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96338A - 扬声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扬声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96338A
CN102196338A CN2010101453335A CN201010145333A CN102196338A CN 102196338 A CN102196338 A CN 102196338A CN 2010101453335 A CN2010101453335 A CN 2010101453335A CN 201010145333 A CN201010145333 A CN 201010145333A CN 102196338 A CN102196338 A CN 1021963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xed signal
audio signal
signal
doubly
sound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4533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叶能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cer Inc
Original Assignee
Acer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cer Inc filed Critical Acer Inc
Priority to CN201010145333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196338A/zh
Publication of CN1021963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9633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扬声系统及其控制方法,适用于电子装置,该电子装置包含控制模块及多个扬声器,且控制模块连接扬声器,所述方法中,先以控制模块将多个声道的音频信号中的至少两个音频信号分别放大后结合形成至少一个混合信号后,再以扬声器播放该混合信号。

Description

扬声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扬声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笔记本式计算机上之扬声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标准的5.1声道配置,是在前方形成线配置的左,中,右声道,用以定位各式声音的空间位置,也是声音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环。而可配置于任意点的低音扬声器,则因低频音较无方向感影响,而可以任意配置。然而,低音需要较强的能量输出才能被使用者感受到,通常需独立于系统之外并使用独立的扩大器,以增加能量输出。最后,环绕左右声道则用来定位增强使用者后方的声音来源,让使用者可获得接近360度感受的音场环境。由于5.1声道系统存在已久,配置多声道扬声器的系统,都直接将音讯内容输出至各扬声器中,至于低频音讯表现不佳的部份,则是通过整合左右声道低频来加强低音效果,一旦扬声器位置配置不佳,或是单一扬声器特性较差,便会直接影响声音质量且不易改善。
目前,多声道的影音内容甚为普及,但在笔记本式计算机上,虽然计算机系统有能力播放各式不同的影音内容,却受限于体积空间的关系,在声音的效果上总不尽人意,尤其在5.1声道系统下,即使笔记型计算机内建配置了多个扬声器,但由于笔记型计算机内部空间有限,因此无法使用较大型的扬声器本体,使得每个扬声器单体的输出音量的频率响应受到限制,因而无法适当地表现出5.1音讯的音场特色,仍然与现有的5.1声道环境配置有所差距,以至于无法达到使用者的预期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就是在于提供一种扬声系统及其控制方法,以解决笔记本式计算机因空间有限而无法配置较佳的扬声器来播放5.1声道音讯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目的,提出一种扬声系统控制方法,其适用于电子装置,该电子装置包含控制模块及多个扬声器,且控制模块连接扬声器,本发明提供的扬声系统控制方法,先以控制模块将多个声道的音频信号中的至少两个音频信号分别放大后结合形成至少一个混合信号,再以扬声器播放该混合信号。
根据本发明的目的,提出一种扬声系统,其包含控制模块及多个扬声器。控制模块将多个声道的音频信号中的至少两个音频信号分别放大后结合形成至少一个混合信号;而多个扬声器则连接控制模块并播放至少一个混合信号。
