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03216B - 二维高斯射线束叠前偏移方法 - Google Patents

二维高斯射线束叠前偏移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03216B
CN102103216B CN 200910242733 CN200910242733A CN102103216B CN 102103216 B CN102103216 B CN 102103216B CN 200910242733 CN200910242733 CN 200910242733 CN 200910242733 A CN200910242733 A CN 200910242733A CN 102103216 B CN102103216 B CN 10210321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y
gauss
tour
whilst
shot poi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910242733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03216A (zh
Inventor
邓飞
刘超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BGP Inc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BGP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BGP Inc filed Critical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Priority to CN 200910242733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103216B/zh
Publication of CN1021032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032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032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0321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地球物理勘探,是二维高斯射线束叠前偏移技术,对炮集内各道地震数据进行处理后的道数据及其Hilbert变换数据,由积分变换得到离散样板表,对给定的炮点处射线角度,计算炮点射线路径和旅行时,根据旅行时利用高斯射线束动力学方程计算炮点高斯射线束动力学参数,利用运动学方程按时间间隔进行射线追踪,计算检波点射线路径和旅行时及检波点高斯射线束动力学参数,并叠加偏移结果并显示为地层剖面图像。本发明用高斯射线束替代Kirchhoff射线进行偏移,解决了射线的盲区、焦散区和多值走时问题,提高了成像效果,同时保持了射线法灵活高效的优点。

Description

二维高斯射线束叠前偏移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属于地震资料叠前偏移处理技术范畴,是一种实现反射界面空间归位,恢复反射波场特征,提高地震水平分辨率和地震信号保真度的一种二维高斯射线束叠前偏移方法。
背景技术
在地球物理勘探地震资料叠前偏移处理技术范畴中,目前业界广泛使用的偏移处理方法可以分为基于波动方程积分解的Kirchhoff射线法和波动方程直接解法两大类。其中Kirchhoff射线法的优点是计算速度快,能适用于任意倾角的反射界面,对复杂观测系统有很强的适应能力;缺点是由于采用了高频近似,Kirchhoff法对复杂构造的处理能力较弱,尤其是在多值走时的处理上存在困难,因而在横、纵向速度变化大以及构造形态复杂等条件下成像质量不够理想。波动方程的直接解法提高了偏移成像精度,克服了Kirchhoff射线法对复杂构造成像能力弱的缺点,但是由于直接求解波动方程工作量巨大,这类方法的计算效率大大低于Kirchhoff方法。
对比Kirchhoff和波动方程方法,Kirchhoff法计算效率上有优势而波动方程直接解法在效果上更胜一筹,但在计算效率和精度上没有一个更加合理的平衡,使实际偏移处理总有缺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计算效率高而便于复杂成像的二维高斯射线束叠前偏移方法。
本发明具体步骤包括:
1)激发地震并记录地震波,取得叠前单炮地震数据;
2)对炮集内各道地震数据f进行积分变换,得到处理后的道数据b及其Hilbert变换数据
Figure GWB00000013881300021
其中b由叠前单道记录f的傅立叶频谱F(ω)通过下面的积分变换公式得到:
B(ω,Ti)=exp(|ω|Ti)F(ω)
