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13182B - 插座及其装配方法 - Google Patents

插座及其装配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13182B
CN102113182B CN2009801294599A CN200980129459A CN102113182B CN 102113182 B CN102113182 B CN 102113182B CN 2009801294599 A CN2009801294599 A CN 2009801294599A CN 200980129459 A CN200980129459 A CN 200980129459A CN 102113182 B CN102113182 B CN 10211318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contact
zone
electrode capacitance
sock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2945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13182A (zh
Inventor
J-M·让
D·雷沃尔
V·拉罗什
N·福拉捷
J-P·库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grand SNC
Legrand France SA
Original Assignee
Legrand SNC
Legrand France S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grand SNC, Legrand France SA filed Critical Legrand SNC
Publication of CN1021131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131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131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1318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6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frequency, e.g. structures providing an impedance match or phase match
    • H01R13/6461Means for preventing cross-talk
    • H01R13/6464Means for preventing cross-talk by adding capacitive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 H01R13/6608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with built-in single component
    • H01R13/6625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with built-in single component with capacitive componen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3Electric condenser making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Regulating Braking Force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插座,其具有至少三个带有基本上呈线性的部分的触头(101至108),且在三个所述触头(101,103,105,104,106,108)之间具有至少一个三极电容(141,143,145,144,146,148)。每个三极电容的触头之一(103,106)连接于一中央板片(143,146)。中央板片的沿着与所述基本上呈线性的部分相垂直的方向的第一尺寸,大于沿着与所述基本上呈线性的部分相平行的方向的第二尺寸,所述第二尺寸确定所述中央板片的区域的宽度。中央板片的在其面对着与所述三极电容的其它触头连接的其它“侧置”板片的区域之间的平均宽度大于所述中央板片在所述区域的平均宽度的三分之一。优选地,在至少一个三极电容中,所述中央板片的在其面对着侧置板片的区域之间的平均宽度大于侧置板片之间的距离的三分之一。

Description

插座及其装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插座及其装配方法。本发明尤其应用于电子系统或信息处理系统的连接的插座,特别是RJ45型插座(RJ是“注册插座”的缩略词)。
背景技术
插头(fiche)或者“插板(plug)”用于通过插入到插座(insert)或插孔(prise)中,确保一方面插头中的电线与另一方面插座中的电线之间的电连接。进行这种插入时,插头的板片分别支靠在插座的相应的或相配的触头上。由于电线和平行板片接近,因此,电磁感应效应引起串扰(英文术语“crosstalk”),即一电线上传送的信号受到邻近电线上传送的信号干扰。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串扰,例如,在电话网和信息处理网络上用于数据传输的电缆中使用扭绞线对。但是,一种局部串扰,即“线路终端”串扰或近端串扰NEXT(为英文“Near End Cross Talk”缩略语),仍然存在。
