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95749A - 一种自移动台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的方法与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自移动台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的方法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95749A
CN102195749A CN2010105968788A CN201010596878A CN102195749A CN 102195749 A CN102195749 A CN 102195749A CN 2010105968788 A CN2010105968788 A CN 2010105968788A CN 201010596878 A CN201010596878 A CN 201010596878A CN 102195749 A CN102195749 A CN 1021957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ding matrix
precoder
base stations
travelling carriage
base s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9687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95749B (zh
Inventor
郭秉衡
丁邦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Original Assignee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filed Critical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Publication of CN1021957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957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957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9574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17Feedback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the mobile station comprising multiple antennas, e.g. to provide uplink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22Site diversity; Macro-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36Feedback format
    • H04B7/0639Using selective indices, e.g. of a codebook, e.g. pre-distortion matrix index [PMI] or for beam sel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有关于一种自移动台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的方法与装置。方法包括接收对应一第一预编码矩阵和一第二预编码矩阵的信息,并通过线性组合第一预编码矩阵和第二预编码矩阵产生预编码器。其中第一预编码矩阵最大化移动台和伺服基地台之间的传输功率,且第二预编码矩阵最小化移动台与至少两个邻近基地台之间的平均干扰值。

Description

一种自移动台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的方法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通讯的装置与方法,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减轻的上行传输多基地台干扰的装置与方法,其中涉及超过一个邻近基地台。
背景技术
无线通讯系统允许无线设备进行通讯而无须进行有线连接。由于无线系统近来已与日常生活密切地结合,对于无线通讯系统支持多媒体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例如语音、音频、视频、文件以及网络下载等等。不同的无线通讯协议与传输控制机制已被开发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无线通讯网路的多媒体服务需求,并改善此些多媒体服务的效能。
在无线通讯系统中,一种称做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的智能天线技术,在发射机和接收机同时使用多个天线,以提高通讯性能。另外,一种称做电波束合成(Beamforming)的信号处理技术用于定向信号传输和/或接收,其可用以改善传输和接收增益。在电波束合成中,空间选择性是通过采用自适应或固定接收/发送方向图(beampattern)。
预编码(Precoding)是一种普遍的波束形成技术,在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中用来支持多层传输(multi-layer transmission)。当一接收机具有多天线时,预编码用在多层电波束合成以最大化多接收天线系统的流量效能(throughput performance)。当发射机具有多天线时,预编码用以发射来自具有独立和适当加权平均的各发射天线的信号,如此在接收机输出的链接流量被最大化。
在上行链路传输中,邻近基地台可能受到强烈的干扰,特别当移动台(Mobile Station,MS)或其它形式的终端(terminal)位于基地台单元边缘(cell edge)时。
以下所提供的实施例是针对克服一个或多个以上所提出。
发明内容
在一示范性的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自一移动台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的方法,包括:接收对应第一预编码矩阵和第二预编码矩阵的信息;以及通过线性组合第一预编码矩阵和第二预编码矩阵产生预编码器,其中第一预编码矩阵最大化移动台和一伺服基地台之间的一传输功率,且第二预编码矩阵最小化移动台与至少两个邻近基地台之间的一平均干扰值。
所述的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的方法,其中,接收和产生的动作发生在该移动台。
所述的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的方法,其中,该第二预编码矩阵依据下列方程式所决定:
W PMI min = arg min i 1 M Σ j = 1 M | | H j W i | | 2 , 其中
Hj为该移动台与该至少两个邻近基地台中的第j个邻近基地台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
M为该至少两个邻近基地台的总数量;
Wi为与预编码器码书索引i相关的一预编码矩阵。
所述的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的方法,其中,产生该预编码器的步骤还包括:
通过线性组合该第一预编码矩阵和该第二预编码矩阵产生该预编码器而不接收与该至少两个邻近基地台相关的信道状态信息。
所述的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的方法,其中,该预编码器依据下列方程式所产生:
W = PCR · W PMI + ( 1 - PCR ) · W PMI min | | PCR · W PMI + ( 1 - PCR ) · W PMI min | | , 0 ≤ PCR ≤ 1 , 其中
M为该至少两个邻近基地台的总数量,
WPMI为接收的该第一预编码矩阵,
Figure BSA00000394748400023
为接收的该第二预编码矩阵,
PCR为一预编码矩阵索引组合比例。
在另一示范性的实施例中,提供一种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至多个 基地台的装置,该装置包括:至少一内存,用以储存数据以及指令;以及至少一处理器,其用以存取至少一内存,当执行指令时接收对应第一预编码矩阵和第二预编码矩阵的信息;通过线性组合第一预编码矩阵和第二预编码矩阵产生预编码器,其中第一预编码矩阵最大化移动台和一伺服基地台之间的传输功率,且第二预编码矩阵最小化移动台与至少两个邻近基地台之间的平均干扰值。
所述的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至多个基地台的装置,其中,该至少一处理器与该至少一内存皆位于一移动台。
所述的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至多个基地台的装置,其中,该第二预编码矩阵依据下列方程式所决定:
W PMI min = arg min i 1 M Σ j = 1 M | | H j W i | | 2 , 其中
Hj为该移动台与该至少两个邻近基地台中的第j个邻近基地台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
M为该至少两个邻近基地台110的总数量;
Wi为与预编码器码书索引i相关的一预编码矩阵。
所述的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至多个基地台的装置,其中,当该至少一处理器用以产生该预编码器时,该至少一处理器还通过线性组合该第一预编码矩阵和该第二预编码矩阵产生该预编码器而不接收与该至少两个邻近基地台相关的信道状态信息。
所述的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至多个基地台的装置,其中,该预编码器依据下列方程式所产生:
W = PCR · W PMI + ( 1 - PCR ) · W PMI min | | PCR · W PMI + ( 1 - PCR ) · W PMI min | | , 0 ≤ PCR ≤ 1 , 其中
