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19496A - 多跳中继网络中基于重叠编码调制的分布式重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多跳中继网络中基于重叠编码调制的分布式重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19496A
CN102119496A CN2008801307113A CN200880130711A CN102119496A CN 102119496 A CN102119496 A CN 102119496A CN 2008801307113 A CN2008801307113 A CN 2008801307113A CN 200880130711 A CN200880130711 A CN 200880130711A CN 102119496 A CN102119496 A CN 1021194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block
mobile station
modulation data
coding modulation
s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13071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19496B (zh
Inventor
陈继明
刘继民
王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kia Shanghai Bel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catel Lucent Shanghai Bel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catel Lucent Shanghai Bell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catel Lucent Shanghai Bel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1194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194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194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1949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Relay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分布式重传方法。该方法包括:基站向中继站和第一移动台广播重叠编码调制数据块,其中重叠编码调制数据块由基站到第一移动台的传输信道能够支持的第一编码调制数据块和基站到中继站的传输信道能够支持的第二编码调制数据块叠加组成,其中第二编码调制数据块的目的地可能是第一移动台或者多用户传输模式下的第二移动台;中继站根据判断第一移动台是否正确地解码了第一编码调制数据块,以及中继站和第一移动台之间的信道条件而确定中继站的重传方案。本发明所提出的基于SCM的重传方案能够减少重传时延,并增加小区的吞吐量和容量。

Description

多^ »中继网络中
基于重叠编码调制的分布式重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无线通信网络中使用的重传方案, 特别涉及多跳中继 网络中的一种基于重叠编码调制 (SCM ) 的分布式重传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无线链路的可靠性, 在当前无线系统中广泛采用重传方 案。 通常, 这些方案假设: 必须基于重传方案, 从相应基站 (BS )重传 小区中发生错误的数据块(burs t ) (即在移动台 (MS ) 未正确接收的数 据块)。 在这种情况下, 信道条件一直较差的 MS为了正确接收数据块将 经历较大的时延。
传统上, 在多跳中继网络中存在三种重传方案。
图 1是示出了第一种重传方案的示意图, 该重传方案即传统点到点 重传方案。
如图 1所示, 该第一种方案设计用于点到点链路, 其中在 BS和 MS 之间 (如传统蜂窝系统)执行该方案, 而中继站(RS ) 不具有附加的重 传功能。 由于重传使用 BS的资源, 因此小区的传输时延增加, 并且浪费 了小区的吞吐量。
图 2是示出了第二种重传方案的示意图, 该重传方案即双链路重传 方案。 ,
如图 2所示,该第二种方案是双链路重传方案,其中在中继链路(即 BS和接入 RS之间的链路 )和接入链路 (即接入 RS和 MS之间的链路 ) 上执行重传方案。 对于接入链路, 当接收的数据块解码错误(例如 RS 从某个 MS接收到否定应答( NAK ) )时, 在接入 RS和 MS之间执行重传功 能, 该重传由 BS发起。对于中继链路, 在 BS和接入 RS之间执行重传方 案, 该重传由 RS发起。
图 3是示出了第三种重传方案的示意图, 该重传方案即本地重传方 案。 如图 3所示, 该第三模式是本地重传方案, 其中假设中继链路由于 小区中的 RS的合理放置而具有较高的信噪比(SNR )。 因此, 即使在目的 地 MS处数据块解码错误, 但 RS能正确接收数据块的概率仍然较高。 基 本而言, RS能正确接收通过 RS转发到其服务范围内的 MS的数据块。 例 如, 在第一阶段, BS广播传输目的地为 MS的数据块, 这时 RS和 MS都 将接收到该数据块, 而 RS能正确接收该数据块。 当 MS不能正确接收该 数据块时, 那么在第二阶段, BS命令特定的 RS发起并执行本地所需的 重传。
才艮据第二种和第三种重传方案, RS执行重传可以减少小区时延。 然 而, 无论 MS是否可以正确地对数据块进行解码, '都不能使用 RS来传输 新的数据块以提高小区吞吐量和容量。
在多跳中继网络中, 中继的使用不仅实现了从 BS 重传数据, 而且 还可以从 RS本地重传数据, 例如上述的第二和第三方案, 其中 RS在第 一阶段对数据进行解码, 并通过采用下行链路子帧的第二阶段, 来重传 没有正确接收的数据。 由于可以通过中继支持重传功能, 因此将减小小 区的传输时延。 然而, 这些重传方案会占用总业务量, 因此小区中的总 吞吐量和频譜效率将会降低。 .