实际上,对于高频来说,插头的平行板片之间的电容效应会产生所谓“近端串扰”。
为了减少这种干扰,涉及10吉比特(Gbits)网络的RJ45CAT6A标准要求有近端串扰(para-diaphonique)绝缘作用,即:
-具有100兆赫的54分贝近端串扰绝缘作用,
-具有250兆赫的46分贝近端串扰绝缘作用,以及
-具有500兆赫的37分贝近端串扰绝缘作用。
这里,应当指出,RJ45连接器是物理接口,往往用于端接扭绞线对型电缆。它具有八个电连接点。
ISO CEI11801标准(当前的修正案1和修正案2)规定了传输信道的性能。
公知地,专利文献US5547405提出插座一侧的减少串扰的装置。因此,在具有四个触头的插座中,该文献配置一个侧置延伸部分114,其从第一触头B开始延伸,经第二触头A的前面,以便在第三触头C的前面延伸。这样,通过第三和第五触头之间形成的电容,补偿产生串扰的插头的电容。同样,一个侧置延伸部分124从第四触头D开始延伸,经第三触头C的前面,在第二触头B的前面延伸,以形成补偿电容。在插座具有八个触头的情况下(见本申请书的图8和9),该文献配置四个补偿电容16A、16B、16C和16D,其以同样的方式由在第三和第六触头两侧的侧置延伸部分3和6形成。
该技术解决方案具有许多缺陷。如该文献的图8所示,其在使触头与其每个侧置延伸部分连接的细连线中分别产生寄生电感Lp3和Lp6,从而增加信号串扰,尤其是自感应串扰。另外,这些细连线与其通过的触头形成寄生电容,从而增大信号之间的串扰。
专利文献US2002/0081908涉及串扰小的插座。如该文献的图15a至17所示,第二最佳实施方式具有两个“半插座”120a和120b,其由一空气层142隔开,所述空气层142一方面围绕偶数导体120a且另一方面围绕奇数导体120b。
在每个“半插座”中,由于导体的称为“凸起”的局部变形,电容在三个导体T2、T3、T4和R1、R3、R2之间形成。如图17所示,中央导体(相应为T3和R3)具有两个侧置延伸部分,其分别面对其它导体的侧置延伸部分。
但是,由于中央触头的“8”字形状,不希望产生的自感应效应在侧置延伸部分之间的每个连线上产生。为此,该文献的第三实施方式旨在减少自感应效应。
本发明旨在弥补这些缺陷。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首先涉及插座,其具有至少三个基本上呈线性的部分的触头,在三个所述触头之间还具有至少一个三极电容,每个三极电容的触头之一连接于一中央板片,
中央板片沿着与所述基本上呈线性的部分相垂直的方向的第一尺寸,大于沿着与所述基本上呈线性的部分相平行的方向的第二尺寸,所述第二尺寸确定所述中央板片的区域的宽度,
所述中央板片的平均宽度——在所述中央板片面对着与所述三极电容的其它触头连接的其它“侧置”板片的区域之间,大于所述中央板片在所述区域的平均宽度的三分之一。
借助于这些装置,会减小乃至消除连线与电容器板片叠置区域所形成的电感。实际上,这种三极电容的特征在于,在面对着单个中央板片的两个侧置板片之间,实际上完全没有自感应效应。
根据优选的特征,在至少一个三极电容中,所述中央板片的平均宽度——在其面对着侧置板片的区域之间,大于侧置板片之间的距离的三分之一。
根据优选的特征,在至少一个三极电容中,所述中央板片的最小宽度——在所述中央板片面对着侧置板片的区域之间,大于所述中央板片在所述区域的平均宽度的三分之一。
根据优选的特征,在至少一个三极电容中,所述中央板片的最小宽度——在其面对着侧置板片的区域之间,大于侧置板片之间的距离的三分之一。
根据优选的特征,在至少一个三极电容中,所述中央板片的平均宽度——在所述中央板片面对着侧置板片的区域之间,大于所述中央板片在所述区域的平均宽度的三分之一。
根据优选的特征,在至少一个三极电容中,中央板片的平均宽度——在其面对着侧置板片的区域之间,大于所述中央板片在所述区域的平均宽度的三分之二。
根据优选的特征,在至少一个三极电容中,中央板片的平均宽度——在其面对着侧置板片的区域之间,等于所述中央板片在所述区域的平均宽度。
根据优选的特征,在至少一个三极电容中,所述中央板片的平均宽度——在其面对着侧置板片的区域之间,大于侧置板片之间的距离的二分之一。
根据优选的特征,在至少一个三极电容中,所述中央板片的平均宽度——在其面对着侧置板片的区域之间,大于侧置板片之间的距离的三分之二。
根据优选的特征,在至少一个三极电容中,所述中央板片的平均宽度——在其面对着侧置板片的区域之间,大于或等于侧置板片之间的距离。
根据优选的特征,在至少一个三极电容中,所述中央板片的最小宽度——在所述中央板片面对着侧置板片的区域之间,大于所述中央板片在所述区域的平均宽度的二分之一。
根据优选的特征,在至少一个三极电容中,所述中央板片的最小宽度——在其面对着侧置板片的区域之间,大于所述中央板片在所述区域的平均宽度的三分之二。
根据优选的特征,在至少一个三极电容中,所述中央板片的最小宽度——在其面对着侧置板片的区域之间,等于所述中央板片在所述区域的平均宽度。
根据优选的特征,在至少一个三极电容中,所述中央板片的最小宽度——在其面对着侧置板片的区域之间,大于侧置板片之间的距离的二分之一。
根据优选的特征,在至少一个三极电容中,所述中央板片的平均宽度——在其面对着侧置板片的区域之间,大于侧置板片之间的距离的三分之二。
根据优选的特征,在至少一个三极电容中,所述中央板片的平均宽度——在其面对着侧置板片的区域之间,大于或等于侧置板片之间的距离。
根据优选的特征,在至少一个三极电容中,中央板片是实心的。
这些装置中每个都有利于减小自感应效应。
根据优选的特征,本发明的插座如同上面简明扼要地述及的那样,具有:至少五个相继的触头,和在第一、第三和第五触头之间的至少一个三极电容。
根据优选的特征,本发明的插座如同上面简明扼要地述及的那样,具有:八个相继的触头,和在第四、第六和第八触头之间的至少一个三极电容。
根据优选的特征,本发明的插座如同上面简明扼要地述及的那样,具有使触头分隔成两个彼此分开的触头组的装置,触头组之一具有偶数触头,另一触头组具有奇数触头。
借助于这些装置,相继的触头处于不同的触头组中,所以其彼此分开,因而其间仅形成可以忽略不计的电容。
根据优选的特征,至少一个三极电容具有一介电片件,其间置在板片之间。
