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33850B - 便携终端及其控制方法、便携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便携终端及其控制方法、便携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33850B
CN102033850B CN2009102355750A CN200910235575A CN102033850B CN 102033850 B CN102033850 B CN 102033850B CN 2009102355750 A CN2009102355750 A CN 2009102355750A CN 200910235575 A CN200910235575 A CN 200910235575A CN 102033850 B CN102033850 B CN 10203385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rating system
interface
equipment
hardware system
hardwa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23557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33850A (zh
Inventor
陈兴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novo Beij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novo Beijing Ltd filed Critical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to CN200910235575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033850B/zh
Priority to PCT/CN2010/077488 priority patent/WO2011038686A1/zh
Priority to US13/142,380 priority patent/US8793405B2/en
Publication of CN1020338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338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338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338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sting And Monitoring For Control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便携终端包括:主设备和从设备,主设备包括主检测单元、主通知单元和主控制单元,从设备包括从检测单元、从通知单元和从控制单元,主检测单元和从检测单元分别检测从设备的第二接口是否与主设备的第一接口连接;当第二接口与第一接口连接时,主通知单元向主设备发送第一通知指令,从通知单元向从设备发送第一通知指令;主设备与从设备根据第一通知指令连接后,主控制单元和从控制单元分别控制第一硬件系统和第二硬件系统组成第三硬件系统,第一操作系统和/或第二操作系统运行在第三硬件系统上。本发明便携终端的主设备和从设备共同组成混合系统架构进行协同工作,也可以分离为两个不同的设备单独工作。

Description

便携终端及其控制方法、便携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便携终端及其控制方法,以及一种便携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混合系统架构的PC(Personal Computer,个人计算机)是在现有仅有一个系统的PC基础上,嵌入其它至少一个系统的PC。不同系统之间可以融合工作,发挥各自优势。现有常见的混合系统架构的PC通常集成了一个主系统(例如,Vista)和一个从系统(例如,Win CE),主系统和从系统之间可以共享键盘、网卡、显示屏、存储设备、Audio等设备。
现有技术中,混合系统架构的PC的主系统和子系统整合在一块主板上,形成统一的混合架构系统,主系统和子系统可以实现切换共享和协同工作,但是,由于主系统和子系统具有各自的优势,而现有混合架构系统只能将两个系统的优势组合在一起使用,即对于一台混合系统架构PC,其中的主系统和子系统无法独立为两个系统,各自单独工作;另外,仅有单一系统的独立的设备终端很难组成混合架构系统协同工作。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携终端及其控制方法,以及一种便携设备及其控制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混合系统架构终端内的不同系统无法独立工作,以及具有独立的系统的两个终端难以组成混合架构系统进行协同工作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便携终端,包括:主设备和从设备,其中,
所述主设备,包括第一壳体、第一硬件系统和第一操作系统,
所述第一硬件系统,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内,至少包括第一接口,所述第一操作系统,运行在所述第一硬件系统上;
所述从设备,包括第二壳体、第二硬件系统和第二操作系统,
所述第二硬件系统,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内,至少包括第二接口,所述第二硬件系统与所述第一硬件系统不同,所述第二操作系统,运行在所述第二硬件系统上;
所述主设备包括主检测单元、主通知单元和主控制单元,所述从设备包括从检测单元、从通知单元和从控制单元,
所述主检测单元和从检测单元,分别用于检测所述从设备的第二接口是否与所述主设备的第一接口连接,产生第一检测结果;
当所述第一检测结果表示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一接口连接时,主通知单元用于向所述主设备发送第一通知指令,从通知单元用于向所述从设备发送第一通知指令,所述第一通知指令用于指示所述主设备与所述从设备连接,所述主设备与所述从设备连接时所述便携终端处于连接状态;
主控制单元和从控制单元,分别用于所述主设备与所述从设备根据所述第一通知指令连接后,控制所述第一硬件系统和所述第二硬件系统组成第三硬件系统,所述第一操作系统和/或所述第二操作系统运行在所述第三硬件系统上。
一种便携终端的控制方法,所述便携终端包括:主设备和从设备,其中,所述主设备,包括第一壳体、第一硬件系统和第一操作系统,所述第一硬件系统,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内,至少包括第一接口,所述第一操作系统,运行在所述第一硬件系统上;所述从设备,包括第二壳体、第二硬件系统和第二操作系统,所述第二硬件系统,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内,至少包括第二接口,所述第二硬件系统与所述第一硬件系统不同,所述第二操作系统,运行在所述第二硬件系统上;
所述方法包括:
检测所述从设备的第二接口是否与所述主设备的第一接口连接,产生第一检测结果;
当所述第一检测结果表示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一接口连接时,分别向所述主设备和所述从设备发送第一通知指令,所述第一通知指令用于指示所述主设备与所述从设备连接,所述主设备与所述从设备连接时所述便携终端处于连接状态;
当所述主设备与所述从设备根据所述第一通知指令连接后,控制所述第一硬件系统和所述第二硬件系统组成第三硬件系统,所述第一操作系统和/或所述第二操作系统运行在所述第三硬件系统上。
一种便携设备,包括:第一壳体,第一硬件系统和第一操作系统,所述第一硬件系统,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内,至少包括一显示单元和第一接口,所述第一操作系统,运行在所述第一硬件系统上;
所述便携设备还包括:
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第一接口是否连接了第二便携设备的第二接口,产生第一检测结果,其中,所述第二便携设备具有第二壳体、第二硬件系统和第二操作系统,所述第二硬件系统,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内,至少包括第二接口,所述第二操作系统,运行在所述第二硬件系统上;
通知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一检测结果表示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一接口连接时,分别向所述第一硬件系统中的嵌入式控制器EC和所述第二便携设备发送第一通知指令,所述第一通知指令用于指示所述便携设备与所述第二便携设备连接;
控制单元,用于所述便携设备与所述第二便携设备根据所述第一通知指令连接后,控制所述第一硬件系统和所述第二硬件系统组成第三硬件系统,所述第一操作系统和/或所述第二操作系统运行在所述第三硬件系统上。
一种便携设备的控制方法,所述便携设备包括第一壳体,第一硬件系统和第一操作系统,所述第一硬件系统,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内,至少包括一显示单元和第一接口,所述第一操作系统,运行在所述第一硬件系统上;
所述方法包括:
检测所述第一接口是否连接了第二便携设备的第二接口,产生第一检测结果,其中,所述第二便携设备具有第二壳体、第二硬件系统和第二操作系统,所述第二硬件系统,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内,至少包括第二接口,所述第二操作系统,运行在所述第二硬件系统上;
当所述第一检测结果表示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一接口连接时,分别向所述第一硬件系统中的嵌入式控制器EC和所述第二便携设备发送第一通知指令,所述第一通知指令用于指示所述便携设备与所述第二便携设备连接;
所述便携设备与所述第二便携设备根据所述第一通知指令连接后,控制所述第一硬件系统和所述第二硬件系统组成第三硬件系统,所述第一操作系统和/或所述第二操作系统运行在所述第三硬件系统上。
由以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见,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由主设备和从设备组成的便携终端通过检测接口的连接状态,可以控制主设备和从设备组成混合架构系统进行工作,也可以控制主设备和从设备分离单独工作;并且对于具有独立系统的便携设备,通过检测其接口与其它具有独立系统的便携设备的连接状态,可以使得两个便携设备组成混合架构系统进行工作。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对具有不同操作系统的终端进行应用控制,自由选择将终端组成混合架构系统工作还是分成独立系统进行工作,提高了终端的应用灵活性。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申请便携终端的实施例框图;
图1B为本申请一种便携终端主设备的连接支撑装置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1C为图1B中连接支撑装置的侧面结构剖视图;
图1D为图1B中通过连接支撑装置使主设备与从设备组合成混合系统便携终端的示意图;
图1E为本申请另一种便携终端主设备的连接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种便携终端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种便携终端在进行插拔切换时的检测控制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便携终端的控制方法的第一实施例流程图;
图5为本申请便携终端的控制方法的第二实施例流程图;
图6为本申请便携设备的实施例框图;
图7为本申请便携设备的控制方法的第一实施例流程图;
图8为本申请便携设备的控制方法的第二实施例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如下本申请的多个实施例中,有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便携终端及其控制方法,有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便携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并使本申请实施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从结构上说,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便携终端包括主设备和从设备,其中主设备包括第一壳体、第一硬件系统和第一操作系统,所述第一硬件系统,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内,至少包括第一接口,所述第一操作系统,运行在所述第一硬件系统上;从设备包括第二壳体、第二硬件系统和第二操作系统,所述第二硬件系统,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内,至少包括第二接口,所述第二硬件系统与所述第一硬件系统不同,所述第二操作系统,运行在所述第二硬件系统上。
参见图1A,为本申请便携终端的实施例框图。其中,示出了主设备110和从设备120,主设备110内包含了主检测单元111、主通知单元112和主控制单元113,从设备120内包含了从检测单元121、从通知单元122和从控制单元123。对于主设备110和从设备120中的其它组成结构在图1中不再具体示出,其功能和使用过程通过下述对几个单元的描述示出。
所述主检测单元111和从检测单元121,分别用于检测所述从设备120的第二接口是否与所述主设备110的第一接口连接,产生第一检测结果;
当所述第一检测结果表示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一接口连接时,主通知单元112用于向所述主设备110发送第一通知指令,从通知单元122用于向所述从设备120发送第一通知指令,所述第一通知指令用于指示所述主设备110与所述从设备120连接,所述主设备110与所述从设备120连接时所述便携终端处于连接状态;
主控制单元113和从控制单元123,分别用于所述主设备110与所述从设备120根据所述第一通知指令连接后,控制所述第一硬件系统和所述第二硬件系统组成第三硬件系统,所述第一操作系统和/或所述第二操作系统运行在所述第三硬件系统上。
其中,当所述便携终端处于连接状态时,所述主设备和从设备组成混合系统架构协同工作。主设备和从设备可以通过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进行数据的传输(包含系统状态数据,使得两个系统都可以分别得知对方的系统状态)、电信号(电流),等等,这里所说的组成混合系统架构即通常所说的Hybrid架构,例如,在该架构下,用户在主设备下观看视频,则当主设备的第一操作系统检测到该视频播放的程序运行时,可以让从设备从休眠状态或者关机状态转化为正常工作状态,并由从设备的第二操作系统来播放该视频,相应主设备的第一操作系统从正常工作状态进入休眠状态或者关机状态,以节省整个混合系统的功耗。
其中,主设备110的第一硬件系统中包括第一外设,第一操作系统通过第一切换逻辑与所述第一外设相连;从设备120的第二硬件系统中包括第二外设,所述第二操作系统通过第二切换逻辑与所述第二外设相连。
进一步,所述主控制单元113还用于,所述主设备110接收到所述第一通知指令后,与所述从控制单元123协调控制所述第一操作系统和所述第二操作系统之间进行连接前的数据处理,并控制所述第一操作系统与所述第二切换逻辑连接,以及由所述第一操作系统控制所述第一切换逻辑和所述第二切换逻辑;所述从控制单元123还用于,所述从设备120接收到所述第一通知指令后,与所述主控制单元113协调控制所述第一操作系统和所述第二操作系统之间进行连接前的数据处理,并控制所述第二操作系统与所述第一切换逻辑连接。其中,所述连接前的数据处理包括:根据保存的当前状态数据和配置文件恢复数据传输,并加载驱动。
