数据传输为上行时,将已发送但未收到源基站正确接收确认的PDCP数据包作为所述待重新编号的PDCP数据包。
还可以包括计算模块;计算模块与编号模块连接,用于计算与所述重新编号后的PDCP序列号对应的HFN值,以根据所述超帧号值和所述重新编号后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序列号按序递交数据。
该装置为UE时,还可以是:确定模块101具体用于将未发送但已关联源系统的PDCP序列号的PDCP数据包作为所述待重新编号的PDCP数据包;编号模块102具体用于取消所述待重新编号的PDCP数据包的已关联的PDCP序列号;此时所述装置还可以包括:发送模块,用于将取消PDCP序列号后的所述PDCP数据包发送给目标基站。
或者,
该装置可以为基站;
此时,确定模块101具体用于当数据传输为下行时,将已发送但未收到UE正确接收确认的PDCP数据包作为所述待重新编号的PDCP数据包;或者,确定模块101具体用于将本端非连续正确接收的PDCP数据包作为所述待重新编号的PDCP数据包。
还可以包括:数据发送模块,数据发送模块与所述编号模块连接,用于将全部的所述待重新编号的PDCP数据包和对应的重新编号后的PDCP序列号及对应的HFN值一起发送给目标基站;或者,所述数据发送模块用于将部分或者全部的所述待重新编号的PDCP数据包和对应的重新编号后的PDCP序列号及待分配的下一个PDCP序列号和对应的HFN值发送给目标基站。
该装置为基站时,还可以是:确定模块101具体用于将未发送但已关联源系统的PDCP序列号的PDCP数据包作为所述待重新编号的PDCP数据包;编号模块102具体用于取消所述待重新编号的PDCP数据包的已关联的PDCP序列号;此时所述装置还可以包括:发送模块,用于将取消PDCP序列号后的所述PDCP数据包发送给目标基站。
本实施例通过重新编号,使重新编号后的PDCP序列号在目标系统支持的范围内,可以保证切换后目标系统和UE格式相同,实现无损切换。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等同替换亦不能使修改后的技术方案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20)

1.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当需要切换到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序列号编号方式不同的目标系统时,确定待重新编号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数据包;
对所述待重新编号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数据包进行重新编号,使重新编号后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序列号在所述目标系统支持的范围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待重新编号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数据包进行重新编号包括:
当采用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序列号扩展方式时,对所述待重新编号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数据包进行重新编号,所述分组数据汇聚协议数据包为分组数据汇聚协议业务数据单元或者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协议数据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待重新编号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数据包进行重新编号包括:
当采用分组数据汇聚协议业务数据单元聚合方式时,对所述待重新编号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数据包中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业务数据单元进行重新编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待重新编号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数据包包括:
当数据传输为下行时,用户设备将本端非连续正确接收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数据包作为所述待重新编号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数据包;
或者,
当数据传输为上行时,用户设备将已发送但未收到源基站正确接收确认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数据包作为所述待重新编号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数据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当数据传输为下行时,用户设备接收目标基站发送的携带有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序列号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数据包,丢弃与本端重新编号后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序列号相同的所述目标基站发送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数据包。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当数据传输为下行时,用户设备向目标基站发送分组数据汇聚协议数据包的接收状态报告,所述接收状态报告中包含重新编号后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序列号满足如下条件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数据包的接收状态信息,
S N i &prime; + H &times; ( HF N i &prime; - HF N 1 &prime; ) - S N 1 &prime; < N 且1≤i≤m;
或者,
当数据传输为上行时,用户设备接收目标基站发送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数据包的接收状态报告,所述接收状态报告中包含重新编号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序列号满足如下条件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数据包的接收状态信息,
S N i &prime; + H &times; ( HF N i &prime; - HF N 1 &prime; ) - S N 1 &prime; < N 且1≤i≤m;
所述分组数据汇聚协议数据包的接收状态信息用于表示该分组数据汇聚协议数据包是否已经被正确接收;
其中,为第i个重新编号后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序列号;
Figure FDA00002894229800024
为对应
Figure FDA00002894229800025
的超帧号值;当采用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序列号扩展方式时,
Figure FDA00002894229800026
为第一个待重新编号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数据包重新编号后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序列号,当采用分组数据汇聚协议业务数据单元聚合方式时,
Figure FDA00002894229800027
为第一个待重新编号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数据包中第一个分组数据汇聚协议业务数据单元重新编号后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序列号;
Figure FDA00002894229800028
为对应
Figure FDA00002894229800029
的超帧号值;N∈[N0,H],N0为目标基站采用的重排序窗的长度,H为目标基站采用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序列号的长度;m为待重新编号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数据包对应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业务数据单元的总个数。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待重新编号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数据包包括:
当数据传输为下行时,源基站将已发送但未收到用户设备正确接收确认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数据包作为所述待重新编号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数据包;
或者,
当数据传输为上行时,源基站将本端非连续正确接收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数据包作为所述待重新编号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数据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源基站将全部的所述待重新编号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数据包和对应的重新编号后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序列号及对应的超帧号值一起发送给目标基站;
或者,
源基站将部分或者全部的所述待重新编号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数据包和对应的重新编号后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序列号及待分配的下一个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序列号和对应的超帧号值发送给目标基站。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源基站将部分或者全部的所述待重新编号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数据包和对应的重新编号后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序列号发送给目标基站包括:
S N m &prime; + H &times; ( HF N m &prime; - HF N 1 &prime; ) - S N 1 &prime; < N 时,
源基站将全部的所述待重新编号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数据包中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业务数据单元和对应的重新编号后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序列号发送给目标基站;
S N m &prime; + H &times; ( HF N m &prime; - HF N 1 &prime; ) - S N 1 &prime; &GreaterEqual; N 时,
源基站将第一部分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业务数据单元和对应的重新编号后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序列号发送给目标基站;
源基站将第二部分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业务数据单元中已收到用户设备正确接收确认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业务数据单元用假包填充后,将包括所述假包的所述第二部分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业务数据单元按序发送给目标基站;
所述第一部分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业务数据单元满足如下条件:
S N i &prime; + H &times; ( HF N i &prime; - HF N 1 &prime; ) - S N 1 &prime; < N 且1≤i≤m;
所述第二部分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业务数据单元满足如下条件:
S N j &prime; + H &times; ( HF N j &prime; - HF N 1 &prime; ) - S N 1 &prime; &GreaterEqual; N 且1≤j≤m;
其中,
Figure FDA00002894229800043
为第i个重新编号后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序列号,属于第一部分;
Figure FDA00002894229800044
为第j个重新编号后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序列号,属于第二部分;
Figure FDA00002894229800045
为对应
Figure FDA00002894229800046
的超帧号值;
Figure FDA00002894229800047
为对应
Figure FDA00002894229800048
的超帧号值;当采用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序列号扩展方式时,
Figure FDA00002894229800049
为第一个待重新编号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数据包重新编号后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序列号,当采用分组数据汇聚协议业务数据单元聚合方式时,
Figure FDA000028942298000410
为第一个待重新编号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数据包中第一个分组数据汇聚协议业务数据单元重新编号后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序列号;
Figure FDA000028942298000411
为对应的超帧号值;当采用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序列号扩展方式时,
Figure FDA000028942298000413
为最后一个待重新编号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数据包重新编号后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序列号,当采用分组数据汇聚协议业务数据单元聚合方式时,
Figure FDA000028942298000414
为最后一个待重新编号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数据包中最后一个分组数据汇聚协议业务数据单元重新编号后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序列号;
Figure FDA000028942298000415
为对应
Figure FDA000028942298000416
的超帧号值;N∈[N0,H],N0为目标系统采用的重排序窗的长度,H为目标系统采用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序列号的长度,m为待重新编号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数据包对应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业务数据单元的总个数。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源系统采用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序列号的长度与目标系统采用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序列号的长度不同时,
对所述待重新编号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数据包进行重新编号的计算公式为:
S N l &prime; = ( S N l + H 0 &times; ( HF N l - HF N 1 ) ) mod ( H ) , 1≤l≤p;
或者,
S N l &prime; = ( S N l + H 0 &times; ( HF N l - HF N 1 ) - B ) mod ( H ) , 1≤l≤p;
其中,
Figure FDA00002894229800053
为重新编号后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序列号;SNl为第l个待重新编号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数据包在源系统中的原始序列号;HFNl为对应SNl的原始超帧号值;HFN1为对应第一个待重新编号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数据包在源系统中的原始超帧号值;H0为源系统采用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序列号的长度;H为目标系统采用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序列号的长度;p为待重新编号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数据包的总个数;B为基准序列号;(**)mod(*)表示取模运算。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源系统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数据包采用聚合的方式而目标系统不采用聚合的方式且源系统的经过聚合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数据包中所聚合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业务数据单元的个数相同时,