其次,本发明涉及插座的装配方法,其包括一道使具有基本上呈线性的部分的至少三个触头装配起来的工序,还包括一道在三个所述触头之间形成至少一个三极电容的工序,每个三极电容的触头之一连接于一中央板片,
中央板片的沿着与所述基本上呈线性的部分相垂直的方向的第一尺寸,大于沿着与所述基本上呈线性的部分相平行的方向的第二尺寸,所述第二尺寸确定所述中央板片的区域的宽度,
所述中央板片的平均宽度——在所述中央板片面对着与所述三极电容的其它触头连接的其它“侧置”板片的区域之间,大于所述中央板片在所述区域的平均宽度的三分之一。
由于该方法的优越性、目的和特征类似于本发明的插座的在上面所简明扼要地说明的优越性、目的和特征,因此,这里不予赘述。
附图说明
根据下面在说明性和非限制性的目的中参照附图所作的说明,本发明的其它优越性、目的和特征将得到更好的理解,附图如下:
图1是根据RJ45标准的插座的串扰补偿的理论线路图;
图2示意地示出本发明的插座的一特殊实施方式的触头定位情况;
图3A至3E示出图2所示的插座的第一“半插座”,两个是立体图,一个是侧视图,两个是剖面图;
图4A至4E示出图2所示的插座的第二“半插座”,两个是立体图,一个是侧视图,两个是剖面图;
图5是图2至4所示的插座的具有三极电容的等效电路图;
图6以逻辑图的形式示出本发明的插座的装配方法的一特殊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工序;
图7A至7H示出图1至5所示的插座的触头的纵向延伸部分的形状;
图8示出专利文献US5547405提出的插座的配有侧置延伸部分的触头;
图9示意地示出专利文献US5547405中提出的插座的等效电路图;
图10示出实验性三极电容,其用于指示获得的自感应效应的减小;
图11示出图10所示的三极电容的等效模型;以及
图12示出改变中央部分的宽度时,该中央部分或者三极电容的连接区域的电感增大的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在用于支承在一插座的八个触头上的一个八片式插头中:
-由与第三片面对的第二片的表面形成的电容23在第一和第二触头的触头对与第三和第六触头的触头对之间导致插头的固有串扰,
-由与第七片面对的第六片的表面形成的电容67在第七和第八触头的触头对与第三和第六触头的触头对之间导致插头的固有串扰,
-分别在第三、第四触头与第五、第六触头之间形成的电容34和56,在第四、第五触头的触头对与第三、第六触头的触头对之间导致插头的固有串扰。
根据RJ45标准的插头的串扰补偿理论线路图,在一插座中,在第一和第三触头之间具有一电容13,在第三和第五触头之间具有一电容35,在第四和第六触头之间具有一电容46,以及在第六和第八触头之间具有一电容68。
特别是:
-电容13补偿电容23,以减小第一、第二触头的触头对与第三、第六触头的触头对之间的串扰,
-电容68补偿电容67,以减小第七、第八触头的触头对与第三、第六触头的触头对之间的串扰,以及
-电容35和46补偿电容34和56,以减小第四、第五触头的触头对与第三、第六触头的触头对之间的串扰。
因此,插头的电容耦合由插座的电容耦合加以补偿。插座的补偿电容耦合越靠近插头的电容,插座和插头所形成的力矩的性能水平越高。实际上,插头的电容耦合和插座的补偿电容耦合之间的导体对所需的补偿引起不良电感。为了进行补偿,要平衡插头的固有电容耦合和插座中进行的补偿耦合。
为说明起见,图2仅示出本发明的插座的一特殊实施方式的导电部分。
图2示出八个触头,其相继标以101至108。这些触头布置成两个触头组110和111,其分别包括奇数标号的触头101、103、105和107以及偶数标号的触头102、104、106和108。
所述触头具有基本上呈线性的和基本上平行的部分,其确定一个与这些基本上呈线性的部分垂直的、在图3D、3E、4D和4E中呈水平的第一方向,以及一个与这些基本上呈线性的部分平行的、在图3D、3E、4D和4E中垂直的第二方向。
在第一触头组110中,一介电片件120将上部的触头101和105与下部的触头103分开。触头101和105具有侧置矩形延伸部分141和145,其沿介电片件120延伸。触头103配有侧置矩形延伸部分143,其沿介电片件120延伸,以便与触头101和105及其侧置延伸部分141和145一起,形成一个三极电容。
触头103及其侧置延伸部分143形成该三极电容的一中央板片。触头101及其侧置延伸部分141形成一第一侧置板片。触头105及其侧置延伸部分145形成一第二侧置板片。
中央板片的沿图3D、3E、4D和4E中呈水平的第一方向的第一尺寸或长度,大于沿图3D、3E、4D和4E中垂直的第二方向的第二尺寸。第二尺寸确定中央板片的下述区域的“宽度”。
中央板片的平均宽度——在所述中央板片面对着侧置板片的区域之间,按照优选为不断增大的顺序,大于所述中央板片在所述区域的平均宽度的三分之一、二分之一、三分之二和四分之三。优选地,中央板片的平均宽度——在所述中央板片面对着侧置板片的区域之间,大于或等于中央板片在这些区域的平均宽度。
优选地,如同在所述的实施方式中那样,平均宽度是最小宽度,因为最小宽度是恒定的。因此,中央板片的在所述中央板片面对着侧置板片的区域之间的最小宽度,按照优选为不断增大的顺序,大于所述中央板片在所述区域的平均宽度的三分之一、二分之一、三分之二和四分之三。优选地,中央板片的最小宽度——在所述中央板片面对着侧置板片的区域之间,大于或等于中央板片在这些区域的平均宽度。
在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优选地,中央板片的最小宽度和平均宽度——在所述中央板片面对着侧置板片的区域之间,等于所述中央板片在所述区域的平均宽度。相反,在图8和9所示的插座中(现有技术的文献US5547405所涉及的),两个电容器板片3(相应地6)之间电连接的最小宽度约为电容器板片3(相应地6)的平均宽度的五分之一,从而产生不可忽略的自感应效应。
优选地,中央板片的在所述中央板片面对着侧置板片的区域之间的平均宽度,按照优选为不断增大的顺序,大于侧置板片之间距离的三分之一、二分之一、三分之二。优选地,中央板片的平均宽度——在所述中央板片面对着侧置板片的区域之间,大于或等于侧置板片之间的距离。
