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94951B - 背光模组与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组与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94951B
CN101994951B CN2009101664738A CN200910166473A CN101994951B CN 101994951 B CN101994951 B CN 101994951B CN 2009101664738 A CN2009101664738 A CN 2009101664738A CN 200910166473 A CN200910166473 A CN 200910166473A CN 101994951 B CN101994951 B CN 10199495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emitting diode
echo area
circuit board
supporting reg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6647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94951A (zh
Inventor
陈建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mtra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mtr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mtra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mtr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910166473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994951B/zh
Publication of CN1019949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949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949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9495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与显示装置,该背光模组包括一电路板、至少一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至少一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以及一反射元件。第一与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分别配置在电路板的一承载面上且电性连接在电路板。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的亮度大于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的亮度。反射元件配置在电路板上并暴露出第一与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且其具有至少一第一反射区及至少一第二反射区。第一与第二反射区分别设置在第一与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的周围。第一反射区相对于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的出光能量的反射效率比值小于第二反射区相对于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的出光能量的反射效率比值。

Description

背光模组与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源模组与显示装置,特别涉及一种背光模组与应用此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产业日益发达,平面显示器已逐渐取代阴极射线管显示器成为目前的显示器主流,其中又以液晶显示器的技术较为纯熟且普及化。由于液晶显示器的液晶显示面板本身无法发光,所以提供一背光模组作为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光源。
在背光模组的发光源中,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以下简称:LED)具有亮度高、功率消耗低、使用寿命长、热问题轻微等优势。以发光二极管作为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光源而言,发光二极管是以阵列方式通过表面粘着技术(Surface Mount Technology;以下简称:SMT)焊接在电路板上,而电路板是配置在背光模组的框架上。
即便在等电流的条件下,由于每一个发光二极管的亮度仍会有些许差异,因此为了改善背光模组出光均匀度的问题,在焊接发光二极管在电路板上之前,通常会先对发光二极管先做亮度分级筛选,排除使用亮度过暗及过亮的发光二极管。由于购买大量整批亮度等级较为接近的发光二极管,易增加背光模组的成本。因此,如何将各种亮度等级的发光二极管同时运用于背光模组中,已成为目前的一重要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辉度均匀的背光模组。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良好显示品质的显示装置。
本发明提出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一电路板、至少一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至少一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以及一反射元件。电路板具有一承载面。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配置在电路板的承载面上,并电性连接在电路板。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配置在电路板的承载面上,并电性连接在电路板,其中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的亮度大于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的亮度。反射元件配置在电路板上,并暴露出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与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反射元件具有至少一第一反射区以及至少一第二反射区,其中第一反射区设置在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的周围,第二反射区设置在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的周围,且第一反射区相对于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的出光能量的反射效率比值小于第二反射区相对于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的出光能量的反射效率比值。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电路板具有至少一第一承载区与至少一第二承载区。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位于第一承载区,且反射元件的第一反射区对应第一承载区设置。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位于第二承载区,且反射元件的第二反射区对应第二承载区设置。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反射元件为一反射片。反射片具有至少一第一开口与至少一第二开口。第一开口暴露出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第二开口暴露出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且第一开口的面积大于第二开口的面积。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反射元件的第一反射区是由涂布一第一反射材料层所形成,反射元件的第二反射区是由涂布一第二反射材料层所形成,且第一反射材料层的反射率小于第二反射材料层的反射率。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背光模组还包括一光学膜片组,配置在电路板上方。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一显示面板与一背光模组。背光模组配置在显示面板的一侧,且其包括一电路板、至少一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至少一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以及一反射元件。电路板具有一承载面。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配置在电路板的承载面上,并电性连接在电路板。