进一步,在拆离主设备110和从设备120时,所述主检测单元111和从检测单元121还分别用于,在所述连接状态下,检测所述从设备120的第二接口是否与所述主设备110的第一接口断开,产生第二检测结果;当所述第二检测结果表示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一接口断开时,主通知单元112还用于向所述主设备110发送第二通知指令,从通知单元122还用于向所述从设备120发送第二通知指令,所述第二通知指令用于指示所述主设备110与所述从设备120分离,所述主设备110与所述从设备120分离时所述便携终端处于分离状态;主控制单元113和从控制单元123还分别用于,所述主设备110与所述从设备120根据所述第二通知指令分离后,控制所述第三硬件系统拆分为第一硬件系统和第二硬件系统,以及所述主控制单元113还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操作系统运行在所述第一硬件系统上,所述从控制单元123还用于控制所述第二操作系统运行在所述第二硬件系统上。
其中,所述主检测单元111和从检测单元121分别包括至少一个下述单元:(图1中未示出):第一检测单元,用于通过所述主设备110与所述从设备120之间的可拆卸结构之间的锁扣按键触发,检测所述从设备120的第二接口是否与所述主设备110的第一接口断开;第二检测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操作系统内设置的软件触发,检测所述从设备120的第二接口是否与所述主设备110的第一接口断开;第三检测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接口内的插针和第二接口内的插口在分离时产生的分离指令,检测所述从设备120的第二接口是否与所述主设备110的第一接口断开,同样,当第一接口内的插针插入到第二接口的插口中时,相应产生连接指令。
进一步,所述主控制单元113还用于,所述主设备110接收到所述第二通知指令后,与所述从控制单元123协调控制所述第一操作系统和所述第二操作系统之间进行分离前的数据处理,并控制所述第一操作系统与所述第二切换逻辑断开;所述从控制单元123还用于,所述从设备120接收到所述第二通知指令后,与所述主控制单元113协调控制所述第一操作系统和所述第二操作系统之间进行分离前的数据处理,并控制所述第二操作系统与所述第一切换逻辑断开。其中,所述分离前的数据处理包括:所述第一操作系统和所述第二系统之间停止数据传输,进行配置文件交互和驱动卸载,并保存当前状态数据。
从结构上看,所述主设备110上还设置有连接支撑装置114,所述从设备120上还设置有连接配合装置,通过所述连接支撑装置与所述连接配合装置之间的配合使所述主设备110与从设备120组合成所述便携终端或者分离为两个单独的设备。
下面以笔记本电脑为例,举例示意主设备与从设备之间的连接结构:
参见图1B至图1D,图1B为本申请一种便携终端主设备的连接支撑装置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1C为图1B中连接支撑装置的侧面结构剖视图,图1D为图1B中通过连接支撑装置使主设备与从设备组合成混合系统便携终端的示意图。其中,图1B中主设备110的主机部分通过转轴与连接支撑装置114连接,第一接口115设置在主机部分与连接支撑装置114相连部分的中间位置,连接支撑装置114的主体为一凹形面板,在该面板下部分别设置两个定位凸起部;图1C中可见,从设备120的连接配置装置可以具体为设置在从设备120下部的与主设备110上两个定位凸起部对应的两个凹槽,从设备120准备插入主设备的连接支持装置114时,其上的两个凹槽插入定位凸起部,然后从设备120的主体部分嵌入连接支撑装置114的凹形面板内;参见图1D,主设备110和从设备120组合成一个完整的便携终端。且从设备的第二接口(未示出),与主设备的第一接口115进行连接,实现数据的传输(包括系统状态的信息),电路的导通,实现主设备和从设备组成一个具有笔记本形态的混合系统构架的便携终端。用户可以像操作笔记本一样对该便携终端进行操作,不改变用户的使用习惯,同时该便携终端具有混合系统构架的设备的全部优势,例如,待机时间长,可以根据当前运行的程序的功耗自动地切换到主设备或者从设备进行工作,从设备的系统功耗比主设备的系统功耗小。该便携设备的从设备又可以很容易从主设备的连接支撑装置中分离,使两个设备各自单独工作。此时从设备为具有触摸功能的平板电脑,主设备可以充当家庭服务器,例如,可以执行下载任务等。
参见图1E,为本申请另一种便携终端主设备的连接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主设备110上设置由连接支撑装置114,该连接支撑装置114通过转轴与主设备110相连,第一接口115设置在主机部分上靠近连接支撑装置114一侧的中间位置,在连接支撑装置114的两侧分别设置了两个凸起的插接部件,对应的,从设备120的底部开有两个凹槽,从设备120与主设备110组合时,从设备120将其上凹槽对准两个凸起的插接件插入即可实现组合。且从设备的第二接口(未示出),与主设备的第一接口115进行连接,实现数据的传输(包括系统状态的信息),电路的导通,实现主设备和从设备组成一个具有笔记本形态的混合系统构架的便携终端。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便携终端可以具体为一具有混合架构系统的笔记本电脑,该笔记本电脑的主设备为包含了键盘的主机部分,从设备为包含了显示屏的部分。主机部分内的第一硬件系统(X86)上运行主操作系统,该主操作系统通常为windows系统,该主机部分能够单独工作为一个单独的设备,可以作为家庭服务器,例如,可以执行下载任务等,或者可以连接一普通显示器构成一个普通的的计算机;显示屏部分内的第二硬件系统(ARM)上运行从操作系统,该从操作系统通常为嵌入式操作系统(winCE)。该显示屏幕部分能够单独工作,为一个单独的设备,该显示屏部分还具有触摸功能,可以作为一平板触摸电脑使用。在主机部分上设置有主系统接口(即第一接口),显示屏部分上设置有从系统接口(即第二接口)。通过主系统接口与从系统接口的对接组成一个具有混合系统构架的笔记本电脑,实现该主机部分和该显示屏部分的协同工作。
参见图2,为本申请一种便携终端的内部结构示意图,该便携终端以笔记本电脑为例示出。其中第一操作系统为主系统,第二操作系统为子系统,对应于所述子系统其设置在显示屏内,对应于所述主系统其设置在主机内。显示屏内的子系统运行在显示屏内设置的硬件系统(ARM)上,主机内的主系统运行在主机模块内的硬件系统(X86)上。该显示屏为一个单独的具有触摸功能的电子设备能够单独工作(即一平板触摸电脑)。该主机也为一个单独的设备能够单独工作。在显示屏和主机模块之间设置有分属于子系统和主系统的接口,通过该接口可以检测显示屏与主机之间的连接状态和分离状态。
当检测到主机部分的主系统接口与显示屏部分的从系统接口连接后,分别向主机部分和显示屏部分发送通知指令指示主机部分与显示屏部分连接,主机部分与显示屏部分根据该通知指令连接后,控制所述主机部分内的硬件系统和显示屏部分内的硬件系统组成完整的混合架构硬件系统,根据混合架构系统的协同工作命令,主操作系统和/或从操作系统可以运行在该完整的混合架构硬件系统上。在该笔记本电脑内,主操作系统还连接有主外设(包括键盘和光驱等),并且主操作系统通过第一切换逻辑与主外设相连;从操作系统还连接有从外设(包括触摸屏等显示部件),并且从操作系统通过第二切换逻辑与从外设相连。在主机部分与显示屏部分连接时,还需要控制主操作系统和从操作系统之间进行连接前的数据处理,包括根据在分离时所保存的当前状态数据和配置文件恢复两个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并加载分离时卸载的各种驱动;同时,控制主操作系统进一步与第二切换逻辑连接,以及从操作系统进一步与第一切换逻辑连接,并由主操作系统控制第一切换逻辑和所述第二切换逻辑,以实现对外设的控制和运行各种应用程序,完成混合系统架构的各种功能。当主机部分和显示屏部分连接后,组成一混合系统构架的笔记本电脑,通过主机部分的主系统接口与显示屏部分的从系统接口进行数据的传输(包含系统状态数据,使得两个系统都可以分别得知对方的系统状态)、电信号(电流),等等,从而实现主机部分和显示屏部分两个独立设备之间的协调工作。在主机部分与显示屏部分之间启动连接时,可以由主机部分和显示屏部分之间用于实现插拔的锁扣触发检测主系统接口和从系统接口之间的连接状态,也可以主操作系统内设置的软件触发检测主系统接口和从系统接口之间的连接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当主系统和从系统分别连接的单独的外接设备,在主系统和从系统组合成混合系统架构之后,这些单独的外接设备称为了公有的外接设备,即对两个系统均可见。
当检测到主机部分的主系统接口与显示屏部分的从系统接口分离后,分别向主机部分和显示屏部分发送通知指令指示主机部分与显示屏部分启动分离,该通知指令可以通过主系统的GPIO接口或I2C接口等输入输出接口通知到主操作系统和该通知指令通过从系统GPIO接口或I2C接口等输入输出接口通知到从操作系统。即当主机部分与显示屏部分分离时,主机部分和显示屏部分分别各自触发了GPIO信号,主机部分和显示屏部分就会获得两者分离的通知指令。主机部分与显示屏部分根据该通知指令分离后,控制完整的混合架构硬件系统拆分为主机部分的硬件系统和显示屏部分的硬件系统组成,后续主机部分内的主操作系统运行在拆分后的主机部分的硬件系统上,显示屏部分内的从操作系统运行在拆分后的显示屏部分的硬件系统上。