重叠编码调制 (SCM )方案(参见参考文献 [1] )是被广泛用于无线' 通信系统中提高下行链路的总数据率并实现更高吞吐量的复用方法, 其 基本原理是将不同码率和调制阶数的业务流叠加在一起, 以广播方式至 特定用户。 在 SCM方案中, 为了正确地对每个流进行解码, 需要合理选 择用户、 传输码率、 调制阶数和发射功率。
在多跳中继网络中, 由于小区中 RS的合理放置, BS到 MS的直接链 路被分为两个或更多个短距离的高质量链路。 同时, 由于从 BS至 RS的 距离和从 BS至 MS的距离之间的较大差异所引起的 "远近" 效应使路径 损耗产生 4艮大不同。 通过利用这些优点,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 SCM的 分布式重传方法,用于减小小区传输时延,并增加小区的吞吐量和容量。
春者文献列表
[1] A. Seeger, "Broadcas t Communicat ion on Fading Channel s Us ing Hierarchical Coded Modulat ion, " in Proc. GLOBECOM' 00, vol. 1, Dec. 2000, pp. 92-97.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提出的多跳中继网絡中的分布式重传方法采用了重叠编 码调制 ( SCM )技术来改善现有的重传方案:
1 )分别将两个业务流分别调制编码为 HCM (高码率高调制阶数)数 据块和 LCM (低码率低调制阶数)数据块;
2 ) BS同时向 RS和 MS广播传输 SCM数据块, 该 SCM数据块是具肴 不同传输功率的 HCM数据块和 LCM数据块的叠加;
3 ) RS可以正确地解码 LCM数据块和 HCM数据块, 而 MS仅可接收 LCM数据块;
4 )在 MS的接收出现错误的情况下, RS首先判断 RS和 MS之间的信 道条件:
4. 1 )如果 RS和 MS之间的信道条件差, 则 RS使用增量冗余 ( IR )或 Chase合并( CC )重传方案来进行针对 LCM数据的重传 操作。
4. 2 )否则,如果 RS和 MS之间的信道条件好,则 RS采用 RS - MS 链路上能够支持的更高阶的调制编码方案(MCS )编码调制 HCM 数据和 LCM数据, 其中对 LCM数据可以使用 IR或 CC重传方案, 然 后传输该新数据块完成重传操作。
5 )在 MS正确接收的情况下, RS使用 RS- MS链路上能够支持的 MCS 向 MS传输 HCM数据。
更一般地,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分布式重传方法, 该方法包括: 基站 向中继站和第一移动台广播重叠编码调制数据块, 其中重叠编码调制数 据块由基站到第一移动台的传输信道能够支持的第一编码调制数据块和 基站到中继站的传输信道能够支持的第二编码调制数据块叠加组成, 其 中第二编码调制数据块的目的地可能是第一移动台或者多用户传输模弍 下的第二移动台; 中继站将根据第一移动台反馈的信息判断第一移动台 是否成功地解码了第一编码调制数据块; 如果第一移动台正确地解码了 第一编码调制数据块, 则中继站根据第二编码调制数据块的目的地是第 一移动台还是第二移动台, 将第二编码调制数据块传输到第一移动台或 第二移动台。
优选地, 根据本发明的分布式重传方法还包括: 在第一移动台未正 确地解码第一编码调制数据块的情况下, 中继站判断中继站到第一移动 台的信道条件;
如果确定信道条件好,并且第二编码调制数据块的目的地 是第一移动台,则中继站将重叠编码调制数据块重传至第一移 动台;
