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22078B - 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22078B
CN102122078B CN2011100508091A CN201110050809A CN102122078B CN 102122078 B CN102122078 B CN 102122078B CN 2011100508091 A CN2011100508091 A CN 2011100508091A CN 201110050809 A CN201110050809 A CN 201110050809A CN 102122078 B CN102122078 B CN 10212207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ngeab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isplay device
dimen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5080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22078A (zh
Inventor
吴昱寯
武柏玮
简明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 Optronic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 Op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to CN201110050809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122078B/zh
Publication of CN1021220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220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220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2207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单元、极化驱动微型透镜、可切换偏光装置以及偏光片。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单元包括上基板、下基板与设置于上基板与下基板之间的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阵列,极化驱动微型透镜设置于上基板与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阵列之间并与上基板以及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阵列直接接触,可切换偏光装置设置于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单元的上基板之上,以及偏光片设置于可切换偏光装置之上。

Description

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尤指一种将极化驱动微型透镜内嵌(in-cell)于显示装置内,而可省略至少一片用以包覆极化驱动微型透镜的玻璃层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立体显示技术主要的原理是使观看者的左眼与右眼分别接收到不同的影像,而左眼与右眼接收到的影像会经由大脑分析并重叠而使观看者感知到影像画面的层次感及深度,进而产生立体感。
目前立体显示装置主要可区分时间序列式(time-sequential)与空间多工式两种。时间序列式立体显示装置会以扫描方式依序交替显示供左眼观看的左眼画面与供右眼观看的右眼画面。于观看画面时,观看者必须配戴快门眼镜(shutter glass),而快门眼镜可依据目前显示的画面依序容许观看者的左眼仅观看到左眼画面而无法观看到右眼画面,以及容许观看者的右眼仅观看到右眼画面而无法观看到左眼画面,由此达到立体显示的效果。空间多工式(spatial-multiplexed)立体显示装置主要包括视差屏障(parallax barrier)型立体显示装置。视差屏障型立体显示装置是利用设置于显示面板前方的视差屏障,即设置于构成显示面板的二基板的外表面,使观看者的左眼与右眼因观看角度的差异受到视差屏障的遮蔽,而仅能分别观看到左眼画面与右眼画面。
然而,已知的立体显示装置在使用上或效果上仍具有许多缺点。时间序列式立体显示装置需配载快门眼镜,因此造成使用上的不便,而空间多工式立体显示装置具有可收视距离的限制,亦即收视者可清楚接收到立体影像的位置仅限于特定范围之间。然而,当空间多工式立体显示装置应用在高解析度的手机或其它具有高解析度的可携式显示装置上时,已知的空间多工式立体显示装置是透过将视差屏障与显示装置之间的玻璃薄化,以缩短视差屏障与显示装置之间的距离,进而减短可收视距离,达到可携式显示装置所需要的最佳收视距离。但是玻璃薄化的程度受限于工艺的极限,且亦会影响可携式显示装置的结构强度。因此,已知应用于高解析度可携式电子产品上的立体显示装置在缩短可收视距离上仍有其进步的必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以解决已知技术在缩短可收视距离上所面临的难题。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单元、极化驱动微型透镜(polarizationactivated microlens,PAM)、可切换偏光装置以及偏光片。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单元包括上基板、下基板与设置于上基板与下基板之间的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阵列,极化驱动微型透镜设置于上基板与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阵列之间并与上基板以及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阵列直接接触,可切换偏光装置设置于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单元的上基板之上,以及偏光片设置于可切换偏光装置之上。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另提供一种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包括影像显示单元、可切换偏光装置以及极化驱动微型透镜。可切换偏光装置包括下透明基板、设置于下透明基板之上的第一透明导电层、设置于第一透明导电层之上的第二透明导电层以及设置于第二透明导电层之上的上透明基板,极化驱动微型透镜设置于第二透明导电层与上透明基板之间并与第二透明导电层以及上透明基板直接接触。