在主机部分与显示屏部分分离时,仍然需要控制主操作系统和从操作系统之间进行连接前的数据处理,包括主操作系统和从系统之间停止数据传输,进行配置文件交互和各种驱动的卸载,并保存当前状态数据等;同时,控制主操作系统与第二切换逻辑断开,以及从操作系统与第一切换逻辑断开,分离后由主操作系统通过第一切换逻辑控制主机部分的外设单独工作,并且从操作系统通过第二切换逻辑控制显示屏部分的外设单独工作。需要说明的是,此时主机部分的主操作系统依然能够工作,但是由于缺少显示部分,则用户可以为该主机部分外接显示部件,或者将主机部分作为数据中心使用。在主机部分与显示屏部分之间启动分离时,可以由主机部分和显示屏部分之间用于实现插拔的锁扣触发检测主系统接口和从系统接口之间的分离状态,也可以主操作系统内设置的软件触发检测主系统接口和从系统接口之间的分离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分离主机部分与显示屏部分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因为要从机构、硬件、软件上保证分离后的可靠和安全。当上述过程完成后,则可以通过提示音和指示灯提醒用户拔出显示屏部分,进而实现两个系统的各自独立工作。
图2中,当主机部分与显示屏部分组合成在一起时,则可以作为高性能的混合系统架构的笔记本电脑使用,适用于办公、商务等环境,同时可以具备超常时间的待机等;主机部分与显示屏部分分离时,显示屏部分可以成为便携时尚的TabletPC使用,其中的硬件平台通常为嵌入式平台,其具备了netbook所有的功能,可以方便用户随身携带,并进行移动应用等,另外,此时还可以继续保持主机部分与显示屏部分之间的无线数据线耦合,例如,通过红外或蓝牙等方式,由此使得用户在家庭等场合可以实现更好的移动应用体验;同时,拔除显示屏部分后,主机部分仍然可以作为具有数据处理能力的Docking,或者数据服务器等。由此可见,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便携终端具备了更为广阔的应用场景和使用模式。
参见图3,为本申请混合系统便携终端在进行插拔切换时的检测控制示意图,结合该示意图通过具体的检测信号描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插拔控制过程,其中主操作系统和其运行的硬件系统统称为主系统,从操作系统和其运行的硬件统称为从系统:
从图3中可见,从系统和主系统之间状态的检测包括两个信号SE_DET#和SE_Detach。其中,信号SE_DET#用来检测从系统是否插到主系统内,信号SE_Detach用于检测插拔的动作并告知从系统主系统的状态,信号SE_Detach是可以通过按键和机构配合实现检测。
当子系统和主系统所在的显示屏和主机之间在硬件上处于连接状态时,子系统和主系统组成混合架构系统进行工作。此时,通过显示屏和主机之间接口检测到的信号SE_Detach的状态为low(低电平状态),信号SE_DET#的状态low(低电平状态);
当子系统所在的显示屏准备从主系统所在的主机上启动拆离时,通过显示屏和主机之间接口检测到的信号SE_Detach的状态为High(高电平状态),信号SE_DET#的状态为low(低电平状态)。由于信号SE_Detach的状态从low(低电平状态)变为High(高电平状态),因此向主系统的EC发送通知,通知EC从系统将从主系统分离,则EC通知主系统进行相应的拆离前的数据处理工作,包括和从系统之间的数据处理,配置文件的交互,驱动的卸载,设备切换等;同样的,从系统监测到即将从主系统分离,则也进行相应的处理工作,如果电源控制系统设置在从系统内,则从系统的处理工作包括电源切换等。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保证显示屏和主机之间的安全拆离,还需要在硬件机制上或者和软件机制相结合,保证拆离具有一定的时间间隔进行准备工作;
待拆离准备工作完成后,可以通过提示音或显示灯等通知用户可以进行拆离,当子系统所在的显示屏从主系统所在的主机上拆离后,通过显示屏和主机之间接口检测到的信号SE_Detach的状态仍然为high(高电平状态),同时信号SE_DET#的状态从low(低电平状态)变为High(高电平状态),同时通知主系统的EC从系统所在的显示屏已经完成拆离,则主系统进入设置状态,或者主系统自动关机,等待后续的单独应用。
从系统所在的显示屏从主机上拆离后,从系统进入单独工作的状态,此时从系统检测其接口后得到的信号SE_Detach的状态为high(高电平状态),而信号SE_DET#的状态为x(任意状态),此时从系统可以独立工作。
在分离状态下,当子系统所在的显示屏准备插入主系统所在主机组成完整的混合系统工作时,通过显示屏和主机之间接口检测到的信号SE_DET#从x变为high(高电平状态),当插入动作开始后,向主系统的EC发送通知,主系统的EC开始准备,即主系统进行相应的插入前的数据处理工作,包括根据拆离时保存的数据和从系统之间进行数据处理,配置文件的交互,驱动的加载,设备切换等;
当子系统所在的显示屏完成插入主系统所在主机后,通过显示屏和主机之间接口检测到的信号SE_Detach的状态从high(高电平状态)变为low(低电平状态),信号SE_DET#的状态从x(任意状态)变为low(低电平状态),此时主系统和从系统组成了完整的混合架构系统进行工作。
参见图4,与上述便携终端实施例所对应的控制方法的第一实施例流程图,该流程示出了主设备与从设备连接的控制过程:
步骤401:检测从设备的第二接口是否与主设备的第一接口连接,产生第一检测结果。
步骤402:当第一检测结果表示第二接口与第一接口连接时,分别向主设备和从设备发送第一通知指令,指示主设备与从设备连接。
其中,主设备与所述从设备连接时所述便携终端处于连接状态。
步骤403:当主设备与从设备根据第一通知指令连接后,控制第一硬件系统和第二硬件系统组成第三硬件系统,第一操作系统和/或第二操作系统运行在第三硬件系统上,结束当前流程。
参见图5,与上述便携终端实施例所对应的控制方法的第二实施例流程图,该流程示出了主设备与从设备从连接到分离的控制过程:
步骤501:检测从设备的第二接口是否与主设备的第一接口连接,产生第一检测结果。
步骤502:当第一检测结果表示第二接口与第一接口连接时,分别向主设备和从设备发送第一通知指令,指示主设备与从设备连接。
其中,主设备与从设备连接时便携终端处于连接状态;第一硬件系统中包括第一外设,第一操作系统通过第一切换逻辑与第一外设相连,第二硬件系统中包括第二外设,第二操作系统通过第二切换逻辑与第二外设相连。
步骤503:当主设备和从设备接收到第一通知指令后,控制第一操作系统和第二操作系统之间进行连接前的数据处理。
步骤504:控制第一操作系统与第二切换逻辑连接,以及第二操作系统与第一切换逻辑连接,并由第一操作系统控制第一切换逻辑和第二切换逻辑。
步骤505:控制第一硬件系统和第二硬件系统组成第三硬件系统,第一操作系统和/或第二操作系统运行在第三硬件系统上,便携终端组成混合系统工作。
步骤506:判断混合系统工作模式下是否检测到从设备的第二接口与所述主设备的第一接口断开,若是,则执行步骤507,否则,返回步骤505。
步骤507:分别向主设备和从设备发送第二通知指令,第二通知命令用于指示主设备与从设备分离。
其中,主设备与从设备分离时便携终端处于分离状态。
步骤508:控制第一操作系统和第二操作系统之间进行分离前的数据处理。
步骤509:控制第一操作系统与第二切换逻辑断开,以及第二操作系统与第一切换逻辑断开。
步骤510:控制第三硬件系统拆分为第一硬件系统和第二硬件系统,以及控制第一操作系统运行在第一硬件系统上,第二操作系统运行在第二硬件系统上,便携终端分为两个独立系统进行工作,结束当前流程。
从结构上说,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便携设备包括第一壳体,第一硬件系统和第一操作系统,第一硬件系统设置在第一壳体内,至少包括一显示单元和第一接口,第一操作系统运行在第一硬件系统上。
参见图6,为本申请便携设备的实施例框图。其中,该便携设备包括:检测单元610、通知单元620和控制单元630。
其中,检测单元610,用于检测所述第一接口是否连接了第二便携设备的第二接口,产生第一检测结果,其中,所述第二便携设备具有第二壳体、第二硬件系统和第二操作系统,所述第二硬件系统,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内,至少包括第二接口,所述第二操作系统,运行在所述第二硬件系统上;