M为该至少两个邻近基地台110的总数量,
WPMI为接收的该第一预编码矩阵,
Figure BSA00000394748400033
为接收的该第二预编码矩阵,
PCR为一预编码矩阵索引组合比例。
在一示范性的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自移动台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的方法,包括:接收对应一第一预编码矩阵和一第二预编码矩阵的信息;以及通过线性组合第一预编码矩阵和第二预编码矩阵产生预编码器,其中第一预编码矩阵最大化移动台和一伺服基地台之间的传输功率,且第二预编码矩阵最小化移动台与至少两个邻近基地台之间的干扰功率的总和。
所述的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的方法,其中,接收和产生的动作发生在该移动台。
所述的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的方法,其中,该第二预编码矩阵依据下列方程式所决定:
W PMI min = arg min i 1 M Σ j = 1 M | | H j W i | | 2 , 其中
Hj为该移动台与该至少两个邻近基地台中的第j个邻近基地台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
M为该至少两个邻近基地台110的总数量;
Wi为与预编码器码书索引i相关的一预编码矩阵。
所述的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的方法,其中,接收的该第二预编码矩阵排除使用任何与该至少两个邻近基地台的其一有关的最大干扰功率与最小干扰功率的比值超过一预设临界值的预编码矩阵。
所述的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的方法,其中,接收的该第二预编码矩阵通过选择一码书索引给定一最小非零值的φi所决定,φi依据下列方程式所决定:
φ i = γ i Σ j = 1 M | | H j W i | | 2 , 其中
Hj为该移动台与该至少两个邻近基地台中的第j个邻近基地台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
M为该至少两个邻近基地台的总数量,
Wi为与预编码器码书索引i相关的一预编码矩阵,
Γ为一预设临界值。
在另一示范性的实施例中,提供一种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至多个 基地台的装置,包括:至少一内存,储存数据以及指令;以及至少一处理器,其用以存取至少一内存,当执行指令时接收对应第一预编码矩阵和第二预编码矩阵的信息;通过线性组合第一预编码矩阵和第二预编码矩阵产生预编码器,其中第一预编码矩阵最大化移动台和一伺服基地台之间的传输功率,且第二预编码矩阵最小化移动台与至少两个邻近基地台之间的干扰功率的总和。
所述的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至多个基地台的装置,其中,该至少一处理器与该至少一内存皆位于一移动台。
所述的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至多个基地台的装置,其中,该第二预编码矩阵依据下列方程式所决定:
W PMI min = arg min i Σ j = 1 M | | H j W i | | 2 , 其中
Hj为该移动台与该至少两个邻近基地台中的第j个邻近基地台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
M为该至少两个邻近基地台110的总数量;
Wi为与预编码器码书索引i相关的一预编码矩阵。
所述的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至多个基地台的装置,其中,接收的该第二预编码矩阵排除使用任何与该至少两个邻近基地台的其一有关的最大干扰功率与最小干扰功率的比值超过一预设临界值的预编码矩阵。
所述的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至多个基地台的装置,其中,接收的该第二预编码矩阵通过选择一码书索引给定一最小非零值的φi所决定,φi依据下列方程式所决定:
φ i = γ i Σ j = 1 M | | H j W i | | 2 , 其中
Hj为该移动台与该至少两个邻近基地台中的第j个邻近基地台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
M为该至少两个邻近基地台的总数量,
Wi为与预编码器码书索引i相关的一预编码矩阵,
Γ为一预设临界值。
在一示范性的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自移动台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 的方法,包括:接收对应第一预编码矩阵的信息;接收对应至少两个第二预编码矩阵的信息,各至少两个第二预编码矩阵对应至少两个邻近基地台的其一;接收对应各至少两个邻近基地台的一干扰敏感度λj的信息;以及通过线性组合第一预编码矩阵以及至少两个第二预编码矩阵产生预编码器,其中第一预编码矩阵最大化移动台和一伺服基地台之间的传输功率,且上述至少两个第二预编码矩阵最小化移动台与各自的邻近基地台的其一之间的干扰功率。
所述的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的方法,其中,该预编码器依据下列方程式所产生:
W = PCR · W PMI + ( 1 - PCR ) · Σ j = 1 M λ j Σλ W PMI min , j PCR · W PMI + ( 1 - PCR ) · Σ j = 1 M λ j Σλ W PMI min , j , 其中
M为该至少两个邻近基地台的总数量,
λj为第j个邻近基地台的干扰敏感度且与该至少两个邻近基地台的第j个基地台相关,
∑λ为该至少两个邻近基地台的干扰敏感度λj的总和,
WPMI为接收的该第一预编码矩阵,
Figure BSA00000394748400062
为第j个第二预编码矩阵且与该至少两个邻近基地台的第j个基地台相关,
PCR为一预编码矩阵索引组合比例。
在另一示范性的实施例中,提供一种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至多个基地台的装置,该装置包括:至少一内存,其用以储存数据以及指令;以及至少一处理器,其用以存取至少一内存,当执行指令时接收对应第一预编码矩阵的信息;接收对应至少两个第二预编码矩阵的信息,各至少两个第二预编码矩阵对应至少两个邻近基地台的其一;接收对应各至少两个邻近基地台的一干扰敏感度λj的信息;通过线性组合第一预编码矩阵以及上述至少两个第二预编码矩阵产生预编码器,其中第一预编码矩阵最大化移动台和一伺服基地台之间的一传输功率,且上述至少两个第二预编码矩阵最小化移动台与各自的邻近基 地台的其一之间的干扰功率。
所述的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至多个基地台的装置,其中,该预编码器依据下列方程式所产生:
W = PCR · W PMI + ( 1 - PCR ) · Σ j = 1 M λ j Σλ W PMI min , j PCR · W PMI + ( 1 - PCR ) · Σ j = 1 M λ j Σλ W PMI min , j , 其中
M为该至少两个邻近基地台的总数量,
λj为第j个邻近基地台的干扰敏感度且与该至少两个邻近基地台的第j个基地台相关,
∑λ为该至少两个邻近基地台的干扰敏感度λj的总和,
WPMI为接收的该第一预编码矩阵,
Figure BSA00000394748400072
为第j个第二预编码矩阵且与该至少两个邻近基地台的第j个基地台相关,
PCR为一预编码矩阵索引组合比例。
在一示范性的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自移动台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的方法,包括:接收对应第一预编码矩阵的信息;接收对应至少两个第二预编码矩阵的信息,各至少两个第二预编码矩阵对应至少两个邻近基地台的其一;以及通过线性组合第一预编码矩阵以及上述至少两个第二预编码矩阵产生预编码器,其中第一预编码矩阵最大化移动台和一伺服基地台之间的传输功率,且上述至少两个第二预编码矩阵最小化移动台与各自的邻近基地台的其一之间的干扰。
所述的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的方法,其中,该预编码器依据下列方程式所产生:
W = PCR · W PMI + ( 1 - PCR ) M · Σ j = 1 M W PMI min , j PCR · W PMI + ( 1 - PCR ) M · Σ j = 1 M W PMI min , j , 其中
M为该至少两个邻近基地台的总数量,
WPMI为接收的该第一预编码矩阵,
Figure BSA00000394748400081
为第j个第二预编码矩阵且与该至少两个邻近基地台的第j个基地台相关,
PCR为一预编码矩阵索引组合比例。
在另一示范性的实施例中,提供一种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至多个基地台的装置,包括:至少一内存,其用以储存数据以及指令;以及至少一处理器,其用以存取至少一内存,当执行指令时接收对应第一预编码矩阵的信息;接收对应至少两个第二预编码矩阵的信息,各至少两个第二预编码矩阵对应至少两个邻近基地台的其一;通过线性组合第一预编码矩阵以及上述至少两个第二预编码矩阵产生预编码器,其中第一预编码矩阵最大化移动台和一伺服基地台之间的传输功率,且上述至少两个第二预编码矩阵最小化移动台与各自的邻近基地台的其一之间的干扰。
所述的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至多个基地台的装置,其中,该预编码器依据下列方程式所产生:
W = PCR · W PMI + ( 1 - PCR ) M · Σ j = 1 M W PMI min , j PCR · W PMI + ( 1 - PCR ) M · Σ j = 1 M W PMI min , j , 其中
M为该至少两个邻近基地台的总数量,
WPMI为接收的该第一预编码矩阵,
Figure BSA00000394748400083
为第j个第二预编码矩阵且与该至少两个邻近基地台的第j个基地台相关,
PCR为一预编码矩阵索引组合比例。