本发明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通过将极化驱动微型透镜内嵌于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单元内,达到在工艺上省略至少一片用以包覆极化驱动微型透镜的玻璃层。此外,当影像显示单元为液晶显示单元例如扭转向列型(TN)液晶显示单元、垂直配向型(VA)液晶显示单元或平面转换型(IPS)液晶显示单元时,本发明亦提供一种将极化驱动微型透镜内嵌于可切换偏光装置内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透过上述将极化驱动微型透镜内嵌于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单元或可切换偏光装置内的作法,本发明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在工艺上可以达到省略至少一片用以包覆极化驱动微型透镜的玻璃层,以最有效的方式达到缩短用于可携式显示装置的收视距离。
附图说明
图1绘示了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2绘示了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于三维显示模式作用下的示意图。
图3绘示了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于二维显示模式作用下的示意图。
图4绘示了本发明第二优选实施例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5绘示了高解析度三维显示面板的最佳收视距离与厚度的关系示意图。
图6绘示了本发明第三优选实施例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7绘示了本发明第三优选实施例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于三维显示模式作用下的示意图。
图8绘示了本发明第三优选实施例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于二维显示模式作用下的示意图。
图9绘示了本发明第四优选实施例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单元 12       上基板
14      下基板                 16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阵列
20、90  极化驱动微型透镜       22、92   液晶高分子层
24、94  结构层                 30、70   粘着层
40、80  可切换偏光装置         42、88   液晶层
43、44、配向膜                 45、46   透明导电层
85、86
47、48  透明基板               50       偏光片
60      影像显示单元           81       下透明基板
82      上透明基板             83       第一透明导电层
84      第二透明导电层         100、200 显示装置
P1   第一像素单元      P2   第二像素单元
RP1  第一红色次像素    GP1  第一绿色次像素
BP1  第一蓝色次像素    RP2  第二红色次像素
GP2  第二绿色次像素    BP2  第二蓝色次像素
D1   第一偏振方向      D2   第二偏振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发明,下文特列举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构成内容及所欲达成的功效。
请参考图1,图1绘示了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100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100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单元10、极化驱动微型透镜20、可切换偏光装置40以及偏光片50设置于可切换偏光装置40之上。本实施例的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单元10包括上基板12、下基板14与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阵列16设置于上基板12与下基板14之间。本实施例的极化驱动微型透镜20设置于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单元10的上基板12与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阵列16之间,并与上基板12以及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阵列16直接接触,其中极化驱动微型透镜20包括液晶高分子(liquid crystal polymer,LCP)层22以及结构层24,液晶高分子层22与结构层24相互接触,液晶高分子层22与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阵列16直接接触,且结构层24与上基板12直接接触,因此可省略至少一片用以包覆极化驱动微型透镜20的玻璃层,而将极化驱动微型透镜20内嵌于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单元10装置内,有助于达到薄化的目的。