通知单元620,用于当所述第一检测结果表示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一接口连接时,分别向所述第一硬件系统中的嵌入式控制器EC和所述第二便携设备发送第一通知指令,所述第一通知指令用于指示所述便携设备与所述第二便携设备连接;
控制单元630,用于所述便携设备与所述第二便携设备根据所述第一通知指令连接后,控制所述第一硬件系统和所述第二硬件系统组成第三硬件系统,所述第一操作系统和/或所述第二操作系统运行在所述第三硬件系统上。
进一步,控制单元630还用于,所述便携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接收到所述第一通知指令后,控制所述第一操作系统和所述第二便携操作系统之间进行连接前的数据处理。所述连接前的数据处理包括:根据保存的当前状态数据和配置文件恢复数据传输,并加载驱动。
进一步,检测单元610还用于,当所述便携设备上连接了第二便携设备后,检测所述第二便携设备的第二接口是否与所述便携设备的第一接口断开,产生第二检测结果;所述通知单元620还用于,当所述第二检测结果表示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一接口断开时,分别向所述便携设备和所述第二便携设备发送第二通知指令,所述第二通知指令用于指示所述便携设备与所述第二便携设备分离;所述控制单元630还用于,所述便携设备与所述第二便携设备根据所述第二通知指令分离后,控制所述第三硬件系统拆分为第一硬件系统和第二硬件系统,以及控制所述第一操作系统运行在所述第一硬件系统上。
进一步,所述控制单元630还用于,所述便携设备和所述第二便携设备接收到所述第二通知指令后,控制所述第一操作系统和所述第二操作系统之间进行分离前的数据处理。所述分离前的数据处理包括:所述第一操作系统和所述第二系统之间停止数据传输,进行配置文件交互和驱动卸载,并保存当前状态数据。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便携设备可以具体为一具有单一操作系统的笔记本电脑,该操作系统通常为X86操作系统,具有较强的运算能力和较大的功耗,该操作系统运行在笔记本电脑的硬件系统上,而第二便携设备可以具体为一具有单一操作系统的手机,该操作系统通常为ARM操作系统,具有较若的运算能力和较小的功耗,该操作系统运行在手机的硬件系统上。其中,在笔记本电脑上设置有第一接口,手机上设置有第二接口,手机通过该第二接口可以与笔记本电脑的第一接口连接或者分离,由此实现手机与笔记本电脑在物理形态上的连接或分离,当笔记本电脑与手机连接后组成它们各自的操作系统组成完整的混合架构系统进行工作。其中,组成完整混合架构系统进行工作的控制过程与前述便携终端的控制过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举例来说,实现笔记本电脑与手机连接可以采用如下两种方式:一种是,可以在笔记本电脑和手机上分别设置特殊接口,这两个特殊的接口之间通过一数据线进行连接,以此组成一个混合系统架构;另一种是,可以在笔记本电脑上设置一个具有插针的工头,相应在手机上设置一个具有插口的母头,手机通过其母头插入笔记本电脑的工头,以此组成一个混合系统架构。
参见图7,与上述便携设备实施例所对应的控制方法的第一实施例流程图,该流程示出了第一便携设备控制连接到其上的第二便携组成混合系统的过程:
步骤701:第一便携设备检测第一接口是否连接了第二便携设备的第二接口,产生第一检测结果。
其中,第二便携设备具有第二壳体、第二硬件系统和第二操作系统,第二硬件系统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内,至少包括第二接口,第二操作系统运行在第二硬件系统上。
步骤702:当第一检测结果表示第二接口与第一接口连接时,分别向第一硬件系统中的嵌入式控制器EC和第二便携设备发送第一通知指令指示第一便携设备与第二便携设备连接。
步骤703:第一便携设备与第二便携设备根据第一通知指令连接后,第一便携设备控制第一硬件系统和第二硬件系统组成第三硬件系统,第一操作系统和/或第二操作系统运行在第三硬件系统上,结束当前流程。
参见图8,与上述便携设备实施例所对应的控制方法的第二实施例流程图,该流程示出了第一便携设备与第二便携设备从连接到分离的控制过程:
步骤801:第一便携设备检测第一接口是否连接了第二便携设备的第二接口,产生第一检测结果。
其中,第二便携设备具有第二壳体、第二硬件系统和第二操作系统,第二硬件系统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内,至少包括第二接口,第二操作系统运行在第二硬件系统上。
步骤802:当第一检测结果表示第二接口与第一接口连接时,分别向第一硬件系统中的嵌入式控制器EC和第二便携设备发送第一通知指令指示第一便携设备与第二便携设备连接。
步骤803:第一便携设备控制第一操作系统和第二操作系统之间进行连接前的数据处理。
其中,连接前的数据处理包括:根据保存的当前状态数据和配置文件恢复数据传输,并加载驱动。
步骤804:第一便携设备与第二便携设备根据第一通知指令连接后,第一便携设备控制第一硬件系统和第二硬件系统组成第三硬件系统,第一操作系统和/或第二操作系统运行在第三硬件系统上。
步骤805:判断是否检测到第二便携设备的第二接口与第一便携设备的第一接口断开,若是,则执行步骤806;否则,返回步骤804。
步骤806:分别向第一便携设备和第二便携设备发送第二通知指令第一便携设备与第二便携设备分离。
步骤807:控制第一操作系统和第二操作系统之间进行分离前的数据处理。
其中,分离前的数据处理包括第一操作系统和第二系统之间停止数据传输,进行配置文件交互和驱动卸载,并保存当前状态数据。
步骤808:第一便携设备控制第三硬件系统拆分为第一硬件系统和第二硬件系统,以及控制第一操作系统运行在第一硬件系统上,结束当前流程。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可知,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由主设备和从设备组成的便携终端通过检测接口的连接状态,可以控制主设备和从设备组成混合架构系统进行工作,也可以控制主设备和从设备分离单独工作;并且对于具有独立系统的便携设备,通过检测其接口与其它具有独立系统的便携设备的连接状态,可以使得两个便携设备组成混合架构系统进行工作。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对具有不同操作系统的终端进行应用控制,自由选择将终端组成混合架构系统工作还是分成独立系统进行工作,提高了终端的应用灵活性。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存储介质中,如ROM/RAM、磁碟、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或者实施例的某些部分所述的方法。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并且设备和终端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对应的方法实施例的相关部分可以相互参照,重复部分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的本申请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2)

1.一种便携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主设备和从设备,其中,
所述主设备,包括第一壳体、第一硬件系统和第一操作系统,
所述第一硬件系统,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内,至少包括第一接口,所述第一操作系统,运行在所述第一硬件系统上;
所述从设备,包括第二壳体、第二硬件系统和第二操作系统,
所述第二硬件系统,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内,至少包括第二接口,所述第二硬件系统与所述第一硬件系统不同,所述第二操作系统,运行在所述第二硬件系统上;
所述主设备包括主检测单元、主通知单元和主控制单元,所述从设备包括从检测单元、从通知单元和从控制单元,
所述主检测单元和从检测单元,分别用于检测所述从设备的第二接口是否与所述主设备的第一接口连接,产生第一检测结果;
当所述第一检测结果表示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一接口连接时,主通知单元用于向所述主设备发送第一通知指令,从通知单元用于向所述从设备发送第一通知指令,所述第一通知指令用于指示所述主设备与所述从设备连接,所述主设备与所述从设备连接时所述便携终端处于连接状态;
