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38691A - 一种融合不同接入技术的通信系统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融合不同接入技术的通信系统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38691A
CN102238691A CN2011102089919A CN201110208991A CN102238691A CN 102238691 A CN102238691 A CN 102238691A CN 2011102089919 A CN2011102089919 A CN 2011102089919A CN 201110208991 A CN201110208991 A CN 201110208991A CN 102238691 A CN102238691 A CN 10223869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cess
convergent terminal
access switch
service
busin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0899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38691B (zh
Inventor
梁西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201110208991.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238691B/zh
Priority to US14/234,626 priority patent/US9319925B2/en
Priority to PCT/CN2011/079188 priority patent/WO2012151813A1/zh
Priority to EP11865116.5A priority patent/EP2739091B1/en
Publication of CN1022386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386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386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3869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26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based on location or mobi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02Processing of mobility data, e.g. registration information at HLR [Home Location Register] or VLR [Visitor Location Register]; Transfer of mobility data, e.g. between HLR, VLR or external networks
    • H04W8/04Registration at HLR or HSS [Home Subscriber Ser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18Selecting a network or a communication servi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55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 H04W36/0066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of control information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of networks in order to establish a new radio link in the target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6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multiple networks or having at least two operational modes, e.g. multi-mode termin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融合不同接入技术的通信系统及方法,包括:接入融合不同接入技术的网络,且需要进行业务时,融合终端通过接入网向融合接入交换机发送包含业务标识的业务请求消息;所述融合接入交换机依据收到的业务请求消息中的业务标识,获取业务服务器的地址,之后向业务服务器转发包含业务标识的业务请求消息;业务服务器与归属用户服务器(HSS)进行信息交互,确定能为所述融合终端对应的用户提供业务后,利用所述融合不同接入技术的网络提供业务。采用本发明的系统及方法,各种无线移动通信技术提供的网络能相互协作地提供通信业务,进而提升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一种融合不同接入技术的通信系统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网络通信的融合技术,特别是指一种融合不同接入技术的通信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公众无线移动通信技术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近30年过去了,公众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经历了模拟移动通信技术及数字移动通信技术两个时代。而数字移动通信技术又经历了第二代(2G)、第三代(3G)、以及第四代(4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并且,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数字移动通信技术将来还会有第五代及第六代移动通信技术等等。与此同时,还出现了无线保真(WiFi,Wireless Fidelity)、紫蜂(ZigBee)、以及蓝牙等近距离的无线通信技术。
其中,2G包括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communications)技术及码分多址(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技术,而3G包括宽带码分多址(WCDMA,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技术、CDMA-2000技术、时分同步码分多址(TD-SCDMA,TimeDivision-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技术,接下去的4G除了包括3G中的各种技术各自的长期演进(LTE,Long Term Evolution)技术外,还包括全球微波互联接入(WiMAX,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Access)技术。目前,上述这些技术在应用时,一种技术对应一个网络,网络之间可以互通,换句话说,处于两个网络的终端可以进行交互。但是,每个网络的设备、运维、管理,甚至是运营商均是相互独立的,用户必须使用不同的用户身份识别模块(SIM,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卡、不同的终端,甚至要向不同的运营商提出申请,才能得到不同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服务。
实际上,对于用户而言,需要的只是通信,即:将声音、文字、图片及视频等信息,以一定的服务质量,传送给所希望的接收者。至于使用什么样的通信技术实现信息的传送,则是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需要考虑的事情。
