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00172B - 水耕装置 - Google Patents

水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00172B
CN102100172B CN2010101855371A CN201010185537A CN102100172B CN 102100172 B CN102100172 B CN 102100172B CN 2010101855371 A CN2010101855371 A CN 2010101855371A CN 201010185537 A CN201010185537 A CN 201010185537A CN 102100172 B CN102100172 B CN 10210017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culture fluid
microscope carrier
drainpipe
inlet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8553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00172A (zh
Inventor
高志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010185537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100172B/zh
Publication of CN1021001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001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001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0017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6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industries
    • Y02P60/20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in agriculture, e.g. CO2
    • Y02P60/21Dinitrogen oxide [N2O], e.g. using aquaponics, hydroponics or efficiency measures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水耕装置,其具有一栽培槽,其箱形槽体内设培养液,且该栽培槽设有至少一进水管及至少一排水管;一包括一第一载台及一第二载台的承载机构,各载台用以承载植物;以及一牵引机构,其对应第一、第二载台位置设有至少一对导引件,该对导引件供一牵引索套设后,该牵引索两端分别连接于该第一、第二载台;由此,通过进水管向栽培槽注入培养液,使水位及第一载台每升高一单位高度时,则可令第二载台相对于现有液面以二单位高度的比例下降,使该第二载台与植物的根、茎、叶部可浸渍于培养液中,以全方位方式吸收生长所需的养分。

Description

水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一种水耕装置,尤指一种具有植物浸渍功能的水耕装置。
背景技术
水耕蔬果于人们日常生活中多有所见,由于水耕蔬果均植栽于水耕装置中,若有适当的网子覆盖水耕装置,或将水耕装置设于温室内,则可免施农药,并避开部份土耕所传染植物病害的特性。
现有的水耕装置具有一栽培槽,其内装填培养液,另将至少一矩形载台置于栽培槽内,使各载台漂浮于培养液上,该载台纵向开设多个容置孔,以便供培养皿的容置与定位。植物发芽的种子置于培养皿内,并将培养皿置于容置孔内,使培养皿内的植物根部可由该培养皿底部的通孔吸收培养液中的养分,而使得植物达到吸收水分及养分的效果。
然而植物,特别是蔬果养分的吸收并不局限于根部,亦即植物的茎叶部亦可吸收液肥,而有利于生长。因此,在水耕装置中,若能将植物的茎、叶部浸泡在培养液中,则有利于全株植物对养分的吸收,而免除仅由根部吸收,并通过茎部输送至其它组织的缓慢吸收过程。
事实上,如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I252077号专利案则揭露一种植物害虫的驱离方法及使用该方法的植物浸渍装置,该植物害虫驱离方法需准备浸渍用水溶液,该水溶液浓度,调整至比处理害虫的植物的细胞液浓度稍高的浓度,至浓度为零之间;接着将浮动型定植平板(载台)上的植物短时间浸泡在该水溶液中,接着将该定植平板拉出水溶液面,然后重复前述浸渍及拉出的次数,让附着于植物的害虫于水溶液中脱离植物,使害虫沉入液中溺毙或浮在液面,再予以集中处理。
而该案的植物浸渍装置包括一定植平板的两等分线位置固设一旋转轴,该旋转轴两端部枢接于一栽培槽相对侧壁所竖立的引导框架,使该旋转轴分别接装一旋转驱动机构及一升降驱动机构。欲进行植物浸渍程序,则由该升降驱动机构作动,使该旋转轴与定植平板沿着该引导框架上升至定位后,接着该旋转驱动机构作动,使该旋转轴与定植平板转动180度,而形成植物茎叶部朝下,而根部朝上的型态,随即该升降驱动装置作动,使该旋转轴与定植平板下降至栽培槽中,并浸渍于水溶液中约3至20分钟;然后将该定植平板上升并反转180度,以形成植物茎叶部朝上,而根部朝下的型态。最后该浸渍装置采间隔预设时间方式,重复前述浸渍及上升的作业次数,使附着于植物的害虫于水溶液中脱离植物。
