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43503A - 一种带宽配置方法、设备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带宽配置方法、设备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43503A
CN102143503A CN2010106134904A CN201010613490A CN102143503A CN 102143503 A CN102143503 A CN 102143503A CN 2010106134904 A CN2010106134904 A CN 2010106134904A CN 201010613490 A CN201010613490 A CN 201010613490A CN 102143503 A CN102143503 A CN 1021435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ndwidth
network side
narrow bandwidth
pattern
narr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61349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43503B (zh
Inventor
李挺钊
石洁珂
吴更石
郑潇潇
熊斌
杨毅
杨靖
马凡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Device Co Ltd
Huawei Device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010613490.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143503B/zh
Publication of CN1021435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43503A/zh
Priority to US13/328,550 priority patent/US8611912B2/en
Priority to EP11194004.5A priority patent/EP2466966B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435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4350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16Cent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egotiation of resources or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e.g. negotiating bandwidth or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04W28/18Negotiat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 H04W28/20Negotiating bandwid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2Arrangements for optimis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带宽配置方法,包括:终端获知网络侧的下行传输信号和/或上行传输信号采用了窄带宽模式;所述终端配置与网络侧的窄带宽模式对应的接收带宽和/或发射带宽。或者,终端分别使用预先配置的各个带宽模式接收数据,所述各个带宽模式与网络侧下行传输信号的多个带宽模式一一对应;比较各个带宽模式的接收性能;选择具有最优的接收性能的带宽模式,按照所选择的带宽模式配置接收带宽。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进行带宽配置的终端及系统。由于终端侧能够获知网络侧是否采用了窄带宽技术,并在网络侧采用窄带宽技术时,自动调整终端侧相应信道的带宽,从而避免了由于终端侧与网络侧带宽模式不同造成的系统内性能损失及系统间干扰,提高了通信系统的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带宽配置方法、设备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移动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宽配置方法、设备及系统。
背景技术
UMTS(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通用移动通信系统)的无线空中接口使用WCDMA(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宽带码分多址)技术。
目前,很多国家允许将WCDMA部署在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Communications,全球移动通信系统)的主流频段900MHz,以较少的基站站址将WCDMA引入新的地区,带来更好的覆盖效果。协调式部署是一种将WCDMA与GSM部署在同一频段中的具体实现方式。协调式部署是指WCDMA和GSM共享同一站址,且由同一运营商部署,将WCDMA和GSM的载波间隔压缩到小于2.8MHz。协调式部署虽然节省了频谱资源,但由于WCDMA与GSM之间的载波间隔较小,因此系统间的干扰较大,导致网络通信性能下降。为解决该问题,现提出一种应用在网络侧的窄带宽技术。
