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门上制冰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冰箱内的制冰设备,具体涉及一种新型门上制冰机。
背景技术
制冰机是通过向制冰槽内注水,待水冻结成冰后,将冰块通过适当的加热从制冰槽中分离出来,移动至储冰室内。在传统的制冰机中,检测储冰室中是否存满冰块是利用检冰杆来实现的,这种检冰杆不仅使用不够方便,而且检测也不准确。在目前的制冰机防水技术的应用当中,剥离器为整张结构,覆盖制冰槽,通过电机反转防水,这种防水方式不能观察到推出臂是否到位,是否被冰冻住,电机正转反转容易失效,且设备的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探冰测试准确,且具有更优防水性能的新型门上制冰机。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新型门上制冰机,包括控制盒和侧盖以及置于控制盒和侧盖之间的制冰槽,制冰槽上方设有注水口,制冰槽一侧设有用于将冰块从制冰槽中移出的推出臂和导冰的剥离器,推出臂由转轴和若干个翼片组成,转轴与控制盒内的传动机构相连接,制冰槽下方设有储冰盒,其中,在控制盒前方下端设有光线信号发射端,在侧盖的前方下端设有光线信号接收端,发射端与接收端相对设置,轴线在一条水平线上,光线从发射端发出,被接收端接收。
进一步,如上所述的新型门上制冰机,其中,所述的光线信号发射端与接收端距离剥离器的最小距离大于1个冰块的厚度。
进一步,如上所述的新型门上制冰机,其中,在所述的制冰槽前方下端设有防水支架,防水支架包括一根轴,以及设置在轴上的与推出臂翼片相对应的若干翼片,在翼片上部设有硅胶片。
更进一步,如上所述的新型门上制冰机,其中,在制冰槽靠近侧盖的一端设有与推出臂的转轴固定在一起的偏心轮,以及与防水支架的轴固定在一起的传动杆,在防水支架的轴两侧均安装有扭簧;偏心轮随推出臂的转轴转动时作用于传动杆,使传动杆带动防水支架转动。
更进一步,如上所述的新型门上制冰机,其中,所述的防水支架的硅胶片上设有供推出臂的翼片通过的缺口。
进一步,如上所述的新型门上制冰机,其中,所述的制冰槽的后端高于前端高度,后端侧壁呈斜坡状,在推出臂与控制盒相连接部位以及推出臂与制冰槽相连接部位分别设置用于防水的硅胶垫。
进一步,如上所述的新型门上制冰机,其中,所述的剥离器的下端设有用于走线的U型凹槽;剥离器为倾斜结构,靠近推出臂的一端高于靠近制冰槽的一端。
进一步,如上所述的新型门上制冰机,其中,在制冰槽的下方安装有加热丝和加热丝护罩,加热丝护罩前端设有加强筋。
进一步,如上所述的新型门上制冰机,其中,控制盒内固定一PCB板,PCB板上设有霍尔元件,与推出臂相连接的凸轮部件上设有磁块,磁块随着与推出臂的转动到达与霍尔元件感应的位置。
进一步,如上所述的新型门上制冰机,其中,所述的剥离器上设有若干翼片,在剥离器的各个翼片之间的缺口上采用二次注塑的方式固定有软质硅胶,软质硅胶包含翼片下端的硅胶垫、与制冰槽接触的硅胶垫、剥离器两侧及下侧的硅胶条;在翼片下端的硅胶垫的中央设有供推出臂通过的缺口。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通过设置在控制盒前方下端的光线信号发射端和侧盖的前方下端的光线信号接收端,实现冰满的检测;
(2)通过防水支架以及防水硅胶垫的设置以及制冰槽结构的设计,提升了制冰机的防水性能和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不包含储冰盒);
图2为推出臂与防水支架联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剥离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加热丝和加热护罩结构示意图;
图5为推出臂的旋转位置示意图;
图6为制冰机的工作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门上制冰机包括置于控制盒10和侧盖40之间的制冰槽30,制冰槽30上方设有注水口20,制冰槽30一侧设有用于将冰块从制冰槽30中移出的推出臂60和剥离器70,推出臂60由转轴601和若干个翼片602组成,转轴601与控制盒10内的传动机构相连接,制冰槽30下方设有储冰盒(图中未画出),其中,在控制盒10前方下端设有光线信号发射端50a,在侧盖40的前方下端设有光线信号接收端50b,发射端50a与接收端50b相对设置,轴线在一条水平线上,光线从发射端发出,被接收端接收。当冰块阻隔发射端50a发出的光,使得接收端50b连续不能接收到发射信号时表示冰满,光线信号发射端50a与接收端50b距离剥离器70的最小距离应大于1个冰块的厚度,这样就能保证不会因冰块斜靠在制冰机上而检测不到冰满信号。制冰槽30前方下端设有防水支架80,防水支架80包括一根轴801,以及设置在轴801上的与推出臂翼片602相对应的若干翼片802,在翼片802上部设有硅胶片803,硅胶片803上设有供推出臂的翼片602通过的缺口,防止推出臂在连续推冰时损坏硅胶片。在制冰槽30下方安装一加热丝护罩90。