第一移动台根据从基站和中继站接收到的信号来恢复第 一编码调制数据块; 以及
第一移动台对第二编码调制数据块进行解码。
更优选地, 根据本发明的分布式重传方法还包括:
如果确定信道条件差或者第二编码调制数据块的目的地 是第二移动台, 则先将第一编码调制数据块重传至第一移动 台; 以及
第一移动台根据从基站和中继站接收到的信号来恢复第 一编码调制数据块。
更优选地, ^^据本发明的分布式重传方法还包括:
如果第一移动台未能正确地解码第二编码调制数据块, 则中继站将 第二编码调制数据块重传至第一移动台。
优选地, 在第一移动台正确地解码了第一或第二编码调制数据块, 或者达到预定的最大重传次数时, 中继站发起的重传终止。
优选地, 以中继站和第一或第二移动台之间的链路所能支持的更高 阶调制编码方案来执行重叠编码调制数据块或第二编码调制数据块的传 输和重传0
优选地, 利用增量冗余重传方案或 Chase合并重传方案来执行第一 编码调制数据块的重传。 相应地, 第一移动台对从基站和中继站传输来 的信号利用增量冗余重传方案或 Chase合并重传方案来恢复第一编码调 制蘇据块。
优选地, 利用更高阶调制编码方案来执行第二编码调制数据块的重 传。
优选地, 根据本发明的分布式重传方法还包括: 如果第二移动台未 正确地解码第二编码调制数据块, 则中继站向第二移动台重传第二编码 调制数据块。 更优选地, 在第二移动台正确地解码了第二编码调制数据 块或达到预定的最大重传次数时, 中继站发起的重传终止。
优选地, 正确解码第二编码调制数据块所需的信道条件优于正确解 码第一编码调制数据块所需的信道条件。 ' 优选地, 第二编码调制歌据块是以高码率和 /或高阶调制产生的数 据块, 而第一编码调制数据块是以低码率和 /或低阶调制产生的数据块。
优选地, 信道条件由信道上的信噪比表示, 如果信道上的信噪比等 于或高于预定阈值, 则确定信道条件好; 否则, 如果信道上的信噪比 4、 于预定阈值, 则确定信道条件差。
优选地, 根据本发明的分布式重传方法还包括: 如果第一或第二移 动台正确地解码或恢复了第一或第二编码调制数据块, 则第一或第二移 动台向中继站 4艮告肯定应答 ), 而中继站接收到该肯定应答后, 确 定第一或第二移动台成功地解码了第一或第二编码调制数据块。
优选地, 根据本发明的分布式重传方法还包括: 如果第一或第二移 动台未能正确地解码或恢复第一或第二编码调制数据块 , 则第一或第二 移动台向中继站报告否定应答(ΝΑΚ ), 而中继站接收到该否定应答后, 确定第一或第二移动台未能正确地解码第一或第二编码调制数据块。
优选地, 更高阶调制编码方案与用于产生第二编码调制数据块的调 制编码方案相同。
优选地, 根据本发明的分布式重传方法可用于多跳中继网络。
本发明所提出的基于 SCM的重传方案能够减小重传时延并提高小区 吞吐量和容量。
本发明的优点 ' 从技术角度看, 存在以下价值:
1. 采用 IR或 CC重传方案的两个数据流经历两个独立的信道, 因 此可以获得分集增益;
2. 由于可以使用 LCM理论来传输低时延要求的业务,'而使用 HCM 理论来传输高带宽要求的业务, 因此可以在本发明的重传方案中使用灵 活的调度算法满足性能要求;
3. 由于采用两个业务流的重叠方案, 因此可以获得复用增益;
4. 重传方案自适应中继网络中接入链路上的信道条件, 因此可以 获得更高的吞吐量和容量;
5. 所提出的方案易于扩展到多用户场景下。
与现有技术方案相比, 发明还具有以下优点:
1. 由于通过直接链路传输低速率和低时延要求的业务, 并且在 RS 发起重传, 所以减少了对延迟敏感的业务的传输时延; .