窄带宽技术,即减小通带带宽,和/或增大过渡带抑制特性。通过在网络侧使用窄带宽技术,使得传输信号所占带宽减小,从而在协调式部署时,减小系统间干扰。以支持WCDMA网络的通信设备采用窄带宽技术为例,该通信设备的滤波器滤波波形如图1所示,波形1为现有通信标准中规定的带宽波形;波形2为第一窄带宽模式的带宽波形,在该第一窄带宽模式中,通带带宽与现有通信标准规定的通带带宽相同,但增大了过渡带抑制特性;波形3为第二窄带宽模式的带宽波形,在该第二窄带宽模式中,减小了通带带宽,并增大了过渡带抑制特性。窄带宽模式中,通带带宽的宽度,以及过渡带抑制特性参数的取值具体可由运营商根据实际需要制定。作为举例而非限定,如图2所示,在WCDMA和GSM协调部署时,如果WCDMA网络的通信设备采用窄带宽技术,在5MHz的WCDMA频段中支持4.2MHz的窄带宽,则可以节省0.8MHz的带宽给GSM网络使用,在5MHz的WCDMA频段中支持3.8MHz的窄带宽,则可以节省1.2MHz的带宽给GSM网络使用。
发明人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在现有的WCDMA通信标准中,终端侧不支持窄带宽技术。当网络侧应用窄带宽技术时,由于终端侧不支持窄带宽技术,导致接收带宽与发送带宽不匹配造成的系统内性能损失,以及增大相邻系统间的干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带宽配置方法、设备及系统,从而避免由于终端侧不支持窄带宽技术导致系统内性能损失及系统间干扰增大。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带宽配置方法,包括:
终端获知网络侧的下行传输信号和/或上行传输信号采用了窄带宽模式;
所述终端配置与网络侧的小带宽模式对应的接收带宽和/或发射带宽。
一种带宽配置方法,包括:
终端分别使用预先配置的各个带宽模式接收数据,所述各个带宽模式与网络侧预先设置的下行传输信号的多个带宽模式一一对应;
比较各个带宽模式的接收性能;
选择具有最优的接收性能的带宽模式,按照所选择的带宽模式配置接收带宽。
一种带宽配置方法,包括:
网络侧设备将当前采用的窄带宽模式对应的窄带宽参数发送给终端,以告知网络侧采用了窄带宽模式。
一种进行带宽配置的终端,包括:
消息获取模块,用于获知网络侧的下行传输信号和/或上行传输信号采用了窄带宽模式;
带宽配置模块,用于配置与网络侧的窄带宽模式对应的接收带宽和/或发射带宽。
一种进行带宽配置的终端,包括:
检测模块,用于分别使用预先配置的各个带宽模式接收数据,所述各个带宽模式与网络侧预先设置的下行传输信号的多个带宽模式一一对应;比较各个带宽模式的接收性能;
带宽配置模块,用于选择具有最优的接收性能的带宽模式,按照所选择的带宽模式配置接收带宽。
一种进行带宽配置的系统,包括:
网络侧设备,用于将当前采用的窄带宽模式对应的窄带宽参数发送给终端,以告知网络侧采用了窄带宽模式;
终端,用于接收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的窄带宽参数,并根据所述窄带宽参数,配置与网络侧的窄带宽模式对应的接收带宽和/或发射带宽,所述窄带宽参数包括:网络侧下行传输信号采用的窄带宽模式的通带带宽参数和/或过渡带抑制特性参数,和/或网络侧上行传输信号采用的窄带宽模式的通带带宽参数和/或过渡带抑制特性参数。
由上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于终端侧能够获知网络侧是否采用了窄带宽技术,并在网络侧采用窄带宽技术时,自动调整终端侧相应的接收带宽和/或发射带宽,从而避免了由于终端侧与网络侧带宽模式不同造成的系统内性能损失及系统间干扰,提高了通信系统的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滤波器波形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协调部署的带宽分配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方法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方法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方法流程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方法流程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方法流程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方法流程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终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现有的应用窄带宽技术的通信设备是网络侧设备,即在网络侧使用窄带宽技术,但在终端侧,仍然按照现有的通信标准规定的接收带宽和发射带宽进行通信。在网络侧应用窄带宽时,由于终端侧与网络侧的下行带宽和/或上行带宽不同,导致接收带宽与发送带宽不匹配造成的系统内性能损失,以及增大相邻系统间的干扰。以图2所示的UMTS网络支持窄带宽技术为例,在网络侧支持4.2MHz窄带宽的情况下,对于16QAM(包含16种符号的QAM调制方式,QAM,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正交幅度调制)调制的HSDPA(HighSpeed Downlink Packet Access,高速下行分组交换),其吞吐量下降10%,对于64QAM调制的HADPA+,其吞吐量下降45%。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带宽配置方法,其处理过程如图3所示,具体实现方式如下:
S301、终端获知网络侧的下行传输信号和/或上行传输信号采用了窄带宽模式。
其中,网络侧采用的窄带宽模式如上所述。
S302、上述终端配置与网络侧的窄带宽模式对应的接收带宽和/或发射带宽。
其中,如果网络侧的下行传输信号采用了窄带宽模式,则终端对接收带宽进行配置;如果网络侧的上行传输信号采用了窄带宽模式,则终端对发射带宽进行配置;如果网络侧的下行传输信号和上行传输信号均采用了窄带宽模式,则终端对接收带宽和发射带宽分别进行相应的配置。上述配置接收带宽是指:配置下行通带带宽和/或过渡带的抑制特性;所述配置发射带宽是指:配置上行通带带宽和/或过渡带的抑制特性。