b ( T r , T i ) = 1 2 π ∫ dωexp ( - iω T r ) B ( ω , T i ) - - - ( 1 )
式中Tr和Ti分别代表高斯射线束复值旅行时的实部和虚部,对Tr和Ti进行离散化,取ΔTr=地震记录采样间隔/4,
Figure GWB00000013881300023
计算得到关于b和
Figure GWB00000013881300024
的离散样板表。
步骤2所述的Tr的取值范围为0-原始记录最大采样时间,Ti的取值范围为
Figure GWB00000013881300025
其中ωl为地震数据有效频带的低端,取值为60弧/秒。
3)确定炮点处射线角度范围γ1至γn,和射线角度间隔Δγ;
4)对于给定的炮点处射线角度γ,利用运动学方程按一定时间间隔Δt进行射线追踪,计算炮点射线路径和旅行时;
步骤4所述的运动学射线追踪通过求解如下的射线路径方程进行:
dx dt = v sin σ
dz dt = v cos σ - - - ( 2 )
dσ dt = - ∂ v ∂ x cos σ + ∂ v ∂ z sin σ
式中v为介质速度,σ为射线角度,(x,z)为射线坐标,给定射线初始位置(x0,z0)和角度σ0,选定时间间隔Δt,利用常微分方程数值解法(如常用的四阶隆格库塔方法)求解上面的运动学方程组,获得中心射线路径以及沿中心射线路径的旅行时。
上述常微分方程数值解法是四阶隆格库塔方法。
5)根据炮点射线路径和旅行时,利用高斯射线束动力学方程,沿射线路径进行动力学射线追踪,计算炮点高斯射线束动力学参数;
步骤5)所述的高斯射线束动力学方程组如下:
dq ( s ) ds = vp ( s )
dp ( s ) ds = - v 2 ∂ 2 v ∂ n 2 q ( s ) - - - ( 3 )
式中v为介质速度,s为射线弧长,表示速度在垂直于射线方向上的二阶偏导数。
上述方程组利用常微分数值四阶隆格库塔方法对p、q的实部和虚部分别求解得到沿射线变化的动力学参数。
6)利用炮点高斯射线束动力学参数,计算射线束在各成像网格点上的复值振幅和旅行时As、Ts
步骤6所述的高斯射线束式为:
u(ω)=Aexp(iωT)                            (4)
式中u表示波场振幅分布,ω为角频率,i为虚数符号,为高斯射线束复值振幅,
Figure GWB00000013881300035
为高斯射线束复值旅行时,s和n分别表示射线长度和到中心射线的距离,t(s)为s处中心射线旅行时。
7)对于炮集中的地震道,取出与之对应的处理后道数据b和
Figure GWB00000013881300036
的样板表,设定检波点处射线角度范围
Figure GWB00000013881300037
Figure GWB00000013881300038
和射线角度间隔
Figure GWB00000013881300039
8)对于给定的检波点处射线角度
Figure GWB000000138813000310
利用运动学方程按一定时间间隔Δt进行射线追踪,利用步骤4)方法计算检波点射线路径和旅行时;
9)根据检波点射线路径和旅行时,利用高斯射线束动力学方程,沿射线路径进行动力学射线追踪,利用步骤5)方法计算检波点高斯射线束动力学参数;
10)利用检波点高斯射线束动力学参数,利用步骤6)方法计算射线束在各成像网格点上的复值振幅和旅行时Ad、Td
11)根据炮点高斯射线束和检波点射线束在各成像网格点上的复值旅行时和振幅As、Ts、Ad、Td,按照高斯射线束偏移成像公式计算偏移结果并叠加;
步骤11)所述的叠前地震记录二维高斯射线束偏移的成像公式为:
Figure GWB00000013881300041
式中Is(x,z)表示地下成像点(x,z)处的偏移成像结果,γ为炮点处射线角度,为检波点处射线角度,b和
Figure GWB00000013881300043
由前面步骤2)计算得到;
Figure GWB00000013881300044
表示高斯射线束复值振幅和旅行时,下标r和i则表示其实部和虚部,
Figure GWB00000013881300045
Figure GWB00000013881300046
由炮点和检波点高斯射线束的振幅和旅行时共同决定:
Figure GWB00000013881300048
Figure GWB00000013881300049
式中Ts(γ)为炮点射线复值旅行时,As(γ)为炮点射线的复值振幅;Td(γ)为检波点射线复值旅行时,Ad(γ)为检波点射线的复值振幅。
12)从
Figure GWB000000138813000410
Figure GWB000000138813000411
变化检波点射线角度
Figure GWB000000138813000412
重复步骤8)-11),计算并叠加偏移结果;
13)选取炮集中的下一个地震道,重复步骤7)-11)计算并叠加偏移结果;
14)从γ1到γn变化炮点射线角度γ,重复步骤4)-12),计算并叠加单炮记录的偏移结果;
15)重复步骤1)-14),计算并叠加所有单炮的偏移结果,并显示为地层剖面图像。
本发明用高斯射线束替代Kirchhoff射线进行偏移,解决了射线的盲区、焦散区和多值走时问题,提高了成像效果。同时在改进Kirchhoff方法的同时保持了射线法灵活高效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Marmousi速度模型;