液晶高分子层22具有双折射率(birefringence),其分别为寻常光折射率与非常光折射率,而结构层24具有折射率,且结构层24的折射率大体上与液晶高分子层22的寻常光折射率及非常光折射率的其中之一相等。在本实施例中,结构层24的折射率优选与液晶高分子层22的寻常光折射率相等,但不以此为限。本实施例的可切换偏光装置40设置于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单元10的上基板12之上,其中可切换偏光装置40包括液晶层42、一对配向膜43、44、一对透明导电层45、46以及一对透明基板47、48。本实施例的液晶层42设置于配向膜43、44之间,配向膜43、44设置于透明导电层45、46之间,以及透明导电层45、46设置于透明基板47、48之间。此外,可切换偏光装置40可为扭转向列型(twist nematic,TN)液晶单元,但并不以此为限。此外,本实施例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100另包括粘着层30,设置于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单元10的上基板12与可切换偏光装置40之间,用以粘着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单元10的上基板12与可切换偏光装置40的透明基板47。
此外,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单元10的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阵列16至少包括第一像素单元P1与第二像素单元P2。本实施例的第一像素单元P1包括第一红色次像素RP1、第一绿色次像素GP1以及第一蓝色次像素BP1。此外,第二像素单元P2包括第二红色次像素RP2、第二绿色次像素GP2以及第二蓝色次像素BP2。本实施例的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单元10所发射出的光源为自然光,因此位于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阵列16内的第一像素单元P1与第二像素单元P2所发射出的部分影像画面具有第一偏振方向,而部分影像画面具有第二偏振方向,且第一偏振方向与第二偏振方向相互垂直。
当本实施例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100于作用时,影像画面是从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单元10的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阵列16朝向极化驱动微型透镜20的方向射出,且依序穿过液晶高分子层22、结构层24、上基板12、粘着层30、可切换偏光装置40以及偏光片50,但并不以此为限,其中具有第一偏振方向的影像画面在穿过液晶高分子层22时透过液晶高分子层22的寻常光折射率折射,而具有第二偏振方向的影像画面在穿过液晶高分子层22时透过液晶高分子层22的非寻常光折射率折射。此外,由于本实施例的结构层24的折射率等于液晶高分子层22的寻常光折射率,故具有第一偏振方向的影像画面在穿过液晶高分子层22并进入结构层24时并不会产生折射,而具有第二偏振方向的影像画面在穿过液晶高分子层22并进入结构层24的同时,会经历折射率的转换(从具有非寻常光折射率的液晶高分子层22进入具有寻常光折射率的结构层24)而产生折射。此外,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液晶高分子层22具有透镜(lens)般的形状,因此当具有第二偏振方向的光线经过液晶高分子层22与结构层24的不同折射率时,具有第二偏振方向的光线随着进入透镜的位置不同会分别折射至两个不同的方向。
由上述可知,用来提供二维显示的具有第一偏振方向的影像画面于通过液晶高分子层22与结构层24的界面时不会产生折射,而用来提供三维显示的具有第二偏振方向的影像画面于通过液晶高分子层22与结构层24的界面时会因折射率的不同会产生折射。在后续的说明书当中将说明本实施例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100如何透过可切换偏光装置40与偏光片50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
请参考图2,图2绘示了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100于三维显示模式作用下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100于三维显示模式作用下,第一像素单元P1与第二像素单元P2所发射出的影像画面分别提供至收视者的左眼与右眼,使收视者的左眼与右眼能接收到不同的影像画面,体验三维的收视效果。此外,本实施例的偏光片50具有平行于第一偏振方向D1的穿透轴,在三维显示模式下,可切换偏光装置40可将具有第一偏振方向D1的影像画面扭转至第二偏振方向D2,以及将具有第二偏振方向D2的影像画面扭转至第一偏振方向D1。因此,原本具有第二偏振方向D2的影像画面能顺利的通过偏光片50并透过液晶高分子层22的折射传递至收视者的左眼与右眼,以达到三维的收视效果,而原本具有第一偏振方向D1的影像画面在通过可切换偏光装置40后则会因偏振方向垂直于偏光片50的穿透轴而被阻挡于偏光片50之前。