在一示范性的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自无线通讯系统中的移动台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的方法,包括:通过一伺服基地台选择一预编码矩阵索引;通过伺服基地台接收对应多个邻近基地台的至少部份信道状态信息的信息;通过伺服基地台选择一最小预编码矩阵索引;通过伺服基地台选择一预编码矩阵索引组合比例;以及通过伺服基地台传输预编码矩阵、最小预编码矩阵索引以 及预编码矩阵索引组合比例至移动台以产生预编码器。
所述的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的方法,其中,包括:
通过该伺服基地台与考虑与该移动台和这些邻近基地台有关的一平均干扰值选择该最小预编码矩阵索引。
所述的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的方法,其中,包括:
通过该伺服基地台与考虑与该移动台和这些邻近基地台有关的一干扰值总和选择该最小预编码矩阵索引。
所述的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的方法,其中,包括:
通过该伺服基地台与最小化与该移动台和这些邻近基地台有关的一最大干扰值选择该最小预编码矩阵索引。
所述的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的方法,其中,包括:
通过该伺服基地台与检查与该移动台和这些邻近基地台有关的一干扰值比值选择该最小预编码矩阵索引。
在另一示范性的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自无线通讯系统中的移动台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的装置,包括:至少一内存,其用以储存数据以及指令;以及至少一处理器,其用以存取至少一内存,当执行指令时选择一预编码矩阵索引;接收对应多个邻近基地台的至少部份信道状态信息的信息;选择一最小预编码矩阵索引;选择一预编码矩阵索引组合比例;以及传输预编码矩阵、最小预编码矩阵索引以及预编码矩阵索引组合比例至移动台以产生预编码器。
所述的自一无线通讯系统中的一移动台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的装置,其中,当该至少一处理器用以选择该最小预编码矩阵索引时,该至少一处理器还通过考虑与该移动台和这些邻近基地台有关的一平均干扰值选择该最小预编码矩阵索引。
所述的自一无线通讯系统中的一移动台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的装置,其中,当该至少一处理器用以选择该最小预编码矩阵索引时,该至少一处理器还通过考虑与该移动台和这些邻近基地台有关的一干扰值总和选择该最小预编码矩阵索引。
所述的自一无线通讯系统中的一移动台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的装置,其中,当该至少一处理器用以选择该最小预编码矩阵索引时,该至少一处理器还通过最小化与该移动台和这些邻近基地台有关的一最大干扰值选择 该最小预编码矩阵索引。
所述的自一无线通讯系统中的一移动台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的装置,其中,当该至少一处理器用以选择该最小预编码矩阵索引时,该至少一处理器还通过检查与该移动台和这些邻近基地台有关的一干扰值比值选择该最小预编码矩阵索引。
在一示范性的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自无线通讯系统中的移动台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的方法,包括:通过一伺服基地台选择一预编码矩阵索引;通过伺服基地台接收一组灵敏度值,其中此组灵敏度值中的各灵敏度值从各自的多个邻近基地台的其一被接收;通过伺服基地台接收一组最小预编码矩阵索引,其中此组最小预编码矩阵索引中的各最小预编码矩阵索引从各自的邻近基地台的其一被接收;通过伺服基地台选择一预编码矩阵索引组合比例;以及通过伺服基地台传输预编码矩阵索引、此组灵敏度值、此组最小预编码矩阵索引以及预编码矩阵索引组合比例至移动台以产生预编码器。
在另一示范性的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自无线通讯系统中的移动台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的装置,包括:至少一内存,其用以储存数据以及指令;以及至少一处理器,其用以存取至少一内存,当执行指令时选择一预编码矩阵索引;接收一组灵敏度值,其中此组灵敏度值中的各灵敏度值从各自的多个邻近基地台的其一被接收;接收一组最小预编码矩阵索引,其中此组最小预编码矩阵索引中的各最小预编码矩阵索引从各自的邻近基地台的其一被接收;选择一预编码矩阵索引组合比例;以及传输预编码矩阵索引、此组灵敏度值、此组最小预编码矩阵索引以及预编码矩阵索引组合比例至移动台以产生预编码器。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多输入多输出无线通讯系统100的示意图;
图2a为一示范性的基地台的示意图;
图2b为一示范性的移动台的示意图;
图3为一示范性的说明无线传输与接收的流程图;
图4为一示范性的说明无线传输与接收的流程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0:无线通讯系统
110、110a~110c:基地台
120:移动台
111、121:中央处理单元
112、122:随机存取内存
113、123:只读存储器
114、124:内存
115、125:数据库
116、126:输入输出装置
117、127:界面
118、128:天线
300、400:无线通讯系统中数据传输的流程图
310~360、410~440:无线通讯系统中数据传输的步骤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图1为本实施例的多输入多输出无线通讯系统100的示意图。在一实施例中,图1的无线通讯系统100可例如基于全球互通微波存取(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WiMAX)的标准,其为WiMax论坛所颁布,并以IEEE 802.16系列标准和技术为基础。在其它实施例中,图1的无线通讯系统100可例如基于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Thi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简称为3GPP)系列标准和技术。无线通讯系统100可为包括具有多个天线单元的单一传输设备的多发射机协作通信系统(multi-transmitter collaborative communication system)。在其它实施例中,无线通讯系统100可为包括一组在工作中相互合作的传输设备的多发射机协作通信系统。除非另有特别阐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主要为一组在工作中相互合作的传输设备。
如图1所示,无线通讯系统10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传输设备,在此称为基地台110(例如基地台110a、110b以及110C),以及一个或多个移动台120。基 地台110可为任何类型的通讯设备,其用以在无线通讯系统100中与一个或多个移动台120发送和/或接收数据和/或进行通信,其中许多为本领域所知悉的。在部分实施中,基地台110亦可例如为一基站(Node-B)、一基站收发器系统(Base Transceiver System,BTS)、一存取点等等。在其它实施例中,基地台110可为一中继站(relay station)、一中间节点(intermediate node)、一中间装置(intermediary)或任何其它形式的移动台。在一示范性的实施例中,基地台110可具有一广播/接收范围,在此广播/接收范围内基地台110可无线地与一个或多个移动台120进行通信。广播范围可能会因为功率水平,位置和干扰(物理性或电气性等等)而有所不同。
图2a为一示范性的基地台110的示意图,其符合某些被提供的实施例。如图2a所示,各基地台11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的下列元件:至少一中央处理单元111(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其用以执行计算机程序指令以执行各种程序和方法;随机存取内存112(Random Access Memory,RAM)以及只读存储器113(Read Only Memory,ROM),其用以存取和储存信息和计算机程序指令;内存114用以储存数据和信息;数据库115用以储存表格、列表或其它数据结构;输入输出装置116;界面117;天线118等等。各个元件皆为本领域中众所周知的技术,因此不再赘述。
移动台120可为任何类型的计算设备,其用以与无线通讯系统100中的基地台110进行无线传输和/或接收数据。移动台120可包括例如服务器,客户端,桌上型计算机,笔记型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工作站,个人数字助理(PDA),平板计算机,扫描仪,电话设备,寻呼机,照相机,音乐装置等等。另外,移动台12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在无线感应网络中的无线感应器,其通过集中(centralized)和/或分布式(distributed)通信进行通信。在一示范性的实施例中,移动台120可为一移动计算设备。在另一示范性的实施例中,移动台120可为一在移动环境(例如公交车、火车、飞机、船或汽车等等)下运作的固定计算设备。
图2b为一示范性的移动台120的示意图,其符合某些被提供的实施例。如图2b所示,各移动台12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的下列元件:至少一中央处理单元121,其用以执行计算机程序指令以执行各种程序和方法;随机存取内存122以及只读存储器123,其用以存取和储存信息和计算机程序指令;内存124 用以储存数据和信息;数据库125用以储存表格、列表或其它数据结构;输入输出装置126;界面127;天线128等等。各个元件皆为本领域中众所周知的技术,因此不再赘述。