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于终端侧能够获知网络侧是否采用了窄带宽技术,并在网络侧采用窄带宽技术时,自动调整终端侧相应的接收带宽和/或发射带宽,从而避免了由于终端侧与网络侧带宽模式不同造成的系统内性能损失及系统间干扰,提高了通信系统的性能。
作为举例而非限定,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可以应用在WCDMA与GSM网络协调部署的情况,也可以应用在WCDMA与TD-SCDMA、WCDMA与LTE、WCDMA与WIMAX等网络协调部署的情况,还可以应用窄带宽技术将WCDMA的带宽进行压缩,使得两个WCDMA的频点间隔小于5MHz。
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终端具体可以通过接收网络侧发送的窄带宽参数的方式获知网络侧采用了窄带宽模式,该窄带宽参数包括:网络侧下行传输信号采用的窄带宽模式的通带带宽参数和/或过渡带抑制特性参数,和/或网络侧上行传输信号采用的窄带宽模式的通带带宽参数和/或过渡带抑制特性参数。那么,上述S302的实现方式可以是:该终端根据上述窄带宽参数,配置与网络侧的窄带宽模式对应的接收带宽和/或发射带宽;其具体实现方式可以是:根据接收的下行传输信号采用的窄带宽模式的通带带宽参数和/或过渡带抑制特性参数,配置接收机滤波器的通带带宽参数和/或过渡带抑制特性,使得终端的接收带宽与网络侧下行传输信号的带宽相同,根据接收的上行传输信号采用的窄带宽模式的通带带宽参数和/或过渡带抑制特性参数,配置发送机滤波器的通带带宽参数和/或过渡带抑制特性,使得终端的发射带宽与网络侧上行传输信号的带宽一致。
相应的,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网络侧设备协同对终端的带宽进行配置的方法,包括:网络侧设备将当前采用的窄带宽模式对应的窄带宽参数发送给终端。其具体实现方式可以是:网络侧设备通过下行信道将网络侧当前配置的下行传输信号的窄带宽参数和/或上行传输信号的窄带宽参数发送给终端。其中,下行传输信号的窄带宽参数和/或上行传输信号的窄带宽参数作为单独的消息发送,也可以携带在网络侧设备发送的现有通信消息中。另外,在携带上述窄带宽参数的消息中,还携带有带宽配置标识信息,终端根据该带宽配置标识信息识别接收到的是网络侧的下行传输信号的带宽参数和/或上行传输信号的带宽参数,进而根据该带宽参数进行带宽配置。作为举例而非限定,该带宽配置标识信息可以用来标识相应的消息中携带有带宽参数,终端在获取并解析相应的带宽参数后获知网络侧是否采用了窄带宽模式;该带宽配置标识信息还可以用来标识相应的消息对应的具体带宽模式,终端根据该带宽配置标识信息直接获知网络侧是否采用了窄带宽模式。
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终端还可以通过如下方式获知网络侧的下行传输信号采用了窄带宽模式:终端获得在预定时间内下行传输信号的通带平均功率和过渡带平均功率;如果该下行传输信号的通带平均功率与过渡带平均功率的比值小于预定的门限值,则获知网络侧下行传输信号采用了窄带宽模式。相应的,上述终端配置与网络侧的窄带宽模式对应的接收带宽的实现方式可以是:该终端将接收带宽配置为预定值。其中,上述预定时间、预定的门限值以及接收带宽的预定值可以由用户或者终端提供商,根据网络环境或者通过与运营商的沟通,进行设定。另外,上述终端配置与网络侧的窄带宽模式对应的接收带宽的实现方式还可以是:上述终端分别使用预先配置的各个窄带宽模式接收数据,该各个窄带宽模式与网络侧预先设置的下行传输信号的多个窄带宽模式一一对应;比较各个窄带宽模式的接收性能;选择具有最优的接收性能的窄带宽模式(与网络侧当前采用的窄带宽模式对应的终端侧的窄带宽模式具有最优的接收性能),按照所选择的窄带宽模式配置接收带宽。作为举例而非限定,可以通过估计下行信道接收信噪比来评估接收性能,或者通过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循环冗余校验)校验获得下行的BLER(BlockError Ratio,误块率)来评估接收性能。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带宽配置方法,其实现方式如图4所示,包括:
S401、终端分别使用预先配置的各个带宽模式接收数据,所述的各个带宽模式与网络侧预先设置的下行传输信号的多个带宽模式一一对应;
S402、比较各个带宽模式的接收性能;
S403、选择具有最优的接收性能的带宽模式,按照所选择的带宽模式配置接收带宽。
上述实现方法中,终端的用户或者终端提供商预先获知了网络侧配置的多个带宽模式,这多个带宽模式包括:按照现有通信标准配置的带宽模式,以及至少一种窄带宽模式,各个带宽模式具有不同的下行通带带宽和/或过渡带的抑制特性。并且,终端的用户或者终端提供商预先在终端中配置了与网络侧的多个带宽模式对应的带宽模式。
通过该方法,终端能够实时获得最好的接收性能。当网络侧采用了窄带宽技术时,终端侧能够检测到相应的窄带宽模式具有最佳的接收性能,从而调整到相应的窄带宽模式。避免了由于终端侧与网络侧带宽模式不同造成的系统内性能损失及系统间干扰,提高了通信系统的性能。
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具体实现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
本发明实施例一中,WCDMA与GSM协调部署,WCDMA网络侧的基站采用窄带宽技术,其滤波器的滤波波形如图1所示,该基站共配置了三种带宽模式,分别为波形1对应的现有通信标准规定的带宽模式,波形2对应的第一窄带宽模式,和波形3对应的第二窄带宽模式。且该基站的下行传输信号当前采用第一窄带宽模式进行数据传输。则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处理过程如图5所示,具体包括如下操作:
S501、上述基站在下行信道发送该基站当前采用的第一窄带宽模式对应的窄带宽参数(该窄带宽参数可以仅包括第一窄带宽模式下的过渡带抑制特性参数,也可以包括过渡带抑制特性参数和通带带宽),同时在发送窄带宽参数的消息中还携带带宽配置标识信息,具体可以通过周期性在广播信道发送该窄带宽参数及带宽配置标识信息,也可以在寻呼到终端后通过物理层信令发送该窄带宽参数及带宽配置信息;
当终端开机后,或者切换到该基站的小区频点上时,执行S502、该终端按照现有通信标准规定的接收带宽接收下行信号,如果接收到上述窄带宽参数及带宽配置标识信息,则获知下行传输信号上采用了窄带宽模式,执行S503,否则,继续按照现有通信标准规定的接收带宽接收下行信号;