如图2所示,在制冰槽靠近侧盖的一端设有与推出臂60的转轴固定在一起(如通过D型槽和螺钉固定)的偏心轮810,以及与防水支架80的轴固定在一起(如通过D型槽和螺钉固定)的传动杆811,在防水支架80的轴两侧均安装有扭簧812;偏心轮810随推出臂的转轴601转动时作用于传动杆811,使传动杆811带动防水支架80转动。扭簧812可以将转动后的防水支架80带回原位。这样,如图5所示,在推出臂60从初始位置120开始运动10-45°时,即位置121,防水支架打开,推出臂60开始运动90-180°时,即位置122,防水支架60由于扭簧812的作用恢复到原位。
另外,制冰槽30的后端高于前端高度,后端侧壁呈斜坡状,使得水溅出时被制冰槽后端挡住,并通过斜坡滑落下来。在推出臂60与控制盒10相连接部位以及推出臂60与制冰槽30相连接部位分别设置用于防水的硅胶垫(图中未画出),使得有水溅出时阻隔住水。
如图3所示,剥离器70上设有若干翼片701,在剥离器的各个翼片701之间的缺口上采用二次注塑的方式固定有软质硅胶710,软质硅胶包含翼片下端的硅胶垫703、与制冰槽接触的硅胶垫704、剥离器两侧及下侧的硅胶条705、706、707;在翼片701下端的硅胶垫703的中央设有供推出臂通过的缺口。剥离器的缺口中央有一筋样凸起702,与制冰槽一一对应,用来支撑剥离器。剥离器为倾斜结构,靠近推出臂的一端高于靠近制冰槽的一端;剥离器内侧在制冰槽正上方采取圆弧设计,使得水溅出时经由圆弧回到制冰槽中。
如图4所示,在制冰槽的下方安装有加热丝310和加热丝护罩90,加热丝护罩通过螺钉固定在制冰槽上,加热丝护罩前端设有加强筋901。剥离器的下端设有用于走线的U型凹槽70a。加热丝护照的加强筋901还能起到固定剥离器中走线的作用。
控制盒内固定一PCB板,PCB板上有霍尔元件,当与推出臂相连接的凸轮部件上的磁块转到与霍尔元件感应时,PCB板判定为初始位置120,在判定温度降低到设定温度时,加热丝工作,推出臂将冰推出。同时,判断推出臂回到初始位置时,制冰机开始注水,开始下一个制冰周期。当发出冰满信号时,制冰机注水,但不拨冰。这样,在冰被消耗降至满冰位以下后,可直接脱冰,即节省了一个制冰周期。在机械式制冰机中,为了保证脱冰,温度必须达到设定温度(假设为9℃),加热丝才停止工作,而电子制冰机只要检测到推出臂旋转一圈,则冰已剥出,即可停止加热,最少比机械式制冰机减少1分钟的加热时间,不但缩短了加热丝的加热时间周期,也减少了功率损耗,而且可以防止由于加热丝长时间加热使得冰箱温度升高。机械式制冰机只能检测两个温度点,即最高点以及最低点(如-9℃和9℃);而电子制冰机由于采用了热电阻测温,可以测出连续的温度,因此更为准确。在制冰机开始工作时,减少一圈电机工作,减少了功率损耗。在制冰过程中,当发生断电等异常情况下,电子制冰机可以根据温度状况,自动判断下一步动作,减少推出臂被冻住的可能性。机械式制冰机加水时间需要自行调节,但电子式制冰机可自动测量用手拨动推出臂,使之脱离原点位置,制冰机电机运行,可测量加水时间。控制盒10上放置一开关101,平时处于关闭状态,但可以打开开关强制加热丝加热使得制冰机脱冰。控制盒10上放置两导光柱,可以显示制冰机目前状态,如:红灯亮表示冰满,绿灯亮表示正在运行。
本发明的工作流程如图6所示,通电之后,首先霍尔元件自动检测推出臂是否处于初始位置,若判断是,则等待制冰槽温度降低至-9℃,再次判断是否冰满,当冰满时即停止任何动作。当判断未达到冰满时电机开始运转,加热丝开始加热。延时35秒后判断推出臂是否在初始位置,此时,推出臂已经旋转一周。若未到初始位置,则电机继续运转,加热丝继续加热,直到推出臂判定在初始位置时电机依旧运转,加热丝停止加热,再次延时35秒后判断推出臂是否在初始位置,直至到初始位置时,电机停止,开始安装设定时间注水,等待温度降低至-9℃再次判断是否冰满。
通电之后如果判断推出臂不在初始位置,那么假如制冰机温度高于3℃,那么电机开始运转,直至推出臂处于初始位置,电机停止运转并注水,就开始了新一轮的制冰过程。
通电之后假如推出臂不在初始位置,且制冰机温度低于-5℃,那么电机运转,加热丝开始加热,开始了拨冰过程。
通电之后假如推出臂不在初始位置,且制冰机温度介于-5℃与3℃之间,电机开始运转,加热丝开始加热,直至判断推出臂在初始位置时,电机停止运转,加热丝停止加热。即等待温度降低,并判断是否冰满。
这种设计在刚上电时总是空转一圈,这样就避免了冰箱在注水后制冰过程中突然掉电后若再次注水会发生水溢出的问题。