承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扬声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其可具有一个或多个下述优点:
(1)所述扬声系统可在笔记本式计算机上配置4声道或6声道,再加以简单组合原始5.1声道的音讯信号,而可改进现有的笔记本式计算机播放5.1声道的音讯数据表现不佳的情况。
(2)所述扬声系统可分散重低音至各个扬声器,借此可解决无法在笔记本式计算机上配置重低音喇叭来播放重低音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扬声系统的方块图;
图2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电路图;
图3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扬声器在笔记型计算机上的位置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电路图;
图5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扬声器在笔记本式计算机上的位置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扬声系统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7为本发明的扬声系统控制方法在控制模块将多个声道的音频信号转换为混合信号前的流程图;
图8本发明的扬声系统控制方法在控制模块将多个声道的音频信号转换为混合信号前的流程图;
图9为本发明的控制模块将多个声道的音频信号转换为混合信号的第一实施例流程图;
图10为本发明的控制模块将多个声道的音频信号转换为混合信号的第二实施例流程图;
图11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扬声器播放混合信号前的流程图;以及
图12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扬声器播放混合信号前的流程图。
主要符号说明:1为扬声系统;10为控制模块;101为高通滤波器;102为低通滤波器;103为带通滤波器;104为低频音讯增强器;105为放大器;11为扬声器;110为右前扬声器;111为右中扬声器;112为左前扬声器;113为左中扬声器;114为左环绕扬声器;115为右环绕扬声器;106为虚拟环绕器;107为限制器;108为均衡器;2为声道;20为右前声道;21为中央声道;22为左前声道;23为右环绕声道;24为左环绕声道;25为重低音声道;3为混合信号;30为左前混合信号;31为左中混合信号;32为右前混合信号;33为右中混合信号;34为左环绕混合信号;35为右环绕混合信号;4为电子装置;40为显示器;41为机体;42为音讯插孔;W1~W5为重低音声道的音频信号;LPS1~3为低通滤波器所滤出的低频信号;X、Y、Z为倍率;以及S1~S2、S100~S113、S111’为步骤。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其为本发明的扬声系统的方块图。如图所示,本发明的扬声系统1包含控制模块10及多个扬声器11。其中控制模块10将多个声道2的音频信号中的至少两个音频信号分别放大后结合形成至少一个混合信号3,而扬声器11则连接控制模块10并播放混合信号3。
另外,多个声道2包含右前声道20、中央声道21、左前声道22、左环绕声道24、右环绕声道23以及重低音声道25;扬声器11则包含右前扬声器110、右中扬声器106、左前扬声器107、左中扬声器108、左环绕扬声器114及右环绕扬声器115;而混合信号3则包括左前混合信号30、左中混合信号31、右前混合信号32、右中混合信号33、左环绕混合信号34及右环绕混合信号35。
而且,控制模块10还包括高通滤波器101、低通滤波器102、带通滤波器103、低频音讯增强器104以及放大器105。高通滤波器101滤出可为扬声器110输出的右前声道20、中央声道21及左前声道22的音频信号的高频信号;低通滤波器102则滤出无法为扬声器11输出的右前声道20、中央声道21及左前声道22的音频信号的低频信号;带通滤波器103则过滤无法为扬声器11输出的重低音声道25的高频噪声及低频信号;低频音讯增强器104,增强已由带通滤波器过滤的重低音声道25的音频信号,且控制模块10还将高通滤波器101所滤出的低频信号加上由低频音讯增强器104增强的音频信号;放大器105则将各声道的音频信号以不同的倍数进行放大。其中,低通滤波器101、高通滤波器102、带通滤波器103、低频音讯增强器104以及放大器105皆为在控制模块10组合各声道的音频信号2之前对各声道的音频信号2进行相对应的处理。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控制模块10可为中央处理器(CPU)、微控制器(MCU)或声卡处理芯片。