S503、终端根据该窄带宽参数配置接收机滤波器(作为举例而非限定,可以是接收成形滤波器),将接收机滤波器的接收带宽中的过渡带抑制特性调整为与下行传输信号相同。
通过上述处理过程,终端支持与基站对应的下行窄带宽,提高了终端的接收性能。
如果上述基站的上行传输信号采用了窄带宽模式,则该基站将上行传输信号采用的窄带宽模式对应的窄带宽参数发送给终端(具体发送方式可参照上述处理过程)。终端配置相应的窄带宽模式的处理过程可参照上述处理过程,这里不再赘述。终端在对发射带宽进行配置后,支持与基站对应的上行窄带宽,从而提高了上行性能,并减少了对GSM网络的干扰。
另外,上述处理过程中,以终端开机后,或者切换到该基站的小区频点上时执行S502进行举例说明。应当指出的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终端不仅限于在上述情形下接收窄带宽参数及带宽配置标识信息。作为举例而非限定,还可以在切换到该基站的小区频点上之后,周期性地执行S502。
在本发明实施例一中,如果基站侧对带宽模式进行了切换,例如切换到现有通信标准规定的带宽模式,或者切换到第二窄带宽模式,则仍然通过下行传输信号将切换后的带宽模式对应的带宽参数发送给终端,以便终端对接收带宽或发射带宽进行适应性的调整配置。
实施例二
本发明实施例二中,WCDMA与GSM协调部署,WCDMA网络侧的基站采用窄带宽技术,其滤波器的滤波波形如图1所示,该基站共配置了三种带宽模式,分别为波形1对应的现有通信标准规定的带宽模式,波形2对应的第一窄带宽模式,和波形3对应的第二窄带宽模式。且该基站的下行传输信号当前采用第一窄带宽模式进行数据传输。则本发明实施例二的处理过程如图6所示,具体包括如下操作:
终端在开机后,或者切换到该基站的小区频点上时,执行S601、该终端按照现有通信标准规定的接收带宽接收下行信号,在搜索到上述基站覆盖的小区后,执行S602;
S602、上述终端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FFT(快速傅氏变换)到频域,统计在预定的时间内下行传输信号的通带平均功率和过渡带平均功率,执行S603;
S603、上述终端判断该下行传输信号的通带平均功率与过渡带平均功率的比值是否小于预定的门限值,如果是,则获知下行传输信号采用了窄带宽模式,执行S604,否则,继续按照现有通信标准规定的接收带宽接收下行信号;
S604、上述终端将接收机滤波器的接收带宽配置为预定值。
在终端无法通过下行信道获取基站侧的带宽配置信息,或者没有在下行信道获取基站侧的带宽配置信息时,通过上述处理过程,在获知下行传输信号采取了窄带宽模式后,能够及时对接收带宽进行调整,尽量提高终端的接收性能。
实施例三
本发明实施例三中,WCDMA与GSM协调部署,WCDMA网络侧的基站采用窄带宽技术,其滤波器的滤波波形如图1所示,该基站共配置了三种带宽模式,分别为波形1对应的现有通信标准规定的带宽模式,波形2对应的第一窄带宽模式,和波形3对应的第二窄带宽模式。且该基站的下行传输信号当前采用第一窄带宽模式进行数据传输。则本发明实施例三的处理过程如图7所示,具体包括如下操作:
终端在开机后,或者切换到该基站的小区频点上时,执行S701、该终端按照现有通信标准规定的接收带宽接收下行信号,在搜索到上述基站覆盖的小区后,执行S702;
S702、上述终端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FFT到频域,在预定的时间内统计下行传输信号的通带平均功率和过渡带平均功率,执行S703;
S703、上述终端判断该下行传输信号的通带平均功率与过渡带平均功率的比值是否小于预定的门限值,如果是,则获知下行传输信号采用了窄带宽模式,执行S704,否则,继续按照现有通信标准规定的接收带宽接收下行信号;
S704、上述终端分别使用预先配置的各个窄带宽模式接收下行信号,执行S705;
其中,终端的用户或者终端提供商预先获知了网络侧配置的如图1所示的多个窄带宽模式。并且,终端的用户或者终端提供商预先在终端中配置了与网络侧的多个窄带宽模式对应的窄带宽模式。
S705、上述终端比较各个窄带宽模式的接收性能,执行S706;
其中,S705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但不仅限于:终端分别获得并保存各个窄带宽模式的接收性能,并对保存的各个窄带宽模式的接收性能进行比较。
S706、上述终端选择具有最优接收性能的窄带宽模式,在本发明实施例三中,由于基站侧的下行传输信号采用第一窄带宽模式,因此终端选择的最优接收性能的窄带宽模式是与第一窄带宽模式对应的窄带宽模式;
S707、上述终端按照所选择的窄带宽模式配置接收机滤波器的接收带宽。
在终端无法通过下行信道获取基站侧的带宽配置信息,或者没有在下行信道获取基站侧的带宽配置信息时,通过上述处理过程,在获知下行传输信号采取了窄带宽模式后,能够及时对接收带宽进行调整,尽量提高终端的接收性能。
实施例四
本发明实施例四中,WCDMA与GSM协调部署,WCDMA网络侧的基站采用窄带宽技术,其滤波器的滤波波形如图1所示,该基站共配置了三种带宽模式,分别为波形1对应的现有通信标准规定的带宽模式,波形2对应的第一窄带宽模式,和波形3对应的第二窄带宽模式。且该基站的下行传输信号当前采用第一窄带宽模式进行数据传输。则本发明实施例四的处理过程如图8所示,具体包括如下操作:
终端在开机后,或者切换到该基站的小区频点上时,执行S801、该终端分别使用预先配置的各个带宽模式接收下行信号,执行S802;
其中,终端的用户或者终端提供商预先获知了网络侧配置的如图1所示的多个带宽模式。并且,终端的用户或者终端提供商预先在终端中配置了与网络侧的多个带宽模式对应的带宽模式。作为举例而非限定,终端的用户可以通过网络、电话等途径向网络的运营商进行咨询的方式获知网络侧的带宽配置的情形。
S802、上述终端比较各个带宽模式的接收性能,执行S803;
S803、上述终端选择具有最优接收性能的带宽模式,在本发明实施例四中,由于基站侧的下行传输信号采用第一窄带宽模式,因此终端选择的最优接收性能的带宽模式是与第一窄带宽模式对应的带宽模式;
S804、上述终端按照所选择的带宽模式配置接收机滤波器的接收带宽。
通过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方法,终端能够实时获得最好的接收性能。当网络侧采用了窄带宽技术时,终端侧能够检测到相应的窄带宽模式具有最佳的接收性能,从而调整到相应的窄带宽模式。避免了由于终端侧与网络侧带宽模式不同造成的系统内性能损失及系统间干扰,提高了通信系统的性能。