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配置在电路板的承载面上,并电性连接在电路板,其中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的亮度大于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的亮度。反射元件配置在电路板上,并暴露出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与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反射元件具有至少一第一反射区以及至少一第二反射区,其中第一反射区设置在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的周围,第二反射区设置在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的周围,且第一反射区相对于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的出光能量的反射效率比值小于第二反射区相对于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的出光能量的反射效率比值。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电路板具有至少一第一承载区与至少一第二承载区。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位于第一承载区,且反射元件的第一反射区对应第一承载区设置。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位于第二承载区,且反射元件的第二反射区对应第二承载区设置。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反射元件为一反射片。反射片具有至少一第一开口与至少一第二开口。第一开口暴露出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第二开口暴露出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且第一开口的面积大于第二开口的面积。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反射元件的第一反射区是由涂布一第一反射材料层所形成,反射元件的第二反射区是由涂布一第二反射材料层所形成,且第一反射材料层的反射率小于第二反射材料层的反射率。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背光模组还包括一光学膜片组,配置在电路板上方。
基于上述,由于本发明的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的亮度大于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的亮度,因此通过反射元件的第一反射区相对于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的出光能量的反射效率比值小于第二反射区相对于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的出光能量的反射效率比值,来使得较亮的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得到较少的反射光强度,而较暗的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得到较多的反射光强度,以补偿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与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之间的亮度差异,以使背光模组具有较均匀的辉度表现,且应用此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其显示品质也可提升。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2A为图1的背光模组的分解示意图。
图2B为图2A的背光模组的组合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一种背光模组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一种背光模组的分解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一种背光模组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显示装置                     200a~200d:背光模组
210a、210b:电路板                212:承载面
212a、212a1、212a2:第一承载区    212b、212b1、212b2:第二承载区
220: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           230: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
240a、240b:反射元件              240a1~240a4:反射片
242a、242a1、242a2:第一反射区    242b、242b1、242b2:第二反射区
244a:第一开口                    244b:第二开口
246a:第一反射材料层              246b:第二反射材料层
250:光学膜片组                   300:显示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图2A为图1的背光模组的分解示意图,图2B为图2A的背光模组的组合示意图。请先同时参考图1与图2A,在本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00包括一背光模组200a与一显示面板300,其中背光模组200a配置在显示面板300的一侧,例如是位于显示面板300的下方,用以提供显示面板300进行显示时所需的光源。显示装置100例如是一液晶显示装置(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组200a包括一电路板210a、至少一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220(图2A示意地绘示多个)、至少一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230(图2A示意地绘示多个)以及一反射元件240a,其中背光模组200a例如为一直下式(Direct Type)背光模组。详细而言,电路板210a具有一承载面212。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220配置在电路板210a的承载面212上,并电性连接在电路板210a,用以提供光线。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230配置在电路板210a的承载面212上,并电性连接在电路板210a,用以提供光线。特别是,本实施例的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220的亮度大于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230的亮度。
请同时参考图2A与图2B,反射元件240a配置在电路板210a上,并暴露出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220与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230,其中反射元件240a例如为一反射片。详细而言,反射元件240a具有至少一第一反射区242a、至少一第二反射区242b、至少一第一开口244a以及至少一第二开口244b。第一开口244a暴露出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220,且第一反射区242a设置在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220的周围,意即第一反射区242a环绕第一开口244a的周围,用以反射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220所发出的光线,以提升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220的利用效率。第二开口244b暴露出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230,且第二反射区242b设置在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230的周围,意即第二反射区242b环绕第二开口244b的周围,用以反射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230所发出的光线,以提升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230的利用效率。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开口244a的面积大于第二开口244b的面积,且第一开口244a的形状与第二开口244b的形状皆为圆形。但,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开口244a的形状与第二开口244b的形状也可为矩形或其他多边形,或者,第一开口244a的形状与第二开口244b的形状实质上不同。换言之,图2A和图2B所示的第一开口244a与第二开口244b的形状仅为举例说明,并不以此为限。