2. 使用 SCM方案, 向 MS和 RS同时传输具有不同 MSC的两个业务 流,并且在 RS处发起重传, 因此在 RS和 MS之间的链路质量较好时能有 效地提高系统的吞吐量和容量;
3. 本发明能够灵活地扩展到多用户中继网络中, 即 BS和 RS所传 输的两个业务流的目的地(MS )可以是不同的用户。 附图说明
根据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非限制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 本发明 的上述和其它目的、 特征和优点将更加清楚, 附图中:
图 1是示出了第一传统重传方案(点到点重传方案) 的示意图; ' 图 2是示出了第二传统重传方案 (双链路重传方案) 的示意图; 图 3是示出了第三传统重传方案 (本地重传方案) 的示意图; 图 4示出了一种两跳中继网络, 其中目的地(即 MS )可经由两条路 径从源接收信号, 这两条路径即两跳中继链路和单跳直接链路;
图 5示出了可用于本发明的重叠编码调制方案的示例;
图 6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所提出的重传过程的时序图;
图 7是示出了本发明同样适用的多用户场景的示意图;
图 8 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提出的可用于多用户的重传过程的时序 图; 以及
图 9是示出了仿真结果的图, 尤其示出了不同传输方案的吞吐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 将结合附图来描述本发明。 在下面的说明中, 一些特殊实施 例仅用于描述, 而不应该被理解为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制, 仅仅是示例而 已。 省略了传统结构或构造的描述, 因为它们会使对本发明的理解不清 楚。
在多跳中继网络中, 中继的引入将直接链路分为两个或更多个高质 量的链路, 形成基站和用户终端之间的多跳路径, 这克服了由于阴影和 路径损耗而引起的覆盖盲区和低数据率的问题。
图 4示出了两跳中继网络, 其中目的地(即 MS )可经由两条路径从 源接收信号: 两跳中继链路和单跳直接链路。 在两跳中继链路中, 将 BS 和 RS之间的物理信道称为中继链路,将 RS和 MS之间的物理信道称为接 入链路。
在多数情况下, 小区中 RS 的合理放置会引起 "远近" 效应, 即从 BS至 RS的距离和从 BS至 MS的距离之差较大使得两条链路的路径损耗 差别很大。 例如, 在典型的移动环境中, 路径损耗指数是 4, 在 MS和 RS 的距离为 2km而 RS和 BS的距离为 l n的场景下路径损耗之差达到 12dB。 因此, BS和 RS之间的中继链路由于路径损耗较低而具有较高的 SNR, 而 BS和 MS之间的直接路径由于距离较长而具有较低的 SNR。不同的路径损 耗可用于多跳中继网络中的重传进一步提高容量和实现更高的频谱效 率。 一般而言, 中继链路的信道条件比直接链路的信道条件好, 其中信 道条件可以由信道上的 SNR或其它已知参数反映。
如图 4所示, ¾1据重叠编码调制方案, BS通过正确地分配码率、 调 制阶数和功率 , 同时传输针对 BS到 RS和 BS到 MS的 HCM数据和 LCM数 据的叠加信号。假设分配给 HCM数据和 LCM数据的功率分别是 P1和 P2, 在 BS总发射功率为 P情况下, 则 Pl+P2-P。 例如, 如图 5所示, HCM数 据使用 3/4码率 16QAM (正交幅度调制)星座的编码调制方式, LCM数据 使用 1/2码率 QPSK (正交相移键控)星座的编码调制方式。 然而, 本发 明并不局限于针对 HCM数据和 LCM数据的特定码率和调制方案,只是 HCM 数据是通过以信道条件较好的链路所支持的高码率和 /或高阶调制对源 信号进行编码和 /或调制而产生的,而 LCM数据是通过以信道条件较差的 链路所支持的低码率和 /或低阶调制对源信号进行编码和 /或调制而产生 的。 本质上, 本发明仅要求同时提供正确解码 HCM数据所需的信道条件 和正确解码 LCM数据所需的信道条件。
由于 HCM数据和 LCM数据的相对噪声电平不同并且发射功率不同,. 所以 RS和 MS中接收的星座图具有不同的模糊度。因为 MS具有较大的路 径损耗, 所以 MS接收到的信号较弱, 相对噪声电平较高。 因此, 星座图 非常模糊, 难以恢复出 HCM数据, 然而 MS仍然可识别 LCM数据, 即低码 率和调制的星座图, 而 HCM数据被看作是干扰。 对于 RS , 相对噪声电平 较低, 因此接收到的星座图仅稍有模糊。 LCM数据和 HCM数据都可识别.。 因此, RS首先恢复 LCM数据 (同时将 HCM数据当作干扰:), 然后从接收 到的信号中减去恢复的 LCM数据。 此时, RS的剩余信号由两部分组成: HCM数据和噪声。 只要 HCM数据的信息速率未超过无任何干扰的中继信 道的容量, RS就可以恢复 HCM数据的信息。因此, MS仅可得到 LCM数据, 而 RS可得到 HCM数据和 LCM数据。 ■ 由于小区中 RS的合理放置, 在 BS和 RS之间可以容易地获得视距 ( L0S )传播条件和高盾量无线中继链路, 因此 RS可以完全地正确解码 重叠信号。 但是, 由于高路径损耗和 NL0S (非视距)传播条件, BS 和 MS之间的长距离链路将增加 MS错误检测 LCM数据的概率。 为了提高多 跳中继网络中直接链路的可靠性, 针对 MS要采用重传方案。 由于 RS能 够同时 ί确检测 HCM数据和 LCM数据的信息数据,所以 RS可以完成重传 方案。 尽管与 BS和 MS之间的路径损耗和信道质量相比, RS和 MS之间 的路径损耗较低且信道质量较高, 但是 MS的复杂无线环境将影响 RS的 重传策略。 . 图 6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提出的重传过程的时序图,简要描述如下:
1. 在第一阶段, BS向 RS和 MS广播传输 SCM数据块, 该 SCM数据 块是 HCM数据和 LCM数据的叠加。 由于 BS和 RS之间链路的 SNR较高, 所以 RS可正确地恢复 SCM数据块, 然后向 BS发送肯定应答 CK ), 而 由于 BS和 MS之间链路的 SNR较低, 因此 MS仅能正确地解码来自 BS的 LCM数据。
2. 当在第一阶段 MS不能够正确地解码 LCM数据时, MS将向 RS发 送 NAK。 基于先前测量的 BS和 MS之间的信道条件, 对于重传存在两种 a )如果 BS和 MS之间的信道条件好, 则在第二阶段, RS 利用 RS- MS上能支持的更高阶调制编码方案 (MSC )编码调制 HCM数据和 LCM数据, 其中对 LCM数据可以使用 IR或 CC重传 方案, 然后传输该新数据块完成重传操作。 MS将合并 IR或 CC 重传方案得到的两个经历独立信道(即 BS到 MS的直接信道和 RS到 MS的接入信道) 的数据流来恢复出 LCM数据, 同时解码 HCM数据。
b )如果 RS和 MS之间的信道质量差, 则 RS仅使用 IR或 CC重传方案, 先向 MS传输 LCM数据, 直到 MS通过合并来自 两个阶段(或两个独立信道)的 LCM数据而正确解码该数据或 系统达到最大重传次数为止。
3. 如果在第一阶段 MS成功地解码了 LCM数据, 则 MS将向 RS送出 ACK信息, 那么 RS将在第二阶段使用 RS- MS上能支持的更高阶调制编码 方案(MCS )来传输 HCM数据。 如果 MS未能正确地解码 HCM数据, 则 RS 将接收到另一个 NAK信息, 同样由 RS用 IR或 CC重传方案发起对 HCM 数据的重传,直到 MS正确接收到 HCM数据或系统达到最大重传次数为止。
在以上描述中, 可以在整个过程中定义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 第一 阶段表示从 BS向 RS和 MS广播 SCM数据块开始到 MS向 RS报告 AC 或 NAK信息的时间段。第 阶段表示从 RS向 MS传输 SCM数据块、 HCM数择 或 LCM数据开始到 MS向 RS报告 ACK信息或系统达到最大重传次数的时 间段。 关于确定信道条件是好还是差的标准, 可以将 SNR用作度量的一 个示例。 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 SNR等于或大于预定阈值, 则确定信道条 件是好信道条件; 否则, 如果 SNR小于预定阈值, 则确定信道条件是差 信道条件。 RS在其传输或重传中使用的更高阶调制编码方案可以与用于 产生 HCM数据的方案相同。 但是这并不是特殊的限制, 它们也可以彼此 不同。
因为由 RS发起并执行重传过程, 并且在两个阶段同时传输两个业 务流, 而不是如现有技术在两个阶段仅传输一个数据块, 因此减少了重 传时延, 并提高了小区的吞吐量和容量。
• 类似地, 可将所提出的本发明扩展至多用户场景。 如图 7所示, 其 中一个 MS ( MS1 ) 由 BS和 RS服务, 而另一 MS ( MS2 )仅由 RS服务。 因 此,可使用 SCM方案同时向 MS和 RS传输从 BS分别至 MS1和 MS2的两个 业务流。 · 图 8示出了重传方案。 在第一阶段, 向 MS1和 RS广播 SCM数据, 该 SCM数据是从 BS至 MS1的 LCM业务流与从 BS至 MS2的 HCM业务流的 重叠; 类似地, RS解码 HCM数据和 LCM数据, 而 MS1接收 LCM数据。 如 果 MS1未能正确地恢复 LCM数据,则 RS将在第二阶段使用 IR或 CC重传 方案向 MS1重传 LCM数据; 否则, RS使用 RS- MS2链路上能支持的更高 阶 MCS来传输 HCM数据到 MS2。 因为由 RS运行分布式重传方案, 所以仍 然可以减少重传时延, 并增加小区吞吐量和容量。
使用上述假设, 基于 IEEE 802. 16e下行链路 PUSC (部分使用子信 道)模式来仿真基于 SCM的重传方案的吞吐量性能 ,并且为了进行比较, 还仿真用于两种调制编码方案的 RS逐跳 HARQ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 表 1示出了仿真^ ί叚设, 其中用于 RS逐跳 HARQ的 16QAM-1/2是可以适用于 BS-MS的最高阶调制编码方案,而 64QAM- 2/3方案是可以传输与基于 SCM 的重传方案相同的信息比特的方案。
表 1: 仿真参数
图 9示出了重传的吞吐量。 如我们所预计的, 与利用其它两种调制 编码方法的 RS逐跳 HARQ方案相比, 基于 SCM的重传方法可以明显提高 吞吐量。
综上所述, 由于 BS至 RS的路径和 BS至 MS的路径之间的路径损耗 差以及适当的功率分配, 所提出的基于 SCM的重传方案可以以最低速率 保持可靠的通信, 例如低码率和低阶调制。 利用中继链路的 L0S信道和 接入链路中 SNR (信噪比)增益, 本发明方案可以进一步提高下行链路 的总数据率。 以上描述仅给出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而绝不意味着限制本发 明。 因此, 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理下进行的任何修改、 替换和改进都包 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Claims (1)

  1. 权 利 要 求 书
    1. 一种分布式重传方法, 包括:
    基站向中继站和第一移动台广播重叠编码调制数据块, 其中重叠编 码调制数据块由基站到第一移动台的传输信道能够支持的第一编码调制 数据块和基站到中继站的传输信道能够支持的第二编码调制数据块叠加 組成, 其中第二编码调制数据块的目的地可能是第一移动台或者多用户 传输模式下的第二移动台;
    中继站将根据第一移动台反馈的信息判断第一移动台是否正确地 解码了第一编码调制数据块; 以及