请参考图3,图3绘示了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100于二维显示模式作用下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100于二维显示模式作用下,第一像素单元P1与第二像素单元P2所发射出的影像画面为同时提供给收视者的左眼与右眼的影像画面。此外,在二维显示模式作用时,利用改变可切换偏光装置40的液晶层42内液晶分子的扭转方向,可使具有第一偏振方向D1的影像画面能在不改变其偏振方向的状态下直接穿过可切换偏光装置40与偏光片50,而具有第二偏振方向D2的影像画面则会在穿过可切换偏光装置40后被阻挡于偏光片50之前,达到二维的收视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依据可切换偏光装置40的设计不同,可切换偏光装置40可利用不同的电压操作模式来达到转换偏振方向或不转换偏振方向的作用。举例而言,在三维显示模式作用下,可在可切换偏光装置40的透明导电层45、46之间提供压差以分别将具有第一偏振方向D1的影像画面扭转成具有第二偏振方向D2的影像画面,以及将具有第二偏振方向D2的影像画面扭转成具有第一偏振方向D1的影像画面,或是可在可切换偏光装置40的透明导电层45、46之间不提供压差的状态下,分别将具有第一偏振方向D1的影像画面扭转成具有第二偏振方向D2的影像画面,以及将具有第二偏振方向D2的影像画面扭转成具有第一偏振方向D1的影像画面。另外,在二维显示模式作用下,可在可切换偏光装置40的透明导电层45、46之间提供压差,以使得具有第一偏振方向D1的影像画面与具有第二偏振方向D2的影像画面的偏振方向不被改变,或是在可切换偏光装置40的透明导电层45、46之间不提供压差的状态下,使具有第一偏振方向D1的影像画面与具有第二偏振方向D2的影像画面的偏振方向不被改变。值得说明的是,偏光片50的穿透轴的方向并不以平行于第一偏振方向D1为限,而亦可平行于第二偏振方向D2。当偏光片50的穿透轴平行于第二偏振方向D2时,可切换偏光装置40的操作方式需作相对应对变化,例如于二维显示模式下,可切换偏光装置40是将具有第一偏振方向D1的影像画面转换为具有第二偏振方向D2的影像画面,使具有第二偏振方向D2的影像画面通过偏光片50,在三维显示模式下,可切换偏光装置40则不对具有第二偏振方向D2的影像画面进行偏振改变,而使具有第二偏振方向D2的影像画面可直接通过偏光片50。
请参考图4,图4绘示了本发明第二优选实施例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100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前述的实施例使用相同符号标注相同元件,并仅针对相异处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极化驱动微型透镜20的液晶高分子层22与结构层24的相对位置于第一优选实施例相反。更精确的说,本实施例的液晶高分子层22设置于结构层24与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单元10的上基板12之间,且液晶高分子层22并与结构层24以及上基板12直接接触,结构层24与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阵列16直接接触,因此可省略至少一片用以包覆极化驱动微型透镜20的玻璃层,而将极化驱动微型透镜20内嵌于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单元10装置内,有助于达到薄化的目的。本实施例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100在对调液晶高分子层22与结构层24的相对位置之后,透过类似前述实施例的操作方式亦能达到上述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功效。
请参考图5,图5绘示了三维显示面板的三维收视距离与厚度的关系示意图,其中三维收视距离为收视者与三维显示面板之间的距离,而厚度是指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阵列与极化驱动微型透镜之间的距离。图5所绘示的关系示意图为2.83英寸尺寸的三维显示面板,且此三维显示面板具有每英寸283个像素的高解析度,其中X轴为三维收视距离(单位为毫米),Y轴为厚度(单位为毫米)。如图5所示,当三维收视距离缩小时,其所对应的厚度亦以等比例方式缩小。一般而言,用于可携式显示装置的高解析度三维显示面板的最佳收视距离约为300毫米,而其所对应的厚度约为0.2毫米。为了达到最佳收视距离,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与第二优选实施例利用将极化驱动微型透镜内嵌于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单元之内并与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单元的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阵列直接接触,以最有效的方法缩短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阵列与极化驱动微型透镜之间的距离。
请参考图6,图6绘示了本发明第三优选实施例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200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200包括影像显示单元60、可切换偏光装置80以及极化驱动微型透镜90。本实施例的可切换偏光装置80包括下透明基板81、第一透明导电层83设置于下透明基板81之上、第二透明导电层84设置于第一透明导电层83之上、上透明基板82设置于第二透明导电层84之上、一对配向膜85、86设置于第一透明导电层83与第二透明导电层84之间,以及液晶层88设置于配向膜85、86之间。此外,极化驱动微型透镜90设置于可切换偏光装置80内的第二透明导电层84与上透明基板82之间并与第二透明导电层84以及上透明基板82直接接触。本实施例的极化驱动微型透镜90包括液晶高分子层92以及结构层94,液晶高分子层92与结构层94直接接触。此外,液晶高分子层92具有双折射率,其分别为寻常光折射率与非常光折射率,而结构层94具有折射率,且其中结构层94的折射率大体上与液晶高分子层92的寻常光折射率及非常光折射率的其中之一相等。在本实施例中,结构层94的折射率优选与液晶高分子层92的寻常光折射率相等,但不以此为限。本实施例的液晶高分子层92与第二透明导电层84直接接触,且结构层94与上透明基板82直接接触,因此可省略至少一片用以包覆极化驱动微型透镜90的玻璃层,而将极化驱动微型透镜90内嵌于可切换偏光装置80内,有助于达到薄化的目的。此外,本实施例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200另包括粘着层70设置于影像显示单元60与可切换偏光装置80的下透明基板81之间,用以粘着影像显示单元60与可切换偏光装置80的下透明基板81。