优选地,如同在所述的实施方式中那样,平均宽度是最小宽度,因为最小宽度是恒定的。因此,优选地,中央板片的在其面对着侧置板片的区域之间的最小宽度,按照优选为不断增大的顺序,大于侧置板片之间的距离的三分之一、二分之一、三分之二。优选地,中央板片的最小宽度——在其面对着侧置板片的区域之间,大于或等于侧置板片之间的距离。
如此构成的三极电容的特征在于,在面对着一单个板片的两个平行板片之间,实际上完全没有自感应效应。
相对于介电片件120来说,触头107与触头103位于同一侧。
在第二触头组111中,一介电片件130将下部的触头104和108与上部的触头106分开。触头104和108具有侧置矩形延伸部分144和148,其沿介电片件130延伸。触头106具有侧置矩形延伸部分146,其沿介电片件130延伸,以便与触头104和108及其侧置延伸部分一起,形成一个三极电容。
与触头101、103和105之间形成的三极电容相同的一个三极电容在触头104、106和108之间形成。
相对于介电片件130来说,触头102与触头106位于同一侧。
如图2所示,插座的触头用不同的方式从其面对着介电片件120的区域延伸,以形成与插头的对应板片的接触区域。
因此,触头101下降,与介电片件130的平面接合。然后,触头101和102彼此平行,在形成一锐角的弯曲区域之后,向插座后延伸,以形成其成一钝角的弯曲接触区域。
触头107下降,与介电片件130的平面接合。然后,触头107和108彼此平行,且平行于触头101和102。
触头103和触头105基本上平行,且具有一形成钝角的弯曲接触区域。
触头104和触头106基本上平行,且具有一形成钝角的接触区域。
这些钝角选择成,相继的触头之间的距离最大。因此,连续触头之间的电容降低,从而限制这些不希望有的电容所产生的串扰。
同样,因为触头102和103、106和107具有大不相同的形状,所以其间形成的电容减至最小。
分开的触头组分别包括偶数标号的触头和奇数标号的触头,因此,每个触头组具有四个触头,其中三个触头与侧置导电延伸部分一起形成一个三极电容。在所述实施方式中,配置一电介质层,例如聚酰亚胺薄片,以分开每个三极电容器的板片。
使用多极电容器的优越性在于消除电容器之间连接件的寄生电感。这些寄生电感的消除会提高补偿效率,从而确保较好的性能,增大产品的通频带以及触头对之间的绝缘作用。
由于侧置延伸部分每个都具有平行六面体矩形形状,因此,相对于具有一较小中间部分的形状来说,会减小其电感。
如图3A至4E所示,图2所示的插座尤其由两个部件装配而成,所述两个部件下面不确切地称为“半插座”,其每个都使一方面为偶数触头和另一方面奇数触头形成的两个触头组之一相连接。
如图3A至3E所示,第一“半插座”具有一主体305,其使触头101、103、105和107与介电片件120相连接。每个触头都具有一端子部分310和一纵向延伸部分315,端子部分310用于同连接于插座的一电线相连接,纵向延伸部分315具有与相应插头的一对应板片的接触区域。
末端触头101和107的纵向延伸部分在到达接触区域前具有一个形成锐角的弯头。相反,中央触头103和105的纵向延伸部分具有钝角,其角度形成于接触区域处。
图3C至3E示出主体305内触头101、103和105的侧置延伸部分141、143和145的形状。如图3E所示,触头103具有两个侧置延伸部分143,其分别朝触头101和105延伸。同样,触头101具有一侧置延伸部分141,其朝触头103延伸。最后,触头105具有一侧置延伸部分145,其朝触头103延伸。在一方面为这些侧置延伸部分141和145与另一方面为侧置延伸部分143之间,电绝缘可构成一个三极电容器。
如图4A至4E所示,第二”半插座”具有一主体405,其使触头102、104、106和108与介电片件130相连接。每个触头都具有一端子部分410和一纵向延伸部分415,端子部分410用于同连接于插座的一电线相连接,纵向延伸部分415具有与相应插头的一对应板片的接触区域。
末端触头102和108的纵向延伸部分在到达接触区域前具有一个形成锐角的弯头。相反,中央触头104和106的纵向延伸部分具有钝角,其角度形成于接触区域处。
可注意到,如分别示出处于其各自的“半插座”中的触头101至108的图7A至7H所示,四个中央触头的接触区域处弯头所形成的角度选择成,远离这些触头,减小其产生的寄生电容,从而减少串扰。
图4C至4E示出主体405内触头104、106和108的侧置延伸部分144、146和148的形状。如图4E所示,触头106具有两个侧置延伸部分146,其分别朝触头104和108延伸。同样,触头108具有一侧置延伸部分148,其朝触头106延伸。最后,触头104具有一侧置延伸部分144,其朝触头106延伸。在一方面为这些侧置延伸部分144和148与另一方面为侧置延伸部分146之间,一绝缘材料薄片确保电绝缘,且可构成一个三极电容器。
可观察到,如图3B所示,第一“半插座”在与接触区域一侧相对的一侧具有凸销350和孔355,其如图4A所示,在第二“半插座”中,在接触区域一侧,分别相应于孔360、凸销365,以便在构成插座时,精确装配两个“半插座”。
可以观察到,如图5所示,图2至4E所示的插座的等效电路图具有两个三极电容器135和468,其分别在主体305中由第一“半插座”构成,位于触头101、103和105的侧置延伸部分之间,而在主体405中由第二“半插座”构成,位于触头104、106和108的侧置延伸部分之间。这些三极电容器的优越性尤其在于大大减少寄生电感问题。
如图6所示,为了实施本发明的插座,要执行:
-一工序605,使第一“半插座”机械连接于第一触头组和第一串扰减小装置,
-一工序610,使第二“半插座”机械连接于第二触头组,并且优选地,连接于串扰减小装置,以及
-一工序615,装配两个“半插座”,以使两个触头组彼此保持分开,且分别具有插座的相继的触头组件的偶数触头和奇数触头。
可以观察到,图10示出用于指示获得的自感应效应减小的实验性三极电容705,其具有一矩形中央板片710和两个侧置板片713和714,所述矩形中央板片710例如在6毫米的长度711上延伸,具有1毫米的宽度712,所述侧置板片713和714具有1.5毫米的长度和1毫米的宽度,完全叠置于中央板片710的端部。