其中,低通/高通/带通滤波器101、102、103(Low Pass Filter/,High PassFilter/Band Pass Filter)用以分离扬声器较难表现的音频信号。因小型化扬声器较难以表现出低频音讯,所以强制扬声器输出信号,反而容易有噪音产生。因此使用高通滤波器102将要导入至扬声器的低频部份滤除,而这些低频信号可由低通滤波器滤出后,与重低音扬声器(Woofer)信号混合。处理Woofer音讯的带通滤波器103是将该信号中各扬声器都无法表现的信号与不应存在的高频噪声滤除。低频音讯增强器104(Low Frequency Enhance)则因低频信号不易被表现,所以借助软件演算将低频信号增强输出。至少有数种增强方式可利用,例如直接加强部份频率的信号、增加谐波,使使用者认为低音被加强的虚拟方式,或利用矩阵演算,使各扬声器互补产生低频音讯。放大器105(Amplifier)则用以改变原始音讯强度,使各音讯在混和后能合适于扬声器的输出。而放大器105的放大倍率也可视实际电路特性与扬声器特性做个别调整,实施例中的放大倍率仅为范例。
另外,控制模块10还包括虚拟环绕器106、限制器107及均衡器108。虚拟环绕器106将左前混合信号30、右前混合信号32、左环绕混合信号34及右环绕混合信号35进行环绕效果处理;限制器107则降低混合信号3中输出功率大于扬声器11的输出功率的混合信号的功率;而均衡器108则调整多个混合信号3的频率特性为一致,并符合扬声器11的输出特征。其中,虚拟环绕器106、限制器107及均衡器108都在扬声器11播放混合信号3前,对混合信号3进行相对应的处理。
参照图2及图3,其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电路图及扬声器在笔记本式计算机上的位置示意图。如图3所示,本发明的扬声系统电子装置4为笔记本式计算机,并包含显示器40及机体41,显示器40枢接于机体41上。
如图2所示,控制模块10组合各声道2的音频信号的模式如下:将右前声道20的音频信号加上X倍重低音声道25的音频信号形成右前混合信号110;将Y倍的右前声道20的音频信号加上Z倍的中央声道21的音频信号,再加上X倍的重低音声道25的音频信号形成右中混合信号111;将左前声道22的音频信号加上X倍的重低音声道25的音频信号形成左前混合信号112;将Y倍的左前声道22的音频信号,加上Z倍的中央声道21的音频信号,再加上X倍的重低音声道25的音频信号形成左中混合信号113;将左环绕声道24的音频信号加上X倍的重低音声道25的音频信号形成左环绕混合信号34;将右环绕声道23的音频信号加上X倍的重低音声道25的音频信号形成右环绕混合信号35。其中,X、Y及Z的范围为大于0且小于等于1。
参照下表,其为本发明的控制模块将多个声道的音频信号转换为混合信号的第一实施例的各声道组合比例表。
  右前混合信号   右中混合信号   左前混合信号   左中混合信号   右环绕混合信号   左环绕混合信号 总合
  右前声道 1 0.5 1.5
  左前声道 0.5 1 1.5
  中央声道 0.7 0.7 1.4
  右环绕声道 1 1
  左环绕声道 1 1
  重低音声道 0.3 0.3 0.3 0.3 0.3 0.3 1.8
在本实施例中,X为0.3,Y为0.5,Z则为0.7。由表中可得知,除了左环绕声道24的音频信号与右环绕声道23的音频信号维持原本信号强度外,各原始信号都被放大约1.4~1.8倍,此即意味着使用者可以听到更大的音量。值得一提的是,低频音讯部份经放大后通过分配由所有的扬声器输出,因此改善了低频音量在小型化扬声器不足的情形。
其中,重低音声道25的音频信号W1~W5包含两种方法来形成,其一为仅将重低音声道的音频信号以一个放大倍率放大后(在本实施例为放大1.8倍),再将其以平均分配的方式分配至各扬声器11中(在本实施例中各扬声器被分配到0.3倍的重低音扬声器音频信号);其二则为以控制模块10利用被低通滤波器102所滤出的左前声道22的音频信号中的低频信号LPS 1、中央声道21的音频信号之低频信号LPS2及右前声道20的音频信号中的低频信号LPS3分别加上重低音扬声器25的音频信号后,再以X倍(本实施例为0.3倍)分别加入由高通滤波器101所滤出的左前声道22、中央声道21及右前声道20的高频信号,形成左前混合信号30、左中混合信号31、右前混合信号32及右中混合信号33,至于右环绕混合信号35及左环绕混合信号34与第一种方式相同。其中,由于小型化扬声器较难表现低频音讯,尤其在能量输出大时,更容易产生噪音,故需将重低音声道的音讯经过放大器105使能量降低,并分配到各扬声器中。在本实施例中,最后经分配过的低频音量输出总和,反较原始信号为大(1.8倍),但由于能量减弱(0.3倍)分配到各扬声器中,因此噪音的产生机率也较低较小。由于同一系统中可设计不同的扬声器,因此放大器105的放大倍率也可根据扬声器不同,而有不同的放大数值。