对所述待重新编号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数据包进行重新编号的计算公式为:
S N l , K &prime; = ( ( S N l + H 0 &times; ( HF N l - HF N 1 ) ) &times; L + K - 1 ) mod ( H ) , 1≤l≤p,1≤K≤L;
或者,
S N l , K &prime; = ( ( S N l + H 0 &times; ( HF N l - HF N 1 ) - B ) &times; L + K - 1 ) mod ( H ) , 1≤l≤p,1≤K≤L;
其中,为重新编号后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序列号;SNl为第l个待重新编号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数据包在源系统中的原始序列号;HFNl为对应SNl的原始超帧号值;HFN1为对应第一个待重新编号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数据包在源系统中的原始超帧号值;H0为源系统采用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序列号的长度;H为目标系统采用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序列号的长度;p为待重新编号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数据包的总个数;K表示源系统采用聚合形式时待重新编号的经过聚合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数据包中的第K个分组数据汇聚协议业务数据单元;L为源系统采用聚合形式时各个经过聚合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数据包聚合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业务数据单元的个数;B为基准序列号;(**)mod(*)表示取模运算。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准序列号携带在无线资源控制信令中,所述无线资源控制信令为切换命令或者重配置消息。
13.根据权利要求1-11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计算与所述重新编号后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序列号对应的超帧号值,以根据所述超帧号值和所述重新编号后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序列号按序递交数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源系统采用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序列号的长度与目标系统采用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序列号的长度不同时,
所述计算与所述重新编号后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序列号对应的超帧号值的计算公式为:
Figure FDA00002894229800061
1≤l≤p;
或者,
Figure FDA00002894229800062
1≤l≤p;
或者,
Figure FDA00002894229800071
1≤l≤p;
或者,
当HFNl≤HFNmax时,
Figure FDA00002894229800072
当HFNl>HFNmax时,
Figure FDA00002894229800073
或者,
当源系统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数据包采用聚合的方式而目标系统不采用聚合的方式且源系统的经过聚合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数据包中所聚合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业务数据单元的个数相同时,
所述计算与所述重新编号后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序列号对应的超帧号值的计算公式为:
1≤l≤p,1≤K≤L;
或者,
Figure FDA00002894229800075
1≤l≤p,1≤K≤L;
或者,
Figure FDA00002894229800076
1≤l≤p,1≤K≤L;
其中,
Figure FDA00002894229800077
分别为上述两种情况下的重新编号后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序列号对应的超帧号值;SNl为第l个待重新编号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数据包在源系统中的原始序列号;HFNl为对应SNl的原始超帧号值;HFN1为对应第一个待重新编号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数据包在源系统中的原始超帧号值;HFNmax为目标系统能够支持的最大超帧号值,为对HFNl重置后的值;H0为源系统采用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序列号的长度;H为目标系统采用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序列号的长度;p为待重新编号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数据包的总个数;K表示源系统采用聚合形式时待重新编号的经过聚合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数据包中的第K个分组数据汇聚协议业务数据单元;L为源系统采用聚合形式时各个经过聚合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数据包聚合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业务数据单元的个数;B为基准序列号;
Figure FDA00002894229800081
表示向上取整运算,
Figure FDA00002894229800082
表示向下取整运算。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确定待重新编号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数据包包括:
源基站或者用户设备将未发送但已关联源系统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序列号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数据包作为所述待重新编号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数据包;
所述对所述待重新编号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数据包进行重新编号包
括:
源基站或者用户设备取消所述待重新编号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数据包的已关联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序列号;
所述方法还包括:
源基站或者用户设备将取消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序列号后的所述分组数据汇聚协议数据包发送给目标基站。
16.一种数据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模块,用于当需要切换到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序列号编号方式不同的目标系统时,确定待重新编号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数据包;