主控制单元和从控制单元,分别用于所述主设备与所述从设备根据所述第一通知指令连接后,控制所述第一硬件系统和所述第二硬件系统组成第三硬件系统,所述第一操作系统和/或所述第二操作系统运行在所述第三硬件系统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终端,其特征在于,当所述便携终端处于连接状态时,所述主设备和从设备组成混合系统架构进行协同工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硬件系统中包括第一外设,所述第一操作系统通过第一切换逻辑与所述第一外设相连;
所述第二硬件系统中包括第二外设,所述第二操作系统通过第二切换逻辑与所述第二外设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携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制单元还用于,所述主设备接收到所述第一通知指令后,与所述从控制单元协调控制所述第一操作系统和所述第二操作系统之间进行连接前的数据处理,并控制所述第一操作系统与所述第二切换逻辑连接,以及由所述第一操作系统控制所述第一切换逻辑和所述第二切换逻辑;
所述从控制单元还用于,所述从设备接收到所述第一通知指令后,与所述主控制单元协调控制所述第一操作系统和所述第二操作系统之间进行连接前的数据处理,并控制所述第二操作系统与所述第一切换逻辑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便携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前的数据处理包括:根据保存的当前状态数据和配置文件恢复数据传输,并加载驱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便携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检测单元和从检测单元还分别用于,在所述连接状态下,检测所述从设备的第二接口是否与所述主设备的第一接口断开,产生第二检测结果;
当所述第二检测结果表示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一接口断开时,主通知单元还用于向所述主设备发送第二通知指令,从通知单元还用于向所述从设备发送第二通知指令,所述第二通知指令用于指示所述主设备与所述从设备分离,所述主设备与所述从设备分离时所述便携终端处于分离状态;
主控制单元和从控制单元还分别用于,所述主设备与所述从设备根据所述第二通知指令分离后,控制所述第三硬件系统拆分为第一硬件系统和第二硬件系统,以及所述主控制单元还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操作系统运行在所述第一硬件系统上,所述从控制单元还用于控制所述第二操作系统运行在所述第二硬件系统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便携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检测单元和从检测单元分别包括至少一个下述单元:
第一检测单元,用于通过所述主设备与所述从设备之间的可拆卸结构之间的锁扣按键触发,检测所述从设备的第二接口是否与所述主设备的第一接口断开;
第二检测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操作系统内设置的软件触发,检测所述从设备的第二接口是否与所述主设备的第一接口断开;
第三检测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接口内的插针和第二接口内的插口在分离时产生的分离指令,检测所述从设备的第二接口是否与所述主设备的第一接口断开。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便携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制单元还用于,所述主设备接收到所述第二通知指令后,与所述从控制单元协调控制所述第一操作系统和所述第二操作系统之间进行分离前的数据处理,并控制所述第一操作系统与所述第二切换逻辑断开;
所述从控制单元还用于,所述从设备接收到所述第二通知指令后,与所述主控制单元协调控制所述第一操作系统和所述第二操作系统之间进行分离前的数据处理,并控制所述第二操作系统与所述第一切换逻辑断开。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便携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前的数据处理包括:所述第一操作系统和所述第二系统之间停止数据传输,进行配置文件交互和驱动卸载,并保存当前状态数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设备上还设置有连接支撑装置,所述从设备上还设置有连接配合装置,通过所述连接支撑装置与所述连接配合装置之间的配合使所述主设备与从设备组合成所述便携终端或者分离为两个单独的设备。
11.一种便携终端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便携终端包括:主设备和从设备,其中,所述主设备,包括第一壳体、第一硬件系统和第一操作系统,所述第一硬件系统,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内,至少包括第一接口,所述第一操作系统,运行在所述第一硬件系统上;所述从设备,包括第二壳体、第二硬件系统和第二操作系统,所述第二硬件系统,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内,至少包括第二接口,所述第二硬件系统与所述第一硬件系统不同,所述第二操作系统,运行在所述第二硬件系统上;
所述方法包括:
检测所述从设备的第二接口是否与所述主设备的第一接口连接,产生第一检测结果;
当所述第一检测结果表示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一接口连接时,分别向所述主设备和所述从设备发送第一通知指令,所述第一通知指令用于指示所述主设备与所述从设备连接,所述主设备与所述从设备连接时所述便携终端处于连接状态;
当所述主设备与所述从设备根据所述第一通知指令连接后,控制所述第一硬件系统和所述第二硬件系统组成第三硬件系统,所述第一操作系统和/或所述第二操作系统运行在所述第三硬件系统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硬件系统中包括第一外设,所述第一操作系统通过第一切换逻辑与所述第一外设相连;所述第二硬件系统中包括第二外设,所述第二操作系统通过第二切换逻辑与所述第二外设相连;
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主设备和所述从设备接收到所述第一通知指令后,控制所述第一操作系统和所述第二操作系统之间进行连接前的数据处理,并控制所述第一操作系统与所述第二切换逻辑连接,以及所述第二操作系统与所述第一切换逻辑连接,并由所述第一操作系统控制所述第一切换逻辑和所述第二切换逻辑。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在所述连接状态下,检测所述从设备的第二接口是否与所述主设备的第一接口断开,产生第二检测结果;
当所述第二检测结果表示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一接口断开时,分别向所述主设备和所述从设备发送第二通知指令,所述第二通知指令用于指示所述主设备与所述从设备分离,所述主设备与所述从设备分离时所述便携终端处于分离状态;
所述主设备与所述从设备根据所述第二通知指令分离后,控制所述第三硬件系统拆分为第一硬件系统和第二硬件系统,以及控制所述第一操作系统运行在所述第一硬件系统上,所述第二操作系统运行在所述第二硬件系统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主设备和所述从设备接收到所述第二通知指令后,控制所述第一操作系统和所述第二操作系统之间进行分离前的数据处理,并控制所述第一操作系统与所述第二切换逻辑断开,以及所述第二操作系统与所述第一切换逻辑断开。
15.一种便携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壳体,第一硬件系统和第一操作系统,所述第一硬件系统,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内,至少包括一显示单元和第一接口,所述第一操作系统,运行在所述第一硬件系统上;