由于不同的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受自身技术限制,因此,所能提供的业务会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后出现的无线移动通信技术会兼容之前出现的无线移动通信技术,比如:到了3G、4G时代,通信带宽的大大提高使得视频类业务可以真正走向实用,但用户依然需要2G就已解决得很好的语音通信业务。再比如:相对于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MTS,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System)技术,通用分组无线服务(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的数据传输能力较差,但仍可以比较好地满足许多低带宽业务的需求。
另外,由于运营商的经营策略等原因,会出现不同的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无线覆盖范围可能有所不同,举个例子来说,3G尚未覆盖的地方,2G可能已经覆盖得非常好了。即使同时得到了同样好的覆盖,在某些突发和特殊条件下,也可能会出现一种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容量已经用完,而另一种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容量尚有富余,但由于终端和运营方面的原因,这些富余的通信资源却不能得到应用的情况。
并且,对于运营商,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不同会导致设备的不同,这样,必然会带来许多设备的重复建设。实际上,这些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不同多体现在无线通信部分,只占整个通信系统的一部分。由于不同的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诞生和发展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因此,对同样的用户通信需求,处理方法会有所区别。如果对这些无线移动通信技术进行综合分析、整理,无疑将会增大设备的共用程度,从而节约大量的资源和能源。
从上面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在现有技术中,不同的无线移动通信技术之间相互独立,终端一般只通过一种无线移动通信技术提供的网络进行通信业务,换句话说,现有的各种无线移动通信技术提供的网络不能协作提供通信业务,这样,会造成运维本较高、用户的体验差。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融合不同接入技术的通信系统及方法,能解决无线移动通信技术提供的网络不能协作提供通信业务的缺陷,进而提升用户体验。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融合不同接入技术的通信系统,该系统包括:融合终端、第一接入网、以及融合核心网;融合核心网进一步包括:第一融合接入交换机、业务服务器以及归属用户服务器(HSS,Home Subscriber Server);其中,
融合终端,用于接入融合不同接入技术的网络,且需要进行业务时,通过第一接入网向第一融合接入交换机发送包含业务标识的业务请求消息;
第一融合接入交换机,用于收到包含业务标识的业务请求消息后,获取业务服务器的地址,之后向业务服务器转发包含业务标识的业务请求消息;
业务服务器,用于收到第一融合接入交换机转发的业务请求消息后,与HSS进行信息交互,确定能为所述融合终端对应的用户提供业务后,利用所述融合不同接入技术的网络提供业务;
HSS,用于与业务服务器进行信息交互,确定能为所述融合终端对应的用户提供业务。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融合接入交换机,还用于依据自身的可用资源状况,确定是否能为融合终端对应的用户提供业务,并在确定能为融合终端对应的用户提供业务后,获取业务服务器的地址。
上述方案中,该系统进一步包括业务运营支撑系统(BOSS,Business &Operation Support System),将用户信息登记至HSS;
所述HSS,还用于登记用户信息。
上述方案中,所述业务服务器在利用所述融合不同接入技术的网络提供业务时,还用于对所述业务进行计费及统计处理。
上述方案中,该系统进一步包括:第二接入网,所述融合核心网进一步包括:第二融合接入交换机;其中,
所述融合终端,还用于需要进行小区切换时,通过与第一接入网、第一接入网与第一融合接入交换机、第一融合接入交换机与第二融合接入交换机、第二融合接入交换机与第二接入网、第二接入网与所述融合终端、第二融合接入交换机与HSS之间的消息交互,完成切换流程;
所述第一接入网,还用于通过与融合终端及第一融合接入交换机之间的消息交互,完成切换流程;
所述第一融合接入交换机,还用于通过与第一接入网及第二融合接入交换机之间的消息交互,完成切换流程;
第二融合接入交换机,用于通过与第一融合接入交换机、第二接入网、以及HSS之间的消息交互,完成切换流程;
第二接入网,用于通过与第二融合接入交换机及所述融合终端之间的消息交互,完成切换流程;
HSS,还用于通过与第二融合接入交换机之间的消息交互,完成切换流程。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融合不同接入技术的通信方法,该方法包括:
接入融合不同接入技术的网络,且需要进行业务时,融合终端通过接入网向融合接入交换机发送包含业务标识的业务请求消息;
所述融合接入交换机依据收到的业务请求消息中的业务标识,获取业务服务器的地址,之后向业务服务器转发包含业务标识的业务请求消息;
业务服务器与HSS进行信息交互,确定能为所述融合终端对应的用户提供业务后,利用所述融合不同接入技术的网络提供业务。
上述方案中,所述融合终端通过接入网向融合接入交换机发送包含业务标识的业务请求消息,为:
融合终端向接入网发送包含业务标识的业务请求消息;
接入网收到业务请求消息后,确定自身的资源能为所述融合终端对应的用户提供业务后,将业务请求消息发送给所述融合接入交换机。
上述方案中,在获取业务服务器的地址之前,该方法进一步包括:
所述融合接入交换机依据自身的可用资源状况,确定能为所述融合终端对应的用户提供业务。
上述方案中,所述获取业务服务器的地址,为:
所述融合接入交换机依据自身创建的业务实例,获得业务服务器的地址;或者,
从地址解析器中查询,获取业务服务器的地址。
上述方案中,在业务服务器与HSS进行信息交互之前,该方法进一步包括:
通过BOSS将用户信息登记至HSS。
上述方案中,所述业务服务器与HSS进行信息交互,确定能为所述融合终端对应的用户提供业务,为:
业务服务器收到业务请求消息后,确定自身的资源能为所述融合终端对应的用户提供业务后,创建业务实例,并根据所述融合终端对应的用户号码,获取对应的HSS地址,之后向HSS发送业务审核消息;
HSS收到消息后,将消息中的用户号码及业务标识与自身保存的用户信息进行匹配,确定能匹配后,向业务服务器返回审核通过的审核应答消息。
上述方案中,所述利用所述融合不同接入技术的网络提供业务,为:
业务服务器通过与所述融合终端进行业务的被叫融合终端所属的融合接入交换机、与保存所述被叫融合终端的用户信息的HSS之间、以及所述被叫融合终端所连接的融合接入交换机与所述被叫融合终端所连接的接入网之间的消息交互,建立所述融合终端与所述被叫融合终端之间的业务链接;
通过所述业务链接进行所述融合终端与所述被叫融合终端之间业务的媒体内容交换。
上述方案中,在利用所述融合不同接入技术的网络提供业务时,该方法进一步包括:
对所述业务进行计费及统计处理。
上述方案中,该方法进一步包括:
所述业务结束后,为所述业务提供服务的各个网元释放自身所述业务对应的资源。
上述方案中,在进行通信时,该方法进一步包括:
当所述融合终端确定需要进行小区切换时,通过所述融合终端与所述接入网、所述接入网与所述融合接入交换机、所述融合接入交换机与切换后的小区所属的融合接入交换机、所述切换后的小区所属的融合接入交换机与所述切换后的小区的接入网、所述切换后的小区的接入网与所述融合终端、所述切换后的小区所属的融合接入交换机与HSS之间的消息交互,完成切换流程。
本发明提供的融合不同接入技术的通信系统及方法,接入融合不同接入技术的网络,且需要进行业务时,融合终端通过接入网向融合接入交换机发送包含业务标识的业务请求消息;融合接入交换机依据收到的业务请求消息中的业务标识,获取业务服务器的地址,之后向业务服务器转发包含业务标识的业务请求消息;业务服务器与HSS进行信息交互,确定能为所述融合终端对应的用户提供业务后,利用所述融合不同接入技术的网络提供业务,如此,各种无线移动通信技术提供的网络能协作提供通信业务,进而提升用户体验。