    在第一移动台正确地解码了第一编码调制数据块的情况下, 中继站 根据第二编码调制数据块的目的地是第一移动台还是第二移动台, 将第 二编码调制数据块传输到第一移动台或第二移动台。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分布式重传方法, 还包括: 在第一移动 台未能正确地解码第一编码调制数据块的情况下, 中继站判断中继站到 第一移动台的信道条件;
    如果确定信道条件好,并且第二编码调制数据块的目的地 是第一移动台,则中继站将重叠编码调制数据块重传至第一移 动台;
    第一移动台根据从基站和中继站接收到的信号来恢复第 一编码调制数据块; 以及
    第一移动台对第二编码调制数据块进行解码。
    3. 根据权利要求 2所述的分布式重传方法, 还包括:
    如果确定信道条件差或者第二编码调制数据块的目的地 是第二移动台, 则先将第一编码调制数据块重传至第一移动 台; 以及
    第一移动台根据从基站和中继站接收到的信号来恢复第 一编码调制数据块。
    4. 根据权利要求 2所述的分布式重传方法, 还包括:
    如果第一移动台未能正确地解码第二编码调制数据块, 则中继站将 第二编码调制数据块重传至第一移动台。
    5. 根据权利要求 2 ~ 4之一所述的分布式重传方法, 其中在第一移 动台正确地解码了第一或第二编码调制数据块或者达到预定的最大重传 次数时, 中继站发起的重传终止。
    6. 根据权利要求 2 ~ 5之一所述的分布式重传方法, 其中以中继站 和第一或第二移动台之间的链路所能支持的更高阶调制编码方案来执行 重叠编码调制数据块或第二编码调制数据块的传输和重传。
    7. 根据权利要求 2 ~ 6之一所述的分布式重传方法, 其中利用增量 冗余重传方案或 Chase 合并重传方案来执行第一编码调制数据块的重 传。
    8. 根据权利要求 7 所述的分布式重传方法, 其中第一移动台对从 基站和中继站传输来的信号利用增量冗余重传方案或 Cha se合并重传方 案来恢复第一编码调制数据块。
    9.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分布式重传方法, 其中利用更高阶调制 编码方案来执行第二编码调制数据块的重传。
    1 0.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分布式重传方法, 还包括:
    如果第二移动台未能正确地解码第二编码调制数据块, 则中继站向 第二移动台重传第二编码调制数据块。
    11. 根据权利要求 10所述的分布式重传方法, 其中在第二移动台 正确地解码了第二编码调制数据块或达到预定的最大重传次数时, 中继 站发起的重传终止。
    12. 才艮据权利要求 1 ~ 11之一所述的分布式重传方法, 其中正确解 码第二编码调制数据块所需的信道条件优于正确解码第一编码调制数据 块所需的信道条件。
    1 3. 根据权利要求 12 所述的分布式重传方法, 其中第二编码调制 数据块是以高码率和 /或高阶调制产生的数据块,而第一编码调制数据块 是以低码率和 /或低阶调制产生的数据块。
    14. 才艮据权利要求 1 ~ 13之一所述的分布式重传方法, 其中信道条 件由信道上的信噪比表示, 如果信道上的信噪比等于或高于预定阈值, 则确定信道条件好; 否则, 如果信道上的信噪比小于预定阈值, 则确定 信道条件差。
    15. 根据权利要求 1 ~ 14之一所述的分布式重传方法, 还包括: 如果第一或第二移动台正确地解码或恢复了第一或第二编码调制 数据块, 则第一或第二移动台向中继站报告肯定应答,
    其中, 中继站在接收到该肯定应答后, 确定第一或第二移动台成功 地解码了第一或第二编码调制数据块。
    16. 根据权利要求 1 ~ 15之一所述的分布式重传方法, 还包括: 如果第一或第二移动台未能正确地解码或恢复第一或第二编码调 制数据块, 则第一或第二移动台向中继站报告否定应答,
    其中, 中继站在接收到该否定应答后, 确定第一或第二移动台未能 正确地解码第一或第二编码调制数据块。
    17. 根据权利要求 6或 9所述的分布式重传方法, 其中更高阶调制 编码方案与用于产生第二编码调制数据块的调制编码方案相同。
    18. 根据权利要求 1 ~ 17之一所述的分布式重传方法, 其中所述方 法可用于多跳中继网络。
CN200880130711.3A 2008-10-31 2008-10-31 多跳中继网络中基于重叠编码调制的分布式重传方法 Active CN10211949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08/001832 WO2010048748A1 (zh) 2008-10-31 2008-10-31 多跳中继网络中基于重叠编码调制的分布式重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19496A true CN102119496A (zh) 2011-07-06
CN102119496B CN102119496B (zh) 2013-08-14

Family

ID=421281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30711.3A Active CN102119496B (zh) 2008-10-31 2008-10-31 多跳中继网络中基于重叠编码调制的分布式重传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2119496B (zh)
WO (1) WO2010048748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165599A1 (zh) * 2015-04-15 2016-10-20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支持多用户叠加的ue、基站中的方法和设备