由该案的植物浸渍装置观之,该定植平板的浸渍及上升的作动方式繁琐,且植物根部呈朝上型态时,必须对各植物根部以洒水管进行洒水,或以含水保水纸、布覆盖植物根部,以避免根部脱水;尤其是,该浸渍装置组件构成复杂,以致制造成本居高不下。因此,如何简化植物浸渍结构,使植物的根部与茎叶部可同时浸渍于培养液中,以达到全方位吸收养分,同时具备节能灭碳的效果,乃水耕装置制造业者亟待克服的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耕装置,其具有植物的根、茎、叶部可浸渍于培养液中,以全方位方式吸收生长所需的养分。
本发明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耕装置,其具有仅需在栽培槽内添加一单位高度的水量,即可令一载台与所承载的植物漂浮每升高一单位高度时,使另一载台与所承载的植物相对于现有液面以二单位高度的比例下降,而具备节能减碳的优点。
为达成前述的目的,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手段是提供一种水耕装置,其包括:
一栽培槽,其箱形槽体内设培养液,且该栽培槽设有至少一进水管及至少一排水管;
一承载机构,其具有一第一载台及一第二载台,各载台用以承载植物,其中,该第一载台比重小于培养液,而该第二载台比重大于培养液,且该第一载台的总重量大于第二载台的总重量;以及
一牵引机构,其于栽培槽上方水平向设有一支撑件,该支撑件底面对应第一、第二载台位置设有至少一对导引件,该对导引件供一牵引索套设后,该牵引索两端分别连接于该第一、第二载台;
由此,通过进水管或排水管向栽培槽注入或排放培养液,使培养液的水位及第一载台每升高或下降一单位高度时,则可令第二载台相对于现有液面以二单位高度的比例下降或升高,使该第二载台与植物的根、茎、叶部可浸渍于培养液中或暴露于空气中。
本发明所采取的另一技术手段是提供一种水耕装置,其包括:
一栽培槽,其箱形槽体内设培养液,且该栽培槽设有至少一进水管及至少一排水管;
一承载机构,其具有一第一载台及一第二载台,各载台用以承载植物,其中,第一、第二载台比重小于培养液,且第一载台的总浮力大于第二载台的总浮力;以及
一牵引机构,其于栽培槽的槽底对应于第一、第二载台位置设有至少一对导引件,该对导引件供一牵引索套设后,该牵引索两端分别连接于该第一、第二载台;
由此,通过进水管向栽培槽注入培养液,使培养液的水位及第一载台每升高一单位高度时,则可令第二载台相对于现有液面以二单位高度的比例下降,使该第二载台与植物的根、茎、叶部可浸渍于培养液中。
根据前述的两种水耕装置的技术手段,该第一载台可由未承载植物的块状、长条状、圆柱状或球状的浮体所取代,使进水管向栽培槽注入培养液,使培养液的水位及浮体每升高一单位高度时,则可令载台相对于现有液面以二单位高度的比例下降,使该载台与植物的根、茎、叶部可浸渍于培养液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水耕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a及图2b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二载台处于浸渍及脱离培养液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水耕装置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4a及图4b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第二载台处于浸渍及脱离培养液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水耕装置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6a及图6b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第二载台处于浸渍与脱离培养液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水耕装置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8a及图8b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第二载台处于浸渍与脱离培养液的示意图。
图9a及图9b为本发明水耕装置第五实施例及第二载台处于浸渍培养液的示意图。
图10a至图10b为本发明载台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将至少两水耕装置串联使用于具坡度地形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水耕装置施用于养殖系统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水耕装置第六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4a及图14b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载台处于浸渍及脱离培养液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水耕装置第六实施例另一种变形实施例示意图。
图16a及图16b为本发明水耕装置第七实施例及载台处于浸渍培养液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水耕装置第七实施例另一种变形实施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揭示本发明的具体技术内容,首先请参阅图式,其中:
如图1所示,基本上,本发明水耕装置是由一栽培槽1,一承载机构2,及一牵引机构3所组成。
该栽培槽1具有一箱形槽体,其内用以容纳培养液11,以供应后叙第一、第二载台21、22所承载植物P1、P2生长所需要的养分。而为调整该槽体内培养液11水位的升降,是以,该栽培槽1分别设有至少一进水管12,及至少一排水管13。如图1所示,该排水管13实施时为一穿越槽体侧壁的虹吸管。而为避免培养液11中的杂质,例如植物P1、P2所掉落的根部或叶部组织堵塞排水管13,故在排水管13上游设有一过滤器14。