此外,本实施例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200的影像显示单元60包括液晶显示单元例如扭转向列型(TN)液晶显示单元、垂直配向型(VA)液晶显示单元、平面转换型(IPS)液晶显示单元或其它任何型式的影像显示单元,但不以此为限。影像显示单元60至少包括第一像素单元P1与第二像素单元P2。本实施例的第一像素单元P1包括第一红色次像素RP1、第一绿色次像素GP1以及第一蓝色次像素BP1。第二像素单元P2包括第二红色次像素RP2、第二绿色次像素GP2以及第二蓝色次像素BP2。当本实施例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200于作用时,影像画面是从影像显示单元60内的第一像素单元P1与第二像素单元P2朝向可切换偏光装置80射出,且依序穿过粘着层70、下透明基板81、第一透明导电层83、配向膜85、液晶层88、配向膜86、第二透明导电层84、液晶高分子层92、结构层94以及上透明基板82,但并不以此为限。
请参考图7,图7绘示了本发明第三优选实施例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200于三维显示模式作用下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本发明第三优选实施例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200于三维显示模式作用下,第一像素单元P1与第二像素单元P2所发射出的影像画面分别用以对应提供至收视者的左眼与右眼。此外,本实施例的影像显示单元60的第一像素单元P1与第二像素单元P2所发射出的影像画面具有第一偏振方向D1。在三维显示模式下,具有第一偏振方向D1的影像画面能在不改变其偏振方向的状态下通过可切换偏光装置80的液晶层88并依序进入极化驱动微型透镜90内的液晶高分子层92以及结构层94。在本实施例中,具有第一偏振方向D1的影像画面在穿过液晶高分子层92与结构层94的界面时会产生折射。精确地说,由于本实施的结构层94具有与液晶高分子层92的寻常光折射率相同的折射率,故具有第一偏振方向D1的影像画面在穿过液晶高分子层92并进入结构层94的同时,由于经历折射率的转换以及穿透具有透镜般形状的液晶高分子层92,具有第一偏振方向D1的影像画面会折射至两个不同的方向(如收视者的左眼与右眼),进而达到三维显示的效果。
请参考图8,图8绘示了本发明第三优选实施例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200于二维显示模式作用下的示意图。如图8所示,本发明第三优选实施例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200于二维显示模式作用下,第一像素单元P1与第二像素单元P2所发射出的影像画面为同时提供给收视者的左眼与右眼的相同的影像画面。在二维显示模式下,可使可切换偏光装置80可将具有第一偏振方向D1的影像画面在通过液晶层88的同时,扭转至第二偏振方向D2,其中第一偏振方向D1与第二偏振方向D2相互垂直。由于本实施的结构层94具有与液晶高分子层92的寻常光折射率相同的折射率,故具有第二偏振方向D2的影像画面在穿过液晶高分子层92并进入结构层94的同时不会产生折射,而可达到二维显示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依据可切换偏光装置80的设计不同,可切换偏光装置80可利用不同的电压操作模式来达到转换偏振方向或不转换偏振方向的作用。举例而言,在三维显示模式作用下,可在可切换偏光装置80的第一透明导电层83与第二透明导电层84之间提供压差以将具有第一偏振方向D1的影像画面扭转成具有第二偏振方向D2的影像画面,或是在可切换偏光装置80的第一透明导电层83与第二透明导电层84之间不提供压差,以将具有第一偏振方向D1的影像画面扭转成具有第二偏振方向D2的影像画面。另外,在二维显示模式作用下,可在可切换偏光装置80的第一透明导电层83与第二透明导电层84之间提供压差,以使得具有第一偏振方向D1的影像画面在经过可切换偏光装置时不改变其偏振方向,或是在可切换偏光装置80的第一透明导电层83与第二透明导电层84之间不提供压差,以使得具有第一偏振方向D1的影像画面在经过可切换偏光装置80时不改变其偏振方向。
此外,值得说明的是,本发明第三优选实施例的影像显示单元60的第一像素单元P1与第二像素单元P2所发射出的影像画面并不以具有第一偏振方向D1的影像画面为限。当影像显示单元60的第一像素单元P1与第二像素单元P2所发射出的影像画面具有第二偏振方向D2时,可切换偏光装置80的操作方式需作相对应变化,例如于三维显示模式下,可切换偏光装置80于三维显示模式下将具有第二偏振方向D2的影像画面扭转至具有第一偏振方向D1的影像画面,使具有第一偏振方向D1的影像画在通过液晶高分子层92与结构层94的同时折射至两个不同的方向;而于二维显示模式下,可切换偏光装置80则不对具有第二偏振方向D2的影像画面进行偏振方向的改变,使具有第二偏振方向D2的影像画面在穿透液晶高分子层92与结构层94的界面时不产生折射。
请参考图9,图9绘示了本发明第四优选实施例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200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前述的第三优选实施例使用相同符号标注相同元件,并仅针对相异处进行说明。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的极化驱动微型透镜90的液晶高分子层92与结构层94的相对位置于第三优选实施例相反。更精确的说,本实施例的液晶高分子层92设置于结构层94与可切换偏光装置80的上透明基板82之间并与结构层94以及上透明基板82直接接触,而结构层94与第二透明导电层84直接接触。本实施例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200在对调液晶高分子层92与结构层94的相对位置之后,透过类似前述实施例的操作方式亦能达到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功效。