可以观察到,如图11所示,该三极电容的等效模型由两个电容C1715和C2720组成,其由侧置板片和中央板片710的覆盖区域形成,它们由两个电感器L1725和L2730分开,其由中央板片710的“中央”区域形成,所述中央区域分开侧置板片713和714的两个覆盖区域。触头735、740和745如图11所示。
在实验结果示于图12的实验中,使中央部分的恒定宽度712逐渐减小,从1毫米(如10所示)减至0.1毫米。
总宽度与初始宽度之比位于横坐标上,电感器750的增大率位于纵坐标上。
应当注意,从100%开始(相应于中央板片1毫米的宽度712),至10%(相应于中央板片0.1毫米的宽度),电感增大越来越快。在50%时,电感的增大率约为6%。

Claims (22)

1.一种插座,所述插座具有至少三个带有基本上呈线性的部分的触头(101至108),所述插座的特征在于,所述插座还在三个所述触头(101,103,105,104,106,108)之间具有至少一个三极电容(141,143,145,144,146,148),每个三极电容的触头之一(103,106)连接于一中央板片(143,146),
中央板片的沿着与所述基本上呈线性的部分相垂直的方向的第一尺寸(711),大于沿着与所述基本上呈线性的部分相平行的方向的第二尺寸(712),所述第二尺寸确定所述中央板片的区域的宽度,
所述中央板片的平均宽度——在所述中央板片面对着与所述三极电容的其它触头连接的称为“侧置”板片(141,145,144,148)的其它板片的区域之间,大于所述中央板片在所述区域的平均宽度的三分之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在至少一个三极电容(141,143,145,144,146,148)中,所述中央板片(143,146)的平均宽度(712)——在所述中央板片面对着所述侧置板片(141,145,144,148)的区域之间,大于所述侧置板片之间的距离的三分之一。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在至少一个三极电容(141,143,145,144,146,148)中,所述中央板片(143,146)的最小宽度(712)——在所述中央板片面对着侧置板片(141,145,144,148)的区域之间,大于所述中央板片在所述区域的平均宽度的三分之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在至少一个三极电容(141,143,145,144,146,148)中,所述中央板片(143,146)的最小宽度(712)——在所述中央板片面对着侧置板片(141,145,144,148)的区域之间,大于侧置板片之间的距离的三分之一。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在至少一个三极电容(141,143,145,144,146,148)中,所述中央板片(143,146)的平均宽度(712)——在所述中央板片面对着侧置板片(141,145,144,148)的区域之间,大于所述中央板片在所述区域的平均宽度的二分之一。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在至少一个三极电容(141,143,145,144,146,148)中,所述中央板片(143,146)的平均宽度(712)——在所述中央板片面对着侧置板片(141,145,144,148)的区域之间,大于所述中央板片在所述区域的平均宽度的三分之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在至少一个三极电容(141,143,145,144,146,148)中,所述中央板片(143,146)的平均宽度(712)——在所述中央板片面对着侧置板片(141,145,144,148)的区域之间,等于所述中央板片在所述区域的平均宽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在至少一个三极电容(141,143,145,144,146,148)中,所述中央板片(143,146)的平均宽度(712)——在所述中央板片面对着侧置板片(141,145,144,148)的区域之间,大于所述侧置板片之间的距离的二分之一。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在至少一个三极电容(141,143,145,144,146,148)中,所述中央板片(143,146)的平均宽度(712)——在所述中央板片面对着侧置板片(141,145,144,148)的区域之间,大于所述侧置板片之间的距离的三分之二。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在至少一个三极电容(141,143,145,144,146,148)中,所述中央板片(143,146)的平均宽度(712)——在所述中央板片面对着侧置板片(141,145,144,148)的区域之间,大于或等于所述侧置板片之间的距离。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在至少一个三极电容(141,143,145,144,146,148)中,所述中央板片(143,146)的最小宽度(712)——在所述中央板片面对着侧置板片(141,145,144,148)的区域之间,大于所述中央板片在所述区域的平均宽度的二分之一。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在至少一个三极电容(141,143,145,144,146,148)中,所述中央板片(143,146)的最小宽度(712)——在所述中央板片面对着侧置板片(141,145,144,148)的区域之间,大于所述中央板片在所述区域的平均宽度的三分之二。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在至少一个三极电容(141,143,145,144,146,148)中,所述中央板片(143,146)的最小宽度(712)——在所述中央板片面对着侧置板片(141,145,144,148)的区域之间,等于所述中央板片在所述区域的平均宽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在至少一个三极电容(141,143,145,144,146,148)中,所述中央板片(143,146)的最小宽度(712)——在所述中央板片面对着侧置板片(141,145,144,148)的区域之间,大于所述侧置板片之间的距离的二分之一。