CN111510259A (zh) * 2020-03-19 2020-08-07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超可靠低时延通信和noma技术的新型重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84818A (zh) * 2011-03-11 2012-09-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重传方法、中继站、基站和通信系统
CN106301719A (zh) * 2015-05-14 2017-01-04 夏普株式会社 多用户重叠编码传输的资源指示方法以及基站和用户设备
CN106470094B (zh) * 2015-08-14 2021-08-20 索尼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装置和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6066607A1 (en) * 2004-12-22 2006-06-29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Transmission of composite digital broadcast information
CN101155409A (zh) * 2006-09-30 2008-04-02 西门子公司 将信息由基站发送到中继站的方法
US20080227388A1 (en) * 2007-03-16 2008-09-1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ata using multi-user superposition coding in a wireless relay system
US20080248793A1 (en) * 2007-04-03 2008-10-0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ata retransmission in multihop relay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64547B (zh) * 2006-04-27 2010-11-03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接入系统的中继方法及其基站、中继设备和中继系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6066607A1 (en) * 2004-12-22 2006-06-29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Transmission of composite digital broadcast information
CN101155409A (zh) * 2006-09-30 2008-04-02 西门子公司 将信息由基站发送到中继站的方法
US20080227388A1 (en) * 2007-03-16 2008-09-1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ata using multi-user superposition coding in a wireless relay system
US20080248793A1 (en) * 2007-04-03 2008-10-0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ata retransmission in multihop relay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LEE, KI-HO ET AL.: "Hierarchical Constellation Based Adaptive Relay Scheme in", 《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 *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165599A1 (zh) * 2015-04-15 2016-10-20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支持多用户叠加的ue、基站中的方法和设备
CN111510259A (zh) * 2020-03-19 2020-08-07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超可靠低时延通信和noma技术的新型重传方法
CN111510259B (zh) * 2020-03-19 2021-07-13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超可靠低时延通信和noma技术的新型重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0048748A1 (zh) 2010-05-06
CN102119496B (zh) 2013-08-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906332B1 (ko) 중계기를 사용하는 광대역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협력 복합자동 재전송 기법수행 장치 및 방법
US11121761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multiuser packets transmissions for relays