另外,由于每个扬声器所能输出的音量功率是被设定在额定功率,在本实施例中,假设所有扬声器最大输出功率都相同(假设为1),当输出超过1时,其输出音量可能产生饱和,甚至扬声器有损坏的可能。而实际上,由于5.1中各信号来源为独立,任何一个扬声器的输入信号的最大为1,但实际应用时,各独立信号同时输出最大值的机率较低,因此混合后的信号,也会比最大值低。但为避免特殊状况,各扬声器前端路径上设计了限制器107或动态范围控制(Limiter/Dynamic Range control,DRC)以避免过大的信号输入至扬声器中,而这些装置可为软件或硬件设计组成。而由于每个扬声器特性都会有所差异,尤其不同设计型号的扬声器,为了使扬声器的输出特性较为一致与平稳,各扬声器前端皆可设计均衡器108(EQ),根据均衡器108使扬声器的频率特性改善或加强,即使设计不同的扬声器应用于系统中,也可通过各自的均衡器108使其声音特性达到一致性,或是增强其特色。另外,考虑笔记本式计算机空间有限,因此左右声道之间的距离难以搭配上5.1声道环境需求,因此可利用虚拟环绕器107(Virtual Surround Enhance)将左右声道信号做处理,令其音场变宽,使用者即可感受更接近环场音效的效果。在左环绕声道24与右环绕声道23中,由于其原始信号来源是被设计置于使用者左右方的音讯,因此,此处所需要的环绕效果,可视右前扬声器110与左前扬声器112的设计,加以增强或减弱。
参照图3,其为各扬声器在笔记本式计算机上的位置配置图。如图所示,左前扬声器112设于机体41的一端左侧,并播放左前混合信号30;左中扬声器113设于机体41的一端并位于左前扬声器112及机体41的一端右侧之间,并播放左中混合信号31;右前扬声器110设于机体41的一端右侧,并播放右前混合信号32;右中扬声器111设于机体41的一端,并位于右前扬声器110及左中扬声器113之间,而播放右中混合信号33;左环绕扬声器114设于机体41的另一端左侧,并播放左环绕混合信号34;右环绕扬声器115设于机体41的另一端右侧,并播放右环绕混合信号35。
参照图4及图5,其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电路图及扬声器在笔记本式计算机上的位置示意图。如图4所示,左前扬声器112设于机体41的一端左侧,并播放左前混合信号30;左中扬声器113设于机体41的一端,并位于左前扬声器112及机体41的一端右侧之间,而播放左中混合信号31;右前扬声器110设于机体41的一端右侧,并播放右前混合信号32;右中扬声器111设于机体41的一端,并位于右前扬声器110及左中扬声器113之间,而播放右中混合信号33。在本实施例中,控制模块10将右前声道20的音频信号加上X倍的重低音声道25的音频信号形成右前混合信号32;将Y倍的右前声道20的音频信号加上Z倍的中央声道21音频信号,再加上X倍的重低音声道25的音频信号形成右中混合信号33;将左前声道22的音频信号加上X倍的重低音声道25的音频信号形成左前混合信号30;以及将Y倍的左前声道22的音频信号加上Z倍的中央声道21的音频信号,再加上X倍的重低音声道25的音频信号形成左中混合信号31。其中,X、Y及Z的范围为大于0且小于等于1。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最大的不同在于并未在笔记本式计算机上设置右环绕扬声器115及左环绕扬声器114。然而,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4还包含至少一个音讯插孔42设于机体41上,音讯插孔42用以外接左环绕扬声器114及右环绕扬声器115,并输出左环绕混合信号34及右环绕混合信号35。
参照图6,其为本发明的扬声系统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如图所示,本发明的扬声系统控制方法适用于电子装置,如笔记本式计算机等,电子装置包含控制模块及多个扬声器,且控制模块连接扬声器,所述扬声系统的控制方法包含下列步骤:以控制模块将多个声道的音频信号中的至少两个音频信号分别放大后结合形成至少一个混合信号S1;以及以扬声器播放混合信号S2。
参照图7,其本发明的扬声系统控制方法在控制模块将多个声道的音频信号中的至少两个音频信号分别放大后结合形成混合信号前的流程图。如图所示,控制模块还包括低通滤波器、高通滤波器及带通滤波器,且还可包含下列步骤:以高通滤波器滤出左前声道、中央声道及右前声道的音频信号中的高频信号,所述高频信号可由所对应的各扬声器输出S100;以低通滤波器滤出左前声道、中央声道及右前声道的音频信号中的低频信号,所述低频信号无法由所对应的各扬声器输出S101;以带通滤波器过滤重低音声道的音频信号中的高频噪声及低频信号,所述高频噪声及低频信号无法由扬声器输出S102。
参照图8,其为本发明的扬声系统控制方法在控制模块将多个声道的音频信号中的至少两个音频信号分别放大后结合形成混合信号前的流程图。如图所示,控制模块还包括低频音讯增强器,且更可包含下列步骤:以低频音信增强器增强已经由带通滤波器过滤的重低音声道的音频信号S103;以及以控制模块将低通滤波器所滤出的左前声道、中央声道及右前声道的低频信号,加上已由低频音信增强器增强的重低音声道的音频信号S104。