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无线通讯系统100可为一多用户式MIMO(Multi-User MIMO)无线通讯系统100,在此系统中移动台120在相同的时频资源块(time-frequency resource block)同时地被提供服务,其中时频资源块可为一基本的排程单元,在此排程单元中上行和下行信号皆被传输。在图1的实施例中,上行信号可自一个或多个移动台120被发送至单一基地台110(称为伺服基地台110),当基地台110为主要的物理单元,而一个或多个移动台120可能通过基地台110与无线通讯系统100进行通信时,基地台110可被认为是一个或多个移动台120的伺服基地台110。在部分实施例中,伺服基地台110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了任何给定的移动台120而改变,例如,当一移动台120自一基地台110所服务的广播/接收范围内移动至另一基地台110所服务的广播/接收范围内时。在其它实施例中,图1实施例可通过采用一中央控制单元对应多个基地台110的方式实施。如图1所示,移动台120可包括一预编码器W。
图3为一示范性的说明无线通讯系统中数据传输的流程图300,例如无线通讯系统100,其符合某些被提供的实施例。具体来说,图3为说明结合预编码器的无线通讯系统100的实施例,无线通讯系统100具有多个邻近基地台110。在图3的实施例中,预编码器字码 
Figure BSA00000394748400131
(prec oder codeword)可被计算,例如基于一平均干扰值或一总干扰值等等。在图3的实施例中,预编码器字码 
Figure BSA00000394748400132
可使用不同类型的信道状态信息而被计算。另外,在无线通讯系统100中,用于各伺服基地台110、邻近基地台110以及移动台120的包含预编码器字码 
Figure BSA00000394748400133
的码书(codebook)可为相同。
如图3所示,伺服基地台110可为预编码器字码WPMI选择一预编码矩阵索引(Precoding Matrix Index,PMI)(步骤310)。在部分实施例中,预编码矩阵索引可被选择以使移动台120与伺服基地台110之间的传输功率达到最大。
另外,伺服基地台110可接收来自至少两邻近基地台110的全部或部份信道状态信息Hj(步骤320)。在部分实施例中,至少两邻近基地台110中的各基地台110的全部或部份信道状态信息Hj可在至伺服基地台110的骨干通讯信 道上被传递。伺服基地台110可接着计算最小的预编码矩阵索引(步骤330)。最小预编码矩阵索引可为一与预编码器字码 相关的索引。
在第一示范性的实施例中,预编码器字码 
Figure BSA00000394748400142
可根据方程式1被计算以最小化移动台120与至少两邻近基地台110之间的平均干扰功率,方程式1如下所示:
W PMI min = arg min i 1 M Σ j = 1 M | | H j W i | | 2
其中
Hj为移动台120与第j个邻近基地台110间的信道状态信息;
M为邻近基地台110的数量;
Wi为与预编码器码书索引i相关的预编码矩阵。
在第二示范性的实施例中,预编码器字码 
Figure BSA00000394748400144
可根据方程式2被计算做为最小化两个或更多邻近基地台110的总干扰的预编码器字码,方程式2如下所示:
W PMI min = arg min i Σ j = 1 M | | H j W i | | 2
其中
Hj为移动台120与第j个邻近基地台110间的信道状态信息;
M为邻近基地台110的数量;
Wi为与预编码器码书索引i相关的预编码矩阵。
在部分实施例中,计算预编码器字码 
Figure BSA00000394748400146
以最小化两个或更多基地台110的总干扰可提供与第一实施例相媲美的效能,其中在第一实施例中平均干扰功率被最小化。如与上述方程式1有关的讨论,当M是一个常数时,较高的总和可相当于一个更高的平均。另外,计算预编码器字码 
Figure BSA00000394748400147
以最小化两个或更多邻近基地台110的总干扰可避免数值划分(numericaldivision),使其更容易实现在硬件上。
在第三示范性的实施例中,预编码器字码 
Figure BSA00000394748400148
可根据方程式3被选择为最小化两个或更多邻近基地台110中最大干扰的预编码器字码,方程式3如下所示:
W PMI min = arg min i { max ( | | H 1 W i | | 2 , | | H 2 W i | | 2 , . . . , | | H M W i | | 2 ) }
其中
Hj为移动台120与第j个邻近基地台110间的信道状态信息;
M为邻近基地台110的数量;
Wi为与预编码器码书索引i相关的预编码矩阵。
通过选择最大干扰作为度量,两个或多个相邻基地台110间的大差异可被最小化,例如当部份相邻基地台110受到更严重的干扰而其它邻近基地台110受到较少的严重干扰时。
在第四示范性的实施例中,给定一个非零值的φi的预编码器字码可做为预编码器字码 
Figure BSA00000394748400151
首先,可依据方程式4执行检查各预编码器码书索引i,方程式4如下所示:
ξ = max ( | | H 1 W i | | 2 , | | H 2 W i | | 2 , . . . , | | H M W i | | 2 ) min ( | | H 1 W i | | 2 , | | H 2 W i | | 2 , . . . , | | H M W i | | 2 ) ≤ Γ
其中
Hj为移动台120与第j个邻近基地台110间的信道状态信息;
M为邻近基地台110的数量;
Wi为与预编码器码书索引i相关的预编码矩阵;
Γ为预设临界值。
接着,φi的值可依据方程式5而被计算,方程式5如下所示:
φ i = γ i Σ j = 1 M | | H j W i | | 2
其中
Hj为移动台120与第j个邻近基地台110间的信道状态信息;
M为邻近基地台110的数量;
Wi为与预编码器码书索引i相关的预编码矩阵;
Γ为预设临界值。
基于上述方程式4所执行的检查,当ξ≤Γ时,方程式5中γi的值设为γi=1;除此之外,方程式5中γi的值设为0。换言之,本实施例检查邻近基地台110间最大与最小上行干扰的比值。
请再次参照图3,一旦预编码器字码 
Figure BSA00000394748400154
已决定,伺服基地台110可计算预编码矩阵索引组合比例(PMI Combination Ratio,PCR)(步骤340)。在部分 实施例中,预编码矩阵索引组合比例可通过分配预编码器字码WPMI和预编码器字码 
Figure BSA00000394748400161
的线性组合而被计算出。伺服基地台110可发送预编码矩阵索引、最小预编码矩阵索引以及预编码矩阵索引组合比例的值至移动台120(步骤350)。在部分实施例中,伺服基地台110也可为各个邻近基地台110发送信道状态信息Hj
使用来自伺服基地台110所发送的值,移动台120可计算预编码器W(步骤360)。在部分实施例中预编码器W可依据方程式6计算而得,方程式6如下所示:
W = PCR · W PMI + ( 1 - PCR ) · W PMI min | | PCR · W PMI + ( 1 - PCR ) · W PMI min | | , 0 ≤ PCR ≤ 1
或者,移动台120可随预编码器字码WPMI与邻近基地台110的数量M接收导致基地台110与移动台120间有最小平均干扰功率的一实际的预编码器字码 
Figure BSA00000394748400163
在此选择性的实施例中,在伺服基地台110没有为邻近基地台110接收信道状态信息Hj的情形下预编码器W可在伺服基地台110被决定。预编码器W可依据方程式7被伺服基地台110计算而得,方程式7如下所示:
W = PCR · W PMI + ( 1 - PCR ) M · Σ j = 1 M W PMI min , j | | PCR · W PMI + ( 1 - PCR ) M · Σ j = 1 M W PMI min , j | |
其中
为导致移动台120与第j个基地台110间最小平均干扰值的预编码器字码;
M为邻近基地台110的数量。
图4为说明在无线通讯系统中多输入多输出数据传输的示范性的流程图400,例如无线通讯系统100,其符合某些被提供的实施例。具体来说,图4为说明使用来自两个或更多邻近基地台110的数据计算预编码器W的实施例。在图4的实施例中,称为干扰的敏感度(Interference Sensitivity Level,ISL)的参数λ,可用以计算预编码器W。在图4的实施例中,干扰敏感度λ的值可正比于两个或更多的邻近基地台110的可容忍上行干扰。
如图4所示,伺服基地台110可为预编码矩阵 选择预编码矩阵索引 (步骤410)。在部分实施例中,预编码矩阵索引可被选择以达到移动台120至伺服基地台110的最大传输功率。
基地台110可接收来自两个或更多邻近伺服基地台110中各个邻近伺服基地台的干扰敏感度λ和信道状态信息Hj。在部分实施例中,两个或更多邻近基地台110中的各个邻近基地台110可计算其自身的干扰敏感度λ,并经由骨干通讯连接发送计算出的干扰敏感度λ与其预编码器字码 
Figure BSA00000394748400171
至伺服基地台110,亦即基地台110可接收来自两个或更多邻近伺服基地台110中各个邻近伺服基地台的干扰敏感度λ和预编码器字码 
Figure BSA00000394748400172
(步骤420)。干扰敏感度λ可能取决于一个或多个因素,例如信号功率、数据流量情形、服务类别等等。
在部分实施例中,干扰敏感度λ可被量化为L个级别(0,1,…,L-1)以表示两个或更多邻近基地台110中的各个邻近基地台110对任何额外上行干扰的灵敏度。在部分实施例中,干扰敏感度λ的值可随邻近基地台110可容忍的上行干扰减少,以致于较小的干扰敏感度λ可意味着较大的感扰忍受性,反之亦然。例如,等于0的干扰敏感度λ可表示邻近基地台110涉及到较少额外的干扰,而等于L-1的干扰敏感度λ可表示邻近基地台110对于额外的干扰较敏感。在部分实施例中,邻近基地台110的干扰敏感度λ等于0时,邻近基地台110可能不发送干扰敏感度λ和信道状态信息Hj至伺服基地台110,因此在骨干通信连接中的负担可能会减少。
当伺服基地台110接收来自两个或更多邻近基地台110的干扰敏感度λ值和信道状态信息Hj时,伺服基地台110可计算两个或更多邻近基地台110中各个邻近基地台110的α值(步骤430)。在实施例中,λj=0,αj的值可设为0。除此之外α的值依据方程式8计算,方程式8如下所示:
α j = λ j Σ i = 1 M λ i ≠ 0 λ i , j = 1 . . . M
其中
M为邻近基地台110的数量;
λj为第j个邻近基地台110的干扰敏感度λ。
伺服基地台110可接着基于α值和一个或多个邻近基地台110的信道状态信息Hj根据方程式9选择预编码器字码 
Figure BSA00000394748400181
方程式9如下所示:
W PMI min = arg min i Σ j = 1 M α j | | H j W i | | 2
其中
Hj为移动台120与第j个邻近基地台110间的信道状态信息;
M为邻近基地台110的数量;
Wi为与预编码器码书索引i相关的预编码矩阵。