图2是本发明高斯射线束偏移与Kirchhoff方法偏移的对比效果图;
(a)Kirchhoff偏移结果,(b)本发明偏移结果,(c)单程波偏移结果。
图3是Kirchhoff、本发明方法对某一实际资料的偏移结果;
(a)Kirchhoff偏移结果,(b)本发明偏移结果,(c)单程波偏移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二维高斯射线束叠前偏移技术,其具体实施方式为:
1)激发地震并记录地震波,取得叠前单炮地震数据;
2)对炮集内各道地震数据f进行积分变换,得到处理后的道数据b及其Hilbert变换数据
Figure GWB00000013881300051
其中b由叠前单道记录f的傅立叶频谱F(ω)通过下面的积分变换公式得到:
B(ω,Ti)=exp(|ω|Ti)F(ω)
b ( T r , T i ) = 1 2 π ∫ dωexp ( - iω T r ) B ( ω , T i ) - - - ( 1 )
式中Tr和Ti分别代表高斯射线束复值旅行时的实部和虚部,对Tr和Ti进行离散化,取ΔTr=地震记录采样间隔/4,
Figure GWB00000013881300053
计算得到关于b和
Figure GWB00000013881300061
的离散样板表。
步骤2所述的Tr的取值范围为0-原始记录最大采样时间,Ti的取值范围为
Figure GWB00000013881300062
其中ωl为地震数据有效频带的低端,取值为60弧/秒。
3)确定炮点处射线角度范围γ1至γn,和射线角度间隔Δγ;
步骤3)是确定炮点处射线角度范围,并用角度间隔对它进行离散化,离散化后我们得到了不同角度的射线,如:确定射线角度范围[-80,80],角度间隔20,那么每一条具体的射线角度就是{-80,-60,-40,-20,0,20,40,60,80}。
4)对于给定的炮点处射线角度γ,利用运动学方程按一定时间间隔Δt进行射线追踪,计算炮点射线路径和旅行时;
步骤4所述的运动学射线追踪通过求解如下的射线路径方程进行:
dx dt = v sin σ
dz dt = v cos σ - - - ( 2 )
dσ dt = - ∂ v ∂ x cos σ + ∂ v ∂ z sin σ
式中v为介质速度,σ为射线角度,(x,z)为射线坐标,给定射线初始位置(x0,z0)和角度σ0,选定时间间隔Δt,利用常微分方程数值解法(如常用的四阶隆格库塔方法)求解上面的运动学方程组,获得中心射线路径以及沿中心射线路径的旅行时。
上述常微分方程数值解法是四阶隆格库塔方法。
5)根据炮点射线路径和旅行时,利用高斯射线束动力学方程,沿射线路径进行动力学射线追踪,计算炮点高斯射线束动力学参数;
步骤5)所述的高斯射线束动力学方程组如下:
dq ( s ) ds = vp ( s )
dp ( s ) ds = - v 2 ∂ 2 v ∂ n 2 q ( s ) - - - ( 3 )
式中v为介质速度,s为射线弧长,
Figure GWB00000013881300073
表示速度在垂直于射线方向上的二阶偏导数。
上述方程组利用常微分数值四阶隆格库塔方法对p、q的实部和虚部分别求解得到沿射线变化的动力学参数。
6)利用炮点高斯射线束动力学参数,计算射线束在各成像网格点上的复值振幅和旅行时As、Ts
步骤6所述的高斯射线束式为:
u(ω)=Aexp(iωT)                            (4)
式中u表示波场振幅分布,ω为角频率,i为虚数符号,
Figure GWB00000013881300074
为高斯射线束复值振幅,
Figure GWB00000013881300075
为高斯射线束复值旅行时,s和n分别表示射线长度和到中心射线的距离,t(s)为s处中心射线旅行时。
7)对于炮集中的地震道,取出与之对应的处理后道数据b和
Figure GWB00000013881300076
的样板表,设定检波点处射线角度范围
Figure GWB00000013881300077
Figure GWB00000013881300078
和射线角度间隔
Figure GWB00000013881300079
8)对于给定的检波点处射线角度
Figure GWB000000138813000710
利用运动学方程按一定时间间隔Δt进行射线追踪,利用步骤4)方法计算检波点射线路径和旅行时;
9)根据检波点射线路径和旅行时,利用高斯射线束动力学方程,沿射线路径进行动力学射线追踪,利用步骤5)方法计算检波点高斯射线束动力学参数;
10)利用检波点高斯射线束动力学参数,利用步骤6)方法计算射线束在各成像网格点上的复值振幅和旅行时Ad、Td
11)根据炮点高斯射线束和检波点射线束在各成像网格点上的复值旅行时和振幅As、Ts、Ad、Td,按照高斯射线束偏移成像公式计算偏移结果并叠加;
步骤11)所述的叠前地震记录二维高斯射线束偏移的成像公式为:
Figure GWB00000013881300081
式中Is(x,z)表示地下成像点(x,z)处的偏移成像结果,γ为炮点处射线角度,
Figure GWB00000013881300082
为检波点处射线角度,b和
Figure GWB00000013881300083