参照图9,其为本发明的控制模块将多个声道的音频信号中的至少两个音频信号分别放大后结合形成混合信号的第一实施例流程图。如图所示,步骤S1还包含了下列步骤:将右前声道的音频信号加上X倍重低音声道的音频信号形成右前混合信号S105;将Y倍的右前声道的音频信号,加上Z倍中央声道的音频信号,再加上X倍重低音声道的音频信号形成右中混合信号S106;将左前声道的音频信号加上X倍重低音声道的音频信号形成左前混合信号S107;将Y倍的左前声道的音频信号,加上Z倍中央声道的音频信号,再加上X倍的重低音声道的音频信号形成左中混合信号S108;将右环绕声道的音频信号加上X倍重低音声道的音频信号形成右环绕混合信号S109;以及将左环绕声道的音频信号加上X倍重低音声道的音频信号形成左环绕混合信号S110。其中,X、Y及Z的范围为大于0且小于等于1。
其中,重低音声道的音频信号包含两种方法来形成,其一为仅将重低音声道的音频信号以一个放大倍率放大后,再将其以平均分配的方式分配至各扬声器中;
其二则为以控制模块利用被低通滤波器所滤出的左前声道、中央声道及右前声道的音频信号的低频信号加上重低音声道的信号后,再以X倍分别加入由高通滤波器所滤出的左前声道、中央声道及右前声道之高频信号,形成左前扬声器、左中扬声器、右前扬声器及右中扬声器的音频信号,至于右环绕扬声器及左环绕扬声器则与第一种方式相同,而X的范围为0~1。
参照图10,其为本发明的控制模块将多个声道的音频信号中的至少二个音频信号分别放大后结合形成混合信号的第二实施例流程图。如图所示,其包含下列步骤:将右前声道的音频信号加上X倍重低音声道的音频信号形成右前混合信号S105;将Y倍的右前声道的音频信号,加上Z倍中央声道的音频信号,再加上X倍重低音声道的音频信号形成右中混合信号S106;将左前声道的音频信号加上X倍重低音声道的音频信号形成左前混合信号S107;将Y倍的左前声道的音频信号,加上Z倍中央声道的音频信号,再加上X倍的重低音声道的音频信号形成左中混合信号S108。其中,X、Y及Z的范围为大于0且小于等于1。
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最大的不同即在于并没有在电子装置上设置右环绕扬声器及左环绕扬声器。然而,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4还包含至少一个音讯插孔设于机体41上,音讯插孔用以外接左环绕扬声器及右环绕扬声器,并输出左环绕混合信号及右环绕混合信号。
参照图11,其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扬声器播放混合信号前的流程图。其中控制模块还包括限制器、均衡器及虚拟环绕器,还包含下列步骤:以虚拟环绕器将左前混合信号、右前混合信号、左环绕混合信号及右环绕混合信号进行环绕效果处理S111;以限制器降低在至少一个混合信号中输出功率大于多个扬声器的输出功率的混合信号的功率S112;以及以均衡器调整至少一个混合信号的频率特性为一致,并符合多个扬声器的特征S113。
参照图12,其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扬声器播放混合信号前之的程图。其中,控制模块还包括限制器、均衡器及虚拟环绕器,如图所示,更可包含下列步骤:以虚拟环绕器将左前混合信号及右前混合信号进行环绕效果处理S111’;以限制器降低在至少一个混合信号中输出功率大于多个扬声器的输出功率的混合信号的功率S112;以及以均衡器调整至少一个混合信号的频率特性为一致,并符合多个扬声器的特征S113。
而上述各步骤的组件功能及作动的详细说明与对系统的内容叙述相同,在此便不再详述。
根据本发明的扬声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即可在笔记本式计算机上配置4声道或6声道,再加以简单组合原始5.1声道的音讯信号,进而改进现有笔记本式计算机播放5.1声道的音讯数据表现不佳的情况,且由于重低音分散至各个扬声器,由此解决了无法在笔记本式计算机上配置重低音喇叭来播放重低音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举例性,而并不是限制性的。任何未脱离本发明的精神与范畴,而对其进行的等效修改或变更,均应包含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之中。

Claims (10)

1.一种扬声系统的控制方法,其适用于电子装置,所述电子装置包含控制模块及多个扬声器,且所述控制模块连接所述多个扬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含下列步骤:
以所述控制模块将多个声道的音频信号中的至少两个音频信号分别放大后结合形成至少一个混合信号;以及
以所述多个扬声器播放所述至少一个混合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装置包含机体及显示器,且所述多个声道包含左前声道、中央声道、右前声道、左环绕声道、右环绕声道以及重低音声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扬声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混合信号包含左前混合信号、左中混合信号、右前混合信号、右中混合信号、左环绕混合信号及右环绕混合信号,且在以所述控制模块将所述多个声道的音频信号中的至少两个音频信号分别放大后结合形成所述至少一个混合信号的步骤中,还包含以所述控制模块进行下列步骤:
将所述右前声道的音频信号加上X倍所述重低音声道的音频信号形成所述右前混合信号;
将Y倍所述右前声道的音频信号加上Z倍所述中央声道的音频信号,再加上X倍所述重低音声道的音频信号形成所述右中混合信号;
将所述左前声道的音频信号加上X倍所述重低音声道的音频信号形成所述左前混合信号;
将Y倍所述左前声道的音频信号,加上Z倍所述中央声道的音频信号,再加上X倍所述重低音声道的音频信号形成所述左中混合信号;
将所述右环绕声道的音频信号加上X倍所述重低音声道的音频信号形成所述右环绕混合信号;以及
将所述左环绕声道的音频信号加上X倍所述重低音声道的音频信号形成所述左环绕混合信号;
其中,X、Y及Z的范围为大于0且小于等于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扬声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扬声器包含:
左前扬声器,其设于所述机体的一端左侧,并播放所述左前混合信号;
左中扬声器,其设于所述机体的一端并位于所述左前扬声器及所述机体的一端右侧之间,并播放所述左中混合信号;
右前扬声器,其设于所述机体的一端右侧,并播放所述右前混合信号;
右中扬声器,其设于所述机体的一端并位于所述右前扬声器及所述左中扬声器之间,并播放所述右中混合信号;
左环绕扬声器,设于所述机体的另一端左侧,并播放所述左环绕混合信号;以及
右环绕扬声器,其设于所述机体的另一端右侧,并播放所述右环绕混合信号。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扬声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混合信号包含左前混合信号、左中混合信号、右前混合信号及右中混合信号,且在以所述控制模块将所述多个声道的音频信号中的至少两个音频信号分别放大后结合形成所述至少一个混合信号的步骤中,还包含以所述控制模块进行下列步骤:
将所述右前声道的音频信号加上X倍所述重低音声道的音频信号形成所述右前混合信号;
将Y倍所述右前声道的音频信号,加上Z倍所述中央声道的音频信号,再加上X倍所述重低音声道的音频信号形成所述右中混合信号;
将所述左前声道的音频信号加上X倍所述重低音声道的音频信号形成所述左前混合信号;以及
将Y倍所述左前声道的音频信号,加上Z倍所述中央声道的音频信号,再加上X倍所述重低音声道的音频信号形成所述左中混合信号;
其中,X、Y及Z的范围为大于0且小于等于1。
6.一种扬声系统,适用于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控制模块,其将多个声道的音频信号中的至少两个音频信号分别放大后结合形成至少一个混合信号;以及
多个扬声器,其连接所述控制模块并播放所述至少一个混合信号。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扬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装置包含机体及显示器,且所述多个声道包含左前声道、中央声道、右前声道、左环绕声道、右环绕声道以及重低音声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扬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混合信号包含左前混合信号、左中混合信号、右前混合信号、右中混合信号、左环绕混合信号及右环绕混合信号,且所述控制模块还将所述右前声道的音频信号加上X倍所述重低音声道的音频信号形成所述右前混合信号;
将Y倍的所述右前声道的音频信号,加上Z倍所述中央声道的音频信号,再加上X倍所述重低音声道的音频信号形成所述右中混合信号;
将所述左前声道的音频信号加上X倍所述重低音声道的音频信号形成所述左前混合信号;
将Y倍的所述左前声道的音频信号,加上Z倍所述中央声道的音频信号,再加上X倍的所述重低音声道的音频信号形成所述左中混合信号;
将所述右环绕声道的音频信号加上X倍所述重低音声道的音频信号形成所述右环绕混合信号;以及
将所述左环绕声道的音频信号加上X倍所述重低音声道的音频信号形成所述左环绕混合信号;
其中,X、Y及Z的范围为大于0且小于等于1。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扬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扬声器系包含:
左前扬声器,其设于所述机体的一端左侧,并播放所述左前混合信号;
左中扬声器,其设于所述机体的一端并位于所述左前扬声器及所述机体的一端右侧之间,并播放所述左中混合信号;
右前扬声器,其设于所述机体的一端右侧,并播放所述右前混合信号;
右中扬声器,其设于所述机体的一端并位于所述右前扬声器及所述左中扬声器之间,并播放所述右中混合信号;
左环绕扬声器,其设于所述机体的另一端左侧,并播放所述左环绕混合信号;以及