在一选择性的实施例中,两个或更多邻近基地台110中的各个邻近基地台110计算其自身的干扰敏感度λj和预编码器字码 
Figure BSA00000394748400183
亦即预编码器字码 并分别将其计算的干扰敏感度λj和预编码器字码 
Figure BSA00000394748400185
的值发送至伺服基地台110。在部分实施例中,较大的干扰敏感度λj值可表示第j个邻近基地台110对额外的干扰较敏感,而较小的干扰敏感度λj值可表示第j个邻近基地台110对额外的干扰较不敏感。
伺服基地台110可发送预编码器字码WPMI、 
Figure BSA00000394748400186
和两个或更多邻近基地台110的干扰敏感度λj至移动台120(步骤430)。一但移动台120以接收到预编码器字码WPMI、 
Figure BSA00000394748400187
和两个或更多邻近基地台110的干扰敏感度λj,移动台120可构建预编码器W(步骤440)。在部分实施例中,移动台120可根据方程式10构建预编码器W,方程式1如下所示:
W = PCR · W PMI + ( 1 - PCR ) · Σ j = 1 M λ j Σλ W PMI min , j PCR · W PMI + ( 1 - PCR ) · Σ j = 1 M λ j Σλ W PMI min , j
在一选择性的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减少在骨干与空中接口的负担复杂性,两个或更多邻近基地台110中各个邻近基地台110的干扰敏感度λj可设为1,表示假设两个或更多邻近基地台110中各个邻近基地台110对上行干扰同样地敏感。在本实施例中,两个或更多邻近基地台110可能不会发送干扰敏感度λj至伺服基地台110,且伺服基地台110可能只发送预编码器字码WPMI、 
Figure BSA00000394748400189
和邻近基地台110的总数量M至移动台120,由此移动台120可构建 预编码器W。在部分实施例中移动台120可依据方程式11构建预编码器W,方程式11如下所示:
W = PCR · W PMI + ( 1 - PCR ) M · · Σ j = 1 M W PMI min , j PCR · W PMI + ( 1 - PCR ) M · Σ j = 1 M W PMI min , j
上述所提供的实施例可应用于使用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标准和技术,以及使用IEEE 802.16系列标准和技术的无线通讯系统。例如,使用在使用全球互通微波存取(WiMAX)标准的无线通讯系统的实施例,其为WiMax论坛所颁布,并以IEEE 802.16系列标准和技术为基础。
上述所提供的装置及方法可用以预防来自不同传输节点的信号相互破坏,从而造成巨分集增益(macro-diversity gain)的损失。另外,上述所提供的装置及方法可达到降低计算成本与更详尽的搜索方法,并降低反馈负担。通过这种方式,上述所提供的实施例可减低信号处理时间,并改善在任何类型的无线网络中与信号传输相关的数据传输流量。类似地,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装置及方法可用以操作在任何传输和/或移动台。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发明做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40)

1.一种自一移动台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对应一第一预编码矩阵和一第二预编码矩阵的信息;以及
通过线性组合该第一预编码矩阵和该第二预编码矩阵产生该预编码器,
其中该第一预编码矩阵最大化该移动台和一伺服基地台之间的一传输功率,且该第二预编码矩阵最小化该移动台与至少两个邻近基地台之间的一平均干扰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接收和产生的动作发生在该移动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预编码矩阵依据下列方程式所决定:
W PMI min = arg min i 1 M Σ j = 1 M | | H j W i | | 2 , 其中
Hj为该移动台与该至少两个邻近基地台中的第j个邻近基地台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
M为该至少两个邻近基地台的总数量;
Wi为与预编码器码书索引i相关的一预编码矩阵。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产生该预编码器的步骤还包括:
通过线性组合该第一预编码矩阵和该第二预编码矩阵产生该预编码器而不接收与该至少两个邻近基地台相关的信道状态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预编码器依据下列方程式所产生:
W = PCR · W PMI + ( 1 - PCR ) · W PMI min | | PCR · W PMI + ( 1 - PCR ) · W PMI min | | , 0 ≤ PCR ≤ 1 , 其中
M为该至少两个邻近基地台的总数量,
WPMI为接收的该第一预编码矩阵,
Figure FSA00000394748300021
为接收的该第二预编码矩阵,
PCR为一预编码矩阵索引组合比例。
6.一种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至多个基地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
至少一内存,储存数据以及指令;以及
至少一处理器,用以存取至少一内存,当执行该指令时接收对应一第一预编码矩阵和一第二预编码矩阵的信息;
通过线性组合该第一预编码矩阵和该第二预编码矩阵产生该预编码器,其中该第一预编码矩阵最大化该移动台和一伺服基地台之间的一传输功率,且该第二预编码矩阵最小化该移动台与至少两个邻近基地台之间的一平均干扰值。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至多个基地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处理器与该至少一内存皆位于一移动台。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至多个基地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预编码矩阵依据下列方程式所决定:
W PMI min = arg min i 1 M Σ j = 1 M | | H j W i | | 2 , 其中
Hj为该移动台与该至少两个邻近基地台中的第j个邻近基地台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
M为该至少两个邻近基地台110的总数量;
Wi为与预编码器码书索引i相关的一预编码矩阵。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至多个基地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该至少一处理器用以产生该预编码器时,该至少一处理器还通过线性组合该第一预编码矩阵和该第二预编码矩阵产生该预编码器而不接收与该至少两个邻近基地台相关的信道状态信息。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至多个基地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预编码器依据下列方程式所产生:
W = PCR · W PMI + ( 1 - PCR ) · W PMI min | | PCR · W PMI + ( 1 - PCR ) · W PMI min | | , 0 ≤ PCR ≤ 1 , 其中
M为该至少两个邻近基地台110的总数量,
WPMI为接收的该第一预编码矩阵,
Figure FSA00000394748300031
为接收的该第二预编码矩阵,
PCR为一预编码矩阵索引组合比例。
11.一种自一移动台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对应一第一预编码矩阵和一第二预编码矩阵的信息;以及
通过线性组合该第一预编码矩阵和该第二预编码矩阵产生该预编码器,
其中该第一预编码矩阵最大化该移动台和一伺服基地台之间的一传输功率,且该第二预编码矩阵最小化该移动台与该至少两个邻近基地台之间的一干扰功率的总和。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接收和产生的动作发生在该移动台。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预编码矩阵依据下列方程式所决定:
W PMI min = arg min i 1 M Σ j = 1 M | | H j W i | | 2 , 其中
Hj为该移动台与该至少两个邻近基地台中的第j个邻近基地台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
M为该至少两个邻近基地台110的总数量;
Wi为与预编码器码书索引i相关的一预编码矩阵。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接收的该第二预编码矩阵排除使用任何与该至少两个邻近基地台的其一有关的最大干扰功率与最小干扰功率的比值超过一预设临界值的预编码矩阵。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接收的该第二预编码矩阵通过选择一码书索引给定一最小非零值的φi所决定,φi依据下列方程式所决定:
φ i = γ i Σ j = 1 M | | H j W i | | 2 , 其中
Hj为该移动台与该至少两个邻近基地台中的第j个邻近基地台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
M为该至少两个邻近基地台的总数量,
Wi为与预编码器码书索引i相关的一预编码矩阵,
Γ为一预设临界值。
16.一种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至多个基地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
至少一内存,储存数据以及指令;以及
至少一处理器,用以存取至少一内存,当执行该指令时接收对应一第一预编码矩阵和一第二预编码矩阵的信息;