更进一步而言,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反射元件240a的第一开口244a的面积大于第二开口244b的面积,因此当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220与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230发出光线时,第一反射区242a相对于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220的出光能量的反射效率比值小于第二反射区242b相对于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230的出光能量的反射效率比值,也就是说,较亮的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220得到较少的反射光强度,而较暗的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230得到较多的反射光强度。在此必须说明的是,此处所定义的反射效率比值=第一反射区242a或第二反射区242b的反射能量/发光二极管元件(例如是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220或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230)的出光能量。
由于本实施例的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220的亮度大于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230的亮度,且反射元件240a的第一开口244a的面积大于第二开口244b的面积,因此通过反射元件240a的第一反射区242a与第二反射区242b分别反射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220与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230时,可补偿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220与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230之间亮度的差异,以达成背光模组200a辉度均匀度的结果。换言之,本实施例可通过反射元件240a的不同面积的开口(例如是第一开口244a与第二开口244b)来对应不同亮度的发光二极管元件(例如是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220或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230),意即面积大的开口(例如是第一开口244a)对应搭配亮度较高的发光二极管元件(例如是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220),面积小的开口(例如是第二开口244b)对应搭配亮度较低的发光二极管元件(例如是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230),来补偿发光二极管元件(例如是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220与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230)之间不同亮度的差异,以使得背光模组200a具有较均匀的辉度表现,且应用此背光模组200a的显示装置100其显示品质也可提升。
此外,本实施例的背光模组200a还包括一光学膜片组250,其中光学膜片组250配置在电路板210a上方,例如是电路板210a上方约30毫米(mm)处,其作用在于改善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220与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230所提供的光线的分布,使得出光较为均匀。一般来说,光学膜片组250可以包括棱镜片、扩散片、集光片、增光片、保护片或上述的光学膜片的组合,以进一步优化出光效果。对于光学膜片组250的种类及其数量可依据不同的使用需求而作调整,本发明并不对其进行限定。
简言之,由于本实施例的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220的亮度大于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230的亮度,因此通过反射元件240a的不同面积的第一开口244a与第二开口244b来分别搭配不同亮度的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220与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230,以来使得较亮的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220得到较少的反射光强度,而较暗的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230得到较多的反射光强度,而达成背光模组200a辉度均匀度的结果。此外,也通过搭配光学膜片组250,来使得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220与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230所提供的光线出光较为均匀,以进一优化出光效果。故,本实施例的背光模组200a具有较均匀的辉度表现,且应用此背光模组200a的显示装置100其显示品质也可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本发明并不限定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220与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230的个数,虽然图2A和图2B所示的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220与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230是以多个(皆为12个)为例且其个数实质上相同,但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220与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230的个数可依据使用需求而个别增加或个别减少。此外,在其他未绘示的实施例中,也可具有其他不同亮度的发光二极管元件,只要不同亮度的发光二极管元件对应搭配不同面积大小的开口,意即亮度高的发光二极管元件搭配面积大的开口,亮度低的发光二极管元件搭配面积小的开口,即可达成整体背光模组辉度均匀度的结果。因此,上述图2A和图2B所示的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220与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230的个数仅为举例说明,并不以此为限。
图3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一种背光模组的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2A、图2B与图3,在本实施例中,图3的背光模组200b与图2A和图2B的背光模组200a相似,但二者主要差异之处在于:图3的背光模组200b的反射元件240b的第一反射区242a是由涂布一第一反射材料层246a所形成,反射元件240b的第二反射区242b是由涂布一第二反射材料层246b所形成,且第一反射材料层246a的反射率小于第二反射材料层246b的反射率。换言之,第二反射材料层246b的反射效果较佳于第一反射材料层246a的反射效果。
详细而言,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反射区242a设置在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220的周围,第二反射区242b设置在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230的周围,且第一反射材料层246a的反射率小于第二反射材料层246b的反射率,因此当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220与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230发出光线时,第一反射区242a相对于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220的出光能量的反射效率比值小于第二反射区242b相对于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230的出光能量的反射效率比值,也就是说,较亮的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220得到较少的反射光强度,而较暗的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230得到较多的反射光强度,以补偿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220与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230之间亮度的差异,而达成背光模组200b辉度均匀度的结果。