US8358608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ARQ operation with network coding
KR101652608B1 (ko) Mimo 기반 네트워크 코딩을 이용한 통신 시스템
CN101399583B (zh) 蜂窝通信系统中的协作伙伴选择和预编码协作通信方法
US10630430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dual-coding for dual-hops channels
CN101795169A (zh) 中继协助通信系统及其方法
CN102546131B (zh) 无线链路信号的更软合并方法和设备
US10804999B2 (en) Robust relay retransmissions with dual-coding
James et al. Throughput optimization in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s based on incremental relaying
CN102119496A (zh) 多跳中继网络中基于重叠编码调制的分布式重传方法
US8259696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HARQ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the system
Patil On throughput performance of decode and forward cooperative relaying with packet combining and ARQ
CN105049158A (zh) 基于机会网络编码arq的双向中继系统的信号合并策略
Agustin et al. Hybrid turbo FEC/ARQ systems and distributed space-time coding for cooperative transmission
Sun et al. Cooperative hybrid-ARQ protocol with network coding
US20230094238A1 (en) Robust relaying information transmitted to origination device
Tourki et al. Wireless transmission with cooperation on demand for slow and fast fading environments
Moualeu et al. Cross-layer relay selection criterion for cooperative-diversity networks
Chen et al. SCM-based Retransmission Scheme in Multi-hop Relay networks
Arpitha et al. Cooperative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Based on the Number of Retransmissions
Moualeu et al. Power assignment in multi-relay adaptive DF cooperative networks
Ayedi et al. Study of relay energy optimization in a Cooperative ARQ scheme based on Analog Network Coding
Maret et al. Distributed turbo coding techniques with HARQ at relays for LTE-A
Li et al. Analysis of Optimal Spectral Efficiency with Adaptive Modulation Coding and Cooperative ARQ Protocol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Chen Jiming

Inventor after: Liu Jimin

Inventor after: Wang Wei

Inventor after: Jin Shan

Inventor before: Chen Jiming

Inventor before: Liu Jimin

Inventor before: Wang Wei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INVENTOR; FROM: CHEN JIMING LIU JIMIN WANG WEI TO: CHEN JIMING LIU JIMIN WANG WEI JIN SHAN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01206 Pudong New Area, Nanjing Road, No. 388, Shanghai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NOKIA Baer Limited by Share Ltd

Address before: 201206 Pudong New Area, Nanjing Road, No. 388, Shanghai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Alcatel-Lucent Co.,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