承载机构2用以承载植物,其具有一第一载台21及一第二载台22。其中,如图7至图8b所示,该第二载台22为平板体,其纵向开设多个容置孔23,植物P2可预先种植于一植材,以便一同置于容置孔23,或直接将植材夹紧植物P2的根部或茎部下半部,再一并置于容置孔23内;或者使用培养皿24套入容置孔23内方式,例如图10a及图10b所示,各第一、第二载台21、22纵向开设多个容置孔23,各容置孔23呈上大下小之姿,以便供呈锥形培养皿24套入。
请再参阅图1,该第一、第二载台21、22所承载的培养皿24内设有植物P1、P2,其中,植物P1可为较不耐浸渍或较高的植物,例如大白菜、高丽菜、蕃茄、小黄瓜…等;而植物P2则为耐浸渍或较矮的植物,例如莴苣、空心菜、菠菜…等。该承载机构2技术特征在于,该第一载台21比重小于培养液11,所以能够恒常地漂浮在液面上,而该第二载台22比重则大于培养液11,所以能够沉入培养液11中,以进行浸渍;且该第一载台21的总重量大于第二载台22的总重量,使该第一载台21不致被第二载台22所牵引而拉动。另为调整该第二载台22的比重,是以,该第二载台22可接装一配重25。
牵引机构3是让前述第一、第二载台21、22能够随着水位高度的变化,而产生浮沉的效果。如图1所示,该栽培槽1上方水平向设有一支撑件31,例如平台、横向设置的杆体或柱体,该支撑件31底面对应于第一、第二载台21、22位置各设有至少一对导引件32,例如固定环32a。该对导引件32供一牵引索33套设后,使该牵引索33的两端分别连接于该第一载台21及第二载台22。
请再参阅图1,该第一载台21的重量抵销第二载台22的下沉力,且该两载台均位于培养液11的液面G上,且各植物P1、P2的根部则浸渍于培养液11中,以吸收生长所需要的养分。
请参阅图2a,如欲将第二载台22及植物P2浸渍于培养液11中,使植物的茎叶部亦可吸收养分,此时,使用者仅须经由进水管12向栽培槽1注入一单位高度(1h)的培养液11,使水位由图1所示的原有液面G上升至图2a所示的现有液面G’,此时,该第一载台21及所连接的牵引索33各自上浮及上升一单位高度(1h),使该第二载台22拉动由该第一载台21所传送过来的一单位高度(1h)牵引索33,而下降一单位高度(1h),并连同水位上升一单位高度(1h),而使得第二载台22及植物P2相对于现有液面G’共下沉二单位高度(2h),进而沉入培养液11中浸渍。
因此,当抽水马达抽取培养液11经由进水管12注入栽培槽1内,使水位上升一单位高度(1h),即可令第二载台22相对下降二单位高度(2h);此举,可让抽水马达运转的时间节省一半,而具有节省电能的效果。
当浸渍一小段时间后,若欲解除第二载台22的浸渍,此时,仅需启动排水管13进行排液,而使水位逐渐下降,而形成如图1所示的第一、第二载台21、22同时位于液面上;或者如图2b所示,该培养液11继续由排水管13排放至排水管13入水口高度,使第一载台21漂浮在原有液面G以下而拉动牵引索33,使侧边的第二载台22因而上升,并将植物P2根部、茎叶部均曝露在空气中,从而增加植物P2的曝气量。所以经由调整牵引索33的总长度,配合排水水位设定,可以决定第二载台22的植物P2根部是否需要局部脱离液面,以及需要局部脱离液面的相对高度。
如图3所示,乃本发明水耕装置的第二实施例,其为第一实施例的改型,该水耕装置不同于前述第一实施例在于,该排水管13是一种装设于过滤器14内的虹吸管。当该第一、第二载台21、22处于平衡时,即如图3所示,该两载台同时位于培养液11的液面上。
如图4a所示,乃利用前述第一实施例水位上升原理,使该第二载台22及植物P2下降,并浸渍于培养液11中,在此不拟赘述。而如图4b所示,乃该虹吸管13上方入水口高度恰等于破坏虹吸现象的高度,此时,该第二载台22及植物P2根部位于脱离液面的最高高度。因此,当该虹吸管13停止抽吸培养液11时,该第二载台及植物P2处于脱离液面的阶段,可增加植物P2根部的曝气量。
如图5所示,乃本发明水耕装置的第三实施例,其为第一实施例的改型,该水耕装置不同于前述第一实施例在于,该栽培槽1设有一水位感测机构15,例如依据浸渍、平衡、曝气水位位置分别设有一浸渍、平衡、曝气水位传感器15a、15b、15c,以分别控制进水管12的抽水马达16与排水管13的电磁阀门17的启动与停止。
当第一、第二载台21、22处于平衡状态时,如图5所示,该两载台同时位于培养液11液面上,使平衡水位传感器15b令抽水马达16及电磁阀门17处于停止状态。如欲将第二载台22及植物P2浸渍在培养液11中,则启动进水管12管路上的抽水马达16,使其抽取一蓄水槽4内的培养液11通过进水管12,而注入栽培槽1内,使水位上升至如图6a的浸渍水位后,该浸渍水位传感器15a停止抽水马达16作动。此时,该第二载台22及植物P2浸渍在培养液11中。
如图6b所示,如欲将植物P2进行根部局部曝气,则将排水管13的电磁阀门17启动,而令排水管13排放培养液11至一蓄水槽4;当水位下降至曝气水位传感器15c,此时,该第二载台及植物P2脱离培养液的液面,并位于液面之上,以进行根部局部曝气。
如图7所示,乃本发明水耕装置的第四实施例,其为第一实施例的改型,该水耕装置不同于前述第一实施例在于,该栽培槽1设有一水位调节机构,其依据浸渍、平衡、曝气水位位置分别垂设一浸渍、平衡、曝气水位排水管13a、13b、13c,各排水管设有一控制阀13d,以分别控制该浸渍、平衡、曝气水位排水管13a、13b、13c的开启与关闭,以调节槽体内水位的高低变化。
当第一、第二载台21、22处于平衡状态时,如图7所示,该两载台同时位于培养液11液面上,使曝气水位排水管13c的控制阀13d处于关闭状态。
如欲将第二载台22及植物P2浸渍在培养液11中,则该平衡、曝气水位排水管13b、13c的控制阀13d处于关闭状态,而进水管12向栽培槽1注入培养液11直到浸渍水位排水管13a的高度,使高于排水管13a入水口的培养液11进入排水管13a排出,使液面维持在如图8a所示的浸渍水位状态。同时,该第二载台22及植物P2则因第一载台21的上浮而下沉至培养液11中浸渍。