编号模块,用于对所述待重新编号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数据包进行重新编号,使重新编号后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序列号在所述目标系统支持的范围内。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确定模块具体用于当数据传输为下行时将本端非连续正确接收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数据包作为所述待重新编号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数据包;或者,当数据传输为上行时,将已发送但未收到源基站正确接收确认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数据包作为所述待重新编号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数据包。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计算模块,与所述编号模块连接,用于计算与所述重新编号后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序列号对应的超帧号值,以根据所述超帧号值和所述重新编号后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序列号按序递交数据。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确定模块用于当数据传输为下行时,将已发送但未收到用户设备正确接收确认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数据包作为所述待重新编号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数据包;或者,当数据传输为上行时,将本端非连续正确接收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数据包作为所述待重新编号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数据包。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数据发送模块,用于将全部的所述待重新编号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数据包和对应的重新编号后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序列号及对应的超帧号值一起发送给目标基站;或者,用于将部分或者全部的所述待重新编号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数据包和对应的重新编号后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序列号及待分配的下一个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序列号和对应的超帧号值发送给目标基站。
CN200980147157.4A 2009-08-14 2009-08-14 数据处理方法和装置 Active CN10223972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09/073265 WO2011017849A1 (zh) 2009-08-14 2009-08-14 数据处理方法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39728A CN102239728A (zh) 2011-11-09
CN102239728B true CN102239728B (zh) 2013-09-25

Family

ID=435858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47157.4A Active CN102239728B (zh) 2009-08-14 2009-08-14 数据处理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2239728B (zh)
WO (1) WO2011017849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12628A (zh) * 2017-02-24 2018-09-07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被用于基站、ue中的用于高层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092579B1 (ko) 2011-08-22 2020-03-24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복수 개의 주파수 밴드 지원 방법 및 장치
CN104137600B (zh) 2012-01-09 2018-10-1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记录的方法和装置
KR20150018531A (ko) 2012-05-09 2015-02-2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불연속 수신을 제어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CN109982378A (zh) * 2012-05-21 2019-07-05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传送和接收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JP5859394B2 (ja) * 2012-07-20 2016-02-10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移動通信方法
CN104426638B (zh) * 2013-08-20 2017-11-10 联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递交方法和装置
CN104753629B (zh) * 2013-12-26 2018-03-30 联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递交方法和装置
CN104219719B (zh) * 2014-09-19 2018-01-09 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基站切换方法和系统
CN107534617B (zh) * 2015-05-06 2021-12-21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在适于多径多跳的无线通信网络中处理数据分组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US20210297915A1 (en) * 2016-08-11 2021-09-23 Nokia Technologies Oy 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 (pdcp) protocol data unit (pdu) handling for mobility between new radio access technology and long term evolution
WO2018126449A1 (zh) * 2017-01-06 2018-07-12 富士通株式会社 数据传输窗口变换的方法及其装置、通信系统
CN108391297B (zh) * 2017-02-03 2021-02-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设备切换方法及设备、承载配置方法及设备、通信系统
WO2018152751A1 (zh) * 2017-02-23 2018-08-30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配置pdcp实体的方法、接收装置和发送装置
CN109429269B (zh) * 2017-08-22 2022-02-22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序列号动态调整方法、装置和基站
CN114499749A (zh) * 2020-11-13 2022-05-13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及其相关设备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048072A1 (en) * 2006-10-19 2008-04-2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handover using 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 (pdcp) reordering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08157631A2 (en) * 2007-06-18 2008-12-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dcp reordering at handoff