1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在至少一个三极电容(141,143,145,144,146,148)中,所述中央板片(143,146)的平均宽度(712)——在所述中央板片面对着侧置板片(141,145,144,148)的区域之间,大于所述侧置板片之间的距离的三分之二。
1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在至少一个三极电容(141,143,145,144,146,148)中,所述中央板片(143,146)的平均宽度(712)——在所述中央板片面对着侧置板片(141,145,144,148)的区域之间,大于或等于所述侧置板片之间的距离。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在至少一个三极电容(141,143,145,144,146,148)中,所述中央板片(143,146)是实心的。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具有:至少五个相继的触头,和在第一触头(101)、第三触头(103)和第五触头(105)之间的至少一个三极电容(141,143,145)。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具有:八个相继的触头,和在第四触头(104)、第六触头(106)和第八触头(108)之间的至少一个三极电容(144,146,148)。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具有使触头分隔成两个彼此分开的触头组(110,111)的分隔装置,触头组之一具有偶数触头,另一触头组具有奇数触头。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三极电容(141,143,145,144,146,148)具有一介电片件(120,130),所述介电片件(120,130)间置在中央板片和侧置板片之间。
22.一种插座的装配方法,所述装配方法包括一道装配至少三个具有基本上呈线性的部分的触头的工序(615),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方法还包括一道在三个所述触头(101,103,105,104,106,108)之间形成至少一个三极电容(141,143,145,144,146,148)的工序(605,610),每个三极电容的触头之一(103,106)连接于一中央板片(143,146),
中央板片的沿着与所述基本上呈线性的部分相垂直的方向的第一尺寸(711),大于沿着与所述基本上呈线性的部分相平行的方向的第二尺寸(712),所述第二尺寸确定所述中央板片的区域的宽度,
所述中央板片的平均宽度——在所述中央板片面对着与所述三极电容的其它触头连接的称为“侧置”板片的区域之间,大于所述中央板片在所述区域的平均宽度的三分之一。
CN2009801294599A 2008-07-28 2009-07-28 插座及其装配方法 Active CN10211318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FR0855178 2008-07-28
FR0855178A FR2934425B1 (fr) 2008-07-28 2008-07-28 Insert et procede d'assemblage d'un tel insert.
PCT/FR2009/051517 WO2010012954A1 (fr) 2008-07-28 2009-07-28 Insert et procédé d'assemblage d'un tel insert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13182A CN102113182A (zh) 2011-06-29
CN102113182B true CN102113182B (zh) 2013-08-28

Family

ID=403643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294599A Active CN102113182B (zh) 2008-07-28 2009-07-28 插座及其装配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128432B2 (zh)
EP (1) EP2313948B1 (zh)
CN (1) CN102113182B (zh)
FR (1) FR2934425B1 (zh)
RU (1) RU2487448C2 (zh)
WO (1) WO201001295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425255B2 (en) * 2011-02-04 2013-04-23 Leviton Manufacturing Co., Inc. Spring assembly with spring members biasing and capacitively coupling jack contacts
CN102509964B (zh) * 2011-11-04 2013-09-18 浙江一舟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六类网络信息接口电路结构
CN102496831B (zh) * 2011-11-25 2013-11-13 中电装备东芝(常州)变压器有限公司 触指插座装配工装及装配方法