如欲将植物P2进行曝气,则将各排水管的控制阀都予以开启,使培养液11分别由平衡、曝气水位排水管13b、13c排放,而加快排放速度;当水位低于平衡水位排水管13b时,则只由该曝气水位排水管13c排放培养液11,直到水位降至该曝气水位排水管13c入水口高度。此时,该第二载台22及植物P2如图8b所示脱离培养液的液面,并位于液面之上,以进行曝气。
如图9a所示,乃本发明水耕装置的第五实施例,该水耕装置不同于前述第一实施例在于,其将牵引机构3的导引件32,例如固定滑轮32b直接设于栽培槽1的槽底,该第一、第二载台21、22底部的至少一对导引件32各自供一牵引索33穿越后,使该牵引索33的两端分别连接于该该第一载台21及第二载台22。
而本实施例的承载机构2技术特征在于,该第一、第二载台21、22比重小于培养液11,且第一载台21的总浮力大于第二载台22的总浮力,使该第一载台21不致被第二载台22所牵引而拉动。所以,该第一载台21能够恒常地漂浮在培养液11的液面上,而该第二载台22则被第一载台21的牵引索33所牵引,而漂浮于或下沉于该培养液11。
请再参阅图9a,该第一、第二载台21、22同时位于培养液11液面G上,且各植物P1、P2的根部则浸渍于培养液11中,以吸收生长所需要的养分。
请参阅图9b,如欲将第二载台22及植物P2浸渍于培养液11中,使植物的茎、叶部亦可吸收养分,此时,使用者仅须经由进水管12向栽培槽1注入一单位高度(1h)的培养液11,使水位由图9a所示的原有液面G上升至图9b所示的现有液面G’,此时,该第一载台21及所连接的牵引索33各自上浮及上升一单位高度(1h),使该第二载台22被牵引索33拉动而下降一单位高度(1h),并连同水位上升一单位高度(1h),而使得第二载台22及植物P2共下沉二单位高度(2h),进而沉入培养液11中浸渍。
因此,培养液11经由进水管12注入栽培槽1内,使水位上升一单位高度(1h),即可令第二载台22相对于现有液面下降二单位高度(2h);此举,可让抽水马达运转的时间节省一半,而具有节省电能的效果。反之,该栽培槽1由排水管13,例如虹吸管排放至其入水口高度时,则可令该第一、第二载台21、22漂浮在培养液11的液面。
如图10a及图10b所示,乃本发明第一、第二载台21、22的示意图,各载台纵向开设多个容置孔23,且各容置孔23呈上大下小之姿,以便供呈锥形培养皿24套入。其中,如图10a所示,该载台21、22底面或顶面四角隅各设有一接环26,以分别与一支索34连结后,各支索34另端则连接于牵引索33,使该第一、第二载台21、22的重心能够维持在中央,而平稳地纵向升降。如图10b所示,该第一、第二载台21、22纵向开设至少一穿孔27,其供固设于栽培槽1槽底的立柱28所穿越,使该载台能够不偏斜地纵向升降。
如图11所示,在具有坡度地形装设至少两水耕装置,使本发明的使用范围不局限于平整的地面。请再参阅图11,该第一栽培槽1的排水管13作为第二栽培槽1’的进水管;当第一栽培槽1内的第二载台22浸渍于培养液11后,由排水管13将培养液11注入第二栽培槽1’内,使第一栽培槽1内水位降至排水管13入水口高度,该第一载台21亦一并连同水位下降,进而拉动第二载台22上升,以形成曝气状态。而该第二栽培槽1’内获得培养液11,使第一载台21’连同水位一并上升,而令第二载台22’浸渍于培养液11中。当第二载台22’的植物短时间的浸渍,则立即开启排水管13,使槽内培养液11流入一蓄水槽4内,并由一进水管12,可将该蓄水槽4内的培养液11注入第一栽培槽1。
如图12所示,将本发明的水耕装置施用于养殖系统,以便对养殖池内的池水进行净化,该至少一水耕装置的栽培槽1的进水管12入口连接一集水井55,以便利用现有抽水马达将培养液11注入各栽培槽1内。而各栽培槽1的排水管13汇集后,可流入至少一养殖池5,如图所示,揭露三座栽培槽1及四座养殖池5,所述养殖池5可作为鱼、虾、蟹、贝或其它水生养殖物种的养殖,且所述养殖池5为各自独立的水池,或可由管路相互连通,端视养殖目的而决定。其中,各养殖池5内动物所产生的代谢产物,例如粪便及尿液与培养液11混合后,由排放管51排放至沉淀池52,使非水溶性杂质沉淀于池底后,可进一步取出后去做堆肥,而上层培养液11则通过排放管53,而进入一过滤池54,该过滤池54设有现有生物反应床,除可滤除固态杂质外,并可利用细菌进行生化处理,以净化水质;最后将过滤后的培养液11排放至一集水井55内。
前已述及,该过滤及净化后的培养液11通过抽水马达由集水井55的抽取,并经由进水管12输送至各栽培槽1内,以增加水位高度,使该第一载台21上升,而第二载台22下沉于培养液11中浸渍。此时,该培养液11中水溶性养分可供植物P1的根部及植物P2的根、茎、叶部吸收:而植物无法直接利用的成份,例如阿摩尼亚,即可经由植物根部与过滤池内的细菌转化成亚硝酸盐,再转化成硝酸盐,以便供植物的吸收。所以,将本发明的水耕装置与现有养殖系统相配合,其可将无法沉淀或过滤的杂质,例如阿摩尼亚通过存活于植物根部与过滤池内的细菌予以转化成长所需的养分,而具有净化水质的效果,同时兼具省水、节能、环保的诉求。
如图13所示,乃本发明水耕装置的第六实施例,其为第一实施例的改型,且该栽培槽1、牵引机构3俱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同,且相同的组件以相同的数字表示,在此不拟赘述。
而本实施例异于前述第一实施例技术特征在于,其是以至少一浮体29取代第一载台,该浮体29实施时可为块状、长条状、圆柱状或球状物;其中,该浮体29设置的目的不在于水耕植物的栽种。而承载机构2则以至少一载台22通过一或以上的牵引索33连接该浮体29。该载台22亦为平板体,其纵向开设多个容置孔23,植物P可预先种植于一植材,以便置于容置孔23内,或直接将植材夹紧植物P的根部或茎部下半部,再一并置于容置孔23内,或者将植物植栽于培养皿24内,再将各培养皿24套入容置孔23内,使载台22得以承载植物P。尤有进者,该浮体29比重小于培养液11,而该载台22比重大于培养液11,且该浮体29的总重量大于载台22的总重量,使该浮体29不致被载台22的牵引而拉动。另为调整该载台22的比重,是以,该载台22可接装一配重25。
请再参阅图13,该浮体29的重量抵销载台22的下沉力,使浮体29与载台22均位于培养液11的液面G上,且各载台22的植物P根部浸渍于培养液11中,以吸收生长所需要的养分。