右环绕扬声器,其设于所述机体的另一端右侧,并播放所述右环绕混合信号。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扬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混合信号包含左前混合信号、左中混合信号、右前混合信号及右中混合信号,且所述控制模块更将所述右前声道的音频信号加上X倍所述重低音声道的音频信号形成所述右前混合信号;
将Y倍的所述右前声道的音频信号,加上Z倍所述中央声道的音频信号,再加上X倍所述重低音声道的音频信号形成所述右中混合信号;
将所述左前声道的音频信号加上X倍所述重低音声道的音频信号形成所述左前混合信号;以及
将Y倍的所述左前声道的音频信号,加上Z倍所述中央声道的音频信号,再加上X倍的所述重低音声道的音频信号形成所述左中混合信号;
其中,X、Y及Z的范围为大于0且小于等于1。
CN2010101453335A 2010-03-19 2010-03-19 扬声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Pending CN10219633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1453335A CN102196338A (zh) 2010-03-19 2010-03-19 扬声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1453335A CN102196338A (zh) 2010-03-19 2010-03-19 扬声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96338A true CN102196338A (zh) 2011-09-21

Family

ID=446036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453335A Pending CN102196338A (zh) 2010-03-19 2010-03-19 扬声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196338A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51774A (zh) * 2011-10-14 2013-04-17 浪潮乐金数字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多单元扬声器的移动终端
CN104519454A (zh) * 2013-09-26 2015-04-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音频信号输出方法及装置
CN103051774B (zh) * 2011-10-14 2016-12-14 浪潮乐金数字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多单元扬声器的移动终端
CN106231499A (zh) * 2016-09-29 2016-12-14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音效增强方法与装置
CN106792333A (zh) * 2016-12-21 2017-05-31 深圳Tcl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电视机的音响系统
CN113643719A (zh) * 2021-08-26 2021-11-1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音频信号处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终端设备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329A (zh) * 1994-11-17 1996-09-0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声音电路
CN1430445A (zh) * 2001-12-29 2003-07-1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移动通信终端的声音输出系统及方法
CN1898991A (zh) * 2003-12-25 2007-01-17 罗姆股份有限公司 音频装置
US20080130905A1 (en) * 2001-02-09 2008-06-05 Thx Ltd. Sound system and method of sound reproduction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329A (zh) * 1994-11-17 1996-09-0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声音电路
US20080130905A1 (en) * 2001-02-09 2008-06-05 Thx Ltd. Sound system and method of sound reproduction