通过线性组合该第一预编码矩阵和该第二预编码矩阵产生该预编码器,其中该第一预编码矩阵最大化该移动台和一伺服基地台之间的一传输功率,且该第二预编码矩阵最小化该移动台与该至少两个邻近基地台之间的一干扰功率的总和。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至多个基地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处理器与该至少一内存皆位于一移动台。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至多个基地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预编码矩阵依据下列方程式所决定:
W PMI min = arg min i Σ j = 1 M | | H j W i | | 2 , 其中
Hj为该移动台与该至少两个邻近基地台中的第j个邻近基地台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
M为该至少两个邻近基地台110的总数量;
Wi为与预编码器码书索引i相关的一预编码矩阵。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至多个基地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接收的该第二预编码矩阵排除使用任何与该至少两个邻近基地台的其一有关的最大干扰功率与最小干扰功率的比值超过一预设临界值的预编码矩阵。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至多个基地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接收的该第二预编码矩阵通过选择一码书索引给定一最小非零值的φi所决定,φi依据下列方程式所决定:
φ i = γ i Σ j = 1 M | H j W i | | 2 , 其中
Hj为该移动台与该至少两个邻近基地台中的第j个邻近基地台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
M为该至少两个邻近基地台的总数量,
Wi为与预编码器码书索引i相关的一预编码矩阵,
Γ为一预设临界值。
21.一种自一移动台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对应一第一预编码矩阵的信息;
接收对应至少两个第二预编码矩阵的信息,各该至少两个第二预编码矩阵对应至少两个邻近基地台的其一;
接收对应各该至少两个邻近基地台的一干扰敏感度λj的信息;以及
通过线性组合该第一预编码矩阵以及该至少两个第二预编码矩阵产生该预编码器,
其中该第一预编码矩阵最大化该移动台和一伺服基地台之间的一传输功率,且该至少两个第二预编码矩阵最小化该移动台与各自的邻近基地台的其一之间的干扰功率。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预编码器依据下列方程式所产生:
W = PCR · W PMI + ( 1 - PCR ) · Σ j = 1 M λ j Σλ W PMI min , j PCR · W PMI + ( 1 - PCR ) · Σ j = 1 M λ j Σλ W PMI min , j , 其中
M为该至少两个邻近基地台的总数量,
λj为第j个邻近基地台的干扰敏感度且与该至少两个邻近基地台的第j个基地台相关,
∑λ为该至少两个邻近基地台的干扰敏感度λj的总和,
WPMI为接收的该第一预编码矩阵,
为第j个第二预编码矩阵且与该至少两个邻近基地台的第j个基地台相关,
PCR为一预编码矩阵索引组合比例。
23.一种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至多个基地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
至少一内存,储存数据以及指令;以及
至少一处理器,用以存取至少一内存,当执行该指令时接收对应一第一预编码矩阵的信息;
接收对应至少两个第二预编码矩阵的信息,各该至少两个第二预编码矩阵对应至少两个邻近基地台的其一;
接收对应各该至少两个邻近基地台的一干扰敏感度λj的信息;
通过线性组合该第一预编码矩阵以及该至少两个第二预编码矩阵产生该预编码器,其中该第一预编码矩阵最大化该移动台和一伺服基地台之间的一传输功率,且该至少两个第二预编码矩阵最小化该移动台与各自的邻近基地台的其一之间的干扰功率。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至多个基地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预编码器依据下列方程式所产生:
W = PCR · W PMI + ( 1 - PCR ) · Σ j = 1 M λ j Σλ W PMI min , j PCR · W PMI + ( 1 - PCR ) · Σ j = 1 M λ j Σλ W PMI min , j , 其中
M为该至少两个邻近基地台的总数量,
λj为第j个邻近基地台的干扰敏感度且与该至少两个邻近基地台的第j个基地台相关,
∑λ为该至少两个邻近基地台的干扰敏感度λj的总和,
WPMI为接收的该第一预编码矩阵,
为第j个第二预编码矩阵且与该至少两个邻近基地台的第j个基地台相关,
PCR为一预编码矩阵索引组合比例。
25.一种自一移动台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对应一第一预编码矩阵的信息;
接收对应至少两个第二预编码矩阵的信息,各该至少两个第二预编码矩阵对应至少两个邻近基地台的其一;以及
通过线性组合该第一预编码矩阵以及该至少两个第二预编码矩阵产生该预编码器,
其中该第一预编码矩阵最大化该移动台和一伺服基地台之间的一传输功率,且该至少两个第二预编码矩阵最小化该移动台与各自的邻近基地台的其一之间的干扰。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预编码器依据下列方程式所产生:
W = PCR · W PMI + ( 1 - PCR ) M · Σ J = 1 M W PMI min , j PCR · W PMI + ( 1 - PCR ) M · Σ j = 1 M W PMI min , j , 其中
M为该至少两个邻近基地台的总数量,
WPMI为接收的该第一预编码矩阵,
Figure FSA00000394748300073
为第j个第二预编码矩阵且与该至少两个邻近基地台的第j个基地台相关,
PCR为一预编码矩阵索引组合比例。
27.一种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至多个基地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
至少一内存,储存数据以及指令;以及
至少一处理器,用以存取至少一内存,当执行该指令时接收对应一第一预编码矩阵的信息;
接收对应至少两个第二预编码矩阵的信息,各该至少两个第二预编码矩阵对应至少两个邻近基地台的其一;
通过线性组合该第一预编码矩阵以及该至少两个第二预编码矩阵产生该预编码器,其中该第一预编码矩阵最大化该移动台和一伺服基地台之间的一传输功率,且该至少两个第二预编码矩阵最小化该移动台与各自的邻近基地台的其一之间的干扰。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至多个基地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预编码器依据下列方程式所产生:
W = PCR · W PMI + ( 1 - PCR ) M · Σ j = 1 M W PMI min , j PCR · W PMI + ( 1 - PCR ) M · Σ j = 1 M W PMI min , j , 其中
M为该至少两个邻近基地台的总数量,
WPMI为接收的该第一预编码矩阵,
Figure FSA00000394748300082
为第j个第二预编码矩阵且与该至少两个邻近基地台的第j个基地台相关,
PCR为一预编码矩阵索引组合比例。
29.一种自一无线通讯系统中的一移动台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通过一伺服基地台选择一预编码矩阵索引;
通过该伺服基地台接收对应多个邻近基地台的至少部份信道状态信息的信息;
通过该伺服基地台选择一最小预编码矩阵索引;
通过该伺服基地台选择一预编码矩阵索引组合比例;以及
通过该伺服基地台传输该预编码矩阵、该最小预编码矩阵索引以及该预编码矩阵索引组合比例至该移动台以产生该预编码器。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通过该伺服基地台与考虑与该移动台和这些邻近基地台有关的一平均干扰值选择该最小预编码矩阵索引。
31.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通过该伺服基地台与考虑与该移动台和这些邻近基地台有关的一干扰值总和选择该最小预编码矩阵索引。
32.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通过该伺服基地台与最小化与该移动台和这些邻近基地台有关的一最大干扰值选择该最小预编码矩阵索引。
33.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通过该伺服基地台与检查与该移动台和这些邻近基地台有关的一干扰值比值选择该最小预编码矩阵索引。
34.一种自一无线通讯系统中的一移动台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
至少一内存,储存数据以及指令;以及
至少一处理器,用以存取至少一内存,当执行该指令时选择一预编码矩阵索引;
接收对应多个邻近基地台的至少部份信道状态信息的信息;选择一最小预编码矩阵索引;
选择一预编码矩阵索引组合比例;以及
传输该预编码矩阵、该最小预编码矩阵索引以及该预编码矩阵索引组合比例至该移动台以产生该预编码器。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自一无线通讯系统中的一移动台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该至少一处理器用以选择该最小预编码矩阵索引时,该至少一处理器还通过考虑与该移动台和这些邻近基地台有关的一平均干扰值选择该最小预编码矩阵索引。
36.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自一无线通讯系统中的一移动台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该至少一处理器用以选择该最小预编码矩阵索引时,该至少一处理器还通过考虑与该移动台和这些邻近基地台有关的一干扰值总和选择该最小预编码矩阵索引。