如图14a所示,乃利用前述第一实施例水位上升原理,使该载台22及植物P下降,并浸渍于培养液11中,在此不拟赘述。
当浸渍一小段时间后,若欲解除载台22的浸渍,此时,仅需启动排水管13进行排液,而使水位逐渐下降,而形成如图13所示的浮体29与载台22同时位于液面上;或者如图14b所示,该培养液11继续由排水管13排放至排水管13入水口高度,使浮体29漂浮在原有液面G以下而拉动牵引索33,使载台22因而上升,并将植物P根部局部或完全曝露在空气中,从而增加植物P的曝气量。
因此,当抽水马达抽取培养液11经由进水管12注入栽培槽1内,使水位上升一单位高度(1h),即可令载台22相对下降二单位高度(2h);此举,可让抽水马达运转的时间节省一半,而具有节省电能的效果。
如图15所示,乃本发明水耕装置第六实施例另一种变形实施例示意图,其是该浮体29套接于耸立于栽培槽1内的至少一立柱28上,使该浮体29得以沿着立柱28升降。而该浮体29两侧则分别以牵引索33连接一载台22,所以可通过一浮体29同时控制两载台22的植物P的浸渍。
如图16a所示,乃本发明水耕装置的第七实施例,其为第五实施例的改型,且该栽培槽1、牵引机构3俱与前述第五实施例相同,且相同的组件以相同的符号表示,在此不拟赘述。
而本实施例异于前述第五实施例技术特征在于,其是以至少一浮体29取代第一载台,该浮体29实施时可为块状、长条状、圆柱状或球体;其中,该浮体29设置的目的不在于水耕植物的栽种。而承载机构2则以至少一载台22通过一或以上的牵引索33连接该浮体29。该载台22为平板体,其用以承载植物P。尤其是,该浮体29与载台22比重小于培养液11,且浮体29的总浮力大于载台22的总浮力,使该浮体29不致被载台22的牵引而拉动。所以,该浮体29能够恒常地漂浮在培养液11的液面上,而该载台22则被浮体29的牵引索33所牵引,而漂浮于或下沉于该培养液11。
请再参阅图16a,该浮体29与载台22同时位于培养液11液面G上,且载台22的植物P根部则浸渍于培养液11中,以吸收生长所需要的养分。
请参阅图16b,如欲将载台22及植物P浸渍于培养液11中,使植物的茎、叶部亦可吸收养分,此时,使用者仅须经由进水管12向栽培槽1注入一单位高度(1h)的培养液11,使水位由图16a所示的原有液面G上升至图16b所示的现有液面G’,此时,该浮体29及所连接的牵引索33各自上浮及上升一单位高度(1h),使该载台22被牵引索33拉动而下降一单位高度(1h),并连同水位上升一单位高度(1h),而使得载台22及植物P共下沉二单位高度(2h),进而沉入培养液11中浸渍。
因此,培养液11经由进水管12注入栽培槽1内,使水位上升一单位高度(1h),即可令载台22相对于现有液面下降二单位高度(2h);此举,可让抽水马达运转的时间节省一半,而具有节省电能的效果。反之,该栽培槽1由排水管13,例如虹吸管排放至其入水口高度时,则可令该浮体29与载台22漂浮在培养液11的液面。
如图17所示,乃本发明水耕装置第七实施例另一种变形实施例示意图,其是该浮体29套接于设于栽培槽1内的至少一立柱28上,使该浮体29得以沿着立柱28升降。而该浮体29两侧则分别以牵引索33连接一载台22,所以可由一浮体29同时控制两载台22的植物P的浸渍。
事实上,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所示的槽内虹吸管;第三实施例所示的进、排水管的配置与水位感测机构的浸渍、平衡水位传感器;以及第四实施例所示的水位调节机构的浸渍、平衡水位排水管均可适用于第五、六及七实施例的水耕装置,使得本发明的各实施例得以交互运用。
所以,经由本发明的实施,其所增益的功效在于,本发明将第一、第二载台(或浮体、载台)以一可形成连动的牵引索连接,且该第一载台及所承载的植物(或浮体)恒常地漂浮于栽培槽内的培养液的液面上。当该栽培槽注入培养液,使水位升高时,则由该第一载台(或浮体)的漂浮上升一单位高度,使侧边的另一载台连同所承载的植物则下沉二单位高度,使另一载台与植物浸渍于培养液中;此举,除可使植物的茎、叶部可吸收养分,以加快水耕植物的生长外,且通过本发明特殊的位能变化,使每增加一单位高度的水量,即可令一载台及所属植物下降二单位高度,以缩短抽水马达一半的运转时间,从而节省电能的耗费,而具有节能减碳的优点,堪称同类装置或系统前所未见的一大佳构。
本发明所揭示的,乃较佳实施例的一种,举凡局部的变更或修饰而源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而为熟习该项技艺的人所易于推知者,俱不脱本发明的专利权范畴。

Claims (28)

1.一种水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栽培槽,其箱形槽体内设培养液,且该栽培槽设有至少一进水管及至少一排水管;
一承载机构,其具有一第一载台及一第二载台,各载台用以承载植物,其中,该第一载台比重小于培养液,而该第二载台比重大于培养液,且该第一载台的总重量大于第二载台的总重量;以及
一牵引机构,其于栽培槽上方水平向设有一支撑件,该支撑件底面对应第一、第二载台位置设有至少一对导引件,该对导引件供一牵引索套设后,该牵引索两端分别连接于该第一、第二载台;
通过进水管或排水管向栽培槽注入或排放培养液,使培养液的水位及第一载台每升高或下降一单位高度时,则令第二载台相对于现有液面以二单位高度的比例下降或升高,使该第二载台与植物的根、茎、叶部浸渍于培养液中或暴露于空气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耕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载台进一步接装一配重。