所述便携设备还包括:
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第一接口是否连接了第二便携设备的第二接口,产生第一检测结果,其中,所述第二便携设备具有第二壳体、第二硬件系统和第二操作系统,所述第二硬件系统,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内,至少包括第二接口,所述第二操作系统,运行在所述第二硬件系统上;
通知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一检测结果表示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一接口连接时,分别向所述第一硬件系统中的嵌入式控制器EC和所述第二便携设备发送第一通知指令,所述第一通知指令用于指示所述便携设备与所述第二便携设备连接;
控制单元,用于所述便携设备与所述第二便携设备根据所述第一通知指令连接后,控制所述第一硬件系统和所述第二硬件系统组成第三硬件系统,所述第一操作系统和/或所述第二操作系统运行在所述第三硬件系统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便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还用于,所述便携设备和所述第二便携设备接收到所述第一通知指令后,控制所述第一操作系统和所述第二操作系统之间进行连接前的数据处理;
所述连接前的数据处理包括:根据保存的当前状态数据和配置文件恢复数据传输,并加载驱动。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便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单元还用于,当所述便携设备上连接了第二便携设备后,检测所述第二便携设备的第二接口是否与所述便携设备的第一接口断开,产生第二检测结果;
所述通知单元还用于,当所述第二检测结果表示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一接口断开时,分别向所述便携设备和所述第二便携设备发送第二通知指令,所述第二通知指令用于指示所述便携设备与所述第二便携设备分离;
所述控制单元还用于,所述便携设备与所述第二便携设备根据所述第二通知指令分离后,控制所述第三硬件系统拆分为第一硬件系统和第二硬件系统,以及控制所述第一操作系统运行在所述第一硬件系统上。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便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还用于,所述便携设备和所述第二便携设备接收到所述第二通知指令后,控制所述第一操作系统和所述第二操作系统之间进行分离前的数据处理;
所述分离前的数据处理包括:所述第一操作系统和所述第二系统之间停止数据传输,进行配置文件交互和驱动卸载,并保存当前状态数据。
19.一种便携设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便携设备包括第一壳体,第一硬件系统和第一操作系统,所述第一硬件系统,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内,至少包括一显示单元和第一接口,所述第一操作系统,运行在所述第一硬件系统上;
所述方法包括:
检测所述第一接口是否连接了第二便携设备的第二接口,产生第一检测结果,其中,所述第二便携设备具有第二壳体、第二硬件系统和第二操作系统,所述第二硬件系统,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内,至少包括第二接口,所述第二操作系统,运行在所述第二硬件系统上;
当所述第一检测结果表示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一接口连接时,分别向所述第一硬件系统中的嵌入式控制器EC和所述第二便携设备发送第一通知指令,所述第一通知指令用于指示所述便携设备与所述第二便携设备连接;
所述便携设备与所述第二便携设备根据所述第一通知指令连接后,控制所述第一硬件系统和所述第二硬件系统组成第三硬件系统,所述第一操作系统和/或所述第二操作系统运行在所述第三硬件系统上。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便携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接收到所述第一通知指令后,控制所述第一操作系统和所述第二操作系统之间进行连接前的数据处理,所述连接前的数据处理包括:根据保存的当前状态数据和配置文件恢复数据传输,并加载驱动。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当所述便携设备上连接了第二便携设备后,检测所述第二便携设备的第二接口是否与所述便携设备的第一接口断开,产生第二检测结果;
当所述第二检测结果表示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一接口断开时,分别向所述便携设备和所述第二便携设备发送第二通知指令,所述第二通知指令用于指示所述便携设备与所述第二便携设备分离;
便携设备与所述第二便携设备根据所述第二通知指令分离后,控制所述第三硬件系统拆分为第一硬件系统和第二硬件系统,以及控制所述第一操作系统运行在所述第一硬件系统上。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便携设备和所述第二便携设备接收到所述第二通知指令后,控制所述第一操作系统和所述第二操作系统之间进行分离前的数据处理,所述分离前的数据处理包括所述第一操作系统和所述第二系统之间停止数据传输,进行配置文件交互和驱动卸载,并保存当前状态数据。
CN2009102355750A 2009-09-29 2009-09-29 便携终端及其控制方法、便携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Active CN10203385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2355750A CN102033850B (zh) 2009-09-29 2009-09-29 便携终端及其控制方法、便携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PCT/CN2010/077488 WO2011038686A1 (zh) 2009-09-29 2010-09-29 便携终端及其控制方法,便携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US13/142,380 US8793405B2 (en) 2009-09-29 2010-09-29 Portable terminal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portable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2355750A CN102033850B (zh) 2009-09-29 2009-09-29 便携终端及其控制方法、便携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33850A CN102033850A (zh) 2011-04-27
CN102033850B true CN102033850B (zh) 2012-08-22

Family

ID=438867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2355750A Active CN102033850B (zh) 2009-09-29 2009-09-29 便携终端及其控制方法、便携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033850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99791A (zh) * 2014-08-15 2014-12-10 深圳市中兴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及其双系统的文件传输方法和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78943B (zh) * 2011-05-10 2016-07-06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状态控制方法、装置及便携终端