由前面步骤2)计算得到;表示高斯射线束复值振幅和旅行时,下标r和i则表示其实部和虚部,
Figure GWB00000013881300086
由炮点和检波点高斯射线束的振幅和旅行时共同决定:
Figure GWB00000013881300087
Figure GWB00000013881300088
Figure GWB00000013881300089
式中Ts(γ)为炮点射线复值旅行时,As(γ)为炮点射线的复值振幅;Td(γ)为检波点射线复值旅行时,Ad(γ)为检波点射线的复值振幅。
12)从
Figure GWB000000138813000810
Figure GWB000000138813000811
变化检波点射线角度
Figure GWB000000138813000812
重复步骤8)-11),计算并叠加偏移结果;
13)选取炮集中的下一个地震道,重复步骤7)-11)计算并叠加偏移结果;
14)从γ1到γn变化炮点射线角度γ,重复步骤4)-12),计算并叠加单炮记录的偏移结果;
15)重复步骤2)-13),计算并叠加所有单炮的偏移结果。
图1是测试偏移算法常用Mamousi模型的,该模型结构复杂,在纵向和横向上都有较大的速度变化,地层和构造断层的倾角较大,模型上部主要由三大断裂组成,中间下方有一低速目的层。利用本发明对Mamousi模型全部240炮数据进行偏移。具体是:
(1)读取一个单炮地震数据;
(2)对炮集内各道地震数据f按公式(2)进行积分变换并离散化,建立b及其Hilbert变换的样板表,供成像计算时使用;
(3)设定炮点处射线角度范围[-75,75],射线间隔3度;
(4)对于给定的炮点处射线角度γ,利用运动学方程从炮点位置开始,按原始记录时间间隔进行射线追踪,计算炮点射线路径和旅行时。;
(5)根据炮点射线路径和旅行时,利用高斯射线束动力学方程,沿射线路径进行动力学射线追踪,计算炮点高斯射线束动力学参数;
(6)利用炮点高斯射线束动力学参数,计算射线束在各成像网格点上的复值旅行时和振幅As、Ts
(7)对于炮集中的某个地震道,取出与之对应的处理后道数据b和
Figure GWB00000013881300092
样板表,设定检波点处射线角度范围-75至75,角度间隔2度;
(8)对于给定的检波点处射线角度利用运动学方程按原始记录时间间隔进行射线追踪,计算检波点射线路径和旅行时;
(9)根据检波点射线路径和旅行时,利用高斯射线束动力学方程,沿射线路径进行动力学射线追踪,计算检波点高斯射线束动力学参数;
(10)利用检波点高斯射线束动力学参数,计算射线束在各成像网格点上的复值旅行时和振幅Ad、Td
(11)根据炮点高斯射线束和检波点射线束在各成像网格点上的复值旅行时和振幅As、Ts、Ad、Td,按公式(6)计算
Figure GWB00000013881300101
查表得到对应的b(Tr,Ti)和
Figure GWB00000013881300102
按照二维高斯射线束偏移成像公式(5)计算偏移结果并叠加;
(12)从-75度到75度变化检波点射线角度重复步骤(8)-(11),
计算并叠加偏移结果;
(13)选取炮集中下一个地震道,重复步骤(7)-(11)计算并叠加偏移结果;
(14)从-75到75度变化炮点射线角度γ,重复步骤(4)-(12),计算并叠加单炮记录的偏移结果;
(15)重复步骤(1)-(13),计算并叠加所有240个单炮的偏移结果;
(16)将最终的偏移结果显示为地层剖面图像。
Kirchhoff、高斯射线束和单程方法对Marmousi模型进行偏移的结果如图2(a)、(b)、(c)所示,从偏移结果上看Kirchhoff方法在深部目的层上的成像效果较差,而高斯射线束方法能够清晰分辨深部目的层,且偏移噪声较小,成像结果接近于波动方程方法。而在偏移速度方面,高斯射线束方法耗时仅为Kirchhoff方法的两倍左右,远高于单程波偏移方法。
图3是利用Kirchhoff、高斯射线束和单程波偏移方法对某一实际地震资料(共360炮记录,本发明实例)偏移的结果,高斯射线束偏移流程及选用参数与实例(1)一致,高斯射线束偏移效果接近于单程波偏移。
Kirchhoff方法将波场分解到完全理想的高频射线上,而本方法将波场分解到与频率相关的具有一定宽度的射线束上来实现波场的正演和偏移。在高斯射线束偏移中,地下成像点处的波场不是简单地由某条特定的射线所确定,而是将多条相关的高斯射线束叠加而形成的。高斯射线束的性质决定了利用高斯射线束进行正演和偏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普通射线法存在的盲区、焦散区和多值走时等问题。

Claims (5)

1.一种二维高斯射线束叠前偏移方法,其特征是具体步骤包括:
1)激发地震并记录地震波,取得叠前单炮地震数据;
2)对炮集内各道地震数据f进行积分变换,得到处理后的道数据b及其Hilbert变换数据
Figure FDA00002623664000011
其中b由叠前单道记录f的傅立叶频谱F(ω)通过下面的积分变换公式得到:
B(ω,Ti)=exp(|ω|Ti)F(ω)
b ( T r , T i ) = 1 2 π ∫ dωexp ( - iω T r ) B ( ω , T i ) - - - ( 1 )