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耕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进水管的管路上设有一抽水马达,而该排水管的管路上设有一电磁阀门;而该栽培槽进一步包括一水位感测机构,其依据浸渍、平衡水位位置分别设有一浸渍、平衡水位传感器,以分别控制进水管的抽水马达与排水管的电磁阀门的启动与停止,使第一载台恒常地漂浮在培养液的液面上,而第二载台则浸渍于培养液中或漂浮在培养液的液面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耕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水位感测机构进一步包括一曝气水位传感器,以控制进水管的抽水马达与排水管的电磁阀门的启动与停止,使第一载台恒常地漂浮在培养液的液面上,而第二载台则脱离培养液的液面,并位于培养液的液面之上。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耕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排水管将培养液排放至一蓄水槽,而进水管的管路则延伸至该蓄水槽内。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耕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栽培槽进一步设有一水位调节机构,其依据浸渍、平衡水位位置分别设有一浸渍、平衡水位排水管,各排水管于槽体外设有一控制阀,以分别控制该浸渍、平衡水位排水管的开启与关闭,以便调节槽体内水位的高低变化,使第一载台恒常地漂浮在培养液的液面上,而第二载台则浸渍于培养液中或漂浮在培养液的液面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耕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水位调节机构进一步包括一曝气水位排水管,其于槽体外设有一控制阀,以控制该曝气水位排水管的开启与关闭,使第一载台恒常地漂浮在培养液的液面上,而第二载台则脱离培养液的液面,并位于培养液的液面之上。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耕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水耕装置的栽培槽的进水管及排水管进一步连接一具有至少一养殖池之养殖系统,且该进水管的管路上设有抽水马达,以形成培养液的循环。
9.一种水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栽培槽,其箱形槽体内设培养液,且该栽培槽设有至少一进水管及至少一排水管;
一承载机构,其具有一第一载台及一第二载台,各载台用以承载植物,其中,第一、第二载台比重小于培养液,且第一载台的总浮力大于第二载台的总浮力;以及
一牵引机构,其于栽培槽的槽底对应于第一、第二载台位置设有至少一对导引件,该对导引件供一牵引索套设后,该牵引索两端分别连接于该第一、第二载台;
通过进水管向栽培槽注入培养液,使培养液的水位及第一载台每升高一单位高度时,则令第二载台相对于现有液面以二单位高度的比例下降,使该第二载台与植物的根、茎、叶部浸渍于培养液中。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水耕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进水管的管路上设有一抽水马达,而该排水管的管路上设有一电磁阀门;而该栽培槽进一步包括一水位感测机构,其依据浸渍、平衡水位位置分别设有一浸渍、平衡水位传感器,以分别控制进水管的抽水马达与排水管的电磁阀门的启动与停止,使第一载台恒常地漂浮在培养液的液面上,而第二载台则浸渍于培养液中或漂浮在培养液的液面上。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水耕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排水管将培养液排放至一蓄水槽,而进水管的管路则延伸至该蓄水槽内。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水耕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栽培槽进一步设有一水位调节机构,其依据浸渍、平衡水位位置分别设有一浸渍、平衡水位排水管,各排水管于槽体外设有一控制阀,以分别控制该浸渍、平衡水位排水管的开启与关闭,以便调节槽体内水位的高低变化,使第一载台恒常地漂浮在培养液的液面上,而第二载台则浸渍于培养液中或漂浮在培养液的液面上。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水耕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水耕装置的栽培槽的进水管及排水管进一步连接一具有至少一养殖池的养殖系统,且该进水管的管路上设有抽水马达,以形成培养液的循环。
14.一种水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栽培槽,其箱形槽体内设培养液,且该栽培槽设有至少一进水管及至少一排水管;
一承载机构,其具有一浮体及一载台,该载台用以承载植物,其中,该浮体比重小于培养液,而该载台比重大于培养液,且该浮体的总重量大于载台的总重量;以及
一牵引机构,其于栽培槽上方水平向设有一支撑件,该支撑件底面对应浮体与载台位置设有至少一对导引件,该对导引件供一牵引索套设后,该牵引索两端分别连接于该浮体与载台;