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进行带宽配置的终端,其结构如图9所述,具体实现结构包括:
消息获取模块901,用于获知网络侧的下行传输信号和/或上行传输信号采用了窄带宽模式;其中,网络侧采用的窄带宽模式如上所述;
带宽配置模块902,用于配置与网络侧的窄带宽模式对应的接收带宽和/或发射带宽。其中,如果网络侧的下行传输信号采用了窄带宽模式,则终端对接收带宽进行配置;如果网络侧的上行传输信号采用了窄带宽模式,则终端对发射带宽进行配置;如果网络侧的下行传输信号和上行传输信号均采用了窄带宽模式,则终端对接收带宽和发射带宽分别进行相应的配置。上述配置接收带宽是指:配置下行通带带宽和/或过渡带的抑制特性;所述配置发射带宽是指:配置上行通带带宽和/或过渡带的抑制特性。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终端,由于能够获知网络侧是否采用了窄带宽技术,并在网络侧采用窄带宽技术时,自动调整终端侧相应信道的带宽,从而避免了由于终端侧与网络侧带宽模式不同造成的系统内性能损失及系统间干扰,提高了通信系统的性能。
上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终端中,消息获取模块901具体用于,接收网络侧发送的窄带宽参数,该窄带宽参数包括:网络侧下行传输信号采用的窄带宽模式的通带带宽参数和/或过渡带抑制特性参数,或网络侧上行传输信号采用的窄带宽模式的通带带宽参数和/或过渡带抑制特性参数。相应的,带宽配置模块902具体用于根据所述消息获取模块获取的窄带宽参数,配置与网络侧的窄带宽模式对应的接收带宽和/或发射带宽。其具体实现方式可以是:根据接收的下行传输信号采用的窄带宽模式的通带带宽参数和/或过渡带抑制特性参数,配置接收滤波器的通带带宽参数和/或过渡带抑制特性,使得接收带宽与网络侧下行传输信号的带宽一致,根据接收的上行传输信号采用的窄带宽模式的通带带宽参数和/或过渡带抑制特性参数,配置发送滤波器的通带带宽参数和/或过渡带抑制特性,使得发射带宽与网络侧上行传输信号的带宽一致。
上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终端,消息获取模块901的另一种具体工作方式是,获得在预定时间内下行传输信号的通带平均功率和过渡带平均功率;如果所述下行传输信号的通带平均功率与过渡带平均功率的比值小于预定的门限值,则获知网络侧下行传输信号采用了窄带宽模式。相应的,带宽配置模块902具体用于将接收带宽配置为预定值。其中,上述预定时间、预定的门限值以及接收带宽的预定值可以由用户或者终端提供商,根据网络环境或者通过与运营商实现沟通,进行设定。在另外一种实现方式中,带宽配置模块902具体可以包括:检测子模块9021,用于分别使用预先配置的各个窄带宽模式接收数据,该各个窄带宽模式与网络侧预先设置的下行传输信号的多个窄带宽模式一一对应;比较各个带宽模式的接收性能;并选择具有最优的接收性能的带宽模式;配置子模块9022,用于按照所选择的带宽模式配置接收带宽。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另一种进行带宽配置的终端,其结构如图10所示,具体实现结构包括:
检测模块1001,用于分别使用预先配置的各个带宽模式接收数据,所述各个带宽模式与网络侧预先设置的下行传输信号的多个带宽模式一一对应;比较各个带宽模式的接收性能;
带宽配置模块1002,用于选择具有最优的接收性能的带宽模式,按照所选择的带宽模式配置接收带宽。
其中,终端的用户或者终端提供商预先获知了网络侧配置的多个带宽模式,这多个带宽模式包括:按照现有通信标准配置的带宽模式,以及至少一种窄带宽模式,各个带宽模式具有不同的下行通带带宽和/或过渡带的抑制特性。并且,终端的用户或者终端提供商预先在终端中配置了与网络侧的多个带宽模式对应的带宽模式。
由于上述终端能够实时获得最好的接收性能。当网络侧采用了窄带宽技术时,终端侧能够检测到相应的窄带宽模式具有最佳的接收性能,从而调整到相应的窄带宽模式。避免了由于终端侧与网络侧带宽模式不同造成的系统内性能损失及系统间干扰,提高了通信系统的性能。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进行带宽配置的系统,该系统包括网络侧设备和终端。其中,网络侧设备用于将当前采用的窄带宽模式对应的窄带宽参数发送给终端,以告知网络侧采用了窄带宽模式;终端用于接收该网络侧设备发送的窄带宽参数,并根据该窄带宽参数,配置与网络侧的窄带宽模式对应的接收带宽和/或发射带宽。窄带宽参数包括:网络侧下行传输信号采用的窄带宽模式的通带带宽参数和/或过渡带抑制特性参数,和/或网络侧上行传输信号采用的窄带宽模式的通带带宽参数和/或过渡带抑制特性参数。
由于网络侧将当前采用的带宽模式告知终端侧,使得终端侧能够获知网络侧是否采用了窄带宽技术,并在网络侧采用窄带宽技术时,自动调整终端侧相应的接收带宽和/或发射带宽,从而避免了由于终端侧与网络侧带宽模式不同造成的系统内性能损失及系统间干扰,提高了通信系统的性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7)

1.一种带宽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终端获知网络侧的下行传输信号和/或上行传输信号采用了窄带宽模式;
所述终端配置与网络侧的小带宽模式对应的接收带宽和/或发射带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获知网络侧的下行传输信号和/或上行传输信号采用了窄带宽模式包括:
所述终端接收网络侧发送的窄带宽参数,所述窄带宽参数包括:网络侧下行传输信号采用的窄带宽模式的通带带宽参数和/或过渡带抑制特性参数,和/或网络侧上行传输信号采用的窄带宽模式的通带带宽参数和/或过渡带抑制特性参数;
所述终端配置与网络侧的窄带宽模式对应的接收带宽和/或发射带宽包括:
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窄带宽参数,配置与网络侧的窄带宽模式对应的接收带宽和/或发射带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如果网络侧切换了下行传输信号和/或上行传输信号的带宽模式,该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接收网络侧切换后的下行传输信号和/或上行传输信号的带宽参数,并根据所述带宽参数配置接收带宽和/或发射带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获知网络侧的下行传输信号采用了窄带宽模式包括:
所述终端获得在预定时间内下行传输信号的通带平均功率和过渡带平均功率;
如果所述下行传输信号的通带平均功率与过渡带平均功率的比值小于预定的门限值,则获知网络侧下行传输信号采用了窄带宽模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配置与网络侧的窄 带宽模式对应的接收带宽包括:
所述终端将接收带宽配置为预定值。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配置与网络侧的窄带宽模式对应的接收带宽包括:
所述终端分别使用预先配置的各个窄带宽模式接收数据,所述各个窄带宽模式与网络侧预先设置的下行传输信号的多个窄带宽模式一一对应;
比较各个窄带宽模式的接收性能;
选择具有最优的接收性能的窄带宽模式,按照所选择的窄带宽模式配置接收带宽。
7.一种带宽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终端分别使用预先配置的各个带宽模式接收数据,所述各个带宽模式与网络侧预先设置的下行传输信号的多个带宽模式一一对应;
比较各个带宽模式的接收性能;
选择具有最优的接收性能的带宽模式,按照所选择的带宽模式配置接收带宽。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各个带宽模式分别对应不同的下行通带带宽和/或过渡带的抑制特性,且至少包括一个窄带宽模式。
9.一种带宽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网络侧设备将当前采用的窄带宽模式对应的窄带宽参数发送给终端,以告知网络侧采用了窄带宽模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如果网络侧切换了下行传输信号和/或上行传输信号的带宽模式,该方法还包括:
所述网络侧设备将切换后的下行传输信号和/或上行传输信号的带宽参数发送给所述终端。
11.一种进行带宽配置的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消息获取模块,用于获知网络侧的下行传输信号和/或上行传输信号采用了窄带宽模式;
带宽配置模块,用于配置与网络侧的窄带宽模式对应的接收带宽和/或发射带宽。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消息获取模块具体用于,接收网络侧发送的窄带宽参数,所述窄带宽参数包括:网络侧下行传输信号采用的窄带宽模式的通带带宽参数和/或过渡带抑制特性参数,或网络侧上行传输信号采用的窄带宽模式的通带带宽参数和/或过渡带抑制特性参数;所述带宽配置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所述消息获取模块获取的窄带宽参数,配置与网络侧的窄带宽模式对应的接收带宽和/或发射带宽。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消息获取模块具体用于,获得在预定时间内下行传输信号的通带平均功率和过渡带平均功率;如果所述下行传输信号的通带平均功率与过渡带平均功率的比值小于预定的门限值,则获知网络侧下行传输信号采用了窄带宽模式。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宽配置模块具体用于将接收带宽配置为预定值。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宽配置模块包括:
检测子模块,用于分别使用预先配置的各个窄带宽模式接收数据,所述各个窄带宽模式与网络侧预先设置的下行传输信号的多个窄带宽模式一一对应;比较各个带宽模式的接收性能;
配置子模块,用于选择具有最优的接收性能的带宽模式,按照所选择的带宽模式配置接收带宽。
16.一种进行带宽配置的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检测模块,用于分别使用预先配置的各个带宽模式接收数据,所述各个带宽模式与网络侧预先设置的下行传输信号的多个带宽模式一一对应;比较各个 带宽模式的接收性能;
带宽配置模块,用于选择具有最优的接收性能的带宽模式,按照所选择的带宽模式配置接收带宽。
17.一种进行带宽配置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网络侧设备,用于将当前采用的窄带宽模式对应的窄带宽参数发送给终端,以告知网络侧采用了窄带宽模式;
终端,用于接收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的窄带宽参数,并根据所述窄带宽参数,配置与网络侧的窄带宽模式对应的接收带宽和/或发射带宽,所述窄带宽参数包括:网络侧下行传输信号采用的窄带宽模式的通带带宽参数和/或过渡带抑制特性参数,和/或网络侧上行传输信号采用的窄带宽模式的通带带宽参数和/或过渡带抑制特性参数。 
CN201010613490.4A 2010-12-17 2010-12-17 一种带宽配置方法、设备及系统 Active CN10214350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613490.4A CN102143503B (zh) 2010-12-17 2010-12-17 一种带宽配置方法、设备及系统
US13/328,550 US8611912B2 (en) 2010-12-17 2011-12-16 Bandwidth configuration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EP11194004.5A EP2466966B1 (en) 2010-12-17 2011-12-16 Bandwidth configuration for UMTS900 and GSM900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613490.4A CN102143503B (zh) 2010-12-17 2010-12-17 一种带宽配置方法、设备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43503A true CN102143503A (zh) 2011-08-03