式中Tr和Ti分别代表高斯射线束复值旅行时的实部和虚部,对Tr和Ti进行离散化,取ΔTr=地震记录采样间隔/4,
Figure FDA00002623664000013
计算得到关于b和
Figure FDA00002623664000014
的离散样板表;
所述的Tr的取值范围为0-原始记录最大采样时间,Ti的取值范围为
Figure FDA00002623664000015
其中ωl为地震数据有效频带的低端,取值为60弧/秒;
3)确定炮点处射线角度范围γ1至γn,和射线角度间隔Δγ;
4)对于给定的炮点处射线角度γ,利用运动学方程按一定时间间隔Δt进行射线追踪,计算炮点射线路径和旅行时;
5)根据炮点射线路径和旅行时,利用高斯射线束动力学方程组,沿射线路径进行动力学射线追踪,计算炮点高斯射线束动力学参数;
6)利用炮点高斯射线束动力学参数,计算射线束在各成像网格点上的复值振幅和旅行时As、Ts
7)对于炮集中的地震道,取出与之对应的处理后道数据b和
Figure FDA00002623664000016
的样板表,设定检波点处射线角度范围
Figure FDA00002623664000021
和射线角度间隔
Figure FDA00002623664000023
8)对于给定的检波点处射线角度
Figure FDA00002623664000024
利用运动学方程按一定时间间隔Δt进行射线追踪,利用步骤4)方法计算检波点射线路径和旅行时;
9)根据检波点射线路径和旅行时,利用高斯射线束动力学方程,沿射线路径进行动力学射线追踪,利用步骤5)方法计算检波点高斯射线束动力学参数;
10)利用检波点高斯射线束动力学参数,利用步骤6)方法计算射线束在各成像网格点上的复值振幅和旅行时Ad、Td
11)根据炮点高斯射线束和检波点射线束在各成像网格点上的复值旅行时和振幅As、Ts、Ad、Td,按照高斯射线束偏移成像公式计算偏移结果并叠加;
12)从
Figure FDA00002623664000026
变化检波点射线角度重复步骤8)-11),计算并叠加偏移结果;
13)选取炮集中的下一个地震道,重复步骤7)-11)计算并叠加偏移结果;
14)从γ1到γn变化炮点射线角度γ,重复步骤4)-12),计算并叠加单炮记录的偏移结果;
15)重复步骤2)-14),计算并叠加所有单炮的偏移结果,并显示为地层剖面图像。
2.根据权利要求1的二维高斯射线束叠前偏移方法,其特征是步骤4)所述的射线追踪通过求解如下的射线路径方程进行:
dx dt = v sin σ
dz dt = v cos σ - - - ( 2 )
dσ dt = - ∂ v ∂ x cos σ + ∂ v ∂ z sin σ
式中v为介质速度,σ为射线角度,(x,z)为射线坐标,给定射线初始位置(x0,z0)和角度σ0,选定时间间隔Δt,利用常微分方程数值解法求解上面的运动学方程组,获得中心射线路径以及沿中心射线路径的旅行时。
3.根据权利要求2的二维高斯射线束叠前偏移方法,其特征是上述常微分方程数值解法是四阶隆格库塔方法。
4.根据权利要求1的二维高斯射线束叠前偏移方法,其特征是步骤5)所述的高斯射线束动力学方程组如下:
dq ( s ) ds = vp ( s )
dp ( s ) ds = - v 2 ∂ 2 v ∂ n 2 q ( s ) - - - ( 3 )
式中v为介质速度,s为射线弧长,
Figure FDA00002623664000036
表示速度在垂直于射线方向上的二阶偏导数;
上述方程组利用常微分数值四阶隆格库塔方法对p、q的实部和虚部分别求解得到沿射线变化的动力学参数;
所述的高斯射线束式为:
u(ω)=Aexp(iωT)                    (4)
式中u表示波场振幅分布,ω为角频率,i为虚数符号,
Figure FDA00002623664000037
为高斯射线束复值振幅,
Figure FDA00002623664000038
为高斯射线束复值旅行时,s和n分别表示射线弧长和到中心射线的距离,t(s)为s处中心射线旅行时。
5.根据权利要求1的二维高斯射线束叠前偏移方法,其特征是步骤11)所述的叠前地震记录二维高斯射线束偏移的成像公式为:
Figure FDA00002623664000041
式中Is(x,z)表示地下成像点(x,z)处的偏移成像结果,γ为炮点处射线角度,为检波点处射线角度,b和
Figure FDA00002623664000043
由前面步骤2)计算得到;
Figure FDA00002623664000044
表示高斯射线束复值振幅和旅行时,下标r和i则表示其实部和虚部,
Figure FDA00002623664000045
Figure FDA00002623664000046
由炮点和检波点高斯射线束的振幅和旅行时共同决定:
Figure FDA00002623664000047
Figure FDA00002623664000048
式中Ts(γ)为炮点射线复值旅行时,As(γ)为炮点射线的复值振幅;Td(γ)为检波点射线复值旅行时,Ad(γ)为检波点射线的复值振幅。