通过进水管或排水管向栽培槽注入或排放培养液,使培养液的水位及浮体每升高或下降一单位高度时,则令该载台相对于现有液面以二单位高度的比例下降或升高,使该载台与植物的根、茎、叶部浸渍于培养液中或暴露于空气中。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水耕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载台进一步接装一配重。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水耕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浮体为块状、长条状、圆柱状或球状物。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水耕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进水管的管路上设有一抽水马达,而该排水管的管路上设有一电磁阀门;而该栽培槽进一步包括一水位感测机构,其依据浸渍、平衡水位位置分别设有一浸渍、平衡水位传感器,以分别控制进水管的抽水马达与排水管的电磁阀门的启动与停止,使浮体恒常地漂浮在培养液的液面上,而载台则浸渍于培养液中或漂浮在培养液的液面上。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水耕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水位感测机构进一步包括一曝气水位传感器,以控制进水管的抽水马达与排水管的电磁阀门的启动与停止,使浮体恒常地漂浮在培养液的液面上,而载台则脱离培养液的液面,并位于培养液的液面之上。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水耕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排水管将培养液排放至一蓄水槽,而进水管的管路则延伸至该蓄水槽内。
20.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水耕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栽培槽进一步设有一水位调节机构,其依据浸渍、平衡水位位置分别设有一浸渍、平衡水位排水管,各排水管于槽体外设有一控制阀,以分别控制该浸渍、平衡水位排水管的开启与关闭,以便调节槽体内水位的高低变化,使浮体恒常地漂浮在培养液的液面上,而载台则浸渍于培养液中或漂浮在培养液的液面上。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水耕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水位调节机构进一步包括一曝气水位排水管,其于槽体外设有一控制阀,以控制该曝气水位排水管的开启与关闭,使浮体恒常地漂浮在培养液的液面上,而载台则脱离培养液的液面,并位于培养液的液面之上。
22.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水耕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水耕装置的栽培槽的进水管及排水管进一步连接一具有至少一养殖池的养殖系统,且该进水管的管路上设有抽水马达,以形成培养液的循环。
23.一种水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栽培槽,其箱形槽体内设培养液,且该栽培槽设有至少一进水管及至少一排水管;
一承载机构,其具有一浮体及一载台,该载台用以承载植物,其中,该浮体与载台比重小于培养液,且浮体的总浮力大于载台的总浮力;以及
一牵引机构,其于栽培槽的槽底对应于浮体与载台位置设有至少一对导引件,该对导引件供一牵引索套设后,该牵引索两端分别连接于该浮体及载台;
通过进水管向栽培槽注入培养液,使培养液的水位及浮体每升高一单位高度时,则令载台相对于现有液面以二单位高度的比例下降,使该载台与植物的根、茎、叶部浸渍于培养液中。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水耕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浮体为块状、长条状、圆柱状或球状物。
25.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水耕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进水管的管路上设有一抽水马达,而该排水管的管路上设有一电磁阀门;而该栽培槽进一步包括一水位感测机构,其依据浸渍、平衡水位位置分别设有一浸渍、平衡水位传感器,以分别控制进水管的抽水马达与排水管的电磁阀门的启动与停止,使浮体恒常地漂浮在培养液的液面上,而载台则浸渍于培养液中或漂浮在培养液的液面上。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水耕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排水管将培养液排放至一蓄水槽,而进水管的管路则延伸至该蓄水槽内。
27.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水耕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栽培槽进一步设有一水位调节机构,其依据浸渍、平衡水位位置分别设有一浸渍、平衡水位排水管,各排水管于槽体外设有一控制阀,以分别控制该浸渍、平衡水位排水管的开启与关闭,以便调节槽体内水位的高低变化,使浮体恒常地漂浮在培养液的液面上,而载台则浸渍于培养液中或漂浮在培养液的液面上。
28.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水耕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水耕装置的栽培槽的进水管及排水管进一步连接一具有至少一养殖池的养殖系统,且该进水管的管路上设有抽水马达,以形成培养液的循环。
CN2010101855371A 2009-12-16 2010-05-19 水耕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0017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1855371A CN102100172B (zh) 2009-12-16 2010-05-19 水耕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253482.0 2009-12-16