37.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自一无线通讯系统中的一移动台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该至少一处理器用以选择该最小预编码矩阵索引时,该至少一处理器还通过最小化与该移动台和这些邻近基地台有关的一最大干扰值选择该最小预编码矩阵索引。
38.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自一无线通讯系统中的一移动台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该至少一处理器用以选择该最小预编码矩阵索引时,该至少一处理器还通过检查与该移动台和这些邻近基地台有关的一干扰值比值选择该最小预编码矩阵索引。
39.一种自一无线通讯系统中的一移动台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通过一伺服基地台选择一预编码矩阵索引;
通过该伺服基地台接收一组灵敏度值,其中该组灵敏度值中的各灵敏度值从各自的多个邻近基地的其一被接收;
通过该伺服基地台接收一组最小预编码矩阵索引,其中该组最小预编码矩阵索引中的各最小预编码矩阵索引从各自的这些邻近基地台的其一被接收;
通过该伺服基地台选择一预编码矩阵索引组合比例;以及
通过该伺服基地台传输该预编码矩阵索引、该组灵敏度值、该组最小预编码矩阵索引以及该预编码矩阵索引组合比例至该移动台以产生该预编码器。
40.一种自一无线通讯系统中的一移动台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
至少一内存,储存数据以及指令;以及
至少一处理器,用以存取至少一内存,当执行该指令时选择一预编码矩阵索引;
接收一组灵敏度值,其中该组灵敏度值中的各灵敏度值从各自的多个邻近基地台的其一被接收;
接收一组最小预编码矩阵索引,其中该组最小预编码矩阵索引中的各最小预编码矩阵索引从各自的这些邻近基地台的其一被接收;
选择一预编码矩阵索引组合比例;以及
传输该预编码矩阵索引、该组灵敏度值、该组最小预编码矩阵索引以及该预编码矩阵索引组合比例至该移动台以产生该预编码器。
CN2010105968788A 2010-03-15 2010-12-10 一种自移动台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的方法与装置 Active CN10219574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31396810P 2010-03-15 2010-03-15
US61/313,968 2010-03-15
US12/831,589 US8605803B2 (en) 2010-03-15 2010-07-07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reducing uplink multi-base station interference
US12/831,589 2010-07-0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95749A true CN102195749A (zh) 2011-09-21
CN102195749B CN102195749B (zh) 2013-11-13

Family

ID=445599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968788A Active CN102195749B (zh) 2010-03-15 2010-12-10 一种自移动台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的方法与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605803B2 (zh)
CN (1) CN102195749B (zh)
TW (1) TWI412293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03465A (zh) * 2013-03-08 2015-11-25 谷歌技术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对于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用于码本增强的方法和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1049295A2 (en) * 2009-10-19 2011-04-28 Lg Electronics Inc. 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ing recording information for uplink transmission in multi base station mimo system
EP2591561B1 (en) * 2010-07-06 2015-03-0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arrangement for reducing interference and enhancing coverage
KR101727016B1 (ko) * 2010-08-10 2017-04-1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상향 링크에서의 다중 사용자 간섭 정렬 시스템 및 방법
US8509319B2 (en) * 2010-10-06 2013-08-13 Motorola Mobility Llc Uplink precoding for retransmission without explicit precoding instruction
TWI473511B (zh) * 2011-03-29 2015-02-11 Innovative Sonic Corp 在無線通訊系統中改善高速移動性的方法及裝置
US9635572B2 (en) * 2011-09-26 2017-04-25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coordinating interference in an uplink interference channel for a terminal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3780330B (zh) 2012-10-19 2017-04-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号的传输方法和系统以及装置
US20140334564A1 (en) * 2013-05-09 2014-11-1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viding low-complexity hybrid precod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WO2015090417A1 (en) * 2013-12-19 2015-06-25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ulti-user multiple-input and multiple-output precoding
US20150195001A1 (en) * 2014-01-07 2015-07-09 Quintel Technology Limited Antenna system with enhanced inter-sector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WO2016021749A1 (ko) * 2014-08-06 2016-02-1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피드백 신호를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CN106341168B (zh) * 2015-12-31 2019-12-03 北京智谷睿拓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预编码方法、信息发送方法、及其装置
JP2019528613A (ja) 2016-08-10 2019-10-10 アイディーエーシー 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アップリンク(ul)チャネル相反性についての方法、装置、システム、および手順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43298A (zh) * 2006-03-20 2007-09-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多天线通信中发射信号的方法及系统
CN101136718A (zh) * 2006-11-07 2008-03-0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中多输入多输出的空间复用的预编码方法
CN101228755A (zh) * 2005-06-28 2008-07-23 诺基亚公司 用于多信道传输的预编码器矩阵
WO2010019015A2 (en) * 2008-08-14 2010-02-18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to generate beamforming vector and provide the information for generating beamforming vect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981554B1 (ko) * 2003-11-13 2010-09-10 한국과학기술원 다중 송수신 안테나들을 구비하는 이동통신시스템에서,송신 안테나들을 그룹핑하여 신호를 전송하는 방법