CN 200910242733 2009-12-16 2009-12-16 二维高斯射线束叠前偏移方法 Active CN10210321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910242733 CN102103216B (zh) 2009-12-16 2009-12-16 二维高斯射线束叠前偏移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910242733 CN102103216B (zh) 2009-12-16 2009-12-16 二维高斯射线束叠前偏移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03216A CN102103216A (zh) 2011-06-22
CN102103216B true CN102103216B (zh) 2013-07-31

Family

ID=441561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910242733 Active CN102103216B (zh) 2009-12-16 2009-12-16 二维高斯射线束叠前偏移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103216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30825A (zh) * 2020-12-02 2021-04-09 中国海洋大学 共炮检距域Beam叠前时间偏移成像方法、系统、介质及应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14795B (zh) * 2011-08-05 2015-02-25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一种炮检对照明度确定方法
CN102749644B (zh) * 2012-06-13 2015-01-14 薛爱民 搜寻反射界面法线角获得最佳成像效果叠前偏移成像方法
CN103995288B (zh) * 2014-05-13 2017-02-01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一种高斯束叠前深度偏移方法及装置
CN105487106B (zh) * 2014-09-18 2018-03-09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高斯射线束目的层能量照明的补炮方法
CN105487118B (zh) * 2014-09-28 2018-03-06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处理叠前宽线地震数据的方法
CN104749623B (zh) * 2014-10-20 2017-12-08 重庆硕奥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地震资料成像处理方法
CN104808242B (zh) * 2014-10-20 2017-12-19 重庆丰银包装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地震资料成像处理方法
CN105353406B (zh) * 2015-10-23 2017-12-05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一种生成角道集的方法和装置
CN107870355B (zh) * 2017-11-06 2019-10-11 西南交通大学 一种复杂地形条件下的克希霍夫型波束偏移方法
CN111913215B (zh) * 2019-05-10 2023-04-25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逆散射保幅偏移成像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4002742B (zh) * 2021-08-18 2024-02-23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 一种欧拉高斯束偏移成像方法及装置
CN114924312B (zh) * 2022-05-10 2024-03-12 吉林大学 一种基于波前初始化射线追踪技术的高斯波束偏移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21567A (zh) * 2007-02-07 2007-08-22 徐兆涛 地震资料处理的炮道集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并行计算方法
CN101021568A (zh) * 2007-02-07 2007-08-22 匡斌 基于最大能量旅行时计算的三维积分叠前深度偏移方法
CN101285894A (zh) * 2008-05-30 2008-10-15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起伏地表下采集的地震资料的直接叠前时间偏移方法