CN200910253482 2009-12-16
CN2010101855371A CN102100172B (zh) 2009-12-16 2010-05-19 水耕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00172A CN102100172A (zh) 2011-06-22
CN102100172B true CN102100172B (zh) 2013-09-04

Family

ID=441534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85537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00172B (zh) 2009-12-16 2010-05-19 水耕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10017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790489A1 (en) * 2011-12-13 2014-10-22 Podponics, LL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optimizing delivery of nutrients in a hydroponics system
US9433159B2 (en) * 2011-12-14 2016-09-06 Chih-Cheng Kao Hydroponic system
CN102894861B (zh) * 2012-10-17 2015-02-04 董一郎 一种能够浇灌和升降的植物窗帘
US20190021247A1 (en) 2017-07-24 2019-01-24 Martin Boerema Aqueous grow chamber recirculating nutrient control system and sensor calibration
CN108967168A (zh) * 2018-09-26 2018-12-11 句容市空凤来仪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空气凤梨的灌溉设备
RU2765243C1 (ru) * 2020-12-11 2022-01-27 Общество с ограниченной ответственностью "ПЛАСТОПОНИКА" Способ аэрации корней растений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57671A (zh) * 2005-10-31 2007-05-09 三得利株式会社 植物栽培器具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3805A (ja) * 1994-07-13 1996-01-30 Fujisawa Kenki Kk 水耕栽培装置
JP2012004856A (ja) * 2010-06-17 2012-01-05 Nissan Motor Co Ltd 電力線通信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57671A (zh) * 2005-10-31 2007-05-09 三得利株式会社 植物栽培器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00172A (zh) 2011-06-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00172B (zh) 水耕装置
CN102550386B (zh) 水耕装置
CN205755931U (zh) 一种升降式烤烟育苗、晾盘装置
CN204362644U (zh) 一种基于水循环的多功能生态设备
CN102342239B (zh) 水耕装置
CN207665714U (zh) 一种自动加液的水培装置
CN101803560B (zh) 一种栽培蔬菜的水耕系统与应用
CN110668661A (zh) 一种太阳能的淤泥翻耕兼种植的曝气装置及方法
CN206821575U (zh) 一种远程控制加水的水培装置
CN206491110U (zh) 一种立体沙培种植系统
CN107343471A (zh) 一种多功能种植系统
CN207491749U (zh) 一种用于农业的蔬菜无土栽培槽结构
CN207252583U (zh) 一种鱼菜共生立体种养殖系统
CN201444799U (zh) 一种迷你水耕温室
CN210264045U (zh) 一种垂直绿化污水自净的智能公厕
CN204742224U (zh) 一种生态养殖系统
CN206612018U (zh) 一种梯田养殖禾花鱼的结构
CN206866285U (zh) 一种基于水生植物的水质净化系统
CN108849456A (zh) 水培栽培装置及栽培方法
CN205993204U (zh) 一种新型穴盘育苗装置
CN201709208U (zh) 一种栽培蔬菜的水耕系统
CN210808665U (zh) 一种防绿藻水培浮板
CN107801623A (zh) 一种竹子实生苗水培自循环培育系统
CN209768389U (zh) 一种水稻种植幼苗培养装置
CN102187807B (zh) 水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904

Termination date: 2020051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