CN1430445A (zh) * 2001-12-29 2003-07-1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移动通信终端的声音输出系统及方法
CN1898991A (zh) * 2003-12-25 2007-01-17 罗姆股份有限公司 音频装置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51774A (zh) * 2011-10-14 2013-04-17 浪潮乐金数字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多单元扬声器的移动终端
CN103051774B (zh) * 2011-10-14 2016-12-14 浪潮乐金数字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多单元扬声器的移动终端
CN104519454A (zh) * 2013-09-26 2015-04-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音频信号输出方法及装置
CN104519454B (zh) * 2013-09-26 2016-12-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音频信号输出方法及装置
CN106231499A (zh) * 2016-09-29 2016-12-14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音效增强方法与装置
CN106792333A (zh) * 2016-12-21 2017-05-31 深圳Tcl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电视机的音响系统
CN106792333B (zh) * 2016-12-21 2019-05-31 深圳Tcl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电视机的音响系统
CN113643719A (zh) * 2021-08-26 2021-11-1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音频信号处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终端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00920A (zh) 信号处理装置、信号处理方法以及程序
CN1765154B (zh) 声频处理装置
CN102143421B (zh) 终端及该终端的音频处理方法
CN205142494U (zh) 一种双声道分频输出电路及立体声耳机
US20200068299A1 (en) Systems,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dynamic range enhancement of audio signals
CN102196338A (zh) 扬声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4681595U (zh) 发声系统及应用所述发声系统的移动通信设备
CN104581515A (zh) 一种音频播放装置、方法和移动终端
JP6330078B2 (ja) データ再入力型スマートデバイス用音声入出力装置
CN105578374A (zh) 一种舞台音频控制系统
CN106170114A (zh) 一种音频输出的控制方法、装置及音频播放设备
CN112840678B (zh) 立体声播放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WO2020057656A1 (zh) 基于声音输出元件采集外界声波的方法、装置和移动终端
CN111726733A (zh) 电子设备、音频输出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202841494U (zh) 一种多声道音频处理系统
CN101384106B (zh) 电子装置
KR100622252B1 (ko) 이동통신단말기의 스테레오 음향제공회로
CN204993809U (zh) 一种双声道音频放大电路
CN217825224U (zh) 音响系统和电子设备
CN210670531U (zh) 信号接收解码电路
CN103578512A (zh) 录音快速回放的方法及其装置
CN202503630U (zh) Usb音响播放装置
CN218352658U (zh) 一种功放机
CN206332836U (zh) 一种桌面分体带开放式dsp的智能蓝牙音响系统
CN209283455U (zh) 一种具有内外分频互相切换的音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