另外,多种接入技术可融入一张网络,如此,能增大网络设备的共用程度,从而能减少设备的成本,进而减少维护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融合不同接入技术的通信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融合不同接入技术的通信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3为将用户信息登记至HSS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一实现业务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二实现切换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再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本发明融合不同接入技术的通信系统,如图1所示,该系统包括:融合终端11、第一接入网12、以及融合核心网13;融合核心网13进一步包括:第一融合接入交换机131、业务服务器132以及HSS 133;其中,
融合终端11,用于接入融合不同接入技术的网络,且需要进行业务时,通过第一接入网12向第一融合接入交换机131发送包含业务标识的业务请求消息;
第一融合接入交换机131,用于收到包含业务标识的业务请求消息后,获取业务服务器的地址,之后向业务服务器132转发包含业务标识的业务请求消息;
业务服务器132,用于收到第一融合接入交换机131转发的业务请求消息后,与HSS 133进行信息交互,确定能为所述融合终端对应的用户提供业务后,利用所述融合不同接入技术的网络提供业务;
HSS 133,用于与业务服务器132进行信息交互,确定能为所述融合终端对应的用户提供业务。
其中所述第一融合接入交换机131,还用于依据自身的可用资源状况,确定是否能为融合终端11对应的用户提供业务,并在确定能为融合终端11对应的用户提供业务后,获取业务服务器132的地址。
该系统还可以进一步包括BOSS 14,将用户信息登记至HSS 133;
所述HSS 133,还用于登记用户信息。
所述业务服务器132在利用所述融合不同接入技术的网络提供业务时,还用于对所述业务进行计费及统计处理。
所述融合终端11,还用于业务结束后,释放自身所述业务对应的资源;
所述第一接入网12,还用于业务结束后,释放自身所述业务对应的资源;
所述第一融合接入交换机131,还用于业务结束后,释放自身所述业务对应的资源;
所述业务服务器132,还用于业务结束后,释放自身所述业务对应的资源。
该系统还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二接入网,所述融合核心网13还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二融合接入交换机;其中,
所述融合终端11,还用于需要进行小区切换时,通过与第一接入网12、第一接入网12与第一融合接入交换机131、第一融合接入交换机131与第二融合接入交换机、第二融合接入交换机与第二接入网、第二接入网与所述融合终端11、第二融合接入交换机与HSS 133之间的消息交互,完成切换流程;
所述第一接入网12,还用于通过与融合终端11及第一融合接入交换机131之间的消息交互,完成切换流程;
所述第一融合接入交换机131,还用于通过与第一接入网12及第二融合接入交换机之间的消息交互,完成切换流程;
第二融合接入交换机,用于通过与第一融合接入交换机131、第二接入网、以及HSS 133之间的消息交互,完成切换流程;
第二接入网,用于通过与第二融合接入交换机及所述融合终端11之间的消息交互,完成切换流程;
HSS 133,还用于通过与第二融合接入交换机之间的消息交互,完成切换流程。
本发明提供的融合不同接入技术的接入系统中,接入网12包括有线接入网及无线接入网;其中,接入网12一般包括基站及基站控制器,但随着处理器处理能力的增强以及接入网传输的因特网协议(IP,Internet Protocol)化,LTE系统中已取消了基站控制器这一元素,由基站直接与核心网连接,基站承担了原基站控制器的大部分功能。所以,本发明中的基站控制器是一可选网元,是否配备基站控制器,由具体的接入技术决定,换句话说,接入网的具体实现与现有技术完全相同。无论是否配备基站控制器,第一接入网12与第一融合接入交换机131之间均需遵守相同的协议,以便第一融合接入交换机131能够通用于所有的接入技术,相应的,第二接入网与第二融合接入交换机之间均需遵守相同的协议,以便第二融合接入交换机能够通用于所有的接入技术。
融合终端11、接入网、以及融合接入交换机均支持多种接入技术,并利用这些接入技术在融合终端与融合不同接入技术的网络之间建立起所需的信息传输通道。融合接入交换机是融合核心网13的一部分,相当于融合核心网13的边缘和触角,用以收集、分发用户话务、向融合核心网13屏蔽接入网的不同等。融合接入交换机可以屏蔽不同的接入技术之间的不同,使得融合核心网13不必感知,却又可完全公用于这些已有的和将有的接入技术,这里,所述不同的接入技术对应相应不同的接入网。除了上面描述的功能外,HSS 15和融合接入交换机还可分别承载本地代理(HA,Home Agent)与外地代理(FA,Foreign Agent)功能,从而实现本发明架构下的移动IP功能;融合接入交换机还具有负责话务的集中与分发的功能。
融合接入交换机除了具有上面描述的业务管理功能、移动管理功能外,还有具有信道管理功能,分别对应着管理业务信息、用户信息、空口资源三类数据。其中,信道管理功能、移动管理功能及业务管理功能分别由融合接入交换机的业务管理模块、移动管理模块及信道管理模块负责。信道管理模块负责本融合接入交换机服务范围内空口信道的管理,包括增加、删除、重配、以及查询等,相应的空口资源包括:接入网类型、接入网位置、接入网容量、已有信道等。移动管理模块的任务则是与HSS 133配合,管理融合终端11的移动性,以便及时更新融合终端接入网络的位置,从而可以被其它终端随时访问到,并保持业务的连续。移动管理模块的另一个作用等同现有技术中的拜访位置寄存器(VLR,Visitor Location Register),即:保存用户的数据,以备查询,对应的用户信息包括:用户标识、可用业务标识、鉴权信息、所用融合终端的接入位置信息等。业务管理模块对用户所发起或接收的业务进行处理,主要任务是寻找、并将业务请求转发给业务服务器。对于简单、通用的业务,比如:简单的语音通话,接入交换机也可不经业务服务器,而独自处理。为了加快相关的查询,减小相关消息的开销,融合接入交换机还可为自身服务范围内的业务请求创建实例,加以针对性管理。对应的业务信息可以包括:业务标识及对应的业务服务器列表,用以实现对业务请求的转发;业务实例可包括:业务标识、业务实例标识、业务服务器地址、主叫用户信息、以及被叫用户信息等。接入网与融合接入交换机之间的接口建立在通用分组传输机制比如IP之上,以便承载融合终端11与融合不同接入技术的网络之间、接入网与接入交换机之间的信令和业务。
HSS 133存放及管理用户信息;其中,所述用户信息包括:用户号码、可用业务标识、可用资源、鉴权信息以及所用融合终端信息等;所述融合终端信息包括:终端标识、终端状态、以及终端的接入位置信息等。
融合核心网13是信息的交换机制,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内容和业务,通用于所有的接入技术。
业务服务器132则总体控制业务的实施,小型业务如点对点(P2P,Peer toPeer)的语音通信业务,也可放在融合接入交换机内实现。
本发明所述系统中的融合终端、接入网、融合接入交换机、HSS以及业务服务器的具体处理过程将会在下文中详述。
基于上述系统,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融合不同接入技术的通信方法,如图2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1:接入融合不同接入技术的网络,且需要进行业务时,融合终端通过接入网向融合接入交换机发送包含业务标识的业务请求消息;
这里,所述接入网是指:与所述融合终端连接的接入网;所述融合接入交换机是指:通过所述接入网与所述融合终端相连、并为所述融合终端提供接入服务的融合接入交换机。
所述融合终端通过接入网向融合接入交换机发送包含业务标识的业务请求消息,具体为:
融合终端向接入网发送包含业务标识的业务请求消息;
接入网收到业务请求消息后,确定自身的资源能为所述融合终端对应的用户提供业务后,将业务请求消息发送给融合接入交换机。
其中,所述业务请求消息还包括:主叫号码、被叫号码、以及相关的参数等;确定自身的资源能提供业务是指:接入网依据自身的可用资源状况,确定能提供业务;其中,接入网依据自身的可用资源状况,确定能提供业务的具体处理过程可采用现有技术。
这里,所述接入融合不同接入技术的网络是指:融合终端开机后,依据预定规则,通过对应的接入技术与接入网的基站取得同步,建立控制信道,并建立融合终端与融合接入交换机之间的控制信道。
其中,可以依据需要设置预定规则,比如:根据用户喜好、用户与运营商约定、或根据网络状况或业务进展发生变化等。
当接入网依据自身的可用资源状况,确定不能为所述融合终端对应的用户提供业务后,向所述融合终端返回不能提供业务的信息。
步骤202:融合接入交换机依据收到的业务请求消息中的业务标识,获取业务服务器的地址,之后向业务服务器转发包含业务标识的业务请求消息;