简言之,本实施例是通过分别涂布不同反射率的第一反射材料层246a与第二反射材料层246b在第一反射区242a与第二反射区242b上,来对应搭配不同亮度的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220与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230,以补偿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220与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230之间不同亮度的差异,可提升背光模组200b的辉度均匀度。
图4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一种背光模组的分解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2A、图2B与图4,在本实施例中,图4的背光模组200c与图2A和图2B的背光模组200a相似,但二者主要差异之处在于:图4的背光模组200c的电路板210b具有两个第一承载区212a1、212a2与两个第二承载区212b1、212b2,且反射元件240a是由多个反射片240a1~240a4所组成。
详细而言,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220位于第一承载区212a1、212a2,且反射片240a1、240a2的第一反射区242a1、242a2分别对应第一承载区212a1、212a2设置,而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230位于第二承载区212b1、212b2,且反射片240a3、240a4的第二反射区242b1、242b2分别对应第二承载区212b1、212b2设置。虽然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220与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230分别位于第一承载区212a1、212a2与第二承载区212b1、212b2,但由于反射片240a1、240a2的具有较大面积的第一开口244a对应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220,反射片240a3、240a4的具有较小面积的第二开口244b对应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230,因此当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220与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230发出光线时,第一承载区212a1、212a2中的较亮的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220得到较少的反射光强度,而第二承载区212b1、212b2中的较暗的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230得到较多的反射光强度,意即可补偿第一承载区212a1、212a2中的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220与第二承载区212b1、212b2中的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230之间的亮度差异,即可达成背光模组200c整体辉度均匀度的结果。
简言之,在本实施例中,亮度较高的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220必须对应搭配具有面积大的第一开口244a的反射片240a1、240a2,而亮度较暗的第二发光二极管230必需对应搭配具有面积小的第二开口244b反射片240a3、240a4,来缩小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220与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230之间亮度的差异,以使得背光模组200c具有较佳的辉度均匀度。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所述的电路板210b的第一承载区212a1、212a2与第二承载区212b1、212b2个数仅为举例说明,可依据使用需求而个别增加或减少第一承载区212a1、212a2与第二承载区212b1、212b2,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此外,在其他实施例中,电路板210b也可包括第三承载区,用以承载具有不同于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220与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230亮度的发光二极管元件,仍属于本发明可采用的技术方案,不脱离本发明所欲保护的范围。
图5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一种背光模组的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4与图5,在本实施例中,图5的背光模组200d与图4的背光模组200c相似,但二者主要差异之处在于:图5的背光模组200d的反射元件240b的第一反射区242a1、242a2是由涂布一第一反射材料层246a所形成,反射元件240b的第二反射区242b1、242b2是由涂布一第二反射材料层246b所形成,且第一反射材料层246a的反射率小于第二反射材料层246b的反射率。
详细而言,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反射区242a1、242a2设置在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220的周围,第二反射区242b1、242b2设置在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230的周围,且第一反射材料层246a的反射率小于第二反射材料层246b的反射率,因此当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220与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230发出光线时,较亮的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220会得到较少的反射光强度,而较暗的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230会得到较多的反射光强度,以补偿第一承载区212a1、212a2中的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220与第二承载区212b1、212b2中的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230之间的亮度差异,而达成背光模组200d整体辉度均匀度的结果。
简言之,本实施例是通过分别涂布不同反射率的第一反射材料层246a与第二反射材料层246b在第一反射区242a1、242a2与第二反射区242b1、242b2上,来对应搭配不同亮度的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220与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230,以补偿第一承载区212a1、212a2中的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220与第二承载区212b1、212b2中的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230之间不同亮度的差异,可提升背光模组200d的辉度均匀度。
综上所述,由于本发明的发光二极管元件具有不同的亮度,因此可通过搭配具有不同开口大小的反射片或具有不同反射率的反射材料层,来使得较亮的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得到较少的反射光强度,而较暗的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得到较多的反射光强度,以补偿发光二极管元件之间不同亮度的差异,而使背光模组具有较均匀的辉度表现,且应用此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其显示品质也可提升。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等同替换亦不能使修改后的技术方案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2)

1.一种背光模组,包括:
一电路板,具有一承载面;
至少一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配置在所述电路板的所述承载面上,并电性连接在所述电路板;
至少一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配置在所述电路板的所述承载面上,并电性连接在所述电路板,其中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的亮度大于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的亮度;以及