CN101400156A (zh) * 2007-09-29 2009-04-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s1切换的下行及上行数据包转发方法
CN101415219A (zh) * 2007-10-19 2009-04-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处理的方法、系统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477719B2 (en) * 2007-10-01 2013-07-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n-order delivery in downlink during handover
CN101267440B (zh) * 2008-05-07 2012-06-2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无损重定位方法和系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048072A1 (en) * 2006-10-19 2008-04-2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handover using 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 (pdcp) reordering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08157631A2 (en) * 2007-06-18 2008-12-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dcp reordering at handoff
CN101400156A (zh) * 2007-09-29 2009-04-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s1切换的下行及上行数据包转发方法
CN101415219A (zh) * 2007-10-19 2009-04-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处理的方法、系统和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12628A (zh) * 2017-02-24 2018-09-07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被用于基站、ue中的用于高层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1017849A1 (zh) 2011-02-17
CN102239728A (zh) 2011-1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39728B (zh) 数据处理方法和装置
US20240080713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0779356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ata using a plurality of carriers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2420991B1 (ko)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사용자 평면 동작을 관리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EP3665973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5281700B2 (ja) 無線装置とネットワーク間のデータユニットのシーケンスの送信のための無線通信方法
CN106134099B (zh) 用于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使用多个载波来发送和接收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JP5414741B2 (ja) ハイブリッド自動再送要求エンティティの操作方法
TWI646814B (zh)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related equipment
CN109075899B (zh) 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1472344B (zh) 资源释放方法、终端、网络侧设备及网络系统
CN104935414A (zh) 一种在双连接系统中传输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CN103974234A (zh) 用户设备能力信息传输方法、用户设备及网络设备
WO2016127666A1 (zh) 一种rlc数据包分流方法及基站
CN104519529A (zh) 一种用于对用户设备进行传输控制的方法、设备与系统
WO2017020302A1 (zh) 一种建立数据无线承载的方法及装置
EP3506540A1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network device and terminal device
CN107211394B (zh) 网络设备、用户设备和下行数据传输方法
EP2757724B1 (en)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fragments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fragments
CN104518851A (zh)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TWI797414B (zh) 用於行動性增強之方法及其使用者設備
CN103905143B (zh) 一种上行数据的处理方法及系统
KR20180107664A (ko) 이중 연결 네트워크에서의 연계 기지국의 데이터 전송 속도를 추정하는 방법 및 그 방법이 적용된 기지국
CN102611542A (zh) 数据重传方法及装置
CA3084839C (en) Cell handover method, network node and terminal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1109

Address after: Unit 2414-2416, main building, no.371, Wushan Road, Tianhe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GUANGDONG GAOHA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OPER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129 Bantian HUAWEI headquarters office building, Longgang District, Guangdong, Shenzhen

Patentee before: 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1109

Address after: 215500 No.13, Caotang Road, Changshu, Suzhou,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Changshu intellectual property operation center Co.,Ltd.

Address before: Unit 2414-2416, main building, no.371, Wushan Road, Tianhe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GUANGDONG GAOHA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OPERATION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15500 5th floor, building 4, 68 Lianfeng Road, Changfu street, Changshu City,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Changshu intellectual property operation center Co.,Ltd.

Address before: 215500 No.13, Caotang Road, Changshu, Suzhou,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Changshu intellectual property operation center Co.,Ltd.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