CN102143503B CN102143503B (zh) 2014-08-13

Family

ID=444106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613490.4A Active CN102143503B (zh) 2010-12-17 2010-12-17 一种带宽配置方法、设备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611912B2 (zh)
EP (1) EP2466966B1 (zh)
CN (1) CN102143503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59694A (zh) * 2011-11-04 2014-07-30 英特尔公司 宽带网络中的窄带宽装置
WO2018126665A1 (zh) * 2017-01-06 2018-07-12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切换方法、基站及终端
CN111294814A (zh) * 2018-01-12 2020-06-1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传输配置方法及相关产品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761102B2 (en) 2011-12-08 2014-06-24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lanning radio frequency spectrum in a wireless network
US10314091B2 (en) * 2013-03-14 2019-06-04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Observation assisted bandwidth management
US9841999B2 (en) 2015-07-31 2017-12-12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llocating resources to threads to perform a service
WO2017025366A1 (en) * 2015-08-11 2017-02-16 Sony Corporation Flexible multiplexing of users with difference requirements in a 5g frame structure
US20230028791A1 (en) * 2021-07-22 2023-01-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Dynamic shaping filter indications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67236A (ja) * 2004-08-26 2006-03-09 Sharp Corp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CN101438611A (zh) * 2006-03-20 2009-05-20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基站、移动台以及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14942A (en) * 1996-10-25 1999-06-22 Ericsson Inc. Satellite communications system with dual mode bandwidth control
US7570931B2 (en) * 2006-06-02 2009-08-04 Crestcom, Inc. RF transmitter with variably biased RF power amplifier and method therefor
US8170576B2 (en) 2006-11-15 2012-05-01 Shiquan Wu Network oriented spectrum sharing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67236A (ja) * 2004-08-26 2006-03-09 Sharp Corp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CN101438611A (zh) * 2006-03-20 2009-05-20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基站、移动台以及方法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59694A (zh) * 2011-11-04 2014-07-30 英特尔公司 宽带网络中的窄带宽装置
US9596069B2 (en) 2011-11-04 2017-03-14 Intel Corporation Narrow bandwidth device in a broadband network
CN103959694B (zh) * 2011-11-04 2017-11-10 英特尔公司 宽带网络中的窄带宽装置
WO2018126665A1 (zh) * 2017-01-06 2018-07-12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切换方法、基站及终端
WO2018126453A1 (zh) * 2017-01-06 2018-07-12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切换方法、基站及终端