CN102981987B (zh) * 2011-09-05 2016-10-05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电子终端及终端系统
CN102981597B (zh) * 2011-09-05 2016-03-30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可配置外围设备的控制方法及便携终端
CN103186236B (zh) * 2011-12-31 2017-03-01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混合架构电子设备的状态切换方法及混合架构电子设备
CN103207767B (zh) * 2012-01-16 2016-08-17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信息处理设备和方法
CN103677707A (zh) * 2012-09-07 2014-03-26 元太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方法与可携式装置
CN103076853A (zh) * 2013-02-06 2013-05-01 上海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Wi-Fi Display的新型便携式笔记本电脑
CN105144025B (zh) * 2013-05-31 2019-02-12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大容量存储设备
CN105811482B (zh) * 2014-12-31 2019-04-12 鸿富锦精密工业(武汉)有限公司 具有整合功能的电子装置及多装置整合控制方法
CN105094969A (zh) * 2015-07-09 2015-11-25 北京海誉动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移动终端的外设
CN108536218A (zh) * 2017-03-01 2018-09-14 徐恺 辅助操作设备及其应用
CN108536640A (zh) * 2017-03-01 2018-09-14 徐恺 辅助运算装置及其应用
CN107426414A (zh) * 2017-06-14 2017-12-01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过外设获取信息方法、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7436768A (zh) * 2017-08-01 2017-12-05 合肥联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总线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9413468B (zh) * 2018-09-29 2021-02-0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视频播放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分体式电子设备
CN113495703B (zh) * 2020-03-20 2023-12-29 高创(苏州)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控制方法及显示控制系统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02607A (zh) * 2003-09-18 2007-01-24 伏尔甘·波塔尔斯公司 用于具有独立和系统功能的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可拆除模块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02607A (zh) * 2003-09-18 2007-01-24 伏尔甘·波塔尔斯公司 用于具有独立和系统功能的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可拆除模块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99791A (zh) * 2014-08-15 2014-12-10 深圳市中兴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及其双系统的文件传输方法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33850A (zh) 2011-04-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33850B (zh) 便携终端及其控制方法、便携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US7502947B2 (en) System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a graphics controller
US7853815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power supply in a computer system under low power consumption mode
CN102567238A (zh) 接口切换控制方法、便携终端、便携移动设备及输入设备
CN107295166B (zh) 一种双系统移动终端的启动方法以及移动终端
CN102104936B (zh) 系统状态切换方法及便携终端
JP4871000B2 (ja) 着脱式入出力装置搭載電子計算機
EP2738641B1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external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CN104111881A (zh) 一种用于双机冗余热备份计算机的仲裁装置
CN102073375A (zh) 便携终端的显示输出方法及便携终端
CN102778943A (zh) 状态控制方法、装置及便携终端
CN103019368B (zh) 一种本地io节点与kvm模块智能切换的方法
CN110427283B (zh) 一种双余度的燃油管理计算机系统
US20150253842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power control method for usbotg
CN102033591B (zh) 便携通信系统、便携设备及其电源管理控制方法
CN202077124U (zh) 一种电视机的待机控制电路及电视机
US9652254B2 (en) System status control method and portable terminal
CN102421010A (zh) 兼容vga端口输入的软件调试系统及方法
US8738946B2 (en) Method for an os to disable a graphics adapter and lock inputs when tablet display is detached on a hybrid laptop
CN102221867A (zh) 一种实现计算机软关机的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CN103106055B (zh) 显示信号切换方法、电子设备和电子系统
CN113741280A (zh) 一种国产化的vpx架构的智能管理控制装置
CN110892391A (zh) 数据处理系统
CN106020406B (zh) 一种控制方法、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CN103246342B (zh) 电子设备及其电源管理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