本发明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通过将极化驱动微型透镜内嵌于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单元内,达到在工艺上省略至少一片用以包覆极化驱动微型透镜的玻璃层。此外,当影像显示单元为液晶显示单元时,本发明亦提供一种将极化驱动微型透镜内嵌于可切换偏光装置内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透过将极化驱动微型透镜内嵌于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单元或可切换偏光装置内,本发明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在工艺上可以达到省略至少一片用以包覆极化驱动微型透镜的玻璃层。相较于已知的空间多工式立体显示装置利用玻璃薄化以达到缩短收视距离的方法,本发明利用将极化驱动微型透镜内嵌于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的元件之内能更有效的达到可携式显示装置的最佳收视距离。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凡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做的等同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的涵盖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包括: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单元,包括上基板、下基板与设置于该上基板与该下基板之间的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阵列;
极化驱动微型透镜,设置于该上基板与该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阵列之间并与该上基板以及该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阵列直接接触;
可切换偏光装置,设置于该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单元的该上基板之上;以及
偏光片,设置于该可切换偏光装置之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其中该极化驱动微型透镜包括液晶高分子层以及结构层,该液晶高分子层与该结构层直接接触,该液晶高分子层具有寻常光折射率与非常光折射率,该结构层具有折射率,且该结构层的该折射率大体上与该寻常光折射率及该非常光折射率的其中一者相等。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其中该液晶高分子层设置于该结构层与该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阵列之间,且该液晶高分子层与该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阵列直接接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其中该可切换偏光装置包括液晶层、一对配向膜、一对透明导电层以及一对透明基板,其中该液晶层设置于该对配向膜之间,该对配向膜设置于该对透明导电层之间,以及该对透明导电层设置于该对透明基板之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另包括粘着层,设置于该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单元的该上基板与该可切换偏光装置之间,用以粘着该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单元的该上基板与该可切换偏光装置。
6.一种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包括:
影像显示单元;
可切换偏光装置,包括下透明基板、设置于该下透明基板之上的第一透明导电层、设置于该第一透明导电层之上的第二透明导电层、以及设置于该第二透明导电层之上的上透明基板;以及
极化驱动微型透镜,设置于该第二透明导电层与该上透明基板之间并与该第二透明导电层以及该上透明基板直接接触,
其中该可切换偏光装置另包括液晶层以及一对配向膜,其中该液晶层设置于该对配向膜之间,该对配向膜设置于该第一透明导电层与该第二透明导电层之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其中该极化驱动微型透镜包括液晶高分子层以及结构层,该液晶高分子层与该结构层直接接触,该液晶高分子具有寻常光折射率与非常光折射率,该结构层具有折射率,且该结构层的该折射率大体上与该寻常光折射率及该非常光折射率的其中之一相等。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其中该液晶高分子层设置于该结构层与该第二透明导电层之间,且该液晶高分子层与该第二透明导电层直接接触。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另包括粘着层,设置于该影像显示单元与该可切换偏光装置的该下透明基板之间,用以粘着该影像显示单元与该可切换偏光装置的该下透明基板。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其中该影像显示单元包括液晶显示单元。
CN2011100508091A 2010-05-24 2011-03-03 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 Active CN10212207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0508091A CN102122078B (zh) 2010-05-24 2011-03-03 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189488.9 2010-05-24
CN201010189488A CN101852922A (zh) 2010-05-24 2010-05-24 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
CN2011100508091A CN102122078B (zh) 2010-05-24 2011-03-03 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22078A CN102122078A (zh) 2011-07-13
CN102122078B true CN102122078B (zh) 2013-01-02