US11032142B2 (en) 2017-01-06 2021-06-08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Switching method, base station and terminal
US11641260B2 (en) 2017-01-06 2023-05-02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Switching method, base station and terminal
CN111294814A (zh) * 2018-01-12 2020-06-1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传输配置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11294814B (zh) * 2018-01-12 2023-05-0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传输配置方法、网络设备、终端以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466966A1 (en) 2012-06-20
US8611912B2 (en) 2013-12-17
EP2466966B1 (en) 2014-08-13
CN102143503B (zh) 2014-08-13
US20120157109A1 (en) 2012-06-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43503B (zh) 一种带宽配置方法、设备及系统
US9455818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ignaling to a mobile device which set of training sequence codes to use for a communication link
US8374156B2 (en) Capacity increasing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A2802955C (en) Capacity increasing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S7925295B2 (en) Handling communication interference in wireless systems
CN101202585B (zh) 无线通信基站、终端及其获取系统信息的方法
CN111884963B (zh) 一种参考信号的传输设备、方法和系统
CN103299592B (zh) 一种基于长期演进系统的载波聚合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AU2014201105A1 (en) 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ignaling to a mobile device which set of training sequence codes to use for a communication link
AU2013260648B2 (en) Capacity increasing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U2011202938B2 (en) Capacity increasing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U2015282352A1 (en) 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ignaling to a mobile device which set of training sequence codes to use for a communication link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8129 Building 2, B District, Bantian HUAWEI base, Longgang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atentee after: Huawei terminal (Shenzhen)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129 Building 2, B District, Bantian HUAWEI base, Longgang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atentee before: HUAWEI DEVICE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1220

Address after: 523808 Southern Factory Building (Phase I) Project B2 Production Plant-5, New Town Avenue, Songshan Lake 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Dong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UAWEI DEVICE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129 Building 2, B District, Bantian HUAWEI base, Longgang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atentee before: Huawei terminal (Shenzhen)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