一反射元件,配置在所述电路板上,并暴露出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与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所述反射元件具有至少一第一反射区以及至少一第二反射区,其中所述第一反射区设置在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的周围,所述第二反射区设置在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的周围,所述反射元件为一反射片,所述反射片具有至少一第一开口与至少一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暴露出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所述第二开口暴露出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且所述第一开口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开口的面积,且所述第一反射区相对于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的出光能量的反射效率比值小于所述第二反射区相对于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的出光能量的反射效率比值,所述反射效率比值=所述第一反射区或所述第二反射区的反射能量/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或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的出光能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电路板具有至少一第一承载区与至少一第二承载区,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位于所述第一承载区,且所述反射元件的所述第一反射区对应所述第一承载区设置,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位于所述第二承载区,且所述反射元件的所述第二反射区对应所述第二承载区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还包括一光学膜片组,配置在所述电路板上方。
4.一种背光模组,包括:
一电路板,具有一承载面;
至少一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配置在所述电路板的所述承载面上,并电性连接在所述电路板;
至少一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配置在所述电路板的所述承载面上,并电性连接在所述电路板,其中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的亮度大于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的亮度;以及
一反射元件,配置在所述电路板上,并暴露出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与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所述反射元件具有至少一第一反射区以及至少一第二反射区,其中所述第一反射区设置在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的周围,所述第二反射区设置在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的周围,所述反射元件的所述第一反射区是由涂布一第一反射材料层所形成,所述反射元件的所述第二反射区是由涂布一第二反射材料层所形成,且所述第一反射材料层的反射率小于所述第二反射材料层的反射率,且所述第一反射区相对于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的出光能量的反射效率比值小于所述第二反射区相对于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的出光能量的反射效率比值,所述反射效率比值=所述第一反射区或所述第二反射区的反射能量/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或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的出光能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电路板具有至少一第一承载区与至少一第二承载区,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位于所述第一承载区,且所述反射元件的所述第一反射区对应所述第一承载区设置,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位于所述第二承载区,且所述反射元件的所述第二反射区对应所述第二承载区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还包括一光学膜片组,配置在所述电路板上方。
7.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一显示面板;
一背光模组,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所述背光模组包括:
一电路板,具有一承载面;
至少一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配置在所述电路板的所述承载面上,
并电性连接在所述电路板;
至少一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配置在所述电路板的所述承载面上,
并电性连接在所述电路板,其中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的亮度大于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的亮度;以及
一反射元件,配置在所述电路板上,并暴露出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与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所述反射元件具有至少一第一反射区以及至少一第二反射区,其中所述第一反射区设置在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的周围,所述第二反射区设置在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的周围,所述反射元件为一反射片,所述反射片具有至少一第一开口与至少一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暴露出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所述第二开口暴露出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且所述第一开口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开口的面积,且所述第一反射区相对于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的出光能量的反射效率比值小于所述第二反射区相对于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的出光能量的反射效率比值,所述反射效率比值=所述第一反射区或所述第二反射区的反射能量/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或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的出光能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电路板具有至少一第一承载区与至少一第二承载区,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位于所述第一承载区,且所述反射元件的所述第一反射区对应所述第一承载区设置,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位于所述第二承载区,且所述反射元件的所述第二反射区对应所述第二承载区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一光学膜片组,配置在所述电路板上方。
10.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一显示面板;
一背光模组,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所述背光模组包括:
一电路板,具有一承载面;
至少一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配置在所述电路板的所述承载面上,并电性连接在所述电路板;
至少一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配置在所述电路板的所述承载面上,并电性连接在所述电路板,其中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的亮度大于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的亮度;以及