这里,在获取业务服务器的地址之前,该方法还可以进一步包括:
融合接入交换机依据自身的可用资源状况,确定能为所述融合终端对应的用户提供业务;其中,所述可用资源状况包括:内存资源、接口资源等;融合接入交换机依据自身的可用资源状况,确定能提供业务的具体处理过程可采用现有技术。
当融合接入交换机依据自身的可用资源状况,确定不能为所述融合终端对应的用户提供业务后,向接入网返回不能提供业务的信息,接入网收到信息后,向融合终端返回不能提供业务的信息。
所述获取业务服务器的地址,具体为:
融合接入交换机依据自身创建的业务实例,获得业务服务器的地址;或者,
融合接入交换机从地址解析器中查询,获取业务服务器的地址;
其中,所述业务实例包括:业务标识、业务实例标识、业务服务器地址、以及其它业务实例相关的信息,比如:用户号码等;对于一个业务,当融合接入交换机创建该业务的业务实例信息,将从地址解析器处获得的业务服务器的地址存放在所述业务实例中,以省去该业务的后续操作对所述业务服务器地址的查找,并在创建该业务的业务实例后,融合接入交换机通过已建立的控制信道将该业务的业务实例标识通过接入网发送给融合终端,在后续进行该业务时,融合终端只需要将包含业务实例标识的业务请求消息通过接入网发送给融合接入交换机即可,不需要再发送业务标识、主叫号码、被叫号码、以及相关的参数等;地址解析器事先已保存业务服务器的地址,融合接入交换机从地址解析器中查询,获取业务服务器的地址的具体处理过程可采用现有技术。
步骤203:业务服务器与HSS进行信息交互,确定能为所述融合终端对应的用户提供业务后,利用所述融合不同接入技术的网络提供业务。
这里,在业务服务器与HSS进行信息交互之前,该方法还可以进一步包括:
通过业务运营支撑系统(BOSS,Business & Operation Support System)将用户信息登记至HSS;具体地,如图3所示,包括:
步骤301:运营商通过BOSS向HSS发送注册消息;
步骤302:HSS收到注册消息后,保存用户信息,并向BOSS返回注册成功的消息;
其中,所述注册消息包含用户信息;所述用户信息包括:用户号码、可用业务标识、可用资源、鉴权信息以及所用融合终端信息等;所述融合终端信息包括:终端标识、以及终端状态等;与现有技术不同的是:所述用户信息不再对应某一种接入技术,比如GSM或CDMA等。所述鉴权信息、鉴权算法通用于现有的所有接入技术,在实际应用时,可以采用接入技术中最适当的鉴权算法;具体地,可以由运营商和/或用户选定。
通过BOSS将用户信息登记至HSS的具体处理过程为现有技术,这里不再赘述。
所述业务服务器与HSS进行信息交互,确定能为所述融合终端对应的用户提供业务,具体为:
业务服务器收到业务请求消息后,确定自身的资源能为所述融合终端对应的用户提供业务后,创建业务实例,并根据所述融合终端对应的用户号码,获取对应的HSS地址,之后向HSS发送业务审核消息;
HSS收到消息后,将消息中的用户号码及业务标识与自身保存的用户信息进行匹配,确定能匹配后,向业务服务器返回审核通过的审核应答消息;
其中,业务服务器依据自身的可用资源状况,确定能提供业务的具体处理过程可采用现有技术;所述业务实例包括:业务标识、业务实例标识、以及其它业务实例相关的信息,比如:用户号码、对应的融合接入交换机的位置信息等;根据所述融合终端对应的用户号码,获取对应的HSS地址的具体处理过程为现有技术;所述业务审核消息包括用户号码、业务实例标识、以及业务标识等;所述审核应答消息包括业务实例标识。对于同一个业务,业务服务器创建的业务实例标识与融合接入交换机创建的业务实例标识具有绑定关系。
当业务服务器依据自身的可用资源状况,确定不能为所述融合终端对应的用户提供业务后,向融合接入交换机发送不能为所述融合终端对应的用户提供业务的信息,融合接入交换机收到信息后,向接入网返回不能提供业务的信息,接入网收到信息后,向融合终端返回不能提供业务的信息。
当HSS确定不能匹配后,向业务服务器返回审核失败的审核应答消息;业务服务器收到审核应答消息后,向融合接入交换机发送不能为所述融合终端对应的用户提供业务的信息,融合接入交换机收到信息后,向接入网返回不能提供业务的信息,接入网收到信息后,向融合终端返回不能提供业务的信息。
所述利用所述融合不同接入技术的网络提供业务,具体为:
通过与所述融合终端进行业务的被叫融合终端所属的融合接入交换机、与保存所述被叫融合终端的用户信息的HSS、以及所述被叫融合终端所连接的融合接入交换机与所述被叫融合终端所连接的接入网之间的消息交互,建立所述融合终端与所述被叫融合终端之间的业务链接;
通过所述业务链接进行所述融合终端与所述被叫融合终端之间业务的媒体内容交换。
在利用所述融合不同接入技术的网络提供业务时,该方法还可以进一步包括:
对所述业务进行计费及统计等处理;其中,对所述业务进行计费及统计处理的具体处理过程为现有技术,这里不再赘述。
该方法还可以进一步包括:
所述业务结束后,为所述业务提供服务的各个网元释放自身所述业务对应的资源;
其中,所述提供服务的各个网元包括:所述融合终端、所述融合终端所连接的接入网、所述融合终端所属的融合接入交换机、业务服务器、所述被叫融合终端、所述被叫融合终端所连接的融合接入交换机以及所述被叫融合终端所连接的接入网。
在进行通信时,该方法还可以进一步包括:
当所述融合终端确定需要进行小区切换时,通过所述融合终端与所述接入网、所述接入网与所述融合接入交换机、所述融合接入交换机与切换后的小区所属的融合接入交换机、所述切换后的小区所属的融合接入交换机与所述切换后的小区的接入网、所述切换后的小区的接入网与所述融合终端、所述切换后的小区所属的融合接入交换机与HSS之间的消息交互,完成切换流程。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再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的应用场景为:融合终端1通过接入网1、融合接入交换机1已接入融合不同接入技术的网络,保存融合终端1的用户信息的HSS称为HSS 1,融合终端1作为主叫用户发起业务,与被叫用户进行通信,被叫用户对应的融合终端称为融合终端2,与融合终端2连接的接入网称为接入网2,融合终端2所属的融合接入交换机称为融合接入交换机2,保存融合终端2的用户信息的HSS称为HSS 2。本实施例实现业务的方法,如图4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401:融合终端1开机,并接入融合不同接入技术的网络,且需要进行业务时,通过接入网1向融合接入交换机1发送包含业务标识的业务请求消息;
这里,所述接入融合不同接入技术的网络是指:根据运营商或用户喜好设定的策略,以与现有技术类似的方法,驻留在接入网1中,并与融合接入交换机之间的控制信道已经建立。其中,所述依据用户喜好可以是:依照事先约定、信号强弱、或信道质量等。
当需要进行业务时,用户即启动融合终端1中的应用程序,通过融合终端1所采用的接入技术的相应信道,比如:GSM的随机接入信道(RACH,RandomAccess Channel),向接入网1发送业务请求消息,接入网1收到业务请求消息后,确定自身的资源能为所述融合终端对应的用户提供业务后,依据与融合接入交换机1约定的协议,对收到的业务请求消息进行格式转换,并将转换后的业务请求消息发送给融合接入交换机1。其中,对收到的业务请求消息进行格式转换的具体处理过程可以是现有技术。
所述业务请求消息包括:主叫号码、被叫号码、业务标识,以及相关的参数。
步骤402:融合接入交换机1收到业务请求消息后,解析收到的业务请求消息,确定能为融合终端1对应的用户提供业务后,根据消息中的业务标识,获取业务服务器的地址,之后向业务服务器转发包含业务标识的业务请求消息;
所述获取业务服务器的地址,具体为:
融合接入交换机从地址解析器中查询,获取业务服务器的地址;或者,
融合接入交换机创建相应的业务实例,将从地址解析器处获得的业务服务器的地址存放在相应的实例中;
其中,所述业务实例包括:业务标识、业务实例标识、业务服务器地址、以及其它业务实例相关的信息,比如:用户号码等;对于一个业务,当融合接入交换机创建该业务的业务实例,将从地址解析器处获得的业务服务器的地址存放在相应的实例中,以省去该业务的后续操作对所述业务服务器地址的查找,并在创建该业务的业务实例后,融合接入交换机通过已建立的控制信道将该业务的业务实例标识通过接入网发送给融合终端,在后续进行该业务时,融合终端只需要将包含业务实例标识的业务请求消息通过接入网发送给融合接入交换机即可,不需要再发送业务标识、主叫号码、被叫号码、以及相关的参数等;
地址解析器事先已保存业务服务器的地址,融合接入交换机从地址解析器中查询,获取业务服务器的地址的具体处理过程可采用现有技术。
步骤403:业务服务器收到业务请求消息,确定自身的资源能为所述融合终端对应的用户提供业务后,创建业务实例,并根据融合终端1对应的主叫号码,获取HSS1的地址,之后向HSS发送业务审核消息;
这里,所述业务审核消息包括用户号码、业务实例标识、以及业务标识等。
步骤404:HSS1收到消息后,将消息中的用户号码及业务标识与自身保存的用户信息进行匹配,确定能匹配后,向业务服务器返回审核通过的审核应答消息;
这里,所述审核应答消息包括业务实例标识。