Family

ID=4280447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89488A Pending CN101852922A (zh) 2010-05-24 2010-05-24 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
CN2011100508091A Active CN102122078B (zh) 2010-05-24 2011-03-03 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89488A Pending CN101852922A (zh) 2010-05-24 2010-05-24 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01852922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56147A (zh) * 2011-07-04 2011-11-23 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立体显示系统及其显示方法
CN103345071B (zh) * 2013-06-27 2015-11-2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3d显示器件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CN106125320B (zh) * 2016-08-16 2019-04-23 张家港康得新光电材料有限公司 3d显示装置
CN107656406A (zh) * 2017-09-30 2018-02-02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oled显示屏及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60135450A (ko) * 2005-06-25 2006-12-2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2차원 겸용 입체 영상 표시 장치
KR101122199B1 (ko) * 2005-07-07 2012-03-1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2차원/3차원 영상 호환용 입체영상 디스플레이 장치
GB2444081B (en) * 2006-11-24 2011-05-11 Ocuity Ltd Manufacture of a birefringent liquid crystal component
CN101329450B (zh) * 2008-07-24 2010-06-02 深圳超多维光电子有限公司 2d/3d可切换显示设备
CN101907778B (zh) * 2010-07-01 2014-07-30 深圳超多维光电子有限公司 二维/三维可转换显示装置、显示方法、个人数字助理及电脑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52922A (zh) 2010-10-06
CN102122078A (zh) 2011-07-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09583B (zh) 透明自动立体显示器
CN100427997C (zh) 2维-3维可切换裸眼式立体显示装置
CN100594403C (zh) 立体图像转换面板和立体图像显示装置
CN102650791B (zh) 图像显示装置和可变透镜阵列
CN101968595B (zh) 2d/3d切换的液晶透镜组件及显示装置
CN103926704A (zh) 透镜显示设备、液晶显示设备和驱动显示的方法
TWI514841B (zh) 自動立體顯示裝置
US8624963B2 (en) Stereoscopic image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KR20080035877A (ko) 입체 영상 표시 장치
JP2010528326A (ja) 液晶ディスプレイ用バックライト
TWI432785B (zh) 使用相位延遲片方法之立體影像顯示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EP2703875B1 (en) A device for displaying 3D-images which employs a parallax-barrier based on a switchable, cholesteric liquid crystal cell
CN102116961A (zh) 三维图像系统
CN102385195A (zh) 2d/3d可切换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TWI434248B (zh) 可切換二維與三維顯示模式之顯示裝置
CN103348269A (zh) 菲涅耳透镜结构和使用其的2d/3d图像切换显示装置
KR20080105572A (ko) 영상표시장치와 그의 제조방법 및 구동방법
CN102122078B (zh) 可切换二维与三维显示模式的显示装置
CN103003868B (zh) 显示设备
CN107728363B (zh) 立体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3018975B (zh) 可显示二维与三维图像的画面的立体显示装置
KR20100005265A (ko) 입체 엘씨디 패널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02944962B (zh) 液晶透镜组件以及立体影像显示器
KR101861616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CA2860677C (en) Lenticular means for an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an electro -optic and an orientation lay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