CN101349763A (zh) * 2007-07-18 2009-01-21 薛爱民 用于起伏地表地震勘探数据处理的Kirchhoff叠前时间偏移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21567A (zh) * 2007-02-07 2007-08-22 徐兆涛 地震资料处理的炮道集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并行计算方法
CN101021568A (zh) * 2007-02-07 2007-08-22 匡斌 基于最大能量旅行时计算的三维积分叠前深度偏移方法
CN101349763A (zh) * 2007-07-18 2009-01-21 薛爱民 用于起伏地表地震勘探数据处理的Kirchhoff叠前时间偏移方法
CN101285894A (zh) * 2008-05-30 2008-10-15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起伏地表下采集的地震资料的直接叠前时间偏移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Kirchhoff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技术及应用;亓雪冬等;《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090331(第02期);第126-129页 *
亓雪冬等.Kirchhoff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技术及应用.《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09,(第02期),第126-129页.
邓飞等.高斯射线束正演与偏移.《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9,(第03期),第265-269,281页.
高斯射线束正演与偏移;邓飞等;《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90630(第03期);第265-269,281页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30825A (zh) * 2020-12-02 2021-04-09 中国海洋大学 共炮检距域Beam叠前时间偏移成像方法、系统、介质及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03216A (zh) 2011-06-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03216B (zh) 二维高斯射线束叠前偏移方法
CN107490808B (zh) 一种高可靠性地震勘探观测系统的建立方法
CN105974470B (zh) 一种多分量地震资料最小二乘逆时偏移成像方法及系统
CN102053261B (zh) 一种地震数据处理方法
CN106226818B (zh) 地震数据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04730579B (zh) 一种基于表层横波速度反演的纵横波联合静校正方法
CN105549081A (zh) 各向异性介质共炮域高斯束偏移成像方法
CN101598803B (zh) 一种直接得到转换波叠加剖面的方法
CN103995288A (zh) 一种高斯束叠前深度偏移方法及装置
CN104237940A (zh) 一种基于动力学特征的绕射波成像方法及装置
CN106556861A (zh) 一种基于全方位地震资料的方位avo反演方法
CN102053267A (zh) 一种地震剖面资料处理中基于参数反演的vsp波场分离方法
CN104360387A (zh) 基于反射能量预测的绕射波分离与成像方法
CN105093301A (zh) 共成像点反射角角道集的生成方法及装置
CN106199704B (zh) 一种三维三分量海底电缆地震资料速度建模方法
CN104570119B (zh) 一种三维垂直地震剖面反射波拉伸校正方法
CN107515420A (zh) 一种用于局部相关同相轴的走时与梯度精确拾取方法
CN101738636A (zh) 一种三维vsp高斯束法多波联合偏移成像方法
CN102053262B (zh) 获得地震转换波的方位速度的方法及处理地震数据的方法
CN111045077B (zh) 一种陆地地震数据的全波形反演方法
CN107656308B (zh) 一种基于时间深度扫描的共散射点叠前时间偏移成像方法
CN111999770B (zh) 一种tti介质转换ps波精确束偏移成像方法及系统
CN106353798A (zh) 多分量联合高斯束叠前逆时偏移成像方法
CN107861156A (zh) 绕射波的提取方法及装置
CN104749623A (zh) 一种地震资料成像处理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