当融合接入交换机1已保存用户信息时,即:具有VLR的功能时,融合接入交换机1自身可以对所述业务进行审核,并在审核通过后,向业务服务器发送业务请求消息,并告知审核已通过,此时,不需要执行步骤403~404。
步骤405:业务服务器收到审核应答消息后,向HSS 2发送被叫查询消息;
这里,所述发送被叫查询消息的目的为:查询被叫用户、融合终端2是否可以且能够接收此次业务;且确定可以且能够接收此次业务后,则进一步查询被叫所在位置。
所述被叫查询消息包括:主叫用户所申请的业务标识,业务实例标识、以及被叫号码等信息。
步骤406:HSS 2确定融合终端2可以且能够接收此次呼叫后,向业务服务器发送查询应答消息;
这里,所述查询应答消息包括:融合终端2所在的融合接入交换机信息,即:融合接入交换机2信息;所述融合接入交换机信息具体可以是:融合接入交换机2的地址;所述查询应答消息还包括:业务实例标识。
HSS 2确定融合终端2可以且能够接收此次呼叫,具体为:
HSS 2确定消息中的用户号码及业务标识与自身保存的用户信息能匹配。
步骤407:业务服务器收到查询应答消息后,依据消息中的融合接入交换机2的地址,向融合接入交换机2发送呼叫被叫消息;
这里,所述呼叫被叫消息包括:主叫号码、被叫号码、业务标识、业务实例标识及相应参数。
步骤408:融合接入交换机2收到呼叫被叫消息后,从消息中找出被叫号码,进而找出被叫号码的接入网对应的端口,将呼叫消息通过接入网2,转发给融合终端2;
这里,所述被叫号码的接入网就是指:接入网2。
融合接入交换机中存储着自身服务范围内的所有的用户信息,主要包括:用户的位置信息,对应于连接相应接入网的接入交换机的端口。
找出接入网2对应的端口,将呼叫消息通过接入网2,转发给融合终端2的同时,接入网2与接入交换机2之间的也建立了业务链路。
步骤409:融合终端2收到呼叫消息后,启动相应业务处理程序,并通过接入网2,向融合接入交换机2返回呼叫应答消息,同时,与接入网2协作,完成融合接入交换机2所指示的业务链接空口段的建立;
这里,启动相应业务处理程序的具体处理过程为现有技术,这里不再赘述。向融合接入交换机2返回呼叫应答消息后,就表明融合终端2已经就绪。
与接入网2协作,完成融合接入交换机2所指示的业务链接空口段的建立的具体处理过程为现有技术,这里不再赘述。
步骤410:融合接入交换机2成功呼叫融合终端2后,向业务服务器返回被叫应答消息,以表示被叫已就绪;
这里,所述融合接入交换机2成功呼叫融合终端2就是指:融合接入交换机2收到融合终端2发送的呼叫应答消息。
步骤411:业务服务器收到融合接入交换机2发送的被叫应答消息后,向融合接入交换机1返回业务请求应答消息,表明业务申请已成功;
这里,所述业务请求应答消息包含:业务实例标识。
步骤412:融合接入交换机1收到业务请求应答消息后,通过接入网1向融合终端1返回表示业务请求成功的业务请求应答消息,表明业务已可开始;
这里,所述业务请求应答消息包含:业务实例标识。
在本步骤执行过程中,融合终端1与接入网1协作,建立业务链接的空口段;接入网1与融合接入交换机1协作,建立业务链接的地面段,进而完成业务链接从融合终端1到融合接入交换机1段的建立;
这里,融合终端1与接入网1协作,建立业务链接的空口段的具体处理过程为现有技术;接入网1与融合接入交换机1协作,建立业务链接的地面段的具体处理过程可采用现有技术。
步骤413:业务进行中,通过建立的业务链接,进行融合终端1、融合终端2之间业务的媒体内容交换;
这里,在交换过程中,融合终端1、融合终端2之间业务的媒体内容均经过相应的接入网、融合接入交换机对媒体内容的转发,且根据媒体内容的具体情况,也可能需要业务服务器的处理;媒体内容交互可用现有技术实现。
步骤414:业务结束后,融合终端1通过接入网1向融合接入交换机1发送业务结束消息;
这里,所述业务结束消息包括:业务标识、业务实例标识、以及结束原因等。其中,所述结束原因具体可以是:正常结束等。
步骤415:融合接入交换机1收到业务结束消息后,根据消息中的业务标识,将消息转发给业务服务器;
所述业务结束消息包括:业务标识、业务实例标识、以及结束原因等。其中,所述结束原因具体可以是:正常结束等。
步骤416:业务服务器收到业务结束消息,根据消息中的业务实例标识,找到相应的业务实例,进而找到融合接入交换机2的地址,之后向融合接入交换机2发送业务结束消息;
这里,所述业务结束消息包括:被叫号码、业务标识、业务实例标识、以及业务结束原因等;其中,所述业务结束原因具体可以是正常结束等。
业务服务器向融合接入交换机2发送业务结束消息后,自身的业务实例进入等待结束状态。
步骤417:同时,业务服务器向融合接入交换机1发送业务结束应答消息;
这里,所述业务结束应答消息包括:主叫用户标识、业务标识、以及业务实例标识。
步骤418:融合接入交换机1通过接入网1将业务结束应答消息转发给融合终端1,并释放自身所述业务对应的资源;
这里,接入网1及融合终端1收到业务结束应答消息后,均释放自身所述业务对应的资源。
步骤419:融合接入交换机2通过接入网2将业务结束消息转发给融合终端2;
步骤420:融合终端2收到业务结束消息后,释放自身所述业务对应的资源,之后通过接入网2向融合接入交换机2发送业务结束应答消息;
这里,所述业务结束应答消息包括:业务标识及业务实例标识。
接入网2收到业务结束应答消息后,也会释放自身所述业务对应的资源。
步骤421:融合接入交换机2将收到的业务结束应答消息转发给业务服务器,并释放自身所述业务对应的资源;
这里,业务服务器收到业务结束应答消息后,释放所述业务对应的业务实例所用的所有资源,至此,本次业务结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在进行业务时,业务服务器还涉及计费、统计等处理,因可用现有技术,此处从略。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步骤417~418与步骤419~421在执行的时间上,无先后顺序。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的应用场景为:融合终端通过接入网1、融合接入交换机1已接入融合不同接入技术的网络,HSS保存融合终端的用户信息,融合终端的位置发生变化,导致需要进行小区切换,切换后的接入网称为接入网2,切换后所属的融合接入交换机称为融合接入交换机2。本实施例实现切换的方法,如图5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501:融合终端发生位置移动后,发现新的小区更适合通信,并且根据预设规则确定需要进行位置切换时,于是向接入网1发送切换请求;
这里,所述切换请求中携带目的小区的位置标识,所述位置标识包括:小区标识、接入网标识、融合接入交换机标识;其中,融合终端可以通过接入网的周期性广播,获知融合接入交换机标识、接入网标识、小区标识。
步骤502:接入网1将切换请求进行格式转换,并转发给融合接入交换机1;
这里,所述将切换请求进行格式转换的具体处理过程可采用现有技术。
步骤503:融合接入交换机1收到切换请求后,根据请求中的目的小区的位置信息,找到覆盖目的小区的融合接入交换机2,并向融合接入交换机2转发切换请求。
步骤504:融合接入交换机2检查切换请求内容,依据自身的可用资源状况,确定有足够的资源处理本次切换后,根据切换请求中目的小区的位置信息,确定接入网2,向接入网2转发切换请求。
步骤505:融合接入交换机2向融合接入交换机1发送切换实施消息,通知所述切换可以实施。
步骤506:融合接入交换机1收到切换实施消息后,通知接入网1,实施所述切换。
步骤507:接入网1收到通知后,通知融合终端,实施所述切换。
步骤508:融合终端收到通知后,与接入网2相互配合,进行所述切换;
这里,所述与接入网2相互配合,进行所述切换的具体处理过程可采用现有技术;在进行所述切换时,融合终端与接入网2建立控制信道;进一步地,如果融合终端与接入网1之间存在业务链路,则也需要建立相应的业务链路,以备业务切换。
步骤509:所述切换完成后,融合终端通过新建立的控制信道,向接入网2发送切换成功的消息。
步骤510:接入网2收到消息后,向融合接入交换机2转发切换成功的消息。
步骤511:融合接入交换机2收到切换成功的消息后,向HSS报告融合终端的接入位置信息。
步骤512:HSS收到报告后,更新自身的保存的所述融合终端的接入位置信息,并在完成后,向融合接入交换机2返回位置更新应答消息。
步骤513:融合接入交换机2收到消息后,通知融合接入交换机1切换完成。
步骤514:融合接入交换机1收到通知后,向接入网1转达切换完成。
步骤515:接入网1收到转发后,与融合终端合作,拆除二者之间的所有信道,释放所有相关资源;
这里,本步骤完成后,表明切换已经完成。
需要说明的是:在步骤504~513中,融合接入交换机2需要创建切换处理实例,并将切换处理实例标识包括在相应的消息中,以便接入交换机2依据收到的相应消息,实时更新切换实例的信息。