一反射元件,配置在所述电路板上,并暴露出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与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所述反射元件具有至少一第一反射区以及至少一第二反射区,其中所述第一反射区设置在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的周围,所述第二反射区设置在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的周围,所述反射元件的所述第一反射区是由涂布一第一反射材料层所形成,所述反射元件的所述第二反射区是由涂布一第二反射材料层所形成,且所述第一反射材料层的反射率小于所述第二反射材料层的反射率,且所述第一反射区相对于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的出光能量的反射效率比值小于所述第二反射区相对于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的出光能量的反射效率比值,所述反射效率比值=所述第一反射区或所述第二反射区的反射能量/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或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的出光能量。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电路板具有至少一第一承载区与至少一第二承载区,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元件位于所述第一承载区,且所述反射元件的所述第一反射区对应所述第一承载区设置,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元件位于所述第二承载区,且所述反射元件的所述第二反射区对应所述第二承载区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一光学膜片组,配置在所述电路板上方。
CN2009101664738A 2009-08-19 2009-08-19 背光模组与显示装置 Active CN10199495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1664738A CN101994951B (zh) 2009-08-19 2009-08-19 背光模组与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1664738A CN101994951B (zh) 2009-08-19 2009-08-19 背光模组与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94951A CN101994951A (zh) 2011-03-30
CN101994951B true CN101994951B (zh) 2013-03-27

Family

ID=437854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664738A Active CN101994951B (zh) 2009-08-19 2009-08-19 背光模组与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994951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164063A1 (ko) * 2018-02-26 2019-08-29 엘지전자(주) 디스플레이 디바이스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38273B (zh) * 2016-06-03 2017-12-29 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显示设备
CN106151892A (zh) * 2016-08-03 2016-11-23 袁志贤 可均匀反射光线的led装置
CN109300887B (zh) * 2018-09-30 2024-03-01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9343276B (zh) * 2018-11-29 2021-04-30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1505868A (zh) * 2020-05-11 2020-08-07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显示面板
US11221518B2 (en) 2020-05-20 2022-01-11 Tcl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panel
US11215875B2 (en) 2020-06-02 2022-01-04 Tcl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Display device and backlight module
CN111679494B (zh) * 2020-06-02 2021-09-03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及其制作方法
CN111679495A (zh) * 2020-06-02 2020-09-18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背光模块
CN112992885B (zh) * 2021-02-02 2023-12-05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发光面板及显示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70715A (zh) * 2003-12-11 2005-01-26 信利半导体有限公司 半透型彩色液晶显示器及其制作方法
CN1811552A (zh) * 2005-01-24 2006-08-0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反射板和具有所述反射板的液晶显示器
CN101477274A (zh) * 2007-12-07 2009-07-0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器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70715A (zh) * 2003-12-11 2005-01-26 信利半导体有限公司 半透型彩色液晶显示器及其制作方法
CN1811552A (zh) * 2005-01-24 2006-08-0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反射板和具有所述反射板的液晶显示器
CN101477274A (zh) * 2007-12-07 2009-07-0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164063A1 (ko) * 2018-02-26 2019-08-29 엘지전자(주) 디스플레이 디바이스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94951A (zh) 2011-03-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94951B (zh) 背光模组与显示装置
US8235541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US8602580B2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CN102402065B (zh) 显示装置
US20070091615A1 (en) Backlight module for LCD monitors and method of backlighting the same
TWI362533B (en) Edge-type backlight unit
KR20060000977A (ko) 액정표시장치의 백라이트 유닛
CN1837925A (zh) 背光装置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RU2430299C2 (ru) Подсвечивающее устройство, устройство отображения и телевизионный приемник
RU2430298C2 (ru) Подсвечивающее устройство, устройство отображения и телевизионный приемник
US20120154691A1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KR102638185B1 (ko) 디스플레이 디바이스
CN202433648U (zh) 一种液晶电视及直下式液晶显示模组
US20080068864A1 (en) Backlight module
US11467446B2 (en) Lens, light source device, backlight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I335478B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03982819A (zh) 一种多面显示装置
KR101948144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그를 이용한 조명 시스템
JP5455084B2 (ja)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CN200993709Y (zh) 背光模组
CN212009216U (zh) 一种液晶显示模组及液晶显示器
KR20190060519A (ko) 광학렌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유닛과 액정표시장치
KR20190084545A (ko) 디스플레이 디바이스
US20060083027A1 (en) Double side backlight module
KR101859151B1 (ko) 조명 시스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