US7949318B2 (en) * 2007-02-05 2011-05-24 Nec Laboratories America, Inc. Multi-rank beamforming precod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KR100832319B1 (ko) * 2005-12-06 2008-05-2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스마트 안테나 시스템의 빔포밍 장치 및 방법
US7668555B2 (en) * 2006-08-23 2010-02-23 Cisco Technology, Inc. Method for computing beamforming weighting vectors with collaborated uplink sounding
US7480271B2 (en) * 2006-09-26 2009-01-20 Cisco Technology, Inc. Method for reducing multi-cell interference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8223734B2 (en) * 2007-02-14 2012-07-1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forward shared control channel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US7885689B2 (en) * 2007-06-14 2011-02-08 Alcatel-Lucent Usa Inc. Suppressing interference using beamforming of uplink signals received at multiple base stations
KR101340108B1 (ko) * 2007-07-19 2013-12-10 인터디지탈 테크날러지 코포레이션 빔포밍 벡터를 인코딩 및 디코딩하기 위한 무선 통신 방법 및 장치
KR100991794B1 (ko) * 2007-12-31 2010-11-0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셀간 간섭 감소 방법
EP2146519B1 (en) * 2008-07-16 2012-06-06 Nuance Communications, Inc. Beamforming pre-processing for speaker localization
US9397866B2 (en) * 2008-09-15 2016-07-19 Alcatel Lucent Distributed multi-cell successive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for uplink cellular networks
KR101548673B1 (ko) * 2008-11-21 2015-09-1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확산판을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및 확산판 제조 방법
US7948967B2 (en) * 2008-12-17 2011-05-24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Methods, system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s for enabling non-IMS queries of a common telephone number mapping system
US8249046B2 (en) * 2009-06-03 2012-08-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Interference management with MIMO in a peer-to-peer network
US8532684B2 (en) * 2010-03-05 2013-09-10 Institute For Information Industry Interference reduction apparatus and interference reduction method thereof
KR101674958B1 (ko) * 2010-03-05 2016-11-1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셀 간 간섭을 제어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28755A (zh) * 2005-06-28 2008-07-23 诺基亚公司 用于多信道传输的预编码器矩阵
CN101043298A (zh) * 2006-03-20 2007-09-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多天线通信中发射信号的方法及系统
CN101136718A (zh) * 2006-11-07 2008-03-0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中多输入多输出的空间复用的预编码方法
WO2010019015A2 (en) * 2008-08-14 2010-02-18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to generate beamforming vector and provide the information for generating beamforming vector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03465A (zh) * 2013-03-08 2015-11-25 谷歌技术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对于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用于码本增强的方法和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10222615A1 (en) 2011-09-15
TWI412293B (zh) 2013-10-11
US8605803B2 (en) 2013-12-10
CN102195749B (zh) 2013-11-13
TW201132216A (en) 2011-09-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95749B (zh) 一种自移动台产生用于上行传输的预编码器的方法与装置
CN107005293B (zh) 用于部分预编码的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和信道状态信息反馈的下行链路信令的方法和装置
US8098755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beamforming in a multiple user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MIMO)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a codebook
EP2891260B1 (en) Method and wireless terminal for mitigating downlink interference
CN101032109B (zh) 在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接收端发送反馈信息的方法
CN107615856A (zh) 用于多级波束成形的非正交多址通信的系统和方法
CN102130708B (zh) 多小区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方法和用户设备
US20110243017A1 (en) Mu-mimo-ofdma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ulti-rank cqi computation and precoder selection
CN102823177B (zh) 用于操作从站的方法
CN102195698A (zh) 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u-mimo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下行链路传输
CN103098383A (zh) 用于无线网络中的pucch子带反馈信令的系统和方法
CN104995929A (zh) 用于4Tx MIMO的PUCCH上的CSI反馈的码书亚采样
CN103532661A (zh) 用于比特自适应预编码矩阵指示符反馈的方法和装置
JP2009141957A (ja) Mimoシステムのプレコーディング伝送方法
US20110158189A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Multi-Transmitter Collaborative Communications Systems
CN102025457A (zh) 协作通信的方法及基站
CN109982342A (zh) 无线通信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2714506A (zh) 无线网络中用于收发信机的系统和方法
US8014360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erforming sequential scheduling in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system
CN102104450B (zh) Mu-mimo系统中的发送方法和设备
CN101986575A (zh) 多用户mimo系统的预编码方法
CN101873190B (zh) 预编码方法和装置
CN101656559B (zh) 下行数据流的预处理方法及系统
CN103188006B (zh) 一种下行协作多点传输方法和系统
CN103873125B (zh) 一种多天线系统中下行信号的发射方法和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