除了上述过程描述的位置发生变化的场景外,融合终端的位置发生变化时还可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同一接入网内部,此时,不需要融合接入交换机的参与,也不需要向HSS上报接入位置信息;二是在不同接入网之间,此时,需要融合接入交换机的参与,但仍不需要向HSS上报。本实施例的应用场景最为复杂。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考虑到融合终端的关机、移动、再开机等更复杂情况的组合,本实施例的切换流程是简单场景,更完善的处理可根据本实施例的切换流程,并参考已有技术扩展而得。其中,根据本实施例的切换流程并参考已有技术扩展的具体实现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惯用技术手段。
从上面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在本发明中,用户对应业务,用户号码不再因接入技术不同而异,相同的业务可由一种以上接入技术共同或单独支撑。可以不再有2G用户、3G用户的说法,而是某运营商的用户,或某个业务的用户。
另外,在本发明中,接入技术的选择还可以是动态的,即:根据用户申请的业务不同、以及申请时网络资源的具体状况,确定采用哪种接入技术。在业务进行的过程中,随着网络状态的变化和终端位置的更新,所用接入技术也可能做出相应的调整。接入技术的选用对用户、业务、网络都是透明的。
使用本发明,一般情况下,一个用户号码只对应一个融合终端,但也可有若干融合终端,一次用户业务一般只需一对融合终端,但也可能有若干融合终端参与。这些融合终端的特性、位置、状态都将作为该用户的属性登记在HSS中,此时,融合终端的分配与使用由业务服务器负责。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5)

1.一种融合不同接入技术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融合终端、第一接入网、以及融合核心网;融合核心网进一步包括:第一融合接入交换机、业务服务器以及归属用户服务器(HSS);其中,
融合终端,用于接入融合不同接入技术的网络,且需要进行业务时,通过第一接入网向第一融合接入交换机发送包含业务标识的业务请求消息;
第一融合接入交换机,用于收到包含业务标识的业务请求消息后,获取业务服务器的地址,之后向业务服务器转发包含业务标识的业务请求消息;
业务服务器,用于收到第一融合接入交换机转发的业务请求消息后,与HSS进行信息交互,确定能为所述融合终端对应的用户提供业务后,利用所述融合不同接入技术的网络提供业务;
HSS,用于与业务服务器进行信息交互,确定能为所述融合终端对应的用户提供业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融合接入交换机,还用于依据自身的可用资源状况,确定是否能为融合终端对应的用户提供业务,并在确定能为融合终端对应的用户提供业务后,获取业务服务器的地址。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进一步包括业务运营支撑系统(BOSS),将用户信息登记至HSS;
所述HSS,还用于登记用户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业务服务器在利用所述融合不同接入技术的网络提供业务时,还用于对所述业务进行计费及统计处理。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进一步包括:第二接入网,所述融合核心网进一步包括:第二融合接入交换机;其中,
所述融合终端,还用于需要进行小区切换时,通过与第一接入网、第一接入网与第一融合接入交换机、第一融合接入交换机与第二融合接入交换机、第二融合接入交换机与第二接入网、第二接入网与所述融合终端、第二融合接入交换机与HSS之间的消息交互,完成切换流程;
所述第一接入网,还用于通过与融合终端及第一融合接入交换机之间的消息交互,完成切换流程;
所述第一融合接入交换机,还用于通过与第一接入网及第二融合接入交换机之间的消息交互,完成切换流程;
第二融合接入交换机,用于通过与第一融合接入交换机、第二接入网、以及HSS之间的消息交互,完成切换流程;
第二接入网,用于通过与第二融合接入交换机及所述融合终端之间的消息交互,完成切换流程;
HSS,还用于通过与第二融合接入交换机之间的消息交互,完成切换流程。
6.一种融合不同接入技术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接入融合不同接入技术的网络,且需要进行业务时,融合终端通过接入网向融合接入交换机发送包含业务标识的业务请求消息;
所述融合接入交换机依据收到的业务请求消息中的业务标识,获取业务服务器的地址,之后向业务服务器转发包含业务标识的业务请求消息;
业务服务器与HSS进行信息交互,确定能为所述融合终端对应的用户提供业务后,利用所述融合不同接入技术的网络提供业务。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终端通过接入网向融合接入交换机发送包含业务标识的业务请求消息,为:
融合终端向接入网发送包含业务标识的业务请求消息;
接入网收到业务请求消息后,确定自身的资源能为所述融合终端对应的用户提供业务后,将业务请求消息发送给所述融合接入交换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获取业务服务器的地址之前,该方法进一步包括:
所述融合接入交换机依据自身的可用资源状况,确定能为所述融合终端对应的用户提供业务。
9.根据权利要求6、7或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业务服务器的地址,为:
所述融合接入交换机依据自身创建的业务实例,获得业务服务器的地址;或者,
从地址解析器中查询,获取业务服务器的地址。
10.根据权利要求6、7或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业务服务器与HSS进行信息交互之前,该方法进一步包括:
通过BOSS将用户信息登记至HSS。
11.根据权利要求6、7或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业务服务器与HSS进行信息交互,确定能为所述融合终端对应的用户提供业务,为:
业务服务器收到业务请求消息后,确定自身的资源能为所述融合终端对应的用户提供业务后,创建业务实例,并根据所述融合终端对应的用户号码,获取对应的HSS地址,之后向HSS发送业务审核消息;
HSS收到消息后,将消息中的用户号码及业务标识与自身保存的用户信息进行匹配,确定能匹配后,向业务服务器返回审核通过的审核应答消息。
12.根据权利要求6、7或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利用所述融合不同接入技术的网络提供业务,为:
业务服务器通过与所述融合终端进行业务的被叫融合终端所属的融合接入交换机、与保存所述被叫融合终端的用户信息的HSS之间、以及所述被叫融合终端所连接的融合接入交换机与所述被叫融合终端所连接的接入网之间的消息交互,建立所述融合终端与所述被叫融合终端之间的业务链接;
通过所述业务链接进行所述融合终端与所述被叫融合终端之间业务的媒体内容交换。
13.根据权利要求6、7或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利用所述融合不同接入技术的网络提供业务时,该方法进一步包括:
对所述业务进行计费及统计处理。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进一步包括:
所述业务结束后,为所述业务提供服务的各个网元释放自身所述业务对应的资源。
15.根据权利要求6、7或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进行通信时,该方法进一步包括:
当所述融合终端确定需要进行小区切换时,通过所述融合终端与所述接入网、所述接入网与所述融合接入交换机、所述融合接入交换机与切换后的小区所属的融合接入交换机、所述切换后的小区所属的融合接入交换机与所述切换后的小区的接入网、所述切换后的小区的接入网与所述融合终端、所述切换后的小区所属的融合接入交换机与HSS之间的消息交互,完成切换流程。
CN201110208991.9A 2011-07-25 2011-07-25 一种融合不同接入技术的通信系统及方法 Active CN10223869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208991.9A CN102238691B (zh) 2011-07-25 2011-07-25 一种融合不同接入技术的通信系统及方法
US14/234,626 US9319925B2 (en) 2011-07-25 2011-08-31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verging different access technologies
PCT/CN2011/079188 WO2012151813A1 (zh) 2011-07-25 2011-08-31 一种融合不同接入技术的通信系统及方法