CN103384034B (zh) * 2012-05-03 2015-10-07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US9118134B2 (en) * 2013-03-01 2015-08-25 Panduit Corp. RJ-45-compatible communication connector with contacts having wider distal ends
DE102013103069B3 (de) * 2013-03-26 2014-06-26 HARTING Electronics GmbH Steckverbinder mit Übersprechkompensation
PL3152805T3 (pl) 2014-06-05 2019-07-31 Bel Fuse (Macao Commercial Offshore) Limited Złącze interfejsu sieciowego z kompensacją zbliżeniową
US9735509B2 (en) * 2014-07-15 2017-08-15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Capacitive compensation
EP3326246B1 (en) 2015-07-21 2022-09-21 Bel Fuse (Macao Commercial Offshore) Limited Modular connector plug for high speed data transmission networks
EP3347950B1 (en) * 2015-09-10 2020-08-12 TE Connectivity Germany GmbH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and a method for reducing cross-talk
US10637196B2 (en) * 2015-11-11 2020-04-28 Bel Fuse (Macao Commercial Offshore) Limited Modular jack contact assembly having controlled capacitive coupling positioned within a jack housing
US9634433B1 (en) * 2016-04-13 2017-04-25 Panduit Corp. Communication jack having a dielectric film between plug interface contacts
CN209844139U (zh) * 2016-10-07 2019-12-24 泛达公司 通信连接器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69647A (en) * 1995-11-22 1998-06-23 The Siemon Company Modular outlet employing a door assembly
CN1362762A (zh) * 2000-12-27 2002-08-07 韩国电气通信公社 低串音电子连接器的模块化插座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271678B (en) * 1993-12-03 1994-10-12 Itt Ind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GB9509886D0 (en) * 1995-05-16 1995-07-12 Amp Holland Modular plug for high speed data transmission
AUPP484998A0 (en) * 1998-07-24 1998-08-20 Krone Aktiengesellschaft Electrical connector
GB2343558B (en) * 1998-11-04 2002-10-30 Itt Mfg Enterprises Inc Electrical connector
CA2291373C (en) * 1998-12-02 2002-08-06 Nordx/Cdt, Inc. Modular connectors with compensation structures
ATE295009T1 (de) * 1999-10-29 2005-05-15 Nexans Modularer telekommunikationsverbinder mit übersprechverringerung
DE50103574D1 (de) * 2000-02-21 2004-10-21 Reichle & De Massari Ag Wetzik Elektrisches Steckverbindungsteil
US6290524B1 (en) * 2000-07-12 2001-09-18 Molex Incorporated System for varying capacitive coupling between electrical terminals
US7172466B2 (en) * 2001-04-05 2007-02-06 Ortronics, Inc. Dual reactance low noise modular connector insert
US7265300B2 (en) * 2003-03-21 2007-09-04 Commscope Solutions Properties, Llc Next high frequency improvement using hybrid substrates of two materials with different dielectric constant frequency slopes