EP11865116.5A EP2739091B1 (en) 2011-07-25 2011-08-31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verging different access technologie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208991.9A CN102238691B (zh) 2011-07-25 2011-07-25 一种融合不同接入技术的通信系统及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38691A true CN102238691A (zh) 2011-11-09
CN102238691B CN102238691B (zh) 2018-03-16

Family

ID=448887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08991.9A Active CN102238691B (zh) 2011-07-25 2011-07-25 一种融合不同接入技术的通信系统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319925B2 (zh)
EP (1) EP2739091B1 (zh)
CN (1) CN102238691B (zh)
WO (1) WO2012151813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95139A (zh) * 2018-09-04 2019-01-11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M2M管理平台与eSIM卡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平台及介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180961A1 (en) * 2015-05-14 2016-11-17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System and methods for providing monitoring services
US10785696B2 (en) * 2016-06-21 2020-09-22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user plane path selection, reselection, and notification of user plane changes
US10972552B2 (en) * 2016-09-30 2021-04-06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user plane path selection
US10531420B2 (en) 2017-01-05 2020-01-07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pplication-friendly protocol data unit (PDU) session management
US10779186B2 (en) 2017-12-01 2020-09-15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Dynamic access slice pooling and software defined network controlled capabilities
CN114666874A (zh) * 2020-12-22 2022-06-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终端设备及其应用程序交互方法、装置和介质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280623A1 (en) * 2005-04-04 2008-11-13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istributing Load on Application Server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33784A (en) * 1996-06-28 1999-08-03 Synacom Technology, Inc. Signaling gateway system and method
US6269252B1 (en) * 1998-05-27 2001-07-31 Motorola, Inc. Programmable bridging apparatus to connect multiple networks of different protocols
US6697620B1 (en) * 1999-06-24 2004-02-24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viding telecommunication services across networks that use different protocols
US6751207B1 (en) * 1999-07-27 2004-06-15 Cellco Partnership Tunnelling voice over the internet protocol in a cellular network
US6654606B1 (en) * 2000-09-29 2003-11-25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Call state control function (CSCF) call processing
US7054661B1 (en) * 2001-07-20 2006-05-30 Alcatel Wireless,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supporting wireless network services in a network through another network having a different network technology
US6658260B2 (en) * 2001-09-05 2003-12-02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s, Inc. Inter-carrier short messaging service providing phone number only experience
US7349698B2 (en) * 2002-10-18 2008-03-25 Kineto Wireless, Inc. Registration messaging in an unlicensed mobile access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S7127235B2 (en) * 2003-04-30 2006-10-24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Multiple protocol database
CN1728577B (zh) * 2004-07-30 2012-06-20 俞隽 基于有线非连续移动通信技术的切换方法和系统
US7359731B2 (en) * 2004-09-09 2008-04-15 Nextel Communications Inc. Architecture to facilitate interoperability and inter-working of push to talk technologies
US7606559B2 (en) * 2004-12-21 2009-10-20 Nokia Corporation System, and associated terminal,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forwarding content and providing 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 of the same
EP1842392B1 (en) * 2005-01-21 2014-01-01 Oracle Israel Ltd. Service convergence across multiple communication domains
EP1708446B1 (en) * 2005-03-29 2008-06-04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managing Internet protocol based resources in a packet-based access network
US20060246903A1 (en) * 2005-04-29 2006-11-0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voice data handoff between cellular network and WiBro/WLAN network in heterogeneous network environment
US7466991B2 (en) * 2005-05-26 2008-12-16 Sprint Spectrum L.P. Method and system using a conference bridge for handoff of a multi-mode mobile station
US8694009B2 (en) * 2005-05-27 2014-04-08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Call routing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070136412A1 (en) * 2005-10-25 2007-06-14 Yoshihiro Oba Integration of xml and tlv for query and/or responses in network discovery for mobile devices
US8169983B2 (en) * 2006-08-07 2012-05-01 Pine Valley Investments, Inc. Transcoder architecture for land mobile radio systems
US7869827B2 (en) * 2006-11-28 2011-01-11 Sprint Spectrum L.P. Encapsulating upper layers of CDMA signaling between a multi-mode device and a signaling gateway
CN101207913A (zh) * 2006-12-21 2008-06-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具有多种无线接入系统共存的网络系统
US8145210B2 (en) * 2006-12-29 2012-03-27 United States Cellular Corporation Enhanced cross-network handoff for mobile IP service mobility
US8831645B2 (en) * 2008-11-24 2014-09-09 Tekelec, Inc. Methods, systems, and computer readable media for providing geo-location proximity updates to a presence system
CN101945435A (zh) * 2010-09-29 2011-01-12 上海顶竹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多个接入网的网络以及接入和切换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280623A1 (en) * 2005-04-04 2008-11-13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istributing Load on Application Servers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ONNE SOININEN,JUHA WILJAKKA: "IPv6 Addressing Management in 3GPP Packet-Switched Cellular Networks", 《2004 IEEE WORKSHOP ON IP OPERATIONS AND MANAGEMENT PROCEEDINGS》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95139A (zh) * 2018-09-04 2019-01-11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M2M管理平台与eSIM卡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平台及介质
CN109195139B (zh) * 2018-09-04 2021-07-27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M2M管理平台与eSIM卡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平台及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739091A4 (en) 2015-04-15
US20140179310A1 (en) 2014-06-26
EP2739091B1 (en) 2017-10-25
CN102238691B (zh) 2018-03-16
US9319925B2 (en) 2016-04-19
EP2739091A1 (en) 2014-06-04
WO2012151813A1 (zh) 2012-11-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38691A (zh) 一种融合不同接入技术的通信系统及方法
CN109151807B (zh) 一种双卡双待移动终端主副卡绑定的方法和系统
CN101595714B (zh) 用于通信网络中的电路交换业务的方法及设置
US8750220B2 (en) Method, roaming processing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implementing international roaming
US9872170B2 (en) Method for providing local CSG and controlling access in server in charge of control plane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02484884B (zh) 在两个终端之间建立连接
CN107211256A (zh) 用于在通信网络中传送组通信消息的组通信功能
CN105872999A (zh) 一种小区切换方法,终端以及核心网设备
US9820128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ynamic charging over multiple network nodes
CN108156634B (zh) 业务处理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2421145A (zh) 基站间数据直通方法及系统
CN101069395B (zh) 用于共享多媒体能力分发的方法
CN102045651B (zh) 集群呼叫的方法、msc、bsc及通信系统
CN101150786B (zh) 集群通信网络系统和基于该系统的呼叫方法
CN103763685A (zh) 短信发送方法及短信中心
CN103945346B (zh) 一种实现国际漫游回拨业务的方法和系统
CN103260144B (zh) 一种不同网络的终端之间通信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CN101374345B (zh) 一种主叫用户的无线虚拟专网vpn短号传递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7566994A (zh) 组区域调整方法和系统,集群应用服务器及集群用户终端
CN101212385B (zh) 一种集群组网互联方法及系统
CN102421099B (zh) 一种融合不同接入技术的接入系统及方法
CN102137492B (zh) 单卡双待系统中视频电话业务的处理方法及设备
US20110092205A1 (en) Position registering method, radio control station, and exchange
WO2024060472A1 (zh) 数据分流方法、双域专网系统、设备、存储介质及程序产品
CN102395177A (zh) 一种实现融合不同接入技术的终端及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