US7337683B2 (en) * 2004-04-28 2008-03-04 M & C Products Analysis Technology, Inc. Insitu inertial particulate separation system
US7220149B2 (en) * 2004-12-07 2007-05-22 Commscope Solutions Properties, Llc Communication plug with balanced wiring to reduce differential to common mode crosstalk
US7166000B2 (en) * 2004-12-07 2007-01-23 Commscope Solutions Properties, Llc Communications connector with leadframe contact wires that compensate differential to common mode crosstalk
JP4324566B2 (ja) * 2005-01-21 2009-09-02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メモリカード用アダプタ
CN101223677B (zh) * 2005-07-15 2011-06-15 泛达公司 带有串扰补偿装置的通信连接器
US20080305692A1 (en) * 2007-06-07 2008-12-11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FR2919434B1 (fr) * 2007-07-25 2009-10-23 Legrand France Connecteur pour reseaux informatiques.
US7819703B1 (en) * 2009-04-22 2010-10-26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configured by wafer having coupling lead-frame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69647A (en) * 1995-11-22 1998-06-23 The Siemon Company Modular outlet employing a door assembly
CN1362762A (zh) * 2000-12-27 2002-08-07 韩国电气通信公社 低串音电子连接器的模块化插座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0012954A1 (fr) 2010-02-04
EP2313948A1 (fr) 2011-04-27
RU2011107244A (ru) 2012-09-10
CN102113182A (zh) 2011-06-29
US20110136382A1 (en) 2011-06-09
EP2313948B1 (fr) 2012-09-12
RU2487448C2 (ru) 2013-07-10
US8128432B2 (en) 2012-03-06
FR2934425A1 (fr) 2010-01-29
FR2934425B1 (fr) 2021-07-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13182B (zh) 插座及其装配方法
US10135194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s and printed circuits having broadside-coupling regions
US8047879B2 (en) Printed wiring boards and communication connectors having series inductor-capacitor crosstalk compensation circuits that share a common inductor
US7201618B2 (en) Controlled mode conversion connector for reduced alien crosstalk
KR101531642B1 (ko) 개선된 크로스토크를 갖는 통신 플러그
US6332810B1 (en) Modular telecommunication jack-type connector with crosstalk reduction
CN101164392B (zh) 具有带成对耦合导体的印刷线路板的通信插座
US20060121792A1 (en) Communications jack with printed wiring board having paired coupling conductors
MXPA06012021A (es) Conectador de telecomunicaciones.
KR20110044772A (ko) 멀티­스테이지 보상을 하는 통신 커넥터
CN105122954A (zh) 具有带有共模串扰补偿的柔性印刷电路板的通信插座
JP2000123925A (ja) 容量性プレ―ト付きモジュラコネクタ
US6816025B2 (en) Cross talk compensation circuit
EP1820379B1 (en) Communications jack with printed wiring board having self-coupling conductors
EP2530845B1 (en) Communications jack with printed wiring board having paired coupling conductor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